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清明节:踏青节、秋千节

文/徐行

春分后十五日,万物洁净,花卉草木呈欣欣向荣景象,故叫"清明"。此时节后加寒食禁火、踏青、扫墓等习俗,成为清明节。
"清明"为黄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而《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扫墓祭祖 春游踏青 春耕播种

清明节因依据节气而定,是少数与西元纪年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约当阳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这三天。清明时节气温回暖、草木吐绿,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因此古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明代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词云:"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一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给人的萧索印象。古代妇女鲜少外出,惟有在清明这天会结伴成行,古称"踏青",又称"寻春"、"探春",因此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

由此可知,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祖,更是春游踏青和农人春种的最佳时机。

《清明上河图》描摹古人生活点滴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京城正店。(故宫博物院提供)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清明时节作引子,画中细腻描摹汴京(开封)百姓日常生活, 从图画中可观察到古人的生活点滴。《清明上河图》诸多仿本中以明人仇英仿作的最有影响,苏州一带坊间的《清明上河图》大都以"仇本"为底本。

明末,因易代之际乱离,《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一时间真迹、仿作纷纷流入清廷内府。鉴于《清明上河图》的多种版本真伪莫辨,清皇室组织画工重绘《清明上河图》,今人称为清院本。现典藏于外双溪故宫。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代宫廷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道于乾隆年间协作画成,是现存最丰富的版本。

清明时节市集里博弈斗鸡、河堤上孩童放风筝,或是踏青、访友等清明风俗皆写实呈现;日常生活的打水、运货、买卖甚至是街上打架、乞讨、化缘皆钜细靡遗入画;打擂台、看戏、喝 茶、听说书等古人的大众娱乐活动当然也没有少。

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见到古人庭院里醒目的"秋千"。原始社会,先民为取得食物攀藤上树,于是产生了秋千的雏形,原先只有一条绳子,后来演变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秋千原为"千秋",因"千秋"有永垂不朽之意,汉代时为了避讳,将千秋改为"秋千"。唐代时,荡秋千已十分普遍,更成为寒食节及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唐玄宗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正因清明时节处处有人在玩秋千,因而又将它称为秋千节。

寒食节及清明扫墓的由来

事实上,扫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墓祭"之礼,因民间仿效而从特殊仪式演变成活动。中国各地祭祖时间并不一致,以早期渡台族群为例,同样来自福建的泉州人、漳州人扫墓时间就不同,漳州人多在上巳节(黄历三月初三)扫墓,而泉州人是在清明节扫墓;客家人则过年开始即可扫墓,而外省人扫墓日期迥异,民众并不一定都会在清明节扫墓。

先总统蒋介石逝世后,将"清明节"订定为国定假日"民族扫墓节",配合现代人工作,使得许多依其祖俗,本不是在清明节扫墓者,改为清明扫墓。

而追本溯源,今日众所周知的"清明节"扫墓乃是"寒食节"相应演变而生。

在清明节的前两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或称介之推)而订定的节日: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宠爱的妃子骊姬为让亲儿奚齐继位,预谋杀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杀后,公子重耳出逃。

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期间重耳受尽屈辱,跟随重耳出奔的臣子相继离开,介子推仍不离不弃,甚至在饥寒交迫时,割下股肉让重耳进食,史称"割股奉君"。最后重耳回国继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几度探寻不遇,于是下令点火焚山,希望引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燃尽,徒见介子推与母亲紧抱的遗体。晋文公后悔莫及,因而订定此日严禁烟火,隔年晋文公祭奠介子推,绵山的柳树重生,因此赐柳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

寒食节前,百姓会制作"子推蒸饼",也有人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形状的饼,用柳条串挂晾晒,称作"子推燕",此是最广为人知的寒食节及清明扫墓的由来。

古代禁火、改火制度的演变

然而,略考史实,寒食节禁火与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和介子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中国周代已有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周礼》记载"司炬氏",负责在仲春,用木铎警告人民小心火烛,以免天干物燥或春雷引发火灾,后来更演变为禁火一个月。古人在初春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之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年的起点,谓之"改火"。

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皇帝也会对臣下"赐火"表示关怀。唐代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即有描述"赐火"、"御火"之习俗。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以寒食度日,因而制作了许多特殊的食品,如今日清明节大家仍会吃的润饼。

随着朝代更迭,"寒食"的日期从一个月缩为三日,又叫"三日节"或称"古清明";宋代,世居河洛地区的汉人南迁,为了与北方胡人分明,扫墓祭祖更显重要,因此寒食节虽缩减为一天,清明当日扫墓、祭祖 则成为大规模活动。

今日人们普遍推崇、感念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于是乐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而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也逐渐与清明踏青的活动相混淆,许多人又把介子推的事迹演绎成为清明节的由来。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修炼网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614

中华传统美德忠孝节义之孝

"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孝"字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为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孝的 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 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齐治平之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 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 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孝经》内容为"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在这里孔子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孝道。一直以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儒家 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分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中,家族 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环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迹生动感人,使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很好的宣扬了儒家思 想及孝道。

《孝经》等儒家经典论述了孝的内涵、目的和意义,首先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并根据不同的人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 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并提出天子应率民事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因天意至仁,天子必须效 法天,实行仁政;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庶人之孝要求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孔子对曾参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其使天下 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曾参避席答道:"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诗经》中说过'怎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 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另外还要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完成前人的事业,这也是对长辈孝的体现, 是一种永恒的孝和敬。"

曾参说:"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先王见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 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 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令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曾参说:"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孔子说:"人之 行,莫大于孝。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 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恪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 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曾参说∶"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儿女都听从父母的指命,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父 母有敢于能跟自己诤谏的子女,他们就不会去做无礼的事了,就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所以对于父母有不义之事时,子女一定要诤谏劝阻,故云'从义不从父'。子 女必须要能够明辨是非,父母说得对的才能听从,不对的不能听从,对于父母不对的言行要力劝,这才是孝道的真义。"

古时历代都有表彰孝子的事迹,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在个人的品性上,能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修身,向善向上,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建树,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孝行。

如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亲瞽叟不辨是非,继母言语荒谬,继母所生的弟弟骄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时 谋陷害。他处在这种家庭之中,却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舜十几岁时就被赶出了家门,他独自一人来到历山耕种,虽然自己历尽困苦艰难,仍旧将他辛勤劳动所 得的粮食和财帛接济父母和其他贫困的人。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他到了哪里,都善待他人,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 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继母与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得以免祸;让舜掘井时,却从上面下土填井,舜 掘地道走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其一如既往。帝尧选贤任能,听说舜的孝行,后来禅位于他。舜继位后,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有诗赞舜曰: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德育古鉴》记载的"孝德感神"的故事:东汉兰期,年纪二百多岁了,鹤发童颜,率其 家百余口,精修孝行,并以善化导他人。一日遇一仙人点化:"汝视人已不为两物,参天地本于一心,善及天下,功德大矣。吾语汝孝悌之理:夫孝至于天,日月为 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为之成……即此论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异类皆应,孝之义大矣哉!"于是将仙家妙道授与兰期。兰 期从此悟道修炼,遂成仙道。

清 代康熙为史上一代明君,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而他的孝道同样也为人所称颂:"象康熙皇帝那样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这是的白晋在写给法国国易十四的信中所说。《康熙起居注》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岛之养,尽一日 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居则视膳于寝门,出则亲扶于雕辇。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于平日,诚 自古帝未有也。"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实写照。康熙多次讲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 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他每日"亲诣慈宁(太皇太后居住慈宁宫)问起居","晨昏敬睹慈颜豫"。外出时也多次遣使问候,如有一次外出, 他特意赶在"端阳节前一日回宫",并为此赋诗一首:"满路榴花映玉舆,炉烟香绕侍臣裾。经时远道彤闱隔,先向慈宁问起居。"

康熙颁发了著名 的《圣谕十六条》,以之作为士民行为准则,十六条中,以孝悌为重。《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中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 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意思是:"家人团聚、闲居是快乐的事情,只应说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 教诲你们要多行善事,你们回家后也要把我的话告诉你们的妻子、儿女,你们的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个人不乐于听从这样劝导的。世上的好事,还有超过此的吗!" 训中还有:"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指出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 不在于穿衣、饮食方面的奉养。惟持善心,行合道,以此来告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啊。

(待续)作者:静远 来源:明慧网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修炼网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614

中华传统美德忠孝节义之节

"节,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 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信念是气节的源泉,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崇高气节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价值取 向,成为衡量人们为人处世的人格标准。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正人君子心中恪守的一把良知尺度。东汉何晏 说:"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孔子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坚持原则、矢志不渝的,他倡 导"遵天道,循纲常,行仁政"、"尽人事而听天命"。他认为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是承担社会教化的中坚力量。

孔 子率领学生周游列国弘道时曾几次被困,一次,在陈、蔡两地之间没有了粮食,面对困境,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这时微风送来了阵阵的清香,孔子循香味而 行,在幽谷的深处发现了一片兰花,仙姿清韵,端庄素雅,生长在这里,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赞,却默默的芳香四溢。孔子对学生们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 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然后作《倚兰操》并操琴赞颂,继续说道:"困境所含的道理,就好比是从严寒到温暖,经过严寒之后,温暖的春天 就会到来,这些只有贤德的人能够了解,有些人却不能明白。"子贡问:"为什么有些人不明白呢?"孔子说:"胸无大志的人只看到眼前,对自己没有见到的就不 相信。而对于敢担当大任的人来说,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操守,因为他们心中有道,所以能高瞻远瞩、智慧深广,把逆境变为顺境。"学生们都受到了启发和鼓 舞,第二天就解除了困境。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认为君子实践道义、维护道义,任 何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性,都不能丧失气节,这就是大节的体现。孟子周游列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齐宣王等的礼 遇,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孟子在与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高度的原则,当别人问他为何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时,他回答: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指出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不渝其志,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

任何时代都有这样有风骨的人,他们的事迹永留青史,被后人怀念和景仰。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砥柱。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 后人做出了楷模。如西汉时的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首领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先用财富、官位等引诱他,苏武均义正辞严地拒绝。后来又 企图用艰难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范,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 就挖野果草籽充饥,唯一与他相伴的,就是他所持的那根旌节时刻不离身,白天持旌节牧羊,晚上持旌节睡觉,在他心目中,那根旌节就是汉朝的象征,他要维护国 家的尊严,时刻不忘自己汉使的身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始终节操不改,终于回到汉朝。苏武进入长安的那一天,长安城里的百姓都出来迎接 他,人们见苏武须发皆白,手里仍然庄重地握着那根已经光秃秃的旌节(日久节仗上的毛都脱掉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苏武不辱使命,人们称赞他"心存汉社 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唐太宗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 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赠萧瑀》)唐太宗以此诗赠送给萧瑀,是对萧瑀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萧瑀为人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是开唐的凌烟阁二 十四功臣之一。诗中以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猛烈的狂风中,只有刚劲有力的韧草才不会被吹倒;在动荡的乱世,可以辨别出谁是忠诚正直之 臣。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怀有仁爱。

北宋范仲淹受儒家思想影响,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 言,并一生都坚守这一信念,史载其"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他为官则勤政爱民、奖掖人才,居乡则自奉俭 约、乐善好施,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济贫困等。他因直言上谏触怒权贵而屡遭贬谪,但他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仍然坚持为民请命。他阐发孔孟的 精神,立身行道,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提倡的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成为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一的准则,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 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脱出来,挣脱名利缰索,进入无私的境界。史载,范仲淹"每感论国事,时至泣下,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 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诗中写道天地间有一股浩然正 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历久弥新,万古长存。正义之士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不绝改变浩然气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的危急时刻,坚持以抗元为己任,在朝主战,国破举旗,组织义军,被俘后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许诺授予其丞相之职,并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 诱,文天祥丝毫不为之所动,严词拒绝,并写下气势磅礴的《正气歌》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文天祥写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 武节"这样的诗句,从他对古代贤臣志士光明磊落、忠义英名万古流芳的赞颂,可以看出他对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推崇。

"万古纲常担 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这是南宋谢枋得与朋友的唱和诗《和曹东谷韵》,表达出自己要以天下为己任,愿肩担万古纲常的重 任,脊梁就象铁一样的坚硬有力,对天对地问心无愧。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乃是千万年的大事,而人间的名利等等不过是几十年间匆匆而过的事而已。指出君子虽 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敢担当大任,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方能无愧于皇天后土。南宋郑思肖在《二砺》中写道:"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 竟陆沉?"意思是在我心中立下了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沉沦,决不能让华夏大地任人侵凌。充分表现出作者以此砥砺自己坚贞的气节及忧国忧民之 心。

传统文化中,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君子",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以此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 们。松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追求阳光,坚毅而持久,有一股"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之气;竹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冷热起 伏,只会使它显得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题画•竹石》);梅开在百花之 先,独占严冬,香溢早春,冰姿玉立,清逸出尘,被誉为"东风第一枝","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陆游《梅花绝句》)。在北风凛冽、万物凋零的 时候,松、竹、梅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为世人展现出高风亮节,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视为高洁和气节的象征,这也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品格的 写照!

(待续)作者:静远 来源:明慧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修炼网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614

如是人生

文/紫菂

人生如一盘棋,开局处井然森然,至中局机关重重,风云变幻,局散处,狼藉寥落,管你胜负,统统收拾。

人生如一场戏,未演时全剧已成,及登场,假戏还须真做,无须观众,你我皆在其中,王侯将相,无非衣冠,爷娘夫妇,露水姻缘。

人生如一席宴,看不尽的排场热闹,品不完的苦辣酸甜,可浅斟低唱,可豪情纵饮,醉眼看花,席散也,不知人归何处。

人生如一夜梦,不知不觉间進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步一境。或入纠纷,羁绊缠绕;或入胜境,心旷神怡;或历险处,惊心动魄;或入恶境,毛骨悚然,豁然睁眼,不知身在何方。

人生如一年四季,生如春,生机萌动,一派天真;长如夏,欲如潮水,势不可挡;成如秋,善果美而甘,恶果苦而涩;灭如冬,朔风横吹,白雪铺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正是:春风几度盼长成,雄心如虎功与名。百事谋求心未已,两鬓飞霜人凋零。

真实又似虚幻的命运,都是早有定数的,万事万物,也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近几日,看了的一个视频节目,演的是一位老人从一张一张的胶片中,看到自己从儿时到青春,从甜蜜幸福到孤独凄凉的人生过程。

主持人的点评非常发人深省:人生就如同拍好的电影胶片在回放,从这些定格的胶片中,人们发现人生已经被安排好了,那么,如果真的有轮回,这生生世世的轮回又是为了什么呢?人们在千百年的轮回之中,又是在等待着什么呢?

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东土难生。"如今,佛经中记载的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已在世界各地纷纷开放,佛经预言:婆罗花开时,法轮圣王住世传法。在已经洪传全世界的时候,可贵的中国人,请您一定不要错失机缘
来源:新生网  

原文链接:如是人生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修炼网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614

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权斗是表现 报应是根本

文/齐治平

近日,纷纷报道原徐才厚被带走审查的消息,这是继薄熙来、周永康之后,又一高级别的中共恶官落网。另有多家媒体报道,原中共局常委、自号"摄政王"的曾庆红也面临被查处,中共恶首及其家族也已被中共内部秘密调查。

虽然这是中共恶内部权斗的表现,但从根本上却是"恶有恶报"的结果。

目前落网的中共高官大多数都属于江泽民集团。江泽民一九九九年发动对的残酷镇压,为了打压"真善忍"的普世价值,它放纵"假恶暴"和各种贪腐、色情等东西,拉拢和重用那些最邪恶的坏人,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利用镇压运动大肆调拨财政款项、中饱私囊,利用镇压运动扩大""的权势、凌驾全国,最终,江泽民集团迫害致死数百万法轮功学员,甚至犯下活摘法轮功学员人体器官这样的"这个星球从来未有过的罪恶",天人共愤,连中共内部的其他人都不愿意背负这种罪恶。

江泽民集团放纵"假恶暴"的结果,也使它自身在其邪党内狂妄自大、骄横跋扈、为所欲为,例如:江某某高度集权和独裁、甚至退休后还要做"太上皇"控制和习近平,曾庆红自称"摄政王",周永康被称为"沙皇",薄熙来咄咄逼人、欲对习近平取而代之……江泽民集团如毒瘤一样在中共内部疯长的结果,必然导致内部的斗争加剧。目前中共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新上台的班子极力清洗江泽民集团的势力,这正是江泽民集团狂妄自大、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是它打压"真善忍"、放纵假恶暴的必然结果,是它做恶的报应。

"善恶有报"是天理,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中国老人常讲:"恶人自有恶人磨。"目前表现出来是中共内斗中江泽民集团被清洗,其实这只是报应的开始,接下来,江泽民集团以至于中共邪党内所有参与迫害的人,都要受到追究和报应,这是天理,也是人间的正义

那些还在参与迫害法轮功的官员、党员,你参与迫害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否以为共产党可以永远不倒?曾经权势熏炽的江泽民集团如今分崩离析、惶惶不可终日,这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你是否已经醒悟?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修炼网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