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的诗文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 此外亦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其诗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乃"清新婉约,颇存古 调"。同时,姚广孝胸怀中所寓之对人世的深挚情感、对宇宙的知性观照,亦点滴弥散于诗文间。这仿佛合了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一书中说的"诗人对宇宙人 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姚广孝之情志秉性,有一种佛教信仰的参悟,可出人世之局外,以静虑之心观照万物之生灭来去;亦有一种在世生活的热忱,可 入人世之局内,体会人间事之酸咸甘苦。故其作诗,既能入其内,以深挚之情感,写现实之生活;亦能出其外,以冷静之理性,写空寂之禅境。 姚广孝诗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 言。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譬如 "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如: 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 写离别之事。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学与诗学上的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譬如他写, 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 乃是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其中有 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 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而 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 一首,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在景与理一面,则有登览、题画及怀古之作。其中,登览与题画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绘自然之景,或抒感怀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如《洞庭谣》,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万六千顷",极写洞庭的磅礴气势,由岚云水气之晦明变化,到阳动开霁之波平湛湛。山水景物,千态万状,尽在三十二句七言诗里了。又如《题画》一首,写 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 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 彻之味。另一类题画诗,如《题倪云林墨竹》,则常有睹物思人之意。诗中写"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即言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 挚。 至于怀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观照现世。如《春日过显忠墓》一首。姚广孝立于墓冢前,遥想古人昔时龙风姿,一时"四海服威怒"。然转瞬间,恍惚如梦,万物皆空,只叹 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 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所以于功名、死生、荣华之执念,全可抛弃。这种超越的观照,既是禅佛之体悟,亦是内心旷达之流露。另外,如《淮安览古》、《过顺德城》等诗,皆如此类,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广孝诗之第二个特色,乃"兼采众家,不事拘狭"11,有唐宋及汉魏的风格。元代诗人,写诗常染纤之习,而 姚广孝好学古人之道,作诗往往有拟古之迹,诗风清新雅淡,亦有高格。譬如"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此一特色,与 当时文人风气有关。 姚广孝既是通晓文艺、善长诗文的僧人,自然与文人交往颇多。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 诗社结社的时期。于此十余年,姚广孝与社中灵魂人物高启最相投契,赠答尤多。高启是元明之际最出色的诗人。按照清人赵翼的说法,其诗"使事典切,琢句浑 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来平易,而实则洗炼功深"。此即是说,高启作诗,有兼师众长,待其融于心而浑然自成的特色。而姚广孝亦"读古今圣贤书,研究道理, 作为诗文,刻意追古"。两人彼此切磋,渐成相通之作诗、赏诗的标准与理念。譬如,高启以为作诗"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 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姚广孝未有此类言说,却循此躬行实践。所以,高启在为姚广孝《独庵集》作序时,言其爱广孝之诗,读之不厌,更赞其诗"浓淡迭 显"、"圆转透彻","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可见得,广孝诗染当时之文风,通达古今,与文人切磋,彼此影响,渐成一派。 姚广孝诗之另—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 夕阳阁远树,春云散澄江。 五言四句,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 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言"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清 人王士,亦主诗禅一致,拈出"神韵"二字,以言透彻玲珑之境。诗境与禅境,并不全同,以禅喻诗亦非以禅说诗。诗之美,在于气物感人、吟咏情性,以自然之春 风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欢离合、生活际遇,感发心灵。而禅之深,在彻见自性,于山色云林,平常生活中,参悟佛之诸法实相。诗之"言有尽而意无穷",譬 如禅之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皆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胜。故禅味入诗,即是于心灵感发之中,了悟人生价值与宗教体验,以臻审美与圆融之境。 这首诗的开端:"夕阳阁远树",此句所写之景象,开阔且绚丽,使人自觉地有一种远眺与醉心之感。"阁"是动态的间隔。夕 阳底下,云蒸霞蔚,譬如红花映照、金线镶嵌,弥散于山林远树之间。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写旦明之景。此处则将日暮之瑰丽,幻化成人境之亭阁楼榭, 于写景中加以造境,别致且有韵味。后一句继之以"春云散澄江",遂使日暮绮丽之景,蓦地添了一分疏野与清淡。此句中之"云",乃是诗人常用之字。然境之不 同,意亦有别。佛之公案曾说,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 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本是讲未悟、初悟与彻悟的三个阶段。于"云"而言,亦应是见云是云。 然而参禅境界不同、观物方式之差异,使禅僧诗人在心境上视野上,对云之体悟有了不同的感受。姚广孝写"春云",于视野而 言,把春之青色着于白云。春云如碧,融于夕阳之曼妙,似可以江淹"日暮碧云合"称之。而就心境来说,云有逍遥闲适之意,亦有清寂孤高之味。姚广孝用一 "散"字,却将悠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情致,活泼地显现出来了。云散于江水,而诗人之情思又散于浮云,水流云在,皆是澄澈、明静了。此一静虑的心境,正是禅 者所修之"不住心"与"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乃是禅者常用之语。姚广孝于"春云散澄江"一句,不着一字,却尽得纯粹心灵的澹泊与宁静。 至于后两句"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则写近景。王国维标举境界,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由是观之,姚广孝"不见荡舟 人,空对白鸥双"之句,似是入了无我之境,与纷繁外物皆无对立。小舟无人,白鸥双飞。诗人以超然之心立于空寂之景,似乎观物而忘我,融会物我合一之境。这 与佛之事事无碍、万物融通的理趣颇为相近。姚广孝习禅之余,常游山水,亦于山水中体会佛理圆融之旨趣。又譬如,他曾写"五仗石边琴一曲,桃花三月鲤鱼 飞",人与境谐协,物与我俱融,乃天然妙合之景。 姚广孝另有一些明言佛理与禅机之作。譬如"禅翁指示人,又在第二义",即言第一义不可说。禅宗以为最高的真谛,是任何话 语皆无以表达的。若强说之,则会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类似"无言得真趣,何用觅玄音"此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实是取 消了文字的权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与导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故以禅心观世,更为真淳与澄澈。 事实上,赏阅姚广孝诗文,至为重要的乃是以诗观人。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 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由是,以其心中郁结之感性与知性矛盾去 返观,仿佛恰当些。这种郁结使姚广孝在精神修养上,对宇宙、生命秉有一种圆融之理解。而另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使他对人世充满了实在而宽阔的真挚情感。 姚广孝曾作《杂诗八首》,其中一写孔子,一写秦始皇,可见出姚广孝对现实生活种种之历史感悟。孔子一篇云: 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 秦始皇一篇云: 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 其所谓"笔削成春秋",实于思想的角度,言孔子经典作为后世之规范,有治国安民的效用,亦能构建一个颇有秩序的社会。而 所谓"鸿鹄骤一举",则表现了一种救世心态。秦汉之际,与姚广孝所处之元季乱世十分相似。他以赤帝子,也即刘邦为喻,则是期待一明君出世,平治天下,以救 民于"剧政"之痛苦中。此即姚广孝心中对人世之关爱。姚广孝本是医家子,自是熟谙种种病痛人之苦难。为医者,救乡人于肉身顽疾之痛;为圣为贤者,则救世人 于精神妄念之苦。姚广孝陷溺于此,成为一种在世的情感牵系。 姚广孝亦有《秋蝶》,极言这层耽溺之苦痛。诗云: 粉态凋残抱恨长,此心应是怯凄凉。 这首诗乃是拟喻之作,以物拟人,以蝶之凋残喻心之凄凉,以虚拟之景象表现实之情意。诗之格调沉郁,有惆怅之幽思,实为姚广孝诗中少见之作。 姚广孝常怀耽溺之苦痛。前述所言,于姚广孝心底,有感性的、耽溺于世的一面。他牵系政治,欲以儒家之理想社会救人世之苦难,故其写诗,常有现实之感怀。且此种感怀,常是自信与积极的。譬如他写 悠悠范阳郡,蔚蔚娄桑村。 或有桃花源中真淳之民风,或有盛唐诗人敞亮之精神。然此一《秋蝶》,却有淡然之阴霾,好像另一种声音,言理想未得之苦痛。 "粉态凋残"四字一起,即引人环顾四方,寻觅随风飘零之秋蝶。昔时春花之中,粉蝶妩媚多姿。值此秋寒,却无奈得凋零衰 落。蝶之如此,不免使人甚感萧索与戚然。益以"抱恨长",直言幽怨之郁结,更使人多一分哀怜之感。姚广孝以蝶之残态入景,由景入心。"此心应是怯凄凉", 以一"怯"字,极言胸怀之幽远。 广孝潜心习禅,亦怀人间事之理想及抱负。其理想及抱负,非一己之功名,乃是化众生为善,待佐明君,平治天下,救民于乱世 之苦痛。然元季明初,政纲混乱,盗贼四起。虽有张土诚割据江南,偏安一方,后亦有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明朝。然此二者,皆非姚广孝所理想之人物。故长久以 来,他始终活在"机"之期待里。至遇见当时之燕王朱棣,姚广孝年近五旬。而至辅佐燕王成为一代永乐大帝,姚广孝则年近七旬,已是垂垂老矣。生命之流逝,于 姚广孝而言,譬如钟摆往复于左右,成为—种永恒。而在此永恒与无限里,个体之生命譬如渺小之萤虫,被吞噬于时间之维。于是,一种惶恐之感,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在不少的诗作中,姚广孝往往以此自喻。譬如,那首《秋蝶》以蝶喻心。蝶之遇秋,譬如心之遇霜。蝶遇寒秋而"凋残",心则在无尽之等待里"憔悴"。一种归宿难觅之感,一种"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之慨,乃是显然可见的。 不过,姚广孝之天性实是乐观的,亦有对理想执着追求之精神。故其曰"如何不管身憔悴,犹恋黄花雨后香"。蝶之形单影只, 于时节之更替而言,乃是无可奈何的。然对雨后清香之向往,足以使它振翅而飞。人亦如是。虽人力薄弱,世事难料,时势亦难料,然人对理想之追求与向往,理想 于人之魅力与吸引,足以使人驱散阴霾,执着以待。所以现实里,姚广孝持守半生,终是待到了实现理想之契机。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姚广孝随侍燕王朱 棣,以期辅佐明君,为众生造一安泰之世。这首诗,抒写人世间之种种酸咸甘苦。于形式上,有古风之清新;于精神上,亦有儒士之气象,充满深挚的真情。 此外,知性使姚广孝有一种超然精神。他可以无心一己之利害得失,亦可以摈弃任何有目的之欲求。深岭之中,云松之间,可以 栖心;昼夜交替,四时变化,皆是自然而然。对他而言,心存于此境,便也澄澈了,便也能够了悟应对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法了。来与去,终与始,总是顺此因 缘。就好象"声来本无始,声去宁有终",而"禅翁已深悟,焉能动乎中。"姚广孝晚年曾作《少师真容自跋》。诗云:"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抹过两重关, 何者为悟道。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随缘而住,任运而行。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 算作此种反省与自识。参禅使姚广孝秉有一种知性,去观照广袤无垠的宇宙,周而复始的生命。而儒家圣贤之学,则使姚广孝寄广博之爱于人世间。一种感性的、人 世之爱,与另一种知性的、出世之悟,郁结心中,便全在一句"何者为悟道"里了。所以,姚广孝的生命里,始终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浓郁而澹泊、热烈而清冷的气 息。 大体而言,姚广孝作诗,虽不及同辈高启之豪放清逸、沉郁幽远,却有古淡之雅,及"性空思玄,心寂语新"之味,且诗中亦有绰约含空之语,秀丽峻拔。透过诗文,又仿佛可见一种命运无形、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中国传 统文士内心底下,常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这种想法或可作为慰藉,却无法抚平文士们欲功成名就之念,所以无望的挣扎,悲戚的生涯,往往不可避免。而姚 广孝兼合儒、释之学,不必独善己身或化育众生,融儒于佛,借政治之途,去往理想之世。所以在禅心的体悟下,姚广孝虽有沉郁、漫长之等待,却少了文士们常有 的哀戚之感,融宽阔、豁然之心于历史及自然,融政治之念于禅机。姚广孝功成后即退隐僧寺,有如汉留侯张良。然姚广孝之隐,非身隐于山林,而是身处俗世,心 则隐于佛乘。姚广孝于佛、于儒皆有作为,在他心里,既有系民之热忱,亦有禅思之空寂,其入心之深,于世于史乃是少见的。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的内心世界(图)
聊斋中的一个神秘故事(图)
这是一个关于财富的神秘故事,甚至可以说是诡异故事,一个与商业经营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穷书生,自从去了一座古墓,接受一个神秘的使命,然后,他变成商界成功人士,从屌丝变成高富帅。 我们来用现代的目光来解读《聊斋志异》中这个关于财富的神秘故事:《刘夫人》。 迷路的人生:穷小子在暮色中彷徨 故事从迷路开始。不知道是在哪朝哪代,在河南的彰德,有个姓廉的书生,有一天外出,到黄昏的时候,却迷路了。 其实,廉同学的人生一直处于迷路状态。他早年就丧父母,家里一直贫穷,他只有读书这个手段,却一直没有达到读书的目的:功名。 廉同学的人生,是没有财富和功名的人生,也是没有其他追求的人生;所以,他的人生,就是黄昏时候迷路的人生。 神秘宅子神秘主人 徘徊在失途的人生暮色中,谁来引领他的人生?暮色迷茫,你往哪里去? 正在惶遽间,来了一个人,是个老婆婆,一个陌生的老婆婆,却叫出了廉同学的名字:"廉同学,这么晚了,你去哪里?夜太深,不要走得太远。"日暮失途,一个 陌生的人叫着自己的名字,在深深的暮色中,廉同学陷入深深的恐惧。命运在此刻,已经不能自主,不敢说冲出彷徨,那就在彷徨中给自己找一个安歇之地。 怀着找个地方歇息的低层次目的,他跟着老婆婆走,在命运的彷徨阶段,有人领路,那就跟她走吧。当时的他,哪里管得了前面是彷徨的下一站,或者是冲破困境的第一站。能走,就有希望。 前面是什么?是一所大宅子,能有一所安身的宅子,便是人生暮色中最大的慰藉。 这所宅子,到底是你人生迷途中暂时的栖息地?还是你走出困境的出发点呢?别急,听我慢慢讲。 首先是两盏明灯,明灯后面,是宅子的主人,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长辈,举止很有大家风范,更重要的是,她对廉同学的态度不只是客气,而且是很尊重,尊重到当 成座上宾的地步。人生低潮时,能碰上一个非亲非故,却把你当成座上宾的人,往往是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你可能要被利用了。一个没有财富,没有功名的穷书生, 有什么利用价值? 持泛江湖分其赢余 女主人设宴款待廉同学,酒过三杯,很快地进入主题,廉同学果然要被利用,但是,作为一个穷小子的他,无法担当这种被利用。 情况是这样的:女主人是刘太,是个寡妇,拥有相当的财富,却也处于人生的困境,这种困境就是财富被淤积在手里,无法流通以达到钱生钱的目的,她需要一个能在外奔波的男性经理人,将这些可观的本金进行贸易投资,然后大家分红,"欲倩(请)公子持泛江湖,分其赢(盈)余。" 有起色的人生:呆书生被雇佣为经理人 两个都处于人生困境的人,一者是廉同学,纯粹一屌丝,无财富,无功名,但他有封建社会的性别优势:男子,适合在外面奔波经营;一者是刘太,拥有财富,但没 有封建社会的性别优势,不适合奔波江湖进行投资和贸易,坐看雄厚的本金一天天贬值,她需要雇佣一个男性经理人替他打点。 经理人再雇佣帮手 将两人的优势结合起来,确实是投资的一种好途径。 然而,老实的廉同学很诚实地交待了自己的短处:"少年书痴,恐负重托。"雇主刘太却讲出了自己看中廉同学当经理人的理由:一、诚信,她认为廉同学天性淳朴 诚实,值得托付财富;二、读书人的素质适合做生意,既然书读得那么好,说明你素质不低,拿着这种素质去经营生意,不会差的,"读书之计,先于谋生。" 在刘太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下,经营上的雇佣关系就这么确定了,廉同学正式被聘用为刘太集团经理人,第一笔经营资金为"八百两",不知道是黄金还是白银,蒲松龄老师没有做交待。 就这么把资金交给一个毫无从商经验的呆书生?读者不能相信,书中人物也不能相信。老实的廉同学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于是他恳请给一个副手,刘太早有准备,她指示:去找一个姓伍的老仆人,保证靠得住。 好,成交,廉同学正式踏入商界。廉经理当晚四更就起床上路,先找到那个事先指定的姓伍的副手,然后进入荆州襄阳一带,从事商业活动。 此次商业经营情况大致如下: 经商时间:一年。 经商地域:荆州襄阳。 经商领域:不详。 盈利情况:利润是本金的三倍。 公司管理层架构及薪酬制度:刘太独资雇佣廉经理,廉经理转而雇佣伍经理,其实主要商务都是伍经理在操作运行,廉经理付给伍经理丰厚的报酬,"于常格外,另有赏酬。"在规定的薪水奖金之外,还加报酬。 经理人品质:廉经理宽厚,优待下属,常发加班费;伍经理厚道,埋头做项目开拓市场,只知道赚钱,不知道拿钱。 到年底,两位经理人大获而归,回到老板刘太的宅子里,廉经理第一时间要求老板查看账户,很有商家王者风范的刘太却连连说:不急,不急,先庆功,喝完酒再 说。办大事的人,是不会急于算账的。等庆功宴过后,刘太才不慌不忙地摆出她自己早已定好的财务规划,在这套规划中,廉经理盈利多少,给伍经理多少薪酬,哪 怕是额外给多少,都已经算得清清楚楚。 刘太的长处在于在能控制大局的同时,又不让局面一潭死水。选择一个平庸而老实的经理人,再给这个经理人选择一个能干而身份不高的副手,这样,一切商业经营既可以按照她的计划进行,但又不至于因为经理人的平庸而让生意也平平。 接下来的商业活动在形式上是前一次的重复,但规模则不同了。刘太的策划书是这样的—— 经营时间:不限。 盈利预期:不再是盈利几倍而已,而是要获利巨大才可以回来。 经营宗旨和原则:盈利与否,自有天命,这是命;但事在人为,既然你廉经理是我的心腹,那我相信你能对得起我的委任和嘱托,你们在千里之外的一切经营活动和 一举一动,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要自己打小算盘。"所凭者在福命,所信者在腹心,勿劳计算,远方之盈绌,妾自知之。" 时间限度放宽了,盈利目标增大了,对经理人的要求当然也更严格了。而老板的态度,既把得紧又放得开,既给予一定的信任,又施加一定的约束。 廉经理和伍经理又上路了,经商区域转而到了淮河一带,从事食盐买卖。这一次廉经理彻底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就是一个有身份可被利用的木偶经理人而已。于是他还是以读书为业,渐渐淡出商业事务,一切交给身份低下但有才干的伍经理打理。 这一次的商业经营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滚雪球赚取利润,每一年都会盈利数倍,第二年在这个资本加利润的基础上再盈利数倍………总之,大发了。 一个毫无资本,没有从商智慧的穷书生,受到老板如此的关照,虽然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可以被利用而已,但利用也有善意的利用,廉经理该怎样回报给自己人生转机的老板刘太呢? 感恩与回报:雇佣经理人照顾资本主人的家属 若干年后,廉经理和伍经理带着巨额的资金回到刘太的宅子,在商业经营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主雇双方设宴洗尘,欢乐气氛自不必言,席间,老板提出请廉经理 照顾自己的两个孙子,料理自己的宅子。这么一位有财富的大老板,怎么还要委托人照顾自己的亲人和住宅呢?这位神秘的老板到底是什么人呢? 宴会结束,廉经理走出宅子,回首一看,谜底揭晓:那宅子是一座墓穴。传奇女商人原来是另一个世界的。 当然,手里的金子还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很重要。 廉经理是个厚道人,他找到墓主的两个孙子,帮助他们脱贫,还出资修理打点恩人的坟墓。然后,又阴差阳错地娶到了墓主在世间的外孙女,当然,这位外孙女是一位靓女,"佳妙无双",有了财富,还要有对得起财富的美女做恋人和配偶,这个在屌丝的发迹史中,也很重要。 结尾很诡异,但也很实在:做人要感恩,要懂得回报。 这是一个财富故事,只不过蒙上一层鬼怪的神话色彩,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当然不会相信坟墓中会爬出一个老板委托你拿着巨资去做生意,但是撇开神鬼的荒诞 外貌,却也可以看到商业投资的一个合理的形态:资本拥有者雇佣经理人进行经营,被雇佣的经理人又雇佣帮手操作具体事务,一层套一层的盈利"食物链",或许 透露了经商界的一些真相吧。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音乐起源的各种传说(图)
人类社会的音乐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音乐家有国界,音乐无国界"。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 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音乐作为游戏,这就产 生了乐器。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 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论及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据说为数不下三百种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乐家,关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哀 与欢乐的时候都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的秩序, "乐"是取得谐调。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可见于论 语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乐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从作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内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乐的盛况以及音乐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弹奏的竖琴状的弦乐器,以及各种笛类乐器。 阿拉伯等地区的器乐也相当发达,自古以来就使用在一个八度之间分为十七个音名的特殊音阶。 五、希腊古代音乐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话的面纱。阿波罗神主掌音乐,其下有九位缪斯(Muse)女神,将音乐称为Music或Musik,希腊乐器中,有叫 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还有叫做齐特尔(Kithara)的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 六、纯律的产生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种称为弦琴(Monochord)的单弦乐器,首先解释出纯律理论。这就是根据弦的长度,以一比二作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计算出来了。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英小镇发现高8英尺,长着两只血红双眼的大脚怪
据英国太阳报报导,英国伦敦肯特西部约40公里一个皇家小镇发现大脚怪踪迹。当地居民声称,在小镇旁边的树林发现了一个高8英尺,长着两只血红双眼和奇长手臂的怪物。 这并不是当地第一次发现大脚怪,肯特镇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70年前1942年,就首次发现了野人。当地的一对老夫妇发现了猿一样的动物, 它看起来像美国传说中的大脚怪,被惊吓后咆哮着在树林里飞速奔跑。目击者称:"转身后,他们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猿一样的动物,血红色的双眼慢慢向他们移 动。" 大脚怪,又叫"沙斯夸支",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但未证实的一种似猿的巨型怪兽。在北美的印第安人中,早就流传着这种神秘怪兽的传说。但确凿的足迹 最早是在1811年发现的。当时探险家大卫-汤普逊从加拿大的杰斯普镇横洛矶山脉前往美国的哥伦比亚河河口,途中看到一串人形的巨大脚印,每个长30厘 米,宽 18厘米。由于汤普逊没有见到这种动物,只看到大得尺人的脚印。他报导了这一消息后,人们就用"大脚怪"来称呼这种怪兽。从此以后,关于发现大脚怪或其脚 印的消息络绎不绝,至少有750人自称他们见到了大脚怪,还有更多的人见到了巨大的脚印。虽然不少科学家认为大脚怪是虚妄之谈。
关于大脚怪或者是野人雪人的发现,其实世界各地都有频繁的报导。 美国森林惊现神秘动物 缅因州位于美国本土的东北端,位置相当于我国的黑龙江省。该州是新英格兰地区面积最大的州,虽然森林密布,景色幽美,但是冬季长而多雪,常有风暴。 然而一家人在远足通过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树林时,突然发现了一只奇怪的动物,它披着厚厚的黑毛,从远处看着很像猿,安静地坐在树冠上。 俄罗斯惊现神秘巢穴 来自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瑞典的科学家们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的克麦罗沃州发现两棵被弄弯的树,看起来就像是与猩猩或者大猩猩类似的动物正在造窝。两棵树被外力扭曲互相缠在一起,形成一个穹形。 情侣旅行遭遇大脚野人袭击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男子声称,在一次野营中遭受到大脚野人的攻击,大脚野人用石块砸他的露营车。约翰-里德是一位狂热的大脚野人迷,本月他和女友 野营旅行中看到一只身材高大、毛发漆黑的怪物夜晚走过露营车的窗口,甚至大脚野人还用石块砸露营车的外部照明灯,试图避免被发现。 中国神农架野人或真实存在 一支民间野人考察队声称,他们在神农架北部山地发现一些物体,极有可能是野人活动迹象的物证,如果排除可能的已知动物所为,似乎能够说明当地这一极富争议的物种确实存在。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可怕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一半以上死亡
据国外媒体报导,根据加拿大科学家得出的新研究发现,致命的埃博拉病毒能够变异成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提高应对这种可怕疾病的难度。埃博拉病毒能够导致严重内出血和多重器官衰竭,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无法治愈的病毒只能通过接触被感染的血液传播。 加拿大研究人员进行的实验显示,埃博拉病毒无需通过直接接触便可从携带这种致命病毒的猪传染给猴子。他们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证明了此前的推测,即埃博拉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从猪到灵长类动物。在评估埃博拉从动物到人类的传播风险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 16日,十几名乌干达人被隔离,以防止出现新的埃博拉病毒爆发。截至这一天,已经有3名乌干达人被这种病毒夺去生命。埃博拉病毒能够导致人和很多非 人类灵长类动物出现致命出血热。1976年,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在刚果出现。这种病毒以发现地埃博拉河的名字命名。迄今为止,科学家仍未找到治愈手 段,也没有研制出疫苗。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首先出现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疼、关节痛、肌肉疼、咽喉痛和虚弱,而后是腹泻、呕吐和胃痛。一些患者可 能出现皮疹、红眼、打嗝以及内外出血。这种病毒可通过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或者被其分泌物感染的物体接触后传播。埃博拉病毒往往在公共葬礼上传播,送葬 者接触因干感染埃博拉去世的亲属也成为感染者,进而导致埃博拉爆发。 在一些患者身上,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器官衰竭和无法控制的出血,一名健康的成年人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短短几天内便会死亡。埃博拉是最致命的病毒之一, 在大约1850名已确诊的感染者中有多达三分之二的人死亡。专家们表示极端毒性是埃博拉病毒的弱点。由于导致感染者死亡的速度超过传播给下一个人的速度, 埃博拉病毒可以被抑制。如果这种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无疑会加大控制疫情的难度。 实验中,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的研究人员故意让6头小猪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后关进住有4只短尾猿的围栏,短尾猿被关进铁笼子。8天内,所有4只短尾猿 在没有与小猪直接接触情况下全部感染。研究发现刊登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国家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加里-科比格博士参与了此项研究。他在接 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他们怀疑小猪呼出的湿气中尺寸较大的小滴含有埃博拉病毒。他说:"它们能够留在空气中,但时间不长,也不会传播很远。但它们可 以被吸入气道,导致感染。这就是我们在研究中得出的发现。我们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这种病毒以这种方式进入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肺部。" 虽然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但研究人员表示短尾猿在遗传上与人类较为接近,研究得出的发现无疑会加剧人们的担忧情绪。果蝠能够携带大量埃博拉病毒,与 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接触后,人类也会感染这种病毒。这项研究指出野猪和家猪都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 乌干达的此次埃博拉病毒爆发——爆发地点距离首都坎帕拉只有40英里(约合64公里)——发生在乌干达政府宣布本国西部一个偏远地区此前出现的疫情 结束后大约一个月。官员们表示此次疫情的埃博拉病毒是苏丹埃博拉病毒,与上一次疫情(刚果埃博拉病毒)没有任何联系。上一次疫情从7月到8月,出现在基巴 莱西部地区,至少造成16名村民死亡。 官员们表示此次疫情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此外还有15名感染者处于监视状态,观察病情变化。埃博拉疫情在乌干达引起恐慌。近年来,这个国家已多次出 现埃博拉疫情。如果埃博拉疫情能够通过空气传播,与感染者同住一家医院的患者势必逃离医院,以避免感染。2000年出现在乌干达北部的埃博拉疫情是历史上 最严重的之一,共有425名乌干达人感染,一半以上的感染者死亡。2007年,靠近刚果边境的乌干达偏远地区本迪布焦爆发埃博拉疫情,共造成37人死亡。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张果老的传说
"赵州石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一曲民间广为传唱的《小放牛》,把当年褡裢里装有日月 星辰倒骑毛驴行走在赵州桥上,检验这座桥工程品质并与鲁班斗法的张果老定格在赵州桥的神话传说中。宋代赵州刺史、诗人杜德源也留下这样的诗句"隋人选石架 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从此,张果老这个怪老头便与千古名桥结下不解之缘。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张果老其人? 据《唐书》记载,张果老本名张果,缀一个"老"字是对其尊称。他是传说中的仙人,是"八仙"中最年长者。相传他是唐代邢州人,今广宗县张固(果)寨 是其家乡。邢台西部有仙翁山,俗称张果老山。张果因得宛丘、铁拐李诸仙道法,获长生秘术,隐居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间,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武则天曾遣使 欲召见之,佯死不见,后人复见其居恒州山中。好神仙的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待见到张果老时,却见此人老态龙钟,顿生疑惑:"先生是得道之 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我是齿落发稀时得道,只好这副光景。陛下若看着不顺眼,我不如把它们尽去了好。"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 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过了一会儿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胜似壮年。张果老自称"生于尧时丙子岁,位侍中。"张果老从 尧活到了唐玄宗时期,算算他该有多大一把年纪!张果老常倒骑驴,日行数万里,有趣的是,到达目的地后,便将这驴摺纸般折叠起来,藏于巾箱,乘坐时则取出, 吹口法气,便又幻化成真驴。唐玄宗曾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他的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旧唐书》、《新唐书》方技卷等。 至于张果老是如何成仙得道的,民间有诸多传说。相传,张果老系穷赶脚出身,靠赶着毛驴运送货物糊口。一日,他路过一座小庙,庙内肉香扑鼻,推门进 庙,见殿内支着一口铁锅咕嘟嘟炖着一锅白肉。张果老饥肠辘辘又见四下无人,就用木棍夹着吃起来,把一锅鲜香味美的白肉吃了个精光。剩下的汤也喂了驴。张果 老哪知道,他吃下的是一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地精娃娃肉",人若吃下可以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这传说类似偷吃人参果的孙猴子。 民间还把张果老尊为说唱道情的祖师爷。传说,唐玄宗一心想把玉真公主下嫁给张果老,但张果老谢拒了,他敲打着渔鼓、简板唱道:"娶妇得公主,平地升 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张果老恳请还山以后,云游四方,敲打着渔鼓、简板唱道情,劝化世人,至今仍有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扬州道情和湖北渔鼓、 湖南渔鼓、山东渔鼓传世。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非事实
汉武帝 老毛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按此说法,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差不多就都是个文盲半文盲了。秦始皇姑且不论,汉武帝实在是很冤枉。依我看,汉武帝刘彻不但有文采,而且,他的文采在历代帝王之中绝对是一流的。 首先,刘彻会作诗。了解汉武帝刘彻,绝对不能看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怨恨刘彻用宫刑让自己蒙受奇耻大辱,因此《史记·孝武本纪》里只记载了刘彻一系列祭祀鬼神的迷信活动,只字不提他的文功武治。 了解汉武帝,得看班固的《汉书》。《汉书·武帝纪》中记载了汉武帝文功武治的主要事迹,其中,包括他几次写作诗赋的背景与情形。 《汉书》记载的刘彻第一次写作诗赋,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这一年刘彻四十四岁,属于文学中年时期——这年六月,在后土祠旁边挖出了一口宝鼎,刘彻于是写了一首《宝鼎之歌》;秋天,有一匹马在渥洼水中生产,他又写作了一首《天马之歌》。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四月,刘彻前往泰山祭祀,走到一个叫瓠子的地方,黄河即将决口,他命令随从大臣将军以下都必须加入抗洪抢险行列,背柴禾 加固河堤。面对抗洪险情,刘彻有感而发,写作了《瓠子之歌》。同年六月,甘泉宫内生长出了一棵九茎连叶的芝草,他又写了一首《芝房之歌》。太初四年(公元 前101年)春天,贰师将军李广利杀死大宛国王,将缴获的汗血宝马献给朝廷,刘彻又作《西极天马之歌》。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巡视到东海的时 候,猎获了一只赤色大雁,作《朱雁之歌》。写《朱雁之歌》的时候,刘彻已经六十三岁了。 从以上记载,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几点结论:一是刘彻每次作诗,都是因为什么事情发生,有感而发,合乎"歌诗合为事为著"的风骚传统;二是他一生中 作诗持续的时间很长,可见他对于诗歌是经心着意的,不是附庸风雅偶尔为之。刘彻流传到今天的诗歌作品,除了《汉书·武帝纪》提到过的《瓠子歌》、《天马 歌》、《西极天马之歌》之外,还有《汉武故事》记载的《秋风辞》、《搜神记》《汉书·外戚传》等记载的《李夫人歌》、《洞仙传》记载的《思奉车子侯歌》、 《东方朔别传》记载的"柏梁台联诗"。因为刘彻的诗歌,不少篇的创作背景都是有明确记载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诗歌都是汉武帝本人的创作,不存在假手词 臣的问题。 其次,刘彻的诗写得不错。刘彻的诗歌作品,全部是楚风诗歌,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悲情传统,抒发的都是缠绵悱恻的感情,带有明显的伤感色彩。我认为,《瓠子歌》和《秋风辞》堪称其代表作。为了便于读者朋友了解,摘录如下: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 《瓠子歌》共二节,以上摘录的是第一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到,刘彻是一个感情丰富、心思细腻、性情敏感的人。两首诗因为题材的原因,各有侧重。洪水泛滥成灾,他在当机立断采取措施的同 时,内心也充满了忧虑,《瓠子歌》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有责任、有悲悯的帝王情怀;秋风刮起,草木摇落,多情的人不免要心中感伤,《秋风辞》表现出来的是地道 的诗人肝肠。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信仰—–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
遥望苍穹,繁星点点,无人知晓到底有多少。地球,在这浩瀚的宇宙之中,弱小的无与伦比,只不过一粒小小的尘埃。生活在其中的人,有什么资格妄自尊大 的宣称自己──"人"是这宇宙中至高无上的生命呢?难道其他星球上就没有生命吗?或许还有无量无际的生命,比人高级的,比人低级的或与人差不多的,遍布宇 宙的各层空间,只是人不清楚罢了! 看满天星斗,我不禁自问:天地茫茫我是谁? 人是猴子变的,几十年来我们不得不在学校的课本中这样学着,但自己却始终心怀疑惑:猴子成为了自己的"祖先",总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然而,当我们翻阅中外历史上留下的名著,却与这样的说法毫无关联,更多描述的是人与神佛之间的关系。从我国流传已久的各类经典、西方的古典名著及各类不朽艺术作品,都是对神的讴歌,对神的赞颂。 在一切正统的宗教中,都把"人"看成是神佛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使得人拥有了与神佛相似的身体与外形。人,由此变得珍贵了,这与猴子毫不相干。 可是,忘乎所以的现代人,特别是被无神论和进化论误导的人们,除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卦占卜或进香拜佛以求吉祥之外,大多数人已无法说清求神拜佛的 意义了,已感受不到神佛的慈悲了。寺庙成了求财、生儿子、保平安的场所,不再是神圣的殿堂,人再难找到心灵的皈依,对神佛的敬仰也当然无存。殊不知,这是 人类在走向无底的深渊,损毁人类的根基。 熟知历史,一心向善的人都明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信仰才是唯一经得起时间冲刷的,才是真正人类的根本,才是人找回自己的钥匙。贫富贵贱,人生活 的主题,人人沉浸其中,但它却无法抵御时间的冲刷。女人的美貌、男人的智慧、童年的纯真、壮年的彪悍……以致人生命的本身,都会被时间的长河冲洗的无影无 踪。唯独信仰成为了时间的天敌,永存于人间;成了人永恒的精神支柱,历久弥坚。 这世界上,无论你来自何方,人们对信仰都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即使是来自被无神论和进化论误导的一些人,虽然他们对自己的"信仰空虚"感到认同,觉的无可奈何,但也同样对真正的正统宗教怀有尊重的心态。 信仰,对神佛的敬仰,永恒于人类生存的世界,却也超越于人所生存的地球时空。他,必然来自高于人的境界,当然应是人毕生追寻与遵循的轨迹,因为,他能引导人重归故里,回到美好的家园,即返本归真! 让我们看看古人对神佛的敬仰,对求道执著的追寻: 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为求道,放弃王位,离开美丽绝伦的妻子,一心修炼,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成就了佛的果位。后来,他传法四十九年,救度了无数的人, 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顶礼膜拜。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虔诚的信仰神佛,每遇大事或节日,都要祭天祭祖。在民间,有关佛道两家的修炼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最后修成得道的也很多,这些都在一些书中都有记载,或在民间经久传颂。 其实,中国近代以前,整个社会上对修炼人都是非常尊崇的。比如经典名著《水浒》中,鲁提辖杀了人,为躲避刑罚,就出家当了和尚,官府也就不追究了,因为人"出家"了,官府就不能管了,官府只能管常人社会的事情。 《封神演义》最后一回里,当大功告成,武王分封天下之际,李靖等七个修道人虽曾立下汗马功劳,却不要富贵,他们对武王说:"臣等原系山谷野人,奉师 法旨下山,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臣等理宜归山,以得师命。凡红尘富贵、功名、爵禄,亦非臣等所甘心者也。今日特拜辞皇上。望陛下敕臣等归山,真 莫大之洪恩也。" 武王无奈,只得率百官亲至南郊饯别,请看这个细节: 李靖等复上前叩谢曰:"臣等有何德能,敢劳陛下御驾亲临赐宴,使臣等不胜感激!" 武王用手挽住,慰之曰:"今日卿等归山,乃方外神仙,朕与卿已无君臣之属,卿等幸毋过谦……" 武王以天子之尊,与李靖等修道人也是平等相待,过去的君臣之属也已经过去了。这一细节真实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事实:修炼人不受常人社会的管辖(当然不是说修炼人可以破坏常人社会的正常道德和管理),从天子到庶民对修炼人都是非常敬仰的。 在西方,人们对神佛的信仰同样也是如此,耶稣基督为众生受苦受难,他的神迹感动了无数人,以致基督徒们在被迫害的三百年间,都没有放弃过,最后争得 了他们的权利。即使今天,全球仅基督教徒就是二十多亿,还不用说其他的教徒。从整个人类来看,信仰神佛的人还是占主流。在中外历史上,凡对信徒进行迫害、 焚毁寺庙、诽谤、侮辱神佛的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恶报。商纣王写淫诗亵渎女娲娘娘、暴君尼禄残杀基督徒就是典型的例子。历史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 沉痛! 在当前的社会,同样有一部分坚信神佛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旋涡中,他们看淡地位、钱财、功名,虽身处艰难险境,却以金刚之志无所畏惧,成了人间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 或许,人只能有了高贵的信仰,才有永恒的精神支撑,才有心法的约束,才明晓人生的真谛,最终返归真正的家园,享生命之美好和永恒!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一法轮功学员讲述当年追随师父听法的过程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一位法轮功学员记录她从1993年开始追随自己的师父到中国大陆各个城市去听讲法的过程。她平实细致的讲述中,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江泽民这么狠地整法轮功,为什么在严重迫害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坚持学法轮功。现在有很多人在追问:江泽民为什么这么妒恨李洪志先生,为什么要用五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把李先生引渡回国,为什么这么害怕法轮功学员,总得有什么原因吧?我想,这篇有着特殊的历史跨度、详细记载着法轮功创始人在大陆传法时许多具体事例的文章,会帮助很多人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具体答案。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轮回故事:隔世善报
江西南昌在古代又名洪州、豫章。宋朝时,当地有位依靠烧制瓦盆而发家的富翁沈某,人们都称他为"沈乌盆"。过去一般人家买不起铜盆、瓷盆,大部分买瓦盆 用,因此他家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销量很大,故而渐渐富有。大概因为瓦盆颜色的原因,又被称作"乌盆"。传统京剧里面有一出戏叫作"乌盆记",其中的"乌 盆",就是指瓦盆。 这位沈乌盆先生,一心信佛,平日极为好善乐施。当地上蓝寺因为年代久远,而急需修缮。沈乌盆一人就捐钱数十万为上蓝寺塑了三尊佛 像。可是此后,他的妻子、儿女却先后去世,而他也因年纪越来越大,无法照顾瓦盆作坊,导致生意越来越差,最后完全破产了,此时他的亲戚也都不再与他往来 了。终于在某年的冬季下大雪之时,沈乌盆因为饥寒交迫死在城外,无人为他收尸。死状凄惨,衣不遮体,也不知是死后被人扒了衣服,还是生前因贫困而如此。 雪停后,当地人李某骑马经过城外,看到了沈乌盆的尸体。这个李某一向喜好嘲弄别人,便开口说:"奉佛果报,乃如是乎?"接着下马取出笔墨,在沈乌盆尸体裸露的左腿上提了一首打油诗:"洪州沈乌盆,塑佛舍三尊。一朝饥冻死,衣不庇其臀。" 围 观者有的和李某一起嘲笑,有的纷纷指责李某实在太刻薄,他因此不得不调头回家。李某回家后不一会儿,他的妻子就生了一个儿子。接生婆发现这个男婴左腿上有 许多文字一样的胎记,就告诉了李某。他接过孩子一看,正是早上在沈乌盆尸体上写的那首打油诗。他知道这个孩子乃是沈乌盆转世投胎,不由的懊悔今天实在太不 厚道了,于是大为忏悔,出钱将沈乌盆好生安葬。众人知道此事后,无不惊叹轮回之事确凿无疑。李某儿子身上的文字,到满月后才渐渐消失。 李某的这个儿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入学读书后更是成绩优异,深得家人钟爱。这个小孩二十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了,可以说前途无量!当年曾嘲笑过沈乌盆行善不得好的人,也都由此相信行善必有善报。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感叹此乃前世信佛行善,今生得善报的实例呀! (资料来源:《夷坚志补卷》)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称为周朝的"太王"。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是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原是一个小国豳国的国君。当时,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欲得财物"。给了财物以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豳国百姓被激怒了,纷纷主张打仗。 这时,古公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的目地,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们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地,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原文: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我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因此,古公亶父只带了近亲私属一群人,学他的祖先不窋一样,离开豳国,迁徙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定居。 古公亶父的这个举动被老百姓知道了,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 No tags for this post.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
中国气功风靡印度:五百名学生和铁路部官员趋之若鹜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印度海得拉巴(Hyderabad)市的法轮功学员近日前往纳拉辛哈·雷迪(Narasimha Reddy)工程学院弘法。学院的院长非常支持法轮大法。他邀请学员向三百名一年级的学生介绍法轮功。
之后,法轮功学员又拜访了JB工程学院的主任。经他同意,学员们向一百五十名学生弘法讲真相。学生们反应热烈。一个月后,该院主任又邀请学员向医药系学生弘法。
相关文章:from 气功修炼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