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明慧网2006年3月5日】中国的传统文化 能够善化人民,使人民重道德、重操守、守信义。古人认为“不贪是宝”,这不仅在承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人,亦即“士”阶层中的共识,即使是天天与钱财打交道的商人也很重视自己的道德操守,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明朝名臣杨博,字惟约,蒲州人。杨博的父亲杨瞻(官至御史)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的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叫杨博,自幼聪明好学,嘉靖年间中举进士,官任户部郎中,累官蓟辽总督,屡次退却寇盗有功,其后召回朝中,升任吏部尚书。明世宗赏识杨博办事安闲有识量,倚重他如左右手。杨博的儿子俊民,也中举进士,累官户部尚书,世代显贵。
试观杨博的父亲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但丝毫不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一个平民商人,竟能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本人得到福报,而且德被子孙,光耀门第,世代贵显。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原载于《明慧周末》)
原文链接:【传统文化】守义还重金 子孙享余庆 - 传统文化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