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

汉唐风:真有天堂吗?黄帝梦游天国的故事


很多人声称去过天国,但解释的都不是很相同。或许本来西方与东方就属于不同的天国吧。当年的黄帝也曾在梦中去过,回来按照天国的样子去治理自己的国家。


有一天,他白天睡觉时做梦,游历到了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离中国有几千,并不是乘船、坐车和步行所能到达的。那个国家没有老师和官长,一切听其自然罢了。那里的百姓没有嗜好和欲望,一切顺其自然罢了。他们不懂得以生存为快乐,也不懂得以死亡 为可恶,因而没有幼年死亡的人;不懂得私爱自身,也不懂得疏远外物,因而没有可爱与可憎的东西;不懂得反对与叛逆,也不懂得赞成与顺从,因而没有有利与有害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偏爱与吝借的,也没有什么值得畏惧与忌讳的。他们到水中淹不死,到火里烧不坏。刀砍鞭打没有伤痛,指甲抓搔也不觉酸痒。乘云升空就像脚踏实地,寝卧虚气就像安睡木床。云雾不能妨碍他们的视觉,雷霆不能捣乱他们的听觉,美丑不能干扰他们的心情,山谷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一切都凭精神运行而已。


黄帝醒来后,觉得十分愉快而满足,于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叫来,告诉他们说:〝我安闲地在家中住了三个月,清除了心中的杂念,降服了形体的欲望,专心考虑能够保养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却仍然得不到这种方法。后来我因疲倦而睡觉,做了一个这样的梦。现在我才懂得最高的‘道’是不能用主观的欲望去追求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却不能用语言来告诉你们。〞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乎和华胥氏之国一样,而黄帝却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曾中断过。


我们称后来的皇帝为天子,也是有道理的。他们其实是按照上天的意志在治理自己的国家。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

【传统文化】玉器和瓦罐


2006年3月19日】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溪(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侯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豁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方文化】十二门徒


2006年3月20日】在基督诞生前的三百年时,一位母亲生了十二个儿子。可她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不知如何来养活这些儿子。她天天向上帝祈祷,请他施恩,让她所有的儿子能和那预言 要降临人间的救世主在一起。当她生活越来越困窘时,她就把儿子一个个从身边打发出去找活路。


老大叫彼得,他已出门走了一整天,走了很远的路,最后进入了一片大森林。他想找一条出去的路,却再也找不着,反而越迷越深。加之他非常饥饿,几乎都站不起来了,他实在太虚弱了,只得躺下来,并深信死神就在咫尺了。


突然从他身边冒出了个小男孩,浑身上下闪着光,像天使一样和善。孩子拍了拍手,彼得只得抬起头望着他。只听小孩问道:“你为什么这般绝望地坐在这里?”


“唉!”彼得答道,“我正四处流浪,想找条活路,希望能见到那即将降临人间的救世主,那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孩子说:“那就跟我来吧!你的愿望会满足的。”


他拉着可怜的彼得的手,领着他穿过悬崖,来到一个山洞前。他们走进了山洞,里面全是金银水晶,一切都在闪闪发光。在洞的正中央有十二个摇篮挨个儿排放着。小天使说:“躺到第一个摇篮里睡一会儿,我会摇你入睡的。”


彼得照做了,天使边唱歌边轻轻晃动着他,最后摇他进入了梦乡。当他睡熟时,老二也被他的保护天使领来了,他也像哥哥一样被摇着进了梦乡;接着其他兄弟一个接着一个都来了,直到最后十二个兄弟都躺在金色的摇篮里睡着了。


他们睡啊,睡啊,一直到三百年后的最后一个晚上,救世主降临了,那时他们醒了,最终和救世主在一起,成了人们所说的耶稣的十二门徒。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爱子当教子成人 教子应自小重视


2006年3月20日】《颜氏家训》说:古代的帝王圣贤,孩子生下后,很小的时候,就有少师少保来负责教他孝仁礼义了。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和皇家一样,也当在孩子小的时候,他能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什么不能做他就不去做。这样几年后,可以不用体罚,父母既威严又有慈爱,子女因畏慎而产生孝心。


但我看世上有许多人,只知道爱而不懂得教育,做不到这些。孩子的饮食行为,都随心所欲。做得不对应训诫的时候反而夸奖他,应当诃责的时候反而嘻笑,等孩子长大懂事后,还以为理法就是这样。骄慢的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候大人才来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长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长反而会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长大成人,终是德行不好。


孔夫子说:“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就好象天性一样,习惯会成为自然。”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教育媳妇要从她初来时开始,教育孩子要从他小的时候开始。“这句话真是说得太正确了。


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疼爱子女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正道,不使他们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纵,就会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四种习惯都有,这是过份宠爱他们所造成的。”


自古以来许多父亲都知道疼爱子女,却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们危害他人,自取灭亡,这样的事例还少吗?疼爱子女,就应当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


疼爱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说:“孩子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教育他们。”这就好比种了一棵不正的树苗,说等到树木长大后再来修剪它,那样费力不更多吗?又像打开鸟笼把鸟放走之后再去捉鸟,解开缰绳把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与其这样,哪如事先就不放开鸟和马呢?


(源自:司马光《家范》)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方文化】寿命


2006年3月21日】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准备给万物的生命,这时驴子走了过来问道:“主啊,我将活多少年?”“三十年,”上帝回答道,“你满意吗?”“啊!主呀,”驴子答道,“那够长了。想想我活得多苦呀!每天从早到晚背着沉重的负担,把一袋的谷子拖进作坊,而其他人可以吃面包,他们只知用打我、踢我来的方式鼓舞我、振作我。请把我从这漫长的痛苦岁月中解放出来吧。”上帝很同情它,就减了它十八年的寿命。驴子心中宽慰地走了。


接着狗又来了。“你想活多久?”上帝问,“三十年对驴来说太长了,但你会满意吧!”“主呀,”狗回答说,“这是你的意志吗?想想我将怎样狂奔,我的脚决不可能坚持那么久,当我一旦不能叫了,除了从一个角落跑到另一个角落,我还能干什么呢?”上帝见它说得对,减了它十二年寿命。


接着猴子来了。“你一定愿意活三十年吧?”上帝对它说,“你不必像驴和狗那样干活,却可以享受生活。”“啊!主呀,”它回答,“过去也许是这样,但现在已大不同了。如果天降小米粥,我可没有勺儿。我总是干些发笑的勾当,比如做做鬼脸逗人发笑。如果他们给我一个苹果吃,我就大咬一口,不过它是酸的。悲哀常常藏在欢笑之后!三十年我可耐不住。”上帝仁慈,减了它十年。


最后人类出现了,他是那样地开心、健康而又充满生命力,他请上帝指定他的寿命。“你将活三十年,”上帝说,“够长了吗?”“太短了,”人说,“当我刚建起我的房子、在自己的灶上烧火时,当我辛勤栽培的树木刚开花结果时,当我正准备享受生活时,我却要死了!哦,主呀,请延长我的生命吧!”“加上驴子的十八年。”上帝说。“那还不够。”人回答。“那再加上狗的十二年。”“还是太少了。”“那么,”上帝说,“我再给你猴子的十年,但不能再多了。”人走了,但还是不满意。


这样人活七十岁,起先三十年是他的本份,但瞬息即逝,这阶段他健康、快乐,高兴地工作,生活也充满了欢乐。接下来是驴子的十八年,这时候,生活的负担压在肩上,他得辛勤地劳作养活他人,他这种忠实的服务换来的却是拳打和脚踢。然后是狗的十二年,那时他失去了利齿,咬不动东西,只能躺在墙脚忿忿不平地低吼。这痛苦日子过后,猴子般的生活结束了他最后的一生。这时,他傻头傻脑,糊里糊涂,成了孩子们捉弄、嘲笑的对象。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利心不动道心存 暗施阴德天神助


2006年3月21日】林积,字善甫,唐朝南剑州人,广览诗书,九经三史无不通晓。


林积在京师大学读书时,曾请假回家侍奉生病的母亲。待母亲病愈后,林积便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在途中,林积投宿在一家旅店,睡觉时在床上捡到了一个布囊,打开一看,里面有数百颗宝珠。


第二天一大早,林积就问店主:“昨夜什么人在这间房中住宿呢?”店主说:“昨夜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巨商。”林积说:“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啊,在这里等我,我却耽误了。”并对店主说:“这人如果回来找我,你就让他到京师贯道斋,找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不要忘了啊!”林积付了房钱后便上路了,但在路上他仍放心不下,生怕店主忘了,于是就沿路贴手写的文告,上写:“某年月某日有剑浦林积夜宿旅店,有故人‘元珠’,请到贯道斋寻访。”


其实这些宝珠是富商张客丢在旅店的,他到集市上准备卖珠子时,方才发现丢失了,吓得魂不附体。他在外苦心经营多年,总共才积攒了这包珠子,现在丢失了,回家后妻儿哪会相信呢?再三思量后,只得原路返回寻找。一直找到了原来住宿的那家旅店,店主把那天林积的嘱托告诉了他,富商自己也看到了沿路贴的文告,于是就前往贯道斋拜访林积。


富商来到贯道斋后,跪拜林积,流泪诉说了事情的原委。林积问他囊中有什么,富商如数回答了他。林积知道真是他丢的,便将珠子还给了他。富商感激林积的恩德,只想拿回一半的珠子回家赡养老小。林积说:“我如果真想要你的一半珠子,就不会沿路贴文告让你来寻找了。”富商坚持只拿一半,林积坚持不接受。数次推让后,富商见林积心意已决,只得拿着珠子拜谢而去。富商到集市后,将一半的珠子卖掉,把卖的钱全部捐给了寺院,为林积建生祠供养,报答他的还珠之恩。


古人云:“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恶之家必有余殃。”林积后来一举及第,位至三公,二子历任显宦。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成语故事】推己及人


2006年3月22日】春秋时期,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齐国下大雪,连下了三天三夜还不停歇。人们要出门都觉的很烦恼,因为天冷、路又不好走,心中都期盼这场雪能停下来。


这一天,齐国的君主齐景公披了一件狐腋皮袍,坐在窗前欣赏雪景。齐景公愈看愈觉得景色迷人,心里盼着大雪能再多下几天,使得景色更加美丽。


这时,齐国的大夫晏婴進来了,齐景公兴致很高的对晏子说:“今年的天气真怪,你看,一连下了三天大雪,可是天气一点都不觉的冷,好象是春暖的时候呢。”


晏子看景公的身体被暖和的皮袍裹的紧紧的,而且屋里又生了一盆熊熊的火炉,当然觉的像春暖的时候。这时,晏子故意问景公:“天气真的一点也不冷吗?”


景公感觉很有趣的看了一眼晏子,笑着点点头,意思好象在说,难道我这么大的人,连天冷还是天热都感觉不出来吗?


晏子知道景公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问,就很直接了当的对景公说:“大王,我听说从前的贤明的君主,会在自己吃饱时想到也许有人在挨饿;当自己穿暖了,会想到也许有人在受冻;当自己舒舒服服的在家里过着快乐的日子时,也会想到也许有人在外面受苦。可是,您为什么却没有想到要为别人着想呢?”


景公被晏子说的面红耳赤,知道自己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遇事应多为别人着想,后人就把这个故事引申为“推己及人”这句成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方文化】傻小子学害怕


2006年3月22日】有位父亲,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聪明伶俐,遇事都能应付自如;小儿子呢,却呆头呆脑,啥也不懂,还啥也不学,人们看见他时都异口同声地说:“他父亲为他得操多少心哪!”


遇到有什么事儿要办的时候,总得大儿子出面去办;不过,要是天晚了,或者深更半夜的时候,父亲还要他去取什么东西的话,而且要路过墓地,或者其它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他就会回答说:“啊,爸爸,我可不去,我害怕!”他是真的害怕。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讲故事,讲到令人毛发悚立的时候,听故事的人里就会有人说:“真可怕呀!”小儿子在这种时候,总是一个人坐在屋角里听他们说话,却怎么也不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常常大声地说:“他们都说,‘我害怕!我害怕!’可我从来不害怕。我想这一定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我完全弄不懂的本领。”


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就呆在角落里,给我听好了。你已经是一个强壮的小伙子了,也该学点养活自己的本事了。你看你哥哥,多么勤奋好学;你再看看你自己 ,好话都当成了耳边风。”


“爸爸,你说的没错,”小儿子回答说,“我非常愿意学点本事。要是办得到的话,我很想学会害怕,我还一点儿也不会害怕呢。”


哥哥听了这话,哈哈大笑起来,心想,“我的天哪,我弟弟可真是个傻瓜蛋;他一辈子都没什么指望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嘛。”父亲叹了一口气,对小儿子回答说:“我保证,你早晚能学会害怕;不过,靠害怕是养活不了自己的。”


过了不多日子,教堂的执事到他们家来做客,于是父亲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抱怨他的小儿子简直傻透了,啥也不会,还啥也不学。他对执事说:“您想一想,我问他将来打算靠什么来养活自己,他却说要学会害怕。”


执事听了回答说:“如果他想的只是这个的话,那他很快能学会的。让他跟我走好啦,我替你整治他。”


父亲满口答应,心想,“不论怎么说,这小子这回该长进一点啦。”于是,执事就把小儿子带回了家,叫他在教堂敲钟。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执事把小儿子叫醒,要他起床后到教堂钟楼上去敲钟。“这回我要教教你什么是害怕。”执事心里想着,随后悄悄地先上了钟楼。小儿子来到钟楼,转身去抓敲钟的绳子的时候,却发现一个白色的人影儿,正对着窗口站在楼梯上。


“那是谁呀?”他大声地问,可是那个影子却不回答,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回话呀!”小伙子扯着嗓子吼道,“要不就给我滚开!深更半夜的你来干啥!”


可是执事呢,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想叫小伙子以为他是个鬼怪。


小伙子又一次大声吼道:“你想在这儿干啥?说呀,你实话实说,不说我就把你扔到楼下去。”


执事心想:“他不会那么做”,因此他依然一声不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就象泥塑木雕的一般。


接着小伙子第三次冲他吼叫,可还是没有一点儿用,于是小伙子猛扑过去,一把将鬼怪推下了楼梯。鬼怪在楼梯上翻滚了十多级,才躺在墙角不动了。接着小伙子去敲钟,敲完钟回到了他自己的房间后,一言未发,倒头便睡。


执事的太太左等右等却不见丈夫回来,后来她感到很担忧,就叫醒了小伙子,问他:“你知不知道我丈夫在哪儿?他在你之前上的钟楼。”


“不知道,”小伙子回答说,“不过,有个人当时对着窗口站在楼梯上。我朝他大吼大叫,他不答话,也不走开,我想那一定是个坏蛋,就一下子把他从楼梯上推了下去。您去看看,就知道是不是您丈夫了。要是的话,我非常抱歉。”


执事的太太急匆匆跑了出去,发现她丈夫正躺在墙角,一边呻吟一边叹息,因为他的一条腿给摔断了。


执事的太太把他背回了家,随后跑去见小伙子的父亲,对着他大喊大叫:“你的那个小子闯下了大祸。他把我丈夫从钟楼的楼梯上一把给推了下来,腿都摔断了。把这个废物从我们家领走吧。”


一听这些,父亲惊慌失措,风风火火地跑到执事家,对着儿子破口大骂:“你一定是着了魔,竟干出这等混账事来!”


“爸爸,”小伙子申辩说,“一点儿都不怪我呀。您听我说:他深更半夜的站在那里,好象是来干坏事的。我哪里知道那是谁呀!我一连三次大声地告诉他,要么答腔儿,要么走开。”


“唉!”父亲说道,“你只会给我招灾惹祸。你给我走得远远的,别让我再见到你。”


“好吧,爸爸,”小伙子回答说,“可得等到天亮才成。天一亮,我就去学害怕。起码我要学会养活自己的本事。”


“你想学啥就去学吧,”父亲说道,“反正对我都是一回事。给你五十个银币,拿着闯荡世界去吧。记着,跟谁也别说你是从哪儿出去的,你父亲是谁。有你这样一个儿子我脸都丢光了。”


“那好吧,爸爸,我就照您说的去做好 啦。”小伙子回答说,“如果您不再提别的要求的话,这事太容易办到啦。”


天亮了,小伙子把那五十个银币装进衣袋里,从家中走出来,上了大路。他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自言自语:“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


过了不久,有一个人从后面赶了上来,听见了小伙子自言自语时所说的话。他们一块儿走了一段路程,来到了一个看得见绞架的地方,这个人对小伙子说:“你瞧!那边有棵树,树上一共吊着七个强盗。你坐在树下,等到天黑了,你准能学会害怕。”


“如果只要我做这个的话,那太容易啦。”小伙子回答说,“要是我真的这么快就学会了害怕,我这五十个银币就归你啦。明天早晨你再来一趟。”


小伙子说完就朝绞架走去,然后坐在绞架的下面,等着夜幕的降临。他坐在那里感到很冷,于是就生起了一堆火。可是夜半风起,寒冷难耐,他虽然烤着火,还是感到很冷。寒风吹得吊着的死尸荡来荡去,相互碰撞。他心想,“我坐在火堆旁还感到挺冷的,那几个可怜的家伙吊在那里,该多冷呀。”小伙子的心肠可真好:他搭起梯子,然后爬上去,解开了这些被绞死的强盗身上的绳索,再一个接一个地把他们放下来。接着他把火拨旺,吹了又吹,使火堆熊熊燃烧起来。然后他把他们抱过来,围着火堆坐了一圈,让他们暖暖身子。可是这些家伙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甚至火烧着了他们的衣服,他们还是一动也不动。于是小伙子对他们说:“你们在干什么?小心点啊!要不我就把你们再吊上去。”可是这些被绞死的强盗根本听不见他的话,他们仍然一声不吭,让自己的破衣烂衫被火烧着。


小伙子这下子可真生气了,于是就说:“你们一点儿都不小心,我可帮不了你们啦,我才不愿意和你们一起让火烧死呢。”说完,他又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全都吊了上去。然后,他在火堆旁坐了下来,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清早,那个人来到小伙子面前,想得到他的五十个银币。他对小伙子说:“喂,我想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害怕了吧?”


“不知道哇,”小伙子回答说,“我怎样才能知道呢?上边吊着的那些可怜的家伙,怎么都不开口,个个是傻瓜,身上就穿那么点儿破破烂烂的衣服,烧着了还不在乎。”


听了这话,那个人心里就明白了,他是怎么也赢不到小伙子的五十个银币了,于是,他就走了,走的时候说道:“我活这么大岁数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呢。”


小伙子又上了路,路上又开始嘀嘀咕咕地自言自语:“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


一个从后面赶上来的车夫听见了小伙子的话,就问道:


“你是谁呀?”


“我不知道。”小伙子答道。


车夫接着问道:“你打哪儿来呀?”


“我不知道。”


“你父亲是谁?”


“这我可不能告诉你。”


“你一个劲儿地在嘀咕些啥呢?”


“咳,”小伙子回答说,“我想学会害怕,可没谁能教会我。”


“别说蠢话啦,”车夫说道,“跟我走吧。我先给你找个住的地方。”


小伙子跟着车夫上了路,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一家小旅店,打定主意要在这儿过夜。他们进屋时,小伙子又高声大嗓门地说了起来:“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


店主无意中听到了这话,就大声地笑了起来,然后说:


“你要是想这个的话,这里倒是有一个好机会呀。”


“别再说了,”店主的太太说道,“有多少冒失鬼都在那里送了命啊。要是这个小伙子的那双漂亮的眼睛,再也见不到阳光了,那多可惜呀。”


听了店主太太的这番话,小伙子却说:“我一定要学会,不管多么艰难,我都不在乎。正是为了这个我才从家里出来闯荡的。”小伙子死缠着店主不放,店主只好告诉他:离小旅店不远,有一座魔宫,谁要想知道害怕是怎么一回事,只要在那里呆三个夜晚就行了。国王已经许下诺言,谁愿意到魔宫里一试身手,就把公主许配给谁。那位公主啊,是天底下最最美丽的少女呢。在魔宫里,藏着大量的金银财宝,由一群恶魔把守着。谁要是能得到这些金银财宝,就是一个穷光蛋也会成为大富翁的。不少人冒险进到魔宫里去,可是都是有去无还。


第二天早晨,小伙子去见国王,他对国王说:“如果能得到您的允许,我很高兴到魔宫里去守夜三天。”


国王对小伙子上下打量了一番,觉得他挺不错的,就回答说:“你可以去,你还可以要三样东西带到魔宫里去,但必须是无生命的东西。”


“那么,”小伙子回答说,“我就要一把火、一个木匠工作台,还要一台带刀的车床。”


国王吩咐把小伙子所要的东西在白天搬运到魔宫里去。黄昏时分,小伙子走进魔宫,在一个房间里生起了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木匠工作台和车刀放在火堆旁边,自己则靠着车床坐下。“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他说道,“没准在这儿我还是学不会害怕。”


快到半夜的时候,小伙子打算往火堆里添柴,好让火烧得旺些。正当他使劲儿吹火的时候,突然听到从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传来的叫声:“喵儿,喵儿,我们好冷啊!”


“你们这帮笨蛋,”小伙子说道,“喵喵地叫喊个啥?要是真冷,就坐过来烤烤火。”


他话音刚落,就一下子跳过来两只大黑猫,在他身旁坐下,一边坐一只,瞪大眼睛恶狠狠地盯着他。过了一会儿,两只黑猫烤暖和了,就对小伙子说:“伙计,咱们一起打牌怎么样?”


“那敢情好,”小伙子回答说,“不过呀,得先让我看看你们的爪子。”两只黑猫果真把爪子伸了过来。


“哎呀呀,你们的指甲好长啊!”小伙子大声说道,“等一下,我来给你们剪一剪吧。”


小伙子说着就掐住它们的脖子,把它们放在木匠工作台上,牢牢地夹住它们的爪子。然后他说:“我已经看过你们的爪子了,我不喜欢和你们打牌。”说完,他把两只黑猫给打死了,扔到了外面的水池里。


可是,他刚刚收拾了这两只黑猫,准备回到火边坐下的时候,从房间的各个角落、各个洞穴又钻出成群的黑猫和黑狗,还拖着烧得火红的链子,而且越来越多,多得连小伙子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些黑猫黑狗尖叫着,声音非常吓人,接着它们在火堆上踩来踩去,把火堆上燃烧的柴火拖得到处都是,想将火弄灭。起先,小伙子一声不吭地忍受着它们的恶作剧,可等到它们闹得太不像话了,他一把抓起车刀来,大声喝道:“都给我滚开,你们这帮流氓 !”说着他就开始左劈右砍。有的猫狗逃之夭夭,没逃掉的就被他砍死了,扔进了外面的水池里。


他回屋后,把余烬吹了又吹,使火重新熊熊燃烧起来,然后坐在火边暖和暖和身子。他这样坐着坐着,眼睛渐渐地就睁不开了,他很想睡上一觉。他环顾四周,发现角落里有一张大床。“这正是我需要的东西。”他说道,然后就躺了上去。谁知他刚要合眼,大床却开始移动,接着在魔宫中到处滚动。


“接着滚,挺好的,”小伙子喊叫着说,“想滚多快都行啊。”话音刚落,大床就象有六匹马拉着似的,上下翻腾,飞也似的向前滚动,越过一道道门槛,翻越一段段楼梯。忽然间,轰隆一声巨响,大床翻了个个儿,来了一个底朝天,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小伙子的身上。可小伙子把床垫枕头什么的猛地一掀,就钻了出来,然后说道:“现在谁想乘坐,就请便吧。”


说完他便躺在火堆旁,一觉睡到大天亮。


第二天早上,国王驾到。国王看见小伙子躺在地上,以为他丧生于鬼怪,确实死了,国王于是长吁短叹,说道:“多可惜啊!多帅的小伙子啊!”


小伙子听到这话,一跃而起,说道:“还没到这份儿上!”


国王见此情景又惊又喜,问他情况如何。


“很好,”小伙子回答说,“已经过去了一夜,另外两夜也会过去的。”


小伙子回到旅店,店主惊得目瞪口呆。他对小伙子说:


“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你学会害怕了吗?”


“还没有呢,”小伙子回答说,“完全是白费力气。要是有谁能教我学会害怕就好啦!”


第二天晚上,小伙子又走进古老的魔宫。他在火堆旁坐下来之后,又开始老调重弹:“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


时近午夜,小伙子听见一片嘈杂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随后又安静了一小会儿,接着顺着烟囱跌跌撞撞下来一个半截人,一步跨到小伙子的面前。“喂,”小伙子说,“还得有半截才行,这成什么样子!”


说完,嘈杂声又响了起来。随着一阵喧嚣,另半截身子也摇摇晃晃地落了下来。“等一等,”小伙子说,“我把火吹旺一点。”


当小伙子把火吹旺了,转过头来时,那两个半截身子已经合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可怕的家伙,正端坐在小伙子的座位上。


“我可没这个意思,”小伙子大声地嚷嚷说,“那座位是我的。”


那个家伙想把小伙子推开,可小伙子怎么会答应呢,一用劲儿把那家伙推开,重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随后,越来越多这样的家伙从烟囱落到地面,他们随身带着九根大骨头和两个骷髅,把骨头立在地上就玩起了撞柱游戏。小伙子一见心里痒痒的,也想玩这种游戏,于是就问他们:“喂,算我一个好吗?”


“好哇,”他们回答说,“有钱就来玩。”


“钱我有的是,”小伙子回答说,“不过你们的球不太圆。”


说完他就抓起骷髅,放在车床上把骷髅车圆了。


“圆啦,”小伙子喊叫着说,“这回就滚得更顺溜啦。我们会玩得很痛快!”


小伙子和他们一块儿玩了起来,结果输了一些钱。说也奇怪,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眼前的一切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小伙子默默地躺下睡觉。


第三天晚上,小伙子又坐在工作台上,心情烦躁地叨咕:


“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


话音刚落,突然走进来一个高大的男人,个头比小伙子见过的任何人都高,样子特别可怕。他已上了年纪,留着长长的白胡子。


“嘿,淘气鬼!”他吼叫道,“你马上就学会害怕啦!你死到临头啦!”“没那么容易吧,”小伙子回答说,“要我死,先得我答应。”


“我这就宰了你。”这个恶魔咆哮道。


“忙什么,忙什么,”小伙子对他说,“别尽吹牛皮。我觉得我和你的劲一样大,或许比你的劲还要大。”


“那咱们较量较量。”老头儿大叫道,“要是你比我劲大,我就放你走。过来,咱们比试比试吧。”


他领着小伙子穿过黑乎乎的通道,来到一座铁匠炉前。老头儿举起一把斧头,猛地一下,就把一个铁砧砸进了地里。


“我会干得比这更漂亮。”小伙子一边说着一边朝另一个铁砧走过去。老头儿站在一旁观看,白花花的胡子垂在胸前。小伙子一把抓起斧头,一斧就把铁砧劈成两半,还把老头儿的胡子紧紧地楔了进去。


“这下我可逮住你啦,”小伙子大叫道,“是你死到临头啦!”


说着小伙子顺手抓起一根铁棍,对着老家伙就乱打起来,打得他鬼哭狼嚎,央求小伙子住手,并告诉小伙子说,如果他住手,他会得到一大笔财富。于是小伙子将斧头拔了出来,放开了老家伙的长胡子。


老头儿领着小伙子回到魔宫,给他看了三只大箱子,箱子里装满了黄金。“一箱给穷人,”他说道,“一箱给国王,另一箱就是你的了。”


正说着话的当儿,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这个老妖怪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只剩下小伙子一个人站在黑夜之中。


“我自己能离开这个地方。”小伙子说道,说完就开始在四周摸索,终于找到了回房间的路。回到房间后,他就在火堆旁睡着了。


次日早上,国王再次驾到,问小伙子:“我想这回你终于学会害怕了吧?”


“没有,真的没有,”小伙子回答说,“害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让我看了好多金子,可他并没告诉我害怕是怎么回事啊!”


“好吧,”国王对小伙子说,“既然你解除了宫殿的魔法,你就娶我的女儿为妻吧。”


“那可真是太好啦。”小伙子回答说,“可我现在还是不明白害怕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黄金被取出来后,就举行了婚礼。小伙子非常爱他的妻子,感到生活无比幸福,可是他仍然不停地唠叨:“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我要是会害怕该多好啊!”对此他年轻的妻子终于恼火了,于是她的贴身丫环对她说,“我来想个办法,准叫他学会害怕。”


说罢她来到流经花园的小溪边,让人把满满一桶虾虎鱼放到屋里,然后告诉她的女主人,等到她丈夫夜里熟睡时,把被子掀开,再把桶里的鱼和水一古脑倒在他身上,这样一来,虾虎鱼就会在他全身乱蹦乱跳。


果然小伙子一下子就惊醒了,大喊大叫:“我害怕!哎呀,哎呀!到底是什么使我害怕的呀?亲爱的,这下我可知道害怕是怎么回事啦!”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方文化】返老还童


2006年3月23日】当我们的主还在地上巡视时,有一天晚上,他带着圣彼得到一个铁匠家投宿,铁匠倒还乐意。这时碰巧来了位乞丐,年迈体弱,精神不振,样子十分可怜,他求铁匠施舍点东西给他。


圣彼得很同情他,说:“主呀,如果你愿意,请帮他治一下病吧,让他能够自己挣得食物。”上帝非常和蔼地说:“师傅,请把你的铁炉借我用一下,加些炭在里面,我要把这老乞丐炼得年轻些。”铁匠非常乐意,圣彼得便拉起风箱,上帝把乞丐推进炉火中的最旺处,老人在里面烧得像玫瑰般通红,口里还大声赞美着上帝。过了一会儿,上帝踏到水槽前,把这烧红的人放了进去浸在水中,等他冷却后,上帝就向他祝福。


过了一会儿,那小个子老人一跃而出,面目一新了,他显得那样挺直、健康,就象一位二十岁的小伙子。铁匠在一旁仔细地瞧着,请他们一起吃了晚饭。铁匠有位半瞎背驼的老岳母,她走到年轻人的跟前,仔细地瞧着,问他炉火可曾烧了他。那人告诉他从来没有这般舒服过,立在炉火中,就象沐浴在清凉的露水中一样。


那年轻人的话在老妇人的耳边响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上帝准备上路了,他感谢了铁匠,铁匠认为他也能把自己的老岳母变得年轻些,因为昨天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于是他问岳母是否也想变成个十八岁的少女跳来跳去。她说:“我太想了。”


于是铁匠生起了一炉大火,把老妇人推了进去。她在里面翻来覆去,叫得十分可怕。“安静地坐着,你又叫又跳干什么?”铁匠对她叫道。说完他又重新拉风箱,把老妇人的破衣服都烧了个精光。老妇人还是叫不绝口,铁匠便怀疑 道:“难道我手艺没学到家?”于是把她拖了出来,扔进水槽里。老人又是一阵尖叫,连住在楼上的铁匠的妻子和老人的媳妇都听见了,她们一齐跑下楼梯来。


只见老婆子在水槽里卷成一团,号啕大哭,她的脸已起皱,烧得不成样子了。那两个人正怀着孩子,由于受了惊吓,那天晚上就生下了两个小孩,不像人,而像猴子。后来他们跑进了森林,从此地上就有了猴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忍辱不怨 反为人着想


2006年3月23日】李宗谔,字昌武,宋朝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为人宽厚,博学多才,官至右谏议大夫。李宗谔的父亲是宰相文正公李昉,父亲当政时,他总是避开嫌疑,远离权势,出入车马俭朴,与贫寒的读书人没什么区别。


有一天,李宗谔在外面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父亲,但其父亲马前的官吏并不认识他,对他大加辱骂呵斥。从此以后,李宗谔每次遇到这个人,都会自己回避隐藏,生怕这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而感到羞愧。


李宗谔身为宰相之子,能够避嫌远势,面对无理辱骂,宽宏大量不与计较已经难能可贵,他却能够一心为辱骂自己的人着想,这真是有修养的真君子风范。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轻利重义 善良忠厚


2006年3月24日】宋清是长安城里一位人人皆知的药商。他待人仁厚,买卖实在,所以远近闻名。


卖药材的都知道宋清的人品好,价格合理,所以采药人都争先恐后到他那里卖药。他配的药又从没有出过一点儿差错,人们都很信任他,来他这儿买药的人自然就很多。


有时病人无钱付账,宋清总是说:“治病救人要紧。钱什么时候有,再送来就是了。”有的人药费拖了一年,仍无钱付账,宋清也从不上门讨账,每到年底,宋清总要烧掉一些还不起钱的欠条。


有人对此颇不理解,说:“宋清这人一定是脑袋有问题 ,否则,怎么会办那样的傻事?”


宋清却说:“我并不傻,卖药40多年,我总共烧掉别人的欠据数不清了,这些人并非是为了赖账,有的人后来当了官,发了财,没有欠据,他照样不忘当初,会加倍地送钱来还我的,真正不能还的毕竟是少数。而且人们是对你信任,才会有事来找你,而不找别人,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友情。”


宋清善良忠厚,轻利重义,以德取信于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敬重,他的生意也就随之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反观现在很多人重利忘义、为了私利随意去伤害他人,却不知真正损失的是自己的德和福份,真是可怜又可悲。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方文化】希腊文学基础简介


2006年3月24日】最初的古希腊文学同世界其它地区的文学一样是口头文学,表现为神话传说、史诗、寓言之类形式,但其形成的时间很难稽考。


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歌。目前确切可知的最早作品是源于荷马时代的荷马史诗,起初是零散的片断,约在公元前9世纪或至迟在公元前8世纪大概由荷马系统 编成,完整的定本则出现在希腊字母文字发明以后的公元前6世纪。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修记》两部长诗,前者叙述亚该亚人联军远征特洛伊的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由主人公阿喀琉斯的愤怒提出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感情和理智的冲突。后者写战争生还者奥德修返家路上的传奇经历。由于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伦理亲切,史诗成为古希腊人世代最受欢迎、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散文记事家,以文字记录的故事与口头故事相对映。他们的作品内容博杂,历史 、地理、风情、神话、传说混合在一起,但因天灾人祸 仅传下来一些只言片语。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是《伊索寓言》,相传它们的作者是萨摩斯岛的伊索。据说伊索是一个奴隶,他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而获得解放,并成为一位哲学家。迄公元1世纪有人将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汇集在伊索的名下,统称为《伊索寓言》(今存三百余篇)。《伊索寓言》反映了下层民众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对它所影射的权贵们给予了讽嘲和鞭挞。在作品形式上《伊索寓言》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常被后人仿效和引用。伊索寓言也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文学作品之一,在明代就已出现名为《况义》的译本,在清代又有名为《意拾蒙引》和《海国妙喻》等译本。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返老还童


2006年3月25日】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这些成语都来自于古代文化中的典故。比如现在我们对于那些年纪老,但时常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说他们是“返老还童”。事实上,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 故事。


在汉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是皇室的亲戚,做了很大的官。但是他还不满足,常常在想,如果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永远不会死,那该有多好。


他听说有些神仙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去研究和祈求可以成为神仙的方法。


有一天,有八个自称是神仙的老人来拜访刘安。刘安家门口的仆人向来是瞧不起人的。一看这八个老人,头发胡须都白了,又一副体弱多病的样子,就不许他们进门,并且说道:“人家都说神仙是不会老、不会死、永远年轻的,你们几个却老的这样可怜,怎么可能会是神仙呢?我看你们一定是骗子,想来骗我家 主人的钱,我奉劝各位赶快离开,否则我叫人来赶你们走就不好意思了。”


八位老人听完后,都哈哈的笑了起来,其中一位老人笑完之后说:“你看我们都很老,就不相信我们是神仙,你也未免太瞧不起人了。如果我们现在当场返老还童,变成小孩子,那你信不信呢?”


说完,那八个老人就都转过身子,背对着那个仆人,没过几分钟,当那八个老人又转回来面对仆人时,却变成八个小孩子了。那个仆人一看,吓了一大跳,认为是真的神仙来了,什么话也不敢说,赶快跑进大厅向主人报告去了。


其实许多现代科学 认为不可能或者称之为迷信的事,在历史上都有真实的记载。人向往神、相信神,神就会展现出来给人看。相反人否定神、背离神,当然就感受不到、看不到神的种种神迹 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恭敬谨慎


2006年3月25日】石奋,西汉河内郡温县人,累官至太子太傅。


石奋虽没有文才学问,但他的恭敬、谨慎,没人能比。孝景帝即位时,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做事严谨,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所以又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们有错误,石奋并不谴责他们,而是不坐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这样儿子们便会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石奋这样才能答应。皇上经常赏赐食物给他家,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象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


四子石庆曾担任太仆,一次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才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几个儿子中算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


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严谨而闻名于各郡各国,虽然齐、鲁那些地方的儒生品行虔诚庄重,但还是都自认为比不上石奋。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说话谨慎,勤勉做事’,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所以他的教化虽不严肃但很有成就,虽不严厉但治理有成。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慈爱宽仁的郑板桥


2006年3月26日】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 。乾隆年间中進士后,到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当知县。后来因为灾荒年请求赈济灾民而获罪,辞官家居,以卖书画为生。他的诗歌、书法、绘画均有成就,号称“三绝”,名重一时。


郑板桥对人生的贵贱、贫富看得很透,从来不以富贵贫贱论人。当他还是个秀才的时候,有时翻家中的旧书籍,见到家中佣人的先人所订立的卖身契据等,就会马上拿去烧掉,而不是拿去还给佣人本人或者自己仔细看契据内容,就是怕佣人知道了感到难堪。


郑板桥长大后自己当家,用佣人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对方和自己立契约,他是不想让后世子孙借此逼勒,苛求家中佣人。


郑板桥经常在外做官,他常写信教育在家中当家的堂弟郑墨要与人为善,宽厚对待家中的佣人,不要以贫富贵贱论人。他还写道:“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时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郑板桥举宋代苏东坡和自己的例子,告诫郑墨多看别人的长处,话语 之中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郑板桥让郑墨把俸钱带回家后,还特意写信嘱咐弟弟要挨家挨户,逐一散发给自家的邻居族人,“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郑板桥将自己的俸钱救济亲朋好友、鳏寡孤独之人,可见其仁慈宽厚。


郑板桥还教育郑墨要体恤贫苦之人。如果人家要借钱,必须要成全;假如不能偿还,也要宽容他。


郑板桥52岁时才得一子,因此对孩子十分钟爱,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潍县任官,写信给郑墨要他代自己好好教育儿子,防止刻薄急躁等坏习气,并要求刚刚6岁的儿子对师长有礼貌,对同学关心。他写道:“纸墨笔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郑板桥让儿子从小就懂得为善之道,养成忠厚而有同情心的性格。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2006年3月26日】张僧繇是南朝梁武帝的右军将军,是当时有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每当梁武帝思念分封各地的儿子,就命张僧繇去写生。他画出来的肖像画,个个栩栩如生,武帝一看就安心多了。


他也喜欢描绘动物,据说他曾在房子的东墙上画一只老鹰,西墙上画一只鹬,结果原先居住在屋檐下的小鸟吓的不敢再住下去,可见他的笔下功夫有多厉害。


据说他还在苏州华严寺的大殿上画过一条会飞的大龙呢!当他画好的时候,突然狂风暴雨,墙上的龙仿佛就要飞上天的样子,于是他又画一条铁链将它拴住。不过许多人不相信,以为只是谣传而已。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记载:金陵安乐寺的和尚请张僧繇去画龙,于是一大群人争先恐后跑到安乐寺,都想看看实际的情形。只见张僧繇屏气凝神,一言不发,没过多久就画好了四条龙,但是却没有眼睛。大家议论纷纷,不晓得他为何要这样画。


“你们一定觉的奇怪吧!其实眼睛是龙的精神所在,其它部份都画好了,只是形体而已,一旦加上眼睛就会具有生命,到时候就会飞走了。”


“哪有点上眼睛就会飞走的事?”大家都不相信,张僧繇只好摇摇头拿起画笔,小心翼翼的为两条龙点上眼睛。忽然,雷雨交加,这两条龙立刻破墙飞上云霄,而没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还在。这时候大家都惊讶的没有一点声音,等过了好一会儿,才赞叹张僧繇的技法高明。


此后,我们赞美某人的作品传神,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就是从这里取材的。在说话或写文章 时,在最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传神,我们也会用“画龙点睛”来比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不畏人知畏己知


2006年3月27日】清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他做官三十多年,清廉自守。在离任时,僚属们要派船来为他送行,但船却迟迟没有来。直到明月高挂时,方才见到划来一叶小舟。原来僚属们准备了临别赠礼,故意等到天黑才送来,以避人耳目。叶存仁拒绝了馈赠,赋诗写道:


月白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

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种自守精神,是说能够自己用“心法”来约束和要求自己。在传统文化 中,人们强调“慎独”和“不欺暗室”,就是说即使处于“暗室”,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坚持节操和上天要人循道的道德规范,丝毫不会因此而打折扣。因为敬神畏天的人们知道,三尺头上有神明,上天在关注着人的一思一念 ,一举一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方文化】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辨


2006年3月27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第一句话就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的学问。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人们通常认为惊诧就是好奇心。但笔者认为,其实诧异不同于好奇,而是由人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和灵性,触发了人与生俱来的对人生、物质、宇宙的探索之心而带来的思考状态。有灵性的人才会对大自然的造化感到惊诧,有足够悟性的人才能最终找到生命的归宿。


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他们常常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遭到嘲笑。据说,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斯只顾观察天象,没有注意脚下,跌入坑里。一个女奴嘲笑说,他只想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身边的和地上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则对世俗的嘲笑加以反讽,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泰利斯为了反击哲学无用的世俗偏见,用观测天象得到的知识预测气象,知道来年橄榄将丰收,于是事先租赁了全部的橄榄榨油作坊,等到橄榄丰收时,再把作坊以高价租出,结果获得一大笔利润。亚里士多德的结语是:“这件事表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希腊哲学是静观的。首先使用“哲学”这个词的毕达哥拉斯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兜售商品的小贩,有努力竞技的运动员,也有静观人生场景的观众。哲学家就是静观者。希腊哲学的这种静观是超越现实的。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哲学在希腊是一门独立而崇高的职业。哲学的职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希腊民族的思辨精神的发展,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静观、思辨的性格。


有人说,这种性格不但展现在他们创造的艺术 品的特殊美感之中,而且造就了高于周围民族文化的科学 理论。埃及人虽然最早从经验中总结出几何测量规则,但希腊人却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几何学的演绎体系;巴比伦人虽然早就开始了观察,但希腊人却利用观察材料提出天文学的思辨理论。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晋文公封山记过


2006年3月28日】《史记》记载: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春,秦军护送在外逃亡十九年的文公重耳归国即位。走到黄河 边上,跟随重耳多年的大臣咎犯担心回国后受到疏远,便向重耳请求道:“臣跟随您奔走于天下,过错颇多。这一点臣自己非常清楚。请准许我就此离去。”重耳安慰他道:“我在河伯面前发誓,归国后一定与您同甘共苦!”说完把玉璧投入河中,与咎犯订立了盟约。大臣介子推在旁边看了,暗笑着说:“上天开恩,所以公子兴盛。咎犯把公子的兴盛当成自己的功劳,跟君王讨价还价,真可耻呀!我不愿和他共事”。于是悄悄隐蔽起来,走掉了。


重耳回国后,对于跟随自己逃亡的人以及立下功绩的人根据功劳的大小予以奖赏。隐居起来的介子推不求俸禄,所以重耳也就没有给他。


介子推在家里对母亲说:“君主归国即位,实际上是上苍的福佑,而那几个跟随君主的人把功劳归为自己,这不明明是欺骗吗?窃取别人钱财的,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不用说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了!做臣子的虚报功劳,做君主的赏赐奸佞,上下相互欺骗,我和这些人实难共处啊!”


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白白死掉,又去埋怨谁?”


介子推说:“如果明知错误,却还去效仿他们,那么罪过更大呀!再说,既然已经说出了怨恨的话,就决不会再享受他的俸禄。”母亲又劝介子推去说明,介子推答道:“语言是修饰表现自身的,连自身都要归隐了,何必再去修饰表现呢?如果再去修饰表现一下,就无异于希求显达了。”于是,母子二人一同归隐,至死再也没有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可怜他,就在宫门上悬挂一张条幅,上写:“龙要上天,五条蛇辅佐;龙已上天,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受冷落,不是他的过错。”文公出门,看见了条幅,叹气道:“这说的是介子推呀!我一直忧虑王室的事,忘了给他行赏。”于是派人到处去找介子推,也没有找到。后来文公听说他躲進绵上山中,就把环绕绵上山的土地封给介子推,称之为“介山”,并说要“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随从重耳流亡的小臣壶叔说:“君王您三次行赏,都没有我的份,请问我犯了什么错?”文公回答:“凡是用仁义来引导我,用道德来规范我的,都应该受到上等的赏赐;凡是用善行来辅佐我,使我成就大业的,都应受到次等的赏赐;凡是冲锋陷阵,建立汗马功劳的,都应当受到再次等的赏赐。如果只能靠力气侍奉我,却无法补救我的过失,那么只能受到更次等的赏赐。所以三次赏赐以后,才能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文公的话,都很感欣慰。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不攻人短


2006年3月28日】王华,明朝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官至礼部侍郎,为人忠厚,颇有节操。


王华在任当官时,有人把别人做的事诬陷到他身上。有人劝王华申辩澄清这件事,王华说:“这是我同年好友做的事,我如果申辩澄清了,这就成了攻击朋友的隐私和过错了。”所以王华就始终没有申辩。


后来王华的儿子王守仁到京城做官,听到很多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于是准备上书皇帝,奏明真实情况。王华急忙写了一封信,制止他这样做,信中说道:“你把这件事当成我的耻辱,倘若你攻击我朋友的隐私和过错,这更是我的一大耻辱啊!”王守仁听了父亲的劝告,便没有再执意上书为父辩解。


“不攻人短,莫矜己长”是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传统 美德。反观一下自己,自己又何尝没有短处和过失呢?只看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这不但与己无益,而且会伤害他人,更是有违与人相交需谦和、至诚、重义的原则。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重义重德 君子所为


2006年3月29日】,华亭人,家境贫穷,只有几亩地。佃户因为有病把地荒废了,只好卖掉儿子来偿还田租。


李登瀛知道后,悲伤的说:“你因为有病不能耕种,这不是你的过错。我虽说贫困,还能自己谋生过活,怎么能让你们父子离散呢?赶紧拿着租金去赎回你的儿子。”


这人说:“儿子已经卖了,怎能让我再赎回来呢?”李登瀛说:“我一个穷书生尚且能不要你的租金,富户也一定懂得积德的,我跟去你说。”于是和他一同去了。


富户佩服李登瀛的德行,于是答应了他。父子两人感动的泪流满面,每天为李登瀛祷告祈福。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重德是君子所为,而贪图私利,违背德义,这就是小人行径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2月24日星期二

【传统文化】勿图虚荣


2006年3月29日】戚景通老年得子,56岁时才有了戚继光,对其非常疼爱,除了亲手教他读书习武,对戚继光的品行修养要求十分严格。


戚继光13岁那年,有一天穿了一双考究的丝履,心里觉得很舒服,不免在庭前多走了几个来回。


结果被父亲看见了,戚景通把他叫到书房,十分生气地训斥说:“穿上好的鞋子必定还想穿好的衣服,穿上好的衣服必定还想吃好的东西。你小小年纪就想吃好穿好,将来就会贪得无厌,长大后就会去追求锦衣肉食,要是做军官司,说不定还会侵吞士兵的粮饷。像这样下去,你就难以继承父辈的事业了。”


后来虽知道了这双丝履是外祖父送的,但戚景通还是让儿子把丝履脱下来,当即撕裂,以免他自幼养成奢侈的坏习惯。


有一年,戚家的十几间茅屋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戚景通请来几名工匠要翻修一下。为了能有一个接待朝廷命官的像样场所,他叫工匠在正厅安设四扇雕花门,让戚继光负责监工。


被请来的几名工匠认为戚家是名门望族,只安设四扇雕花门不免显得小气了点,就私下里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家大业大,应当里外门户都设雕花的,一共十二扇,这才和公子家的声望相配。”戚继光觉得有理,就向父亲提出了这个建议。


戚景通严厉斥责了他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并告诫他:从小贪图虚荣,长大就不能做大事。戚继光接受了父亲的批评,领着工匠,就安了四扇雕花门。


戚景通还教育戚继光,读书习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追求个人的功名富贵,而是要利国利民,学习“忠、孝、廉、节”等道德品行的修养。


戚继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一生只求安饱,笃志读书,苦习武艺,后来终于成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名载青史。


炫耀、沉迷、执著于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成就等,以此渴求他人的吹捧、表扬或赞美,这就是虚荣心。虚荣心的根源无非是为私为我,这必将消磨大志,难成大器。如果被这一虚幻的荣耀所奴役,为它去拼夺争抢,甚者伤人害己,这才是可悲的。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同心协力


2006年3月30日】在南北朝时期,西北边境地区有个鲜卑族人建立的国家叫吐谷浑,阿豺是这个国家的国王。


阿豺有二十个儿子,都骁勇善战,各有所长。阿豺在病危之际,召来儿子们,让儿子每人给他一支箭,又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轻易折断了。阿豺又说:“你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折断不了了。


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同心协力,社稷就稳固了。”


阿豺的“单箭易折,众箭难断”,以及古话说的“人心齐、泰山移”,都是说同心协力的重要。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为儿孙积钱财,不如教子孙修身重德


2006年3月30日】作为人的先祖,没有不希望能够造福于后代的。可是真能造福于后代的却很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今为后代谋利益的那些人,只懂得多积钱财留给后代儿孙。田地连阡陌,商铺遍布街巷,粮食堆满了仓库,财物塞满了箱子,仍然觉得不够,还在苦心谋求。这样他们心里就怡然自得,自以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尽了。


但是这些祖辈们却不懂得更重要的是应该用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子孙,也不懂得用礼法来管理家庭。他们自己几十年辛勤劳作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却被那些没有教养的子孙们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子孙们反过来讥笑祖辈们愚蠢,不会享受,还埋怨祖辈吝啬小气,曾经对自己不好,虐待了自己。


那些家里广有钱财但又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后代子孙,大都是一开始欺骗盗窃,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够的时候,就向他人立券借债,打算等到祖被死后再来还债。仔细考察一下这些子孙们的心思,发现他们只是盼望祖父早死。更有甚者,祖父有病不但不给治疗,反而在暗中投毒,以求早一些得到家里的财产。那些为后代谋利益的祖父们,不但助长了子孙的恶行,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过去有一位士大夫,他的祖先也是当朝名臣,他家里非常富裕但他却很小气,连斗升之粟、尺寸之布,他都要亲自管理。他还把金银财宝锁得严严实实,白天把钥匙装在身上,晚上睡觉时把钥匙放在枕头下边。后来他得了重病,不省人事,子孙们趁机把他的钥匙偷走,打开密室,找到存放财宝的箱子,偷走了金银财宝。


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就寻找枕头下面的钥匙,可是钥匙已没有了,他于是愤怒地死去了。他的子孙们不但没有为他的死而哭泣,反而因为相互争夺、藏匿财产,打斗、诉讼。就连未嫁人的女儿也蒙着头拿着状纸,在公堂之上喊冤叫屈,为自己争夺嫁妆。他们的卑鄙行为受到了乡里的讥笑,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子孙们从小长大,只懂得追逐利益,不知道讲道义。


生活中所用的钱财物资,本来是人所必需的,但是也不要去过份贪求。钱财一旦太多了,就会成为拖累。如果子孙们确实贤能,难道他们连粗食布衣都不能自己求得,难道会冻死饿死在路旁吗?倘若子孙们无能,即便是金银堆满屋,又有什么用呢?祖辈们积累财富留给子孙后代,足见他们十分愚蠢。


难道古代那些先贤都不关心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穷富吗?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给后代留下很多财产呢?因为古代圣人懂得留给子孙后代高尚的品德与严格的礼法熏陶,贤人们传给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俭朴的作风。


舜出身卑贱却能够努力修养品德,终于当上了帝王。他的子孙们继承他的高尚品德,统治国家历经长久而不灭。周朝从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开始修德积功,到了周武王的时候,终于推翻殷商,夺取了天下。《诗经》里说:“周文王谋及子孙,扶助子孙。”指的就是周文王积累恩德,申明礼法,而且将这笔财产传给后代,使得国家安定、社稷稳固。因而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统治国家八百年。他们的那些旁系亲戚也成了天下的望族,被分封的诸侯遍及海内。周家祖先留给后代的利益难道不大吗?


(源自:司马光《家范》)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行善传家 厚德望族


2006年3月31日】樊重,字君云,西汉南阳湖阳人。性情温和厚道,为人乐善好施,喜欢帮助别人,做事讲究法度。家中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


樊重的家中世代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


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经常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便送给他们两顷田地,以化解他们兄弟之间的愤恨和诉讼。县中的人都称赞樊重的德行,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八十多岁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临终前嘱咐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樊重的儿子樊宏也同样宅心仁厚,为人谦虚谨慎。王莽末年的战乱中,曾有军士要杀樊宏的家人,但听说樊重父子两人,向来以礼义恩德行于乡里,因此没有敢乱来,樊宏家人得以幸免。樊宏后来辞官返乡,与同族亲属们聚居而住,有老弱千余家前去归附他。当时赤眉贼残杀无数,本欲攻打樊宏居住的地方,但听说樊宏素来仁厚,喜欢行善,因此也没有忍心前去攻打。


樊重后来被追封为寿张敬侯;樊宏拜光禄大夫,封寿张侯,去世后皇帝为表彰他的德行赐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樊重的另一个儿子樊丹被封射阳侯;孙子一个被封平望侯,一个被封玄乡侯。樊重一家人乐善好施,重德积德,成为当时的一大名门望族。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贤德的乐羊子妻


2006年3月31日】战国时期,在河南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非常贤德的妻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回家告诉了妻子。妻子说:“这块金子一定是有人不小心掉的,掉金子的人说不定正在很着急的找着,你应该把它放回去才对。”乐羊子觉的妻子说的很对,就把那块金子送回原来的地方。


后来,乐羊子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才过一年就回来了。回家时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他突然回来了,觉的很惊讶,就问道:“你的学业已经完成了吗?”


乐羊子摇摇头,说:“还没有呢!因为我很想念你,所以想回来看看你。”


妻子听了乐羊子的话并不觉的高兴,反而拿出一把剪刀,走到织布机前,把机上正在编织的布全部剪断,然后说:“这布的原料来自蚕的茧,是一丝一丝累积织成的,先成寸,才成尺,再成一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可以说是前功尽弃,必须从新织起。你外出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认真的去研读,才能有所成就。像你现在这样中途停止,那这一年的宝贵时间,不是都白白浪费了吗?”


于是,乐羊子又外出求学,一去七年,直到学成才回来。后来他得到魏文侯的重用,做了一番事业。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成语“半途而废”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做事必须有恒心,要有始有终。


乐羊子在外求学期间,他的妻子在家辛勤劳作,奉养婆婆。有一次,邻居家的鸡跑进他家园子,婆婆竟把鸡杀掉后煮了。乐羊子的妻子看着鸡肉不但不吃,反而哭了起来。婆婆感到很奇怪,问她哭什么,她说:“我为生活贫困而伤心。我不能给您弄来好吃的,您才要吃别人的鸡啊!”婆婆听了感到很羞愧,也不再吃那鸡,把它倒掉了。


劝告丈夫不贪不义之财,这样的妻子是益友;激励他完成学业,这样的妻子是严师;乐羊子的妻子能给婆婆讲明道理,帮助丈夫成为有德行的人,她真是个贤良孝顺的媳妇啊!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