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明朝 大夫医术高 能救活众人眼里的死人

tian.jpg

文:颜丹

“起死回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葛洪写的《神仙传》中。该书记载着中国晋代以前近百位修炼出了神仙术的隐士或道人。能“行三十六术……起死回生,救人无数”的太玄女就是其中之一。

用神通能治病救人,这并非迷信或妄言,反而更加证明了,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对“病”的理解与西方现代的医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按照中国古代的修炼文化,“病”与“死”之间甚至都没有太多关联。比如春秋战国时,扁鹊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就曾明确说过太子其实并没有死,只不过得了“尸厥症”而已。这里的关键在于,不修炼道术或医术的人对“病”与“死”是没有判断能力的。看着眼前的病人气息全无,旁观者大多只会对他们下“死亡判决”。

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名医孙橹救活了难产妇人

浙江东阳县有位医生名叫孙橹,号南屏。他天性聪慧,与众不同,尤其对医术有着极高的悟性。他曾遇到一个姓单(shàn)的人,妻子因难产而死。但在死后第三天,那个女人的胸口仍有余温。他从单家路过,见到死者后,就立刻断定女人并没有死。后来,他给女人灌下一剂汤药,就把她给救活了,而且她肚子里的男婴也顺产出来了。

孙橹有着过人的医术,对治疗疑难杂症也很擅长。有人头上长了个瘤子,奇痒无比。他一看就说:“这不是寻常的瘤子,此为虱瘤,得把里面的虱子都清理干净才行。”说完,他把瘤子切开,从里面取出了好几碗虱子。后来,那人就再也没长过那样的瘤子了。他的医案还有很多,都被收录在他自己编写的医书中。

名医盛跃龙救活了将埋之人

在位于江浙的高邮州有位大夫名叫盛跃龙,号济寰。因承袭了祖上的医术,他给人治病时,总能收到奇效。一位孕妇出了好几天痘疹,到第九天后就不省人事了。因无法判断其生死,她家人便立刻去请盛跃龙。他一看就说:“这妇人还没死,只因毒气太盛,暂时晕厥了。”他开了几副汤药,那孕妇很快就苏醒过来了。

后来,他路过一处坟地,看到一位老人在那儿伤心地啜泣,就上前去安慰他。当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医盛跃龙后,老人便向他请求道:“我儿是昨晚刚过世的,恳请您看看,不知他是否还有救?”盛跃龙走过去看了看那个过世之人,然后准备了几碗汤药。给他灌下去后,那人就真的活过来了。

盛跃龙不仅医术精湛,还十分乐善好施。他经常拿自己的诊费来接济贫寒的百姓,颇受当地人敬仰。

名医马更生救活了暴毙之人

浙江钱塘县有位医生名叫马更生,字瑞云。他年少时,曾跟着自己后来的丈人周先生学医。没过多久,他就十分精通医理和药理了,只是从未出手给人诊治。

他丈人很喜欢下棋。一天正跟几位高手切磋棋艺,有富贵人家来请。棋没下完,他只好让马更生替他去一趟病家。马更生看到病人后,只给他开了一剂汤药,就把那人的病给治好了。

从那以后,他便声名鹊起。有一次,他路过一户人家,听说里面有人暴毙,便走进去看看。他一看那人就说:“他还没死。”可那家人不信。他坚持往那人嘴里灌进一碗汤药后,很快就让他苏醒过来了。

后来,他医术见长,只要看人气色、听人说话,就能在一两年前得知他人的死期。大家都被他神妙的医术所折服,再去他家求医问药,就不找他丈人了,都指明了要让他本人来治疗。五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医术依然赞不绝口。

名医方炯救活了被众医认定的已死之人

以前的福建莆田县有位医生名叫方炯,字用晦。他原本是读书人,闲暇时经常去参加士大夫的文会。后来,他对医术也颇有研究,能治疗许多疑难杂症。

当时有位僧人突然不省人事了,别的医生都说他是已死之人,不可能再救活了。可方炯去看过后,却认为他并没有死,于是想尽力一救。他找来一根竹管,把一些药粉吹到僧人的鼻子里去。过了一会儿,僧人就醒过来了。他开始不停地吐痰,足足吐了好几升。没过两天,身体就完全好了。

方炯能妙手回春,经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他给人治病,只收了富人的钱,但没花在自己身上,都用来周济穷苦贫寒之人了。他晚年时著书立说,还带了一个徒弟。那人原本也是读书人,跟他学医后,也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夫。

名医于应震救活了得伤寒而死的贡生

山东平阴县有位大夫名叫于应震,号旸东。他自幼学儒,曾被选入国子监读书。后来成了教授,也能讲学了。他不但有学问,对医术也很精通。

有位贡生得了伤寒,他家人派人用轿辇去请于应震。还没到病家,他老远就听到院墙里传来悲怆的哭声。有人出来告诉他,那贡生已经去世了。他进到屋里,问那家人:“他前胸还有余温吗?”他家人把身体贴过去,然后说道:“还有一点余温和微弱的气息。”于是,他立刻调制了一碗汤药,一勺一勺地喂那人服下。几勺汤药喝下去,那人就苏醒过来了。几天后,他饮食如常,就像没病过似的。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来源:正见网

漫谈古代科举之八股文

tian.jpg

文:云升

说起八股文,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那是形式死板、内容空泛、陈旧腐朽的代名词。还有不少人说八股文是禁锢思想、埋没人才的封建糟粕。总之,“八股文”三个字绝对是现在人们口中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可是事实是,大多数人连一篇真正的八股文都没有读过,它是如何禁锢思想的?又为何说其陈旧腐朽?似乎人们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话题,聊一聊明清两代莘莘学子所刻苦研习的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希望可以借此厘清人们固有印象背后的原因,并谈它的真实情况。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艺、时文、八比文,是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据《明史》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原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刘基所确立的,因其要求文章内要有四段,每段两股对偶排比之文字,合共八股,故此称之。值得注意的,八股文的格式的确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到明成化年间大体成型完备。

八股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其每个部分都有规定的写作要求。具体来说,考生要首先进行“破题”,“破题”就是将题目的意思破释开来,但又不能直说题意,一般不出现题目的字眼而将题意说的圆融透彻为佳,有点类似写诗时的含蓄表达。

“破题”之后便是“承题”,这部分是把“破题”中的主旨承接而下,用四五句引申言之。换句话说,这两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必须做到开宗明义。

元末明初时,文人写作好浮藻,絮絮叨叨说了一堆却没有什么重点,为了矫正当时这种不良的学风,明太祖要求“一凡作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大明会典》)

接着写“起讲”,这一部分必须写明题意,笼罩全局,如人之咽喉。然后到“入题”,这部分的作用是从上文引导至本题,也可不写入题,直接写下文。

接下去从“起股”到“束股”就是真正八股的部分,也就是议论部分了。“起股”是用排比文开始议论,其立意之轻重、文字之长短,声调之缓急,以至于语气助词的用法,都必须两两相对,重在提起全篇气势。“中股”是全篇重心,要求承上启下,灵活轻便。接着写“后股”,阐述中股所未尽之理,要求庄重踏实。而“束股”就是用来收束回应全篇,宜短不宜长。总的来说,行文时,要求应重实避虚,俱求实效,不得空发议论。最后到“大结”即是结尾,此时不需对偶,用以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可以看到,虽然八股的格式较为固定,但考生仍有很大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规定范式实际上是帮助考生行文更有条理,逻辑更加严密,承接和过渡更加自然。

不但如此,八股文并不是人们印象里的古板无聊、言之无物的空洞文章。“令作文务要纯雅通畅、不许用浮华险怪艰涩之辞。”,“务要醇正典雅、明白通畅、合於程式者、方许取中”从考试的要求来看,八股推崇行文雅正,摒弃浮夸的炫技文风。而且八股文对字数也是有要求的,明初规定乡试会试《五经》义限五百字,康熙年间要求限五百五十字。如此来说,八股文的内容应是相当精简的。

时至今日,中国学生的作文教学仍然能见到八股文的影子。比如开头的直入主题和结尾的总结全文,正文中大段大段的排比对仗的文字,以及文章的过渡和承上启下等等等等,都是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

八股取士的优点

谈八股取士的优点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科举考试并不是文人无拘无束的翰墨场,而是一种为了选拔官员而专门设计的能力考试,故而它一定是为了适应科举各方面需求的。

首先,八股文的写作是有特定备考范围的,考题规定采用《四书》、《五经》的原文,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因为要照顾到学生的精力和财力,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范围,面对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学生将无从学习。而有了相同的教材,就等于有了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在长期的儒家经典的学习中,也是在不断的提升着自己的人品道德。而且作八股文时要求学子要“代圣人立言”。就是说,写作时学生必须站在圣人的角度上思考,议论。在这种长期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下,学生们也会将圣人的言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道德。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修习德行的方式,乃真正的德育之法,非常有借鉴意义。

中举为官后,有着长期道德修养基础的官员们便能教化一方百姓,施行仁政,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即便考生最终名落孙山,这些士人们仍然可以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观念播撒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就考试本身而言,八股文使用同样的文风和写作格式使评卷更为标准客观。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对于文章的好坏优劣的评判本身就是难点,其判卷者的主观想法越多,越不利于科举的公平性。试想,如果将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赤壁赋》放在一起硬要评个高低,恐怕大家要吵上三天三夜了。八股文要求文章风格“醇正典雅”,“典实简古”,考生们通常会避免使用浮夸的辞藻。在固定的范式中,文章的观点、文笔、逻辑的对比就会非常明显,这极大的提高了评卷的公平和效率,符合以才取士的宗旨。

但也有不少人因为八股的格式固定,就说它模式僵化,禁锢思想。其实这些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就拿律诗而言,其格式更加固定、模式更加“僵化”,不但要求平仄和押韵,中间四句必须两两相对,创作者还要在有限的字数内把情和景容在一起,在承转合的节奏中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如此多的限制可谓是难上加难。可是即便如此,从古至今仍旧涌现出了无数佳作,根本不影响它的可读性。

而八股文在程式上参考了散文的章法、骈文的排偶和近体诗的格律,因此天然就具备了它们的长处和美感,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国古代文体之菁华。“论者以明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国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云。”(《明史·选举志》)这又何来陈旧腐朽之说?

许多人批判八股不能选拔人才,其实这较高的创作门槛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筛选机制。而且科举不只是考八股,还要考策文、论判及政府公文的拟定。况且科举要经童试、院式、乡试、会试及殿试,考生们要经历一层层的学习、培训、教育、考核过程,是一套非常系统、科学的选拔制度。如现代教育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样,难度是不断加大的。

其实能登科中举的学子们,都有着相当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判断力,现代人把那种“死读书”、“孔乙己”的腐儒形象套用在当时的学子和士人身上不能不说是极其片面的。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论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为万历皇帝所出的殿试试题,是唯一存世的真品状元卷。他在文中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全篇气势磅礴、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一气呵成,哪里有什么所谓的死板、老套?赵秉忠官至礼部尚书,其人品行高尚,刚正不阿,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才,又何来八股埋没人才一说?

“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幹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清代名臣多由科目出身,无不工制义者。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后益轨于正,李光地、韩菼为之宗。桐城方苞以古文为时文,允称极则。雍、乾间,作者辈出,律日精而法益备。”(《清史稿》)八股取士在五百多年的实践中,选出了无数文武全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科举规定的程式能有效的防止作弊。在宋朝时就有人在试卷内容的开头结尾中使用虚词作暗号,串通考官作弊。到了明清时期,防止作弊手段也更加完善了,除了糊名和誊录外,考试时,考官们会现场给学子们发放特定的虚字,这更减少了作弊的可能性。可见,当时倡导的公平取士绝不是口号虚言。

从大了说,公平的环境给了底层的学子以机会,打通了社会阶层流通的脉络,很好的缓解了阶层固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正因如此,这更加促进了国人崇文重学的社会氛围。相较之下,现今中国大陆的教育却是一片乱象,一方面“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中产们“鸡娃”之烈古今罕见,所谈皆是“成绩”、“学校”、“钱途”,足见社会阶层的固化板结与腐化学风的程度之深,此皆人们只重利益而不重德育之弊也。

八股文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影响

当然,肯定有人会质疑:既然八股文有这么多优点,它怎么就被废除了呢?其实,八股的废除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彼时的世界,早已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中改换了面貌,传统之势日渐衰微。而中国又败于欧洲诸国和日本,大量割地赔款,这激起了天下读书人的愤慨,不少士人急于给国家灌下一剂猛药,希望一夜之间便能救中国于强敌环伺的危险之中。

1895年,康有为联络各省一千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直言发展教育、推广西方科学文化,并提出“八股取士”戕害人才,是称“公车上书”。

从理性上讲,科技的无序发展和其强大的力量狂妄了人心,进而孕育了许多反传统的理论已经影响了当时的一部分士人。清廷内部,改革和保守之争参杂在各自的利益之中,使得时局变得异常复杂激烈。改革之士将矛头指向八股和科举制度,所言夸大、极端、片面,成了因改革需要所树立的一个“虚拟敌人”,剑锋直指守旧派人士。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因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挑战。

1901年,清廷宣布改革科举,停止八股文考试,八股文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05年,清廷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绵延1298年的科举制度从此终结。

同时,清廷改革教育,建立学堂,引入西学。在京师大学堂落成后,光绪皇帝对在场的学生发表讲话时说“然而这个心中之贼究竟是什么呢?在朕看来,这第一个贼就是伪善!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再说说你们,如果这次朝廷没有下旨,让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毕业后,能够享有科举及第的待遇,你们能弃科举而就新学吗?朕不是责怪你们,朕只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明白,道德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根本改变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空谈道德仁义,就是世间最大的伪善。”

光绪帝有着变法图强之决心,可他却不知道社会之所以危机丛生,正是道德下滑人心堕落所致。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国家的支撑,即便武力再强大的朝代也无法长久,这是历史早已证实了的。

此时的清廷衰颓之像尽显,鸦片泛滥、义和拳乱、太平天国运动,各种因人心堕落导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所孕育的危机接踵而至。而他却误以为改革就必须把古老善良的观念一同革除,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陵夷至嘉、道而后,国运渐替,士习日漓,而文体亦益衰薄。至末世而剿袭庸滥,制义遂为人诟病矣。”《清史稿》的说法切中时弊。混乱的世道,不良的学风,促使八股取士的弊端突显。光绪帝搞错了因果关系,其实他所言八股文之弊病,乃是人心的弊病,而非考试之弊也。正因如此,废除科举并没有挽救清廷,而是严重打击了中华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的精华和八股文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思想及价值理念。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改革,反对西学。事实上,历代英明的统治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之人。关键在于改革是为了顺应时代的步伐,而不是自我诋毁式的文化毁灭。以至于在中国后来的变革中,都延续了这种自我文化诋毁式的极端改革因子,因而最终给了共产邪教祸乱神州大地以生存的土壤。在中共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五千年神传文明根脉几近断绝,科举和八股以及背后的儒学内涵更成了中共极力批判诋毁的对象。

无奈的是,即便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共产党在篡改历史,破坏传统,但只要一谈到那些具体的问题时,大部分人仍然如鹦鹉学舌一般,重复着中共的那些谎言并信以为真。正因如此,八股文才会成为人们口中迂腐陈旧、禁锢思想的代名词。中共正是通过批判八股文来诋毁程朱理学,破坏儒家学说背后的传统理念,目的是用来“解放思想”,灌输给人们无神论和斗争哲学,最终摧毁中国人的道德,用心极其险恶。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在中共历次的运动中被摧毁殆尽,现今社会乱象丛生、民怨沸腾,正是其毁灭传统的恶果。可笑的是,疯狂批判“八股”的中共,却将其“党八股”发扬光大。它的报纸文章、新闻稿件、政策宣传,甚至连基层官员的工作会议都充斥着歌功颂德的马屁和自吹自擂的谎言,所言皆是模板套路,絮絮叨叨废话连篇。以至于随便一个毫无从政经历的普通民众一开口,都会冒出诸如“同志、宣传、贯彻、执行、斗争、代表、路线、号召、奋斗、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等等各种各样的“党八股”词汇,中国人的语言体系已被中共破坏的体无完肤,其洗脑之甚可见一斑。

在这种错误观念和中共谎言欺骗下的今天,八股文连同科举制度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有识之士们迫于大多数人的嘲笑和不解,再也不敢发表不同于中共的见解,实乃中华文化的一大劫数。

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平心而论,不管诋毁之声是多么强烈,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华文明【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而她所孕育出的科举制度的影响其实早已遍及全球。

在亚洲,越南和朝鲜在历史上皆实行科举制度,而日本在8、9世纪时,便仿造唐朝的科举制度举办贡举。

不只是亚洲,法、德两国也因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而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其后,英国也大力改革官员选拔制度。1853年,英国皇室任命查理·特罗威廉和斯坦福·诺斯克特两位爵士草拟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方案。其草拟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指出,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的考试来招聘官员。此报告最终被英国国会采纳。

受此影响,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现代公务员制度最终确立。可以这么说,如今全世界所通用的官员选拔体系,根本上是来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结语

科举制度起始于隋,发展于唐,成熟于宋,鼎盛于明清,八股取士更是历明清两代五百余载,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万历中兴、康乾盛世而日盛,足以反驳一切诋毁之语。回归理性平和,不随中共云而亦云,才是我们得以寻回传统,重塑社会道德和人心的基础。届时,中华文明自会为我们显示出其超乎寻常的正面力量。

来源:正见网

很多 #流行音乐 来自 #地狱 ?

tian.jpg

我今天“随意”看了一个以前看过的自媒体视频,讲述的是一位叫做强森的牧师,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自己的意识离开了身体,那一刻他以为自己要升入了天堂,但最终他却堕入地狱。这个视频让我想起了它曾经带给我的一些启示。

1、要分清谁才是我

在地狱中,强森看到了一些可怕的景象。他看见一个男人,象小狗一样趴在地上,他的全身,从头到脚被火焰燃烧,而他的颈部被铁链拴着。在他身后,拉着铁链的是一个恶魔。强森这时通过心电感应知道了这个男人的身世:从他一出生,那个恶魔就一直缠着他,在他的生活中影响他,让他不相信神的存在,让他做错事,最后,下到地狱的那个男人就成了那个恶魔的专属奴隶,任由他操控摆布。

2、警惕现代文艺的潜移默化

接着,强森隐约的听到了一些声音,随着声音的方向,他来到了地狱的另一个区域中。他听到了非常熟悉的歌曲,是当代地球上的流行歌曲,然而可怕的是,地狱里的恶魔正在唱这些歌曲,而且和地球上的歌词一模一样。强森还发现,地狱里的恶魔一直在强迫受刑者听这些歌曲,这时,他立刻明白了,地球上原来有很多的歌曲和歌词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恶魔。一些创作者通过吸食大麻获得创作灵感。其实,当人在飘飘然的那种状态时,他们就象是打开了灵界的禁忌之门,这时,恶魔就会和他们接触并给予灵感,而通过这些灵感创作出来的歌词就能够在人间操控人类。

根据强森的说法,现在地球上的音乐,很多都是来自于地狱的音乐。根据之前另一位牧师戈德温的说法,摇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他的节奏是由撒旦和恶魔所编写的,具有控制听众思想和潜意识的力量。出现在摇滚音乐中之前,这些节奏通过非洲进入了蓝调、爵士乐和其他形式的非裔美国音乐。戈德温在自己的著作《魔鬼的门徒》中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他发现撒旦在流行歌曲中,通过下意识的方法操纵人。这种方法可以突破人的意识防卫,去破坏人潜意识领域,比如说一首歌曲,表面听起来非常嘈杂的音乐,叫声或者是歌声,其实仔细听的话,可以听到另一个声音在唱另一些歌词……

关于戈德温提到的蓝调、爵士乐,流行的国语歌里面也是有的,很颓废的、扭曲的那个样子,我听了几首,实在觉的难受,听不下去。有一些是我以前听到过的,一些知名的华语歌手演唱的,非常的流行,它们几乎可以毒害到每一个角落。

我在网上查询了关于强森提到的几首来源于地狱的歌曲,一首在中国被一些年轻的知名艺人演唱,还有一首知名外国女歌手的演唱的狂野的外语歌,还有一首让我惊讶了,那首外语歌听起来清晰、柔和、舒缓,歌词也很温暖,我,作为一个修炼人,竟然完全听不出它的来自于地狱的邪恶。

3、怨恨的走向

强森在看完了地狱里的情节后,渐渐的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又回到了人间,然后再回到自己的身体里,当时他越想越气,为什么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帮助了那么多的人,神竟然让他下地狱呢?没想到这时耶稣竟然显现在他的眼前,并对他说:“你一直偷偷的对那些伤害你的人生气,你还希望我处罚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这些不是你的人,而是我的人。我只要你专注在我指派给你的任务上。” 这时强森才明白,虽然他是做了很多好事,可是心中还是有怨恨没有放下。所以,从那天回到人间起,他就一直专注在自己身上,而不去看别人对他如何如何。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