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星期六

【家教珍事】岳母刺字:“尽忠报国”

作者:齐整升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南宋抗金著名将领,本出身于普通农家,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由于他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成为著名抗金将领宗泽的部下。他的一生是英勇抗击金兵入侵,为南宋朝廷的安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曾经大败金兀术,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威镇八方。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使金兵闻风丧胆,当时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可见其岳家军,在南宋军民和金兵心目中的威德。宋高宗曾经亲自手书“精忠岳军”四字,制成锦旗,赐给岳家军。

岳飞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著名将领,与其对他的分不开。岳飞从军后,岳母便教育他忠心报国,抗击外族入侵。为了更好地激励,让岳飞牢记爱国之念,终身不忘,岳母有一次特意郑重其事地焚香祝拜,祭告过天地祖宗后,用绣花针,在岳飞背上,深深刺下“尽忠报国”四字(关于岳飞背上究竟刺了哪四个字,说法不一,清钱彩《说岳全传》称所刺为“精忠报国”四字,此说也许是因宋高宗赐手书“精忠岳军”四字,受其影响,故如此说,而这种说法影响甚广。但《宋史》岳飞本传中所记,却是“尽忠报国”四字。此处所叙乃本之于《宋史》)。岳飞被老母在背上一针针刺扎,虽疼痛难忍,却咬牙坚持,不愿辜负老母的一番殷殷之情。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用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可说是绝无仅有。

岳飞背上刺下这四个浸透老母情感的字后,真可说是刻骨铭心,至死不忘。

岳飞本可乘胜打击金兵,尽力恢复宋朝江山,大展宏图。未料为奸臣秦桧所忌。由于秦桧被敌寇收买,早已成为汉奸,故屡进谗言。宋高宗偏听偏信。最后,就在岳家军准备乘胜进军之际,高宗、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家军班师回朝。秦桧还不肯甘休,又加紧迫害岳飞,指使自己亲信给岳飞罗织罪名,诬陷下狱。当秦桧的党羽何铸审讯岳飞时,岳飞坦露了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并撕开自己的衣服,将岳母在他背上所刺的“尽忠报国”四字,给何铸看。

何铸看后,十分震惊!

尽管如此,秦桧还是千方百计设法杀害了岳飞。最后给岳飞加的罪名,竟是“莫须有”(当秦桧被别人追问:岳飞有何罪时?桧答曰:莫须有(上述之罪行吧)…“莫须有”是“或许有”的意思)这三个轻描淡写的字。一代英豪,就这样含恨于黄泉。

母亲教儿,尽忠报国;字字如金,深深铭刻;千古英杰,彪炳后世;万民颂赞,一门忠烈!

(《宋史?岳飞传》)@

来源: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了凡居士积善之方(一)(图)

2016/05/19/20160519222057175.jpg
了凡居士画像 (图片)

我国明朝有一位进士,姓袁名黄,别号了凡,聪敏博学,崇信佛法。他在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了戒子文,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了凡四训》。他在“积善之方”中,一连讲了十个关于行善的故事。

了凡居士讲道: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的父亲;就将孔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来;觉得孔家祖先所积的德,多而且长久;所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后来果然生出了孔子。还有,孔子称赞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顺,孔子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就是舜传下来的子孙,足以证明舜的后代兴发得相当长久。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

现在我再以过去发生真实的事情,来证明积善的功德。

一、水灾救人不取财

有一位做过少师的人,姓杨名荣,是福建省建宁人。他家世代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满涨,水势汹涌横冲直撞,把民房都冲失了,被淹死的人顺著水势一直流下来。别的船都去捞取水中漂来的各种财货,只有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乡人都偷笑他们是傻瓜。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样,向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功,所生的子孙应该发达做大官。可以将你的父亲葬在某一个地方。少师的父亲听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亲葬下。这座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坟。后来少师出生了,到了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面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而且少师的后代子孙,都非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二、杨自惩为囚求情

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当时的县官,为人严厉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个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县官还是不息怒;杨自惩就跪下,替囚犯向县官求情,请县官宽谅那个囚犯。县官说:你求情本来没有什么不能放宽的,但是这个囚犯,不守法律,违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气啊!

杨自惩一边叩头一边说:在朝廷中已经没有是非可言了,一片黑暗、贪污、腐败,人心散失已经很久了,审问案件若是审出实情,尚且应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不明事理,误蹈法网,不可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欢喜。若是存心欢喜,恐怕会把案件忽略弄错。若是生气,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强招认,容易冤枉人。既然欢喜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发火呢?

那县官听了杨自惩的话,非常感动,面容立即和缓下来,不再发怒了!讲到杨自惩的家里,是很穷的;但是他虽然穷,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粮,他却常用许多方法去弄一些米来,救济他们。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没有东西吃,非常的饿,他自己家里刚巧也欠米。若是拿来给囚犯吃,那么自己家人就没得吃了。如果只顾自己吃,那么囚犯又饿得很可怜,没有办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问他说:犯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杭州来的。沿途熬饿,脸上饿得没有一点血色;就像一种又青又黄的菜色,几乎可以用手捧起来。

因此,两夫妇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来煮稀饭给新来的囚犯吃。然后他们生了两个,大的叫做守陈,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而当今有两个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三、不滥杀无辜

从前明朝英宗正统年间,有一个土匪首领叫作邓茂七,在福建一带造反。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跟随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经担任都御使的鄞县人张楷,去搜剿他们。张都宪用计策把邓茂七捉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谢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来的土匪,捉到就杀;但是谢都事不肯乱杀,怕杀错人。便向各处寻找依附贼党的名册,查出来凡是没有依附贼党,名册里还没有他们姓名的人。就暗中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约定他们,搜查贼党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门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并且禁止官兵不准乱杀。因为有这种措施而避免被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就中了状元,官做到。而且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进士。

四、老母好善布施心

在福建省浦田县的林家,他们的上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时常用米粉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厌烦的样子。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的布施,没有厌倦过,仙人晓得她作善事的诚心,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地,若是你死后葬在这块地上,将来子孙有官爵的,就会像一升麻子那样的多。

后来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儿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孙第一代发科甲的,就有九人。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没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发榜。’的传言。意思是讲:林家考试的人多,并且都能考中,所以到发榜,榜上就不会没有姓林的人。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五、救人性命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当他在县学里做秀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县学的路上,碰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看,已经几乎快要冻死了。冯老先生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脱下来替他穿上;并且还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冯老先生救人后,就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来救的,所以我要派韩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子。等到后来琢庵生了,就命名叫作冯琦。因为他是宋朝一个文武全才的贤能宰相,叫作韩琦的人来投胎转世的。

六、积阴德不惧鬼

浙江台州有一个应大猷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读书,夜里头,鬼常聚集在一起啸叫,很吓人,只有应公不怕鬼叫。有一夜,应公听到一个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出远门作客,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判断儿子可能已经死了,所以就逼这个妇人改嫁;但是这个妇人却是要守节,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夜里,她要在这里上吊,我可以找到一个替身了。凡是上吊或者是淹死的人,如果没有替身,便无法投生,所以叫替死鬼。

应公听到这些话,动了救人的心,偷偷的把自己的田,卖了四两银子,还马上写了一封假托她丈夫的信;并把银子寄回家的事写在信上说明。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后,因为笔迹不像,所以怀疑信是假的。但是后来他们又说: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银子不能假呀!一定是儿子很平安,才会把银子寄回来。

他们这样想以后,就不再逼媳妇去改嫁了。后来他们的儿子回来了,这对夫妇就得以保全,像从前新婚时一样,好好的过日子了。隔天晚上,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本来可以找到替身了,那知道被这个秀才坏了我的事啊。

旁边一个鬼说:喂!你为什么不去害死他呢?

那个鬼说:天帝因为这个人心好,有阴德,已经派他去做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还能害他呢?

应公听了这两个鬼所讲的话以后,就更加努力,更加发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时候,每次都捐米谷救人;碰到亲戚有急难,他一定想尽办法帮助人家渡过难关;碰到蛮不讲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总会反省,责备自己有过失,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因为应公能够这样做人,所以他的子孙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哩!

七、赈灾济贫

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应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为全县有田的人的榜样,又分粮去救济穷人。有一天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了举人!

那些鬼相续不断的呼叫,连夜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高兴,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积功德;同时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济他们;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无不尽心的去做。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结果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八、释放冤民 核实平反

浙江省嘉兴县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的官,夜里就住在监狱里。并且仔细的盘问囚犯,结果发现没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屠公并不觉得自己有功劳,他秘密地把这件事,上公文告诉了刑部堂官。

后来到了秋审的时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话,拣些要点,来审问那些囚犯。囚犯们都老老实实的向堂官供认,没有一个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来冤枉的,因为受刑不住被逼招认的,释放了十多人。

那个时候京里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明察秋毫。后来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说:在天子脚下,尚且有那么多被冤枉的人;那么全国这样大的地方,千千万万的百姓,那会没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应该每五年再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去细查囚犯犯罪的实情,确实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冤枉的,应该翻案重审,减轻或者释放。

尚书就代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议的办法;就派减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刚巧屠公也派在内。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天神告诉他说:你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因为你提出减刑的建议,正与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镶的带。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竣三个儿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九、虔诚护圣像

有一位嘉兴人,姓包,名叫凭,号信之。他的父亲做过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他被平湖县姓袁的人家,招赘做女婿;和我父亲常常来往,交情很深。他的学问广博,才气很高,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中。因此他对佛教、道教的学问,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向东去卯湖游玩,偶然到了一处乡村的佛寺里,因为寺内房屋坏了,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当时就打开他的袋子,有十两银子,就拿给这寺里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诉他说:修寺的工程大,银子少,不够用,没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产的布四匹,再捡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给和尚。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织的料做的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凭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能够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甚么关系呢?和尚听后流着眼泪说:施送银两和衣服布匹,还不是件难事,只是这一点诚心,怎么容易得到呀!

后来房屋修好了,包凭就拉着他父亲同游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凭做了一个梦,梦到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做了这些功德,你的儿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到高官。

十、平反冤狱死罪

浙江省嘉善县有一个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亲,在县衙中的刑房当书办。有一个囚犯,因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书办很可怜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长官求情,宽免他不死。那个囚犯晓得支书办的好意之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我觉得很惭愧,没法子报答;明天请他到乡下来,你就嫁给他,他或者会感念这份情份,那么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机会了。

他的妻子听了之后,没别的办法,所以就边哭边答应了。到了明天,支书办到了乡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来劝支书办喝酒,并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诉了支书办。但是支书办不愿意这样做,不过究竟还是尽了全力替这个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后来,囚犯出狱,夫妻两个人一起到支书办家里叩头拜谢说:您这样厚德的人,在近代实在是少有。现在您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愿意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情理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支书办听了他的话,就预备了礼物,把这个囚犯的女儿迎娶为妾,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支立,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后来支立的儿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被保荐做州学县里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以上这十条故事,虽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过行的都是一个善字罢了。

责任编辑: 李懿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佛陀谈前世因果!金毛兽舍身救人(图)


亟欲取得金毛兽的毛皮。(图片)

一日,罹风寒,医王耆婆用三十二种珍贵药材供养佛陀。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因缘

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平常对如来贪怀嫉妒,高慢自大,什么事都要跟佛陀比较,令耆婆他也要受供养,耆婆为难告诉他:“尊者!此药虽是珍品,但只适合佛陀服用,因如来报身尊贵,与凡夫不同,凡人服多反而伤身,佛陀一日可吃三十二两的药,既然您想吃,最多日服四两就足够了!”

提婆达多听完心中嫉妒难平,瞋心不悦,怀疑耆婆看不起他,就对耆婆说:“我若服之,自足能消,我身佛身,有何差别?”坚持要与佛陀等量的药。

耆婆无奈只好遵行开药。结果因药性太强,造成提婆达多身体无以负荷,极患痛苦的躺在床上呻吟不已。

佛陀知道后,慈悲地来到提婆达多身边,为他摸头以减轻痛苦。然而恼羞成怒的提婆达多却责怪佛陀。阿难打抱不平地问道:“世尊,提婆达多如此不知感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猜忌多疑?”

佛陀笑笑说:“提婆达多不只这世中伤我,过去世他也是这样嫉妒,陷害如来啊!”

阿难顶礼:“不知过去是什么样的因果?”

于是,佛陀为弟子讲述过去世他与提婆达多的一段因缘。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因缘

过去久远,波罗奈有位国王叫梵摩达,凶暴无慈,奢淫好乐。一晚,他做了怪梦,梦见了一只金光闪耀的金毛兽,国王醒后想,如果能将美丽柔软的兽皮舖在宝座上,该有多好!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猎人若有人能找到金毛兽,便赐重赏。猎人们寻寻觅觅,依旧找不到金毛兽。有一个猎人被困在荒地中,烈日高照下,他口干舌燥、举步维艰。他痛苦地瘫在沙地上,用尽最后一点力量求救:“救命啊!谁能来救救我呢?”猎人不断的呼喊,忽然金毛兽站立在他眼前。

这只名叫锯陀的金毛兽,将猎人背至泉水边,为其洗浴,并捡拾野果给猎人裹腹,猎人醒来后,内心相当挣扎。面对着金毛兽的慈悲相救,自己尚未报恩,竟就要加害于牠。

猎人忧虑地向金毛兽说出国王要取牠皮毛一事,金毛兽告诉猎人不用担心,因为累劫以来,牠已舍身无数,然而没有一次能广积福德,这次,能有机会拯救更多人的生命,牠认为应该把握。于是猎人忍痛将金毛兽的毛皮剥下,金毛兽的肉身曝晒在太阳下,随即引来八万只蝇蚁的争食。

佛陀对弟子说:“那只被剥皮的锯陀金毛兽就是我,残暴的梵摩达国王就是提婆达多,至于那八万只升天的蝇蚁,就是在我成道初时,得道的八万人天。虽然从过去到现在,经过这漫长的时间,提婆达多仍无善心的整天想要如何的加害于我呀!”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利民珍事:国库重地必须管好!

作者:秦如初韩琦的品德和思想境界,使他在官吏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shutterstock)

韩琦的品德和思想境界,使他在官吏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shutterstock)

在宋代的大臣中,韩琦是从给管理左藏库开始他的朝官生涯,并且成为三朝元老。

韩琦在进入朝廷成为朝官之前,二十岁的时候,就考取进士第二名,并被授为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将作监”是一个负责京城的宫室、宗庙、城廓、官府、桥梁道路等等的营造的中央官署,它的首长是大监和少监,“丞”则是他们的助手。而“通判”则相当于知州、知府,或用现代观念理解为州长,也差不多。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淄州。所以当他进京被任为监左藏库的时候,才算真正当上了“京官”。

当时,那些参加科举考试取在前面的人,都愿意直接去当显要的官,而像左藏库监这样的官,有点像皇上的仓库管理员或是账房,往往不被人们看重。但韩琦不在乎,并尽力去作好这一工作。韩琦认为国库重地必须管好!不可马虎、大意。

韩琦到任以前,左藏库的管理有许多混乱。宦官直接找到皇上,批个条子,就可以从库中支取金银布帛,连个玺印都不盖,事后往往难于查证。韩琦向皇帝奏请把过去的规章制度恢复起来,设计了必要的传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这样提取物资都有凭据,避免了差错和弊端。

过去各地送来的贵重物品,都得等宦官来验视以后,才能入库,但管这事的宦官们,又往往不能按时验视,有时要在房檐下面放几天,大家都觉得这样作不太合适。也是韩琦提出建议,改变了这种作法。

由于韩琦这项工作作得好,所以他很快得到升迁,并得到皇帝的信任。后来他又作过开封府推官和三司度支使,还作过右司谏,是专门给朝臣们挑毛病的官。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他指责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任职期间没有什么建树。结果这四个人在同一天被罢官。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

这时发生了饥荒,他被任为安抚使去慰劳灾民。他发现很多郡县仍在催逼赋税,而且催得很急;有些官吏到市场上买东西,也不按价给钱。他采取了缓征赋调的办法,并对特别困难的百姓给以救济。对那些贪残百姓的官吏予以罢免,多余的淘汰,从而使百姓负担减轻,社会安定下来。因为他的安抚救济工作作得好,使一百九十万灾民得以安全渡灾。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朝代(不包括几个分裂时代的一些小国)。汉唐时代那强大的帝国版图,宋朝是不敢望其项背的。不但北方有契丹国与宋朝长期对峙,西方在如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的党项族,也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的首领李元昊在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称帝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辽国和西夏经常侵扰宋朝。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李元昊大军犯宋,进攻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宋军屡败。韩琦提出了退敌建议,被仁宗采纳,并取得了初步胜利。可惜宋军将领,没有完全执行韩琦的方案,招致失败。虽然大家一致认为这不是韩琦的错,但韩琦还是主动上书作了检讨,并在几项兼职中,申请免去一职。

韩琦的品德和思想境界,使他在官吏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把他与范仲淹合称“韩范”,格外尊敬。

韩琦见到宋军在对辽(契丹)和西夏的战斗中,屡战屡败,总结了它的原因,并提出了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共八项措施。宋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他在定州(今河北省北部长城以南地区)的时候,曾把那里的一支懒散的队伍,训练成一支强劲的队伍,号称“中山军”。

当初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协助太祖赵匡胤北伐,并坐镇河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的时候,为了躲避契丹人的骚扰,曾把边界一带的百姓内迁。因此,那里的土地都荒芜了。韩琦说,这些都是良田,弃而不耕实际上是帮助了敌人。他则反其道而行之,只把距边界十里以外的地区,作为禁区,十里以内,则驻扎弓箭手御敌,同时把这些土地,全部重新开垦出来,共垦出近万项良田。

仁宗死后,英宗赵曙即位为帝,韩琦被任为仁宗山陵使加门下侍郎,还封了卫国公。英宗在位不到四年,就在治平四年(1066)病死了,他的赵顼即位,是为神宗。这时的韩琦又被任命为执判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充安抚使,并有“便宜从事”的权力。

韩琦在六十八岁那年去世。神宗下令辍朝三日,赐家属白银三千两,绢三千匹。

(《宋史·韩琦传》《宋史·仁宗纪》等)@

来源: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6神韵台湾巡演 观众问券调查抽奖揭晓

利民珍事:诸葛亮提拔新进,用群贤治蜀

作者: 郑介文 来源:

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他的主张。他不拘一格,选拔新进,用群贤治蜀,使蜀国的政权,于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在西南得到巩固。

请看如下事实:

杨洪,原是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地位很低的功曹。诸葛亮在与他的交谈中,发现杨洪很有远见,立即表奏他为蜀郡太守,官位与李严并列;

诸葛亮又发现:杨洪手下一个负责文字工作的小官何衹, 很有进取精神,诸葛亮破格提拔他为广汉太守,地位又与杨洪相同;

诸葛亮用人,不仅不重资历,而且也不论门第。张嶷,家境贫寒,而且平素有些放浪。但这个人很有见识,屡建奇功,诸葛亮就把他提拔为太守;

士卒出身的,虽然没有多少,但他“遵履法度”,很有实战经验。在马谡失街亭后,王平率领残余部队归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加封王平为参军。后来王平在对魏军作战中,屡立战功,成为蜀国一名善战的将军;

马超、黄忠都是降将,诸葛亮把他们提拔到同关羽、张飞、并列的“五虎上将”的地位。诸葛亮开始提拔马超时,关羽不服气。诸葛亮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中,写信给关羽,信中写道:“马超文武双全,刚烈过人,堪称一代俊杰。是黥布、彭越一类人物。他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只是比不上您关羽的超群绝伦!”关羽读完信后,觉得有理,便也服气了。

刘备、诸葛亮入蜀后,派费袆,拿着封关羽为前将军的敕令,送去。关羽一见老将黄忠也被封为将军,与自己同职,很不高兴,生气地说:“大丈夫决不与老卒同列!”不肯受印。费祎按照诸葛亮事先的嘱托,对关羽说:“成就大业者,必须并用群贤。将军不应该计较官位高下,爵禄多少,也应学习萧何、曹参(愿与新进之下属同列)的品格。”一席话,说服了关羽,关羽很快地接受了授予他的前将军的官印;

不求全责备,用人之长,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特长。他在选拔做长史的人选时,要求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施政的本领,还要有一定的德行修养。张裔就是被诸葛亮看中的一位人选。张裔文武兼备,既带兵打过仗,又当过太守,后又担任参军从事。在任职其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和才干。为了进一步考察他的实际才能,诸葛亮请来越骑校尉杨洪,询问有关情况。杨洪认为,张裔精明能干,是个长史的材料;但他气量太小,不能容人之过,不宜单独担负此任。相比之下,如让向朗(人名)担任此职,让张裔在向朗之下办事,更稳妥一些。

诸葛亮采纳了杨洪的意见,也有意再考验一下张裔,任他为校尉。后来,张裔听说杨洪在诸葛亮面前说他自己的弱点,就忌恨在心,总以为是杨洪别有用心,自己想争地位。诸葛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张裔写了一封信,坦率地批评了他以个人私见度人的这种思想。张裔看完信,很受感动,他深服诸葛亮的知人善察和杨洪的荐贤无私。这以后,他和杨洪握手言和,并且与向朗一道,竭力辅佐诸葛亮处理政事,后来果真当上了长史。

从以上多件事例证明:诸葛亮能从蜀国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拨人材,排除干扰,不遗余力。

鞠躬尽瘁排万难,两朝开济老臣心!

【附言】
三国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后又辅佐刘禅,直至“死而后已”,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诸葛亮在用人上,也有独到见解。“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是他的一贯主张。他曾经打比方说:“治理国家就像调理人的身体,调理人体必须注意修养精神,治理国家必须注意选贤任能。辅佐国家的人,就好像房屋的柱子,柱子太细小,屋子就会倾倒。辅佐国家的人不称职,国家就会倾覆。君主选举贤才时,必须注意目光平常很少到的地方去寻找,有的人德才兼备,但没有出来为国效力,甘当普通百姓;有的人,才干突出,但乡里不推荐;有的人追求自己的某种志向,不愿出来当官;有的人真心实意忠于国家,想干一番事业,但被政见不同的人,所攻击。因此,选举贤良,要舍得悬赏,要安排适当的位置,还要广开渠道。”那么,选人的标准是什么呢?诸葛亮提出:“挑马不一定要非挑那像麒麟那样的,只要马跑得快就行;选贤才不一定拿圣人作标准,关键是知识的渊博,能力强。”这些举措,都很切实、精要!

【另录 •陈寿《三国志》综言:】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事据《三国志》等书)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影子的故事(三文)

作者: 慧淳 来源:

一、自求多福

我(本文原作者纪晓岚自称)的老家,有个张子,据她自己说,她曾经是个走无常(做巫师)的,如今不再干这一行了。

张老婆子说,她以前到过阴曹地府,曾问冥官说:“信佛到底有没有好处?”

冥官回答说:“佛只是劝人为善,行善的人,自然会感召福报。所以福报应该说是自己修来的,并不是佛赐福给他的。如果借着供养来求佛赐福,那么,世间清廉的官吏,尚且不受贿赂,难道佛会接受贿赂吗?”

张老婆子又问:“一个人若是造了恶业,忏悔有用吗?”冥官说:“忏悔必须真心悔过自新,勇猛精进,修善积德,才能补救以前的过错。现在的人忏悔,只能算是自首以求免罪,这又能有什么用呢?”

我想,这些话,不是一个巫婆所能编得出来的,似乎是有人给她指教过的。她说是冥官讲给她听的,这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二、影子的

莆田人林生霈说:听说泉州有个人,忽然发现自己映在灯光下的影子,越来越不像自己。再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一举一动,影子也随着举动,倒是很和谐。只是那影子的头大如斗,头发蓬乱,像个羽毛车盖;那手和脚的样子,都钩曲着,看上去好像鹰爪子。他越看越觉自己的影子,像个奇形怪状的恶鬼。此人吓得失声大叫,呼喊他的出来观看,妻子所看到的影子和他看到的完全相同。从此以后,每当夜间灯下,他的影子都呈现这种形象。又想不出是什么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如何是好。

他有位邻居,是位私塾先生。这位先生得知此事之后,对熊说:“妖怪不会无缘无故变化现身,必是因人自招。大概你的心里,存在着某种恶念,以致罗刹鬼,乘机附在你身上现形。你仔细想想,有这种原因没有?"

此人听了,现出恐惧的神色,并且很佩服这位老先生的见识,就坦诚地说:“不错,我和某某人积有冤仇。我总是在想,有朝一日,把他全家杀尽,叫他断子绝孙,方解心头之恨。然后,我便到台湾去投靠朱一贵,想学武功。如今,我的身影,出了这样的怪象,这可能是鬼神对我的恶念,发出的警告!从今以后,我坚决断了这个恶念,看看先生你的这个猜度,灵验不灵验?"

此人对天起誓:愿意从今以后,放下怨仇之心,善得一切,抛弃恶念!就从这天晚上起,此人的身影,又恢复了正常。这可真是意念一转,立刻转祸为福啊!

古话讲:“原谅、善待别人,就是原谅、善待自己。”诚哉斯言!

三、度冤

清代,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看没看到那个女子?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心吊胆。

后来,那女子竟逐渐地跟随她来到家里,但不进屋,总是在院里或墙角下徘徊。如果这位农妇向她逼进,她就步步后退。这位农妇返回原处,她却又凑了上来,总是不近不远。这位农妇意识到,这女鬼一定是自己的冤家对头。

有一天,农妇壮着胆子,站得远远地,问那女子道:“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别老是这么不远不近的跟着我!”

那女子说:“你前生和我,都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姬妾。你嫉妒我受主人的偏爱宠幸,就诬陷我与人私通、盗窃。主人听信了你的谗言,把我幽禁起来,使我郁闷而死。如今,我是来找你偿命的。怎奈你今生事奉婆婆至孝,总有善神在暗中保护,使我无法接近你。所以我天天跟着你,想寻找机会下手。但我仔细估量了一下形势,看来报仇的可能性不大。你若能延请和尚,做一次道场,来超度我,使我得以早日转世托生,咱们之间的冤怨,就算解除了。”农妇说:“我家里贫寒,哪里有钱为你作道场?"女鬼说:“你家里贫穷,这也的确不假。但是如果你能以虔诚之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万声,也同样可以超度我。”农妇问:“光是念佛,如何能超度鬼魂呢?”

女鬼说:“普通的人念佛,因为心思杂乱,自然难与佛相感应,必须念念如在佛前,努力收摄此散乱心。若是忠臣孝子,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神佛。他们念佛一声,声音直达三界。所以,他们念佛的功德威力,与诵经拜忏同等。你是一位孝妇,我相信:以你的至诚心念佛,自然能与佛力相感应的。”

那农妇听信女鬼之言,便发心虔诚地念起佛来,每念一声,女鬼就向西一拜。农妇念满一万声,那女鬼就不见了,她就得到超度而去了。

这事在李家村,老一辈的人经常说起。可见忠臣孝子,真诚孝顺双亲之人,他们的功德很盛,真的有大作用!

(均据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

《朱子家训》仅317字 字字珠玑

【摘要】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5/1bd9e602db37659f0eb66112a32e152b.jpg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来源:

责编:祥和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 演绎千古佳话

【文史】子贡敏达多辩才 兼富甲一方

酌古鉴今:危难中仗义救人的赵憙

作者:默安青州蝗虫为害,但飞到赵憙的管辖地区,蝗虫便都自行死掉,不能危害他的百姓,大家都认为这是赵憙仁德的力量所致。(图:薯饼/大纪元)

青州蝗虫为害,但飞到赵憙的管辖地区,蝗虫便都自行死掉,不能危害他的百姓,大家都认为这是赵憙仁德的力量所致。(图:薯饼/大纪元)

《后汉书?列传第十六》记载:

赵憙(前4年-80年)是东汉初期大臣。字伯阳,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25年,汉朝的更始帝(刘玄23-25年)得知官兵与赤眉军作战打了败仗,只得撤走。赵憙保护更始帝和大臣的家眷,逃出武关。

他与好友韩仲伯等数十人,带领一家老小,穿越险阻,想要直接出武关。韩仲伯认为自己的貌美,会引来好色的强盗而殃及自己,就想弃之不顾。赵憙责骂他,他也不听。在危难之际,赵憙只得用泥巴涂在韩仲伯妻子的脸上,并亲自(韩仲伯不管她了)用小车推她走。每当碰见盗贼,或有人劫掠,赵憙就说她得了传染病。韩仲伯的妻子,因此幸免于弃。走到丹水时,赵憙又遇到了逃难的更始帝的亲属,他们身处困境,又饿又累,再也走不动了。赵憙见了很伤悲,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他们,并要护送他们回乡。

后来,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因与邓奉的关系过去一直不错。于是,就写信规劝他。一些小人却因此进谗言,说赵憙与邓奉合谋,连怀疑起来。邓奉被打败后,皇上看到赵憙寄给邓奉的信(劝邓奉归顺朝廷的信),惊奇地说:“赵憙真是位宽厚长者。”就召见他,并让他在公车令处,等候任命。

官兵胜利,皇帝回到朝廷后,召集亲戚们宴饮,十分快乐。各皇亲的夫人都上前进言,说:“赵憙对我们有大恩!当年被赤眉军赶出长安时,幸亏他的救济,才使我们活下来!”皇上听了许多人的反映,更加赏识赵憙,后来任命他为太仆,重加赏赐,又在召见时说:“你不仅被英雄们所保举;连妇人们,也记得你的恩德。”

赵憙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在赵憙十五岁时,其堂兄被人所杀,血气方刚的赵憙,带兵来到仇家要报复。而这时仇人一家全都在生病,无力反抗。赵憙认为此时如果杀害病中的人,不够仁义。于是就将他们全都释放。临走时,赵憙回过头来,对他们说:“等你们的病好了,躲我远些!若是被我见到,还是会杀你们!”

后来,赵憙做平原太守时,平原境内盗匪猖獗,赵憙就联合其他郡,进行抓捕。在将盗匪的头目处决后,还有盗匪的余党几千人,将要被连坐处死。这时,赵憙上书皇帝,说:“斩恶止其首,余者可一律徙京师近郡。”皇帝采纳了赵憙的建议,于是几千人,得免于死罪,而改为流放。

赵憙在平原“擢举义行,诛锄奸恶”,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据《后汉书?赵憙传》记载:“后青州大蝗,但侵入平原界辄死。”(青州的大批蝗虫为害,但飞到赵憙的管辖地区,蝗虫便都自行死掉,不能危害他的百姓)平原的百姓,认为这是赵憙仁德的力量所致。于是纷纷以歌谣咏唱赵憙。

赵憙八十四岁时寿终正寝,封为正侯。在他病重期间,皇帝还亲自到床前探望。@*#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6年5月26日星期四

利民珍事:张鹏翮一介不取

作者:陆真张鹏翮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崇高志向,成为一代廉臣。(shutterstock)

张鹏翮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崇高志向,成为一代廉臣。(shutterstock)

清朝年间,有一位任官数十载一直公正节俭的人,康熙称赞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张鹏翮(读何)。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四川遂宁人,自幼聪颖过人,并且怀有崇高的志向。一次他读《陆宣公奏议》,慨然叹曰:“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他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他决心向历史上的廉臣学习,注重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康熙九年(1670),张鹏翮中进士,选为庶起士,时年21岁。

张鹏翮步入仕途后,在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吏部尚书、河道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他不论在朝堂做官,还是在地方任职,都做到了为官清廉。他从不受属官一钱,从不取民间一物。在当时社会,一些重要的职位往往被视为可以捞钱的“肥缺”,而那些贪图个人利益者往往把目光放在肥缺上。张鹏翮一生之中,曾在三个重要的肥缺上任职,然而他却真正做到了“一介不取(一个小钱也不要)”。

清朝初年,科场考试沿袭明代恶习,营私舞弊现象相当严重。作为负责一省学校科举事务的学政之职,则被人们视为肥缺。清初的一些科场案,往往与学政受贿是分不开的。康熙皇帝深知科场中的陋习,决定刹此歪风。考虑到江南问题最为严重,只有“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于是将任兵部尚书的张鹏翮“不拘常格”派往江南任学政。张鹏翮在学政任上铁面无私,“信正直行,矢慎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进者。”有些纨绔子弟拿着京师权贵们写的推荐函,想拜见张鹏翮走后门,但慑于他的正气,终“踯躅逡巡,不投而去”。按照旧例凡呈学政报册时,都必须交些“部科费”,即所谓手续费。但是张鹏翮做到了一文不取。他离任后,江南士子怀念他的亢直、廉洁,“每言及,欷虚流涕(每次谈到他,都感动得流泪,泣不成声)”。

河道官,也历来被视为捞钱的肥缺。清代每年用于河工的款项极大,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河道官偷工减料,克扣公款中饱私囊,以至河工屡修屡坏。张鹏翮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四十七年(1708)任河道总督。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对黄、淮、运河的综合治理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在此过程中,他对治河经费一再精打细算,努力为国家节约开支。几年中,他组织的几项工程耗资数百万,而他却从“不以一钱利己,故其下属吏员,亦感激输忱,乐为之用。”由于张鹏翮以身作则,因此属员也都能廉洁奉公,终于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当时有人称赞说:“昔之帑,肥于人;今之帑,肥于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张鹏翮以政绩显著,情操严谨,被任为吏部尚书。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均归吏部负责。吏部尚书一职可谓大肥缺,然而张鹏翮却不以此为谋求私利的资本。他为了对付有人来说情、请托,特意在府邸的厅堂上,树了一尊关帝塑像,当有人来请托时,他便指指关帝塑像,使来人望而生畏。他利用人们敬畏神灵的心理,藉以打消登门的请托者的邪念妄想,取得了明显效果。这种做法,实在是绝妙高招!

正是:人在做,神在看,正大光明是好汉,歪门邪道快消散!

【附言】
在社会上,清官与所处的环境往往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们对各自的要求不同,结果也就大不一样。除了一些公开贪赃枉法的官吏外,大多数贪官总会找些借口以掩饰自己的不廉洁行为。而清官则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严于律己。张鹏翮为官几十载,一直是公正节俭,不妄取一文,因而受到百姓和皇帝的赞赏。

张鹏翮的所作所为,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后世为官者,这就叫做“身处膏腴不自肥”,康熙皇帝曾赞赏说:“从前做清官者宋文清一人,近日张某堪与匹。”正是因为张鹏翮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廉洁品格,康熙皇帝才把他放到最重要的“肥缺”任上。张鹏翮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崇高志向,成为一代廉臣。

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原本清廉的官员,最后禁不住财物的巨大诱惑,由廉洁逐渐蜕变成贪婪。最初他们或许只是小打小闹,尝到甜头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愈陷愈深难以自拔,很多的官吏都毁于最初的“一念之贪”。“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是廉者之上等。他们永远不会滑入贪欲泥淖;“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是廉者之中等。一般来说,也不会深陷贪念;而“畏法律保禄位者”是廉者之下等。这类人,只要稍有不慎,就会逾越鸿沟,对这类廉者而言,这道鸿沟不宽,仅一步之遥而已。@

来源: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明成祖虚心纳谏 善待功臣(下)

写作丛谈:文人相轻是恶习,文人相敬有先例!

作者: 庄敬 来源:

文人相轻:这四个字,现在还是常用的,因为同是文人而互相瞧不起的现象,似乎到处都可能遇着。但大家也许不太关心,最早揭露这种不良现象的、最早使用这个短语的,究竟是谁?

原来,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谈到文人相轻的问题,而且认为“自古而然”,可见坏风气由来已久。他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班)固小之,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接着,曹丕又说:“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曹丕对“文人相轻”的态度,是否定的,并且批评得也很切实!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四十“文人相轻”的条目里,曾收集了历代这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事例,其中关于邢邵与魏收的故事,是比较有趣的:

南北朝时候,邢邵与魏收,都是有名的文学家,特别是邢邵,他佩服沈约,而轻视任昉;而魏收则恰恰相反,他倾慕任昉,而诋毁沈约。邢邵公开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疎;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魏收听了之后,也反唇相讥道:“伊(指邢邵)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任昉)?”

此外,清代的钱大昕(读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里,有“文人勿相轻”的内容,谈到杜牧对元稹、白居易的诋毁,也很有意思。兹摘录如下:

“杜牧之著论,言‘近有元、白者,喜为淫言媒语,鼓扇浮嚣,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杜)牧之可谓失言矣!元、白讽谕诗,意存谠直,岂皆淫媒之词?若反唇相稽,牧之独无媒语乎?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立言者其戒之!”

文人相轻的现象,虽然上下几千年,始终存在,但同一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一样,从古到今,既有崇己抑人者,亦有易(改,纠正)相轻而为相推(赞扬)者。对于青年写作者来说,应该一开始就养成虚心学习,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克服自己的短处的好习惯。

古人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榜样:

例如,西晋著名文学家、《文赋》的作者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曾经称赞他:“人之为文,尝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可见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本来打算写一篇《三都赋》,后来到了洛阳,听说左思正在写同一题目的文章,“抚掌而笑”。并且在给他弟弟陆云的信中,对左思极尽嘲笑之能事,说左思将来写成的文章,“当以覆酒瓮耳”(其文书写成后,只能当器物的盖子)!可是,等到陆机读了左思的《三都赋》后,却十分叹服,认为没有人能再超过左思!(反轻为赞)自己就取消了想写作《三都赋》的计划。

又例如,诗人李白,也有类似的故事。据说,当年他登上黄鹤楼,原想题诗;但一看那里已有崔颢的作品,气格苍浑,莫可端倪,非常佩服,于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其后,李白仿照崔颢的《黄鹤楼》诗,写成了《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诗。虽然前者写成于武昌,后者写成于南京,但一般都认为后者写成在前,而前者则是五十八岁时晚年的作品了。其实崔颢的诗,是学习沈佺期的《龙池篇》,李白又转而学习崔颢。他们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黄鹤楼》曾被诗歌评论家严羽,取为唐诗七律压卷之作。但历来的评价,差不多都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同《黄鹤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难分高下)”,“二诗真敌手棋(棋逢对手一般平)也。”

再例如,同李白齐名的杜甫,也是“易(改)相轻为相推(重)”的榜样。前面引证过的《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曾经指出:杜子美诗,所以高出千古者,“不薄今人爱古人”也。王、杨、卢、骆之体,(杜)子美能为而不屑为,然犹护惜之,不欲人訾议;且曰:“汝曹(你们批刺王杨卢骆之人)身与名俱灭,(他们王杨卢骆)不废江河万古流。”其推挹(推赞、推重)如此!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有一种“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的毛病,所以作为文人,而能推重同时代的同辈分的同行,甚至拜之为师,这就更令人称赞了!宋朝大谷,在他已登进士第,当上了国子监教授的时候,写了一封信,并附了两首诗,给在徐州作太守的苏东坡,对这位年辈跟他相当的人,表示钦敬。苏东坡和了他的诗,并复了信,赞美黄山谷说:“(你的)古风二首,托物引类,得古诗人之风!"从此二人缔交,至死不渝。黄山谷虽然出于苏轼门下,但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

清代的著名学者段玉裁,年辈同戴震相当,且比戴震先考中举人。段玉裁在北京见到戴震时,段的学术造诣,已卓然成就,而戴仅仅是个秀才。但段很佩服戴的学问,“委挚师事,终身北面。”

文人相轻,毕竟是一种恶习,应该摒弃。而相敬、相重,则古已有之。
而且越是有学养、有卓识的人,就最能敬重他人,做到文人相敬、相重、相亲、相和!这才是华夏文明的传统美德。

汝曹身与名俱灭, (此指继袭文人相轻者)
不废江河万古流! (此指践行文人相敬者)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正见知音:生命轮回的意义

编者按:本节目 是推出的一个声频文件,选取了正见网上的部分和天音上的音乐,以电台节目的形式呈现。每期20分钟左右,旨在启迪 善念、唤醒良知。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却觉得非常熟悉,好象梦里还是哪里见过一样。一个小女孩不仅记得上一世,居然记得 10个她前生的经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台湾的知名作家司马中原讲述了自己的前世经历。他说自己前世是个青楼女子,后来自尽身亡。

MP3 文件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乐曲:遥远的记忆

作曲:许根杰

歌曲:梦醒/姜敏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酌古鉴今:张居正除弊图强

艾益民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仅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图:志清/大纪元)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仅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图:志清/)

正当明王朝由盛而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的时候,出了一个除弊图强的著名,使衰弱的明王朝又有了新的生机。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从小聪敏绝伦,才华横溢,十五岁就成了秀才。巡抚顾磷璘,看了他的文章后,非常惊奇,说:“这是国家栋梁呀!”不久,张居正中了举人。顾璘欣喜异常,随即解下自己的犀带,亲自赠给张居正,以示祝贺。见他推辞,便说:“你日后当腰佩玉带,这犀带还玷污了你的身子呢!”张居正这才拜受。嘉靖二十六年(纪元1547年),二十二岁的张居正,中了进士,从此,便开始了仕途生涯。当时的进士,大都陶醉在吟诗作赋的悠闲生活中,他却专心致志地阅读史书,总结历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力图挽救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振兴衰弱的王朝。穆宗隆庆初年,张居正由宰相徐阶推荐入阁当大学士,主持北方边务。神宗万历初年,担任首辅(宰相)。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后,以整顿吏治为主,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凡官府职责分散的,予以合并。如天下钱粮,原分属户部十三个司掌管,他采用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建议,作了必要的归并,实行了统收统支。当时户部上下行文簿牒繁杂,管理极为不便,张居正坚决裁并,去掉十分之三、四。精简机构必然要裁减冗官,张居正请神宗下谕:“简汰众职”,令两京六部等衙门,四品以上的官,都自报去留。于是,不尽职的官吏,多被罢免。据谈迁(人名)的《国榷》记载,仅万历九年(1581年),即裁中央冗官四百一十九人、地方冗官九百零二人。

机构精简后,张居正又进一步划清政府各部门的权限,改变过去因为机构重叠,权限不清,以至“下司观望,不知所守”的局面。他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明确职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互相推诿,坚决纠正“居其官而不知其职”,以及“不务正业”的弊端。

二、严格考核制度,加强人事管理。张居正指出:考核官吏,关系到天下人心的向背。因此,他坚持凡京官及外官,必须三、六年考满(考察合格),称职的提升,平常的复职,不称职的罢免。

结合考满制度,他又详细制定了官吏的考察制度,一为定期考察,二为随事考察,三为访察告诫。他指示吏部,凡因循守旧,虚报矫饰的官吏,不论地位高低,一律免职。当时一些御史出外,往往欺凌下级,欺压百姓,张居正对此深恶痛绝,遇上这些人一事稍有不合,便严加痛斥,并指示非经长期考察,不得予以重用。这就触动了大官们的利益,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给事中(官职名)余懋学,首先起来反对,要求施行宽大政策。张居正便拿他开刀,撤了他的职。御史傅应祯,不仅继续提这件事,而且反对得更加厉害。张居正下令:将他痛打一顿,关进监狱里。给事中徐贞明等,示威似地一齐拥入狱中看望傅应祯,张居正将他们都贬往外地。御史刘台,巡视辽东,谎报功劳。张居正要依法惩处他。刘台不仅不接受处分,相反还指责张居正专恣不法。张居正大怒,报告给神宗。神宗下诏将刘台关进监狱,痛打一百大板,遣送远处充军。

张居正还强调人事管理。他学习唐太宗的办法,把内外文武主要官员的姓名、籍贯、出身等,写到屏风之上,放在文华殿,便于朝夕省览。当官的也知自己的名字,常在皇帝左右,因而贤者自励,多建事功;不才者也兢兢业业,不敢为非作歹。

明代用人,以前是最重资格,张居正坚决主张用人只问功、能,不论资格,对德才兼备又有经验的,可以破格重用。他说:“要想用好一个人,开始必须慎重,务必选准。在选准人后,就要充分信任他,如象魏文侯用乐羊那样,虽然臣下诽谤乐羊的奏折,装满了一箱子,也不为群言所惑,始终不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决心。”张居正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用潘季驯治河,就“一切给予便利,因而能使澶河很快通畅,很少水患;他调名将戚继光镇守北方边境重镇蓟门;给以充分的权力,因而使北边十六年,平安无事。他用人如此专信,所以有本事而责任心强的人,都能大胆放手地干,取得显著成绩。

三、严肃法纪,赏罚必信。对各级官吏经过严格考核以后,必须赏罚严明,才能收到整顿吏治的效果。张居正认为:“赏功罚罪,必须公平合理,才能使人心服;只有使人心服了,然后才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国献身出力。”所以,张居正执法,凡应依法处理的,就是达官贵人,也不放过,上至皇帝国戚、百官大臣,下到地方豪强滑吏,一概绳之以法。徐阶曾任首辅,又是推荐张居正入阁的恩师,但当徐阶的亲属对清丈土地进行破坏时,张居正就毫不徇私地写信给江南地方官,令其依法推行。有敢阻挠者,按国法治罪,决不宽恕。从而使徐阶的亲属,不得不有所收敛。黔国公沐朝弼(人名)多次犯法,应当治罪。拿到朝廷上讨论,大臣们都觉得沐朝弼是功臣世家,不好办罪。张居正就一面提升任用他的儿子,一面派人把沐朝弼绑至北京,按法治罪,监禁于南京。

张居正在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的同时,还在加强财源、整顿军事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如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漏税的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查出征粮地比七、八十年前的弘治时期,多出三百多万顷,做到了不增加赋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又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把各项税役合并征收,一律按田亩数,交纳银两。这对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整顿军事方面,他选派一批得力的将领在边境“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积极练兵备战,重修边防要塞;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骚扰和日本海盗的侵略行径,张居正坚持内外有别;提出了不同的方针和政策,基本上消除了多年的外患,巩固了国防。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仅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事据《明史》)@*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天下第一墨

清.曹素功〈御制耕织图诗墨〉(国立故宫博物院)

文/文殷

清朝年间,乌海图是徽州知府,他不但贪赃枉法、鱼肉乡民,在任内短短几年间,就把富庶美丽的徽州古城搅得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乌海图为了自己仕途能更上层楼,还派属下四处收集奇珍异宝上贡朝廷。

一天,他从重金收买的皇宫眼线得知康熙最近迷上“墨宝”,不由得喜上心头。因为就在他管辖的徽州城内,就有许多制墨高手,其中有一个叫曹素功的秀才,他家墨坊制出的墨用料考究,墨身雕有不同的图案文字,做工十分精巧,几乎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但曹素功为人脾气古怪,从不肯为别人专门设计,只凭自己的爱好而制作。曾有许多达官贵人带着文字图案请他制墨,都被他当场回绝。这次乌海图和师爷亲自登门拜访并委托他制墨,不知是不是迫于乌海图的淫威,他爽快地答应了。知道的人都为他叹息,也有人说他假清高。

曹素功毫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亲自带人上的天都峰伐来几棵百年老松,运回墨坊经多种程序的精心制作后,只剩最后一道工序--雕刻。曹素功花了两天两夜将自己关在雕刻房,终于把乌海图想要的墨宝完成了。

这块椭圆形墨宝散发着淡淡麝香味,上面精雕著徽州古城和黄山峰图案,当乌海图一见这墨宝,不由得眉开眼笑说︰“曹先生果真是制墨高手,难怪你敢在墨面刻上‘天下第一墨’这五个字,真是名不虚传!如果能博得皇上欢心,本官一定厚赏你!”

不久,这块墨宝便就出现在康熙皇帝的御书房。康熙皇帝见“天下第一墨”这五个字刚劲有力,忍不住想试看看这墨有何奇特之处。于是亲自研磨墨汁,并挥笔在宣纸上写下“天下第一墨”五个大字。

等字迹风干后,康熙帝开始细细观赏,初时只见宣纸上的字墨乌黑发亮,与平常并无不同,可是拿远侧看,五个大字竟发出淡紫色的光芒。“真是天下第一墨宝呀!” 康熙帝不由得赞赏起来!

再仔细玩赏,忽然发现“墨”字上下两字分得太开,不但不符章法,且图案中的黄山峰顶上的太阳也没涂金粉。康熙帝满怀疑问,心想有机会倒要问问这制墨高手,这是何故?

隔天早朝时,康熙皇帝命小太监把这块“天下第一墨”拿给群臣轮番观赏,还把自己写的那幅大字向他们展示。消息一下传到徽州城,乌海图好不得意,摆酒宴、请戏班唱大戏,一连热闹了三天以示庆贺。

曹素功真是一举扬名,各地墨商都纷纷赶到徽州城向曹素功订购墨宝,这下也招惹城内同行妒嫉,但曹素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整天皱着眉头长叹气。

第二年开春一过,曹家墨坊忽然来了两个客商,一个相貌堂堂,自称是京城来的墨商“黄三”,另一个显然是跟班。他们拿出一张两万两的银票,还带来一张“天下第一墨”的拓图,说是花重金收买皇宫太监才取得,想订制一模一样的的墨宝。

曹素功当场回绝并说:“原以为皇上是识墨之人,所以费心给他制了‘天下第一墨’,但看来皇上也看不出我墨中的奥妙呀!”

黄三爷听了说:“我听朝中大臣们说,皇上不但赞赏你所制的墨宝,还亲自写了‘天下第一墨’五个大字,而且发现所写的字侧看会出现淡紫光芒,说有机会要见你一面呢!”

曹素功摇头说:“我不是想让皇上看到这些,而是雕在墨身上的字和图案呀!墨制得再好只是书画之用,让皇上知道这一州百姓生活疾苦才是主要的啊!”曹素功看黄三爷不吱声,便说:“黄三爷远从京城来,不如先陪黄三爷出外走走,制墨之事日后再商量吧!”

黄三爷立即答应了,于是一行三人走到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年轻人,正跪在许国大学士的八角牌楼下磕拜,嘴里喃喃自语:“许阁老呀,你得为晚生做主……还我娘子啊!”

黄三爷见了忙问其故,曹素功低声说:“这是当地的方秀才,前年春天他和娘子到郊外踏青,碰上知府大人的公子,那公子见他娘子美貌非凡,便仗着家势把她抢去。谁知方秀才的娘子是个烈性女子,在经过‘万年桥’时,便跳进河中自尽了!”

黄三爷听完怒问:“难道这里没有王法吗?”曹素功摇摇头说:“我再带你去一个地方,你就知道有没有王法。”

他们转到街尾的一片废墟前,曹素功指著废墟说:“这原是城中首富赵百万的家。因为知府大人知道他家有一祖传翡翠白菜,就要他交出来,说要进贡给皇上。但赵百万不答应,当天半夜这里发就生火灾,赵百万一家二十余口全都葬身火海。听说那翡翠白菜已进皇宫,当今皇上哪里知道这棵白菜是多少人命换来的呀!”

走了大半天,天色已暗下来。黄三爷要回客栈休息,约好来日再与曹素功商量制墨之事。

第二天一早,黄三爷独自一人来到曹家,神色凝重的说:“昨天与曹先生在街上走了一趟,回去后再细品先生的墨作,觉得图案中的‘墨’字上下分离太多,实是故意所为,分明是说图案中的徽州城,乃天下第一‘黑土’啊!”

曹素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黄三爷真是我的知己啊!如果皇上也像你一样洞悉这墨宝里的秘密,能把这乌海图狗官查办了,也就不枉费我苦心制出那‘天下第一墨’了。”

黄三爷听了“哦”的一声说:“曹先生不必灰心,多行不义必有报应,依我看乌海图也快活不了几天了!”曹素功看了黄三爷一眼笑笑说:“真如黄三爷所说,曹某到时就送你一块真正的‘天下第一墨’!”

没想到黄三爷的话很快就应验了,第二天早上,徽州城里来了大队官兵,把知府衙门团团包围,原来两江巡抚于文龙大人接到皇上密旨,特从杭州带兵来这里查办乌海图。当日午时三刻,乌海图就被押往菜市口开刀问斩!乌海图被斩后,徽州城内百姓都欢欣鼓舞,家家燃放爆竹,比过大年还要热闹。

这时,两江巡抚于文龙也陪同黄三爷来到曹素功的墨坊,黄三爷的随从大喝一声:“曹素功,还不快跪下叩见皇上!”曹素功好像并不吃惊,领着墨坊的一帮伙计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黄三爷笑着上前扶起曹素功说:“其实朕的身份曹先生早就知道了,这次微服私访能遇先生,朕不虚此行呀!”

曹素功赶忙道:“草民不敢欺瞒皇上,宫廷中有位画师是我小时同窗,他曾给草民看过皇上的画像,所以皇上一进墨坊,说要买‘天下第一墨’墨宝时,草民就猜出皇上的身份了。”

说着曹素功转身进了墨坊,出来时手里捧著一块椭圆形的墨宝,墨宝上那黄山峰顶的太阳也涂上金粉了,正闪烁著金黄色的光芒。曹素功微笑着说:“皇上,这块墨是我早就制好的,下面该写什么,还是请皇上御笔亲题吧!”

康熙皇帝哈哈大笑道:“朕可不能学那乌海图贪得无厌呀!曹先生之前已经送了一块‘天下第一墨’给朕了,这块墨宝你还是自己留着,不过这字朕还是要题的!”于是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就挥起狼毫在宣纸上写下“紫玉光”三个遒劲的大字,还在旁边落了款。

后来,曹素功把这“紫玉光”三个字和“康熙御笔”的落款,雕刻在那块椭圆形墨宝上,作为他们曹家墨坊的镇店之宝。自此,“紫玉光”墨宝之名誉满天下,人们不远千里前来求购徽州曹家墨宝,他们不仅是冲着这墨宝的名气而来,更景仰制墨大师曹素功智告赃官的智慧和高尚人品。

原文链接:天下第一墨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家教珍事】欧阳修母苦心教子

作者:齐整升清代《晩笑堂竹庄画传》中欧阳修像(公共领域)

清代《晩笑堂竹庄画传》中欧阳修像(公共领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曾在府县中任职多年,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欧阳修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师衔致仕。

欧阳修是北宋时代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作为文学家,欧阳修与当时的尹洙、梅尧臣、苏舜卿等竭力提倡古文,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为文深受著名散文家韩愈的影响,但他既继承了韩愈的文学道统,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变韩愈的奇险为平易。他的诗、文均写得相当出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史学家,他和宋祁合撰《新唐书》,又独自撰修《新五代史》。这两部史书同被列入“二十四史”,是传之千秋万代的力作。

欧阳修能取得如此成就,是他自小苦学的结果。而他之所以能自小苦学,与他对他的是分不开的。

欧阳修刚刚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欧阳修母亲郑氏的身上。虽然生活极为困窘,郑氏都丝毫不肯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家中没有钱买笔墨纸张之类的学习用品,郑氏就用荻杆(荻是一种像芦苇的植物)将字写在地上,教欧阳修认字、写字(后来,“画荻”成为一个典故,用以形容母亲辛苦教子)。

欧阳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的启蒙教育。郑氏还教儿子多读古人的文章,并学著作诗。等到欧阳修稍大,家中没有什么书好读了,就向乡邻里的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时还将书抄录下来。欧阳修自小天资聪明,读书时一遍过去,往往就能够背诵。常常是书还没有抄写完,欧阳修就已经能够背诵下来了。他经常是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忘了吃饭、睡觉。

由于母亲的悉心教育和欧阳修自己的刻苦努力,他幼年所做的诗赋文章,下笔就已像成年人一样的老成练达了。到二十岁时,欧阳修就已经很有文名。有一次他从一个废纸箱中,得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韩愈的文章,便下苦功夫悉心钻研,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立下志向,一定要努力向韩愈学习,以达到和韩愈一样的地位。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写文章和评述文章,都深受韩愈影响的原因。

回顾欧阳修的成长道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是郑氏的悉心教育,造就了这位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宋史·欧阳修传》、《欧阳修全集》)@

来源: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文史】借箭借东风 诸葛亮神机妙算

天门大开 几人归去几人来?

从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系列参破 北宋邵雍预言诗《梅花诗》开篇欣赏文|陈彦玲博士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网络图片)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网络图片)

上篇说到北宋邵雍的高德奇才,程颢赞许邵雍不但是“内圣外王之学也”,还能“其心虚明”。人的心静到极高层次时,身体的感知能力则超乎想像,甚至会出现修炼界称谓的宿命通功能。邵雍就是其中高人,他将其所预知的未来写进了《梅花诗》。

笔者曾经也有过严重的观念障碍,认为许多预言的解释不过是后人的穿凿附会。直到医学院毕业,在社会中工作多年之后,仔细推敲现代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与无能解释的现象后,方知主流医学不探讨的华夏文 明中,竟有许多现代科学解不开的答案。所以笔者也邀请看倌们以谦虚的心境来看看这首震古铄今的《梅花诗》,相信自有一番体会。

《梅花诗》共十段,开篇写到: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是祸胎。

人从何而来,为何活着?这样的议题总是牵引着人们心中的渴望,渴望有一天能真相大白。现代科学发现了分子底下有原子,原子底下有电子,如此推衍下去,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说明这层层的粒子到底有多少层?又如何在这样的层层空间中穿梭自如?

但是,看倌您若有缘看过风靡全球的美国神韵艺术团演出,那肯定能会心一笑的回忆起开演的第一个节目。举2016年神韵艺术团世界巡演的第一个节目《救世正法》为例,大幕一拉开就令满座的观众惊呼四起,因为天国的壮丽景象,竟然能在人间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节目册如此描述:“祥光瑞气布满虚空,仙娥在天宫圣境娉婷起舞。众神在创世主前立下了拯救苍生的誓约,并随主下世,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那么天门万古开,不正是为了众神的随主下世而来,因此中国自古称作“神州”也就理所当然了!

然而众神层层下走到人世间,还有多少天国记忆能够留存?君不见红尘中人可以为咽不下的一口气而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俗世里的锱铢可以必较,全然忘却天上宫阙的辉煌富丽。所以“几人归去几 人来”,是邵雍对世人迷糊不悟的感叹。五千年的文明中有多少人望天兴叹?找不到回天的路,寻不着真理的道。连苏轼也要叹惜:“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世间凡人的心思与天上神佛的思维当然不同,没能修道圆满,涤净俗世思想,如何能进入更高层空间的境界?就是博览群书,没寻到正道大法,也仅是在世间分子层次打转,参不透更高层次的景象,那只能停留于高处不胜寒的状态了。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宋代的靖康之耻在中国的历史上可称绝无仅有,加上纳币求和的半壁江山局面,正是非完璧的写照。以苟安自满的朝廷当没想到金人有一天竟会将徽钦二帝囚于金国重镇的黄龙府,此乃所谓“不信黄金是祸胎。”后来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后人至今仍为之洒泪痛惜。

明朝才子文徵明也写过一首《满江红》,其中:“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恤,徽钦辱?……千古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说的也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邵雍的预言,首篇就将人力无法挽回的定数安排说透了,那么明白人定然会想寻找突破宿命的真道大法,这些在《梅花诗》的后 篇皆做了清楚的交代,敬请各位读者阅读更精彩的后续介绍。

要想定期快速浏览一周新闻集锦,请点这里。

来源: 责任编辑:马天祥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苑逸事:师生同乡

作者: 郑重 来源:

古时候,湖南有个考生进京应试,恰巧主考官,与他是同乡。主考官知他住在东牌楼,就出一上联:“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这都是长沙街道的名称。考生知主考官是南正街人,也以长沙街道名作答:“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隆。”

主考官又出一长沙地名对:“青石井, 白沙街,红墙巷。”

考生对答道:“黄泥坑,蓝粉墙,赤岗冲。”

主考官继续以长沙地名出对考他:“一仓(里)二府(坪)三角(洲)四端(里)任家岭。”

考生应道:“六铺(街)七里(庙)八方(亭)九尾(冲)十间头。”

主考官见他对答如流,赞叹道:“真是三湘人杰地灵。”然后说:“你去参加考试吧!”

主考官对他有赞赏之情,但毫无走后门之意。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积善之家 福贻子孙

文/宇祥

明朝人商辂的父亲曾任严州府吏数年,一味广积善德,力行善事,甘守清贫。他经常劝同事们要奉公守法,不要在文字上耍花样害人,不要收取枉法的钱财,官员们都听从于他。下属各县有囚犯押解到州府,但凡有冤屈的,他一定要替他们申诉,救助他们,许多人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一天夜间,太守远远就看见府吏的家中有光亮闪烁,寻迹象查看,并不是火光,感到很诧异。第二天早上,太守问府吏昨夜家中发生了什么事,府吏说:“我家生了一个儿子。”太守联想到昨夜的光亮,就说:“这一定是个贵子,待满月后,抱来让我看看。”满月后,府吏抱他到太守家堂屋里去,太守一看又惊奇又羡慕,对他父亲说:“尔子上应天象,必非尘凡之器,他日必为朝廷大瑞,与国家增光者也!”

府吏家生的这个孩子就是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后来中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正如《明史》所述“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商辂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士,人称“三元”,他的父母也都受了诰命,人们都说这是其父当年为民洗冤,累积阴德之报。

下面再说商辂秉承父志,心系于民,正义敢言,为国家增光。明宪宗时,商辂根据当时多地区出现的水灾,提出了首先要修德消除灾祸的八件事,即《修德弭灾疏》:学习圣贤之道;允许众臣直言进谏;分别派遣刑部使者审查囚犯案卷,纠正冤假错案;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项目;减省多余官员;设置义仓;尊崇先圣名号;广泛制定士法。宪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商辂还上了《政务疏》,强调君王要纳谏言,“伏望自今以后,凡遇建言之人,乞赐优容所言,可用即可施行,如不可用,亦不加罪。”

仁寿太后家管田庄的内吏与百姓争夺田地,侵占民间地产,众民与内吏发生争执。太后大怒,宪宗想把百姓迁徙到塞外,“欲尽徙苏民之边者,计八十余家”。廷议中商辂正色道:“天子以天下为家,何以庄为?”“只有内吏侵占民地,未有平民百姓敢侵占官地者。”一语甫出,震惊四座,阁议不能通过,宪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商辂替百姓说话,使众民得以安宁而免徙边庭。宪宗想在宫殿的北面修建一阁楼;工部请采木修筑乾清门,商辂皆极力谏阻取消。当时有开封、凤阳诸府流民流徙济宁、临清一带,均被有关官员驱逐,商辂于是招集他们开垦京城附近的闲置田地,发放粮种,使百姓有了归宿。

商辂在任内的一大功绩是力谏撤销特务组织“西厂”,为民除害。宦官汪直掌管西厂,横恣胡为,越过刑部、都察院任意抓人杀人,制造冤狱,官民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商辂率领同僚毅然上了著名的《请罢西厂疏》,奏说汪直和西厂是国家一大危害,主张撤掉,并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宪宗看了大怒说:“朕用一内臣,怎么就危害天下了?”商辂严肃地说:“陛下听信汪直,而他安插耳目在群臣中,如韦瑛、王英等这类小人。他们假传圣旨或都称自奉密旨,滥杀无辜,作威作福,欺虐善良,有时一天擅拿十几人,如此国法安在?害得士大夫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旅行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此辈不罢免,天下怎么会无危险呢?”这时大臣万安、刘翊、刘吉等也站出来参劾汪直,商辂向他们道谢说:“诸公都为国家这样做,我又有什么担心的呢?”在商辂等人的力谏下,宪宗下令罢免汪直,废除西厂,朝野肃清,人心大快。商辂的《请罢西厂疏》也成为历代相传的不朽之作。

商辂秉公执法,屡次平反冤案,极力营救受奸佞诬陷的正直官员及无辜百姓,伸张正义。他不计较个人官职升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凡所做的事,都是有益于国家、生民之事。《明史》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商辂在《咏梅》诗中写道:“玉骨冰肌不染尘,雪霜深处倍精神。莫言岁晚无生意,南北枝头总是春。”这也正是他是非分明、不趋炎附势,持操守正的写照。他的同事去看望他时,看见他子孙众多且贤德,不禁感叹道:“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商辂也深有感触地说:“正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商家善报不断,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多数科举及第。商辂之子商良臣任翰林侍讲,商良辅任礼部少卿;其孙商汝颐官至吏部司务;其曾孙商承学官至监察御史;其七世孙商周祚官至吏部尚书,可谓富贵荣显。人们说这是商家累积善行,上天给以其子孙贤达的福报,这也是古语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一个范例。人在做,天在看,无论在任何时候,为人为官须心存天理,明晓因果,懂得“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的道理,仁爱他人,维护正义和善良才是人明智的选择,才会有好的际遇和未来,也会使其后人蒙福受益。

(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汇编》《明史》)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何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这句话真的是宣扬对平民粗暴对待、对贵族包庇纵容吗?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出自于《礼记》。 “礼”是人类的正常生活规范。我们拜年、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都要懂礼数。传统礼仪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约 定俗成的文明举止、风俗习惯,它是根源于民间传统的文明习惯。《礼记》是一本详细介绍、阐释礼仪的手册 。《礼记》中对古代礼仪记载详细到在贵客面前不能骂狗、吃饭时不能扔给狗骨头等。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两车相遇 ,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 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

雍正帝认为儿子在父母病危时娶亲违礼,不许官员这么干,但允许穷苦无告的百姓娶媳妇以便赡养父母,《清史稿 》认为这体现了“礼不下庶人”。

《唐律释文》说:“刑不上大夫。谓大夫以上之官,犯死罪非十恶之类,则在八议之内也。”“八议”是指“议亲 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古人认为这些人应该受到礼遇,不能皇帝想杀就杀。他们犯死罪可 以减刑免死,但不等于不处罚;如果他们犯了十恶不赦的罪,皇帝也不能包庇。

《孔子家语》也阐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含义:

《孔子家语》认为,国君要礼乐治国,对主流社会要礼遇,因此国君处罚贵族时要注意维护贵族的荣誉;贵族犯罪要委婉的劝贵族自首;贵族有大罪要让贵族自裁;不要随便逮捕贵族,让贵族饱受狱吏羞辱。在这里“刑不上大夫 ”不是什么纵容犯罪,而是“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在这里“礼不下庶人”也不是什么贵族就可以对百姓无礼,或百姓就无须礼教,而是体谅百姓的实际困难,“不责之以备礼”。

可见,在传统文化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没有什么负面含义。“刑不上大夫”不过是在某些情况下免除死刑而已。“礼不下庶人”不是指贵族应该对百姓粗暴无礼,而是指贵族必须守礼,百姓却可以免礼。

来源:明慧网(有删减)

责编:孙凯丽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6年5月24日星期二

酌古鉴今:三位君子 义薄云天

作者:华翰(shutter stock)

(shutter stock)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想挑选一名。现成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魏成,一个是翟璜。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请大将军李克一起来商量,共同研究选定出一个。

魏文侯把自己的难处说了一番。李克说:“下属不参与尊上的事,外人不过问内眷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妄议朝政。”

魏文侯一再请求他说,李克这才讲了判断人格的五条原则,即:“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效法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人格的高低了。”

李克没有明确地指出到底谁更合适。

魏文侯听完李克的话后,沉思了片刻,说道:“先生请回府去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在回去的路上碰到翟璜。翟璜问他:“国君对宰相的人选,确定了没有?”

李克说:“是魏成。”

翟璜一听立刻变了脸色,愤愤地说:“我曾经向国君推荐了五名臣将,其中还包括你李克,我哪点比魏成差呢?”

李克慢悠悠地说:“您把我介绍给您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以谋求高官显职吗?今天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只不过说了一番原则的话,并没有讲出其中任何一个人。我之所以推测国君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虽是千锺俸禄,却拿出十分之九用来结交外面的贤士;以十分之一留作自己用。所以,使国君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英才。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为。而您所举的五个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仅这一点,您能和魏成相比吗?”

翟璜听后,心里仔细一想,感到十分惭愧。一再向李克道歉说:“我是个粗鄙之人,刚才的话失礼了!我愿拜您终生为师!”

【附言】
翟璜之所以对李克大为不满,是因为李克在魏文侯面前推荐他人当宰相。在翟璜看来,自己也曾经向魏文侯积极荐贤,你李克能获得如此地位,也全仗我翟璜的推荐,你为什么不思报恩推荐我?却去帮我的竞争对手魏成去说话呢?

其实出于至公之心的李克,只不过是在魏文侯的强烈要求下,说了一番判断人格高低的标准之言,并没有对魏文侯明说谁该是宰相的人选。而翟璜却认定李克一定在魏文侯面前,褒赞魏成、而贬抑自己,这是翟璜愤怒的真正原因。当得知事情的后,便真诚地向李克道歉。

应该说,翟璜、魏成、李克,这三位,都不失为君子。李克荐贤能出以公心,实为难得。魏成将自己的大部分俸禄拿出来结交贤士,是真正的宅心仁厚。翟璜虽有私心,但深明大义,过而能改,亦不失为大丈夫,他表示:“我愿拜您终生为师!”——多么郑重,何等虔敬而感人啊!@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家教珍事:欧阳修母,苦心教子

作者: 齐整升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曾在府县中任职多年,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欧阳修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师衔致仕。

欧阳修是北宋时代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作为文学家,欧阳修与当时的尹洙、梅尧臣、苏舜卿等竭力提倡古文,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为文,深受著名散文家韩愈的影响,但他既继承了韩愈的文学道统,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变韩愈的奇险为平易。他的诗、文,均写得相当出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史学家,他和宋祁合撰《新唐书》,又独自撰修《新五代史》。这两部史书,同被列入“二十四史”,是传之千秋万代的力作。

欧阳修能取得如此成就,是他自小苦学的结果。而他之所以能自小苦学,与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刚刚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欧阳修母亲郑氏的身上。虽然生活极为困窘,郑氏都丝毫不肯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家中没有钱买笔墨纸张之类的学习用品,郑氏就用荻杆(荻是一种像芦苇的植物)将字写在地上,教欧阳修认字、写字(后来,“画荻”成为一个典故,用以形容母亲辛苦教子)。欧阳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的启蒙教育。郑氏还教儿子多读古人的文章,并学着作诗。等到欧阳修稍大,家中没有什么书好读了,就向乡邻里的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时还将书抄录下来。欧阳修自小天资聪明,读书时一遍过去,往往就能够背诵。常常是书还没有抄写完,欧阳修就已经能够背诵下来了。他经常是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忘了吃饭、睡觉。

由于母亲的悉心教育和欧阳修自己的刻苦努力,他幼年所做的诗赋文章,下笔就已像成年人一样的老成练达了。到二十岁时,欧阳修就已经很有文名。有一次,他从一个废纸箱中,得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韩愈的文章,便下苦功夫悉心钻研,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立下志向,一定要努力向韩愈学习,以达到和韩愈一样的地位。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写文章和评述文章,都深受韩愈影响的原因。

回顾欧阳修的成长道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是郑氏的悉心教育,造就了这位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宋史•欧阳修传》、《欧阳修全集》)  来源:正见网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道士精通六壬术 不为算命为劝善

作者: 汉风

中国有很多奇门的法术和的技巧。有人拿来挣钱,有人拿来救人,不同的境界会有不同的用途。最常见的六壬术与太乙、遁甲统称三式。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占卜算命的好手段。有一个道士学了,却不算命只救人。

道士王昆霞的师傅精通六壬术,但却从不为人占卜。他做童子时,一天师傅起得很早,把一个小纸条拿给他,说:“拿着这个纸条到某家去借书。一定要在申刻到达,不可提前,也不能错后,错过了申刻,回来我打你。”

离借书的人家七八十里,他踉跄奔跑,勉强到达。一进门,这家兄弟二人正在打斗。他们一看纸条,只有一行小字:“借《晋书•王祥传》一阅。”兄弟互相看了看对方,都沉默下来,一场争斗也就化解了。原来他家的弟弟正是继母所生。

同样的东西,让好人得到会有益于社会,让坏人所得,必会有损于社会,不是物别是人心的问题。道士利用六壬术化解矛盾,大概这才是六壬术的最高境界。

原文:昆霞又言,其师精晓六壬,而不为人占。昆霞为童子时,一日蚤起,以小札付之曰:持此往某家借书,定以申刻至。先期后期皆笞汝。相去七八十里,竭蹶仅至,则某家兄弟方阋墙,启视其札,惟小字一行曰:借晋书王祥传一阅。兄弟相顾默然,斗遂解。盖其弟正继所生云。(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来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写作丛谈:古代“一字师”是文坛美德

作者: 庄敬

“一字师”,说的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接受意见的人,对改正自己作品中一个字的人,尊为老师。这是虚心受教、尊敬批评者的好态度。是我国文坛的一种美德!

三国时代,曹子建曾经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丁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曹子建的这段议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所引丁敬礼的一番客气话,却遭到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指摘”。章学诚说:“文辞非古人所重,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固已合众力而为辞矣。期于尽善,不期于矜私也。丁敬礼使曹子建润色其文,以谓后世谁知定吾文者,是有意于欺世也。存其文而兼存与定之善否,是使后世,读一人之文,而获两善之益焉,所补岂不大乎?”

文学批评史上,留绐我们的一字之师的,正是既存原稿,又存修改后的清稿,使我们从中“获两善之益”的、颇值珍贵的东西。

我国古籍中,关于一字师的记载,相当多。例如:

李相(见《唐摭言•切磋》)宋代杨万里(见《鹤林玉露》十三)皆称一位小吏,(替自己改正文字)为一字师;唐代李频,称方干(见《葆化录》),僧人齐己,称郑谷(见《五代史补》),宋代曾吉父,称韩子苍(见《竹坡诗话》三),张泳称肖楚才(见《鼠璞》),元代萨天锡称山东叟(见蠖斋诗话》)为一字师,等。

其中,唐代李相读《春秋》,读了错别字;宋代杨万里以“于宝”当“干宝",认了错别字。这两个故事,跟写作中比较两种不同的写法,从而提高欣赏水平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

且举几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例一,元代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脍炙于时。但山东一叟,鄙之。萨天锡往问其故。对曰:“此联固善,但‘闻’、‘听’二字,都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必须改换!”萨天锡又问,应当改以何字?叟徐曰:“看天竺雨。(把闻天竺雨,改成看天竺雨)”萨天锡疑“看雨”字有无先例?叟曰:“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这就是先例。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这位老叟的意见是对的。但他没有学过语法,不懂得雨只可看,无法闻;古人诗中虽有“听雨’’的说法,不过那是约定俗成写听雨声。所以“闻雨”是属于“动宾不当”的语法错误,那位老叟是改对了字,但未讲准理。

例二,肖楚才任职溧阳县,张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见公几案有一绝句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肖楚才为张乖崖改“恨”为“幸”字。张乖崖视稿,曰:“谁改吾诗?”左右以实对。肖楚才曰:“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公曰:“肖弟乃吾一字之师也!"

“奸人侧目之秋”,这同四人帮专横,颇相类似。天下一统,而张乖崖却写“恨”太平,那不被定为乱臣贼子、“颠覆国家罪”—— 才怪呢!

例三,这是五代时僧人齐己的例子。他有一首《早梅》诗,全诗如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

诗人郑谷,读了这首诗后,说:“数枝非早,不若一枝佳耳!"题目既然作《早梅》,看来,郑谷的修改意见是正确的。齐己立刻下拜,人们遂以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后人对此评论道:“诗改一字,界判天人。”有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百倍精采!”

总上所论:所有的一字之师的故事,改诗者固然高明,而原作者也都是当时文坛名流。难怪前人曾说;“作诗者勿自满!若读者诋诃,则易之。”

欣然应诺,从善如流。能如此者,是谓达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来源:正见网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文苑逸事:天高一尺

作者: 郑重

从前,有个县太爷,做五十大寿,要百姓准备寿礼。祝寿那天,他收到这么一副对联:“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红黑一把抓,不分南北;小百姓该死,稻未熟,麦未熟,豆菽未熟,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这个将要调任离开了,当地百姓送来一副对联。上联是:“天高一尺,”贪官想:这不是歌颂我造福于民,功德比天还高一尺么?很是高兴。但一看下联却空无一字,问其缘故。有位长者解释说:“下联无字,是表示大人如同白纸一般廉洁无瑕呵!”其实,上联的本意是:由于贪官到任后拼命“刮地皮”(搜刮民脂民膏),地皮给他刮掉十寸,所以就使“天高一尺”了,下联的本意是:穷百姓已是倾家荡产,空空如也,还有什么银子送给你啊!

不久,这位贪官病死。有人作联曰:“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来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家教珍事:岳母刺字“尽忠报国”!

作者: 齐整升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南宋抗金著名将领,本出身于普通农家,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由于他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成为著名抗金将领宗泽的部下。他的一生,是英勇抗击金兵入侵,为南宋朝廷的安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曾经大败金兀术,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威镇八方。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使金兵闻风丧胆,当时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可见其岳家军,在南宋军民和金兵心目中的威德。宋高宗曾经亲自手书“精忠岳军”四字,制成锦旗,赐给岳家军。

岳飞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著名将领,与其母亲对他的分不开。岳飞从军后,岳母便教育他忠心报国,抗击外族入侵。为了更好地激励儿子,让岳飞牢记爱国之念,终身不忘,岳母有一次特意郑重其事地焚香祝拜,祭告过天地祖宗后,用绣花针,在岳飞背上,深深刺下“尽忠报国”四字(关于岳飞背上究竟刺了哪四个字,说法不一,清钱彩《说岳全传》称所刺为“精忠报国”四字,此说也许是因宋高宗赐手书“精忠岳军”四字,受其影响,故如此说,而这种说法影响甚广。但《宋史》岳飞本传中所记,却是“尽忠报国”四字。此处所叙,乃本之于《宋史》)。岳飞被老母在背上一针针刺扎,虽疼痛难忍,却咬牙坚持,不愿辜负老母的一番殷殷之情。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用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可说是绝无仅有。

岳飞背上刺下这四个浸透老母情感的字后,真可说是刻骨铭心,至死不忘。

岳飞本可乘胜打击金兵,尽力恢复宋朝江山,大展宏图。未料为奸臣秦桧所忌。由于秦桧被敌寇收买,早已成为汉奸,故屡进谗言。宋高宗偏听偏信。最后,就在岳家军准备乘胜进军之际,高宗、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家军,班师回朝。秦桧还不肯罢休,又加紧岳飞,指使自己亲信,给岳飞罗织罪名,诬陷下狱。当秦桧的党羽何铸,审讯岳飞时,岳飞坦露了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并撕开自己的衣服,将岳母在他背上所刺的“尽忠报国”四字,给何铸看。何铸看后,十分震惊!

尽管如此,秦桧还是千方百计,设法杀害了岳飞。最后给岳飞加的罪名,竟是“莫须有”(当秦桧被别人追问:岳飞有何罪时?桧答曰:莫须有(上述之罪行吧)…“莫须有”是“或许有”的意思)这三个轻描淡写的字。一代英豪,就这样含恨于黄泉。

母亲教儿,尽忠报国;字字如金,深深铭刻;千古英杰,彪炳后世;万民颂赞,一门忠烈!

(《宋史•岳飞传》)  来源: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你不该抵罪,我不该绝后!”

来源: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纪元1792年)八月,浙江省孝丰(今浙江安吉县)有个事主(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行船被劫,诉于官府,官府通令附近各县缉捕。

不久,邻近的平湖县,有一个叫盛大的士兵,逃军回籍,纠合土匪行抢被捕。审问结果,承认是抢劫孝丰船的正盗。

平湖县知县刘冰斋的县衙中,有个书记员(小吏)汪辉祖,来到刘冰斋馆里,协办此案。汪辉祖翻阅盛大的供词记录,凡是起意、纠伙、行抢、打伤事主、劫获赃物等,分条列表,无不具备。从材料看,盛大就是强盗无疑了。并且,已起出的兰布棉被,经事主认明,也确是盗赃。但是,汪辉祖总觉得材料有虚,不可轻信。当晚,建议刘冰斋提出盛大一伙人来复审,汪辉祖在后堂倾听。听得盛大等人一一承认,并无惧色。再一细听,每个犯人招供时,都滔滔不绝,滚瓜烂熟,好象背书一样,而且,为首的八个人,供词都一样,没有一句出入。汪辉祖越听越感到可疑。

第二天晚上,汪辉祖嘱咐刘冰斋,故意在案件中,增加或减少一些情节,然后一个一个地分别再审。结果,有的人承认,有的人不承认,八个人所供,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号陶痛哭起来,诉说冤枉。

于是,汪辉祖请刘冰斋停止审问,命令主管仓库和税务的人,按照事主先前认明的布被的颜色和新旧,借、购二十多条同样的被子。汪辉祖私下里在事主已认明的“赃被”上做了记号,然后跟二十条被子,夹杂在一起,嘱咐刘冰斋,让事主当堂认领。结果,事主懵(读蒙)懵懂懂,竟认不出哪条是他的了。

于是,又把盛大一伙“犯人”提来,仔细讯问,这回都不承认劫盗。经再三追问,才弄清其中原委。

原来,盛大被捕到官府后,自己觉着逃军犯抢,绝无活命的道理,所以,审及抢劫时,便信口雌黄,妄自承招了。而和他一起被捕的人,见他承认了,也就随声附和。至于那条“赃被”,其实是盛大自己的。本来,这件案子,如果按照法律,裁决得准,即使是他本人的罪,也判不了死刑。

据此,汪辉祖建议刘冰斋开脱盛大的罪责。没想到,全县衙的官吏立即喧哗起来,纷纷指责汪辉祖不按法律办事,曲情纵容罪犯。书记员汪辉祖听了,便向刘冰斋知县辞职。刘冰斋知县婉言劝留,汪辉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一定要留我,非开脱盛大不可。你想:被抢去的赃物很多,单凭一条好象是赃证又不确凿的被子,就定罪,要杀好几个人,这怎么能行?我不忍心为贪恋一个小小官职,而遗祸子孙。不光如此,而且为你打算,恐怕你日后,也免不了受连累。”

这时,县衙中反对开脱盛大的人,仍然在私下里议论不休。但是,刘冰斋没听他们的话,终于开释了盛大。

过了两年,刘冰斋被保举升任知府,交卸印信启程赴省。恰好这时,元和县(属苏州府)在审案中,查获了孝丰劫船案,逮住了真正的强盗,排除盛大与此案有关。把赃物起出来后,经事主辩认,确凿无疑。刘冰斋立即赶到苏州,参加会审,最后了结定案。

结案后,知府刘冰斋,问书记员汪辉祖道:“当初,你竭力为盛大开脱罪责,为什么那样神明?”汪辉祖说:“是神灵保佑,你不该抵罪(刘冰斋如果错判杀人,依法应该抵罪),我不该绝后(如果错判杀人,汪辉祖也会因此而断子绝孙)!”

从此,汪辉祖(已升职)在办案中,越发认真负责,不敢轻易拿犯人的草供,作为定案的依据了。

这则传统文化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不觉得厌烦,每读一遍,都有一种久违了的凛然正气感。古代的一个小吏,在人命关天与前途面前,能够坚持原则,宁愿丢掉前程,也要为无罪之人开脱罪责,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与气魄!从中也能让当今的中国人领略复兴传统的重要性。

的天理贯穿传统文化的始终。人相信了天理,是不敢恣意妄为的;偷了天理撑腰,人真的正气凛然,活的理直气壮。书记员汪辉祖相信“三尺头上有神灵”,坚持办案原则,最后的一句话:“你不该抵罪,我不该绝后!”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文苑逸事:以联记日

作者: 郑重

我国有以九计日的习俗,以数九来预测气温和节令。古时候,历书难寻。为了方便记日,有位画家,便画一幅梅枝图,八十一朵梅花都画成“空心”。自冬至起,他就逐日用朱砂笔,染其一朵,等梅花全部染红后,也就冬尽春来了。因此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画家的朋友某秀才,见了,想:我就不能写出“数九迎春联”来?

回家后,秀才苦思冥想,终于作出了一对春联:“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上下联都是九字,每个字都是九划。这样,只要将这副对联用“双钩”(只描字的边缘,中间留出空白)笔法,写出来,挂在堂中,从冬至日起,每天依顺序在上下联的双钩字中,按笔画填写一笔,待两边各填写好一个字时,即表明过了一个“九”,一旦将对联上的字,全部填完,春天也就降临了。


from 气功

《推背图》道破自古天机

作者: 文仙

人们对预言的理解,从周朝的姜太公就开始了,姜子牙写了一部《乾坤万年歌》,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出现,比较著名的有诸葛亮的《马前课》,袁天罡和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邵雍的《梅花诗》,的《烧饼歌》。各有特色又殊途同归。

其中,《》思路最为清晰,为世人所接受。传说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推背图》最不引人注意的大概就是最后一卦,“一阴一阳,无始无终。终者自终,始者自始。”此卦看似在做总结,没有对历史上的任何事件进行特指,但却道破了真正的天机。

表面的大意已经超越一般的预言,阴阳交替,哪里是始哪里是终,该结束的时候自然会结束,该开始的时候自然就会开始,又何必杞人忧天。从这一点上看大概像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思维方式,或许在劝慰世人不要悲观,坏的自然会结束,美好的终究会到来。“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袁天罡才会劝说李淳风不要陷入其中,不如置身事外,看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岂不自在。

传说不仅在人这里,在非常高的世界,都有神在关注这件事,观察的运行规律,并想改变它。从这一点上看,《推背图》最后这一卦大概就是在劝慰所有宇宙生命的。

无论是谁,都不能改变宇宙规律,“终者自终,始者自始。”就是最好的解释。

生命都在这个规律中,是没有能力改变的,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重新开始(“始者自始”),一定不要干扰这件事,要顺从配合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变这件事。

《推背图》最后一卦预言了创世主有一天或许会到来,开始新的纪元,真的来了,千万不要干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这是在劝慰谁?不会是李淳风,而是另有所指,《推背图》高深莫测,高到什么程度,我们是想象不到的。

作为世人,我们又该做什么?顺天意而行。天意是什么,就是按照创世主的要求去做,因为别说我们,神都在重新摆放中,又何况一个小小的人。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