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星期六

受教猛醒 痛改前非

作者:严谨

刘裕/绘图:


皇帝刘裕 教子女莫忘根本

南朝宋武帝刘裕出身贫寒,未发迹时,生活十分贫困。所以当上皇帝以后,他也时时崇尚节俭,不忘根本。他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视金玉之类宝物,简直如同粪土。他的宫廷中,绝无奢侈华丽之物,也从没有丝竹歌舞之声。有一次,有人献给他一个琥珀枕,十分光耀亮丽。这时正好刘裕想要北征,听说琥珀治金创(金属致伤)效果甚佳,心中大喜,立刻命令将琥珀枕捣碾成末,分给诸将领做金创之药。宫中床脚上所用钉子,工匠在外面涂上银子(其用意想是怕钉子生锈)。刘裕知道后,不准他们用,只许用铁钉子。他的女儿们出嫁,他从不送她们锦绣、金玉之类。所有陪嫁之物都很简单。

刘裕未发迹时,盖的是布被子,连蝇拂之类,也是自己用牛尾巴上的毛做成的。他当上皇帝以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再也不用为生活而犯愁了。但是他却不肯把以前盖过的布被子和牛尾巴做的蝇拂丢掉,而是让他的女儿彭城,小心地收藏好。他郑重地嘱咐女儿道:“你把这些都仔细收藏好,将来可以留给子孙,教他们千万不要忘了本。”

刘裕未发迹前,因为穷困,所穿的布衣布袄,都是他的妻子敬皇后亲手所制作。刘裕建立刘宋王朝,当上皇帝后,将这些以前穿过的布衣布袄等,都交给自己的长女会稽公主收藏起来,并且告诫会稽公主道:“后世如果有骄奢不知节制的人,你就将这些拿出来给他看!”刘裕教育后代节俭朴素的用心,可说是十分良苦。后来到了宋文帝刘义隆时(刘义隆为刘裕的第三子,纪元424年继承帝位),会稽公主之子徐湛之,因为被别人所牵连而获罪,宋文帝想要处死他。会稽公主用锦囊装了刘裕穿过的这些布衣服,闯进宫中,哭着将锦囊甩在刘义隆跟前,说道:“这是当年我母亲为你的父亲所做的衣服,今天刚有了一顿饱饭吃,你就想要杀我的!”刘义隆见到当年父亲所穿的布衣服,不觉也动了感情,跟着哭了起来。徐湛之因此得到赦免。(《宋书?武帝纪》、《独异志》卷上、《宋书?徐湛之传》)

受教猛醒 痛改前非

张绪,字思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从小就很有节操,深为他的叔父所器重,叔父将他比作的乐广。张绪入仕后,累官至国子祭酒、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张绪很有学问,尤其精通,讲解起来时常有精奥之语,时人都很佩服。张绪由刘宋入齐朝,仍然在朝为官,前后历经数帝,齐高帝、齐武帝、刘明帝等都十分赞赏他清淡有节,风姿高雅。

张绪一生清简寡欲,口不言利,有钱财就散给部下,或施舍于人,确实很有清节。他行为端正,有时困窘得整日没有吃的。门生见他饥寒,为他煮食物,他却从不主动索求。张绪又耿介,不肯阿谀人,有一次和客人闲谈,张绪自称道:“我一生不知道低声下气、奉承别人!”此语传到朝廷宰相耳中,引起他心里老大的不舒服,为此,张绪被外放,出任吴郡太守。

张绪有个儿子,名叫张充,字延符,入仕时,已是南朝齐代,比他父亲晚几十年。张充跟父亲一样,也精通《老子》、周易之学,后也担任国子祭酒、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张充之所以后来能够很有学问并立朝为官,跟下面所述的这段有趣故事,很有关系:

当张绪在朝廷为官时,远离家乡苏州。张充和诸兄弟们,没有父亲在身边管束,在家乡便放浪形骸,不拘小节,肆意玩乐起来,不再把学习放在心上。

张充特别喜欢打猎,一有工夫便牵狗架鹰,到郊外尽兴打猎。有一次,张绪请假回乡探亲,刚刚走到苏州城西郊,便碰到儿子张充在那里打猎。只见张充左手臂上停着一只猎鹰;右手牵着一只猎犬,嘴里还大声吆喝着,显得兴致勃勃。一见到父亲,张充顿时显得不知所措,急忙将臂上的鹰和牵着的猎犬都放走,恭恭敬敬地向父亲下拜行礼。张绪没有声色俱厉地训斥儿子,只是语气沉重地说道:“你又要呼鹰,又要牵狗,一身两役,不觉得太辛苦吗?”张充受到父亲的喝斥,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便一面向父亲行跪拜之礼,一面郑重其事地回答父亲道:“古语所谓‘三十而立’,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九岁了。请父亲大人放心,到明年再看,我一定下决心完全改过!”

此时,张绪便不再对儿子加以责备,而是立刻用鼓励的语气,对儿子说:“有了过错知道改正,仍然可以成为贤人,过去孔子的学生也有过这样的事。”

张充真可算得上悟性极高的人,这次受到父亲的批评,便受教猛醒,真的下决心痛改前非。他彻底丢弃掉过去的坏毛病,修身养性,刻苦攻读。还不到一年,他就已经读了很多书,并且精通了《老子》、周易之学。和他的叔父张稷一道,都有了很好的名声。

正是:
铁树开花令人惊,
九天揽月在专精。
受教猛醒立大志,
痛改前非众皆钦!
(《南齐书?张绪传》、《梁书?张充传》)

陈显达当即烧毁排场物

南朝齐代陈显达,英勇善战,为齐朝立下很大功劳。齐高帝时,在战斗中被箭射中左眼,致使左眼失明。高帝任命他为镇西将军。到齐武帝时,又积战功,齐武帝任命他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尽管陈显达战功显赫,朝廷又屡屡给他升官,他却从不以此自傲。他谦虚淳厚,颇能自律,时时不忘自己出身寒微。每当朝廷给他加官进爵,陈显达不但不觉得高兴,反而时常显露出忧惧的心情。他丝毫不肯奢华,所乘车子敝旧破败。出外时,仪仗也不过数人,且从不摆威风。他曾以年老为辞,要求引退,却未获允准。

陈显达有十几个儿子,他时常告诫他们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做高官、扬名天下的志向,你们千万不要以富贵来欺凌人家!”可惜的是,陈显达的儿子们不像陈显达那样谦恭俭朴,不大肯听父亲的教诲,家中既富且贵,便不免奢侈起来。当时,王敬则也在朝为官,任员外郎,高帝时,被封为浔阳郡主。陈显达的儿子与王敬则的儿子在一起,特别喜欢车子和驾车的牛,收罗了许多好牛,饰以华丽的装扮,还给它们起了许多乱七八糟的名字。

看到儿子们的所作所为,陈显达十分不悦。尽管儿子们不肯听他的话,他也不肯就此罢休,仍然坚持时常教育他们。陈显达的儿子陈休,曾经担任知府衙门的主簿,上任时路过九江市,特地赶到陈显达那里,向父亲道别。陈显达见儿子的行装,极为华丽,很不高兴,严厉地训斥儿子道:“麈尾、扇子这些东西,都是王、谢这样的世家大族家里的奢侈品,你不必拿着这些东西!”说完,毫不客气地拿过陈休这些摆排场之物,丢进火中统统烧掉了。

(《南齐书?陈显达传》、《何氏语林?箴规》)。@*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戒贪养德 避祸得福

文/馨语

西汉时期的一部论文集-《淮南子》,在其卷四十一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 得。求其所未得,则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则所欲者至矣。”意思是说,圣人安守自己本身具有的性德,而不贪求自己未获得的。贪求自己未获得的,反而已拥有的也会 丧失掉(因为贪求则无福,更有甚者会贪赃枉法,将福报折尽);如果修养自己本身具有的性德,想得到的 就会自然得到(因为性德具有无量的智慧,会转为福报)。

下面我们就从古籍中摘录几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谈谈我们的先人是如何认识戒贪养德、避祸得福的。

斗且先知

唐代贞观五年,由魏征等人编辑了一部为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群书治要》。里面记载 了这样一个关于戒贪,斗且先知的故事。

斗且在朝堂见令尹子常,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常和他谈话,问到储蓄财物、聚集马匹之事。斗且回来后告诉他弟弟说:“楚国将要灭亡了!否则,令尹将不免于灾祸吧!我拜见令尹,令尹问起聚积物资的情况,其神色宛如饥饿的豺狼一样,楚国恐怕一定要灭亡了。以前,斗子文三次放弃令尹之职,却没有一天的积蓄,是因为体恤百姓。成王每次超出定例给子文俸禄,子文一定躲避拒收,等到成王不提此事时他才返回。别人对子文说:‘人生追求富有,而你却逃避,为什么呢?’答道:‘从政的人是保护百姓的。如今人民多数贫困,而我求取富有,那就是劳民以自肥,离死亡就没有几天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有。’所以庄王统治时期,若敖氏被灭族了,只有子文的后代还在,直到现在还是楚国的良臣。这难道不是首先体恤民众、然后才考虑自己的富有吗?现在,子常是先大夫的后人,辅佐楚君,在全国各地都没有好的声誉,四面边境充满壁垒,路上饿死之人比比皆是,对此不加体恤,却蓄积资财而不知满足,招致百姓的怨恨非常之多啊!聚敛的财物越多,积累的怨恨就越深,不是等待灭亡是等待什么呢?”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去了。

唐太宗对群臣“勿贪”的有关论述

在《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当时对群臣“勿贪”的有关论述。

贞观初,太宗对侍臣说:“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宝贵的,如果用来弹击麻雀,这不是很可惜吗?况且人的性命比明珠还珍贵,见了金钱财帛连法网也不怕了,就敢直接接受贿赂,这是不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用来弹击麻雀,何况人的性命如此宝贵,哪能用来换取财物呢?你们如果能都努力忠诚正直,益国利人,这样官爵就会马上来到。如果不能以这种方法来追求荣华,竟然敢接受财物,等到贪赃纳贿的事败露的时候,其性命也要灭亡了,实在是可笑的事。帝王也是这样,如果纵情放纵逸乐,劳役无度,信任重用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有此一样,哪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反而自认为圣贤,结果死于匹夫之手,也是可笑的。”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岂是懂得爱财?这是因小而失大。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所以他能长久的吃到鱼。并且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为臣的贪,必亡其身。《诗经》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这确实不是妄言。以前的秦惠王要讨伐蜀国,但不知道道路,于是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人看见后,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道路出现了,秦军跟随其后而攻打了蜀国,蜀国于是就灭亡了。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发后自刎而死。类似这样的事,怎能数得过来!朕今天以蜀王作为借鉴,你们需要以田延年作为前车之鉴。

戒贪守谦 长保平安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的郭弘广,在亲仁里扩大了家宅,郭子仪不准在门口派人守门,上至贵家的公子,下至百姓,里巷之中做小买卖的人,都可以随便出入郭的家宅,没人去制止。有人说:“王夫人和赵家的宝贝闺女,正在对镜梳妆。”有人讲:“此时,郭公的部下将官都出行了。”还有人讲:“她们的儿子们被要求去担水灌地,一看就和一般的仆人奴隶一个样。”郭子仪家中的事,人们都知道。 有一天,郭子仪的子弟们,聚在一起向郭子仪苦苦劝谏,郭公总是不答应,于是他们接着都哭起来,说:“大人的功业已在,却不自加尊重。人无贵贱,都得到您的庇荫。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也难以做到像您这样公开、透明。但却苦了我们。”郭公笑笑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我享有官马五百匹,吃官粮的一千人,现在,许多人都妒嫉我,想诬陷我,假使我们高墙闭户,内外不通,只要有一人埋怨兴起,诬我不臣,再有那害我而邀功的人帮忙,那么我家将九族抄斩,追悔莫及呀。现在我家空空旷旷,四门洞开,即便有人诬陷我,说坏话,他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我就这样做。”奸佞们数次派暗探去他家察看,都无功而返。后来,他的孩子们都信服了。

郭子仪对于国家的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达二十年之久。他又校刊《中书令考》二十四年。权倾天下,而满朝不猜忌他;功劳盖世,而君主不怀疑他;奸佞们多次想加害于他,却总是不能得逞。他富贵寿终,子孙繁衍,安居乐业。这都是他诚心为国,不妄贪取,谦虚谨慎,宽厚爱民的结果。

人有很多贪欲,放大欲望而不加节制,只会使其深陷泥淖而无法自拔,福德就会远离,灾祸随之而降。修心养性,重德行善,戒除贪欲妄想,会种下福德,反而能无所求而自得,这是大智慧。这也映照了一句古语,“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看来戒贪养德真的可以避祸得福,这值得深思警醒啊。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轮回记忆:文成公主(一)

作者: 李荣金

1985年,17岁的我去亚东县为部队修房子,还到过五千三百多米的印度最前线修炼弹药库,条件很艰苦,完工后回家的路上,我们参观了布达拉宫,还花了5元钱照了一张马上照,马上取得照片。我一个人最先走下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城墙下面等他们下来。我突然想起我的包里有两块碗大的泥土,来西藏前我妈从老家墙上取下来的,说是到西藏水土不服时泡水喝,一直认为这两块泥土可能还有用所以就没有丢掉,现在想起来了,我把两块泥土拿出来,轻轻的放在墙角下,思想中突然冒出两句话来,“殿下,微臣来迟也。”然后莫名其妙的不停流泪,一种无限的伤感。

参观了一天,当天晚上我清楚的做了一个梦。

梦中我叫李斌,是修道之人,有他心通功能。在朝廷为官。我武功好,但长得像书生,就被任命为文官。因做事细心,所以皇上就派我以文官的身份送文成公主出嫁。

我会武功,所以就在公主的轿边做保卫公主的差事。

热热闹闹很快送亲的队伍到了边关,我们娘家人就不能再送。当晚热闹过后,公主和随从准备休息时,传来了悲伤的忧伤的奏腔,她们的哭声,就像演戏的那种如泣如诉,唱戏一样的诉说,抽泣。把他们的思乡,对亲人的牵挂,离家后的孤独与寂寞,无奈无助,就像我讲的用一张沧桑的网网络起来,无限的忧伤,无限的沧桑。

当时我对皇上心生怨气,怎么让我大唐公主下嫁这蛮野之邦,给我李斌五万将士,我就可以灭了这蛮夷之邦… … 我正生气呢,风吹过来公主的手巾,正好落在我的手上。我发现上面有公主的眼泪。

我有一种就像在手机上的图片,一点就能放大、无限放大的神通,发现眼泪中的公主身穿金盔甲,骑着一匹会飞的天马,公主骑着天马行走我大唐边关,更神奇的是,公主手中的金枪,黄金做的,金光闪闪,枪端没有尖,没有刃,却是几面旗子。我把金枪尖端的旗子放大一看,上面写的是“以德服人”“德行天下”“天下为公”“中华,弘传天下”… …还有记不得了。另一滴眼泪中,我又看见公主像菩萨一样,安宁,祥和的坐在莲花上,我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公主的责任和使命,她要用中华文化去改变、转化这蛮夷之邦,公主用的是菩萨一样的慈悲心去感化,度化这个蛮夷之邦,用中华文化去改变这蛮夷之邦,让这蛮夷之邦回归到中华文明中来。公主用她的仁爱和慈悲心来降伏这个蛮夷之国,用中华文化征服这个野蛮民族。

我大唐公主真有圣贤之德啊,我对公主肃然起敬,手巾上还有一首诗,有公主忘记了带长安的泥土去他国之意,最后两句我还记得:“此去乐也,更思长安也”。

记得公主还告诉我,以后我们会成为同学。今生我小学毕业就不念书了,怎么能成为同学呢?现在想起来了,公主是不是也在修大法,我们同修一部大法,是这个同学吧。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

诚心好道入小人耳中,俗态如故返人间(图)


老翁骑驴图。(网络图片)

唐朝开元中年,前科进士张佐,经常向叔父讲述自己的一段奇遇。

张佐巧遇非凡老翁

张佐少年时旅居南方鄠杜,一次在郊外行走,看到一个老翁骑着一只四蹄雪白的青驴,背着鹿皮囊,和颜悦色,仪表非凡。他刚从小路走到大道上,张佐对他颇为惊异,试探著问:“请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老翁笑而不答。张佐再三询问,老翁突然愤怒地呵叱道:“好你个少年小子,竟敢如此相逼!我难道是盗贼不成,何必知道我从哪里来的?”

张佐谦逊地致礼说:“只因仰慕先生的行迹高超,甘愿侍候在您身边而已,为什么要如此严厉地责备我呢?”老翁说:“老朽并无什么道术可以教你,我只是而已,你不是在嘲笑我年迈潦倒吧。”说完骑上驴急急奔去,张佐也跳上马去追赶他。

两人同到客栈里住了下来,老翁枕着鹿皮囊还没睡熟,张佐因疲劳赊了白酒要喝,便试着邀请老翁说:“请先生与我共饮。”老翁跳起来说:“这正是我所好。你怎么如此了解我的心意呢!”饮完酒后,张佐见老翁满脸喜悦,便小声请求:“小生愚昧寡闻,愿先生赐言,以开拓视野,不敢有什么别的非份之想。”老翁说:“我所见到的,不外乎是梁隋陈唐几代的事情罢了,其中的贤愚治乱,在史书上都已记载;我只把与史书不同的亲身经历讲给你听听吧。”

老翁分享前身故事

老翁说,北周时我住在岐地,是扶风人,姓申名宗,因仰慕齐神武而改宗为观。十八岁时跟从燕公子谨在荆州征伐梁元帝,荆州攻陷后大将军凯旋而回,我与部队留守在江陵。有一天,我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两个青衣人对我说:“吕走天年,人向主,寿不千。”我便到江陵市去找占梦的。

占梦者对我说:“‘吕走’,‘回’字也;‘人向主’,‘住’字也。岂不是说你回家居住便能长寿吗?”当时留下的兵驻扎在江陵,我便向校尉拓跋烈陈情返乡,得到了允许。

我又去向占梦者告别,并问他:“回家去住可以,有什么方法可以长寿呢?”

占梦者说:“你的前身是梓潼的薛君胄。薛君胄好服用道术炼制的药散,到处寻找奇异之书,日诵黄老一百页,迁居于鹤鸣山下,有草堂三间,户外遍植奇花修竹,泉石萦绕。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他一人长啸独饮,饮到酣畅时高声喊道:‘薛君胄疏淡若此,难道就没有异人降临到我的面前!’忽然两耳中有车马的声音,于是颓然想睡。脑袋刚刚沾席,眼前便出现了一只小车,红色车轮青色车盖,由一只红色的牛犊驾着,小车从里驶了出来,各高两三寸,也不觉得从耳朵里出来时有什么困难。车上有两个小童,绿头巾青披肩,也只长两三寸,他们依著车上的栏杆呼唤车夫,被扶下车后,对君胄说:‘我们从兜玄国来,以前听到您长啸于月下,声韵十分清澈激越,内心深表敬慕,很愿接受您的清论。’君胄大惊道:‘你们刚才从我的耳朵里出来。怎么说是从兜玄国来呢?’二童子说:‘兜玄国是在我们的耳朵里面,您的耳朵里哪能住下我们?’君胄说:‘你们的身长只有二三寸,哪能再在耳朵里有国土。就算有的话,那么国人大概都是小虫了。’二童子说:‘我们国家与你的国家并无不同。不信就请跟着我们去看看。你有可能就留在那里了,也就能脱离生死之苦了。’一个小童便侧过耳朵来让君胄观看,君胄往耳朵里面一瞧,但见别有天地,花卉繁茂,瓦屋一栋接着一栋,清泉萦绕,山崖高耸入云。

薛君胄来到小童耳中的国家

于是君胄走进小人的耳中,很快便来到一个都会,只见城池楼阁,壮观华丽无比。君胄正彷徨于街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发现原先见过的那两个小童已经站在自己身边,小童对君胄说:‘这个国家与你的国家相比,到底哪个大哪个小?既然到了这里,何不跟我们去拜见蒙玄真伯。’蒙玄真伯居住在一座大宫殿里,墙壁与台阶都装饰得金碧辉煌,室内挂著翠帘帷帐。蒙玄真伯端坐在正殿中央,身穿绣满云霞日月的锦绣衣服,头上戴着通天冠,冠上下垂的流苏可与身体等长。四个玉童侍立在真伯左右,一对手执白拂尘,一对手执犀角如意。小童与君胄走进大殿之后,拱手行礼不敢抬头仰视。一个头顶高帽身穿长裙围着绿衣服的人走上前来,高声宣读青纸文书道:‘肇分太素,国既有亿。尔沦于下土,贱卑万品,聿臻于如此,实由冥合,况尔清乃躬诚,叶于真宰,大官厚爵,俾宜享之,可为主菉大夫。’

君胄拜谢后走出门来,即有身着黄帔的三四人为他引路,领到一处官署。这里面的文牍簿册他大都不识,每月也没有人来请示和领受什么,但只要他心里一想什么,还没等开口吩咐,身边的侍从便已预先知道,当即奉献上来。

念想故乡被视鄙俗,小童怒而驱之

一日闲暇无事,他便登楼远望,忽然有了回归故乡的念头,提笔赋诗道:‘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并将此诗送给两个童子传阅,不料童子愤怒地说:‘原以为你性情平淡安静,所以把你接引到我们的国家,没想到你的鄙俗余态,至今仍未除去。故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说完急忙驱逐君胄。

君胄觉得好似从什么地方落到了地上,抬头一看,原来是从童子的耳朵里掉落下来,依然回到了旧地方,而童子已经踪影全无。

他后来询问邻居,都说君胄已失踪七八年了,而君胄在那边仅仅住了几个月,君胄回来没过多久便去世了。后来又降生在申家,也就是现在的申观。

占梦者又说:‘我的前生就是从耳朵中出来的那个童子,因为你的前生好道,所以能到兜玄国去,但因你俗态尚未脱尽,故不可长生;然而自此以后你可长寿一千年。我交给你符菉之后,立即回去。’说完。他从嘴里吐出一尺多长的红绢子,令我吞下,占梦者随即恢复童子的原形而幻灭了。

从此之后我不再生病,周游了天下名山,至今已活了二百余岁,所见异事甚多,都一一记载在鹿皮囊里。”

说著,老翁就去打开鹿皮囊,取出特别大的两轴书,字极细小,张佐不能认读,便请老头儿自己宣讲,老头儿约略讲述了十余件事,其中一半明了可记。

那天夜晚张佐听完老翁的故事后,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醒来一看,不见了老翁。过了几天,有人在灰谷湫见到老翁,他还说:“替我向张佐致意。”张佐听说后,急忙去找他,但已找不到他了。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礼乐是对生命的养护

文/一竹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史记.乐书》)

凡是都是由于人心有所感发而产生,而自然之天与人的心性又有可以相通之处,就如影子一定要像原来的形体,回响一定要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为善良的人,上天一定会给予福祥的报偿,行为邪恶的人,上天也一定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非常自然的事。

善有善报,这是天理。想要得到上天所赐福祉,那就要“为善”。当然这个“为善”,也许是善言,也许是善行,而最根本的是发自善心的一切所为。此善心,天地可鉴,那是人的先天本性。那么也就是说,如果能保持人最初的纯洁善良本性,那样就可以得到天佑福报。

人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是淡泊的,是宁静的。这体现了一个世间生命的最高心性。然而,当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就会心意浮动,因此产生了各种情感与欲望,那么心性的标准就不如最初了,如果对这种情感与欲望不加调和与节制,那么心性就会不断的下滑,越来离本性越远,并因此会“为恶”,就会受到惩罚;如不悔悟,再继续下去,那对于一个生命来讲,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了。

所以说,对一个生命的最大善待,那就是保持生命的本性。而“”所起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调和制约的方式对生命进行养护,使生命不至于迷失堕落于情感欲望之中,从而使生命保持先天的本性。

为什么要制作“礼”?“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史记.礼书》)

礼仪的制作本来就是起源于人为,因为人在生活中自然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不可能没有忿恨的心意,有了忿恨至于没有节制时,往往会产生争夺的行为,有了争夺的行为,天下的事就会变得一团混乱。的圣王不愿看到这种局面,所以就制定了节制欲望的礼,和体认本分的义。用以满足人们适当的欲望,供给人们合理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必以尽得所有之物然后才算是满足,使物的供应不必以完全合乎欲望的需求然后才算富足。欲望的需求和物资的供应,这两者在相对立的立场上能彼此调和。使物资得以持续不断的供应,使欲望得以长久的满足,这就是礼何以必须兴起的原因。所以,礼在这其中起着调节养护的作用。

由此看来,最好的音乐,应该是给人以祥和,使人心向善。最好的礼仪,应该是让人行为守礼适度,体现出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如此礼乐教化施行,自然是人心和悦社会和谐。

今天,由于道德的沦丧,人心的放纵,许多人把“礼”当作一种束缚与迂腐,甚至说成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工具。而把“乐”当作纵情享乐的工具。已经完全看不到“礼乐”对人的善导,对生命的养护了。当然,这样的生命已离先天善良的本性甚远,当然也就看不到自己以及社会所面临的危险了。

古有“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的典故。《论语》记载了回答颜渊询问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时,曾说:“要舍弃郑国的音乐。”郑国音乐属于纵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来,这种音乐是使男人沉迷于美色诱惑的声音,会败坏人的性情和爱好。正如《史记.乐书》中说,听赏音乐,有吉有凶,这就是音乐关乎心性,而心性又关乎自然之天的道理。由此可见,乐曲毕竟是不可以随便兴作的。这样看来,我们选择听什么样的音乐,那是关系到为自己生命负责的问题了。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坚守圣贤之道的重要。

《史记.礼书》中也说: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

意思是说,人如果只是重视自身生命的苟全,而不知道名誉节操的重要,这样的人一定不能保全其性命;人如果只重视苟得之利,而不知道礼仪的价值,这样的人一定会蒙受灾害的;人如果一味的懈怠懒惰,不能以礼自持,反以为这是安逸舒适的享受,这样的人一定会遭遇艰难危险的;人如果过分的恣情任性,不顾礼仪规范,反以为这是放任自然的行为,这样的人终究会落到毁情灭性的地步。

如此说来,守礼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生命的守护啊。面对现在种种社会乱象,深省慎思,如何爱惜生命?家国何以安?先贤之言可谓至矣。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展现神奇仙术,爱倒骑驴的张果老(图)


张果老倒骑驴。(网络图片)

且说张果老看到道德日下,尘世中人迷于功名利禄,还以为过的越来越好,于是倒骑着毛驴游戏,留下了很多传说千古流传。

张果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从来没有人搞清楚过他到底来自哪里。史书记载,张果老确有其人。唐代的时候居住在恒州中条山,自称已经有好几百岁了。那时的人都说他有长生不老之法。本不同于凡人,将相王臣不过都是凡夫俗子,想见神仙谈何容易。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召见他,他都谢绝不肯相见。武则天也招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妒女庙前装死。当时正是酷夏,他的身体转眼之间就开始腐烂生虫。武则天听说了,以为他真的死了,只好作罢了。可是后来又有人在恒州的山中见到了他。

据说张果老总是倒骑着一头白驴,日行几万里。休息的时候将驴子折叠收起,就像纸一样薄,放入巾箱中;需要乘坐的时候用水一喷,又变成了驴子。开元二十三年,派遣通事舍人到恒州请张果老,张果老在他面前气绝而死。他吓得赶紧焚香祷告,说明天子求道的心意,张果老才又活转过来。通事舍人不敢相逼,赶回京城告知唐玄宗。唐玄宗又派遣中书舍人带着玺书相请,张果老于是随着他到了东都。唐玄宗将他安置在集贤院,乘车入宫,倍加礼敬。

张果老展露惊人

唐玄宗见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他说:“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什么还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活到了衰朽的一大把年纪,又没有什么道术可以依侍,所以才变成了这个样子,实在令人惭愧。如果把它们全都去掉,不是更好一些吗?”然后他当着唐玄宗的面拔掉头发,击落牙齿,血流满口。唐玄宗吓了一大跳,赶紧说:“先生稍稍休息一会儿吧,一会儿我们再谈。”一会儿的功夫,张果老再见唐玄宗时,容颜一新,洁白的牙齿,乌黑的头发,变成了一个壮年人。

一天,两位大臣来拜访张果老。张果老突然对他们说:“如果娶了做老婆,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啊。”二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不一会儿,唐玄宗派的人来了,对张果老说:“玉真公主从小喜欢修道,皇上想将公主下嫁给先生。”张果老大笑,硬是不肯。这时二人才明白张果老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公卿大臣都争相拜谒张果老,询问神仙的事情,张果老都不肯回答。他自称是尧时丙子年生人,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他的具体年龄。

张果老表演神奇仙术

张果老说自己曾经是尧时的侍中,可以数日不食,吃的时候也只是喝些美酒,吃三个黄丸。唐玄宗留他在内殿饮酒,张果老推辞说自己酒量很小,只能喝二升。不过自己有一个弟子很能喝酒,可以喝一斗。唐玄宗很高兴,请张果老招他的弟子来。

转眼之间,一个小道士从殿簷飞下,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模样俊秀,气质优雅,拜见玄宗时言辞清楚,礼数周全。唐玄宗让小道士坐,张果老说:“作弟子的应该站在一旁伺候,不该让他坐。”唐玄宗越看越喜欢,于是赐酒给他,他一口气喝了一斗。张果老推辞说:“不能再喝了,喝多了肯定会出问题,让皇上笑话。”唐玄宗逼他喝,酒忽然从他的头顶涌出,道冠落在了地上,化为一个金榼。唐玄宗和妃嫔们都惊讶地笑了,再看,小道士已经不见了。那金榼正好可以装一斗,原来是集贤院中的金榼。

这样的仙术不可胜数。当时有一个人能够看见鬼。唐玄宗招他来看看张果老。这个人跑到皇上面前说:“张果老在哪里?让我来看一看。”其实张果老早就站在他面前了,他却看不见。还有一个人精于命算,每次看到人后当面布筹,很快就能算出姓名、穷富、善恶、寿命,前后算过上千次了,从来都很准确。唐玄宗知道他的本事,就招他来算张果老。这个人算来算去,好几个时辰,累得精疲力尽,还是算不出来。神仙之事,本非人间小道可以窥视的。

唐玄宗以毒测之

唐玄宗越加好奇。一次,唐玄宗决定用毒酒测试他。张果老连喝了三大杯,看上去仿佛醉了似的,对身边的人说:“这不是什么好酒。”然后倒头就睡,睡了有一顿饭的功夫,忽然起身拿起镜子看自己的牙齿,都已经成了焦黑色。他叫侍童取来铁如意将牙齿全部击落,都收在自己的衣带中。缓缓地从衣袋中取出一帖光滑的微微发红的药,敷在齿穴中。然后又躺下睡着了,过了很久忽然醒来,再拿镜子一照,牙齿已经又长成了,洁白坚固,比原来的还好。

张果老的岁数难以测得

唐玄宗曾经在咸阳狩猎,捕获了一头鹿,看上去稍微有点异样。厨子刚刚要杀鹿,张果老看见了说:“这是一头仙鹿,已经活了一千岁了。过去汉武帝元狩五年,我曾经跟从皇帝在上林狩猎,生获此鹿,后来放生了。”唐玄宗说:“世界上的鹿那么多,而且时间这么久了,怎么就知道这是那头鹿呢?”张果老说:“汉武帝放生时,在鹿的左角处用铜牌作了标记。”一看鹿,果然有一块大约二寸的铜牌,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无法辨别了。唐玄宗又问:“元狩是什么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到现在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让史官察看史书,果然一点不差。

唐玄宗封张果老为银青光禄大夫。张果老后来还是坚持回到了恒州山中。天宝初期的时候,唐玄宗又招张果老,张果老听说之后忽然死掉了。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后来开棺一看,原来只是一口空棺材。就这样张果老不知所终。

(资料来源:《旧唐书》《明皇杂录》)

责任编辑: 扬絮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故国神游】宁与千山埋忠骨 何必飞鸣凤凰池

北宋篇(9) 作者:宋紫凤

忠义,不只是武人之气概,亦是文人之风骨。(古瑞珍/epochtimes制图)

太宗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阳春,城外的金明池绿波荡漾,其南的琼林苑亦是春意盎然,新举进士们云集苑中,他们刚刚通过了殿试,又赶赴天子赐宴,这真是普天下读书人的莫大殊荣。此刻琼林苑的春光若有十分,这些天子门生们则占尽了七分,他们个个意气风发,明媚如早春。

读书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叫“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可这琼林宴上却偏偏有一个叫王禹偁的人,对这话不以为然。因为他的确是曾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高中龙虎榜进士的,可惜在接下来的殿试中被黜落,自然也就没有了凤凰池一类的故事。而这一次,他再举进士,终于成为天子门生,赴宴御苑,可他的性格却又偏偏如他在《病鹤》诗里所描述的——“埋瘗肯同鹦鹉冢,飞鸣不到凤凰池”。

年近而立的王禹偁在进士及第之前,是一个地道的白屋书生。他家境贫寒,几代务农,苦学之余,以磨面为生。不过,王禹偁的才华却是早已为远近所知。据说他八九岁时即能着文。当朝监察御史毕士安,当年在济州任上时,曾令王禹偁做磨面诗,王禹偁不假思索,开口对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毕士安大奇之。又一次,本郡太守设宴,席间,太守出诗句“鹦鹉能言争似凤”,满堂坐客皆不能对,正巧王禹偁来送面粉,抗声对曰:“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赞叹王禹偁乃经纶之才,自是以小友呼之。

琼林宴后,进士及第的王禹偁被授予成武县主薄,次年徙知长洲县,虽然官微职卑,王禹偁却信心勃勃。他希望自己能像与周公一样,辅佐君主成为尧舜之君。而他在长洲时,遇到与他同年进士及第又志同道合的罗处约,两人或载酒湖上,或寻奇访幽,兴起指点江山,醉来吟诵歌啸,想来,这是一段多么惬意的时光。当然,也是王禹偁最为怀念的一段日子。他常说:“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只是终究没有实现。

王禹偁是天生的诗人,他一路且行且歌,拾掇着点点滴滴,尽入诗中。而他的充满野趣与雅兴的诗句则为时人争相传诵。端拱初年(988年),太宗闻其名,召回东京,擢右拾遗、直史馆。这样的好运不啻一步登天,而王禹偁却感到任重而道远,即日献上《端拱箴》以寓规讽。后来北庭边事日炽,王禹偁又献《御戎十策》,大得当朝宰相赵普的嘉赏。再后来王禹偁拜左司谏,知制诰。制知诰负责草拟诏敕,王禹偁文采斐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左司谏则负责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自此,朝堂之上常常听到王禹偁词气慷慨的声音,虽然这声音有时并不那么和谐。譬如,这一年的冬天,东京城大旱,王禹偁上表,请求皇帝将乘舆服御,以至百官奉料皆次第削减。又表示自己虽然为朝士中家境最贫、奉禄最薄者,仍愿首先被削减奉禄。

可以说,这几年是王禹偁人生最得意之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判大理寺,有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自南唐入宋的老臣徐铉。当时皇帝下诏勿治道安之罪,王禹偁抗疏力辨,认为道安诬告在先,理应治罪。结果,被贬去商州。在接到诏书的前一天,王禹偁做了一个梦,梦中赋诗,醒时只记得一句是“九日山间见菊花”,莫晓其意。待到王禹偁到了商州官所后,第一眼见到竟是菊花盛开,纷盈目前。

商州是一个山水秀美之地,虽然是谪居于此,王禹偁依然如当年游兴不减,依然如当年将目之所见、游踪所至,拾掇入诗。只是从这时起,他的诗句中,却多了一份惆怅或惘然。他曾一访商山四皓之庙,在深静的屋宇下,怀想他们白云高卧、紫芝素餐的逍遥。他曾独坐于商山的修篁林中,却感叹:“商岭多修篁,苍翠连山谷,有鼠生其中,荐食厌未足??”,或者即使哪里也不去,只是坐于家中,抬眼望见亭前的一株杏树与桃树,也不禁伤感道:“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自然,在此谪居生涯中,山水与歌诗成为他生活的支撑。命运之砥砺使王禹偁没有了一般宋初文人们自五代承袭而来的艳冶的笔调,加之他自幼喜欢白居易的诗风,仰慕杜甫的诗骨,使得他的笔触越发的朴素,甚至沉重。他写下《感流亡》,记述了荒年中民生的艰苦;他写下《乌啄疮驴歌》,用“商山老乌何惨酷”的语句来质问那些当地的豪吏,颇有杜工部“三吏”“三别”之风。不过,王禹偁的谪居诗中,也偶有《畲田词》这种极快乐极热烈的笔调。春去秋来,农人在田间忙碌,他们用鼓声与歌声来庆祝丰收。王禹偁看到打谷场上“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感受着农人们“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的满足。他听到“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于是加入农人之中,为他们赋诗填词,“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太宗朝淳化四年(993年)的八月,王禹偁结束了第一次的贬谪生涯,再度入朝。一日,琼林设宴,王禹偁亦在席间。太宗面诫他说:“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然刚不容物,朕亦难以庇护。”然而虽然上有太宗的告诫,旁有小人的谤议,王禹偁耿直敢言的性格却丝毫未改。在商山谪居时,他饱受冻馁之苦仍然写下长诗《谪居感事》,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此刻回到京师旧游之地,他惟恐尸位素餐而常常自责,又岂能随众俯仰,惟求持禄固位呢。

这一年的冬天,京城落了很大的雪,王禹偁凭栏望去,却想到了在商山时也曾下过这样一场雪,只是两般景致实在不同。雪中的商州是“饥鼠冻鸟声啾啾”,雪中的帝京却是“瑶台琼树佳气浮”。不过,面对这样的佳景,王禹偁却自责于不能匡时济世而郁郁不快,他提笔写下:“胡为碌碌事文笔,歌时颂圣如俳优。一家衣食仰在我,纵得饱暖如狗偷。”

至道元年(995年),奉召为翰林学士的王禹偁再次因直言犯上而被贬至滁州。起程之日,有闽人郑褒敬重王禹偁,徒步前来送行。王禹偁为他买了一匹马回程代步。这段佳话,却被朝中小人拿来作文章。有人对太宗说,王禹偁送人的那匹马是低价强行买到的。好在虽然王禹偁直言犯上触怒太宗,但太宗对王禹偁的人品却是非常之清楚。曩时,西夏李继迁曾送王禹偁五十匹马,以为润笔,而王禹偁却辞之不受。于是太宗回答:“他能力辞李继迁五十匹马,难道会去亏人家一匹马的钱吗?”

王禹偁二次被贬,谪居滁州,一去又是两年。一夜,禹偁兀坐斋中,忽闻窗外有鸮鸟啼叫,其声甚恶。王禹偁不禁想到汉时贾谊受当途者排挤,被贬长沙,曾于贬所见到这一类的不祥之鸟。又想到唐时韦陟受李林甫、杨国忠权奸忌恨,屡遭贬黜,亦曾于深夜闻鸮而泣下。想到这里,王禹偁不胜感慨,亦如贾生作《鵩鸟赋》,写下了一首《闻鸮》诗。在诗中,他音韵铿锵的写道“报国惟直道,谋身昧周防”,亦不胜神往地憧憬“何当解印绶,归田谢膏粱。教儿勤稼穑,与妻甘糟糠。凤来非我庆,鸮集非吾殃。优游尽天年,身世俱可忘。”

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王禹偁再次被召回京城,复知制诰。朝士之中,凡有再贬还朝者,大都屏息垂手,不务进取,唯求无过。而王禹偁却耿介如初,并再次因为他的直言得罪了当朝宰相张齐贤,终于咸平二年(999年)第三次被贬去黄州。

这一次王禹偁比之前旷达了许多,他在黄州寄情山水,作竹楼,无愠斋,睡足轩,又常与僧道交游。而他忠义耿直的气节却是历久弥坚。王禹偁在他的《三黜赋》中书写了“几日?八年三黜”的谪宦生涯,而在结尾,却以饱蘸风霜的老笔写下“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两年后王禹偁卧病贬所,客死异乡。然而,所有的坚持必有一个结果,这不只是说他平易晓畅的文风,在数十年后经欧阳修之重振,终于一革西昆之浮华,而开宋诗之先河。更因为,他躬行忠义之道,耿然如秋霜夏日,足以标柄后世。清人赵翼说有宋一朝以忠厚开国,其言深中肯綮。忠义,不只是武人之气概,亦是文人之风骨。王禹偁如九秋之蓬于红尘间飘转而过,他的身后,贤士大夫相继而来,骨耿之臣忠义相望。@#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办案宽恕救人性命 子孙昌盛

文/馨语

在今天的中国,贪官遍地甚至无官不贪几乎成了社会的共识,百姓对官员和执政党失去了信任,为官者也没有几人心中还装着百姓。然而人做了什么事情,一笔笔一件件都是记录在案的,到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时候,就只能去承受偿还。如今越来越多的官员正在面对着这样的时刻,到了这时再后悔自己以前的作为也无济于事了。可他们是否真的明白该如何做官,如何做人呢?还有更多在位的官员是否想过要如何纠正或者弥补自己的错误甚至罪过呢?在这里我们来分享几个古人如何为官的故事,希望能让人们有所启悟。

办案宽恕救人性命 子孙昌盛

西汉有个叫何少卿的人,精通法律,在汝阴县担任狱吏,救活数千人。后来担任丹阳都尉,狱里无蒙冤的囚犯。西汉武帝时,何少卿担任廷尉的职务,与张汤是同时代的人。张汤办案严酷,但何少卿务求仁恕,数次与张汤力争,虽然不能每次都能争取成功,但被何少卿救活的人数以千计。

征和三年阴历三月,天阴,下大雨。何少卿在家午睡,中午梦到贵客车马满门。睡醒后,告诉妻子。话还没说完,门外有个八十多岁的白发老妇人,恳求避雨。雨很大,老妇人的衣鞋却滴水不沾,很干净。雨停了,何少卿送老妇人到门口。老妇人对何少卿说:“您有阴德,今天送给您‘护身符’,来使您多子多孙。”于是,从怀中掏出护身符,形状如同竹简,长九寸,共有九百九十枚护身符,传授给何少卿,告诉他子孙佩戴这些护身符就会昌盛。这年何少卿五十八岁,已有六个,而这之后又生了三个儿子。从此,世代都是名门望族。

何少卿的善心得到了善报。他不但多子多孙,后代中当官的也很多,被记载到正史《后汉书》中,名垂青史。其中他的第五代孙——何宠,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和章帝刘炟时期当官。当时京城等地多次有奇异鸟兽草木,大臣以为这是祥瑞。何宠直言进谏:“祥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由政而生。故而鸜鹆来作巢。现在异鸟在殿屋上飞翔,怪草在庭院里生长,不可不察。”果然,没过多久肃宗刘炟驾崩了。

何少卿的第六代孙——何敞也当了官,曾担任汝南太守。何敞厌恶官吏把苛刻当作求名誉的手段,故而在职时宽和,从此郡中无怨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分家另居、不养父母的,都搬回来和父母同住,赡养父母。推让财产的有二百多人。开垦的农田增加了三万多顷。小吏、百姓共同刻石颂扬何敞的功德。

为民请命的清官

清代的张瑾,在十九年担任云南昆明知县。当时吴三桂刚被平定,军队的军粮和战后的官府都由百姓的赋税供应,都是取自于县里,百姓不堪重负。昆明的赋税尤其重。

张瑾向封疆大吏请求减低昆明的赋税,不被允许。张瑾只好招来流亡之人,给他们耕牛、种子,鼓励他们开垦荒地,来填补军粮的赋税额。一年开垦了一千三百多亩田,三年得一万多亩。张瑾又平均赋税,县里的蠹虫无处科征暴敛和摊派,奸民无机可乘,各种侵民的弊政都绝迹了。

以前按照旧规矩,百姓供养县官的花费是每天十金。张瑾说:“我吃君主的俸禄,不吃百姓的。”张瑾革除了百姓供养县官的旧俗。自此公费吃住的弊政除去了,而接待上级的花费也减少了。

昆明的湖接纳四面山上的水,夏秋暴涨,怒涛流入闸河,沙石壅塞,水溢出浸入农田,每年都要民工来疏通。晋宁州的边境毗于昆明,上级官员议定凿通昆明的闸河,把晋宁州的水泻到昆明。张瑾指着地图说:“闸河只接纳昆明的水已容纳不下,沙石溢到岸上为害,岂可再接纳晋宁州的水?并且昆明的地势很高,出现沙石严重堵塞就没法治理了。”上级坚持要向昆明泻洪,张瑾指着地图力争说:“高低一目了然,何忍陷民于死!”后来向昆明泻洪的计划就取消了。

县里的大小东门外,过去都是闹市,战争过后变为废墟,盗贼栖身在其中。张瑾为盗贼建造住宅,让流亡的人居住,迁移城中的骡市、马市、羊市来充实它。货栈牧场比邻,盗贼就绝迹了。安阜园是原来藩国的囿地,张瑾请人耕种它来供孤寡贫困残疾的百姓

朝廷的军队打算用流民所开垦的农田放牧战马,向张瑾求了一年张瑾都不给他们,日子久了,军队里的人也说他正直。将军的仆人杀了人,张瑾法办了将军仆人的罪。巡抚仆人的儿子谋划夺取别人的未婚妻,张瑾立即在县衙的大厅为差点被夺走未婚妻的人主持婚礼,判决说:“王法规定不得娶有夫之妇,让这个妇人乘着我的马车,她的夫婿乘着我的马,由衙役送回家。有夺妻者治其罪。”当时的人作歌传颂张瑾的恩德。

张瑾刚到任时,滞留在狱里的有数百人,张瑾都审理的明明白白,后来全省的疑案都交给张瑾审理,张瑾多次为冤案平反。张瑾病逝后,百姓画了他的像珍藏,祭祀他。

秉公执法的清官

清朝的邵嗣尧,康熙十九年在直隶柏乡为官。他兴水利,禁止官差扰民,让百姓得以安居。

县里的大学士魏裔介是邵嗣尧考科举会试的主考官。按照惯例,邵嗣尧应当拜在魏裔介的门下,形成官场上的关系网,互相维护。魏裔介的家人犯法,邵嗣尧却能严惩不贷。

又有旗人毒打他人,告到县庭,其势汹汹。邵嗣尧不屈权贵,把他抓入大狱。案子的公文传给审讯官,审讯官不敢接这个案子,邵嗣尧坚持依法办案。

有人说应该开凿滏阳河来通商船,巡抚于成龙与邵嗣尧商议,邵嗣尧力言不可,说:“此河旱涝不定,未可通航。即便能开通,恐怕通航的利润归于商人,漕运的弊端害处却要由穷人承担了。”这事因此作罢。

康熙三十三年,江南缺一个学政的官吏。康熙皇上说:“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就任命邵嗣尧督管江南的学政(教育)。邵嗣尧积劳成疾,病逝后,身无长物,由同僚凑钱才使他的棺柩被送回家乡安葬。 圣祖康熙皇帝澄清吏治,选拔廉明,所以,贤吏尤其多。像邵嗣尧这样的,能使名字上达皇上耳朵里,得以闻名于天下。

从我们古人为官的行为中,不难看出,一个好官就是能够秉公执法,心里装着百姓的人,真希望中国的社会有更多好官诞生,那才是百姓之福民族之幸。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感恩节时话感恩

文/觅真

到来了,在所有人间的节日里,能唤起人心灵中最本性、崇高与圣洁的莫过于感恩节。

当一个生命来到人间的时候,首先最应该感恩的是父母的孕育、生育和养育之恩。因为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得以延续的躯壳和遗传给我们生命鲜活的特征,说白了没有父母哪有我们自己。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恩师的传授解惑,朋友的真诚帮助,夫妻的相亲相爱,儿女的孝敬有加,社会的关注友爱。这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当我们真正知道了生命的内涵,知道了我们真正是从哪里来,来这里干什么,又要到哪里去的时候,才真正的知道了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神佛的佑护。

在世纪交替的时候,人们发现佛经中记载的仙界神花——优昙婆罗花在人间开放了,佛祖释迦牟尼在两千多年前讲到的婆罗花开,转轮圣王将在人间传法度人的预言来临。1992年5月,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师父在中国长春市将被称为高德大法的洪传于世。23年过去了,法轮大法已洪传到世界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整个都沐浴在大法的无边福份之中。

大法的传世,复兴着人类的文明,提升着人类的道德,改变着人类的自然环境,无论邪恶的势力如何干扰破坏,也阻挡不了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所以,人类最应该感恩的是法轮大法给人类带来的无量洪福!

感恩节时想到了以上的话,愿与朋友们分享。感恩节年年有,感恩的心情日日有,让感恩的话题永存心头。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

浅析西游记中对“缘”的精辟解释(图)

作者: 天羽


。(图片)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一只猴,也就是猿,又可以理解为“缘”......

》虽然是以唐僧为主线讲述的,但孙悟空的戏份很大,甚至超过了唐僧。这里面揭示了一个修道人的秘密,也就是缘。

孙悟空是一只猴,也就是猿,又可以理解为“缘”。也就是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着修炼的缘分。孙悟空吃了仙桃仙丹,又得到菩提祖师亲自传授,后来又得到专门为他打造的武器——如意金箍棒,孙悟空简直太幸运了。其实,这其中牵扯的,都是缘!是缘分化来的!

只是,这到底是什么缘,我们不知道。吴承恩没说,或许他自己也不是非常明白吧!

再看《西游记》另一记录,也就是孙悟空在幽冥地府时: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著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螟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藏王菩萨,商量启表,奏闻上天,不在话下。

孙悟空不但替自己在地狱除名,簿子上看到的猴类亦都跟着除了名。开始的时候,我不明白它们没有也没有什么功德为什么会长生呢?后来明白了,它们同样是缘分化来的,因为它们也是代表了一个缘。

有些人前世做了好事,就会促成今世的善缘,做恶事就会促成恶缘。大概就是如此吧!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德全不危

文/陈必谦

有一次,大学者田开之,去拜见周威公,周威公知道田开之很有学问,便向他请教说:“我听说你的老师祝肾,精通养生之道,你跟他学习多年,一定懂得很多道理吧?”

田开之说:“我只是拿着扫帚,给祝先生打扫门前的积雪,或者给先生干些杂活,哪里会得到先生的教导!”

周威公笑着说:“田先生不必谦虚,您是天下很有才能的人,我很想得到您的教诲,请您说说好吗?”

田开之见周威公很诚恳,也不好再推辞,便说道:“我听我的老师说过: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放羊一样,看见有的羊落后了,就赶忙用鞭子打它,使它赶上去。”

周威公听后,迷惑不解,追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先生再仔细说说!”

田开之回答说:“鲁国有个名叫单豹的人,栖身山洞,喝泉水为生,从不与人交往,更不与人争利。他已活到70多岁了,面容还像一个婴儿。不幸的是,有一天,他遇到一只饿虎,结果被老虎吃掉了。

还有个叫张毅的人,特别善于交游,凡是豪门大户,有权有势的人家,他都登门拜访,往来交际。但他只活到40岁,便得了内热病死了。单豹修养他的内心,却被老虎吃掉了形体;张毅保养他的形体,而病毒却侵蚀了他的内心。这两个人,都好比是不鞭抽落在后头的羊一样。”

周威公听完,不住地点头说:“我明白了:他们对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不知道鞭策改进啊!”

一个修行的人,只注重在大的方面,却忽略了在小的方面还有漏洞,那也就危险。圣人讲:“德全不危。”有漏就是德不全,故有危。

(来源《庄子》)


原文链接:德全不危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民间的时辰占卜――肉颤法、心惊法 (图)


心惊图。(图片)

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心惊肉颤的情况,那种滋味真是让人不好受。那种情况往往担心祸事临头或是遭遇到非常可怕的事,所以才会让人十分害怕与不安。从民俗的吉凶法则看,心惊和肉颤,分别是两种吉凶法则。接下来就向大家介绍吧!

肉颤法

子时(23:00-01:00):主有尊长,人来大吉。

丑时(01:00-03:00):主有财及,自身喜庆。

寅时(03:00-05:00):主有凶事,速解除吉。

卯时(05:00-07:00):主有得财,物事大吉。

辰时(07:00-09:00):主有灾恶,临身大凶。

巳时(09:00-11:00):主有客来,相见大吉。

午时(11:00-13:00):主有忧疑,事占身吉。

未时(13:00-15:00):主有财喜,事临身吉。

申时(15:00-17:00):主有口舌,解之大吉。

酉时(17:00-19:00):主失财物,祸事大吉。

戌时(19:00-21:00):主有远行,人事大吉。

亥时(21:00-23:00):主有大吉,喜庆之事。

心惊法

子时(23:00-01:00):主有,思喜事至。

丑时(01:00-03:00):主有恶事,临门大凶。

寅时(03:00-05:00):主有客来,大吉。

卯时(05:00-07:00):主有饮食,及外人来。

辰时(07:00-09:00):主有成合,喜事大吉。

巳时(09:00-11:00):主有女思,及喜事至。

午时(11:00-13:00):主有饮食,自然而来。

未时(13:00-15:00):主有女人,思念大吉。

申时(15:00-17:00):主有大喜,之事至吉。

酉时(17:00-19:00):主有人送,喜信至吉。

戌时(19:00-21:00):主有贵人,即至大吉。

亥时(21:00-23:00):主有丧服,及恶梦凶。

责任编辑: 晨舞絮扬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1日星期二

佛经记载的世界:北俱卢洲

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按《阿含经》所说,有四天下,亦即四大部洲,分别表法四类社会形态的人道众生。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瞻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亦作北俱芦洲)。分布在须弥山的四方。

北俱芦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其他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

依《长阿含经》说,须弥山的北面有北俱芦洲,外形是正方形,长宽都是一万由旬,人的脸也是方的。那儿有棵大树,叫庵婆罗树,围圆七由旬,树高百由旬,枝叶四面伸出五十由旬。这个洲多山多浴池,花果非常丰茂,无数的鸟儿婉转鸣叫,地面生有软草,葳蕤茂盛,色如孔翠,香如婆师,软若天衣。地面柔软,一踩上去就凹下四寸,提起脚又恢复了,地面平坦没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北俱芦洲的四面有四个阿耨达池,各长宽百由旬,以七种宝物砌出四大河的河道,河流宽十由旬,众鸟和鸣。那儿没有沟坑和刺人的荆棘,也没有蜇人的蚊虻毒虫,地面全是各种宝物,阴阳调柔四季和顺,百草常生,四季如春没有冬夏。

有自然糠米生长不需要耕种,那种米没有糠,就像天人所吃的,有各种美妙的味道。会自然出现锅具,还有一种摩尼珠叫焰光珠,可以放在锅下煮饭,饭熟了就自然熄灭,不需要消耗柴火不需要人来烧火。还有一种树叫曲躬树,枝叶茂密落雨都不会漏水,那儿的男女不需要房屋都是在树下休息。又有一种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果实熟时,果皮破了就自然有香味散发出来,有的树高六十里五十里,最小的高五里,果熟皮破,就会自然掉出种种衣服,或是种种装饰品,或是种种器具,或是种种食物。河中有许多宝船,那儿的人民想要洗浴游戏时,在岸上脱衣,就去乘船,上岸以后遇衣便穿,先出先穿,后出后穿,不要求一定是自己的衣服。玩耍到香树下的时候,树枝自然弯下掉出乐器,那些人就拿起乐器彼此娱乐。半夜的时候,阿耨达龙王周游一圈世界,降下甘雨,雨水如牛奶,还可以喝。在半夜以后,空中一片清明,大海上吹出凉风,晚风轻拂全身快乐。

的时候,从路边采摘自然长出的糠米放在锅中,用焰光珠放在锅下,饭自然熟,珠光自己熄灭,想吃饭的人看见了就来吃,直到吃饱,只要煮饭的主人不起身,饭就始终吃不完,饭食鲜洁如白花,味道极其鲜美,吃了不会得病,吃了气力充足,颜色和悦,体力不会衰耗。那儿的人身材、外貌、肤色、高矮等各方面完全一样,辨认不出来谁是谁,外貌始终年轻,就相当于我们南瞻部洲20岁左右的人,牙齿平正,洁白无间,头发是绀青色的,没有灰尘污垢,头发长约八指,下垂到眉毛,不长不短。

起欲心的时候,就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女人然后离开,那女人在后面一段距离而跟随到园林,若那女人是那男子的亲戚,不应该行欲,树就不弯下,于是各自散离,若不是亲戚树就弯下覆盖住二人,随意娱乐一天或者二天,甚至可能是七天。《立世阿毗昙论》说,北俱芦洲人不追求女人也不结婚,没有性工作者。若是男子欲望起的时候,就看一眼中意的女人,女人也是这样,若是对方没有看见,旁边人就会代为转达,于是一起前往曲躬树下干活。

欲望强烈的人之中最多5次,一般的或4次或3次,也有修行到死不行欲。那边怀孩子和我们这边一样,也会食欲不振,怀孕七八日就生下来,管他是男是女,放在交通要道就离开了,有过路的行人经过的时候,把手指伸入婴儿的口中,手指自然流出甘乳,过七天以后,孩子就长大成人,和大人一般大小,男向男众,女向女众,不相混杂。

那儿人死了不哭,把死尸化一下妆放在交通要道就离开了,有种鸟叫忧慰禅伽鸟,自然会把死尸衔到其他地方。依《立世论》说,忧慰禅伽鸟把死体衔到山外就吃掉了。他们想大小便的时候,大地开裂一条缝,解手完毕大地又合上。那儿的人没有什么挂念的,也没有什么蓄积,寿命是固定的1000岁,死了就生到天道。因为那儿的人都是前世修十善行的,命终以后生到北俱芦洲,所以寿命千岁不多不少,人人一样。若有人能施舍给修行的人,或者是施舍给贫穷乞儿疾病困苦,给他们衣食车辆花鬘涂香床榻房舍,或者造塔庙灯烛供养佛,命终以后就生到北俱芦洲,寿命千岁不增不减。那儿不讲十善,言行举止自然符合十善,命终以后生到天道,所以那儿的人跟其他三洲的人相比最安逸。

《立世论》说,那儿的人都白净,全是帅哥美女。《顺正论》说,北俱卢洲地形是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宽,旁边有二个洲,一是矩婆洲,二是憍抵婆洲,这二个洲都有人住。

佛经上有这么一个:有一次,号称"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在佛讲经时,想试佛的声音能达多远,就用他的神通力飞越恒沙国土去,结果发现佛的音声仍如同近闻一样无有边际;后来到了东方佛国,其国众生,身体十分高大,几乎有十余丈高,饭钵约有马路那样宽,目犍连就用神通,飞到饭钵的边缘上,看他们吃饭,众弟子问其佛说:“为何这条细虫,它的头好像人头一样?”佛答:“你们不可轻视他,他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呢!”当即尊者即腾至虚空作种种神变!后东方佛便问目犍连:“为何来到这里?”目犍连答:“要试佛的声音有多远?”东方佛答:“佛音无穷尽,不是你所能测度的。”目犍连听后,只得飞回本国,却因离开地球太远,不知归路。东方佛示下:汝等忆念本尊即可。目犍连听后,念诵释迦牟尼佛名号,顷刻返回地球。

这个东方佛国,显然也是一个另外的世界。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史】勇冠三军 神武而貌美的兰陵王

作者:皇甫容

掸去历史的封尘,在三国两晋和隋唐之间的那段时空中,有一个国祚仅仅28年的王朝——北齐。在这个以绝情无义、暴虐淫乱为符号的王朝里,出了一位“貌柔心壮”、心如白璧的兰陵王——高长恭。

《北齐书》记载文襄王有六个王子,除了兰陵王,每一位王子都写明了母亲的出身,就连五王安德王母亲陈氏身为“广阳王妓”也都有明确记载,想必兰陵王生母身分低微,正史就以“不得母氏姓”一笔带过。刻意而为的一笔,也注定了兰陵王命运的悲情,他留下勇冠三军的神武,也留下一代王朝的悲伤和挽歌。

公元564年12月,周军起兵20万进攻北齐,全军围攻洛阳将近两个月。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段韶、斛律光为帅领兵8万拯救洛阳。齐、周两军在洛阳的邙山进行了一场恶战。当时兰陵王领中军,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待周军战线拉长之后,齐军的精锐部队从两翼开始反攻。兰陵王独领500精骑冲进敌阵,击溃了敌军。

由于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过于俊美的容貌不利于威慑敌军,因此打仗前,兰陵王都会带上一副狰狞的面具。由于战事激烈,兰陵王无暇顾及,就直接戴着面具,飞速率军直达洛阳城下。当时守城的齐军不知来者何人,不敢贸然打开城门。

兰陵王骑在战马上,摘下面具仰面而示。齐军一看是兰陵王,顿时军心大振,欢呼声震天。齐军开城,和兰陵王的援军一道消灭了敌军。邙山大捷,使一向低调的兰陵王声名大振,威名远扬。正史记载,当时北齐“武士共歌谣之”,遂成《兰陵王入阵之曲》。后人常将此曲和后世大唐的《秦王破阵乐》相提并论。

在重血缘、尚奢华的北齐王朝,或许这位王子过早地领略了的冷暖悲凉,所以天性宽仁的兰陵王行事低调、重情重义。他带兵神勇,更是爱兵如子。史载,兰陵王初到瀛州时,当时行参军阳士深向国军上书,举报兰陵王贪赃枉法。兰陵王受辱不辩,被罢免官职。

后来兰陵王奉命进攻定阳,阳士深此时被编入兰陵王的军营。阳士深非常害怕兰陵王会藉机杀了自己。兰陵王听说此事后,就召见他说:“吾本无此意。”兰陵王从未想过要惩治陷害他的人,但见阳士深为此恐慌不已,于是就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藉口,打了阳士深二十大板,使他彻底安下心来行军打仗。

史载兰陵王“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享之。”哪怕是一个瓜、几枚果,兰陵王获得赏赐必和将士共享。他本人作战勇猛,身为王子身分也很高贵,但对仆人非常宽仁。一次,兰陵王带上随扈准备入朝,而沿途随侍的仆人彼此走散,最后只剩下一个随扈跟在他的身边。兰陵王回来后,一看他的仆人都正在欢饮小憩,兰陵王见状也没有恶语相向,责罚他们。

当时的北齐国风淫肆,纵情声色。专情的兰陵王也只和郑妃为伴,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在北齐奢靡淫乱的世风中,他们就像一双白璧,纤尘不染。

兰陵王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也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的忌讳。因此他在历司州牧、青瀛二州时,有意收敛钱财。驻军定阳时,一个幕僚相愿就问他:“大王既受恩于朝廷,又何必贪敛钱财?”兰陵王听后微微一笑,并没有作声。相愿说:“大王是否因邙山大捷,担心功高震主,刻意贪财,污抹自身?”兰陵王收敛起笑容,说:“是。”

相愿于心不忍,叹息道:“朝廷如果忌讳大王,现在的所行正被他们抓住了把柄,大王想求福反得祸。”此话一下说到兰陵王的痛处,兰陵王当即泪流满面,单膝下跪恳求安身之术。相愿献策:“大王功勋显赫,今日之战再次告捷。大王勇冠三军,威声太重。最好是称病在家,闭门谢客。不要再干预任何朝政。”兰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此闭门谢客。

兰陵王在府邸,常常酒过三巡后,面对郑妃直诉衷肠,感叹追逐名利,犹如争夺虎豹豺狼,终究何人会得?“梅蕊绽时泉脉动,雪花飞处雁书空”,他只盼一醉待春,无忧无思,陶陶乐乐好入梦乡。甚至担心再次拜将,兰陵王对着镜子盼望着说:“我去年面肿,今年为何不再复发?”平日生病也有意放任,不去治疗。

然风云变幻,世事难料。北齐国事动乱,兰陵王身为国家重臣,又贵为一国王子,最终还是不忍因一己之私,个人安危,就袖手旁观,坐视社稷陷入危难。因此,始终没能全身退出朝局。

邙山大捷后,北齐后主高纬举行庆功宴。宴席上,高纬说:“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作战勇猛,往往会不顾及危险,深入敌阵。在这个暴虐的王朝中,当兰陵王第一次听到来自皇族的宽慰,一时不免动心,于是就说:“家事亲切,不觉逐然。”就这简单的一句家常,因口误“家事”,就使北齐后主顿起疑忌,动了杀机。

被魏征评价为:“卖官鬻狱,乱政淫刑,刳剒被于忠良,禄位加于犬马”的北齐后主,于武平四年五月,派人给兰陵王赐下毒酒,由此一代忠臣、国之王子,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兰陵王在饮下毒酒前,焚烧了价值千金的所有债券,一笔勾销了世人欠他的所有债务。

回顾兰陵王的一生,他曾纵马驰骋,临风对月,笑傲希夷;也曾月下花前,祈求天长地久,驾乘鸾鹤;也曾美酒千盅,饮宴对座,和曲高歌,任由心中日月循环不老。

忆往昔,楚国大夫作为使臣来到次室邑。在郊外的旷野,屈原看到四周开满了兰花,于是就把次室邑更名为“兰陵”。古时,常喻“兰为王者香”,而“陵”字,有登高、超越、凌驾之意,引申为“乐土”。屈原以“兰陵”命名,就是想在此地开辟一片“王道乐土”。

然世事纷扰,似水东流,无了无期。物换星移人事代谢,王道乐土沧桑坎坷,几多翻腾似在心中凋落。一杯毒酒,君命难违。既然难逃物化运劫,这一场人间虚梦,也不堪回首重作。事隔千载,再忆兰陵盛名,犹如清风霁月独清。一腔兰陵丹心,也如一片闲云出世,令后世称奇。@ #

来源: 责任编辑:张宪义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二十皮鞭了宿缘

文/陆文

姚广孝(1334~1418年)是明朝的资善大夫。他在担任钦差大臣,抵达苏州赈灾时,苏、松、嘉、湖、杭五府,刚刚遭受了一场大水灾,农作物都被洪水损坏,许多百姓没有可以吃。

姚广孝见此惨景,非常痛心。他不顾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天天冒着炎炎夏日,不停地奔走于灾区各地。他督促各地官府开仓发米,帮百姓度过难关;同时,还要同地方官员,核计减免赋税。

对那些清正廉明,如实报灾并认真赈济的地方官,他都给予大力表彰和坚决支持;而对一些贪官污吏,则给予严厉惩处。此间,姚广孝曾下令将数以万计的粮食,分赈给了乡民,而自己却常常只吃随身带着的干粮。

有一天,他微服私访独自外出,路过寒山寺实在太累了,就坐在寺外小亭子里吃起干粮来。

恰在这时,一位姓曹的县丞从此经过,见这个老和尚(他是和尚出身,当时穿的是僧衣)看到自己的大轿,不但不回避还若无其事地吃着玉米饼子,顿时大怒,即令左右衙役,将他拿下打了二十皮鞭,投进县狱。姚广孝任其摆布,并不分辩。

第二天,吏员们发现钦差大臣姚广孝一夜未归,急急忙忙,四处寻找,才在狱中找到了他。那曹县丞得知后,吓得屁滚尿流,其他地方官也都浑身颤抖。他们纷纷前来请罪,等候发落。

姚广孝见此情势,让人拿来笔墨,在纸上写了几句话,交给了官员们。大家一看原来是一首诗:

敕使南来坐画船。袈裟犹带御炉烟。

无端撞上曹县尹,二十皮鞭了宿缘。

大家这才知道:姚广孝大人大度,没有计较这件事。姚广孝对曹县丞讲:“野僧路边吃饭碍汝何事?为官之人不可仗势欺民,行恶多了要遭报应的!”

曹县丞叩头如捣蒜,一再表示痛改前非;其他人也都频频点头,声称要牢记钦差大臣的教诲。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文史】至刚至大唯正气 百邪不侵道长存

文天祥《正气歌》 作者:柳笛

南宋将领文天祥,在在元人的湿寒监牢里,写下歌以咏志的五言长诗《正气歌》。(羊妹/epochtimes制图)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当屈原放逐,行吟游荡于水泽山地时,他仰天长叹,俯首挥就一首《天问》,怀着悲悯的心情向上苍发出一百多个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即远古之时,天地从哪里产生,是谁将天地间的万物形态流传至今?浩荡苍穹,茫茫宙宇,这天地万物,早在人类留下第一个文明足迹时,便已恒久般地存在。这个谜题,或许只有造物者才能解答。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282年,朝代几经更迭,从战国流转至宋元之交,一位舍生忘死的南宋将领,在元人的湿寒监牢里,同样写下一支长诗。身困于囹圄,心思却沟通古今,上天入地,他拨开层层迷障,似乎在八尺见方的空间里顿悟浩淼无穷的大道。仿佛在回应千年无解的疑问,他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身直行 众邪自息

南宋著名将领文天祥,生平有两首名诗传世,其中之一的便是这首在牢狱中歌以咏志的五言长诗《正气歌》。自盘古开天辟地,鸿蒙初分,轻而清者为天,重而浊者化地,天地间的世界便逐渐产生各种能量,或者有形无形的物质。它们之间相互激荡,又生成新的能量或物质。其间有一股堂堂正气,浩渺无垠,充斥于寰宇,赋予世间万物各种具象。在天上,它变成了明灭相应的日月星辰;在地上,它就成为山岳湖海。这些事物的本身,就直接间接地传达着正气的内涵。日月东升西落,以定昼夜四时,信而有征;星辰指引方位,昭示兴替,智而无言;山峦绵延广博,气势静美磅礴,仁者之态;流水善利万物,甘居万物之下,善者所行。

人生于世,与世间万物相感相通,这股正气赋予人身,便成为所说的“浩然正气”。气本是人体及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若人身正气凛然,正义长存,便可修身养性,百邪不侵,接近于圣贤明哲。

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序言中写到,因他不肯降元,被关押在土墙垒砌的监牢里长达两年,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夏日里,监牢内的环境湿热而封闭,让他备受七种恶气的煎熬。积雨漂床为水气;污泥久阴为土气;骤晴暴热,风道四塞为日气;檐下炊爨,炎热肆虐为火气;仓储腐烂,发出阵阵霉气,是米气;人多拥杂,发出汗臭腥臊,是人气;粪便、腐尸的恶臭更是弥漫在空气中,是为秽气。正常人呼吸着这些恶浊气体,哪能不染病呢?

是什么保护了文天祥的生命,是他比普通人更强壮,还是冥冥中有神明相助?文天祥的回答是:“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只因胸中一股正气不散,便能以一敌七,水火无伤。所赖者,唯天地之浩然正气也。

养气之道 在乎正心

人之初,性本善,人类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许便受这股天地正气影响。但人若在后面的生活中,没有坚持正气的修养,就会被世间的利欲、苦难等任何负面因素干扰,削减正气的力量。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若要长葆正气充沛,还需向孟子学习养气之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正气是天地间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的能量,如果人用正直的品性滋养正气,它就会冲塞于宇宙世界。浩然正气是与人间的道义和正直相联系的,需要人不断积累道义德行才能充盈不竭。如果不慎出现有损于正义的举动,行为有愧于正义,正气便会萎缩乃至衰减,邪气随之而来。孟子还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心志是气的统帅,若心存正义,正气可充塞全身;反之,若心生邪念,邪气便停留在人身上,招来周围乃至更广阔空间中邪恶的事物。

《聊斋志异》的《河间生》记载了一个书生与狐妖交往的故事。书生家的农场里有个山丘大小的麦穣垛,因家人常去麦穣生火,垛上便出一洞,一只狐妖便钻进洞中生活,还化成老翁去拜见书生。有一次,狐翁带著书生,风驰电掣来到一座千里之外的城市。在一家酒楼里,狐翁随意取用客人的酒食与书生共享,却没有人发觉。书生见一个红衣人的桌上摆着金橘,便要他去拿。狐翁却说“此正人,不可近。”试想那隐身无影的狐翁,本领比之凡夫俗子不知高出多少倍,只因凡人身怀正气,就不敢靠近。可见强弱之较,不以小能小术区分,最关键的乃是正义与否。

饱读圣贤书的书生当即警觉,狐妖能接近他,必然是自己心有邪念的缘故,从今往后,他必须修炼一身正气,令神鬼无犯!当他心生正气,狐翁用妖术幻化出的假象瞬间消失,这只妖精更是逃之夭夭,不留踪迹。

在历史上更多的志怪小说中,作者常常呈现这样一个桥段:精怪吸食人体精华之前,总是扮作妖艳引诱凡人,待其意乱情迷之时,暴起而攻,剖其心、割其喉而食。这类怪物自有超常的灵力,若要害人,直接下手岂不痛快,为何要多此一举,先行美人计呢?想必这也与正气相关,当人一身正气时,鬼怪就像那个狐翁一般不敢亲近,遑论进一步的侵害。故而,先乱其心,在其思想中充满邪念贪欲,那么在人体这个有限的容器里,正气被削弱。一旦人无正念,散发出邪气时,便和邪灵的能量相通,精怪之徒便可接近,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故而正气长存,不仅可以抵御人世间的邪气,更可以阻绝幽冥间的邪灵侵扰。

天地所系 道义之根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天地间万事万物,遵行天道规律流转变迁至今,所依靠的就是宇宙中天道不变的正能量。正气照应到人与其文明而言,对内便可修养身心,即使身死形灭,刚正之精神却永垂青史;对外便可保家卫国,尽管朝代更迭,帝王将相俱为尘土,但只要正气不衰,中华五千年文明便得以保存和发扬。

古时候,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在危难时更能表现为耿直的忠义、刚健的风骨、高洁的情操。当逆臣贼子颠倒是非黑白时,当诸侯藩镇窃取国家大宝时,当强虏铁蹄进犯中原九州时,历史上总会出现一个个英雄,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心中的信仰、人间的正义。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所写:“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随后,他所列举史上十二位英雄人物,身分遍及良史、忠臣与猛将。虽然多数人惨遭现实中强权与邪恶的戕害,但无一不是怀抱视死如归的丹心浩气,舍生取义,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他们的故事,化作一部部激荡人心的壮歌;他们的名字,不仅被篆刻为正气的化身,更加成就了一个个修养正气精神、延续正统文化的神话。#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人有善愿 天必佑之

文/静远

陆九渊,宋朝金溪(今江西临川)人,曾任国子正教,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任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时,慨叹靖康之难的惨痛事件,和力主抗金之士共谋恢复失地,并上书朝廷陈述五论:“一论恢复失地,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因此举触怒朝中权贵,落职还乡。

宋光宗即位后,陆九渊任荆门知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金兵南侵压境,陆九渊见荆门没有城墙,腹背受敌,于是,他“乃请于朝而城之”,修筑了城墙。他“厚风俗”,严格实行保伍之法,境内盗贼因而远避而去;兴办学堂,并亲自讲授儒家经典,境内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外地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税收日增。

他到任时当地已久不下雨,他便设坛亲自祷告祈雨,随即下雨。上元日(正月十五日)率属下举行“为民祈福”的仪式,随即下雪。一年后社会风气即大变,民心皆向善。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宰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教诲谆谆的结果,可作地方长官效法的榜样。”

陆九渊一生热心教学,无论是政务之余还是回归家乡,皆从事办学和传道授业活动。他尊重德性,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拯民济世。认为学儒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下功夫。他名望很高,“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

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在其办的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详加析释,发挥义理,畅达透彻,听众感动泪下。朱熹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认为足以医治当时学士长久隐藏在内心的病根,又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将讲义刻石以作纪念。

陆九渊在“义利之辨”中谈道: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问题是辨志。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的准则,所以为学之要在于立志。他联系到当时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制度谈到: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而很多为学者却只注重做文章的技艺,及是否投有司之所好,甚至有唯利是图者,“喻于利”则与圣贤的教导背道而驰了。

陆九渊指出,为克服这些蔽害,必须提出“立志”,以“义利之辨”来决定做人的标准,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去名利之念,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无论是读书,还是考科举,都是为了义、为了公,而不是为了利、为了私。他认为,以这种态度来问学,才得“正学”。

陆九渊以德教化,每次讲学时听者云集,以至有感动泣下者,可想其心,若非与道相应,何能如此?可知其一生事迹,为学圣贤之道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至于他祈雨得雨、祷雪下雪,则正是其为民祈福的善德所感召,正可谓“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福建发现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 齐天大圣真的存在过? 图

省顺昌县考古者日前在位于顺昌县城西北部的宝山主峰上发现了一处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

据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介绍,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位于海拔1305米的宝山主峰南天门后的双圣庙内。双圣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大约18平方米,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块石碑的合葬神墓,墓宽2.9米,深1.3米,墓形呈八字形外撇。

两块墓碑并立在高出地面0.43米的墓台上,碑高均为0.8米。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装饰;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花纹装饰。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海内外华人熟悉的神话人物,而“通天大圣”却没有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出现过,几乎无人知晓。王益民经过研究考证,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据王益民介绍,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顺昌宝山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是“齐天大圣”在左、“通天大圣”居右,这与古代以左为尊的礼仪习俗相符;另外,“齐天大圣”墓碑上方刻有“宝峰”二字,而“通天大圣”墓碑上则略去此二字,弟从兄意非常明显;再者,“齐天大圣”墓碑上的装饰图案较之“通天大圣”的墓碑更加丰富讲究。由此可以断定,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表明这是孙悟空兄弟的合葬神墓。

王益民认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撰写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为刻画突出人物个性的需要将齐天大圣的名号用到了通天大圣的头上,并将传说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拥有的高超本领全部集中到了齐天大圣一个人物身上,从而塑造了一个广为后人传诵的神话英雄人物。

王益民表示,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的发现意义重大,这是历史遗存的有关文字资料之外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佐证,是研究西游主人翁转换和成型的重要实物资料。闽北、闽东乃至福建各地至今保存下来许多祀奉齐天大圣的庙宇、神位,但以其原型“通天大圣”为膜拜物件并以神墓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遗存仅发现这一处。

来源:新华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禅宗二祖为什么会死在邯郸?(图)


慧可。(图片)

慧可(公元487-593年),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河南洛阳虎牢人。慧可是禅宗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禅宗“二祖”,活了一百零七岁,后来遭人诬告被官府致死。

慧可少年为儒生时,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出家后又到嵩山少林寺拜达摩为师修行禅学。“断臂求法”讲的就是慧可断臂明志、舍生求法的事。

慧可遭诬陷而被处死

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慧可来到邺都(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区域)。北齐时邺都有寺院四千所,僧尼八万余人,是北方佛教中心。慧可常在邺、卫之间活动。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开始后,诏令三百万僧人还俗,一万多座寺院被烧毁,佛像被砸毁,为躲避对宗教迫害,慧可便隐迹山林。直到北周武帝死后才重回少林寺。在公元589年,慧可又重回到邺都继续宣扬禅宗学说。

慧可在隋开皇九年,前往邯郸成安县的匡教寺讲授禅宗学说。当时,有位僧人辩和,在不远处的圣山寺讲述佛学。由于禅宗的学说非常接近世间的哲学,听慧可讲学之人逐渐增多,辩和很多徒弟纷纷跑到慧可之处去听讲。辩和于是要求匡教寺住持撵走慧可。遭到住持拒绝后,辩和到成安县邑宰翟仲侃处诬告慧可散播异端邪说,聚众图谋不轨,并以古喻今说:北魏时有和尚法庆,名曰教人修行大乘佛教,实则聚众造反。今日慧可又自号大乘,实乃意图不轨。邑宰翟仲侃遂将慧可抓来对慧可定以非法又施杖责,并上奏隋文帝诬称慧可宣扬非法学说,图谋不轨。隋文帝初定天下,担心聚众生变,于是下令将慧可斩首处死。

慧可虽逝,仍展神蹟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月十六日,一百零七岁的慧可被斩首于邯郸东南十二公里的成安县。据文史记载:慧可被斩首后,尸首流出白乳,肉色如常。县邑下令将慧可尸首暴尸于城南荒野数日,尸体不但不腐,还散发出奇异香味,传播遥远。县民们议论纷纷,邑宰翟仲侃深感恐惧,下令将慧可尸体投入漳河。不料慧可尸体竟然盘坐漳河水面上,逆流而上十八里,至成安县芦村停下,被徒弟等人打捞上岸后,安葬在成安芦村村北,即现在的成安县二祖村。

慧可禅师的弟子为洗去二祖慧可蒙受的不白之冤,通过多种途径多次上奏朝廷为慧可鸣冤。隋文帝本身就信奉佛法,经过多次的了解后,隋文帝追悔莫及。曰:此真菩萨。传旨重新调查慧可被杀事件,对渎职官员严加惩处,并祭祀慧可,同时赐慧可:正宗普觉大师。贞观十六年唐王李世民派尉迟敬德监工为慧可修寺建塔安奉舍利。宋仁宗时钦赐寺名为“广慈禅院”。宋哲宗时又赐寺名:元符寺。

1949年,中共无神论者摧毁佛像占据庙堂,将慧可说法的匡教寺改成烈士祠堂。1966年中共“文化大革命”中将安放慧可禅师舍利的元符寺建筑悉数拆除,中共文物保管所又将元符寺地宫慧可棺椁打开,盗走慧可真身舍利。

(事据明朝万历年间《成安县志》、《祖堂集》、《历代法宝记》)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5年11月29日星期日

法眼通实证:大树和蚂蚁都跟她说话(图)

陈淑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可以指导她修炼正道的师父,原来就是李洪志大师!(邓玫玲/大纪元)

(大纪元记者邓玫玲台湾台中报导)陈淑美从小就与一般不同,她常觉得自己看到家中老长辈过世的景象,当她天真地向亲人提起这些事时,便会受到斥 责,然而她看到那些景象不久之后都成了事实。年幼的她几乎是活在一个神的世界里,神的世界里有很多山神、树精与花灵,她一直以为别人也跟她一样都看得见, 因为她常神游在这些不同空间,所以和同龄的孩子大不相同,她不喜欢嘻闹玩乐,是个安静无声的小孩。

随着年岁的增长,淑美发现她与同侪朋友们 越来越不同,看事情的角度非常特殊,尤其是她总是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将要做什么?当她看到许多人的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竟然那么不相同时,她感到非常痛苦, 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都无法让她信任,因为她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虚伪?因此她的内心是空虚的,没有一个朋友能进入她的心灵世界。

 

迷在名利世界不能自拔

成 长之后的淑美,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渐渐迷失了自己,她觉得在这个世间必须有所作为,因此,她在工作中努力拚搏,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拥有一番显赫事业。直到 33岁,那一年淑美生下第一个,她的人生开始有了变化。有一天,一个佛法修炼的人闯入她看守的建筑工地,拿着一本佛门的经书进来,对着她说着佛法。当 时正在吃着便当的淑美听着听着,突然看到自己的累生累世,由远古的黑白画面,到现今的彩色景象,她看到自己如何在权势的诱惑下残害忠良?如何征战沙场,杀 人如麻,无数横尸遍野场景,让她震惊得痛哭流涕。

 

前世惊悚经历 萌生修炼想法

那次前世惊悚经历,虽然让淑 美悲痛欲绝,但事过境迁之后,她依旧继续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但是她发现她的内心越来越不安稳,对于人们表里不一的虚伪也越来越不能忍受,那时的淑美对于 修炼的想法还是飘渺不定的;对于人世间的幸福美满还是充满期待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遇到种种挫折和打击后,想要修炼的想法愈来愈强烈,甚至想要结束所 有的事业专心去寻找修炼的道路。

但真正让淑美下定决心修炼,却是一件离奇的事件发生之后。那是一个与先生激烈争吵后的早晨,赌气冲出家门一 路气急败坏的淑美,开车急驶下交流道时,突然听到:“你看你看,那个人说要修炼,脾气却那么大!怎么修啊?”原来是路旁的一棵大树在说话?更不可思议的是 另一棵老榕树接着说:“是啊!这点事都不能忍怎么修啊!为了人类生活环境的美观我们被种在这里,每天风吹日晒,都能忍了。”

高速公路旁的大树都知道她要修炼?淑美惊吓得目瞪口呆!回到家后,更让她不敢相信的是,餐桌上爬来爬去的黑也跟她说话:“你不要杀我啊!我马上就走!”伸出手指把蚂蚁捏死的淑美顿时慌张起来,“不是说要修炼吗?却这么没有慈悲心。”蚂蚁又说了这句话。

 

跋山涉水求名师找正道

原 来整个世界的生命都知道她要修炼啊!淑美终于放下一切,世间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没有意义了。她带着年幼的儿子走上跋山涉水的追寻道路,求名师找正道,一定要 找到真正的名师指导,她才能知道怎么修炼啊!之后的8个月脚步没有停歇过,只要听说哪里有得道的师父,她就抱着儿子千里追寻,找遍全台湾的宗教长老,却都 不是她要找的师父!他们都无法指导她找到正道。也曾远到日本、中国五台山,每每在她寻道意志最坚决的时刻,都能在天目中看到一个师父的形象,由模糊而逐渐 清晰,是他啊!那一定就是真正的师父,可是在人世间怎么找不到?

 

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家

到了1998年这一 年,淑美看到了《转法轮》这本书,翻开第一页,看到法轮像小电扇般旋转,再翻到第二页时,她全身像被几千瓦强大电流电到一样,颤抖着哭泣着,师父原来在这 里啊!原来让她费尽千辛万苦,找得几乎要自绝后路的,就是法轮大法的老师!她明白自己是因为业力深重,才会找不着师父,只有慈悲的师父才能让她找到 解脱业力的方法!淑美终于明白之前走过的人生道路,每一步都是有因缘关系的,吃的苦受的罪,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如今,找到正法师父了,淑美安稳地走在修 炼的道路上,不再彷徨歧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家。

法轮大法(又称法轮功)是由李洪志先生创编的佛家修炼大法,1992年5月13日在中国长春市开办首期学习班。1995年4月台湾阳明山成立台湾第一个法轮功炼功点,1997年11月李洪志先生莅临台湾,在台北三兴国小与台中雾峰农工讲法共10小时,当时有缘聆听师父讲法的台湾学员约2千人。

目前,台湾有数十万人修炼法轮功,1 千多个炼功点遍布全台各地。18年来,法轮功学员实践“真、善、忍”所体现的精神面貌,也给台湾社会带来清新、祥和的气象。每逢11月,台湾召开法轮大法 心得交流会时,台湾的学员特别感念师父传法度人的洪恩浩荡,希望透过个人的修炼,可以让更多有缘人有机会认识法轮大法的美好。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管仲荐人

文/林灵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大臣,他任齐相多年,深得齐桓公的信任。有一次,管仲得了大病,病情日益恶化,齐桓公前去探望他,对他说:“你病得很厉害呀!有件事本来不该说,但现在又不得不说,请您不要介意。”

管仲勉强笑了笑,示意桓公说下去。齐桓公接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您死了,那么我把国政,委托给谁呢?”

管仲反问道:“您想委托给谁呢?”

桓公说:“我看只有鲍叔牙了。”

管仲听了,摇摇头说:“不行,不行。鲍叔牙这个人,为政廉洁,是个好人。但他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来都不亲近,抓住别人的过错,一辈子都不忘记。如果让他治理国家,对上会违背君主的旨意,对下会不顾民意。这样,他很快便会得罪君主的。”

桓公问:“既然如此,那你说谁可以呢?”

管仲说:“我看只有隰朋了。隰朋为人和善,对上会顺从君主,对下会亲近百姓,常常怜爱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管仲说到这儿,缓了一口气,又说:“用自己美德去影响别人的人,称得上是圣人;用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的人,称得上是贤人。标榜自己贤能,傲视别人,就会失去人心;自己很贤能,但却待人谦逊,便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与爱戴。所以我说,除了隰朋别人都不行。”

(事据《庄子》)


原文链接:管仲荐人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