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谨
谋事应待时机成熟
夏桀无道。商汤想讨伐夏桀,为民除害。
贤相伊尹建议汤说:“每行一事,切莫鲁莽。请先断绝对夏朝的贡物,然后,看看他反应如何?摸摸底儿。”
结果,夏桀发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一共九个蛮族(九夷)来讨伐汤。
于是,伊尹对汤说:“看来,还不是时候。对方还能发动九夷的军队,讨伐我们。错在我们这一边:对形势估计不足,冒进了。”
汤听了之后,便向夏桀谢罪,请求降服,并立即将贡物如数缴纳。
隔了一年,汤又不向夏桀缴纳贡物。
夏桀大发脾气,又想发动九夷的军队来讨伐汤。但是,这回九夷的军队却不听指挥了。
伊尹便对汤说:“夏桀的罪恶滔天,己经神人共怒,是时候了。”
于是,汤就兴兵讨伐夏桀,将夏桀打败,把他流放到南巢去。
【解析】
所谓“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汤想伐桀,但是不知道胜算如何,万一失败,岂不危险?幸好,他的贤相伊尹,足智多谋,知道他的“心事”后,建议他放出一个“试探气球”,看看桀的实力究竟如何。
第一个“试探气球”放出后,证明商汤仍不是夏桀的对手。于是商汤只好忍辱待机。等到第二个“试探气球”放出后,才发现桀的势力大不如昔,正是攻打他的好时机。
伊尹不愧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策划高手。(事据《说苑》卷十三)
楚庄王伐晋
楚庄王想攻打晋国,特派大夫豚尹前去探察虚实。
豚尹探军回来禀报庄王说:“现在不可发兵攻打晋国,因为晋国在上位的人,都忧思国政;而在下位的人,也都生活安乐。况且,还有一位叫沈驹的贤明大臣在辅佐晋国的君王。”
隔了一年,庄王又派豚尹前去探察晋国国情。
这一回,豚尹返国,禀报庄王说:“可以发兵攻打晋国了。因为,贤明的大臣已经死了,围绕在晋国君王四周的,多是些献媚奉承之人,晋国的国君爱好享乐,而不讲求礼法;在下位的人处境危险,都埋怨在上位的人:他们上下离心离德,不能合作。在这时,发兵去攻打晋国,晋国的百姓一定也会乘机起来造反。”
庄王听从豚尹的计谋,立即发兵攻晋,果然就像豚尹所预计的那样。
【解析】
战争讲究的是“知己知彼”,“知彼”就在于探察敌国的虚实,敌虚则可以发兵,敌实则切忌妄动。豚尹第一次去探察晋国国情时,发现晋国君臣贤明,民生安乐,足以显示“敌实”的一面,所以劝诫庄王切莫轻举妄动。一年之后,情形大变。晋国的贤人已死,佞臣受晋君重用,晋君淫逸,上下失和,充分显露出“敌虚”的一面。因此,豚尹劝庄王立刻发兵,一定可以攻下晋国。果然,大获全胜。(事据《说苑》卷十二)
晏子之谏有胆有识 当政者应三思
齐景公准备举兵攻打鲁国,特向晏子征求意见。
晏子回答说:“不可!鲁公好义,而人民拥戴。爱好仁义的,生活安定;被人拥戴的,上下和洽。况且周公长子伯禽的遗风治绩,还显然存在着,所以我君不可发兵攻打鲁国。攻打仁义的,不得吉利;危害和平的,必遭困厄。而且,我(晏婴)听说:攻打他国的条件,在德性方面,要足以安定国家;在政治方面,要足以和洽民心;国家安定,民心和洽,然后才可以举兵征讨暴君。如今我君,性好酗酒,而行为乖僻,德不足以安定国家;横征暴敛而朝令夕改,政不足以和洽民心。德不能发生安定的力量,则国家必有危险;政没有和洽的情况,则民心必陷混乱。自己的国家,犹不能革除危险乱亡的因素,还想派兵,去攻打安定和洽的鲁国,所以我说不可以。如今之计,不若修明内政,而等待其国自乱。到了鲁国民离其君,上怨其下的时候,再举兵讨伐他,则仁深义厚,获利必多。仁义深厚,则树敌就少;获利众多,则民心喜悦!”
景公听了,说道:“你讲的很对。”便放弃了攻打鲁国的念头。
【解析】
齐景公“自顾不暇”,反而兴起攻打鲁国的“歹念”,实在是危险万分。幸好,晏子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建议景公“内圣”之后,再求“外王”,否则必然“自讨苦吃”。
景公还算是一位“明君”,他接纳了晏子的诤言,不再准备发兵攻打鲁国。
晏子对齐景公的一番谏言,充满了胆识,值得为政者三思!(事据《晏子春秋》卷三)@*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