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星期六

引领人类艺术回归 评委赞新唐人油画大赛

睽违五年之后,“全世界人物写实大赛”于今年再度举行。据大赛组委会介绍,新唐人电视台于本年度举办的第五届全世界人物写实油画大赛,仍邀请到著名张昆崙教授担任评委主席。张教授在2月2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唐人的油画大赛是一件“引领艺术回归”的伟大赛事,参赛是“走在人类艺术重现繁荣最前列”的人。他希望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油画家们踊跃参赛。

张昆仑教授早年毕业于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创建了山东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后担任该院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他有许多大型纪念碑雕塑矗立在中国和北美地区,另有大量油画和雕塑作品在世界巡展十余年至今。

新唐人大赛的意义伟大”

张教授是历届新唐人油画大赛的评委主席,他高度评价了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这个比赛。

“新唐人的油画大赛为社会上那些真正坚持传统的优秀画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他说,“这些人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已经不被重视了,而新唐人的比赛起到了展现他们才华的平台作用。”

张教授表示,他非常赞同新唐人这个比赛的宗旨和目的,那就是要求“传统的写实”风格与传递“传统的理念”。

“因为传统写实的艺术是神留给人的,是人类应该有的文化艺术。”他说,“人的身体形象和结构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样子造的,所以坚持‘传统写实’其实也是人类对自身的尊重。”

大赛强调技巧与内涵并重

张教授表示:“要想画好写实人物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再好的内容、再好的想法也白搭;必须要有很好的造型能力,用色、用油、用笔的经验,懂得构图技巧和画面整体处理等等,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不管你用古典的罩染法也好,用直接画法也好,还是自己在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也好,只要画得好,我们都欢迎。”

张教授还提到,在当今世界道德败坏、艺术变异的现实中,旨在恢复传统的新唐人油画大赛,“是在引领人类艺术的回归”,而且是“引领人类(油画)艺术走向繁荣的唯一希望”。

张教授认为艺术和人类道德息息相关,对于人类至关重要。他说:“有人讲,人类艺术是社会文明提升或下滑的加速器和润滑剂,可见艺术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她必须是人类善与美的载体,传承人类的文明,弘扬人类道德,陶冶人类情操,传递好的知识,启迪人的善念,甚至展现神界的美好,引领人类走向光明。这些是真正的艺术应该具备的特点和作用。”

“实际上也是在恢复人类的传统。”他表示,现代人不知道的是,传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唐人举办的这个活动说到底是在拯救人类。所以,这个事情是非常伟大的。”

参加比赛的选手“了不起”

张教授说,艺术是人类道德的风向指标,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人类的思想境界、道德高下相关联。

“具有不同情趣的人会看不同的作品。现在画着骷髅头的背心都在穿,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还有市场。”他说,因为现在有些人不知道真正的艺术是什么,很多搞现代派的人强调自我,抒发狂热。

“他们还以为印象派,抽象派,后来的什么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以为这些都是‘进步’,……还有人到一些原始的艺术中去找灵感,说‘越是原始的艺术越现代’等话,那是无知。”他表示,因为人类是沿着“成住坏灭”的规律发展的,从一个大的宏观角度看,人类被销毁过很多次了,有些所谓“原始”的艺术恰恰是上次文明人类道德败坏、艺术变异被销毁时期的产物。

“现在一些人都分不清好坏了,乌七八糟的东西能卖到多少千、多少万、多少亿,都是在炒作。随着人类道德的败坏,艺术在不断地变异,现在人类的败坏程度超过了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他说。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还能够坚持写实传统的画家,张教授认为“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些人如果能参加新唐人的比赛,在艺术回归这件事情上和新唐人电视台共襄盛举,是起到了一个艺术回归、重现繁荣的桥梁作用。”他说,“现在人类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在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时期。人类一定会变好,人类的艺术也一定重现繁荣,而这些参赛的画家是走在最前列的一批人。”

他希望全世界的写实油画家,特别是中国大陆的那些有天分又勤奋的画家们踊跃参加比赛,“起到他们应该起到的历史作用,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艺术创作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张教授从自身的艺术创作中体会到,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和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是一个“不修道已在道中”的过程。

“宇宙中的生命是分层次的。当你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什么高度,你就和那一个层次中的生命相沟通,你就具备那一个层次上的智慧。”他说,“所以一个真正的严肃的艺术家就是一个,而一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的过程,即使他没有明确是修哪一门,也是‘不修道已在道中’。”

“很多人说:‘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一个艺术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外现。”他说,“只有龙和凤才能生出来龙和凤。所以艺术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他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比好人还要好的人;而且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纯净自己,洗刷自己所受到的污染,返出来他先天纯正的最美好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是对人类有好影响的作品,能让人看了之后心胸更加开阔,人格更加高尚,使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那他是不是在做一件最大的好事呢?中国人讲‘不失不得、善恶有报’,那么他积了这么大的德,他的心又这么纯净,那么他的生命的永远将是什么呢?如果人是从天上来的,那么他是不是就能回到天上了?”他说,“所以,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修心提高的过程,他在人间建立艺术辉煌的同时,他也在铺垫他生命永远美好的路。如果一个艺术家能认识到这一点的话,他的艺术才具备了真正的意义。”

采访最后,张教授鼓励画家们在本届大赛踊跃报名,报名截止日期是7月15日,大赛网址:https://oilpainting.ntdtv.com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因妒舌生毒疮 悔罪完好如初

文:御风
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的说法,在这个是病,在另外的空间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命,有时候甚至可以过到我们这个空间来。

后魏末年,嵩阳有个人叫杜昌,他的妻子柳氏忌妒心很强。有个婢女叫金荆,杜昌洗头时叫金荆给他梳头,柳氏因为妒忌便叫人割了她的两个头。不久,柳氏被野蜂蜇了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最后都烂了。还有一个婢女叫玉莲,的非常好,杜昌非常喜欢她,并称赞她。柳氏于是就割了她的舌头。后来柳氏的舌头也生疮溃烂。病情很重,柳氏就去那里忏悔。禅师已经知道事情的经过,对柳氏说:“你因为忌妒,先前割断了婢女的手指,你已经失去了手指;后又割掉女婢的舌头,现在你又应该烂掉舌头。你只有诚心悔过,方可免灾。”柳氏跪在地上恭敬地请求。七天后,禅师张大了口念咒语,有两条蛇从她的口中出来,有一尺多长,又急忙念咒语,于是蛇掉在地上。柳氏的舌头也恢复了原样。从这以后,柳氏不再忌妒了。(出《朝野佥载》)

在这个空间是妒忌,在另外空间却是毒蛇。所以我们常说的蛇蝎心肠并非空穴来风,大概是真有这种东西在操纵人。只不过在我们看不到罢了。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37):薛大人被阎长劫持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阎长本以为会万无一失,他安排手下保护婷花的性命,又蒙上了脸,哪里想到会出现意外,被婷花亲眼看到。为了此事,大获全胜的阎长事后心情却跌落到了谷底,对抢来的财物视若无睹。失去了婷花对他的信任,对他来说,如同世界末日的来临,活着没有了任何的意义,绝望的痛苦使他不停的酗酒,但是怎么喝也醉不了,他的身边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了解他的心情,他只好重重的拍打自己郁闷的胸膛,对守候在一旁的张行首失声痛哭:“我为什么怎么喝也喝不醉啊,你知道吗?我的心情太难受了,我亲手将自己的希望给斩断了,我象掉进了无底的深渊。没有了希望我的人生会暗淡无光。”他捶胸的痛苦绝望不但无人理解,更让李大人感到心烦。认为他对钱财不动心虽然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作为一个男人没有野心,只会对一个女人动心对自己的人生是不负责任的。

看到这里,人们都会对阎长心生痛惜之情,也都会明白,这些剧情的目的所在。阎长并非是对一个女人执着,从婴儿开始,长期以来他生活在船上,为了生存,跟着李大人唯命是从,但是他的本性却未泯灭,由于少年时无意之中碰上了弓福(现在的大官)和婷花,使他不自觉的向往人间正常的关爱,也想拥有世上美好的人间真情,因而对自己海盗的身份开始感到厌恶,失去弓福对他的信任后,他在世上就只剩下婷花这么一个真心体谅关心他的人,因此万分珍惜,成了他黑暗的海盗生涯中得以活下去的希望。

他的人生会过得如此可悲,就是没能有人善用他的才华,引导他走一条象张大官那样的路,如果他可以遇上薛大人,成为薛大人的手下,他一样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一样会懂得珍惜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世上有意义的事。不执着财物的他本是块极好的材料,也能象大官那样努力勇猛的朝人生目标奋进,但是他却没有这样的机会,由于跟错了主人,天性上又对海盗的所谓事业毫无兴趣,没有是非之分的他就这样在无知中一边向往美好的东西,一边麻木不仁的成为夫人与李大人手中的极易操控的利器,白白葬送自己的一生。

亭花一开始没想到是夫人指使阎长对她的打击报复。但是她很快发觉,由于这次商船被抢,没能如期交货,盐权被夫人抢走,不仅如此,早在阎长袭击之前的十天,夫人就已经吩咐人准备开盐店,好象早就清楚她的船要出事,婷花猜测是夫人的奸计。不久,夫人又逼婷花商团的行首们交出不与婷花做生意的保证书,对不听从的行首当众处决,十分恐怖狠毒。顺镇的父亲看得毛骨悚然,赶紧让婷花小姐不要再与夫人作对,否则会没命的。婷花听到消息,不但不怕,反而决心抗击夫人,绝不会屈服在她的淫威之下,任她宰割。

张大官这次由于失去了几十个护卫,陷入深深的自责,薛大人劝他回扬州重整实力再来,大官却失去了冷静,急着要趁他们沉浸在胜利当中毫不防备的时候袭击他们。他决定自己带几个手下暗中潜入海盗本部出奇制胜,要除掉李大人和阎长。

但是他刚离开不久,阎长也带着几个手下偷袭清海,要趁势杀了大官。大官成功抓住李大人的同时,阎长也潜入清海,见大官不在,把薛大人给带走了。阎长回到岛上才得知义父李大人已被张大官带走,显得惊慌失措。

薛大人的女儿彩玲见父亲遇难,生死不知,泪如雨下,大官也心急如焚。虽然抓到海盗头子李大人,但为了尽快救出薛大人,大官决定与阎长互换人质,得到了阎长的同意。夫人认为这是除掉大官的绝佳机会,建议阎长趁机杀了他。

但阎长却不同意,认为这是他与大官俩人作为男人之间的约定,失信于人,就会被人耻笑。阎长最后还剩这,守护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不肯失信。不料夫人私自与张行首商议,让人暗中放箭。结果互换人质时薛大人中箭受伤,为救奄奄一息的薛大人,大官不得不放弃对海盗的追讨,返回了清海。阎长最恨被大官瞧不起,他见手下暗中放箭,坏了他的名声与自尊,非常生气,当李大人命他趁大官护送薛大人回扬州治病途中袭击大官时,他还非常生气,认为自己毁了约定失去了脸面,无法做这丢人卑鄙的事情。他将来要堂堂正正与大官较量,分出胜负,以此挽回他男子汉的自尊。那时他再亲手杀了他。李大人听了非常吃惊,这男子汉的自尊就这么有价值吗,宁愿放弃这绝好的机会。也正为此,大官一直认为阎长的本性跟李大人、夫人之流不同,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

但是侍人听说大官放走了海盗头子,心下一惊,非常担心大官因此招来祸患,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捏造谎言,状告张大官放走了海盗头子、与海盗勾结,那可是重罪,因此命人小心各自的言行。但是夫人怎肯善罢甘休,大官为此很快就要面临来自夫人的栽赃陷害——他实现理想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第二次难关。在逆境中他要如何面对,怎样思考,怎样选择,都是该剧通过大官的人生故事重点要为观众传达的做人的思想。


from 气功

2019年3月1日星期五

千古义商张保皋(36):婷花痛断私情 大官出师受挫

文:刘如
来源:

大官实在太吃惊了,原来唯一相信他,让他护送商团走海路的主人正是婷花,原来那天被刺伤的女子就是婷花,如此长的时间他回到新罗,婷花一直知道他的存在,为何她不来见自己,大官来不及整理自己又急又混乱的思绪,飞奔到大人府上,急呼婷花的名字,问大人,小姐现在伤势怎样。

大人见此情形,马上明白,张大官正是婷花一直挂念在心的人。大人说自己也不了解为何婷花明明知道他就在新罗,却偏偏不去见他。大人还告诉他婷花战后的下落与不幸的遭遇。如果不是大人当时作为使节前去,碰到了在长安为妓企图自尽的婷花、得知她新罗贵族的出身将她赎出,婷花的命运不堪设想。但是大人救她回新罗后,虽然曾想找个正当人家把婷花嫁人,让她有个安稳的家庭和依靠,婷花却不肯嫁人,一心要做生意,这才在大人的支持下组建了现在这个商团。

大官听到这样的遭遇,心如刀绞,更加急切的盼望婷花赶紧醒过来,他要问婷花,为何身在长安却不去找他,要活活的遭这些罪。他哪里知道,婷花一生守信如命,由于战争期间为了救大官的性命答应做阎长的女人,她早已让人带了消息给大官,从此断了与他的关系和缘分,那时她就打定主意不再见大官了。当阎长决定让她自由后,她认为自己再回大官身边就对不起阎长,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嫁人,走一条不亏欠任何人、不连累任何人的属于她自己的道路。她亲手斩断的缘分就算死也不会回头的。她为救大官而心甘情愿的独自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所以当时,无论阎长怎样劝她离开战场,去自由的寻找她的幸福,不需要她再遵守嫁给他的诺言,婷花就是不走,她要遵守承诺,她要回报阎长。最后历尽心酸与劫难,变成了一个独立而坚强走正道的商人。

婷花醒后,大人将张大官来过的一切告诉了婷花,劝婷花不要再固执,但是婷花认为,自己越喜欢他,他就会越不幸,既然大官已经知道她的消息,她决定亲自去见大官,让大官即使再怎么痛苦,也要断了与她的关系,不要再为她分心。但是,当她来到约定的海边,远远看着大官站在海边等候她的身影,那种强行抑制的久别重逢的激动让她的脚步显得如此的不稳。即便如此,面对大官一个又一个的为什麽,她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大官,说是为了报答侍中大人,从此以后要一心服侍大人,让大官将她当作生意人对待就好。

每次婷花拒绝大官,都是由于太珍惜他而做的选择,每一次都会扭转身去,不让大官看到她伤心的泪水。她的身世,她的坚强忍耐与守信,她的知恩图报,她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与拥有的善良,她一生以柔弱的身躯,独自一人承受种种煎熬和痛苦的命运,深深的触动着观众的心灵,既令人感伤心痛又令人敬服。

其实,大官哪里知道,婷花早已决定要在一旁默默的协助大官,成为他的力量,但是这一切都是通过她的行动去表现的,直到后来,她看到大官有了了不起的成就时才明确劝大官要放下与她的儿女私情,告诉大官自己当初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幸亏与他断了缘份,否则大官就会为她分心,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她眼中的大官已经是穷苦百姓的希望。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婷花虽然没有对大官和侍中大人说出心中的这些后来才说出的真实想法,并以终身报答大人赎救之恩为由拒绝了大官,她却在往后的日子里,以默默的行动一直无怨无悔的非常有分寸的协助大官,她是只要知道大官还活着,能力所能及的在一旁尽自己救助百姓的微薄之力,看大官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她就心满意足了。她的身上,具足传统女性曾拥有的聪慧贤德、深明大义的气质。应该说,该剧的编导把握婷花的人品性情十分到位,对她的言行刻画的细腻而深刻,感人落泪,非常的成功。

既然大官已经知道自己就是商团主人,婷花决定自己亲自带船出海,大官担心海盗袭击,劝婷花别去,但是婷花执意要去,认为既然是主人,本该承担风险。在船上,大官无法自然的面对婷花,婷花却定下了心让大官一定要自然的面对她,否则,今后很难合作生意上的事。大官此时胸中只有无法理解的心痛,不明白一起走过的如此刻骨铭心的过去,小姐如何能忍心让他忘记、让他放下,非常的郁闷。但是婷花让他一定要放下,时间会让他做到的。婷花内心尽管心痛,眼含泪水,说出的话却没有半分的动摇,她是铁了心要让大官对她死心,不必再为她分心。

就这样,大官领着护卫将婷花的商船从武珍州开出了海上。阎长做了充分的准备,下决心要海路夹击,把商船逼到一处事先埋伏有人的海岛,要让大官全军覆没。这一仗果然阎长大胜,婷花的船被抢走一艘,护卫则死伤大半,败得十分惨重,由于没预先料到对手会是阎长,轻视了对手,他训练的海战没有发挥效果,反而败在了最擅长的陆战上,当时如果不是队长将失去冷静的大官强行拽走,差点要全军覆没,很多死去的护卫都无法来得及抬走,大官内心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创,不得不暂时将船停靠在清海码头。

大官向婷花道歉,让她损失财物,婷花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损失,但是她却在大官与人交手时,因为担心大官站在船上紧张的盯着,不愿进去,突然发现被大官挑去蒙面的对手,竟然就是阎长,袭击她商船的居然会是阎长,她实在太过吃惊了。船停靠在清海码头,婷花仿佛还没回过神来,她的脑中不断浮现刚才那个令她无法相信的场面。正因为这一幕被她亲眼看到,再次见到阎长时,一向体谅阎长的婷花生平第一次很严厉的指责了他,甚至告诉阎长,她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不愿再见到他,表示出从未有过的憎恶。这正是阎长最为害怕和恐惧的后果。


from 气功

【24节气中的修行故事】“雨水”无云万里天 人生如戏亦如真

文:俞元
来源:正见网

关键字:二十四,节气故事,节气

关键字说明:一个节气,一场修行。二十四节气,有着不同的修行故事、修炼感悟。雨水节气讲的是新年社区活动,扮演沙僧的故事。

大陆的雨水节气,在旧金山也正是雨季。2月23日这天,旧金山湾区则是晴空。沐着春光,拂着春风,和着春韵,花团锦簇的Santana Row中心广场,迎来了硅谷最大的华人新年庆典活动。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公司计划安排四人装扮西游记,在活动入口处迎接游客,我被指定扮演沙僧。我对沙僧一点也没感觉,印象中他是个默默无闻的、没有几句台词的、存在感非常低的配角。好歹咱也算是文质彬彬的,也没沙僧那么黑、那么粗旷。怎么让我演他?

我心不甘、情不愿的坐在椅子上,化妆师仔细地给我化妆,把我白净的脸上刻意抹黑;而之前她给扮演唐僧的人使劲的美白。我戴上了络腮胡,穿上绿袍、黑裤,系上超短白裙,拿起了取材月宫梭罗仙木、由鲁班亲手打造琢磨的降妖宝杖。同事们居然说:像,还真像沙僧。我,无语。

我来到入口处,唐僧已经被游客围上了不停的拍照。西人看到又来了一位奇装异服的人,乐颠颠的过来与我拍照。一波又一波的游人,站在我与唐僧的中间拍照,男女老少,携家带口的,不同肤色的,都是那么的开心。我的心被感染了,心情开朗起来。

沙僧虽然是不爱表现自己的配角,可我应该努力把他演好,让游客高兴。我有时双手握紧宝杖,怒目圆睁,作斩妖除魔状;有时低首垂眉,一手拄着宝杖,一手单掌而立;有时反手拿宝杖,另一手拈着胡须若有所思……啊,原来沙僧可以这样玩!

有华人游客问:“怎么没见孙悟空、呢?”是呀,这两位怎么迟迟不上场呢?唐僧总是告诉游人:“他俩前往菩萨、佛祖那里搬救兵去了。”啊,他们终于回来了!孙悟空手搭凉棚、金鸡独立,猪八戒威风凛凛的扛着九齿钉耙,师徒四人齐了,游人拍照更加踊跃,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活动结束了,游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脱下了戏服,我忽然想到了:“如戏。”作为的人都明白:人来到世上,只不过是按照神给定好的脚本在演。人在世上都有自己的角色,君臣将相,老板员工,严父慈母,每个人都要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是,人世间的一切宠辱、情感、得失,都是梦幻泡影,无需牵挂于心。

沙僧,法号“悟净”,其实他是非常了不起的。师徒四人,唐僧是个常人形象,没有什么本事;孙悟空、猪八戒虽有本事,却是动物形象;而沙僧虽是人像,却有上天入海的神通本领,而且他不显山不显水,总是默默无闻的做着苦力,任劳任怨,取经意志坚定不移。沙悟净在艰苦的环境中消业还债,磨去人心人欲,一步步净化自己,直至正悟果位。

演了沙僧,方识沙僧真面目。在真修实干方面,他真的有许多长处值得我学习。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萧颖士恃才傲物,仕途受阻

文:德惠
来源:

萧颖士(公元717至768年),字“茂挺”,谥号“文元先生”,颍州汝阴(今市)人,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是唐朝著名的文人学者。他的家世很好,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从小就很聪明,四岁能作文,十岁补太学生,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年仅十八岁,就状元及第,名扬天下。可能由于这些原因吧,为人颇有些恃才傲物,待人比较傲慢。

他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有一次正赶上暴雨狂风。恰好有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也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便口出不逊,很有些不敬。很快风停雨止,马上来了车马迎接老者,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老人是谁,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名叫王丘。

吏部是主管官员升迁、任免、考核的部门,过去萧颖士曾去求见王尚书好几次,但都没有获得接见。此时他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亲自到王尚书家里去道歉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的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后来果真不好,最高也只是个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

萧颖士待人傲慢,虽然有才华却不得重用,遗憾终生。其实萧颖士除了傲慢外,在大节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例如在天宝年间,祸国奸臣听说他的才名,曾想召见他,他却置之不理;谋反后,为了不被反贼利用,独身出走,走访几个藩镇节度使,陈述守御之计,对朝廷可谓忠诚。这样看来,作为吏部尚书王丘而言,仅仅因为萧颖士的这一个缺点就使他仕途受阻,使有英才而不得其用,也是一大憾事。待人一定要谦逊;看人不能光看他负的一面,我想这便是萧颖士与王丘俩人留下的

资料来源:《明皇杂录》


from 气功

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

师徒同食神枸杞 一成神仙一长寿

文:张元之
来源:

自古以来道家都有食仙丹或灵芝的记载,那么成仙的真正原因就是这些物质吗?大概还没有这么简单。在流传中讲的是某些人因吃了某些食物而成仙,或许人们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人的心性标准,简单点讲大概就是人的道德标准吧。

古时有个叫朱孺子的人。从小就侍奉王玄真。二人都羡慕神仙,经常登山,采黄精服用。一天,他在小河边洗菜,忽然看见有两只狗一起玩耍。他很惊奇,就去寻追,追到一丛枸杞边就不见了。他回来告诉了王玄真。王玄真也很惊讶,就和朱孺子一块去找,又看见两只小花狗嬉戏。他们靠近小狗。小狗又跑进枸杞丛边不见了。王玄真和朱孺子共同寻找、挖掘,结果挖到了两根枸杞根。两条根的样子像小花狗,非常坚硬。他们把它洗净拿回来煮。朱孺子负责看火,三个昼夜没离开灶边。他试着品尝汤汁的味道,不断地尝,不断地吃。等到发现两条根煮烂了,就告诉王玄真一块往外拿,开始吃。顷刻间朱孺子飞升到前面的山峰上。王玄真惊奇了半天。朱孺子告别了王玄真,升空驾云而去。王玄真后来把那根吃了,不知他活了多大岁数,便隐居到大箬岩之西的陶山。(出自《续神仙传》)

同样吃了枸杞为什么一人成仙一人呢?或许我们会说是汤的问题,朱孺子既吃了枸杞又喝了汤,王玄真只是吃了枸杞,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而且用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好东西都在汤里。这就是神仙文化的一个谜,任何事情都有 一个表象,还有一个真正的原因。讲悟道,只有舍弃了人心的人才会看到,也就是达到了神的标准,也就成仙了。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35):婷花身中飞镖生命垂危

文:刘如
来源:

大官跑来要亲自向主人道谢对他的信任,婷花拒绝见他,却默默的站在一旁注视他的身影,如此的思念又如此的心酸。大官无奈,只好让韩行首向主人转达谢意。他转身离开婷花的商团时,突然发现商团里有,问是不是抚养大后给贵族为妾,显然大官想起了婷花的过去。婷花见问,一阵紧张。只听韩行首解释,主人要培养她们成为商人,将来到唐朝做生意,不是卖给贵族为妾。大官点头赞许,他万万没想到,令他苦苦寻找,牵肠挂肚的婷花,正是商团的主人。婷花正在做着与夫人完全相反的事情,她收养的女孩,亲自教她们汉语与生意知识,在做善事帮助孤儿。就这样,明明近在咫尺,大官却没能见到婷花就回清海做护卫商船的准备去了。

而另一边,答应为夫人袭击婷花商船、除掉大官的阎长,为了见到心中痛苦思念的婷花,让人假扮商人说是能助她与夫人竞争,将婷花约到船上与他见面。婷花见到阎长还活着,也是大吃一惊。阎长告诉婷花,这些年来因思念她非常痛苦,既然知道她还活着,不能再放她走了。

婷花表情出奇的冷静,她问阎长知道她战后是怎么活过来的吗?她当年被山贼抓去,卖到了长安为妓,后遇贵人将她赎出,她是经历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凄惨遭遇而活过来的。让阎长不必再为她痛苦,也不必再对她有所眷恋,从今以后,她不能再伺候他了,她有自己要走的路。阎长急问:你要走的路是不是一直会有张大官。婷花淡淡的表示,自己是个生意人,只会跟大官做生意而已,说完就离开了阎长,这时,婷花还不知道阎长做了,正准备要袭击她的商船。

阎长被婷花冷淡的态度所刺激,内心燃烧起一股无法抑制的嫉恨——对张大官失去理智几近疯狂的嫉恨。这股强烈的嫉恨非常简单的为夫人所用。如果说现在他受夫人的指使去谋害大官,甚至知道是婷花的商船也在所不惜,毕竟背后他也是在按照李大人的吩咐去做。也就是说他是必须经过李大人的同意才会去执行的。虽说由夫人指使,实际上是奉李大人的意愿和命令去做的,这一点跟以往没有什麽不同,但是受到婷花的拒绝后,他开始变的疯狂。也许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婷花的心,也许内心实在过于渴望拥有这份幸福美好的关爱,也许漫长的麻木的烧杀抢夺的海盗生涯在本性上其实早已厌倦,想抓住内心深处代表着生存意义与希望的婷花又永远抓不到手的绝望与常年寂寞的痛苦,将他的心灵扭曲的逐渐变形,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了大官的身上。

他就是看不到、一直也无法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去摆脱这种可悲的命运。被夫人煽动、被李大人长期教导利用的结果,他一生几乎从未有机会醒悟自己是在做伤天害理的罪恶勾当,他也永远不会明白为何婷花非要摆脱夫人。婷花身上跟着夫人时的那种时时为罪恶感所折磨的痛苦,阎长几乎从来都没有过。把自己当作主人手中一把剑的他,过去因此而不断的犯下罪行,如今更加无法控制自己。过去他是在李大人的吩咐下无奈的要杀了大官、伤害着婷花,如今他被无知的嫉恨完全控制,即使李大人让他选择做与不做,他都会象一台自动行恶的机器。

知道侍中大人到了清海,婷花也忙完武珍州的事,到清海陪同大人。夫人买通婷花的手下,终于打听到了侍中大人与婷花的关系,这才明白大人去清海的原因:为让大人散心,婷花推荐了风景美丽如画的清海。

夫人原本因被大人羞辱过,发誓要让大人为此付出代价,更加上婷花的关系,心中盘算着如何将婷花的后台给除掉。正好这时,与夫人关系密切的兵部令来给大人传旨让大人回皇都复职,但兵部令不直接到清海,却来到了夫人府上。原来,他与侍中大人是死对头,如果大人复职,对他十分不利,因此来找夫人商量,给他想个对策。夫人正中下怀,因此胆大包天的决定让阎长刺杀侍中大人。

李大人得知夫人的来意后,并不感兴趣,让阎长自己决定是否答应夫人。也就是说,这一次李大人并没有要求他非做不可,给了他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阎长一想到是侍中大人帮助张大官进入的,他不想让大官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只要对大官有利的,他都无法忍受。尽管此事明明知道会伤了婷花,让婷花的商团因此失去后盾而面临巨大的困境,甚至会被夫人轻易的击垮,他也要去做。用他过去一贯的做法,只要蒙上脸,婷花不会知道是他所做的,就可以了。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保住在婷花心中自己的形象,只要她不知道,只要婷花活着,其它的任何伤害他都无所谓了。就这样阎长蒙面潜入清海来到婷花安排给大人的住处,瞅准大人出到庭院,正要将手中的射出,婷花突然跟了出来,他担心误伤婷花,飞镖在手中犹豫了一下。

但是张大官得知夫人与兵部令见面后,阎长居然出现了,马上断定阎长没死,兵部令突然来见夫人,绝对与侍中大人有关,大官心下一惊,侍中大人会有性命危险。他二话不说急忙赶到大人府上时,正好看到蒙面的阎长犹豫的一幕。慌乱之下,阎长急急发出飞镖,婷花一下警觉,来不及躲避,情急之下,用自己的身体为大人挡住了飞镖,阎长一下惊呆了,眼见婷花昏了过去,大人急令人扶进屋里。由于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了,又是深夜时分,大官没等看清那挡住飞镖的女子是谁,就赶紧追赶刺客去了。这就是阎长不断亲手毁掉自己希望与幸福的恶性循环的悲剧。他几乎亲手杀了自己奉为活着的希望与意义的一生中最珍惜的女人。随后他只会喝的大醉来解脱自己的痛苦。

婷花虽没正中要害,但出血过多,昏迷了好几天都不见醒来,大人非常的担心,坐立不安。原先为伺候婷花一起前往唐朝而加入夫人商团的顺镇父子,在战后婷花失去消息后,也随夫人回到了武珍州,因此才一直跟着夫人,也因此得知婷花活着的消息,想离开夫人,到婷花商团继续伺候小姐,但婷花小姐认为时机没到,让他们耐心等待,同时不要告诉大官她活着的消息。顺镇因此一直憋在心里,但是当他听说小姐伤,生命不保,伤心的再也憋不住了,大官这才得知婷花的下落。


from 气功

2019年2月27日星期三

太守侮辱道士,招来大祸临头!(数文)

文:赵慧莲
来源:

一、相见,神奇动人!

河上公,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汉文帝时,他在黄河边上,用草搭盖了个窝棚居住。读老子的《道德经》,很喜欢,于是就下令让王公大臣们都诵读它,但是有几个地方不好理解,当时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听到人们都说,河上公善于解释老子《》的意旨,皇上于是就派人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去请教。

河上公说:“道和德都是尊贵的,不是可以这样大老远地派人代替自己来问的。”

于是,汉文帝就坐车,来到他的窝棚门口,亲自向他请教。皇帝说:“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土地,普天下的人,都是皇帝的臣民。世上道、天、地、王:这四大,皇帝是其中之一(天是四大之一)。你虽然有些道术,可毕竟还是我的臣民。你一点也不能委屈自己,却一定要我亲自来问你。你为什么这么高傲呢?”

河上公拍拍手掌,坐着跃起,慢慢地升上空中,离地有几丈,晃动着身子,回答说:“我上没有上天,中没有碰到别人,下没有站在地上,我是什么臣民?”嘻嘻一笑!

皇帝一看,连忙下车,叩拜说:“我没有什么德,凑数继承了先人的事业,能力不够,而责任却重大,因而担忧自己不能胜任。我虽然是治理人世上的事情,但心里是敬重道术的,只是因为愚昧不明,所以对《道德经》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但愿道君能多加指教。”河上公见他讲得诚恳,于是,把两卷写在白绸上的书,交给皇帝,说道:“认真研读它,对这部经所有的疑问,就都明白了,用不着我再多说。我从注解这部经以来,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一共传了三个人,加上你,就是四个人了。你不要把它给不应当看的人看。”说完,河上公就消失,不知哪里去了。过了一会儿,云雾笼罩,一片昏暗,天地的界限消失了,合成了一体。

皇帝很珍惜这两卷书,收藏好了,乘车返回。

笔者(这篇原文的作者)认为:汉文帝喜爱老子的言论,可是世人又不能完全弄通。所以神人(河上公)特地下来教他,但又担心汉文帝心中不能完全相信,所以又让他看了神的变化。这也就是所说的“圣人没有成见,以老百姓的心思为自己的心思”吧?

二、太守侮辱,招来大祸临头!

道士刘根,字君安,是京城长安人,年轻时就精通儒家的五经,在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被推举为孝顺廉正之士,被授予郎中的职务。后来,他离开尘世,去学习道术,进入了嵩山上的石洞中。石洞在险峻的绝顶之上,离下边垂直有五千来丈。他冬天和夏天都不穿衣服,身上长的毛,有一二尺长,气色就像十四五岁的人。他眼窝很深,胡须很多,都是黄色的,有三四寸长。他每次与人对坐,有时就忽然改变了装束,换上了高帽子和黑衣服,而别人却没发觉他是什么时候换的。

衡府君自己曾经说,他的已故的祖父和刘根同岁。到王莽在位的时候,衡府君多次派使者去请刘根,刘根都不肯出来。后来,他又派府中的属官王珍,前去问候,刘根不予答理。又派功曹官赵公,进山致敬,刘根也只说了句“谢府君”,就再也没有别的话了。

后来,颖川太守高府君到任,郡中起了瘟疫,老百姓死亡过半,就连太守家一家大小,也都染上了病。高府君又派王珍去求刘根,向他讨要消除瘟疫的办法。王珍向刘根叩头,转述了高府君的话,刘根教他说:“在太岁宫气的位置上,挖地三尺,把里边灌满沙子,再用酒往上浇,即可。”高府君按照他的话去做了,染病的人就都好了,瘟疫接着也就绝迹。这种方法后来每次使用都有效。

后来,张太守来接替高府君的职位,张太守认为刘根是妖怪,于是就派府吏,去召来刘根,打算把他杀掉。整个太守府中的人,都规劝张太守,但张太守仍不打消主意。于是,有的府吏,就去悄悄告诉刘根,想让他离开,但他没有听从。

府君(即太守)的使者来了,请刘根去,刘根说道:“张太守想让我干什么呢?我一会儿就到。我如果不去,担心各位要遭罪的,他会说是你们各位不敢来招呼我。”刘根这一天,果然来到张太守府,这时,太守府里,宾客满座,张太守派五十多人手持刀棍和绳索,站在那里,而刘根的脸色,丝毫也没改变。张太守厉声问刘根说:“你有什么道术?”刘根只“嗯嗯”了两声,没作回答。张太守又问:“你能召来鬼吗?”“能。”刘根回答道。张太守又说:“既然能,你现在就可以把鬼捉到大厅前,如果捉不来的话,我就把你处死!”

刘根说:“把鬼召来是很容易的,请借你的笔墨和奏案用一用。”只听他发出铿锵的像铜铁撞击似的声音,使外边都能听见,又长声呼号,声音清脆响亮,听到的人,无不肃穆,在坐的宾客们,都震惊恐惧。一会儿,大厅的南墙,忽然裂开了好几丈宽,只见四五百名兵士,还有几十名穿红衣服的传令兵,他们佩带着刀剑,推着一辆车,径直从裂开的墙壁中走了进来,随后裂开的墙壁又恢复了原样。

刘根命令:把车上的鬼带下来!那些穿红衣服的兵,就打开了蒙在车上的布,只见车里有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被大绳子反绑着,囚禁在里边,头发拴在车梁上,被推到厅前。张太守仔细一看:这二人,原来是他死去的父母!他吃了一惊,流下泪来,一时不知所措。那鬼责备张太守说:“我们活着的时候,你没做大官,我们没有得到你的奉养。我们死了,你为什么冒犯神仙天官,致使我们被抓了起来,像一对狗熊,受这样的困窘侮辱,你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张太守下了台阶,不断叩头,向刘根认罪请死,请求赦免放还他的父母。刘根让五百名兵士,把囚犯推出去,打发他俩走。车要走的时候,大厅的南墙又裂开了,车过去后,墙又合上了,仍如原来一样。车不知哪里去了,刘根也隐去了。

张太守心情惶恐,精神恍惚,样子又像发狂。他妻子当时就昏死过去,过了好长时间才苏醒,说她看见了张太守家刚才被捉的人,他们大,说你们为什么冒犯神仙天官,致使我们被抓起来,我们现在要来杀你!这以后一个月内,张太守夫妻和儿女都死了。

正是:
任尔官大气势凶,
不如泥地一根葱。
太守辱神不要命,
害得父母像狗熊;
夫妻儿女都死去,
千秋悔痛永无终。

三、王兴成仙的经验

王兴是阳城人,住在壶谷中,他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识字,起初也没有学习道术的心思。

上嵩山时,登上了大愚石室,下令修建神庙,让董仲舒、东方朔等人,斋戒后,黙念神仙,祈请神仙下凡。

到了晚上,忽然看见有一个仙人,从天而降,身长两丈,耳朵长在头顶上,又向下垂到肩膀上。汉武帝连忙对他行礼,并问候他。

仙人说:“我是九嶷山的神仙,听说中岳石头上 长的菖蒲,一寸有九节。服食它可以长生,所以下来采摘。”说完,神人一下子就不见了。

武帝对着侍臣们说:“那位仙人,并不是下来还要学习道术、服食药物的人。肯定是中岳的神仙,来告诉我这个长生方子的。”

侍臣们就给武帝采来菖蒲,让他服食。服食了两年,武帝觉得有些胸闷不适,就停止服食。

当时武帝的随从官员,也有很多人服食菖蒲,但是都不能持久。只有王兴,听说了仙人让武帝服食菖蒲,于是也采来服食,一直没有停止,王兴终于得以长生不死。

邻居的老老少少,都说世代都能看见王兴。后来不知道王兴去了哪里。

汉武帝祈请神仙下凡,神仙下凡传授了方子,大家都吃过了,但可惜未能坚持下去。只有王兴坚信、服用、到底。终于成仙而去。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坚定,持久,才会取得成功啊!

(均据宋代《太平广记》)


from 气功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孝篇)之七:汉文尝药

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身为,汉文帝不但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他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都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因为他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故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不仅治国有方,而且天性孝顺,他的母亲薄太后曾经病了整整三年,汉文帝为此心忧如焚。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却亲自侍奉母亲,早晚毫无倦怠,每次端药他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而且总是和颜悦色地安慰母亲,用亲情为她解忧,把母亲照顾得非常周到。甚至夜间睡觉的时候,汉文帝都衣不解带,可见他的至孝之心。

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才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尽到孝道。

来源:


from 气功

“西游”悟道:最后一难的玄妙


来源:

西游记》中的最后一难似乎非常生硬,因为是最后为了凑数(八十一)故意加上去的。其实这一难是有特别用意的。其一为四人是在佛家修炼出来的,虽然大自在,但如果犯了大错如来是有能力随时惩罚他们的;当然第二个原因是任何人犯了错都要还,即使是人也不例外。

一:发难 凑足八十一难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谨遵菩萨法旨,不得违误。”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

二:难中心坦然 师徒笑面对

三藏脚踏了凡地,自觉心惊。八戒呵呵大笑道:“好,好,好!这正是要快得迟。”僧道:“好,好,好!因是我们走快了些儿,教我们在此歇歇哩。”大圣道:“俗语云,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三藏道:“你三个且休斗嘴,认认方向,看这是什么地方。”沙僧转头四望道:“是这里,是这里!师父,你听听水响。”行者道:“水响想是你的祖家了。”八戒道:“他祖家乃流沙河。”沙僧道:“不是,不是,此通天河也。”三藏道:“徒弟啊,仔细看在那岸。”行者纵身跳起,用手搭凉篷仔细看了,下来道:“师父,此是通天河西岸。”

三:得道心境明 看穿世间事

三个徒弟在过最后一难时,并没有任何怨恨之心,是因为他们的心性其实已经到位。唯独唐僧还有一点人心要去。师徒四人其实已经得道,他们也能够顺天意而行,也会懂得遵守天理,大概这就是得道的吧。

没有这一难,我们就看不到天理的存在和违背天理的后果。唐僧因为曾经怠慢法而被打出天国,所以这时的表现或许就是当时的吧。最后这点人心也要去掉的。

注:内容出自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唐太宗讲:百姓最重要,也最利害!(数文)

文:吉光羽 整理
来源:正见网

一、谏止修宫,明帝自责,天降喜雨,百姓欢腾!

《资治通鉴》卷44 记载:

大兴土木,建设北宫。当时正遇天旱,尚书仆射、会稽人钟离意,来到皇宫前,摘下官帽,上书道:“从前商汤遭遇旱灾,曾用六件事,责问自己:‘是我执政不节制吗?是我使用民力过度吗?是营建宫殿建筑过多吗?是女人、宦官权力过大吗?是贪污贿赂盛行吗?是讲谗言的小人得势吗?’而今,臣看到正在大修北宫,农民不能适时耕作。自古以来,忧患的不是宫室狭小,而是担心人民不安。应当停止修建北宫,以顺应天心。”

汉明帝下诏,回答说:“商汤提到的六件事,都错在皇帝一个人身上。钟离意戴好官帽,穿好鞋,不要请罪!”并诏令大匠:停止营建所有宫室,减省不必要的开支。他还因此下诏,向公卿和百官谢罪,承认自己的过失。

于是,上天按时下雨,百姓欢欣雀跃!

二、今见清平,贪官缩胆

《资治通鉴》卷59 记载:

交趾地区,一向盛产珍珠等宝物,先后到那里担任刺史的官员们,多无清廉行为,他们算计财物,搜刮够了,便要求调任,因此下层及百姓,因愤恨而起来反抗,俘虏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其首领自称为“柱天将军”。

后来,朝廷选用京县县令、东郡人贾琮,去担任交趾刺史,贾琮到任后,调查叛乱的原因,人们都说:“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百姓无不被搜刮一空。京城洛阳过于遥远,无处诉冤。民不聊生,只好聚在一起,做盗贼。”

贾琮得知实情,便发布文告,让百姓各自安居生产,招抚流亡在外的饥民返乡,免除百姓徭役,只将为害大的盗贼首领,予以斩杀,选派清廉干练的官吏,担任属下各县的代理县长。一年之间,叛乱全被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大街小巷的人们,都歌颂贾琮说:

贾父来的晚,
官逼民造反。
如今见清平,
衣食得饱暖。
他的政令好,
贪官缩了胆!

三、李膺嫉恶如仇,严惩贪官

明代潘游龙《康济谱》卷23 记载:

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汉桓帝时,为司隶校尉,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生称赞他是“天下楷模李元礼”!

李膺担任河南尹。当时河内人张成,擅长占候之术,他推占将有大赦,于是,唆使儿子杀人。李膺督促手下,将张成收捕,不久遇赦获免,李膺更感愤恨,竟然将他逮捕审理后,判处了死罪。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令,贪残无道,甚至杀死孕妇。他听说李膺十分严厉,感到害怕,于是逃到张让家,藏在圆柱中,李膺了解情况后,率领属吏,破柱而入,抓获张朔,带回审问。审问属实,就杀了他。从此以后,那些黄门常侍,都尽心于自己的职责,不敢再骄横跋扈,休假时也不敢再走出宫禁。当时,朝廷法令松弛废散,只有李膺坚持依法裁夺,以声望名誉,独居高尚。当时士人中,有受到李膺接待的,被称为“登龙门”!人皆钦敬。

四、害民之官,不可不黜

蜀汉《诸葛亮集.考黜第八》记载:

诸葛亮说:
考核官吏的政绩,必须要了解百姓的疾苦。百姓疾苦,包括五个方面:有的小吏假公济私,利用手中的权力胡作非为,这边凭借权力威胁,那边置办自家产业,在内部侵吞公家财物,在外面搜刮民众,这是百姓疾苦的第一种。

有的官员对轻罪处罚过重,用法不一,清白无辜的人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人身迫害。或是对犯了重罪却宽大处理,袒护豪强,欺压弱小百姓,并且用严刑拷打,肆意歪曲践踏法律。这是百姓疾苦的第二种。

纵容有罪的官吏,迫害揭发控告之人,不许他们随便讲话,掩盖案情的,甚至拦劫受到迫害正在逃亡的人,经常徇私枉法。这是百姓疾苦的第三种。

有的地方胥吏,长期左右本地行政长官的任免,实际掌握权力,庇护亲信,故意刁难与自己结怨的人,手段恶毒;又横征暴敛,巧立名目,谋取私利,谎称储备财物,私下却占为己有。这是百姓疾苦的第四种。

有的官员追求功利,利用赏赐别人的机会,或者处理民间事务之机,勒索钱财。有的在征收买卖交易费时,价钱高低,数量多少,都由他个人决定,弄得老百姓破产失业。这是百姓疾苦的第五种。

—-以上所列五种百姓所受的疾苦,都是贪官污吏制造出来的。凡是犯有这五种错误的官吏,就要罢免他的职务;凡是没有犯这五种错误的官吏,就要得到提升。《尚书》上说:“三年考核官吏一次,罢免不称职的人,提升贤德而有能力的人。”

诸葛亮认为:所列举的制造百姓疾苦的这五种“害民之官,不可不黜!”

诸葛亮讲得太好了!

五、讲:百姓最重要,也最利害!

唐代吴兢《贞观?论政体》记载: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萧瑀说:“我从小就喜欢弓箭,自认为能了解它的奥妙。最近得了十多张好弓,拿它们给造弓的匠人看。匠人看毕,说:‘都不是好材料做的!’我问其中的缘故。

匠人说:‘木材的中心不正,就使木纹歪斜,弓虽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不直,所以不是好弓。’我才领悟到它的道理。我用武力平定天下,所用的弓和箭,够多了,却还不懂得它们的奥妙;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不长,所懂得的治国道理,本来不如我对弓的了解。我品评弓箭尚且不一定对,更何况是治国的道理啊!百姓是最知真谛、最聪明正直、最重要、也是最利害的!汝等‘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原句)”

此后,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值宿,每次召见他们,都赐给座位,与他们一起谈话,询问外面的事情,总想了解民间的疾苦和政治的得失。这体现出唐太宗“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的精神实质!

正是:
百姓勤劳生活难,
百姓穷苦意志坚,
百姓沉默知真谛,
百姓明智灯万盏!
历代都有昏君倒,
历代都有官船翻;
唯有百姓撑天地,
顶天立地稳泰山。
世上百姓最利害,
明君太宗诚意满;
千古名君
英明教诲传久远!

六、皇帝说:“闻有灾害当亟救…我失言了!”

《资治通鉴》卷238记载:
五月初三,唐宪宗对宰相说:“你们多次说淮、浙去年闹水灾和旱灾,近来有御史从那里回来,说虽有水旱,但不至于成灾,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李绛回答说:“臣考察淮南、浙西、浙东上的奏状,都说有水灾、旱灾,百姓大多数流亡,请求拿出对策以招抚流亡的百姓,他们的意思好像惧怕朝廷似的,哪里敢没有灾而随便说有灾呢!这大概是御史想说些奸邪阿谀的话,来讨皇上欢心。我希望知道他的姓名,并惩罚他。”

唐宪宗说:“你的话很对!国以民为本,听说有灾情,应当赶快去救他们,怎么还怀疑呢? 我刚才没思考过,失言了!”于是马上下令,赶快减免赋税。

皇上曾在延英殿和宰相讨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天色已晚,而且很热,汗湿透了衣服,宰相怕皇上疲倦,请求退下。皇上留他说:“我回到宫中,只有和宫人、宦官相处,所以很喜欢和你们一起讨论治国的道理,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七、韩愈为民忧盐

《资治通鉴》卷242记载:兵部侍郎韩愈上奏,认为:“在城外,很少用现钱卖盐,大都用杂物交换。盐商随便什么东西都要,有的还可以欠债借贷慢慢还,用这种方法补救,两全齐美。现在让官吏,坐在铺子里自己卖,没有现钱,必然不卖,自然失去了平常的税收,这会有什么好处?又如让官吏把盐挨家挨户地去卖,必定会要求百姓供给他所需求的东西,侵扰很多。再者,刺史、县令的职责,是为天子分忧,岂能只以卖盐所得的多少,作为官职升降的标准,而不再察看他的言行?又如,贫穷人家,盐吃得非常少,有的十天、一月,都不吃盐。如果按户给盐,照时间长短收盐钱,官吏怕犯罪,必定用酷刑,我担心因此弄得各地不安宁,这是千万不能做的大事。百姓吃盐都困难啊!”

八、刘晏理财,亲民为先

《资治通鉴》卷226记载:
刘晏认为人口越多,则赋税的收入,自然也就越增加,因而他掌管财物,以体谅民众为先。他在各州分别设置知院官,每隔一日,便要将各州县下雨、降雪、丰收和歉收的情况,详细报告给转运使司。如果粮食丰收,就高价买入;若是收成不好,就让官府低价卖出。或者是拿粮食和民间交换各类物品,以供应官府的需要,或将多余的物品运到丰收的地区出售。知院官刚看出禾谷难以成熟的征兆,就要提前申报给转运使,说明某日须免除若干租税,某日须若干补助。有时,刘晏不等州县申请,就奏请朝廷核准执行,救助民间危机,从未错过时机,不等百姓困乏、流离、逃亡、饿死,然后再加以救济。因此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人口开始增多。

当初,天下的户数,还没有超过二百万。最后几年中,竟然超过一千万户。在刘晏的管辖范围内,人口就增多,反之则不增。开始,财赋每不超过四百万缗。最后,竞超过千万缗。

这都是刘晏理财,“亲民为先”的功绩。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34):婷花的心愿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人听完大官的话,被他一心救助百姓的赤诚之心所动,非常钦佩,马上令都督全力协助张大官剿灭,他会负责获得王室的许可。就这样凭着张大官的正确决断,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

这里大官获得批准准备前往清海作为据点剿灭海盗。因为那里是他的故乡,他非常熟悉周围的地理环境。而另一边,观众终于看到,婷花知道了扬州商团负责人正是令她念念不忘,日夜思暮深藏内心的张大官,她一下表情失态,身边的武镇问她是否认识,婷花马上否认。

侍中大人不知大官与婷花的关系,回来后在她面前激动的大大赞赏大官:“以奴隶身份被卖到唐朝的为新罗百姓安危剿灭海盗,真是可敬可佩。我每天碰到的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勾心斗角的贵族,碰到他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要跟这个叫张大官的年轻人好好交往。”但是大人发现,婷花的表情却是一脸的心酸,问她为何如此。

婷花说道:“侍中大人,你不是说过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吗?”

“是啊,男人也很吃力的,不知道为什么你想做。”

“我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投靠了紫薇夫人,那时我每天练琴棋书画,是为了给皇都的贵族做妾。我在夫人那里看到了她是怎么挣钱,怎么利用人,怎么利用权力,我看到这些心里总是不安,虽然想离开,但总觉得不能背叛有的她,所以就一直留在她身边了,那个时候我碰到了我喜欢的人,我本来只想跟他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但因夫人阻挠没能如愿,从此我们两个人命运变得坎坷,最终我们分开了。侍中大人,我就想让别人知道不用卑鄙手段也可以挣钱,钱还可以帮助很多人,这就是我要做生意的理由。”大人听完非常希望婷花有机会见到那个分开的人,但婷花想走自己的路,已经不再想让大官为她分心,认定自己跟他在一起,他的命运会更加坎坷,因此尽管她知道大官来到了新罗,却不与他见面。

婷花与大人的这场对白,把婷花过去在夫人身边种种不安的神情和她目前做生意的目的做了一个彻底交代。也就是说她终于成功的摆脱了夫人,达成了堂堂正正做生意的心愿。这个心愿尽管不是让大官与她走到一起的心愿,但可以看到,婷花把能正当的做人与帮助别人看得比能跟大官在一起,比自己个人的幸福更加重要。她在放下儿女私情上比大官更加明白和果断,是个非常识大体的女子。当她发现大官已经成为能救助百姓的人时,她绝对不会自私的将大官看作属于自己的人,而是有一天会劝大官把心放在需要他救助的百姓上。

就这样,大官战后苦苦寻找了两年的婷花,明明就在武珍州,他却一无所知,带着护卫来到了清海。他得到清海县令的协助,准许他使用清海船舱,当年他与父亲生活的地方。从此,大官在这扎下根来。剧情的重心不再是扬州,而是新罗。大官将在新罗完成他的理想与报负。

这时薛大人带人亲自来到了新罗,准备在剿灭海盗期间一边协助大官一边着手在清海建立据点。侍中大人也到了清海,他听说大官将清海附近的一些海岛上的海盗抓捕后收编为护卫,不太理解,大官告诉他,用问题是有限的,而且海盗中有很多是逼于无奈才做海盗的,能使他们不做海盗也有饭吃,他们当中很多人会自动放下武器的。大官的这番话大人听到的不仅是他的才智,更感佩他处处体谅人的善心,表示有一天要让大官跟他去皇都,皇都正缺少大官这样的人才,应该让那些腐败无能的人下台,把位置让给大官这样的人。这暗示大官将会得到侍中大人的大力支持,成就非凡的功业。

张大官剿除清海附近的海盗后,决定寻找海盗大本营,但是不见踪迹,大官决定以免费护送商团走海路作为计策,要引出海盗趁势剿灭。当时无论是官府还是新罗私人的商团,都不敢走海路。大官把商团行首们请来力图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实力,还不收钱财护送他们的商船,但是没有一个商团愿意冒险,虽然大家都知道走海路省时省力,由于被抢怕了,大家还是拒绝了大官的好意。

婷花手下的韩行首也参加了会议,将情况汇报给婷花小姐,小姐听说后决定帮助大官,毫不犹豫的让韩行首去通知张大官,请大官护送她的商团走海路。韩行首吃了一惊,担心一旦出事,损失惨重。婷花认为,虽然有风险,但是如果成功,她就会在与夫人的竞争中胜出,是个难得的机会。

但是,夫人终于打听到了与她竞争的商团主人就是战后失踪的婷花,婷花也亲自上门明明白白的告诉夫人,的确是她所为,并要一直与夫人竞争下去。夫人大怒,警告婷花,绝对不会原谅她的。婷花当然清楚夫人的为人,知道她从此会想尽办法不择手段要置她于死地,斩断她的生意,甚至会要了她的命。婷花因此处于危机当中,她不仅在帮大官,同时也在勇敢的对抗夫人,寻找一切机会达成心愿,办事非常果断,但是,不让韩行首向大官透露自己的身份。

当夫人得知婷花请大官做护卫走海路,发誓要狠狠打击婷花和大官,让两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夫人找到阎长,让他袭击张大官护送的商船,阎长二话不说,马上答应。夫人问阎长知不知道商船主人是谁。阎长得知主人是他日夜思念的婷花时,非常吃惊,但他马上收起吃惊的眼神,向夫人保证即使是这样他也会袭击商船。不仅如此,他向夫人表示,就算是夫人商船,他也照样会做。夫人心满意足,她成功利用了阎长对大官的仇恨与妒嫉。阎长误认为战后婷花一直跟大官有来往,恨不得除掉大官,一泄心头之恨。他哪里知道婷花被山贼所抓后的凄惨遭遇。(待续)


from 气功

童话《录音版》:葫芦娃-配音+配乐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二十五)

文:刘如
来源:

第二段:何为士大夫

接着前文,我们来看太宗正的第二段。其大意如下(原文见24期):

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这些家族,过去并无宿怨,只因他们世代衰微,到如今已经全无官职在身,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依此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悠然自得地自夸高门,炫耀死去的祖先,依附于富贵之列,我真不明白现今社会上的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有人能建立功业,爵位隆重,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重道义,素来享有清誉,令人敬仰,学识才艺通达广博,这样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士大夫。如今崔、卢之类,只是自恃远祖的高官厚爵,怎能和当朝名副其实的显贵相比呢?公卿以下的人,何苦给他们多送财物,助长他们的气势呢?他们只图虚名不顾实际,想借此增加自己的光彩。我之所以要重新定氏族位阶,是为了当今我朝官爵的地位与德行功业匹配,树立起显贵和高门令人敬仰的地位,为什么还把崔干列在第一等,你们这不是看轻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定等级,并且这次量定等级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解读:这段话,明显看出,太宗对藉着聘礼大肆索要钱财的崔家,依旧被大臣定位为一等氏族,非常不解,于是详尽地道出自己重定氏族等级的用意。太宗先是讲明自己并非出于私人情绪,有什么过节旧怨要以权力报复他们,刻意夺走他们的待遇来泄愤,而是因为他们品行低劣,藉着婚礼索要钱财。太宗认为他们这几家世代衰微,原因就在这里,无官职在身,不是别的原因,而是无德无才,见识平庸造成的。藉着聘礼索财,正是他们品行败坏的见证,正是世代衰败,到今天无人为官的真正原因。很明显,太宗将朝廷的官职,氏族的爵位等级,与对的贡献,对道义的正面导向直接划等级,如果将这些家族划为一等,就等于侮辱当朝的官爵,侮辱名门望族是图有虚名的伪君子,所以,要严格把关,要保证让当朝的官宦显贵、名门氏族,是真正的士大夫,才能教化百姓。治理好国家。所以,太宗这才批评大臣,把崔家定位一等,是看轻当朝的官爵,不知道当朝官爵的真正意义。等于失职。大家顺着世人的虚荣心也将他们看重,就是道理不明,助长歪风了。

我们从太宗的讲话,还明白了当时人们对士大夫的认识。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是士大夫,才配拥有士大夫的资格呢?一个就是对国家贡献很大,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因此得到了很高的官爵,他们的功业,核心就是一心一意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在家也是同样能够侍奉父母。用太宗的原话,就是“善事君父,忠孝可称”,这些人,建立功勋,就是实践忠孝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忠孝。而另一种人,德才兼备,令人敬仰,平素的德行才艺,都被人称道。这样的人家,即使不是高官显贵,也足以称得上是名门望族,可在世间自立门户,成为世间的,配士大夫的称号。

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类型,都是传统教育中看重的懂得践行忠孝道义的人,士大夫,是世间的人(懂得做人的学问,以道义教化世人的人,不是今天的概念),是道义践行者,是世人的楷模。必须德佩其位。因此太宗把崔氏降为三等。

我们看到,太宗毫不畏惧这些氏族在世间形成的势力有多大。归正民风的决心果断刚毅,绝不姑息。帝王自身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如果只在意自己的权位,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见识的,也不可能导正国家。所以说,太宗身正心正,很多见识远远超出了大臣,这才使得,他看问题处处看到本质,他为政始终不离一个德字,事情无论钜细,都拿着这个尺度来衡量,很快就知道如何决断,导正谬误。所谓英明,正是如此。

第三段: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原文见24期)大意: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其后,下令说:“氏族高下,要以官爵(古代爵位是上古五帝时期,由舜帝定下的,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相联系,婚姻的正道,要以仁义为先。自从北魏失国,北齐灭亡,朝野变化,风俗衰败。早先的燕、赵古姓,后人多失去官爵,以前齐、韩旧族,行为也有悖礼义。他们名不闻于乡里;身不免于贫贱,却自称高门后裔,而不讲究嫁娶礼仪,依仗名望只在于勒索财物,女儿必嫁给富贵之家。于是就有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买卖。双方有的自愿贬低家门,受辱于姻亲,有的夸耀过去的地位,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做法积习已久,已经成了风俗,至今还未改变,这既紊乱了人伦,也有亏于名教。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项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让天下人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按照朝廷的礼仪办事,才符合我的心意。”

解读:这第三段,才是前两段的总结,道明了太宗自己正氏族,重新定爵位等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正民风。而这个民风不正,由来已久,从汉末北魏,中原分裂,一直到隋朝,经历了很长的混乱,道德不断下滑,不少原先的名门,已经德不配位,成了败坏民风的领头者,而其中一项败行,就是把婚姻当成敛财的手段,乱人伦,毁孝道,影响极坏。

也就是说,太宗正婚礼,只是革除汉末以来不断下滑形成的历代各种弊端恶习中的一种,是归正道德,导正国家,教化百姓的其中一个项目,而且是最后仅剩的一项。让大臣们清楚地明白,为何要正婚礼,为何嫁娶要合乎礼法。归根结底,目的在于正人心,正人道。也因此,才把违背婚礼,进行索财的氏族,从新定位,降低等级。而不是仅仅限于制定和颁布新的婚礼制度。

所以,太宗才从一开始就给出了最本质的对婚姻的认识,那就是婚姻之道,以仁义为先。这就是他正婚礼的根本依据。无论他做什么决断,均把做人的根本——仁义二字,当作核心宗旨。婚礼不正,就是做人不正,讲排场,论财富,慕虚荣,无论婚礼办的多么隆重,都失去了婚姻的本义。站在人道的最高点归正婚礼,必然名正言顺,无人不服。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33):机会与陷井 进退一念间

文:刘如
来源:

在这个最难决断的时刻,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形下,其实就在考验着大官,他把什麽事情看得最重要。只要他敢于实践道义为首的价值观,敢于放下生命、财富甚至是他一心要达成的理想事业,脑中只剩下单纯的一念:不管阻力多大,一定要为民除害,让新罗百姓摆脱长久以来受到的的残害,那么,大官就会懂得如何决断。那看不到的机会自然会突然降临,看似打不开的局面也会突然打开,实现理想的道路反而因此变得更加顺畅,绝不会因此生意受阻。

也就是说下边的剧情要为大官的艰难选择做好准备,并考验着大官的关键性决断。

因此剧中开始出现一个全新的面孔——侍人,侍中大人突然到访武珍州,都督急告夫人。夫人不解,这里没什麽要事,他因何故要来这里。校卫不明侍中大人是谁,夫人告诉他:侍中大人叫金瑜政,是现在兴德大王的亲戚,由于兴德大王没有后嗣,他是随时可能登上王位的王族。只要与他拉上关系,他允许我支持他登上王位,我就能号令天下。这时,剧中给了校卫一个清晰的镜头,他一句话也没说,却无奈的痛心的闭上了眼睛,传达他对夫人无可救药的可怕欲望将毁掉夫人的担忧与恐惧。

都督受夫人之命为夫人牵线,请侍中大人见夫人一面。大人刚一见面,马上说道:据说见过夫人的贵族,官都升得很快,不知夫人有何秘诀。夫人正中下怀,误以为大人要与她攀上关系,心中暗喜。她回大人,只要大人愿意,就会知道秘诀的。不料大人讽刺她:“你还对我这个徒有王族虚名的人感兴趣?”夫人没听出讥讽之意,表示只要给她机会,一定会尽全力。大人听后哈哈大笑:“我不会随便跟人结交的。”他针对夫人直言,他只与不在乎权势和地位的人结交。夫人听了很意外,不相信世上还有不在乎权势和地位的人,问大人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吗?大人干脆点醒夫人:“是的,以前我也为了权势过了一段眼瞎的日子,现在我不想这样活了,所以我不想跟喜欢权势的夫人有任何关联。”夫人因此认为自己承受了从未有过的羞辱。其实,侍中大人正是夫人要找的在背后支持婷花小姐商团的“权贵”。这段剧情通过大人与夫人的对白,精炼的表现出了大人的清正为人。他其实只是受婷花推荐要去清海散心顺便路过武珍州来探望婷花。

侍中大人拒绝夫人后,前往婷花处,关心她生意做得怎样。大人始终想不通婷花一个女人为何如此固执,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非要做男人都感到吃力的生意,因此一直很担心她。但是见面后,看到她一脸笑容,略为宽心,高兴的问婷花难道做生意就这么好?因为从未见过她如此开心。
婷花笑道:不是生意好,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因为这样才高兴。大人还是不解,尽管他能让婷花按她自己的意愿去活,但还是猜不透她的心思。剧中到此并没交代大人是怎样认识婷花的、婷花又如何回到新罗、大人与婷花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是,观众可以明确一点,婷花因为大人的救助而成为了商人,正直的婷花与侍中大人会成为大官极为有力的支持者。

当大人的为人与婷花的关系略微交代清楚后,也就是说夫人与李大人给大官设的陷阱以及等待着大官作出正确判断马上给他打开难关的有利支持者已经同时为他做好了准备,下一步就是大官要面对的艰难选择,一念之差就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掉入陷阱。

大官当然被通知不许进入新罗,但都督说不出合理的理由。彩玲小姐与郑年这时已经顺利来到了新罗,听说了这个局面。大家都非常生气、困惑,等待大官作出决定。大官沉思片刻,毫不犹豫决定强行上岸。小姐反对,认为大官来新罗剿灭海盗是为了做生意、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冲突起来就无法做生意了让他慎重。大官说道:“我想剿灭海盗有一个比生意更重要的理由。年还有夏贞(彩玲小姐的贴身女护卫)都因为海盗失去父母,以奴隶身份活了下来。海盗对我们来讲不仅是在阻挡我们生意,更是毁了我们许多人的罪恶之徒。”于是大官非常果断的下令上岸。

正是他敢于直面困境,甚至能放下自己最为看重的生意前途与个人理想,他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一声令下,百名护卫勇敢的往前冲,都督急令官军阻挡,双方发生对峙,这一消息传到侍中大人耳中,大人赶紧前往现场,一开始很生气,为何扬州的商团护卫要全副武装来新罗,剿灭海盗乃新罗内政,令他们回去。

大官撕开身上的衣服,露出身上因被卖为奴而留下的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他声泪俱下,跪下让大人看看他们身上代表惨痛记忆的累累伤痕,护卫们也都纷纷跪下,泪流满面。大官回头指着这些护卫们,痛心难过发自肺腑的说道:“他们都因为海盗失去父母被卖到唐朝,没人保护,没人救助,这样的记忆深深的刻在心里,现在情况也没有丝毫改变,因为海盗,每年有数百万的新罗人被卖到唐朝为奴,但王室还是束手无策。王室做不了的事,官府做不了的事,刻着奴隶烙印的我们想做,为什麽不让做。剿灭海盗保证海路安全,才能让贫穷的新罗人有活路,侍中大人,我们不会就这样退回去,请让我们剿灭海盗,让我们达成心愿,请您三思。”


from 气功

2019年2月24日星期日

历史故事:牛腾年轻奉佛,多得奇佑!(二文)

文:陈必谦 整理
来源:

牛腾年轻奉佛,多得奇佑! 

牛腾,字恩远,唐朝散大夫、郏城令。他丢弃了官职,以遂所好,精心佛教,终身不改此志。他常仰慕“五柳先生”之号,所以自称“布衣公子”。他就是侍中、中书令、河东侯裴炎的外甥,年未二十,以明经擢进士第,再选为右卫骑曹参军。

公子(牛腾)沉默寡言,自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的节操。河东侯裴炎,对他的贤才很是器重,朝廷政事都征询他的见解。公子以清俭自守,德业过人,著名诗人王勃等四杰,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到壮年时,裴炎为所杀害,他也被贬谪为牂牁郡建安丞。将赴任时,中丞崔察(奸佞)正有权势,被贬离朝的,都要向他辞行,平时与他有嫌隙的,他就扣留,诛杀的人很多。当时武则天正信用酷吏,而崔察本与裴炎合不来,便借机陷害。公子将见崔察。必须得去,但又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在街上遇见一人,身形很伟岸,穿着很华贵的黄衣服,问公子道:“你想去拜访中丞,莫非怕死吗?”公子惊道:“是的。”那人又说:“你有犀角刀子吗?”公子道:“有。”那人说:“你有刀子很好。我教给你一套神咒,见到中丞时,只须俯伏掐诀(是说带犀角刀子,掐手诀,乃可以诵咒。其诀,左手中指第三节横文,以大指爪掐之),而密诵咒语七遍,一定会见到什么,就可以无患了。咒语是:‘吉中吉,迦戍律,提中有律,阤阿婆迦呵。’”公子俯身而诵,既已背熟,再仰视那异人,已经不见了。他大为惊异,便去见崔察。

同去求见的有三十余人,公子排在第二十名。前十九人,各呼名走过,平素有嫌隙的,崔察就扣留,处以绞斩,已占一半人了。轮到公子了,他依言诵咒。好一会儿听不见崔察说话,公子抬头一看,只见一神人,身高丈余,仪表非凡,自西阶走出,直到崔察面前,右手拉他的肩,左手扭他的脑袋,把他的脸扭到背后。可是其他人,只见到崔察低头不语,手里签署文件而已。公子于是得以脱免,及至走到影壁再,神人已经放下崔察,不见了。

公子抵达牂牁,平时便诚信佛法,此时愈加笃敬,虽然他已结婚入仕,但和守戒的僧人一般,口不妄谈,目不妄视,言无虚伪,行无偏颇。因此,蛮夷各族,渐渐接受他的教化。而他在牂牁广泛传布佛教,经常召致郡中地方长官,置道场数处。

过了三年,庄州蛮夷造反,转入牂牁;牂牁郡人,叛杀长官而响应。建安县的豪酋,也起兵呼应,他们劫持公子,命他坐于树下,准备加以杀戮。忽然有一夷人,持刀斩掉看守的头,骂道:“县丞(牛腾)那么仁惠,你们怎么忍心杀害他!”便把公子放在笼中,命有力气的人背上逃走。于是公子得以脱身。

事情完结之后,郡中把情况上报,诏书恢复公子官职,允许他北归。后来他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都是按日计接受俸禄,其清廉无以复加,也是他的天性。后来他丢弃官职,专心于佛典,很有些感应。

覆溺之患,都是业孽报应   

唐僖宗乾符年间,有个和尚,忘记他的名号了,他常以诵经为事,未曾废辍。因为要出三峡,泊舟于白帝城。夜深万物宁息,他持诵经卷之际,忽觉有腥秽之气。只见水面上有一人,渐渐逼近船只。和尚问他,他说:“我不是人。姓许,名道坤,唐朝初年,为夔州刺史。因为贪残暴虐,死后受业报,罚为滟澦堆当龙王三千年。至今已二百四十年了。适才听到你这位法师,持诵功课,大受利益,故此前来道谢。”

和尚问道:“三峡水路险恶,多有覆溺之患,为什么不敕令诸龙,以禁止他们为害呢?”

那人道:“这类事太麻烦了。都是业孽报应,不是常力所能控制的。”和尚听了,甚感惊异。正想接着问,那人(龙王)忽然已不知去向了。

(以上均据宋代李昉《太平广记》)


from 气功

杰作出神入化 千古词圣——李煜

文/贯明

(937年~978年),史称李后主,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他是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开宝八年(975年),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之后,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杀。李煜虽不懂治国之道,但其艺术才华却盖世无双。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他的词作成就最高,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千古杰作《》、《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写得出神入化,被誉为“千古词圣”和“千古词帝”。

李煜之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很少有理性的节制。灭国之前他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亡国之后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他的词不论前期还是后期,均为其生命精神之贯注,均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情之所至,发而为词,如花之香,如光之影,所以能真切自然,不假思索、巧饰,与单纯用语朴素之作,其境界自然大不相同。李煜的词,其最大魅力之处便是用情的真切。他的词能融真情于内而不加雕饰,能抛弃俗事而突显本心。

在《渔隐丛话前集?西清诗话》中,征服南唐统一中国后曾感叹:“李煜若以作诗词工夫治,岂为吾所俘也!”由此可见他的诗词功力之深厚。李煜之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之后的作品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不但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也为后来的豪放派打下了基础,在文学史上无愧于“词圣”的称号。

仁孝厚道受人喜爱 屈尊甘为北宋属国

李煜为人仁孝,长相奇特,丰额骈齿(牙齿重叠),一目重瞳子(即目有双瞳,表现为瞳仁中部的上下粘连,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宛如一个横卧的“8”字)。按照面相学的说法,他有富贵之相。难得他为人厚道,倍受别人喜爱。所以排行第六的他在5位哥哥早逝后从吴王做到太子,乃至一国之君。

唐朝末年,庐州刺史杨行密占据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建立吴国。杨行密死后,政权落在大将徐温之手。徐温死于公元927年。公元937年,徐温养子徐知诰废吴主杨溥以自立,即皇帝位于金陵,定国号为唐,建元升元。史称“南唐”。徐知诰自称是李唐子孙,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李煜是南唐烈祖李昪的孙子。李昪死于公元943年,其子李璟即位,改元保大,是为“南唐中主”。李璟死于公元961年,李煜继承君位,史称“南唐后主”。

公元959年,南唐皇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其叔父李景遂之后不久亦死。南唐国君李璟欲立排行第六的李煜为太子,钟谟谏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听后大怒,将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就近学习处理政事。

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南都(今江西南昌),立李从嘉为太子,留监国。李璟死后,25岁的李从嘉在金陵即位,改名煜。史称李后主。立母钟氏为圣尊后,以钟氏父名泰章故也,妻周氏为国后。遣户部尚书冯谧给北宋贡去了金器2000两、银器20000两、纱罗缯彩3万匹。此时南唐已成为宋朝的属国。

李煜继位后,以丧归金陵,8月,遣使入朝,向宋太祖请愿复李璟帝号,宋太祖赵匡胤许之。李煜亲自将李璟灵柩从洪州(今江西南昌)迎回金陵。在国运衰败、财力空乏的动乱年代,李煜勉强为李璟建造了“顺陵”于钦陵(李昪陵)之西侧(今南京江宁祖堂山)。谥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同时,复南唐国都于金陵。

治国无方积贫积弱 肉袒出降家破国亡

李煜可谓是生不逢时,轮到他当皇帝之时,国库已经枯竭,因为其父李璟屡兴干戈,还要不停地向后周上贡,国力日衰。不堪重负的李煜在干德二年(964年),不得已以发行铁钱来救急。早在他父亲李璟年代钟谟曾请铸大钱,以一当十,后韩熙载(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又铸铁钱,以一当二。

同时还要巧立名目收税来增加收入,发展到后来,连民间鹅生双蛋、柳条结絮都要抽税,真是穷到了极点。南唐军队在多次战争中精锐尽失,剩下的大多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作为战略缓冲之地的江北14州已经失去,一旦北宋军队渡过长江,就可以长驱直入南唐都城,南唐再也无险可依。

但是,此时的李煜在江南依然悠闲度日,全然不顾军国大事。一次,司门郎中萧俨入宫奏事,李煜正与宠幸的侍从下棋,无心听他说话。萧俨上前说:“请陛下收起棋局!”李煜心在棋局,没有反应。萧俨夺过棋盘掼在地上。李煜惊愕,想不到萧俨如此大胆,斥责道:“你想学魏征吗?”萧俨回答:“臣不是魏征,陛下也不是。”李煜想想,这事是自己的错,命左右收起棋局。开宝元年(968年)11月,李煜纳小周后为皇后,小周后就是昭惠皇后(大周后)的妹妹,长得非常美丽漂亮,先前已得幸于李煜。

此时的赵匡胤统一全国的步伐越来越紧。开宝四年(971年)11月,李煜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此时封郑王)去北宋进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两次遣使让李煜到东京(开封)面圣,但李煜均称病不去。赵匡胤以出兵相要挟,李煜也毫不畏惧,甚至慷慨地表示要“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即使战败,也要“聚室而焚,终不做他国之鬼。”赵匡胤听了不怒反笑:“此措大儿语,徒有其口,必无其志。”同年10月,宋军突破长江天险,不久就兵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城下。

开宝八年(975年)12月,后周大将曹彬(原后周外戚,后入宋)攻陷金陵。得南唐州19个,县108个,655065户,群臣皆称贺。李煜本来在宫中堆好了柴草,准备自焚殉国,但到最后一刻却放弃了,随着大臣肉袒出降。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及其子弟、官属一行45人被带到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在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大赦,减死罪一等。因其李煜曾守城相拒,封“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李煜被俘之后,离开金陵(今南京)时,有《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李煜从入宋到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跨4个年头,实为2年零7个月。李煜无力自强,只能卑躬屈节,称臣纳贡,以求苟安,但是依旧不能如愿,可谓悲矣。所以他虽然在位14年,但是没有自己的年号。

国仇家恨凄凉悲壮 真情成就千古名作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

976年,宋太祖暴死,弟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改封李煜为陇西郡公。尝与金陵旧宫人书写:“此中日夕,以泪珠洗面。”宋人笔记上说赵光义多次强暴小周后,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尤其是《虞美人》一词写得如泣如诉,堪称千古名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之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国破被俘前后分为两个时期。李煜亡国前的词反映豪华富丽、风流浪漫的宫廷生活,多温馨绮丽之作,仍然呈现“花间词”气息。内容大多是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李煜亡国之后,晚年的词主要写家国之恨,拓展了词的题材,感慨既深,词益悲壮。李煜词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率,醇厚率真,情感真挚。喜用白描手法,通俗生动,语言精炼而明净洗练,接近口语,与“花间词”缕金刻翠,堆砌华丽词藻的作风迥然不同。

李煜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圣。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例如: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前去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杀(牵机药或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死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追封吴王,葬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着”(性格比较宽容敦恕,不轻易颁布严令峻法),好生戒杀,他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from 气功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二十四)

文:刘如
来源:

既然知道正礼,是为了正人道,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之道为依据,归正婚礼,却先正氏族等级,让天下氏族明白不德者,必遭降级,会令祖先和家族蒙羞,在人前无法抬头。名门望族,必须带头重德,名副其实,方配享有高等待遇,方配得到世人的尊敬。婚礼败坏实则为人心败坏,君臣整个归正婚礼的过程,都将归正人心,维护道德作为根本目的。

以下是太宗归正婚礼的原文,本为一段,按文脉分成三段如下: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注释:累叶,累世。陵迟,盛况渐衰。累叶陵迟在这里指家世衰落。),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注释: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注释:槚,木名,即楸树,常和松树一起种在坟墓前。贩鬻松槚意思是拿着前世的声望做交易。),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惟矜远叶衣冠(注释:远世的官绅),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缡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第一段:发觉婚姻成交易 重正氏族

大意: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在前几代就已衰败,但他们仍依仗旧时的名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多为贵,根据财礼的多少来决定婚约,如同商贩,拿婚礼进行交易,这样做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经》的规定。既然他们不知轻重,门望与行为不符,看来,现在的礼仪制度应该有所改革了。”于是下诏,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订正姓氏,普遍收集全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浮华,考订真假,如果一个家族上代出了忠贤,就提升等级,出了叛逆(违背人伦道德的行为,离经叛道者。),就加以贬黜。依此标准,撰写了一部《氏族志》。后来,高士廉等人在唐太宗面前呈上所定的氏族等第时,仍把崔干列为第一等。

解读:这段话表明,太宗发现有山东一些氏族借着先祖的功名,狂妄自大,借着婚礼索要聘礼财物,不仅把婚礼当成交易,其实也是把先祖的名望拿来赚钱,如不改正,这些所谓的望族,就会成为百姓效仿的伪君子,不但起不到表率的作用,反而让人伦道德沦为虚伪的东西,民心必会大乱,道德必定下滑,崇拜金钱的民风,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太宗不仅要礼部,还责令各部要臣一同参与此项改革。要让氏族的等级名副其实。可见太宗正礼,正的是人心,从未忘记教化百姓是帝王的职责。

古代聘礼,是婚礼中为定下婚约的礼制,表达男方对女方家族的尊重和承诺,有敬意,有感恩,有信用,有诚意。下了聘礼,是对女方最大的诚意,也是公开承认了自己将对女方终身负责,给出了可靠的人人皆知的承诺。无特殊因由,是轻易不能反悔的。这是聘礼存在的本义,怎可当成交易呢?何况是名门望族带头,百姓必然跟风,没有比这样的行为影响更坏的了。

太宗正婚礼,先从氏族荣辱下手,就是在警告名门望族的后代子孙,莫要辱没了先祖的名声,让天下人看到,不好好修正自己的德行,就不配拥有至高的等级。一旦被降低等级,在人前无法抬头,脸上有如被贴上恶人或者伪君子的标签,是最大的羞辱。这样一来,人们不仅会从新认识和思考婚姻的意义,更使得整体社会懂得把道义放在第一位,懂得做人德重财轻。

也就是说,太宗非常英明,懂得先将在乡里有影响力的氏族归正,褒奖忠贤,方能自上而下引导百姓重德。正的,并非仅仅是婚礼,并非仅仅是规定如何下聘礼。而是从婚礼的扭曲当中,看到了人心的败坏,必须严肃纠正。

但大臣却依旧将崔家列为一等氏族。太宗觉得大臣们还是不太明白自己重新定氏族等级的用意,于是有了太宗第二段的论述。 (待续)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