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黄埔精神——日军无法征服中国的秘密(图)

作者: 摩根盛通


(网络图片)

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1910年11月,日本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同意了清国留学生的实习请求。这份长长的名单上的学生,将前往日军第13师团参军,名单末尾,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名字——来自浙江的蒋志清。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他为人熟知的另一个名字是——蒋介石。

蒋介石来到日本,是为了学习日本,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日本原来是很小很穷的国家,人口不及我们,力量不及我们,但是何以在很短时间,就能有今日之富强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蒋介石选择到日本的军队去,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军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日本强大的秘密,就在日军当中。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效仿法国,后来又效仿德国。蒋介石发现,比起战略战术来,日军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崇尚西洋训练方法的日军,精神教育的核心,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

敕谕》,日军精神的核心。这道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文件,被日军视为生命,不仅每人都要熟练背诵,每天早上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大声喊出《军人敕谕》的信条。

《军人敕谕》的主要信条包括五点,分别是“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这正是脱胎于中国的“礼义廉耻”。蒋介石不禁感慨说:“虽然口里没有提出‘礼义廉耻’,但是无论吃饭、穿衣、住房子、走路以及一切行动,在有形无形之中,都合乎礼义廉耻。他们以这样的教育方式,才造成今日这样富强的国家。”

这就是蒋介石眼中日本强大的秘诀。1911年,蒋介石回国投身,中国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越来越紧急。蒋介石发现,中国传统影响下的日本,要反过来灭亡中国了!

痛心疾首的蒋介石曾感叹:“本来是中国的优良精神和哲学,中国人自己不能保存、应用,而被他人(日本)窃取了一部分,就要用它来灭亡中国,这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耻辱。”

他开始在中国传统之道中,寻找拯救中国的办法。

1924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开始筹建,他向中国传统要答案,不仅利用了传统治军方法,还极力推崇曾国藩等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思想。

然而,让蒋介石头疼的是,要制敌,就要找到日军没有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超越日军呢?

正在他苦苦思考之际,一副孙中山的字,映入他的眼帘:“博爱”。

1925年元旦,蒋介石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时表示: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四字,(建议找蒋介石书法)“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中国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为什么蒋介石选了“爱”,作为黄埔军校的校训呢?因为他发现了日本军队的最大弱点。

据蒋介石回忆:“我看到日本军队的下级干部,用对奴隶牛马的方法来打骂士兵,当时就觉得,这种军队能够打仗吗?”

蒋介石认识到,日军部队表面上讲究礼仪,讲忠君,讲纪律,但唯独不讲人性、讲爱,那所谓礼仪就是一个空架子,一旦失去约束,日军会比谁都野蛮。(而所谓“爱”,是和谐共处,是“博爱”、“和”,这是中国的重要特征。爱战友、爱民族、爱国家,这就是黄埔精神,这就是中国抗战的脊梁。

抗战爆发后,正如蒋介石所料,日军撕下了道德礼仪的面具,在中国的南京等地方,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以“爱”为支撑的黄埔将士,在各场会战中热情高涨、军纪严明。

淞沪会战中,上海居民夹道鼓掌,欢迎黄埔将士,而黄埔将士拒绝休息,要求直接到第一线,投入抗敌斗争,这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坚韧的黄埔将士,成了日军最大的敌人。日军文件中写到:“中国军队劳累困窘已到极点,全军弥漫厌战气息,产生重大动摇,然而,其上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出身者,顽固坚持抗日思想,有着不可小视的战斗意识,营长以上的干部对士兵这么说:“宁可饿死,决不!”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说:“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战斗意志,历次会战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原动力。”他承认日本战前,低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黄埔抗战精神。

在中日正面战场上,22次惨烈大会战,都有黄埔将士前赴后继地为国捐躯。各期黄埔军校生一毕业,都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八年,200多名黄埔教官和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2/3的抗日之师,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毕业生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有四十名黄埔将军壮烈殉国。以致后人赋诗纪念说:“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白骨无黄埔?”

来源: 重说近代史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耐人寻味的析字联

析字联把能进行拆分拼合的汉字与富有民族特色的对联融为一体,使之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寻味。精采的析字联意趣横生,内涵深远,在给人以语言艺术美享受的同时,还能启迪人们思考,增知益智,别有一番韵味。

志在吞吴 意图全任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被自己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伯温深谙朱元璋的心理,听罢莞尔一笑,随即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在上联中,“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表明了朱元璋攻克古吴地、今姑苏城时的豪迈心情。是啊,吞并吴地的心愿已了,朱元璋不由得心潮澎湃,攻克如此秀美、华丽的地方对于他来说竟然如同探囊取物,这可能是上天要让自己独霸天下,当皇帝了。

而下联中,“人”字下加“王”是“全”字,“王”字边加“人”是“任”字,“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表达不管朱元璋在什么地方,都是人中之龙,无论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其意显现朱元璋壮志凌云的王者风范。

上下联巧析“吞吴”、“全任”之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

析字联能描绘百姓劳作的场景和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并使其具有诗一样的意境。明朝末年,海南岛有一位秀才赴京赶考,行至地界,借宿在城郊一寺院内。黄昏时分,他闲来无事便到郊外的街道上走走,但见一老者在卖地方小吃“桂林米粉”,饥肠辘辘的他简直馋得垂涎。

家见他舌舔焦唇,欲言又止,料他必定手头拮据,于是便说:“书生,老朽有一联求对,若能对上,桂林米粉任你吃。”

秀才闻讯,满心欢喜,但一听出句是“八刀分米粉”顿时大惊失色!眼见得秀才坐立不安仍一筹莫展,老人盛了碗米粉送给他,说:“不必焦急,吃饱肚子再作道理。”依然沉湎思考中的秀才机械地把米粉囫囵吞下后,匆匆揖谢老人便满面羞愧地跑回寺院中了。

倒卧榻上,秀才并无睡意,辗转反侧,冥思苦想。时过三更,朦胧中忽听古钟声响,秀才不知何事,连忙披衣下床欲看个究竟,却原来是梁上一只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

钟声敲开了秀才的思路,他心头一亮,眼前情景与自己千里赴考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对句也油然而生:“千里重金钟”。

次日天未亮,秀才谢别寺院方丈后直奔城郊街上找到卖米粉的老人,朗声诵道:“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

一念,直把老人家乐得见牙不见眼!他再一次把一碗香喷喷的桂林米粉端给秀才:“金钟奏鸣,金榜题名,此番进京你定能高中!”还真巧,秀才赴考果然独占鳌头!

老者的“八刀分米粉”乃连环析字——“八刀”为“分”,“分米”为“粉”,老人巧妙地利用析字描绘了自己日常做米粉的场景,十分形象。秀才的对句“千里重金钟”也是连环析字——“千里”为“重”,“重金”为“锺”,描绘秀才所遇到的情景:千里赶考,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

卖米粉老人的出句和秀才的对句都暗合当时的场景,又都连环析字,十分精巧,耐人思考,不由得让人对能拆分拼合的精妙汉字感叹不已、惊叹不已。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

八仙之一曹国舅的传奇

曹国舅是八仙中事迹最少,出处最晚的一位仙人。所持法器为玉板,他拿着八片檀香云阳板,听说能敲得云散日出。

相传曹国舅为宋代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姓曹名佾,亦作景休。为宋朝开国功臣曹彬之孙、仁宗时曹皇后之兄弟,故称“大国舅”。

其弟曹景植自恃为皇帝的外戚,门下收纳奸邪之徒,鱼肉乡民,逞强行恶,经常掠夺百姓的财物、田地占为己有,甚至霸占民女,专行不法之事。曹国舅屡次规劝,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兄弟反目,彼此视为仇人。

曹国舅见其弟仗势作恶,冥顽不灵,叹息道:“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不可更改。我家因历代行善事,累积功德,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行恶至极,虽然一时能逃脱刑罚的制裁,但难逃天法。哪日祸起,家破身亡,即便想牵一只黄狗出东门,都不可能做到的,我为此感到耻辱,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遂散尽家财济贫,想为弟弟弥补过失,弃官出家,入山修道学仙,再不过问世事。

数年后,曹国舅修心炼性有成,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一日机缘成熟,在山林间巧遇吕洞宾和汉锺离两位仙人,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说:“修道而已。”

二仙人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又问:“天在哪里?”国舅指着心。仙人闻之甚喜,汉锺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悟出道的真义了。”遂授其《还真秘旨》,使他精进修道。

不久,由汉锺离、吕洞宾引入仙班,成为八仙中的一份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佛说无量寿经,给世人的劝喻策进(图)


《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网络图片)

《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专门介绍阿弥陀佛与他的极乐世界的三部经典之一。

此文截取《佛说无量寿经》中的部分段落,与诸位分享。

欲望与追逐索取

世间的人们都在计较那琐细无益的世俗利益,在此苦痛不堪的五恶世间,辛勤劳作,经营生计,以求自给,于苦中求快乐;世间芸芸众生中,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或穷人,少年或,男人或女人,种种一切之人,都因为贪欲之念长期累积,处心积虑只求一快,其实贪欲之心不过导致奔波劳碌。

没有田地的想要得田地,没有房屋的想要得房屋,没有家眷、亲属、妻室儿女以及没有财物、产业、珍宝、器物的,也都处心积虑,盘算钻营,必欲据有而后心安。没有的人有所忧苦,已有的人也不得安逸。有一些财物反而欲海难填,希望再多得一星半点。有了一件的人觉得一件太少,有了两件的人又觉得两件还少。

欲望和获取,总是相逐相长,没有止境。才达到小有资产,旋即担心遭遇损失;害怕火灾焚烧,害怕水灾流漂,害怕盗贼偷窃,害怕土匪劫夺,害怕冤家仇杀,害怕债主催逼。忧惧之中,清净本心在此消散磨灭。悭吝之心,反倒越来越顽固,烦恼缠缚,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世间一切人命终之时,不管你有多少眷属,积存了多少财宝,全部要舍离抛弃。你所钟爱的物也罢,人也罢,都不会随你去那另一世间;即或去到另一世间也不能同你在一起。富人和穷人,在此阴间地下也都平等无差,个中忧苦,万端无尽。

情意贪念,善恶相随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相互尊敬友爱,不要相互憎恨与嫉妒;应当互相帮助救护,有什么财物要互相周济,不要贪图吝惜;应当说话和气,和颜悦色,互尊互敬,不要背逆斗狠;一时生起争讼之心,心里不免嗔恚忿怒,恶意愈演愈烈,最终结成大恨深仇;世间若冤冤相报,更会结成丈冤大孽,两家相争,双方都招祸害;即令有时报应没有立即显现,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但因果相生,从来不爽,恶报只是时间问题。众生应当想透这个道理而立即破除恚恨,弃恶向善。

人沉溺在情爱贪欲之中,独身而来,孤独而死,生无人相随,死无人陪伴,苦乐之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也无人可以除免。

善与恶的循环果报千变万化,追从相随,直到来生来世。虽是亲眷家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生善趣,恶降恶道,若积业有差,生处也就不同,到那时便无从会见,何不趁此强健在世之时,努力善道,还将等到什么时候?

世间之人因为不能够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各以自己的愚痴,妄加分别猜测吉凶祸福,竞相造作恶业,身作愚行,头脑中一片黑暗,不信受经法,反而接受其他的外道邪说。如是的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成为生死无常的根本动力,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不信受佛教经法,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瞋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欣然。

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上辈愚痴,不知佛道,不懂道德,不对后辈进行教导,世代恶业相袭,痴顽无知,世世作恶受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择善修行

世间人,对生死轮回于六道,前生积善,下世得善,前生积恶,下世得恶的规律,不能相信奉受,以为并没有因果报应。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死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殊不知生死之事迟早必然要落到自己头上。父子、兄弟、夫妇等亲属死别之时,相互哭泣。相爱的人生离死别,一次次地眷顾难分,恩爱转化为忧苦,如结绳自相束缚,哪里还有解脱的时候?

思想生前的恩恩爱爱,考虑亲善友谊,无不是情欲所支配。不能深思熟虑而专心精勤地修行佛道,人生苦短,年寿一期,转瞬即尽,衰老来临,则一筹莫展,徒感无可奈何!

世间对佛法不理解而迷惑的人多,醒悟得道的人少,各人心怀残伤他人的心念,恶气冥冥昏暗,如是造恶之人由妄心兴起各种事端,违背天命,不顾人意,恣意作恶,恶贯满盈,顿时之间便会夺去阳寿,下堕于、饿鬼、畜生恶道,永无出头之期。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远脱离各种恶业,选择善事,勤苦地修行之。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保持,到时候都将离你而去。富贵荣华其实也都是“苦”,没有什么可称为“乐”的。你们应当勤奋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智慧明了通达,功德最大。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亏负于经教戒行,落在他人之后。

责任编辑: 意镶嵌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

佛陀遭毁谤 主因不在拒绝美女 (图)


美女在前,不曾动心。(网络图片)

你可听过,人人尊敬的佛陀曾经遭到外道奢弥跋毁谤的吗?

奢弥跋谤佛

这位奢弥跋出身高贵的婆罗门家庭,是个大美人。她在十六岁时,他的父亲曾以高价黄金悬赏,只要有人能够在九十天之内,从奢弥跋身上找出任何一处丑陋的地方,就将黄金赠与此人。然而,无人获得此奖金。奢弥跋对于自己的美貌就更加自负了。

奢弥跋的父亲认为,世间只有佛陀才能与自己貌美的女儿匹配,便向佛陀推荐,希望佛陀娶奢弥跋为妻。可是,奢弥跋的父亲却遭到佛陀的婉拒。

佛陀说在他成佛以前,魔王曾以天界中美丽第一的天女赠送给他为妻。如此诱惑都尚且动摇不了他成佛的决心,更何况他如今已成佛,又岂会被一个充满粪尿浓血的花瓶所诱惑。

其实,佛陀绝无羞辱奢弥跋之意,佛陀的主要用意是要告诉奢弥跋的父亲,他已无情欲的烦恼,向佛陀求婚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但是,佛陀的回答却刺伤了奢弥跋的自尊心,她无法容忍有人胆敢挑剔她的美貌,更何况还将她的美丽比喻成装满粪尿浓血的花瓶。奢弥跋怀恨在心。

后来奢弥跋恃其美貌,成为优填王的王妃,并利用权势迫害笃信佛陀的另一名王妃,并教唆他人四处散播谣言,说笃信佛陀的王妃与佛陀及其五百名阿通奸。当时佛陀在得知这个毁谤后,安慰大家无须惊恐,并预告这项流言只会持续七天。果然,流言只流传了七天便消失了。没有人会相信这种流言,而奢弥跋最后也遭到了现世恶报。

果报不可免 毁谤有来由

然而,这样的毁谤其实是有因由的。

佛陀的前世延如达,曾受到富有人梵天与其妻净音夫人的供养。然而,当他看见净音夫人对人辟支佛的供养日渐丰厚,心生妒忌,就教使五百名弟子传播谣言,说那个辟支佛犯戒,与净音夫人通奸。

就这样,这些丑闻八卦历经了七年才消失。最后,辟支佛展现了十八种神奇的变化,便圆寂了。大家到这时候才知是延如达恶意中伤辟支佛。

梵天就是后来的优填王,净音夫人是后来的奢弥跋。延如达的五百名学生是后来的五百位阿罗汉。

诸事均有因由,莫以为天道稀疏,众恶无果报。

因此,佛陀才会开示道:“我当时因为心生嫉妒,与五百位阿罗汉的前身一起诽谤辟支佛,以此恶口业因缘,一起坠入,承受镬汤煎煮等酷刑的煎熬,长达无数的时间。现今又因此剩余的恶业,今虽成佛,仍与你们一起受到奢弥跋之诽谤。”

佛陀还告诉舍利弗说:“你观察如来,所有烦恼都已灭除,所有的善行都已经具备,虽然有这样的功德,仍然不能豁免以前的因缘,更何况那愚痴昏暗没有得道的人呢!”

责任编辑: 予欣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李纲忧国忧民

李纲,字伯纪,宋代邵武人,进士及第。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举动必于规矩法度”,秉正不阿。面对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民不聊生,李纲忧心如焚,渴望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之中。《宋史》称他:“负天下之望,以一身之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他虽因直言触怒权贵而屡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其拳拳爱国之心、精忠报国之志。

一、正义敢言

宣和元年六月,京城开封发生水灾,“京城之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畿甸之间,悉罹其患,无敢言其灾异者。”当时蔡京、童贯等“六贼”擅国,面对百姓流离失所,大小官僚置若罔闻。时任国史编修的李纲,不顾个人得失,上疏《论都城积水为害疏》为民请愿:“此诚陛下寅畏(敬畏)天戒、博询众谋之时,而群臣竭智效力、报国之秋也。累日以来,倾耳以听,缺然未闻,臣窃怪之。夫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灾害未易御,必有消弭之策。望陛下诏廷臣各具所见以闻,择其可采者施行。因众智,协众力,济危图安,以答天戒。”他还提出宜“速拯救灾民,免除当年秋租,安集民居赈济,无使失所”,将扰民的生辰纲、花石纲全部取消,任人唯贤。宋徽宗却认为他多事,竟以“所论不当”,将其降官一级。

李纲贬谪途中,仍关心着百姓的苦难,再上《论都城积水为害二疏》:“臣窃以水旱之灾,虽尧、汤有所不免,惟圣人为能遇灾而惧,侧身,博询众谋,以销去之。故尧于洪水方割(普遍为害)之时有畴咨之言,汤于旱既太甚之日有六事之责,皆能转灾以为福,能易沴以为和,此古圣人之明验也。今者水患之来,起于仓猝,人心惶惧,远迩震惊;臣窃谓水灾既退之后,朝廷未可以为无事,正宜讲究利害,增其固防,寅念天戒,益以脩省,不可忽也。”上疏朝廷要体恤民生,停止暴敛,储蓄物产,防患于未然,强调注重修德。他还同时上书《再论制虏策》,提出要预防外族入侵。宋徽宗看后十分恼怒,又将他贬至福建沙县任税监。

宣和七年三月,朝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恢复了李纲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职务。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直逼宋都开封。这时的朝廷一片慌乱,史称“朝廷震惧,不复议战守”,宋徽宗准备南逃。满朝文武,空论几日,“日聚都堂,茫然无策”。此时只有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他一连上了《御戎五策》、《论御寇用兵二十事札》等奏章,均未被采纳。宋钦宗即位,认为李纲言之有理,任其为兵部侍郎。

二、抗金救国

靖康元年,金兵准备围攻京城。当李纲获悉宋钦宗与李邦彦、白时中等准备弃城逃走的消息时,上殿劝说宋钦宗留守京城,说道:“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朝廷、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如果说这样的城池都守不住,那么天下便没有可以防守的城池了。”李纲晓之以理,当宋钦宗听到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当问到谁可以带兵时,李纲说:“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禄富养大臣,盖将用之于有事之日。”提名李邦彦、白时中身为宰相,应担当起守城的责任。二人听后气急败坏地说:“李纲莫能出战否?”李纲坦然表示愿报效国家。宋钦宗便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留守,负责全线防御。

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他亲自登城指挥作战,身先士卒,军民众志成城,数次击败金兵,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金人战败,转而讲和,宋廷弥漫着屈辱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太学生陈东为首与军民数十万人上书,要求罢李邦彦等奸臣的官、复用李纲及抗金将士,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但是不久李纲又被扣上“专注战议,丧师费财”,一贬再贬,谪至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金人得知李纲被贬,认为灭宋时机已到,于是再次发兵南侵,很快包围开封,此时宋廷文武百官没有一人能挑起保卫京城的重任。宋钦宗此时才派人突围速诏李纲入京,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为时已晚。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宋高宗即位,史称南宋,任李纲为右相。李纲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他表彰抗敌死义将士;开放言路,置登闻鼓(有急事上奏时敲的鼓)于行在便门之外,并派专人负责转达士民对朝廷的意见;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将两河民间抗金组织“巡社”定名为“忠义巡社”,又收拢了义军,支持两河军民抗金;荐宗泽为开封尹兼东京留守,以便还都东京。李纲出任宰相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即上十疏,提出抗金救国十大措施,国内局势初步稳定下来;军事上,捷报频传,各地不断传来宋军打胜仗的喜讯。此间李纲不断地向宋高宗上奏章北伐抗金,但不被采纳。

朝廷忠奸不辨,主战派频受打击,正直之士屡遭贬斥。李纲在职仅七十五天即被罢相,被贬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李纲被罢相后,两河形势马上逆转,大部郡县皆陷于金人之手。他虽然一直被贬在外,但始终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

三、以文言志

李纲在诗文中表达出其忧国忧民之心、爱国之志。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即重实践,把道德仁义作为文章的出发点。他在《古灵陈述古文集序》指出文有君子、小人之分,其区别在于:“君子之文务本,渊源根柢于道德仁义,粹然一出于正,如星辰丽天,而光彩下烛;山川出云,而风雨时至;英茎韶濩(雅正的古乐)之谐神人,菽粟布帛之能济人之饥寒,此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小人之文以析悦人之耳目,其甚者朋奸饰伪,中害善良”“由是言之,文以德为主,德以文为辅,德文兼备,与夫无德而有文者,此君子小人之辨也。”

建炎年间他被贬广西象州,不久又奔赴贵州途中,看到当地久旱无雨、井水枯竭的景象,在《道旁井泉竭有感》诗中写下了“忠魂昭雪奸邪除,坐见为霖万物苏。”意思是除去奸邪,为忠良昭雪,这样就可见到雨至而万物复苏,一如他当年论水灾时所言:“夫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灾害未易御,必有消弭之策。”

绍兴五年,李纲到洪州赴任,看到城池遭金人残破之后,城壁摧毁,昔日的物华天宝地,如今田业多荒,灾民遍地,写下了“落霞孤鹜齐飞处,望断楚天天尽头”(《南昌楼秋望》),感叹物是今非,飞云卷雨,明月清风中飘送着楚天望断的愁绪。他立即开仓赈济灾民,妥善安置,不久,使“流离归业,境内遂安”。他常想着北方沦陷区的同胞:“今年虏益横,春夏蹂京辅,万骑掠秦关,余毒被陈汝。”(《建炎行》)他得知著名抗金将领宗泽时,悲痛地写下了《哭宗留守汝霖》:“时危念人杰,济物须材雄。英英宗夫子,邈与古人同……梁摧大厦倾,谁与扶穹窿?”

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写下了心中的忧思与壮志:“空余炯炯寸心赤,中夜不寐忧千端”;他在《苏武令》中写的“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表达了拯济苍生的抱负;他在《咏月》中写的“节义重泰山 ,富贵鸿毛轻”体现其高风亮节。他从京城被贬到湖南、福建、江西、云南等多地,虽历尽坎坷,但他从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始终心系天下,以百姓的安危为虑,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在《六幺令》中写的:“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体现出其“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出作为社会良心的一代知识分子自觉的道义担当。

(源自《宋史》《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等)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修身证道 真正的中华人文始祖是他!(图)

作者: 智真


文始祖黄帝。(网络图片)

轩辕黄帝被称为华夏的“人文始祖”。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圣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统华夏,“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时修身证道,以德教化百姓,为中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无论、地理、政治、哲学、医书或是养生之书等,多依托黄帝以传道。

德厚载物 有德者天佑神助

相传黄帝生下来两个多月就会说话,十岁时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了解,明了自己的责任,注重修身积德,长成后更是个聪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后,看到当时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诛杀无辜。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但蚩尤凭借妖术,黄帝之兵不能前进。于是黄帝在琼林台虔诚向上天祈祷,请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给黄帝玉符,然后就通天达诚,感动天帝。天帝又命玄女教给他兵机,授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等,赐给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黄帝在神兵的帮助下克伏了蚩尤之党,平定四方,天下始归一统。

虔诚祭祀 上天赐宝鼎万民拥护

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于当年七月又来祭天,感谢帮助之恩;三年后八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仪式,即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在泰山顶上筑坛,行祭天礼,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坛,行祭地礼,叫禅。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其余山川神明种种应有的祭祀,他都能虔诚执行,得到人民的景仰和上天的赐福。他得到了天赐的宝鼎──铜鼎,在那时是极其珍奇的;有凤凰衔著卞图送给他,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又有黄龙捧河图洛书献给他,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宁、大祥的征兆。黄帝还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创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

寻真访道 心意至诚

黄帝曾向玄女询问治国之道,玄女回答:“君无为而民自化,君好静而民自正,君无事而民自富,君无欲而民自朴。以文善化,循循诱导;惩恶扬善,扶弱济困;上应天理,下顺民心;行仁义,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庙堂,祭祖明;四方怀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国,以德服众,以理教化,慈悲宽宏……”黄帝又问:“何谓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贪,丧德而暴;积乱于内,引患于外;伐民纵暴,好歹倒悬;民冤不伸,恶暴不除;不树中枢,众心散乱;疏于善化,邪风盛行;浪费铺张,天降饥荒……”,黄帝问道“有人隐居山林修行,言能归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应之,随缘而归。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则难有机缘,纵然修行百年也难归矣。”黄帝问:“可否知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玄女回答:“观现在,就知过去;看今世作为,即知后世祸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恶分明。”黄帝本来是智慧绝伦之人,一经玄女一说,自然是声人心通。

黄帝几经跋涉,寻真访隐,问道修道。他东到青丘、过风山,得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所以能够召劾万神;南到圆陇荫建木,观百谷之所登,采若干之华,所以能长生不老;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又过洞庭湖,登崆峒山,问广成子以大道,然后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告诉他至道之精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存神定气,方可长生”。又北到洪堤,上具茨山,得神芝图。回来登王屋山,入金谷洞,问道于滑子。再到峨嵋山,见天皇真人于玉堂,天皇真人讲道:“顺应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一切行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千般劳苦 皆为民众

黄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贤,他的贤臣很多,有大填、封巨、岐伯、太山稽、常先、大鸿等,黄帝常听从他们的忠告。黄帝将全国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义,惟仁是行;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要求官员节简朴素,以身作则。因黄帝君临天下的时候有“云瑞”,即祥云笼照,因此就以云名官,官吏都以云为名号,如春官青云氏、夏官缙云氏、秋官白云氏、冬官黑云氏、中官黄云氏。有司天地、祭奉神祇的官、治理人事的官、四季专门指导农事的官等,《史记》中记载说:“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制定天文历法

黄帝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制定历法,划分星度为二十八宿,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教百姓造屋室,筑城邑,以避风雨;播百谷草木,开辟园、圃,发展农桑;制造舟楫、车、指南车,奔驰道路,方便交通;他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抽丝和织锦,以制衣服;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天文历法方面。司天的官的主要职责是观测天文,在那时特别重要,为农耕的指导者和自然的预测者。史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羲和推测太阳的运行,常仪推测月亮的运行,臾区除了记载星辰天象,预测风雨阴晴以外,还要看星光的昏明,流星,陨星,来推测是祥瑞还是变异;看云的色彩、形状,风的方向、猛缓,来断定什么事要发生。因古人认为天人相应,人做善事,天降吉祥;人做恶事,天降怪像,人有灾祸,因此要及时修正人的行为。除此以外,黄帝使大挠作甲子,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环来纪时、纪日、纪年,可连续不断,绵延永久;还有隶首作算数,定度量衡之制;容成作调历等。

仓颉造字伶伦作律

文字方面。黄帝令擅长描摹绘画的史官仓颉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揣摩文字,废寝忘食,感动了神明,有凤凰衔来神书,仓颉朝夕研读,仰观日、月、星、辰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像,旁观鸟兽鱼虫之迹,及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历经数年,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遂成文字。成字那天,“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产生,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因为有文字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汉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使民族文化从此有了一个稳固的载体。

音律方面。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用其善化民众,移风易俗,古帝王都以作乐为必要的大事。黄帝令乐官伶伦作律,伶伦在山谷中找到适合的竹管以作箫,吹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就是“黄钟之宫”,又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应十二律,并以他听到的凤凰的鸣声来校正它们,后来又相应铸了十二个钟作乐音的标准。黄帝祭天于泰山时,亲自创作了第一支乐曲《清角》,人称天乐,曲调昂扬激荡,感天动地,流传后世。

君臣讨论医理,作医书

医药方面。黄帝与岐伯诸人讨论医理,作内外经,有《素问》、《灵枢》等各种医书,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相传黄帝后来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赞颂。史载:“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管子》)、“黄帝治天下,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卑,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淮南子》)。

黄帝带头实践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据大道的规律法则创立了符合大道规则的人间法律,给人们指明精神回归、淳德归道之路,使道德作为人们恪守不离的思想行为准则。当时社会,尊道是社会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识,维系著仁治社会状态,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都充满著上善,通过修身能够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与人为善,慈爱万物。黄帝的丰功伟业和海纳百川的精神,使人们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华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以及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告诉人们要顺天意、重道德,自觉地追求真理和实践道义。

责任编辑: 李云飞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地狱见闻:邪淫业折尽福禄(图)


淫业后果,令人心惊。(网络图片)

明朝的吕清,平日喜好谈论淫秽之事和偷窥妇女。恣意以口眼造淫业,行为非常放荡。他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两个相继死去。

有一天,吕清忽然暴毙,见到了祖父很生气的对他说:“我们家两代积德行善,你命中该发巨万的财富,没想到你贪恋美色,口眼都在造业,福报都快要折尽了。我恐怕你会真的去犯邪淫的恶事,那么我们吕家的后嗣,就没有指望了。所以我才哀求恳请阎王,提前把你拘到阴曹地府来看一看邪淫的厉害!”

吕清说:“听说奸淫别人的妻女,会得到绝后的报应,事实上我也很害怕会得到这个报应,所以我未曾犯过啊!”

一旁的冥官说道:“岂只是绝后而已啊!如果是主动来勾引,而自己就顺水推舟不推辞,这个罪孽,就只有绝后的报应。若是自己引诱逼迫女子,屡屡再犯,迫害他人妻女的,甚至堕胎或杀死对方妻子或丈夫的,又岂只是绝后呢?对于邪淫罪的惩罚,在阳世间的法律太宽松,但是阴间的法律却是最为严明。凡是人一动了邪淫的欲念,就是罪业。三尸神(道教对于人类体内的三种神之称,又名“三彭”或“三虫”)就会自首,灶君和城隍就会据实的奏明,如果他们隐匿或是漏掉,便是大过啊!你试看今天的发落,便知道了。”

过了一会儿,鬼卒们就带了许多犯过邪淫罪的犯人上殿,他们都披枷带锁跪在地上,阎王厉声吩咐道:“某人变为乞丐疯癫作哑巴,某人变为娼妓后瞎眼,某人两世作牛,某人十世作猪。”接着就由鬼卒押去投胎。

吕清亲眼目睹,毛骨悚然。

冥官又对吕清说:“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呢!你千万不要贪图片刻的欢娱而失去了人身,应该避色如同避箭一样,而且要刻印文章劝世啊!”

不久,阎王就把吕清放回了阳间。吕清刻印《游冥录》一万张以警惕世人,而且尽力行善。

吕清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连续生了两个儿子,而且家财万贯,非常富有。吕清后来决定避绝尘嚣,往南海修道去了。这是吕清的同乡蔡菁,为他所作的记载。

(来源于《感应篇汇编》)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重阳节,神看护人的节日

文/于海心

皇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如今的重阳节几乎被人淡忘。但是从重阳节涵养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重阳节在古时和中秋节,端午节一样是重要的节日。

现在在大陆,重阳节又被称为节,我也一度以为老人节即重阳节是古代就有,偶然翻书,发觉重阳节的诗歌都是关于黄花,茱萸(辟邪),再一查,发现与敬老无关而与敬神相关。

重阳节起源于神对人的看护。南朝人修炼得道的,预知到他的弟子桓景会有灭门之灾,于是让恒景全家人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佩戴茱萸香囊,登高,饮菊花酒,恒景全家人在山上过了一天,下山回到家中时,发现家中的牲畜都死了。从此,相信神的人们在每年的九月初九仿照恒景的做法登高,戴茱萸,饮菊花酒,希望得到神的保护,从此代代沿袭,成为神传文化的一部份,直到1949年沐猴而冠。

历来的政权更替,都不会摧毁前朝的,唯独共产暴政,用一个“新中国”的新字做伪装,把神传文化摧毁殆尽,重阳节也难逃红祸。中共把这个节日定为老人节,实际上是用偷梁换柱的手法,让人们用所谓“敬老”的方式忘记神的存在,远离神的保佑,让天上掌管礼节的神亦为之愤怒。开始,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把重阳节与老人节并提,慢慢的,老人节就会取代重阳节。

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就像中共把“过年”替换成“春节”一样,用党文化占据传统文化的位置,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

而中共真的敬老吗?中国的儒家文化注重孝,圣人孔子教导他的弟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人法不违天伦。而在文革时,中共却逼迫揭发老子,与父亲“划清界限”,父慈子孝的传传统观念在血肉横飞中被摧毁。中共破坏人伦之后,却拿出一个老人节,在遮盖自己暴行的同时用党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可谓一石二鸟。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节日食品,没有了登高的习俗,没有了菊花酒,重阳糕,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对神的信仰,重阳节已不是神给予人的重阳节。

在中原大地上流传的远古的神话——神的话——中,神造了人,尽管中共用暴力的和文化暴力的各种方式阻挡人们信仰神,神却没有放弃人。恒景听从费长房的话避开了一场灾祸,如果有一天,同样的场景重演,你愿意做哪一种选择?是从善如流还是斥之为“迷信”?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风 、花、雪、月四姐妹修行的故事

提起“大理”我们会想到这里的四大美景:“风、花、雪、月”。(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而来过的人们都会感受到这里沉浸在佛法修习的氛围中。如崇圣寺的三塔,留下了人们敬佛礼佛的见证。

的美景与修习佛法达到的圣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怪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都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就说一个关于风、花、雪、月四姐妹一起修习佛法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在共享人间美景的同时也分享一下修佛法者所领悟与所通达的圣境!

因为这四位姑娘分别来自上关、下关、苍山边、洱海畔。所以干脆我就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来称呼她们。

史载: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

这个故事就是在段思平刚建国之后不久发生的。

这几位主人公,其实都是各自地区名门望族的女儿。家里可以说是有权有势,使奴唤婢,在当地属于“公主”级别的,所以就有了本文这个题目。

虽然这几位公主家境很好,但各个都喜欢清净,只不过,“下关风”与“苍山雪”武功很是了得;而“上关花”和“洱海月”比较喜欢读书。当时佛法已经开始兴盛。人们生活在晨钟暮鼓的修习氛围中。她们在一个大年夜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在大理城墙南有块石头,上边有着清晰的字迹。而且“大理”、“大礼”、“大佛理”这几个词轮番的显现多次。虽然这风花雪月四姐妹(因她们从小玩到大,在十五岁那年面对着苍山捧土为炉,插草为香拜为姐妹。“下关风”,在其中算得上年纪最大,视为大姐;余者正好依次是“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当她们都做了差不多的这个梦的时候,几人相遇,一商量肯定这是一种“吉兆”。于是乎,几人一起跑到大理城墙南边。找了半天找到一块“丑石”,非常的丑。附近山中根本没有这种石头,而且好像刚从别的地方被“好事者”搬来。几人走到近前一看,上面有一个淡淡的“佛”字。而且这个“佛”字的笔画,好像延伸到靠近地面一侧。可是当她们正纳闷的时候,这个“佛”字,好像活了,自动的又显现一遍,笔画向接触地面一侧扩展开去。看到这种情形,机灵的“洱海月”说,“两位姐姐,你们是练武的,力气大,把这个石头翻过来看看有什么奥妙?”“下关风”和“苍山雪”一听有道理,于是使出浑身力气,而且在“上关花”和“洱海月”的帮助下,将这块石头翻过来。只见这一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法”字。还有几个看不清的小字。这个“法”字。也如同“佛”字,一般笔画延伸到那一面。她们就觉得奇怪。“上关花”说,“要不我们把这块石头下面的土挖开,看看能不能找到修习佛法的书。“可是当她们挖了好久,也没看到。当她们累了的时候,“苍山雪”无意中看到这块石头上原本看不清的小字,好像能看清楚了,是“内心”、“外忍”几个字。此时学佛多年的“下关风”说:“我明白了。其实不是有啥外在的佛经,而是让我们时刻修心,要懂得忍让,要克己。这样就是最基本的修习佛法的所需要达到的境界了。”

从此她们几个姐妹就一起好好在城南结庐一起修行。起初她们的父母都不同意,可是见“公主”们都很坚持也就不多阻拦了。

结庐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乐趣也很多。而且在修行过程中逐渐体悟到人生的真实意义,也逐渐懂得了世间万物的始末与因由。

记得一次,外边闪电伴着雷鸣连同大雨一起倾泻下来。这几位正在铺上打坐。“下关风”大姐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好像这个大雨与雷鸣跟自己无关似的。“上关花”只是觉得外面在下雨了,有这个概念;“苍山雪”觉得在雷鸣的大雨中也要坚持;而最小的“洱海月”却想这么大的雨能不能淋到自己身上呀?修习过佛法的人就能明白四人的境界差异。

当大雨过后,各自说各自的体会。“下关风”说,“我刚才打坐的时候,看到了凤凰,她带着我上了很美很美的地方”;“下关花”说,“我看到了仙鹤,她载着我穿过层层乌云”;“苍山雪”说,“我看到我骑着一匹马,穿行在暴风骤雨之中,我挥舞着宝剑与一些不像样子的生命打仗”;最小的“洱海月”说,“我看见我坐在一个小房子内,这里四处漏雨,一个非常可爱的仙女,站在我的头上,微笑着看着我被房内所漏的小雨滴滴答答的淋着。我觉得好好玩,但看到自己衣服湿淋淋的。”

第二日早上,她们围拢在“丑石”前,把它翻过来,但见上面的字又多出两个:“无念”。顿时她们几个姐妹就都找到自己的差距。修习佛法,对于自己的任何感受,都不去动念,只是去修自己的心,对外能把握住自己的心和念才能领悟佛法的奥妙与圣境。

后来她们在任何的考验中都懂得守住自己的心,不动有为之念,随着修习岁月的加长,越来越会修了,也更加体会出修习佛法的神圣与美妙。

人世间很多事情就是相生相克,那么当她们四姐妹修习佛法的事迹在当地流传得越来越广的时候,一位外道的人不服,过来挑战。他拿着一把宝剑,据说很多有名的高僧都死于他的剑下。他会一种不知名的咒语,只要他一念,别人就会分神,他就顺势手起剑下,对方必死无疑。

这四位姐妹与世无争的修习佛法,从来没有想与别人争什么。当这位外道下来战书的时候,她们觉得为了维护佛法,应该与他一战。

因为作为修行的人,早已把好斗的魔性去个差不多了。怎么又能维护好佛法的形象,又不发生冲突,这下可难坏了她们几个。商量了许久,还是拿不定主意。无奈之下,她们围拢到“丑石”近旁,上面只有“佛”和“法”两个字,没有别的字。只是这两个字有的笔画出现了交叉的现象。悟性好的“上关花”说:“我明白了,神仙是让我们‘一心’,‘信佛’,‘护法’。真正的展现我们这么多年来的修行状态。”余者三人均表示同意。

决战的日子到了。四姐妹面向外面围坐在一块石头上。大家把心合一,合在一起的正的念头就是一柄威力无比的宝剑。此“宝剑”可以变化任何形状,可以随心所用,铲除的就是乱法的东西,保留的是好的善的部分。而且,“下关风”显现出其最本质的特点,“慈悲如风”说白了,就是用最善的能量,最无形或者说用可以变化成任何形状的方式来维护佛法的尊严;“上关花”用最美好的境界来应对外道的挑战。因外道一般都有点本领,觉得自己修为很好,但是当他遇到最美最纯的能量场的时候,一些不纯的魔性也就消去大半了;“苍山雪”她用了最威严最纯洁的方式让外道头脑清醒,让对方意识到这里才是最纯洁的地方;淘气的“洱海月”表现最为绝:她用最美的意境,让他醉倒在四姐妹的纯正的能量场中,毫无还手之力。这场决战持续了一整天,四姐妹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稳稳的坐在那里毫不动摇毫不慌乱。连周围在暗地中看热闹的百姓,都在背后树大拇指,说我们的公主真不愧为“大理国”的公主!

最终,那位外道的宝剑被四姐妹的纯正无比的能量场所溶化,外道被降伏,而且改邪归正,皈依佛法。

第二日,四姐妹和很多鄉亲围拢在“丑石”周围,只见“丑石”上出现这么一行字:“大礼”、“大理”、“大佛理”、“风花雪月”、“永驻”、“待他年”、“用指记”、“掸封尘”、“唤起”。

嘴快的“上关花”刚要把自己的对这些字的想法说出来,突然感到身体发轻,双脚离地。眼尖的“苍山雪”看到“上关花”这种情况,刚要喊,可是自己不知怎地双脚也离地了。随后,“下关风”和“洱海月”也冉冉的飘了起来。此时她们一下子明白了,她们已经完成了那生那世的修炼过程。只是调皮的“洱海月”嘴里反复的念叨,“丑石”上出现的字迹,好似高僧的偈语久久在高空回荡。而当周围的人们回过神看那块“丑石”也完全的踪迹皆无了……

人群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我们大理城的大礼与修行着所需要明白的大佛理与这几位风花雪月姐妹们所承载的修行人的内涵所展现出来。那我们就静静的等吧,人群中一个人无奈的小声嘟囔着……

时间在这一点一滴中轻轻流过,潮起潮落,大理城早已是物是人非,还好,留下那么多古迹,让我们可以借古思人,追忆起那段让苍宇众神都为之感动的故事,写出来,也算是实现“丑石”的预言吧……

来源: 《新看点》杂志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厚德载物

文/舒醒

据《朝野佥载》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有个发小叫王显,自小就和唐王关系很好。在唐王取得天下之后,并向李世民讨官做。最开始唐王还是有所犹豫,因为他不确定王显是否具有为官的福分。但王显求官心切,说哪怕自己“早上能做官,晚上就死去”也心甘情愿了。于是唐王碍于故交的关系,就赐予了王显一个官位。谁知在王显被授予官职的当夜就暴毙身亡了。

另有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本是一位勤俭治国的能主,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之前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以来的又一次国家统一,因而被后世捧为明君之一。然隋文帝最终因不能分清忠奸,废了性格直率的太子杨雄,转立巧言辞令的杨广为太子。杨广即位后,荒淫好战,使得其父苦苦打下的家业在他手中短短十多年就挥霍一空,最终身死国灭,整个大隋朝在历史上仅存在三十八年。

《周易·坤》中说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说上天赐予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多大的荣华富贵,是看其具备多大的德行。若人所携带的德很少,又不知积德行善的话,给了他功名利禄都无福消受,因为没有德就载不起物质上的财富。上述的两个例子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王显因德少而注定命中无官,硬求取官位来最终也是享受不起;隋炀帝虽身为帝王,但不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道理,没有以德治国,哪怕隋文帝留下的基业再丰富,他也不能继承多久,最终弄得个国破家亡的惨状。

修炼人都知道,德不光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要求,还是一种实际的物质。人要想获得任何幸福和财富,都必须通过德去交换;反之没有德也什么都不会有,这才有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上天就是看人德的多寡来决定事的成败。而“不失不得”是宇宙中既定的规矩,所以积德行善者必有余庆,反之强取豪夺者必遭余殃。


原文链接:厚德载物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