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星期六

杏林漫步2023年夏行秋令

tian.jpg

文:白玉熙

今年2023年是癸卯年,到了夏季,会出现秋季气候特点,火气不足,凉气偏盛,雨水过多,又凉又湿。人必比往年容易犯脾胃寒湿泻痢以及心悸等病症。了解这些,就可以提前防范疾病。保护好自己的脾胃,多吃健脾祛湿和养心的食物。

上医治未病的秘密  人人皆可掌握

古代中医治病,讲上医治未病,现代人仅仅知道养生保健的字面意思,只关注自己的身体,来努力预防疾病,这样根本无法真正做到预防,因为人生天地间,不知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无法提前预测每年的气候如何作用于人体,会流行什么病,再结合自身五脏六腑的强弱情况来预测自身会如何感应,出现什么不适的症状,就不能做到真正的预防疾病,对医生来说,也就无法达到治疗未病的境界。

说白了,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观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个医生,治病不能做到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病,也就是说,不能提前预测每年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特点,就无法得知每个季节会流行什么病,容易影响哪些脏腑得病或不适,就无法提前对自己的病患进行提醒和预防调理,就不能成为上医,等到病人出现不适症状,病已形成才来下药,就会让病人吃尽苦头,或变成死症不治。这些内容,在《黄帝内经》有七篇大论进行论述,人们将这些理论归纳成一个医学术语——“五运六气”,说白了就是天地间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运行,产生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如何影响的学问。

大家可能要问了,自然界气候每年如何变化,如何影响身体,这么宏大的学问,谁能掌握啊,那得有多难啊,其实一点也不难,古人早就把推算方法定下来了,只不过我们今天看到那些名词没有那样的阴阳五行的思维,不理解罢了。就像现代用阿拉伯数字,古代如果没人用过,没有人见过,那摆在古人面前,会觉得是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同样记账,同样内容的账本,谁也看不懂记的是什么,但其实很简单,所以古代五行阴阳六气推测气候和人体的对应关系这套学问,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只是思维概念不熟悉罢了。但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短短的文章中展开论述,我们只就今年夏天的情况,把大致推断的结果简单说说,以便大家根据自身体质注意防病。

大家知道过去古代纪年,用十个天干配十二个地支纪年,60年完成一个循环,叫甲子纪年法,比如今年就叫做癸卯年,癸是天干,卯是地支,我们现代的人就不理解了,古人为何那么麻烦,非要每年配什么天干地支,其实《内经》里黄帝和岐伯讨论说过,古人善说天的,往往是为了对应人事。也就是说,古人观天文察地理,是要应用于人的生活的,处理人事用的,那当然最重要的人事之一,就是百姓的吃穿和疾病,这个天干地支就包含了每年的阴阳五行的全部信息,用来预测气候变化,好提前做好农业和疾病的预防工作。这就是黄帝在五千年前定下天地人三才宇宙观和五行阴阳干支历法的原因。是要用在农业与医学上的。绝对不会没有用而把每年配上天干地支的。

癸卯年如何防病

那么,今年癸卯年,天地自然界蕴含着怎样的阴阳五行的变化呢?为何夏行秋令呢,为何人的脾胃容易寒湿腹泻呢?我们可以简单说一说其原理。

凡是遇上天干为戊、癸的,属于五行运化为火运,表示这一年,五行中的火,统管整年,古人认为是天上南方火德赤帝在主管今年的气候。但戊癸两者不同的是,前者火气过盛,癸年则火气不及,也就是比较弱,仿佛国君下达的号令不行。

因此遇到天干为癸的年份,火气不足,夏天属火,就会出现夏季草木长势不盛,秋天属金,容易提前进入下一个季节——秋季的气候现象,原本五行中的火,会克制金,如今,火太弱,金气反而欺辱火,所以,夏季火郁,金凉之气影响夏季,出现了凉寒之天气。加上地支为卯,地上之气轮到金气主管上半年气候,天地两金叠加,金能克木而生水,寒水旺盛又来克制火,火气木气更加抑郁,因而寒湿加临夏季,人的脾胃系统属土,最怕寒湿,火原本能生土,今弱而不能生土,脾胃弱而寒湿,阳气不升,湿气太过,人就容易饮食不振,腹痛下痢。所以,肠胃病变多发。

当然,脾胃健壮者今年也许影响不大,但原本就脾胃虚寒的病患就要注意了,还有心脏有病的或心火不足的(心五行属火,对应夏季),也容易犯病或感到心悸心慌,有的出现唾液总是有咸味的感觉,就是心火不足,肾水(味咸)来犯心火的结果。 《内经》说肾水之气会通达舌头变成唾液,因此感觉舌头咸咸的。

所以,这个季节,脾胃太弱或心火不足的,注意多吃“红小豆薏仁姜枣红糖水”,可有效防治夏病。姜枣红糖温补脾胃去寒补血,红小豆利水去湿还补心气,薏仁可祛湿气。如果因脾胃虚寒而腹痛泄痢,身边没有薏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熬一碗浓浓的红小豆汤(红小豆100克左右,水三碗,小火熬烂后剩下一碗水的量),喝下去,腹痛泄痢很快就止住了,放入红糖和姜效果更好。平时常喝红小豆大米粥,多吃红色食材,也是一种健胃祛湿,补心养心,预防疾病的好方法。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米可以解饿又可以治病

tian.jpg

文:胡乃文

中国的先民们,在认识自然与应用自然上,掌握得非常好,几乎什么东西都能食用,也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来当作治病的药物。例如平常食用的各种谷类食物,也都可以做为药材。连吃饭和吃粥也可用以治病。

阅读早期的药物学著作,更能改变我们的思想,也许从中可以帮我们回复自然,而不要一味地破坏自然,让人们与自然契合,可以活得更自在。

中国的南方,人们比较多吃米饭,而北方的人们比较多吃面食。

米属于八谷之类,“八谷”就是“黍、稷、稻、梁、禾、麻、菽、麦”。

稻米是八谷中的一种,叫做“粳米”的。粳米是所有稻子的总称。粳米可以入药,它是非常好的一种保护、滋养脾胃的药物。

粳米做粥、做饭都可以当作药物,甚至于还可以组合在药方里头做为一个药方中的成份。

粳米在《本草备要》里面有记载,米有粳米、籼米、粟米。“粳米”就是所有的稻子总称;“籼米”就是普通的米;“粟米”就是小米之类的。

《本草备要》的作者汪昂说,“今人终日食粥,不知其妙。迨病中食之,觉与脏腑相宜。然迥非他物之所能及也”。意思是,现在的人每天都在吃稀饭,但是不知道它的妙处。可当他生病的时候,吃了粥,才觉得它跟脏腑之间,好像完全的相匹配,非常契合了,其它的任何东西却都没有粥这么好。由此可见米当作药来吃的话,对生病的人来说还是非常好的。

任何一种米谷都可以煮成饭,在李时珍先生所写的《本草纲目》里选取了《本草拾遗》的一段,说“饭食,诸谷皆可为之”,也就是说八谷都可以煮做饭用,可是又各随米本身的药性,还都有一些不同的。

《本草备要》记载:粳米甘凉,具足天地中和之气,可以调和胃气。粳米的颜色是白的,白就能够入肺,有除烦清热的效用。并且把粳米煮成汁喝的话,能止渴。用米止渴的特性,比现在的饮料,例如可乐、汽水的止渴效用好得多。

古时候有许多的处方使用米做为解渴良药的。例如张仲景处方的“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都用它来清热除烦。全都是用米的甘凉之性,而达到了除烦止渴效果,是非常了不起的做法。张仲景还有一个处方叫做“麦门冬汤”,“麦门冬汤”是用以“止逆下气”,咳嗽类的气往上逆病,非常的难受,这个汤方就可把逆气往下拉。在“麦门冬汤”之中也用了粳米。事实上“麦门冬汤”用于一般的咳嗽,以那些慢性的咳嗽病为主,能补肺气又能拉下上逆的肺气。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新生


from 气功

2023年7月4日星期二

诵读幼学琼林祖孙父子六

tian.jpg

文:紫穹

【原文】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

【注释】

毛义捧檄:孝子为母出仕为官的典故。东汉的毛义为了养活母亲,接受官府檄书的征召去做官。母亲过世后,他就毫不犹豫辞官回家了。毛义,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年少便为他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

闾:古代里巷的门。

陟岵陟屺[zhìhùzhìqǐ]:登上有草木的山瞻望父亲,登上无草木的山瞻望母亲。陟,由低处向高处攀登。岵,有草木的山。屺,无草木的山。见《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遥望母兮。”

【译文】

毛义捧着仕官的公文而高兴,为的是母亲在世,让母亲快乐,等母亲不在了,便辞官而去;韩伯俞受了杖责忽然哭泣,这是因为感受到母亲年老体衰,责打无力,打在身上不觉疼痛。慈母盼儿归来,有时站在门口有时站在巷口张望等候;游子思念双亲,也会屡屡登山眺望故乡,只因母子情深。

【点评】

这期内容,突出母子情深。目的还是教导世人,亲子之间要做到母慈子孝。因孝子难得,这里的两位孝子,毛义为官,不为个人仕途,只为奉养母亲,孝心纯良,虽不能与为国尽忠的大孝相比,却也体现了善良的天性,懂得爱惜母亲,奉养母亲,毫无私心杂念,若世间为人子女的,都能如此,家家和睦,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孝道,是仁善的开始,是古代看得最重的人伦道德的教育。

而伯俞受罚被打,更了不起,不仅不怨恨母亲,反而觉察母亲打自己不再感到疼痛而担忧母亲年老力衰,可见他心中时时关怀母亲,疼惜母亲,秉性纯善,根本不在意母亲的责打。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孝,是很难做到的。

而母慈,原为天性,最难做到的是情中有义,莫要溺爱,要处处留意教导儿女是非善恶,做人的道理。犯错给以一定的责罚,让儿女改错归正,也是慈爱的另一面的体现。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母。强调母亲要理智,要做到慈爱中不忘严格教导。所以,虽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情深,更有推己及人,劝儿忠义侍君的贤明。

战国时王孙贾的母亲以自己不见外出的儿子归来就会坐立不安,倚门等待的担忧,晓之以情义:亲子关系如此,君臣也要如此,劝导儿子也要这样真心关怀、忧心自己侍奉的君主,君主不见归来,不知担忧其下落,便是无情无义,不配为人,在大义面前,这位母亲懂得推己及人,这才是伟大母亲的慈爱,虽心疼儿子,却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道义取舍,爱而无私,令人敬佩。

所以,慈母以严为贵。爱而不过则平,平则安。

【故事】

(一)伯俞泣杖  哀母年老

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动怒责罚,用手杖打他。

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心甘情愿默默地等着挨打,没有任何分辨,也不觉委屈哭泣。只想着赶紧让母亲消气,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见儿子知错了,自然就转怒为喜了。爱之深才会责之切,责罚不过是太过在意儿子,怕他走歪路罢了。伯俞对此内心非常清楚,对母亲的责打毫无怨言。反倒担心母亲气坏了身体,所以从不以言语为自己分辨。

可是到了后来,有一次,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感觉不到疼痛。伯俞忽然哭了起来。

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此知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一段佳话,母子情深,感人肺腑,跨越古今,依旧令人动容。(据汉.刘向《说苑.建本》)

(二)慈母倚门  不忘忠义

儿行千里母担忧,道尽了慈母之爱。然而在战国时期,王孙贾的母亲,不仅日日倚门盼儿归来,还能将心比心,劝儿忠义侍君。

战国时期,齐国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闵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疼爱他,每当他入朝应差时,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王孙贾回来得迟了,他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候。非常担心。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上将军乐毅率兵讨伐齐国,并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无奈离宫出走,逃到了莒城。这天,王孙贾正好不在闵王身边侍奉,听说闵王出逃,无处追寻,只得回家。

母亲见了,问道:“燕军攻破了城,你不跟着大王保护他,回来干什么?”王孙贾神情沮丧地说:“我没有在大王身边,不知现在大王到什么地方去了。”母亲听了非常生气,责怪他说:“你每天早出晚归,我倚门倚闾而望。现在你是大王的侍臣,他出走了,你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既然如此,你还回来干什么?”

王孙贾听了母亲的话,感到十分惭愧,自己的确对君主的死活并不十分在意,所以才没有心急如焚,马上去打听闵王的下落。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才醒悟过来,赶紧离家寻找君主,当他知道闵王已逃往莒城,便急忙赶去。

他刚到莒城,听说闵王被前来“援助”的楚军将领淖齿杀死了,王孙贾满腔怒火,在市中心登高振臂高呼:“淖齿乱我齐国,杀我君王,此仇不共戴天!愿意和我一起去杀淖齿的,袒开右臂跟我来!”莒城的军民听了,纷纷袒开右臂,拿起武器,在王孙贾的率领下冲进楚营,杀了淖齿。

不久,他们在城中找到闵王的太子法章,拥戴他为国君。王孙贾因为有功,被新君齐襄王封为大臣。没有母亲的贤明,就不会有王孙贾青史留名的功德。

(事据《战国策.齐策六》。后以“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