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

【命运的迷雾】冒罪开仓救灾民 福延子孙

【命运的迷雾】敬师获福报

从嘴巴与五官的搭配 看你一生的财运(图)


不同型态的嘴巴与五官搭配,也有各自代表的运势。(网络图片)

五官能看出一个人的运势,现在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各种样态的嘴巴与五官搭配各自所代表的财运究竟如何。

嘴巴宽大

嘴巴宽大能容下一个拳头者,代表此人官禄荣贵,也就是能升官又能赚钱的意思,但必须身材魁梧之人才有这种运势。相对的,身材瘦小的人,即使嘴巴再大,也不可视作吉相,反而是一种口无遮栏,能放不能收的象微。

嘴大耳小

嘴巴大但耳朵小且尖薄的人,属“深多木漂”之格(嘴如船,可视为水;耳如木轮,可视为木),代表此人一生事业多阻,四处飘零,难有成就,欠缺福禄。不过,耳虽小但丰厚的人,且轮廓分明都另当别论。

嘴大鼻小

嘴巴大但是鼻小的人属“水反克土”之相(嘴属水,鼻居中五行属土),代表此人一生常因言语惹祸,是非多端,且常犯官司之难,尤其不动产方面更是不利,经常不是买到有问题的房子,就是被套牢;壮年、中年期即使发奋图强,也难有成就。

嘴大眼小

嘴巴大而眼睛小的人,代表此人心口不一,心思虽缜密,却无法表里如一,一生不适合求官或当老板,如再口大不收,眼小无角者,古书上说此人死无葬身之地,不过,这可能只是夸大之言,可能是因为口大无收,容易在欲望方面无法节制,造成身体败坏,容易早死。

嘴大无棱

嘴巴大却无棱角的,代表此人一生虽会赚钱,却难聚财,且生性喜欢投机,不适合做正当职业。所谓的棱者,即口唇外围鼓起一圈唇肉。

嘴大有收

嘴大有收(即开合大小),正而不偏,唇厚而正,齿齐而白者,代表其人豪放大胆,精力充沛,富于行动力及决断力,大多为领导人物。

责任编辑:轻重难容


from 气功

【文化博物馆】唐太宗和魏徵君臣之间的趣闻

《诸世纪》蔷薇系列预言的启示(12):罪恶之城被毁

作者: 陆闻 来源:

诸世纪》中写道:“杀人都市弗尔索得,许多耕牛不停劳作,并未被处死,再次恢复阿尔特弥斯之名誉,伏尔甘专事埋葬尸体。”

要想解读这首预言,首先要了解两个名字:“阿尔特弥斯”和“伏尔甘”。因为整个欧洲都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欧洲人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比较熟悉。“阿尔特弥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伏尔甘”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

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中,“阿尔特弥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在《失落之书》绘画中,以一个月亮(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带着“轮”从天而降,表示带着“轮”下世传佛法的人。当然,这个“轮”是指法轮。

“罪恶之城弗尔索得”是指北京,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

“许多耕牛不停劳作,并未被处死”,这句话诺查丹玛斯使用了反语(话是反着说的),“耕牛”就是畜牲,畜牲没有被处死,人却被处死了,暗喻被处死的人还不如畜牲。

“伏尔甘专事埋葬尸体”,“伏尔甘”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表面理解就是,由火神来帮忙处理尸体。深层理解是因为尸体太多,所以需要火神来帮忙。现在在中国,死者绝大多数是采取火葬的方式。这句话暗示:大降临时,死去的人太多了,根本火葬不过来。

在前文已经解读了“行星十字架”表示巨大的死亡,中共对真善忍信仰的,最终将遭致天谴。

解:大瘟疫降临时,北京是这场瘟疫的重灾区,将成为第二个君士坦丁堡,中共的最高权力机构将被彻底摧毁;那些被处死的人还不如畜牲;尸体到处都是,其情形令人感到恐怖;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的名誉将得到恢复;。

全球真的会爆发一场大瘟疫吗?可是中共体制内,很多人并没有迫害过法轮功;有许多人是受上级压力或被谎言蒙蔽才参与迫害的;更多的民众是因为听信了中共造谣宣传才敌视法轮功的。他们罪不当死啊!怎么办呢?他们能把自己从危险中解救出来吗?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16) 层层出卖

作者: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民族罪人

李克农三月第一次会谈的详细情报被军统得知。当时军统潜伏在东北军六十七军内部的刘宗汉就将情报汇报给戴笠,包括双方达成的具体协议内容。连六十七军内部散发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也送到戴笠手中。

戴笠把这个情报告诉蒋介石,但蒋并不完全相信,让戴笠继续调查。随后张学良的秘书和幕僚宋黎、刘澜波、马绍周、孙达生四个共产党分子煽动学运,省党部奉蒋介石命令逮捕此四人。张学良派东北军冲击省党部,抢走共产党员和秘密资料。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四日,蒋介石到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商议剿共。此时,张学良、杨虎城等却私下里与中共勾通,商讨如何逆转蒋介石的剿匪计划,打算投靠苏联,联合中共在西北割据。此前,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放弃西北剿共。

张学良的“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否决。在他看来,中国消除内乱的最后时刻,就在眼前。而张学良的主张,只能祸国。蒋介石不知道,这个结拜兄弟,已经秘密申请加入中共,被共产国际拒绝。他更没有料到,在共产党的策动下张学良会谋反。

杨虎城给张学良出谋:“遂言待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黎天才劝张学良“做”,也就是当领袖,反叛蒋公。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回忆,“十二月十一日……黎天才等忽来求见,事前未约定,殊觉突兀。黎谈话时,对剿匪方针表示怀疑,与汉卿(张学良)昨日所言者如出一辙;知其受毒已深,痛切诫斥之。是晚招张、杨、于与各将领来行辕会餐,商议进剿计划。杨、于均未到。汉卿今日形色匆遽,精神恍惚,余甚以为异。殆以彼昨来见时受余责斥,因而不快欤?或彼已闻余训责黎天才之言而不安欤?临睡思之,终不明其故。以时迟,亦遂置之。”

十二月十一日晚,黎天才离开临潼回到家中,不久就接到张学良的电话,他赶到张公馆时已是十点多了,张学良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决心:“你前些天,不是劝我要做狮子,不要做绵羊吗?我现在回答你,从今天起,我要做狮子了。”(《抗日战争研究》,二零零年三月)

十二月十一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照计划进行绑架行动,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行动部署上,包围华清池和西安至临潼间的警戒,归东北军担任;西郊市内和陇海路西安车站、西郊飞机场、包括解除中央宪兵、特务、警察、中央军驻在上述地区部队武装,扣留飞机,扣留住在西京招待所及散居各处的军政大员,都由杨虎成指挥十七路军执行。

十二月十二日凌晨五点半,张学良的东北军冲进蒋介石的行辕。委员长卫队拚死抵抗,蒋介石战场经验丰富,根据枪声判断前门和侧面都有,只有后面没有枪响,蒋介石在侍从保护下,从窗子翻了出去,摸到了后门,翻过墙朝骊山上爬去。东北军见久攻不克,深怕蒋介石逃走,架起轻机枪朝着几个房屋猛烈扫射,子弹如雨,穿透门窗飞入屋内,蒋介石卫队六十七名卫兵罹难。叛军搜山后,将领袖劫持。

西安兵变,震动中外。胡适、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等纷纷谴责张、杨“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系国家民族之罪人;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在十二月二十日发表的《张学良的叛国》一文中,胡适说:“蒋介石先生在今日中国的重要,真是……无可比拟的重要。”著名报人张季鸾在《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中强调:“全世界国家,都以他为对华外交的重心。这样人才与资望,再找不出来,也没机会再培植。”爱国者无不万分担忧。国府在南京开始准备兵力,讨伐张、杨叛军。

层层出卖

共产党为了自己的利益,是高层以牺牲底层为代价的。共产国际和苏联为了共产党的全部利益,牺牲了中共的局部利益。中共为了自己的利益,又牺牲了张学良。

中共喜出望外,积极主张杀蒋。“我们这些中共中央负责人,没有一个想到西安事变可以和平解决;都觉得如果让蒋氏活下去,无异是养疽遗患。有的人主张经过人民公审,将这个反共刽子手杀了,以绝后患;有的人主张将他严密拘禁起来,作为人质逼南京抗日,并形成西安的军事优势。”(,《我的回忆》)

斯大林知道,此事会给苏联招灾惹祸,蒋介石被杀,何应钦和汪精卫共组亲日政府的可能性突然大增,急电中共,以明确的口吻表示苏联不赞成这桩“阴谋”——暗示这是人幕后策动的。他命令毛与蒋友好谈话,找出和平解决办法,并释放这位国民党领袖。接到斯大林命令后,毛、周、朱通电全国,宣布中共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任何草率动作“只会如日本人的意”。

两天前才离开的,又坐着驴子前往延安、飞往西安。一见少帅,就告诉他,“不能动(蒋介石)一根汗毛”。和张交涉反蒋密约的周恩来,现在反过来告诉他,中国迫切需要蒋介石领导。他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要求委员长继续领导中国。([美]陶涵著,林添贵译,《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周恩来于十四日与张密谈,径行表示苏联大致不会援助西安,张学良最初的反应甚为愤慨,他似觉得为共方所卖,以往共方老是吹嘘苏联可以援助,现在他已成骑虎,中共竟临阵抽腿,不兑现了。”

“一年以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时,曾对我们说明这个电报的来历。他说西安事变后英美各国驻莫斯科大使,曾询问苏联外交部,苏联政府对此事的态度。苏联外交部答以这是日本的阴谋,苏联既未预闻,也不赞成。接着斯大林便亲自草拟这个给中共的电报,并向王明解释,其大意是张学良分量不够,怎能做全国抗日领袖,中共一时也没有领导抗日的能力。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在抗日中他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张国焘,《我的回忆》)

“张闻天曾向我指出‘这是为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全部利益,不得不牺牲中共的局部利益。’”(张国焘,《我的回忆》)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历史上八字预测术的流传(图)

 作者: 玄青大师


现今的八字,应是自流传下来的。图为清代时期的算命样态。(网络图片)

流传到今天的八字算命方法,大概是在中国的唐朝开始建立的。它是经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探索研究而流传至今的,其中包括了丰富而久远的历史资讯。

早在殷商时期,占卜就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并设有专门的官职人员来管理。统治者们在每做一件大事之前,都要占卜问神,以决定战争、农业、选官以及王位继承等一些重要的事情。

把算命术推向高峰的是唐代命术大师李虚中(762年—813年)。他最先以一个人的年、月、日六字进行吉凶祸福推测,形成一种系统复杂的算命方法,并一直流传下来。李虚中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有系统性算命术的开创者。

到了五代宋初,术士徐子平在李虚中的基础上,把年、月、日六字批断加以时辰,形成较完善的“四柱预测学”即八字算命术。所以说,到了徐子平这里,八字预测术才真正得到完善,变得系统而完备。因此,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子平法”。

后来,宋代徐子升根据徐子平的命理研究,编辑了《渊海子平》一书,正式开立了预测学中的八字法,也是八字算命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此外,据说《明通赋》,也是徐子平所流传下来的。

自唐代、宋代以后,各朝代都有命学著作之人出现。如张楠着有《神峰通考》,沈孝瞻着有《子平真诠》,万民英着有《三命通会》等。

周易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几经沧桑,生衍流传到今天,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它具有的旺盛生命力。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有一些名人名士着书立作,将易学宏扬光大。曾经被打入海底的易经科学,直至今天它已经散发出了春天泥土的芳香。

 

 

 

 

 

 

 

责任编辑:雪泥鸿爪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情有独钟!胡适的藏书摆满四十个大书架(图)

 作者: 肖伊绯


对书籍情有独钟,藏书惊人。(网络图片)

名人大多喜好收藏书籍,比如南宋词人周密积累旧书四万卷,建藏书楼为“书种堂”、“志雅堂”、“浩然斋”等。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胡适更是如此,他不收藏字画、碑帖,也不收藏古玩,对书籍却情有独钟。据说胡适的藏书摆满了四十个大书架,以线装为主,中文书居多。当时北京琉璃厂有多家古籍书店,店主经常为胡适送货上门,有时候胡适的朋友们也帮他收集一些旧籍。

由于历史原因,胡适的藏书分置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后世研究者与普通读者都难以一窥全貌。不过,随着三年前北京与台湾胡适纪念馆联合编纂的《胡适藏书目录》出版面世,皇皇四巨册、三百万字的载录规模,使胡适的藏书概貌,终于得以两岸“合璧”,终可为世人较为充分的了解了。

但《胡适藏书目录》所载录的,大部分只是以文字描述的书籍基本特征,如出版年代、出版社名称、册数、开本、馆藏编号等,并无直观形象的书籍图像来一一对应展示。这对于有专业藏书癖好,希望深入研究胡适藏书者来说,无疑是有些许遗憾的。毕竟还是只能望书兴叹、空自怀想而已。

幸好,2016年9月19日,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大图书馆联合举办了“胡适与北大”文献展,将胡适遗留在大陆的部分藏书精选展出,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胡适藏书目录》有文无图的遗憾,为部分藏书爱好者及专业读者提供了观瞻这些珍贵藏书的难得机缘

“胡适与北大”文献展分“但开风气不为师”“北大革新的健将”“整理‘国故’的实绩”“北大‘中兴’期的领军人”“追寻大学的理想”五个主题,以图片、实物、投影等多种方式展示了胡适在北大三个时期的主要贡献和学术人生。展览以北大图书馆馆藏为主,倾力奉献有关胡适的文献精华。此外,展览还得到校档案馆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档案馆的支持,复制展出了两馆的一些珍贵历史文献。本次展览展出展品有一百四十多件,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展品的图书部分以胡适藏书为主,包括胡适的《红楼梦》《水经注》等珍贵版本收藏、胡适的重要学术著作,以及他与北大学人的往来赠书。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胡适与蔡元培等北大人的往来书信、合影照片,胡适本人的珍贵留影、聘书,以及藏书章、藏书票等。

通过参观本次展览,参观者对于胡适在近现代思想学术史上之卓着影响、胡适与北大渊源之深远流长均可窥见一斑。

责任编辑:鸿雁形迹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

新年惜善缘 增加福运之道

文/智真

“开门迎福”、“迎春接福”、“新春话福”...每当新年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将大红“福”字,喜气洋洋地贴在大门上。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民间祈福由来已久,所谓祈福是指人们敬天拜神,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平安度劫。

“福”包括福运、福气、福星、福份、福祉、福至心灵等等。古人归结为五个方面,谓之“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崇尚美德与和平。每一个人都盼望得到福气和福份,趋吉避祸。但到底怎样才能得到真福呢?

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只有不断地做符合天道的事情,才能得到神助。因此福运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

福与德紧密相关

福与德紧密相关。德福,即道德与,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所谓攸好德,是指生性喜好道德。德是人获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之一。

德福关系的理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人是否幸福是由天道或神决定的。神秉执公正,赏善罚恶,因此人们敬畏天命,懂得感恩、知恩、报恩,行,增长福德。如《诗经》中强调修德配命,即与天的意志相配,自然获得“多福”。

其次,尽管天道或神主宰着人的祸福,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德行来改变命运。好的德行将保有上天赐予的幸福,无德的行为则导致福的丧失与灾难降身,人所遭遇的一切祸福皆非偶然。中国古语中有:“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祸由恶作,福由德生”。可见祸福之根源在于人之心。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的幸福观在于内在德性的完善,惟有实践道义的正人君子,方能品尝幸福的无尽滋味。

唐代医药家、学家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从善那里修来的,行善积德,不仅可以使自己增长福份,还会福及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无品无德,为非作歹,“祸”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无德即无福。

传统文化认为德行是福的前提,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今天,以“真、善、忍”为理念和准则的在世上洪传,教人修心向善,给世人带来福祉和希望。每逢新年,很多法轮功学员向有缘人赠送写有“法轮大法好,诚念得福报”的对联、书签或护身符,告诉人们记住“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是在传播福音。请大家珍惜这善缘,祝天下善良人福运绵绵。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乘龙快婿”是指哪位历史人物?(组图)


仇英《吹箫引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描绘秦穆公之女弄玉在凤楼上吹箫引来凤凰的。(图片  来源:UU画库)

西岳华山以奇险著称,万仞石壁,似刀削斧劈一般或直或斜地站立眼前,因此人们又称“华山如立”。人们常用“自古华山一条路”形容华山之险。这句话是怎么由来的呢?

原来啊,最初没有路通往华山主峰,到了唐朝的时候,道教盛行,道士们便开凿出了一条通往华山顶峰的路,由此流传下来这句千古名言。

华山也经常出现在武侠中,尤其以华山派最为著名,大师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既有天下第一伪君子的“君子剑”岳不群,又有放荡不羁的天下第一大侠令孤冲。华山也是著名的比武场地,在《射雕英雄传》中,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一灯大师段智兴、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为争夺一本武林奇书《九阴真经》,在华山之巅斗了七天七夜,最终中神通王重阳艰难胜出,不仅得到了《九阴真经》,还被奉为武功天下第一。

华山的传说

除武侠小说外,关于华山的故事传说数不胜数。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女儿,在她周岁的时候,秦穆公为她搞了个“抓周”仪式,也就是在她面前摆了好多物品,她抓到的物品就预示着她的未来。比如济公抓周抓了一串佛珠,最终他做了和尚;贾宝玉抓周抓的是脂粉钗环,他的父亲便断定他将来必是儿女情长,成不了大的事业;钱钟书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大人们便给他起名叫“钟书”,他也的确没有辜负大人对他的期望,成了名闻天下的大文豪。

当然,抓周只不过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美好期望,当不得真。秦穆公这个女儿在众多物品中独独抓取了一块美玉,于是便被称为“弄玉”。

擅吹笙的弄玉觅夫婿

弄玉擅长吹奏一种叫做“笙”的乐器。秦穆公非常疼爱这个女儿,给她修了一座高楼,名叫“凤楼”,又给她建了一座高台,名叫“凤台”。

看着自己的女儿渐渐长大,出落得楚楚动人,秦穆公满心欢喜,想给她找个如意郎君。可是弄玉却有自己的想法,对秦穆公说道:“我的如意郎君一定要会吹笙,日日与我相和,除此之外,我谁都不嫁。”

秦穆公拗不过女儿,便派人四处寻找,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人选。

有一天,弄玉如同往常一样登上高楼,只见天空如洗,碧澈无云,一轮明月,遥似铜镜。她心血来潮,燃起一柱香,手持玉笙,轻轻吹奏,那悠扬的声音在夜空中飘浮不定,越远越淡,消逝在远远的天边。忽然一阵清风拂面,那轻柔地触觉中似乎隐藏着一阵曼妙的声音,与她轻轻相和、丝丝入扣。

弄玉心中诧异,连忙停了下来,那声音竟也戛然而止,只有一阵余音在空旷的天空中回响。弄玉扶窗四下张望,却不见一个人影。

梦中吹箫人为夫婿


萧史,传说是为华山之神。(网络图片)

弄玉心中怅然,久久不能入睡。恍惚之中,她忽见西南方天门大开,霞光四射,把个黑夜映成白昼。光芒中,一个头戴羽冠、身着鹤衣的俊美男子,骑着彩凤自天而降,站立于凤台之上,对着弄玉说道:“我是华山之神,天帝命我与你成亲。”说着,那男子从腰间解下一支玉箫,吹奏起来。那曲子是如此地动听,忽而低沉,忽而高亢,忽而宛转悠扬,弄玉听到如醉如痴,就连那彩凤都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鸣叫着应和那箫声。

弄玉从未听过这样美好的曲子,问道:“这是什么曲子啊!”

男子轻轻答道:“这是‘华山吟’第一弄。”

弄玉怯怯地问道:“我非常喜欢这只曲子,你可以教我吗?”

男子笑着说道:“我们都要成为夫妻了,教你又有何妨!”

说着,那男子走上前去,轻轻拉住弄玉的纤纤细手。两手相触之间,弄玉心头一颤,猛地惊醒,原来是一场美梦!

弄玉把梦中见到的奇怪的事情告诉给了秦穆公。秦穆公却不认为这只是一个梦,他坚信这是上天为自己女儿安排的一段,便派人按照弄玉梦中见到的情景四处找寻。

华山岩上有位萧史

也该弄玉姻缘已到,派出去的人很快就带回了一个消息,有人说:“华山之上有一个明星岩,那里隐居着一个青年,不知何年何月从哪里而来。他每天都会下山买上一壶好酒独自畅饮。每到晚上他都会吹箫一曲,那箫声动人,凡是听到那曲子的,都会忘记困意、不知身在何方。”

秦穆公听闻大喜,连忙赶到明星岩,果然有一男子,头戴羽冠、身着鹤衣,与弄玉梦中所见无半点差别。

秦穆公将男子请于凤台之上,见他潇洒大方,又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心中已是三分喜欢。短暂攀谈,得知这男子姓萧名史,擅长吹箫。

秦穆公邀其吹箫一曲。萧史从腰间取出一支玉箫,只见那玉箫晶莹剔透、光彩照人。萧史不紧不慢,刚刚演奏一曲,便觉清风习习;演奏第二曲,已是彩云四合;及至第三曲,只见白鹤成对、翔舞于天空,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百鸟齐鸣、经久不息。

秦穆公听得心旷神怡,在卷帘之后偷看的弄玉更是心喜:“这才是我要找的如意郎君!”

秦穆公高兴地对萧史说道:“我的女儿一直想要找一位会吹笙的丈夫,而你的箫声能通天地,不知要胜于笙几倍啊!我愿把女儿嫁给你,这可是上天注定的缘分,你千万不要推辞啊!”

萧史再三拜谢,择日与弄玉成婚,结为夫妻。那天,正是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日,人们都说这就是:“天上月圆,地上人圆。”

萧史乘龙与弄玉乘凤


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会招引来凤凰之图。(网络图片)

过了半年,一天夜里,弄玉夫妻俩人在月下笙箫相和,忽然有只紫色的凤凰落在凤台的左侧,有条红色的长龙盘卧在凤台右侧。萧史站起身来说道:“我本是天上的。天帝认为人间史籍散乱,特命我到凡间整理。我初到人间时降生于箫家,被唤作‘箫三郎’,我长大后整理史籍有功,被人们称为‘箫史’。到现在,我来人间已经有一百一十多年了。后来,天帝奖赏我的功劳,命我作华山之神,与你喜结良缘。我们现在都是神仙了,不应该久留人间。现在龙凤翔集,到我们回到天庭的时候了。”

弄玉心中舍不得自己的父亲和家人,对萧史说道:“临走之前,我要先和父亲告别!”

萧史担心弄玉最终舍不得家人,不肯与他一同回到天庭,对弄玉说道:“神仙就该超然于物外,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你可千万不要对家人有过多的眷恋啊!”

于是萧史乘着赤龙、弄玉乘着紫凤,自凤台飞升而去。

第二天,有人报告秦穆公自己的女儿、女婿乘龙凤飞升之事,秦穆公不禁感慨:“假如也有龙凤迎接我,我也一定会如同抛弃破衣烂鞋一样抛弃这江山!”

后来,秦穆公派人到明星岩找过萧史和弄玉,可是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命人在明星岩建了一座祠庙,唤作“萧女庙”,以纪念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据说在这庙中经常会听到凤凰的鸣叫声。

大家又从萧史乘龙而去的这个故事中,又引申出一个成语——乘龙快婿,意思是指才貌双全的女婿,此句也常常用来称赞别人的女婿。

责任编辑:清净有道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以正除恶,不必卜筮

作者: 陆文 来源:

一、以正除恶,不必卜筮

武王伐纣,以仁义除凶暴,信心十足。他的军队通过山道后,就将山壁挖崩;渡过河流后,就将舟船凿沉;经过山谷后,就将桥梁拆毁;走过山区后,就将野菜烧光。表示这一战有胜无回的决心!不给自己留后路。

军队到了一处名叫有戎的山谷,忽然一阵大风,吹断了军旗。散宜生劝道:“是不是凶兆?”

武王说:“不是!这是上天在激励士兵,迎风杀敌,各自奋战,务必获胜的决心。”

将战之前,以龟甲卜筮,火却熄灭了,散宜生又劝道:“是不是凶兆?”

武王说:“不是!这是说:我军以正除恶,不必卜筮,利于立刻击恶杀敌的意思。”

后来,牧野一战,果然打败了纣王,开创了周代八百年的天下。

二、楚昭王不移祸于臣

楚昭王时,楚国的天空出现异象,有飞鸟形状的乌云,夹住整整三天。楚昭王有点担心,便派人去问精通天象的太史 州黎。

州黎说:“这是个凶兆,会有灾祸降落到大王您的身上,唯一解厄的方法,是将灾祸移转到令尹司马身上。”

令尹司马一听,立刻斋戒沐浴,打算祷求上天,来替代昭王受灾。

昭王说:“不可以这样,对楚国来说,我就像一个人的胸部,令尹司马就像手臂一样,把病痛从胸部移到手臂,还不是同样在一个身体之内,这哪里能算解厄的方法?因此,要降祸就让它降在我身上吧,不可转移到大臣身上。”

楚昭王的话,刚刚讲完,乌云便即消失,天空大放光明!

三、“找而不得”与“不找自得”

汉武帝时,汾阴一带,有人挖掘出前代的大鼎,特意拿到甘泉宫,献给汉武帝。

群臣都齐声庆贺汉武帝,得到史籍里记载的周鼎,讲:“这是天命所归的祥瑞征兆。”

只有侍中(官职名)寿王说:“这不是周鼎。”

汉武帝被浇了这盆冷水,很生气的说:“大家都说这就是周鼎,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说不是?好好说出一个理由来,不然我就宰了你。”

寿王说:“我要没理由,怎敢说这不是周鼎?我听说,周代从祖先后稷,教民种植,有大功于天下,然后历经公刘、古公亶父到周文王、周武王。乃至于周公的制礼作乐,这些历代的名君,都是仁民爱物、德性崇高的人物,上天为了嘉谢他们的功绩,特别赐下大鼎,所以称周鼎。而现在的汉家天下,是高祖继承了周的功业德泽,拯救天下万民于战乱水火之中,历经文景,而到您现在,天下愈发承平富庶,所以上天赐予各种祥瑞。当年,亲身到彭城去寻找周鼎,而不能得,正是功绩不足,所以不能得到上天的福佑。如今您不去寻找,而宝鼎自己出现,是上天要嘉谢汉代的功业。所以我说这不是周鼎,而是汉鼎。”

武帝听了,乐不可支,群臣都高呼万岁,于是赐给寿王黄金十斤。

秦始皇无德,找而不得。汉王有德,不找自然而得(均指鼎)。

四、人灌溉的水,与上苍下的雨之比较

季康子问子游:“仁者爱人,对不对?”

子游说是。

季康子又问:“那一般人,也敬爱仁者,对不对?”

子游又说是。

季康子说:“郑国子产死时,全郑国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丧服,整整三个月期间,只听到哭声,而完全没有。然后孔子死时,我却看不到鲁国有什么人这么难过。这是为什么?”

子游说:“这么说好了,我觉得子产像农人灌溉的水,而孔子却像上苍下的雨;农人灌溉的水虽然不多,但在一时救急的时候,好像缺少了水,农作就无法存活似的,因此觉得很宝贵,很重要。而雨水才真正是一年到头滋润万物生长的,数量又大,只是大家不容易感觉到它的重要性。”

季康子深细思之,恍然大悟!

(均据西汉刘向《说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简化篆体创造隶书的王次仲

作者: 李义 整理 来源:

据传说应该是为上古,据说是他创造了隶书。

据《仙传拾遗》记载,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的时候,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山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

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就请他到秦国来作官,但王次仲拒绝了。秦始皇很生气,又派了使者去传诏让王次仲入秦,并对使者说:“我征服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谁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过是一个书生,竟敢违抗天子的圣命,何等狂妄。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来,就杀掉他,提他的头来见我,以正法纪,让他这种人再不敢傲慢抗上!”使者到了山里见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王次仲立刻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哀求说,“您这样做,叫我怎么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杀了我不可。请大仙可怜可怜我吧!”那大鸟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复命。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的事,听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了神仙,挺悔恨的。王次仲变大鸟的地方叫“落翮山”,在现在的河北(古幽州),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

王次仲就是神派下来,创造的神。其实很多的文化和技术,都是神下来传给人的。理由就是他们没有任何的老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人都不懂的知识呢?

原文: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四海多事,笔扎所先。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复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出《仙传拾遗》)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袁安一身正气 与窦氏抗衡 高德荫福子孙(组图)

 作者: 宇祥选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果又称因果报应,即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袁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人,为人谨严持重、有才德,被州里人敬重,他的福德还荫及子孙。

袁安有才德 秉公为民


袁安,东汉初期的家。(网络图片)

他最初担任县里的功曹,一次,他带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公,从事托他捎封信给,他回答:“您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您传送;如果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辞谢不肯接信,从事惧然而止,没有敢再托他。

有一次,洛阳下大雪,地面积雪丈余。洛阳县令出来巡视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外出求食,但巡行到袁安门前,却无通路,命人除雪入内,见袁安僵卧在床,问他为何不出来求助,袁安答道:“大雪人皆饿,我不应再去打扰别人!”县令嘉许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出任阴平县令。这件事被后世广泛流传,称为“袁安卧雪”,亦用来比喻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

永平年间,因楚王刘英谋反,有很多无辜之人受到株连,被捕入狱者达数千人。郡守官吏为快速结案,使很多人被屈打成招,冤狱遍地,无辜逼死者甚众。朝廷因袁安执法公正,任命他为楚郡太守继续审理此案。袁安一到任,不入府衙,而是先到狱中调查取证,审理那些无实据的,条条列出,准备上报让他们出狱。

当时府丞掾史纷纷向袁安叩头相争,认为他这样做有庇护叛徒的嫌疑,袁安说:“如有不合律例,我身为太守,自会承担责任,与你们不相牵涉。”他将楚郡的冤情详细上奏,汉明帝感动之下觉悟,批准为蒙冤者平反昭雪,一次释放无辜被牵连者四百多家共四千余人。

袁安办事公允公正,朝廷升任他为司徒(宰相)。

袁安满身正气 德荫子孙


袁安卧雪,比喻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图为袁安卧雪。(网络图片)

汉和帝时,外戚窦氏兄弟专权,结党营私,横行不法。他们在各大城和郡布置其亲信,向官吏百姓征收赋税,贿赂成风,并公然于洛阳命人掠夺他人财物,若有不从,便诬陷他人甚至逼迫致死,民众怨声载道。朝臣们惮于窦氏淫威,无人敢于揭露,唯独袁安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兄弟的不法行为,并弹劾司隶校尉郑据、河南尹蔡嵩等地方官员趋炎附势,没有坚持正义,不按规章办事,请求将其罢免。

窦氏党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其他大臣都为袁安担心,但袁安始终一身正气,举止自若。窦氏兄弟不久即反叛被诛,正如袁安所预料。袁安守正不阿,当时的天子大臣,都赞其为国之栋梁。

袁安历仕三朝,先后担任司空、司徒。他的子孙后来也位列三公:其子袁裳任车骑都尉、袁敞任司空;其孙袁彭任光禄勋、袁汤任司徒;其曾孙袁逢任司空、袁隗任司徒,“汝南袁氏”成为东汉著名“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

《后汉书》称:“袁公窦氏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意思是说袁安在外戚窦氏兄弟专权时,不依附权贵,而是引用道义、坚持公道,以国家为念。在审理楚王刘英叛乱一案时,断狱公平,未曾严刑逼供、陷人以罪,而是设法监别无辜,平反冤案。福报在于有德,他的仁爱之心足以荫福其后代。其子孙兴盛,不是很自然的吗?

责任编辑:飘蓬徜徉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寓言故事】无价之宝

2016年12月29日星期四

四十年前害命,隔世轮回也得还!(图)

 作者: 黄宜轩


怨怨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李修命)

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欠命呢?债主死了还还钱吗?把债主杀了怎么还命?这下子,债不用还,命也不用还了,是吧?

中国人自古以来神佛,天理昭彰,欠了钱想赖帐可不成,杀人不偿命天理也不容,神佛看着呢!只不过,业报不一定是“现世现报”,因为“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业债不是此生就能够结清的。这辈子还不完的,下辈子接着还;这辈子欠人的,他下辈子也会来找你讨回去。所以人世间的恩怨纠葛十分复杂,今生相聚的亲人朋友都是累世说不清的缘分促成。

您还别不信,说没有,没有来生,如果是真的呢?到时后悔之已晚!以下就来看一个老化解四十年前公案的

喝酒误事 忏悔罪业

话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血气方刚的,某天喝醉了酒,在和别人争夺钱财时,一时冲动,用力过猛,奋力重击对方。只听得一声惨叫,那个被他打倒在地的人,没了气息,立刻就死了。

年轻人闯下大祸,瞬间清醒,一时心慌意乱,就畏罪潜逃到远方去了,官府查办未果,这桩命案也就不了了之。后来,年轻人思虑逐渐成熟,忏悔自己过失杀人,有机缘接触佛法后明白了许多人生道里,也想探究更高的佛理,就出家勤苦修行,经过多年以后大彻大悟,成为当地著名的一位大禅师,颇有威望,也经常升座说法,其学生有数百人。

士兵寻仇 不解因缘

在老禅师七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天早晨,他一反常态,沐浴之后忽然就升座,然后告诉所有的弟子:“你们都不要动,不准说话,且看我如何了却四十年前的一桩公案!”

老禅师一直静坐到中午时分,寺内来了一位士兵,突然出现在眼前,拉开弓箭,就想要射杀禅师。众人皆惊!老禅师却十分镇静,向那位士兵合掌,说道:“老僧在此,等待你已经很久了!”

士兵回过神来,甚感惊奇,仿佛大梦初醒,冷静下来,不解地问:“这位禅师,我和你素不相识。可是,我来到这儿,竟然一见面就想杀死你,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你是否可以告诉我?”

化解冤怨 站立往生

老禅师并未多做解释,只告诉他:“欠债还钱,欠命抵命,你尽管下手,不必迟疑,我不会怨你。”然后回头对众弟子说:“你们听清楚了!让他动手,你们不得有任何动作。我死了之后,你们请这位居士吃饭,再护送他回家。如果你们有半句责怪他的话或是不礼貌的行为,就是违逆了天意,背叛师道,就不是我的弟子!”士兵听闻禅师所言,满脸疑惑,更加弄不明白了。于是一定要请老禅师说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禅师望着他,叹了一口气说:“因为你已经隔世又轮回投胎,所以才会忘记这件事,但是我仍然在世,所以没有忘记。”老禅师就把从前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讲给大家听,而那位士兵听完以后受到很大的震撼,呆若木鸡!本来不识字的士兵,忽然大声吟诵出一首诗:

怨怨相报何时了,

劫劫相缠岂偶然?

不若与师俱解释,

如今立地往西天!

念完诗之后,手持弓箭,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站着往生(站着死去,魂升天堂)了。禅师缓缓下座,为士兵落发,又取了法名,再为其更换衣服,然后将他放入龛中。禅师自己跏趺而坐,向众弟子道别之后,也坐化(坐着死去,魂升天堂)了。

四十年前杀了人,即使轮回投胎,旧事全忘,四十年以后,还是讨债来了。幸而这两位都是悟性甚高之人,不仅解了冤仇,还结成好因缘。士兵“放下”却因此修行,当下证道;禅师心甘情愿还命,坐化而去,留给后人无限省思!

  来源: 看中国版权所有,转载须经版权人确认。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未解之谜】七千年前就发现了DNA吗?

皇帝祭天时的“斋戒铜人”是谁?(组图)


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网络图片)

天坛公园现在有很多祭天历史文化展览,每天都吸引了众多游人。然而,在天坛斋宫和祈年殿西配殿这两个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祭天历史的展览中,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在天坛斋宫的展览中,斋戒铜人下面的文字介绍是刚炳;在祈年殿西配殿的展览中,斋戒铜人又被说成了魏征。

此外,在斋宫大殿前斋戒铜人石亭里摆放的斋戒铜人雕像,与这两处展览中的铜人雕像也有所不同,亭子里的铜人帽子上没有花纹,而在两处展览中的铜人帽子上均有明显的纹饰……那么,斋戒铜人到底是谁?两处展览中所说的斋戒铜人为什么是两个人?大名鼎鼎的魏征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谏诤之臣,可刚炳又是何许人呢?关于斋戒铜人,究竟有几种说法?

设置斋戒铜人始于明太祖

铸铜人以示警

祭天作为乞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仪式,曾是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已有祭天活动,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从资料看,如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祭祀遗址已有三十多处。 

祭天仪式中设置斋戒铜人,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审时度势,荡平群雄,逐元顺帝于漠北,建立了大明王朝。他认为自己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一定有上天的眷顾,所以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感激。

为了使这种感激表达得更加虔诚,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大学士朱升撰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茍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朱元璋还规定:“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他觉得惟有这样“庶可格神明”。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谕“人心操舍无常,必有所警,而后无所放”,令礼部铸铜人以示警。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牙简,如大祀简上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祀前三日,由太常寺进置于斋所。此后,祭天不仅成为明清两朝的一种制度,皇帝斋戒请出“铜人以示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惯例。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一面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展览包括祭天历史以及明清两代皇帝的祭天礼仪、祭祀年表、祭天仪程等,斋戒铜人出现在“祭天仪程”部分,立在“看牲视牲”和“恭进铜人”前面的展柜中。展板上关于斋戒铜人的介绍文字是这样写的:“大祀前,礼部官要在皇帝斋戒处安设手执斋戒牌的铜人提醒皇帝斋戒。传说铜人为唐代著名谏臣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以直谏敢言著称,辅佐唐太宗李世民长达十七年,进谏数百次,且多为唐太宗采纳。《旧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曾多次感慨:“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流传至今的“镜子”名言中所说的“以人为镜”的人正是魏征。在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中,最有名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到魏征家中探望时,流着泪问魏征有什么要求,魏征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第二天,魏征便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三岁。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像画于凌烟阁上,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缅怀。唐太宗还在魏征像前感叹道:“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对此,著名画家阎立本还绘有一幅《魏征进谏图》。

刚炳为明成祖时期司礼监太监

赐葬八宝山 建护国褒忠祠


明朝协律郎冷谦,不旦博学还精通易经。着有琴书《琴声十六法》、养生学著作《修龄要指》。(网络图片)

刚炳(约1348年—1403年),明洪武年间,他随侍太祖征战四方,甚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1370年,受封燕王,他又随朱棣驻守北京。在刚炳的建议下,燕王招揽了姚广孝等著名辅臣。燕王起兵“靖难”时,刚炳随侍燕王左右,屡立军功,深得永乐皇上信任,常被永乐皇帝唤入内宫,并亲切地呼其为“刚铁”。由于常常出入于紫禁城,为防止奸臣进谗陷害,刚炳于是自己净身避嫌。

永乐年间,骁勇善战的刚炳曾扈从明成祖朱棣北征大漠瓦剌,再建功绩,被永乐皇帝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在攻取永平、保定时,刚炳智勇双全冲锋在前,夺得首功;在北征元朝残余势力时,又相继智取了阳和等地。其后,刚炳血染沙场,战死于大漠,明成祖朱棣甚为悲痛,念刚炳忠勇双全,不仅将其褒扬为“开国元勋”,还赐葬于黑山(今北京八宝山),“岁时享祭”,并为他建了一座祠庙——护国褒忠祠。

但也有人认为刚炳并无其人,因为《明实录》、《宦官传》等的多种史籍中,均没有他的记载。但在嘉靖十年的《重修皇明故司礼监太监刚公墓记》以及万历元年杨博所撰的《重修黑山会司礼监太监刚公护国寺碑记》中,却详细地描述了刚炳的事迹,比如他的交趾血统,洪武时“参侍帷幄”,常从太祖征伐,后封为燕王府承奉,随朱棣起兵靖难、征漠北。在靖难之役中,“亲犯矢石,首擒平保”,随成祖“北征瓦剌,智取阳和”,被提升为司礼监太监……

冷谦是明代太常寺乐官“协律郎”

被誉为明代郊庙音乐的奠基者

关于斋戒铜人,除了魏征和刚炳,还有一说是明代乐官冷谦。有人认为,斋宫大殿前丹墀上斋戒铜人石亭里的那尊警示皇帝“恪恭罔懈”的铜人雕像,正是这位同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冷谦。

冷谦可谓明代郊庙音乐的奠基者,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养生学家,其专著有《太古遗音》、《琴声十六法》、《修龄要旨》等。如今流传下来的史籍记载中,对其在音乐、绘画、养生等领域的造诣多有褒赞。《明史?乐志》记载,明太祖“置太常寺,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今浙江杭州)。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遂定乐舞之制”。

明末清初的姜绍书在其所撰《无声诗史》的记载是:“冷谦,字起敬,武陵人,道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盖百余龄矣。”“中统(1260年—1263年)初,与邢台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书无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皇极)经世》,天文、地理、律历、众技皆能通之。至元间,秉忠入拜太保,参中书事,君乃弃释业儒,游于霅川……”清代徐沁在《明画录》卷二《冷谦传》中的描写更为神奇:“世传其化鹤入瓶,事甚诡异。”

据传,冷谦还是一代名医,对养生术颇有研究,曾提出六字延年诀,即“嘘、泗、呵、吹、呼、嘻”,在调摄、养生、四季起居、按摩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着有养生学专著《修龄要旨》,后被清人叶志铣辑入养生学丛书《颐身集》。

责任编辑:轻描淡写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心灵笔记】智慧接近神明(组图)

 作者: 贯明


东京古河园的玫瑰在晚秋盛开。(:贯明)

近日为了写几篇关于隋唐英雄系列的历史文章,不得已又把已经放下了几十年的《旧唐书》、《新唐书》和《贞观政要》等古书都翻了出来。从此除了吃饭睡觉之外,脑中浮现出来的人物都是大唐英雄的形象,高雅优美的文言文虽然言简意赅,但是毕竟与我有了岁月的隔阂,因此每读一章都要掩卷沉思一阵子,心中揣摩一下其中的内涵再去阅读下一章。就这样日复一日,生活过得十分单调而清苦。时光犹如白马过隙,一晃就过去了好几个月,在无意之中这已经发黄的《旧唐书》和《新唐书》竟成了我生命中朝夕相处的朋友。

清晨打开窗户仰望朝阳,内心居然涌出心在方外、许久未食烟火之感。忽然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有一位读者阅读了我写的《大唐第一直臣—郑国公魏征》一文之后,来电询问“智慧接近神明”的原文和出处,我轻车熟路地翻到了《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的《魏征传》,告诉她原文是:“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听出她不解其意,哎呀,原来是我自己把文中的“知几其神”翻译为“智慧接近神明”让她感到了困惑。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似乎不难,但是翻译到何种程度就见仁见智了。此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表达能力太浅薄了。


日本京都天龙寺晚秋枫红。(摄影:贯明)

其实,“知几其神”是一个汉语成语,本意是说人如果能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古文观止?范增论》(宋苏轼文)中说:“《易》曰:‘知几其神乎’”。可见出处原本来自《易经》。《周易?系辞下传?五》记其上下文为“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所以,知几其神的意思就是,只要能够预先察见事物的征兆,就算得上是先知了。文言文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啰里啰唆地用白话文解说了一长串的文字仍然感到词不达意。

然而,这一句不太完美的翻译却突然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希腊人尊敬智慧,印度人尊敬神明,意大利人尊敬,美国人尊敬商业……这智慧与神明之间有什么连带关系呢?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是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则是一种顿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有知识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有智慧的人其思想境界则与神明相近。

由此我想到,知识不等于智慧。人世间许多学富五车的人,不一定都是有智慧的人。被世人所仰慕的腰缠万贯的人、位高权重的人当然更与智慧无缘。某日傍晚我路过一个小酒屋,看到了三个以前认识的人正在举杯同饮。这些人都是前几年发了横财的人,据说他们都房产丰富,身价过亿,但是其中的一个大胖子说,他现在唯一的乐趣就是每天与几个老友喝酒,说一说自己想说的话。每当患病之时,拥有再多的钱也感到很无助。由此看来,一个人即使十八般武艺与谋生之道样样精通,如果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暴发户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心怀信仰,敬畏神明,每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言行与思想尽可能接近神明。


东京古河园在寒风中盛开的玫瑰之花。(摄影:贯明)

人世间的所有枯荣,最后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烟云。那些繁花似锦、恩爱交融的日子,其实也都是幻象,并不值得留恋。因此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不断地省思、不停地修行,修出智慧之日,就已经离神明不远。

  来源:看中国专栏 版权所有,转载须经版权人确认。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天上人间》(图)

 作者: 刘超祺


神韵团”自2006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以来,一直蜚声国际、好评如潮。(官网)

“神韵艺术团”自2006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以来,一直蜚声国际、好评如潮。我亦慕名分别于2010、2012和2013年观看了“神韵艺术团”的演出。

当时,大幕一开,就是万丈的光芒从舞台散发开来,吸引着我的视线,灯光强烈的程度、颜色鲜艳的程度,是我从未在任何一个舞台表演看到过。这不是一般舞台设计能构思出来,亦非一般灯光师能制造得出来。

世界光

当我欣赏舞者和表演者在舞台上舞动的时候,是完全看不到他们的影子的。

我年轻的时候,在大学主修音乐、副修艺术,艺术就是美术、绘画,多年来断断续续都有从事艺术这方面的,所以对色、光有一些研究。要做到舞者和表演者在舞台上舞动的时候没有影子,就要做到“全方位打灯”,即舞台的前后左右和上中下等等位置都要同时打大射灯,使灯光能均匀的打向舞台的每一寸地方,使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不会因为光线的强弱而在舞台上留下身影,灯光要非常强,但要均匀、不刺眼,否则会影响表演者的演出。

这是“世界光”的打灯法,通常是对着一个中、小型的物体摄影,就会用上这种打灯的方法,例如拍摄广告产品,要将物件的所有细节呈现出来而不会有影子,就需要用上这种打灯法。这种打灯法对拍摄中、小型而静止的物体当然非常容易,只要在物件的前后左右和上中下等等各个位置同时均匀打灯,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要在一个正在表演的大型舞台上营造“世界光”的效果,要求的技巧相对上就非常高,但是,只有这种营造“世界光”的打灯技术,才能衬托起舞者绚丽的衣饰和灿烂的背景景物。至今,我还未看到有一个舞台演出能做到。

色光灿烂展霓裳

在观赏神韵时,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舞台上五光十色、灿烂夺目的景物,我虽然坐在中场位置之后,都感觉到非常闪耀、震撼。

在神韵的表演里,关于天的景象,就是有一道和煦的银光从长空中由上而下一泻万里,均匀的散布到所有景物。

天空展现的有时是蓝天白云、万里晴空、碧空如洗;有时是彩霞片片;有时又会是缤纷的彩虹。至于湖光山色方面,有时会是青山绿水、峰峦起伏、古木参天,有时会是绿草如茵、沃野千里、绿叶华枝、花团锦簇,全部都是风平浪静、山明水秀、生机勃勃的。

至于建筑物方面,有时会是小桥流水、翠堤绿柳,有时会是富丽堂皇的宫阙、红墙绿瓦的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的琼楼庙宇,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但一定是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美轮美奂的。

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的服饰都是手工精致、色彩斑斓、耀眼夺目的。故此,我相信“神韵艺术团”是有意将天国的世界带到表演舞台上的,带人直入天籁,共享天地的造化,因此,在舞台上的所有景物都是金碧辉煌、光彩绚烂的,但是整体是协和的、浑然天成的,景象的色与光都能深深映入观众的视野,震撼人心。

霓裳羽衣舞乾坤

除了色与光带来的震撼,其中一个令我非常欣赏的特色就是优雅的舞姿。

我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学习音乐、艺术之外,还学习过几年的、土风舞、现代舞和健身舞,因此,对舞蹈颇有一些认识。

舞蹈最基本要讲究“形”,“形”是指姿势和动作;其次是要讲究“气”,“气”是指呼吸,吸气、呼气与姿势的配合能将舞姿跳得和谐、圆润、优美;第三要讲究“神”,“神”是指表情、情绪,有了舞者的表情和情绪,舞蹈的气氛才能表达出来;最后是“韵”,“韵”是指韵味、风格,中国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韵味,这就是特征、民族特色。

专业舞蹈演员应该可以练到高深的舞技而圆容到“形”、“气”、“神”、“韵”等要素而达致优美的舞姿。而神韵的舞蹈演员不仅仅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甚至还往更上一层迈进。

此外,神韵艺术团所跳的舞蹈全部都是中国舞,中国舞应该具有的跳、翻、转等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在话下,他们都有,除了拥有足以表达舞蹈内涵的技巧外,他们把重点放在“神韵”上面。“神韵”,就是神髓、神态、神的韵味,是表现在舞蹈演员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真、善与美。

这些本质是藏在表演者的细胞里,在表演的时候经过动作、表情自然的流露出来。因此,我觉得神韵艺术团的舞蹈演员除了在技巧上下苦功,还有在提升自己的心灵上下工夫,除了舞姿圆融、优雅,欣赏价值高之外,整台舞蹈表演散发出来能量是正、美好的,值得大家一看再看。

  来源:来稿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6年12月28日星期三

溯源图腾文化 中华民族是“熊”的传人?(图)

 作者: 王笈


有最新研究指出,“熊”的图腾在运用甚广。(网络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曾于2016年10月7日的上海讲座上表示,“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但古代没有这个说法。在古代,熊才是东亚大陆的神。”

叶舒宪告诉记者,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有着“文学学与四重证据”的支撑,包括文献、出土文字、口传与非遗、和图像。

而现代关于熊的观念,与古代相比有极大的出入,叶舒宪说:“华夏神话中,占据中央主神位置的是一只‘神熊’;所有楚王登上王位的一刻都叫‘熊王’,司马迁共记载了二十多位‘熊王’;如今河西走廊西边的魏晋墓里,‘熊’更是一排一排的;‘非物质遗产’里,赫哲人也拿出了世代珍藏的用鱼皮缝制的熊图腾”。

事实上,中国的图腾文化博大精深,除了“熊”这类动物图腾,还有植物图腾、数字图腾、文字图腾等多种。“按照‘四重证据’,中国的图腾神话有着八千年的历史,比文字记载的历史要长一倍以上。再往上材料不充分,但肯定还有。”叶舒宪说。

据叶舒宪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阵“图腾热”,“当时以图腾为名的书有十种、二十种,但是后来沉寂了。现在再写图腾的人很少,做得比较丰富的就是寻找多民族的(图腾)。这方面中国社会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有做专门研究,各种动物在少数民族中被供作图腾的有多少,都已列出表格了。”

叶舒宪表示,对中国图腾神话的研究,意义在于对文化的溯源求本,祖先的由来、文化的根在什么地方,跟早期传承的图腾神话是息息相关的。

责任编辑:清净有道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无德禅师:我的隐居之地(图)


无德,为首山省念禅师法嗣,天圣二年示寂。(网络图片)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沈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从“足”来看一个人(图)


足背有肉,一生安稳。(网络图片)

足载一身,不可不厚不方。俗语说: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因此天要高,地要厚。足背有肉,一生安稳,福丰禄足。足心有肉,可以堆金如玉。足背青筋暴露,不能积聚半文钱。足的中指要长,大指要短,足背汗毛要软,表明是聪明之人。足指上长毛,表明一生不会有脚病。大人如果没有脚跟,生活贫贱,日子艰难。小孩没有脚跟,活不过一岁。

1、露骨辛苦,富足

脚板硬,露骨者属辛苦型,人生历程大上大落;相反,圆润有肉的脚板则代表较富足。

2、人字脚纹大富大贵

脚板底于趾公及二趾对落枕位,若有人字纹,即属大富大贵、超级富豪命;不过这种脚纹并不常见。

3、大脚趾做业主

大脚趾若是大只、有肉,代表该人在房地产方面较富有,拥有较多物业。

4、脚甲带灰辛苦命

脚甲颜色除了能显示人的升降,亦可显示该人是否有富贵命。一般奶白半透明者,是正常平稳;脚甲带灰,便属辛苦命;带有血色的脚甲,即是富贵命。

5、脚甲圆圆不做工

脚甲滑溜、呈圆形,乃少阿么命,有老公给你钱使,又有工人给你用;若脚甲还有点向下屈曲,便表示自己不用赚钱,自然有人养你。

6、脚有红痣旺人旺己

脚板底生有朱砂痣(即红色的痣)是旺人之相,除益人,自己亦是富贵命;不过,不是很多人的脚板都有朱砂痣,如果你有的话,不止你,连你身边人都发达!

7、二趾长过公两餐无忧

俗语有云:“二趾长过公,包您不很穷。”其实二趾长过公,即代表个人独立,有赚钱,不甘平凡。虽然不是不做工便有钱使的人,但总该不愁衣食的。

8、脚踏一星有权有势

有人说:脚踏一星,能拥一千兵。意即脚底有痣的人,必将做官!

责任编辑:雪泥鸿爪


from 气功

唐太宗下令编制的盛世巨作 理政得有它!

 作者: 秦山

《群书治要》是唐贞观初年,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受命于李世民,以辑录前人着述作谏书的一部匡政著作。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历经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目的在于寻求治国理政的要领,因此用《治要》作为书名。

(一)亡佚千年重现中土

因为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加之唐末战乱,致使此书至宋初已失传。非常幸运的是,此书经由遣唐使带到了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的一部重要经典。根据日本人细井德民为《群书治要》写的“考例”中谈到,“慎重考察我国(指日本)历史,承和、贞观年间(‘贞观’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号,相当唐干符二年,即西元875年),御前屡次讲解此书,距离现在几乎有一千年了,而(中国)宋代和明代的儒家学者,没有一个提到的,可见此书(在中国)已经散失很久了。”

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宽政八年(西元1796年)尾张藩主家以五部移送长崎海关掌管近藤重藏,托其转达中华。近藤氏以一部存长崎圣堂,一部赠诹仿社,三部赠唐商馆,由中国商人携回,《群书治要》重回东土。

嘉庆七年,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序中已言及天明本《群书治要》。其后,《群书治要》入阮元辑《宛委别藏》。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曾将《群书治要》重新排校出版。《群书治要》得以传世。

(二)书成的由来

魏征是唐朝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而青史留名。魏征在《群书治要》序言中,阐述了《群书治要》书成的由来。

魏征在序言中写道,“圣上您生来富有才智,有着生而知之的圣明智慧,本性和天道相通,行为和神明接近。用自己含而不露的美德,潜移默化的改善了社会风俗,教化出了前代国君没有教化出的良好社会风气;克制自己,利益他人,完成了历代帝王所不能完成的伟业。北方异族的地域都归入了大唐的版图,远至海外的日本,也都学习穿戴我朝的服饰。天下和平安宁,人民生活美满。然而,我皇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态度谦恭温和,处处以尧舜为榜样,言行有依有据,完全考察古圣先王的常道而行事,不只在平静的水面上照看自己的容颜,更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得到治国的大道。”[注]

“皇上认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内容繁多,百家的学术非常驳杂,想深入研究和完全掌握这些典籍,以此穷究天地万物之理,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收效甚微;即使全部阅读,泛泛的浏览,虽然很广博,但却不得要领。因此,就下诏让臣等采集摘录各种书籍,删除削减淫滥迂腐的内容,使古圣先王的传世典籍得以彰明显扬,发扬光大。”[注]

“圣上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治国理政的方略。我们从群书中选取重要的文段,这都是出自皇上的主张。我们力求摘取书中的精华内容和深刻思想,学习圣贤宏大深远的志向,力求全面搜集古人治国的纲领,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注]

《群书治要》从六经开始至诸子百家的著作,时间跨度上自五帝,下至晋朝,全书原本编为五册,共计五十卷。

(三)《群书治要》内容

《群书治要》蕴含大量名句、格言、警句。唐代道家修炼得以广泛弘扬,求道访道者非常之多。太宗扶持正教,不计教派。归正儒学,遵崇道家。这在《群书治要》的摘选内容上,可以体现出来。

《群书治要》全部五十卷目录如下:

卷一周易;卷二尚书;卷三毛诗;卷四春秋左氏传(上)[缺][后补];卷五春秋左氏传(中);卷六春秋左氏传(下);卷七礼记;卷八周礼周书国语韩诗外传;卷九孝经论语;卷十家语;卷十一(上);卷十二史记(下)吴越春秋;卷十三汉书(一)[缺][后补];卷十四汉书(二);卷十五汉书(三);卷十六汉书(四);卷十七汉书(五);卷十八汉书(六);卷十九汉书(七);卷二十汉书(八)[缺][后补];卷二十一后汉书(一);卷二十二后汉书(二);卷二十三后汉书(三);卷二十四后汉书(四);卷二十五魏志(上)。

卷二十六魏志(下);卷二十七蜀志吴志(上);卷二十八吴志(下);卷二十九晋书(上);卷三十晋书(下);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卷三十二管子;卷三十三晏子司马法孙子兵法;卷三十四老子鹖冠子列子墨子;卷三十五文子曾子;卷三十六吴子商君子尸子申子;卷三十七孟子慎子尹文子庄子尉缭子;卷三十八孙卿子;卷三十九吕氏春秋;卷四十韩子三略新语贾子;卷四十一淮南子;卷四十二盐铁论新序;卷四十三说苑;卷四十四桓子新论潜夫论;卷四十五崔寔政论昌言;卷四十六申监中论典论;卷四十七刘廙政论蒋子万机论政要论;卷四十八体论时务论典语;卷四十九傅子;卷五十袁子正书抱朴子。

(四)名传海外影响深远

《群书治要》传入日本,得到日本皇室的重视。根据日本岛田翰着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开成三年,西元838年),天皇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日本《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在唐文宗时已传入日本。至唐僖宗时,日本清和天皇任然“与大臣共研读之”。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号)四年(西元1305年),《群书治要》“以右大办(日本官名)三位经雄卿本书写点校毕”。

日本人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里写道,“承和、贞观年间(约西元834-876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因此大凡领导人民、侍奉国君的人是不能够忽略这本书的。”林信敬还提到,“《群书治要》首先让我们明白了治国的大道,而后才能够明白政治上的举措;先让我们明白设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然后才能明白学习的方向和归宿。从深奥的训诰、典谟到雄辩博大的史书、诸子百家著作中,把关于治理国家、劝诫君臣百姓的内容都一一选出,而没有遗漏。”[注]

(五)监览前古贻厥孙谋

魏征认为《群书治要》不同于以往的《皇览》诸书,它汇集了全书精华的片段,并命以新名。一律保持原书的体例,以便见本知末,明白事理的起源和结果。并且像丢弃春天花朵只采摘秋天的果实一样,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辑录下经世治国的道理。一书之中,选录的内容,结构完整;一件事情,录选的内容,全面完整。

魏征对《群书治要》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总结,“用之当今,足以监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引而申之,触类而长,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庶弘兹九德,简而易从。观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长悬。”

大意是,用在当今,可以用它作为学习古人经验,处理现今事情的一面镜子;流传将来,可以提供给子孙后代,作为吸取经验教训的宝典。把其中的内容加以引申,可以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本着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的原则,希望发扬光大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美德,简便而且容易照做。借监古圣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可以不用急促,就能够自然快速取得治国的成效,从而奠定王朝的基业,开创以道德仁义治国的大道,建立可以持久和广大的功业,如同天地一样恒久的守持正道,而为人们观仰,让日用日新的美德,如同一面金镜,高高悬挂,光照后世。

(六)唐太宗赞《群书治要》

唐太宗在读《群书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中写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唐太宗特令缮写《群书治要》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监。

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阅读《群书治要》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千古承传而不中断,且不断丰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典籍,数量之多举世罕有。这些典籍,让中原的后世子孙蒙受福荫,也传向世界,恩泽各方。经过千余年的岁月沧桑,《群书治要》历经坎坷,终于这部千年古籍、盛世宝典重现东土,让后世的中土众生再次蒙受太宗的恩惠。

文献参考及出处

魏征等编,《群书治要》,唐

董诰等编,《全唐文》,清

吴兢,《贞观政要》,唐

附注:此处为参考白话译文,原文古文请参阅原著。

责任编辑:清净有道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女中豪杰!金庸笔下的公主(组图)


笔下的,并非柔弱之辈,每个都是女中豪杰。

和传统戏文不同,金庸笔下的公主们不是娇滴滴的金枝玉叶,恰恰相反,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西夏银川公主,在其闺房中挂满十八般兵器,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国孙尚香;蒙古华筝公主,从小弓马嫺熟,其四位兄长都不敢小视她;大明长平公主,国破后黯然出家,是大名鼎鼎的“独臂神尼”;而那位的建宁公主,虽然是个假公主,但也好武成性、凶悍异常,阉割吴应熊一役,堪称经典。

公主好武又恨嫁


金庸笔下的华筝公主,其实是虚构的人物。图为华筝公主的影视形象。

这四位公主对待她们的恋人(小说男主角),倒是温柔可亲、小鸟依人,颇有些“恨嫁”的情分。故而,金书中的公主有两个共同的标签:好武、恨嫁。

银川公主、华筝公主,都是虚构的;长平公主、建宁公主,倒是史有其人。

夏崇宗李干顺是西夏历史上的一位有为之君,在位五十四年,东亲大辽,南和大宋,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干顺盛世”。但是,银川公主不可能是他女儿,1093年的中秋佳节,李干顺才刚满十岁,何来的女儿?

“酒罢问君三语”情节,其实和“一品堂”招募天下英才一样,都是影射的西夏国的人才引进政策。作为当世五国中最晚立国的国家,西夏需要面临宋辽两个强邻的武力威胁,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富国强兵,才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资本。

《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的“智囊团”中,有野利仁荣、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廊、徐敏、张文显等人,分别担任中书、枢密、侍中等官职,主谋攻;杨守素、钟鼎臣、张延寿等人分别受纳诸司,主文书。这些谋士当中,除了创建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文武双全的嵬名守全是党项族人外,其余诸人均是汉人。

当然,西夏国最出名的汉人谋臣,是来自陕西华阴的张元和吴昊,《宋史》记载“华州有二生张(元)、吴(昊)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由于在母邦得不到重用,二人潜伏到西夏,成功获得李元昊的青睐,张元当上了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吴昊为其副手,两人为西夏立国三大战(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出谋划策,功不可没。

西夏、蒙古公主

历史上的西夏公主,常常作为的产物,被许配于吐蕃王公。夏毅宗李谅祚曾将宗室女嫁给吐蕃首领唃厮罗的幼子董毡,毅宗子夏惠宗李秉常也曾经将其妹嫁给董毡的儿子蔺逋叱。由此看来,如果真有“文仪公主李银川”,终究还是为吐蕃的“宗赞王子”所娶走了。

同样,蒙古的女儿,也都是政治婚姻的结局,没有自由恋爱一说。

成吉思汗的子女非常多,得益于他的老婆众多,韩小莹目测铁木真的老婆超过一百个,实际上记载史书的共有四十多位,未记的数不胜数,超过一百个应当毫无悬念。 

铁木真的正妻孛儿帖夫人生了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此外,孛儿帖夫人还生了五个女儿,分别是:昌国公主火真别乞、延安公主扯扯亦坚、赵国公主阿拉海别吉、郓国公主秃满伦以及幼女阿尔达鲁黑,但这五位元公主全部都嫁人了,没有一个终身不嫁“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的,可见华筝公主是虚构的人物。

成吉思汗用儿子们东征西战,打下广袤的国土;同时,用女儿们稳固四邻,《最后的蒙古女王》记载说,“成吉思汗的女儿们在蒙古家园周围,构筑了一个盾形方阵,她们统治着汪古部、畏兀儿部、哈剌鲁部和卫拉特部,从而划定了自己祖国的边界,并从四周保护着她”。

在成吉思汗的心中,还真是“生男生女都一样”。

大明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朱媺娖,是崇祯的长女。图为长平公主的影视形象。

大明长平公主,在金书中是个光芒闪耀的人物,人气值极高。

《碧血剑》中,她是一个机灵可爱的少女,暗恋主角而不可自拔;《鹿鼎记》中,她又成了武功卓绝的“独臂神尼”,游历江湖、矢志复仇。

长平公主原名朱媺娖,是崇祯的长女,备受恩宠,她的原封号是“坤兴公主”,降清后,清廷改封其为“长平公主”。由于亲眼见证了国破家亡的惨剧,朱媺娖心灰意冷,恳请清廷允其出家为尼。但清廷为了“统战”需要,未予答应,反而将其赐婚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世显。

婚礼如期举行,十分隆重浩大,但朱媺娖内心的痛楚只有自己知道。婚后郁郁寡欢的日子,让长平公主一日不如一日,终于在1646年的九月,大明末代公主朱媺娖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与世长辞,年仅十七岁,其时已有五个月的身孕。

长平公主朱媺娖终身未出北京城,刚成年而夭亡,故而“九难师太”这个人物也是虚构无疑。其实早在金庸之前,民间就有独臂神尼的传说,说她收了白泰官、甘凤池、吕四娘等八个武功高强的徒弟(清初“江南八侠”),其中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还深入禁宫刺死了雍正,为其父报了大仇云云。可见善良的人们对这位身世坎坷的末代公主寄讬了无限的同情,宁可相信她脱离了政治樊笼而重获新生

大清建宁公主


在《鹿鼎记》中,建宁公主虽是的妹妹,但与康熙并无血缘关系。图为建宁公主的影视形象。(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当然是货真价实的真公主,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第十四女),其母为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

作为顺治的幼妹、康熙的小姑,建宁宫主同样逃不脱政治婚姻的束缚:在十三岁那年,清廷将其指配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大清历史上第一个下嫁汉人的公主产生了!之后,顺治还把他的两位养女柔嘉公主与和顺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另外两位汉人藩王的儿子耿聚忠和尚之隆。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旗造反。次年,吴应熊、吴世霖父子作为留京人质,被康熙逮捕并处以绞刑。

或许是看在建宁的份上,康熙只是处死了建宁的丈夫和继子,“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应坐人犯、分别正法”(《清实录康熙朝实录》)。由此可见,如果建宁和吴应熊生有子嗣的话,应该也是能保住小命。

吴应熊死后,康熙经常下诏慰藉他的这位丧偶小姑,谓其“为叛寇所累”。西元1703年,在孤独无依的期盼中,六十三岁的建宁公主终老去世。

小说中的公主们多数幸福、美满,历史上的公主们正好相反,乱世的公主也好,盛世的公主也罢,她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政治献品,她们是身不由己的,在时代大潮中,只能认命。

金书中除了四大公主,还描写了数量众多的“郡主”,如赵敏、沐剑屏、完颜萍以及段誉的众妹妹们,她们的形象也十分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开讨论。

(此文节选自《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增订版)》)

责任编辑:飘蓬徜徉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14) 撒旦蛊惑

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15) 西安事变

二、事变 家贼难防

发现是很可能被统战成功的,于是向张提出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占领兰州,打通到苏联的交通线接收武器。「兄部须立即相约配合,选定九、十月间的有利时机,决心发动抗日局面,而以占兰州、打通赵苏(苏联),巩固内部,出兵绥远为基本战略方针。」(《飞机驾驶员海岚?里昂所收藏的有关西安事变的重要私人档案》)

张学良被诱导后,以为有了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准备武力反抗中央,实现西北割据。一九三六年,五月初,在张学良身边的中共特使刘鼎向陕北发出急电,因为保密起见,信中用了隐语。原文为:你看他(张学良)的计划,大则要把他家这庄大房屋的一角(东北军)完全拿过来,东头一条大道他也企图著(争取杨虎城十七路军);小则把他的几个佣人都要练为强干的打手(东北军内部将领)。最近他预备出去大活动(反蒋活动),目下还要装得老实些,赶这功夫要向他邻近各房本家(争取西北实力派军阀)以及住在他大门口的爱好老蓝布袍子的几个小伙子和严老老(争取阎锡山的晋绥军)等相好去。他已经开始用了『爱×』、『抗×』(爱国,抗日)话向内向外活动,将使大老板(蒋介石)无法公然反对,同时预备着硬干,预备着和大老板打一架也可也(彻底反蒋其事)。老头儿(张学良)提出到十一月可以得到新爱人的老亲们的表示(指得到苏联的支持),牵延到十一月就起变化。这当中一面对内亲和,对友作抗日的大活动,另一面捧大老板(蒋介石)登峰造极。只要有半年功夫,大事可济。我要干就彻底干。(《刘鼎致李克农信》,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张学良和中共几次谈判中,没有一次不讨论是否能否得到苏联援助。最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会同中共,准备在西北建立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军,成立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北抗日联合政府」。

张学良本人在一九三六年六月底通过中共中央联络员刘鼎,首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加入中共。七月二日,中共向共产国际请示。前苏联公布的一份共产国际文件显示,共产国际于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五日覆电说:「使我们特别感到不安的,是你们关于一切愿意入党的人,不论其社会出身如何,均可接收入党和党不怕某些野心家钻进党内的决定,以及你们甚至打算接收张学良入党的通知。」

「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长的阎明复披露,叶剑英生前曾经对主持东北军党史整理的编辑宋黎(西安事变时曾在张学良身边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去世)有过交待,肯定张学良就是中共党员。宋当时将叶剑英的这个谈话作了记录,并将记录稿封存在保险箱里,并交待张学良还健在,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他,他的中共党员身份绝对不能外泄,等他去世后再把谈话记录拿出来报告中央。」(史鸣,《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中共党员身份揭秘》,载于中国黄埔军校网www.hoplite.cn)

早在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一份中共内部报告就已说出,此时中共已与张学良约定,一旦得到苏联的同意和帮助,就在西北发动抗日反蒋运动,争取将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结为一体,成立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按照这一计划,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大规模内战局面中去,莫斯科希望中国举国抗日以牵制进攻苏联的可能,将不可能实现。因此,这一计划马上就受到了斯大林等人的否定。七月二十三日,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一次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上明确指出:「在中国的任务,现在不是扩大苏区和发展红军,而是寻找机会,寻找途径和寻找适当的口号、适当的方法,使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联合起来抗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讨论中国问题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三日)

张学良和蒋介石合影(公有领域)

「把蒋介石与日寇等量齐观是不对的,这个方针在上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现阶段,一切都应该服从抗日。此外,不能同时有效地进行既反对日本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也不能认为整个和整个蒋介石的军队都是日寇的同盟者。为了切实有效地进行武装抗日,还需要有蒋介石的军队参加,或者其绝大部分军队参加。鉴于以上情况,必须采取停止红军同蒋介石军队之间的军事行动并同蒋介石军队协同抗日的方针。……为此,我们认为和红军司令部必须正式向国民党和蒋介石提出建议,立即就停止军事行动和签订共同抗日具体协议进行谈判。共产党和红军司令部应该宣布他们准备马上派出代表团,或者在苏区接待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代表团。」(《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五日)

共产国际这一重要命令,中共没有传达给张、杨。

纵横捭阖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是中共说辞。当时蒋公为国难,在西安事变前已经开始着手和平解决中共问题,甚至考虑收编。

「中日战争既已无法避免,国民政府乃一面着手对苏交涉,一面亦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我对于中共问题所持的方针,是中共武装必先解除,而后对他的党的问题才可作为政治问题,以政治方法来解决。

「二十五(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中共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潘汉年代表共产国际,到上海与张冲会商。潘汉年即到南京与陈立夫谈判。政府对中共所提的条件为下列四点:

「一、遵奉三民主义
二、服从蒋委员长指挥;
三、取消『红军』,改编为国军;
四、取消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苏俄在中国》)

中共方面则开始否决:「南京以铁道部次长曾养甫出面答复我们的信已收到,满纸联合抗日,实际拒绝我们的条件,希望红军出察绥外蒙边境,导火日苏战争。」(《毛泽东致彭德怀电》,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如果到察绥外蒙边境上去抗日,苏联不能不支持,日苏武装冲突就可能爆发,苏联当然不同意。

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视察。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宣布长期抗战开始。(公有领域)

中共不肯出兵察绥抗日,又不肯在苏维埃改制和红军改编问题上妥协,蒋公便继续进剿,同时命陈立夫与潘汉年举行谈判,谋求政治解决。

一九三六年六月,两广集中三十万大军以抗日之名义反中央,蒋介石急调四十万中央军大军南下,直到九月,两广事变结束。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研究组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