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星期六

相面大师——韦鼎

文:李春和 来源:

,字超盛,京兆杜陵人,博涉经史,通晓阴阳,尤善相术。曾先后在梁、陈、周、隋四朝为官,是个非常神奇的人物。

韦鼎最初入仕梁朝。陈霸先在南徐州时,韦鼎观察他的云气,知道他会称王。韦鼎对他说:“我观察明公,天纵神武,才智超群,当继大统。”他预言陈霸先将取代当时梁朝实际掌权的王僧辩并建立新王朝。陈霸先闻言大喜,因而定策建立陈朝。陈霸先即位后,拜他为黄门侍郎,后来一路升到廷尉卿。

韦鼎曾作为陈朝的使者聘问北周,在长安与执掌北周政权的结交。他对杨坚说:“您的相貌贵不可言,希望您珍重自爱。”认为杨坚将取代北周而兴。杨坚后来果然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

陈后主继位,荒淫无道。韦鼎看出陈朝灭亡在即,于是变卖了全部家产,客居寺院。友人毛彪问其缘故,他说:“江东王气已尽,我当葬身长安。”

等到陈朝灭亡,隋文帝杨坚马上召他,授他上仪同三司,待遇很优厚。

当时兰陵(杨阿五)守寡,杨坚为她求夫,选了重臣柳机之子柳述及晋王杨广的妻弟萧瑒,让韦鼎来定夺。韦鼎说:“萧瑒会封侯,但无贵妻之相;柳述也会通达显耀,但最终却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文帝非常自信的说:“职位是由我来决定的。”于是把公主嫁给了柳述。

文帝又问他:“我的几个儿子谁来继位?”他答:“皇上、皇后最喜爱谁,就当传位给他,不是臣敢预知的。”文帝笑道:“不肯明白的说出来吗?”

开皇十二年,韦鼎任光州刺史。他以仁义教民,地方大治,路不拾遗。后召还,卒于长安,年七十九岁。

驸马柳述与重臣杨素结怨,又卷入仁寿宫风波。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把他流放岭南。炀帝令兰陵公主改嫁,公主以死相拒,并上书要求免去公主封号而与夫同徙。炀帝大怒不从,兰陵公主忧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

韦鼎所的全部应验,真的神奇啊!

——事见《隋书﹒韦鼎传》、《南史》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云灵游记

文:方宇  来源:

云灵山位于四川遂宁城东25华里新立乡境内,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修道,与普州(今四川安岳县)龟鹤山陈希夷往来论道。(陈抟也叫陈希夷,唐未宋初时著名道士,人称陈抟老祖,他虽在华山修道,圆寂于河南张掖谷,但传言他也曾在普州龟鹤山修炼过,在安岳县城南五华里处的龟鹤山圆觉洞旁有陈抟老祖的墓地,坟上的碑文,因年代久远,依稀可辨:“陈抟老祖之墓,天圣乂乂年建立”)

云灵山势卓升,石怪峰奇,树藤掩映,蔚为壮观,传为洞宾成道之所在。云灵山东望是川东佛教圣地龙多山,北望是道教圣地高峰山,西望是观音故里灵泉山,云灵山可谓是风云际会之所,远观山行逶迤置于群山之间,气脉相连,但又气质卓尔,近观则四壁似削,迥异于周遭,自成气势而不孤高遗世。

秋后的一日,我约同修邓姐去云灵一游。来到山下,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广场上停着各种车辆,密密的人群,各自相邀向上山的小路走去。

随着人流,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顺着山势向上面山顶挺进,经过半过多小时的爬行来到了山门,门前两侧各有一棵多人合抱的大柏树,树身好似佝偻孑孓的老人,兀立在山门前。进山门的涌墙壁上,有清同治年间进士唐贤明写的“弄月吟风”四个大字,壁间还有清康熙年间户部尚书张鹏翮写下的《题云灵山寺》:“定水闲心能爱静,由来无欲是仙家,深山日丽催啼鸟,古月风回聚落花,岭出白云随鹤驾,人间弦管送华年,题诗真宰归何处,绕石清泉映晚霞。”可想张当日之风神!

山顶云灵观,始建于公元580唐贞观年间,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曾遭毁坏,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又官资重建,有吕祖殿、观音殿、文昌殿,殿宇之间,儒道释各有环顾,形成三个天井,一进一层风光。山门一进,文昌为主,皆是成学高才之人,道貌瞻仰,这是笨人勤学而可得之境界,于是圣人教诲,余音绕梁,使人心灵震撼,立此地不得不由人不进取!二门之中,吕祖飘然,尽是羽化登仙之客,仙风绝绝,仙家纤尘,不染粪土,不沾名利,望之肃然,心旷神驰,立此进,不由得不归道心。

一老者,须发俱白,鹤颜泛彩,与之攀谈,自言是山下养生谷的长者,上山来瞻仰洞宾上仙仙容,希得仙气,早登仙界,其言自幼信奉神佛,壮年转入“全真道”习“三阳龙虎丹道功”,身傍还有几位头挽牛髻发形的道友,他们都是邀约而来的同伴。我告诉他:“大爷,祝你修有所成,早升仙界!”

从二进殿东边的小门出来,是山峰的巨石崖层,这里有一个“洞”,洞边有对联:“怪石奇峰玉斧劈成千载洞 黄沙绿草金丹养成万年鹤”。洞不广而平坦,有一石梯,铺上草可作坐卧之禅床,壁上题有诗句:“两日行山兴尚稠,尘缘未断且回头,一天风月吹凉阁,四面藤萝作客留,看眼尽观为业障,平生无过是浮沤,何须抵死言名利,寻得清闲即便休!”落款是“回道人醉书。”立身洞内,看见石床,遥想当年,洞宾打坐的沉静好似也看到了他三醉岳阳楼的狂傲不拘,三戏白牡丹的风雅浪迹,飞剑斩黄龙的刚正不阿……啊!洞宾呀,你当日游戏人间,接缘于人世,你是个遥逍神仙,你来此云灵少憩,是否去离此地四十华里之外的老子道场高峰山呢?!三门之内是供奉的观世音菩萨,观音庄严不哭不悲,不怨不喜,眉目之间仿佛是佛陀拈花的一笑,手托柳枝净瓶,似乎随时访贫千家,医伤万户,佑护苍生,救苦救难,一派慈悲众生之心,望之感人至深。

步此境界,特殊风光。道观独占峰头,四周绝壁,巧匠施展天工,镶嵌多幅精美的图案,有封神人物征战壁间,三国群雄博斗杀伐,还有野鹿含花,犀牛望月,各种故事,好似他们从远古复活回来,没有了时空的差异,都在此风云际会。

站在云灵山头远望四周,远山近水,秋景宜人,层林尽染,虽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瞰之感,但亦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情愫,西边遥遥相视是玉带缠绕的涪江,江边是观音故里川东北佛教圣地灵泉山。那是很久之前,劫国(今新疆昌吉县北)庄严王自西北而东南,迁到梁州遂宁定居,改名妙庄王,有三个,天生好静,一心修行,三女儿妙善入白雀寺为尼,白雀寺就是今日的灵泉寺。

灵泉寺自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她以庙美、水甘、山幽,树怪等独特风姿,每年吸引上百万香客与游人,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也有不少像我们这些“特殊”的游客呢!

原文链接:云灵游记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九)

文: 陆善 来源:

 一、文武全才

宋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边境,当地的土著各路援军,及时到达。吴总臣(姓吴的老总)在发放犒赏时,有些拖延,士兵就鼓噪起来(要闹事)。走到松江时,巡抚让推官吴时来(人名)料理军务。他察看了水道的情况,就在福田禅林外,扎下营帐。然后命令:凡土官带兵前来的,各按指定部位站好,由船夫引导入内,依照次序领赏。结果,犒赏分配很公平,耗费并不很庞大,各营也就平静下来。把纪律维持得很好!

另一支部队的官兵,一向凶悍劫掠,同倭寇很少区别。吴时来,却用好语,来鼓励他们。最后,把一个搧动闹事者,捆绑治罪,就再也没有人兴风作浪了。

评曰】

吴时来在松江抵御倭寇,多有奇迹。倭寇进逼得历害的时候,民众躲进城里的成千上万。有人提出,应当关上城门,拒绝民众,涌入城内。吴时来却将他们都放进城,而让他们在闲空地带,住下来。城小人多,城区因污染而产生疫病。吴时来便打开四处的水关,方便卖粮卖柴的船只;叫它们返回时,都要满载城内的垃圾粪便,运往农田作肥料。双方受益,皆大欢喜。

次年四月,倭寇突然来攻城。大雨不止,城墙的西南角,倒塌十多丈,人们惊慌失措。吴时来则把守卫的人,全部撤走,接着用数十名强弩手,扼守冲口。吴总臣以为这样很危险,又来阻挡。吴时来却说:“这样的泥泞之地,对方怎么能登攀呢?”果然没出什么问题。当时逃到城里的人,都近城居住,住所多是茅草屋顶。吴时来担心敌人的火箭,能射燃它们。便都立即撤掉,而暗暗地把其姓名记在屋材上,夜间选一些士卒,将这些材料运到城外,筑成木栅栏,以保护修城的人。但士兵都有些害怕,犹豫不前。吴时来便第一个骑马走出南门,大家便跟着去了。天将亮时,栅栏筑好;三日后,坏城修复。事后,又把栅材还给民屋,因为上面都标着各家的姓名。贼寇知道城里准备充分,便向北进军。  吴时来又建议决开雷泽(今太湖)之水,断开松陵道。敌军走去一望,大水阻拦不得进,我军在后面追击,杀敌三千余人,淹死敌军无数。

吴时来文武全才,因此我(冯梦龙)把他的事迹,记载于此。

二、体察下情

张忠定办完公事以后,发现有一个厅卒,正在熟睡。就责问他:“你家有什么事吗?”他回答说:“母亲久病,哥哥外出,又没有回来!”

一经调查,果然如此。第二天,张忠定就给他派去一名场务员,专门负责照顾他。并且说:“我的厅里,怎么能有敢睡觉的人呢?这人必然是因为心中十分憾伤,造成的。因此你要照顾他!”

【冯梦龙评曰】

张忠定体谅下属,人情做到这个地步,谁不愿意为他拼命效力呢?

三、衰亡来自骄奢

晋国的士鞅,投奔到秦国,秦伯问士鞅说:“晋国的大夫,谁会先衰亡?” 士鞅回答说:“可能是栾黡吧!”秦伯说:“是因为他的骄奢吗?”回答:“是的。栾黡十分骄奢淫逸。如果可能避免衰亡,在于他的栾盈。”秦伯问:“什么原故?”回答说:“栾盈对于民众,是有德行的。正象周代人思念召公一样,老百姓都喜爱栾盈的德政,但是,如果栾盈一死,栾盈的善,没能传下来,他的那些德政也就被淹没了。而百姓对栾黡的怨恨,实际上已经十分明显!将来出问题就在这里。”秦伯认为这是智言。

四、政失于苛,则必败!

班超久在,给朝廷上书说:我希望能在生前,入玉门关。于是,朝廷召回班超,用校尉任尚,代替他的职务。

任尚对班超说:“你在外三十多年,而我接替这个职务,责任重大,我思虑浅薄,希望你能对我,有所教诲。”

班超说:“塞外的官吏士卒,本来都不是顺孙。而是因为犯了罪,才流放到边境去的。而蛮人怀着鸟兽心肠,难养易变。你性情严急,过于苛求,不注意团结下属和大众。因此,应当摆脱一些世务,简易政令,宽恕小过,而抓住大事。说起来,也就是这些东西。”

班超回去后,任尚暗地里,对他的亲朋说:“我以为班超还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东西,太一般了。”任尚没有把班超的嘱咐放在心上。任尚在数年间暴虐官吏、士卒,军心怨恨,导致西域反叛,难以收拾…正如班超所告诫的那样。

五、重整茶马市场

西域盛产良马,但仰赖中国的茶业,做饮料、治病。传统做法是,用四川的茶,换西域的马,时间久了,这种传统做法,也就松懈了。茶叶输出混乱,奸商从中渔利。而西域的马,也不按时供应。

杨文襄便奏请重新实行太仆寺主管购买大宛马的官制,严禁个人私下买卖。把茶利控制在官府,统一收购,再通报西域,集中马匹,统一交换。从此茶马交易,得以恢复。

【冯梦龙评曰】

杨文襄任陕西巡抚,创建两座城,又临河筑墙,巩固边防;又策划诛除刘瑾佞臣。出为将,入为相。所有的谋划,无不实现。当时人把他视为,实在名不虚传。

六、召民树艺

东京多次经历战乱,百姓不足百户。张全义任河南府尹,选手下十八个有才干的人,每人执一面旗,拿一张告示,称他们为屯将。让他们分赴十八个已成废墟的县份,执旗张榜,召募流散的村民。动员百姓种植,免除租税。对回乡的流民,规定杀人则死!对其余的犯罪流民,打几棍示警,就算了。从此百姓纷纷归乡,数年之后,又恢复了原有的规模和安宁。

张全义每次看到田地,莳弄的好,就下马与同伴们,共同观赏,并召田主,用酒饭慰劳。有的百姓蚕麦,获得丰收,张全义就亲自到家里,把一家老小叫出来,赏给茶、丝、衣物。百姓传说:张公不喜欢歌妓声色,但看见佳麦良蚕,就喜笑,点头,高兴。因此百姓竞争着养蚕种田,所以,百姓能够富裕。

【冯梦龙评曰】

张全义出身于匪盗,但他当官执政后,最被称为好官的,也赶不上他!那些名为官吏,实为盗贼的人,不觉得愧死吗?

张全义一个微笑.百姓们便受到鼓舞,勤勤恳恳地劳作;而今天,当官的人多次发脾气,百姓并不屈服于他们这种淫威。这是什么道理呢?

七、植桑免罪

范忠宣公,任襄域太守。襄城习俗,不养蚕纺织,很少有种植桑树的人。范公很关心此事。因此借百姓有犯罪而情节较轻的,罚他们在乡里栽种桑树。栽种多少,根据罪行轻重决定,然后按照桑树的成活情况,予以免罪。从此以后,百姓得到了好处,养蚕事业也发展起来。当范公离任后,百姓念念不忘。

【冯梦龙评曰】

就这件事我想到,对征兵犯罪的处理,本文也有参考价值。军队只是为了战争而建立的,征兵犯罪罚劳役,并非立法的本意。现在不同了,有的装死,有的找借口,有的找人代替。里甲有佥押解送的麻烦,部队又有口粮的负担,而拒绝征调的人却逍遥自得,谁也不能过问。就是步兵苦些,所谓“活军死徒”。然而富户可以出钱雇人,穷人只有逃跑行乞。就是在驿站堵截强抓,又能解决多大问题呢?抓到的人又有什么用呢?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说不如实行屯法。今天正议论垦荒,但没有成效。如果真能斟酌部队驻军的远近,需要士兵多少,押赴某处,开荒若干亩,等到成熟收获,酌情释放回家。有愿意留下的,可以就业。这样实行几年,将荒原生土,变为熟地,而且,奸民也就变成了良民,会有很大的好处。

八、平其政

楚王马殷,占据湖南,不向商人征税,所以四面八方的商人,都集中到湖南做买卖。湖南盛产铅铁,军都判官高郁,请求以铅铁铸钱。商人得到钱,但出境后就没有用了。所以都用钱买其他东西带出境,国库的经费,就大大丰富兴来。

湖南的百姓,不习惯养蚕桑,就下令上缴官税,一律用帛代钱。不久民间的织布机,也就多起来。

【冯梦龙评曰】

官府不营私舞弊,用铅铁都可以铸钱通用,何况用铜铸钱?币制所以造成壅塞不能流通,在于宫府铸造发放,而官府却不回收。即使回收,也是放出坏钱,回收好钱。发放的价值高,而回收的价值低,百姓谁还愿意要这种钱呢?所以说:“君子平其政。”即上下平等,官民平等。这样,各种重要措施,才可以行得通。

九、假币钱引

赵开(人名)推行一种货币,叫钱引,百姓认为很方便。某一天,官府缴获了假钱引三十万,抓到了罪犯五十人。按法律规定,应当处死。张浚,要求执刑。

赵开说:“宰相大人,你错了!把伪弊加盖上‘宣抚使印’,立刻就变成真币了。把这些罪犯,关起来,让他们造钱币,你一天就能得到三十万的收益,又救活了五十人的死罪。”张浚一想,说:“好啊!”

【冯梦龙评曰】

不但救了五十人之命,又获得五十人的劳力,真是大理财手啊!三十万钱还算小事。

十、陶侃提官,重在节俭利民

陶侃性格节俭自厉,做事勤奋。他在荆州时,责成造船的官员,收存锯末,不管多少,都不能扔掉。人们都不理解,后来赶上大雪,天睛后,大厅前扫除积雪还很湿,行走不便,洒一层锯末,走在上面,一点妨碍没有。

官府伐竹,只用竹杆,竹根砍掉一段厚头,陶侃都让收积起来,堆成一座小山 。后来,桓宣武伐蜀,都用它做了船钉。在伐竹的时候,有一个官虽,让民工连根拔出,把竹根当成铁钉使用。陶佩觉得此人有智慧,能节俭利民,立刻提升他两级。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康熙初年善恶有报的故事

文:向上 来源:

康熙初年,檀香很贵。苏郡地区,有一家香铺,早年用三金,请来一尊檀香观音像。铺家的人,私下里商量说:“如果用这像磨碎了,做成檀香卖,可得十六金。”

于是决定将要毁坏佛像,但有个雇佣工人,害怕获罪于神,从中阻止。这时,香铺家的,来岳父家,要接妻回去,正住在岳父家,他站起来,对佣人说:“你是佣人,关你什么事?听从吩咐就可以了。”

这天夜里,香铺家的,不能回家,只得继续留住在香铺家,等病好以后再回去。香铺家的女婿,也只得继续住在岳父家中。

第二天,街上有一个六岁儿童,随父走路,忽然指着香铺,问说:“那家屋上,为什么用大红封条封锁住了?”父亲看不见有封条,以为儿子看错了,禁止他乱说。

这天晚上,香铺发生火灾,全家人都烧死了。但是,这场大火并没有延及左邻右舍。

这家女婿想从楼上屋孔中钻出,却被一物拦住,惨叫难逃,活生生的死在火焰中。那个阻止毁坏观音像的佣工,在当天早晨,被另外一家香铺来人,强邀他去帮两天工,就没被烧死。

周氏按曰:毁坏佛像,出佛身血,是造无间地狱之因,如果不进行劝阻,就会有恶星降临;一发片刻善心,便有吉神拥护。这个女婿与佣人,立心稍有差异,结果完全不同:女婿本想回家,却使他归不得,令受其殃;佣工不想到别处去,却有人强迫他到别家去,避开此劫。真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啊!(摘自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神助孝子治母疾 留下预言证神语

文:回归 来源:

会垂怜那些正直的人。特别把人的孝看得很重,因为人有孝心,才有可能做一个好人。

一、梦中得神指点 治好母亲多年疾病

袁孝叔是陈郡人,幼年丧父,对待母亲很孝顺远近闻名。他的母亲曾经得了一种病,神志恍惚,很多天也不好。孝叔忽然梦见一个老头对他说:“你母亲的病能治好。”孝叔问他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老头不告诉他,只对他说:“明天迎接我在石坛之上,我有药给你。”睡醒后,孝叔找遍了四周,在离家十里的地方,发现 一座废道观,里面有座古石坛,真有个老头在石坛上。孝叔大喜,恭恭敬敬地将老头迎接回家。老头从口袋里拿出一丸九灵丹,让孝叔的母亲用新汲的水送下,第二天孝叔母亲的病就好了。

二、神仙离开 留下一卷预言

孝叔对老头非常感激,想要送钱物来答谢老头,老头全都不要。以后老头每个月来一次,然而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孝叔认为他能推算人的命运,常常想问他,但是一直没敢开口。一天老头来了后对孝叔说:“我要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此与你分别。”然后从怀里取出一卷书递给孝叔,说:“你的寿命和功名全写在里面,事情都是一定的,现在世上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注定是徒劳的。你收藏我这本书,小心不要事先翻看,每得到一次任命,便打开一页。不然,对你不利。”孝叔跪下接受赠书后,就和老头分手了。

三、一生 与神仙丝毫不差

一次,孝叔得病卧床,似乎无法医治了,家里人问他如何安排后事?孝叔说:“我有神仙传授的一卷书,未曾打开,何必着急问死后的事呢?”十多天以后病果然好了。后来,孝叔靠家族的影响,当上了密州诸城县尉,经过五次调动,做了蒲州临晋县令。每次接受新的任命, 总是看一看神仙留下的书,书中所写的时日和实际毫无差错。后来任期满了,孝叔回归阌乡别墅居住。一天早晨起床,刚要梳头,忽然有一个东西掉到镜子上,像是一条蛇却有四只脚,孝叔受惊吓摔倒在地上。之后他便不会说话,没有几天就死了。

过了一个月,孝叔的妻子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老头留下的书,似乎还有半卷没有翻看过。因此而感叹地说:“神仙说的话,也有不准的时候,书还没看完,而人就死了。”于是翻开书看,见到后半部只有几幅空纸,上面画着一条盘在镜子上的蛇。(摘录自《前定录》有删减)

这个故事也揭示了一个理,也就是人做了好事就会得(比如因孝而得到神仙眷顾),坏事也要还债(比如孝子最后的死因,大概也是前世的报应)。总结一句话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都是善恶的因缘。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梦见鹦鹉折断翅 武氏不得已让位

文:李元  来源:

中国人一直都相信梦是上天的启示。因为很多的梦最后都应验了。为什么梦会与现实相符呢?对今天的人来讲,就是一个不解之谜。

曾梦见一只,羽毛丰满,两只翅膀却折断了。醒来后,便问和大臣们这是怎么回事,众人沉默不语。说:“鹉者。陛下的姓呵。两翅膀折断,是说陛下的两个儿子,现在却在庐陵郡做相王。你如果能起用这两个儿子,两翅膀就全了。”听罢他的话,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连脖子都红了。

后来,契丹人围住幽州,向朝廷下了一道檄文,说:“还我庐陵相王来!”于是,武则天回忆起狄仁杰的话来,心想,他曾经为我解梦,今天果然应验了。于是说:“我想立太子,谁能行呢?”狄仁杰说:“陛下内有贤子,外有贤侄,选择谁你可要认真考虑,最后还得由你定。”武则天说:“我当然要立我的儿子,承嗣、三思算什么?!”听她这么一说,承嗣等害怕了,乘人不备跑掉了。武则天随即降旨相王李旦,立为太子。他出任大元帅,开始招兵的时候,没有几个应招的。后 来听说了太子的德行,北邙山头站满了来应招的新兵,再也容不下了。见状,敌人自己就退回去了。(摘录自《朝野佥载》有删减)

一个如果顺天意,上天自然会保护他。武则天顺天意将皇位还给李氏,外敌竟不攻自破,大概就是神在冥冥之中的护佑吧。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昧心之财不可贪(二文)

文:陆忍 来源:正见网

一、纣王多行不义终自焚

商纣王天资聪慧,见多识广,力量过人,可以空手格斗猛兽。他的学识,足以搪塞劝谏,口才足以文过饰非,自以为天下所有的人,都不如自己。纣王酗酒,喜好淫荡的音乐及沉迷于女色。最宠爱,对她言听计从。因此,纣王让师涓,创作靡靡之音,配合北里之舞。又将盘剥百姓的钱财、谷米,堆放在鹿台、钜桥。他搜寻犬、马及其他珍奇之物,充于宫中。他还扩建沙丘,将许多珍禽异兽,蓄养其中。

纣王在沙丘日夜享乐,将酒水积聚成池,悬肉密布为林,又命令男子和女人,赤裸着身体,在其间追逐。百姓对他的所作所为,怨声载道。诸侯中也有反抗的,纣王就加重刑罚,予以镇压,于是有了炮烙这种酷刑。

西伯姬昌、九侯和鄂侯,是的三公。九侯有位贤淑的,嫁入了宫中。纣王因她不爱淫戏,一怒而杀之,并将她的九侯,处以醢刑。……纣王多行不义,终于被武王战败,奔鹿台自焚而死。

(出自《?殷本纪第三》)

【评述】

大家都知道“助纣为虐”这个成语。在中国,商纣王已经成为残酷暴虐的代名词了。纣王的残暴及其可耻的下场,在史料中已有详尽的记载。而这里要和大家讨论的是:纣王怎么会沦落到这一步?

最初,纣王还算比较贤明,也能听进比干、闻仲等一批忠臣的劝诫。但自从亲近了奸臣费尤,他的生活,便开始变得荒淫无度,骄奢糜烂了。特别是纣王纳妲己入宫,标志着他已经走上了毁灭的不归路。《封神榜》中,将妲己描写为“九头雉鸡精”。其实,上的妲己,比妖精更可怕。纣王在她的蛊惑下,变得更加昏庸无道,做出了许多残忍毒辣的暴行,最终害人害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心都是肉长的,但纣王的心,为何会变得这么可怕?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曾经讨论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其实,人性本来清净无染,具足善良,“在尧不增,在纣不减”;但由于生长环境、件条等影响,于是就积聚了无量的善恶种子。这些种子,遇到善缘就发善的芽,遇到恶缘就发恶的芽。绝大部分的人,是属于这种善恶不定的类型。因此,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外在的因缘,是很重要的因素。

商纣王固然有其自身的个性缺陷(这是决定他人生道路的根本原因),但假如没有遇到费尤和妲己,也不一定会变得这么残暴,也不会落得
如此下场。因此,“亲近善友,远离小人”,选择良好的人际环境,极为重要。这也是“孟母三迁”的深意所在。

俱往矣!商纣的王朝,早已灰飞烟灭,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当今世界,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哪一个不是比纣王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纣王并没有死!并且中共邪党的所作所为,其实比纣王还坏百倍!再看看社会环境,大街小巷充斥着魔党的形象和污语,在荧屏的血腥暴力中,在电脑、手机游戏的疯狂砍杀中,在网络舆论的谩骂、侮辱、淫声中,在我们身旁的空气和愤怒中……此时,谁还能高枕无忧呢?

有识之士,快点“三退”吧!

二、昧心之财不可贪

甄彬为人做事,受到乡亲邻里的称道。他曾经以一束苎做抵押,从沙寺的库房中,借出一些钱。后来赎回苎时,发现里面藏有被手巾包裹着的五两黄金。甄彬拿出这钱,立即送还。守库的僧人,惊奇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太匆忙,忘记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给我们送回来,你该收下一半,作为报酬。”

和尚相赠十多次,见甄彬仍坚决不受,就赞叹道:“你这个五月的热天,仍然穿着皮袄(他没有单衣)、背柴草的人,竟是拾金不昧的!”

梁武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件事。后来他登基称帝,以西昌侯萧藻为益州刺史,就让甄彬,在其府中,任录事参军,并兼任郫县县令。同时外出上任的有五位,武帝告诫他们要廉洁、谨慎。可轮到甄彬,只是说:“你以前有拾金不昧的美名,所以我不用嘱咐你什么
了。”

因此,甄彬的德名,更加彰显。等他到益州任上时,萧藻对他礼敬有加。

(出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评述】

昧心的事不能做,昧心的钱不能贪。纵然能暂时瞒得了人,瞒不了天;也瞒不了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如同一部录像机,善善恶恶都将忠实地记录下来,到时候,一切都会给个“说法”的。所以凭良心办事,尽管眼前会吃一些“亏”,但终将因此而受益。

甄彬没有贪苎束内的五两黄金,而是将金送归原主,他这种善行在多年后,得到了巨大的“利息”。在历史上与甄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明朝的高僧憨山大师,他在山东时,皇太后仰慕其德行,赠与他七百余两黄金。憨山大师自认为受之有愧,于是就将这七百余金,都用来赈济了山东各县的灾民。不久,朝中奸党作乱,诬陷他侵吞了国库的公款,妄图以此攻击皇太后。皇帝听信谗言,一怒之下,将他收监下狱。

审讯时,憨山大师义正词严,据理力争。皇上派人清查内库账簿,发现七百余金赈济款的账目,和来自灾区各县的收据凭证,都笔笔分明、丝毫不差。奸党的阴谋没能得逞,皇帝母子间的误会,得以化解,憨山大师也免于死罪。事后,憨山大师感叹道:“假若我当初将太后赠与的金钱,自己留用,可能就难免一死了。心贪可怕啊!”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七)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今天,终于读到《》“学而篇”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教人最智慧而快乐的获得功名的“办法”。这个智慧的人生教导,在教育中,并未消失,我的在中学就亲身经历,因此念念不忘。同时我们看到,前边子贡讲到的如何对待,和今天讲到的如何对待功名,十分紧凑。把人们最容易执着的名与利,都说到了。因此“学而篇”到此结束。

最后一段的原文与大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如何做人的道理。”言外之意,修正自己,有个好的人格修养,这才是安身立命的大事,才是得到信任、赏识、获得重用、最终获得功名的根本。

涩泽解读:不如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

很多人容易将后边的“患不知人也”当作智谋的方法,解释得跟兵法一样,只有了解对方,才能有胜算,或赢得对方的心,然而却说,人们执着于读懂上司的喜好,博得上司的关注,期待因此获得提拔,否则,就担心一辈子不能出人头地。这是错误的想法。

他在讲义中,对这段话,是这样解读的:“做学问是自己要提高修养,不是为了出名的虚荣心,即使自己修养很高了,却无人了解,也不必担心难过,与其耿耿于怀他人对自己不了解或不赏识,还不如烦恼自己为何不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为何境界见识如此低。”

他的这段解读,等于告诉大家,当你具备了识人的伯乐的眼光和见识,也就知道领导者需要具备何种素质了。与其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不如精进自己的修养。事情真的如此吗?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故事。那是日本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导。

日本老师选学生干部  传用人之道

有一次,我遗憾地对女儿谈到,今天很少有人懂得孔子说的这句话了。女儿突然想起一件事,让我感到万分欣慰,日本现代教育,尽管传统武士的儒学教育,已经不再是主导,倒是并未完全丢失。

女儿上初中时,加入学校吹奏部,演奏各种西洋乐器。有一位女同学,精通各种乐器,可谓才高气傲,自我感觉很好。事情就发生在三年级本部学生毕业,要选下一界的新干部的时候。于是这位高超的女同学以为自己一定能被选上,即使不是部长,也应该是技术组组长。没想到她只是普通部员,干部的职位,一个也轮不到她。不仅如此,部长居然是平时技术很一般,最不起眼的。为此她受到很大打击,内心委屈不平,于是责问老师,为何自己没被看重,明明吹奏部,就数她技术最好。

老师听了她的话,让她先回去,一会儿老师要就这件事,召集全体部员,堂堂正正讲选拔干部的缘由。为此,女儿深受震动,认为是她学校教育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教导。如果老师不解开大家的疑惑,也许那位女同学和全体部员,都不知道,一个人才高却不被人认可的原因。将来出到社会,就会四处碰壁,苦恼不断。

老师将人集中在一起后,告诉大家,选拔干部必须首先看人品人缘,而不是技术。她说,“你们也许认为部长技术很差,但是作为一个部的部长,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能否让大家好好配合,完成一次演奏,而你们的部长,平时人缘很好,爱帮助别人,照顾别人,从不骄傲,非常和气,而且总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大家。所以大家都爱听她的话,她具备部长的素质。否则,谁都指挥不动,技术再高,也没有用。”

从此以后,不仅那位技术高的同学变谦虚了,全体吹奏部的学生,就像注入新的活力,一个个懂得了谦卑和配合,懂得了人品的重要。懂得了考虑别人。

这就是日本中学在课外小组,老师针对实际发生的矛盾问题,对学生解惑传道的方式。现场进行人生教育。

女儿的故事证实了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对的,也证实涩泽荣一的解读有他的道理。一个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人做得好,即使技术才智不是太出众,同样得到赏识和重视,平时默默无闻的女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最后提拔成部长,相反有着高技术的学生,因才高傲视他人,不得人心,说话没人听,自然不会被选为领导。

功名本水到渠成  何须执着

孔子这段话,跟前边教导子贡以何种心态对待财富是一个道理,安贫乐道,不等于反对财富的拥有,不等于让君子不要赚钱,而是对待财富的心态要正,你可以贫穷,也可以富有,关键是不被钱财束缚和左右,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始终保持乐道之心。同样,面对功成名就,世人的另一大追求,又该如何做呢?孔子其实是接着讲了如何正确对待功名的问题。在教弟子们不要迷失自己的人格。并非反对人们求取功名,而是告诉人们正确的不会被功名所累的求功名的心态。

也就是说,孔子前边讲了人最执着的财富,然后再讲人最执着的功名,人世间最执着的人的欲求都讲到了。

在孔子看来,获得功名最智慧的办法,和最高的境界,是不求自得,功名不过是做人做得好,最后水到渠成的身后之物。人只有这样活着,才会快乐。所以让人不必担心,不必患得患失,一辈子为功名所累。

学而篇结语

学而篇通篇都在讲仁义之道,先是教人在家如何实践孝悌之道,以及在外如何以忠信待人,让人懂得的基本实践法;那么做人的基本道理讲完了,自然就是让人注意把握分寸,不要犯过犹不及的弊病,这样才能运用自如,人生不会犯下大错,造成大的遗憾和失败。最后以人最执着的富贵功名为例子,劝诫人无论追求什么,都不要为名利所累,活出不动摇的乐道之心,守住做人的根本不变。要活出智慧而快乐的人生。此为学习、做学问的根本目的。

我们看,既然“学而篇”从开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一直到子贡讲财富,都在讲做人,讲乐道,讲学习做人升华修养是最快乐的。那么难道讲功名时,孔子会教人如何攻读人心,为达目的吗?当然不会,学而篇不会在最后的一段,脱离讲做人道理的主题,脱离学习的目的。所以,还在劝人关注做人的道理。修养提高了,一切功名都是不求自得的。何必患得患失。

也就是说,直到最后,都在讲学习就是学如何做人。所以,人求富贵功名,最应该担心的不是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要担心自己做人的道理是否明白,是否去实践了,如果你实践了,总能一心一意,认真勤勉地工作,谁都会喜欢你,领导也会看重可靠的人,当然学的技术也不会被埋没了,何愁不发达、没人知道你呢?

这最后一段话,其实在呼应最开头的第一段话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怪罪别人,不就是君子吗?)可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整篇到此层次分明。主旨清晰。

“学而篇”解说到此,全部结束。这一篇是整部的宗旨,接下去的不过是从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的角度,分别具体展开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六)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接下来的第十五段,是孔子与的对话,这段对答,既道出经商之道的本质,所有成功者的必备修养,同时也是以此为例,目的是讲明何为真正的好学,是对前一段话的具体展开。而,则看到了学无止境的教导深意。

十五段原文与大意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贡对孔子说:“贫穷却不会因有求于富贵者的帮助而作出谄媚的态度,以期得到好处;富贵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拥有和地位,而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看轻别人,傲慢待人。如果能做到这样,老师您认为这样的人是否就是好学了呢?”孔子回答说:“也算是好学了吧,不过,还是赶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贵却能好礼的人啊。”子贡说:“《诗经》里有这样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必须好上加好,精益求精)。”孔子说:“赐(子贡本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是其师,可以像那样直呼其名。)啊,可以开始与你一道谈论研究《诗经》了,告诉你已经了解的,就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深意和来历。”

涩泽解读

涩泽荣一认为,“这段话是为了教导子贡这位聪慧机敏的弟子:做人的学问,是非常深奥,没有止境的。”

“普通人,贫困之时,很容易卑躬屈膝,失去做人的气节,向权贵低头,表现出违背本心的卑微讨好,好话说尽的谄媚姿态。一旦富贵,又因为有权有势,高高在上,任性妄为,待人极为傲慢无礼,轻贱他人。”

“子贡不是一位轻易被贫富境遇影响而动摇的人,认为自己能做到富贵而不怠慢别人,应该就是孔子说的好学的人了,于是稍微有些得意,所以特意问孔子这样的问题。可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过是没有这些常人容易犯的错误罢了,但是并未真正领会乐道的深意,对贫富的高境界的领悟,还是没有达到,因此,孔子表示肯定后,对子贡开示了更高一层的道理。‘贫穷时也要做到乐于求道,富贵时更能好礼,心善待人,遵从义理,不改恭敬谦卑之心,那才是更高的境界。’”

涩泽还说,孔子指出子贡的不足,就是太容易满足仅仅没有一般人的缺点而已,没能领会学问的真谛,还以为在对待贫富的问题上,够谨慎对待了,能实践君子的品德了,没想到孔子的训诫,使他一下醒悟过来,孔子是用贫富方面的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导弟子,做学问,奥妙无穷,不可自满,所以子贡很快领悟到《诗经.卫风.淇奥》的那句话,讲的就是孔子开示的道理。对贫富以外的学问都能悟到实质了。

子贡求教孔子  自己是否是好学者

这段师徒对答,讲的就是安贫乐道的两个境界,和学无止境的道理。涩泽荣一的理解是相当准确的。其实这段对答,是接着上一段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进一步具体的展开,通过富贵与贫贱的对待方式的讨论,讲明真正的好学就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乐于践行正道,不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所左右的态度。此为真正的好学。

所以,子贡听了孔子的判断好学者的论述,就觉得自己对照看来,应该是属于好学的人了,所以才有些自我陶醉,问起自己的认识是否对,等着孔子肯定自己是好学者。当然是求教的时候,不自觉露出的自满。

如果子贡当时没有自我满足感,就会知道,真正懂得学问的人,真正好学的人,会领悟到做人最后求的是乐道的境界,乐于践行道义,哪里会随着境况的改变而动摇呢?所以就能安贫乐道。自然富贵者的傲慢也不会存在,不管何种身份地位,都能安然于本心,自然做到好礼仁善,对任何人都会一视同仁。

所以,通过孔子点拨,他很快明白自己的不足,马上想起过去读过的《诗经》的话,工匠们切割兽骨,雕刻(琢的意思)玉石,把形体构架做好了,还要进一步精细地打磨(磋是指对兽骨,磨是针对玉石,都有精细加工进一步打磨的意思),还要精益求精,这就如同君子做学问的态度,永远不要自满。学无止境。

孔子很欣慰子贡的悟性,赞扬他,能够从古人的话中,悟出深意和诗人的本意。告诸往,就是告知那些过去的事情,知来者就是不停留在表面意思和现象,知道作者和老师说话的本愿,能够温故知新,悟出新的境界,无论新旧知识,都能融会贯通,一通百通。通过贫富讨论,懂得了所有学问的本质:学问深不可测。

当然这里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首先指的是道德的境界,而非现代人的理解。古代有神医华佗,有鬼斧神工的匠人鲁班,没有超越常人的道德境界,就不会得到这些超常的技能。所以古人认为,学无止境,首先在于做人的学问。道德境界提高了,技能和智慧随之就被打开,这就是古人为何重德的原因之一。

子贡是孔门经商高手

为何通过贫富来讲做学问是乐于求道,学无止境的道理呢?因为富贵是人最期待的东西,贫困是人最厌恶的东西,同时子贡又是经商高手,有着经商的天才,每天接触的就是如何面对财富的问题,他又是孔子得意高徒,悟性极高。因此《论语》里子贡的言行常常出现。为的是更好地以子贡遇到的常见的实际问题做为讲解学问的例子。

子贡是春秋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十哲中,他以言语闻名,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在今天可说是外交家的才智。他最擅长经商,曾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儒商之道,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这样看来,孔子的弟子就有经商的高徒,等于侧面印证了孔子并不反对人经商有钱财,而是讲了经商之道的关键,如何对待财富的心态罢了。涩泽荣一曾反复说过这个问题,懂得孔子讲的安贫乐道只是一个面对财富的心态,不管贫也好,富也罢,做人的谦恭,礼让,仁善的态度,是不会变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人才,干出极大的功业,德高望重不仅仅是为政需要,需要,经商同样需要,带领大企业,更是需要这样的为富观。著名的当代钜贾稻盛和夫深谙此理,遵从的就是子贡的商道。

人们一生中,最难抵御的就是富贵的诱惑和执着,不是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俗语吗?说的就是人最常见的问题。通过这段话,通过善于经商,最为富有的子贡的问题和领悟,告诉后世受的弟子们,面对财富和贫困该有的正确心态和具体做法:贫困时乐道,富贵时好礼。所有的成功之道,本质就在这里。

可见,经商也是一条学无止境的修行路途之一,其中一种磨练学问的方式方法罢了。各行各业,都能领悟到同样的道理,涩泽荣一与稻盛和夫都悟到了这一点,认为成功不过是身后之物,根本不会过分执着。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八)(数文)

文: 陆善 收集整理 来源:

一、化干戈为牛脯

牛宏有个弟弟叫牛弼,嗜酒如命。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把他哥哥驾辕的牛射死了。他的妻子早就闷了一肚子气,要发作,等到牛宏回家以后,他的妻子接他进屋,告诉他,牛弼把牛射死了。这回你可要好好管教他吧!牛宏却轻松干脆地回答说:“那就把它做成牛脯(牛肉干)吧!”

【冯梦龙评曰】

牛宏淡淡的一句话,扫除了妇人的许多是非唇舌。她也就只好罢休。要想使家庭和睦,应当效法牛宏。

二、田叔二三事

梁孝王派人刺杀了袁盎,汉景帝就召见田叔,让他查明此案。田叔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就把审讯记录,全部烧毁,空着手向景帝汇报。汉景帝问:“有没有梁派人杀袁的事?”回答:“有。”

景帝问:“事情真相如何?”,回答:“叫我烧了。”景帝大怒。

可是,田叔却从容地对景帝说:“陛下不要把梁孝王这件事当回事。”

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现在梁王没有伏法,是汉朝的法律不允许;如果将其伏法,太后就会吃饭没胃口,夜里睡不好觉。这样,忧虑就会降落到陛下头上了。”

这么一说,景帝看出田叔是在为以后牵连出来的后果着想。他的思维冷静、全面,是一位处事周密的、杰出的贤臣。就任命他为鲁相。

田叔做了鲁相以后,有上百的民众,告鲁王掠取他们的财物。田叔便把领头的十个人,各抽二十鞭子、打二十棍。并怒冲冲地说:“鲁王不是你们的主子吗?你们怎么敢告他?”鲁王听说这件事以后,感到很惭愧,就拿出、发放自家府中的钱,请田叔替自己偿还有关的民众。

田叔却回答说.“这件事,需要鲁王带人,亲自去偿还。不然的话,民众会认为鲁王是恶人,而我田叔是大善人了。”鲁王照田叔的意见做了,百姓大喜,鲁王也高兴。社会风气也变好了。

鲁王还爱好狩猎。田叔也常跟着鲁王行止。他这时不到馆舍里休息,却经常光头,顶着日头,坐在猎苑外,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田叔去馆舍休息,田叔怎么也不答应。他回答说:“我王正在辛苦地打猎,我怎么能独自到馆舍休息呢?”听到这番话,鲁王后来就不去游猎了。

三、德服胜于兵服

要去泰山巡游,中书令张说,讲:“我恐怕,会乘此机会,来侵犯我们。我想商议在边境增兵的事。”就召见兵部郎中裴光庭,来商量。裴光庭说:“泰山封禅,大张旗鼓,能够大功告成,皇上就会君临天下,戎狄也会因而畏惧。但这是靠兵威而慑服天下,不是以盛德而悦服天下。”张说问:“那该怎么办?”

裴光庭说:“多个少数民族中,数突厥最强大。它多次请求和解,而朝廷拖延,未下决心。现在,可以派一个使臣前去,让突厥的大臣,跟着皇上,一起封禅泰山。这样,突厥必然很高兴地前来应命。突厥如果来了,其他戎狄的君长,也都会一同前来。这样,我们就用不着调兵遣将。大家一起上泰山,封禅,共同敬天,共祈安乐,大家共同欢庆。皇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张说大喜,讲:“这招很好,我想不到啊!”便立即奏请皇上,派使臣到突厥去。突厥就派大臣来朝,并进贡朝廷。这样,皇上就带着大批人马,安心东巡,从而开启了新局面。

四、谈笑之间释兵权

唐德宗即皇帝位时,淄青节度使季正己,上表皇帝,要献钱三十万缗(古钱一千文为一缗)。德宗想接受这笔钱。又担心受欺骗,但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宰相崔祜甫,便出了个主意:派使臣慰劳淄青将士,把季正已所献的钱,赏赐给他们,使将士人人感谢皇帝的恩泽.让边疆各路节度使,都知道朝廷不重钱财。德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季正己也十分悦服。

神策军使(官职名)王驾鹤,为人专横,长期以来,统驭御林军,权震朝廷内外。唐德宗想把他换下来,又担心引起兵变,就向崔祜甫讨主意。崔祜甫说:“这件事用不着担心。”

他立即把王驾鹤召来,通过谈话,周旋多时。这期间,崔祜甫任命白志贞取代王驾鹤。白志贞早已进入御林军,接管新职了。

五、善处大事的宰相

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曼,奉旨选兵,令律过严,士兵恐惧,有人密谋兵变。皇上召见两府官员商议此事。宰相王旦说:“若给张曼治罪,那将帅今后怎么带兵呢?应迅速逮捕密谋者,从而使都城震惊。陛下几次想任张曼为枢密,今天如果提升他,使他解除兵权,那些睡不着觉的人,就会觉得安全了。”皇上对左右群臣说:“王旦是善于处理大事的,是一个称职的宰相。”

【冯梦龙评曰】

借助一种转换,先保护住将帅,然后从容地商定他的去留,这原本不是出自对张曼的偏爱。

契丹上奏朝廷,请求在每年所赐的钱物外,另借一些钱。唐真宗将此事告知王旦,王旦说:“皇上正要东去泰山封禅,车驾即将出发,这个时候上奏是要刺探朝廷对它的态度。可以在每年给它的三十万财物内,各借三万。说明在下一年内扣除。”契丹得到这笔钱后,十分羞惭。第二年,王旦又通告属下,契丹所借的六万金帛。是小事一桩。还是按照往年的数目给它,但今后不许再这么办。

不借钱,凉了契丹的心;白白借给它,又事出无名。借而不还,无法堵塞它的侥幸心理;借而必还,又不足以表明中国的博大气度。只有象王旦这样处理,才是恰当妥贴。

西夏,向朝廷请求给一万斛(注:古时量米用具,十斗为一斛,后改五斗为一斛)粮食。王旦便奏请粮管部门,在京城筹集粮食百万。然后通告赵德明:来京取运。赵德明十分羞惭,叹道:“朝廷里有能人呀!”求粮之事,也就不提。

六,治标先治本

烈祖(人名)在辅佐吴地时,四方都修建了工事。即便对一兵一骑,也十分宽容。然而有不少军官,喜欢纵鹰狩猎,在近郊聚众饮乐,还时而骚扰百姓。烈祖打算通过法律手段,制止这股歪风。他想到,可借助于严求的才智,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妙计。于是求问于严求。严求说:“用不着动用法律,这件事容易杜绝。就请您下令泰兴、海盐各县,禁止养鹰驯鹳,这样,纵鹰聚饮的现象,就会不禁而止。”

烈祖采纳了严求的意见,一个月后,军官们再没有去近郊胡闹的了。

七、谗言之海中的游泳术

汉朝的燕王卢绾,反叛了朝廷,高帝命令樊哙,以相国的名义,领兵讨伐。出发后,就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大怒说:“樊哙见我有病,几乎盼我死吧!”于是采用陈平的意见,召见绛侯周勃,让他受诏于病床前。高帝说:“由陈平飞骑传旨,用周勃替代樊哙。你们到达军中,即斩下樊哙的头。”

陈周二人,既然是奉旨行事,就私下商议道:樊哙是皇上的故人,功劳很大,又是吕后的妹妹吕须的丈夫,是一个地道的皇亲权贵。皇上在发怒时,要斩樊哙,恐伯事后就会后悔。还是将樊哙囚禁起来,是上策。然后让皇上自己去杀他。陈平来到军中,登上令坛,以朝廷的信物符节,召见樊哙。樊哙接受了皇上的诏书和符节后,即被反绑着载入囚车,返回长安。

另一方面,则命令周勃率领军队,平定燕王。陈平在向长安开拔后,得知高帝驾崩的消息。他担心吕后和吕须恼怒,便飞骑先行。中途.碰见使者,送来的诏书,要陈平与灌婴屯兵于荥阳。陈平接受诏令后,又立即赶到宫中,对皇帝的死,痛哭失声。

接着在丧前汇报了此次出行的情况。吕后沉痛地说:“你出宫休息去吧!”陈平坚持要在宫中守丧。得以留在京城。接着,吕后让陈平任郎中令,对他说,由你来负责皇上的后事。后来,由于吕须背后说陈平的坏话,这一任命没有实现。

这是当时的复杂情景。官员们在谗言的大海中生存、游泳,实属不易。

【冯梦龙评曰】

朝中谗言多,很难应付。谗言与灾祸是一样的,考虑接近它,足以杜绝其阴谋的,这是陈平。考虑远离它,足以消除其忌恨的,则是刘琦。应当接近而远离,应当远离而接近,都是迅速取祸之道。

刘表喜爱小儿子刘琮,刘琦害怕祸及自身,就和商议,没有得到回应。有一天,两人一起登楼,撤下了梯子。刘琦说:“今天的话出自你的口,进入我的耳,难道还不能告诉我应当怎么办吗?”诸葛亮说:“你没听说过,申生在国内遭遇危难,而重耳在国外得以安全吗?”刘琦领悟,于是请求远守江夏。

八、收礼与拒礼

唐主害怕的威名,便离间周主与太祖的关系。周主则派使臣送信给宋太祖,并赠送白金三千。宋太祖把这笔礼物,全部存入内府。这样,离间计就落空了。周主派遣阁门使营彬,带着各种兵器送给吴越,事成后,曹彬立即返回,没收任何礼物。吴越人四次用快船追赶,给他礼物。他才说:“我如果坚持不收礼物,就是沽名钓誉了!”于是收下了全部礼品。回到周地,他立即把礼品全部献出。后来,奉了周世宗之命,才拜领了。但他自己家,并没有留下礼品,而是把全部礼品,散赠给亲朋故旧。

【冯梦龙评曰】

不接受礼品,看不出大气魄;直接接受礼品,又显不出臣子的公心。接受了,而后献出,是最得体的办法。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9月25日星期二

诗仙轶事:李白一道国书 吓退十万雄兵

文/杜若

明朝的《警世通言》中记述了一个的故事。书中说,李白是西梁皇帝李局的九世孙。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名“白”,字“太白”。

李白姿容俊秀,骨格清奇,拥有飘然出世的外表。李白十岁时,就已精通书史,出口成章。时人赞他锦心绣口,传说他是下凡,人们又称他为李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长年广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有一年,李白游至长安。一天,他到紫极宫游玩,遇到翰林学土贺知章,二人互道姓名,彼此相谈,很是投缘。不久后,两人结为兄弟。

这年国(公元698年—926年)派使臣来到大唐,朝廷急宣贺知章接待来使,安置外国使臣下榻驿馆。渤海国受唐朝册封,极盛期时领地曾包括现在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滨海边疆区以及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区。

次日渤海国使递呈国书。敕命翰林学士上朝宣读。众学士打开一看全都茫然无措,只见国书上的字符像鸟兽足迹一般,无人看得懂。

诏宣满朝文武大臣,想找出能翻译渤海国书的臣子。但朝廷之上,任谁也不知晓渤海国的语言,因此也就不知道国书所述内容是亲善还是挑衅。

贺知章散朝回到家,将此事告于李白。李白听毕,愿为天子分忧。于是贺知章引荐他入朝,面见皇帝。李白看了一遍番书,即刻翻译成唐朝的“普通话”,而且格外流利。

满朝大臣听罢李白的翻译,纷纷惊叹诗仙李白还有如此非凡的外语能力,没想到大唐国还有这等精通渤海国语的人才。

同时,大臣们又因使臣来意不善,彼此面面相觑。原来渤海国派遣使者前来,是想让唐国将高丽的一百七十六城,全部让给渤海国,否则将起兵侵犯大唐。

唐玄宗听罢国书内容,龙颜不悦,沉吟良久,向百官征询对策,但无人敢应答。

于是,唐玄宗问李白有何对策。李白说:“此事不劳陛下圣虑,明日宣见渤海国使入朝,臣当面以渤海国文回复番书。”玄宗龙心大悦,于大殿设宴款待李白。诗仙开怀畅饮,喝得好不酣畅。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见他宿醉未醒,两眼带有朦胧之意,于是命人取来醒酒汤。天子见汤羹太热,还亲自为他调拌良久,才赐予他喝。当时百官见天子对李白如此恩遇,又惊又喜。惊的是陛下破格降恩,喜的是唐国还有难得的外语人才。众臣中,唯有杨国忠、高力士很不高兴。

圣旨宣使臣入朝,李白用渤海国语对使臣说:“小邦失礼,圣上洪恩不予计较。现在我们就草拟答批的国书,你们要洗耳恭听!”

天子赐李白靠近御榻前,坐在锦墩上,书写答批草诏。李白见自己的靴子不干净,怕弄脏御榻。在他的请求下,唐玄宗命权臣杨国忠为李白捧砚磨墨,命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二位权臣不敢忤逆天子,只好照办。李白坐着写,这二位站着侍奉他。

李白左手拂须,右手挥毫疾书。一会儿的功夫,就用渤海国语写好了草诏。李白就在御座前,先用华言朗诵了一遍,又用渤海国语向使臣宣读了一遍。李白宣读声铿锵有力,声韵雄浑。使臣惊得面如土色,不敢声张。

散朝后,使臣悄悄地问贺知章:“大殿之上,那人的官有多大?竟使太师捧砚,大尉脱靴?”

贺知章说:“太师是权臣,太尉是近臣,也只不过是人间的权贵。那名李学士可是天上神仙下凡,特来襄助天朝的,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呢!”

使臣回到渤海国,向国王讲述唐国的所见所闻,并呈上唐国答批的国书。国王见书中文字工整流畅,心中也是大吃一惊,召大臣商议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能打得过呢!”于是修书称臣,愿意每年向大唐进贡。

李白卓越的语言天赋,使大唐避免了一场战争,不动干戈就降服了渤海国。一道国书吓退十万雄兵,威震数千里之外的邦国。

(事据《警世通言》第九卷)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被混元金斗所抓的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

来源:

这是修炼界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全部被毁于“九曲阵”,即毁于黄色心,至此元始天尊的门徒全军覆没。

我没学法轮大法之前的小时候看过《封神演义》,学大法后就不看了,因为它可能涉及不二法门的问题。《封神演义》的写作是被高层生命控制的,里面有一些暗喻作者也不知道。

《封神演义》书中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是:太乙真人(哪吒的师父)、玉鼎真人(二郎神杨戬的师父)、赤精子、广成子、黄龙真人等,他们在上和现在都是赫赫闻名,他们在的伐纣行动中负责在另外空间和人类对抗通天教主的邪类乱神,走过了无数次的惊心动魄的正邪较量,这是他们修炼中必走的路,然而最后却陷入了“九曲黄河阵”,被“混元金斗”削去了所有的能力坠为了常人。

“九曲黄河阵”是《封神演义》中众神最大的劫难,神通威力最大,然而很少有人揭示它的真正面目——这个劫难却是个最基本的色难,只是难度高。“九曲黄河阵”的主人是地球空间中层次最高的一层神,她们是美貌无双的“云霄、琼霄娘娘、碧霄娘娘”,其中云霄娘娘能力最大,“混元金斗”是她的法器,这个法器能够装入(抓住)三界层次的一切神,历史上没有人提及它这个能力。

美貌无双,常人会起色心,但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会吗?历史上没有人记载这件事。这十二大门徒修炼的开始时抑制住了最表层的色心,也就是常人的色欲,至此常人谁都不会认为他们有色心了。但接下来他们应该不断去掉比常人更微观的色欲,然而在这层次上他们出了问题。

在微观上看“混元金斗”,它是由阴阳交合之功构成的,它直接就是色徒们的克星,只要有色心就在它的能力制约之下,“混元金斗”是云霄的功能,云霄、琼霄、碧霄的美貌,对三界内的修炼人有无比的诱惑。常人看不到这三位娘娘,因此这三位娘娘只是修炼人的克星。神界的事不象常人那么肮脏,因此常人也无法写出修炼人的色是啥模样,这是因为常人的色欲很重,而修炼人那浅淡、若有若无的色心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圣洁了。

正因为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有没修去的微观层次的色欲,在他们该突破三界的时候,被三位娘娘给挡住了,这就是《封神演义》书中写的:琼霄、碧霄娘娘因丧兄之情而拿出“金绞剪”法器愤怒出山找姜子牙理论(意为她们认为姜子牙那伙修炼人不合格,她们因此要去修剪),而云霄娘娘没有愤怒心,反而很平淡,但是却担心琼霄、碧霄娘娘乱用法器误伤人、而无奈出山去看着她们。但是三位娘娘一出山,她们也身不由己了,随着事态的发展,三位娘娘摆下了“九曲黄河阵”,但云霄娘娘是说“你们过了我这关,我就不管了你们的事了”。

结果云霄娘娘的“混元金斗”依次拿下了元始天尊的十二大门徒,这十二大门徒都打入在“九曲黄河阵”里了(或者说因为涉黄才会被“混元金斗”拿住),拿住的同时就消去了他们的修行成果了。因为一旦坠入色欲,修行成果就化为泡影,过去的修炼方法注定了这种结果。

那“混元金斗”拿人就是坠入色欲的过程。这里要说明的是:《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籍记载的内容多数都不发生在人类的空间,是人眼看不见的。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经历的与通天教主门人交战的事许多是人眼看不见的,和《西游记》中唐僧经历的妖怪要吃他、要和他结婚、降妖等的取经过程一样都发生在,他们是修炼,副元神在另外空间经历磨难,主元神并不知情。主元神有时候会经历一些难的过程,就象唐僧肉体饥餐露宿赶往印度取经,但是他却不知道有孙悟空等一众护法降妖的事情,因为孙悟空保的是唐僧的副元神修炼,唐僧肉体只是个载体。

“混元金斗”拿元始天尊十二大门徒,它在人类空间是这样的:门徒们因某事起了色心,然后越来越盛,然后犯戒;而在另外空间是这样的:门徒们过了很多魔难,过魔难时不可避免的会杀死很多魔,于是激怒了另一些相关联的魔,最后门徒们到了云霄娘娘面前,她手里托着混元金斗看着原始天尊的门徒们,然后她要考验他们,于是混元金斗发出色的东西,门徒们奋起抵抗,但渐渐不能自已,入色越来越深、犯了色戒,被混元金斗削去了修炼成果。

被混元金斗拿進了“九曲黄河阵”,这阵名的暗喻很直白了,修炼人陷入了拐来拐去的、九曲十八弯的黄色河流里淹死里面了。元神犯色戒和人间的犯色戒类似,只是所在空间不同。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西游》小趣:选择不同结局不同

文:乐宇  来源:

在《西游记》中六耳的出现,是因为和唐僧师徒生了二心才出现的。其实任何的事件都有多重原因的,在启迪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有着不同的用途。六耳猕猴的出现,也揭示了另一个理。就是来源虽然相同,自己的选择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会不同。六耳猕猴也是有着取经圆满的心的,但心性不好(打了唐僧就说明了这一点),选择了不修心性只要结果,最后落得打死的下场。

一:悟空不在三界

只见个巡视灵官来报道:“那大圣伸出头来了。”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取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口迷、吽。”递与阿傩,叫贴在那山顶上。这尊者即领帖子,拿出天门,到那五行山顶上,紧紧的贴在一块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第七回 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从这里可以看到,五行山根本就压不住悟空,说明悟空本不在三界之内。真正压住他的是如来的符咒真言。

二:悟空和六耳猕猴本是同一来源

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 “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 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悟空和六耳猕猴都是三界之外的生命。来源是一样的。但是悟空最后选择了修炼成佛,六耳猕猴不修心性,最后才落得被悟空打死的下场。

三:历尽万苦终证果位

在《西游记》中悟空最后成佛了,地位不低于观音。为什么呢?其实悟空本来就不在三界之内,连观音也不知道他的来源,说明他本来就比观音层次高。

悟空此来是为什么呢?通过配合如来的向东土传法,自己,最后得果位。以前的悟空虽在三界之外,却是没有果位的。成佛之后就有了果位了。

其实还有两种猴大家都没有见过,如来讲出来了。也告诉了我们天外有天,神外有神的道理。释迦牟尼的来源也是高不可测的。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五)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学而》篇前边的十三段,讲的是学问的核心和如何合理运用的智慧。也就是说,实践,不断升华人格修养,此为求学的目的,懂得做人的正理。但是教条读书,则会犯下过犹不及的错误,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所以又讲了过犹不及的。可惜后人真正能领会《学而》篇深刻含义的人,并不多,这样一来,即使同学一部,境界也绝对不同。有人能成为智慧的大儒,能达到贤人的境界,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运用正理修正不足和错误,从而不断升华。

把学问的本质核心和如何智慧运用的思考方法都讲完后,接下来,做了一个总结,也就是何为好学的总结,等于是呼应孔子开篇那三句话的论点:学习做人的道理,不断实践,并与朋友切磋,修正不足,树立远大的的志向,就算人们不理解自己的人格追求,又有何妨,此生无愧天地,无论贫富,只要能完成自己人生的价值,那就是最大的快乐。

也就是说,实践仁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获得人格升华和智慧的过程,人的视野和度量,也会不断扩大,能束缚自己,让自己困扰的事物,必然越来越少,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越来越强,那么谁还能让自己轻易动气呢?

因此,既然是总结,必然还是会回到如何做人,提升精神境界的问题,强调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好学。

我们接下来看最后总结部分的第十四段。

第十四段原文与大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君子对待饮食,不追求口腹之欲,对待居住条件,不求安逸富足,但是对于自己承担的工作和职责,会非常勤劳快捷,且智慧恰当地对应好、处理好,做事敏捷机智,同时言语谨慎,举止稳重,就能很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了,不过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经验不足时难免出错,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要亲近有道高人,遇到难题就能接受指教,发现不足和错误,就能及时得到纠正,做人的境界就会升华,能够这样做,那就是我说的好学的人了。”

好学为何要安贫

这段话,并未解读,他直接跳到了下一段具体的论述。我们自己来探讨。

很明显,孔子是在讲什么是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指君子的志向不在求得物质上的享乐和安逸舒适的生活。

注意,这里不是反对富贵舒适,也不是鄙视物质的丰盛,而是不求,不执着于此的意思,如果人为此而活着,就会被物欲缠身,失去做人的。而非反对人富裕。

如果你能富贵而有德,不追求享乐,那么富贵本身并无过错,还可以有能力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读书,不能读教条了,以为孔子反对人拥有富贵了。孔子只是让想要成为君子的人,不要被物质利益和享乐的东西毁掉自己的心智和品德。所以要能安贫。

好学实为乐道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两句就开始正面讲如何做人做事了,既然不能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追求,那么,就要乐道,具体做法就是在工作上勤勉,快捷,并且合理智慧地对应。这个“敏”,有反应快捷,应对迅速的意思,又有智慧的意思。比如处理大事,你既要快,又要懂得分辨轻重缓急,还要考虑不同人的现实接受能力和条件。推行一个政策,也是如此。具体地方适合农业,还是适合手工业、商业,适合种稻子,还是大麦,等等具体事物,都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为百姓做出判断。

这个过程,处理事情,做事情的过程,包括在家的孝悌行为,都是学习,都是做学问,过程中会出错和茫然不解,所以要求教于有道义的高人贤者,得到智慧的指导,就会不断地修正不足,那么学问不就长进了吗?

这就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做学问的要道,这就是好学人的行为。他们求的是实践中悟出做人的真谛,也就是乐于求正道。

学问的真谛在于做人求道

大家看看,这不就是在总结和提醒学问的真谛吗?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所以要不断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天天遇到要面对的人和事,去按照师父的教导来做,不停地实践仁德的过程,就是做学问的过程,所以,孔子强调要勤快地做事,在家呢要勤快地侍奉父母,爱护弟妹,照顾家人,在外呢,同样勤劳机敏地做事,只有这样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得到锻炼,因为过程中,会不停遇到难题和疑问,不停地思考和处理,就会把师父所教导的道理,真正运用和掌握,最后举一反三地领会贯通。

否则,就算学完了道理,甚至懂得了中庸之法,没有运用过程,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少说话,多做事,不断请教和修正,才能学有所成。人格修养和智慧才能不断提高。这就是好学,这才是爱好学习。

所以说,孔子讲的学问的概念,跟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孔子等于反复提醒人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天天看书,也并不一定就是好学了,日常实践,在做人的实践上下功夫,诚恳工作,勤快工作,既快又好,做到了君子的仁德,才是好学。也才会真的感到自己在进步,最后能应对自如,处变不惊,从而乐此不疲,求得人生正道。

好学就是安贫乐道

这一段孔子的讲话,前为安贫,后为乐道,好学就是乐道,所谓“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其实让人安贫乐道,做学问就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安贫并非喜欢贫穷本身,而是说,即使贫穷,也能保持快乐的心态,一心求道,不会被贫困所烦恼担忧,失去气节。孔子重点讲安贫,是因为人最怕贫穷,为求富贵的享乐,多少人铤而走险,最后迷失心智,堕落成恶人。所以,重点讲的是安贫,而非厌恶富贵。下一段,孔子就会论述这个道理。涩泽荣一的解读也会出现。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

铠甲神三日劳作 建成一座新港口

文:回归 来源:

人要建成一座,即使有现代工具的今天,也要几个月的时间。长的甚至几年。而神是有能力的,在他们眼里只需要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更高的神甚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曾有一铠甲神三日建成了一座港口。当然他是指使另外空间的生命做的。

福州海口的黄碕岸一带,怪石嶙峋,是行船的一大障碍。王审知在福建任观察使的时候,打算好好治理一下,却苦于人力不足。唐昭宗乾宁年间,他梦见一个穿铠甲,自称是吴安王,答应帮助解决这个工程。梦醒后,他把这事说给客人和下属,并派判官刘山甫前去祭祀金甲神。祭祀还没结束,忽然看见海上浮起了许多水怪。当时刘山甫在庙里休息,就登高观望。只见海上风雷滚滚,有一个水怪,既不是鱼也不是龙,黄鳞红须。这样过了三天,风停云开。一看已经另外开出一个港湾,行船非常方便。在福建当从事的刘山甫,是本朝的旧族,他在《金溪闲读》中记载了这件事。(摘录自《北梦琐言》)

人认为建一座大楼或港口是非常麻烦且要耗费巨资的,可是神却是超越我们这个时间做的。所以他们做事就非常的快。上很多的古都是对人来讲不可思议的,大概都是有神在冥冥之中的辅助吧。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二)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接下来,是《论语》的第十一段,这段话,突然回到关于孝的论述,不少人将这段话当作慧眼识英才的智慧,但涩泽荣一的讲义中同样没有解读,我们可以试着发挥自己独立的思考,并教给孩子。有趣的是,当我试着讲解给自视才高的傲慢的女儿后,她的反应出人意料,对待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第十一段原文与大意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段,是孔子的教导,意思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孝敬父母,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父亲在世的时候,可以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可以观察他的行为,如果能做到三年不改父亲在世时的志向,很努力地坚持着,就算是尽到孝心了,是个孝子了。

为何再次讲孝

这一段很显然,与前一段两位弟子评价孔子德高望重(走到哪个诸侯国,都能受到各国仰慕求教,被主动告知国政)的对答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像前边的九段话,彼此紧密相关,而是从第十段开始,角度不断变化,几乎每一段看起来都是独立内容,但是却从未离开前边九段的论述核心。起到不同角度论证和补充的效果。

这一段,突然又回到孔子论述孝的内容。是否与前边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说的孝悌是为仁之本有所重复呢?其实,在《孝经》中,孔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侍奉父母是孝的开始,是做人的第一阶段应该做到的,第二就是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第三,就是留下高德成为教化民风的榜样,以此立身立命,完成此生的价值。同时孝道就是最好的为政要道,所以,孔子留下的孝道,是实现人道的非常实用的办法,可以具体实践于任何一个领域和人生阶段的办法。孝道就是仁道的具体做法,它可以修身,持家,治国,万事都可以运用它来解决,非常实用。

也就是说,孔子一生主要是讲做人的,而实现这个修养的捷径要道,就是孝道。孝道里有尊老,敬重,承担家庭重担,尽到责任和义务,懂得感恩和照顾关心等含义,都是孝字所包含的,一个人懂得在家以恭敬的心态对待父母,尽心尽力照顾父母,关心父母的起居饮食与精神状态,那就是学习仁道的开始,学习如何恭敬待人,学习如何照顾和关心他人,懂得感恩与谦卑的开始,懂得为人担当责任与付出心力的开始,是为他的,是学习无私付出的善行的实践。是学问得到最初的历练、打下基础修养的办法。

所以,这是基本,孝道永远都是仁德的基本,在这里,不是重复,而是进一步强调孝,并且角度有所变化和侧重,孔子一边强调孝道,一边又教会弟子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做到孝行的办法。

孔子教你慧眼识英才  

仁者见仁,那么智者就会见智,孔子的这段话,从智的角度看也是一个非常英明的识人之法。有人将它看作是选拔人才的办法。为什么呢?

在古代,中国对启蒙的看得很重,《三字经》在今天也许没有几个人读过,但是都知道这样一句古训,就是养不教,父之过,它就来自启蒙教材的《三字经》。这句话表明,古时的父母,把物质生活是否优越,是否能提供好的生活条件,看得并不重,而是把做人的教育,看成是第一位的,养而不教,才是罪过。所以,古代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教育孩子做人要有仁德。同时留下祖传的,代代传承。一般来说,父亲的教训几乎就是的家训,每个家庭家训不同,志向不同,有的以经商为业,有的世代为官,有的是农家,家训自然不同,但是做人正直,仁义孝悌忠信等道德内涵,是不会变的,所以,父母会传承家训给孩子,让孩子立下志向,一般来说,那时候的孩子都很听话,懂得这是孩子的本分。即使内心不理解或不心甘情愿,也不敢忤逆父母。那时候,看他是否孝敬,听他讲话,了解他的志向,就知道了,不管内心想法如何,至少他听话了,不敢让父母失望,也就算是孝顺的孩子了。所以父在观其志。

等到父亲去世,没有长辈看管了,主要就看他的行为了,他能三年原封不动地坚守父亲在世时的做法和志向,就算是有心的孝子了,无人看着自己,或者自己当家了,成为家主了,还能尊重父亲,珍惜父亲留下的人和事业,珍惜父亲的一切,三年不忍更改,那么此人就是有心人了。是一个有情有义,不会忘本,不会恃才而骄的人了,主要体现一个恭敬谦虚和感恩的态度。这样的人,懂得珍惜别人,懂得感恩,可以放心地信任和培养,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可靠,就看他对待父母的态度和做法。

很多人没有父亲看管了,就很容易变,甚至觉得父辈是老古董,不如自己聪明,一旦父亲去世,就马上暴露本心,很快改变父亲的做法,或者很多规矩都改掉了,也不懂得尊重跟随父亲的旧人,急功近利,或者为官不正。那么这样的人,很容易自以为是,很容易以自己为核心,难挑重担,便不是可用的英才。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不知感恩和怀念,如何值得信任,将他看作可用之才呢?所以,孔子这段话,也就被看作慧眼识英才的智慧。

体现孔子宽容的孝道

为何孔子讲三年呢?一个是孔子认为父母养育孩子头三年很辛苦,所以守孝三年报恩,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段话也体现孔子宽容有度。

孔子讲孝道,不是为了孝而孝,而是通过孝道的体悟和历练,升华人的德行。最后成就具有仁德的君子。孔子是圣人,他虽然提倡孝道,但是并不过分苛求,一个人只要懂得基本的仁义忠信,守住大的原则和道理,那么对待父亲留下的具体志向和做法,只要你努力过了,用心过了,也就算是尽力了。毕竟时代在变,具体情况会不同,做法一成不变,也不可能,而且,孩子长大后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生理想,如果真的自己按照父亲立下的志向做了,很认真的做了,发现自己真的不是考科举,今天说的读大学的料,或者家里经商,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不是经商的料,那么家里如果有其他兄弟在,那么考虑重新立志,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只要做人重德,也是无可厚非的。

孔子不是一个教条的人,懂得实际情况实际处理,之所以告诉人要坚持三年不改父亲定下的志向,是为了让人记住恭敬、感恩和谦卑的心,记住做个懂得珍惜别人的有的人,莫要把功名利禄和个人的才华前途看得过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才是最重要的,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懂得踏实干好眼前每一份工作,一心一意对待工作和敬重上司以及同僚的人。

女儿出人意料的反应

我的女儿很聪明,但是也很傲慢,总是看不惯他父亲的一些她认为低俗的看重金钱的言行。以看不起的态度在说话,我以父母养育之恩来劝她,让他改正对其父亲的不敬的态度,很难奏效,于是试着把这段话和我的理解告诉女儿,她突然吓了一跳,自言自语:“我做错了,以后可不要在别人面前再说爸爸的缺点了,否则,别人会认为我是个没有良心的人,那我的形象就太糟糕了。”

尽管她并不是发自内心懂得感恩,而是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但是也可以看到,人学了圣贤的道理,还是会收敛自己过分的言行,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巧与阉党周旋

文:董重阳 来源:

于氏是肃宁的大族。魏忠贤窃取大权时,视王侯将相们为粪土,但因他从小在肃宁长大,耳濡目染,认为于氏家族象晋代的王谢大族一样显赫。他为侄子求婚,非于氏女不可。

恰好于家的小儿子参加乡试,魏忠贤便置办了酒席,强行把于生请到家里面议。于生心里盘算:若答应了,大祸就在以后;如不答应,大祸就在眼前。仓促间决定不下来,便说在,不敢自作主张。魏忠贤说:“这容易,你赶快写封信,我能马上送到太翁(你父亲)那里。”

这天晚上,于翁梦见死去的父亲,还象以前那样给他上课,出了两个题:一个是“说行”,一个是“回去独善其身就行了”。他正在构思,忽然被叩门声惊醒。得到儿子的信,他才恍然大悟。于是复信许婚,而附言说病很重,催儿子速回。肃宁离京城四百多里地,等回信送到,天刚亮,演的戏还没有散场。

于生匆匆地准备行装出发,途中迎候的官吏,已为他准备好路上所需一切,并恭听他的指示。到家之后,于氏父子都宣称有病不出门了。这一年是天启四年。

过了三年,魏忠贤垮台,于氏竟免于受牵连。大局稳定下来后,于翁坐着小车,遍游郊外,说:“我闭门三年,才换来今天的看花喝酒。好险啊!”

于氏小儿临行前,魏忠贤给了他一张他侄子的小像,并说:“先让新妇能认识一下。”于氏是我家表亲,我(纪晓岚)小时候见过这个画轴。

【事见  (清)纪晓岚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魏忠贤当道时,可谓一手遮天,巴结他的人多的是。当他主动为侄子向于氏求婚时,于氏父子却能看出其中的危险:“若答应了,大祸就在以后;如不答应,大祸就在眼前。”遂采取拖延、装病等办法与之周旋。被诛后于氏父子因其明智而未受牵连。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三)

文:刘如 来源:

前边一段,是孔子判断人是否做到对父母尽孝的观察方法,那么接下来就是其弟子有子关于礼如何智慧运用的方法,体现有子在实践中对“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的高度领悟。可以看作《学而》篇中“智”的部分。也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不要教条和偏执,要学会把握一个度,这样就能让人处世游刃有余、立于不败。

十二段的原文与大意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有子对礼的认识,把为何要有礼的存在,如何合理运用都讲得很清楚。有子说:“礼的存在和使用,(是为了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使大家和睦相处)为的是达到彼此和睦的目的,所以和为贵。是先王留下来的,一直遵行的之道,那是非常美好的,因此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遵循这个目的来运用和处理。但这样做,也有不可行的时候,就是仅仅为了和睦,而没有节制地一味避开或者缓解矛盾,则是过度的行为,这样也是不合理,无法行得通的。”

和为贵  但过度则姑息养奸

我们看有子对于礼的认识,体现了一个有节制的度,此为中庸之法的理解和运用,而中庸之法,大家可以看作是一种儒家学问无所不在的智慧,教人立于不败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它其实是为了让人守住正道。这里体现在对礼的非常智慧的理解和运用上。

我们常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是我们老百姓从古至今最俗白的理解。礼貌就是待人要尊敬,敬的内涵最为明显,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最直接的要因,也就是受到嘲讽和屈辱的愤恨,被人轻视怠慢都是人最无法忍受的,所以,礼最直接体现在敬,能尊敬别人,看重别人,珍视别人,一般就不会轻易招致矛盾,也就能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是人要讲礼的主要原因,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和睦。所以和为贵。但是迁就恶行的息事宁人的做法,则不会带来真正的本质上的和睦。

所以要把握一个度,如果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为息事宁人而为,很容易姑息养奸,走向反面,纵容人的恶的行为。

比如大家现实生活中遇到仗势欺人,以强凌弱的现象,你敢不敢仗义直言呢?不少人怕指出对方的恶行会使得对方不高兴从而招来更严厉的报复,从而委曲求全,甚至违心地附和,这样不分善恶是非的求和睦,是得不到真正的和睦的,只能让对方变本加厉,觉得恶行非常好用,谁都不敢不从,反而助长歪风邪气,对作恶的人,就成了纵容。

所以要有适当的礼来节制和约束双方,无论上下,无论何种身份,都应该遵守各自的本分,相互尊重对方,这样才有真正的和睦。无论君臣,官民、夫妻婆媳和父子,都是一样的。不信请先看君臣。

古人上待下,同样有礼

上待下讲礼,最能理解的就是古代君主礼贤下士的行为。如尧舜求贤,如拜姜太公,如刘备三顾茅庐请。都是帝王们留下的典范。就不必细说了。

古人讲君待臣民如子,那就要对臣对民慈爱关怀,如同,还有言传身教地教导臣民如何做人的责任,自己就是君子的典范,为官者也是父母官,怎能仗势欺人呢?这就是上位者基本的责任和本分,失去这些,就是无理,必然也就无礼。

我们听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吧。君臣的关系其实就是父子关系的扩大,在社会最高层次的体现,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孔子讲孝,学习舜帝以孝治天下。孝表面讲子对父的敬养,实则是彼此的善待关系。没有父母的悉心养育呵护之恩,哪来的孝敬呢?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相互尊重和珍惜的关系。只有圣贤境地的人能做到超越一般常人的以德报怨,那是远古神传文化中留下的典范和榜样。

再来说夫妻,也是一样,一直讲相敬如宾,就是相互尊重礼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夫养妻、保护妻子,关心问候是义务,妻子相夫教子,尊重丈夫的决定,管理家庭如同君臣的关系,彼此关照,相互尊重扶持。只不过是内外分工不同罢了。

孔子前边之所以只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体现孝的合理理解,体现对子女一方的尊重,要求子女遵行父母的吩咐和做法的同时,也尊重子女独自的特点,你只要在父亲过世后,能三年守护父亲留下的一切不变,就算是孝敬了。也是中庸之道的运用。给人留下不偏执,不过度,不教条,理性处理事情的智慧。

所以并不是仅仅下位者要对上位者尽礼。上下都有自己要遵循的礼和本分,因此没有具体的礼来节制“和”的度,就会犯下过犹不及的错误。这是运用礼来待人时,很容易出现的毛病。一味地迎合讨好,忘记彼此尊重善待的基本宗旨,是不可取的。

所以读孔子的这本《》,你就不会将中共灌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这样的谬论、歪曲古代礼教真实内涵的阴谋,信以为真了。误以为自己的很愚昧,那就上当中计了,虎毒还不食子,既为君父,如何会不讲善恶是非地要子民的命呢?我们本是智慧无比的民族,如何会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分不清呢?这不是歪曲丑化我们的祖先和民族,让我们敌视自己祖先,敌视传统文化迅速下滑的阴谋吗?因此必须还原真相。

礼节的原意:以礼节制

我们经常将礼节视为一个名词,其实礼和节两个字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意思。合在一起,是以礼节制彼此行为,规范各自的行为,以达到不过度、不轻易犯错、相互尊重的目的。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睦的关系。如今把礼和节混同成为一个词,反倒不懂礼的真正内涵了。

大家可能发现了,前一段孔子讲的孝,这一段有子讲的礼,都涉及到了具体的运用,主要偏重教会大家合理有度的方法,也就是中庸之道的运用。也就是说,前边告诉你做学问的目的,受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的正理,从孝悌入手,接着出到社会主要讲忠信,把握住这个原则待人,就能锻炼你成为一个仁德的君子了。然后呢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注意运用中庸之道来理性思考,不要死读书,学会灵活运用,智慧地处理。

把仁义的宗旨和具体运用时的中庸的智慧,都一并交给了人。这样一来,当然我们的民族,就会既有仁德,又有理性和智慧了。

这几段解读完,终于在下一段,又能看到涩泽荣一的讲义了,我们下次再谈。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人不欺心有福报(三则)

文:心空 收集整理 来源: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印度高僧佛图澄(232–348)来的近40年中,高尚,屡显奇术,他具有遥感、遥视、他心通等功能。

有一段时间,他住在邺城佛寺。他早先派出的弟子法佐出外办事回来,走在半路,碰到另一个弟子法常外出。这两位弟子在旅途巧遇,喜出望外。互相停下来,就在路边谈心,从当晚一直谈到天亮,然后各奔自己要去的地方。

当法佐赶回到邺城佛寺的时候,没想到佛图澄已经等在佛寺门前,迎接说:“我等你有一会儿了。昨天晚上,你和法常议论为师直到天亮,兴致不浅啊!”法佐听了,心中一惊,师父是什么都知道!接着,该文写道:“于是国人每相语:‘莫起恶心,和尚知汝!’及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者。”意思是说:从此以后,人们都更加敬畏佛图澄,经常相互提醒对方:可不要起邪恶之心,无论你在哪里,佛图澄都知道你!以致佛图澄所住之处,人们都不敢对着那个方向,去擤鼻涕或吐唾沫。

(事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谤佛诬道 雷击遭报

有一个人名叫罗吉亭,本是读书人。但是他为人孤傲,性情凶狂,不相信善恶有报。经常写一些谤佛诬道的话,到处张贴。有时还写些攻击佛教和道教的长文,念给别人听。人们都说他穷极无聊,但他依旧不觉悟,不改正自己的错误。

他在民国初年时,借住在荣州吴家寺教书。有一天,他闲暇无事,又写攻击佛法。因为偶然有事出外,他的妻子朱氏,不忍心见他这样胡乱作为,便把这篇文章烧掉了。

罗吉亭回来,将朱氏殴打不止,直至气绝身亡。罗吉亭仍然盛怒难平,还践踏了她的尸身,大骂不止。

忽然黑云四起,大雷大雨。然后,一个霹雳响过,天又晴了。

但是,这时人们发现:罗吉亭全身焦黄;身体和脑袋,已经分在两处。死得很惨!而他的妻子朱氏,却活转了过来,身体康健无事。这是民国初年发生的事。当时,还有罗吉亭的妹夫,也亲自见到过此事。雅斋先生认真的将此事纪录了下来。

(事据《因果轮回实录》)

“头上三尺有神灵”,此言不虚。人心生一念,瞒不过世间修行的和尚,又怎能漫过普天之上无数的神佛道呢?!

人不欺心有;人若生恶念,做坏事,怎么能不遭报应呢?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仙故事:天帝招韩愈回天 原来韩愈是谪仙

文:回归 来源:

传说的侄子韩湘子是“八仙之一”,而韩湘子曾度韩愈成仙。而事实却是韩愈本是天上仙。

长庆四年的夏天,吏部侍郎韩愈因患病不能处理公务,到秋天九月辞官,病更重了。十一月的一天,他在靖安里的家中睡午觉,看见一个神人,个子有一丈多高,身穿盔甲手持宝剑,腰里带着弓箭,神态严峻地进入室内,站在床前很久,然后说,“天帝要和你商量一件事。”韩愈赶快起来,整好衣冠坐着说,“我病得站都站不起来,怎么敢坐着见大王呢?”神人说,“有一个叫威粹骨蕝的国,世代和韩氏为敌,现在想讨伐,但力量不足,你看怎么办?”韩愈说,“我愿跟随大王去讨伐。”神人点点头而去。韩愈就把神人说的话写下来放在座位边,好几天也弄不懂是什么意思,到十二月,韩愈就死了。

古代很多有名的人,都是下世。目的是将神的传给人,让人的生活可以传承神的因素,不失掉自己的根,有一天可以返回去。否则,即使是天上来的,也回不去了。有些人不信神,放弃神传的文化,就堵死了自己的回天路,结局是最悲惨的。

原文:吏部侍郎韩愈,长庆四年夏,以疾不治务。至秋九月免,疾益甚。冬十一月,于靖安里昼卧。见一神人。长丈余,被甲仗剑,佩弧矢,仪状甚峻,至寝室,立于榻前。久而谓愈曰:“帝命与卿计事。”愈遽起,整冠而坐曰:“臣不幸有疾,敢以踞见王。”神人曰:“威粹骨蕝国,世与韩氏为仇,今欲讨之而力不足。卿以为何如?”对曰:“臣愿从大王讨之。”神人颔而去。于是书其词,置于座侧,数日不能解。至十二月而卒。(摘录自《宣室志》)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四)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前边一段是有子对“礼”的认识和智慧的运用之法,那么接下来就是他的第二段关于“信”的论述。同样体现了有子对于“信”的十分理性的认识。运用的思考方法还是。到了这段话,涩泽荣一的解读终于出现了。

十三段的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是何意呢?我们先看涩泽荣一是如何解读的。

涩泽解读如下

有子说:“跟他人的约定,如果符合道理,那么许下的诺言,可以去履行,但是如果许下的诺言,是违背道德义理的,就不能去践行。对人恭敬固然应该,但是要有礼来,保持一个度,这是最理想的做法,否则,过度地恭敬,不分身份场合地恭敬,反而容易招来对方的轻视和嘲弄。因此而招来耻辱。而对于婚姻结成的外戚(显然“因不失其亲”的“因”,涩泽解读成婚姻的姻)只要交往得当,不过度依赖,即使不是近亲的关系,也是可以像对待同宗亲族一样,相互信赖的。”

跟人许诺的时候,这件事是否是正确的,或者说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都是要深思熟虑的。因为一旦发现履行这样的承诺,是一件恶事,坏事,或者说,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那就无法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变成不守信用的人。勉强为了守信而为,很可能违背人道,甚至触犯法律。恭敬待人的关键是不能超越礼节,否则,反受其害,招人轻蔑。

而对于婚姻结下的外戚,交往的方式超越限度,同样受害。

以上就是涩泽荣一对有子这段话的解读。

现代人最重要的处世之道

涩泽荣一的解读非常正确。有子讲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太重要了,今天的人正因为没有接受过这些传统的道德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屡屡出错。对于信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要开始面对,就会遇到这些烦恼。很多人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十分糟糕,如果也未曾受过这些教育,也不会教导孩子如何与朋友交往,等孩子到了大学,困扰不断,变得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得了自闭症。很大的原因就是没能接触自古最正统的圣人传下来的处世智慧。

举个例子,这是我儿子大概十岁左右时,发生过的一件事。记得孩子闹着要买一部打印机,我个人认为不太需要,很麻烦,但是其认为,从此可以印制相片,孩子高兴,很积极支持。我为了尊重丈夫,同时也想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于是跟孩子立下约定:如果他们两个(大女儿与儿子)能负责将来打印、护理和购买墨水盒并进行更换的所有事情,分工负责,那么,我就同意。

结果,两个孩子为得到打印机,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尤其是儿子,被分派购买墨盒的任务,其余的一切工作,都女儿自己负责。她电脑很熟,因此出门购物的力气活,就交给弟弟了。我当时非常担心,认为姐姐必须考虑弟弟还小,根本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完成。离家最近的电器店也要骑自行车20分钟,还是车道。他一个人,比较危险。但是儿子逞强,坚决说自己能做到。

结果第一次要更换墨盒,姐姐催他去购买,他就没买来,还哭了。说,电器店没有对应的型号,改道去别的店,也没有,又累又急,急得大哭,姐姐还骂他没用,责备他既然答应了,就要负责,赶紧想办法买回家。否则就没法打印明信片了。

我立即阻止姐姐,不要再为难弟弟,这已经超出他的承受力,勉强做,会出危险的。于是我温和地告诉他,我会去买的,以后记住,不要轻易答应任何事,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想好,自己是否承担的起,或者是否是对的事情。如果轻易答应,发现自己做不到,或者是一件危害他人的事,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做失信,做就会伤害别人或者力不从心,还是让人不满意,等于失信。所以这件事就当作教训,以后要牢牢记住。一旦真的不小心答应了不该答应的事,发现了就向对方道歉,同时讲明理由,否则,做了,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一开始我就想替他去购买,但是很多事情,他如果没有亲自经历过,就不会深切地体悟到这些道理,因此我当时就让他自己试着做一次,这件事,也就变成了好事。他一直记住我当时说过的话。

不合理则为不义

儿子的经历,属于涩泽讲的超过自己能力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也是不符合义的承诺。也就是说,对方让自己答应做的,是超出了自己能力限度的事情,是强人所难,当然是不义之举。虽然他自己一高兴就答应了,但是我当时提醒的话,姐姐也知道,她作为姐姐,应该想到保护弟弟,爱护弟弟,姐姐逼他去守信,当然就是不义之举。所以这种信,是不符合的,是强人所难,当然不可取。本人也应该意识到,从而停止履行。弄不好,出车祸,很危险。

那么,答应的事情如果是危害他人的,就更是不义之举了。比如某个人对你有恩,为了报恩,就答应对方去做坏事,去帮助打击别人,伤害别人,那就是做恶了。我经常说,孔子讲仁义在先,讲信用绝对不能离开这个根本的原则。所以,信要近于义,要符合道义,方可履行。一切违反道义的,都不能去履行,也就是“言不可复也”。当然最好就是从一开始就谨慎,三思后行,不要轻易就答应。

再次体现中庸的智慧

孔子一直讲在外与人相处,要“忠信”让人主要在忠信上下功夫。因为言而无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谁也不敢再与你交往。你该如何生存于世呢?这是为人处世非常关键的德行。所以,有子其实也是围绕孔子讲的“信”在论述。并未离开之前的如何做学问,成为的主题。

只不过,再次展现了中庸的智慧。让人把握一个度。避免过犹不及,不小心违反了道义的原则。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也是同理,比如你是个长辈,在家里恭敬对待自己的孙子,给他鞠躬行大礼,则不合礼数,又比如,做师父的,跪在学徒面前,恭敬学生,想想都不对劲,等于侮辱自己。同时也让孙子或者学徒陷于不义。凡事讲个度,要符合各自身份或者场合。所以,要符合礼节的规范。这样才能远离受辱的境遇。

对待外戚,也要注意分寸,须有里外之分,否则,外戚的过度干预,就会让家、国失去正常次序,造成灾难和纠纷。这个体现在历代的外戚干政的危害上最为明显。一切都要适当而为,过,则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反倒违反道义。

到这里,几乎把中国人几千年遵守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做人的常理,和智慧,都涉及到了。所以开头的《学而篇》,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是主旨,做人的道理,几乎都讲到了。因此,这也意味着,这一篇,所剩不多了,很快就要完结。只剩下最后的三段。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天界雅趣

文:石方行

很多世人对于修炼有很大程度上的误解,觉得你们这些人,世间的便宜不占,还处处吃亏,你们究竟图什么?看我们吃香的喝辣的,金钱无数,美女如云,多好。其实他们只是看眼前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没有看生命的永远。这是其一。

其二,生命的境界不同,那所谓的幸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层次越高,越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本文通过对弈和茶会,这两种人间常见的“雅趣”,来说说在天界一定层次的表现,来说明神的状态中什么叫做幸福和快乐,以消除那些人对修炼的误解。同时也扩展一下人们的思维。

在一个很高境界之中,有一座无比巍峨、恢弘的宫殿。天上的宫殿比人间的更为华美、富丽堂皇。更重要的是人间的宫殿无论怎么恢弘都是固定建在地基上,最起码会有柱子支撑着。而天上的宫殿可以在空中悬着(下面没有支撑的柱子),四周祥云缭绕,若隐若现;可以在水中潜着,净水潺潺而过,非常惬意;可以与高山和为一体,只有到这个境界才能分辨出哪是高山、哪是宫殿;可以变化成任意壮美、威严的形状,……让人目不暇接。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除了我们这个物质空间的这个物体好象是死的一样,不动的一样,任何一个空间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大家知道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一切都是运动的。那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一切都是在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那个须弥山,它有的时候成一条直线,有的时候成三角形,它是变化的。人们在不同角度上看到它的时候,在不同状态下看到它的时候,就不一定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引自《法轮大法 美国法会讲法》“纽约法会讲法”)

在宫殿中的众神其实处在“多景观重叠”的环境中,就好比我们人间同一点上面有山、有水、有花、有众神,这在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众神所在的环境是非常复杂与美好的。众神也都有那样大的智慧和能力驾驭这一切。

各类神鸟在天上盘旋,各种神兽在周围游弋。大殿之内各类的众神在举办一次对弈和茶会,为某一件事做些具体安排。

这棋局共有三十六局每局两位,茶会共有四十五局每局四位。总计八十一局,二百五十二位神仙。要知道来到这里的众神层次各异、形像各异、生命特点各异、穿着各异、所携带的法器与神兽各异,再加上身着不同服饰的仙子、仙童穿梭其间,端茶送水甚是热闹。

天上棋局和人间棋局在布局上类似,但下法有很大区别。在人间无论怎么下,都不可能真正进入棋盘或者棋子中,而神仙下棋,就可以进入其中。每一步都是很复杂。这是用人的观念想不到的。

所以很多时候站在大殿旁边看这些神仙下棋,有时三十六局之中没有几局有神的,只看到棋子在动;更有意思的是棋局只有一位神坐在那里,另外一方的棋子也在动。再加上这里本是多重景象叠加在一起的,那看起来更为复杂、多变简直是奥妙无穷。

再说茶会,每个茶会桌上本来是四位神仙一起品茶,可是这些神仙各显神通,把“品茶”弄的花样繁多。在人间我们知道无论什么茶都得泡或者煮,而天上神品茶可不是简单的“泡”和“煮”。神是有法力的。天上的神泉很多,各种泉水性能也不同。针对什么样的神茶能泡出的效果也不一样。

其中一位神分身去另外一个境界中万里之遥的神茶树旁,向负责照管神茶树的神要了几片叶子,又到洗茶神泉那里取了一些水,将茶叶冲一下。(这个不是说茶叶脏需要洗,在天界没有尘土。这样做是因为要用神水把因空间、距离因素而产生的神的差异去掉。不同境界和地界有不同的神管理,在一个神管理的境界和地界中的一切都有这个神的因素。)然后取来神泉之水泡之,那味道简直是人间再好的茶都无法相比的。即便是这样神仙们还觉得不过瘾,取来神壶纳之。神壶,除了我们一般认识的茶壶之外,在小说中我们听过《水浒传》中有一款叫做“紫金八宝夜光壶”,然而这些对于“神壶”而言都是太粗糙和简陋了。“神壶”的类别多种多样,无论从色彩和形状和提梁都可以变化多样,一个壶上就会有多种会飞、会动的图案,壶本身也是百变玲珑的。壶是如此,茶杯也是如此。再加上在喝茶品茶过程中神仙们神通大显,整个茶局就显得非常有趣。

旁边有十几位仙娥在翩翩起舞,还有一些仙女在吹着美妙的曲子。

一切都有时间限定的,当时间一到,一位很高境界的神乘着祥云过来“验收成绩”,看看每位神的生命特点与能力和智慧。然后做个系统安排。这些都自动书写在一幅长卷中,然后这幅长卷衍生出很多卷轴书,落入不同的神的手中。这幅长卷本身保存在天界书阁之内,作为一种见证。由管理书阁的神负责照看。

原文链接:天界雅趣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