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

《 #西游记 》的八十一难

tian.jpg

文:小宇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必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求得真经,修得圆满。临近最后还因不足八十一难,又追一难。唐僧师徒四人明明已取得真经,直接这样顺利放回不好吗?为何还要补上这最后一难?八十一难的用意在哪里呢?

现代科学中,有一种叫做宿命通的特异功能受到公开认可,宿命通功能就是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将来和过去,这个过去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前几生几世,甚至更远,主要取决于持有这个功能的修炼者本人。其实从古至今相关的事迹非常多,但是受现代先入为主的进化论无神论邪说影响,人们即使看到了也会下意识的躲避或者否定。宿命通功能说明一个人的一生是早就安排好的,你会投胎到哪家,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等等事无巨细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古时的算卦、占卜为什么能够算准一个人将来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这个安排。

这种安排,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在中国有一段时期,包括现在还总是将“与命运抗争”作为一种激励口号,其实这是一种误用。它的本质是想说人面对苦难,不退缩,坚守良知,逆流而上的状态。而这恰恰是人在顺应命运而行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人们常说因果轮回,要多积德行善,这样下辈子才能得好。神为每个生命安排命运就是根据人的这个善与恶,德与业来精确安排的,这是人间法律没办法做到的公正公平。可以精确到什么地步呢?就比如人在思想中总是有不好的念头,或妒忌或怨恨,这就形成了罪业,这个业多了,可能就要吃苦来消这个罪业,反之人的思想中总是善良正向的念头,就可能消减罪业获得福报,用什么形式吃苦、享福等等更具体的事情就会有更精确的考量和安排,这一切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这也说明不管你吃苦也好、享福也好,都是一件好事,都是神慈悲于人的一种安排。特别是关于人们经常不能理解的“吃苦”,不吃苦就没办法消罪业和生成德,那生命就只能变得越来越不好,最后走向真正的死亡,或者应该说生命的形神全灭,完全解体,不进轮回。为什么正信者总说神的安排是慈悲的?因为神的安排是为了让人能够回归美好的、高层次的生命本源世界,能够真正永远的脱离苦海,引导人走向返本归真之路的安排。所以当人面对苦难也逆流而上,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时,就是顺应天命的。

说了这么多,对唐僧师徒的八十一难应该也能够明白一二了。但其实和普通人还有些不同的是,唐僧师徒是修炼人,西天取经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生命因不纯被贬到人间,要在这一次次魔难中千锤百炼,提纯自己的生命,重返天国本源。而这个去掉魔性,修炼本心的过程。表面上就是经历的这八十一难,也就是说要有八十一次的消除罪业的机会,要有八十一次的悟道修心的机会,一次不能多一次不能少,就好像上天的梯子,少一块就登不上那层天了。

唐僧,初时肉眼凡胎,人心繁重,幸而西行取经的意志坚定。不像悟空那样神通广大,唐僧能做的就是在一次次苦难中,背诵《多心经》,谨记神的教诲,逐渐轻减人心。过程中也越来越“看清了”他肉眼看不到的真相,因此越来越信任悟空,心也能够定住了。

孙悟空,初时学了一身本领,便觉自己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到处炫耀、霸道横行,自以为能靠武力成圣,魔性大涨,岂知只是在如来佛的掌心翻跟头。后来取经途中历经魔难,通过修心逐渐去掉后天形成的顽劣魔性,最终容入大道,成为了高层生命。

小白龙,从先天血统特质看很占优势,或许也正是太过舒适了,使之任性放纵,失去自我约束的能力,长此使内心变的狂燥被魔性钻了空子。当他化身为马的同时,也是将自己的魔性绳之以法,这样就有了心法的约束,桀骜不驯的不纯生命终于走上回归提纯本性的修炼之路,最后升为佛国世界的护法了。

猪八戒,从高大英俊的天蓬元帅转瞬降为猪胎,有人说是“安逸思淫欲”,由此看“懒”也不是小毛病。因为安逸会将人变的很被动,想学好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做,所以很难有突破或進取。更糟的是被养肥了的诸多欲望牵着,带动的越加沉迷且难以自拔,生命被消损,降级,沉沦,堕落。所以取经途中的这八十一难对八戒而言,就是神把他从泥沼中拔出来的过程,是从开始的拉着他拽着他往前走,到逐渐自己能主动往前走的净化过程。

沙和尚,因自己的“疏忽”被贬下界,“疏忽”的本质是生命被下界污染不纯净了,我们每一个人天生都是一张白纸,思无邪。谁能守护住善良本性,不被后天泛滥的人心污染?很难,没有正法大道的指引人是没有能力的,但神慈悲于人。所以他遇到了菩萨的指点和佛法的救度,才跳出尘世间那万剑穿心之痛。

回看我们现在这一生都在求一个舒服、安逸、不吃苦,与纯净自心、返本归真的修炼之路恰恰相反。然而,人的一生所追求的哪样又能带得走呢?又能安逸多久,舒服多久呢?在追求的过程中反而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内心自在。如果能体悟到生命其实就是一场修炼,就会有更超脱的心境和回天的机会出现在面前。佛教中总说一句“普度众生”,不就是帮助人们真正的脱离人世的苦海,度到充满美好和幸福的佛国世界吗?其实那就是你自己曾经的家和来源。八十一难,一难一难是神慈悲的安排,是扫除污秽,提纯生命,恢复真正自己的过程。

来源:正见网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清朝 名臣方观承官至总督 相士早预知

tian.jpg

文:刘晓 来源:正见网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出了一桩案子,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的史事,并多用南明三政权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为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工部主事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安徽桐城方氏一族受到牵连并被发配戍边的有十多人,其中方孝标与方式济父子被发配到黑龙江,而他们的孙子、儿子方观承是后来雍正、乾隆时期的名臣。

气度不凡 得屠夫相助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在他赶到宁波时,已近岁末年关,亲戚家门口的仆人都头戴貂帽,身穿狐裘,态度十分傲慢。方观承觉得自己衣衫破旧,因此只是在门前徘徊不敢上前。于是,他在附近租了个地方住下来,想再找机会递上名帖拜访。只是担心遭到呵斥,因此迟疑未决。几天下来,因为身上的盘缠即将用尽,进退两难间,他决定先在附近打听一下亲戚的为人再说。

住在附近的一个屠夫见方观承相貌非同寻常,就主动上前询问他来自哪里,到此何事。听说他的来意后,屠夫摇头说:“我和你的亲戚住在同一个巷子里二十年,不曾见到他体恤任何一个亲戚,你去找他恐怕也没有什么用。”方观承听罢,有点后悔来此找亲戚。

大概是明白方观承的窘境,屠夫有心帮助他,便问他是否会算账,方观承说自己略懂一点。屠夫就请他帮忙结算,并写下账单以便自己上门索要欠款,同时还要请他到自己家中暂住。方观承看他态度诚恳,就接受了邀请。

到了屠夫家中,屠夫招呼妻子出来,二人殷勤款待。方观承随后帮屠夫清理账目,半天就算好了。屠夫连续三天出去索要欠款,收回来的钱比以往都多,自然是非常高兴。

除夕这天,屠夫摆下酒菜,请方观承上座,共同守岁。屠夫五岁的女儿,亦与母亲侧坐在一旁。初一这一天,方观承打算告辞,屠夫道:“现在雨雪当道,不便出行,希望您再多留几日,我已经让贱内为您缝制棉袍赠与您,或许可以让你在漫漫长路上抵御风寒。”于是方观承姑且又多住了五天。

到了第六天,屠夫捧着棉袍,他的妻子拿着鞋袜来到方观承的房间,服侍他穿上。屠夫看见他的帽子已经破碎,于是便摘下自己的毡笠与之更换,并赠送他二千文钱作为路费,方观承遂辞去。

相士预言大贵 恳求一事

方观承离开宁波后,来到了杭州。这一天到西湖游玩,看见数十人围着一位相士听听谈论命相。相士在瞥见方观承后,马上离开桌案作揖道:“贵人来了。”方观承怀疑他是揶揄自己,正色说:“我不求你相面,为什么要以此戏弄我?”相士上下仔细打量着方观承,说道:“这里不是深谈的地方。”于是收拾好算命的用具,将其带到附近的一座小庙。

相士请方观承上座,并对他说:“我游历江湖数十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算错的。你将在某一年做官,某一年做到总督,但可惜的是最后不得善终。你如今官星已经显露,可尽速前往京城,以应机缘。”方观承有些不相信:“且不说身为罪人之子没有机会步入仕途,即便有机缘,两手空空又如何北上呢?”

相士说这不是难事,遂拿了二十两银子相赠,并拿出写有一个名字的纸条,叮嘱道:“他日公子节制陕甘,如果有一名总兵因贻误军机当斩,请您务必留意拯救他,这就是对我的最好的回报了。”方观承询问相士的姓名,相士含糊以对。于是,方观承启程前往京城。

蒙僧人搭救 受王爷与雍正帝赏识

进入直隶一带后,方观承的行李财物被偷走,他只得去保定寻找旧识,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帮助。不料走到白河时遇到了大雪,他被冻僵在一座古老的寺庙外。后来有僧人发现了他,将他救回寺庙灌救,这才苏醒过来。

方观承与住持非常投缘,因此停留了好几个月才动身。之前寺里有一位老僧,收藏了许多铜器、石刻等物。老僧圆寂后,寺中没有人对此有兴趣,住持就将这些藏品拿出来,请方观承帮忙售卖。他于是带着这些东西来到保定府,在直隶总督府门前摆摊出售。

不久总督出门,前导因为方观承收摊太慢,就对他一边呵斥一边鞭打。方观承十分气愤,就丢下东西离去了。

到了京城后,方观承因为不认识什么人,就先在东华门给人测字赚点钱,维持生计。这一天,平郡王福彭的车驾路过,福彭十分欣赏其招牌上的字,就将方观承召上前询问,得知是他亲笔所写,便将他请到王府,负责文书工作,方备受礼遇。

福彭的母亲是康熙帝时期的通政使曹寅之女,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乳母,而曹寅是撰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的祖父。在福彭1708年出生后,曹寅在其递上的奏折中,还特意给康熙报喜,所以,康熙皇帝对福彭很是照顾。据乾隆皇帝讲,福彭小的时候,就“侍圣祖仁皇帝宫中”,雍正帝即位后,又让福彭与皇子们一起上课学习,福彭与乾隆帝的私交不错。

因此,方观承能被福彭赏识,应该说是遇到了贵人。久而久之,平郡王府的楹帖都出自方观承之手。一天,雍正帝来到平郡王府,看到府中笔力苍健的楹帖,便询问是何人所写,福彭说是方观承。雍正帝立即召见,见其应对有度,马上授予他内阁中书一职,从此他走入仕途,应了相士之言。

平步青云 节制陕甘救下总兵

自此,方观承平步青云,乾隆时期先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不久后任吏部郎中;之后任直隶清河道、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1749年),除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短暂署理陕甘总督外,方观承任直隶总督并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其去世。

方观承虽非正途入仕,其32岁时才开始从政,但其升迁迅速,从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一路升迁至从一品的直隶总督,只用了17年,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清朝时的直隶指京城周边,即现在的河北省

发达后的方观承,找到昔日相助自己的屠夫,赠予他三千两银子让他改换职业,并为他的女儿选择佳婿。又派人到白河,修缮救助过自己的古寺。

在担任陕甘总督时,方观承在嘉峪关外督理粮饷,某总兵因贻误军机当斩,他想起了相士的话,便极力为总兵开脱,保下了他的性命。原来相士是他的父亲。

作大善事得以改命

昔日相士的话都已经一一应验,方观承想到他说自己最终“不得善终”,因此不免担心起来,便在担任直隶总督时,将相士请到总督府,询问化解之法。相士说:“这是定数。惟有行大善事,救千万人命,或可感动上苍,改变命运。”

要做什么大善事呢?方观承在查阅文书档案时,发现直隶全省通报的死于道路上的流民,每年多达几百人,就打算设置留养局来帮助他们。虽然这只是个想法还没有实行,但第二天早晨再见相士时,相士道贺说:“您满面祥光,必已有莫大功德,不但可以免除刑罚,而且有希望子孙后代显贵。究竟是什么功德呢?”方观承遂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之后,他上奏朝廷,并得到了批准。

后来陕甘军营事发,两任督抚、一名将军皆伏法,方观承本应也受到牵连,但被乾隆帝特旨赦免。

在他任直隶总督二十年间,方观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兴办义仓、书院、留养、育婴各局,筹办河务,并以“办事周详”为乾隆帝所赏识。

一次,乾隆帝到京城郊外春巡,突然有个村民冲撞仪仗队,手里还拿着兵器。护卫立刻上前将此人擒获。简单审问后,那人供认是直隶人。乾隆很生气,认为这不是普通村民,是背后有人主使。正准备接驾的总督方观承听说后,马上飞奔而来,并跪倒路旁,大声呼喊:“臣在直隶任职已久,知道此人是保定村的一个疯子!”听方观承这么说,乾隆便没有再继续追究。

德泽子孙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观承患疟疾卒于任上,终年71岁,谥“恪敏”。后来他的儿子方维甸也做了直隶总督,侄子方受畴也是总督。一门三总督,的确非常罕见。不仅如此,其后世子孙身居高位的也是接连不断,而这与方观承所积的大功德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清朝梁恭辰《劝戒录》

古人记载的 #万物有灵

tian.jpg

文:小缘 来源:正见网

在动物中,最通灵性的应该是狗。其实其它的动物也是差不多的。

先秦的列子曾记录这样一个故事: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海鸥飞来的数量有上百只不止。他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一起玩,你抓一只来给我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都在空中飞翔而不下来。

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

这个人与他父亲的对话,鸥鸟是不可能知道的。那为什么会知道这个人要抓鸟呢?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 ,沤鸟舞而不下者也。
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