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

酌古鉴今:国君牢记仁义,百姓才有幸福!(数文)

文:曾敬贤 整理
来源:

一、国君牢记仁义,百姓才有幸福!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论仁义》记载: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树林茂密,鸟儿就来栖息;水面宽阔,鱼儿就能游动;仁义聚积,百姓自然会来归顺。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灾害就不会产生。但却不知道实行仁义的重要。仁义的准则,做官的人,应当记在心里,使它不断发展下去;如有片刻懈怠,离仁义就已经远了。犹如饮食供养身体,常使肚子吃饱,才能够保存生命。”

王珪听罢,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天下老百姓真是太幸运了。”

正是:
国君胸怀仁义,
百姓才有福吉。
国君贪图私利,
生灵涂炭污积。
中共猢狲妖邪,
何来人民安逸?
请君速抛梦幻,
三退保命为宜!

二、皇帝下诏:为政之道,首在养民

《宋史.食货志》记载:
南宋光宗绍熙二年,宋光宗下诏说:“朕以为为政之道,第一位的就是养民。所以自即位以来,减免超额赋税,颁布宽缓条例,希望全国各地都能达到安康富裕的境地。地方府州县官,是离百姓最近的人,如果真正做到安抚百姓,惠爱百姓,并发扬美德,便能达到政治清明、争论平息的效果。但现在根据人们的反映,却听说官吏往往提前课征税赋,竞相聚敛民财,而根本不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向百姓追催赋税的人,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官吏们肆意盘剥、宰割百姓,根本不顾及百姓的安危。理财之外,未听说治理得好的,这很不符合朕委任官员的原意。国家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常规,它的稳固在于良好的经营管理,而不能单靠贪狠地聚敛和严急地督促。通晓本末先后的道理,这是朕对州县负责官员,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从今以后,大家都要以怜悯为怀,以管理养育百姓为主要任务,如果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朕将时常给予嘉奖。”

三、养民之政,必先务农

宋代范仲淹《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杂陈十事》记载:
臣(范仲淹自称)看到《》上说:“圣明之德在于实施好的政事,好的政事在于养育百姓。”这就是说,圣人的德行在于实施好的政策,而好政策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休养生息。有利于老百姓的政事,必须首先致力于。只有完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才能使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富裕了,人们就会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才会畏惧刑罚;畏惧刑罚,盗寇就不容易出现,祸乱也就闹不起来。因此,圣人的美德,发端于良好的政事,使天下得以教化的都缘于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诗经》中,有记述农事活动的《七月》篇章,阐明了建立王业要发展农业生产。现在,国家不致力于农桑生产,使得粮食和布帛的价格,常常很贵。每年朝廷要从江南和两浙等地,买二百万石(粮食),所付出的价款和运输费用,每年要花钱三百余万贯。而且,贫穷的百姓,为赋敛所迫,每年要砍伐桑树枣树等,当作柴禾出卖。劝导和督促发展农业的一些办法和措施,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是粮食和布帛的价格很贵、官府的粮仓空虚的原因。如果不去谋划解决这些问题,民食和国用,拿什么来保证呢?

四、行多次临危御敌,护民解困,济益百姓

《金史.刘敏行传》记载:
刘敏行,平州(今河北卢龙)人。天会三年(1125年)的进士。授太子校书郎,按照资历升迁为肥乡县令。大饥荒年,盗贼掠夺人为食物。各县的老弱,进入州城自保,不敢耕种,农事荒废,田间荒芜。

刘敏行见状,心急如焚,请示上司州官,借调军士三十名,保护县民出城耕种,四下多张旗帜,以为疑兵。刘敏行亲自率军巡逻,日暮则查阅县民入城情况。因有此举,盗贼不敢侵犯,而使庄稼生长起来。解决了民众的生活急需。

刘敏行转调高平县令。高平县城墙毁坏,很久没有维修,大盗横行,恣意掠夺,县镇不能抵御。刘敏行拿出自己的俸禄,率领同僚和下属,出钱雇用劳役缮治,百姓欣然从之,一共使用二千人,把城墙修复完毕。乡村百姓,进入县城自保,以至盗贼不能侵犯。

刘敏行一生,经过九次升迁,多次临危御敌,护民解困,济益百姓。最终担任河北东路转运使。退休后去世。

五、以教化为施政的根本

《宋史.程颢传》记载:
程颢(1032–1085年):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进士出身。初为县主簿、县令,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因反对变法,改为外任。他与弟弟程颐,同受学于周敦颐,号“二程”。

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县中有一位张姓的父亲,早已去世,一天早晨,有一个老头到门前说:“我是你父亲。”张氏子惊疑莫测,便一起来到县衙门。老叟说:“身为医,远出治病,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便送与张氏。”程颢要他拿出证据。老叟从怀中取出一张文书,进呈,上面记有:“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的文字。程颢问:“姓张的当时才四十岁,怎么得有翁的称呼?”老叟惊骇谢罪。程颢送他些财物,送走了他。

县民有事到县衙门的,程颢一定教导他们要孝悌忠信,要求他们以孝悌忠信,来侍奉父兄及年长上官。

度量乡村的远近,编为伍保,使他们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令奸伪无所容身。凡孤独残废者,责令亲戚乡党,不要使他们流离失所。行旅经过该县的人,如果得了疾病,都能够得到治养。

每乡必有学校,程颢闲暇时亲自到乡,召集父老与他们谈话。儿童所读书,亲自为他们纠正句读。教师不善,则为他们更换教师。择乡学校子弟的优秀者,聚而亲自教授他们。乡民编为会社,为他们定立科条,旌别善恶,使他们明白荣辱。他在晋城县任职三年,县民爱之如父母。

 六、做朴素节俭的榜样

明代《张文忠公全集.陈六事疏》记载:
臣(张居正)以为:天下所能生产的,在官府或在民间,数量只有这么多。拿人来做比喻,天生的体质强弱,本来就是确定了的。善于保养的人,只是因为注意节制和爱惜身体,不用偏好嗜欲来损害自己,也就足能防止疾病而延长寿命。从前,汉昭帝是在汉武帝连年征战之后即位的。当时国内的经济实力空虚,后来,霍光辅政,节俭省用,使百姓休养生息,推行了几年,百姓的生活富裕而安定。国家的财政也就充足了。所以,与其千方百计地去征收赋税,从有限的财富中不断索取,使百姓受到损害,还不如注意节省,从自足有余的财富中,进行抽取,以厚待百姓。希望皇上体恤百姓穷苦,对他们倍施恩惠,凡是不急需的工程,无益的征调,一律停免。崇尚节俭朴素,为天下人作出表率。

七、判定刑罚要慎重

元代张养浩《风宪忠告.审录第五》记载:
《尚书》上说:“处理各种狱讼之事,要审慎。”又说:“不是用花言巧语,就可以判决狱案的。”《易经》上说:“君子在运用刑罚时,明察审慎而不拖延狱讼。”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圣人爱护生灵的心,与天地等同。当饥寒交迫时,如果不是深明义理的人,不敢担保他的心里没有别的念头,何况无知的老百姓呢?做地方官的人,对百姓教育得不够,因穷困而去做盗贼,这难道是允许的吗?古人因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规定制度,一向宽恕的,也有年纪大小、关系疏密的差别;同是通奸的,也有丈夫已死和在世的不同。有病的医治他,病重的去掉刑具,请人来侍候他。那些不明事理凶狠险恶之徒,既然落入法网,有什么值得挂心的?从古人制定法规的用意,可以看出他们的仁义宽恕忠诚厚道的感情了。过去欧阳修的父亲处理死囚的案件时,想要让他们生存而毫无办法,就合上卷宗而叹息。他说:“常常希望他们生存,还不免让他们死,况且世上的人,常常希望他们死呢!”后代残忍的官吏,什么事都不做,只崇尚威严刑罚,若是说他办案没有蒙受冤屈而死的罪犯,我不相信。做官的方法没有别的,口头威严,心地善良而已。口头威严是想要事情成功,心地善良是不想轻易伤害人。何况监禁很久的囚犯,更应当对他们表示和蔼仁善,召唤他们略微靠前一点,更换原先拘管他们的狱卒官员,好言相劝,使他们自己陈述事情的前后经过,案情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之后,参考案卷。若只根据案卷寻求真实情况,很少有不误人的。因为州县没有好的官吏,不敢轻易相信他们已经具结的文书。可能仅毫厘之差,就关系到人的生死。所以圣人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法。又说,赏功宁可重些,罚罪宁可轻些。判决囚犯的原则,都在这里了。君子要谨慎啊!

八、不可用诈术,骗役人民

明代刘基,在《郁离子》书中,记载:古时候,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都叫他狙公。白天,狙公总要驱赶猕猴们到院子里,让老猕猴带着其他的猕猴,到山林里去采摘果实,狙公则从猕猴采集的野果中,收取十分之一,供自己享用。碰到有不愿交出野果的猕猴,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猕猴们都叫苦连天,却不敢违抗。

有一天,一只小猕猴,问其他的獭猴:“山林里生长的野果,是狙公种的吗?”它们回答说:“不是,是天然生长的。”

又问:“除了狙公别人就不能摘取吗?”回答说:“不,准都可以摘取。”

再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附他,并被他役使呢?”

小猕猴的话音未落,众猕猴皆恍然大悟。这天晚上,猕猴们等到狙公熟睡后,拆掉栅栏,捣毁木箱,拿回被狙公积储的山果,一起逃入山林之中,不再回到狙公那里。

狙公终因饥饿而死。

郁离子(即刘基)评论说:“世上有靠玩弄权术,役使百姓而不讲道德规范的人,他们也就和狙公一样吧!被压迫受剥削的人,因为糊涂而一时还没有醒悟,一旦他们受到启发开导,那些压迫剥削他人而生存的剥削者,就无计可施了。”


from 气功

震撼与感动:“不忘初心”与弥勒信仰

文:秦山 整理
来源:

“初心”,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华严经疏》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对此,有的理解是,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也指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成佛利生之心。

”的最原始出处来自白居易的《画上生帧记》。他表达不能忘的“初心”是什么呢?读到他的“初心”,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笔者通过白居易不能忘的“初心”,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极其虔诚的“弥勒”信徒,他的虔诚程度简直令人震撼和感动!弥勒佛是著名的“未来佛”。白居易经常在弥勒佛像或画像前许下来生的大愿和誓言。有的人知道,在佛像前许愿和发誓,这是最重的誓言,一定要兑现。而且,白居易多次、反复的在文章中记录他的来生大愿和誓言,并以此为证言,一再向弥勒佛表决心,来表明他一定会兑现诺言。他发愿和发誓时用的词都很“绝”,用“生生劫劫”!这个词可比“生生世世”厉害多了!从来没看到哪个人要把誓言发的这么绝,一生还不够,生生世世也不够,非要“生生劫劫”!如果人间还有比“生生劫劫”更厉害的词,我估计白居易一定会用!他的誓言和大愿真是够“绝”的!笔者只能用“震撼”和“感动”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白居易曾专门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信奉“弥勒”,希望大家能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去。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63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道履里府弟闲居,闲云野鹤,游山观景,悠哉游哉,自寻其乐。当城中的和尚、居士筹善款捐绘弥勒上生图时,他适逢其会,欣然命笔,写下了短文——《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当时一起在弥勒佛画像前礼拜和发誓愿的人很多,有“长寿寺大苾蒭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一共大约有一百四十人。其云:“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一百四十人,同发一心,同发一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

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相信他们的善念,许下的大愿,会为他们在未来得到弥勒佛的普渡奠定最美好的得法机缘。这是最神圣的缘份!

白居易自己又单独在弥勒佛画像前发誓愿:“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无量。”“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文中的“慈氏”是“弥勒佛”梵文的意译。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69岁的白居易把几乎全部心力放在“弥勒”信仰上,又作《画弥勒上生帧记》。

其中记载,白居易晚年常日日焚香礼佛,稽首发愿,在弥勒佛像或画像前郑重许下来生大愿和誓言,希望当未来弥勒佛在人间传法时,能得到弥勒佛的度化,圆满修成,生生劫劫,都与弥勒佛在一起,永脱生死轮回。

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不但如此,白居易再三在弥勒佛画像前表明心迹,他绝不会忘记自己的大愿和誓言,因此要特意写下这篇文章,表示“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他诚心的对弥勒佛说,“慈氏在上,实闻斯言”——弥勒佛祖在上,您一定听到了我的誓言。礼拜之后,誓言以此文作为见证,并郑重的属下日期,“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

白居易在晚年的言志诗《答客说》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海山不是我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予晚年结弥勒上生业,故云。”

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唐)白居易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城长寿寺大苾蒭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以大和八年夏,受八戒,修十善,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庄严。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按本经云,可以除九十九亿劫生死之罪也。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

百四十心,合为一诚。

百四十口,发同一声。

仰慈氏形,称慈氏名。

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画弥勒上生帧记

(唐)白居易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乐天,年老病风,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由是命绘事,按经文,仰兜率天宫,想弥勒内众,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一礼一赞,所生功德,若我老病苦者,皆得如本愿焉。本愿云何?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

白居易对弥勒佛发了好几次大愿和誓言,他全部记录下来,仿佛是一定要留个凭证一样,生怕在弥勒佛将来下世洪传佛法的时候,自己错过机缘。他似乎也是在记录中不断的提醒着自己,当“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将来到人间广传时,白居易呀,你可千万要听到大法啊!白居易呀,你这一世所能留下的文字,都换做来生能够听闻佛法、见到弥勒佛的机缘吧!白居易呀,你一定要修行佛法,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曾经发下的大愿和誓言啊!

“乐天常有愿,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1]“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 。 [2]

千百年后,白居易亲笔记录的这些大愿和誓言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流传至今!这是多么真诚的誓言啊!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大愿啊!白居易的“不忘初心”可真不简单!他不忘的“初心”,就是他对弥勒佛发下的大愿和誓言!他一定要成为弥勒佛的弟子,当弥勒佛在未来下世洪传大法时,他要成为主佛的弟子,听闻大法,最终能够修成圆满。

白居易“不忘初心”、发下的大愿和誓言是对着弥勒佛像或画像发的。这里有个问题一定要说清楚。您对“弥勒”信仰知道有多少?如果您不了解“弥勒”信仰,从本质上说,您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白居易的“初心”。为什么白居易要发这么“绝”的大愿和誓言?“弥勒”信仰到底是什么?

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未必全面,但是应该能给读者一个大概的认识,那就是什么是“弥勒”信仰?在找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也被文献和各类资料的内容所震撼。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也叫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在佛教经典中,“弥勒佛”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弥勒佛”也叫“未来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佛之所以被称为“未来佛”,是因为弥勒佛会于后世降生人间,广传佛法,普渡众生。[3]

唐玄奘法师在前往印度取经后,根据梵文音译翻为“梅呾利耶”。[4] 但在中国,“弥勒”这一译法流传已久,在人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人们对这尊大佛的传统称谓。大唐高僧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极其虔诚的“弥勒”信徒。

“弥勒”一名不是来自梵文,而是来自吐火罗文metrak之音译。有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流传于世。佛教东传最初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新疆一带古代少数民族的媒介。在佛教东传过程中,弥勒信仰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毫无可疑的。 [5]

(吐火罗文,是原始印欧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

梵文Maitreya和巴利文Metteyya,另一方面是吐火罗文metrak,二者都有“未来佛”的意思,其间必有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6]

在佛教传统中,“弥勒”为“未来佛”,后来又受到了外来的,主要是波斯的影响,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之所以能广泛流布,历久不衰,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7]

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仅是在中国,也不仅是在东方,弥勒佛和西方世界也有关系,这里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弥勒佛跟那么遥远的西方不但有关系,而且还非常密切。[8]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这样一种信仰。宗教里的“弥赛亚”(Messiah),就是这种救世主信仰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信仰在《圣经》旧约里边就已经有了。而“弥赛亚”就跟梵文Maitreya是一回事。印度的“弥勒”信仰,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和这种全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的,彼此影响的。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弥勒”之所以是“未来佛”,也就是说未来的“救世主”有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大范围的、全世界的、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一个部分。“弥勒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 [9]

中国的“弥勒”信仰也是值得研究的。最早被中国人所遵奉、所信仰的是哪一位佛或菩萨呢?很多人也许会说是观世音菩萨,或者阿弥陀佛。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中国佛教史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最早得到大众信仰的正是弥勒菩萨。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赢得了中国信徒信仰之心的正是这位弥勒菩萨。[10]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被尊崇的菩萨也很多,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佛教信徒最早尊崇的是弥勒菩萨呢?早在汉代,介绍弥勒佛的佛经就被大量翻成了汉语,而在中国新疆用吐火罗语就有剧本,称为《弥勒会见记》。如果问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剧本是哪一个?就是这部《弥勒会见记》。在新疆用吐火罗文写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偶然发现,先后被译成汉语和英文,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文献,这是一个剧本,就是描绘了和弥勒会和。“弥勒”信仰在汉代得到了中国信徒的信仰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地希望往生弥勒净土,希望来生和弥勒佛在一起。一直到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非常盛行。[11]

“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克孜尔石窟处在今天的拜城县境内(隶属于新疆阿克苏),在古代,位于龟兹国境内。[12]

克孜尔石窟17号窟:“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弥勒作菩萨装扮,结跏趺坐于方座上。手作‘转法轮印’,两旁各有五躯闻法菩萨。”[13]

克孜尔石窟38号窟:“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弥勒作菩萨装扮,坐方座上,头戴宝冠,赤裸上身,身后有项光、背光、项部、胸部、腕部都装饰着项圈、宝带、璎珞、钏、环之属,手作‘转法轮印’,坐‘瑜伽座’。闻法诸天也都是宝冠,绣裙,全身装饰得富丽堂皇。这些形象都用细线一气呵成,不施晕染。其线条之流利细密,运用自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14]

中国出现弥勒佛造像的时间很早,比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编号第169号就是弥勒佛像,制作年代是公元399年,即后秦的弘始元年,佛像是菩萨装,头戴精美宝冠,身披璎珞,交脚坐式。[15]

中国古代更久远时期弥勒佛的造像,面容安详,神态庄肃,有头饰,身上还有饰物。从整个装束到神情、形态都与现在我们通常认为的笑口常开、大肚弥勒佛的形象有非常重大的区别。

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并非弥勒佛原来的形象。[16]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要完全说清弥勒佛形象或造像发生演变的情况,需要较长的笔墨才能阐述清楚,因非本文重点,笔者就不详述了。)

弥勒佛,即未来佛。根据《弥勒下生经》,弥勒会下生人间成佛,造福于众生。

佛经上知,弥勒是“万王之王”在末世由最高处下走时所使用的佛号,法轮圣王是“万王之王”下到法界时的法号(人间称转轮圣王),所以释迦牟尼告诉他的弟子:法轮圣王也称弥勒。[17]

释迦牟尼的弟子普贤菩萨也曾多次提及,在末法时期,弥勒再生、转法轮。后人在各地修建了法轮寺等与转轮圣王相关的佛像与寺庙,期盼他的到来。甘肃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有“世界藏学府”之称。在该寺的大金瓦殿内,有一尊手拿法轮的弥勒佛像。[18]

在佛经中记载了未来佛弥勒(转轮圣王)下世的重大信号,那就是“优昙婆罗花”的开放。[19]

佛经《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婆罗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花,为世间所无,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佛经《无量寿经》中也记载:优昙婆罗花是祥瑞之兆。《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人身无常,富贵如梦,诸根不缺,正信尚难。况值如来得闻妙法,不为稀有如优昙花?”都说明“优昙婆罗花”开放稀有,是印证“转轮圣王”下世的福音。

优昙婆罗花又名“空起花”,意其生长为“无中生有”,其出现亦不可思议。近年来,韩国、日本、台湾、泰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美国各州、加拿大、欧洲、中国大陆各省,相继发现此一纯白纤秀的优昙婆罗花踪影。如今,迎接法轮圣王的优昙婆罗花早已盛开世界各地,以冰雪之姿向天地颂赞圣王降临。

整理到这里,文章也该收尾了。我们再回头看看白居易的“不忘初心”,您的感受是不是更深刻了呢?他念念不忘,一遍遍重复的“初心”,就是和未来佛,即弥勒佛结下神圣的修炼大缘,希望在弥勒佛下世洪传大法时一定能够见到弥勒佛,听闻佛法,修成圆满,随弥勒佛返还佛国圣界。这是笔者目前层次能够理解到的,也许有的读者会有更深刻的高见。

希望各位读者,如果有机会用到“不忘初心”这个词的时候,能够想到白居易的“初心”,他至死不忘,为了这个“初心”,立下重大誓言,要“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最后,我们一起再次重温一下白居易关于的“初心”原文:
“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按本经云,可以除九十九亿劫生死之罪也。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

“乐天常有愿,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 。

[1] 白居易,《六赞偈》
[2] 白居易,《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
[4]: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
[5][6]: 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7][12][13][14]: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3][8][9][10][11][15][16]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之《弥勒佛
[17][19][20]连,《弥勒佛和弥赛亚:末劫时期东西方的救世主》
[18]俞晓薇,《预言中的今天与圣者救世》

参考资料:

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
王章,《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原文与赏析
白居易,《六赞偈》
白居易,《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
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之《弥勒佛真相》
张杰连,《弥勒佛和弥赛亚:末劫时期东西方的救世主》
俞晓薇,《预言中的今天与圣者救世》


from 气功

穿越时空 改变历史 正在发生着

穿越时空 改变历史 正在发生着


from 气功

2020年6月24日星期三

中华典故:四相簪花

文:明古
来源:正见网

四相簪(zān)花,“簪”为插、戴的意思,从字面看是说四个戴花,的确北宋年间真有这样一件奇巧之事。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年初,韩琦因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新政被贬出京城,以枢密副使官衔任知府。

扬州芍药花中,佳品不少,有一种特别稀有,难得一现,其花形、花色尤为特别:其花色上下皆为红色,中间有一圈黄蕊。按当时官制规定,只有宰相才有资格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官员们都以能观赏到此花为升官的吉兆,所以此种芍药花就有了“金缠腰”或“金带围”、“腰金紫”、“重台紫花金束腰”等别称。而民间不知怎的出现一种传说:这种芍药一旦出现了就是一种祥瑞,“若开则城中当有宰相”,“且簪是花者位必至宰相”,有缘佩戴此花的人将会成为宰相。

韩琦到扬州的头一年,他在扬州府衙后园里的一株芍药就一干分四枝,每枝都开出来一朵“金缠腰”来,这是少见的奇景。韩琦决定找来三个当官的朋友共赏。其一为王珪,时为监郡;其一为,时为韩琦幕僚;还有一人,突然腹泻不止无法赴宴。只好另外挑选,让大理寺丞陈升之赴会,一同入席赏花,最后四人将花采下来簪戴在头上。

此四人,后来皆为宰相。“簪花”十三年后,即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韩琦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集贤殿,为相十年。“簪花”二十四年后,即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陈升之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簪花”二十五年后,即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相位,开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簪花”三十一年后,即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珪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后人将此事概括为四相簪花,成为一个,包含了吉祥富贵的寓意,成为文人口中的佳话。例如明代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中“韩琦芍药”一句;清初王士祯的徒弟宗元鼎在《赠别王阮亭司李》中写道:“芍药昔簪才子鬓”,都是运用了此典故。艺术家有时也将此作为创作题材,“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此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这个故事非常巧,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概率非常低。你看,事先民间要有簪此花者会成宰相的说法流行;韩琦来扬州的那一年,其后园里的一株芍药要恰好开出四朵这种带一道黄蕊的红花来,四朵奇花多一朵少一朵都不成;而且赴会簪花的四人都要后来位至宰相,官职低一点都不行。简直是无巧不成书,这么小的概率简直就是不可能事件,就如同给猴子一个打字机,它也不可能打出一篇文章来。这种事要发生只能是有比更高,更有能力的另外空间高层生命在冥冥中安排这一切才有可能。其实不仅这一件事,整个人类的有多少事情出乎人们的意料,可它就是发生了,静心细细一想,人类世界真的就是一个大舞台,剧本早就被高层生命安排好了,人们能做的就是在其中选择善与恶罢了。

资料来源:《梦溪笔谈·补笔谈》、《铁围山丛谈》、《清波杂志》


from 气功

《古镇法缘》之二:印山奇观

文:唐理
来源:

在《古镇法缘》一文中,笔者曾提到:在秦岭深处的陕西商州黑山镇,有一座“印山”。据当地民间传说,它是掷下的一枚“金印”所化。而今看去,只见一柱孤峰,拔地而起,山势突兀,卓然独立,宛如人间一座“飞来峰”。

一提到“飞来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杭州灵隐寺近旁的那座飞来峰,因为它的形成和济公罗汉神迹相关,所以世代闻名。笔者在此介绍的这座飞来峰可能比杭州飞来峰更为神奇。

三年前受友人之邀,我来到陕西商洛的商州黑山镇。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民风纯朴,而且曾是神传文化的一方胜地。在商州黑山街东有一座长不过二里、与周围山脉不相关联的独立山头,自古相传这是玉皇大帝掷于此处的一枚金印,故曰“印山”。在“印山”南麓古人建有玉皇庙,气势宏伟、烟火旺盛,这座玉皇庙可能就是“印山”因玉皇大帝掷印而生成的佐证吧!那么,“印山”不就是一座天意生成的飞来峰吗?尤其听罢友人下边的叙述,更使我感到了“印山” 的神奇。


图: 印山及玉皇庙湾写意图,高清图

友人说:1955年夏天,上中学的他回家过暑假时,随着家乡的人们登上玉皇庙南边的高山顶上收麦子。歇晌(休息)时坐在山巅上, “印山”和玉皇庙湾的景色尽收眼底。坐在身边的生产队长刘大叔问他:“没上来过吧?”友人答:“是!”刘大叔指着对面的“印山”说:“你看这印山长的怪吧!”按照他的指点,友人仔细的瞧了起来。沿黑山后河两侧的山峦原本是自西向东、平行延伸,突然在黑山街东头分别向南北拐去,然后再拐回、平行延伸。结果在两山之间形成葫芦状的一块空地,“印山”就坐落在这块空地里。刘大叔说:“印山跟周围的山脉都无连接,是座孤峰,所以从没有人在山脚下筑房、建墓。”友人问:“怎么证明印山是玉皇大帝掷的金印所化呢?”刘笑了笑说:“当然这只是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传说,谁也没有看见过。不过,古人能在山边建玉皇庙恐怕就不是偶然的。”此时,刘大叔说:“你看看脚下这玉皇庙湾是个什么图形?”友人把视线从远处移近、俯首下看片刻,惊喜的脱口而出:“太极图!”“对,八卦太极图!”刘说:“你看大圆圈中间那个弯路!”友人补充到:“倒S形!”刘继续说:“倒S形路把大圆圈分成阴阳两个太极鱼,高处的玉皇庙跟河滩的财神庙是两个太极鱼的。”

友人被这绝妙的景观震撼了!这个“太极图”的大圆圈,南半圆是河湾自然形成,北半圆完全是由人工在山脚开挖而成,从高处俯视,两个半圆巧妙的合为一体。古人为修圆圈中间这倒S形的弯弯路,还砌了上下两道石阶,真是匠心独具!再加上修建庙宇,该是多么大的工程呀!他沉思片刻向刘大叔说道:“既然是一幅太极图,那么玉皇庙对面的那座戏楼好像有点多余!”刘说:“对,是多余的。原来就没有戏楼,是民国时期新建的。”友人问:“这戏楼怎么没见唱过戏呢?”刘大叔“咳”了一声:“别提唱戏了!”友人急问:“怎么了?”刘说:“戏楼修好后第一次唱戏,演的是‘雷打张继宝’(即‘清风亭’)。刚一开演就雷鸣电闪、大雨瓢泼、山洪暴发,差点冲走黑山街。大家明白这是玉皇大帝发怒了,所以再也不敢唱戏了!”友人惊愕的望着刘大叔。

停了片刻,友问:“刘大叔,您想玉皇大帝的金印多珍贵呀!怎么就掷到这冷清偏僻的黑山呢?”刘说:“娃,您不知道,现在的黑山是有点冷清;在民国以前,黑山可是从西安到武汉的交通要道上的重镇。据说从宋朝以来,这里客商不断,骡马成群,驼铃之声昼夜叮当,不绝于耳。真是车水马龙,热闹着呢!”刘大叔稍作停顿,接着说道:“你不要小看咱们黑山镇,这里可是‘五龙朝圣’的!”友人明白“五龙朝圣”是指在黑山街周围有五条形如卧龙的山梁、“龙头”从不同方向齐指黑山后河的“龙潭”。刘接着说:“就因为这儿的风水,古人才在从高桥到黑山街东头不足四里的地面上,修了两座寺院、五座大庙、两座戏楼。所以,玉皇大帝把金印掷于此等风水宝地就不足为奇了!”

刘大叔把手指又向西边移了移说道:“你再看看那三条土红色的石条!”友人顺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三条平行的自下而上、错落有序、横穿河道的赭色岩石。友人道:“您是说三道‘铁门槛’?我小的时候常常在那里戏水!”刘说:“就这么个‘铁门槛’,就这么个‘太极图’,咱们把它看得平平常常;可是山外的人对这些传的可神乎了!”友人问:“怎么说?”“来到五龙朝圣的商州黑山镇,出街东行半里,到了印山脚下,跨过三道铁门槛,进入八卦太极图,足登上天梯(上玉皇庙的台阶),进了凌霄宝殿,参拜玉皇大帝。”刘大叔说书般的讲述,友人被逗乐了。

友人说他本来对玉皇庙就很好奇。经刘大叔这么一说就更喜欢去玉皇庙。玉皇庙殿堂雄伟、神像高大,庙里的大钟和多块石碑记载着庙宇的。在他的心目中,玉皇庙始终充满着庄严与神圣。他深感遗憾的是,由于自己年轻时的无知,没有仔细阅读和记下石碑上的文字。现在,石碑、大钟都已损坏、丢失,所以这座玉皇庙、这幅“太极图”到底是哪个朝代修建的?始终是个谜。在“文革”期间,当听说玉皇庙被拆除、“太极图”被毁坏时,他痛惜万分。心想这该是多大的罪业呀!不久,传来领着拆庙的大队支书陈姓父子二人被河水冲走的消息,他明白这就是报应!

听罢友人的讲述,我也感慨万分!看来 “印山”这座飞来峰不仅比杭州飞来峰的历史更悠久,意义可能更深远!作为统管三界的玉皇大帝能掷下金印,一定是给三界内众生发布了什么重要的“谕旨”。那么,当初在印山脚下修玉皇庙、建“太极图”,而且与“三道铁门槛”融为一体,一定是有功能的高人在领悟了玉帝所颁“谕旨”的天机之后的作为。由于中国邪党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对承载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的毁灭与破坏,而今印山玉皇庙湾“太极图”的景观已面目全非,所以我们也无从猜度玉皇大帝掷金印于此的千古之谜!

后来,友人请当地一位老书画家,根据记忆画了一幅玉皇庙湾当初的景观图。近日我看到这幅画的写意图片(附图),恍然悟到了其中的意义:“太极图”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上、中、下三层。玉皇庙在最高层,代表“天上”;S形的人行道居中,代表“地上”;而财神庙建在最下层的河滩上,代表“地下”。这不是象征着 “三界”吗?此刻我才明白为什么当初在河滩的戏楼上唱戏会令玉帝震怒,因为戏楼的修建就已经破坏了“太极图”的布局,还要在戏楼上唱戏,这不是逆天而行吗?

俯视 “太极图”,细看呈“三界”,多么奇特的景观!我们就称它为“印山奇观”吧!“三界”是修炼界的说法 ,“太极”是“道”的标志,那么玉帝用“印山奇观”在谕示着什么样的天机?我以为明代国师刘伯温的预言,就是对这一天机的最好诠释:“上末后时年,万祖下界,千佛临凡,普天星斗,阿汉群真,满天菩萨,难脱此劫。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天上天下诸佛诸祖,不遇金线之路,难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后勒封八十一劫。”意思是说:在末劫时期,天上天下的千佛万祖、满天神仙为了逃脱劫难,都要下到“三界”、来到凡间,聆听未来佛所传之“道”,否则都在劫难逃。

所以,玉皇大帝在这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号称“龙脉”的秦岭深处掷下“金印”,用“印山奇观”来晓谕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乃至三界众生:“三界”是创世主为了传“道”、救度众生而造就!

三道“铁门槛”也是“印山奇观”的一部分。那么它喻示着什么?当然,围绕着上述天机可以有多种解读;笔者以为用《 西游记 》第64回“木仙庵三藏谈诗”中唐僧的一段话来理解较为贴切:“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所以,得人身、生中土(中国)、遇正法,这“三难”就是一个进入三界的生命要想返本归真、走出三界、重回天国必须跨越的三道“铁门槛”!

明白了这些,就会相信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是曾经的万祖、千佛、菩萨、罗汉下到三界投胎生成的人身;在这人类大劫难来临之际,如果能走“真、善、忍”宇宙大法的之路,就能真正成为全解“三难”的“幸莫大焉”之人,就能走出劫难,走向无比美好的未来!

“印山奇观”意义非凡,诗以记之:
玉帝掷印东,
黑山凸显飞来峰,
一湾清流绕峰过,
三条赭石穿水横。
峰侧奇画太极现,
庙湾巧排三界呈。
晓谕众生识天意,
勿负得法中土身。
跨越三道铁门槛,
跳出红尘上天庭。


from 气功

2020年6月23日星期二

古代因果故事:唐绍偿还宿债

文: 华春明

唐绍,京兆长安人,吏部唐临之孙,博学多才,在朝担任给事中一职。他的邻居对门住着一个叫李邈的人。他经常找李邈谈笑,有时还请李邈到家里来吃吃喝喝。他妻子很不理解:“你位高权重,为什么老去讨好一个品级比你低的人呢?”唐绍笑了笑说:“以后我会告诉你因由的。”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十二日,唐绍郑重地对妻子说:“贤妻啊,我今天可以告诉你缘由了。我自幼就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知道自己的事,但我一直不对任何人讲。

“我前世是一个女子,十六岁时嫁给灞陵的一个王姓家的儿子为妻。对我极其严厉,我很惧怕她。十七岁那年冬至的前一天,我做完饭食,已经很疲倦了,婆婆又叫我缝制罗裙,说第二天要穿它招待客人。我只好在油灯下熬夜赶制。

“忽然冲进来一只狗,碰倒了油灯,灯油洒到裙子上面。我气极了,大声呵叱那只狗。它躲到床底下去了。我点亮蜡烛,清理裙子上的油污,怎么也清不干净。我又怕又恨,就拿起剪刀向狗刺去,第一下刺中了狗的脖子,剪刀的一股折断了;我又用另一股狠狠的刺它,不一会狗就死了。

“也许长期压抑吧,我十九岁那年就死了,之后转生为现在的我,当年被我杀死的那只狗转世为今生的李邈。我平日请他吃喝是为了纾解我夺其性命的歉疚。我明天就要死了,杀我者必定是李邈。这些事,我直到临死的前一天才能告诉你。因果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贤妻呀,你就不必伤心了。”

第二天(先天二年十月十三日),在骊山脚下举行,二十万将士云集骊山,旌旗绵延数十里。意气风发的玄宗亲自擂鼓。兵部尚书郭元振却突然出班奏事,致使演练中止、军容不整。玄宗大怒,下旨拉郭元振到大旗下问斩。宰相张说等人急忙跪地求情,说郭元振是国家的大功臣,应当赦免死刑。玄宗就将郭元振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玄宗余怒未消,又以制军礼不严之罪下令斩首给事中唐绍。群臣还没来得及劝谏,此时已身为金吾将军的李邈立即动手行刑。奇怪的是,第一刀下去,刀竟然被砍折了,他换了一把刀才砍死唐绍。也是杀了两下才杀死,真的是报应不爽啊!

过后,唐玄宗后悔杀了唐绍,怪李邈行刑太快,就把他开除永不录用。

——事见《太平广记
来源: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别人说他似丧家之狗,孔子笑乐(三文)

文:金千里 整理
来源:

从交友测知将来

王珪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说:“我儿将来一定会富贵起来,但不知你现在交往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你带他们来,我看看。”

正巧,等人,到他家来拜访。王珪的母亲,偷偷地看了房玄龄等人,十分吃惊,对王珪讲:“这几个人,都是王公宰辅的材料。我儿将来贵显,已经没有疑问。”

(据《唐书》)

冒罪,吊

宋朝时,辛弃疾曾与朱熹,一起游。辛弃疾写了《九曲棹歌》,朱熹为其两个书斋,题写了“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的斋名。

朱熹去世后,朝廷因佞臣掌权,禁止“伪学”的风声正紧,朱熹被诬陷为伪学的罪魁祸首,所以他的友人、门生,都不敢去为朱熹送葬。

只有辛弃疾,写了哀悼的文章,并亲自前去,上门哭悼他。另外有许多人,在暗地里陪哭、哀悼。

(据《宋史》)

许子章义气待人

王育给人放羊,折下蒲柳枝,在地上练字。他练字太入神了,以致丢了羊,都不知道。主人家责备王育,王育决定要卖身,以赔偿损失。

同郡的许子章,能够义气待人,听说此事,便替王育赔偿了损失。并供给王育衣食,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块儿学习。

许子章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王育,并为他们建了住宅,分给他资产。

后来,王育博通经史,担任主簿,为政清约。并且文武全才,被任命为破虏将军。

(据《晋书》)

为救友人,虞卿弃官,与友共逃

魏齐,原来是魏国的宰相。曾经毒打过范雎。

后来,范雎任秦国宰相,依仗秦国的强大实力,向魏国索要魏齐。魏齐逃到赵国,秦王又向赵王索要。魏齐又连夜逃跑,去见赵国的卿相虞卿。虞卿因为要救魏齐的原故,不看重自己身为赵国万户侯卿相的官爵,而与魏齐一起,从偏僻的小路逃跑,终于离开赵国,到了大梁,当时的处境,十分窘迫。

不久,魏齐。虞卿郁郁,但不颓丧,就打起精神,著书立说,上从《春秋》里搜集材料,下从现实中观察,写成了《虞氏春秋》,而青史留名。《战国策》称:“(虞卿是)七国辩士,策必中,计必得,而不失其正,唯虞卿与陈轸有焉。贤矣哉!”

(据)

别人说他似丧家之狗,笑乐

孔子到郑国的都城新郑(地名),去传播他的儒家学说。不知怎么的,与他的学生们走散了,孔子不好进城,就站在城东门口张望。

子贡不见了孔子,便到处寻找。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城东门口有个人,他的额头象唐尧,他的脖子象皋陶,他的肩膀象子产,个子比大禹约矮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意思是:不断的东张西望,好象失去主人的狗一样),他不知是不是你的老师?”

子贡跑到东门口,找到了孔子后,把郑人的描绘,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笑着说:“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之狗”亦作“丧家之犬”)

(据《史记.孔子世家》)

正是:
孔子豁达且幽默,
谈笑风生有特色。
不似骜鹫伪君主,
定于一尊斩立绝。
大肚能容千重浪,
“然哉”说得好亲切!
果真圣人不一般,
常同平民笑嘿嘿!
“圣有愚色”应玩味,
语极深刻!

(注:齐白石有一自刻印章:“圣有愚色”,语甚精深。有人说这是古哲之言,但很多人均未能查明出处)


from 气功

2020年6月22日星期一

从中国的少数民族看神传文化(五)朝代更迭演大戏,此起彼伏为法来

从中国的少数民族看神传文化(五)朝代更迭演大戏,此起彼伏为法来


from 气功

德与财富

文:明建
来源:

西方有句名言: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二十世纪80年代,当时的党魁提出了著名的猫论:无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一时间,全国无数人不择手段发财,出现了一些暴发户。其实,猫论加上西方,能真正发财的人数依然低。有人即使得到了,但很快就丧失。

稍微懂得国学的人都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读书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完全靠后天的拼搏改变命运更是微弱。实际上,若天命中无,拼了身家性命也无财富。获得财富的关键在于有无德分。德分存在于微观的时空,任何人得到的外在之物,都是德分换来的,是与过去德分的多少作为奠定,善报或恶报。

有得有失,不得不失。这是天理,谁都无法违抗。如果有财富,但时间的节点未到,财富也不会提前到来。即真正得到财富的前提:一是命中有,二是时间到了,才会得到。否则难得。获得财富的正当途径:一是通过正的努力,来自汗水,与罪孽无关而得到;二是过去的德分换来。非正常途径:不择手段得到,可改变一时的命运,但后果非常可怕。凡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财富的人,其财富无法享受、寿命短、健康丧失、在天堂无位置,只能,经受更多的苦难。在现实中,好高骛远、、不择手段是三种获取财富的不正手段。

真正的富贵,一是正的努力;二是持续积累德行;三是有财富,心里放得下,不是财富的奴隶,没有心里包袱,这样的财富是安全的。有德才有财,厚德载物。德分是决定财富的根本。

原文链接:德与财富 - 传统文化

from 气功

《陋室铭》和《饮酒》(其五)所表达的

文:清风
来源:正见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的这篇《陋室铭》流传深远,历来评价很高,但基本是站在常人的角度去看的。

上,刘禹锡是一位信佛修道的人。这篇短文文字技巧固然很高,但他真正所表现出的则是作者心性所在的位置,他已经基本超越了常人的名利情,不怨不恨,不计不报,接近罗汉的果位了。

先简单看看其写作背景,他因故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当时的规定,地方上应该安排比较大的住房,但是大约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都毫不在意,最后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在常人看来,知县是在故意刁难刘禹锡,换了一个常人可能早就干起来了,但刘禹锡没有这样,始终保持了高度的乐观和大度,忍做的很好,这样的心胸不是做给谁看的,也是装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切切实实的物质利益就放在这里,要真正的不动心,只有真正修炼的人才能够做的到,作者的修为到了那一步,对常人中的得失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也才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

后世模仿此文的所谓作品相当多,但都是低俗不堪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文学价值,因为都是常人,心性和刘禹锡差的实在太远,他们只看到此文的“形”,只能够从文字的形式上去模仿,而领会不到此文的“神”,那是靠修出来的,是学不来的,因为心性根本就达不到那一步,所以也就写不出真正有内涵的东西。

真正传世之作的作者大多是修行之人,最起码也是根基深厚的人,作品是作者修为层次的表象,作者修为越高,其作品就越是和宇宙””特性同化,就越能够长久,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文学中常讲的“神来之笔”就是神对真正信他的人的点化,不单是文学,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看流传千古的陶渊明的《》(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也是一位修道者。单单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作者对名利的淡薄和超然,这两篇作品的文字水平都很高,当然也同时体现出这两个人的心性。  看到优美的景色谁都会感到很愉快,心情很放松,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里却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陶渊明不单单是愉快和放松,他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已经能够和“南山”用意念直接沟通了,这种沟通常人无法理解,作者也就不把他写出来,所以才有后面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人的德大,氛围浓郁,所以各方面的大师也多 。后割裂和从根本上毁灭了人对神的正信,人也就得不到神的庇护,同时道德水准不断下滑,也就根本搞不出什么真正的东西,出不了真正的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from 气功

学法轮功后我成了人人称赞的好儿媳

文:中国大陆 正果
来源:

我庆幸,今生得到了这万古难遇的。大法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真谛;让我明白了人吃亏是福,吃亏中帮助了别人,快乐了大家。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品行得到了升华。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家庭中做一个好人,更好的人。使我能做到多少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赡养公爹。现在我成了一个人人夸口称赞的好妇。

自从去世多年,公爹一直由我和丈夫照顾。我既要带外孙,又要照顾公爹,几年下来确实很累。

到了二零一七年,外孙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只有带着八十好几的老公爹一起到工作的城市居住。丈夫的弟弟也就是我小叔子也在这个城市住。公爹来可高兴了,来我女儿家之前就给我小叔子打电话,满心希望我小叔子象我们一样,接他去住。因为婆婆去世五年多了,公爹一直和我们住一起,我们俩口子既要照顾着外孙又要照顾好公爹,困难有多大,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可是我们对他再好,时间长了,他也有些不满。盼望着到我小叔子家去住段时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小叔子第一次接公爹去住,连去带回共住了十八天,小叔子就不再叫了。后来公爹主动要求去住了两次,两次一共住了十五天。第二次去住的时候,小叔子俩口子打的不可开交。公爹喜欢喝酒,小叔子为了孝敬他,给他老人家买了一千元一斤的酒。我小叔子说:“酒一千元一斤”。公爹不相信就说:“邻居家给他买的是同一个牌子的酒,才八十元一斤。”公爹在家总是说话不管对错,晚辈就得听他的,也就是说:“他说鸡扁扁嘴,你就得说是让我用脚踹的。”否则,他老人家就认为小辈不尊重他,他就会生气的。再加上公爹会做饭,身体也来得及,但是他老人家不做,必须别人做好了,给他端到眼前才吃,吃完后从来不刷碗筷。我小叔俩口子,尤其我小叔媳妇,怎能容的下我公爹这种脾气和做法。因此夫妻俩就吵架。往我们家送公爹的路上,俩人打的把车停在公路边上,很长时间。公爹说儿子吧,他总是认为儿子做事是一贯正确的。说媳妇吧,在那种情况下只能火上浇油,公爹干生气,也不好说啥。就这样在公路上耗了好长时间。

公爹回到我们家后生气上火,就朝着他大儿子也就是我丈夫发火。我丈夫那能受得了。丈夫认为我们好好待你,你二儿子惹你生气了,有火发到我身上,冤屈的不行。再加上我们四代人刚搬到一起住,难免会有矛盾发生,女儿和女婿有时也会吵架。我丈夫被这些事搅的焦头烂额。心里郁闷,发泄不出来,三天两头生病,发无名火,就象是妇女更年期似的。女儿不理解他爸爸怎么变的这样了?就问我:“我爸爸怎么这样?。”我说:“你爸爸更年期,没事,过去这段时间就好了。”我不能跟女儿细说。

可我心里明白丈夫心里苦。他才烦躁不安发火。我若不是学了大法,我可能比丈夫还要委屈,比他病的还厉害。我庆幸得到了大法,使我明白了我们作为修炼人对谁都好,更何况自己的公爹呢?小叔俩口子认为养公爹出力不讨好,吃亏。我按照修炼人要求自己,认为养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是福分,我就好好赡养,好好对待他老人家。

搬到女儿家,我做了两床棉垫子,一床新的给了公爹,一床旧的我们自己用。公爹喜欢看电视,来到女儿家第一件事,我们就给他老人家买上电视。大到电视小到日用品肥皂、剪刀、沐浴液等等。我和丈夫都给他买上,他用的东西应有尽有。我公爹工资比我们两口子都高,我没用他老人家掏一分钱。我们买了水果、好吃的等,先送到他老人家跟前;有时外孙要汉堡什么的我就买两个,外孙和他老人家一人一个;三岁的外孙养成了习惯,有好吃的先给他老姥爷,我公爹乐的合不拢嘴。我们做了新鲜的饭菜,都端到他老人家跟前,剩饭剩菜我和丈夫吃。有时公爹也感动的说:“你们对我太好了,不用这样。”他老人家高兴了,丈夫也就不那么烦躁了。真是辛苦了自己,快乐了全家。他老人家也就不期盼着到他二儿子家去住了。长期住在我们家。

亲朋好友,有的对我的做法竖大拇指,也有的为我的做法不理解。说:“你们已经养了五年了,这次你应该和你小叔子一家养半年,要么你们兄妹三人平均养。养老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也就你傻乎乎的,敢于吃这么大亏。”他们这么一说的,让我想起了公爹对我们的不公过去的往事。当年我们需要的时候。婆婆要给找保姆,公爹不让。原因是怕给我们出保姆费。婆婆说:“就大儿子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不能帮人家带孩子又不出钱,将来他们不管我们怎么办?”公爹说:“将来我不用他们养老,我有钱,我靠邻居”。我小叔子和我小姑需要带孩子的时候,公婆义不容辞的给其带孩子。现在需要他们养老了,他们都不靠边了,全推给我们了。我小叔子俩口子到处去旅游,活的潇洒又自在。而我们俩口子被他老人家栓的哪里也去不了。尤其去年的九月份,丈夫把脚给扭伤了,需要卧床休息。做饭、买菜、看孩子照顾公爹全都落到我一个人身上。就在这期间公爹了,送外孙上幼儿园后,我就带公爹去医院看病;外孙又感冒了,我和女儿带外孙去医院看病,回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女儿说:“我去停车,您先和孩子回家吧。”我抱着外孙往家走,两腿就象面条一样软软的,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如果我不修炼的话,可能摔那里就爬不起来了。但我竟然抱着外孙上楼,又哄外孙睡觉了,因外孙发烧,夜里我要不断的起床让他喝水,摸一摸烧不烧。那时女儿正准备九月底考试。我也没对女儿说我已累的筋疲力尽,怕分散她的精力。我女儿准备考试,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复习,孩子吵吵的女儿学不进去,我们多么希望小叔子能接公爹去住几天呢!哪怕是十天半月也好。我们好把孩子弄到公爹住的隔楼上,好让女儿安安静静的学习。可是他们不接。当时,我的心里也有点愤愤不平。

假若我不修炼大法的话,我会被他们的不公对待气死的。气不死也得找他们理论理论,也可能家里会打的鸡犬不宁。每当这时,我想到自己是个修炼人,我没有那样做。我应该胸怀若谷,这点小小委屈算什么。吃亏是福。

今天写出这些,就是想告诉更多的世人,法轮大法是高德大法,学大法的人都是最善良的。希望更多的世人能明白真相,善待大法,善待学大法的人。


from 气功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佛教徒:我相信法轮功学员说的了

文:古风古韵
来源:

手机图片
彩信
下载方法:按器右键,在弹出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图片


from 气功

六月飞雪 天理人心

文:心莲
来源:正见网

自中共爆发以来,中国大陆各地天气异常。继北方多地下雪或冰雹,导致当地农作物收成成问题后,4月南方多地亦下起了大冰雹,有南方民众表示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冰雹,是天灾人祸。而在5月17日,本已立夏多日,却在北京灵山、百花山也下起了雪。网友说:“古有,今有北京飞雪,这气候真是变化莫测”。还有人说:“五月天空飞雪地,民间必有奇冤情!如有应召,6月1日长白山就下起了漫天大雪,还因积雪太厚,导致主峰天池封闭。如此异常天气频发,就好象是上天给人的警示。

说到六月飞雪,我们不得不重提2001年下在河北石家庄的那场大雪。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员左志刚因坚持修炼,按照做好人,不放弃信仰。在婚礼的前一天下午被当地国保警察绑架后刑讯逼供,当天就被凶犯毒打致死。尸体伤痕累累,一只耳呈黑紫色,在后背腰部有两个方形大坑(有被活摘器官的迹象),脖子上有很细的绳索勒痕。第二天当地桥西公安分局副局长通知左志刚的父母,谎称其是用自己的衬衫上吊死亡的。而就在左志刚被迫害当天,石家庄连日的火炉高温忽然骤降,一时间寒冷异常,风景区河北省灵寿县五月寨降下漫天大雪,足有一尺多厚。举城百姓都异常惊恐,到处议论纷纷:六月飞雪,定有奇冤。信仰真善忍的好人被残忍迫害,这样的冤案在这二十多年来持续发生。而如今大瘟疫肆虐,各种天灾异象不断,这六月飞雪,是上天在向我们昭示什么?借古问今,我们共同去翻阅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也就是戏剧《窦娥冤》的原型,孝妇的故事,然而它的后续才更值得我们深思。

西汉时期,发生了一桩“东海冤案”。是说东海郡有一名孝妇周青,年轻时守寡,膝下也没有子嗣,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孝养婆婆。婆婆见她还很年轻,就劝她改嫁,孝妇始终不肯。这名婆婆因怜惜儿媳不想拖累她,就自缢身亡了。孝妇悲痛万分,却在此时被婆婆的女儿告到官府,说孝妇杀了她的母亲。官府派衙役拘捕孝妇。孝妇苦苦辩解,说自己没有杀害婆婆,但在县衙的逼供下,最终被屈打成招。据《列女传》中记述,孝妇被斩首之前,刑车上装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幡。孝妇当众立誓道:“苍天在上,天理昭昭。我若真有罪,当杀不赦。砍头后血落地下,若我是枉死,血当逆流”。侩子手行刑之后,孝妇的一腔鲜血都顺着竹竿逆流直上,到杆顶后又顺着流下来。此后,东海郡大旱三年,庄稼枯死,颗粒无收,百姓叫苦不迭。当时的县衙太守也因事牵连被弹劾,被罢免官流放戌边,人们都说是恶报。

新任太守到任后,体察民情,召集当地父老乡绅到太守府中,询问旱情原因及解决办法。其中有一人说:“依老生之见,就是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上天震怒,才有此灾。过失就在这里。”这人就是当时极力为这位孝妇申冤的于公。但也有乡绅质疑,说:“周青确实冤枉,但那只是前太守一意孤行,罪也只是他一人之罪,为何要全东海郡大旱,牵连众百姓呢?百姓也没有杀孝妇啊?”新太守听了,心中也不免有疑问。于是就命人把周青案子的卷宗取来,要自己亲自审阅,然后再做定夺。

新太守坐在大堂之上的文案前,打开案卷,仔细看下去。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忽然看到堂前来了两个差役,对他拱手作揖说到:“我家皇爷请您去一趟。”那太守不由自主的跟了去,原来这“皇爷”竟是本郡的城隍神。城隍神对他说:“听说新太守询问灾情,本王特意请你来告知:那于公说的就是实情。确实是因为孝妇冤枉, 所以天公震怒,连年大旱,以警世人。”那太守听了,拱手向城隍神问道:“如此说来,下官还有几点疑问,还望吾王给与点悟。”于是就把那乡绅的问题说了出来。

城隍神点头答道:“诚然,判处死刑,是太守一人独断专行,草菅人命。更甚的是,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他本应提倡和嘉奖孝悌,扶正民风。但是他这样冤杀孝妇,诬陷好人,就使得民风不正,民心下滑,道德败坏,民间不讲正义,他的罪是很大的。不要说他在人世间的福分大消,阳寿大减,死后还会下地狱受罪偿还的。不仅如此,还要累及子孙后代。至于说为什么天降旱灾,危及百姓?这东海郡的人,很多人素来都知道孝妇的孝行,明知道她是冤枉的,却不敢说句公道话竟然都保持沉默,缄口不言,只为了保护自己,不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实际上都起了帮凶的作用,是谓不义。更有人相信昏官,认为孝妇真的杀了婆婆,是谓不仁。神最重人心,人没有了正义感,难道不该惩罚吗?从这个角度讲,整个东海郡的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全郡大旱,老天有眼,从来没有无妄之灾,天灾人祸就是在惩治不仁不义之徒啊!天理是最公正的,一切都有原因啊。”

新太守听得是诺诺连声,十分心服。不由连连点头,拱手对城隍神说:“下官明白了,下官知道该如何做了。谨此受教,谢谢尊神!”城隍神听了,点头称许,令差役送他回府。这太守猛然跌了一跤,吃惊醒来,原来却是南柯一梦。但是梦中情形历历在目,城隍神的话还在耳边回响。看着眼前孝妇案的卷宗,心里不由感叹:神目如电,神目如电哪!天心不可欺,天理不可违啊!

第二天天一亮,太守就把众位父老乡绅再招来,把梦中城隍神的话对众人宣讲。之后,准备了祭奠物品,带领着众父老乡绅,亲自去祭奠孝妇周青的墓,在墓前刻石立碑,表彰她的孝悌德行,还写了一篇悼文,还孝妇清白。文中还代表整个东海郡的黎民百姓,诚心忏悔认错。祭奠仪式还没结束,就见那天空瞬时乌云密布,立即下起大雨来。东海郡那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而此中一直在为孝妇申冤的于公,由于坚持正义与良知、敢于犯上直言,不计个人利害,德泽后代。他的儿子,也就是汉书中记载的于定国,做了丞相,还被钦赐封为永世御史大夫,封侯传世。这正是善有善报啊!

这其中,面对孝妇被冤枉,我们能看到三种人,一种是象于公这样了解事情真相,并坚持正义与良知,抛弃自己的利益,敢于直言上谏的,那么这种人的结果就是福报连连,德泽后代;而另一种是对罪恶保持沉默,让罪恶更加逍遥法外的人,这种人可能知道真相,却畏惧强权不敢说句公道话,也可能根本拒绝了解真相,直接听信谎言,最后都起到了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作用,这就像文中的百姓们,在天降灾难时依然逃不过;最后这种人,就是象冤判孝妇的前太守,这种人的下场,故事中城隍神说的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福分大消,阳寿大减,死后还会下地狱受罪偿还。

反观今日,又何尝不是如此,信仰真善忍的众多学员,只因坚持做好人,不放弃信仰就被中共邪党诽谤污蔑,想将对善良人的残酷迫害合理化。但是这样做最终的受害者是谁呢?就是这普天之下被谎言欺骗,助纣为虐的人们。法轮大法学员因心存真善忍,不愿看到人们被中共邪党欺骗,跟着它走向罪恶的深渊,因此顶着谎言和被迫害的压力,站出来给每个中国人讲清真相,就是希望早日结束这场对人性与良知的迫害,让人们明白真相,从而选择美好的未来。善恶有报!因了解真相,而相信的人得福报的事例比比皆是,反之因参与迫害法轮大法学员而遭恶报的事例同样也屡见不鲜。而如今的天象异常,不正是上天在告诉人们大难将至,快快找真相么?

六月飞雪人间必有冤情,大规模迫害这样善良的,罪业滔天,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慈悲又怎会降下无妄之灾,行于世间的人传达的是天道,对应的是人心。迷于名利中的世人才是这场冤情的真正受害者,冲破愚见与迷惘,摆脱邪党的魔爪,退出中共“党团队”组织,才是当下真正自我救赎的方法,才是为自己和家人选择美好的未来。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