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星期六

【神传文化】科举制度(1)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二十七日】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科举制度(2)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二十八日】


【及第】指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 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科举制度(3)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八股文】明清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份组成,每一部份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份,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金榜】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古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文史典籍(1)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六月三十日】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社会正统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古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 》),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份,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文史典籍(2)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一日】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着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中国传统文化】“三太”的母仪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7月1日】周太王古公亶父有贤妃曰“太姜”,即季历等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顺,并且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曰“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曰“太姒”。《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之德。”


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日】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公亶父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日】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称为周朝的“太王”。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是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原是一个小国豳国的国君。当时,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欲得财物”。给了财物以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豳国百姓被激怒了,纷纷主张打仗。


这时,古公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的目地,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们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地,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原文: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我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因此,古公亶父只带了近亲私属一群人,学他的祖先不窋一样,离开豳国,迁徙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定居。


古公亶父的这个举动被老百姓知道了,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目录辞书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三日】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 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五百零四种。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四部备要】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目共二千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的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条。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虽仍不失为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但已受到党文化 的污染。


【辞海】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倡议重新修订《辞海》,自此【辞海】开始受到中共党文化的污染和变异。


【中华大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九—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现代。


【经传释词】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文言虚词研究著作,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一九四四年开明书店出版。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文房四宝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四日】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古代文化常识】周公与礼治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7月4日】,名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对周礼的修订——这便是为后人所称道的周公“制礼作乐”。


《淮南子·齐俗训》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姬旦道:“尊尊而亲亲。”


“尊尊”,就是尊敬应尊敬的人;“亲亲”,即亲爱应亲爱的人,讲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这正是周礼的基本要求。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


周公之子伯禽在鲁全力推行周礼,周礼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


后世子孙,亦不遗余力。于是乎,茫茫神州,千百诸侯,鲁成了的样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趋于冰消瓦解,独鲁坚持礼治,令万邦瞩目。鲁国当时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外地人至鲁,不去观看礼乐典籍,就不算真正到过鲁国。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种瓜老汉和买卖人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7月5日】早年,河北蔚县的宋家庄村有一个姓周的老汉,这一年他在大路边的一块地里种了西瓜。


到了秋天的一天,外地一买卖人路上口渴,路过瓜地要和老汉买瓜吃。吃完了瓜便要付钱,老人硬是不收,说:“谁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这是我自家种的,不收钱!”买卖人听后内心很是感激,道谢中丢下钱匆匆赶路去了。


买卖人走后,周老汉发现一个布兜,解开一看是银子,心想:他丢了银子,一会儿会回来取的。于是把银子包好,等那人来取。左等右等,到了秋后也没等见买卖人来取银子。


为了等买卖人来瓜地取银子,第二年老汉又在这块地里种了瓜。可到了秋后,还是没等见买卖人来。


第三年老汉还是不死心,在这块地里就又种了西瓜。


到了秋天,一买卖人路过这儿要买瓜吃。吃罢了瓜,起身边擦手边欣赏周围的秋色,并自语道:“这儿好象我当年丢钱的那地方似的。”


老汉听了忙问:“你那银子是多少?”买卖人说出了数,周老汉高兴的取出兜说道:“三年啦,今儿个总算等见你了。”


买卖人一听又是高兴又是感激。详细一问才知道老人家为了等自己来取银子在这块地里一连种了三年瓜,内心更是万分感激,说道:“谢谢你老!这钱,我不要了……。”还没等买卖人说完,老汉急着问:“你这是为啥?”


“为等我,您一连三年瓜茬,歉收的损失一定不小,这点钱就算赔偿您三年减产的损失吧。”


“那不行!”老汉着急了“我为了等你才种了三年瓜,好不容易今儿个等着你来了,你不把钱拿走,我这三年瓜不白种了吗?”


两人争吵了好一阵子,买卖人硬是不要,可老汉是非给不行。最后竟打起了官司。


县官为此事深受感动。由于双方各执己见,没办法只好将这笔银两做为功德钱在县城修庙敬神。同时给周老汉的门前高高悬起一块“拾金不昧”的大匾,要让周老汉的高德风尚千古流芳。


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匾不在了,可周老汉的高德风尚却流传至今。一直在启迪着人们的善念,呼唤着人类社会道德的回升。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国乐常识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五日】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 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孔府“世代恩亲”的来历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7月5日】那是在后唐五代之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靠在当地做个泗水令,支撑门户。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后来进孔府当差,改名叫孔末(那时,外姓人进孔府当差都要改姓孔才行。明朝以后,规矩恰好相反,姓孔的不许当差为奴。)


孔末见时局动荡,就起了篡位夺权的野心,在一天夜里把孔光嗣杀了。为斩草除根,又要杀他的孔仁玉。不巧,孔仁玉去了乳母张家,还没回来。孔末就追到张妈妈家来了。张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闻讯孔末追来了,就脱下孔仁玉的衣服给儿子穿上,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孔末杀了。孔末以为万事大吉,打道回府,做孔府的主人去了。


孔仁玉改名换姓,和张妈妈以母子相称。19岁那年上,他赴京赶考,被选为太学生,乘机向当时的皇上后唐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象,明宗派人查办,把孔末杀了,让孔仁玉回曲阜袭爵,险些断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


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舍子救命和养育之恩,奏准皇上,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世世代代都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从此,孔府上下都尊称张妈妈为“姥姥”,这“姥姥”就成了她的官称。孔仁玉还授给张姥姥一根楷木做成的龙头拐杖,可以用它来管教孔府衍圣公的一品夫人。张姥姥死后,“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就由她的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六日】“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见于《论语·雍也》篇。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喜爱水,道德高尚的人喜爱山。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呢?在哲人看来,水是天地万物之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韩诗外传》)


为什么说“仁者乐山”呢?因为在古人看来,山是万民所瞻仰的地方:“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忾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韩诗外传》)


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多有游山玩水、陶冶情操的传统。“山中宰相”陶弘景、“五柳先生”陶渊明、“诗仙”李白、旅行家徐霞客等智者、仁者无不喜欢寄情山水。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代家具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七日】中国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有由树叶编织而成的,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当时床榻的高度,与修炼以及世间各行各业的人们也普遍有打坐静心的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中华传统文化 的一个组成部份。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管宁割席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七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点评:管宁无视金钱、权贵,性淡气清,爱憎分明,终成一代名士。而华歆后来跟随曹操父子,参与 了逼汉献帝“禅让”的丑剧。他的种种不义丑行与他自幼不重视德行修养有关。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生辰八字;孟仲叔季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八日】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七夕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九日】


庭下称瓜果,云端望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白话浅释】农历七月初七,常人都要在院子里摆上瓜果过节。相传,汉武帝还在的时候看见过王母娘娘乘着彩车在云端走过。可是,这哪里比得上晋朝的郝隆呢?原来,郝隆曾在七夕的时候,躺在院子里敞开肚皮,晒读进肚子里的书!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代礼仪(1)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九日】


【朝仪】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面向北以东为上,三孤(少师、少傅、少保)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

特异功能魔术师亲历西藏喇嘛虹化现场(图)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点此看大图片


Diego Giannoni / Getty Images

这些年看过几次高规格的魔术表演,严格的讲,大部分的魔术、戏法。主要是表演者的奇思妙想、绝妙创意手眼功夫。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没有苦练,是玩不来魔术的。但是,有的魔术节目,却是依靠表演者的或者法术完成的。只不过,在那光影变换的舞台上,真真假假,你分不清而已。而魔术节目的原理,大多又是保密的,所以,依靠特异功能或者法术来表演的节目,就这样鱼目混珠,掺杂其中。


一次我是在新德里,马戏团的演出 ,压轴节目是穿墙术,道具墙,是货真价实的钢板,一个印度瑜伽大师表演。他先是盘膝冥想,然后缓步朝铁板走过去,然后又打坐,前后半个小时,最终,他在聚光灯下、众人眼前,就那样穿过了钢板。表演完。工作人员把钢板抬到观众席上,让大家检验,我亲自检查了钢板,货真价实,这个节目,绝对不是普通的魔术而是特异功能。当时我悄悄用天目看那个瑜伽大师,居然看不出他的功力高低,只有一个原因,他的功力远远超过我,我想是这样的。(印度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有这种异能的报道过很多)


还有一次,当时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好像是《中华绝活、奇技大观》,当年我有幸参加过他们节目的录制。本来请我表演人体漂浮的,但那天我的状态不好,心静不下来,后来因急躁更不行了。于是就跳过我的表演项目,让另外的特异功能者先录节目,那个人是个三十七八岁的中年男人,他可以把一张撕碎的名片合在手掌中瞬间复原。当时有三台摄像机从三个角度拍摄,还有主持人和两个工作人员在旁监督,当时我也在场,作弊的可能性没有,这肯定不是魔术。而那个表演者,每次表演都念念有词,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而主持人问他在念叨些什么的时候,他总是笑而不答。


而在的经历,真的是叫我终身难忘。那一年我和终南山里的一个道士朋友,还有一个大学老师朋友,结伴徒步在西藏旅行。我们三个人,都是有功能或者功夫在身的,高海拔、缺氧、恶劣的气候,并不对我们构成任何障碍。但是,在西藏真的很难,一是有许多军事禁区,动不动就不让通行。二是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山崩、暴雪,经常阻断我们的行程,把我们困在某个地方。


我们徒步在藏南地区从东往西走,主线应该是川藏公路吧,断断续续,大概走了两个月,其中迂回着走了很大一段路,还曾经不小心走入雅鲁藏布大峡谷,那里到处都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


我们在大峡谷中走了两天,才回到公路上,这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没有向导,迷路后就依靠功能确定方向。就在从大峡谷走出来的那次,我和同伴进入了一个藏族小村子暂住,那个藏族村子不是牧民,都种植青稞,副业是生产藏香和抄写经文,还是比较富庶的。我们到达那时已经是傍晚了,我们打算找个人家借宿、吃饭。藏民他们对于陌生人的慷慨和信任,他们的真诚,很令人感慨。


但奇怪的是,那天我们连续去了几个藏民的家,都没人,门也不锁,就连藏獒见了陌生人都不叫。这时候,我和同伴们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很多藏民的家里已经打开了电灯,有的是点燃了蜡烛,但就是找不到一个人影。
后来,我们在村子外不远的一个小型寺庙里,终于找到了村子里的人。当时村子里的所有男女老幼,都跪在寺庙的院子里,对着一个老年的喇嘛顶礼膜拜。那个喇嘛看上去很普通,和平常人并无两样,他只是在那里静静的盘膝坐着,手里拿着念珠和经轮。我们三个人进庙的时候,看到大家都跪着,就没有太上前去,只是远远站在人群后面观望,想看个究竟。


道士朋友忽然让我用天目看看那个喇嘛,我依言而为,但结果很震惊。因为,用肉眼看那个喇嘛,他好好的坐在那里,但用天目看他,竟然是一片虚空,什么都看不到。我问道士朋友到底怎么回事,但还没等他回答,令我终身难忘的那一幕开始了。


那个喇嘛忽然站起来用藏语高声说着些什么,大概说了有五分钟,本来已经被黑夜笼罩的村落、庙宇,忽然变的犹如白昼,原来是不知何时有一片七彩的云朵,放射着异常强烈的光芒覆盖在庙宇之上,喇嘛说完后静静站立一会,忽然化作一道刺目的红光冲天而起,融入了那片七色彩云中。就这样,喇嘛化作红光凭空消失了。喇嘛的衣服跌落在地,被他的弟子小心的收藏去,藏民们也慢慢散去(能亲眼所见,乃是很大福报)。


我知道,这个奇迹一般人不是亲眼看见,是无法相信的。但是,经历这个事情后,我便知道藏民对于宗教的热情和虔诚,为什么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了。因为许多藏民是亲眼目睹过类似的事情,知道那冥冥之中 ,有着人类也许永远无法触及的神秘。


来源:网路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5年4月16日星期四

童话:时光飞箭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来源:


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至理名言一直激励着人们珍惜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意培养形成一种珍惜时间的习惯。我希望他能够在上更精進,让每分每秒都在修炼中度过,不虚度光阴。于是,我告诉他怎样抓紧时间。我给他安排的很详细:早晨上学路上,小宝的手指练习笛子的打音、颤音,再加上舌头的吐音练习,这几个花样要练习上几十遍;最后再背上几首《洪吟》诗。中午和下午上学路上要听师父讲法。每天到学校后先清理周围的环境,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就背法;时间很短就念念九字真言;平时看到不正的因素,就随时随地的发正念清理。有一次,小宝的语文讲毛魔头的诗,小宝上课时集中精力发正念,老师叫了好几个朗读课文,结果每个同学都读错了一处,声音都蔫蔫的,没有一点气势,最后一个同学还读走调了,逗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笑了,最后老师讲课时还说:这些诗没啥内涵。老师明显的表现出不赞赏那些诗的意思。


小宝在学校里学会了抓紧时间。最近这些天,每天都发生一种奇怪的事情,当小宝抓紧时间时,就有很多时光飞箭射过来,有金色的,有灰色的,大大小小的都有,小的就象个小金点儿,大的象一段小箭头,箭身上写着几个字:“时光飞箭”,箭身里面装的是时间。小宝有一个大竹筐,专门负责接住这些时光飞箭,每天小宝都抓住很多金色的时光飞箭。如果接不住的话,时光飞箭就会扎到一个盾牌上,盾牌上的这些箭代表着你浪费的时间。当正法结束时,会给每个修炼者计算浪费了多少时间,浪费时间也是犯罪。


金色的时光飞箭,是用在修炼上的,比如背法、发正念、念九字真言、或讲真相的事等等。小宝还经常抓住灰色的时光飞箭,是用来做常人中的事情,比如完成作业等等。小宝每天都知道抓紧时间,在课堂上,只要他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后,小宝就赶紧利用课上的时间完成作业,小宝的很多家庭作业都是在学校课堂上完成的,为的是回家能有时间学大法。


小宝每天努力的抓住这些时光飞箭,做什么事情都抓紧时间,争取不浪费一分一秒。小宝经常寻思:这些时光飞箭是不是时间之神射过来的呢?可是,时间之神怎么就不显现出来呢?是不是自己还不够抓紧呢?小宝很想见见时间之神。


过了一段时间,小宝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一次学法时,小宝见到了时间之神,他头戴着皇冠,金色的衣服上,覆盖着一个个金色鳞片,他精神抖擞,一身正气,手上拿着一个禅杖,禅杖上有几个时间之轮,大法弟子的时间都是主佛 吩咐时间之神赐给的,只要时间之神一挥手,无数的天兵就会给每个人发射时光飞箭。珍惜时间的大法弟子会紧紧抓住这些金色的时光飞箭,利用这些时间修炼自己,讲真相救人,大法弟子都知道这是主佛给弟子延长来的修炼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不珍惜时间的大法弟子就会损失很多时光飞箭,那些箭都扎在一个盾牌上,最后正法结束时,会计算你浪费的时间。大法弟子应该珍惜用于修炼的时间。


小宝看到时间之神,很高兴的上前打招呼:“谢谢您赐予的金色时光飞箭,我一定会珍惜它们的,一分一秒都用在修炼上。”时间之神慈悲的看着小宝,说:“今天,我还带来一件宝物,要送给你。”小宝高兴的问:“是不是教给我怎样珍惜时间的宝物呀?”时间之神点了点头,说:“你还记的吗?时光飞箭非常快,你用竹筐接,有时会接不住的,现在我有更好的宝物送给你,能让时光飞箭一箭都不枉费,赐予你的宝贵时间全都接受,一点不浪费。”


小宝高兴的说:“请您快赐予我吧,我会更加努力的抓紧时间的,多挤出时间用在修炼上。”时间之神说:“当你更加努力抓紧时间的时候,宝物自然就有了。到时候,你就不用竹筐接时光飞箭了,那时你的身体周围会有一层透明的膜,无论时光飞箭从哪个方向射过来,只要碰到这层膜就会被吸收進身体里,那时你一分一秒都不会浪费了。”


听了时间之神的话,小宝和妈妈互相鼓励,决心努力抓紧时间,得到那件宝物。小宝和妈妈向内找自己,看看有没有荒废时间的行为?还有哪些时间可以抓紧用在修炼上?发正念、炼功、学法时,如果有杂念干扰或走神现象,这也是荒废时间的行为,一定要及时纠正。把修炼中的不足,当作一次次向内找的机会,当作提高自己心性的机会,那些因不足而耗费的时间,通过向内找的方法,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那就分分秒秒都不会浪费了,就会得到时间之神赐予的宝物啦。


另外我想到一个问题 ,今年的神韵 晚会 里有一个节目——草船借箭。诸葛亮运筹帷幄,运用智慧,一夜之间,借来十万支箭。当时看节目时,看到天幕的背景里,象雪花一样的箭飞射过来,箭箭都插到稻草人身上,不虚发一箭。这是不是提醒大法弟子要运用智慧,把金色的时光飞箭紧紧抓住,抓紧时间修好自己,不虚度修炼的光阴呢?


小宝在看神韵节目——草船借箭时,诸葛亮借来的十万支箭,每个箭身上也写着四个小金字呢:“时光飞箭”。那是主佛恩赐给每个弟子的修炼时间,一定要珍惜呀。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人言为信 信誓旦旦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文/明慧


《说文解字》上说:“诚,信也。”二者本意相通。人言为信,是会意字。“信誓旦旦”最早出自《诗经》,“旦旦”是诚恳的样子。《说文解字》中的“誓”解释为“以言约束也”。


言而有信,指天为誓,说出的誓言就是要请天地为证,同时约束内心,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几个典故︰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国围困赵都邯郸,赵的使臣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愿同往,这就是“毛遂自荐”成语的来历。之后经毛遂对楚王晓以利害,楚国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道:“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这里说出毛遂的一句话产生极大力量。


据《春秋左传 》记载,夏朝初年,大禹王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份)、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一诺千金


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说在西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季布,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


有谚语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重,体现了贤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人无虚言才赢得信用,足见诺言的重要。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驾的车也难也追上。形容话一出口,便无法收回,一定要算数。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o,去毛的兽皮)’犹犬羊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棘子成。一天他对的学生子贡说:“君子重视内容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形式呢?”


子贡说:“你如此轻视形式,真令人惋惜啊,话说出口,驷马也追不上啦!形式的重要与内容是一致的,内容的重要和形式也是一样的。如果去了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这里“驷不及舌”便是“驷马难追”的最早说法。


曾子杀猪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儒家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关于曾子的典故很多。


据《韩非子》中记载,一天,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他的小哭闹着要跟着去。于是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妻子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果真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以兑现所说的话。


人无信则不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诚实守信不仅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甚至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孔子在《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关于诚信的文化,其实是古人顺天知命、天人合一的境界啊。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

佛家故事:心生贪念,断了修炼路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作者: 竹韵


言:“人心生一念 ,天地尽皆知。”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心中的一思一念都有可能会断绝自己的修炼道路。即使你过往修炼得再怎么好,过程再怎么平稳,都有可能会在分毫之间前功尽弃的。


有一个佛教,讲述的是关于一位修炼人为了一枚簪子,而痛失修炼缘分的故事。话说有个修炼人,自己选择 待在山上结庐独修,他修炼得非常精进,对于世间的名利情色皆都抛下,心中并没有多余的牵挂。


有一天,门外来了一位貌美的妇人前来借宿,修炼人应允后,便将茅屋借给她居住,自己则待在门外的院子里。因为修炼人没有怀持色心,因此他对妇人并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一夜,就如同往常般度过。


一早,妇人向修炼人道谢后随即离去。修炼人进屋时,看到床上正放著一枚妇人忘记带走的簪子。修炼人看见簪子时,内心暗想:“虽然我不计较钱财,可是簪子也许能够送给我的家人。”于是,修炼人没有再多细想,便将妇人的簪子收了起来。


只是,修炼人才刚将簪子收起来,就猛然发现自己犯下贪戒。他立即拿起簪子往屋外跑去,探看妇人的行踪。这时,修炼人才发现渐渐走远的妇人已经变化成为观音菩萨的形象。


修炼人这时才知道,原来是菩萨在考验自己。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修炼人失去了这一次得度的机会,不知何日何时才能再促成机缘


责任编辑: 予新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代礼仪(2)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日】


【九拜】我国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座次;席次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一日】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面南”,称臣叫做“面北”。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 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斋戒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二日】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除斋戒的形式之外,古人对斋戒的内涵非常重视。有一次,颜回向请教说:“我实在没有再好的办法来提高自己了,请老师再指点一下。”孔子说:“最好的办法是斋戒清心。”颜回说:“我家境贫穷,好几个月没有饮酒吃荤菜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之斋’,不是我所说的‘心斋’。”颜回问:“那什么是‘心斋’呢?”孔子回答道:“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心境去感应。这种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易》经的《系辞上》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孟子》的《离娄下》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礼记》的《曲礼》和《祭法》篇都有关于斋戒的记述,称“斋戒以告鬼神”,“及其将齐(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


斋戒是道教徒日常修持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道士经常保持身心的洁净,虔诚奉道。唐宋以后,斋戒和诵经密切联系起来,成为道士日常修持的内容。明代天师初的《道门十规》在述及斋戒与诵经时称,“凡持诵之士,必当斋戒身心,洗心涤虑,存神默诵。诚如对越上帝,默与心神交会。”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喝茶有“道”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7月12日】在传统文化 中,中国人一向以礼为先。以茶待客便是中国的传统礼仪之一,自宋代起已十分流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不仅如此,饮茶还有更深的内涵,喝茶也要讲“道”呢。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通过茶艺对人们施以礼法教育、提高人的修养。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可以说把道德和礼法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唐朝人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被后人称之为“茶圣”。


陆羽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解渴了。唐《茶经·一之源》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等地。“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敬,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朝鲜的茶礼精神其实也就是茶道精神。“清、敬、和、乐”或者“和、敬、俭、真”,是朝鲜人对茶礼的总结。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再拜;膜拜;折腰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三日】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修身理性的古琴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三日】古琴是中国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之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新论》中记载,神农“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用将神明的德行和大自然的和谐去感化人们,调和人心,扶持风化。


琴之所以如此命名因为它与禁谐音,以“琴”来隐喻禁止淫邪以存正气。汉《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禁止淫邪,以正人心。”明代《神奇秘谱》的序里说:“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因此琴被认为是圣人之乐,圣人之器。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域宽广,散音、泛音和按音这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和。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 感。古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重弦外之音,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琴乐圣洁飘逸,可以载道,可以象德,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可以启智,可以养生,也可移人性情。


抚琴有许多规矩,比如在弹琴前应庄严仪表,焚香、静心、洁身、净手。要“坐必正、视必端、听必专、意必敬、气必肃”。“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红楼梦 》中也有段黛玉话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古琴中所蕴含的瑰宝,远超音乐的本身,达到身、心、灵各面的调和,物我调和的精神层面。相信古琴蕴含的琴道、琴德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应具有的内涵。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代食器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四日】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乃至象牙、金、银。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对“死亡”的讳称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四日】


【讳称】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六礼;秦晋之好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四日】


【六礼】婚姻为人生大事,每每郑重行之。中国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历代天子敬神畏天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五日】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虽贵为天子,却皆敬神畏天,要亲自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遇天灾人祸 ,更要祭天敬天,大赦天下,施行仁政。


历朝历代有许许多多的祭祀,祭祀天地日月、风雨 雷电、江山社稷、太岁土地、三皇五帝、祖先等,但最重视祭天。


天坛是中国帝王祭天的场所。自天坛建成至今,曾有23位皇帝在此举行过682次祭祀大礼。祭天一般在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前三天皇帝先在紫禁城内斋宫斋戒两天,在祭前一天皇帝要身穿龙袍衮服到中和殿行礼,晚上到天坛,住在天坛内的斋宫。祭祀当日,皇帝在礼部诸官的引导下行各种祭礼。


明清两朝主要祭祀的内容和等级为:“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后改先农、朝日、夕日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 。”


各种祭祀活动都有固定的场所。紫禁城中建圜丘坛以祭天,建方泽坛以祭地,建朝日坛以祭日,建夕月坛以祭月。四坛中以圜丘坛规模最大,祭祀仪式最为隆重。同时,设社稷坛行社稷之祀,设山川坛行山川之祀,建先农坛于山川坛内,皇帝在此行亲耕之礼,建蚕坛,行祀先蚕之礼。


属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的还有宗庙之祭。建太庙,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年凡4次,为祭祀之日。同时于宫中建奉先殿,以备皇帝和皇室成员随时拜谒。还于寿皇殿、安佑宫等处供奉祖先像,由皇帝及近支郡王定时拜谒祭礼。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围棋真谛不在胜负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五日】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他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围棋历史悠远,有关围棋起源的传说甚多,比较公认的是最早起源于尧帝。晋代张华《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以教丹朱。”其中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见《历代神仙通鉴》)。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据说果真有了长进。由此可见,造围棋并非是争输赢的游戏,而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生慧增智、抒发意境的,而且围棋还与天象易理、兵法策略、治国安邦等相关联。


从《左传 》、《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在繁荣鼎盛的唐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


有近代围棋泰斗认为,围棋盘象征着宇宙,由三百六十个天体组成,而围棋盘纵十九乘横十九,共三百六十一个棋点,多余的中心一点天元即为太极,代表宇宙的中心。三百六十的目数在旧历中为一年的日数,将此一分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为昼和夜,如此这般便把天地象征化了。


从《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河图》与《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洛书》之黑白圆点的布局来看,围棋与他们也可能有些渊源。据说围棋盘面效《洛书》,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八个方位星、周边七十二个交叉点与三百六十周天、八卦、七十二候相应。棋子扁圆形,上突下平,分黑白两色,象征阴阳。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棋经》中也载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人的角度来看,围棋与《周易》、《河图》、《洛书》、八卦等一样,不是这一期人类文明所创造出的文化,而是史前文化,其实都是神传给人类的文化。难怪民间有“此物只应天上有”之说。又如《梨轩曼衍》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始出于巴邛之橘,周穆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


围棋形式简单,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规则也很简单,但是它的玄妙却是任何其他棋类所不能比超的。围棋只有三百六十一个棋点,但却变幻无穷,若以一秒钟数过一种棋形变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数完,大约要数亿年的时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围棋的变幻数量时,称“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数。”为3的361次方,这里的四十三个万可不是指四十三万。因而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


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唐太宗兼听纳谏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六日】特别注意虚己受人,兼听纳谏,凡事不自满自傲,并能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即多方听取意见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听一方的意见,则容易愚昧不明。魏征并且举秦二世偏信赵高,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终至危亡的例子,说明“是故人主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指出君主只要兼听纳谏,则不会被臣下蒙蔽,下情亦得以上达。唐太宗听后深以为然,时时注意听取臣下的意见。


太宗命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内住宿,以便随时召见,向他们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还下诏令文武百官上书极言政事得失,务必要使自己耳目外通,避免为百姓所怨。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大臣说过,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要求大臣极言规谏。更鼓励大臣犯颜直谏。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陶冶性情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七日】非常注重对人心的影响,主张音乐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古代人视“陶冶性情”或“寓教于乐”的進行教化为音乐的主要功用。《乐记》中谈到:“是故先,人为之节”。意思是先王制礼乐的目地乃是帮助人收敛节制其过份之情欲。“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


音乐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音乐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靡或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是亡国之音。而高层 次的音乐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唐经学家孔颖达曾说道:“善乐感人,则人化之为善;恶乐感人,则随之为恶。”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说:“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乐是内心德行的体现,礼的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淫”是过头的意思)。《乐记》中认为礼乐充盈于天地,合于阴阳,通于鬼神,极其高远深厚,规范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所以谈乐不能不涉及礼,周代礼乐制度中设有专管邦国之教化职责的官员,任务之一就是要驯化民之情性而使之和顺。而要达到民内和外顺的教化目的,就必须以“五礼”、“六乐”去实施其教化,以乐辅礼,以乐施教。以“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乐被古人称之为德之音,惟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奏于庙堂,播于四方,化育万民。《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者”,德是人的天性,乐是德之光华。《乐记》中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论点,认为“唯乐不可以为伪”,指出音乐的内容内涵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道德修养是首要的。要表达音乐的内涵,奏乐者要有较高的德行,要有较高的修养,才能奏出能感动人心的音乐来。


孔子尤其看重音乐的道德含义,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恰恰相反。


《乐记》上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欲。”“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仁智的孙叔敖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7月18日】,原名敖,春秋时代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人。少年时家中贫困,非常善良,教育他要好好做人,要时时处处为别人做好 事。


10岁那年,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别人说,此乃不祥之物,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三天之内死去。孙叔敖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这条两头蛇游来游去,肯定有许多人要看到它,那么这许多人都要死去。我在临死前也要救救别人。”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的说:“好,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孙叔敖为“循吏第一”。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病入膏肓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明慧网2005年7月19日】《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充分反映出春秋时代丰富的现实生活。书中有一段记载说:成公病重,打算去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成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谈话。一个说:“成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那个医生来了,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说:“不用怕!我们呆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第二天,医生到了。详细地望闻问切之后,叹道:“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成公听后说:“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后人遂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严重,无药可医的程度。


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典故,更加相信李洪志 大师所言:



“在中国古代,中医大夫基本上都是有特异功能的”(《转法轮》)。

《左传》所记载的上述故事是历史的真实 ,是科学 痞子用“封建迷信”的大棒子也消灭不了的。


原文链接:病入膏肓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君子比德于玉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日】古代人重视修养,这从对玉的钟爱可见一斑。


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所以自古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这就是古人所称玉所蕴涵的五德。


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他在《礼记》中赋予玉“十一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因为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所以《诗经·卫风》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就象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炼品性的象征。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漫谈“礼”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华民族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社会规范着人的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 ·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不要讳疾忌医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三国时华佗擅长医术。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看后,对他儿子说:“你父亲的病是胸中存有大量淤血。医治的办法可由我来写一篇文章,历数他的缺点与。让他看后难过几天,吐出若干淤血,即可转危为安。但不知你是否能够配合治疗?”


郡守的这个儿子是个孝子,他说;“行,只要能治好父亲的病,我能配合。”于是他帮助华佗收集他父亲的各种缺点错误。华佗便写出一篇详细批评郡守施政、为人、结交、作风各方面错误的文章,派人送给郡守。郡守看后,果然又生气又难过,吐出来许多黑血,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一场大病完全好了。


这则历史故事启发我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讳疾忌医是不好的,禁止人民批评时政,并且乱抓、乱抄、乱关、乱判只会使的弊病越积越多,愈演愈烈。中共讳疾忌医,打击良“医”,到了今天,已经是“药王爷摆手——无可救药”了,实在是怨不得别人。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