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

古风悠悠:郭文与老虎

文:慧勉 来源:

,字文举,洛阳人。《晋书》有传。他隐居在天柱山,有时居住在大壁岩,太和真人曾降临到他的室中,传授给他“冲真之道”。他隐蔽踪迹.潜心修炼

有一天,一只,突然来到他的石室前,张着嘴,好像要请求他帮助什么事情。郭文用手,探进老虎的喉咙中,仔细的抠出一块尖尖的骨头,把它扔掉。老虎立即解除了痛苦。第二天,老虎叼了一只鹿,放在他的石室外面,以作答谢。自此以后,这只老虎,经常在石室左右出没,表现得很顺服。郭文可以用手抚摸它,或用绳牵它。

郭文出山时,老虎必定跟随着他。即使在城市众人之中,老虎也是低着头,跟着郭文走,不敢肆行暴虐。它像狗和羊一样老实。郭文有时把书籍、柴禾,放在虎背上,老虎就背着走。郭文曾采摘树木的果实和竹叶,来换取盐米,放到筐中。老虎就背着筐,跟着他。

晋朝听说了这件事,把他征召到宫中,问他:“先生,你驯虎,有什么法术吗?”

郭文回答:“顺其自然罢了。人无害兽之心,兽也就没有伤人之意,何必用什么法术呢?能够安抚我(老虎)的,就是我的王,那么老虎就犹如百姓;虐待我(老虎)的就是仇敌,那么老百姓就犹如老虎。治理百姓和驯虎,又有什么不同呢?”(原文是“自然耳。人无害兽之心,虎无伤人之意,何必术为?抚我则王,虎犹民也;虐我则仇,民犹虎也。理民与驯虎,亦何异哉!”)

皇帝认为他的话很高明,要授予他官职,而他不接受。他回到鳌亭山归隐,得道升天而去。后人在他的卧床席下,找到香蒲叶,上面写的是《金雄诗》、《金雌记》。那上面的话,都是当时的谶言(预言警句之类)。他得道而去时,像蛇蜕皮一样。

(原文出自《神仙拾遗》,笔者据《太平广记》)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19日星期五

历史故事:不欺暗室,女仙赐鲛绡


来源:

唐朝官员张建章,曾任幽州行军司马、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等职务,爱读儒家经书和史书。他还喜好收藏书籍,甚至修建了藏书楼,收藏书籍足有万卷之多。有一次他奉命到渤海,他坐的大船遇到大风浪,不得不停泊。忽然他看见一叶小舟不惧风浪飘然而至,小舟上有人对他说:“奉大仙命请大夫”,张建章一听就答应了。

张建章登上小舟,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大岛,只见岛上耸立着高大的楼台。他被人引领登上楼台,有位女仙已在上面等他,女仙身边有众多的侍从。女仙赏赐给张建章的饮食是他家乡的风味。张建章吃完后,准备告退。女仙这才告诉他请他来的缘由:因为你不欺暗室,是正人君子,所以我便趁着你被风浪阻挡时,让人接你至仙境一游。女仙还赐给他名为“鲛绡”的。随后小舟又将他送回大船,顷刻间风平浪静。张建章心中明白神仙看护着善良,从此一路上不再恐惧。

女仙说的“不欺暗室”,虽然没有具体讲张建章究竟做了什么善事。但这句成语是指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任何见不得人的事,经常用来指在男女关系上,能以礼自持,不违背伦理。女仙赐的“鲛绡”是传说中海里鱼尾人身的鲛人(也就是人鱼)所织的绡(xiāo,一种丝织品)。

张建章得到赏赐后,不敢私藏,以赤诚忠心将鲛绡献给了朝廷。这种鲛绡非常神奇:夏日可以清暑,只要展开便满室清凉,被皇室放在一个匣子里珍藏起来,此宝物一直在皇家流传。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王朝明宗李嗣源(公元867年-933年)某年祭天时,依礼制祭坛东西两侧都要摆放朝廷重宝。当时东侧摆放了三件宝物:一件是传国玉玺,另一件便是张建章所献的鲛绡,第三件则记录不详。

中国自古就以精美的丝绸闻名于世,这鲛绡能让皇家作为宝物收藏,直至与传国玉玺并列在祭天大典上,定然有它神奇超常之处,定非凡品。只可惜在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消失了。鲛绡虽然消失了,可它的影响却一直存在,其后很多的诗词文艺作品中都提到了它,很多文艺作品中的“鲛绡”、“鲛绡帕”、“鲛帕”都由此而来,只不过在含义上变成了丝织手帕的代称。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让晴雯送手帕给林黛玉,作为传情之信物,黛玉便题诗“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可见困于情中不过自寻烦恼罢了。

神奇的鲛绡,仙人所赐的宝物,能在夏日带来清凉,功能如同现在的空调,却不用任何能源,远远超出当今的科学,可见实证实在有限。张建章能得赏赐是因他不欺暗室,可见的一切都瞒不过神佛。佛道神仙是真实存在的,因果也是真实存在的,张建章能游仙岛是神对他的奖赏。由此可進一步推论:无神论是巨大的错误,鼓吹无神论的共产党从根子上就大错特错了。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十七)(数文)

文:陆善 来源:

一、县令给买饭送饭

宋理宗嘉熙年间,南方山区的峒民,在吉州造反。万安县令黄炳,召集军队,严密防守。一天五更时分,巡逻兵前来报告:“贼寇将要来到!”

于是,黄炳派尉官,带兵抵御敌人,兵士们都说:“空着肚子怎么迎敌?” 县令黄炳说:“你们先去迎敌,早饭随后就到!”

黄炳亲自率领手下,带着竹筐、木桶,沿街敲叩老百姓的家门,说:“县令来买饭!” 当时正是百姓做早饭的时候,所以各家,都有热腾腾的米饭、汤水,黄炳付给他们比市价高出许多的价钱,买下,满载米饭,去供应士兵。于是士兵们都饱餐一顿,勇奋当先,一下子就打退了敌兵。

不久,朝廷内外,都知道黄炳县令,给战士买饭送饭这件事,大家都很欢喜,赞叹,一时传为嘉话!黄炳也因这次战功,而擢升为临川太守。

二、养兵安民,社会安定

宋朝人沈括,治理延州时,种谔(人名)领兵,临时驻扎在五原。当时,正赶上延州下大雪,军队粮饷,接继不上。殿值(官职名)刘归仁,率领兵士南下,三万多人,一下子都涌入延州,引起社会慌乱,人们都十分害怕。

沈括准备了食物,并亲自到河东,送给河东归来的兵士,前来投奔求食的士兵,有几千人。沈括问他们:“副都督命派你们来延州领粮,领队的是何人?”兵士答:“随后就到。”

沈括命已领到米粮的士兵,立刻返回驻地。不到十天,所有溃逃的士兵,都已回营,有饭吃。等局势安稳下来,沈括才找来刘归仁,责问道:“你带兵来取粮,兵符何在?”对方拿不出兵符来。于是,以此罪名,斩了刘归仁。社会迅即安定。

【冯梦龙评曰】

沈括在镇守延州时,曾用所赐的钱,购置好酒,邀集州内子弟,参加马术、射箭、角力等比赛。优胜者,沈括便亲自斟酒祝贺。众人见获胜时,如此光荣,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唯恐不能得胜。

一年后,得到殊荣的好手,有上千人,沈括皆把他们编入军队,因此延州军力,较其他各州壮盛。沈括真是个善用人的大才啊!

三、火灾紧急,孔子出计

春秋时,鲁国有人放火,烧鲁国都城北边的茅草,当时,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都,将受到波及。鲁哀公鼓励百姓参与,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不愿救火。哀公召见孔子向他请教,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说:“说得对。”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的钱,赏不到一千人,就光了。请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论罪。”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等同战败降敌之罪;只驱赶野兽者,等同擅入禁区之罪。”

命令还未遍及全国,大火就被扑灭了。

【冯梦龙评曰】

事关紧急时,最需要有令出必行,行事明快的作风。

四、百姓需要官市

三国时,刘备在攻打刘璋之前,曾与将士们约定:“如果获胜,刘璋府库中的所有财物,我一件也不要。” 等到攻下成都时,将士们纷纷放下武器,直奔刘璋府库,争相抢夺财物。结果导致刘备军用物资不足,这让刘备十分担忧。

刘巴对刘备说:“这很容易解决。只需你下令铸大钱当百钱,稳定物价,再设立官市(设立公开、公平的市场交易)。” 刘备听从了这个建议,几个月的时间,府库就充盈了。

看来,百姓们很需要官市。

【冯梦龙评曰】

不设立官市,那么,光铸大钱也不能流通,真正的关键在于大钱的通行。稳定物价,安定民心,是根本大计。由此,其他的政令,才能顺利推展。

(笔者附言:社会很需要官市。把公开、公平的市场交易,叫做官市。)

五、时紧事急,如何应计?(四例)

例一、宋朝人赵从善,任京城百官长时,宫中宦官,想让他难堪,就讲皇帝下令:设坛祭祀祈祷,让赵从善,在一天之内,准备齐全:祭祀所需的三百张红桌。赵从善派人到京城中各酒楼茶馆,搜求购买式样相仿的桌子三百张,清洗干净后,在桌面糊上白纸,喷上红漆,圆满交差。

例二、有一次,皇帝与太后,驾临聚景园,晚上将路过万松岭。需要三千支火把照路。赵从善派人,到各妓院找来各类卷帘,卷起来用绳子捆好,绑在万松岭道路两边的松树上,点燃蜡烛后,如同白昼般明亮。

例三、宋高宗南渡,到达临安,想在此建造一座临时居住的宫殿。刚造好一间宫殿,还没有覆盖瓦片,天就下雨了。郡守与漕司,都十分担忧。有一名小官,忽然建议说:“不如多派些士兵拿着钱,到城外的商家,向他们借租屋瓦腰檐,等一个月,新瓦运到后,再如数赔偿给他们。”郡守照这方法,果然迅速解决了殿瓦的难题。

例四、宋朝人辛弃疾,在长沙时,想在后花园,临时搭建一座塔楼,赏中秋月。当时已是农历八月初了。小官说:“其他都好办,只有屋瓦可能来不及。”辛弃疾命人到街市宣布:“凡借瓦二十片,给钱一百。愿意者,限两日内,携瓦片至郡府。” 于是郡府前的瓦片,堆积如山。临时塔楼,迅即盖起。赏中秋月,群贤喜聚!

【冯梦龙评曰】

以上几件事,都是为一时的权宜之计。可为今后的具体办事人员,所参考。 (冯梦龙选材荐智,照顾到各方各面)

六、,省钱省力

明英宗正统年间,因为宫殿需要缮修,预计需用一万多斤牛胶。命人传令江南立即筹集。当时担任江南巡抚的周忱,因为要商讨一些公事而进京,途中遇到使臣,使臣请周忱,立即返回江南,周忱却请使臣先行,他自有打算。周忱来到京城后,便求见宦官首领王振,说:“京城库房中,所贮藏的牛皮,已有多年,其中多半腐朽,不如清理出来,煮炼牛胶。这是废物利用。等下官回到江南,立刻买新牛皮,归还库房,这样对各方皆有利。” 王振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结果,废物利用,省钱省力;济国惠民,皆大欢喜。

七、张恺以智助人,值得钦敬!

张恺,浙江鄞县人,在明宣宗宣德三年,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江陵县令。当时出征交趾的军队,路过江陵,总督 日晡(人名)急催着要数百具火炉、及火炉架子。张恺立即命木工,把旧方桌桌脚,锯去一半,再把桌面中央挖空,中空部分,放上铁锅。后来,日晡又要一千多具马槽。张恺立即召集各家各户 会针线的妇女,把整匹棉布缝成槽状,槽口系上绳索,四边用木条架起,成为简便马槽,喂过马匹后,就可将槽架折叠后,收起,便于行军使用。后世一直沿用此法。

【冯梦龙评曰】

后来,周文襄(周忱)推荐张恺为工部主事,对漕运总督,帮助甚多。唉!张恺虽是以监生任官,但表现不凡,不免让人钦佩,感叹!人才的选拔,怎能以资格来界定呢?

八、陶鲁以智救急,买牛

明朝人陶鲁,字自立,郁林人,二十岁时,因父亲陶成为国战死,递补广东新会县丞职位。有一次,都御史韩雍,下令索要一百头牛,犒赏军士,限两日内备好。韩雍一向军令如山,们没有人敢答应。只有陶鲁,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三司及行省,各文武长官和其他官员,都纷纷责备陶鲁的鲁莽。陶鲁说:“绝不牵连各位。”

陶鲁在城门张贴告示说:“买牛,一头五十金。”有人牵一头牛来到县府,陶鲁立即给他五十金。

第二天,县民争相牵牛前来,陶鲁挑选一百头健硕的牛只,按市价买下,再附加一元钱,说:“这是韩公的命令。”

于是,陶鲁如期交牛。韩雍大加赞赏陶鲁的机智,正式辟召陶鲁为幕僚,掌理兵政。韩雍攻藤峡,多依赖陶鲁出谋划策,后官至布政使。

【冯梦龙评曰】

陶鲁的做法,是借用商鞅搬木建立公信力的计谋,也兼采用赵清用平粜法救荒济急的智慧。

九、守边老卒献策

明朝成化年间,丁大用 征讨岭南,因为军粮短缺,只得抢夺蛮人的稻谷,士兵们以刀为杵,以盔为臼,来捣米。有位常年守边的老兵,笑士兵们愚笨,教他们:选一块干净的土地,凿成臼的形状.然后烧茅草使土块更坚硬结实,再将谷子放入土臼中,砍去根,用树干作杵,捣米,十分方便。

十、善心巧言,使秦王息怒

秦王与辩士 中期(人名),发生争论,秦王因为自己争辩不过中期,而大怒。中期却神态从容地离去。有人怕中期因此得罪秦王,故意在秦王面前说:“中期真是蛮横不讲理!幸好他遇到的是大王,是这样贤明的君王,若是遇到桀、纣那样的君王,恐怕早就被砍头了。”

秦王因而不再怪罪中期。

【冯梦龙评曰】

把智慧用在使君王息怒、而救人上,也是积大德的善举。

十一、善心讲狠话

景公有一匹马,被圉(读语)人(养马的官吏)杀了,景公很生气,拿起戈想亲手杀了那个圉人。晏子说:“这样就让他不知道罪过而死,请让臣,来列举他的罪状。”景公说:“好!”

晏子举起戈,指着圉人说:“你为君王养马,却杀了马,其罪当死!你使君王为了一匹马而杀养马官,其罪又当死!你使君王因为一匹马而杀马官的事,传到其他诸侯耳中,让天下诸侯耻笑君王,其罪更该死!”

景公立即说:“贤卿!放了他吧,不要使孤王蒙上不仁的罪名。”

(以上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因果报应实录:《临终诗》背后的报应故事

来源:

》第七百一十五卷收录了一首《临终诗》,作者薛准。现为大家介绍一下薛准和这首诗的背景。薛准唐朝人,曾官至员外郎,员外郎是唐朝中央尚书省下属部门的次官,官职不算小了。后来黄巢造反,他在动荡中离职逃亡,竟然从此不再赡养自己的继母,将她遗弃。他晚年经常在江淮地区的道观中借住。

后来他又到江西吉州一带游历。天复辛酉年(公元901年),恰逢当地閤皂观举行道教法事,他也获准参观。道士升坛开始做法事不久,薛准忽然大叫“中箭”,神情与声音都非常痛苦,随后请人借笔、砚给他,一边念一边写了首临终忏悔诗,诗曰:“旧国深恩不易酬,又离继母出他州。谁知天怒无因息,积愧终身乞速休。”

他一写完就死了,诗中直言他遗弃继母的不孝恶行。知道他的人都说:不赡养继母,犯了不孝大罪,激怒上天遭恶报,被法事请来的神用弓箭射死了。人们记下这首诗,命名为《临终诗》警示不孝之人。

注:《北梦琐言》中记载的《临终诗》最后一句为“积恶终身乞命休”,与《全唐诗》中的记录略有不同,但含义一样。

资料来源:《全唐诗》、《北梦琐言》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

《封神演义》有感:仁者得天下 暴虐失天下

文:刘易 来源:

是重复的。夏因暴虐而失天下,商汤仁慈而得天下。而我们看到的《封神演义》是商纣王时期因暴虐而失天下的故事。商汤的仁慈对我们今天的人看,就有些傻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吧。

一:桀王无道失天下

桀王无道,信谗逐贤,而不能用,复归之于汤。后桀王日事荒淫,杀直臣关龙逄,众庶莫敢直言:汤使人哭之,桀王怒,囚汤于夏台。

二: 网开一面 汤显仁慈

后汤得释而归国,出郊,见人张网四面而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罹吾网。”汤解其叁面,止置一面,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汉南闻之曰:“汤德至矣!”归之者四十馀国。桀恶日暴,民不聊生,伊尹乃相汤伐桀,放桀于南巢。

三:诸侯推荐 汤得天下

诸侯大会,汤退而就诸侯之位;诸侯推汤为天子,于是汤始即位,都于亳。元年乙未,汤在位除桀虐政,顺民所喜,远近归之。因桀无道,大早七年;成汤祈祷于桑林;天降大雨。

四:历史重复 启示众人

网开一面,给生命一线生机,彰显汤之仁义。他不得天下谁还有资格?而商纣王时期的暴虐几乎是夏桀的翻版。历史是轮回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社会混乱与邪恶与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结局必将也是相似的。看历史就是让我们与今天对照的。明智的选择,就像是当年的武王一群正义,抛弃邪恶的生命。难道我们真的看不明白吗?

注:内容出自《封神演义》第一回 纣王宫进香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中国画原论(九): 中国画的创作

文:天外客 见善  来源:正见网

中国画自古以来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机制,基本是在修道人、匠人和文人之间经验的传承,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均是从开始,在临摹前人佳作中逐渐掌握笔墨技巧的运用方法以及创作思路,在有了一定笔墨基础之后再开始创作。上记载了许多大家的创作经验,比如在写生山水时,要对眼前山川远观其势,近取其质,然后深入期间,对朝霞夕晖,风云晦明切身体会,方能得其灵秀,与山传神。画史载荆浩写生松树“凡数万本,方得其真”;范宽终日默坐山岩,与山会神,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宗师对创作的态度。当我们看到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杰作时,自然也就能理解那些当初的画家是如何做到这般笔墨隽永而又韵味深沉。其实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远不止这些,它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虽然从专业基本功的训练上讲是缺乏系统性,但是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内涵去剖析,就比较简单了。

在古代社会,人们很重视对内在道德修养的提高,我们也一直在论述这个问题。其实古人对于修心的要求时时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古代的儒生很讲究打坐、静心,习文之前都要调息呼吸,使内心渐渐入静,而在各行各业也都是这样做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从现代已经被证实了的科学角度讲,打坐能改变人的大脑结构,增强注意力与记忆力;疏通全身经络,缓解人的内心压力,减少沮丧感;能消减人体疲劳,延缓衰老,养生和开发智力。其实打坐、入静的内涵远不止这些。从人体修炼的原理上讲,人在打坐中,自身就会形成一个内在能量的循环,道家叫周天,通过渐渐入静,放淡各种杂念,人的身心感受这时能进入一种很美妙的状态,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从而可以领悟天地运化的规律,这也是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断层,对中国古代留下来的修炼文化缺少切身的感受,从而片面的否定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的那个年代,各行各业都被叫做“道”,现在还保留这样的说法,诸如武士道、茶道、花道、香道、书道等,所以老子才说他的道是“非常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因为他传的“道”是教人修炼和出世的。由于中国本土的修炼文化起源于黄帝和老子,所以在古代社会的人们思想中普遍重视内在境界的提高,认为内在修养对外在事业的影响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映在做事方面很讲究心静。

那么其实范宽终日默坐山岩,他在干什么呀?其实不就是一个修道人,在山中静修、打坐、修心嘛。他对绘画上的创作,只不过是在表现他在修炼提升后对自然与道的深层理解通过笔墨技巧展现在绢纸上而已。由于创作的作品,内涵的展现是曲意式的,所以后来的画家都觉的他的作品好,但一般只有懂得修炼原理的画家才能真正说出好在哪里。

其实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往往都具有其物质形式的一面与其精神特性的一面,而今天的我们往往只重视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形式这一边,却忽视了一切生命、事物、行为都有其精神特性的另一面展现。那么如果我们能够从事物对应的精神特性出发,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成为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修炼过程。在绘画创作上也是如此,如果画家能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和自身境界的提高结合在一起,那么的创作也就成了一种修炼形式了。关键是画家如何将修心和绘画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是一种修炼形式,只能当成是一种常人社会中的一种技能。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绘画创作中的修炼形式。

我们知道古代写字、作画需要研墨,这种墨有几个好处,可以根据自己做画的要求,需要多少就磨多少,减少浪费。还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来调整控制研墨的浓度与干湿程度,这些都不是现在的墨汁所能做到的。墨汁相比于传统研墨唯一的优点就是可以立即取用,不费功夫;而研墨需要慢慢去研,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现代急功近利的环境中,心浮气躁的人根本等不了。墨汁虽然能提供即时就用,但墨汁画的作品在裱褙时容易跑墨,从而污染画面,破坏画面效果。而好的墨块研出的墨,因为其中的胶质新鲜,就基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并且能够体现出墨的质感,所谓好事多磨。

那么从修心性的角度说,其实磨墨的过程不就是作画前的磨心过程吗?磨墨也是要讲究正确姿势的,应将墨块垂直放置于砚台,保持平直的状态,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按照圆形轨迹匀速研磨。这个过程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太慢,出墨难;太快,墨汁颗粒粗,上色会出现墨渣子。只能不快不慢,力量适中,心态平和的拿捏匀准才好,墨汁才能细腻沉静。这个过程中,人的心也可以慢慢静下来,可以预备好进入创作中的状态。

画线条也是如此,需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如果心情紧张,用笔迟疑,就会凝结,出现病笔!用笔太快,墨来不及渗入纸、绢的纤维,容易出现飞白而浮于纸面,太慢又容易板滞臃肿,失去骨法精神,所以需要有节奏的掌握运笔的速度。我们看到古代许多杰作,笔墨非常精神,有的作品线条很繁复,但是却不见一笔气败神颓,笔笔都能做到有始有终,气息贯通,工整沉静如一。如果内心不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心不静,则气不稳。就象我们在练习楷书时那样,由于楷法森严,每一个笔画都很讲究,如果性情急躁根本做不来,也没有耐性坚持下去。

对于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一般在于临摹阶段的基础牢不牢固。临摹不但能训练笔墨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人的审美趣味,更是传承佳作的方式,所以临摹的意义很深远。如果没有历史上的临摹作品流传下来,那么更早期大师们的作品风采我们也只能在留下的传说中茫然了。临摹中不但能学到前人技巧,同时也在磨练着人的心性,因为有的经典作品很精细。如果我们在临摹学习中只有技巧而没有耐心的加持,可能会因为急躁而忽略很多微妙的细节,那么就不能逼真呈现原作的精髓,整体上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如果只是因为耐心和细心的不足,使得原本已经掌握的能做到的地方也做不到了,这对一个画家难道不是揪心的事吗?所以就要重视静心的重要,所谓“静水流深”,人只有在万念俱静时,以绘画之一念代替万念,才能自如的展现自己的水平,真的能达到这种程度,也能体会到那种很美妙的境界。

人为什么会心不静呢?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平时执着的事情太多造成的,无时无刻不在牵扯着生活中的各种顾虑,分散着人的精神。如果没有一个超然的胸怀与心态,就放不下这些利益中的纷纷扰扰,人的心自然就静不下来。比如在作画时可能会考虑经济成本,而费心算计怎么画才划算;也可能会考虑作画的内容要迎合什么人的口味,为了能出名而劳神苦思;还可能因为过于计较一张画的成败,害怕下笔走误,过分的担心导致内心很拘谨等等诸多出于利益得失层面的考量,这样心怎么会静下来呢?这些考虑都不是出于创作佳作的本身,这对画好一张画有什么好处呢?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言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过于执着利益的心境怎么能致高致远呢?所以古人在做事前,都会先盘腿打坐,使自己浮动的心情平静下来,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后再开始做事,做起事来反而事半功倍,提高了效率。而现代人则不是这样,一味的追求快,绘画创作也讲起了工业效率。

比如有的人在作画时老想着快点完成,那么就可能会忽略一些关键的细节,造成作品粗糙。本来需要两三遍工序才能达到的效果,为了快完成,一遍就结束,就容易出现效果的偏差和韵味的差失。如果落差太大造成难以修改,就需要从新再过一遍,这反而浪费了时间。学画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情况,有的人画着眼前这一张,心里还挂念着赶紧画完这张再画别的,三心二意。别人画一张用很多精力,但是能提高很多,学的扎实。而他无论画哪一张都不够用心,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对技法的掌握程度并不是靠量化能改变的,艺术创作不是工业制造呀,是要用心的,是靠修心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才能不断提高技法水平和作品境界的。

两宋时期的绘画正是体现了心性的重要,我们看到宋画中,无论是大幅山水还是小品花鸟,画面效果都是很写实、写真的,都能体会到创作者的思维发于洪微之间,尤其是对细节的刻画,往往尤见精到之处。李成山水树木,笔法墨法都很精彩,并且画面层次感、韵味都很强,很是逼真。如果心境不到,神思不足,思维就无法深入微观之中,那就不容易达到那样含蓄而精深的效果。再看范宽山水中那一笔一笔的点触,都透着力度与微妙变化,一遍又一遍层层浓淡叠加的不厌其烦,直至表现出山石的逼真质感,可见作者功夫之深,非戾家可意会之。这种用心精微的状态不但在山水上尽情展现,尤其在花鸟小品方面更是效果显著。由于徽宗皇帝的亲自督导造成的影响,两宋院体花鸟画都很精工生动,是整个中国传统绘画在细笔写实花鸟画中的顶峰。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如果没有修心的功夫体现在其中肯定是做不到的。

在创作中,心性不但体现在对技法的精确性与对繁冗细节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心静,同时也体现在能否深入体会不同事物的精神状态,以求准确呈现不同的意境韵味。这种要求是超越耐心与细心的,所以更显艰难。比如要创作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就需要作者去研究这个伟大人物的生平,透过他的英雄事迹,去理解与体会他的精神境界中的状态,那么这就不是一般画工所能达到的了,因为这已经超越技巧本身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诸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书中都说明只有“衣冠贵胄、逸士高人”为善画者的原因,就是因为高境界的人物心理,在低境界中的人是理解不了的。如果作画者心性境界太低,那自然无法体会伟大人物的状态,就不能做到为其传神。我在试着创作24位千古英雄人物系列中也是深感其中的不易,这些承继与开创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风云人物,各有各的特色与性格特征,其中包含有帝王、名臣、贤相、文人、良将、真人等,都有各自的辉煌功绩与高尚的品格。创作时绝对不能千人一面,务使能够尽量准确体现不同人物的精神气质与境界状态,所以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与工程。这个过程中查阅很多资料,甚至有关形像的描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衣冠文化特征,所以创作中不但能拓展自己的艺术造诣,也能增加一些历史知识,同时最重要的是自己也被英勇的事迹、大忍的胸怀、高贵的性格……深深感染。

比如在创作帝王时,就会体会那种胸怀天下、任重道远的心胸;创作良将功臣时,就会体会将士英雄的气概和无畏无惧、马革裹尸的悲壮情怀;创作文人豪客时,就要体会那种文气吞吐、志向不俗的意境;创作真人仙道时,就要体会放下一切世间情欲的潇洒出尘与智虑绝人的超然境界等等。就如《图画见闻志》在<叙制作楷模>中说的那样:“大率图画,风力气韵,固在当人。”如果没有能力用心体会不同境界、不同阶层的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道德水平,单纯靠技术是不可能做好的。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无疑也是一场内心被净化的过程,因为毕竟创作的对像都是带有正能量的。如果创作负能量的人物,也会给人带来相反的状态,因此画家在创作态度上应该杜绝以负面形象作为创作主体,也不要去深入体会邪恶的心灵,以免造成对内心的污染,这也是很重要的创作原则之一。今天有很多演员或者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艺术家,为了增加炫技的效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常常喜欢选择很负面的形象去演,来颠覆自己之前给人留下的正面印象,甚至于一些很好的正面形像在他们看来都不足以满足表演的热情,实际上这对自己是很不好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演员因为表演负面形象过度入戏,造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自我,从而出现精神不正常或自杀等现象。这些负面信息对人的伤害,由于现在的人已经不懂得物质和精神是一体的了,越来越陷入物质利益的漩涡中,也就不以为害了。

绘画创作中的修炼形式,也不完全是这些,还有很多其它形式的表现,但总的来说,必须要有一种修炼的理论来指导创作,画家把创作中的提高与心性的提高结合起来,自身的道德境界也在发生着实质的变化,周围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到那时画家自己也就越来越明白创作中存在着的其它的修炼形式,以及如何创作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流传着很多的修炼故事,展现了很多修炼中的道理,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宝贵的经验,画家们如果能够按照传统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其实也是在修炼之中了,如果你能有缘找到大法大道的修炼法门,那将是……

后记

中华传统文化大而难穷其象,小而难究其委。万千何能尽言之?唯有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能够说得清!传统中国画为其一脉之承,也是五千年文明辉煌中神给予我们的恩赏,这是我们应该珍惜万分的。所以这里探幽发微,希冀在恢复传统文化走回真正的中国传统绘画时,首先找回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正念,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出发点。

细说起来,我看到很多人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理念上的指导,把握不住学习的中心,只是把绘画作为一门技术,并在众说纷纭的环境中徘徊在各种游离不定的之间,随着意识进行创作,常常东拼西凑,不知为何创作,也不知自己创作的到底是什么?因此他们或是把重心放在笔墨本身上,或是把重心放在材料的品质上,或只是对于形式感的追求上。一切只局限在表面上下功夫,当技术上达到一定水平时,创作就会出现瓶颈,其实这时候就是需要提升心性的时候。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当下纷乱的画坛中,在各种观念的干扰下,在各种利益的诱使下,就可能会出现心态上的逆转,有的人动摇了创作中的正念,有的人会连已经掌握的技法也出现倒退。如果不把修心重德作为主要的提高目标,不把中国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中去认识,只是盲目追求所谓的艺术造诣,这真就像宗教中说的那样,“在死人中寻找活人”,永远也找不到。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因素都在干扰着人心,作者也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不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还要考虑到文章的表述尽量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能够沟通上,不至于脱节错位,这是写作过程中最耗心血之处。本书在文法上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范,现代学校教育出来的刻板式的表达方式,在表意方面很是欠缺,所以行文中多数都是类似中国画透视中的“散点式”的文法,只要意思贯穿,精神连结,不出现理解上的问题,就以意行之。

写作过程中,受限于作者本身的境界和水平,以及所处在的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会存在不少有漏和谬误之处,也待后来赡学同道之士以予以正见。

(完)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神灵奇事:犬逐通判,百姓大喜!(数文)

文:陆真 来源:

一、“正色立朝”四字现出腿上    

吴钠孙,字坚士,是仁和县的一名秀才。吴钠孙家贫,寄居在本城汪氏处。某日,白天在床上躺了一会起来,觉得左腿发痒。一看,腿上显现出一个“正”字,朱红色的字迹,高高隆起。又过了一会,再看腿上,显现出“正色立朝”四字,大如碗口,擦拭不灭,字迹端楷工整,笔法很像虞世南的《庙堂碑》。看见的人,无不觉得奇异,但要问这究竟是什么缘故?都说不出来。

原来在—天以前,吴钠孙为了将停放其先人的灵柩,迁移到三台山,曾从张天官墓前经过。这墓的石牌上,镌着“正色立朝”四字。吴钠孙心想,不要有所触犯。因此重新坐轿再到张天官墓上,虔诚地祈祷了一番。张天官墓离于谦的祠堂不远,就在于公祠里求了一签,神灵在签上,显示诗一首道:

发迹自豪雄,
更复花枝压帽红。
引得乡人齐俯首,
洛阳季子一时荣。

旁边有人将签上的意思,解释说道:“这是吉祥的话,用不着详细说。今秋正好举行乡试,一定是考试获隽的先兆。第三句是指远近来观看的人,都在低头细察。第四句暗用苏秦引锥刺股的典故,而延陵季子的称呼,与姓吴也有关合。”

但是,等到秋试发榜,吴钠孙结果名落孙山。腿上显现的字,也渐渐平复、消失了。以后再也没有发生任何怪异。

吴钠孙心想:“我虽未考中,不能正色立朝。却可在乡间务农,正派做人,正色立乡!”于是,他辛勤务农,正义为人。受到乡亲们的普遍敬重。这是乾隆年间的事。

二、狗儿的奇特经历与孝心  

有位姓申的人,名叫祥麟,小名狗儿,住在渭南地方。他原本是农家儿子,长得容貌妍媚,而生性耿直有信,却并不受到父母的宠爱。正巧遇到关中发生饥荒,父母因将往外郡去谋生,就把祥麟,寄养在邻居家中。邻居家人叫他去耕地,如稍有怠惰,就鞭打。他受不住虐待,便找机会逃进蓝田山,又越过秦岭向西。他白天吃野草野果,夜间钻在岩洞中栖身,这样经过了数月,这时正当酷暑,往山中走去,越走越深。

一天,坐在一座很高的山头,往下看去,见有一个洞穴,周围长满着树木藤萝。他便走进洞去,睡了片刻。不多一会儿,黑烟突然喷迸洞来,火燎烧到毛发而发出声响,于是,他急忙奔逃,离开洞穴。只见一条巨蟒,有瓮口一般粗,它的头不知在哪里,尾巴摔在洞外,发出来的毒雾像幕一样挡在前面,有三丈多高。祥麟惊仆在地,跌落到一个土坑之中。醒后再看自己,浑身黝黑如漆。不得已,只好在山中有人居住的地方,乞讨为生。人们看见他这般模样,都呼喊嘲笑,当他是怪物。有的还用短刀,大棍向他砍杀、殴打,把他驱赶出去。不久,他在深山灌莽丛中,见有一种,形如栲栳一般,因为饿极的缘故,就把它剖开来吃了,里面白色的浆液,宛似乳汁。几天以后,觉得身体发痒,便跳到溪涧中去洗浴,忽然身上的黑皮像蝉脱壳似的,全都落去,容貌肌肤,变得柔美无比了。

祥麟从小欢喜演唱,曾学习过秦腔。出山以后,由汉中到了武昌。武昌有个叫胡妲的艺人,演唱技艺非常精湛,祥麟便去向她请教,想学得技艺后,作为自己糊口的资本。不料胡妲不但不肯教他,反而与其同人一起嘲笑了一番。祥麟便愤然放弃原来打算,离开了胡妲。

此后,他到金弹儿家去做佣工,金是汉阳有名的演员。祥麟在金弹儿家做事,这位艺人日常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眼里。对于金弹儿的一颦一笑,甚至饮食、睡眠,明姿冶态,祥麟都刻刻留心在意。

在金弹儿家住了一年,祥麟高兴地说道:“我学到本领了!”于是请求登台演出,当时,观众都为之倾倒,那种盛况,如侯方域所写马伶演《鸣凤记》时的情形相同。

又过了几个月,祥麟夜宿在旅店,忽然有一把亮晃晃的小刀,自窗门飞进屋来,急刺其头。幸亏祥麟躲避得快,才免遭暗算。出门一看,原来是胡妲。他因知自己招到胡妲的妒忌,这地方不能继续居住,便于当天动身,回家乡渭南。

祥麟起先从家乡出奔时,才十六岁。过了四年回到家里,父母已不知去向。有人说在山西见到过他们。他又离家渡河,由蒲州往太原寻亲。一路上,他边演戏,边寻访。一天,他在沈竹坪道台的府署中演剧。在场的侍从行列中,有个老年人,很像他父亲。这时祥麟刚登场,一见之后,不觉失声痛哭。众人问明缘故后,让他们当场相认,果然父子团圆。他母亲这时也在署内,闻得消息,急忙奔出,抱住儿子,各各仔细观看,不禁悲伤痛哭得无法控制。座上的人见此情景,也都纷纷泪下。沈竹坪非常感动,便慷慨解囊,厚赠银两,送他们一起返回故乡。祥麟回到旧居。在酒河川原地方,买田五十亩,侍奉双亲,终其天年。他的孝心和事迹,广泛传播,受到称赞。

三、银伥

人们只知道“为虎作伥”,虎有伥。但不知银子也有伥。朱元芳家住福建,他在山谷间的一个窖中,得到不少金银归来,忽然觉得秽臭难闻,而且,家中的人,时有瘛蕨等病发生。有一位长老说;“流贼在把金银挖窖暗藏时,常只唤一个人单独操作。这人困苦不堪,求死不得,于是流贼对这人说:‘把这窖挖好后,你可为我守窖否?’那人答应后,便将窖禁闭,使他死在窖内。凡有人发现了这些金银,必须祭奠超度那死者以后,方可得到。”

朱元芳便遵照长老所说的,祝告道:“你为贼人,长久守窖,我得了金银,当然一定会超度你!”不久之后,秽臭果然消除,家人的病,也就痊愈了。朱氏就从此很富有。

有个中表亲戚周氏,也从窖中得到了不少金银而归,自知日后终究不能长久保全,又把金银放还原来的窖中,一毫不取。安然无恙。

四、苍蝇替人治病   

秀才俞某,长久生病,由于家境极为贫困,无钱去求医买药。他的桌上,放有《医便》一册,想按药书内容,自找药物服用,然都不见效验。

忽然,有一苍蝇飞来,鸣声很响,停在这医书之上。俞某哭泣着,祈祷道:“蝇者,应验也,神灵也。如它真的灵验,我翻着书帙,蝇为我选择药方,然后就停在那药方上。也许可以使我找到病源,而对症下药,使我病得以痊愈。”

祈祷完毕,便翻那医书,翻了十多页,这蝇迅速停在一页书上。仔细看时,乃“犀角地黄汤”。俞某按药方熬制,服了数剂,身体就好了。

五、受益,老鼠报恩

繁昌黄公,与我(袁枚自称)一起当考官,负责审阅乾隆九年江南乡试的卷子。黄公审阅的一张试卷,不合他的心意,就把这一份试卷,放到“落选卷”的箱中。

第二天早起,再看试卷,昨夜放进箱中的卷子,仍在桌上。起初以为这卷原来未入箱,是自己偶然忘了,便仍放入箱中。

次日一早,见此卷又在桌上。疑是家人作弊:把它故意从箱内取出。

于是,黄公在夜间点了蜡烛,自己假装熟睡,而在暗中加以窥察。只见三只老鼠,钻入箱内,一起衔了那张卷子,放到桌上。

黄公疑心这人有阴德,所以上苍监督贡举的朱衣人,差遣这三鼠相助。黄公就勉强荐举此人,使其中了举人。

发榜以后,得知这人姓闵,当他来见时,黄公把审阅试卷中所发生的奇事,告诉了这位新举人,并且问他;“你家曾做过什么善事?” 这位新举人答道:“我家境贫穷,无善事可做。只是已有三代,不许家中养猫罢了。”

这就是老鼠受益,老鼠来报恩了!

六、石人赌钱

雷州府的衙署前,有石人十二尊,手执牙旗,站立在两旁。这地方现为雷州卫衙署的所在地。忽然有一夜,住在里面守夜的兵士,听到外面有赌博争吵声,出来一看,竟是石人在赌博,掉在地上的钱有数千。

第二天一早,守夜的兵士把这事,禀告了知府,知府派人查看库藏,锁钥都完好如故,所失的钱数和散落在地上的钱数,相等。于是知府就把这十二尊石人,分别置放在城隍和东岳两庙,把十二尊石人,分到几处。那种怪异现象,就不再发生了。

做官本应依法管理下属,不可疏懒、放纵。否则,石人也会赌博的!

七、犬逐通判,百姓大喜!

乾隆四十九年,遭遇大荒,平湖受灾,尤其严重。但是,却有个赵通判,到平湖县去催征,强收赋税。他刑法严刻,县中的人,大为恐慌。人人必欲赶走他,却无奈何!

当地乞丐很多。忽有一头黑狗,直立着,讲人话,这黑狗对乞丐们道:“赵通判,领库银三千,来此赈济灾民,但他却来收税。你们何不前去,向他讨钱?”

众乞丐闻言,互相引牵,去找赵通判讨钱,顷刻有数百人之多!那些穷极无赖的人,又乘机大吵大闹。赵通判见状,(他贪腐敛财,心中有鬼)惶惧万分,便翻越墙头,逃走。再也不敢来强收赋税。百姓大喜!

(均据清代袁子才《子不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15日星期一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十六)(数文)

文:陆善 来源:

一、姜绾做开路先锋,护卫百姓安居乐业

明朝人姜绾,由御史谪贬为桂阳州判,后转任庆远知府。他的责任是治理边地夷民。前任知府,粗暴虐民,以夷人治夷。姜绾到任后,革新政务,作风完全改观。当时,庆远府外,四境都是贼窝子。为了剪除贼首,姜绾挑选强健的男子,教导他们护民爱民,以及攻战防守的战术。没多久,就训练成为一支骁勇善战并受百姓拥护的精锐部队。因此,贼盗的气焰,稍有收敛。

最初,商船的路线,是由柳江直抵庆远。柳、庆二地,分别安排有卫兵站哨警戒,然而,卫兵表面上是在维护水道畅通,保障商船安全;暗中则向商人勒索牟利。一天,姜绾自省城桂林,搭船回庆远,哨兵谎称情况紧急,有贼兵埋伏岸边,劝姜绾改走陆路,以保障安全。

姜绾说:“我身为庆远知府,却害怕贼人。那这条水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平安通行?”  于是,他指挥兵、民,在左右护卫,联合其他商船,徐徐向前推进,贼兵都不敢出来作乱。从此以后,这条水路,就不再设置哨兵。敲诈勒索之风,立刻便荡然无存了。

【冯梦龙评曰】

姜绾执意取道水路,为百姓做开路先锋,这本就属知府职责。但也是因他平日,有足够的威仪,能震慑贼人,才会平安无事。否则,偶而轻易尝试,灾难必定不能幸免。

做官人就是应该身先士卒,护卫百姓安居乐业。

(现在的中共,只求自家安居乐业。大拆民房,破坏人民安居乐业。)

二、文彦博办案,做到“三好”

宋朝人,潞国公文彦博,担任御史时,遇到边将,作战阵亡。而监军黄德和,拥兵观望。他为了替自己脱罪,还毁谤刘平,诬他胡人。并贿赂刘平的部属,收买他们,为自己作伪证。刘平家族二百多人,因此都蒙冤入狱。宋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地区,设法庭,进行审理。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黄德和的同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就设法请托朝廷邪佞,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

文彦博坚决不同意,对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出判决,才派你来代替;现在,我既然已经做出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和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  最终,黄德和以及被他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文彦博审理得好。

坚持维护判决更好。

最后把诬陷好人的坏蛋全部处死,尤其好上加好!

三、吕端大事一定不肯糊涂

宋太宗病重,内侍王继恩,忌怕太子英明,暗中勾结参知政事的李昌龄等人,图谋扶立楚王元佐,为太子。吕端进宫探望宋太宗,见太子不在皇上身边,怀疑将有变乱,于是在手板上写 “病危”二字,命亲信拿着手板,前去催促太子进宫,服侍宋太宗。

宋太宗驾崩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入宫,吕端知道有变故发生,就骗王继恩,进御书房,说要检视先皇遗墨诏命等物件,随即将王继恩,反锁在御书房,这才入内宫。李皇后见到吕端,便对他说:“先皇已驾崩,立长子为帝,才合于礼制。”吕端答:“先皇曾预立太子,为的就是在先皇百年后,太子能顺利继承帝位。今天先皇才崩逝,就遽然违抗先皇遗命,我怕会引起其他大臣的非议。” 于是奉太子为帝,即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后,垂帘接见群臣。吕端直身站立,不叩拜,请真宗卷起帘幕,然后登上殿阶,仔细端详,看清楚的确是真宗本人,吕端这才走下殿阶,率百官高呼 “万岁”!

【冯梦龙评曰】

吕端小事糊涂,是度量宽宏、仁厚。大事一定不肯糊涂,是以身许国、济民者的职责,必当如此!

四、牙很精敏

齐国内乱,公子纠,远走鲁国避难。公子小白,投奔莒国。不久,齐人杀了国君,齐国没有了君主。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动身回国,二人同时到达国内,想争先入主朝廷。

管仲开弓,射公子小白,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鲍叔牙让公子小白,僵卧车上,装死。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告诉公子纠说:“从从容容地走吧,公子小白已经死了。”鲍叔牙乘机赶车快跑,首先进入朝廷,所以公子小白,得以做国君。鲍叔牙急中生智,让公子小白,顺箭而僵硬装死,这种应变的机智,就像箭一般犀利!

【冯梦龙评曰】

王守仁为救戴铣,上奏武宗。而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王守仁穿着便服,前往驿场,过长江时,作了一篇《吊屈原文》,表明心志,又写了一首《投江绝命词》,让人们以为他已投江自尽。

本来宦官刘瑾,对王守仁怒气未消,打算派杀手,半途劫杀王守仁。他在京师,看了王守仁所写的词、文,以为王守仁已死,便打消原意,王守仁因而保全一命。王守仁应变的机智,和鲍叔牙是一样的精敏!

五、管仲为马夫唱歌,唱歌好处多

齐桓公因为鲍叔牙大力推荐管仲,就派人到鲁国去请管仲。施伯对鲁庄公说:“齐君一定会重用管仲。如果管仲为齐国效命。一定会威胁我们鲁国的安全。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

鲁庄公本已答应杀掉管仲,但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我国的君王,想亲手杀死管仲这个仇人。如果只是得到管仲的尸体,就跟没得到管仲一样。”

于是,鲁庄公命人,把管仲绑起来,以囚犯的槛车,送往齐国。管仲害怕鲁君改变心意,派人追杀,想尽快到达齐国,于是就对车夫说:“我唱歌给你听,你为我和拍子。”一路上,管仲所唱的歌,都是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的曲子,马夫精神大振,愈走愈快。

【冯梦龙评曰】

有人说:“管仲这一唱歌,车夫得到好处,忘了推车的辛劳;管仲自己得到更大的好处,平安快速地回到齐国。” 陈明卿说:“齐桓公也得到好处,借助管仲,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六、老军校“只是为了安定人心”

宋仁宗宝元元年,党项人(西夏族)围攻延安城七日,好几次差点把延安攻陷。身为统帅的礼部尚书范雍,对此十分担忧。有一个老军校,自告奋勇去见范雍,说:“我住在这边境之地,以前也曾多次遭到敌人围攻,危急的情势和今天差不多。党项人不善攻城,最后还是被击退。今天也不会有什么闪失。这点我可以担保,如有任何闪失,我愿意接受死罪。”

范雍对老校头的胆识,大加赞许,军心也因为老校头这番话,而逐渐稳定。

乱事平定后,老军校因为善于预料战局发展,获得晋升和赏赐。有人对老军校说:“你的胆子也太大了,万一敌兵不退,你的脑袋就没了。” 老军校笑着说:“我不担心这个,假使敌兵真的破城,人人逃命不及,谁有空杀我? 我当时的那番话,不过是安定人心罢了。”

如果人人都能想着安定人心,社会真的就能安定吉祥。

七、汉高帝忍痛励军

楚、汉两军对峙,迟迟不能决出胜负,项羽对说:“天下纷扰不定,原因在于你我两人相持不下。我愿意和你单挑,一决胜负,也省得天下人 为我们两人而送命。” 刘邦笑着谢绝说:“我宁可和你斗智,不想和你斗力。” 于是,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隔军对话,刘邦举出项羽十条罪状,项羽听了大怒,举箭一射,正中刘邦前胸,刘邦却忍痛,弯身摸脚说:“哎呀,蛮子射中我的脚了。”

汉王因为伤势过重而卧床,张良却要他强忍创伤,起来巡视军队,除了安定军心外,更为了不让项羽乘机进攻,拿下汉军。刘邦才一离开军营,便因伤重不支,立即快马返回成皋。

【冯梦龙评曰】

小白受管仲一箭,本来没有怎么伤,却佯作伤死;刘邦受项羽一箭,已经重伤,却佯作无事。两人都因一时机敏应变,成就了日后的百年基业。

八、晋明帝送马鞭,逃命

晋朝时,王敦准备举兵造反,夺取帝位,晋明帝私下得知王敦的奸谋,于是,换上便服,骑马来到王敦的军营,暗中观察王敦军营部署的情形。有一个士兵,怀疑明帝不是普通百姓,来向王敦报告。正好王敦在午睡,梦到太阳环绕着军营上空,惊叫着说:“这一定是那个黄头发的鲜卑人来了。” 明帝母亲是鲜卑人,因此明帝发皆黄,长相像外国人。于是王敦派了五名兵士,快马加鞭,追赶那个黄头发的人。

明帝也快马离去,路过一家旅舍,看到一个卖小吃的老妇人,便把手中镶着七种宝石的马鞭,送给她,嘱咐道:“待会儿有骑着马的士兵前来,你可以把这马鞭,拿给他们看。”

不久,士兵追来,询问老妇人,可曾见到一名黄头发的骑士经过。老妇说:“他已经走远了。” 说完拿出马鞭给他们看,五名士兵,轮流观看这罕见的宝物,因而耽搁了不少时间。明帝也就逃过一劫。

九、尔朱敞与另一儿童换衣,逃命

北齐神武帝高欢,在“韩陵之役”中,几乎杀光了尔朱氏全族。尔朱氏族中,有一个叫“敞”的人(尔朱敞,字乾罗,是彦伯的儿子),从小随母亲在宫中长大,当时年仅十二岁。他在混乱中,由宫墙边的小洞逃走,来到大街,看见一群小孩,当街嬉戏,尔朱敞就脱下自己穿的华服,和其中一名儿童,交换衣服。然后混入人群中逃走。不久追兵来到大街,抓住那个穿着华丽的小孩,等到弄清楚那名孩子不是尔朱敞时,天色已黑,尔朱敞因而保全了性命。

十、装酣睡,保命

王羲之年幼时,大将军王敦,特别喜欢他,常让他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有—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钱凤进来,两人屏退其他人,商议谋反大计,但两人都忘了王羲之还睡在床上。王羲之醒来,听见王、钱二人谈话的内容,知道难逃一死,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和钱凤,话谈到一半,突然想起王羲之还没起床,看着床帐大惊道:“不得不杀掉这个小鬼了。”等掀开床帐,看到王羲之满脸口水,相信他真的睡熟了,王羲之因而保住了性命。

十一、吴郡小兵装醉救人

苏峻借着诛杀庾氏一族的名义,举兵叛乱,大肆诛杀庾氏一族,庾姓诸人,吓得四处逃散。庾冰当时担任吴郡太守,也弃官逃亡。吴郡的官员百姓,都各自逃命,只剩一名小兵,用船搭载庾冰,驶出钱塘口,用竹苇编织成的席子,盖在庾冰身上。

当时苏峻,到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紧急捉拿庾冰太守。小兵把船,停在渡口后,就进城买酒,喝得醉醺醺地回来,挥动着船桨,指着船说:“你们不是要找吴郡太守庾冰吗?他他他…就…在…这船上(装醉讲话)!” 船上的庾冰听了,大为惊慌,躲在粗席下,连大气都不敢喘。监司看船舱狭窄,以为小兵酒后胡言,不再理他。也不检查船内情况,让他立刻开船离去。于是,庾冰平安过江,逃过了追杀。

苏峻叛乱,被平定后,庾冰太守想要回报小兵,问他有什么愿望?小兵说:“我出身贫寒,不要官禄爵位,只是总担心不能痛快地喝酒。假使您能让我后半辈子都不愁没酒喝,就好。”

于是,庾冰为小兵盖了一幢大房子,买了奴婢来侍候他,屋中随时保持上百斛的美酒,让小兵一辈子,不愁没酒喝。

人们在谈论这件事时,都认为这名小兵,不但机智,也是个心性朴质的好人。

(均据明代冯梦龙《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玄宗狩猎得千年角鹿 方知张果已寿千年

张果

文:小东 来源:

从汉武帝到唐玄宗,无数的都有梦,长寿梦。没有听说有成功的。其实在他们的身边就有神仙,只是他们没有到或放不下尘世的名利罢了。

一、玄宗 竟证明已千岁

张果是传说中的神仙,在唐玄宗时期曾出现过。据说当时已经一千多岁了。玄宗皇帝寻得当时的神仙张果。一日,邀请其一起到咸阳狩猎。

结果狩得一只大角鹿,准备让厨师杀了。张果见到后连忙喝止说:“不能杀!不能杀!这是一只仙鹿,至少已经一千多岁了。当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上林游猎,我曾随侍,寻得此鹿。武帝不忍杀之,便放生了。”玄宗笑着说:“世上这么多鹿,怎么证明我得到的就是武帝当年放生的那只呢?”张果说:“当年武帝放生时,将一块铜牌扎在了左鹿角上,你看一下有没有?”于是玄宗找人查验,果然发现了铜牌,上面的两行小字,已经看不清了。

玄宗问张果:“元狩五年,是何甲子?到今多代了?”张果道:“元狩五年,岁在癸亥。武帝始开昆明池,到今甲戌岁,八百五十二年矣。”玄宗找史官推算,果然不差。于是相信张果已经千岁有余了。

二、张果拒做驸马

驸马在是人一步登天的最佳捷径,却有人不喜欢。因为他是神仙,对人间之事已经看淡了。

有一天,秘书监王回质、太常少卿萧华两人同往集贤院拜访张果,张果忽然说了句:“人生娶了个公主,太吓人了。“二人被张果说的糊里糊涂的,这时,外边有皇帝的昭书来。张果接旨,竟是要张果迎娶皇帝的女儿玉真公主。原来玉真公主好道,于是玄宗想让他们成亲,可以一起修道成仙。同时可以陪在玄宗身边做官。大家见张果早已经知道皇帝赐婚之事,也明白此事不会成功,只得回去复旨。

称王爷为千岁,皇帝为万岁。其实真正的千岁真正的万岁就在他们身边,或许也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注:此文根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之七 唐明皇好道集奇人 武惠妃崇禅斗异法改写整理而成。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冥冥之中有定数:有官命却无科举命的冯藻

来源:

唐代有个人名叫冯藻,他本人并不出名。但他父亲是唐朝吏部尚书冯宿,他还有个侄子叫冯涓,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曾官拜御史大夫。我们今天单说说这位冯藻。

冯藻文采平平,却偏偏认为只有通过科举,金榜题名后再当官才是真正的成功,于是从年轻时就不断参加。当时唐朝的制度,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十五次,可惜全都名落孙山了。这时他认识的一位道士劝说道:我师门里的长辈曾入定观察过你,说你命中有官命却无科举命,你没那个命,就不要再参加科举了,想其它办法当官吧!

冯藻却下决心一定要考个科举功名出来,拒绝了道士的劝说。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又一口气考了十次,全都没中。他的姻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反复规劝他,最后他还是说:考不中科举,就是一生无成,你们再让我考五次吧!接下来的五年,他又考了五次,结果还是不中。这回他才不得不放弃科举考试。果然通过其它途径,他很快就得到了官职,担任过卿监等职务,最后当了一个散骑常侍的散官,有职而无权。知道他经历的人都叹息:不相信道士的预言,一定要追求自己命里没有的科举功名,连考了三十次,耗费了三十年光阴,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早听从劝告,也许在官场上就会有更大的成就。

这位道士师门中的长辈是拥有神通的修炼人,看到了神对冯藻的安排,才能做出了准确的预言。当今很多修炼者看到了将被上天彻底淘汰与消灭的定数,还发现届时依然留在中共组织内的党、团、队成员们都会和中共一起遭灾,到那时可就真是在劫难逃啊!所以众多的修炼者为了挽救众生,才站出来劝告大家退出党、团、队报平安,千万不要错过得救的良机啊!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14日星期日

中国画原论(八):什么是中国画

文:天外客 见善  来源:正见网

什么是中国画?这个话题本来没有谈的必要,但是在今天的绘画圈里它却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造成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在绘画表现形式上的观念分歧,同时这也是分化出传统与当代中国画这两种说法的原因。

其实在民国以前,并没有“中国画”这个叫法,更没有“中国”这个国家概念的名词。中国画这个叫法是在近代西洋绘画引进中国时而相对以地域来命名区分出现的。在古代,绘画主要是以所用材料、媒介来命名,比如最早在2000多年前画在丝织品上的图画叫做“帛画”,更原始画在岩洞石板上的画叫“岩画”,以及到后来逐渐盛行的在寺院、宫殿墙壁上作画,叫“壁画”,又有屏幛、卷轴、册页、扇面;按绘画题材命名叫人物画、和花鸟画;按技法命名叫重彩、水墨、白描等。因为早期绘画所用颜料主要以矿物的红色和青绿色为主,所以绘画又以“丹青”来喻指,后来“丹青”一词一直被延续下来,就作为了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了。包括现在的西方绘画也是以作画媒介来命名,因为作画要使用松节油来调和颜料,所以叫做“油画”,更早时期他们用蛋清或蛋黄来调和颜料,盛行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那时叫做“蛋彩画”。其实这种以作画媒介来命名的叫法更能准确区分不同的绘画,之所以叫中国画,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突出背景及中国画本身独到特点的内涵。

那么现在对什么才是中国画的这种争议是源于什么呢?是对于中国画的技巧表现及表现内容上产生了不同观念的碰撞造成的。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衣食住行已经与古代社会有很大不同了,所以有些画家就想去表现当代的环境与人文内涵。由于环境的变化与西方绘画造型理念在广大画家思想上的普及,很多人借着与时俱进的潮流,喜欢尝试融合不同艺术的手法,虽然得到了一些创新的改变,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同时也使得传统中国画的独特形式感及韵味被弱化。看上去还是中国画所用的材料与技法,但表现出来的意境距离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太远,所以遭到习惯于传统绘画形式的画家们的不认同。但是这些看似传统的画家们,在创作题材及表现形式上又大量在模仿古人,而且主要是摹仿明清时期的作品,尽管提倡的是宋元,可是水平依然停留在明清的一般表现形式上,没有什么更大的突破进展,而且仅仅是一种表面形式上的复制,同样遭到与时俱进的潮流派画家们的不屑,因此也就造成了在中国画定义方面的不同观念及冲突。

其实既然叫做中国画,一定也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深意在其中,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中国自古有之称,所以中华民族也叫华夏族,但是华夏族的定义却不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也不是以人种的外貌形态特征来定名的。在中国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所以华夏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而不是地域、种族上的差别。这就是古代的华夷之辨,也叫夷夏之辨。所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是不是中国人?严格的说还不能以表面来判断,得从符不符合礼义文明的程度判断。如果只是按照种族来区分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融合过程中,炎黄子孙的血统早都不纯正了。其实什么是中国画?也同样可以按照这种理念去认识。毕竟它是产生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如果撇开文化背景中的正统精神,就无法合理定义中国画。为什么纯正风格的中国画会令人觉得亲切呢?就是有这种共通的文化底蕴精神造成的。如果把这种精神抽掉,就好比把人抽掉,只留下一件衣服,而这件衣服谁都可以穿,甚至动物,那不就不伦不类了吗?所以是不是中国画,不但要看表面呈现主题内涵的形式,更要看是否符合中国正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两者兼备,才算得上是纯正的中国画。

说起传统中国画,这是相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但是有关传统还有这样的问题,中国画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经历过许多朝代的变换,哪个朝代的风格不是传统文化造就的呢?但哪一个朝代风格能全盘代表中国画中的传统呢?所以有些人就觉得这个“传统”二字具有很大模糊性,这也是今人对“传统”二字的观念不清造成的。“传”当然是承传的意思,“统”在这里有系统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包罗万象,囊括一切。整体虽然纵横交错,看似复杂,其实从宏观上看就很简单,其核心精神就是历代中国人一再强调的“道德”二字。既有佛家的“法”与道家的“道”,也涵盖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所体现的德行,因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交相辉映的结晶。中国画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艺术形式之一,所以它的核心精神也是道德。那么只要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要求,就都是传统的,唯一有区别的是境界的不同。风格与特征都会随着时代的推移与意识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而唯独铸造一切文化特征的精神本质是永不会变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之“宗”正在于此。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无外乎笔法、构图、用色这三大部分,简而言之,笔法所注重的就是“准”,不论强调何种特点,如果行笔轨迹及刚、柔、快、慢拿捏不准确就达不到所要的效果。关于如何掌握笔法及笔法的要点,在古人的书画典籍里都有详细论述,如晋代卫夫人的《笔阵图》与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一书一画,尽言其详。而在构图中只讲求“稳”,计白当黑也好,疏密布置也好,皆为使“阴阳平衡”。只要在视觉中达到稳妥的效果就是成功的构图,所有的变化都是建立在“稳”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平衡”。用色在东西方绘画里所要求都是一样的,不管追求如何用色,凡属正统审美都求“和谐”,并没有死板的规定要如何搭配颜色,但能和谐,能给人以应有的美的感受即为佳作。而和谐的关键在色调的统一性或互补性,所谓“随类赋彩”,这也是特性的要求。中国传统绘画不刻意表现光影对物体造成的明暗变化,而只以物体的固有色加之以阴阳变化来体现,这是区别于西方绘画理念的地方。中国画的传统审美中还有以曲为美的观念,线条以及造型大多趋于圆润流畅之美,显得飘逸而含蓄,常求笔墨有其尽而意无穷之余韵美。

因技法无定式,风格随人变,所以这里仅是概括的从大的方面总结了一点。孙子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绘画创作亦是如此,画无常形理有常,学习掌握绘画的基本原理,遵守画理去表现,并不需要死板教条的绘画程序。但基本技巧的本身是每个画家都要掌握的,运用的如何取决个人。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历史上,中国画技法一直是流于民间、文人与匠人之间,完全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一直没有系统,因此技法的使用在历朝历代皆有不同。过去留下的技法理论也有很多,基本都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并不能说谁的技法代表是最正确的,只有表现出来的效果最具说服力,这也是两宋时期的绘画被公认为是历史上的顶峰的原因,写实而意韵生动。

在传统绘画技法层面,今天讨论的焦点都是在宋元之间,其实宋、元恰恰是中国古典绘画技巧的分水岭。很多人喜欢将宋、元连在一起讲,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其实二者相异甚深。在谈写意与文人画时,就讲到元朝是文人画的开始与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画写实技巧走向衰落的开始。那么具体宋画与元画的差异在哪呢?其实是一种技法与精神的迁移。宋人作品,讲究师法自然,故得法度精严。元人作品,倾心意趣,重在笔墨,并不着意于格物写生。宋人作画恪理求备,务使气和神全,形神俱至,故有两宋辉煌。而元人所推崇者,文人画耳,此所谓文人多不以画为专业,平日里文章之余,戏使笔墨,兴之所至,以画自娱。所以有很多渴笔枯墨,后人谓之以“书卷气”、“惜墨如金”。

其实,以兴而论,何以精严?不能精严,如何致广大呢?只是文人社会地位高,掌握话语权,所以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才能被他们左右。其实文人也是有境界差异的,儒者亦有君子小人之别,甚至僧道之辈亦有真伪之辨,所以不见得是文人就一定道德高尚,从而一概推举。真正的高士不束缚于学问本身,亦不以地位尊卑视人,只以善恶之理辨贤愚,以道德境界分尊卑。北宋郭熙,标名千古之山水画大家,每做画必焚香净几,如待大宾。其子郭思在《林泉高致?序》中言其父郭熙自少时便从道家之学,所以其画中也常有道境,因而不凡。郭熙出身布衣,能得此画中之道,并取得很大成就,开一派山水宗师,此足以说明绘画的境界不在于地位高低,反观其自视甚高之人,文人也好,士夫也罢,千载之下,有几人可与比拟?

说起学道求道,这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自人文初祖黄帝便是修道成神,乘龙而去,今之黄山便是其修成得道飞升之处,故此山名曰黄山。其衣冠冢仍在,历史与传说犹存,更彰显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道统有自,源远流长。五帝对文化的奠定,使其后的帝王皆是奉天意而抚驭天下,尊道德而教化百姓,凡事以天意为尊。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漫漫岁月中,人心也不再如前,渐渐的由尊天道的核心价值转向人道。这种核心的转变也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衰败过程,而唐朝正是盛衰的转换点,它既是本次华夏文明的顶点也是转衰点。之所以盛唐时期能成为本次中华文明的顶峰,是因为其时修道求道之风盛行,佛道大兴,以前所未有之势正面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才使得民风淳朴,文明昌盛。佛家讲,善德是人一切幸福的原因所在,世间的君臣富贵皆是从修德而生,而德行体现的根本是对天道的遵循,所以顺天意的人才是好人。在盛唐无论君王还是庶民,都一致崇佛向道,人心岂能不和?世风岂能不正?所以盛唐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令后世无法匹及的高度,甚至有万国来朝的盛况,可谓盛况空前。

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是兴起的阶段,隋唐是达到鼎盛的阶段。尤其在唐朝,人物、佛道画是创作主流,尤以神佛壁画盛行,堪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而到了宋代,人心逐渐从天道下降到人道,绘画上也表现为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作为创作主流,佛道主题逐渐弱化。这时期人对神与自然的崇敬逐渐走向抒发个人情怀上,说明中国画的境界在宋代已经是在走向衰落的开始了,创作主题的更换就是标志。境界没有那么高了,表面技法也不能再继续得到突破。所以在宋代出现“文人画”的概念,直接拉动了对技法本身的下滑,从真实的描摹自然走向笔墨本身的情趣。不再以师法自然为旨要,而以抒发自我为目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具有传承文明、涵育道德、传播知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在东西方各大文明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这些不是建立在以表现人为主题的基础上所能实现的,因为人性是不完美的,东西方历史上所有创造的辉煌都是建立在普遍人心向善、道德水平较高与信仰全盛的时期,所以说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宋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发展到今天,不但创作主体不再是神,就连当初的文人境界也达不到了。今天的主题主要是情感的宣泄,道德价值的要求几乎没有体现,甚至有些本来就不美的东西也成了潮流,艺术中充满浮夸与刻意的扭曲,表现的人物主体也像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如果站在心性的角度上看,纵观画史,这难道不是从天堂走向人间,从人间又走向阴间的发展吗?

在今天所有的绘画研讨中,人心的变迁,道德滑坡的因素,一直是被人忽略的部分,为什么古人那么热衷于求道、修道?他发现只有修道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打开真正的智慧去了解更广阔的空间层次,才能了解宇宙的真相,通过对人体的不断修炼达到对更大更高宇宙层次的认知以及对生命深层内涵的探索,这是“天人合一”的另一层意思。只有在更高的层面上才能把其下的一切说清楚,也只有在高境界的心性基础上才能把技艺之精美充分发挥。可是今天的人大多由于观念中排神的原因,对此大多嗤之以鼻,站在现代实证科学及无神论观念上去认识古代的社会,否定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立足于已经败坏下来的道德观念中去揣摩古人的精神状态,如何能意与古会?所以要想恢复传统绘画就得重塑文化理念,从修习内心开始,达到君子的道德要求,分清善恶,找回辨别好坏的能力,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冥冥之中有定数:料事如神的彭克明

来源:

唐朝时有一位相命者叫彭克明,外号“彭钉筋”,“ 钉筋”是当地俗语,言出必中的意思。九陇村有个富裕人家姓唐,生活富足无忧。彭克明却偏偏对唐家的儿子唐某预言道:“唐郎即世,不挂一缕”,就是说唐某去世时,将会一丝不挂。唐某听后质疑道:我家田地不少,衣食丰盛,我死时怎么可能赤裸而终呢?真是无稽之谈!大家也都认为这绝不可能发生。

不久后的一天,江水泛滥,有只兔子被冲到了水潭里,唐某正好来到水潭边,忽然觉的兔子唾手可得,于是脱下衣服跳進水潭抓兔子,不料此时又来了一股大水,将他冲走,因此溺水死亡。家人最后将他的遗体打捞上来时,果真是赤身裸体的,应验了彭克明的预言。

人的是由神按人的善恶排的,很多普通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只要神安排了就会发生。彭克明正是在他的层次上,知晓了神的安排,所以才能准确的预言。现如今,恶贯满盈,神按照其罪恶,定下了“天灭中共”的未来。无论有多少不信神的人这不可能,然而只要时间一到,中共及其成员都会在上天降下的灾祸中被毁灭。这是必定要发生的,人算不如天算。中共成员唯有赶快退出才能保平安。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