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欧阳修一夕十驾 一日千里

文/允嘉徽


书信真迹

很多人都熟悉“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国战国时代,荀子勉励人勤学,就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良马一日千里 驽马十驾

《庄子.秋水》说良马特长在奔驰,一天千里,“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一日千里”的词语本源就来自这里。骐骥、骅骝都是、良马,常常用来比喻才华出众的人。

《荀子.劝学》说:“驽马十驾”勉励人勤能补拙,天天勤奋不舍,也能达到目标,“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舍)。”

驽马是跑不快的马,一般称为劣马。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拉十天的路程。良马一天能跑千里,驽马虽然跑不快,积十天的努力也能跑千里。荀子并不着重在速度上争强,也不以竞争为尚,而是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努力不舍,朝着目标坚定前进。在学习上,在人生的旅程上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即使是驽马,累积十驾、百驾、千百驾的,也很有机会达成目标。

欧阳修一夕十驾 一日千里

北宋的欧阳修是一代文坛领袖,非常好学又严谨,有着与古人并驾齐驱而绝驰的决心。

欧阳修父亲早逝,小时候家中,母亲在地上洒石灰,折来荻草茎当笔,画地写字,教欧阳修学习认字。二十岁时,他清高的声誉已经远传,一生文章名冠天下,也是金石文的名家、

要论起欧阳修的资质当非良马莫属,然而,在他学作文章的过程中,曾经展现过驽马一夕十驾的勤奋,达到一日千里的功夫,让人刮目相看。他是怎么学习的呢?《湘山野录》记载了这件事情。

那是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发生在洛阳的一段往事。当时洛阳的长官是钱惟演,那时驿站馆舍常常不够用,于是他就新盖了一座驿馆──临辕。临辕落成时,他找了当时的俊彦──谢希深、尹师鲁和欧阳修三人为驿馆写文志庆。

他们三人都是一晚就各自写出文章来了,彼此心中有着较量的意味,就拿出文章来比一比。谢希深的文章仅有五百字,欧阳修的有五百多字,另一位尹师鲁只用了三百八十多字就写成了临辕记,语言洗练又面面俱到,叙事完备,重、文章构成有法有则。谢希深和欧阳修两人看了之后,都想把自己的文章藏起来,心里觉得献丑了。

然而,欧阳修并没有因此,也没有放弃精进。他独自一人载着酒去请教尹师鲁,一整个晚上请益他怎么把文章作好。

尹师鲁不藏私,很热心也很客气地告诉他:“你的文章格调高,然而,就是在篇章格局气势上稍微弱了些,在文字精炼还有点不足。”

欧阳修听了尹师鲁的指点,心情振奋,谨记要点,立马另作了一文。这一次写出来的比尹师鲁那篇文章少用了二十个字,字字珠玑,要再增减任一字都难,展现出精纯粹炼的光彩。

事后,尹师鲁告诉人家:“欧阳修进步真快,真是一日千里啊!”

更新:2019年9月7日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宁肯回家务农,不愿为虎作伥”(数文)

文:余自省 收集整理 来源:

一、老虎、刺猬与橡栗

侯白《启颜录》记载:

有一只老虎,想到田野中去寻找食物,看见一只刺猬仰面睡在地上,以为是块肉,便打算去衔它。忽然,老虎被刺猬扎着并卷住了鼻子,便受惊而逃。它只顾狂奔,不知道停息。一直跑到山中,老虎才感到疲乏,不知不觉地昏睡过去了,刺猬便放开老虎的鼻子跑走了。

老虎忽然站起来,感到很轻快。当它走到一棵橡树底下时,低头看见了一颗小橡栗,便连忙侧身一边,谦谨地对橡栗说:“今天早上我碰见过令尊大人(指刺猬),现在,请贵公子(指橡栗)不要再扎我,让让路吧!”

【赏析】

这是一则寓言。老虎寻觅食物时,鼻子被刺猬扎住,吓得逃走了。后来,看见外形酷似刺猬的橡栗,仍心有余悸,吓得连连向橡栗,赔小心。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其实,老虎大可不必如此。凭着强劲的体力,它完全可以战胜小小的刺猬;即使因刺猬耍点小花招,使之失利.它也完全可以冷静地观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小小的失利,就使它堕入了十分荒唐的惊惧之中,以致见“猬”色变。如此看来,要战胜自己的敌人,首先应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否则,就会稀里糊涂败在自己的敌人手中,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屈服于不成其为敌人的人。

认清对手,分析详情,采取恰当方法应对,不必过度害怕,挺然卓立,不失气节。参天松桕意志坚,抗击风雨驱魔顽。峻险一夜清风发,笑迎佛光艳阳天!

二、谪龙升天

柳宗元《柳河东集》记载:

扶风有个姓马的青年人说:他十五六岁时,住在泽州。一次与一群小孩子在郊外的凉亭里做游戏,突然间,有一个奇妙的女子从天而降,光彩照人。这个女子身上披着青色的皮衣,这皮衣的里子有白包花纹。头上戴着饰有步摇的花冠。那些富家子弟见了她,又惊又爱,慢慢走近,调戏她。这个奇女子立刻变了脸色,发怒地说:“不可乱来,我本居住在的天宫。常常来往于各星宿之间。呼吸阴阳二气。我鄙视蓬莱之地,小看昆仑之山,不愿到这些地方去。玉皇大帝认为我心性高傲张狂,大发脾气,把我贬下凡界,七天以后,再让我回天宫。今天,我虽忍辱含羞,谪居尘世之中,但我绝不会成为你们的配偶。你们若侵扰我,我将来回到天宫时,会加害于你们的。”

这群富家子弟听后,都被吓跑了。那奇女子,便进到佛寺中的讲经堂里,住了下来。七天后,她取来一杯水,啣入口中,然后喷出,化成了五彩缤纷的云气。于是,她便把皮衣翻过面来穿上,化作了一条白龙,来回飞翔,然后登上了天宫。人们再也见不到她的踪影了。这事确实非常奇怪。

唉!与她不同属一类,却在她受贬之时戏弄她,不能这样啊!那青年人不是胡说八道之人。所以我记下了他们讲的这件奇事。

【赏析】

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原受犬欺。世上的事往往如此。但是,如是条真龙.是只好虎,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遭逢怎样的挫折、屈辱,是不会屈心抑志、与外物同流合污的。是龙,就不会降凌云翱翔之志;是虎,就不会失啸傲山河之威。这位美丽的仙女,身处逆境,仍能洁身自好,不甘随俗俯仰,可谓有真龙真虎之品性。

人处世上,不可有傲气,但绝不可无傲骨!

三、国马与

李翱《李文公集》记载:

有个骑国马的人,与一个骑骏马的人,同在一条路上行走。骏马产生了妒嫉心,突然咬了国马长着鬃毛的部位。血流到了地上。但是,国马像没事一样地照旧行走。精神自如,也不回头看看,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

后来.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喝。站在那儿,颤抖了两天。骏马的主人,把这事告诉了国马的主人。

国马的主人说:“它大概是为咬国马的事而羞愧。我如果把国马,牵过去,让国马对它劝导一下,就可让它恢复正常。”

于是,主人就把国马,牵到那儿去了。国马见到骏马,就用鼻子去亲近它,又和它同槽吃草,表示亲切。不到一个时辰,那个骏马的毛病,就自动的好了。

有四只脚而吃草的,是马类;有两只脚而会说话的是人类。像这匹国马,长了四只脚而吃草,是马类,它的耳目鼻口也属马类,四肢骨骸也属马类,不会说话而只能呜叫,也属马类,但观察它心里所想的,则像人类!所以,能做到对其它马的侵害,不计较,就是国马。犯了错误,能够改正,便是骏马。

【赏析】

这两匹马都是好样的:国马“犯而不校”,对冒犯自己的骏马表现出宽宏大量,固然令人钦佩。而骏马最后良知发现,勇于承认错误,并彻底改正错误,同样也是令人赞赏的。

反观我们人类,不是有很多人在这样的动物面前,应该感到羞愧吗?有的人鸡肠小肚,气短量窄,遇有不利自己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定要计较个没完没了,甚至还要打破脑壳地与人闹个鱼死网破;有的人不知羞耻,顽固不化,明明知道自己说了错话,做了错事,还心安理得地睡大觉,就是不思改悔。

这样的人,不是该学学上述两马的“之风”吗?

四、荆巫之秘

罗隐《谗书》记载:

荆楚一带,盛行的风气,已是很久了。有一个巫师,在乡里颇有名气。起初,他为人祭祀,只是要求以平常的筵席款待。这样,他用歌舞来迎神送神,但祈求治病的,能够马上恢复健康;祈求年成好的,可以获得丰收。后来,他为人祭祀,要人给他吃鲜肥的猪羊,喝满杯的美酒,但祈求治病的,反而死去;祈求年成好的,反而挨饥受饿。乡里人对他十分不满,但想不出这是什么原因。荆巫之秘,究竟哪里?

有一天,人们议论起此事,一位长者说:“我过去曾到这个巫师家去玩,他家里没有什么,令他牵挂。所以,为人祭祀时,诚意都全发自内心,神的福佑,也就相应的降临,祭祀用过的物品,也都要散发给众人。后来,他家生养的子女多起来,衣食用度也需要得多一些。因此,他替人祭祀时,不能尽心诚意,于是,神灵也就不再来亲近、保佑了。敬神用过的祭品,也都被他拿回自己的家中。这个巫师,并不是从前圣明,而后来愚蠢,只是私欲牵挂于心,没有时间想到别人家的事了。”

做个巫师,要用心精诚。其他人做其他的事,也皆同此理!

【赏析】

这巫师起初没有家庭牵累,办事认真虔诚,所以心诚则灵。后来儿女养多了,时常想着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心不诚,神不灵。

可见,私心是尽职尽责者的灾星,杂念则是尽心尽力者的敌人。

五、小鼠会用计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记载:

苏子(苏东坡)夜里坐在家中,看见有一只,正在咬东西,苏子拍打了一下床几,老鼠停止了噬咬。但停了一会儿,又咬了起来,苏子就叫童子拿出蜡烛照了照,发现了一只空口袋,唧唧吱吱的声音就是从这口袋里发出的。

苏子说:“哦,这老鼠原来是被闭在口袋里,不得逃脱呀。”

打开口袋,看了看,里面悄然无声,像没有什么东西一样,再举起蜡烛照着,搜了搜口袋,发现里面有一只死老鼠。

童子惊讶地说:“它刚才还在咬东西,怎么这快就死了?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闹鬼吗?”

童子翻过口袋,把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极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

苏子感叹道:“奇怪呀!这只老鼠也懂得用计,装死,够狡猾的。”

【赏析】

这小小的老鼠,也是够狡诈的,身陷绝境之时,略施小计,却能乘人不备,而溜之大吉。

话说转来,如果这苏子和童子,平时在生活中,对事物观察得仔细深刻,掌握了老鼠装死骗人等品性,也就不致于被老鼠“遽死”的表象所迷惑。这样,那老鼠插上翅膀,想必也是难以逃脱。

因此,苏子反思此事,特把“惟多学而识之”作为一条人生经验,写出来,警示后人。

据说,这篇寓言,是苏东坡少年时代写出的。一个涉世不深的人,能写出这样富于哲理与文采的文字,也属不易。

六、也要“意成乎道”

林昉《田闻书》记载:

我(林昉本人)曾经散步到横溪,见有两个老头儿,各坐在一块石上钓鱼。其中甲老头,很轻易地钓到很多鱼;乙老头钓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他把钓竿,扔到地上。问甲说:“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甲说:“我放下钓钩,开始垂钓后,心中只关注于我,静心凝神;而不知道有鱼,眼睛不眨,神态不变,以致鱼也忘掉了有我的存在。所以,我能轻易地钓到鱼。这叫做‘意成乎道。’钓鱼也有道!  而你就不同,心里总想着鱼,眼睛直盯着鱼,手脚就想着抓鱼,手忙脚乱,不断变化,乱折腾。把鱼都吓走了,怎么可能钓到鱼呢?”

乙老头按照甲所说的做了,一连钓到几条鱼。

我听讲后,感慨地说:“太妙了! 钓鱼的人,也应该‘意成乎道’,钓鱼也有道啊!”

【赏析】

两个老汉,同在一条河溪里钓鱼,所用的鱼饵也都一样。但是他们获得的“战果”,却相差很大:“甲得鱼至多”,“乙竟日一无所获。”

看来,问题不在钓鱼的环境和条件,而在于钓者是否掌握了钓鱼的道:规律。这叫做‘“意成乎道。”钓鱼也有道!

掌握了规律,则可驾轻就熟,轻易成功;沉着冷静,全神贯注,则可出神入化,稳打稳扎。反之,不循规律,违反谋事之道,则事与愿违,徒费时力;浮躁不安,急于求成,则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不要“乱折腾”。许多问题都出在“乱折腾”上!

七、“宁肯回农,不愿为虎作伥”

宋代吴坰《五总志》记载:

唐朝张彖,素来熟悉官场的俗习。他担任华阴的主簿,一心为民,勤劳俭约。他发现,县令、郡守,都不务正业,常常欺诈行恶。每次向他们提出建议,都被他们压抑、阻挠。

张彖便说:“大丈夫有凌云之志,被局限在下位,替上官行恶。就像七尺之躯,站在矮屋之下,使人抬不起头,直不起腰。还常常被迫欺压百姓,内心十分痛苦。”于是,张彖辞官而去。他说:“我宁肯回家务农,也不愿为虎作伥。”

【赏析】

张彖做官,诚挚心肠,为民造福,不贪不妄。他“宁肯回家务农,也不愿为虎作伥。”是官场正派人,华夏好儿郎!

八、张咏爱民,责在自身,益在贫民

宋代田况《儒林公议》记载:

北宋的名臣张咏,任余杭太守时,正赶上大灾之年,闹饥荒,百姓多数违犯禁令卖私盐。张咏对抓到的私盐贩子,不论贩盐多少,鞭笞一顿,就放掉了。这样一来,贩私盐的人,就更多了。

负责抓捕贩私盐的官员,就来找张咏,对张咏提出批评。张咏欣然接受,并留下前来批评自己的官员夜饮,席间他亲自斟酒,说:“杭州十万户人家,挨饿的十有八九,哀鸿遍野!他们不靠贩点私盐,维持生活,实在活不下去!他们一旦铤而走险,造反起事,你们诸位还对付得了吗?我只待秋天收成上来后,就会严格按法律办事的。”

人们听到他的话,都心服了,有的官员,甚至流下热泪。这一年到了秋天,果然盗贼绝迹。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维持。

【赏析】

上级的政策要执行,百姓的疾苦要关心。张咏为了百姓能活命,就暂时缓活变通,接受批评,哀求上司,说好话,赔不是。责在自身,益在贫民。人心都是肉长的,张咏终于化险为夷,过来了。

有一位道人说:“像张咏这样的好官,神都眼见心明。会得嘉佑的。”


from 气功

2019年9月6日星期五

一粥一饭 半丝半缕

文:清风 来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语出清朱柏庐《治家格言》。意思说: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想来处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很艰难。

我在修炼大法以前在这些方面就很注意,每次吃饭都一定吃完,不,看到别人浪费就觉得很心痛,东西也是很爱惜,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刻意,总觉得就是应该这样做。

后看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我悟到这里面其实包含的意思是粥饭、丝线都是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能够得到这些也是自己的福分,换句话讲是用自己的德换来的,如果不珍惜,随意浪费就是在,爱惜这些也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是善的一种体现。

过去的人很注重这些理念,而随着水准的下滑,能够遵循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浪费现象日益严重,过去一个东西要用很多年,现在动不动就扔掉买新的,一次性的用品大量出现,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在损德,因为那个东西没有走完他的生命进程。书刊,影视作品里也潜移默化的向人灌输这些变异的观念,比如所谓的大片里常常出现一辆价值几十上百万的名车被一下子撞掉的镜头,以此刺激的视觉,真是怎么解渴怎么来,观众满意了,票房上去了,又促使制片商制作更刺激的作品,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让我们认清这种变异,珍惜一粥一饭,半丝半缕。


from 气功

古人的大智慧与今人的小聪明

文:如一 来源:正见网

今天大陆中国人以为很笨,不聪明,是受了中共党文化的毒害。我们这个年龄还记得小学学的古文,如《智子疑邻》、《掩耳盗铃》、《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今天这样的古文现在的小学课本仍然有,而且是重点文章,要求学生背会标准答案,考试要出的。

其实这些古文是古人编造的笑话故事,不是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某种道理,就象寓言故事,是为了表达某种道理编出来的故事,没有人相信这是真实的故事,但是会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样的古文同样是这个道理,与今天在民间流传的笑话故事一样,没有哪位学者把这样的笑话编辑到语文课本里,都认为这样的故事不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严肃的语文教材里,容易被人误解,会给人造成误导。

但中共恰恰相反,古人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不选,偏偏把不入流的笑话故事选编到语文教材里,还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目的只有一个:贬低古人,误导人远离传统文化,不要相信神佛与的天理,那是封建迷信;要相信中共的科学,相信无神论与进化论,相信与迷恋“党妈妈”,相信只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连篇鬼话。

实际上古人不仅仅聪明,还有

《旧五代史.钱缪传》记载:钱缪在故乡临安地区,兴造了宅第,极其豪华。此宅第,交给父亲钱宽居住。但他经常回到那里游玩,届时车马随从,浩浩荡荡;成千上万的人,前呼后拥。

钱缪的父亲钱宽,每次听说儿子要回来了,就四处躲避。钱缪则立即步行,亲自去寻找父亲,并请他说明躲避的原因。

钱宽说:“我们家,世代以耕田捕鱼为业,从未达到现在这样的富贵显赫。你如今身为十三个州的主宰,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知有多少忌恨的目光盯着你,你与他人争权夺利,恐怕祸患会殃及我们全家!所以,我不敢见你。”

钱缪听了父亲心中的忧虑,深受震动,立即向父亲认了错。

据《宋史》记载,宋将曹彬,性格慈和,为人谦让,从不乱杀。刚刚攻破遂州,各将都要求离营住城,曹彬不许可。他把抓获的妇女,集中关在一起,秘密派人保护。等到事态平静后,寻找她们的家庭,由家人将她们领回家中。没有家人领取的,就备礼,把她嫁出去。

后来,曹彬在讨伐金陵时,首先焚香发誓:“破城之日,不戮一人。”

后来,曹彬的儿子曹玮、曹琮(读从)、曹璨,都相继为帅,继领旌钺(读月,将领领兵时、由帝王赐给的一种象征权威的兵器)。小儿子曹圮(读起)追封王爵。后来的光献太后,也是出自他家。曹彬的子孙,荣盛无比。

当时,有另一同姓将军曹翰,因攻不下江州而大怒,后来,大肆屠城,纵兵淫掠。曹翰死后,不到三十年,子孙中,就有人沦为乞丐。

明代冯梦龙《智囊》记载了这么一个“买仁义”故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问门下的食客:“谁熟习账目,能为我去领地薛收债?

”冯煖自告奋勇的说:“我能。”于是冯煖备车辆,整理行装,载着债券契约出发,向孟尝君告辞说:“债收完后,要买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回答说:“您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冯煖到达领地薛之后,将欠债的人,都如数找来,核对债券无误后,谎称孟尝君命令免除大家的债务,烧掉了所有的债券。欠债的人,都欢呼“万岁”。然后冯煖坐着马车,直接回到齐国。

孟尝君惊讶他办事的迅速,便穿戴好衣帽,去迎接冯煖。
孟尝君问:“债都收完了吗?”
冯煖说:“收完了。”
孟尝君问:“你买了什么回来?”
冯煖说:“您说买您家中缺少的东西。我揣测主君家中,珍宝堆积如山;圈里的马狗,应有尽有;美姬遍布庭院。主君家中所缺少的,只有仁义!我便私自为您买来了尊贵的仁义!”

孟尝君说:“仁义怎么买呀?”

冯煖说:“目前主君只有小小的一个薛地,却不爱抚薛民,还以赚钱为目的,向他们放债。所以我诈称:您下令,免除他们的债务,因而烧了那些债券。人民都欢呼万岁!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仁义。”

孟尝君很不高兴,说:“别说了,下去吧。”

一年后,齐王怀疑孟尝君,谴他回他的封邑去。孟尝君将到薛地,但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薛地的老百姓,就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在道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很是感慨,对冯煖说:“先生您为我买的仁义,今天我终于看到了!”

冯梦龙点评:唯独买仁义这一高节,超越千古!这是战国其他的谋策之士,所不能做到的。想要保国保家的人,都应效仿!

还有一则至孝感动神明救了全家的故事:清代顺治甲午年三月,江苏省武進县(古名晋陵)城东居民顾成的儿子,娶钱氏小姐为妻。有一次,钱氏回娘家探亲,不久,丈夫家乡流行急性瘟病,传染面积很广,传染的速度也很快,病死的人很多。大家都怕传染,弄得人人自危,惊恐万状,以致于连至亲也不敢去过问、探望,唯恐逃避不及。

顾成夫妇也不幸染上了瘟疫,后来他的儿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瘟疫。钱氏在母亲娘家,听到了翁姑(家公家婆)都患上了瘟疫的消息,急着要回丈夫家探病。

钱氏的父母,爱女心切,恐怕女儿回到婆家,也会染上疫病,所以力劝钱氏:切切不要回到丈夫家去!

可是,钱氏深明大义,她说:“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帮助侍候翁姑。现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归,那与禽兽有什么两样!”钱氏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不怕疫病的猖獗与感染,只身回到丈夫家去。

当钱氏回到夫家以后,顾成夫妇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奇迹般地霍然而愈。当地的人们,都认为顾成全家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钱氏至孝,而感动了神明的结果。

钱缪的父亲头脑冷静,能居安思危,看到儿子穷奢极欲,能担忧到儿子的未来,令儿子感动改错;宋将曹彬,不滥杀无辜,不屠城,福报后世儿孙;冯煖为孟尝君买仁义,被称为超越千古的高节;钱氏至孝,感动神明,救了婆家全家人。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有大智慧,知道顺应天理而行,行善积德,不仅自己得福报,后世儿孙都受益无穷。

今天的中国人,否定古人,否定传统,否定神佛与天理,自认为很聪明,可结果呢?

周永康担任四川省省委书记,想往上爬,想攀上当时的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就制造车祸害死了结发妻子,娶了江泽民的侄女,因为卖力的迫害法轮功,被江泽民提拔为中共公安部部长后,到处吹嘘自己是“江泽民的人”,后来又被江泽民安插为中共的政治局常委,替自己继续法轮功。坏事做绝,报应就会来到。周永康在中共反腐声势下,落马被中共法律判无期徒刑,不可一世的儿子被抓,家产被没收,妻子与他离婚。害人终害己。

薄熙来作为红二代,因为人品太差,得不到提拔重用,他就听从江泽民的暗示:迫害法轮功越狠,提拔的越快。于是,大连、辽宁省很快成为全国迫害法轮功最严重的地区,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牟取暴利的罪恶在大连、辽宁省大规模秘密的进行着,尸体被制作成标本全世界巡展,谋取暴利。结局是,薄熙来一路高升,跌落的也快。与周永康一样,被中共法律判无期徒刑,参与活摘罪恶的妻子谷开来,也被判刑,两人签离婚协议时,薄熙来叹了一口气:“薄家毁在我手上。”明知是罪恶,耍小聪明,自认为靠上江泽民可以永享富贵,谁知报应来时,下场悲惨。

古人的智慧体现在眼光长远,看淡利益、欲望,顺应天理,行善积德,即使人间受苦一时,未来一定有大福报;今人的小聪明体现在目光短浅,看重的是一时的利益与欲望,古人认为取之有道,今人把金钱视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为了金钱、权势,可以做尽一切坏事,迫害神佛与修炼人的事都干的出来,所以说今人的小聪明是害人害己!

今人没有古人的大智慧,只有小聪明,根源在于中共邪党。中共这么多年摧毁传统文化,灌输党文化,变异了人的思维,人有炎黄子孙慢慢的演变成了为了欲望、利益而存在的马列子孙。中共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毁灭人类。

法轮功的真、善、忍,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对中共也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中共还是要倾尽一国之力迫害法轮功;经过法轮功学员二十年不停的讲真相,告诉人与中共善恶必报的天理,迫害佛法与修炼人的可怕下场,中共还是不死不休的迫害法轮功,这只能说明一点:中共就是要彻底的害死全世界人。

中共是魔鬼,了解真相的人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也只有魔鬼才要害死全人类,中共的假、恶、斗遮掩住了人的思维与智慧。

法轮功真相给了世人一双火眼金睛,一个明辨是非善恶的大脑。改变被中共变异了的思想与思维,人站在善的角度思考问题,顺应宇宙特性真、善、忍而行,神佛就会赐予人应有的智慧,赐予人应有的福报。

追随中共的假、恶、斗,只会目光短浅,眼中只有利益与欲望,耍尽了小聪明,做尽了坏事,造下无边的罪业,已经在毁灭的恶报中还不自知;明白真相,作出选择,决裂中共,在神佛的帮助下清除自身的中共邪灵毒素,相信“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顺应真、善、忍而行,广传真相救人,就是行大善积大德的大善举,是了不起的大智慧,一定会为自己的生命赢得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有美好未来的大智慧,还是要害人害己的小聪明,这个选择题不难选择,就看人自己的一念了!


from 气功

2019年9月5日星期四

对香炉的思考

文:圆容法 来源:

过去经常听到三国是“三足鼎立”,虽然知道字面意思,是魏蜀吴三国时代形成,但是从未细思为啥拿“鼎”来比喻。每天给敬香,其实那个香炉就是一种小型的圆鼎,也是三足,三个点支撑的一个圆鼎。

于是体悟“真、善、忍”三个字,如果不能按照师父要求的三个字,那么就无法圆满。香炉是圆形的,象征圆满无疑,神给人留下的也真是巨细精妙,一个小小的香炉都有这么深的内涵。三个足的位置也都是那么的均衡,不偏不倚才能保证香炉的稳定。而神韵节目和师父的著作中也多次有内容与三国相关,三国时候的文化给我们留下的传统内涵深奥无比。、刘备、周瑜、孙权等人的智慧、谋略、勇武、胆量、仁义、顺天意而行等,完全是为今天师父领着正法所用。而当时对应三国鼎立之势,也是互相制衡,缺一不可。

诸葛亮故意安排放走,让关羽对曹操还知遇之恩、行大义的同时,收敛关羽与张飞的傲气,化解他们对自己的不服气与妒嫉,并且让曹操不至于彻底被灭掉,其实更是为了孙权对曹操实力的顾虑而不敢轻易灭掉刘备,三国互相制衡,互相保存实力,也为后世留下千秋佳话和传统文化。一举多得,诸葛亮顺天意,神机妙算,无人能比。


from 气功

动画《三字经》第四十四单元:铁杵磨成针

压缩 WMV 分段下载收听(每个~52MB,共3个文件): (1) | (2) | (3)
下载方法:按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说明:将所有.rar 文件片段下载到同一个夹中,选其中的任何一个.rar文件缩后,即可得到原来的WMV文件。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而我们教导子孙的,是要研读,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刻苦用工,一定会有收获,如果只是玩乐不肯上进,就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警惕引以为戒啊!

小时候也贪玩,但后来却用功学习,他是怎么改变的呢?我们就来看看「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来源:


from 气功

2019年9月4日星期三

今天要说个大事儿 | Q&A | 到底为什麽要做西游记? 师徒四人啥时候上路? | 我来说西游 天心

中华典故:“安期枣”与古地名“煮枣”的来历

文:德惠 来源:

仙人安期生,又名“安期”,也称“千岁翁”或“安丘先生”,修炼年代不详。《史记》里说秦始皇东游登琅琊台,与安期生交谈三日夜;时期,方士曾对汉武帝刘彻说:“臣常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可知他至少在是秦汉年间就已是著名的道家仙人。道教中把安期生视为重视个人的神仙,故道教上清派特盛称其事,把他奉为上清八真之一。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将他奉为“北极真人”。

安期生的仙枣,传说中吃了有令人成仙的功效。后人因此常以“安期枣”咏仙道,或称美瓜果。例如:唐人元稹《和乐天赠吴丹》诗曰“冥搜方朔桃,结念安期枣”;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曰“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二首》诗曰“神与枣兮如瓜”。

中国古代地名,有很多与修炼相关,例如有个古地名叫“煮枣”。据《贾子说林》记载:昔有人得安期大枣,在大河之南煮三日始熟。香闻十里,死者生,病者起,其人食之,白日上升,故地名“煮枣”。古地名“煮枣”具体在今天何处,查阅资料,有几种说法;一说在今山东东明县南;也有的说在山东菏泽县西南;另外汉代也曾在山东设立“煮枣侯国”,国都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可见古代煮安期枣而飞升的故事应当发生在山东。

除了安期生的仙枣外,中华中又渐渐流传王母娘娘的仙桃,吃了可以长生的说法。仙枣与仙桃成为古文化中最著名的两种仙果。大家知道中华文化是神传的文化,天上的果实种类应该比人间更丰富,为什么神主要挑了枣与桃这两种仙界果实,传于人间,留下吃了仙枣、仙桃可以长生的说法。我谈谈我的理解。中国文字也是神传的,枣桃之谐音为“早逃”,让大家早早逃离的意思。逃离什么,这个谜到了今天终于解开了。是神让大家尽快退出党、团、队,以这种方式逃离,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因为中共不是中国,它是祸害中国的乱党;它贪污腐败不可救药;它诲淫诲盗,引人向恶;它迫害,犯下滔天大罪;它迫害全体人民,天怒人怨;它战天斗地,与天地神灵对立,是反宇宙的邪魔。上天判了它死刑,人不退党,人不逃离它,人就是它的一份子,就要与它一起被淘汰。早早逃离中共,快快退党,应该就是仙枣、仙桃传说多次出现的用意。赶快退党退团退队吧,不要辜负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from 气功

2019年9月3日星期二

骆宾王的求道之意

文/梅松鹤

七岁写诗 〈咏鹅〉广为人知

(公元约626至684年后)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他所留下的诗文中,最广为人知、并且口耳相传的名篇,是他七岁时写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诗充满童趣和天真,清新可爱,活泼喜人,是千多年来小孩子学唐诗时首先要学、要背诵的一首好诗。

他在狱中所作的〈咏蝉〉,以充沛的感情、明确的譬喻,加上双关语和典故的巧妙运用,寄情于咏物,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篇。他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而写的抒怀咏志小诗〈于易水送人〉,在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他的文章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那篇讨伐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又名〈讨武曌檄〉),连武则天本人也很欣赏这篇文章。

骆宾王在写诗时特别喜欢在对仗中使用数字对,比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小堂绮帐三千万,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二八千金是,宁知四十九年非。”等等,因此人们给他一个雅号叫做“算博士”。

为人正直 怀才不遇“弃官”而去

骆宾王自幼聪颖、有文才,七岁即能写诗。在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他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得罪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第二年,遇赦而获释。武则天掌握朝中实权后,骆宾王对其深为不满,几次上书言事而不得用,反而贬官为临海丞。使他“鞅鞅不得志”,“弃官”而去。他一直希望把武则天赶下台、为匡复李唐王朝做出一番事业。

公元684年,武则天正式摄政,杀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徐敬业等人在杨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投到其部下,并为其写了有名的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历数武则天的多项罪状。后来讨武一方兵败,徐敬业和骆宾王不知去向。

虽然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对武则天骂了个痛快,但武则天对他的文才确实青睐有加。当讨武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时,她居然一边读一边“嘻笑”。当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还颇有得意之色。再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才惊呼道“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写的,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骆宾能却没能受到重用,是宰相失职未能推荐的结果,可见其对骆宾王确有惜才之心。

落发为僧 〈〉诗引起轰动

当时的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鏁寂寥”。反覆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

寺里有个老,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有什么事啊?”宋之问回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覆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寺中有知道底细的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将帅们担心漏掉了,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

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90多岁才死。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80岁的人了。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

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分,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他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他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着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更新:2019年9月3日


from 气功

和尚养羊 贫困而死

文:玉霖 来源:

修炼人都是不的,尤其出家人。也就是专业修炼者,是绝对不可以杀生的。当然也不可以执着于利益。有个叫昙欢的,因将羊视为财产,结果贫困而死。

后周武帝时,义阳寺有个叫昙欢的和尚,拥有几百只羊,每日都派到山里放养。有一次,有个小和尚对他说:“有个人经常来驱赶我们的羊。”昙欢感到非常蹊跷,有一天带了几个人,亲自去看一看。果然有一个人站在东岸的下,在远处对昙欢说:“你当和尚的畜养猪羊,罪过很大了,你不久就会知道。”昙欢听了很生气,骑马绕过山谷想找他理论,但到了那地方根本找不到那人的踪影。不久,朝廷取缔佛教,财产也被没收,资财被分光。昙欢被迫还俗后,因贫病而死。(出自《广古今五行记》)

为求利而死于利(财产属于利益,贫困是失去利益),也就应了“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的说法。坦然放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对任何人大概都是如此吧。


from 气功

2019年9月2日星期一

武术大赛推崇传统与武德 选手畅谈体悟


8月25日,第六届新唐人华人传统大赛评委主席李有甫(右五)向少年获奖选手颁奖。

随着新唐人电视台主办的第六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上周末在新泽西落幕,大赛奖项花落各家。今年的南方拳术组和男子拳术组出现金奖空缺,这个结果,对于参赛选手们而言,尽管有遗憾,但展望未来,他们表示还有希望。

本次新唐人武术大赛评选标准的首要因素是:传统、。两天中,选手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他们各自对的探索和寻根之路。
现代武术的变异

随着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各种武术比赛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这些武术比赛比的是传统武术还是新武术,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2019年8月24日,李沛云参加男子器械组初赛的比赛。

来自新泽西的李沛云习武已有45年。他说,1974年他在大陆河南参加武术队时,“正是新武术和传统武术交叉的时期”。而在此之前,中华武术只有流派、门派之分,并没有传统和现代的区分。

“传统武术的改变是从北京队、李连杰那一批开始,当时吴彬带的北京队融合了北京京剧的表现,将京剧、体操、芭蕾全部融合在一起,出国表演。而传统武术是为了强身、防身和搏斗,动作是否优美并不重要。”李沛云说,他上大学后接触到了现代武术,否则进不了武术队。

然后体委制定了一套武术竞赛规则,鼓励传统武术习练者们参赛。李沛云说,现代武术也叫奥林匹克武术,为了要分出一个高低,“有人旋风脚360°右腿着地,有人就要720°劈叉落地,不走极端的话,评不出来好坏。就像体操一样,现代武术光有一个套路还不行,比赛报名时必须填写,你有720°劈叉着地,否则报名资格都没有。”

中共政府美其名曰“推广武术运动”,实际上变异了的传统武术,这种新武术的出现与推广,变异了人们对真正传统武术的了解和认识。

新武术潮流风也吹到台湾

在保有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样貌的台湾,也受到了现代新武术潮流的影响。


2019年8月25日,白士德参加男子拳术组复赛的比赛。

来自台湾的白士德说,他两度走过弯路。“我练拳的初衷是为了强身,刚开始身体不协调,感觉怎么那么难。慢慢适应了之后,开始教一些套路,学拳术和刀枪剑棍。”白士德经过训练,身体强健了之后,“就想要突破,学会防身自卫的功能”。

在这个期间,他尝试过现代搏击训练,发现练了之后身体不舒服,又回来练套路。渐渐地,他开始理解老师的矫正,“要突破,就是要照老师的规矩走,那个力道就不一样。不跟老师规矩走就会受伤,因为每招每式都是有一个运动知识概念,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练习时吃苦都是次要,在练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瓶颈,如何突破显得格外困难。白士德说,这时候他就像小树苗一样,“求知欲很强了,想学习广泛的东西,了解别人的东西怎么样。”于是他开始四处寻师问道,想寻找更好的老师,“在同一个派系同一个门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文化的根。”

最后,白士德感觉自己“思维上还没有完整,觉得好像还缺什么东西,就像小树根一样,承载不了太多的叶子。”于是他回过头,找他原来的老师,老师让他“从基本功开始从头来过”。

白士德说他花了五年的时间再从头练习基本功,才确切知道基本功练的是什么,为什么基本功很重要,并从中深深感觉到老祖宗的智慧,“知道那脚怎样能够贴地,怎么能扣住。有了力量慢慢伸你的架构。其实神奇往往来源于简单,传统的见解更深,很实在的东西。”

传统武术历来讲究传承,讲究口传心授,要靠老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才能得以传播。对此,白士德深有体会,“所谓师承。就是老师将他一辈子的经验交给你。你来承袭了他的东西,再把自己一辈子的经验传给后人。传统国术的文化五千年来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合理好用。”

寻找传统的智慧


2019年8月25日,刘子川参加男子拳术组复赛的比赛。

来自的刘子川说,习武是修行的载体,通过习武遵从天、地、人,形成与宇宙相应的天人合一观,不同的武术门派就像不同的载体,“体现那一方人对此的体悟,与自然合成一体。你在过程中锻炼自己,不断把自己的心性提高,你能悟到更高的理,更高境界,不断悟心法而升华自我。天地间有道,宇宙间有法理,你按其行事,就叫武德。”

刘子川说,现在的人太注重表面,看不到那个古老的智慧在里面,造成出问题,使传统武术濒临失传。名次不重要,找回传统是根本,“因此,比赛评委给一个明确的指导,对大家很有帮助。希望在传统武术丢失之前,我们能找回来。”

来源:


from 气功

勤俭爱民的清官第五伦

东汉时有位著名的贤臣,复姓第五,名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今陕西咸阳)。复姓第五,据考证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西汉建立后,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田氏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现今保留复姓的很少,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

出身贫苦,少年勇武耿介,当过乡啬夫和京兆尹的主簿,后举孝廉,被汉看中,历任会稽太守、蜀都太守。汉宣帝时,第五伦任朝廷司空,成为“三公”之一。第五伦为官清廉、勤俭爱民、执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

敢于担当 为官正派

新莽末年,盗贼四起,第五伦勇毅有谋,成为宗族乡亲的依靠。他率众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坚守自卫,成功御敌铜马、赤眉军。郡尹鲜于褒很欣赏他的才干,将他征为自己的属吏。

第五伦任乡里啬夫时,均平徭役,善解乡里怨忿,乡人对他很是信任。他后来迁居河东郡,来往于太原、上党之间运盐,所过之处,把粪便打扫干净才离去,路人都称他为有道之士。

多年以后,鲜于褒把他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当即征召他为主簿。当时长安铸钱的官吏多耍奸弄巧,从中渔利,阎兴任命第五伦为督铸钱掾,希望他能有效管理长安市场。第五伦严明执行律令,一丝不苟,并且整顿市场,统一衡器、纠正斗斛,自此,长安市场上再没有的现象,大家都诚信买卖,百姓们欢悦叹服。

第五伦在成都任蜀郡太守时,蜀地田地肥沃,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官民都非常富裕。当时衙门中像掾史这样的小官家财都多至千万,出入皆豪车配高马。很多人因为家里有钱而谋了个一官半职。第五伦到任后,整饬官吏,把所有不称职的官员不论财富与背景,全部辞退,任用那些孤弱贫寒但有节操的人。蜀郡官场一改贿赂之风,政治清明,百姓安宁。在第五伦选拔的官员中,后来多官至九卿或郡守,人们都说他为官正派、知人善任。

勤俭爱民 勇于认私

史料记载第五伦一生俭以养德。光武帝刘秀召见他时,曾说:“听说你不让兄长和你一起吃饭,是真的吗?”第五伦回答说:“臣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实在不敢随便请人吃饭。”刘秀大笑。

刘秀很赏识第五伦的德行与才华,很快提拔他为会稽太守。第五伦虽身为地方最高长官,但他生活依然非常节俭。睡觉仍然盖粗布做的被衾,家中仍由妻子下灶生火做饭。第五伦平时自己亲自割草喂马,所得到的官府俸禄(禄米),只留下一个月的家庭口粮,其余的全都送给当地贫苦百姓,只象征性的收很少的银两。

第五伦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他后来因犯了错误而被朝廷征召赴京都,临行时,郡中的百姓纷纷出来,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一路跟随,让他都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只好假装住进驿站里,暗中却换乘船只悄然离去。百姓知道后,仍然追赶到京城,为他求情的民众多达千余人。第五伦后被皇帝无罪赦免。

第五伦一生以贞洁清白闻名,尽守节操,公正无私。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有人不服气,故意问他:“您有私心吗?”这个问题一般不好回答,如果说没有私心,那么给人感觉是过分狂妄,如果说有私心,又等于否定自己的廉洁和清白。

第五伦很坦诚地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想让我举荐他当官,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会不自觉的想起这个人,但考虑到公平和公正,始终没有推荐他。我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躺下后却能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时,虽然一次也没去看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这样看来,人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第五伦勇于承认自己的私心,坦诚、谦逊、透明的回答,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直言忠谏 刚正不阿

第五伦任蜀郡太守七年后,汉章帝继位,就把第五伦调入朝廷,接替牟融任司空。皇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马家兄弟都居于要职,官员们都争着去迎合投靠他们。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疏,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第五伦上疏说:“臣听说忠言不用避讳隐瞒,直臣不逃避。臣下不胜狂妄,冒死上疏表白意见。《尚书》说:‘臣下不应作威作福,否则将使自家受害,国家也会受损。’……陛下本心是厚待他们,但也应设法保证他们的安全。臣今天说这些话,实在要对上忠于陛下,对下保全外戚之家,请陛下检省裁决。”

等到马防担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疏说:“听说马防请杜笃担任从事中郎。杜笃在乡里为人们所不齿,寄居在美阳,他的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来往,他们所在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觉得奇怪,何况竟然又让他担任从事中郎,我恐怕人们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辅助马防,不应让他自己请人,以免有失众望,有损于他的事业和前途。”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违心阿附。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斟酌处理的意见,他都封好上报。《东观汉记》评:“第五伦为司空,奉公不挠,言议果决,无所依违,诸子谏止,辄叱之。”

元和三年,第五伦辞职归隐,终身享受二干石官员的俸禄,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第五伦于数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余岁,朝廷下诏赐给安葬的秘器、衣衾和钱布。

参考:《后汉书·第五伦传》,转自明慧网


from 气功

上世为僧移泉 今生轮回知县

文:广大 来源:

崔光簏(1824-1897年),河北庆云人,字宝青,崔旸长子。曾任陕西潼关风陵司巡检、清流知县等职。

崔光簏之母身怀崔光簏之时,忽一日偶得一梦,见一向其走来,然后消失,不知何故。醒后感觉清晰可见,历历如真,但不知在何处曾遇到此僧人。从此,此事就深深的印刻在崔母心中,但崔母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崔光簏功成名就之后,任福建清流知县。崔光簏上任一段时间后,崔母随儿子到清流居住。一日,一家人到清流的金莲寺进香。崔母走进佛堂,一眼看出,寺中所供定光佛就是自己多年前梦中见到的那位僧人。崔母多年前的梦境之谜顿解。于是,崔母告诉了儿子:定光佛就是你的前身,后投胎,转生为崔光簏。

金莲寺,兴建于公元620年,当时清流县无水,定光佛来到清流县,修建寺庙,飞锡凌空,七日复返,地下有水流出,汇成泉涌。其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山僧惊避。等到天明一看,庵推出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不知其源。定光圣僧就把此地命名为“灞涌岩”,寺庙命名为“金莲寺”,“灞涌金莲”由此而来,至今成为清流古八景之一。

崔光簏有感于自己的之事,为了昭示后人,随在金莲寺题写楹联一幅,记载自己的。上联:古刹保千年清泉仿佛山中雨;下联:神灵通万里佛像依稀梦里身。落款为清代知事山东崔光簏题。此联现仍悬于福建金莲寺大殿。

注: 此事清流县志,河北庆云县直中对此事均有记载。


from 气功

2019年9月1日星期日

酌古鉴今: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二文)

文:陆文农 整理 来源:正见网

一、生公说法,顽石

“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苏东坡曾经这样说过。

苏州虎丘的“千人石”上,有一处,由唐代李阳冰,用篆书题刻“生公讲台”的地方。相传晋宋年间,有竺道生,被称为“生公”的人,曾在这里,聚石为徒,开讲《涅槃经》。当生公说到“一阐提,皆有佛性”时,随即问道:“如我所说,契佛性否?”当时,周围的群石,尽皆点头。至今,生公讲台前的白莲池中,尚遗有“点头石”一块,上镌“点头”两字。

由于生公说法,道理讲得透彻,鞭辟入里,所以感化顽石,竟至使顽石们,尽皆点起头来。后来,佛书《续传灯录》中,圆机禅师有道:“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

另外,《莲社高贤传》中,也记载有这个同样的故事:
传说晋代有个和尚,名叫竺道生法师,他自幼修行,研读佛经。竺道生几十年如一日,静住庙堂,专心一意,埋首佛家学说。他不仅自己闻达、通晓佛理,而且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向别人传诵。一些佛教门徒,听了他讲经,都心领神会,大有所悟。后来,竺道生为了宣讲佛理,曾到各处游历。据说有一次,他到了苏州虎丘山,见遍地石头丛生,于是,便收石头做徒弟,并给它们讲《涅槃经》。那些石头,听了《涅槃经》,都眉开眼笑,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顽石点头”,用来比喻道理讲得清楚透彻,使人心悦诚服。

顽石受到感动,既能点头,天花听得高兴,当然也会乱坠而下!

当年梁朝的武帝,是位信佛虔诚的帝王。一次,延请云光法师,在建业(今南京市)城南讲经,待讲到精彩生动处,遂感动上天,而致天花纷纷坠落。当时坠落的花雨,一时皆成五色斑斓的卵石,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雨花石”。因为当年云光法师开讲佛经的山丘,状似平台,所以后人称为“雨花台”。

梁代释慧皎《高僧传》中,也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梁武帝时,有一个名叫云光的法师,天天讲经。由于他讲经讲得好,感动了天上的花神。由于花神高兴,便把鲜花从天上撒下来。鲜花纷纷落地,五光十色,耀人眼目。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天花乱坠”。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后来,历代诗人以雨花台入诗的,很多。

法要说得浅显,说得生动,说得既淋漓尽致,又鞭辟入里,才能感动上帝,才能由此而天花乱坠,顽石点头。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寺塔记》里,“大同坊云华寺”条目里,说:“大历(唐代宗年号)中,僧严讲经,天雨(坠落)花,至地咫尺而灭,夜有光烛(照)室。敕改为‘云华’。”智严为唐代华严宗,因在长安云华寺开讲《华严经》,而使得华严宗的宗风,一时大振,遂被人们尊为“云华尊者”。

佛家讲经,引得 “天花乱坠,顽石点头。”均系实事,并非虚言。现代的法轮功修炼人,遍于世界各国,他们千辛万苦,发放真相材料,讲述三退道理,使天下有缘人,明理三退,使三退得救而者,有三亿数千万人之盛!这是宇宙奇迹,天人同敬,功在千秋,誉满万世之举!绝非仅只“天女散花,顽石点头。”之奇绩而己也!

二、拔除欲箭,慧若天人!    

古希腊神话讲: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他们有个名叫厄洛斯的孩子。厄洛斯背后长着一对矫美的翅膀,平时,他总爱手里拿着弓箭,调皮地在天空里飞来翔去,对着人们的心坎发射。厄洛斯射出的箭有两种:一种是金箭,一种是铅箭。中了金箭的男女,总会情不自禁地双双产生爱慕之情;中了铅箭的男女就糟了,因为这意味着从此将失去爱情。

无独有偶,佛门经书里,也有一种箭,名为欲箭。《华严经?净行品》说:“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方得安稳。”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解释:“欲箭:欲心与境相应,如箭之中心。”世上众生,一旦被无穷无尽的贪欲,牵着鼻子,就会在暂时的满足里,灭掉智慧之光,最终坠进苦海。“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佛遗教经》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四十二章经》也说:当年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但她却又私行淫欲,还妄言说:“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不料话刚说完,她的阴中就烧起一阵猛火,随之猛火蔓延周身,终于使她跌进无间地狱。这是《楞严经》第八卷里的一个警世故事。宝莲香因被欲箭射中,而遭了殃。

佛陀就不同了,当年天神向他献玉女时,他却以不净观,把玉女看成为是“革囊众秽”,不加理睬。佛门教义,如要识心见道,非得拔除欲箭,把人世间的一切贪欲,除尽不可。不然,就像尘雾一样,难免翳目障心,又怎能明心见性?

从方法论讲,断欲去爱,不要放逸自身是法,“自净其意”,从“断心”下手也是法,并且是更加根本之法。比较中西价值观念,佛门“拔除欲箭,方得安稳”的智慧,竟和西方哲人的一些至理名言,不谋而合。

赫拉克利特,说得幽默:“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结合现实,爱因斯坦的自我表白,也意味深长:“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同时并解剖道:不管时代的潮流和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宝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如果不是生活必需,一个人一旦沉湎于奢侈的物质享受,便就难免入于庸俗一路,而爱因斯坦则高蹈绝俗,壁立千仞,超脱于尘世之外,在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著的不灭贡献。“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中国古代的贤士和现代的者,尽皆然也!

除了晓喻世人,契诃夫的一席话,更是带着一种警诫的口吻。他告诫世人:“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也不会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

再宕回一笔,佛家的《俱舍论》第一卷里有偈道: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贪念;
私欲若不除,苦恼如中箭!

可见,一旦拔除欲箭,便就身住清凉世界,智灯慧炬,明我道心了。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待到欲箭一旦拔除,你还将惊喜地发现,非但此时此刻,慧炬常明,心住清凉世界,而且是那么的充满勇气,充满活力,竟至入于无所畏惧,宠辱皆忘的理想境界,那才真是:佛光普照,礼义圆明;身心俱爽,慧若天人!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