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星期三

#古代中医 :神奇的以针穿发者

tian.jpg

文:德惠

魏国时,有个从句骊(gōu lí)来的外乡人。“句骊”又叫“高句丽”,是古代国名,位于朝鲜半岛。这个外乡人擅长针灸医术。他曾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技能:将一寸来长的头发,斩成十几段,然后用一根细长的针从这十几段头发的中心穿过,把它们从新连起来。他还告诉人们:“发中虚也”,头发的中心有空洞。他的针法就是如此奇妙。

我看到这则记载,最初感叹的是古代就有了比头发丝还细的针。随后就想人的头发究竟是不是中空的,于是查医学资料。现代医学认为:头发从外到里可分为毛表皮、毛皮质、毛髓质三个部分。毛表皮由扁平细胞交错重叠成鱼鳞片状,从毛根排列到毛梢,包裹着内部的皮质,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毛皮质位于毛表皮的内侧, 由许多纤维质细胞组成;毛髓质位于头发的中心,是空洞性的细胞集合体,它内部有无数个气孔,这些饱含空气的洞孔具有隔热的作用。

原来人类头发中心的毛髓质中真有空洞。这个古代针灸师所言非虚。他是怎么看到头发的微观结构的呢?现代科学使用显微镜才看的见的结构,他是如何知道的。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其实人类科学的发展路线不止西方现代科学这一条路。例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很多特异功能者,他们中就有人可以看到非常微观的存在。此人是如何知道头发中心有空洞,并用针穿过的,笔者也不能下断言。举出这个例子,只想告诉大家西方科学并不是人类唯一的发展道路。

资料来源:唐朝《酉阳杂俎●卷七●医》
原文: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其妙如此。
注:原文很短,“魏时”不是很明确,有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也有可能是三国时期的曹魏。

来源:正见网

#中国古代 经典章句评注: 吾道一以贯之

tian.jpg

文:王舍微

【原文】

语出《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①。”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

〔注释〕

①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

②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所行的道可以用一个主旨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道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评注】

中国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是神传文化,又是半神文化,其中承载着的传统价值是什么呢?历史上的儒释道文化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返本归真。孔子之道又是世间文化通向出世修炼之道的基石,“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实际上是世间的一层理,这些理也是有层次之分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同的境界。所以说,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主旨是“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篇》),即尚德守道。仁、义、礼、智、信是“一以贯之”的层层体现。“忠恕”又是仁的铺展和具体表现,意思是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中庸》中记述孔子的话:“忠恕违道不远。”也说明这一点。

此外,中庸是守德的最高心法和身法准则,同时又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正如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说的德的意涵,是人生命所携带的、微观空间实实在在存在的白色物质,并非指人的行为外在表现之品德。

【评析】

孔子“一以贯之”之说在《论语》中还有一处,与“厄于陈蔡”有关的《卫灵公》篇,在以“君子固穷”回答了“子路愠见”之问后,又见“子贡色作”,于是:“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意思就是:“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主旨贯彻始终的。”接下来,又对子路说道:“由,知德者鲜矣。”意即:能领悟德的人太少了。

在《论语集释·卷八·里仁下》“唐以前古注”中记述:“皇疏:道者,孔子之道也。贯,犹统也。譬如以绳穿物,有贯统也。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还附有按语:“按:一贯之义,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由此可知,孔子所掌握的并非能靠多学而能得来的知识,“在陈绝粮”也固穷而不变通,那又是什么呢?许多人将孔子之道转译为学说、思想、知识等,后人据此不断解读、丰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补充新的内涵,形成了不同时期各种流派的儒家学说。由于后人所处的时代和境界不同,因此众说纷纭。事实上,如果把孔子之道当作一层理来看,就只能自己在学习中领会或领悟。他人站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读,也都是所在层次的一种见解,往往与原意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再看朱子的注释:“方知皆从此一大本中流出,如木千枝万叶都是此根上生气流注去贯也。”意思就是,千枝万叶的理都是从根上的一理“生气流注”而贯之。然而,对于如何探究这个“万理本乎一理”之“理一”,朱子却提出非“君子上达”之法,而是顺着枝叶去穷究:“格物者,穷究乎此者也。致知者,真知乎此者也。能如此著实用功,而理一之理自森然于中,”此乃于形而下的“器”中去寻道,这可能就是“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的主要原因吧。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