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星期三

这些茶的雅号您知道吗?

tian.jpg

文:正则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甘露

“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中吕·喜春来》)这曲中的甘露可不是天降的,而是我们平常喝的茶。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豫章王刘子尚造访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用茶招待刘子尚,子尚品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刘子尚所称得上甘露的茶是什么滋味,但经常品茶的人肯定知道,有的好茶,入口时虽苦,但过后会有回甘,让人回味无穷。这么说来,将茶比作天降的甘露也是相得益彰。

仙掌

仙掌被用作茶的雅号源自于诗仙李白的一首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所描绘的这种茶外形如同手掌,茶树根植在山石中,在泉水的滋养下,枝枝相连,连诗仙都不由的感叹此是旷古未见的好茶。此后,仙掌即为茶的雅号而流传开来。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 (明·袁宏道《玉泉寺》)
“定瓷亲捧更盈盈,仙掌初倾”(清·董以宁《画堂春》)
“渴解似尝仙掌露,魂清如近玉壸冰。谁知此际超然处,不减庐山入定僧?”(宋·陆游《夜坐中庭凉甚》)

有茶能得如此仙风飘逸之雅号,或许真是仙家之珍品也说不定。

涤烦子、不夜侯

当然,中国人为何爱喝茶,绝不仅仅是人们喜爱茶的味道,更主要的是茶的功效。传统中医认为,喝茶有利尿益肝、清热提神、止痛息怒、消除疲劳、活跃思维等功效。而现代医学也发现,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随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曰: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后世便也称茶为涤烦子。有诗云:沃顶几思金掌露,涤烦谁借玉壶冰。(钱惟演《夜意》)古人喝茶以遣闷涤烦,获得精神上的安然。

《博物志》载:饮真茶,令人少眠。夜晚喝茶让人兴奋,难以入眠,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须封不夜侯”(宋·胡峤《飞龙涧饮茶》)茶以其提神醒脑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古人又称其为不夜侯。

风生腋

风生腋的别称是来自于唐代卢仝的一首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人将喝茶时的状态描绘的细腻传神,从滋润喉舌,驱赶孤闷,洗涤烦恼,净化身心,层层递进,有如一位打坐入定的修道者的精神世界,当喝到第六杯时,竟觉两腋生风,飘飘欲仙。

“烹来习习风生腋,拄上罗浮第一峰。”(宋·陈焕《黄龙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顾君饮罢风生腋,飞到蓬莱日月长。”(宋·胡寅《黄倅生日送茶寿之》)如此雅致的称号,涵义深远,亦不输“仙掌”之名,不怪说后世文人爱称茶为风生腋也。

酪奴

前文中介绍了这么多茶的别号,都是对茶的赞美之词,而不同的是,“酪奴”却带着贬义。南北朝时,南齐的王奂获罪满门服法,只有他的儿子王肃逃到了北魏。北逃的王肃开始几年依然保持着南方的饮食习惯。有一次,北魏孝文帝大宴群臣,看到王肃大口吃着羊肉,喝着乳酪,觉得奇怪便问:“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答道:“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当然,对于奶酪好吃还是茶更好喝,不少文人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宋·陈与义《陪诸公登南楼》),“甘泉香茗胜醍醐,不信前人唤酪奴”。(清·方文《题刘紫凉山人品泉图》)。有趣的是,茶叶传到欧洲后,当时的法国贵族发明出了奶茶的吃法,中西的饮食文化就这样奇妙的融合了起来。

结语

其实茶的别号还有很多,如水厄、清友、龙团、云腴、松风、乳花、苦口师等等等等。而每一个雅号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别样的故事。当俗事缠身、心中烦闷之时,不如学习古人,约三五好友围炉品茶,笑谈古今,亦是一大幸事也。

来源:正见网

古代故事:收养 #弃婴 改貌中举 溺杀弃婴遭天谴

tian.jpg

文:刘晓

世界上总有那狠心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生了孩子却不养育,甚至暗中将无辜的孩子抛弃。面对弃婴,人们又是怎样选择的呢?上天是否看在眼中呢?

收养弃婴得福报

清朝四明县(今浙江宁波余姚市)有个叫袁道济的读书人,因为家贫缺乏银钱,无法去参加秋季的乡试。七月十五日前,还在家里没有出发。幸好有亲戚朋友送给他三两银子,劝他尽快出发,否则就赶不上乡试了,袁道济这才动身上路。

一天,袁道济在路上发现了一个弃婴,因为饥饿啼哭不止。心存不忍的袁道济便拿出三两银子,请路边开豆腐店的一对夫妇代为抚养。

到了省城,他去找几个同乡友人看是否可以在其家留宿,但同乡友人看到他一贫如洗,十分嫌弃,就拒绝了他。只有一位以前相识的僧人,勉强收留了他。

当晚,僧人梦见各府城隍神齐集,将考中乡试的册子呈报给文昌帝君,名册中有被划去名字的,需要核查递补。宁波城隍神上禀道:“袁生救人心切,可以让其考中。”文昌帝君遂命召其前来,这应该是将其元神在梦中召来。

袁道济到来后,文昌帝君看见他相貌实在有点寒酸,便说:“这个人其貌不扬怎么办?”古代做官除了看才学,外貌也是要看的,长相丑陋的大概率不被任用。宁波城隍神说:“这个容易,可以把判官的胡须借给他。”

僧人从梦中醒来,十分惊骇。第二天早上,正想将梦中之事告诉袁道济,等一碰面,发现其原本没有胡须,居然一夜间两腮都长出了胡子,僧人遂笑个不停。袁道济询问缘故,僧人就将梦中之事告之,和袁道济所梦之事完全吻合,两人都惊叹不已。后来发榜,袁道济果然考中举人了。

还有湖南沔阳县的王烜,也是家境贫寒,每逢科举考试,就在街市上靠给人算卦挣点钱来维持日用。他的妻子张氏为人善良,有邻居生女想要将其溺死的,张氏就极力劝阻并自己抱过来抚养。这样的事情做过不止一次了。

乾隆甲寅年(1794)春,同乡某生梦见神告诉他:“今科本省的解元是育婴之人。”醒来后深以为异。等到发榜,解元是王烜。某生仔细询问王烜,才得知内情,神示果然不虚。

溺女弃婴遭恶报

江西饶州人莫谭,家境富裕。在他四十岁时,妻子已经生了五个儿子。因为粗通文墨,所以学习了星相命理之术。凡是本家以及近邻生了女孩,就会请他算算八字,如果女孩的命不好,就会劝说将其溺死。人们相信他的话溺死了不少女婴

过了几年,莫谭的五个儿子接连夭折了四个,剩下的一个眼睛也瞎了。不久,莫谭也死于痨病。但他却死而复苏,并哭着告诉家人说:“我刚才被拘押到了冥府,冥王大怒,道:‘古时本没有命理之学,也没有什么义败扫禄之说。你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就敢胡言乱语,更何况即使这个女孩将来果真遭遇厄运,也是上天注定的。纵容能溺死一个女孩,还会再生出一个女孩。因为凡是帮人推手女孩命格的,当以好的字眼来回应,以免她将来难以嫁人,这样才符合天理。怎么能我在生死簿上放她投生,你却在嘴上判她死刑呢?姑且押你回阳间,将这番话告知世人,让世人知晓改正过错,或可以减轻你的罪孽。”

这是当时的文人徐柏舫亲眼所见之事,他后来告诉了梁恭辰。徐柏舫还说,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长沙农民米上西早晨出门,看见道旁放置着一个小箩筐,里边有一个女婴,外加一匹布、十两银子,还有一张写着出生年月日的纸条。这一定是女婴的亲生父母遇到了难处无法抚养,不得已采取了这种办法,让遇到的人或收养或送入育婴堂,以此希望保全孩子的性命。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米上西竟然将女婴沉入河中淹死后,将银布拿回家中。没过三个月,米上西就被雷击而死。这样杀人害命取人钱财,怎么能不让老天愤怒!

以上的故事再次告诉人们,面对弃婴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报应。上天怎么能被欺骗呢?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