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星期六

生命大小事 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作者: 陆真

一、家中发生的事,是神的安排

杜悰与李德裕(唐大臣,787-849年),同在中书省为相。有一天,李德裕对杜悰说: “你家有个异人,为什么不让他来我家一访呢?”杜悰说:“我家没有什么异人呀!”李德裕说:“你试着想想。”杜悰说:“只有个外甥,从远方来求官职的。” 李德裕说:“就是他了。”杜悰回到家,就让外甥去谒见李德裕。

李德裕向他问起自己的禄命如何?那人说:“太尉您位极人臣,还有什么必要询问呢?凡是人的细微小事,都有定分,何况功勋和爵禄这些大事呢!但我可以谈谈你家中的小事,来证以小见大之理。明天中午,有头白兽从南边屋里出来,有个小童,梳着丫髻,身穿紫衣,年方七岁,手执竹竿,共九节,长五尺,驱赶那白兽,那白兽便又往南跑走。这小童不是您宅中的人。您试着等候应验此事。”

等到第二天中午,果然有一只白猫,从南屋而来,有个丫髻紫衣的小童,去驱赶它,白猫又往南跑走。

李德裕便立即召来小童,询问他的情况,小童回答说他七岁。再数他手中拿的竹竿,长五尺,共九节。那小童是宅外随从的。那人所预测的话,与后来所发生的事实,没有丝毫差错。从此可以看出,事无大小,确然都是天定。 (出自《闻奇录》)

二、出门在外的大小事,也是神的安排

太府卿崔洁在长安,与进士陈彤,一起去街西寻访亲友。陈彤能预知,崔洁不信,临出门时,陈彤说:“我与足下,将会在裴令公亭吃鱼脍。”

崔洁不信,笑而不应。他们走过天门街,看见卖的鱼很鲜。崔洁早把陈彤的话忘了,便说:“我们出去玩,闲着没事,还不如吃鱼脍呢!”就让随从取钱买鱼,买了十斤。崔洁问:“可以去哪里做鱼吃?”左右的随从说:“裴令公亭子,离此很近。”于是便派人先去安排。

及至他们到了亭子下马,崔洁才想起陈彤的话,大惊道:“到哪里去找人切鱼脍?”陈彤道:“只要借到刀和砧板,当有第一部的乐师来,帮我们做鱼。”

过了一会儿,有三、四个穿紫衣的人,到亭子里来游览。一个人见了鱼,说:“这鱼真是新鲜极了!二位莫非是想做鱼脍么?我精通这手艺,为您们代劳吧。”一问,他原来是梨园第一部的乐师。其他几个人,这时都离开了。这位乐师便解衣操刀,极其敏捷。鱼脍即将做成,陈彤说:“这鱼脍只有我与崔兄吃,我预计那位乐师人,是吃不成了。”

鱼脍刚做成,忽然有使者来招呼道:“皇上驾临龙首池,召唤第一部的乐师前往!”做鱼脍的那位乐师,连忙拿起自己的衣衫腰带,望门而跑,连告别也来不及。此刻,崔洁很是惊异。

两人吃完,陈彤又说:“过一会儿,有东南三千里外的一位九品官来此,得半碗清汤喝。”陈彤的话,刚刚说完,延陵县尉李耿来到,他准备前往赴任,因与崔洁是表亲,探知他在裴令公亭子,所以特来告辞。陈彤和崔洁,正在吃着鱼。崔洁问:“还有鱼脍么?”左右答道:“已经吃光了!只有清汤少许。”崔洁大笑道:“快取来,给李耿少府喝。”于是李耿喝了半碗清汤而去。李耿任延陵县尉,正是九品官。

这一切,都被陈彤预测言中了。可见人生在外,所遇所食,无论大小事,在冥冥之中,也是神已经定好了的! (出自《逸史》)

三、生命的归宿,更是神的安排

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个人名字叫李生,家住在河北,自少有臂力,恃气好侠,不拘小节,常与轻薄少年交游。到了二十多岁,才痛改前非,刻苦读书,所作的诗歌,很为人称赞。他屡任河北官职,后来担任深州的录事参军。他的风度仪表翩翩,善于谈笑,精通吏事,廉谨能干,至于击球饮酒,也很在行,因此深受太守欣赏。

当时,王武俊为成德军节度使,仗恃立有军功和拥有兵众,不顾法度,所辖各州的长官,都很怕他,都不敢对他正眼相视。

王武俊曾经派他的儿子王士真,巡视所属各州。王士真来到深州,太守大摆酒宴,在他住的地方准备了伎乐,来款待王士真。太守害怕王武俊,所以侍奉王士真的礼节,非常周到,又担心酒宴上有人喝醉而冲撞了王士真,所以自己的僚属宾客,一个也不敢召请来陪宴。

王士真非常高兴,觉得别的州,都不如深州招待得殷勤。酒喝到了半夜,王士真才说:“多蒙太守厚待,但想尽欢于今夕,岂能没有嘉宾?望能召请。”太守道:“我这偏僻州郡,没有名人,畏惧副大使(当时王士真为副节度使)之威,不敢以别的客人陪宴,只有录事参军李生,还可以侍奉谈笑。”王士真道:“就请他来吧。”

李生进来,趋前而拜。王士真一看到他,脸色就很难看。而命李生坐下,李生越是恭敬,王士真就越是不高兴,瞪眼挽袖子,再也没有先前的高兴了。

太守恐惧,不知说什么好。再看李生,神情不安,汗流满面,连酒杯都拿不住。满座的人,都不禁愣然。一会儿,王士真斥令左右:“把李生捆绑起来,下到狱中!”左右的人,便立即把李生急忙牵出,枷拷入狱。

少顷,王士真欢饮如初,直到早晨,方才罢宴。

太守又惊又惧,便偷偷派人,到狱中询问李生道:“您的表情很恭顺,而且连话都没有说,本不会忤犯王士真。但他为什么一见你就生气?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李生悲泣很久,才说:“佛家讲报应之理,我现在才明白。我年轻时很穷,无以为生,因此好与侠士交游,往往掠夺乡里人的财物。我经常驰马挟弓,来往于大道,日行百余里。有一天,我遇见一个少年,骑着骡,带着两个大行囊。我贪得他的财物,看左右两旁,全是万丈悬崖,而天色已经昏暗,便用力把那位少年,推下崖去。然后急忙把骡子,赶到一座旅店,解开行囊,得到缯绮百余段。从此家中稍微富裕。从此,折断弓矢,闭门读书,出仕为官。到现在已经二十七年了。昨晚太守您命我参加王公的宴会,进去之后,我看王士真的面貌,正是我当年杀死的那位少年。一拜之后,心中惭惧,自知必死在旦夕之间。现在我是伸着脖子等死,还有什么话好讲?这都是报应啊!”

有顷,王士真酒醒了,急忙召令左右:“到李生处,取其首级。”左右便在狱中,斩下李生的脑袋进上,王士真熟视而笑。

既而又与太守,在他府上大设酒宴。酒醉,太守趁着王士真高兴,便起身道:“在下不才,得为一郡之守,而副大使巡查弊政,宽大而不加罪。昨日副大使命我召请其他客人,属郡僻小无客,不足以侍陪欢宴。窃以李生善于饮酒,所以召他来,而李某粗蠢,不识礼法,得罪明公,这实是在下之罪。如今明公既已杀了他,这自然是对的。但我还有所不明,斗胆问一句,李某究竟犯了什么罪,望您予以明教,以作为我今后的教训。”

王士真笑道:“李生并没有罪,只是我一看见他,就心中愤然,当时已有杀他之意。如今已经杀了他,我也不知道所以然!您不要再说了。”

及至宴罢以后,太守悄悄询问王士真的年龄,则为二十七岁,原来李生杀死少年的那年,那位少年就接着出生于王家,取名为王士真。

太守惊叹很久,于是用自己的钱财,厚葬了李生。

责任编辑: 叶语桓


from 气功

黄飞鸿无影脚 其实是裙底穿心腿


12月12日报导】(中央社台北12日电)清末民初洪拳大师黄飞鸿的传人表示,黄飞鸿电影中为人所知的武术“无影脚”确实存在,黄飞鸿改良了当时武林中人的侧身起飞腿脚法,改由正面起脚。

综合网易、广州日报等陆媒报导,首届岭南洪拳非物质遗产保护与研讨会上,黄飞鸿武艺传人、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主任黄达生说,“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最为影迷熟知的黄飞鸿招牌动作“无影脚”,其实是“裙底穿心腿”。

黄达生解释,民国时期男士大都穿着长衫,因此武林中人起飞腿一般是从侧身起,而黄飞鸿改良了这个脚法,尝试正面起脚,用长衫做遮掩,让敌人无法预判,达到制敌目的。

他并说,黄飞鸿历史已到急待拯救挖掘阶段,因此正在搜集黄飞鸿的真实,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报导表示,黄飞鸿武艺这代传人已经70、80岁,弟子们也都60岁了。黄达生说,“如果我们也离开这人世,黄飞鸿历史就会随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了。”

据指出,黄飞鸿武艺是洪拳较有代表性的流派,而洪拳是中国南拳五大流派之首(洪、刘、蔡、李、莫)。据传洪拳始创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西行万里 一言止杀的丘处机

作者:皇甫容

王重阳与北七真。 中间端坐者为王重阳。居其左首第一。(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乾隆帝以“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表示他对丘处机的敬仰;成吉思汗以“天赐仙翁,以悟朕志”表达他对丘处机的尊崇。这位誉满宋、金、蒙元朝野的道家高人丘处机,在他七十三岁时,循天意而行,跋山涉水两年,西行三万五千余里与成吉思汗相会,在史上留下“一言止杀”的传奇。

传说,丘处机的师父王重阳修道时,幸得钟离权、吕洞宾传授,道心大开,并在二仙的开示下,看到东方有七朵结子的金莲,金光灿烁的非常耀眼。钟、吕二仙预言:“ 道风开宋室,玄运发元辰。”这七朵金莲(即王重阳的七个弟子)既要在宋室天下扬起道风,又要把玄运风带至蒙元。

而丘处机就是“七朵金莲”之一。丘处机拜师时,王重阳见丘处机夙世根深,将来成就在他之上,心里暗自惊叹:“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吾辈皆不及。”就有意严格地磨炼他,共磨炼了二十多年。

王重阳每次谈玄说妙时,只要丘处机走来,他马上闭口不言。众人以为丘处机是个“外无功行,内无道术”之人,一定是与师父无缘,才会受此待遇。尽管如此,丘处机依然坚固道心,殷勤不倦地朝夕侍奉王重阳。

重阳携三弟子到江宁,夜宿三台洞。一日,忽见天降大雪,寒冷异常。几个弟子爬山越岭搬来许多干柴。三个弟子在洞里烧火煮饭,火既炽热,烟又浓呛。丘处机受不了就叫上师弟太古一起出洞透气。二人出洞后,重阳命弟子紧闭洞门,不许二人进来。二人就在洞外苦熬了一夜。

寒冷中丘处机打着哆嗦省思自身,出家修道忍苦为要,几许浓烟就呛跑了求道之心。丘处机心中没有丝毫嗔恨和怨怒。苦捱一夜,次日才见到师父,此后他更加勤谨。他在蟠溪苦修六年。白天,他背人过蟠溪;夜晚,他回古庙打坐。不计三九冰寒,三伏酷暑,背渡六年尝遍艰辛,广结善缘。

丘处机悟道后智慧大开,所言所行落拓洒逸,名震朝野。宋、金两国国君多次恳请与他相见。丘处机以“不仁之恶”推辞了金宣宗的召见,也以“失政之罪”拒绝了宋宁宗。

丘处机七十三岁那年,一天忽然对弟子说,赶快准备行装,“天使来召我,我当往”。果然次日,思贤若渴的成吉思汗派遣近侍刘仲禄备轻骑素车、携带手诏恳请丘处机赴会面。丘处机怀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初衷,偕同十八名弟子前往。

众门人好奇,前者有金国三璧、宋国五聘,丘处机皆高卧不起,屡召不从。为何成吉思汗相邀,丘真人一呼即至?丘处机说:“天赐大汗勇智,今古绝伦。其道协威灵,华夷率服。因此龙庭召见,不能相违。”

西行之路,夜晚时分,丘处机师徒常见金星朗朗,银河耿耿。天地交光灿烂,心也如沧波浩渺,意如连天碧海还清。穿草履芒鞋,执杖而行,犹如驾万里清风,在百尺孤松影下,照见磊落道心。

丘处机所行诸国,所见百姓各不相同,却都在名利情仇搅扰之中。师徒一行曾到一个村落化缘乞食。当时正值傍晚时分,几乎家家炊烟袅袅。丘处机来到一户人家,还没来得及开口相问,就被门外的一条恶狗挡住了去路,恶犬疯狂咆哮,似有挣脱铁链飞扑之状。施主闻讯赶来,一见是个道士,便没有好气儿地赶他走。

丘处机见状心生感叹:以我的神通,自无挨饿之虞,化缘乞食,意在度化他人。一旦本性昏迷,纵使道祖亲驾天师亲临,慈悲施洒无处不及,却有几人可知。因此他常念:“爱欲千重,身心百炼,炼出寸心如铁”,方能疏卸心中枷锁,放下烦恼忧愁,看开尘情浩劫,沐浴逍遥、自在之风。

他的名篇《离苦》,字字珠玑,道出心声:
“知君好事从来慕。争奈染浮华难去。
虽然欲意学飘蓬,被系脚绳儿缚住。
匆匆顶上旋乌兔。切莫把光阴虚度。
咫尺道非遥,但只恐人心不悟。”

刘仲禄欲为成吉思汗挑选秀女,丘处机得知后当即劝阻:“春秋时期齐景公为削弱鲁国,派人挑选八十个美人送给鲁定公。定公与国相季氏沉溺酒色,朝欢暮乐,以致国政废弛衰落。直言定公:‘君相沉溺声色,国家何以图强?’”成吉思汗获悉后,就命人罢选秀女。此时成吉思汗还未见到丘处机。

丘处机率众徒长途跋涉两年,在成吉思汗近臣刘仲禄和大将博尔术的保护下渡过阿姆河后,终于到达成吉思汗的驻地。由于丘处机属龙,成吉思汗属马,因此二人此次会见史称“龙马相会”。

会见时,丘处机请求“道士见王者不跪拜”,成吉思汗没有介意,欣然答应。为了便于和丘处机交谈,成吉思汗命人在他住的宫帐东侧搭起两顶帐篷,以供丘处机和他的弟子们居住,并派近侍官询问:“真人是否每天能到大汗御帐,和陛下一起用餐?”。

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了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十二次谈话。在第九次谈话的当天,成吉思汗追射一头野猪,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丘处机获悉此事,入帐进谏:“天道好生。陛下圣寿已高,宜少出猎。坠马,天之戒;豸不侵,天之护也。”成吉思汗闻言,豪爽地说:“但神仙劝我语,以后都依你。”

成吉思汗先后询问治国、养生之道。丘处机劝告成吉思汗,养生之道重在清心寡欲,“内固精神,外修阴德”。丘处机认为成吉思汗起兵灭西夏和金符合天意民心,而“去暴止杀”、“敬天爱民”则是治国之本。凡想一统天下之人,一定不会把杀人当成嗜好。丘处机“拳拳以止杀为劝”之语,令大汗深感其言,叹道:“天赐仙翁,以悟朕志。”

一年后,丘处机辞行,成吉思汗下诏豁免全真道的所有赋役,并沿途派兵护送。归途中,成吉思汗还派元帅贾昌从他的驻地赶去探望,转达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思念:“神仙自春及夏,道途不易,所得食物、驿骑安好?到宣德等处,地方官员安排是否满意?招谕在下之人是否迎接你?朕常念神仙,神仙无忘朕。”从史载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感念和周到。

这段传奇,见载青史。丘处机以悲天悯人之道心,剪拂愚迷,教化众生。“一言止杀”横贯万里,慈心与风为邻,与月相伴,终究进得一壶天地、别有洞天的胜景。#

来源: 责任编辑:林斌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王经之母 临难勉子

作者:曾敬贤

图片来源:Fotolia


王经之母 临难勉子

王经,字彦纬,三国魏清河(今东临清县东北)人。少贫苦,但一心向学,成为冀州名士。

王经的见识超人,王经虽身为朝廷命官,王母仍不忘时时教诲。王经为官耿直,开初时,任江夏太守,有一次,大将军曹爽命人带来二十匹绢,写信给王经,令他代为到市上去交易。王经不愿这样干,便连曹爽的信也不拆就弃官而归。王母认为儿子身为行政长官,亲带兵马而擅离职守,太不应该,当着其部下的面,杖责了儿子五十大板。大将军曹爽听说此事后,便没有再加以罪罚,让王经仍继续为官。

王经母亲杖责儿子,绝不是为了贪恋官职。相反的,她倒是深明大义,对官场看得很透。后来,王母见儿子身任郡守,官职已不小,便劝告王经说:“你本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如今做到俸禄两千石的大官,也算是很可以了,你应该知足。世上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过了头,太过头总是不祥。你可以引退,官不能再当下去!”这时候的王经,正当春风得意,对母亲的一番金玉良言,他一点也听不进去,便继续做他的官。王经做官一帆风顺,当了两个州的刺史,又任司隶校尉。后来他又得到提升,甘露年间(256--259),一直做到尚书。

此时,高贵乡公曹髦,手中已没有什么权力,权柄均落在司马昭手中。司马昭早有篡魏之心,几乎人人皆知其狼子野心。故当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谚。而曹髦不满于自己的处境,竟想要讨伐司马昭。王经头脑较为清醒,进谏曹髦道:“昔鲁昭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缺,寸刃无有,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世说新语?贤媛》“王经”条引《汉晋春秋》)力劝曹髦:不要存诛灭司马昭势力的妄想。曹髦不听,终为司马昭所杀,在位前后不到七年。

曹髦被杀,王经自然也逃不脱罪名,连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被牵连在内。因而母子两人同被押到东市,将要被处死。此时,王经想到了先前母亲对自己的规劝;想到自己执意不肯听,以至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又想到自己一死倒也罢了,还连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不得善终,要跟自己一道去受死。种种念头涌上心头,便觉犹如万箭穿心,悲痛欲绝。他一面哭泣,一面向母亲谢罪道:“我不听母亲的教诲,以至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更不应该的是我还连累了母亲,实在对不起您老人家!”

这时,王经的母亲,却毫无悲伤之情,她笑着对儿子说:“你做儿子十分孝顺,做官对国家十分忠心,有孝有忠,哪里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呢!”(《世说新语?贤媛》“王经”条载:“[王经]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教,以至今日。’母却无戚,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耶?”而《汉晋春秋》中则记载道:“后杀王经并及其母。将死,垂泣谢母,母颜色不变,笑而谓曰:‘人谁不死!往所止汝者,恐不得其所也。以此并命,何恨之有!”此处王母所说,又是另一番话,意思是说:人哪一个能够不死!以前我所以劝阻你,主要是怕死而不得其所。如今为这而死,有什么可遗憾的!)最后,母子两人,双双被杀。

王经为魏朝而死,王母竟能毫无畏惧,与儿子一道慷慨赴难,临死还勉励儿子一番,充分表现出一个伟大母亲的高尚情操。朝廷杀掉王经及其母亲后,不免也觉得太过分,到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特意下诏书,称:“古尚书王经,虽身隐法辟,然守志可嘉。门户湮没,意常愍(读敏)之,其赐王经之孙为郎中。”朝廷赐王经的孙子郎中之职,算是对王经母子之死,作为补偿。(《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及注引《汉晋春秋》、《世说新语?贤媛》)

不听母教 下场凄惨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他从小就以才华和聪明见称,乡人都称他为“奇童”。后来,他果然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的张载、张协、张元三兄弟,陆机、陆云两兄弟,左思,以及其侄子潘尼等齐名,文学史上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留下了相当的影响。潘岳作有《西征赋》、《秋兴赋》、《闲居赋》等不少名篇,其作品词藻华丽,代表了当时的文风。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对他和陆机的文学才能,特将潘岳的文学才能比之为滚滚滔滔的长江。

但是,像潘岳这样一位在文学上富有成就的人物,品德却十分卑下,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早年举秀才,开初任河阳令,后来又任长安令。以后,又升任著作郎、散骑侍郎。而他立朝为官,却一贯趋炎附势,又贪求财物。(《晋书?潘岳传》称“岳性轻躁,趋世利”)当时,贾谧自恃自己是皇亲国戚,又任高官,故在朝中任意胡为,骄横不可一世。潘岳和石崇等,对贾谧刻意逢迎,简直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每次待贾谧出来,潘岳和石崇等人,竟然远远地就望尘膜拜,并亲自写文章大肆吹捧。当时贾谧手下有一批死党,号称“二十四友”,潘岳竟居其首。作为一个文人,行此卑鄙龌龊之事,难怪时人均为之侧目。

潘岳的母亲,看不惯儿子的所作所为,见他十分贪财,总是聚敛不已,多次规劝潘岳说:“你也应当知足了!还要这样不停地收受贿赂、侵吞财物吗?”潘岳正当得意忘形之时,根本听不进母亲的劝告。

后来,赵王司马伦辅朝政,贾谧密谋想要诬赖太子,结果被司马伦在殿前诛杀。靠山一倒,潘岳等也就跟着倒霉,潘岳往日的仇人孙秀,这时当了中书令。孙秀本也是个小人,当初他当小吏时,潘岳因恶其为人,多次责打、处罚过他。孙秀当上中书令后,便时时不忘要报前仇。不久,孙秀就诬告潘岳与石崇等人,想要谋反作乱,因而潘岳、石崇等均被朝廷逮捕,押到街市上去杀头示众。

临刑时,潘岳想起母亲平时对他的劝告,而自己却不肯听,内心感到后悔不已。和母亲诀别时,他痛心地说:“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后悔当初不听母亲大人的教诲,以至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因孙秀所告为谋反大罪,朝廷下令诛灭三族,所以,潘岳不仅是害了他自己,同时也害了他的母亲以及家中所有的亲人。据《晋书》记载,潘岳母亲及潘岳诸兄、弟全家,以及潘家已经出嫁的女儿,无论长幼,均被处死。唯有潘岳哥哥的一个儿子潘伯武逃难在外,没有被杀。临难之时,潘母与其孙女相抱而哭,其状十分凄惨。

潘岳不受母教,遭到悲惨的下场,可说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后代史官将潘岳所撰文词优美的数篇词赋,及其可悲结局,同载之于史册,自有其深意在。(《晋书?潘岳传》)

王猛知子 为子求田不求官

十六国前秦时的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昌乐县西)人。他小时因家中十分贫困,靠卖畚箕为生。后读书博学,尤其喜爱兵书,为前秦苻坚所重用。苻坚将他比之为诸葛亮。王猛曾任始平令、京兆尹、尚书令等官职,后来更做到丞相。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提倡儒学,重用人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建元六年(370年),王猛率军攻灭了前燕。过了五年,他便病死了。王猛可称是前秦重臣,一生对前秦王朝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猛病死前,苻坚悲痛之余,问王猛还有什么要求?出乎意料的是,王猛没有像别的人那样,为子孙求取官职,而是恳求苻坚给儿子王皮一点田地、耕牛,让儿子躬耕度日。

王猛死后,苻坚念王猛一直是朝廷重臣,为朝廷立过很大功劳,便没有按王猛临死前的要求去做,出于一番好意,还是给王皮做了官。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王皮做官时,干了不少坏事,更有甚者,到最后竟策划起谋反来。事情败露后,苻坚将王皮抓来,斥责道:“怪不得你父亲去世时,只要求我给你一点田地和耕牛,却不让我给你做官。知子莫若父,这句古语果然是一点都不错啊!”

因为自己在这件事上有责任,所以苻坚考虑再三,最后赦免了王皮,没有按法令将他处死。(《晋书?王猛传》、《独异志》卷中)

殷仲堪嘱咐家人不忘本

东晋时的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县)人。殷仲堪善于写文章。他曾对人说:“如果三天不读《道德经》,好像舌头都僵硬了。”

殷仲堪很有孝心,他的父亲殷师,患有精神病,当发作时,殷仲堪衣不解带,昼夜侍候,前后有几年时间。他亲自为父亲煎汤熬药,不留神将沾过药的手,去擦眼睛,竟因此而瞎了一只眼睛。

殷仲堪任荆州刺史时,恰逢地方上连年水旱成灾,百姓没有粮食吃,遍地饥民。殷仲堪身为刺史,自觉地节衣缩食。他吃饭经常只有几盘简单的饭菜,每顿都是刚刚够吃,毫无剩余。(《晋书》本传记载:他“食常五蔬,盘无余肴”,不知是指连饭带菜只有五碗,还是指只有五碗菜蔬,但其意思是指他饭菜简单。)而且只要饭粒掉在桌上,他总是拣起来吃掉,一点也不肯浪费。他这样做,是想给别人做个榜样,但实际上也是由于他朴素的个性所致。

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子弟,对他们说:“别以为我当了这荆州的长官,就会把过去的作风改变了,实际上我虽然居于高位,却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处于贫困境地,这是士子常有的事,怎么能登上高位就忘了本呢?希望你们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不要忘记!”(原文是“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晋书!殷仲堪传》、《世说新语?德行》)@*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正统岳家枪 岳飞第32代孙武汉求学每天练武

点此看大图片南宋抗金名将的第32代孙岳子博。(楚天都市报网页撷图)

2015年12月12日电】就读生物工程学院的岳子博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第32代孙。每天天没亮,他就会到学校操场上练武,虽然已进入寒冷的冬季,仍风雨无阻。他希望将岳家精神传承下去。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岳子博是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他是黄冈黄梅县小池镇人,其父岳进是闻名鄂赣皖的岳家拳传人,也是少数精通岳家武艺的岳飞后人。

1980年代,岳进将古抄本〝岳武穆王武艺要论〞(即武侠小说中的〝武穆遗书〞)捐给大陆官方,自己则留下复印件。

岳子博8岁时开始随父亲练习岳家拳,每天早中晚都要训练近两个小时,包括劈叉、踢腿、弓马架、旋子等。

岳子博说,那时年纪小,练习基本功比较难熬,又累又枯燥,有时偶尔也想偷懒。有一次,他背着轮胎在空地上蛙跳,实在跳不动了想歇歇,却被父亲在后面抽了他一鞭,不许他偷懒。父亲岳进坦言,练武要坚持,而且很辛苦,因此对的督促很严格。

因为基本功练得扎实,父亲很快就开始传授他整套岳家枪法。16岁那年,央视去岳子博家乡录制纪录片《寻找武穆遗书》,邀请了曾参与拍摄张纪中版《笑傲江湖》的摄影师张世君,张世君直夸岳子博的回马枪耍得漂亮。

到现在,岳子博仍旧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练岳家枪、岳家拳。他说,武术界有句古话叫〝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练习枪法是一辈子的事,需要花时间去琢磨其中精髓。

在岳子博的家里,挂着一幅书法〝精忠报国是家训〞,他说:〝父亲经常用祖上的教育我,要有精忠报国的精神,要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

作为岳飞后人,岳子博很自豪,但也深感压力,他希望以后开一个武馆,出一本关于岳家拳的书,将岳家精神传承下去。

据中央社报导,关于武侠小说中的〝武穆遗书〞,岳飞的第二十八代孙、中华岳飞思想研究会黄梅分会秘书长岳和军表示,真的有,但武侠小说中所写是错的。

岳和军说,该书分为文武两种。文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编撰的〝金陀革编〞,讲述岳飞生平、思想及军事策略等,以及明代时开始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已经与家谱合并。武的部分,捐给官方的那本兵法记录虽然不多,却是岳家军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岳家留的手抄本是不能给外人看的,只传嫡子嫡孙。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新唐人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

孝子与忠臣

文/慧勉

孝子与忠臣

有一次,鲁哀公问:“听从父亲的话,这是孝子吗?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臣吗?”

孔子听了鲁哀公的话,很想讲讲自己的看法,但他又怕鲁哀公不接受,于是,装作没听见的样子,向鲁哀公笑了笑,然后快步出去了。

孔子出来后见到了弟子,他对子贡说:“刚才鲁君问我说: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是孝子吗?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臣吗?我怕鲁君不接受我的看法,所以没回答他。你看我这样做行吗?”

子贡想了想,说道:“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就是孝子;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就是忠臣。这是很对的呀!您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连声说道:“你不懂,你不懂啊!一个国家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大臣四人,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被侵犯;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大臣三人,社稷就不会有危险。父亲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儿子,那么父亲就不敢违背礼义;一个人如果有敢于谏争的朋友,那他就不敢做不义之事。所以,儿子听从父亲的话,并不一定就是孝子;服从君主命令的臣下,也未必就是忠臣。是不是孝子、忠臣,要看他们所遵从的是对、还是不对。你说不是这样吗?”

子贡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

魏武侯谋事

魏武侯足智多谋,善于谋划政事,群臣都比不上他,每次退朝,魏武侯都面带喜色,洋洋自得。大臣吴起看到魏武侯的样子很是担心,他决定进谏魏武侯。

有一天,群臣刚刚退朝,吴起求见魏武侯,他对魏武侯说:“有人对您讲过王的吗?”魏武侯说:“没有。楚庄王有什么故事?”

吴起回答说:“楚庄王特别善于谋事,群臣都不如他,每次退朝,楚庄王都面带忧色,闷闷不乐。大臣申公巫臣(人名)问楚庄王:‘大王常常郁郁不乐,到底是为什么呀?’楚庄王回答:‘谋划政事,群臣都不如我,所以我才忧虑呀!我听人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可称王,自己选择朋友者可称霸,自己谋划政事而群臣没有比自己强的必然灭亡。现在像我这样,没什么太大才能的人,群臣中都没人能超过,可见我国人才实在太少了,这离亡国不远了!所以我常常寝食不安,闷闷不乐呀!’”

说到这儿,吴起看看魏武侯,见他面有惭愧之色,又说道:“同样一件事,楚王忧心、而您却高兴,我希望大王您三思啊!”

魏武侯听完吴起的话,拉着他的手说:“我明白了,是上天让您来挽救我的错误!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参考数据:《荀子》)


原文链接:孝子与忠臣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10日星期四

【文史】潜龙隐迹辽东郡 名士风流厉冰雪

《正气歌》之管宁篇 作者:柳笛

管宁割裂座席,与华歆分坐(网路图片)

《梁父吟》的古调回响在山间草舍,自号“卧龙”的诸葛先生吟唱着慷慨的古曲,躬耕于南阳,相时而动。当皇叔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对时,这位布衣智者终遇明主,从此一飞冲天,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创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业。而在南阳以北的辽东,尚有一位“潜龙”,终生在野不仕,屡次拒绝魏主的征召,立志于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这两人,正是《正气歌》谈及的正气典范:“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飞龙在天,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一腔扶危济世的茫茫正气更是直冲霄汉,千载之下无人与之相匹。而那位鲜为人知的辽东潜龙,亦用独特的方式,维系着对汉室旧主的忠义,修养至刚至大的正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潜龙名为管宁,乃是与华歆、邴原齐名的高士,三人并称为“一龙”。因华歆名气最盛,号为“龙首”,邴原为“龙腹”,管宁居“龙尾”。但若论个人修行,少年时的管宁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淡泊品格。《世说新语》载,管、华上学时,曾在园中锄菜,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目不斜视,照常工作,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看了好久才丢弃。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个乘着轩车高足的富贵大官经过,管宁温书如故,华歆却废书跑出去观看。回来后,管宁割裂座席,与华歆分坐:“子非吾友也!”这便是后世盛传的“管宁割席”的典故。果然,华歆先后作了郎中、太守,曹魏时更封侯拜相,热衷仕途。

管宁处世之道则相反。时值天下动乱,他偏偏北上隐居,远离名利与战事的纷争。自封辽东王的太守公孙度残暴而无节,却因其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得辽东在动乱中偏安一方,声名震于海外。因而管宁等一众名士纷纷选此避难。野心勃勃的公孙度闻君子南来,恭敬地虚席礼待,以图留用。但管宁与之会面时,语出必论经典,不谈时政,断绝公孙度招募之念。其后,他结庐于山谷,表面上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实则忠于汉室的信念从未忘怀。时人避难,多居辽东之南,唯独他选址辽北,以示不存迁徙苟安之意。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管宁默默无言,忠贞的品性却感染了众人,追随他迁居北郡的异乡人越来越多。一月之后,他隐居的周边竟然发展成繁荣的市镇。管宁见世人正气未泯,遂开坛授课,向北郡人传道授业,讲解四书五经、礼仪规范等儒家。自此辽东一郡,外无战火侵扰,内有圣德宣化,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天堂净土。辽东人在管宁的悉心教化下,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令唐尧、虞舜时代的古朴之风悠悠再现。原来,人心皆蕴含善念与正性,君子正直的言行便是启迪心智的良药,能令世人见贤思齐,返璞归真。

累召不应,独善其身

在辽东隐居时,好友邴原性情刚直,常评议时局,言辞激进,深为公孙度的手下所忌。管宁苦心劝诫好友:“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并让他秘密返乡,远离是非之地。《易经》有云:“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管宁看似隐居避世,实则心怀天下。此时汉室衰微,三国争雄,辽东又被割据,邴原的言论即使能切中时弊,但对天下危难的形势并无切实作用,反而祸及自身。在管宁看来,因一时义愤招致无妄之灾不是理智的做法。当君子无所作为时,应像潜龙一般韬光养晦,藏锋守拙。甘愿隐忍一时,修养自身的节操,便可保存实力,蓄势而发,才有可能将一身才学用于当世。

故此,几代魏主下诏拜管宁为官,他皆辞而不受,一心讲学教书。为表明无意仕途的志向,无论四季寒暑,管宁长年穿着最朴素的襦裤布裙,戴一顶皂色高帽。“辽东帽”之名由此而来,成为管宁安贫廉洁的标志。范仲淹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此生,管宁无缘遭逢明主,助其成就一代盛世,便把对汉室的一片忠心献于大汉遗民。当圣贤哲人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等正统精神真正融入辽东人的骨血时,管宁忠君思贤的抱负和忠贞不二的大义,便由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

千古兴亡多少事,是烽火与智谋争霸的舞台,更是天命与人事抉择的因果。这一段三国鼎立的历史,涌现出无数正义的英雄人物,南征北战,雄姿英发。然而,世上还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冷眼旁观,不涉红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对国家最有用的善举。自古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管宁不慕荣利,只因生不逢时,遂退而独善修身。他的经历与早期高卧南阳的诸葛亮何其相似。或许在隐居的日子里,管宁亦在等待明主,择木而栖。然而他不臣于魏、吴两主,更无缘结识汉室刘备,纵有一身才华也无处施展。昔者颜回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被赞之以“贤”。所以管宁也效法前人,选择一辈子做一条混迹海隅的潜龙,表面上看来无用于天下,实则树立了清操高士的典范。

善小常为,正气养生


人事几番浮沉,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网路图片)
人事几番浮沉,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辽东王也从公孙度传至公孙恭,时岁渐趋安稳。客居的旅人相继还乡,唯独管宁清虚自守,安居辽东,一住便是三十七年。三十七年的大好时光,弹指而逝,管宁也从一位青年书生变成了华发渐生的老者。黄初年间,他见公孙恭懦弱无能,侄子公孙渊虎视眈眈,辽东恐生变故,便泛海乘舟,辗转还乡。不出所料,公孙渊果然篡位称王,反魏联吴,可惜功败垂成,连累辽东死者数以万计,哀鸿遍野。

舟行路遥,忽遇海风凛冽,同行的船只不幸沉没。乘客见状惊慌失措,独管宁置生死于度外,镇定自若。正巧不远处有火光闪烁,众人知有岸边可以停泊,便奋力驾船驶去。上岸后,众人发现是座荒岛,毫无火焰灼烧的痕迹,恍然大悟是神明保佑。古人云:“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此船有高士管宁在座,人们都认为是他善心正行,为大家带来遇难呈祥的福报。

回到家乡,魏地权臣先后推荐品行高洁的管宁作官,而他依旧坚定内心的操守,不为名利所动。魏文帝在位时,曾诏问青州刺史:管宁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困顿呢?刺史答:管宁年迈,却尚能自理生活,根据寒热增减衣服,不需旁人扶助;每年祭祀敬神,他都恭谨虔诚,恪守礼教;少年丧母,他不记得母亲面容,仍然撒酒祭奠,常常涕泪纵横;每到夏日,他便拄杖行至池边,洗手濯足,归来便在园圃中漫步。时人认为,管宁隐居并非矫情做作,以显示自己独行高尚;他饱读圣贤书,非常注重身心的纯洁,把修身养性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是真正的高士,淡泊足以稽古,廉白可以当世。

人于末世穷途之际,生无功业之作为,死无圣名以流芳,一生似乎注定碌碌无为。管宁却为世人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意义,也为后代遭遇相似的有志之士指出一条生存之路。若无力扭转乾坤,解天下于倒悬之时运,不如甘守寂寞,修身养性,以一己之力感化时人。愈是寂寞无闻,愈要修炼一身正气,才能正念坚定,圣心长在。#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9日星期三

晏子分食

作者: 罗忍

晏子分食

有一次,齐相晏子正在吃饭,正好齐景公派遣的使者来到。晏子起身迎接,并邀请使者一同吃饭。晏子把自己的饭,分出一半,招待使者,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者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惊叹地说:“唉!没想到相国的家里,竟是这样贫穷啊!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作国君的过错啊!”

于是,景公派人给晏子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从集市上收来的税租,让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说什么也不要,景公三次派人去送,三次都被晏子谢绝。

晏子对景公说:“我并不贫穷,我靠国君的俸禄,已是恩泽惠及家族,而且足够供交游之用,还可以接济穷苦百姓。您给我的俸禄,已是够多的了!

“我听说,接受君主所赏赐的丰厚资财,而转施给老百姓,这是臣下代替君主取悦于民。忠君之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得到丰厚资财.却又不施舍给老百姓,这是私自窃藏君主的恩惠。仁义之人也不会这样做的;靠取悦国君升官,因得罪士人而被贬退,身死而财货被它人占有,这是替别人守藏钱财,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我的家中,现有一些布,一些粮食,已经足够享用了。我为什么还要接受那多赏赐呢?”

景公反问晏子说:“过去先君桓公,用书社(二十五家为一社,书写社人姓名于籍册上,此为书社)五百,封给相国管仲,管仲一点也不推辞,就接受了。可您为什么一再推辞呢?”

晏子向景公揖揖手,郑重地说:“我听说:明达的人,既使思考一千遍,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愚钝的人思考一千遍,肯定会有正确的时候。我想,管仲虽是聪明人,也会有思虑不周的时候;我虽然愚昧,或许也有正确的时候。大概,管仲失误的时候,正是我正确的时候吧?所以我再三推辞,而不敢接受。”

景公听了,点了点头。(多么好的君主,多么好的臣子啊!)

自讨没趣

有一次,齐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手下大臣说:“晏婴是齐国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他的口齿伶俐,唇枪舌剑。现在他奉命出使我国,我想侮辱他一番。你们看用什么法好呢?”

左右大臣纷纷献计说:“等他来了以后,我们绑上一个人,故意从您面前走过。您看到后就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要被处刑。’这样不就侮辱了他(晏婴)吗?”

楚王一听,连连拍手叫好。于是吩咐手下人作好准备。

不久,晏子来到楚国,拜见了楚王。楚王举行盛大酒会招待晏子。宾主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差役,架着一个披头散发的人,从堂前走过。楚王很不高兴地问道:“你们捆绑的是什么人?”两个差役回答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听了,得意地看看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看看楚王,站起身来,离开席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树;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的叶子,极其相似,可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说到这里,晏子笑着问楚王说:“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楚王不解地摇了摇头。晏子接着说:“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南北水土不同啊!”说着,晏子指指堂下的那个被捆的人说:“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不偷窃,来到楚国后却偷起东西了,莫非贵国的水土,容易使老百姓做盗贼吧?”

说完,晏子哈哈大笑起来。

楚王听了,脸色一阵儿白、一阵儿黄。他尴尬地笑着说:“聪明贤智的人,真是不可戏弄啊!我这是自讨没趣了。”

晏子放逐楚巫

楚国有个女巫,通过齐景公的近臣裔款(人名,一个佞臣)的引荐,见到了景公。楚巫陪伴景公玩了三天,景公十分喜欢她,下令把她留在身边。女巫对齐景公说:“您是一个明智神圣的君主,能成就一番帝业啊!可是您即位已经十七年了,成就并不大,原因是您的圣德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可以为您作法(施展法术),请求五帝昭明您的美德。”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他对女巫叩首拜谢说:“请你多多帮助我。”女巫说:“五帝的位置,是在国都的南边,先祭祀牛山,然后再上去。”于是景公下令运送祭祀的用品,并让裔款主持这件事。

晏子听到这件事后,急忙去见景公,他说:“听说君主让楚国的女巫祭祀牛山,有这回事吗?”

景公说:“是的。我想请求五帝昭明我的德行,让神灵降福于我。”

晏子说:“您的话错了!古代统一天下的帝王,用宽厚的德行,来安定国家,他们胸怀宽广,包容一切,诸侯拥戴他,把他作为领袖;百姓归顺他,把他视为父母。因此,天地四时和谐而不失调,星辰日月运转有序而不乱。顺乎天意,合乎民心的君主,才是明智神圣的君主。古代的明君,不频繁地祭祀,不轻信神巫。而您却抛弃贤人,重用女巫,上天是不会降福的。可惜啊!居于君主的地位,却说出如此低下的话呀!”

景公听了,不好意思地说:“是裔款让我亲近楚巫的,我见了她就喜欢上了,听信了她的话,险些做出蠢事来,多亏先生及时劝谏。”说完,景公下令驱逐楚国女巫,并拘捕裔款,晏子说道:“不能把楚巫驱逐出齐国。”

景公很奇怪,问道:“她是个坏女人,为什么不逐出齐国。”

晏子说:“正因为她坏,所以才不把她逐出齐国。您想,把她逐出齐国,一定还会有别的国王,被她迷惑并重用她。您听信了她的话,已经很不明智了。要是让她再去危害别的国家,这也太不仁德了?”

景公说:“您说得对!那该怎么办呀?”

晏子说:“把她流放到齐国东边最荒凉的地方去,让她无法再惑乱人心。”于是,景公下令流放了楚巫,但是把裔款永远囚禁起来。

晏子知礼

晏子是齐国有名的大臣。有一次,他出使鲁国,听说后,就让弟子前去观看,他嘱咐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注意晏子的礼仪。”很快,子贡回来了,他对孔子说: “谁说晏子精通礼仪呀?我看他一点都不懂。《礼记》上说:‘登台阶不能越级,殿堂之上不能快步行走,授给玉器不能下跪。’现在晏子全都违背了,怎么能说晏子懂得礼仪呢?”

晏子拜见完鲁君后,特意去会见孔子。孔子对他说:“礼仪有规定,登台阶不能越级而上,在殿堂上不能快步行走,授给玉器不下跪,可你在拜见鲁君时,都没按礼去做,先生不是违反了礼仪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在殿堂的东楹和西楹之间,国君和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国君跨一步,臣子要走两步。鲁君走得很快,所以我登台阶越级快走,是为了及时到位。鲁君接受玉器时,身子下倾,所以我跪下来授玉给他。要不这样,鲁君低下我站着,那是君卑臣尊,岂不有失君臣之礼吗?我觉得,大的规矩不能超越,小的礼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您说不是这样吗?”

孔子没有回答。晏子起身告辞,孔子以宾客的礼仪,送晏子出去。返回后,孔子把弟子们都叫来,感叹地对他们说:“晏子是精通礼仪的人啊!他不仅知道明文写好的礼仪,更懂得那些没有明文写上去的礼仪,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实行它,这叫理论联系实际。晏子是真正懂得礼仪的人啊!”

(以上均据《晏子春秋》)@*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原文链接:晏子分食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贞观轶事

作者:胡光东

从西元627年登基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他以史为鉴,深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他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富民强国政策,使国力大强、人口剧增,民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呈现太平盛世。

不料,偏偏此时,齐州冒出了一个狂生段志冲,竟上书要李世民退位,由太子取而代之(此事见于资治通鉴),这位年纪不太大,约属于初生之犊不畏虎之辈,竟不懂得贞观之治的来之不易,是吃饱了闲得发慌的傻公子一个。

但他既然上了书,而李世民又习惯于亲阅亲批民间来信并认真处理,此事就闹得满城风雨,吓得太子李治忧形于色,一咧嘴就泪流满面。李治暗自忖之:一旦沾上煽惑民心,图谋篡位的嫌疑,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一些忠于李世民的老臣如长孙无忌等,气得胡子直颤,请求李世民拿此小子开刀以正民风,但李世民看此信后,冷静得出奇。他略一沉思,缓缓批道:志冲是想以匹大的身份要我下台。如果我有罪过,说明此人正直敢言;如果我要是无罪呢,这小子也只不过是一时发疯。以李世民之尊,能如此处理这样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胆敢向朝野拥戴的天子撒野之事,说他有修养有水平并不过分。

李世民劝大臣们息怒。他说:“山川高深吧,那能没点污垢呢?但有点污垢影响不了山川的高深;老天爷大吧,但谁知道何时会有小云雾遮一下呢?天还是那么大。”这话可以理解李世民对此并不在乎。李世民身为封建时代的,尚能如此胸襟广大,实属难能可贵。@*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原文链接:贞观轶事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受四朝君王尊崇的海云禅师

作者:皇甫容

回观天地之阔,望寰宇渺渺,时隐时现的翩翩道心,终待累世百炼之后,自迎霞光通彻。(网路图片)

这位悟境宏阔,他能任凭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腾蹑烟霞之上,高吟古调;恬于素食寒衣,开怀纵笔,端写灵篇妙章。在无边无垠的荡荡乾坤中,终以初心揣千乘明珠,不惧万仞高峰险阻,参透几重欢乐。绵延时空,这道禅心如天籁,曾向人间一度,天外空归;亦如明镜,形鉴宋、金、蒙元。他就是备受四朝王公贵族尊崇的禅师——海云印简。

据说,海云七岁时,他的父亲教他诵读《孝经》的“开宗明义”章,海云突然问:“开者何宗,明者何主?”当时他的父亲一听,既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又非常惊讶小儿之空灵,心想:此儿必非尘世中人。于是就带他去拜见传戒颜公。

颜公为观其根性,就教他石头和尚的《草庵歌》。海云唱道:“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一面唱,一面不由自主地挥着小手,手舞足蹈。颜公看在眼里,心中赞叹。8岁时,中观沼禅师就收海云为徒,他8岁落发,11岁受具足戒正式为僧。后来海云随同沼公前往岚州广惠寺,此时海云已能升座演法。

在寺院中海云最小,未泯的童心又伴着禅心。一天,寺院的禅师对一个说:“你到海云的背上拍一下,等他回头时,你向他伸一根手指,看他有何反应?”这个僧人真的就去拍了一下,谁知海云只是向上竖起一根手指,然后头也不回就走了。僧人惊讶:小童如此老成,又颇有神通。

回观天地之阔,望寰宇渺渺,时隐时现的翩翩道心,终待累世百炼之后,自迎霞光通彻。(网路图片)
到海云18岁时,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军攻陷了宁远城和岚城。一时之间,寺院众僧纷纷逃散,唯有海云独自留下守侍老迈的沼公。沼公见他求道之心至诚至仁,临危大难毫无惧意,于是就对他说:“你的因缘当在北方朔漠,我将会和你顺应天道,一起前往北方。”

第二天大军入城,大将史天泽见海云气宇轩昂,毫无惧意,心中暗自惊奇。另一位大将李七哥就问他:“你是出家人,是修禅,还是修道?”海云说:“修禅就像僧人的羽翼,如国之用人,必须文武兼济才好。”两位大将见他年纪不大,却颇有胆识应对不凡,于是就以礼相邀海云和他的师父沼公。沼公开示教导这两位大将,二将听闻法理,也觉心中开阔,喜由心生,于是就对沼公行弟子之礼,并与海云结为金石之交。

此后,史、李二将又将他们推荐给南征统帅、蒙古帝国“四杰”之一的太师木华黎。木华黎请海云师徒来到北方的赤城弘法,同时,还特意向远在西征的成吉思汗汇报此事。成吉思汗颁旨说:“你派人来说的老长老、小长老,他们都是祝告上天的人,一定好好予以衣粮供给奉养。”

沼公和海云师徒二人得到成吉思汗的敬重,奉诏住持兴安香泉院。同时,太祖赐沼禅师为“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之号,赐海云“寂照英悟大师”之号,并以官禄奉养。

沼公圆寂后,海云化缘建塔,供养沼公顶骨舍利。一天晚上,海云忽闻空中有人喊他的名字,并对他说:“大事将成,毋滞于此。”次日黎明,海云就策杖前往燕京。途中经过松铺,忽然天降大雨。海云在一处悬崖下避雨留宿。就在他敲击燧石取火时,海云豁然大悟(开悟),他摸着自己的脸说:“今日始知眉横鼻直。确信天下老和尚说的不是梦话!”

在海云抵达大庆寿寺的前一天晚上,中和璋禅师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异僧手持禅杖,迳直走入方丈室内踞坐。璋禅师通知众僧:“今日但有僧过,当令来见老僧。”到了傍晚,海云果然来到大庆寿寺。海云一到,璋禅师就笑着说:“此夜来所梦者。”

海云接任大庆寿寺住持后,道丰日隆。他手刺血和金泥书写十六部经书,广布天下,并为数百王公贵族受戒。当时,蒙古尚未定都燕京,当时占领燕京的重要将领、掌管庶民生死大权的是忽都护。

忽都护常来拜见海云,听他讲经说法,而且还经常讨教诸如“蝗灾”、“出猎”、“刑罚”等问题。当忽都护询问打猎一事时,海云“对以救人为急;驰骋娱乐之事,非所为宜”来回答;当问及刑赏诸事时,海云则说:“心当以仁恕为心,方为善。”金国溃亡后,海云又特别向忽都护提出,应当对孔子后裔孔元措袭封“衍圣公”头衔,蒙古贵族接纳了此建议。

从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到蒙哥,四代君王一直对海云崇敬有加。海云悟境宏阔,说法圆融,他的敦厚也倾倒了很多蒙古贵族。元太宗窝阔台仰慕海云之名,特遣使赐以“称心自在行”。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海云被推为主持,后赐号为“光天镇国大士”。1247年,贵由汗“颁诏,命师(指海云)统僧,赐白金万两”。

早在1242年,当时尚未即位的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请教佛法,曾邀请海云赴帐内。忽必烈曾问:“佛法中是否有安天下之法?”海云回答道:“社稷安危,在于生民休戚。休戚安危,皆在于政。而政在天、在人,皆不离心。”

忽必烈请问佛法后,遵从海云受菩萨戒。海云劝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并开示:“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常行方便。皆为佛法。”后来,忽必烈取海云之号,改燕京普济禅院为“海云禅寺”。

海云以庙堂之高,传佛法大义;于辽疆神州,传仁恕之风。他顺天道应运入世,在四方征战的天时之下,为世道增添“仁恕为心”的浓重一笔,既延存神传文化的血脉,也使普天黎民得闻佛法,“以正道统”。

想必海云“自有孤高栖凤质,能教倜傥化龙形”。当男儿了悟道法,恬素返归希夷,如芥纳须弥,毛吞大海。纵使他身披纸袄麻衣,脚履敝屐葛屦,也不会改修道初心。回观天地之阔,望寰宇渺渺,时隐时现的翩翩道心,终待累世百炼之后,自迎霞光通彻。#

来源: 责任编辑:林斌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朱裳与“无愧亭”

文/云浩

朱裳,明代沙河(今河北沙河市)人,从小聪明过人,“每举足必就高处曰吾处不污也”,十四岁即入县学。进士及第,曾任巡按御史多年,官至副都御史,他廉洁奉公,匡扶正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位深为百姓称赞的清官。

正德十年,朱裳出任河东巡盐御史。当时明武宗的亲信锦衣卫左都督钱宁,恃势胡为,飞扬跋扈,长期派人买卖私盐从中谋利,无人敢管,朱裳坚持依法予以惩处,查禁了他们贩卖的私盐。

明武宗时期,宦官专权。当时刚正不阿的监察御史王相,在巡按山东的时候,发现宦官黎鉴假借给进贡之名在当地盘剥百姓敛财,加重地方负担,民间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王相弹劾黎鉴的徇私舞弊,祸国殃民的罪行。结果,黎鉴却在皇帝那里诬陷王相,使王相被诬下狱。朱裳外巡回朝后,查明王相被诬陷的事实,即上了两道奏折:《救御史王相疏》和《劾镇守黎鉴疏》,陈述王相的正直及所蒙的冤屈,劾奏黎鉴的八条罪状,向明武宗分辩忠奸是非,使王相得免于死。明武宗贬王相为江苏高邮县的判官。

明武宗重用宦官,挥霍无度,不理朝政。如他重用奸佞江彬大兴土木,抢夺民田,到处扩建皇庄。还在皇宫里开店,让大臣们购买。江彬怂恿明武宗外出巡游,先是到昌平,后来又乔装改扮到宣府镇,这件事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对,可是明武宗不听谏言,又下诏南巡。众臣纷纷上书阻拦,明武宗大怒,下令把40多人下狱,107人在午门前罚跪五天,受到廷杖的146人,想以此堵住朝臣的进谏。

这时,朱裳从外地巡按回京,他听说此事后,不顾个人得失,决意上书。他力谏明武宗“正心、讲学、戒游佚、近君子远小人”,并直言不讳地要求皇帝下“罪己诏”,即颁发自责的诏书,承认自己的错误,向黎民百姓谢罪,明武宗未予采纳。朱裳再次上书,“极陈小人荧惑之害”,希望皇帝励精图治,惩办奸佞,明武宗于是将朱裳贬到偏远的巩昌(今甘肃陇西)任知府。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中,朱裳敢于进谏,不畏强权,表现出其忧国忧民的正义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

朱裳到巩昌任知府。巩昌偏远落后,连年旱荒,瘟疫流行,西夷猖獗,百姓困苦。朱裳到任后,虔诚向上天祈雨,致大雨连下十天,缓解了旱情,民众称其为神人。他首先制服了西夷,使境内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随后,建立规章制度,施行教育,鼓励生产,时间不长,人民安居乐业,全府面貌为之大变。由于他的“治行卓异”,明世宗嘉靖二年,朝廷“综核吏治,天下吏卓异者五人,裳居第一”,获得了朝廷嘉奖。

嘉靖七年,朱裳任右参政,提督粮储,凡有征派必亲自前往。政务之余,他还常常“与诸生讲学不倦”。嘉靖九年,他任浙江左布政使,剔奸除弊,惩恶扬善,堵塞各种徇私舞弊的漏洞,使浙江吏治大为改观,兴起了清廉之风,使贪官污吏不得不有所收敛,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嘉靖十二年,朱裳任右副都御史,督察全国河道水利治理,由于黄河水患祸及人民生命财产,他提出了许多治河方略,并亲自参与施工,督修河道。

朱裳希望百姓生活在尧舜那样的理想社会,他每到一处,注重教化,淳化民风。他体恤民生,如他负责监督河东盐务时,亲眼目睹了盐丁们服役时的辛勤劳作,写下了《捞盐诗》,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征调万名盐丁在盐池从事捞盐生产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朱裳为官数载,始终洁身自好,生活简朴,他以清贫为乐,自号“安贫子”。朱裳少年时便丧母,在任浙江左布政使时,他特地将父亲接到自己的住处赡养。朱裳父亲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而且对要求十分严格,一再教育朱裳要以先贤圣人为榜样,廉洁守正。自己虽年老,一碗饭、一身衣、一床被子足矣。朱裳同僚看到他父亲的衣服实在太破旧了,知道他家境贫寒,便利用祝寿的机会给其父送了一件新衣,但被其父坚辞谢绝。

后来,朱裳担任右副都御史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家中仍是“草舍席门”,“一如寒士”。他在外为官多年,没为家里添置一亩田,没有翻修一间屋,却常常尽其所有周济乡邻,救人之窘,乡亲们有了事都愿意找他解决。人们敬佩他的人品,清廉爱民及正义敢言的风骨,在家乡为其修“无愧亭”一座,立石碑表彰他的功德业绩,流芳千载。同时也勉励后人为人为官要做到“无愧”——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苍生,无愧于自己的良知。

(源自《明史》)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社稷之臣

作者: 默安

晏婴罚酒

晏婴长期过着近似清贫的生活,与那些锦衣玉食的达官权贵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有人暗暗寻找机会,想整整晏婴,让他吃点苦头。

有一天,齐景公饮酒,大臣陈桓子站在一边侍候。恰巧,晏婴有事来找景公,陈桓子眼珠子一转,想出一条妙计:晏婴不善饮酒,今儿个非逼他饮几杯不可。

晏婴来到跟前,陈桓子忙对齐景公说:“请罚晏婴喝杯酒!”齐景公问:“什么理由啊?”陈桓子说:“晏婴故意装穷。你看他穿的是布衣,坐的是旧车,拉车的马又是匹老马,这是隐没国君的赐予嘛!”齐景公正在兴头上,笑道:“行啊!”侍从手脚麻利,即刻斟满一大杯酒,端到晏婴面前说:“国君罚先生喝酒。”

晏婴没有思想准备,见满满一大杯酒,心中发怵。不过,他很冷静,发问道:“罚我喝酒,什么理由啊?”陈桓子把话接了过去,得意地说:“罚你喝酒,理由多的是。国君赐给高官勋爵,使你尊宠;赐给你百万钱财,使你富裕。朝中群臣的官爵,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而你却故意装穷,整天穿一件粗布衣服,坐一辆旧车,拉车的马还是一匹老马。你这是隐没国君的赐予。难道还不该罚酒?”

晏婴端起酒杯,离开座位,从容地对齐景公说:“我有话说。我是喝了酒再说话,还是说了话再喝酒呢?”齐景公随口说:“就先说话后喝酒吧。”

晏婴于是说道:“国君赐给我高官勋爵,使我尊宠,但我不是为了显达才接受的;国君赐给百万钱财,使我富裕,但我不是为了富足才接受的。我之所以接受官爵和钱财,只是为了执行君命和畅通政令。我听说,古时候的贤臣,有接受了国君优厚的赏赐却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或临事守职而不胜其任的,那是一种罪过。现在,国君的内侍和我的父兄,若有流离失所、露宿荒野的,那是我的罪过;国君的外臣和我的部下,若有缺衣少食、逃亡四方的,那是我的罪过;战事不止、兵器不整,那也是我的罪过。唯独这穿布衣、坐旧车、驾驽马,不是我的罪过。况且,承蒙国君赐予我的很多很多,使我的父族人都能坐车出门,母族人都能丰衣足食,妻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还有京城里的贫寒士人,等待我救济后才生火做饭的,有好几百家。请问我这样做,到底是隐没了国君的赐予,还是彰扬国君的赐予呢?”

齐景公恍然大悟,原来晏婴是个高瞻远瞩、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他高声赞道:“好!”并说:“这么说,应当罚陈桓子喝酒!”

陈桓子傻了眼,自知理亏,只好乖乖地受罚,喝了那满满的二大杯酒。

社稷之臣

晏婴在齐景公时任卿,相当于宰相,总揽国事。一年冬天的早晨,晏婴侍奉景公,景公怕冷,命晏婴给自己端一碗热粥来吃,晏婴回答说:“我并不是陛下的厨师,就免了吧!”景公又命晏婴给自己取一件裘衣来穿,晏婴回答说:“我并不是陛下的仆人,就免了吧!”

齐景公见指挥不动晏婴,便生气地说:“那么,先生对于我来说,到底是什么身份呢?”晏婴回答说:“社稷之臣。”

齐景公问:“什么叫社稷之臣?”晏婴回答说:“所谓社稷之臣,能辅佐国君决断国家大事,使上上下下的人都懂道理;能统领百官各尽其职,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好地发挥作用;能发号施令,传播到四面八方,让所有的人执行。”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这番话,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再不叫晏婴做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了,而且在不讲礼仪的场所,绝不见晏婴。

又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道:“一个忠臣,应该怎样侍奉国君呢?”晏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国君有难,忠臣不盲目从死;国君逃亡,忠臣不盲目跟从。”

齐景公听了这话,气得大喊起来,说:“好啊,你这个晏婴!我封你土地,赐你爵位,使你显贵,而我有难,你不从死;我逃亡,你不跟从。这还能说是忠臣吗?”

晏婴不慌不忙,笑道:“陛下说了的话就付诸行动,言而有信则终身无难,臣哪会去死呢?陛下听从大臣们的谋划,善于纳谏则终身不会逃亡,臣又何必跟从呢?不过,话又得说回来,陛下假若说了的话不去实行,一旦有难,那么从死者是妄死而已;陛下不听从大臣们的劝谏,一旦逃亡,那么跟从者也肯定是假意的。所以,所谓忠臣,就是那种善于向国君进谏并使其采纳,而不与国君一起陷入患难的人。”

晏婴的话尖锐而深刻,齐景公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很对!很对!”

齐景公悔过

齐景公曾经骄奢淫逸,为了满足私欲,生活上很不检点。晏婴考虑到国家利益,反覆严词正谏,使齐景公的行为略有收敛。

一次,齐景公劳民伤财,修建了一座豪华壮丽的高台。高台建成以后,他又要铸一口大钟,置于高台上。晏婴看不过去,出面谏道:“陛下不顾国力,为了一己之欲,已经修建起高台。现在又要铸钟,无疑是要加重百姓的负担嘛!百姓已经叫苦连天了!陛下追求享乐,搜刮百姓而使他们怨声载道,这是不祥之兆。”齐景公低头想了想,觉得晏婴的话很有道理,遂下令停止铸钟。

又一次,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匹马拉的大车,携带几名美女,出宫游玩。大臣正闺刖认为这样有失国君的尊严和体面,跪在地上,挡马阻拦,说:“你简直不是我的国君。”景公受阻,兴致全无,只好返回宫中。景公回宫,心里感到惭愧,连续几天不上朝。晏婴不知道所发生的事,见国君几天不上朝,觉得奇怪,就问同僚裔敖道:“国君为什么几天不上朝呢?”裔敖把几天前发生的事叙说了一遍,晏婴终于明白,原来国君不上朝是惭愧所致。

于是晏婴求见齐景公,齐景公不等他开口,便自责道:“几天前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天,我披头散发,乘坐六匹马拉的大车,携带几名美女出宫游玩,被正闺刖挡驾了。他对我说:‘你简直不是我的国君。’你知道,我这个国君,是周天子赐封的,要带领百姓奉守宗庙。现在,正闺刖跪地拦马,使我觉得愧对国家,我还有什么脸面与其他诸侯平起平坐呢?”晏婴见齐景公能够自责,倒也欢喜,于是说:“陛下不必为此烦恼。臣听说,下无直词,上无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时候,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所有的官吏都敢讲真话;君王好行善事,老百姓说话都没有忌讳。现在陛下的行为有了过失,正闺刖跪地直言,这是陛下的福气,所以臣来庆贺。请陛下以贤明君王的胸怀和气魄对待这件事,给予正闺刖以一定的赏赐。”

齐景公听晏婴这么一说,不禁大笑起来,说:“可以。”随即下令,赏正闺刖双倍俸禄。第二天,就又上朝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

(以上均据《晏子春秋》)@*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原文链接:社稷之臣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7日星期一

铜带清香

文/严自律

蔡懋德,明朝末年的昆山人,曾任江西提学副使,后来又任济南道长官。

有个任泰安州知州的官员,平素贪财受贿,凶暴不法,平时胆大妄为,但他却害怕蔡懋德。

他闻知蔡懋德将要到泰安来视察,惧怕自己受到查处,于是在蔡懋德生日那天,带着金制袍带、绸缎衣服,恭恭敬敬地献给蔡懋德,为他祝寿。

蔡懋德提了提自己所束之袍带,笑着说:“我十多年来,一直束此铜带。近来愈来愈感觉:它自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呢!”

送礼的那个知州,自觉惭愧没趣。第二天,那个泰安知州,便自动解除官职而去。

从此之后,蔡懋德所到之处,贪官污吏,望风引避。

正是:

廉德之人鬼神钦,

顶天立地铁铮铮。

浩然正气沛寰宇,

魑魅魍趱哪敢侵!

(事据《明亡述略》)


原文链接:铜带清香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杀贤士会失民心

作者:辛弃名

公孙龙/网路图片


白马非马的新证

公孙龙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名家(逻辑学家)。有一次,他在赵国平原君家中,与的后人孔穿相见。孔穿对公孙龙说:“我早就听说您道义高尚,很有学问,我很想做您的弟子。但我不赞同您提出的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的学说,只要您肯放弃这个说法,我就做您的弟子。”

公孙龙笑着说道:“您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就是因为我主张白马非马的学说呀!现在让我放弃这个学说,那我还教授弟子什么呢?您想拜我为师,一定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我吧。可现在您要我放弃我的学说,这是你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这不是搞错了吗?”

公孙龙停了一会儿,又说:“我听说这样一个,楚王曾经带领群臣在云梦泽中打猎,他拉开大弓,搭上箭,向野兽猛射。可不知怎么搞的,楚王把弓弄丢了,大臣们都请求去寻找,楚王却说:‘不用找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楚王的仁义还没做到家,他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何必要加上个楚国呢?’可见,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你认为孔子的区别是对的,但却说我区别白马和马是错的,这有道理吗?”

孔穿听了无话可答。

公孙龙用孔穿的先人孔子的事例,来证自己的学说“白马非马”的逻辑的正确性是对的,并且很有说服力。(据《荀子》)

杀贤士会失民心

晏子曾任齐庄公的大臣,由于他足智多谋,许多建议都被采纳。每次朝见,庄公都赏给晏子许多礼物,并增加食邑。可是没过多久,庄公听信谗言,不再重用晏子了,每次上朝,都消减晏子的食邑和爵位,最后,把晏子的爵位和食邑削减完了,晏子成了平民百姓。晏子仰天长叹,突然又哈哈大笑,他的仆人很奇怪,便问道:“先生为什么时而叹息,时而又大笑呢?”

晏子说:“我叹息,是哀痛国君快要遭到杀身之祸了;我大笑,是庆幸我得以保全自身啊!”

果然,没过多久,大夫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晏子前去吊唁庄公,来到崔杼的家门口,随从人员问他:“你是来为国君而殉死吗?”

晏子说:“难道国君只是我一个人的吗?为什么要让我死?”

随从说:“你现在逃走还来得及。”

晏子说:“为什么劝我逃走,难道是我有什么罪吗?”

随从说:“你赶快回去吧!”

晏子说:“国君已死,回到哪里去呀?国君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死,臣子就为他去死,国君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逃亡,臣子也跟着逃亡;国君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死或逃亡,臣下为什么要为他去死或逃亡呢?现在让我去死或逃亡,理由在哪里呢?”

刚说完,崔杼的家门开了。晏子快步走进去。崔杼见到晏子,连声说道:“你为什么还不死,你为什么还不死?”

晏子反驳说:“祸乱开始时,我不在场;祸乱结束了,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死?我听说,把逃亡看作是忠君的人,不足以保全国君;把死看作是有节义的人,不可以为国立功。我难道是国君的宫妃侍女吗?他上吊我也随着上吊,他死我也随着死吗?”说完,晏子袒臂脱帽坐在地上,把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放声大哭。哭了一会儿,晏子站起来就走了。

崔杼的手下人劝他说:“一定要杀掉晏子,不能放了他。”

崔杼说:“晏子十分贤德,是位贤士。他的作为和言行,全没有错。老百姓都拥护他!不能杀他,杀了他,我就会失尽民心,我就完了!”(据《晏子春秋》)

晏子教齐景公求雨得雨

有一年,齐国一连几个月都没下一滴雨,土地十分干燥,老百姓根本没法子播种,眼看着就要错过了播种季节!

齐景公十分着急,他召集群臣询问对策:“天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没粮食吃了,个个面黄肌瘦。我已叫人占卜了,说是山神河伯作怪,我想稍稍征收一点儿钱,来祭祀山神和河伯,你们说可以吗?”群臣听了,不知可否,谁也不敢吭声。

景公看看相国晏子,晏子走上前对他说:“我看不行。”景公问:“为什么?”

晏子说:“祭祀山神、河伯,有什么用呢?山神本来就是用石块作躯体,用草木作毛发。长时间不下雨,山神的毛发,也会被晒得枯焦,躯体将晒得滚烫,它还不知道求谁下雨呢?您去祭祀它有什么用呢?”

景公叹口气说:“既然这样,那祭祀河伯可以吧?”

晏子说:“也不行。水是河伯的国土,鱼鳖是河伯的臣民。长久不下雨,泉水都已枯竭,大小河流也将要干涸,河伯的土地将要丧失,他的臣民也将要干死。难道河伯不想要雨吗?它也是没有办法呀!”

景公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您应该离开舒适的宫室,到野外去露宿,经受风吹日晒,诚心诚意地为自己的国家和老百姓,同患难、共辛苦,然后担忧祈祷,这样也许会下雨的。”

景公无奈,只得按晏子说的去做。他离开华丽的宫室,来到荒野,不顾酷日当头,不怕夜宿野外,日夜察看民情。过了三天,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老百姓都及时地把庄稼栽种完了。(据《晏子春秋》)

齐景公占梦

有一次,齐景公得了肾病,一连十几天卧床不起,大臣们都十分着急。

一天晚上,齐景公作了一个恶梦,梦见自己和两个打了起来,最后自己被打败了,景公十分不高兴。

第二天,晏子上早朝,景公对他说:“昨天晚上我作梦和两个太阳打了起来,最后我被打败了。这是不是预兆我的病没救了?”

晏子沉思片刻,回答说:“您不必担心。我去请占梦人,让他为您占卜吉凶吧。”说完,晏子便出宫派人去找占梦人。

不一会儿,占梦人被接来了。占梦人问晏子说:“您有什么急事找我吗?”

晏子说:“昨天夜里,国王作了一个恶梦,梦里和两个太阳争斗起来,结果被打败了。国王觉得此事很不吉利,怀疑自己的病没救了,所以特意让我请您来占卜一下,看看这个梦是吉还是凶?”

占梦人听了,不加思索地说:“请反其意解释吧!就说被打败实际上是没被打败。”

晏子听了,连连摆手说:“不要这样做。国王得的病属阴,而他梦见的太阳属阳,他不能战胜二个太阳,正是一阴不能胜二阳,这是预兆国王的病,马上就会痊愈。请您照我说的这样,去告诉国王。”

占梦人进内宫见齐景公,景公对他说:“我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而不能取胜,是不是我将要死了?”

占梦人按晏子所说回答道:“大王您不必担心啊!您所患的病属阴,您梦见的太阳属阳,一阴不胜二阳,这是预兆您的病将痊愈了。”

齐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心情也畅快起来。过了几天,他的病果然痊愈了。

景公找来占梦人,要好好地赏赐他。占梦人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么说的。”景公又派人召来晏子,问晏子其中缘故,晏子说:“是我教占梦人这样说的。如果我自己说,您一定不相信,所以我让占梦人说,占梦人说了之后,果然产生奇效,所以这是占梦人的功劳,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景公称赞他们说:“晏子不争夺别人的功劳,占梦人不隐瞒别人的智慧,你们都是有才德的人啊!”于是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二人。(据《晏子春秋》)@*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啮雪吞毡十九年 清操不改立汉节

《正气歌》之苏武篇 作者:柳笛

台北市中国画学研究会书画家周东和的水墨画《苏武牧羊》。(钟元/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一杆旄饰尽落的八尺汉节,一群温顺无言的白羊。北海边,衰草上,夕阳的辉光将他的背影拉得很长,纤细得仿佛不胜塞外风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风屹立、百摧不折的符节。在满目萧瑟的寒冷和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这个画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传、翰墨相续,化为“苏武牧羊”的歌谣和诗篇。

犹在耳,匈奴单于荒谬的流放命令,待公羊产子,方可归来;犹在目,降臣卫律色厉内荏的劝降举止,以称兄道弟相诱,以刀剑封喉相迫。浩瀚天地间,去国离乡的苏武行走在一条如履薄冰的人生狭路上,后退一步,便是锦帽貂裘、马畜弥山的封王富贵;前进一步,则是身膏草野、生死未卜的无尽苦役。生与死,穷与显,忧劳与享乐,忠君与叛国,无一不是人性的重大考验。苏武,以身之察察、魂之浩浩深入虎狼之窟、苦寒之地,每走一步都做出俯仰无愧的抉择,在世间留下了涤荡乾坤的凛然正气。

杀身以成仁

雄踞漠北的游牧民族,自古便是为患中原的铁骑劲敌。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纷争无数,或征战或议和,战与和的变化微妙莫测。为了知己知彼,两国之间常常互通使者,打探邻国机密;两国复羁留对方使臣,以示威慑。天汉元年,初即位的且鞮侯单于为保护王位,向汉帝示好,尊为“丈人”,送回扣留的汉使。武帝圣心大悦,亦派使者持节送还匈奴使,并带去丰厚的礼物。苏武的传奇,便始于这条出使之旅。

苏武作为中郎将,是此行的正使,另有副使、常惠等人随行。手持汉节的苏武,怀抱忠君报国的豪情,正引领浩荡的汉军出使四方,再现大汉德威。出塞、朝见、献礼,苏武恪尽职守,进退有度地昭示了德服远人的礼节和宽厚,尽管单于骄纵蛮横,苏武也终不堕汉天子之威。一切都在计划中有序地行进,当苏武收拾行囊归心似箭时,一场无妄之灾落到这批汉使身上。

时值匈奴内乱,缑王与降臣虞常,并与副使张胜合谋,欲劫持单于母亲、射杀汉降将卫律。事败,缑王被斩,虞常遭生擒,大臣卫律亲审此案。张胜恐虞常供出自己,将合谋一事告诸汉使。苏武闻之,自知轻重,汉使谋算匈奴王,两国关系立时变得紧张,归汉之行自是阻碍重重。当务之急是如何维护汉朝尊严,不辱君命。他说:“此事必定牵连到我身上,见犯乃死,有负国家。”抉择便在一念之间。他欲杀身报国,幸被拦下。众人劝他,事态尚未明了,莫如打探消息,见机行事。

合谋之事果然被招出,且鞮侯大怒,欲招降汉使。卫律受命,宣苏武等人,独苏武不应,与手下人诀别:“屈节辱命,即使生还又有何颜面归汉?”说罢,他引刀自刺,遂气绝。众人悲哭不止,卫律出于私心亲自抢救,置火堆帮他逼出瘀血。半天以后,苏武大难不死,渐渐恢复气息。且鞮侯壮其节,日夜遣人探望,招降的心愿越发强烈。

富贵如浮云

待苏武痊愈,卫律审讯虞常,命开始新一轮诱降诡计。他先斩虞常,威慑他人,副使张胜贪生怕死,下拜请降。苏武却冷静地辩护道:“我一未同谋,二不是造反者的亲属,何罪之有?为何要投降匈奴?”卫律提剑抵在他颈上,傲然冷笑。三尺青峰沁出森森寒气,苏武浑然不觉,依旧安如泰山。

卫律心知死亡威胁不了这个汉人,企图用名利来动摇汉使的忠心。苏武生死不惧,岂因祸福而避趋?自以为是的卫律见苏武不言,欲以私交收买:“君因我降,我们从此就是兄弟;若不归顺我,以后哪还有你反悔的机会?”

苏武乃堂堂汉臣,正气浩然,失节叛主的小人在他眼里就像蝼蚁一样微不足道。他本不屑与之对话,但见此人冥顽不灵,对他怒斥道:“你身为汉臣,却背主求荣,我见你有何用?单于信任你,让你处置谋反之事,你却妄图杀汉使,坐视两国交恶。以前那些杀汉使的蛮夷小国,最后都被大汉消灭,如今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之论入情入理,既挑明来者不堪回首的往事,更点出残害使臣的后果,义正词严,气势磅礴。卫律经一场责骂,更是冷汗涔涔,羞恨难当。在他看来,苏武不过是个死里逃生又自身难保的弱者,但他的胆气和睿智,竟然能让自己斗志与气焰全无。他自知无法再和苏武辩论,只得仓皇退下。单于纳贤之心不灭,卫律怀忿之意愈炽,君臣更相计议,如何进一步逼迫苏武就范。

苦寒心愈坚

第三次,单于不再派人游说,而是把苏武幽禁于地牢,断绝一切。他们以为,生存的危机能够摧毁勇士的意志,然而匹夫不可夺其志,苏武再一次展现了神异之处。虽然天寒地冻,无吃无喝,却逢雨雪霏霏,他卧地啮雪,吞毡毛充饥。苏武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匈奴人奉之为神!然单于偏要倒行逆施,想出更荒唐的私刑,派苏武去海边牧羊。若公羊群能生下小羊,他才可返回。苏武继续忍受着匈奴人残忍的用心,他一手执鞭,一手持汉节,与数只白羊一同踏上漫漫旅途。途穷路杳,廪食不至,苏武靠野果充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毛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一阕牧羊曲,唱尽苏武流落胡地的悲苦辛酸。匈奴人,甚至单于都不理解苏武,只要他肯低头顺意,转身就是享用不尽的富贵荣华,而在千山鸟尽、万径人绝的海边,谁又知道他受的苦楚,谁又看得见他的忠贞?他这般自苦,究竟为了什么?

苏武却不在意。他手中的汉节已经说明了一切。节是汉家天子赐予臣子的信物,使臣代天子出使他方,必持节象征天子意志。节不倒,一朝尊严便长在。苏武出使匈奴,是忠君之事,他在胡地的一举一动更是代表了天子的风范与汉族子孙的气节。所以,他愿承受任何苦难,也绝不屈服于蛮横的匈奴。即使到了遥远的北海,平日里只和牲畜相处时,苏武依然手执汉节,卧起操持,片刻不离身。十九年过去了,汉节上的旄饰早已脱落,正如他瘦骨支离的身躯,而汉节依旧挺立,更像是他愈挫愈强的灵魂!

人生如朝露,疏忽而已,有的人选择及时行乐,放纵无度;而有的人,忍非常之忍,行非常之行,只因心中一星信念不灭,一缕正气擎天。

最后一次,单于使出杀手锏,请出了汉朝降将李陵。李陵是苏武的至交,因一次战役被俘不得以屈降胡地。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得非常果决。那么,他能否经受得住情感的束缚呢?

丹心贯日月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莺歌燕舞,酒入愁肠,李陵的造访不仅带来故人的问候,而且雪中送炭,用酒食宴会温暖一个异乡客的身心。然而苏武只论旧交,不言其它。他心如明镜,这不过是单于无计可施下的更无奈的下策。终究是李陵忍不住切入主题,妄图摧毁他赖以支撑的忠君正气。他说,伴君如伴虎,你的兄弟都因犯错而畏罪自杀,母亲早早去世,妻子年纪轻轻就改嫁他人,其它亲人也生死未卜。这样一个法令无常的汉朝,这样一个残缺破碎的家庭,你还要为谁守节呢?

苏武知道李陵不会轻易罢休,便向他表明心迹:“我们父子三人都是靠栽培,才能封侯拜将。如果要用生命报答朝廷,即使遭受斧钺汤镬这样的酷刑,我也甘愿承受!臣事君,就像子事父。我为君父而死,死而无憾。”他更大义凛然地说:“我料定自己是个死人了,如果非要逼我投降,那么让我死在你面前!”李陵背汉,心底对汉朝的情感怨恨多于愧疚,但他看到苏武以命守节,不禁为之动容,仰天长叹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说罢,这位失意的汉家叛将更是泣下沾衿,悲恸而去。

不知过了多少年,汉昭帝继位,汉匈又结秦晋之好。汉天子没有忘记苦守海边的苏武,派使者寻找义士的踪迹。在汉使与单于的极力斡旋下,苏武终于守得云开,再沐汉宫明月的清辉。昔我往矣,车马辚辚;今我来思,同行者九人。这一切的悲壮与苍凉,凝结成史传浓重的一笔:“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装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的忠肝义胆感天动地,不为高官厚禄,更不为后世虚名。长安的殿宇山长水阔,天子的垂怜遥遥无期,苏氏的亲眷生离死别,他独守着北海的荒凉,一任半生的大好年华都化作一杆瘦影,孤立于万丈瀚海。这身影,却遥映着大汉的志气,支撑着大汉的天地。

苏武留胡,百种邪气向他侵袭:漠北冰天雪地之寒气,胡人傲慢无礼之戾气,降臣失节失志之奴气,廪食粗劣腐朽之霉气,知己渐行渐远之悲气,亲眷生死未卜之怨气??而他仅凭一身忠贞的正气,在这险象环生的困境中顽强生存,甘守寂寞十九年,更能全身而退,征服了野蛮的匈奴人,更鼓舞了无数汉家儿女!#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6日星期日

情义的力量

作者:陆文

秦始皇/网路图片


情义的力量

情理与正义,可以感动人心,渗透肌肤和骨髓。有时不过是急促之间,说出的几句凭良心的话,或者起初并非奇异高明的卓识,只是诚述而己,却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楚昭王遭受吴王阖庐带来的灾祸,国家灭亡,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都赶来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你们回去吧,不要担心你们没有国君!”楚国的父老们说:“哪能再有您这样贤明的国君!”于是就一起跟随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则跑到秦国,在秦王的宫廷上,哭着请求秦国出兵去援楚。楚围最终因此而复兴。

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的叛乱,逃离京师长安(今西安)。走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跟随他的士兵都很想逃走,并制造谣言,蛮横无理,图谋叛乱。唐玄宗把士兵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用人不当,招致胡贼安禄山的叛乱,现在必须到远处躲避叛车的锐气。大家仓猝之间跟随我出走,来不及与你们的父母妻子告别,我非常惭愧!现在请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家去吧,我自己要和子弟们前往四川,现在就和大家告别。你们回去见到父母及长安的父老们,请代我向他们致意问候!”随从的士兵听后都很感动,流着泪说:“是死是活,我们都跟着皇上!”从此谣言便消失了,士气大振,军队纪律也严整起来。

张巡在雍岳(今河南杞县)遭到安禄山的围攻,手下的大将劝张巡投降。张巡把唐玄宗的画像拿出来,带领将士朝拜,将士们在玄宗的画像前,抱头痛哭。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位将领带到将士们面前,用忠孝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斩首示众,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抗敌的决心。

唐德宗时,河北四镇发动叛乱,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滔称冀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假托唐德宗的话说:“我以前确实做错了事。朋友之间有不同的意见,还能够道歉认错,何况我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呢?”王武俊于是就首先倡议:服从朝廷指挥。等到唐德宗在奉天(今陕西干县)颁布罪己诏后,王武俊又派人对田悦说:”天子正为国家大事忧愁费心,还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悔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王庭凑割据成德(今河北正定)时,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去迎接韩愈。到旅馆后,王庭凑在庭堂上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韩愈面不改色,讲论安史之乱以来背叛和归顺朝廷的利害祸福,王庭凑害怕军心动摇,就挥手让韩愈出去。王庭凑最终还是听劝,做了的地方长官。

黄巢占领长安后,发布的诏令,传到凤翔(今陕西凤翔)。节度使郑畋,没有出庭接受黄巢的诏令。当奏起时,拥戴郑畋的将领们都失声痛哭。黄巢的使者感到很奇怪。郑畋的幕僚说:“因为郑畋患了手脚麻木的病,不能前来,他们因此伤心。”老百姓听说此事,没有不流泪的。郑畋说:“我就知道人民还不厌烦唐朝,强盗们(指黄巢军)很快就会被砍掉脑袋。”他于是就起兵,并倡议各地唐军,共同收复了京师长安。

陆贽劝唐德宗下罪己诏,沉痛追究自己的过失,用真诚的言语,向天下表示认罪。诏书发出后,即便是武夫悍卒,也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有识之士,由此还知道,唐德宗所遭遇的叛乱,不难平定。

上述的这些事,都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而效果却是相同的。宋朝在靖康、建炎年间,遭受的灾难够惨的了,却没有听说有用大义感人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宋朝走到尽头,应该改朝换代了。这就是天意吧。

世事不可料

论起天下的事来,人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这话听起来似乎不尽如人意,但还是有些奥妙,值得深细思之。

秦始皇一世英豪,横扫天下,踌躇满志,他以战胜齐的骄傲,东游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内),再渡浙江水,脚踏神州大地。其势自认为是创造了传之子孙万代的功业。他哪里知道:人家项籍,已经在旁边窥测时机。

东汉末,曹操夷灭群雄,名定天下,独揽汉朝的大权,时刻准备取而代之。殊不知司马氏已经走近卧榻了!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杀了东昏侯萧宝卷,夺取了南齐的江山,而侯景也在汉北出生了,后来,梁的江山就断送在他的手里。

唐宣宗李忱,收复黄河两岸、甘肃大地,四方的戎狄已经没有力量再窥看中原,各路藩镇俯首贴耳。但是,朱温来到。过了三十多年,朱温手握重兵,独立一方,最终夺走唐朝的江山。

看这些世际风云,真是变幻莫测!这不是什么人,凭着自己的智力谋略,可以预料、可以把握的!

不肖子孙——奢侈的国君

历代帝王创立基业,树立传统,都以节俭为原则,并以此为传统,留给子孙作为训诫。当然,继承大业的如果是贤君,才可能遵循他的教诲,如果是昏君,则会是另一番景象。

南朝时,宋孝武帝刘骏,大兴土木,构筑宫殿,他令人拆毁高祖生前所住的“阴搴”,在那里要建造华丽的“玉烛殿”。在宋武帝刘裕原来住过的地方,床头有一道土墙屏障,墙上挂着葛灯笼和麻蝇拂。侍中袁颛,因看不惯孝武帝的骄奢,便趁机在孝武帝面前大大称赞宋武帝的俭素美德,意在规劝孝武帝继承宋武帝的节俭传统。武帝听后很反感地说:“田舍翁(指宋武帝)能有这些摆设,已算是过分了!”

唐代高力士,有一天到太宗陵墓寝宫去,看见陵墓寝宫中,只有一个梳妆盒、一把柞木梳、一只黑角篦、一把草根刷子,不禁慨然长叹道:“先帝统治天下多年,使国泰民安,国富兵强,一度形成‘贞观之治’的升平局面,业绩可谓巨大!但他随身所用,却只留下这些微不足道的遗物,我想把它们传给后世,使后世子孙能以太宗为榜样,永远保持节俭的美德。”

后来,高力士把这件事,上奏给唐明皇李隆基。明皇于是亲自到太宗陵墓寝宫瞻仰,询问太宗遗物何在?高力士手捧遗物,双膝跪着,恭恭敬敬献上。明皇也双膝下跪,恭恭敬敬地接过来。那神态令人肃然起敬。但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唐明皇的敬意,他又说道:“夜光明珠,垂棘的宝玉,可算是稀世珍宝,但它们的价值,何以能超过太宗的这些遗物呢?”并命令史官,将这件事记在典册之中。

这件事发生在明皇刚刚登基不久。那时他励精图治,因此见到太宗遗物能有所感慨、警惕。等到后来,生了贪图安逸享乐的奢侈之心,用尽天下所有的人力物力,也不足以满足他的贪心,哪里还记得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呢?早把它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宋孝武帝的奢侈,还不足以过分责难。后来的一些开明君主,如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这些人都有节俭之德,而齐东昏侯、陈后主、隋炀帝等的骄奢淫逸,甚至超过夏桀殷纣,其程度是不可以与宋孝武帝同日而语的!

(以上均据宋代洪迈《容斋随笔》)@*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原文链接:情义的力量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史】秉笔直书 为后世法

《正气歌》之良史篇 作者:柳笛

春秋五霸,齐桓晋文当先,而恰恰是这两国的史官,在浊世中秉承一身正气,直书不讳,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壮。(网路图片)

春秋战国,无疑是历史上一个灵性飞扬的黄金时代。《诗经》《楚辞》各领风骚,以温柔敦厚、辞彩秀逸之歌,开启诗乐华章;诸子百家周游列国,挟纵横捭阖、睥睨天下之势,迸发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个血雨腥风的黑暗时代,周天子式微,征伐自诸侯出。各国诸侯相继争霸,卿大夫各自为政,弑主、背信、混战之事屡见不鲜,致使人心道德沦丧,纲常礼义大坏,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灵涂炭的动荡局面。

这些好与坏、正与邪交织的纷繁人事,构成了东周列国独特的历史风貌。在相距两千七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够将往事一一寻觅、追溯,最直接的途径便是阅读相关的正史典籍。这些史书,由各国史官编纂王事而成,它们所传承的,绝不仅仅是一桩桩“信史”,更加奠定了历朝历代治史的准则和风骨。春秋五霸,齐桓晋文当先,而恰恰是这两国的史官,在浊世中秉承一身正气,直书不讳,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在晋董狐笔

自晋文公执政以来,晋国一度称霸诸侯,开启百年霸业。王位传了三代,却出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晋灵公。他幼年继位,成年后却残暴骄横,不但以杀人游尸、弹射行人为乐,而且肆意聚敛民财,满足其荒淫无度的生活,令举国上下不安。

卿大夫赵盾作为两朝元老,是一位权倾朝野而又忧国忧民的重臣。为了守护晋文公的霸业,他多次苦劝灵公恪守为君之道。灵公非但不纳谏,反而心生怨恨。他多次派人刺杀,或在宴会埋伏兵士偷袭赵盾,幸而天意垂怜,几度害命均未成功。

公元前607年,赵盾被逼无奈,只得奔逃保命。当他逃至晋国边境时,灵公被赵盾族弟——赵穿刺杀于桃园。赵盾闻之,又返回国都,继续执掌晋国大权,并迎立出仕于周王室的新君成公。因灵公长期不得民心,赵盾权势更盛,赵穿弑君之事竟无人问罪。

这一桩废立风波,表面上看以赵氏的专权告终,而当时的史官董狐审视这段历史时,用冷峻严肃的笔触写下字字千钧的一句:“赵盾弑其君。”他还把这段记录昭示于朝堂,让文武百官看到,千百年后,人们对当年的晋国将有何认知。赵盾却为自己辩解:“灵公是赵穿所杀,不能算我的罪过。”董狐更以理喻之,大义凛然:“子为正卿,王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董狐虽然是史官,却向世人讲出极为重要的君臣之义。虽说灵公残害百姓、谋杀忠臣在先,但赵盾出逃时尚在晋国境内,那么君臣之义就未断绝;国君被杀,赵盾返都却没有诛杀乱臣,则是未尽到人臣的职责。尽管赵盾出逃、灵公被杀皆属情非得已,但君臣之义、人伦之纲常是每个人必须遵循的世俗法则,按照记史的原则,赵盾必须背上千古骂名,承担这宗弑君之罪。赵盾无言以对,顿首拜服。

后来,孔子对此二人皆有高度评价:“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哉,越境乃免。”

在齐太史简

大约同时代的齐国,发生过一桩更为惨烈的君臣恩怨,史书的记载仍是相似的“崔杼弑其君”五字。这五个字,却是字字泣血,是齐国太史几乎拼尽一族性命换来的。

当时齐国君主为庄公,大权在握的朝臣却是大夫崔杼。起因类似于一场红颜祸水的纠葛。棠姜,本是齐大夫棠公之妻。棠公去世,崔杼见色起意,不顾占卜的凶兆,逆天而行纳棠姜过门。无知的庄公不守君臣之礼,先与棠姜结下私情,更取崔杼的帽子随意送人。这一系列举动彻底激怒了崔杼,暗中实施报复计划。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弑君的念头随即萌发。

公元前548年夏,齐庄公设宴款待莒国国君,崔杼称病不朝。齐庄公不知是计,自以为有机会约见棠姜。庄公以探望臣子的名义来到崔家,寻找美人时,却发现院内埋伏了重重甲士,他们一拥而上欲取庄公性命。庄公逃至高台,先告饶求救,请求结盟,最后哀求去太庙自尽,均遭拒绝。这帮被豢养的死士,心中无忠义之正气,目中无庙堂之君威,告知庄公:“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从君主的命令;此处接近王宫,我们只知道捕杀淫乱之人,不知晓还有其它命令。”可怜一代君王,因贪恋美色被一众无名杀手乱箭射杀,身死名灭,为后世笑。

其后,崔杼拥立景公继位,自己出任宰相,把持朝政。一日,崔杼取来竹简查阅本国历史,最新的一则记录赫然书写着“崔杼弑其君”。墨迹犹新,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格外刺目,仿佛字字都在拷问他的灵魂,让他寝食难安。

他把史官召来,以性命威逼,命其把庄公死因改成暴病而亡。这位史官,在历史上仅留下“齐太史”这一名号,却是铁骨铮铮,断然拒绝了权臣的命令。残忍的崔杼一怒之下,处死太史,把这记载自己恶行的那段竹简毁掉。史官的职位便由太史的二弟继承。这位新太史着史时,同样不畏强权,依旧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随即杀之,太史的三弟袭位着史,也因坚持两位亡兄的史笔,被处以极刑。四弟,即太史家最后一名继承人继任史官,他把家族利益置于身后,坚守史官的本分,铺展竹简,挥毫蘸墨,把哥哥们的遗文工整誊写。

当“崔杼弑其君”第四次呈现在面前,崔杼忽然被太史四兄弟身上的某种特质所震慑。他知道,杀再多的人,也抹不去历史的记忆,更骗不了后世子孙。世间正道,乃仁人志士坚守的信念,超然于杀戮与生死而万古长存。他只得放弃了杀戮,留下了太史家最后一名史官,以缄默的姿态接受历史千百年来的口诛笔伐。这五个字,仿佛是来自层层宙宇无尽的责难和咒骂,成为崔杼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史家之正气

史,记事者也。史官的职责是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却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工作。历史记录着往事,却影响着现在和将来。昔日孔子作《春秋》,令乱臣贼子惧。因为那包藏祸心、妄图篡改历史的小人,即使能逞强一时,终究邪不胜正,史官的笔是世间正义的审判,他们即使牺牲自我,也终会给前人一道公正的评判,为后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而这历史的正能量首先来源于它的真实可信。史官要给后人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要给后世留下什么样的民族,才是他们真正的使命。董狐和齐太史所坚守的,正是治史的原则和历史的威信。在《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正气歌》等著作中,他们的故事往往相对而录,可知其在后代史学家与文人心中的感人力量。他们对历史恭谨而严肃的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史学家的治史精神。

周人重礼乐法度,祝、宗、卜、史等官员都具有尊崇的地位,而进入春秋时期,社会等级被肆意败坏,史官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史官着史经常受当权者干涉,甚至危及生命。西汉时,太史公司马迁言及自身身分,更是“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流俗之所轻”。诚然,史官的工作比不上出将入相的显赫功绩,但也同样是功在千秋的伟大贡献。如果没有史家据实以录,捍卫历史的真相,后人从何知晓先贤们的言行功业,又如何借古鉴今呢?

或许司马迁正是领悟到史家的终极使命,才能忍辱负重,受宫刑而续父志,终成《史记》鸿篇,更将齐晋两地发生的治史故事深情描画。同时,他把以“真”为准则的写作理念,发展成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此后,中华五千年历史开始有了真实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那“二十四正史”巨著,正是由历朝历代的史家们正气坚守、心血凝筑而成,是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才得以保存,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拥有教化人心、归正道德的无穷力量。@#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上帝之子——以身殉道的圣者

文/章阁

“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也会用什么量器量给你”,所以请以仁爱、宽恕做你的量器;“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连左脸也让他打”,忍辱的心会为你结下善缘和善果;“百合花,它不劳苦,也不纺织,所罗门王最荣华的时候,他的穿戴也比不上这朵花。”因为百合花仰望着上天,在自由的土地上,沐浴着上天的恩露。(美国影片《上帝之子》)

2014年,福克斯(Fox)推出《圣经》史诗《上帝之子》(Son of God)。影片以浓缩的语言和震撼的画面,再现光辉的

影片中讲到,亚当在撒旦的迷惑下,忘记了上帝的叮嘱偷吃禁果,因此被贬下生生世世遭受痛苦。神怜悯于人,为了修补、恢復人与神同在的圣洁和荣耀,上帝决定派他的独生爱子降临人间,代替人类遭受痛苦,除去世人的罪过。因此,在耶稣还没有降生时,神就把耶稣下世将要做的,以及将会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启示给地上的先知。

“上帝之子”降临的预言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两千多年前。耶稣在伯利恆降生,印证了先知的预言:“他将会降生在伯利恆,他会骑着驴子进入耶路撒冷做他们的王。”

以爱和信获得赦免

耶稣30岁时,在旷野禁食40天虔心祷告,他在战胜了撒旦的诱惑、试探后开始传道。信奉他的人与日俱增,耶稣从当中亲自选定了12人作为祂的使徒。

影片中,有一个伪善者,名叫西门的法利赛人宴请耶稣,耶稣和他一同坐席开怀畅饮。这时,有一个妓女手执昂贵的香膏瓶出现。从她进来的那一刻,便不停地把眼泪洒在耶稣的脚上,用眼泪为他洗脚,用香膏为他涂抹,又用头发擦干,亲吻他的脚。

她的举动使在坐的人都很吃惊。耶稣看出西门的心,就对他说:“我来到你家,你没有给我用水洗脚,她却用眼泪来洗,并且用头发擦干。你没有用吻礼欢迎我,她却不停地亲吻我的脚。你没有用橄榄油为我抹头,她却用香膏抹我的脚。我想告诉你,她所表示的深厚的爱,将证明她许许多多的罪恶都将受到赦免。一个人的爱越少,他的赦免也就越少。”耶稣安慰这名罪孽深重的女子:“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真正的信,不会受到身分的束缚,笃诚的信念也会使人从罪恶的深渊中获得解脱。

当时,耶稣传道不同于其他的宗教领袖,他没有教堂、没有经卷、没有任何教条的约束。耶稣在安息日为人看病;他亲近犹太人鄙视的税吏、妓女、外邦人,以博爱和宽容安慰他们,并开启他们的心智。耶稣在所到之处,谴责宗教领袖的势利和伪善。他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前,摧毁了商贩的摊位。因为神殿是用来祈祷和敬神的庄严场地,不是商业中心,更不能藉着神的名义大发横财。

火炼的试验降临

影片中,作为十二门徒之首的彼得跟随耶稣四处传道,亲眼见证了许多的神迹,也知道耶稣就是预言中所说的“上帝之子”。当耶稣告诉门徒,他即将在耶路撒冷被抓捕、被弃绝、被杀害时,彼得说一定会和他同进监狱。

但是,当外界巨大的压力袭击耶稣的门徒时,彼得在鸡叫之前,三次不敢承认他是耶稣的信徒。

当耶稣受到罗马士兵的鞭打、凌辱,受到罗马居民的唾骂时,他的门徒却迫于压力,竟没有一个敢于挺身而出。如果今天重新上演雷同的一幕,那些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不为外界的诽谤、陷害与嫁祸所动摇的人,是不是更值得人们尊敬?

三次不敢承认自己是耶稣门徒的彼得,事后悔恨得痛哭流涕。耶稣復活后,彼得重塑信仰的坚固信心。当时的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为了迫害,放火焚烧罗马城并以此嫁祸基督徒。彼得为守护对基督的忠贞信仰,以身殉道。他被钉死之前,勉励同门在苦难中要仰望神的圣洁光辉:“当火炼的试验降临时,莫以为奇。”

先知的预言中说,耶稣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且会被钉在两个罪犯之间。其中一个罪人说:“你不是弥赛亚吗?救救我们和你自己吧!”另一个人反驳他说:“你说什么,他和我们同时受刑,但他可没有犯罪。”这时耶稣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转过头来,带着宽慰的笑意对后者说:“今天你要和我在乐园了。”

为耶稣辩护的罪人,他相信耶稣是冤枉的、无罪而受刑,就这一句正义的话,使他获得了解脱。这一幕使人看到,神救人是没有代价的,可以为了拯救世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但惟一的一条底线,就是信,相信祂。若失去了信,希望获得救赎的愿望就会像水中月、镜中花。

预言中的正邪之战

影片中,先知们从神那儿得到启示,留下很多预言。其目的就是提醒世人:上帝之子伟大的牺牲,是为那些相信祂的人开路,使人类能和神永远同在。

两千年后的今天,类似的情景再现,从东方到西方涌现大量预言,这些预言的共同点,就是神会回来拯救世人、审判罪恶。

西方经典预言《启示录》的作者多被认为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他被多米田皇帝下令放逐到爱琴海的一座荒岛上。一天,就在这座孤岛上,耶稣向约翰展现大量异象:迷惑普天万国的赤龙;污秽的邪灵——青蛙;邪恶的兽在人的右手和额头上打上印记;末日大审判时,上天将严惩魔鬼撒旦、堕落的天使;新耶路撒冷的壮丽辉煌;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美好等等景象。约翰根据异象的启示,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部《启示录》。

一般认为,《启示录》中讲的赤龙即是共产党,预言中的青蛙是谁呢?预言中说,“一个兽从海中上来”;“污秽的灵,好像是青蛙”;“龙又给了那兽一张说夸大和亵渎话的嘴巴,也给了它权柄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

《启示录》除了预言邪恶势力的丑陋,也预言了新世界的美好。这部预言警示人类:人进入新纪元之前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万王之王带领众神来到人间,与反人类的邪恶势力展开空前的正邪大战。

佛经预言:当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绽放时,转轮圣王就会在人间正法。图为2005年初,韩国全罗南道顺天市须弥山禅院,菩萨像面部开了十朵优昙婆罗花。

东方的佛经上也预言:当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绽放时,转轮圣王就会在人间正法。转轮圣王是不用武力而是用正义转动正法的轮,以此来支配世界的理想王。现在世界各地都悄然盛开了这种祥瑞的优昙婆罗花,并不时地见诸报端。倘若神的使者追随圣王来到人间,他们并不会显示神迹,届时,人们是听信有权柄的兽的谎言,还是使者的忠告?正邪之战即在信念的选择之间展开。

以身殉道 圣者的境界

影片中,耶稣在临死前,祈求上帝宽恕那些凌辱他、嘲笑他、一味听命行事的罗马士兵和居民。圣者在他生命离开的那一刻,惦念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耶稣復活后,显现40天的神迹,加固了门徒的信心。在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的三百多年中,许多基督徒被投进斗兽赛场,被猛兽撕咬,或者被当成火把点燃焚烧。这些酷刑都没能使基督徒放弃信仰的决心。

耶稣为替世人赎罪,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门徒为坚守信仰以身殉道。当年他们为人所苦、为人所害,数百年后他们的光辉和圣洁才为世人普遍知晓。

今天也有一些人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他们的义举被赤龙的谎言和世俗的偏见所掩盖。

《上帝之子》展现了人类两千年前的深刻教训。两千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记取了这个教训?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