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

晏子之谏有胆有识 当政者应三思

作者:严谨

图片来源:Fotolia


谋事应待时机成熟

夏桀无道。商汤想讨伐夏桀,为民除害。

贤相伊尹建议汤说:“每行一事,切莫鲁莽。请先断绝对夏朝的贡物,然后,看看他反应如何?摸摸底儿。”

结果,夏桀发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一共九个蛮族(九夷)来讨伐汤。

于是,伊尹对汤说:“看来,还不是时候。对方还能发动九夷的军队,讨伐我们。错在我们这一边:对形势估计不足,冒进了。”

汤听了之后,便向夏桀谢罪,请求降服,并立即将贡物如数缴纳。

隔了一年,汤又不向夏桀缴纳贡物。

夏桀大发脾气,又想发动九夷的军队来讨伐汤。但是,这回九夷的军队却不听指挥了。

伊尹便对汤说:“夏桀的罪恶滔天,己经神人共怒,是时候了。”

于是,汤就兴兵讨伐夏桀,将夏桀打败,把他流放到南巢去。

【解析】

所谓“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汤想伐桀,但是不知道胜算如何,万一失败,岂不危险?幸好,他的贤相伊尹,足智多谋,知道他的“心事”后,建议他放出一个“试探气球”,看看桀的实力究竟如何。

第一个“试探气球”放出后,证明商汤仍不是夏桀的对手。于是商汤只好忍辱待机。等到第二个“试探气球”放出后,才发现桀的势力大不如昔,正是攻打他的好时机。

伊尹不愧是一位高明的家、策划高手。(事据《说苑》卷十三)

楚庄王伐晋

楚庄王想攻打晋国,特派大夫豚尹前去探察虚实。

豚尹探军回来禀报庄王说:“现在不可发兵攻打晋国,因为晋国在上位的人,都忧思国政;而在下位的人,也都生活安乐。况且,还有一位叫沈驹的贤明大臣在辅佐晋国的君王。”

隔了一年,庄王又派豚尹前去探察晋国国情。

这一回,豚尹返国,禀报庄王说:“可以发兵攻打晋国了。因为,贤明的大臣已经死了,围绕在晋国君王四周的,多是些献媚奉承之人,晋国的国君爱好享乐,而不讲求礼法;在下位的人处境危险,都埋怨在上位的人:他们上下离心离德,不能合作。在这时,发兵去攻打晋国,晋国的百姓一定也会乘机起来造反。”

庄王听从豚尹的计谋,立即发兵攻晋,果然就像豚尹所预计的那样。

【解析】

战争讲究的是“知己知彼”,“知彼”就在于探察敌国的虚实,敌虚则可以发兵,敌实则切忌妄动。豚尹第一次去探察晋国国情时,发现晋国君臣贤明,民生安乐,足以显示“敌实”的一面,所以劝诫庄王切莫轻举妄动。一年之后,情形大变。晋国的贤人已死,佞臣受晋君重用,晋君淫逸,上下失和,充分显露出“敌虚”的一面。因此,豚尹劝庄王立刻发兵,一定可以攻下晋国。果然,大获全胜。(事据《说苑》卷十二)

晏子之谏有胆有识 当政者应三思

齐景公准备举兵攻打鲁国,特向晏子征求意见。

晏子回答说:“不可!鲁公好义,而人民拥戴。爱好仁义的,生活安定;被人拥戴的,上下和洽。况且周公长子伯禽的遗风治绩,还显然存在着,所以我君不可发兵攻打鲁国。攻打仁义的,不得吉利;危害和平的,必遭困厄。而且,我(晏婴)听说:攻打他国的条件,在德性方面,要足以安定国家;在政治方面,要足以和洽民心;国家安定,民心和洽,然后才可以举兵征讨暴君。如今我君,性好酗酒,而行为乖僻,德不足以安定国家;横征暴敛而朝令夕改,政不足以和洽民心。德不能发生安定的力量,则国家必有危险;政没有和洽的情况,则民心必陷混乱。自己的国家,犹不能革除危险乱亡的因素,还想派兵,去攻打安定和洽的鲁国,所以我说不可以。如今之计,不若修明内政,而等待其国自乱。到了鲁国民离其君,上怨其下的时候,再举兵讨伐他,则仁深义厚,获利必多。仁义深厚,则树敌就少;获利众多,则民心喜悦!”

景公听了,说道:“你讲的很对。”便放弃了攻打鲁国的念头。

【解析】

齐景公“自顾不暇”,反而兴起攻打鲁国的“歹念”,实在是危险万分。幸好,晏子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建议景公“内圣”之后,再求“外王”,否则必然“自讨苦吃”。

景公还算是一位“明君”,他接纳了晏子的诤言,不再准备发兵攻打鲁国。

晏子对齐景公的一番谏言,充满了胆识,值得为政者三思!(事据《晏子春秋》卷三)@*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视频:监视器拍到法轮飞转

监视器拍到法轮飞转 作者: 台湾大法弟子
我是一位台湾新庄的新学员,修炼了三年多,是一位家庭主妇,平时都是按照真、善、忍的法理做好人、听李洪志师父的话,在心性上面提高修炼,谢谢师父对我们的保护。我不是很精進,但是我很感动师尊没落下我,我小孩三个都得法。

10月22日,下午在家读完法,我听到门口外面有声音,我家外面本来就有装监视器左右各一支,(家中经书下有一个小影幕),我就蹲下来看一下,发现是我家社区的工作人员来打扫卫生,看着看着,就看到有点点,当时我以为眼睛眼花了?后来才发现有法轮在飞转。

我后来有再去看几天前的录像,10/10日的,也有看到一、二个法轮会偶而在门口出现。女儿过生日时拍的照片上也有法轮出现。这时我才知,其实李洪志师尊一直在保护我的家人。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截水渡河 画地为火的北齐修道人

文: 周风

】南北朝时期北齐有个叫“由吾道荣”的人,少年时喜好道法,和志趣相投的人去长白山、泰山潜心隐居修行,通晓了道术。

“由吾道荣”听说有个晋阳人精通法术,就寻访。这个晋阳人在别人家当雇工,无人识得他,由吾道荣寻访了很久才找到他。这个晋阳人精通道家的阴阳历数、天文、药性,看到“由吾道荣”向道,就都传授给他。

这个晋阳人对“由吾道荣”说:“我本来是天上的恒岳仙人,因为犯了小罪过,被天官谪贬下人间。如今期限满了,将要返回天庭。你送我到汾水吧。”到了汾水,正逢水暴涨,把桥冲断了,渡船很难渡过河去。恒岳仙人临水施展道术,水流就截断了。片刻,截住的水流积到将要达到天那样高度。恒岳仙人慢慢踩着河底沙石过河。而这另外空间的景象只有“由吾道荣”看到。旁人却看不到,都说:“水流如此长,此人却能浮过去。”都很惊异。

“由吾道荣”就回到琅琊善隐居修行,只吃松籽、茯苓,探求长生的秘诀。不久,北齐显祖皇帝高洋追往晋阳,途中走到辽阳山,有猛兽出现,离骑的马只有十步,骑马的人受惊恐怖,吓得要逃走。“由吾道荣”用手杖画地成火坑,吓跑了猛兽。不久,正逢北齐灭亡,“由吾道荣”顺应天意归顺了北周,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北齐书 卷四十九》)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辅神通贪恋神通 终于道无缘

作者:天羽

(Fotolia)

修道之人大都有,这是很正常的,但神通是随着修炼得来的,不是可以求来的。一味的求神通,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一旦明白自己失去了修道的机缘,才明白原来最后是一场空。

《广异记》记载,有一位道士辅神通,家住蜀州,小时候失去父母,生活很贫穷,经常给人放牛来养活自己。

神通放牛的地方,经常有一位道士往来,因生出敬意,认识了那个道士。几年以后,道士对神通说:“你愿作为我的弟子吗?”神通回答说:“很高兴。”道士就领着神通进入水中,对神通说:“我进去的时候,你应当跟随我,不要害怕。”

进去之后,道士让神通到他居住的地方,那里屋宇严整洁净,有药囊和炼丹的炉灶,床下全是大还丹。道士就让神通看守烧火,并教给他点石成金之术。

经 过三年,神通已经二十多岁了,有些想念人间。有一次,恰逢道士不在,神通就偷了大还丹,把它隐藏在另外一个地方。道士回来以后,问他丹药在哪里,神通就推 脱说没看见。道士叹息说:“我本打算教给你道家要诀,你今天这样,怎么能教你?我虽然全面了解各种法术,然而对长生却没有益处啊。”说完就把神通领到别的 路上把他赶走了。

神通出了洞府,觉得很高兴,洞穴崎岖难走,神通就凭药来资助体力,走了七十多天,才到人间。

其后,神通厌倦世俗之事,追念道士,听说他往来于蜀州开元观,就请求出家修行,名籍隶属于开元观。从那以后,听说那个道士来了,就去等候,常常去晚,他一去人家就说那道士已经出去了。这样去了几十次,总也没能见到。

神通用金子一百斤买通道观房中的奴仆,让他们在道士来时赶快报告他。从那个奴仆得到金子后,频繁来报告,但神通再也没能见到那道士。

蜀州刺史向皇帝陈奏说神通懂得点金术,让他试验,都很灵。每次试验他都先用土锅煮上水银,随着唐玄宗要求的数量,把少量的药投进锅里,银子就应手变成了。唐玄宗想求得这个点金术,正赶上安禄山叛乱,就中止了。

辅神通欺瞒师父已是大错,又收买奴仆打听师父的信息,更是错上加错。连师父都背叛的人。师父也拿他无能为力呀!

辅神通贪恋丹药的效力,而不注重自己心性的提高,最终导致与道无缘,后悔晚矣!@

责任编辑:洪伟成 来源: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唐宫美人】忆长孙皇后:千古贤名半缘书

唐宫.名花倾国系列.忆长孙之三 作者:柳笛

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雍容雅致的,仿佛在春光中淡然盛开的国色牡丹。(图片)

谈起后宫,任是艳妃美人千娇百媚,谁又能对端居正宫的皇后娘娘视而不见。那是永远站在君王身边,共同守护天下的万民之母。恰如花之娇艳有千万种,而唯有牡丹真国色。国之盛世,莫出于唐,而后宫之最,莫出于长孙皇后。

三、千古贤名半缘书

手不释卷的女子,清眸映着数千言,心灵载着古今智,衣襟、袖底总是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墨香。书册教她明达,教她淡泊,教她在乱世和治世的交替间如何优雅转身,从容走过。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雍容雅致的女子,仿佛在春光中淡然盛开的国色牡丹。

征尘初定,山河安稳,天地间在数十年内变幻了几番模样,终于化作大唐贞观的壮阔清和。自入长安皇宫以来,长孙氏几年之内,辗转于高墙连苑,从宫承干殿到太子东宫,旋即又回到太极宫的立政殿,位主中宫。所差不过是几时几刻凤辇銮舆的路程,她却一如这瞬息万变的大好山河一般,名号、宫服也翻转了几次面目。

不变的,却是她那嗜书的痴心、若隐若现的笑容。秦王妃、太子妃、皇后,每一次都是身分的巨变,她却只用了八年光景。就算是机关算尽也未必有这样的成就,而她却是无争无求,带着她的万卷诗书和对李唐的忠诚,翩然从这幢金殿步入那座椒房。

长孙皇后读书的爱好,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当一般女孩对着菱花铜镜描黛贴花钿时,她依旧定格成静静阅读的样子,梳洗打扮只需齐整得体,不求过分繁饰。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年读书的习惯,不仅给予她一个优美静好的姿势,更加赋予她一颗七窍玲珑心,让她在精神上有着和男子等肩的高度。

婚后的许多年,她都和文武全才的太宗皇帝,保持着融洽的沟通关系。他们是君臣,亦如普通人家的夫妻,花树下、火炉前,足迹遍及宫苑每一个角落,他们的话题更是勾连古今,谈时论世。太宗视她为佳偶、良佐,她让高处不胜寒的他从此也有知音的慰藉,她也让偶尔迷失于国事的他幡然醒悟,回到治国的正轨中来。

她也有金口难开的时候。太宗敬重贤后的学识,有时会拿朝中事务和她探讨。长孙氏下拜辞谢,闭口不言。太宗进而又问,一次比一次急迫,长孙氏只好说出原由:“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尽管有皇帝真诚的讨教,长孙氏对于不合礼法的事情,绝不妥协,始终不置一词。她在书里看过太多后妃干政的教训,她是受宠的皇后,前朝还有兄长为官,她的只言片语都可能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更会影响夫君的清誉。她的职责是治理后宫,保证前朝稳定,她确信太宗的能力一定能坐稳江山,朝廷还有忠臣猛将辅佐,何须她一个妇人逾越法制,制造不必要的烦恼呢?

《诗经》以温柔敦厚的《关雎》开篇,歌咏后妃之德,用意是“风天下而正”。因为在圣人看来,若要归正社会道德,首先必须从夫妻关系开始。在人世间拥有至尊权力的夫妇,无疑是皇帝和皇后,他们的相处之道,是天下夫妇效仿的典范,对世风时俗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长孙氏做了皇后,更加感到背负的责任之重,她必须谨言慎行,为天下女子作出表率,才不负万民对朝廷的敬仰和朝拜。

尽管长孙氏始终不干朝政,但相夫教子的人妻之道却从侧面温和显露,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他们的长女长乐出嫁时,太宗一时高兴,赐予她数倍于当时长公主的嫁妆。诤臣魏征,以有悖于长幼尊卑的礼制进谏太宗,还旁引汉明帝封皇子的旧例。太宗意识到失察,却担心收回皇命委屈了妻女,把这事告诉了长孙氏。长孙氏没有直接评论臣子的言行,而是感佩忠臣的耿直和勇气。

她思及己身,虽有后位之尊崇,和太宗更有结发之恩义,每每交谈时,仍是不免察言观色,恐怕冒犯皇帝的威严;魏征一介外臣,却能够不计个人安危荣辱,从国家大局出发仗义执言,真社稷之臣也。她向太宗大赞魏征的忠义,肯定他削减公主嫁妆的提议,还赏赐魏征五百布帛,以示嘉奖。

太子承干的乳母遂安夫人,过于溺爱太子,总是担心他宫中用度不足,生活上受苦,常常向皇后请求增加东宫的器物用度。长孙氏也没有直接回绝乳母的好意,反而开导她:“身为太子,只担心德行不理,贤名不扬,怎么会担心缺少用度呢?”

甚至于生命最后的时刻,长孙氏来不及说天人永别的伤心话,更不关心身后荣华以及儿女未来的安排,反而在弥留之际,向君王进贤,把一代贤后的责任尽到最后一刻。贞观十年,大臣房玄龄因犯错被遣回家,诀别之际,长孙氏拼尽全力诚恳地劝谏太宗,房玄龄侍奉皇帝时间最久,为人谨慎,多有奇谋秘计,如果没有犯大错,希望不要轻易错过他。

她还说自己对国家社稷没有什么贡献,身后不要厚葬,只愿“因山为垄,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爱重妻子的太宗,都一一照办,很快重新启用房玄龄,亲君子、远小人。贞观之治并没有随着皇后的去世而失色,反而在她的庇佑下,越发走向强盛。

贞观时期,太宗皇帝着《帝范》,总结一生的治国经验,论述人君之道,并传给子孙作为指导。在太宗为国家殚精竭虑之时,素日里读书不倦的长孙皇后也不曾清闲,亦撰《女则》一书,收集古代妇人德行美好的事迹,用以自勉自戒。

相较于《帝范》垂范后世的作用不同,长孙氏这部《女则》是自我修养的枕边书。她为自己而写,并谦卑地认为自己的著作没有价值流传于外人。她曾吩咐宫女,她的文章缺乏条理,不足以让皇帝看到,希望她们一定要保密。因而直到皇后去世,宫女们整理遗物,才敢把这部遗作献于太宗。当太宗看到结发妻子的心血时,愈发悲恸,将其传示近臣观看,称赞此书足可垂于后代。

虽然这部著作并未流传至今,然长孙皇后一生的事迹本就是一部《女则》,堪称女子至善至美的典范。#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因任贤而得治”的汉宣帝

作者:默安

图片来源:Fotolia

汉宣帝惩治了企图谋反的大将军霍光之妻霍显和其子霍禹之后,便着手整顿朝政,安抚百姓。为求国家之治,他选贤任能,重用了一大批文臣和官吏。他选贤的目地正确坚决,任贤的态度谦和恭敬,结果是,为求治而选贤,因任贤而得治。请看事实:

朱邑,庐江人,曾经做过桐乡县的啬夫。他为官清廉公正,对百姓宽和,经常出访乡村去嘘寒问暖,深得老百姓拥戴。汉宣帝得知此人贤明之后,提拔他做了北海太守,被百姓赞称为第一个好太守。汉宣帝见他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和威望,就调他到朝廷里做大司农。朱邑担任大司农后,节俭衣食,用多余的俸禄救济有困难的亲友,在朝中也颇受好评。他任职五年间,一直请求汉宣帝注重农业,减轻百姓负担。汉宣帝对他信任有加,多有倚重。他死后,汉宣帝遵其遗愿,将其葬回原任的桐乡。桐乡老百姓,纷纷赶来为他修坟。朝野同心,专门给他立了庙。

御史大夫丙吉,曾从监狱里救了当时还是婴儿的汉宣帝的性命。对于此事,汉宣帝并不记得,丙吉也从不对人讲。后来,汉宣帝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这个情况,深为丙吉的品德所感动,于是,恭敬请来丙吉,封他为博阳侯。丙吉为人宽厚,忠于职守,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汉宣帝后来又任命他为丞相。丙吉辅佐汉宣帝,为谋求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用尽了毕生之力。

汉宣帝于渤海郡遭受灾荒之年,精心选拔龚遂,让他为郡守,治理渤海郡,更被后人传为佳话。

龚遂是山阳南平人,初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刘贺只顾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尽管龚遂一再引经据典,好言相劝,仍无济于事。汉昭帝病死后,刘贺即位,龚遂也随同进了京城。对刘贺的昏庸胡为,龚遂经常直言劝谏,但不能奏效。刘贺被大司马霍光废黜后,他身边许多亲近的官员,都被处死。龚遂则因为人立言正派,而免于一死。对于龚遂其人,汉宜帝早有耳闻。

当时,渤海郡发生严重火荒和匪患,百姓叫苦连天。汉宣帝问计群臣,群臣一致推荐他(龚遂),汉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守。在龚遂赴任之前,汉宣帝召见他。汉宣帝看着这位又矮又瘦、年过七十的老头,心里有些不放心,怕他力不从心,难胜此任,于是就问他:“渤海郡法纪废弛,饥民作乱,我非常担忧。你准备用什么办法,去平息郡中盗贼?”龚遂回答:“那里的人民,远离京城,地处海边,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今遭受了饥荒,老百姓挨饿受冻,又没有称职的官吏去安抚他们,许多人,才不得已做了盗贼。就好像皇上家的小孩子,在水塘里玩弄皇上的兵器,不能把他们看做是真的叛逆!现在,皇上让我去任郡守,治理渤海,我认为只能安抚,不能剿杀,不知皇上认为如何?”汉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非常满意,当即说道:“我选用贤才,本来就是为了安抚老百姓!”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乱民就像解理乱绳一样,是急不得的,只有耐心,不要着急,才能够成功。我希望丞相和御史大夫,暂不要拿一般的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请给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的方便。”汉宣帝满口答应了这个请求,还给了他不少黄金。

龚遂到了渤海地界,为了不惊动老百姓,不让人迎接。一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吩咐所属各县,停止追捕盗贼,命令中说:“凡是拿农具的人,都是安分的百姓,官吏不得难为他们;手拿凶器杀人的,才是强盗。”那些聚集起来到处抢劫的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主动解散,回家种田。于是,龚遂打开粮仓,救济贫民,选用廉洁公正的人,来做官吏,渤海逐渐安定下来了。龚遂还劝导农民辟地种桑,饲养家畜。几年过去,老百姓都有了积蓄,安居乐业。

汉宣帝了解到龚遂治理渤海郡成效巨大,就拜他为水衡都尉,掌管皇帝的上林苑,兼管皇室财物及铸钱。

正是:
洪论多在编简上,
贤士常存闾里中。
求才先须胸襟正,
匡世济民百姓拥;
专为求治而选贤,
不寻淫欲任拉拢;
任贤得治清平盛,
四海欢歌乐融融!@*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故国神游】龙从虎聚兴大宋 文明之治开太平

北宋篇(4) 作者:宋紫凤

《太平御览》一千卷,则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包罗古今,荟萃万象,八年始成(图片)

乱世往往以兵争结束,治世却是以文明开始。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誓碑蔽以黄幔,藏于太庙,立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将“修文德以致治”作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开有宋太平气象。而普天下的读书人,更是生逢其时,得遇了一个属于士大夫的时代。

太平兴国二年的正月,春寒犹厉,而各地的举子们已然汇聚东京城,虽然时逢上元日,而此时他们却无暇流连于此人间之繁华,省试开考在即,数载寒窗,在此一试,何况这又是太宗朝首次开科,是为龙飞榜。而新朝、新元、新年,无不给人以新的希望——乘风云之际会,若飞龙之腾达。

开考的这一天,数百应试的举子进入贡院,他们中有意气风发的新进学子,有科场失意的落拓老生。放榜之日,共取进士一百零九人,此外又有诸科、特奏名等,凡五百余人,皆赐袍笏,太宗亲于开宝寺赐宴。而尤为优待的是这一榜进士悉数为朝廷委以京官之职。原来,应举的人中有位叫张齐贤的,颇有贤名,据说他曾为太祖献策,却未得采纳。而此次应举,张齐贤的名次却排在数十位后。然而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宋太宗为了擢任张齐贤,也为了奖励文学,延揽人才,不拘于一时之得失,索性将一榜进士全部录用,庶几可为一段贤不遗野的佳话。其后,张齐贤,与这一榜进士之首吕蒙正,都官至大宋宰相。朝庭对人才之重视,极大鼓励了天下学子,一改五代以来人不悦学的风气。

太平兴国五年,朝庭再次开科取士。由于朝庭对读书人之尊重,竟使官员皆以进士出身为荣,于是一些以荫补任官的现任官员也纷纷应举。这一榜进士另有其名曰:龙虎榜。龙虎榜果然龙从虎聚,网罗天下之英才。他们中有日后被称为柱石之臣的名相李沆,有日后被赐号“全德元老”的名相王旦,有日后澶渊退敌、救国危难的名相寇准,有日后化贼为民、治蜀平乱的名臣张咏……他们有的来自白屋寒门,有的来自世宦之家,大宋朝的太平岁月里,这些刻苦力学,襟怀天下的学子们,“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太平兴国八年,太宗下诏,于琼林苑赐宴及第进士,于是“打马御街前,一赴琼林宴”成为每一位天子门生的最大殊荣,亦成为宋朝士大夫们日后俯仰于朝堂之上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第一步。

宋初大兴科举,拔擢人才之时,又同时收集天下图书,健全馆阁之制。太祖登基时,宋室有书万余卷,后来太祖东征西讨,削平强藩,每破一国即收其官府藏书,储之于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十余年后至太宗朝,宋室藏书竟至八万卷,而三馆规模愈显局促。于是宋太宗下令重建三馆,及成,赐名崇文院,院内雕梁栋宇,宏敞壮丽,花木深遂,曲迳通幽,又引金水之河,继凿金明之池。三馆之外又建秘阁,为太宗藏书之处。一时文学之士、鸿儒大宿往往荟萃馆阁之中,当朝文官亦皆以附带馆阁之职为荣耀。

然而馆阁之建、人才之聚也必然运化出一翻焕乎灿然的文明成就。三馆重建的工程尚未结束,两部巨著的编纂已经开始。太平兴国二年,翰林学士李昉、翰林学士扈蒙、直学士徐铉、直学士院汤悦等十余人奉敕编纂《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两部大书。《太平广记》五百卷,广集神仙故事、奇闻异事、稗官野史,一年成书。《太平御览》一千卷,则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包罗古今,荟萃万象,八年始成,宋太宗日览三卷,爱不释手。就在《太平御览》即将定稿之时,宋太宗又命李昉、徐铉、宋白等二十余人编纂《文苑英华》,上起萧梁,下迄五代,选录古今文章2万余篇,卷帙浩繁,前古所无。

太宗朝时的三馆之中,除了当朝学士,又有降王子弟臣属,其中不乏海内名士,譬如直学士徐铉即是来自南唐的降臣。而此刻,他们却在阅尽浮云之后,一起深隐于栋宇幽深的馆阁之中,将胸中万顷沧桑倾注于一部一部的鸿文巨制,一同昭示着普天下读书人的共同愿望——文明致治,太平兴国。#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国之凤麟 深沉宽恕的贤相

作者:皇甫容

忽必烈入主中原,治理天下,尊用儒术。(图片)

他精通汉文经典,涉猎诸子百家,其心犹如凤麟,展振元廷,辅佐两代国君;其身犹如龙象,深沉大度、融洽一方。他就是元朝著名的平章(副宰相)全才——阿鲁浑萨理。

元朝著名贤臣阿鲁浑萨理,维吾尔族人。其祖父精通佛学,其父乞台萨理精通经、律、论三藏,在元廷担任佛教都总统一职,萨理之家一门几代皆与佛学结下深缘。元世祖以“法之龙象,国之凤麟。禀勇猛精进之资,负刚明果锐之气。”嘉赞萨理一家在佛学与辅政上的重要成就。

尽通佛典 俾习汉书

阿鲁浑早年跟随父母来到中原,跟随元都“帝师”八思巴研习佛学(“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八思巴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在西藏的传说中,据说他三岁就能讲述喜金刚修持方法,当时听众感叹此人世间稀有,于是称他为“八思巴”。宋朝王室后裔赵孟俯在《松雪斋集》中讲到,不到数月阿鲁浑萨理尽通佛学典章,并通学蒙语及多国语,包括汉语(“尽通其书,旁达诸国及汉语”)。

忽必烈听说他的才华后,就召见他学习汉学,因此阿鲁浑萨理通晓经、史、百家,以及阴阳、历数、图纬、方技等学,而且每一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八思巴准备回西藏时,阿鲁浑萨理请求和他一起回去。一年多以后,八思巴对他说:“以你的所学,并非是我佛弟子,我不能再接受你的礼拜。”八思巴向元廷写了一封推荐信,勉励阿鲁浑萨理回到中原,要尽心辅佐圣君。此后,师徒二人相泣而别。

雅好推毂 集贤帝庭

忽必烈入主中原,阿鲁浑萨理劝谏世祖治理天下,要尊用儒术,广招江南老臣及隐逸山林的贤德之士。忽必烈采纳他的建议,命人设置集贤院,向天下下达求贤之诏。天下儒生、贤士纷纷前往中原。阿鲁浑萨理对待有道有艺之人,礼节周到恰和,供给对方饮食、车服之盛,使众人皆欣喜过望。即使有不附和旨意的人,也都以资厚赠遣送他们回乡。

阿鲁浑萨理掌管集贤院期间,款待接见各类人才,涉及到“释儒道”各门各派。因此当时元廷学风大振,九经、诸史、文学绘画等无所不包。经过他的推荐,位至公卿大夫的高达数十百人。司马光以“声教空岩穴,夫君集帝庭”形容把个人之教留在山岩空洞之中,而友人都已汇集到皇帝身边。阿鲁浑萨理就是能把众才汇集到元都帝庭的贤者。因此史上留下“雅好推毂(音谷)”的记载。

忽必烈入主中原,治理天下,尊用儒术。(网络图片)

谣言止于智

元朝建立初期,有江南人传宋朝宗室企图造反,元廷派人前去缉捕。阿鲁浑萨理听说后,立刻上朝劝阻忽必烈:“这是谣言,不能派人拘捕。”世祖问他何以知之,阿鲁浑萨理答道:“如果宋宗室真要反,为何郡县不知?消息不经郡县上报,反而出自朝廷,这是有人公报私仇。江南刚刚平定,民心疑虑未尽归服。一旦听从小民谣言抓捕宋王宗室,臣恐人人自危,反中了散谣之人的阴计。”世祖当下醒悟,即刻下旨召回官吏。在郡县审讯造谣事件后,发现是因散谣之人没有借到钱财而进行的诬告。事后,世祖深有感触的地说:“若非卿言,几乎误事。真恨用卿太晚。”此后,忽必烈命他随侍左右。

天降异灾 警醒修身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立尚书省,由桑哥主政,世祖命阿鲁浑萨理一同视事,阿鲁浑几度推辞,世祖都不准许。桑哥行事专横跋扈。阿鲁浑多次诤劝,桑哥一意孤行。在植党营私的环境中,阿鲁浑唯有自持廉正。桑哥后又设立征理司,负责征收苛捐杂税,层层盘剥民间百姓。许多百姓交不起沉重的赋税,都被关进了监狱,当时监狱人满为患。不久之后,国都发生地震,死伤数十万人。阿鲁浑上书世祖,奏请废除征理司,以平息上天的震怒。阿鲁浑说:“现今课税肆虐,民不堪命。天降异灾,以警陛下。”接着他引述几则贞观政事,进劝世祖。

大唐初年,武将党仁弘因有才识韬略,深受器重。但党仁弘为人贪婪,暴敛钱财高达上百万,按罪应当处斩。太宗看到大理寺的裁决后,难过地立刻让人撤了筵席,为他白首就戮感到悲凉。太宗怜惜其命,为他求情,将其贬为庶民,流放钦州。事后,太宗为自己“徇私枉法”深感不安。于是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到殿前,对他们说:“国家律法,是人君登基时从上天得到的。不能以私情而失信于天下。朕有私心,党仁弘犯法,朕想赦免他,这是破坏律法的行为,愧心于天。”太宗想在南郊铺草而跪,每天只吃一餐素食,以此向上天谢罪。被房玄龄等大臣苦苦相劝:“生杀大权本由陛下所有,何必为此要自相贬责?”尽管如此,太宗还是下达《罪己诏》。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民间发生旱灾、蝗灾。太宗不忍民心疾苦,下诏说:“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为了使百姓度过艰难,太宗宁愿上天把灾难降在他的身上。

唐太宗年少时喜欢弓箭,曾得良弓十多把。当时认为它们是最好的弓箭。以此,太宗就拿给弓匠看,弓匠说:“这不是好弓。这些弓所用木的木心不正,脉理偏邪。弓虽有劲,但射出的箭都是不直的。”太宗想到自己金戈铁马征讨四方,对弓的认识都很有限,何况治理天下大事?为此太宗召见驻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夜宿中书内省,一再延长召见时间,详加询问民间百姓疾苦、政事得失。

阿鲁浑以贞观政事进谏世祖,唐太宗大赦天下,通达社稷民心和合,君子德风遍拂疆土,灾异逐渐消弭。世祖听后良久不语,随即下诏宣布废除征理司。诏令下达民间时,百姓买酒奔走相告相庆,一时之间酒市净空。

弥缝奸佞 不伤国本

桑哥贪敛、卖官鬻爵事败,凡在尚书省理事的大小官员几乎都受到牵连,阿鲁浑也不例外,家产被全部没收。世祖召问:“桑哥为政暴虐,卿为何不言?”阿鲁浑回答说:“不是臣没有说,只是未采纳我的意见而已。陛下十分信任桑哥,而桑哥又十分忌恨我。臣多次进谏他都未听,若再谏就犹如抱柴救火,反而使他更加暴虐,不如从中悄行补救,使国家不致于受到更大的伤害,久之,陛下自会醒悟。”世祖感叹到:“我真的愧对于你。”于是下诏把没收的财产悉数归还给阿鲁浑,并遣臣再嘉赐金帛,阿鲁浑坚辞不受。

深沉宽恕 贤者仁风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阿鲁浑辞去平章政事和太史院之职,仍担任集贤大学士。司天监刘监丞上奏,说阿鲁浑多次借天灾异象影射朝政,并请求以大不敬治罪阿鲁浑。世祖听后大怒,想以诬告罪惩治刘监丞。阿鲁浑听闻,立刻上奏:“刘监丞对我不满,这是私事。如果陛下要将指责我的人治罪,臣恐从今以后再无人敢进谏了。”经他力争,世祖免除了对刘监丞的处罚。忽必烈看着他,感慨地说:“这才是长者的气度啊!”

世祖向近臣谈到:“若全平章者,可谓全才矣,于今殆无其比。”阿鲁浑萨理担任平章政事(副宰相)一职,可谓全才之人,当时鲜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纵观世风蹉跎,宦海浮沉。在元廷广袤大都,阿鲁浑萨理既像“陆离寒水玉”冰清圆润,又像“磊落曙天星”坦坦磊落。“国之凤麟”深沉宽恕的仁风,略过七百光阴,依然会广布四方安抚人心。#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唐宫美人】荆棘路上的柔韧身影

唐宫.名花倾国系列.忆长孙皇后之二 作者:柳笛

谈起后宫,任是艳妃美人千娇百媚,谁又能对端居正宫的皇后娘娘视而不见。那是永远站在君王身边,共同守护天下的万民之母。恰如花之娇艳有千万种,而唯有牡丹真国色。国之盛世,莫出于唐,而后宫之最,莫出于长孙皇后。

二、荆棘路上的柔韧身影

遇到唐王以前,长孙氏不过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姐;只缘夫君非凡俗,喜结良缘后,大唐国母的运势便开示于万民。

隋开皇十八年末的一个良辰吉日,天空彩云呈祥,云气缭绕,忽有二龙从天而降,直抵唐国公的武功别馆外。神龙通体流金溢彩,不可逼视,在馆外盘旋优游,三日而去。万物有灵,圣人出世,天地间必有感应。这突如其来的祥瑞之像,原来是神明在护送贞观明主的降生,庆贺即将到来的不朽功业。这一天,身负真龙王气,化身唐国公的二公子,四岁时更得相士预言,有“济世安民”之兆。待长大成人,他立马横刀,过关斩将,一路加封秦国公、赵国公、秦王、太子,终成李唐一代帝王。

原配妻子长孙氏,亦有昭示吉祥富贵的神迹显现。大业年间,长孙氏归宁永兴里,在舅舅家暂居。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的屋舍外惊见二丈高的骏马:雕鞍玉勒,纤毫毕现;炯目健蹄,仪态悠闲却行止有度。这景象瞧得十分真切,不似幻觉。张氏心生敬畏,俱实以告。高士廉请人卜筮,卦象显示遇《坤》之《泰》。筮者说,龙是《干》之像,马是《坤》之像,卦象显示此女将处尊位,贵不可言。

这一双门当户对的璧人,先后感应降神奇观,无人不道奇伟。然而天将降重任,必有一番辛苦磨砺,磨其心性,砺其才智。在并立帝后尊位之前,长孙氏陪伴世民冲破一重重风雨阻,迈过一道道生死劫,度过了动荡的隋唐之交。

大业九年对长孙氏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隋炀帝掌权十四年,仅用“大业”一个年号,取义盛德大业。而在神的眼中,炀帝性格乖戾,所作所为早早损毁杨氏国祚,无异于滔天恶业。国本不安,自然波及国中每一人。新婚半年间,他们夫妻便迎来命运之神的第一道考验,遭逢至亲的生离死别。此年正月,隋炀帝在涿郡屯兵,修城池,储兵粮,准备二次征辽。唐国公李渊作为督粮官携家眷出征。出师未捷,窦夫人意外病倒,纯孝的世民便衣不解带侍奉母病。然天不遂人愿,贤惠睿智的窦夫人仍是在五月过世。婚服才褪,又加孝衣,世民少年丧母,在兵荒马乱中匆匆送走母亲的亡灵,此后常常沉湎于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中。六月,家里的妻子也逢巨变。杨素之子杨玄感久怀造反之心,趁炀帝北征滞留军粮,以伐无道之君为名揭竿而起。为此,与其交好的高士廉受到牵连,被贬外放。

一边是慈爱的生母,一边是情逾父亲的舅舅,世民和长孙氏,未及成年,尚如稚弱的幼龙和雏凤,这个新组建的小家庭失去倚靠的港湾,犹如一叶孤舟飘零在末世的凄风苦雨中。彼时,他们更感悟到生命的无常、世事的难料,唯有相濡以沫、彼此取暖,互相扶助抚慰方能步出人生的低谷。患难见真情,这对少年夫妻第一次感受到对方的重要,也第一次焕发了心灵相偎、不离不弃的信念。太宗帝后能成为万世景仰的典范夫妻,达到人间夫妻相知相守的最高境界,不能不说是他们同甘共苦的生活基础造就的。

远离至亲的悲痛渐渐抚平,长孙氏的生活也渐趋安稳,中原局势却在暗流涌动。隋主荒淫无道,宫中盛传“李氏当图”的谶语,李渊效忠皇室,一直奉帝命南征北战,退敌招降,几年来实力不断扩大。虽然他早年也得相士“一国之主”的判词,但并不敢笃定这说的竟是自己,反而为炀帝的猜忌惶恐不安。

大业十三年,唐国公李渊任太原留守,长孙氏随夫君定居太原。李渊子女众多,此时却也只有世民一家侍奉。十七岁的次媳长孙氏便独自担起当家主母的责任,接受上天对未来国母的历练。虽说长孙氏也是恭读列女、恪守礼教成长起来的,但毕竟是娇生惯养的绣户千金。在她进入婚姻角色的初始,家里没有婆婆的指导、妯娌的帮衬,对她来说,真正把书卷和闺门中学来的道理用在现实中,不啻为一道潜藏的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称女子出嫁为“归”,今人说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步入婚姻,她们的人生将出现新的开始。古时的妻子,嫁到夫家便随夫姓,终生侍奉翁姑、相夫教子,身后也以入夫家祠堂为荣。看上去无用于世间,殊不知女子贤德、达理与否,直接影响丈夫乃至整个家国的兴衰荣辱。长孙氏出嫁后的这几年,更是隋末风云际会、变幻莫测的关键时期,长孙氏能做到治内以安外,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丈夫与公公能够连年征战,后顾无忧。从大业九年出征高句丽到十三年晋阳起兵,李渊与世民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往往战无不胜。最后大唐初立,改元武德,都与长孙氏默默付出的辛劳是分不开的。

武德元年,李渊作为大唐开国皇帝,封赏子女及功臣。因世民固辞太子位,封为秦王,长孙氏遂成秦王妃。初立的新朝,并没有消弭隋朝末世的混乱局面,李氏的疆土仅限于关中与河东一带,尚有大片土地等待英雄收复。李世民作为大唐最具勇猛智慧的将领,兵征天下,为天下民生的福祉浴血奋战。在承干殿内深居简出的秦王妃,屡屡收到前线传来的捷报,相思的轻愁化作欣慰的浅笑。从武德元年到四年,秦王西破薛举父子,北征宋金刚、刘武周等,先后歼灭中原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威望日隆。至此中原大定,国泰民安,李渊圣心大慰,加封秦王为“天策上将”,特许他自置官署与文学馆。秦王天子之像日益显著,身边汇聚了杜如晦、房玄龄等一大批文武精英,都是贞观时代治国安民的肱骨之臣。

秦王携手,终于熬过聚少离多的烽火岁月,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大的危机。秦王以军功之赫赫、风度之雍雍,成为初唐第一人,却也成为不义之徒的眼中钉。开国初期,所有人都需要秦王平定天下,而当一家团圆时,家人们不知感恩,却以小人之心,猜忌秦王之功。太子建成有夺嫡之惧,齐王元吉有嫉贤之私,帝王李渊更有易主之忧。尤其太子一党不顾兄友弟恭的人伦纲常,勾结宫妃向父皇屡进谗言,同时送烈马、毒酒给秦王蓄意谋害。李渊出于对权位的迷恋,甘愿被谎言毒害,与劳苦功高的日渐疏离。秦王本无称帝之心,更无谋反之实,可叹他在外斡旋于虎狼,九死一生,在内却要面对寡淡的亲情和随时可能射出的冷箭。除了天策府忠心不二的谋臣良将,给他最大温暖的是发妻长孙氏。

在太子、齐王勾结宫妃、秽乱后宫之际,长孙氏以一株解语花的智慧,宽慰丈夫惆怅的心。同时,她审度情势,深知夫君平安与否全系于皇帝一念之间。在外,她便时常出入宫廷,向公公尽孝,恭顺诸妃嫔,用一颗纯善之心化解弥漫于宫中的戾气。虽然宫中人忌惮秦王,对王妃的柔顺忠孝却是交口称赞。男儿重义气,在父子、兄弟交锋时,难免会挫伤对方,留下芥蒂。幸有长孙氏以柔克刚,竭力修缮君王父子的关系,唤醒人性善良温情的一面,缓解了秦王仇敌环伺的危机。

然而天命不欺,扭转乾坤的非凡时日终究会来,高人的预言也终当应验。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和初三,太白金星出现于青天白日,落在秦地分野,皇位易主的征兆激发了掩藏的矛盾、暗藏的杀机。六月初四,太子和齐王再也按耐不住,在玄武门撕下伪装的面具,向守候宫门的秦王暴起杀机。太子和齐王连发三箭,都被秦王避过,紧急之际,武将秦琼还了一箭射死太子,武将尉迟敬德也带援兵赶来,射杀齐王。鲜血满地的玄武门,忽尔多了一个裙袂飘然的身影,那是长孙王妃,也赶来与他同生共死了!

从前,她只是影助于夫君触及不到的方面。前日秦王面圣,密报太子等人的劣行,准备放手一搏,她就已许下生死与共的誓愿。况且,今日之变,是决定国运的关键时刻,也是亲情决裂的沉痛时刻。长孙氏必须站在秦王身边,为他增添一份正气;她要做一个女英雄,站在这场正邪较量的最中心,与丈夫并肩作战!看上去柔弱无力的秦王妃,此时正气凛然,勉励在场的大唐将士,为保卫秦王而战,为保卫大唐而战。

很快,玄武门之变平定,深宫里的高祖李渊,听闻巨变,也只得一声叹息,逆子不行仁义,自取灭亡,亦是他识人不明付出的代价。痛定思痛,李渊明白秦王才是拥有天下的真命天子,在三日后立他为太子,两月后禅让皇位,把锦绣河山交给真正的明主治理。

穿过带血的荆棘,拨开闭月的乌云,长孙氏一路走来,荣登凤位,终于可以用一身才智、一己德行辅佐圣君,福泽后宫。

太宗皇帝李世民,也可以执长孙皇后之手登上长安城楼,目极千里眺望城下安居乐业的子民,由衷地说:“这天下是朕的,是万民的,也是你的。”#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邝野跪读父信 敬受父教

作者:罗真

图片来源:Fotolia


董永戒儿勿大言

董永,南宋人,是董槐的父亲。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他是南宋大臣,由进士而进入仕途,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后来官至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宝佑二年(1254),任参知政事。后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景定二年(1261)去世。被进封为许国公。

董槐自小就十分喜爱谈论兵法,私下里读了不少孙武、曹操等古代著名军事家的书,自以为精通于此道,曾口出大言道:“如果任命我为将领,我就能带兵横扫中原,将中原归还给天子!”(南宋时,朝廷迁都杭州,中原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领,所以董槐这样说)董槐身量魁梧,相貌堂堂,长着一部漂亮的胡须(史书上称他“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每每论起天下大事来,则慷慨激昂。他相当自负,将自己比作诸葛亮、周瑜一类人物。

董永深知董槐喜好大言的毛病,听到儿子以诸葛亮、周瑜等人自比,大言不惭,不觉心中发怒,准备痛打他。转而又觉得儿子这样的言语、举止十分好笑,便狠狠训斥了董槐,说道:“你不肯好好地用功学习,又喜欢这样口出狂言,你这狂妄无知的小子,我真不愿意看到你这种样子!”

董槐本来自以为了不起,受到父亲的这一番训斥后,顿时大吃一惊,心里觉得十分惭愧,便下决心:改变了好大言的坏毛病,虚心向学。他先是跟从浙江永嘉的叶师雍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有个叫辅广的人,是大思想家、文学家朱熹的弟子,便又千方百计,投到辅广的门下。他好学与善学的精神,老师辅广也十分赞赏。

只要辛勤耕耘,就能有所收获。后来,董槐终于学到了真正的本领,不再是一个只会口出狂言却无才能的“空心大萝卜”。宋嘉定六年(1213)他考中进士,后来在朝为官,直至做到宰相。

应该说,这正是他父亲训斥他,使他后来改掉坏毛病、折节向学的直接结果。(事据《宋史?董槐传》)

邝野跪读父信 敬受父教

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进士邝野,字孟质,宜章(今属湖南)人。他为人勤廉端谨,又很孝顺父母。考中进士后,任监察御史,生性仁慈。明成祖建都以后,有人奏钞法,被豪民搞坏,明成祖便派邝野,到南京凋查处理此事。一时间,人们都认为邝野这一去,一定会兴起大狱。但邝野到南京后,仅仅抓了一两个为首的豪强,便回京城复奏道:“市人听到朝廷的命令后,都十分震惊恐惧,现在钞法已经完全正常了,不必再惩办什么人。”

当时倭寇侵犯辽东,因为城池失守而获罪者,有一百多人,按照当时规定的律令,都应处死。邝野负责处理此事,详细地向朝廷汇报了对他们可加饶恕的种种情状,最后,皇帝均宽恕了他们。邝野处理事情,就像上面所举之事一样,常常怀着一颗仁慈 之心。

邝野为官是廉洁的,而他的父亲邝子辅,做官之廉洁,丝毫不亚于儿子。邝子辅担任江苏句容县的教官时,教子甚为严格。

邝野长期在陕西任按察副使,很想和父亲团圆团圆,于是,便想聘请父亲担任陕西的乡试考官。邝子辅知道儿子的打算后,十分生气,说道:“儿子当了地方上的官,却想聘自己的父亲当乡试考官,怎么能够防舞弊、避嫌疑?”为此,他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儿子,毫不客气地责备了他一顿。

出于孝心,有一次,邝野用自己的俸禄,买了一件很普通的粗布衣服,给父亲寄去。邝子辅因为不清楚这件衣服的来历,不肯接受。他不仅把衣服寄还给儿子,还特地写信告诫儿子说:“你做刑官,负责刑罚之事,应当以洗冤屈、释疑案,作为自己的责任,要对得起你担任的官职。我不知道你这件衣服是从哪里得来的,所以不敢接受,特地退还给你,以免玷污了名声。”

邝野接到父亲寄还的衣服,捧读父亲的来信,不禁泣下,立即跪下再诵读一遍,以示接受父亲的教诲。(事据《明史?邝野传》)@*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唐宫美人】忆长孙皇后:出众风流旧有名

唐宫.名花倾国系列.忆长孙皇后之一 作者:柳笛

国之盛世,莫出于唐,而后宫之最,莫出于长孙皇后。(绘图:曹醉梦)

谈起后宫,任是艳妃美人千娇百媚,谁又能对端居正宫的皇后娘娘视而不见?那是永远站在君王身边,与君王共同守护天下的万民之母。恰如花之娇艳有千万种,而唯有牡丹方是真国色。国之盛世,莫出于唐,而后宫之最,莫出于长孙皇后。

一、盛放于春之昭华

世间美好不过一个“初”字,人生若只如初见,最是那惊鸿一瞥的擦肩、回眸一瞬的巧笑,遂定了的缘分;我生之初尚无为,谁也不会忘记纯真少年眼中的美好世界,一枝青梅、一线纸鸢就成了垂手可得的幸福。人间物事都离不了一个生老病死的起承转合,那么当他初生的时刻,就仿佛豆蔻的娇矜、朝露的清透,谁都不忍移开怜爱的目光。新生事物以及生命,看上去那么稚嫩、柔软,却又生气勃发,给人无限的希望。

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华夏民族终于百川向海,再次走进大一统的融合时期——隋唐王朝。隋与唐,遥似七百多年前的秦汉,犹如历史的轮回,再次印证了多民族的广博与包容,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即使在隋唐之交,暴君无道、民不聊生的层层危机下,依然有圣主良将降临人间,定倾扶危,坐镇中原。是以乱世虽乱,实则孕育着和乐光明的运势,预示太平盛世的到来。

或许是为了映衬初唐刚健蓬勃的生命力,一位降生在大隋仁寿元年的初始——早春二月,一个乍暖还寒而又繁花满枝的明媚时节。偌大的长孙氏深院,伴随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洛阳城的牡丹花便渐次萌发盛放的讯息。院中的水塘销尽严冬的冰雪,成对的禽鸟在池畔闲步欢鸣,草木褪去凛冽的寒气,浮动着绿肥红瘦的清新。

她是鲜卑贵族的女儿,身体却流着一半汉人的血液。这家的主人出身将门,原系北魏宗族。门传钟鼎,家世显赫,隋末时传到了长孙晟这一辈。此人于隋帝时,官至右骁卫将军,不仅创造了“一箭双雕”的典故,而且在对抗突厥的战事中立下汗马功劳,突厥之内对长孙将军的敬畏,达到“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的程度。他的妻子高氏亦是名门闺秀,出身北齐皇室,其父是聪敏仁孝、风仪都美的乐安王,其兄乃当时名士高士廉。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里,是荣耀也是使命,这个女婴身兼胡人的豁达与汉女的内秀,注定要周旋于风起云涌的天地,走一条万众仰望的不凡之路。

人若对什么事物有强烈的钟爱,总是会忍不住征于色、发于声的本能,将其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多民族大融合的隋唐之交,佛法盛传,少数民族同汉人一般,沐浴着普照的佛光,宗室贵族中流行着依佛经取名的风俗。比如隋文帝杨坚字“那罗延”,取义金刚不坏;他的独孤皇后名为“伽罗”,意为沉香木;唐隐太子李建成小字“毗沙门”,是北方多闻天王的大名。

因而长孙家这对笃信佛法的父母,也为女儿取了一个来自佛国世界的名字:观音婢。他们不求女儿大富大贵,只愿她一心向善,不负神灵恩泽。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几多楼台烟雨的寺庙,都供奉着她宝相庄严的塑身。长孙家的女儿倒让人联想起塑像右侧侍立的小龙女,梳着总角,双手合十,一副笑靥如花的俏模样。童年时代的观音婢也定是这般玉雪可爱。

长孙观音婢,是她成人以前,今人对她姓名最完整的考证。她的父母为她取名时怎会预想到,观音婢将成为千古贤后,在人世间传播着观世音的福祉,给初唐注入母性的仁爱和光彩。

南国的春风逐渐吹向北地,飘来樟木结子的暖香。江南人家有个风俗,若哪户生了女儿,父母便亲手种植香樟木一株。随着女儿的成长,树木也渐渐枝繁叶茂。说亲的媒人见哪家院子里有茂盛的樟树,便知这家有女待字闺中,便会登门拜访。长孙家的女儿远不到婚嫁的年龄,长辈们便开始操心她的终身大事了。在世交的大家族中,伯父长孙炽颇为欣赏被封为唐国公的李渊一家。李渊马上功名自不必说,妻子窦夫人更是位深明大义的名门淑女。她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即当时的周武帝宇文邕,从大局出发,善待远嫁而来的突厥皇后,让人刮目相看。他认为,这样一对优秀的父母必定能教导出出类拔萃的子孙,他们的子孙中,必定有一位可做长孙家的东床快婿。他便时常劝说弟弟长孙晟:“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与唐国公家早早定下姻亲。然而订下婚约不久,父亲在大业五年去世,年仅九岁的观音婢,尚未来得及体悟失去至亲的痛苦,就和母亲、兄长无忌一同被异母兄弟赶出家门,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


(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所幸舅舅对母子三人眷顾有加,他暗中观察无忌的少年好友李世民,发现他小小年纪却气度非凡,将来必定有番大作为。他想起长孙与李家的婚约,有心促成良缘,便在四年后,为十三岁的观音婢和十六岁的李世民操办婚礼,从此开启了未来帝后相知相伴的生活。

那一年,长孙氏在含苞待放的年纪,风光出阁,在命运的主宰下嫁给国中最有才华的少年,不负花期。当无忌和世民一同读书探讨学问时,当他们刀剑往来切磋武艺时,观音婢只当李世民是哥哥身边最好的朋友。虽然李家的公子个个年轻有为,她又怎会想到,他将成为牵动家族国运的人主,成为她无怨无悔生死相随的夫君。长孙氏繁花烂漫的三十六载光阴,原来只是等待他的出现,在他的身边,摇曳出最美的芳姿。

只待琴瑟在御,时岁静好,长孙氏出落成端秀从容的温婉女子。婚后的某一天,她被册封为长孙皇后,安然生活在一手开创的清平盛世中。多年的闺阁教养令她辞采翩翩,她更是把一身的诗笔才华留在了春天,谱下一首令后人无限遐思的《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诗以朝日里的桃花起兴,借用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蕴,之后又写花与美人,展现的是美人眼中生机盎然的风景,却展现了有别于宫廷的天然闺趣。唐人推许魏晋风流,以“咏絮才”闻名的谢道韫,就被时人誉为有“林下之风气”,是一种娴雅贞静又飘逸超群的风度。因而结句她以林下之风自许,含蓄点出游园女子的身分,流露出一种高雅的自信和矜持。

据说那一日,已登上帝位的太宗与长孙皇后一同游览宫中春景,得此诗后,见而诵之,啧啧称美。她做了那“临水照花人”,他配以平生得意的飞白,便成了诗坛上不可替代的佳话。#

(未完待续)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故国神游】兵争燕云十六州 天启鸿图成鼎分

北宋篇(3) 作者:宋紫凤

燕云十六州地图(维基百科)

下,北伐的大军拔营回师。数日前,他们刚刚收复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准备举兵东向进取幽州之际,周世宗却一夜病倒,不省人事,于是进取计划只得放弃,北伐之师功败垂成。此刻,士兵们士气低落,军将们忧心忡忡,这其中也包括了水陆都部署赵匡胤。他不时驻马回望,一顾再顾。在他的身后,是太行山的北麓,向着东北方向蜿蜒而去。以这条山麓为界,其西北至东南分布着燕云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则是契丹铁骑无法越过半步的长城。自然这些都在赵匡胤的视野之外,而他此刻极尽目力所望见的,是如兵气结成的阵云,弥漫在太行山上,终年不散。

二十二年前,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唐拱手奉予契丹,自此北方藩篱尽撤,所以才演出了契丹兵南下中原,长驱无阻,陷汴京、灭后晋的一幕。然而契丹人很快发现,他们即使越过长城,翻过太行,却仍不能成为汉人之主。辽太宗耶律德光曾改服中原衣冠,想以此为入主中原的折衷之法。然而,中原军民之反抗仍然此起彼伏,数月后,辽太宗拔军返国,临行时他感慨地说:“我实不知中原人如此难制。”

辽人走后,中原又三改其号,曰汉,曰周,曰宋。然而,不曾改变的是契丹南侵的梦魇与收复燕云的素志。

西元960年十一月的一个傍晚,天上落起了雪,赵匡胤夜访赵普,二人席地而坐,围炉夜话。炽热的炭火旁,一位是受禅登基的大宋皇帝,一位是佐命辅翼的开国宰相,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一统战略。

之后的十五年间,宋太祖收荆湖,平后蜀,下南汉,灭南唐,然而太行北麓的幽云、燕山古堞的秋气他却一刻未忘于心。十五年间,他东收女真贡马,训练骑兵以俟契丹;西取荆蜀金帛,封之府库以备军需。同时太祖力崇节俭,竟至宫中上下人等所穿常衣补缀再三。有大臣谏之,太祖却说:“吾非吝啬,欲储财以备国用。待各库所蓄满三百万,吾将与辽人谈判,倘肯还我燕云,则以此酬之。不肯,则以此充作军饷,以力取之。”

西元975年的深冬,金陵城破。至此,西南强藩大镇次第被削平,中原一统的鸿图大具规模。惟剩北汉一隅,是为辽人之附庸。次年二月,群臣上书,请加尊号“一统太平”。太祖却并不喜欢这个虚名,他反问群臣:“燕晋尚未收复,可谓一统太平乎!”群臣不知所对,太祖却隐然感到,虽然他为了收复燕云蓄志十五年,而此刻,却是万事皆具,犹差一步。

他看到,东京汴梁虽有漕运之便,却暴露于四战之地,无法抵挡契丹铁骑。如迁都洛阳,甚至长安,方可依山据险,稳固根本,如此,则燕云可图。然而迁都之议无人响应,连太祖之弟赵匡义也叩首极谏曰“在德不在险”,于是太祖默然许久,似乎不再坚持,却怅然叹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尽矣!”

或许宋太祖放下迁都之议只是觉得时机未到;或许他打算先取北汉,再行定夺;亦或许他想先修运道,再议迁都。然而人有其志,天有其数,这一年的十一月,太祖暴崩,太宗继位。宋太宗无复其兄之雄才大略,虽有金帛如山,举精锐之兵,却在与辽人的对阵中,一败,再败,遂不复振。——远在天边的燕云十六州,如太行山上的兵气,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宋人对燕云两次用兵的惨败却使辽人不甘守成而更生觑觎之心。此时的大辽在辽圣宗与萧太后的治理下,国力臻于鼎盛,辽圣宗希望成为继辽太宗之后第二个卷土重来做中原之主的契丹人。不过,令辽人意外的是,虽然辽人的铁骑可以纵横中原,虽然宋人不再有太祖那样的智勇之君,但每当辽人想要再深入一步,就会觉得异常艰难。自西元979年至西元1004年,辽人先后九次大举南侵,结果无非得此失彼,终不能有根本之胜利。而最后一次澶州之役,曾经雄心勃勃的萧太后终于明白,她问鼎中原的梦想与宋人收复燕云的素志原来是同样的遥不可及。西元1004年,宋辽议和,定下澶渊之盟。

在长达二十六年的宋辽拉锯战中,西北的党项族异军突起。党项首领李继迁据守夏州,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他锐意建立一个西夏帝国,有朝一日问鼎中原。西元999年,辽人第七次南侵,与宋人接兵于裴村。倘若此时李继迁东进,宋人受辽夏夹击,势必危矣。然而此时党项军营中却传出消息,夜来天降陨石在李继迁的帐前,其上有字曰“天戒尔勿为中国患”。李继迁明白,天命不在自己,此时若加入宋辽的混战,殊非明智之举,于是他放弃中原,移兵西向,攻克灵州,更其名为西平府,以为都城,自此党项人打开了河西的大门,一个强大的西夏帝国渐具初形。四年后李继迁去世,临死前他告诫其子李德明不要对宋用兵,又要他上表宋朝皇帝以示和平之意,一表不听就再请,即使上表百次,只要没有结果,就上表不停。

在宋辽定立澶渊之盟的第三年,宋夏亦定盟议和。自此燕云的兵气渐渐淡去,而华夏的分野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北宋与辽、夏相峙的百余年间,虽然中原的烽烟且起且息,然而无论是契丹人、党项人,却无不仰慕华风而效仿之。

大辽国的萧太后,即是一位汉化的契丹人。她不仅于穿着之上崇好华仪,更于治国上极力汉化。她重用汉官,仿大宋实行科举,推行法制汉化。在她的治理下,辽国达到鼎盛。

大夏国的创建者元昊,借用汉字创立了西夏文字,又仿照唐都长安、宋都东京,建造大夏宫室。更借鉴宋朝的官制与服饰,在党项人的朝堂之上,官员们衣着紫绯,头戴幞头,持笏而立。而他的继承者夏毅宗,更令党项人改行汉礼,又向宋朝求取《九经》、《册府元龟》及朝贺仪制,后又恢复唐朝赐姓“李氏”。

想来,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态下的“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而当我们穿越历史的烽烟放眼望去,却看到超越国界、民族、领土与纷争之上的,竟是至为伟大的文明的运化——原来,这才是鸿图鼎分的崇高无上之意义。#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统帅二十万众如一人的名将伯颜

作者:皇甫容

元朝名相——伯颜 画像(图片)

他站在江南的高山上,随着寺院洪鸣的钟声,和出一首气度宏伟的诗:
“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
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

时光转眼飞逝七百多年,迎着光河的倒影,看他的诗心犹如戛玉鸣珠,万壑松涛;剑心犹如嵯峨险峻,矗立巍巍,直冲汉霄。他就是元朝的名将、名相——伯颜。

深略善断 宰辅一朝

《元史》记载:“伯颜深略善断,将二十万众伐宋,若将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伯颜统率二十万大军如统一人,被众帅视若神明下凡一般,无限仰慕。伯颜出则在野,能为统帅;入则在朝,可为宰辅。古往今来,一身兼有大将之才、宰辅之贤的人,凤毛麟角。

史载,伯颜是蒙,也是基督徒,从小生活在西域。伯颜先祖臣属于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家族,伯颜曾经参加由旭烈兀(拖雷之子)大王率领的西征,横扫近东地区。旭烈兀在波斯(今伊朗)建立了伊尔汗国,开始推行基督教。1265年,伯颜作为伊尔汗国的使团成员,前往中土的元大都拜见忽必烈。

世祖见他英姿魁梧,闻其声洪亮威严,于是对他说:“你不是诸侯王臣,留在朕的身边吧。”从此伯颜就留在中原辅佐忽必烈。每当参与国事策论,提出的谋略常常比朝中官员更为周详。世祖器重他的贤才,亲自为他主婚,把中书右丞相安童的妹妹嫁给了伯颜。世祖对安童的妹妹说:“你做伯颜的妻子,不会辱没你的家族。”

伯颜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以后,各部官员向他禀报公务,碰到棘手的问题,伯颜会不急不忙,只用一二句话就能决断。当时众部官员感佩地说:“真宰辅也。”

仁将仁敬 施德惠民

伯颜奉命出征前,世祖叮嘱他:“昔日曹彬不嗜屠戮就平定江南。你要体会朕心,就可当我的曹彬。”(出自《元史》:“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其体朕心,为吾曹彬可也。”)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名将,协助宋太祖赵匡胤征伐西蜀和南唐两国,为大宋的一统平定天下。曹彬带兵攻打西蜀,占领遂宁后,军中将士都主张屠城,杀尽西蜀国民。曹彬严令禁止妄杀无辜。当众将争抢宫廷金银珠宝时,曹彬只选了几箱书籍和衣物。对士兵掳获的青年,曹彬下令辟室妥善安置,严禁士兵奸淫非礼亡国女子。战事结束后,有家可归的妇人,曹彬出资遣回;无家可归的妇人,也代替她们备礼择配嫁人。西蜀灭亡后,遗民都很感念曹彬的仁德。

开宝七年(公元973年),曹彬奉命征伐江南,围攻南唐国都金陵。曹彬见军威雄伟,征云杀气相浮一片。此时此刻攻城,城内百姓难以幸免。心里自叹:“要是他们能够投降,才是上策。”所以曹彬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使守城的南唐官军人心涣散,军心溃败,诱使他们主动投降。

同时,曹彬藉病不发军令。同僚武将急于攻取金陵,又不得统帅之令,纷纷前往探望曹彬。曹彬对他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就能治好的,只需诸位誓诚心地发,攻克江南之日,决不妄杀一人,我的病才可痊愈。”很多将领听了曹彬的话,一起对天焚香起誓:“攻克江南之日,绝不妄杀一人!”这些将领遵守自己的诺言,不仅取下江南,也保全了南唐的百姓。攻下金陵城后,南唐百姓以箪食壶桨还迎仁义之师。

效法汉臣 仁政惠民

忽必烈晓谕伯颜,要以汉臣曹彬为范,攻取江南不妄杀一人。当伯颜的大军到达复州后,军中将士势如猛虎,南宋知州翟贵见状,主动投降。伯颜手下诸将请求点视复州州库、军籍,伯颜阻止了众将的请求,谨遵世祖之命,不侵扰地方百姓,命令大军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入城,违者以军法处置。

在大军行至黄州后,还没开战,南宋的沿江制置副使,知黄州陈奕和其子岩便投降了。到达江州后,南宋的兵部尚书吕师夔和知州钱真孙也纷纷遣书投降。吕师夔在庾公楼设宴,并向伯颜进献两名妙龄宋宗室女。伯颜得知后,当场大怒:“我奉天子之命,率领仁义之师,问罪于宋,女色岂能惑乱我的心志!”随后命人把这两个妙龄宗女送走了。

军队占领南宋的首都后,南宋诗人汪元量感佩伯颜将军行军有法,治军有度,还特别写了一首诗赞曰:“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从中可见,当时南宋各级官员主动投降的很多,以致“满朝朱紫尽降臣”。

临安城是南宋的都城,繁华富庶,金玉珠宝,随处可寻,南宋王宫珍藏的奇珍古玩,孤本名迹也是应有尽有。伯颜不为眼前的琳琅满目所动。进城后,伯颜首先下令封存府库,登记钱谷;又令军将一律不能擅自进城,敢于逞凶暴掠者,以军法论处。因此,南宋的街市闹区照常运营。

战事期间,后来爆发疫病,百姓贫病交加,无医可救。伯颜下令开仓赈粮,发药治病。百姓感激伯颜仁政,称赞伯颜之军为王者之师。

不带江南物 只插梅花枝

伯颜在江南留下很有名的诗句“担头不带江南物,只插梅花三两枝。”战事结束后,伯颜班师回朝,他随身携带的也惟有衣被而已,即使功名显赫,也都推让到别的将领身上。将风犹如北宋曹彬,奉命平定江南,分文不取。位兼将相,又不以等第、威势、功勋自傲自异于人。

宗王阿只吉失律,诏伯颜代总其军。边疆将士缺衣少食。伯颜命将士采集蔑怯叶儿和蓿敦根,每人四斛。众军依靠采集的草粒、根茎度过隆冬和雨雪。同时,伯颜又命军士捕食塔剌不欢之兽,累积毛皮上万张,众人皆不知伯颜何意。忽必烈听后,笑着说:“伯颜深知边陲地寒,将士少衣,希望朕能为将士再添冬衣。”于是派人整理物资送往边关。

汉文传风采 分破帝王忧

伯颜的大将之风,战时似虎啸山林,劲摇苍松,又似龙吟狂澜,引万波涛涛。静时淅淅萧萧吹动浮叶,清清荡荡吹卷浮云。他的将风比玉树临风更为倜傥,比文人墨客更为风雅。他既有将相之才,又通学汉文,并积极推动汉在蒙古中的传播。在多种语言交织的战场,他的汉文风采,常会于深沉谋略中,淋漓酣畅地淌出。

一次,伯颜与汉军统帅张弘范在席间对酒,并各以“喜春来”作一支曲,张元帅写道:“金装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骝。得意秋,名满凤凰楼。”而伯颜写道:“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伯颜为君为国分忧的胸怀,更高一筹的意境,使这首散曲代代相传,至今令人称道。

他的心中,既有“小溪流水鳜鱼肥”,“杨柳青青燕子飞”的春日美景,也有“荒村独树一茅屋,终夜泣血知者谁?”的怜悯情怀;既有浓厚的“忠清千古事,骨肉一家魂。”的祭祖之情,也有“四举滥叨感师德,十年苟活贻师羞”的尊师感恩之德。

在史册的字里行间,从拾散落的遗珠,当他所有的情结,随着历史飞灰湮灭,终成缕缕遐思时,青史再次传来他的回声:“海内何人扶社稷,天涯有客卧林丘。此心只似长江水,终古悠悠向北流。”@* #

来源: 责任编辑:方沛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何谓真强?

作者:吉光羽

网路图片

左传?成公》记载:

晋国的三郤:却至、却犨、却锜,三人诬陷伯宗,并将其害死,他的栾弗忌也受到连累致死。另一个儿子伯州犁,则逃奔到楚国去了。

韩献子评价这事说:“郤氏不免于难了。善良的人,是天地的纲纪,断然将其杀害,施暴者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晋厉公为人骄奢,有许多宠臣。自从鄢陵战胜回来后,他就想用自己左右的宠臣,代替其他所有的朝臣。

胥童因为自己的父亲胥克被排挤,而怨恨郤氏。夷阳五的田地,被郤锜强夺,也恨郤氏。长鱼矫和郤犨争田,郤犨把他及其父母、妻子,一起捆在马车的车辕上加以侮辱。他也恨郤氏。而这三人(胥童、夷阳五、长鱼矫),都正受着晋厉公的宠信。

晋厉公准备撤换群臣,胥童就建议:“首先要从却氏三兄弟动手。他们家族大,引起的怨恨又多。除去大族,您就不受威胁了。敌人(指却氏三兄弟)的冤家多,我们会容易得到帮助。”厉公认为确实如此。

壬午日,童胥、夷阳五,率领八百武士,准备攻击郤氏,长鱼矫认为不用兴师动众,只要他一人就可以了,晋厉公又派清沸魋(人名)帮助他。这两人故意在郤氏门前,互相扯着袖子,装作打架。郤氏三兄弟想在台榭上为他们调解,长鱼矫趁其不备,将却犨、郤锜,杀死在座位上。郤至见状,说:“我还是逃到没有威胁的地方去吧!”便欲乘车逃跑,结果被长鱼矫追上,用戈杀死。郤氏三兄弟的尸体,都被陈列在朝堂上。

【附言】

谚云:“强,不可恃。”

郤氏三兄弟的下场,足以使天下恃强凌弱者,引以为戒。

从表面看起来,这世界似乎就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强者”,未必能坚持到最后,未必能笑到最后。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郤氏三兄弟,就是典型的例证。

在历史上,权倾一时的人物很多,但像郤氏三兄弟,同时掌握大权的例子并不多。当他们残害伯宗的时候,当他们把长鱼矫的家人,绑在车辕上侮辱取乐的时候,谁能说他们不“强”?而当三人被长鱼矫一人所杀,陈尸于朝堂之上时,他们的“强”,又在哪里呢?

而“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的晋厉公呢?他在除掉郤氏三兄弟时,不可谓“不强”。而晋国因郤氏被杀,引发内乱,从此走向衰败。在杀掉三郤氏的第二年,晋国公也被杀。这时他的所谓“强”,又从何谈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谓的“强”与“弱”,只是颠颠倒倒的浮光掠影,是靠不住的。如果凭藉着这看似坚固、实际上脆弱的“强势”,去胡作非为,而欠下孽债,结下怨恨,无异于自掘坟墓。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的“强”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位哲人,用《易经》中的话讲:作为“强者”的写照,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才是真正的强。@*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原文链接:何谓真强?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历史典故:宓子贱 治理单父

作者:郑重

(epochtimes制图)


宓子贱 治理单父

孔子问宓子贱:“你治理单父(地区名),使那里的老百姓都很爱戴你。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宓子贱说:“我请他们做父亲的要爱护子女;做子女的要爱护没有父母的孤儿;并教导他们:办丧事要尽哀。”

孔子点头说:“这些小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亲附你。但光这样,还是不够的。”

宓子贱又说:“在单父,我当成父亲事奉的,有三个人;当成兄长事奉的,有五个人;当成朋友交往的,有十一个人。”

孔子说:“当成父亲来事奉的有三个人,可以教导老百姓孝道;当成兄长来事奉的有五个人,可以教导老百姓悌道;当朋友交往的有十一人,可以拔取人才:这就进一步了,知识地位稍高一层的人,也亲附了。但光这样,还是不够的。”

宓子贱说:“单父一地,能力、智慧、德行,胜过我的,有五个人,我恭敬地事奉他们,大小事皆先向他们禀告,征询他们的意见。”

听到这里,孔子长叹一声:“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原因吧!以前,尧舜治理天下,最花力气的便是找寻贤人来帮助自己。因为贤人是一切美善事物的基础。可惜啊!让你只治理单父地区,真是委曲你了!”

把子产与晏子 当成兄长

问孔子:“老师,您屡次那样赞美子产和晏子。不知道他们两人,为什么值得您如此赞美?”

孔子说:“子产对百姓非常慈惠,学识又渊博。晏子则是了不起的忠臣,日常行为又恭敬有礼。所以,我把他们当成兄长一样的尊敬,一样的亲爱。”

商羊跳起舞来

有一次,齐国出现了只有一只脚的怪鸟,飞到齐侯的宫中,扑展着翅膀,像在跳舞一样。齐侯觉得很奇怪,派人到鲁国去问孔子。

孔子说:“这种鸟,名字叫商羊,是水的象征。从前,暴雨洪水来临之前,会忽然在小孩子中间,流行用单脚跳舞,还同时唱歌,歌词是:

商羊跳起舞蹈,天快要下大雨了。

现在,商羊又出现在齐国,请快快组织人民,迅速挖好沟渠,修筑堤坝,以预防洪涝。可能有大水灾要来了。”

不久,果然暴雨不止,洪水泛滥,很多国家都发生严重的水灾。然而齐国因为早有准备,伤害降到最低。

齐景公说:“孔子果然不愧是圣人,判断事情这么灵验。”

(均据《孔子家语》)@*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唐宫美人序:繁华已逝 风骨长留

唐宫.名花倾国系列 作者:柳笛

唐朝皇宫大明宫含元殿正门(图片)

是谁唱著名花倾国两相欢,再把玉钟金盏慇勤捧?是谁念着最是人间留不住,再把羽衣霓裳黯然收?一去千年,大唐离开长安城很久了,大唐的宫苑湮没于历史也很久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山河犹在,它的名号早已浮沉变换,湮没了最初的模样。唯有那泛黄的宣纸,凝墨的笔锋,还残留着盛世繁华的余韵,诱发今人怀古寻根的追思。

几许皇都风絮,几蓑唐时烟雨,繁华不过锦绣名城。城内宫墙,城外花香,无人不道看花回。故国的大明宫、芙蓉园、华清池,承载过落英缤纷的红药白梅,见证过桃花人面的笑语离歌。到如今,有的仅剩断壁残垣,有的几经翻修空具古典形制,终究化作游人过客消遣光阴的古迹,乘兴而来,喧嚣而去。唯有年年鹧鸪飞过的暮霞满天,依稀是唐人吟咏抒怀的旧景。

唐代的花草去哪儿了,唐代的美人又去哪儿了?帝王将相秉承各自的使命,次第登上历史的舞台,演绎了一出出精采绝伦的大戏,谁还记得,穿梭在皇权与民生中间的,那一抹,甚至一瞬的红粉香气?凤后、女帝、贤妃、女官,仅仅记下这些高贵的封号,那专属于唐的富丽立时鲜活起来,化作一个个华美而神秘的倩影扑面而来,又在你想一探究竟时飘飖远遁,徒留你我踯躅徘徊,寤寐思服。

韶光微凉,秋水满城,长安和洛阳,曾经的西京和神都,褪去浮华的光影,变作今朝平凡的城市。这里到处充斥着时兴的现代,人们间或谈论着古代的人事代谢,却再也感受不到唐人的丰艳。可那逝去的风华,却不曾真正消逝。那些青史留名的惊艳美人,若芳魂有灵,定会重回生长的故土,重生于茫茫人海的一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她们邂逅了前世里斜倚释卷的廊轩、清泪点染的斑竹、剔尽烛花的宫灯,还有那丝履掠过的石阶,遥远的记忆便意外复苏。她会懂得,何以今人如此追慕难以重建的大唐,原来每个人,都可能是当年擦肩而过的你、我、他。

也曾难舍难分,也曾生死相依,穿过一千多年的光阴和轮回,那些堪不破、舍不掉的荣华与爱恨,今时都得以善解,云淡风轻一笑泯恩仇。说什么阿武作鼠、生生扼其喉,怨什么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若早知我们争夺的不过是身外之物,那一世的命数,不过是伴着心中共同的英雄走过人生的一段路,那么在那次迷局中,我们也许会过得更为通透。

多数人无缘勾连前世的记忆,只得从现存的史籍中一探古风幽幽,遥想唐人的风采。这也让我有了品读唐宫美人的理由。后妃传里,美人行色匆匆,辗转往来于高阁御苑,唱罢一台凄美的折子戏,便悄然不知所终。正如那万紫千红次第盛开,又依次凋零。一朝天子一朝美人,有人来,就有人走,有人恪守礼法,就有人挑战世俗。这不过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李唐的一场美人戏,直至曲终人散,不需人狂喜,亦不需幽怨。

女儿是水做的精灵,养于深闺,却难掩天赋的才华。上有所闻,召入宫中,从此伴驾君侧,为刚健壮阔的大唐气象平添几分柔美特质。宫禁中的每一位,姿色与才艺俱是人中上品,更是世间极致的美好。天子是夫亦是君,分给后宫的时光本就短暂,面对佳丽三千,也许偶然一回顾,便成了永恒的翘首等待。深宫里的她笑过、哭过,也恨过、迷失过,然因她特殊的身分,每走一步都比寻常女子来得更为惊心动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稍有不慎便会牵动前朝安稳,进而危及国祚。须知恩宠与权势,不过掌中不盈一握的流沙,握得越紧,逝去得便越快。水不争而利万物,守住世间之道,放开手中的得失,反而会迎来更多。有的人学会了盈满为戒,隐忍持重,克己奉献,生前身后皆赢得贤后德妃的美名;有的人一味贪得无厌,只想要得到更多更满,误己误国,到头来随着生命的逝去化作一场虚空。

若他生有知,今生重逢,定会唏嘘不已。而历史已成过去,每个人都在轮回中印证着自己的因果。无论那些女子是善是恶,往事留与后人警诫,我们再多赞美或批评也是空言,能够择善而从,弃不善而改之,方不负她们辛苦走一遭尘世,留下这许多不复重现的传说。

一枝名花,一位美人,一卷长诗,一场清梦。梦醒时分,却惘然。

初时读史,尚裹挟些许旖旎的情怀,欲从中窥视宫中鲜为人知的明争暗斗、轶事秘闻。而真实的却让人心绪淡静,仿佛啜饮一盏新月烹煮的茶,独步一剪幽径拉长的影。那一篇篇传记,远看如寒山淡水,近看成清词丽句。你道她寂寞空庭载不动满地梨花,实则心淡如菊闲看水穷云起;你道她朱颜渐老辞去了君恩圣眷,实则上善若水直入先天大道。

纤手织就彩绣罗襦,臂弯垂下流纨素帛,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这是大唐的绮丽,由唐宫的美人诠释。

楚腰暗藏夺命药丸,妙龄无悔随夫而逝,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只忆君。这是大唐的钟情,由唐宫的美人传承。

妙笔生花直谏君上,金口不言影助唐王,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这是大唐的贤德,由唐宫的美人书写。

当看老春残花渐落,唐宫美人也尘封于时光不复还,她们的骨气华采却永远定格在史书中,永不老去。

而我又何其有幸,能择一心净神清的时刻,静读宫闱深院的美人旧事。看她们伫立于琼英瑶芳的花树丛中,贞静娴雅,巧笑倩兮。衣襟上簇簇落满玉屑般的花瓣,风袖间盈盈不去半园的馨香。我愿将她们的眉眼细细描画,把她们的往事题在画卷旁。#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子路做得真好

作者:程实

子路/网路图片


变成“盗”

子贡被任命为信阳地方的首长。上任前,向辞行。

孔子嘱咐子贡说:“要勤奋谨慎,努力奉行周天子的礼法,不可以‘夺’,不可以‘伐’,不可以‘暴’,不可以‘盗’。”

子贡说:“我从小就听从老师您的教诲。怎么还可能‘盗’呢?”

孔子说:“你不知道我的意思,我是说:用贤人来逼迫贤人,称之为‘夺’;以小人来取代贤人,称之为‘伐’;法令疏慢却严行责罚,称之为‘暴’;把所有的好事,皆归给自己,称之为‘盗’,并不是指偷窃财物的意思。”

孔子又对子贡说:“好的官吏是奉行天子的法令,来加惠老百姓;坏的官吏则是枉顾天子的法令,以侵害百姓,这正是老百姓怨恨的起因。治理老百姓,最重要的是公正无私;而对财物,最重要的是廉洁不取。掩盖别人的善行,等于是伤害贤人;宣扬别人的过错,是小人的行径。亲睦人民之道,是要能私下谆谆劝诱,而不是四处造谣中伤;谈论人家的好事和坏事.都要像说的是自己一样。所以,有才德的君子,行事作为要处处如此,小心慎重。”

“子路做得真好!”

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孔子去看他。才入蒲境,孔子就称赞道:“子路做得真好,真是治理得认真,而又让百姓信赖。”

入了蒲城,孔子又称赞道:“做得真好,能尽心尽力,又对百姓宽厚。”

到了官衙,孔子又称赞道:“真好真好,能明察事物,又能行事果决。真是好。”

子贡停下车来,问道:“老师还没见到子路,也还没问他是怎么治理的,就连连称赞三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说:“虽然还没见到子路,但我却清楚看到他治理的成果。我一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垦植得很好,野草拔得干干净净,沟渠水道都整修得很完备。这就看得出:子路的治理蒲地,非常认真,又能让老百姓信服,所以老百姓会尽心尽力。入了蒲城,我看到家家户户的房子围墙,都整修得很好,树木也长得繁茂。这就看得出:子路做事尽心尽力,又能对老百姓宽容,所以老百姓不会苟且偷懒。现在到了官衙,看来非常清闲,下人却能默默地、主动做事。这说明了:子路能明察事物,行事果决,所以政事不会烦扰不安。这样来看,我称赞了三次,好像还少了些。不是吗?”(均据《孔子家语》)@*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大哉乾元 预言之中的元朝

作者:皇甫容

14世纪元朝与四大汗国总疆域的地图,其中西亚深灰色部分为后来的帖木儿帝国。(维基百科)

人都有爱国之情,即使在七百多年前的大元也不例外。元朝版图酷似一枚硕大的桑叶,它的疆域涵盖的范围有:“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西北到今天的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总计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

因国朝之大,旷古未有,时人自豪地赞曰:“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而史官评价道:“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元朝疆土超越历代王朝国土,这个跨马引弓的民族与广袤的大地结下不解之缘,成就了空前辽阔的庞大帝国。

日月星辰有特定的运行轨迹,所以能在浩瀚的天宇中和谐运行;地上的火车因有设定的轨道,所以可以安全行驶;人,也有既定的生命轨迹“生老病死”,所以能繁衍不息。那么历史朝代的兴衰,是否也同样存在轨迹,便于各朝各代轮番驶过?以元朝为例,我们可以从历史著名的预言推背图》和《梅花诗》中找到依据。

历史上预测朝代兴亡极其精准的《推背图》,其中第二十五象以一幅精简的图画预言了元朝的国运气数。图中画了一把铁斧,柄分十节。此画的寓意是:斧头(铁),斧柄(木),预言元太祖成吉思汗叫铁木真;接下来的斧柄分十节,预言元朝有十个皇帝。此图看似简单,却将一个朝代的整体轮廓、国运气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像的谶语是:“北帝南臣,一兀自立。离离河水,燕巢补 。”其中,“北帝南臣”预言南宋将向北方的人称臣。“离离河水”指元太祖成吉思汗称帝于离河。颂文是:“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须臾。北关锁钥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 其中“子子孙孙五五宜 ”预示元朝子孙历经“五五”为“十”,十个皇帝后灭亡。

在北宋邵雍的《梅花诗》第三节讲到:“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天地相乘数一原”意为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原头,就是新一王朝的气数起始之时,意为元朝国号取《易经》的“大哉乾元”,本身包含的寓意就是万物资始乃统于天的气象。在“忽逢甲子又兴元”中,“忽”字隐喻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

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公元1264年(甲子年)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之后,忽必烈又按照中原传统,取意《易经》中“大哉乾元”,于1271年将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以文治武功结束了中原的分裂局面,清理中土文弱积弊,为中原注入雄文壮武的刚健气魄。


使用蒙古弓作战的蒙古突骑。(维基百科)

元朝经历了十位皇帝之后,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盛极一时的王朝走向灭亡。从公元1279年宋朝灭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灭,差不多八十八年,正如预言所说“年华二八乾坤改”。而“看尽残花总不言”预示的是元顺帝时,身为高丽人的宦官朴不花扣住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两个著名的预言准确地预测到了元朝的国运气数。

主宰庞大帝国的忽必烈,这位北宋高人预言中提到的元朝圣主,他的尊号“薛禅可汗”(汉意:贤明、智慧、圣德),在历史的巅峰,就像无上的荣耀,浓缩着忽必烈文治武功的彪炳功勋。

在忽必烈的统治下,蒙古军队开拓了中国史上最大的版图,由于元朝武功极盛,没有边患之忧,所以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也为中土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元朝继承了唐诗宋词,也创新了元曲,传承了汉的精华,对中华文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史载,忽必烈治下的中原“四隅无苦,八方无扰,致天下井然,俾众庶均安康矣”。

忽必烈本人虽然信奉藏传佛教,但对其它的宗教采取包容政策。在当时的元大都,既有蒙、汉人,也有回回人、西域人、大食人等。他们在元朝从政经商,也带来了各国的文化和科学。元朝大一统的环境,加强了欧亚的交往,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史学等书籍此时大量传入中国。同时,有蒙古军民、汉人迁往中亚、西亚各地,火药、纸币、印刷术、瓷器、医药、艺术等此时通过阿拉伯传入,影响并推动了欧洲在各方面的发展进程。

元朝的对外贸易国由宋朝的五六十个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个,兴旺的海上贸易,加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当时的元朝既有大国的国际风范,又有多元文化的融合,颇有先秦诸子之风。元朝表现的气象,也正如“大哉乾元”的寓意,表现出万物兴始的风貌。

游历欧洲、西亚诸国的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中土的繁华非常令他惊叹。当时的欧洲各国纷争不宁,与大一统的元帝国有天壤之别。马可·波罗以自身的见闻和经历为基础,比较了欧洲和中土的现状后,认为忽必烈大汗是“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的君主”。

忽必烈虽是蒙古人,却并不排斥其它民族的人,因此很多有才识的汉人心甘情愿地奉他为君主。《元史》记载,忽必烈屡次下诏求言于下,广开言路。对于针砭时弊的汉人,世祖并无谴责之意,“往往采择其言,任用其人,列诸庶位,以图治功”。

当有蒙古反对为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加官进爵时,忽必烈干脆地说:“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世祖对敢于犯颜进谏的士大夫,也多能宽容对待,即使有犯龙颜,过后也不追究。因此史官评价元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

明朝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中说:“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因为不需要庞大的军队戍边,军费开支就少,人民赋税负担也就相应减轻,因此兴歌作乐,元曲大兴。元朝时期,设有惠民药局、广惠司、广济提举司、济众院、养济院、安乐堂等共同承担鳏寡孤独的贫民、病民、病军和病囚的日常救疗和资助。

因为元朝武功、国力强盛,很多国家都来纳贡臣服,当时作为元朝的国民也颇感自豪。因此,“曲状元”马致远在《中吕.粉蝶儿》中尽情豪唱:“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

当时光远去,回首元朝的波澜壮阔,他就像从预言中驰骋而出,扫荡了欧亚的层层壁垒,贯通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枢纽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下历史的舞台,消失的速度震惊世人。其中的仁人志士,就像是在这个世界经历了一场奇遇,在某个角落期待着、等待着,在纷扰的尘世中,完成既定的角色后,匆匆退场,留下无限的荡气回肠,令后世惊叹!#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故国神游】收拾残唐旧梦 一统大宋江山

北宋篇(1) 作者:宋紫凤

《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公有领域)

西元907年,唐哀帝禅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国的乱局。短短五十年间,中原朝廷已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边又有大小藩镇拥兵自重,是为十国。而契丹趁乱,取燕云十六州,建大辽,自此北方藩篱尽撤,辽朝始为中原之大患。

就在契丹兵的铁骑南下中原“打草谷”时,有个叫归德的地方来了一位异僧,他貌若豪侠,一手指地,高声宣说:“不二十年,当有帝王由此建号。”异僧的话很快传扬开去,没有人知道他说的帝王是哪一位,但人人的心中却都莫名地期待有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帝王出现,去抵挡辽兵,去一统中原。想来,五十年间虽然山河破碎,但那一抹残唐旧梦却终究挥之不去,于是这世间所有的纷争却都不约而同地有了同一个目标——海宇一统,天下安宁。

十多年后,中原早已数易其主,此时的归德节度使乃是后周大将赵匡胤。赵匡胤深受先帝周世宗器重,随他击北汉,伐后蜀,征南唐,在军中威望极高。他的身边,又有一干结为生死兄弟的将领,号为义社十兄弟。义社兄弟以赵匡胤为首,这不止是因他器度豁达、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也与他出生时,赤光绕室、体被金色、异香不散等等离奇的传说多多少少有些关系。毕竟在众人看来,这样的祥瑞之征绝非偶然,其中必有道理。

赵匡胤以军功擢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后,常常相从周世宗左右。在赵匡胤的眼中,有些时候,周世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譬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练兵治军,而有些时候,却也未免短视与功利。

譬如一次,周世宗征召华山道士陈抟入朝,不问天下苍生之事,却请教起黄白之术。陈抟为当世高道,自然不屑于这些小道术类,于是辞之以“不知术”。

而至于周世宗下诏废佛寺,毁法器用以铸钱,则更可谓利令智昏。其初,镇州有寺院极为灵验,毁佛诏下,无人敢去执行。周世宗听说,竟亲自前往,一斧砍在佛像胸前,观者为之心惊,这一幕,随周世宗同去的赵匡胤亦看在眼中。

赵匡胤虽为将门出身,却绝非一介武夫。他在公事之余,每与方外之人往来,喜谈玄言佛理。当年周世宗毁佛像的一幕,令赵匡胤心神不安。他曾造访当世异人麻衣和尚。麻衣和尚说:“今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赵匡胤又问:“天下何时定乎?”答曰:“真主将出,佛法将兴。”赵匡胤似懂非懂,默然点首。

西元959年,周世宗率军北上,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战事进展迅速,大军很快攻陷瀛洲、莫州等地,下一个目标,即是幽州。此际,北方的大辽正值辽穆宗在位,穆宗甚是昏暴,辽兵军心不稳,这真是一个收复失土的绝好机会。

然而就在大军进兵幽州的前夕,周世宗在中军大帐里批阅四方文书,却在文书中发现一只韦囊,开囊视之,得一木笺,其上赫然写道:“点检作天子”,周世宗大惊,难道天命不在自己,却在自己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想到这里,居然旧伤复发,竟至垂危。很快,周朝大军起程,不是向着幽州进发,而是班师回朝。赵匡胤护送着病入膏肓的周世宗,一路上驻马回望,葱茏蜿蜒的山麓渐行渐远的隐去在天地间,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业就这样功败垂成。

周世宗回到开封,立刻罢免张永德的点检之职,而以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很快周世宗驾崩,他去世时,胸口的旧疮已经溃烂,赵匡胤却依稀记得,四年前周世宗在镇州亲毁佛像时,那一斧恰恰就砍在了佛像胸前。

年仅七岁的恭帝被扶上帝位,一班老臣悍将立于殿下。五代之世,中原内有藩镇骄横,北有契丹来犯,天下动荡,频频易主,而此时的后周,主幼国疑,每个人心照不宣的是,新登基的小皇帝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可以安定天下的英主。

这一天,恭帝下诏,改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人们似乎已经淡忘,十多年前归德异僧曾说出“将有帝王由此建号”的预言

此后的数月,还算平静,然而也未必不是一场巨变前的沉寂。上轻下重的朝廷,内忧外患的中原,在风雨飘摇中勉强支撑到了这一年的岁末,直到镇、定二州传来契丹来犯边境告急的消息。

正月初一,朝廷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带兵北上,迎击契丹军。然而此时一军将士却士气不振,心中犹疑。他们个个骁勇善战,蹈死不顾,但此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坐镇中央,威摄四方的天子,而非是一个受制于托孤老臣的顽童。正月初三,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军中有名苗训者通晓星相,见日下复有一日,于是“点检作天子”的在军中悄悄传开。天命所在,人心所归,这一天赵匡胤黄袍加身,在一众持刀露刃环立四周的将士的簇拥下,中原迎来了一位新的天子,历史迎来了一个新的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公有领域)

西元960年,赵匡胤登基大宝,因其曾为归德节度使,而归德之地在被更名为归德之前,它的原名一直叫“宋”州。于是一切即如归德异僧所预言的,赵匡胤由此建国号为“宋”。此时,陈抟老祖正高卧华山,一睡月余。即觉,听闻太祖即位,笑曰:“天下自此定矣。”

果然,太祖登基后,大展雄图,以十五年之文治武功收拾五十年之乱政残局,他先后收荆湖,平后蜀,灭南汉,下南唐,结束五代乱政,一统大宋江山。然而,宋太祖驾坐崇元殿中,他所仰慕的并不只是汤武革命的魄力,更神往于汉唐垂统的文明。太祖深知,一个有道之君首要之务乃在彰显天道。于是他大兴佛道二教,建宫观寺院,修经籍坠典,期以佛道二教,德化天下。种种嘉政,规模宏远。而在大宋的版图上,也注定将出现一个不逊汉唐的文明治世。#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宋太宗精细理政 明察勤督

作者:华翰


宋太宗精细理政 明察勤督

宋太宗皇帝日理万机、决定内外政策等大事且不说,单是要和每个在朝的官员谈话,听取他的报告或建议,就是很繁重的事。

这天,轮到一批官员上殿,与皇上对话。那些犯过错误,降职安排到闲散职位的官员,面对皇帝,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由于俸禄被削减,生活困难等等。宋太宗都听得仔细。轮到由开封府判官、现在被贬为卫尉少卿的吕端来交谈时,情况却不大一样。只听吕端说:“我罪过很大,但皇帝待我恩重如日,如果派我为颖州副使(比卫尉少卿更小的官),我就满足了。”

宋太宗心里高兴,说:“我是了解你的。”不久,吕端官复原职。一个月后,又被提升为副宰相。

对于朝廷财政问题,宋太宗很关心。一天,他把财政部门的吏员李溥等人都召到崇政殿,要求他们畅所欲言,谈谈财政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李溥等27个吏员受宠若惊,请求给些笔、纸,当场写成报告,提出了7l条建议。

宋太宗都仔细看了,选出44条切实可行的意见,批转有关部门采用。另19条,批转主管财政的官员陈恕等人进一步研究讨论,并派知杂御史出席监督。对于李溥等人,不但赏赐钱财,还都升为朝廷命官。“李溥这些人”,宋太宗对宰相说:“所提的建议颇有用处,我曾对陈恕等人说过:若论文学和史学,那些人比你们差远了;而钱粮等事,他们从小就接触,十分熟悉。你应虚心请教,一定会有帮助的。”可是陈恕不肯放下架子,结果本职工作没有搞好。宋太宗后来又召见陈恕,指责一番,陈恕才叩头,承认错误。

陈州百姓张矩,杀害同乡王裕家中的两条人命。知州田锡,对此事没有处理好,致使王裕的家人跑到京城申诉。宋太宗得知后,派两位朝廷官员审问,事后他们都包庇说:“张矩并没有杀人”。后来,王裕的应募当兵,寻机见到了宋太宗,说:“我并不想当兵,只是为了藉机申诉我家的冤枉…”宋太宗听讲后大怒,下令御史台重审此案,终于将张矩法办。并把那两位朝廷官员(包庇张矩的官员)和陈州知州田锡、通判郭渭,一律贬官!

宋太宗如此精细认真,明察勤督,日理万机,国家哪有得不到治理的呢?

宋太宗恩威并用 赏罚严明

宋太宗名叫赵光义。他能倾听人民意见,改正过错。雍熙二年(985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后,已有179人中了进士。他听到有人说:“落榜的士人中,还有不少值得录取的人才。”宋太宗就下令:让落榜的人重新考试,考过以后,又录取了76名。其中有个叫洪湛的人,文章特别遒劲,富于文采,被特升为第一次录取人员中的第三名。

端拱元年(988年),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录取了28人为进士。有一个叫叶齐的读书人,认为考试不公正,打鼓上告。宋太宗批准:对落榜人员又进行复试,这次又录取了31人,加上学习经书的诸科七人,因复试而得官的多达七百人。这些都说明:宋太宗对读书人相当重视。

然而,在此前的太平兴国末年,孟州(今河南孟县)举人张两光,考试不合格,心里不高兴,就纵意酗酒,并在大街上破口大骂,有损于文明人的形象。宋太宗得知此事后,一怒之下,下令把他抓起来杀了,而且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其他九人,因他们在一起酗酒,也被勒令:今后永远不许再参加考试。

宋太宗对读书人恩威并用,能优待的,予以优待;该惩处的,即予惩处。社会风气,因此十分稳定。(均据《容斋随笔》)@*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文章二维码:
/gb/15/10/9/n4546017.htm 二维码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鸳鸯袖里握兵符——秦良玉

明末女将秦良玉故事(三) 文/柳笛

崇祯皇帝四首绝句,描绘出一位丰神俊美的侠义,抒发了大明君臣对她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赞美。(图片)

弹击三尺青锋,尚低回着白衣飘飘的易水歌;登临半城烟沙,仍浮沉着壮怀激烈的英雄魄。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多岁的秦良玉,赢得兵家纵横的功名,也饱受家破人亡的生死无常。青天白日,她尚能忙于军机政务的打理,在兵士面前维系着一代女将的威信与坚忍,给予他们鼓舞和信念。而更深漏断,那小园里的白月光与黄叶影,总能直击良玉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也曾是娇俏明媚的女子,怀着那佳期如梦;也曾有温暖粗厚的双手,既能执戟护国,也能持螺黛一支,为她描绘山眉如画。而如今,君魂已乘黄鹤去,天地茫茫皆不见。

还有她的兄长、小弟……她目送一个个亲人离世,又亲自把一个个小辈送往战场……

唯一欣慰的是,幼子马祥麟已成才,继承马、秦两家尚武重义的精神,跟随母亲再几度出征,为明朝建立了显著军功。

回忆这半生的得失苦乐,秦良玉也要扪心自问:这一生就要在打打杀杀中度过了吗?再多的荣华和功名,也取代不了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她也会脆弱、疲惫,这辈子,似乎除却比武招亲时的任性举动,她竟不曾为自己而活。少不更事的时候,秦良玉也轻言上阵杀敌的志向,只有历经沧桑后,才蓦然懂得那句话背后的重量。

若能选择,谁不愿平静淡泊地安度一生呢,然而末世的天象注定了战乱频仍,秦良玉身负将帅之才能、勇武之技艺、兵法之谋略,披坚执锐为生民而战,舍她其谁?她的人生际遇,当是大势所向,天命所归。她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白杆枪,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秦良玉的人生际遇,当是大势所向,天命所归。她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白杆枪,头也不回地走下去。(网络图片)

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后金野心不死,意欲发动第二次侵袭。皇亲率十万金兵,避开宁远、锦州,绕道长城攻陷河北遵化,连克永平四城,京畿震动。面对满洲雄兵,明帝再次下诏地方诸将入京勤王。当时各地将领大多拥兵自重,为自保观望不前。唯有女将秦良玉慷慨誓师,率侄子秦翼明日夜兼程奔赴城。同时,她仗义疏财,捐出家财作为军饷,保障军备补给。主将的英勇和无私再一次感染了麾下猛士,上下齐心誓将胡虏铁骑逐出中土。

秦良玉领白杆兵和后金士兵在北京城外狭路相逢,她来不及安营扎寨,便开始了全面攻伐。红袖将军武功不减当年,白杆将士也是以一当百,这支卧虎藏龙的军队,不多时就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随即,秦良玉顺利收复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化解京城之困。崇祯皇帝收到捷报,派特使送来美酒佳肴犒劳秦家军,并在平台召见这位天下闻名的女英雄。这次见面,崇祯皇帝被她的风采所折服,不仅赐予她金银财宝等丰厚赏赐,还特意赋诗四首,御笔工整誊写下送给她:

“其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

其二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历史上留下姓名与传说的巾帼英雄不在少数,秦良玉却是最特别的。除却征战一生的赫赫军功,她还是唯一在正史中以将相身分立传的女将军。(网络图片)

历史上不乏为美人吟诗赋文的风流才子,但以浪漫而豪放的笔触赞美女将军的皇帝恐怕只有崇祯皇帝一人。这四首绝句,描绘出一位丰神俊美的侠义女子,抒发了大明君臣对她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赞美。可贵的是,秦良玉获此殊荣,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她不忘守护家乡父老,是以叩谢圣恩后,匆匆班师赶回石砫。

这一年是崇祯三年,可谓秦良玉最风光的一年;但在同年,另一位将星却含恨陨落,明朝自此失去了最后一道坚实的堡垒。崇祯受皇太极“反间计”所惑,冤杀袁崇焕,自毁长城。秦良玉似乎感应到了大难降至的危机,忠于职守镇守川东,厉兵秣马,不曾一日松懈。果然,十余年后,战事又起。崇祯七年,张献忠在楚地一带起义,包围太平县。大明的守护女神自是责无旁贷,提兵急救。恰逢儿子马祥麟从川北还军,与母亲在太平县前后夹击,大获全胜。十三年,同伙罗汝才入川作乱,秦良玉领家族勇士回救川蜀,破马家寨、刘家垭,斩杀东山虎。贼寇闻风而逃,将领相继。秦良玉一路追杀到仙寺岭,夺下罗军的帅旗,擒主将,杀八千余兵,缴获盔甲、战马无数。

年过花甲的秦良玉老当益壮,披挂上阵,一柄白杆枪依旧舞得虎虎生威,屡战屡胜。桃花马所到之处,张献忠的军队便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在秦良玉奋力杀敌之时,其他明朝官军却不顾大局,矛盾重重,吝惜兵力作观望态。受命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力主驱寇入川,下令所有川蜀精锐部队迁楚。蜀中几乎变成一座空城,重庆将领绍捷春只有两万老弱残兵镇守,对抗叛兵只能依靠秦良玉的白杆兵和副总兵张令统领的军队。而张献忠破观音崖,从上流渡河,秦良玉与张令在率兵阻截,欲挫其锋芒。但战事不利,张令不幸战亡,三万大军几乎覆灭。秦良玉单骑独行,飞驰至绍捷春处,请求他增援,如能聚两万兵甲,可一举破张。而绍捷春一来顾虑重庆之守,二来仓促之间无法筹备现粮,便谢绝秦良玉的计策,错失良机。

张献忠趁明军不和,大破襄阳,于崇祯十六年尽收楚地,并计划再图川蜀。秦良玉从全蜀局势出发,上书陈士奇,增兵防守十三关隘,被其驳回;又请求刘之勃,他许之却无兵可发。十七年春,张献忠又进犯夔州,秦良玉驰援,无奈寡不敌众而溃败。蜀地屡遭兵燹,府库亏空,军饷供给不足,朝廷军队无法与当时起义军的作战能力相抗衡。张献忠带领的军队,兵多将广,势如潮水,在整个战局上占尽优势。秦良玉知道自己孤掌难鸣,无奈之下退返石砫,坚守不出。

女英雄曾向手下白杆兵凛然壮语:“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部下皆言:“有从贼者,族无赦!”秦良玉见众将士众志成城,便精心部署,调兵遣将分守石砫四境。这时天下局势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李自成领义军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朝终于在风雨漂泊中惨淡收场。张献忠东征西走,几乎占领所有蜀地,唯独攻不下弹丸之地的石砫。年且七十的秦良玉,与白杆兵同生共死,守卫家园。中原大地烽烟不绝,石砫却如覆巢下的完卵,在秦良玉的庇护下固若金汤。


秦良玉怀着末世英雄的悲壮气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达时南征北战,困时坚守家园。(网络图片)

自崇祯元年起,天灾人祸、败亡之像不断。先是陕西大旱,接着洪灾、蝗灾祸延多年,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十四年,瘟疫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区肆虐,死亡枕藉,十室九空。国内有李自成等流寇作乱,东北边境有皇太极不断骚扰入侵,在内忧外患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崇祯皇帝用人存疑,频繁更换督战主将,让明军无法发挥最大战斗力。天道用十余年的时间,把明朝覆灭的征兆暗示给世人,通晓兵法、明达事理的秦良玉,或许早已嗅出朝代兴替的气息,尽管崇祯皇帝大力铲除阉党,勤勉于政事,但明朝积危积弱已久,无法挽回倾颓的局势。

她岂不知凭藉一己之力无法带来明朝的复兴,然体内流淌着华夏儿女的血液,四千年积奠的民族精神让她不曾动摇抗敌的决心。秦良玉怀着末世英雄的悲壮气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达时南征北战,困时坚守家园。有生之年,她把一切力量献给大明子民,尽管她所效忠的大明帝国已在风云变幻中尘封于史册,她的美德却将永远被汉族后人铭记。

时至清廷,顺治五年的端阳节,秦良玉以七十五岁的高龄,尚亲自检阅白杆兵。结束时她翻身下马,忽然身子一歪,永远地阖上双眼。这次阅兵,是她辛劳一生的最后亮相,也是她与白杆兵诀别的礼物。一代女将就此仙去,她的事迹却为晚明幽暗沉郁的天空留下一抹最明艳的胭脂色。#

来源: 责任编辑:林妍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