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星期六

【借古问今】君子与小人

陶渊明是欲辨已忘言 或欲辩已忘言?(图)

作者: 郑楚雄


陶渊明的《饮酒》诗,受到世人喜爱。(网络图片)

陶渊明的《饮酒》第三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于最末一句,应作“辨”还是“辩”,既影响词解,也影响诗意。对此,我翻查手头所有的三本注释,得到以下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句意本庄子。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又《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言而忘言。”此谓此中含有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领会了此中真意,何必要去辨别,又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辨”,一作“辩”。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齐物《外物》……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此中二句,在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会着真正的乐趣,想说出来,却又不知该如何说了。

三个注释中,以第一个比较详尽。注释从作意深讨,引《庄子?齐物论》和《外物》篇为说,其实都和言谈论辩有关。“大辩不言”、“得言忘言”,都指修养达到某个境界,已不落言荃。余冠英解“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徐巍解“想说出来,却又不知该如何说”,也完全没有“分辨”的理解。恰恰陶诗“欲辨”时即已“忘言”,注解指“辨”一作“辩”,已探究到问题的所在。既然这样,又何必为“辨”字绕一个圈——“此中含有真意,想辨别出来”——再作解释?既然忘的是“言”,理所当然应“辩”(辩解)而非“辨”(分辨)了。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要先解“欲辨”,所以加一层解释:“想辨别出来,却忘了……”、“何必要去辨别……”。又要辨别,又要言语表达,显然叠床架屋。注云“辨”一作“辩”,那一概从“辩”入手理解问题,便无须转寰抹角了。

所以我认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from 气功

人生坎坷与白居易友好 刘禹锡坚定修炼路(组图)

作者: 梅松鹤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令人印象深刻。(网络图片)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是与同时的唐朝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通俗清新,精炼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多有弦外之音。他以《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为名的三组组诗,富有民歌特色,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的《乌衣巷》、《石头城》和《柳枝词》是传世的精品,对后世的诗人和词人很有影响。

一生坎坷 修炼路亦非坦途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上的打击很大。[1]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2]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3]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4]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着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5]

与友谈经论道 终了真正所求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6]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7]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8]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9]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10]另一位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11]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12]

修佛心渐稳 碑文记述神迹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

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13]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14]

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15]

与白居易友好 吟诗唱和


刘禹锡与白居易友好,心志相投。(网络图片)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16]

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像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竟发的境景。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17]

刘禹锡的修炼路 应受白居易影响

到了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18]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19]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20]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词……”,[21]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层次了。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些高僧的前世,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是“金粟如来”的弟子,[22]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23]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是归山隐居的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24]

注:
[1]《伤往赋》:“以天涯之情爱,悼不驻之光阴”,卷一。
[2]《偶作二首》:“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卷二十一。
[3]《寓性二首》:“世途多礼数,鹏鷃自逍遥。何事陶彭泽,抛官为折腰。”卷二十一。
[4]《天论(上、中、下)》,卷五。
[5]《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二)》:“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卷二十二。
[6]《问大钧赋并序》,卷一。
[7]《赠日本僧智藏》:“浮杯万里过苍溟,遍访名山适性灵。…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卷二十九。
[8]《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送君从此去,铃阁少谈宾。”卷二十八。
[9]《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世人信耳目,方寸度大钧。安知视听外,怪愕不可陈”,卷二十三。
[10]《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一)》:“宴坐白云端,清江直下看。来人望金刹,讲席绕香坛。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卷二十二。
[11]《谒柱山会禅师》:“……吾师得真如,自在人环内。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静见玄关启,……悟理言自亡,……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思此灵山期,未卜何年载。”卷二十三。
[12]《送僧元暠南游并引》:“(引)予策名二十载,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予闻是说,已力不足而悲有余。”卷二十九。
[13]《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卷四。
[14]《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卷四。
[15]《袁州萍乡县杨歧山故广禅师碑》,卷四。
[16]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8]白居易:《白香山集》,卷七十一,《道场独坐》:“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朝谒久停收剑佩,宴游渐罢废壶觞。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场。”
[19]《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常修清静去繁华,人识王城长者家。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明日若过方丈室,还应问为法来邪。”
[20]《和乐天烧药不成命酒独醉》:“九转欲成就,百神应主持。婴啼鼎上去,老貌镜前悲。却顾空丹灶,回心向酒卮。醺然耳热后,暂似少年时。”
[21]《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卷二十九。
[22]《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并引》:“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卷二十九。
[23]《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卷二十九。
[24]《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卷二十八。

本文所引刘禹锡诗文,请参《刘宾客文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责任编辑:轻描淡写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轮回故事:一只蝴蝶

文/石方行

前些日,白天有一只草绿色带酱色斑点的围着两个小宝宝转了半天,后来两个小宝宝上楼,这只蝴蝶又围着我转了半天。后来我想,这只蝴蝶肯定有什么心愿没有了却,所以才围着我不走。想到这里我就告诉它:“一定要记住:好!”然后我想既然今生能遇到你,那我就写写你吧,也不枉你千年过来看我一次。此念一出,这只蝴蝶又围着我飞了两圈,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望着远去的蝴蝶,我就在想,是呀,千年的等待就是为了今朝,为了听到有人告诉它:这句“法轮大法好”的话呀!
一千年前,在青岛崂山。在此地有一位已经了二百多年的道人。他不在山上的道观之内。只是在崂山很隐蔽的一个小山洞中修行。当地人也不知道他。后来只是经常能看到他修行的地方有一团紫气。仅此而已。
因为崂山被称作中国海上第一山,也就是说,靠海边的山它的海拔高度是最高的。所以很多靠海岸线上的山中的修行人,经常来崂山做客。这里距离黄海龙宫也比较近,于是黄海龙王也经常过来。
那么这么多修行人在一起那真是:

仙气缭绕意境佳

修行有成无牵挂

行云布雨

虹贯长空满天霞

这位修行人开始觉得自己没啥太多本事而不愿出来参与他们的聚会,等后来随着功力的不断增长,他能随意把自己变做任何物体:一株松树,一块顽石,一名小孩,甚至一座房屋,等等。当那些修行人在一起聚会的时候,这位修行人远远的看着,觉得那些的本事都如同小术一般,与自己的比起来都不算什么。

再后来那些修行人再聚会的时候,他连远远的看着都不看了。

因为修行的人都有一些本事,那些修行的人聚会的时候,就经常提到这位修行的人。也看到他修行的地方经常是绕着一团紫气。有时更漂亮,在紫气里面似乎有一座宫殿,里面有很多男童和女童在表演,仙乐从那里飘洒出来。但因为知道他在那里修行也不好意思去打扰。

后来有一次,这些修行的人在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想请这位修行的人帮忙,于是集体来到他修行的洞口,由黄海龙王出面,请他出来。他当时也预料到自己会有一段涉及别的神之间的缘份,于是就走出山洞,和大家走到一起。

因为作为隐遁世间的修行人在中国大陆分为这么几个大的范围:山派,海派,山海相间派,还有就是尘世派,说是“派”其实不准确,就是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修行的这部份,这个和那种宗教中的修行方式不同,那是在别人都知晓的情况下修行,而我说的这些是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修行,每个部分又分成一些小的部分。

海派,就是在海中隐遁修行的人,他们一般是在海中,有很多连龙王都不知道,最多和在山海相间的修行人接触一点,而和在内陆高山中修行的人接触的就非常的少。反正这个也不绝对,大体上是这样。也就是说,他们也不是可以随便想接触谁就能做到的。

这位修行人显现出长脸,长髯,宽衣大袖的装束,头梳发鬏,上别银簪。大家想推举他到南海中找另外一个隐遁的神仙要点一种特别的金丹。因为他们听说,吃了这位隐遁的神仙的金丹之后,能加速修行的进度。于是推举他去。他也没有多想就去了。到了那里说明来意。那位隐遁的神仙一笑:拿出一粒心形金丹。交给他,就让他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这位修行人看着这粒心形的金丹,觉得这个东西的确非常的好,要不我先尝尝,此念一出,他就把这颗金丹吃到肚里子里,顿觉功力的确增长了很多。神通显现的更多,更大了。等吃完之后,他才想起来,这下子对黄海边的修行人怎么交代呀?后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找来另一位修行有成的神仙,也弄来一些金丹,也弄成心形。这些金丹也能对净化,提高功力有效果,但与那位隐遁的神仙的金丹是无法相比的。

当他拿回这些金丹交到那些修行人手上的时候,他们不明就里还很高兴。然后各自回去,这位修行人又回到崂山的那个小山洞修道。

又过了一百来年吧,他觉得自己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应该达到天地任我行的境地了。可是虽然他的神通的确很大,但是就是无法真正的超越生死

后来他遇到了上界派到下边办事的一位童子,他把他的苦恼对这位童子讲述了,希望这位童子能回去问问他这一门的祖师。当他说完,在他面前就显现出那个心形的金丹。一连数天都是如此,尤其那个“心”的形状显得特别的突出。

他后来就把偷吃心形金丹的事情对童子说了,并说也一定悔过。

此时恰巧一只蝴蝶从身边飞过,童子说:没办法了,千年之后吧,当你化成蝴蝶再遇到我的时候,也许还能有修行的机会。但…..(童子好像想起了他在很高层次的天界听说的一件事:就是末法时期将要有转轮圣王驻世传法的事情,但似乎还没有到让这位修行人知晓的时候)于是接着说,到时候,我告诉你什么,你一定要听什么,你才能有真正脱离生死轮回的可能。

这位修行人,看童子这样一说,也就无奈的同意了。

千年已过,这位修行人那生没有达到真正修成的目地,后来只好进入轮回转生,不管转生成什么,在转生前他都叮嘱自己,别忘记和童子的约定。

这位童子后来也经过在人间的多次转生,今生有大幸成为一名法轮大法弟子,并在遇到这只蝴蝶,也了却了千年前的一段约定,也了却了一段缘份。

那位崂山的修行人就是这只蝴蝶;那位童子,就是我。

选自《轮回故事》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轮回故事:羊头狗肉

文/石方行

前些日,我和大山哥一家乘车外出看望朋友,在一位朋友那里遇到了小王和丁哥。在闲聊的时候,大山和小王二人在某一话题上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况而丁哥就在旁边“和泥”。后来丁哥说:“说个吧,说说大山和小王怎么就聊不到一起去呢?”我一笑,看看不着调的丁哥,心里琢磨着,看看有没有能把他也加进去的历史场景。

看着在身边玩耍的,我说那就说说一个因丁哥不着调引起的纷争的故事吧。

在明朝时期,山西的北部。大山和小王都是卖肉的。大山长得身材魁梧,圆脸落腮胡子,红面大汉,为人讲义气,做事公道,性情耿直不是很能说;而小王身材矮小,长脸,为人也很仗义,爱交朋友,属于能说会道那种的。他们都是四十来岁。只不过大山年龄稍大一些。按这个年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大山的媳妇很贤惠;而小王的媳妇很善良。

大山卖羊肉,小王卖狗肉。在相邻的摊位做买卖。按说虽然他们都是靠卖肉为生的,但卖的是不同的肉,彼此之间应该没有什么竞争。他们彼此相安无事的卖了六七年吧。家境日益宽裕。

后来小丁一家从外地搬来,渐渐的就改变了这里原本和谐的氛围。因为小丁的媳妇是一位爱显示、爱吹牛的人,一点小事在她嘴里就能无限度的扩大,好像发生什么特大新闻了呢。无论坏事还是好事她都是如此对待。而小丁是一位非常爱出馊主意的人,也爱管闲事。不过他们夫妻二人心地其实都非常好,非常的善良。

有一阵子,这里的狗出现疫情,很多的狗都得瘟病死掉了。有的人吃了狗肉也患病了,虽不至于死掉,但整个人都浑身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小王的狗肉摊整日的冷冷清清;而大山的羊肉摊因为食狗肉很容易患病,原来喜欢吃狗肉的人也来他这里买羊肉。这下子大山的买卖更加红火了。一连数日都是如此。

这下子小王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时小丁正好走过来,看着小王一脸愁云,问道:“王贤弟有啥愁事?”小王说:“我这狗肉卖不动呀!你看邻摊大山那里羊肉卖的多好,我这里冷冷清清的。”小丁看了看小王和大山。小眼珠一转,馊主意出来了:“要不你看这样行不,你也挂个羊头,但要修一下,弄得不太像羊头,也不要弄成狗头,就是让人们好奇,如果有人问道,你就说你这回卖的是‘羊狗’肉,就是牧羊犬的肉,是从兴庆(在今天的宁夏)那边贩卖过来的。见到有些虚弱的人你卖他(她)羊肉,见到身体强壮的人你卖他狗肉。狗肉不要多卖,卖多此时人吃了不好。或者你两种肉都给一个人称。这样人就吃不坏。”

小王依计行事,果然客流量一点点增加,生意也好起来了。

有一天中午小丁正好从小王摊床路过,被小王叫住,说,十分感谢小丁的帮忙,此时来买肉的人很多,小王随手割下一块肉给小丁,让他拿回去。小丁也没看拿着就回去了。小丁的媳妇一看,老高兴了,立即跟街坊四邻说,他家小丁因为给卖肉的小王出了一个主意,小王给了老大一块肉回来。四邻们也不明就里,似乎误认为小王这下子可发财了,于是纷纷到小王那里“打秋风”(就是要肉)。小王一见立刻吓得不行了,把媳妇喊过来,把事情的原委都说了。四邻们还是不依不饶,无奈每家小王都给割下一块肉,拿回去了。

因为都是在情急之下割的(包括小丁那块),有的割的是羊肉,有的是狗肉,有的体弱者吃了,就出现了浑身无力的症状。小丁家也不例外。见此情形,小丁和她媳妇互相埋怨。后来善良的小王媳妇,又分别给各家生病的人抓来了药,这些人逐渐的好了。

因为这次事件,小王的生意更冷清了。旁边的大山看在眼里也很着急,也觉得虽然小丁出的是馊主意,但不管怎样还是为了小王。从小王对小丁和四邻的态度上,能看出小王是个善良之人。于是大山找到小丁,让其转告小王,要不买猪肉吧。买猪肉也可以多赚钱。他有渠道能买到好的猪肉。小丁这回多个心眼,没有跟媳妇说。直接找到小王,劝说小王卖猪肉。

后来小王真的靠卖猪肉赚了很多的钱。为此他很感谢小丁(大山告诉小丁,别跟小王说,卖猪肉是大山的主意)

后来天有不测风云,大山所卖的羊也得一种流行病。大山的买卖也不好了。小丁看到这种情况,也跑过去说:“要不你卖‘狗羊’肉吧!挂上牌子说卖‘狗羊’肉就是。”“‘狗羊’肉是啥东西,我怎么没有听过。”“唉,就是以狗肉为主,羊肉为辅,说白了就是狗肉和羊肉掺着买。羊肉别弄多。”“那万一弄错了又造成周围的人得病咋办?”“这个……到时候就说这不是吃这种‘狗羊’肉得的,而是村子里出现了其他的流行病造成的。”“这个不好吧”“先少弄点试试,万一羊的流行病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不也是渡过难关了吗?”过了一些日子,羊的流行病的确得到了缓解,人们也不再恐慌了。为了感谢小丁的帮忙,大山这回真的割下一大块羊肉(单纯的羊肉没有狗肉)给小丁家送去。小丁高兴的把那一大块羊肉都煮了,吃了,过两日身体出现有些不适,到没什么大碍。但这下子小丁媳妇受不了到处嚷嚷,说小丁吃了大山送的‘狗羊’ 肉(小丁煮的时候糊弄他媳妇说这是‘狗羊’肉)都快不行了。惹得四邻都过来看,看小丁死了没有。这样一来大山的买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因为大山的媳妇很贤惠,就在摊位边上支起大锅煮“狗羊肉”亲自试吃,大家一看确认不会对身体有害,也就放心了。后来有的四邻对小丁媳妇说:“是你家小丁太贪吃,和身体体制虚弱的缘故才出现那种情况。不是人家大山卖的‘狗羊’肉有多么的不好。”小丁媳妇一听也有道理,更何况小丁也没啥大事,也就不多想了。

大山和小王的生意都日渐红火,他们都很关心小丁的生计,原本小丁是卖鱼和会做木工为生。当他们红火起来都想拉小丁一起做买卖。因为他们觉得小丁的主意有的时候虽然馊一点,但他还是很有主意的。这下子,大山和小王之间就出现一些隔膜,甚至摩擦。即便是表面上没表露出来,但在心里越积累越多。

在他们临终之后,阎王看到他们之间的这些恩怨,于是说,将来你们再遇到的时候,就把这些恩怨了结了吧。

于是在今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这样看来,谁和谁哪怕只见一回面,说话投机与否都会有着或长或短的历史因缘与之相关联呀!

选自《轮回故事》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轮回故事(23):道隐世间(下)

文/石方行

(接上文)老人一边喝着一边说起来自己:他原本是中原人,曾经在昆仑山学道,后来学个差不多的时候,就以云游四海为乐,后来也想选个徒弟。经过他师父指点,说他从前跟今生的一位在的将军有缘,将军有一匹白马和一个女儿跟他缘份非常的深远…….于是他不远万里来到将军府,不惜扮作无家可归经受风寒的人,倒在将军府门口。就想试试将军的人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将军人品真的挺好的。于是今天借着“酒劲”,把这些话说了出来。看老人说的差不多了,有家人提醒:老人家,咱们该吃饭了。老人顺势说:“那就把饭菜拿上来吧。”刚想说:米面和菜都让你变成酒了,哪有熟的饭菜呀。后来一想不对,这位老人总爱开玩笑,我回厨房看看就知道了。于是招呼伙计们回厨房端饭菜。结果到厨房一看,非常丰盛的饭菜摆在那里。米、面、菜还在原位放着!

时间长了,将军和家人们都发现,老人和将军的女儿,那年两岁多的小女孩和白马有一种特别的缘份。老人经常抱着将军的女儿骑马,给她讲很多很多的故事。而且将军的女儿别看小小年纪,也非常的喜欢这匹白马,而且见到白马一点也不害怕。

有一次将军在外面的一家酒楼上与人吃酒,等客人走后,他下来却发现白马被人偷走了,将军大怒(因为白马拴在下面,有卫兵看护),发动全城的士兵寻找白马,结果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最后在掌灯时分,老人哼着小曲,牵着白马回来了。将军问:“您是在哪里找到白马的?”老人说:“在城南的房顶上。”看着将军不解的神情,老人悠悠的说:“因为你这匹白马原本是天界的一位天神转世,是很有灵气的,很多的人都想得到,得到之后他会有很大的福份的。今天一位邪的有点特别本事的人用障眼法,把这匹白马在你的护卫眼皮下偷走,被我在城南的房顶上发现,破了他的障眼法,而把白马牵回来了。”

此时将军似乎想起来刚见到老人时觉得老人的眼神中透出一种别人所没有那种力量,当时没有琢磨透,现在似乎懂得一些了。老人是来帮自己和女儿的,似乎也是来点化自己的什么的。当然这些将军跟任何人都没说。

后来老人就经常和将军还有他的妹妹、表妹、女儿讲修道方面的事情。因为他们根基都很好,对这些方面理解的也很快。

再后来,一次将军外出跟敌军打仗,中了敌军计谋,那个为首的敌将把将军一人引到无人之处,猛回头,弯弓搭箭直奔将军的咽喉射出一支箭来。将军本能的身子往后用力,跌落下马。将军把眼一闭觉得这下子可玩了。半天等他缓过神来,觉得怎么身上好像还有一个人。于是费力的从那人身下爬出来,起身一看,原来是这位老人, 咽喉上插着一支箭,而且还在流血。将军明白了是这位老人为了救自己的性命而被射死。于是开始痛哭。哭罢多时,却发现怎么这位老人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在惊异间,老人一翻身起来,把自己咽喉的箭拔掉,躬身施礼:“将军受惊了。我跟将军开个玩笑,装死了一会儿。”将军激动的说:“您没事最好。那我的白马呢?敌将呢?”老人指着左前方,说:“将军您看,白马在那里,敌将已经被我射死了。”

将军再次感谢老人。不料此时老人却长叹一声:我和您之间的缘份也就到这里了。如果不嫌弃,您把您女儿和白马让我带回中土的昆仑山吧,我会好好教她们的。而且我师父也会教她们的。到将来宇宙的主佛到人间洪传的那一天,我们之间的缘份还会接上的。

将军虽然有些遗憾,但想到将来在主佛洪传法轮大法的时候缘份还能接上,也感到很大的宽慰,也就同意让老人把自己的女儿和白马带回昆仑山。

因为将军的妹妹和表妹对将军的女儿如同自己的女儿一般,对于她的离开总是舍不得,将军劝道:将来我的女儿会得到宇宙主佛的亲自传度,这是一个生命永远最荣幸的事情。现在今生的修行也许是为未来得法奠定基础吧。

老人看看她们劝慰说:到主佛洪传法轮大法的时候,你们还给她和它(指那匹白马)当亲人吧。也许到时我也有我的使命和事情。说完老人抱起将军的女儿跨上白马口念咒诀腾空飞驰而去,瞬间看不到踪影…….

今生,将军转生成外地一位朋友的父亲,将军的妹妹转生成这位朋友的;老人转生成我的父亲,将军的表妹转生成我的母亲;我呢,就是那匹白马。除了我父亲之外都已经开始修行法轮大法。我父亲虽然没有学,但对我和我母亲的修行一直很支持。

选自《轮回故事》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轮回故事 :道隐世间(上)

文/石方行

古往今来很多的人故作癫狂隐遁在世间,惩恶扬善。在二零一四年神韵晚会节目中的“疯僧扫秦”就是一例。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很多,如《红楼梦》中就有相关记述。

其实修行人怪异行为这种现象不但在中国本土有,在受中华熏染的、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也同样流传很多关于修行人怪异行为的故事。

在 说本故事之前,我想还是要说说个人对“疯僧”这种现象的看法:就拿“疯僧扫秦”这个故事来说,这个僧人因为行为怪异,才能戏弄奸臣秦桧,而且秦桧拿他没有办法。如果是行为正常的人这样做轻则坐牢,重则被砍头,而且会殃及同门。这是从表面上来看。我觉得很多修行人是看穿了世间的理是反的,这个实质,而不想认同世俗,所以在行为举止上看上去很怪异,甚至看起来有些疯疯癫癫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般修行有成的人想要在世间做一件什么事情,比如收个徒弟或者配合当时的天象完成一些变化,他用这种方式来考验一下人心。看一看对方是否真的是具有一定的“悟性”和“慧眼”。什么事情都要讲究“缘份”二 字嘛!

下面就说说这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

在日本的幕府时代,一位幕府大将军身高一米八左右,长脸,一字眉,大耳,长得非常的帅气,他身经百战,深受和臣民的爱戴。不幸的是他的在生女儿的时候难产死了。他的妹妹和表妹一起照料他的女儿。这位将军平时穿一身白袍,胯下一匹白马。

在一日清早,外面下着小雨,将军府上的家人和往常一样,出来倒垃圾、买菜,当他们开开大门的时候,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倒在门旁。他们摸摸老者的鼻息还有微弱的呼吸,于是上前把老者扶进院内,在偏房躺下,并快速报告给将军得知。将军闻听,亲自赶来,嘱咐家人要侍候好老者,并给老者请来郎中(医生)。医生来一看说:老者偶遇风寒,无甚大碍。人们也就放心了。

人们就把屋子弄得暖暖的,弄些姜汤给灌下去,过两日老人也就能起来床了。

等老人恢复差不多的时候,将军过来问他:“您是怎么到这里来的?您还有亲人吗?”老人说:“我这个人命不好,干啥赔啥,最后只好以要饭为生,也没啥亲人了。”将军就说, 如您不嫌弃,就在我这里养老吧!老人直言:“在这里可以,但我不能闲着。”将军心想,这个人蛮有意思的嘛!很有个性。而且从老人的眼神中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将军一时还有些琢磨不透。

于是老人就在将军府留了下来。时间长了家人们都觉得这个人有点怪,每日老人早早的起来,收拾院子,栽花种草,放马喂鸟什么都干,有时甚至帮生火做饭。怪就怪在做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上,他采用的方式却不和一般人一样。比如栽花种草吧,别人都是先挖坑浇水放 入种子培土,这么个程序,而他可好,拿来种子放入掌心,嘴里念叨一句什么,然后用手一扬,种子就算下地了,过几日花草就出来了。还有一件事情很让将军和家人们吃惊:就是按照原计划在早春时节,家里要宴请一位贵客。这位贵客喜欢吃一种水果(石榴),可是在这个季节里这种水果很难买到。将军正为此事发愁的时候,老人说这事好办,你给我一篓别的果实,到时候,我会让他吃到该石榴的。将军狐疑的看了看他,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家人给老人拿来一篓 坚果(栗子),老人让家人把栗子给那位贵客端上一盘。家人苦笑着:这样不是戏弄人嘛!老人一本正经的说:你送上就是了,只是送之前放一块干净的布罩在盘子上就行了。等家人把盛满坚果的 盘子摆在那人面前的时候,把罩在上面的布揭掉,将军也傻眼了,一看正是那人喜欢吃的石榴。

因为老人为将军圆了(就是圆满解决的意思)一件事,将军越发的信任他,觉得他不是一般的人。虽然他的行为举止有些怪异,而且总爱和将军的家人们开玩笑。

记得一次将军带着妹妹和表妹还有女儿骑着白马串门去了,就剩下家人和护卫们,在厨师做晚饭时,老人到厨房看了一圈,说:“今天咱都别吃饭了,一起喝酒怎么样?”厨师说:“那哪行?”

等老人离开厨房的时候,厨师发现,厨房里的米面菜都不见了,全变成酒了。

也是这个厨师悟性比较好,一边安慰大家,一边把老人请来上坐,让老人给说说他的经历,和来到将军府的真实目地。一边问,一边不断的给老人倒酒。(待续)

选自《轮回故事》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心存善念、顺应天理 方为正道(图)

作者: 智真


心存善念者不需身处富贵人家,即使为一平民布衣,自有神灵护佑。(网络图片)

古语云:“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是指被称为善人的人,人人都会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富贵都属于他,各种邪魔都远离他,神灵也会保护他,凡是他所想办的事情,一定会成功。这是告诫人们:人若能够恭慎自己,顺应天理,自然在静的时候,心就会与天道相合;在动的时候,行为就会与吉祥喜庆相遇了,因此做人要自勉为善,行善劝善,及时反省自己的过失,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有一念的错误。以下为古籍中记载的几个善恶报应的

知恩图报 招感善报

的黄钟,延庆州人,四岁就成为孤儿,被伯父养育。伯父很贫穷,夫妻俩每天吃糟糠,偶尔弄到一点米,都让黄钟吃,黄钟很感激他们的恩德。才六岁时,就流着泪告诉伯父,希望读书,将来有所成就,以报答伯父母。然而伯父太贫穷,不能出学费送他上学。

有一天,州官蔡公梦见城隍神说:“你所管辖的郡中有一小儿,日后要当顺天府尹,现在贫穷不能上学,然而他有一念善心,期望报答养父养母,已经感动了神明。你现在可以周济他。再就是这白天庙中玩耍时,踩过我的肩头。”第二天,州官到庙中,仰视神像的衣冠仪容,完全像梦中所见的那样。而左肩上果然有小孩子踩过的痕迹。州官召集在庙中玩耍的孩子们寻问,才知道是黄钟所为,问他为什么,说是上去摸雀窝的小鸟。然后问他家里情况,知道了他家中的贫穷状况。州官就每月供给大米一石,让孩子的伯父养他。又为他找了一个高明的教师,送他去学习,州官自出学费给教师。过了三年,州官卸任离去了,这时黄钟才十岁,已经能做文章,而州官也不曾对外泄露梦中预言

黄钟十八岁时,由地方官推荐进京应考,随后中进士及第。州官蔡公辞官回来,特意来看黄钟,才将梦中之事告诉他。黄钟拜谢,以老师的礼节接待他。后来果然官做到顺天府尹。在这之前,他的伯父已过世,伯母已嫁了别人,黄钟侍奉蔡公非常恭谨,孝敬供养胜过亲生父母。

济人利人 积善余庆

清代的闵世璋,是安徽歙县盐商,在扬州行盐,累资巨万,乐善不倦,乃笃行君子也。每年盐业利息,自奉极俭,除供家食,“余尽以行善事”,施济百姓,全不吝惜。其人惟喜好读书,每夜深“犹手不释卷”,曾对别人说:“吾生平不博弈、不美食炫服、不游倡优,无他嗜好也。”人们称他为儒商,即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他的居室非常狭小,无园亭之娱,坐卧一小室,人们每劝其撤材新建,他回答:“视吾不蔽风雨时何如?且久与之习,如故人,不忍弃也。”

当百姓遭灾时,闵世璋总是“首倡募米赈粥”,“一人不得其所,终夜环走若有所失”。每当扬州水旱灾荒,他都捐资赈济,全活饥民,不计其数。平日也是济人之急,如有一次见郡中有负宦债,以身偿宦,逐夫收妇,其夫妇痛哭,矢死不离。闵世璋知道后,代为还债,使得那家夫妇仍归完聚,对他感激不尽。再如有收养遗婴、接济穷人、施舍寒衣、修造桥路,种种不可枚举。闵世璋一生严于自律,行事作为,对得起天地良心,俯仰无愧,其本人一生多福运、寿考、康宁,其子孙蕃衍,科名鹊起,咸谓德行之报。足证天之报施善人丝毫不爽!

心念不同 前程迥异

这是发生在明代的事:浙江建德的王廷当诸生时,省上的提学大人主持县上年考后,正好有分守官某参政到县上办理公务,诸生们都去参拜他。谈话中说到考试的事,参政只问了问第一批考取了多少人,后补的还有多少人,其它事都没有问。过了几天,有位任分巡官的某佥事(职官名)又来了,也和考生谈到考试的事。他只问了考试时有多少人被取消资格,多少人降级,多少人受罚,其它的事都没有问。

王廷与其他诸生私下议论说:“两位大人,问的问题相反到这种程度,我们都记住这件事,看看他二人这辈子前程和运气怎样?”

后来参政大人的官做到户部侍郎,儿孙都取了功名。佥事升任陕西副节度使,上任路上遇到强盗,财物全部被抢光,仅保住了性命。到任不久,又遇上安化的王某造反,最后落得腰斩的下场。

这难道不是说,一个提问就能分出祸福吗?“言为心声”的确不虚。存心刻薄,一言一行都是刻薄的。能享受长久福泽的人,决不这样。

助人为非 损福取祸

明代的杨开是丹阳县的县令,个性非常的暴躁蛮横;杨询是他的幕僚,个性奸巧谄媚,善于揣摩对方心意,加以顺从,以博得欢心。因此有时明明知道杨开做错了,也不敢去忤逆他。凡是杨开的所作所为,杨询只是赞叹做的很好、很对而已。

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杨开下令用杖责打衙门里面办事不力的官员,以及牢中的犯人,一共打了四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位被打死了,杨询竟然还从旁称赞说:“打死了,很好啊!”晚上杨询就梦到神明呵斥他说:“你帮助杨开作恶,应该与杨开同罪!”杨询不久之后,就身染恶疾而死。

帮助人为非作歹,以及成就别人的恶事,不能够引导他人向善,都算是助人为非。那么报应必然也是免不了的啊!吉祥和喜庆,也都远远的避他而去,而灾难和祸殃,就都跟随而来。那么人们看得到的,就是他难逃世间的祸患及刑罚,看不到的,则是他被鬼神的责罚。

所以,人们应该要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懂得有所选择,择善而从,导人以正,切莫助人为非。因为天理在制约着一切,人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神明如电的目光都明了一切,看得一清二楚。

(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汇编》、《清稗类钞》)

责任编辑:清净有道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古风正义:硬汉子和义士(三文)

作者: 陆善 来源:

一、硬汉子和义士

三国时代,群雄竞逐。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又气又病,不久竟死去了。他有三个,老大袁谭,老二袁熙,老三袁尚,由于利害矛盾,各自据守一处,互不团结。于是趁热打铁,分别对他们发起进攻。

袁尚派郭援,去当河东太守,带领着军队,穿过曹操的地盘,夺取曹操的河东郡城,一路倒也顺利。到达绛县时,守城的是曹操的下属贾逵,他兵力单薄,局势十分危险。城里的父老们,找到郭援谈判,只要不杀贾逵,就开城。郭援答应了,但他要贾逵打先锋,掉头进攻曹操。

贾逵为人正直,平时深得民心。现在面见郭援,他表示拒绝。郭援按住他的头,逼他叩头服输。贾逵怒不可遏,说:“我是汉家天子的官员,哪能给反贼叩头!”

郭援大怒,要动刀杀人。百姓争着护在贾逵的身上,不让郭援的人动手。有的人还爬上城头大叫:“郭援违背盟约,要杀我们的好长官,大家就一起死吧!”满城人声鼎沸,愿为贾逵献生。

郭援没想到贾逵的威信如此之高,心里发怵,只得把他送到壶关,囚在地窖里,用车轮在上面盖着。贾逵很激愤,问询看守的人:“这儿就没有男子汉了吗?难道我一个国家的忠臣义士,竟要死在这里!”

这话传出去了。有位义士,名字叫祝公道,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来囚禁地,掀开车盖,解脱枷锁,把贾逵救出,送进深山,掩藏起来。贾逵怕连累恩人,没有问对方的姓名。祝公道施恩不图报,也没告诉他:自己是谁。

贾逵是硬汉子。祝公道是真正的义士。

二、钟繇且哭,且赞!公私分明

曹操派钟繇,去拦截来犯的敌人郭援。钟繇趁他(郭援)过汾水时,在河滩上堵住,打败了对方。

打扫战场时,士兵们都说:“郭援已经被打死了。”可是,一直没有发现尸体。

回营以后,校尉庞德,从箭袋里,掏出一颗人头,钟繇仔细一看,原来正是外甥郭援的首级,不觉放声大哭。

庞德也很难过,向钟繇道歉。钟繇擦干泪水,说:“想到我的妹妹(妹妹的儿子是郭援),我不免伤心。郭援是国家的贼臣,你杀得对!干得好!何须向我道歉呢?”

钟繇一会儿哭,一会儿赞!公私分明。

三、审配是一条好汉

不久,曹操打败了袁尚,并且包围了邺城。守城将军审配,是袁尚的人,决不投降,也不气馁,他鼓动战士们说:“曹操的军队,已不能势如破竹,而是强弩之末了。袁尚虽说败退,但他的兄弟袁熙,还会来援的,他不也是我们的主公吗?坚持住,会打赢的。”他日夜在城上来回巡行,非常警惕。

一天清早,他看到曹操正来窥视,审配便叫弓弩手,瞄准远射,差点没叫曹操送命。

过了些日子,有人偷开城门,把曹军放进来了。审配冷不防,当了俘虏。

辛毗原来是审配的同僚,早先投降了曹操,他的亲人还关在邺城。等到城破,他赶回来营救时,早已被审配杀了。辛毗又伤心,又愤恨,用马鞭敲着审配的脑袋,骂道:“畜生,你的死期也终于到了!”

审配瞪着大骂:“你这条狗!是你断送了我的冀州,我恨不能把你杀死!我死不死,你管得着吗?刀把子在曹操手里,你算什么东西?”

一会儿,曹操来了,对审配笑着问道:“前天我在城外视察,你的弩箭怎么那样多?”意思是嘲笑他没射中自己,反而当了阶下囚。

审配也笑了:“我还嫌少呢!如果弩箭再多点,不就射死你啦!”

曹操佩服审配的才能,想留他一命,叹了口气,说:“你是袁绍的部下,尽忠袁家,也出于不得已,真可惜了。”审配只当没听见,咬牙切齿,不说半句话。

曹操的部属辛毗,在战斗中死了那么多的亲人,心里痛苦,在旁边号啕痛哭,想要求曹操杀掉审配。曹操觉得不好下台,只得下令把审配处斩,即将执行……

冀州人张子谦,一向和审配关系很坏,早已投降曹操,现在看到仇家的下场,不免暗自得意,问道:“正南公(即审配),你的运气比我如何?”

审配冷笑道:“我还羡慕你这个贪生怕死的小丑么?”

临到行刑时,审配叫住拿刀的士兵,讲:“我的主公在北边,你就让我站在北方,下刀吧!”

袁绍一生风云得意,可到了晚年,无数的名士和战将,都离他而去。始终如一、尽忠死节的,就只一个审配!

审配是一条好汉。

(均据《资治通鉴》)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大问题:知识分子还需要“儒家”吗?(图)

作者: 傅佩荣


、为大家展演了他深奥的生活内涵。(网络图片)

“知识分子”,是指可以运用知识,取得生存条件,充实生活内涵,推敲生命意义的人。所谓取得生存条件,是指可以借着专业的知识、技能,得到工作,能够生存下去;充实生活内涵,是指因为受过,可以看书、听,可以了解许多事,丰富生活内容;推敲生命意义,是最难的,因为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真正的意义为何,我们一辈子都要去推敲。所以,“知识分子”的基本特色是“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开放的,不断向着未来、向着无限可能性开放的。

这样的知识分子到底需不需要呢?又需要什么样的儒家?儒家应该是一套知识系统,而这个系统应该合乎哲学的标准,以至于可以让知识分子在了解之后,对他的生命有帮助,也就是“安身立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关怀的事情有四个层面,所以我们也就分由四个段落来谈。

自觉与幽暗

这是谈到人与自己的关系。任何一种哲学的开始,一定起于自觉。一个人觉悟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从事思考。经由自觉发现到自我与别人不一样时,这个自我有什么内涵,该如何去理解、表达这个内涵?

一、人性之负向因素

所以我提到幽暗。西方人(如基督徒)讲原罪,可是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恶的倾向,或者背负着由祖先而来的一种罪过,因为这样讲似乎太牵强了。中国人喜欢讲“人性本善”,可是这样又有点不符合事实,就是中国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因人性本善,或者因为了解儒家,所造的罪恶就比西方人少。一种正确的人性理论,不应说是中国的或西方的,而应具有普遍的解释效果。这时,我们就要提及“幽暗”的观念,就是人性有其负面的因素。

我们谈起《论语》时,喜欢提到正面情况,好像《论语》中充满人生各种光明的想法,其实不然。孔子说过一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以编号代表《论语》之篇章,以下同此。有关其内容之解说,请参考本文作者解读之版本。)一听之下,我们就可以知道,除了“学之不讲”是与“老师”的身分所负担的责任有关外,其他三项都是跟他本身的状况有关。

也就是说,孔子常觉得自己处于一种可能错误的状态下,这是孔子啊!他从不觉得他处在一种光明正大的状态、具有伟大卓越的人格。他的曾子也有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都是由反面来看,所以中国人说“反省”很有道理,就是从反面思考自己。从反面来看,才能对照出自己做到的程度,这也就是自我要求。

二、省思自身缺陷

所以自觉,是要从负面来审视自己有什么缺陷,也就是肯定了生命有幽暗的一面。我们讲“人性本善”好像很难从《论语》中找到依据,孔子最好的学生是颜渊,孔子说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的学生只有“日月至焉而已矣”(6.7),这说明“心”和“仁”是两回事,像颜渊那么好的学生,也只是可以比较长一段时间不背离仁道而已。

所以《论语》中讲到“恶”的是比较多的,譬如孔子说“六言六蔽”(17.8)也就是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端,说明任何一种美德,如果缺乏正确的认知,就很容易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他很强调立志向学。“学习”一词在儒家中是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肯定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不足的、不知的事物,经过学习,得到一个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的机会,使人到达一个新的状况,而这新的状况,又可以使生命不断提升。

所以人生不是一个平面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不是说从生到死,一步步走下去,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问问自己,走在哪一个阶段。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4)一步步上去,不断在学习、反省和自我鞭策的路上前进,于是“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19.5)。儒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每天学一点新东西,随着时间的进展,让自己的知性能力也不断地成长。

孔子很怕两种人,一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5.17)孔子说这种人“难矣哉”;另外一种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17.22),他很担心人只是活着,生命不应只合乎必要条件地活着,活着还需要充分条件,使人的特性凸显出来,充分成为一个人。

自觉与幽暗,就是每个人都应有自觉,可是我们更要小心人性中幽暗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的惰性。所以从宋明以来所宣扬的“人性本善”的学说需要重新思考,以我研究儒家的心得来说,应该是“人性向善”。“向”这个字就显出生命有自由、成长、自我要求、不断提升的动力。

自我与群体

这是儒家说得最多的,也正是儒家的菁华所在。关于知识分子需不需要儒家,这里就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一、孔子的金、银律

一九八二年在巴黎举行了一场会议,参加的人都是诺贝尔奖得主,他们讨论即将来到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当有人提出“孔子的思想”时,没有任何人反对。很可能他们所认识的孔子,只是教科书上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这句话被视为银律,而金律是“己所欲,施于人”。金律是比较积极的,可是用在人与人之间,有时会造成压力,教人吃不消。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人与人的相处上反而好,这是不把自己主观的想法、作法强迫地加到别人身上。与会的学者都认为孔子的思想应该最适合将来的社会,因为他提到了“自己”和“人群”的关系,讲得非常好。

二、儒家三大特色

同时我们知道,儒家讲到自我与别人的关系时,是有分等差的,也就是从血缘关系到与人群的关系,从近到远一步步推出去。我研究哲学二十几年了,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是说得最恰当的;而就人性论来说,儒家也是说得最妥当的。

因为它从人的生命切入这个社会开始,先把放在一旁,直接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讨论。由此可以归结出儒家有三个特色:第一、重视传统。而传统一定要与教育配合,才能传承,所以重视教育。第二、关怀社会,以前儒家的学者一定要做官的,因为除了参政,没有机会发挥他们关怀社会的抱负,所以强调政治。第三、透过道德修养,追求人生完美。儒家认为,完美的人生必须具备道德修养,所以重视德行。

三、儒家具入世特点

从这三个特色,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非常入世,它厘清了人际关系中许多的混淆与复杂。换句话说,何谓“善”?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每一个人碰到别人的时候,他都要想到,怎么对待才完美,而这个“别人”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可以推广到天下人。

儒家认为,一个人不管如何有品德;如果不能入世关怀人群,使整个世界、因为他而更美好,那么这种品德毕竟只是空中阁楼而已。道家中有很多隐居起来的圣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可是儒家中没有关起门的圣人,所以儒家讲个人与群体时,是坦坦荡荡,把自己放到人群里面的。

(待续)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看你有没有能力与财运 就看鼻子!(图)


观察鼻子,能够识得对方的财运。(网络图片)

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之所以我们说从外貌观察人,因为人的外貌的程度和特征可以反映人的内在品质。鼻子同样也是这个作用。鼻子可以预示一个人的财运和能力,信不信由你,但还是先看看,你(或你的另一半)的鼻子大小在中,是属于小鼻还是大鼻呢?

1、孤峰独耸

鼻子的大小要与脸形大小五官互相配合,如颧低、面小、额平而鼻非常丰隆的话,古书中称之为“孤峰独耸”,这种人不论男女,非但不能聚财且有破败之虞,尤其以男性上唇无胡者更是灵验。

2、过于短小

鼻与脸形相比之下过于短小者,表示此人在升迁发展上难有前途,如要自行创业,则如扶不起之阿斗,必然破败百出,赔钱又惹祸。

3、鼻小面大

鼻小面大,或鼻瘦面形肥的人,表示这种人不能独当一面,否则一生多成多败,财难入库,劳多获少。如改行从事军公教职则也难掌正权,并往往会把功劳归于他人,过错则归于自己,受人欺压而一筹莫展。

4、鼻孔大

如鼻子小而鼻孔大,或者鼻翼很明显地一大一小,表示这人的情感理智和理财观念有问题,容易意气用事,一生破败少成,难聚钱财,一天到晚跑也没什么收获,最迟五十岁后必贫穷度日。

5、上唇有胡

鼻子如果过小,再加上人中细窄的话,表示此人一生事业多波折而少收获,而且财运和健康都不理想,不过上唇有胡者可以稍稍挽救劣势。

6、大而挺

鼻子很大,鼻梁骨很高挺,这样的人很幸运,关键时候总会有贵人帮助,加上自身的努力打拼,很容易就会成就一番事业。

7、酒糟鼻

这种鼻子外形很难看,并且发红。此种人的心里常常隐藏难以言说的痛苦,健康程度赶不上正常人,做事情往往也没有条理,很难为他人认同。

有种说法,认为鼻子主导人的心脏,从鼻子可以看出心脏的健康程度,由于面部神经极为发达,通常血液充足畅通的人,外貌看起来就会很精神,面部中心的鼻子也因此富有光泽,给人健康的形象。

责任编辑:鸿雁形迹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中国历史正述:五帝之六:颛顼绝地天通

作者:  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

六、颛顼

少昊金天氏

黄帝正妃嫘祖生了昌意,次妃方雷氏,名叫女节,生下了玄嚣。玄嚣姓己,又说姓羸,名挚,又名少昊、青阳氏、穷桑氏、金天氏,黄帝乘龙升仙后,玄嚣接替黄帝登上了天子之位。

女节曾经梦见有大星发出七彩虹光,降临在华胥之诸,因此受到感应而生下了玄嚣。据说玄嚣有太昊(伏羲)之德,因而被称为少昊。五行中土生金,因少昊接替黄帝的位置,因此具有金德,称为金天氏。少昊继位后,迁都于穷桑,所以又称为穷桑氏。少昊继位时,有凤凰飞来,具有凤凰之瑞,所以以鸟纪官,用鸟名作为官名。少昊也是位非常贤德的帝王,他在位的八十四年,天下大治;少昊还作了《九渊》之乐。

颛顼登帝位

少昊驾崩后,由他的侄子,也就是其弟弟昌意的高阳继任天子之位,他就是颛顼帝。

据载颛顼的父亲昌意德行不高,被黄帝分封到若水为诸侯。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少昊统治后期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北斗瑶光之星发出七彩虹光贯穿月亮,昌仆在幽房之宫因此受感而怀孕,生下颛顼。

《帝王世纪》记载:颛顼十岁就开始辅佐少昊,十二岁便进行了冠礼,二十岁登上了帝位。《山海经》也有记载:在东海之外有少昊之国,少昊帝曾在那养育、教导颛顼,他教颛顼弹奏过的琴瑟还遗留在那里。

颛顼登帝位前,曾被分封在高阳为君,所以又称高阳氏。五行中,金生水,颛顼接替少昊继承帝位,具有水德,以水纪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据记载,颛顼在位期间共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与共工大战,二是

对于共工这个名称现在已很难厘清:传说共工为掌管水的半神。据记载,上古时期的人,尤其是各部诸侯首领与帝王、大臣等,都有,是以半人半神的状态出现,只是越到后面神通越少,直到夏朝初年时关于这种神通的记载都还有。另外共工又为上古时的人名;同时共工又为上古时期的官职,是负责管理百工或负责治水的职位,居这个职位的人都被称为共工;另外共工又为上古时期的诸侯国与氏族名,这个诸侯国与氏族的首领也都称为共工。所以上古时期出现了诸多共工氏,在女娲氏、神农氏、颛顼、尧、舜、禹等时期都一直有出现,其事迹混乱在一起,难以理清。

《山海经》中记载,共工为炎帝的后代。颛顼登上帝位以后,共工自以为能干,心生妒忌,不顺服天命,便发动战争与颛顼争帝位,结果可想而知。

《列子》记载:共工与颛顼争帝,被颛顼打败。在羞怒之下,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将不周山撞断了,同时固定大地的地维也因此被扯断。不周山是传说中的仙山,据说它是撑天的八根天柱之一,天柱被撞断、地维被扯断后,天地便发生了错位。从此,天向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西北;而大地向东南倾斜,江河湖海便向东南方向流动、汇聚。

颛顼绝地天通

据载在颛顼之前,天和地是能相通的,人与天上的天人、半神比较容易沟通,天上的神或天人经常会降到地上。而地上有足够大德行和能力的人——上古的巫,也很容易通神,具有神通,甚至能够依靠神的力量而呼风唤雨。但对做这种沟通的人的德行是有相当高的规范和要求的,同时也不能随意这么做。此外,德性境界不同的巫,所能沟通的神或天人的境界,高低也是各不相同的。

那时东方的九黎部落,信奉比较杂乱,家家为巫,他们私自通境界较低的神或天人,对神没有敬畏之心,使人神杂糅,将人与神摆在同等地位,乱道败德。

像蚩尤就是一个例子,他暴戾无道,但却能利用巫术请来风伯雨师等低层为他助战,扰乱秩序,这就是人离神太近,人神杂糅所带来的乱象。

《国语》中记载了楚昭王与观射父关于颛顼绝地天通的一段对话。观射父说,远古时只有精神专注、敏锐通达、纯洁高尚的人,神明才会降于他身上,使他能通神,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这样的人男的称为觋,女的叫做巫。到了少昊末期,九黎族败乱道德,他们人人都可以随意祭祀神明,家家都有巫史,使人与神杂糅在一起,没有分别,导致人将自己与神放到同等的地位,对神灵没有了敬畏,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准则,致使人间五谷不生、灾祸不断。颛顼帝看到这种情况,便命令木正重主管天,令火正黎主管地,从而将人与神分开,使各居其位,重归天地的秩序,断开了人与神的直接沟通。

《尚书》也记载:上古时蚩尤作乱,他的后裔苗民(三苗)都暴戾无道,颛顼令重与黎断绝了天与地的联系,使人与神不能再随意往来。

颛顼绝地天通,重新规正了天地的秩序,使上古特有的那种人神同在的时代宣告结束,中华渐渐进入了人文时代。此后,神对人类的呵护、教化与引导慢慢由直接展现神迹的方式转为更为隐蔽的方式。如通过祭祀、筮卜、异象、预言等来启发、警示、指引人类;通过佛、道两家修炼的历代传承,来展示人可以通过得道成佛,返回天界的真实;通过历代秉承天命的圣王、圣贤在历史文化中的精彩演绎等等来系统呈现上天(神)的意旨与教化。

颛顼以德治国

颛顼登帝后,设立了五官,他重用了少昊帝的四个儿子:重、该、修、熙。任命重为木正,称为句芒;以该为金正,称为蓐收;令修、熙轮流为水正,称为玄冥;又任命炎帝的后代句龙为土正,称为后土;任自己的孙子黎为火正,称为祝融。

颛顼在位时,以德治国,将天下治理得非常好。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记载:颛顼在位期间,曾碰到了五年大旱。颛顼便责备自己无德,而使天降大旱、百姓遭殃,便乞天降雨,并将自己作为礼祭的人牲投身大海,来表明对上天的敬仰和对百姓的爱护。投海以后,海神不纳,见有大鱼负颛顼出水面。上天被颛顼诚心所感动,立即降下大雨,当年天下大丰收。

《大戴礼记》中记载了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孔子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大帝,乘龙巡视天下,北边到达了幽陵,南边到达了交址,西边到达了流沙,东边到达了蟠木。这范围内凡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日月所能照射到的,莫不顺从于颛顼。

另外,据说颛顼在黄历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建立了颛顼历,它与黄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一起被称为六古历,颛顼历在秦朝与汉朝初年时得到普遍使用,以十月为岁首,颛顼也因此被称为“历宗”。

颛顼的后裔

传说颛顼一共有二十四个儿子,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为颛顼的后裔,与楚王同族,所以屈原在《离骚》中也自称为颛顼的后代,引以为豪。

左传》记载:颛顼有八位儿子非常贤能,世称“八恺”,分别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记载:舜举荐八恺任后土之职,来管理百事,一切都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另外颛顼也有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其中一个叫穷蝉。穷蝉是舜帝的祖先,他与自己的弟弟魍魉争夺帝位,将魍魉驱赶到雷泽,结果魍魉死在雷泽,变成了鬼害人。颛顼权衡再三,便决定将帝位传给仁厚而贤德的喾,喾是颛顼的堂侄,即少昊的孙子。结果穷蝉不但没能当上天子,反而连封国也没有,成了平民,怨恨忧郁而死。另外,颛顼还有一儿子名叫梼杌,喜欢作恶,无法管教,他与黄帝的后代浑敦、少昊的后代穷奇、缙云氏的后代饕餮,一起被称为“四凶”,后来他们被舜帝流放到四方的蛮荒之地。

颛顼帝共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而崩。《山海经》记载:颛顼死后与他的九位妃嫔葬于大荒中的附禺之山,颛顼葬在山的南面,九嫔葬于山北。

参考书目:
1. 《帝王世纪》
2. 《古史考》
3. 《左传》
4. 《世本》
5. 《河图》
6. 《山海经》
7. 《列子》
8. 《国语》
9. 《尚书》
10.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
11. 《大戴礼记》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分辨正邪 大道无敌:张三丰(图)


主张修身正心,明太祖与明成祖都十分推崇他,多次派人拜访,可惜都寻找不到。(网络图片)

据《明史?列传》载: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今辽宁彰武西南),名“全一”,又名“君宝”,“三丰”是他的号。体型高大壮美,龟形鹤背,大耳圆眼,须髯似戟。不论严寒或酷暑,他都只穿一件道袍和蓑衣。张三丰在很多方面都异于常人,例如:他有时能把满升满斗的粮食即刻吃完,有时却几天才吃一餐,有时竟几个月都不用吃东西。张三丰居无定所,行踪飘忽无常,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他还喜欢用幽默嘻笑的态度行事,通常是不顾别人的异样眼光。读书能够过目不忘。

张三丰曾在武当山游历,他跟人说:“总有一天,这座山必定会大大兴旺起来。”当时五龙宫、南岩宫、紫霄宫都因战乱而烧毁了,张三丰和他的徒弟便在此披荆斩棘、兴建草庐居住。完成之后不久,不知何原因,张三丰却离开了此地。明太祖听闻张三丰的名声,非常仰慕,洪武二十四年(1391)曾派使者到处寻他,但没有结果。

明太祖与明成祖仰慕张三丰

张三丰后来在宝鸡的金台观居住下来。有一天,他忽然说自己即将要死,留下颂歌之后就真的过世了。县里的百姓一起出钱为他买来棺木入殓。正在下葬的时候,大家听到棺木里有些微声响,打开一看,赫然看到已经复活的张三丰。之后张三丰到四川游历,拜见了蜀献王;后来又到武当山,并游历襄、汉一带,有关他的传闻就越来越神奇了。

明成祖即位之后,他比明太祖更加仰慕张三丰。永乐年间,曾派人去武当山求访张三丰,但几年之中,在荒烟蔓草间都遍寻不到。后来,明成祖干脆派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人,于武当山兴建武当宫观,据说耗费百万,动员三十万人。建成之后,明成祖赐名太和太岳山,并设官铸印驻守于此,果真应验了当年张三丰所言此地会大大兴旺一说。

张三丰的生卒和事迹一直都是迷。有人说,张三丰是金朝时候的人,元朝初年和刘秉忠一起拜师,后来又在鹿邑的太清宫学道。不过这些都不可考。

天顺三年(1459),明英宗下旨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他最后是存是亡、行踪如何,终究没有人能知道。明朝多位皇帝敬仰张三丰之名,纷纷赐予封号,如: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赐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也封其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主张修正身心

张三丰认为古今以来虽有儒、释、道三教之说,但其实真正只有正、邪两教之分,他认为区别正邪比分辨三教更重要。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但其实教义都是讲“道”,都教人要“修身”、“利人”。

张三丰说:“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张三丰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平日多积德,待人慈悲宽容,忠孝诚信,则此人离仙道也就不远了。也就是:“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天赋异秉、武艺自创,拳和太极剑就是他独创功法之一。他的修炼方法主张性命双修,也就是要练动作也要修心性,相辅相成。可惜后世为名为利乱了其拳法,改动了张三丰原有的太极动作,且没有把心法的部分承传下来,以致与当年张三丰的太极拳法相去甚远。实为可惜。

张三丰著作有《玄谭全集》、《玄要篇》、《无根树词》等。《道藏辑要》中有收录《张三丰先生全集》。

责任编辑:轻描淡写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中国历史正述-五帝之六:颛顼绝地天通

作者:  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

六、颛顼

少昊金天氏

黄帝正妃嫘祖生了昌意,次妃方雷氏,名叫女节,生下了玄嚣。玄嚣姓己,又说姓羸,名挚,又名少昊、青阳氏、穷桑氏、金天氏,黄帝乘龙升仙后,玄嚣接替黄帝登上了天子之位。

女节曾经梦见有大星发出七彩虹光,降临在华胥之诸,因此受到感应而生下了玄嚣。据说玄嚣有太昊(伏羲)之德,因而被称为少昊。五行中土生金,因少昊接替黄帝的位置,因此具有金德,称为金天氏。少昊继位后,迁都于穷桑,所以又称为穷桑氏。少昊继位时,有凤凰飞来,具有凤凰之瑞,所以以鸟纪官,用鸟名作为官名。少昊也是位非常贤德的帝王,他在位的八十四年,天下大治;少昊还作了《九渊》之乐。)

颛顼登帝位

少昊驾崩后,由他的侄子,也就是其弟弟昌意的高阳继任天子之位,他就是颛顼帝。

据载颛顼的父亲昌意德行不高,被黄帝分封到若水为诸侯。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少昊统治后期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北斗瑶光之星发出七彩虹光贯穿月亮,昌仆在幽房之宫因此受感而怀孕,生下颛顼。

《帝王世纪》记载:颛顼十岁就开始辅佐少昊,十二岁便进行了冠礼,二十岁登上了帝位。《山海经》也有记载:在东海之外有少昊之国,少昊帝曾在那养育、教导颛顼,他教颛顼弹奏过的琴瑟还遗留在那里。

颛顼登帝位前,曾被分封在高阳为君,所以又称高阳氏。五行中,金生水,颛顼接替少昊继承帝位,具有水德,以水纪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据记载,颛顼在位期间共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与共工大战,二是

对于共工这个名称现在已很难厘清:传说共工为掌管水的半神。据记载,上古时期的人,尤其是各部诸侯首领与帝王、大臣等,都有神通,是以半人半神的状态出现,只是越到后面神通越少,直到夏朝初年时关于这种神通的记载都还有。另外共工又为上古时的人名;同时共工又为上古时期的官职,是负责管理百工或负责治水的职位,居这个职位的人都被称为共工;另外共工又为上古时期的诸侯国与氏族名,这个诸侯国与氏族的首领也都称为共工。所以上古时期出现了诸多共工氏,在女娲氏、神农氏、颛顼、尧、舜、禹等时期都一直有出现,其事迹混乱在一起,难以理清。

《山海经》中记载,共工为炎帝的后代。颛顼登上帝位以后,共工自以为能干,心生妒忌,不顺服天命,便发动战争与颛顼争帝位,结果可想而知。

《列子》记载:共工与颛顼争帝,被颛顼打败。在羞怒之下,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将不周山撞断了,同时固定大地的地维也因此被扯断。不周山是传说中的仙山,据说它是撑天的八根天柱之一,天柱被撞断、地维被扯断后,天地便发生了错位。从此,天向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西北;而大地向东南倾斜,江河湖海便向东南方向流动、汇聚。

颛顼绝地天通

据载在颛顼之前,天和地是能相通的,人与天上的天人、半神比较容易沟通,天上的神或天人经常会降到地上。而地上有足够大德行和能力的人——上古的巫,也很容易通神,具有神通,甚至能够依靠神的力量而呼风唤雨。但对做这种沟通的人的德行是有相当高的规范和要求的,同时也不能随意这么做。此外,德性境界不同的巫,所能沟通的神或天人的境界,高低也是各不相同的。

那时东方的九黎部落,信奉比较杂乱,家家为巫,他们私自通境界较低的神或天人,对神没有敬畏之心,使人神杂糅,将人与神摆在同等地位,乱道败德。

像蚩尤就是一个例子,他暴戾无道,但却能利用巫术请来风伯雨师等低层为他助战,扰乱人间秩序,这就是人离神太近,人神杂糅所带来的乱象。

《国语》中记载了楚昭王与观射父关于颛顼绝地天通的一段对话。观射父说,远古时只有精神专注、敏锐通达、纯洁高尚的人,神明才会降于他身上,使他能通神,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这样的人男的称为觋,女的叫做巫。到了少昊末期,九黎族败乱道德,他们人人都可以随意祭祀神明,家家都有巫史,使人与神杂糅在一起,没有分别,导致人将自己与神放到同等的地位,对神灵没有了敬畏,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准则,致使人间五谷不生、灾祸不断。颛顼帝看到这种情况,便命令木正重主管天,令火正黎主管地,从而将人与神分开,使各居其位,重归天地的秩序,断开了人与神的直接沟通。

《尚书》也记载:上古时蚩尤作乱,他的后裔苗民(三苗)都暴戾无道,颛顼令重与黎断绝了天与地的联系,使人与神不能再随意往来。

颛顼绝地天通,重新规正了天地的秩序,使上古特有的那种人神同在的时代宣告结束,中华渐渐进入了人文时代。此后,神对的呵护、教化与引导慢慢由直接展现神迹的方式转为更为隐蔽的方式。如通过祭祀、筮卜、异象、预言等来启发、警示、指引人类;通过佛、道两家修炼的历代传承,来展示人可以通过修炼得道成佛,返回天界的真实;通过历代秉承天命的圣王、圣贤在历史文化中的精彩演绎等等来系统呈现上天(神)的意旨与教化。

颛顼以德治国

颛顼登帝后,设立了五官,他重用了少昊帝的四个儿子:重、该、修、熙。任命重为木正,称为句芒;以该为金正,称为蓐收;令修、熙轮流为水正,称为玄冥;又任命炎帝的后代句龙为土正,称为后土;任自己的孙子黎为火正,称为祝融。

颛顼在位时,以德治国,将天下治理得非常好。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记载:颛顼在位期间,曾碰到了五年大旱。颛顼便责备自己无德,而使天降大旱、百姓遭殃,便乞天降雨,并将自己作为礼祭的人牲投身大海,来表明对上天的敬仰和对百姓的爱护。投海以后,海神不纳,见有大鱼负颛顼出水面。上天被颛顼诚心所感动,立即降下大雨,当年天下大丰收。

《大戴礼记》中记载了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孔子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大帝,乘龙巡视天下,北边到达了幽陵,南边到达了交址,西边到达了流沙,东边到达了蟠木。这范围内凡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日月所能照射到的,莫不顺从于颛顼。

另外,据说颛顼在黄历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建立了颛顼历,它与黄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一起被称为六古历,颛顼历在秦朝与汉朝初年时得到普遍使用,以十月为岁首,颛顼也因此被称为“历宗”。

颛顼的后裔

传说颛顼一共有二十四个儿子,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为颛顼的后裔,屈原与楚王同族,所以屈原在《离骚》中也自称为颛顼的后代,引以为豪。

左传》记载:颛顼有八位儿子非常贤能,世称“八恺”,分别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记载:舜举荐八恺任后土之职,来管理百事,一切都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另外颛顼也有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其中一个叫穷蝉。穷蝉是舜帝的祖先,他与自己的弟弟魍魉争夺帝位,将魍魉驱赶到雷泽,结果魍魉死在雷泽,变成了鬼害人。颛顼权衡再三,便决定将帝位传给仁厚而贤德的喾,喾是颛顼的堂侄,即少昊的孙子。结果穷蝉不但没能当上天子,反而连封国也没有,成了平民,怨恨忧郁而死。另外,颛顼还有一儿子名叫梼杌,喜欢作恶,无法管教,他与黄帝的后代浑敦、少昊的后代穷奇、缙云氏的后代饕餮,一起被称为“四凶”,后来他们被舜帝流放到四方的蛮荒之地。

颛顼帝共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而崩。《山海经》记载:颛顼死后与他的九位妃嫔葬于大荒中的附禺之山,颛顼葬在山的南面,九嫔葬于山北。

参考书目:
1. 《帝王世纪》
2. 《古史考》
3. 《左传》
4. 《世本》
5. 《河图》
6. 《山海经》
7. 《列子》
8. 《国语》
9. 《尚书》
10.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
11. 《大戴礼记》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曹操善待袁绍的妻室和部下

作者: 华翰 来源:

和袁绍,曾经是同僚和朋友。他可怜袁绍家族的失败与没落,不免心酸,便亲自来到袁绍的坟前吊唁,痛哭尽哀。

曹操还慰问袁绍的寡妻,把袁绍的家财也送还给她,还赐给各种用品,按时给袁绍的寡妻送粮、送衣,尽到了朋友的义气。

曹操消灭袁绍之后,收回了北方大片土地,汉献帝封他为冀州牧,主管新得到的地方。

郭嘉告诉曹操说:“用人要就地取材,本地人当本地官,容易收拢人心。”曹操很赞成,首先找到袁尚的部下崔琰,请他当冀州别驾,作自己的助手。曹操查看了整个州郡的户籍,跟崔琰说:“冀州是个大州啊,人户真多,足可征发三十万大军呢。”

崔琰眉头皱起,很不高兴,讲:“明公(指曹操)的想法,在下确实不敢恭维。当今之时,天下四分五裂,袁氏两兄弟争斗不休,冀州百姓受了许多痛苦。明公主持汉室的朝政,应当同情人民的不幸,把他们从这堆污泥里拉上来。可是,你刚到任,不想这些国计民生的大事,却计算兵员的多少,这难道是冀州人士的苦苦期望吗?”

曹操听了,十分内疚,当即向崔琰致歉,感谢他提醒自己。

曹操接着又打败了袁谭,进驻南皮城。王修是袁谭的运粮官,听说主公败死,痛哭失声,马上找曹操,要求收殓主人的尸体。完事之后,再跟着曹操,继续押运粮草。

这时,各个州县都已,只有乐安太守管统(人名)不肯投降,当了俘虏。曹操指示王修,顺路把管统的首级取来。王修到了乐安,在监狱里找到管太守,解开绳索,带回南皮,一起谒见曹操,说:“管太守不投降,忠于自己的职守,应该得到表彰才对。我到了乐安,便擅自作主,把他释放了,带着活人来见你,请明公降罪吧。”

曹操听了很高兴:“你为我保存了一位义士呢。”当即任命管统,为司空掾,留在身边做事。

曹操班师回到邺城,马上接见当时的文章高手陈琳。原来陈琳是袁绍的部属,主持起草文件。打官渡之前,他帮袁绍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当曹操收到文稿时,正在头痛,躺在床上动不得。书吏把檄文读给他听,还没读完,他就从床上跳起来,头疼也好了,自然是受到刺激,注意力突然转变的缘故。这也难怪,陈琳的文章,不只揭露曹操的罪行,还翻出他的祖宗三代,连专权狡诈的太监曹腾,也抖出来了。袁绍失败后,陈琳投降曹操,这会儿专门接见,是想谈谈心,打算起用。

主客两人坐定后,曹操劈头就问:“陈君(指陈琳)的文笔,的确妙极,令我佩服,只是也太缺德。声讨我本人倒是无可厚非的,怎么连祖宗三代也要骂呢?”陈琳连连谢罪,曹操看他很诚恳,没再追究,请他和阮瑀两人,做司空府的掾属,继续主管文件起草工作。

(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画龙点睛”究竟有多神奇?(图)

作者: 山水


“画龙点睛”是出自于张僧繇画龙的故事。(网络图片)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张彦远所写《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他每每说:“点上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认为他的话虚妄荒诞,坚持请他点上眼睛。不一会儿,雷电击破了墙壁,(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乘云腾空而去,飞上了天,没被点上眼睛的二条龙还在墙壁上。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的画家、官吏,历任将军、吴兴太守等职。擅画、龙,画有《行道天王图》、《摩衲仙人图》、《如来像》、《菩萨》、《汉代射蛟图》、《昆明二龙图》、《维摩诘像》、《横泉闻龙图》。

张僧繇信神,给儿子取名为善果、儒童,儿子都擅画神佛。

张僧繇擅长“凹凸花”技法。“(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县六里……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极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

唐代张旌鷟写的《朝野佥载》讲了张僧繇画鹰的故事:润州兴国寺苦于鸠鸽等鸟栖息在屋梁上、鸟粪玷污了佛像,张僧繇就在寺院的东墙上画了一只鹰,西壁上画了一只鹞,都侧着头向屋檐外看,从那以后鸠鸽等鸟再不敢飞来了。

《历代名画记》讲了张僧繇的另一则神奇故事:

原先,吴曹地区不时兴画“青溪龙”,张僧繇鄙视他们无知,就在梁武帝的龙泉亭,广画龙的像。草图留在秘阁,当时的人未重视它。到了太清年间,雷震龙泉亭,墙壁上的龙突然不见了,人们才知道是张僧繇画的龙趁着雷雨天飞走了,方知其神妙。

《历代名画记》也讲述了张僧繇的神奇故事:

张僧繇画了天竺国(印度)的二个外国和尚,因为侯景之乱的战争而失散,两个和尚的画像被拆分为二。后来,其中一个和尚的画像被常侍(职务名)陆坚所得。陆坚病重,梦到一个外国和尚告诉他:“我有同伴,离散多时,现今在洛阳李家,你若寻求到我的同伴,使我们会合,我会用法力帮助您。”陆坚果然在那个地方买到另一个和尚的画像,病就痊愈了。《历代名画记》说:“张画所有灵感,不可具记。”是说,张僧繇的画多有通灵感应的神迹,不可全记录下来。

的大画家,都有很多出现,他们所画的多是神佛。因为神佛,神佛就给他们展现神迹和下笔如神的画技。只有在中共无神论社会,人们才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神迹也就不会展现了。

(《历代名画记?卷七》)

责任编辑:轻描淡写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油画技法精神的时代落差(一)(组图)

作者: Arnaud HU(法国)

法国有句话叫作“Le monde change”,意思是世界在变化,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时代不同了”。在西方绘画中站主导地位的油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演变。如果把的油画作品与近一百多年来的各类现代派油画比较一下,可以看到它们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在画面效果上的巨大差异。通过历代留下的典籍和文献,或现代的一些科学检测技术,美术界早已认识到这种差异来自于绘画技法的不同。

经过一个多世纪现代美术思潮的影响,除了少数家还秉持着对传统的坚守外,今天的人已经逐渐遗忘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美术材料学家多奈尔教授(Max Doerner)就曾感叹绘画早已身处一个不注重材料与技法的时代,他感言道:“出色的技艺逐渐被忽视,优良的传统终于完全丢失了。”如果他能多活一百年,看看今天的艺术作品对传统的遗弃程度,不知还会作何感想。

我曾亲眼看见画完后仅存放了十多年的油画作品,在搬运过程中的轻微抖动,就让画布上的颜料结皮一块块像下雪般地脱落在地上;我也在世界保存条件一流的博物馆里看到一些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所画的油画严重变色、暗化或开裂。相比之下,卢浮宫里那些十五、十六世纪完成的绘画作品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完美地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与绘画材料、技法的合理运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了解一些古代大师绘画技法的人,可能听说过从油画的产生到近代学院派绘画中占主导地位的多层绘画技法。今天很多人认为那样画费时费力,虽然兴盛了几百年,但属于历史过去的产物;也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以前的人总喜欢把一次就能画完的东西反反复复画上那么多层。其实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技法概念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谈到“技法”,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把它理解为技术,事实上它确实也是贯穿于整个具体艺术创作中实际操作、运用的部分。但在讲究技法的时代里,技法并不仅仅作为一种技术的东西单独出现。从艺术构思、绘画步骤、作画程序到材料的选择、运用等方方面面无一不浸透着画家在精神和灵性上的追求与对应。

如果把技法看作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统合,那么材料技术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只是技法中“技”的部分;而“法”的部分就涉及到了类似法理、法则、心法等方面的因素了。

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很类似:今天的“Technique”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è”(τ?χνη)。研究过希腊古典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词的概念很宽泛,并不单指技术。斯多葛学派把他解释为“Hexis hodopoiètiké”,意指“道的创造常态”;而在柏拉图的几大著作中,“Technè”作为高频率出现的词语,其涵义也时常和“正义”、“道德”等概念结合在一起……总之,忽视技法在精神部分的意义是会影响到对传统绘画的理解的。

纯净与光明

无论是对完美的追求,还是对光明的渴望,都是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艺术家们不断追寻的艺术之路,这一点在西方艺术蓬勃发展的十四、十五世纪就已经深刻地体现出来了。

在此之前,哥特式建筑不断完善的穹顶、尖拱、飞扶壁等结构从力学上减轻了墙壁的重量负担,允许过去窄小阴暗的窗户渐渐增大它们的面积。在让更多光线进入室内的同时大力发展原有的彩色玻璃花窗艺术,使其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透明纯净而又璀璨夺目,在绚丽多彩的光芒中启迪人的神性。


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神秘的羔羊》。

图例: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神秘的羔羊》( Retable de l'Agneau Mystique ),作于1415年—1432年,整幅祭坛画约343×440厘米,题材取自圣经《启示录》,表达了对神在末世时慈悲救度众生的赞颂。画中树脂油多层罩染技法的出色运用与静谧精细的写实风格,让此画成为油画史上最为重要的杰作之一。


祭坛画局部。


祭坛画局部。

那个时代以祭坛画为主的北方绘画大多都属于立在祭坛上的画,画在木板上并安置在教堂的圣坛前,表达人们对神的颂扬和敬仰。彩色玻璃花窗那种让光透过透明颜色的玻璃所形成的纯净的光学变化启示着画家们,他们希望自己的心灵就像透明的光色那么纯净高洁,在此心态下绘制的作品自然显得非常干净细腻。在树脂油媒介材料的逐步完善下,以凡?艾克(Van Eyck)兄弟为代表的早期弗拉芒绘画(Primitifs flamands)确立了美术史上多层罩染技法的传统。


达?芬奇的未完成作品《头发散乱的女子头像》(Jeune fille décoiffée)。

提白与罩染

图例:达?芬奇的未完成作品《头发散乱的女子头像》(Jeune fille décoiffée),24.7×21厘米,作于1508年。在棕褐色的透明底层上,画家把不透明的铅白涂在画像的亮部,并通过调整铅白的厚薄、利用对下层颜色不同程度的覆盖得到不同色阶的浅色,用来塑造形体。这种技法叫作“提白”。假如画家继续深入作画,等这一层画完并干燥后,用树脂油调合具有较高透明度的色料很薄地画在已有的提白色层上,透过薄薄的透明色能让人看到下层,就叫做“罩染”。(当然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提白”与“罩染”的基本概念,以方便非美术专业的读者理解本文。)

历代的技法大师们都发现,只有在更淡更浅的底色上仔细地罩染纯净的透明色,依靠树脂油媒介干燥后仍具备如同玻璃般光亮的质地,才能衬托出透明色本身的色质美来。叠置于浅白底色上的透明色因为有明亮的底层映衬,所以显得光彩照人;但如果把透明色涂在黑底色上,那将给人带来沉闷污浊的感觉。这与教堂里的彩色花窗需要光照才能展现出绚丽色彩的道理类似。

因此,历代大师们都反复强调绘画要有“来自内部的光”,这也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寻求内心的光明在具体作画中的体现。在绘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白,以配合更上层的半透明覆盖或透明色罩染的综合技法也就是这种精神的对映。


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提香的《圣母升天》( L'Assomption de la Vierge)。

图例: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提香的《圣母升天》(L'Assomption de la Vierge),木板油画,690×360厘米,作于1516年—1518年。由于画家优秀的底层提白技法,这幅名画虽然历经五个世纪的沧桑,但仍然呈现出明亮鲜艳的色彩效果。

这里同时也涉及到一个材料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油画表层与空气长期接触的部分会更快地老化,在这个过程中上层颜色会渐渐变得偏褐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博物馆色调”;同时覆盖力降低,颜料变得透明。如果没有来自内部提白后的浅色抵消表面变得透明的褐色,油画就会整体变暗。虽然油画修复师可以通过洗掉最表层老化的旧光油后重新涂上新光油来暂时缓解这一现象,但油画本身的老化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光油并不能完全阻止氧气、温差、湿度等因素作用于它保护下的画面。

运用一次性画法画在颜色较深的底子上的油画,对时间的抵抗力很差。当油层老化变褐时,它们没有来自下层的光去抵消这种变化;而当颜料老化失去覆盖力变得透明后,深底子的颜色会从下面逐渐显露出来,导致画面暗化得极其严重。


丁托莱托(Tintoretto)的《上十字架》(Crucifixion)。

图例:丁托莱托(Tintoretto)的《上十字架》(Crucifixion),布面油画,371×341厘米,作于1568年。由于画家疏忽了底层的提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画颜料老化后逐渐失去覆盖力,使深色的土红底子慢慢透出,导致他的作品严重变黑。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一些文献中也提到过类似一次性画法的情况,但是那时一些画师所谈到的“一次性完成”是指在已经由助手准备好了的单色浅灰塑造层上,一气呵成地进行略浅于最终颜色的色彩塑造,而且还要待干一两个月后再去画透明罩染层,保证多层画法的传统。这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一次全部搞定完全不是一回事。除了练笔的习作外,对油画材料与技法有着深刻理解的大师们,是不会随便在正式的作品上轻易涉险的。

油画技法精神的时代落差(二)

来源: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

这三首《行路难》 揭示李白伟大的一生(图)

作者: 乙欣


喜好饮酒,且欣赏张翰的豁达性格。

李白在《行路难》诗组的第一首里,借由伊尹、吕尚(姜太公)的遭遇来自我惕励,并以身怀广志的宗悫之言,传递自身本有的顽强性格与上进心态﹔在第二首中,则以郭隗、剧辛和乐毅为例,诉说自己想要遇到如燕昭王那般爱惜人才的君主。李白想要获得重用的积极心态与热情,以及在面临困顿而萌生的归隐心境,于诗中一览无遗﹔在第三首中,李白则列举、李斯、、陆机的历程为例,并借由张翰所展露的悠游自适,表露出自己希冀保有不变的旷达不羁与闲适随意。这三首《行路难》紧密相关,并向我们展示了李白的心志及其伟大的一生。

在〈即使行路难 李白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与〈行路难!李白不得志时 最想念哪个君王?〉中,我们就已经解析过《行路难》的前两首,接下来此文就继续介绍《行路难?其三》。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译诗 诗意

有耳朵切莫去洗颖川的水,有嘴巴切莫去吃食首阳山的蕨类。

蕴含光彩美德的搀和在世间上,贵在默默无名,何必要彰显孤高比拟为天上的云月。

我观看自古以来的贤能有德者,若是功成不退居的话,都会因此而殒殁。

像伍子胥就被扔弃在吴江上,屈原最终自投入了湘水边。

陆机纵然拥有雄才,岂能自保?李斯说想要歇息,只苦恼没有早一点引退。

怎么可能再听得到华亭的鹤鸣声?上蔡的苍鹰又有何好提的?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得上是通达之人,他见秋风四起,忽然想起家乡菜,就立即动身回江东。

他表示,生前只需要一杯酒就可以快活欢乐,何须逝世后拥有永垂不朽的名誉。

读《行路难》之心得


李白在《行路难》诗组中,引用不少典故,以阐述自身心志。

在《行路难?其三》中,李白主要运用数则典故,论及“功成不退皆殒身”此一观点,并借此诗传递出他本有的豁达闲适的心境。《行路难?其三》是前两首的延续,并让我们得以明白,李白的豁达何以伟大,诗篇何以流传千古。

李白在前两句“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中,引用了(附注1)、伯夷与叔齐(附注2)的典故,意思就是劝戒大家切莫学不愿出仕的许由,在听到尧要将天下让给他之后,竟然跑去河边洗耳朵。另外,也不要学伯夷、叔齐不满周武王讨伐而拒吃周粟,只肯吃首阳山上的野菜。

不过,受到后人推崇的高士与贤者,李白为何认定是不该被学习的楷模呢?“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两句,正是李白告诉大家,生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要韬光养晦,人生的可贵正是重在无名、不被天下人所知。何必要自认为孤傲清高,并自行比拟为高挂在空中的云月呢?

李白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正是来自于他的观察。“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两句,道出了李白在审度了古今的贤德人后,做出了真切的判定:功成得身退,否则会因此而消逝!

接下来的四句“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以及随后的两句“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就是李白再度铺展古例,列举出春秋伍子胥(附注3)、战国屈原(附注4)、西晋陆机(附注5)、秦朝李斯(附注6)这四位历史名人的经历,以应证自己所言不虚:

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谗言,怀疑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有二心,因此赐他属镂之剑以自刎。伍子胥感叹自己虽然曾助夫差兴国,自身的忠诚仍遭质疑,不禁对家人表示,要在自己死后挖下他的双眼挂在东门上,以便让自己能瞧见越寇入城灭吴。夫差一听,气愤不已,就将伍子胥的尸骸以鸱夷囊裹上,抛入江水中﹔楚国大夫屈原虽然一片丹心,爱国忧民,却还是因为遭到流放,无法实践远大理想而抑郁苦痛的纵身投江﹔陆机虽然拥有雄壮才华,被司马颖任命为后将军,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可是却不幸在军队大败后,遭到孟玖进谗说他有异志,被司马颖所杀。陆机在临刑前,感叹自己再也听不到故乡华亭的鹤鸣声了﹔李斯曾受到秦始皇的重用,担任宰相,显耀一时,他也曾得意又惶恐的叹道:“当今的朝臣,没有位居在我之上的,真是富贵至极。物极则衰,我仍不知道要税驾(休息)!”当秦始皇逝世后,李斯遭到了赵高的构陷,被腰斩于市。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想要和你再牵着黄犬,手臂上托着苍鹰,一起出上蔡东门来追逐狡兔,已经是不可能实现了。”

李白先铺陈了数则古例,用意还是在于表述自己由衷的真意:“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在诗末四句中,一样是借由“鲈脍莼羹”等典故来阐述自身的心志:西晋文学家张翰(附注7)在闻悉秋风一起后,即因为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等佳肴,而即刻动身返乡。生性豁达不拘的张翰,还曾说过:“与其要让我享有身后名声,不如让我即时饮酒一杯。”

张翰这种奔放、旷达的情感,不仅获得时人的看重,也抓住了李白的心。李白览读古籍时,必定在追溯有德贤能者的生命历程之际,体悟了他们的心情,同时亦感查了自身的性情、生命基调,懂得自己追索寻觅的是什么,明白应该迈开的步伐究竟为何。天性乐观又豪迈的李白,一定是不会为了求得身后名,而学习许由、伯夷与叔齐这般孤冷清高的行径、格调,改换了本有的闲暇自适。当然,了解自己的李白,也就不可能会和伍子胥、屈原、陆机与李斯一样,最后只自拥苦闷、憾恨……人生最可贵的,莫过于在阐述自己的心绪时,持续地了解自己,接着又不断推进思想进程与积累实际成就。

李白虽然生性浪漫、豁达,但也不是都毫无牵挂、毫无苦楚与心灰,他的诗文之所以伟大,正是在这样丰富的思维底蕴下所酝酿而成。

所以,李白纵然政途不顺,许多崇高的理想无法实践,他依旧能凭借着妙笔抒怀,并在中国文坛上,甚至是在这个世界上,开创出了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篇章,塑立不朽与伟大。


李白之所以伟大,作品之所以永垂不朽,正是源自于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与高超的文采。(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附注1:关于许由的典故,《高士传?许由》有载:“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附注2:关于伯夷、叔齐的典故,则可见《?伯夷列传》:“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附注3:关于伍子胥的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有载:“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疆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附注4:关于屈原的典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于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

附注5:关于陆机的典故,《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载:“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籓等皆玖所用,与牵秀等共证之。颖大怒,使秀密收机。其夕,机梦黑幰绕车,手决不开,天明而秀兵至。机释戎服,着白帢,与秀相见,神色自若,谓秀曰:‘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因与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附注6:关于李斯的典故,《史记?李斯列传》有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附注7:关于张翰的典故,《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有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着《首丘赋》,文多不载。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参考资料

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台北:三民,2000)

詹锳、陶新民、张瑞君、丁立群、詹瑞福译注﹔章培恒审阅《中国名著选译丛书52李白诗》(台北:锦绣,1993)

《史记》、《高士传》、《晋书》(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王胜〈【历史人物】:伍子胥〉(大纪元)

华翰〈李斯 卑鄙文人的悲惨下场〉(大纪元)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中国历史正述-五帝之五:垂衣裳而天下治

作者: 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五、黄帝(四)

奠定

黄帝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人。据《帝王世纪》等文献记载:黄帝与大臣岐伯(或另包括鬼叟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谈论医学,并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的阴阳学、脉象学、藏像学、经络学、病因学、病机学、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基础原理,被称为中医始祖。全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合为中医四大经典。

岐伯是上古著名的神医,是黄帝之臣,《黄帝内经》是道家从天人相应的层面,讲述长生之道、养生之术,及医疗理论与方法的经典,多以岐伯与黄帝问答的形式写成。中医历来被称为“岐黄”或“岐黄之术”,可见《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泰斗地位。

另传说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谈论医学,涉及到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内容,被以回答的方式记录下来,共八十一问,称为八十一难,写成《难经》。

此外,岐伯还受黄帝之命著有《内外术经》十八卷,教制九种针灸方法,现已失传。

黄帝、岐伯等,都是修炼有成的修道之人,中医是建立在道家基础之上,源于道家的。早期中医著作中多为道家修行原理和方法,与养生和密不可分,是道家体系于世间的一部分。黄帝和岐伯等为后世建立医学,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也确立了中医源自于修炼、源于半神这一关系。

开创

黄帝还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始祖。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据说黄帝之前,人们穿的是兽皮及麻葛短衣,作用只是用来遮羞、抵御风寒、保护身体。从黄帝开始,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正式的衣裳,才将服饰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教化天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黄帝作衣裳应为中华汉服文化的起始。

黄帝开启汉服文化,不能不提起黄帝的正妃——嫘祖。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她是历史上第一位教人种桑养蚕、制作丝绸的人,从此开始穿上丝绸衣裳。丝绸衣裳光艳华柔、飘逸若仙,华夏衣冠上国的历史从此开始。在数千年时间里,中国的丝绸制品冠绝全球,为世界各国所追崇、仰慕。这一切源于嫘祖的功劳,后世尊她为蚕神,或先蚕,北周以后历代都有祭祀嫘祖的先蚕礼,是国家最高祀典之一,由皇后亲自主持祭祀。

黄帝后裔

黄帝一共有四妃,正妃是嫘祖,次妃依次为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说嫫母长得非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得黄帝敬重。《》记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建立了自己的姓氏并流传下来。这十四人共有十二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佶、儇、衣。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等都是黄帝的子孙。另外《山海经》记载,犬戎、北狄等蛮夷民族也都是黄帝的后裔。

发明创造与建立葬礼

据史书记载,我们沿用至今的许多发明,也都是黄帝时期创造出来的。如:釜甑、车、舟、舂杵等。《世本》记载:黄帝时,伯余始作衣裳,胡曹发明了帽子,于则发明了鞋。

另外黄帝还规范了葬礼。据说黄帝之前,人死后便用柴草包裹着,扔到野外,也不埋葬,任凭野兽啃食。黄帝开始建立了葬礼,完善了中华礼仪制度,制造棺椁以埋葬死者,使死者入土为安,明示了人类的尊严。

这些看似普通却影响了人类几千年的发明,可能有些在黄帝之前就已有了,但黄帝时期,为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文明打下了最全面而系统的基础,是中华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使中华民族正式步入人文时代。

得道成仙

黄帝一生修道,以道治国。在涿鹿大战前夕曾得到过九天玄女的传授,平定天下后,他又四处寻仙问道,潜心修炼。

《庄子》记载:黄帝登帝位十九年后,听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仙居,便不顾路途遥远,前往拜见,询问“至道”。第一次受到广成子的拒绝,广成子说:“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还没凝聚好就变成雨掉了下来,叶子还没待枯黄就落了,还跟我谈什么至道?”黄帝回宫后,闭门思过三月,再次去拜见广成子。广成子见时机成熟,便高兴地向黄帝讲授了“至道”的精髓,并传授给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过后又回到缙云堂修炼,修炼圆满后乘龙升天,在位共约百年。

《史记》记载:黄帝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从天而降迎接黄帝登仙。黄帝当即骑上龙身,跟从黄帝修行的后宫及大臣共有七十余人,也一起爬上了龙身,飞升而去。后面赶到的一些小臣,也想随黄帝升仙,便匆忙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都坠落到地上,黄帝随身带的弓也掉在地上。百姓仰望着黄帝上天,便抱着黄帝掉下的弓和龙须号啕大哭。后来这个地方便称为鼎湖,黄帝掉下的那张弓称为乌号。

在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相传这就是黄帝的陵墓,称为黄陵,此县也因此得名。据说黄帝修炼圆满,乘龙升天后,百姓极怀念他,思之不得,便将黄帝在凡间穿过的衣冠等埋葬在桥山,建立衣冠塚,以祭拜、怀念,就是今天的黄陵。

参考书目:
1. 《帝王世纪》
2. 《史记》
3. 《山海经》
4. 《古史考》
5. 《世本》
6. 《庄子》
7. 《抱朴子》
8. 《博物志》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