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星期六

【文史】中国古人的“满分作文”

【医案】 吗啡才止得住的腹痛

【医案】二度中风

【医案】 硬汉

【医案】斑马线歪了

【医案】怕的不是我

文/温嫔容(明慧诊所院长)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21世纪三大危害疾病为、爱滋病与癌症,其中忧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所有疾病的医疗支出排名第二高。忧郁症是全球的危机,不少人正饱受忧郁症之苦!

一位43岁的男士,体格长得挺拔,穿着很绅士、很整洁,但眼神微呆滞,陈述病情时而恍神,时而面无表情。他诉说晚上常醒来,且睡得不安稳,平常会口乾、心悸、吸不到气,注意力无法集中,有时手会抖动。常要和很多人接触,每天要接很多电话,还要处理很多杂事,只要事情一多,或是人多吵杂就会恐慌、心慌、胸前直冒冷汗,有时还会眼冒金星地快昏过去!

我问他:「你是从事什麽行业?」他愣了一下,慢吞吞地才吐出一句话说:「我是民意代表!」我再问:「是你个人意愿吗?」听完他的回答得知是上一辈经营的政治本钱,传承给下一代。

他说:「医生,我很怕晒到太阳!一见到太阳,背部就冒汗,头一阵昏後就一片空白,这是怎麽回事?」我回答:「你被制约了,看到太阳就产生反应。下次看到太阳,就想到它是让你身体制造维生素D的元素,也因为它的出现,你的行程才不被下雨所阻,这都要感谢太阳喔!」他笑了笑,转念後,渐渐不再怕阳光。

针灸处理:惊悸眩晕针百会、神门穴;劳累又睡不着,面肌抽搐针太冲穴;一入夜就忧郁,或精神亢奋针涌泉穴;易紧张、手指紧胀、上臂肩酸针合谷穴;情志抑郁、忧思烦闷针三阴交穴;神经衰弱、心烦、心痛针神气出入之门的神门穴。再教他紧张时先按合谷穴,再按神门穴,胸闷吸不到气按劳宫、内关穴。

他又说:「医生,有些人我一靠近,就会感到一股阴气,毛骨悚然!我感觉快昏过去了!」我告诉他说:「不要怕!赶快按十三鬼穴的大陵、劳宫穴,稳定心气,心为君主之宫,心主神明,只要稳住神气,有如君临天下,主明则下安,就能镇邪,立即轻咬舌尖,捏小指指甲两侧,就不会昏过去!」他听我的方式照做,果然很有效!

他还说:「平时很怕与民众握手,除了嫌脏,还怕有黑气会传递不好的物质,因此与一些民众握了手之後,就会赶快找洗手间拚命地洗手!」我说:「老兄啊!老祖宗说正气存於内,邪不可干,当你念正时,正气就强,自己周围就会带有密度很大的物质气场,不好的物质一上来就会散掉,别怕!不然你这样过日子,会很累喔!」

他每次来门诊就要陈述所恐慌的事件,我总是见招拆招,直到有一次我将武林秘笈绝招出鞘,告诉他说:「你知道吗?人的念头思想是一种物质,否则脑波测谎仪就无法作用。这个宇宙空间,弥漫着各种物质,每种物质都有灵性。有的物质现代科学测得出,有的测不出,尤其是分子以下的物质,物理学上还有叫测不准原理的。」他很专注地听着。

我接着说:「有一种物质叫恐慌,它是一种粒子运动,它有一定的频率和生存环境。它最喜欢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自私、小气、爱计较的人。一旦你的思维与它共振,你的恐慌有如提供能源给它,它的能量就越大,时间久了以後,你就越脆弱,最後无法控制它,让它占据你、操控你,你还以为是自己在恐慌。就好比你想喝水,意念就指挥手去拿杯子倒水。那个恐慌的感觉你不喜欢,但是你又赶不走,对不对?」他点点头。

我继续说:「所以,它不是你,恐慌的不是你,怕的不是你。唯一能摆脱它的纠缠,就是拒绝它,只要一有害怕的念头上来,马上对自己说,怕的不是我,我不要。它的补给没有了,能量就会变弱,你就渐渐脱离它的轨道,你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找回自己做主!刚开始效果不明显,只要你坚持就能战胜它!」他愣了好久,一直盯着我,我也毫不客气的盯着他,给他信心!

过了一阵子後,看到他简直是脱胎换骨,他说:「医生,你这一招『怕的不是我』终於让我重获自由与自信,真是太感谢了!」恭喜他重拾英雄本色,可以神采奕奕地去准备下一场的选举。◇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不受赐、不收礼,勤恳任职,恭谨做人

作者:慧淳周仁作为景帝时的重臣、近臣,始终恭谨为官,不接受群臣的馈赠,不恃宠向皇上邀功领赏,安于节俭朴素的生活。(shutterstock)

周仁作为景帝时的重臣、近臣,始终恭谨为官,不接受群臣的馈赠,不恃宠向皇上邀功领赏,安于节俭朴素的生活。(shutterstock)

汉朝初年,有个郎中令周文,人们多叫他周仁。他的祖先是任城人。周仁因为医道高超而远近闻名。也因此,当朝常常召他到宫廷中来行医。汉景帝为太子时,还任命他作舍人。

周仁在作太子舍人时,勤勤恳恳地任职,恭恭谨谨地做人,因而不断地得到提升。景帝即位,升任周仁为郎中令。周仁品性敦厚,处事稳重,平时不爱多说话,也不讲究打扮。他虽然身居高官,但总是穿得很一般,有时让人觉得破破烂烂,衣服上也总有污迹,但是他从不在乎。周围的人,包括皇帝的妃嫔,都觉得他不讲卫生,而有些厌烦他。但是,平素俭朴的景帝,却很敬重他,因此被常人认为是脏兮兮、邋里邋遢的周仁,朝廷上下的人却没有敢小视他的。

由于景帝十分了解周仁为人,知道他对皇帝非常恭敬,而且处事谨慎,他即使看到了一些皇家秘闻,也不会向外传播。因此有时景帝与后宫妃嫔谈笑游戏,也不避开周仁。

那么,周仁是怎么得到景帝如此信任的呢?这是由于周仁平时的所作所为慎密恭谨的缘故。不过终景帝之世,周仁还是始终做他的郎中令。多年来,周仁的职务虽然没有升迁,但他对朝廷毫无怨言,每天仍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干事。

皇上时常向他询问别人的情况,因为周仁认为景帝是个仁爱明智的君主,用不着自己多说什么,所以周仁每次的回答,都是:“皇上您亲自考察吧!”他从不诽谤和诋毁别人。连议论他人的话都没有。

景帝对有的大臣用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作法不太满意,于是益发信任周仁了。曾有几次,景帝亲自驾临这位老臣周仁的家里进行探望,这对一个大臣来说,是人们心目中无上荣耀的事啊!但周仁从不在外面张扬、吹嘘。在周仁工作变动,把家搬到阳陵、离开京城的时候,景帝赏赐他许多礼物。但周仁每次都找理由推辞掉,始终没有接受皇上的赏赐,他认为作臣子的无功受禄是不应该的。

别的大臣看到皇上如此宠信周仁,就免不了巴吉他,为的是让他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讲几句好话。但周仁谨守自己做人的本分,对于众同僚贿赂给他的金银财物,他都想方设法如数退回给本人。绝不收受别人的礼物。

景帝驾崩后,汉武帝继位,因为周仁是先帝的重臣,所以,汉武帝也非常器重他。但由于周仁年老多病,经常卧床在家,于是上书辞官,请求告老还乡。武帝下诏特许,并且以二千石的俸禄,给他回乡养老,周仁感激不尽。周仁的后代继承了父亲谦虚恭谨的作风,也因此都做了大官。

周仁作为景帝时的重臣、近臣,始终恭谨为官,不接受群臣的馈赠,不恃宠向皇上邀功领赏,能安于节俭朴素的生活,确实是难能可贵。

(事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来源: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7) 尊崇道家

不可忽视的“圆镜”风水(组图)


圆镜主“动”,所以令具备不稳因素。(图片)

镜子在生活中不可少,而在风水中卫浴著“力量加倍”,圆,无始无终,在风水中表示“圆满”。

圆形镜子的不稳定因素

当圆形的镜子摆放在家中时,从风水上来说,并不是好兆头,因为圆形主“动”,会带来不稳定的忧患。

在夫妻的房间内,置放镜子就不受鼓励——镜子往往代表增旺多一粒夫星,或增旺一粒妻星。所以家中圆镜的摆放是有风水讲究的,放得其所自然可以增福,相反,一旦圆形镜子的摆位、大小、边框等处理不当,再美好的祝愿也变成镜中花、水中月,如梦幻泡影一场空欢。

镜子是我们日常必备的生活用品,尤其是在房屋装修中,为了增加家居的空间感,个别业主会在不同的方位放置大大小小的镜子。虽然镜子确有功效,但不要以为家居镜越多越好,越能增加家居的空间感,其实镜子在风水上的功用能收能放,镜子的摆放是有风水讲究的,放得其所自然可以增福,否则也有可能损福破运。以这个家的镜子摆放位置为例,镜中影像是墙和过道切换处,整个画面是分割的,这是要避免的。

卧室的墙体、家俱等不宜以圆形为主。风水上认为,圆形主“动”,卧室若以圆形为主,给人不稳定、不安宁的感觉,对心理环境的健康不利。以这个镜子为例,选择厚实粗大的边框材质,和稳重深沉的边框颜色,都能较好的解煞。

圆形镜和椭圆形镜主“动”,圆形镜适宜摆在家中的西面和西北面,避开主要的顺势方位,从风水上来说,是避开了对贵人的伤害,以此可增加家人的贵人运。

注意圆镜的摆放


圆镜的摆放,必须得多加注意。(网络图片)

如果镜子摆放的位置只能照到头部以下身体的部位,那在能照到镜子与不能照到镜子的身体交接处容易产生疾病。例如,如果家里有面镜子只照到你腰部以下,且你会经常从镜子中看到自己不完整的镜像,时间一长,你就会发觉腰部有被割裂的感觉,而且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镜子在风水上具有“能量加倍”的象征。所以镜子应大小适中,选用不宜过大或过小,通常应留意当您照镜时,是否能反映出您的头部上方还有许多空间的影像,如此象征个人发展豁达广阔!比如这个镜子,以装饰防煞为主,就要将位置挂高,不要在日常生活中照射到人。

不鼓励在夫妻的房间内置放镜子,镜往往代表增旺多一粒夫星,或增旺一粒妻星。如房内有梳粧台,亦必定需要放镜子,解决方法之一,可用一面座台镜去代替,照的时候从抽屉拿出来,照完后放回抽屉内。另一方法,是装镜后,在镜前面加一块帘,需要时拉开,不用时拉上。以这个家庭的镜子为例,多用小镜,相互抵消,用完后尽量收纳或者扑倒安放即可。

不要选用会使人像变形的镜子,也不要使用有裂痕的镜子,它们都会使气流的流动断裂。镜子要配上镜框,它可以把镜子中的镜像的气给聚集、保留起来。

镜子在风水中的运用有正反两面的效果。镜子的正确摆设可增进或改善风水状况,在用餐区装设镜子,映照出餐桌上的,有使财富加倍的效果。这是家中唯一可以悬挂镜子映照食物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厨房绝对不能挂镜子,镜子不能照到炉火。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仙故事: 鹤仙转世的石巨

作者: 赵宇 来源:

石巨是胡人,居住在幽州,喜好服食(道家修炼方式)。唐代宗大历年间,病了一百多天,身体虽然消瘦,但精神不减。一天,忽然他对说:“河桥有卜卦的人,可把他召来问一问。”他的儿子回来说:“并没有什么卜卦的人,只有一个年老的妇人而已。”石巨说:“正是这个人,可以呼唤来。”石巨的儿子邀请老妇人到家里。石巨躺在正屋前的纸槅中,老妇人直接到石巨的住处去。同石巨说话的声音很细很小。石巨的儿子在外面听他们说话,但听不见。过了好长时间,老妇人才离开。

几天后,早晨有一只白鹤从空中下来,穿过石巨的纸槅,进入石巨的住处,和鸣了大约有一顿饭的工夫,升到空中,变成一只白鹤飞走了。石巨的儿子去看他,发现石巨不见了。石巨的儿子便追随白鹤而去。到了城东的大土墩上,看见几十只大白鹤,一个跟一个地飞上天,慢慢飞远消失了。

原文:石巨者,胡人也,居幽州。性好服食。大历中,遇疾百余日,形体羸瘦,而神气不衰。忽谓其子曰:“河桥有卜人,可暂屈致问之。”子还云:“初无卜人,但一老姥尔。”巨云:“正此可召。”子延之至舍。巨卧堂前纸槅中。姥径造巨所,言甚细密。巨子在外听之,不闻。良久姥去。后数日,旦有白鹤从空中下,穿巨纸槅,入巨所,和鸣食顷,俄升空中,化一白鹤飞去。巨子往视之,不复见巨。子便随鹤而去,至城东大墩上,见大白鹤数十,相随上天,冉冉而灭。(出自《广异记》有删节)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谈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关系(二)

作者: 童欣 来源:

谈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关系(一)

二、天下第一规——弟子规风采

弟子规被人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确实非常重要,对我们传统蒙学经典课程来说,是基础的基础,他注重具体行为,对现代人很适合。说起弟子规,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孝,我问过大陆一些喜欢弟子规甚至讲弟子规的人,弟子规讲的是什么,都说是孝。我们明确说,弟子规讲的是“泛爱众”,孝是其中之一,但很重要,因为它是基础,但绝不是全部。

这里讲一下弟子规的结构,起于首孝弟,归为泛爱众。这张图“聖德化众合和图”,大家看箭头往外的叫做聖德化众,今天就讲这一张。聖人讲德,讲德有的人听不懂,把它分成了这么具体的七个德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七德,聖化七德。

人的智慧越小,就得说的越明确具体。举个例子,有个很小的,你对他说“你要重德”,什么是“德”呢?他说听不懂;你说“你要孝顺妈妈”, 什么是“孝”呢?他说还是听不懂;你说“拿小拳头去给妈妈捶捶背吧”,他马上去了。这点非常重要,大家去品味,如果你能理解,那么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和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也就容易明白了。其实,“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希望大家都是上士。

如果从修养上来说,我们从这七个方面着手,善在父子兄弟等关系中的七种表现,所以就是另一个图,箭头朝里,叫“至聖归善和合图”,归到泛爱众,所以弟子规的内容用这张图来讲就非常清楚,一个是弟子规分为七部分,一个是弟子规的核心是泛爱众。

弟子规的七个方面和相互关系,我们有专门讲弟子规概述的讲座,就不细讲了。弟子规从“聖人训”开始,到“聖与贤,可驯至”结束,真是从头到尾的在说聖人。说起聖人,我们讲过,“聖”是天耳天口,是代天说话的人。古代的聖人还可以分成两种:就是商汤、周公、孔子等代表一种,是人聖,就是入世的聖人;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等代表一种,是神聖,就是出世的聖人。

传统文化里边有出世和入世的说法,聖人有入世的和出世的分别。当然在老子以前,大聖人才是最高的统治者,掌握天下最高权力的人是道德最高的人,就是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明王。那么既是人聖又是神聖的是谁呢?黄帝,就是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黄帝,他既是人中的聖人,又是出世的聖人,他是大成。也就是说他帝王当的非常好,风调雨顺,没有盗贼,天下富足太平;但他修炼方面也修的好,最后功成圆满,驾黄龙飞升了,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中国人敬祖、注重祭祖是因为把祖先当做神,就是源于这里。但老子是民间的人,老子不是治理天下太平的帝王,他是想让人悟道,因此他就留下一本书,让后人去参悟。弟子规的聖人训,聖人直接的说就是指孔子,但我们讲的是广义的,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至聖高德。

三、勤学指南

三字经是士弟子勤学的指南,讲了博杂的世间万象。三字经讲了几方面内容呢?总的来说是勤学。这跟弟子规的泛爱众有区别,泛爱众是七个方面的其中一个,这里的勤学不是其中一个,而是三字经整体讲的就是勤学。

第一个讲的是勤学的原因,也是学习的目地,勤学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几句就是勤学的原因。人之初,性本善。你本来善良,如果不教育,如果你不勤学习,就会“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接受教育、不学习,你那个善良本性就会在俗世的逐渐污染中表现的越来越少,这就是勤学的原因。《学记》里也说“人不学,不知道”,所以你必须得学习,维护、保持住那个善良本性。所以,我们在概括这一部分时讲:人的本性是善,教育的本质是维护善。

第二,就是勤学的义务,或者说叫勤学的对象,或者叫谁勤学、勤学的主体等。三字经里边有“幼不学,老何为”的“幼”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子”“少时”,它从这两点来说都是指孩子,所以这里边的勤学指的是孩子。三字经后边学习的榜样说的是有特殊的,像苏老泉、梁灏等,但它讲的学习主体是孩子。在这里我为什么说的是义务呢?“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句,讲了家长的义务和的义务。后边虽然说孩子好好学习是义务,但三字经先讲了家长、老师有支持教育、督促学习、严格教导的义务、责任。那么首先就是勤学的原因和义务。

  

下边就是勤学的内容,这一大部分是三字经最核心的一部分。勤学的内容,首先有这么一句话:“首孝弟,次见闻。”所以学习内容大的分两部分,孝悌和见闻;当然见闻里边它又分了三个部分,所以我这里就把它们放在一起了,都是学习内容。我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在概括,都是为了大家整体理解。

我们的三字经单元教学计划也有一个概括,这几种概括都是对的,我们是为大家更好理解。今天这里是从内容上说的,原来的单元教学计划是考虑课时的安排,但现在讲的这个,是真正从它的内涵讲的。“次见闻”,见闻分三类,第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常识,就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些数字,还有五行、六畜、七情、八音这些常识。第二是经典,儒家经典,《孝经》与四书、六经、五子等。第三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简史。加上首孝弟,就是三字经学习的四部分内容。

下边一部分,是学习的榜样,假如我们把这部分放在广见闻里,把它当做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也成,就是学谁?聖贤勤学、当官的勤学、穷苦勤学、勤学、才子勤学、才女勤学,都是勤学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义务”那两个字,可以换为“谁学”,所以它整个就是勤学,把这个问题都说清楚了,就是讲学习,谁学啊?这里就是说孩子,那么学谁呢?学的就是这些榜样。从教学单元上来讲,从课时数上来说,常识是一大部分,经典是一大部分,历史是一大部分,榜样是一大部分。但这里从内涵在说,就是学习的榜样。最后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光于前,裕于后;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这是学习的结果。

所以,整个三字经讲的就是勤学,这个勤学图,就是勤学的原因和义务,勤学的内容有四个,孝悌、常识、经典、历史,最后是学习的榜样和结果。我们老师应该很清楚,这样讲三字经的时候就非常清晰了。我们等于把三字经分成五个问题了,非常清晰。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字经士子勤学有功图”,最后落在“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上,扣住一个勤学,三字经整个是讲学习的。

我们还有一个概括,这里说一下,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上,可以说三字经讲了两个根本问题:天佑善人和天道酬勤,可以分为善(教育)、天(常识)、道(经典)、皇(历史)、聖(聖贤)、勤(修养)等几个方面,非常好,以后有机会再单讲吧,今天就不细说了。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6年7月1日星期五

【医案】快乐是一种能力

【医案】鸡蛋大的淋巴肿瘤

【医案】嘴唇抖不停

【医案】包公脸

【医案】暴瘦24公斤

不同凡想超生命 颠覆科学框限

【文史】云中宫观现武当 明成祖造人间仙境

龙门山之迷:鲤鱼跃龙门 烧尾鱼化龙

作者: 汉风 来源: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也是神,在今天很少有人看到。龙是怎么产生的,有龙生龙的,也有鱼跃龙门变的。今天的人认为这是一个传说,这也不怪人,连龙的存在都不相信,又怎么会承认鱼可以呢?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 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到晚春时,就有黄色鲤鱼逆流而上,过了龙门的就变成龙。又有一次林登说,龙门之下,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那个龙门的水流速极快象箭一样地射出,往下流七里,龙门的下面水有三里深。

人通过修炼可以成神,甚至可以“白日升天”,那么鱼跃龙门成龙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原文: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 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 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其龙门水浚箭涌,下流七里,深三里。(出自《三秦记》)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古风悠悠:周仁勤恳任职恭谨做人

作者: 慧淳 来源:

汉朝初年,有个郎中令周文,人们多叫他周仁。他的祖先是任城人。因为医道高超,而远近闻名。也因此,当朝,常常召他到宫廷中来行医。汉景帝为太子时,还任命他作舍人。

周仁在作太子舍人时,勤勤恳恳地任职,恭恭谨谨地做人,因而得到不断地提升。景帝即位,升任周仁为郎中令。周仁品性敦厚,处事稳重,平时不爱多说话,也不讲究打扮。他虽然身居高官,但总是穿得很一般,有时让人觉得破破烂烂,衣服上也总有污迹,但是他从不在乎。周围的人,包括皇帝的妃嫔,都觉得他不讲卫生,而有些厌烦他。但是,平素俭朴的景帝,却很敬重他,因此被常人认为是脏兮兮、邋里邋遢的周仁,而朝廷上下的人,却没有敢小视他的。

由于景帝十分了解周仁为人,知道他对皇帝非常恭敬,而且处事谨慎,他即使看到了一些皇家秘闻,也不会向外传播。因此,有时景帝与后宫妃嫔,谈笑游戏,也不避开周仁。

那么,周仁是怎么得到景帝如此信任的呢?这是由于周仁平时的所作所为,慎密恭谨的缘故。不过,终景帝之世,周仁还是始终做他的郎中令。多年来,周仁的职务虽然没有升迁,但他对朝廷毫无怨言,情绪十分稳定,每天仍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干事。

皇上时常向他询问别人的情况,因为周仁认为景帝是个仁爱明智的君主,用不着自己多说什么,所以周仁每次的回答,都是:“皇上您亲自考察吧!”他从不诽谤和诋毁别人。连议论他人的话,都没有。

景帝对有的大臣,用贬低他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的作法,不太满意,于是益发信任周仁了。曾有几次,景帝亲自驾临这位老臣周仁的家里,进行探望,这对一个大臣来说,是人们心目中无上荣耀的事啊!但周仁从不在外面张扬、吹嘘。在周仁工作变动,把家搬到阳陵、离开京城的时候,景帝赏赐他许多礼物。但周仁每次都找理由推辞掉,始终没有接受皇上的赏赐,他认为作臣子的无功受禄,是不应该的。

别的大臣,看到皇上如此宠信周仁,就免不了巴结他,为的是让他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讲几句好话。但周仁谨守自己做人的本分,对于众同僚贿赂给他的金银财物,他都想方设法,如数退回给本人。绝不收受别人的礼物。

景帝驾崩后,汉武帝继位,因为周仁是先帝的重臣,所以,汉武帝也非常器重他。但由于周仁年老多病,经常卧床在家,于是上书辞官,请求告老还乡。武帝下诏特许,并且以二千石的俸禄,给他回乡养老,周仁感激不尽。周仁的后代,继承了父亲的谦虚恭谨的作风,也因此都做了大官。

周仁作为景帝时的重臣、近臣,始终恭谨为官,不接受群臣的馈赠,不恃宠向皇上邀功领赏,能安于节俭朴素的生活,确实是难能可贵。

(事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玉帝嘉许保护百姓女子的义士!(四文)

作者: 曾敬贤 来源:

一、玉帝嘉许保护百姓女子的义士!

明朝,松江县书生沈鸾,人到中年时,尚无子嗣。家里贫困,在外教书。一天夜里,沈鸾赶中,路遇大雨。到家时,家门已关。他听到屋里有少女说话的声音。

隔墙一问,说:那是邻女,怕自己寂寞,前来作伴。沈鸾就不让妻子开门,并嘱咐妻子:要保护好那位民女的安全,谁来都不要开门。自己冒雨,去道院(寺庙)里借宿。

那夜,沈鸾梦见玉帝给他两条彩带。醒来才半夜子时,雨过天晴,月光照到殿内,光辉四射,五彩夺目。

后来,沈鸾的妻子,生下沈文系和沈可绍两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

从此事可以见出:玉帝嘉许那些保护、尊重民间百姓女人的义士!

二、蔡公用轿送女子归夫家

清朝德清县蔡启传,地方衙门,推荐他到京城去考试。

当时,他尚无儿子,妻子用三十两私房钱,给他买了一个妾。这个女子进门后,垂头哭泣不止。蔡公(蔡启传)问她为何伤心?她回答说:“我的丈夫是个营卒,因为欠了军营的债,将我卖身抵债。”

蔡公听了很感叹,就连夜赶往其夫家,说:“我为你们了结此事!今夜,我就住你家不回去。回去的话,就说不清了。”

蔡公于是住在他家,一直等营卒回来后,蔡公告诉他详细的情况,并说:“你把欠条拿来,我把债替你还了。”

然后,蔡公又命家人,抬轿子把女子归还其夫家。另外,又赠了三十两银子,给他们(营卒之家)。

后来,蔡公的妻子,不久即生一子。并且,蔡公也于康熙庚戌年间,考取了进士。

三、谢迁拒欢,官至

明朝人谢迁,年轻时,曾在毗陵地区某家教书。那家人的女儿,乘父母外出,奔到谢迁房内求欢。谢迁劝告她:“姑娘未婚,失去贞操,是终生的污点,使你父母、夫家,都没有脸面。”严词加以拒绝。女子满面羞惭而退。

第二天,谢迁即辞职回家。后来,谢迁考中成化乙未年的状元,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正”。他的儿子谢丕,也官至侍郎。

四、费枢不犯非礼之事

费枢,到京城会考。傍晚,一妇人进前诉苦,说:“我是贩绸人的女儿,出嫁后丈夫死了。没有路费回家,愿意跟你一起生活。”

费枢说:“我不想犯非礼之事。我当请你父亲来接你回家。”于是,费枢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她父亲,告诉他女儿的情况。父亲很感动,立即带女儿回家了。

当年,费枢就高考得中,后来官至太守。

(均据繁阳冯太史编辑的《“不可”录》)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文苑逸事:形神皆备画劲松

作者: 郑重 来源:

五代梁朝,杰出画家荆浩,未成名时,曾在山西太行山区,过着隐居生活。他整天访幽探胜,游山逛水,是为了观察自然万象,学习作画。

有一次,他信步来到一个幽深寂静的山谷里,发现了一片茂密的松林。那些古松,姿态各异:有的盘根错节,倒挂于绝壁;有的挺立冲天,盎然有生机。一片郁郁苍苍,令人目不暇接。荆浩见景,心旷神怡。从此,他天天带着笔墨纸砚,来此处画松。日积月累,竟画了几万株。

翌年,春暖花开。荆浩兴起,又带着画具,到山谷去画松,半路遇到一个衣着简朴、鹤发童颜的老叟。老叟笑容满面地和荆浩搭话,问他是否又来作画?荆浩年轻气盛,见老叟的衣著,象是僻野村老,便显露出一副厌烦的样子。老叟并不生气,又问他:“你可知画法?”荆浩见老叟出言不逊,愈发不快,气冲冲地说:“画画儿嘛,画得象就好。”老叟仍不生气,对荆浩说:“你天天到此临摹山景,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实在是精神可嘉。但作画不能只求形似呀!画者刻划也,要抓住所绘对象的特征,领悟其内蕴之妙,方能形神皆备,精巧入神。”荆浩听了,顿开茅塞,忙问何方人氏,尊姓大名?那老叟笑而不答,一转身,飘然而去,竟不见人影了!

荆浩大惊,后悔自己:只重衣冠渺视人。斥责自己卑下,有眼无珠!

老人到底是何方人物,无可考查。有人讲:老人是下凡,因见荆浩勤苦,是个可造之材,故特予点化。他讲的确是至理。荆浩经过这一番指点,深受启发,从此画技大进,成为一代名家。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游”拾趣:以不动制万动 悟空画圈的妙处

作者: 夏风 来源: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出去化斋之前,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圈,让和八戒以及沙僧坐里面,说是可以抵御狼虫虎豹各种妖魔,八戒认为有假,出了圈,结果遇到危险。请看如下原文:

行者转身欲行,却又回来道:“师父,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个安身法儿。”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 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都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什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三藏依言,师徒俱端然坐下。(出自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悟空的圈到底有没有能力抵御这些妖魔呢?其实只要师徒三人不出这个圈,一定不会有事的。悟空可不敢骗他的师父。即使不怕唐僧,也怕菩萨和如来的惩罚。

有些妖怪,悟空都打不过,这个圈又做何用呢?奥妙其实在唐僧师徒三人那里。很多的修道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打坐时,曾有无数的妖魔鬼怪来恐吓和诱惑,释迦牟尼都没有动心,结果这些妖怪都自散而去。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的修道人都遇到过。他们用的方法就是这个以不动制万动。自己的心不动,谁也动不了你。

师徒三人如果能够没有恐惧,不动心,不离开这个圈,任多少妖魔也无济于事。那可是他们的修为,也就是层次。在任何的魔难目前,你真的不动心,就可以闯过去。

这样说来,圈只是一个表面,重在人心。后来悟空为什么不用此法了?迷破了,这一关没有过去,就是失去一次机会了,再试就不灵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6) 统一经学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社鼠猛狗

文/程实

春秋时,齐桓公曾经是各诸侯国的霸主,他的管仲,也很有贤名。君臣合力,齐国十分强大。

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闲谈,问管仲说:“你看国家最担忧的是什么?”

管仲想了一想,回答说:“社鼠猛狗。”

齐桓公不理解,便问:“什么是社鼠猛狗?”

管仲便给齐桓公作了解释,说:“社庙里的神像,是用木头和泥巴做的,老鼠寄居在神像里面,被称作社鼠。社鼠噬咬神像,毁坏社庙中的东西,但你却无法消灭它。因为在社庙中,你既不能用火烧,也不能用水浇,因为火烧、水浇,都会损坏社庙。至于猛狗,据说从前有个酿造美酒的人,酿了很多美酒要出卖。可是年复一年,他却一点也卖不出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养了一条凶猛的狼狗,买酒的人一进院子,那猛狗就窜出来咬人,把买酒的人都吓走了。”

管仲最后说:“大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君身旁的奸臣,就是国家的社鼠;那些掌权的小人,就是国家的猛狗。所以国家最担忧的是社鼠猛狗。”

齐桓公听了,点点头说:“噢!我懂了!”

(来源:《韩非子.说林上》)

原文链接:社鼠猛狗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妒嫉之心 害人害己(图)

作者: 秦山整理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网络图片)

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有这样的话,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一个人立身处世,应有宽容之心。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就应该为他高兴;看见别人有失意的事情,就应该对他表示怜悯、同情。其实这种心态对自己也很有好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妒嫉别人的成功,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那怎么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呢?只是坏了自己的心思罢了。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与人相处,因为他人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便耿耿于怀,心理失去了平衡,有甚者因妒嫉而生恶念行恶事来构陷谋害他人。因妒嫉而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害人害己,迫害他人的同时也注定了自己的下场。古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别人得到的,而自己没有得到,不必因此介怀而愤愤不平,努力的修养品德,多行善事,必有善报,何必为了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心难平、行恶事呢。历史告诉我们因妒嫉行凶行恶而带来的恶果是惨重的,让我们一起来借鉴有关的历史典故吧。

庞涓因妒害孙膑最终兵败身亡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经典战役“围魏救赵”。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庞涓在军事才能上不如孙膑,他因妒嫉之心,耍手段、残害同门,竟然砍掉孙膑的双脚和在他的脸上刺字,我们可以看到庞涓的阴狠毒辣。而庞涓所作的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他的妒嫉之心,他因嫉生恨,因恨而生恶念,因恶念而最终行凶。后来发生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孙膑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庞涓败在孙膑的军事计策上,庞涓兵败身亡。然而,庞涓临死都没有悔悟,他到死都还要计较孙膑会名扬天下,临死都怀着深深地妒嫉之心。可以说,除了庞涓的军事能力不如孙膑外,害死他的另一主因是他自己的妒嫉之心。

《荀子·不苟》上说:“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背理地来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来倾轧搞垮别人。庞涓和孙膑的这段史实很好的诠释了小人的妒嫉之心最终会害人害己,下场是悲惨的。以史为训诫,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做人就要做个坦坦荡荡的君子,正大光明的生活;不要做个阴险的小人,因妒嫉而在阴暗的角落里营谋来害别人。

李林甫嫉贤妒能“口蜜腹剑”最终身死家灭

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与关系亲密的人,开始时他总是接近拉关系,等到地位权势稍微接近他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欲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加实封,并让他兼领尚书。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极力劝阻,引起玄宗不悦。李林甫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后以结党为由罢去张九龄、裴耀卿的之职,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士、修国史。后来,监察御史周子谅奏称牛仙客非宰相之才,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又趁机进言,称周子谅是张九龄所引荐。张九龄又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又对权位日盛的杨慎矜起了猜忌之心。他引荐王鉷为御史中丞,将其视为心腹。王鉷素受杨慎矜轻鄙,对他怀恨在心,便在李林甫的挑拨下制造流言,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唐玄宗大怒,将杨慎矜下狱,命三司会审。李林甫还栽赃陷害,命殿中侍御史卢铉袖藏谶书,称是在杨慎矜家中搜出。最终,杨慎矜被族灭。天宝八年(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章揭发李林甫罪状二十余条。结果罪状尚未呈上,李林甫便以知晓,命御史台将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毙。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译文大意,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曾在勤政楼垂帘观看乐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去,便扬鞭策马从楼下缓缓而过。他风度翩翩,玄宗赞美不已。李林甫得知,担心卢绚被玄宗重用,便将卢绚的儿子召来,对他道:“你父亲素有名望,岭南道的交州广州等地现在缺乏有能力的官员,陛下有意让你父亲前去。如果他不肯远赴岭南,肯定会被贬官。我给你出个主意,不如让他到东都洛阳去做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这也是清贵显职。”卢绚果然不肯前往岭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议,主动到洛阳任职。李林甫又恐怕违背众望,便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不久又奏知玄宗,称其患病不能理事,将他贬为詹事、员外同正。

唐玄宗曾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里,这个人还可以用。”严挺之之前被贬出朝廷,这时正在绛州担任刺史。李林甫担心他重新受到重用,便召见其弟严损之,道:“陛下非常敬重你哥哥,何不让你哥哥上书,就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就医。这样他就可以回到朝中了。”严挺之不知是计,果然按他的建议上书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对玄宗道:“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来又患风疾,应该给他一个闲散官职,让他安心养病。”玄宗嗟叹良久,将严挺之打发到洛阳担任詹事。

李适之拜相后与李林甫争权,但因性格粗疏,常中李林甫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还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询问李林甫。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恼怒的对他道:“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

杨国忠后来得势,李林甫又想借机排挤除掉杨国忠。唐玄宗那时更信任杨国忠,李林甫得知,愤愦发病,后来病情加剧,很快就病逝了。天宝十二年(753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李林甫的嫉贤妒能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因他被贬或者被杀的官员非常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李林甫的下场真实体现了此言不虚;走到人生尽头的李林甫可能没有想到,在他人生谢幕的时候会如此凄凉悲惨,真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啊。李林甫的妒嫉之心、“口蜜腹剑”,也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了恶名,妒嫉之心真的是害人不浅啊。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以史为鉴,妒嫉之心不可不去,因为以妒嫉而生的恶果是很大的,越是位高权重的人,他因妒忌之心行事所导致的恶果越大,造成的影响越恶劣,害人终害己,这种人的下场也是显而易见的。

结语

妒嫉之心,害人害己。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以此为鉴,做人要摒弃妒嫉之心,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天必佑善人。那些蝇营狗苟、弄权使诈、构陷他人的人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以平衡的心态与人和善相处,努力修养自身,不为一时的得失而丧失理智去行恶事,这样的人生会更祥和成功。

文献参考及出处:

1.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清

2.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西汉

3.刘昫等,《旧唐书·李林甫传》,后晋

4.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唐纪》,北宋

5.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明末清初

来源: 来稿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川人:雪域神山,虹化青藏

雪域高原一个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地方,它那层峦叠嶂的雪山与飘扬的五彩经幡环绕在圣湖之畔令圣湖更加璀璨夺目,频添诸多神秘之感。相传雪域高原的人把自己称为“博”,外人称其为“吐蕃”。公元前127年,雅隆河谷出现了一位相貌不凡、用手指天的幼儿,几位波苯教认为他来自天上,遂立其为国王,这就是吐蕃的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他被誉为吐蕃民族的祖先。雪域高原与华夏神州一样都有一个关于自己起源的神话传说,或许正是这个神话传说注定了雪域高原世代礼佛的传统。

这个礼佛习俗在文成公主来到吐蕃之后得到了再一次强化。公元641年,唐太宗命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不远千里从逻些(今拉萨)赶到柏海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专门为其修建了布达拉宫,宫殿富丽壮观至今被后人乐道。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在逻些建造小昭寺,并协助修建,她从长安请来的释迦牟尼法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内。

大昭寺是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建造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今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千年寺庙密不可分,拉萨之名更源于此。在藏传佛教和藏民族的心目中大昭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无上地位更从大昭寺一直被西藏各教派所共尊中体现出来。

大昭寺门前数千年不断的香火,因朝圣者叩拜留下的深深印痕和那万盏酥油长明灯见证了神传文化在雪域高原数千年的辉煌。这种对神佛信仰,对渴望生命得到解脱的辉煌至今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也留给了红潮新人找回自我的机会。

拉萨之所以在历史上一直都是青藏文明的中心,这与其在数千年中持续弘扬的作用息息相关,正因为每个藏族人有了对神佛的信仰,有了一个颗朝圣之心,才有了大昭寺,才有了拉萨今天之独特的地位,所以是神传文化造就了今天拉萨的一切。

与大昭寺齐名的便是藏传佛教中的四大神山,据记载这四大神山分别是梅里雪山、冈仁波齐山、阿尼玛卿山和尕朵觉沃。尤其是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其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文化中更充满神的意味,位列四大神山之首。卡瓦格博,藏语意为白雪之峰,卡瓦格博是主峰、山神及整个太子雪山概念的三位一体的称呼,这与《圣经》中讲述的神的三位一体理论遥相呼应。相传卡瓦格博曾是当地一座无恶不作的妖山,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士历经艰辛收服了卡瓦格博山神。从此山神改邪归正,做了格萨尔王(莲花生大士的化身)麾下一员剽悍的神将,也成为格萨尔王的护法神。

在藏传佛教中经常把神佛与神山联系在一起,很多虔诚信仰者更是不远万里耗时数月朝圣转山,以求得神佛的庇佑与苦度,深受红潮无神论毒害的中国人对此现象颇为不解,认为这些人太过“迷信”与“愚昧”,可事实却恰恰与无神论者所思相左。现代地质学研究发现藏传佛教中所认定的四大神山以及藏区八大神山,全都是名副其实的金山,其含品位之高令科技人员震惊。

令人更震惊的是每个神山从一定的角度看去都酷似人脸或人脸的侧面,这种自然奇观很多人把它当作一种偶然,其实法轮大法创始人在《大纽约地区法会讲法》中就对其弟子说道:“其实那就是神的对映,它就是神的最低部分。”可见藏族民众的每年转神山活动是一种直接面对神的敬仰方式,并不是盲目崇拜与迷信。当今世界很多登山探险者不知其中奥秘与玄机,以人类征服自然之名登顶各大神山,其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有甚者因此而命丧黄泉,这或许就是佛家讲的现世现报。神山岂是渺小的人所能征服的?也只有不信神佛的无神论者才能敢做出如此荒唐之事。

其实藏传佛教中的四大神山刚好与其四大宗派相连,据记载藏传佛教的四大宗派分别为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他们在雪域高原有着各自的信众,但都是以教人向善,信仰神佛为立教之本的。在藏传佛教数千年的承传中涌现出大批高僧,也留下来大量神迹,这奠定了藏民族全民信神的基础,尤其高僧虹化更是令无数世人惊叹,更成为当今科学的永恒之秘。

虹化现象是藏密法门的修炼奇观,通常虹化者在得道时,盘腿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虹化者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其头顶上方会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所称最高境界的虹霓法身。若修行境界次之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但这与人的缩体现象很相似。

一直以来很多藏传佛教高僧在得道时虹化现象比比皆是,中共在其控制雪域高原之后妄图利用无神论对藏族民众进行洗脑毒害,但这魔鬼行径被很多高僧虹化的神迹所震慑,令无数红潮官员惧怕。在用无神论洗脑毒害西藏民众失败后,中共退而求其次,开始自己认定活佛,祸乱藏传佛教,以图变异藏族的修佛文化,败坏他们的修佛法门,中共的极端邪恶和魔鬼面目由此清晰可见。

据不完全统计,中共邪党控制青藏高原之后,数十位有名有姓的高僧在很多僧人面前虹化而去,令无数人惊叹。如1952年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张国华现场目睹了索南朗杰喇嘛虹化的全过程,他亲眼看到这位高僧从座位上腾起,先腾起又落回原地,第三次腾起一声巨响,高僧消失不见,只见一朵红云飞去,什么痕迹未留下。又如,才日喇嘛,色达县人,绞俄寺主持,生前有雷打不伤等神异,1995年圆寂,三日后遗体缩成一肘高,当时前来吊唁的汉族亲友误把遗体当作了一尊小佛像。火化时天灵盖自然弹起,双眼冲入空中,此神迹震惊在场的每个人。

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中,有无数神山与神迹存在,高僧虹化只是藏传佛教真实法力的展现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证实中共所倡导的无神论之错误,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挽救现在不信神佛的红潮新人。“雪域神山,虹化青藏”,当一切神佛都真实的显像于你我眼前之时,不信神佛信马列的人是否会觉得一切都太迟了?

来源: 责任编辑:赵元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医案】人面桃花计

【医案】大珠小珠落玉盘

【医案】你糟踏身体 身体也糟蹋你

浅析“奇门遁甲”的模型图


奇门遁甲以易经为基础。(网络图片)

奇门遁甲被称为“先天之玄,后天之秘,处世之道,帝王绝学”。其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三奇六仪等要素,是一个内容丰富、层层制约的综合性资讯库,可谓我国预测学中集大成者,被今人称为古代“高层次的预测学”。

奇门遁甲是体现易学思想比较完整的:时间、空间、象法、数位元、理法的模型。在古代一直是进阶统帅的必修之术,如周朝的姜子牙、汉代的张子房、三国时的、唐朝的郭子仪、明朝的刘伯温等,都是将帅中精晓奇门遁甲而纵横天下的杰出人物。

一、什么是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

1、“奇”就是乙、丙、丁三奇。

2、“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

3、“遁甲”就是遁藏“甲”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奇门遁甲的中心含义就是应用三奇、八门,来“遁甲”。“甲”为十天干之首,为高贵,首领之象。甲所惧者“庚”也,“庚”也是之气。行军打仗,为了避免首领“甲”被敌人“庚”所伤,因此要将其隐遁起来。具体原则是用甲子旬,遁于戊,甲戌旬遁于己,甲申旬遁于庚,甲午旬遁于辛,甲辰旬遁于壬,甲寅旬遁于癸。也就是说,将“甲”遁于戊、己、庚、辛、壬、癸之中,用此作战,称为“六仪”,即六个部队。因丁制庚,丙制庚,乙合庚,皆能有效战胜甲的敌人“庚”,因此称为“三奇”——制胜的法宝。八门则为行军布阵的八个方位。

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二、奇门遁甲模型的64个元素

奇门遁甲模型的64个元素分别是:十天干、十二地支、九星、八门、八神、八卦、九宫。

1、十天干【地盘】: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在九宫八门中的分布为地盘,代表地利。

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午、申、酉、戌、亥。代表方位,时间:十二生肖年、十二月、六十甲子日、十二个时辰。

3、九星【天盘】:天蓬星【一白贪狼星】、天芮星【二黑巨门星】、天冲星【三碧禄存星】、天辅星【四绿文曲星】、天禽星【五黄廉贞星】、天心星【六白武曲星】、天柱星【七赤破军星】、天任星【八白左辅星】、天英星【九紫右弼星】;天盘九星依据北斗星而来,代表天时。

4、八门【人盘】:开门、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休、生三吉门;杜、景平门;死、惊、伤凶门;人盘代表人和。

5、八神【神盘】:值符【青龙】、腾蛇、太阴、六合、白虎、九地、九天;神盘代表神助。

6、八卦: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万事万物、象法与理法。

7、九宫:东、西、南、北四正方;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偶方;中宫中央。九个地理方位。

责任编辑: 雪泥鸿爪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5) 儒学新用

“西游”拾趣:贪心不去 得小失大

作者: 夏风 来源:

悟空一直到圆满前,都有一颗心带着,那就是贪心。这在后来的故事中也是很常见的。在常人中多得是好事,而在修炼中是大道至简至易。有时候越是简单的越是高的。比如三十六和七十二的问题

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出自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我们都知道在《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有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分别是天上的星宿和地下的鬼。当然是天上的星宿层次高,大了。而菩提祖师所传的神通也是如此,分别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讲明了天罡地煞,悟空还是选了地煞,这里不仅有贪心还有他当时所带的魔性决定的。

这也注定了悟空只能算是一只妖猴,成不了天上的,即使到了天上,也只能做个弼马温。很多人会认为不公平,本事那么大为什么成不了大神仙?其实不是,是悟空自己选择了地煞的神通,就不得做天神。而在后来的日子里,又不得不随西天取经,再次修去魔性,这也许是注定的,也有自己选择的因素。

假如当时他选了三十六路天罡术,或许当时就成为道家的大神仙。我们不知道天罡术是什么,《西游记》中没有讲,但一定是神通广大的,以后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灾难了。

修炼也是,一步走错,即使还有机会,也是一条弯路。《》的内涵竟然如此高深,不是我们能够完全理解的。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我元神离体的经历

作者: 觉缘 来源:

人确实是有元神(灵魂)存在的,我就遇到过元神离体的现象也听到过人死后显灵的事情。

小时候,我五岁那年大年除夕晚上,我手提玻璃灯笼不慎摔倒,左手腕被打碎的玻璃扎伤,伤势较重,马上送到医院诊治,经过检查,需要尽快治疗。

手术那天,我被抱到手术台上,有人用布盖住我的脸。一会儿,我就感觉自己飘起来了,有些象飘浮在空中的羽毛来回悠荡着,感觉很好玩儿,然后,我一转回身趴在了无影灯灯盘上面,看到有四、五个人在忙忙碌碌的给我做手术,手术做完后,他们把我用手术车往外推,我一看要把我自己仍在这儿,我急了,唰一下就飞下去钻入我的里。那时侯我还想,真好玩!他们怎么都看不见我呀?觉得很好奇。长大后,我学了法轮功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元神离体。

我家邻居是一名退休叫赵利(化名),他给我讲了一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一天上午,他发现有个病危患者,就写好病危通知书,派人去通知病患家属,查完病房,他来到医生办公室写病例报告,当写到这个重症患者的时候,这个重症患者忽然推门走到他的面前问他:“大夫,我这病还能好吗?”他当时善意的顺口回答说:“你放心吧!用不了十天半个月就好了。”他又继续埋头写病例。等他写完病例一抬头,忽然想起刚刚发生的怪事,这么严重的病患怎么可能从病床上起来到医生办公室来呢?他马上来到病房查看这个重症病患的情况,才发现他早已经死了,就是来到他办公室的那段时间。他说:“这不就是活见鬼吗?看来鬼魂是真实存在的。”(其实是元神离体)他和别人谈起过此事,多数人都不相信,说这是迷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9) 贞观伊始

2016年6月29日星期三

佛度有缘人!北岳大帝渡玄符(图)

作者: 刘丰


北岳恒山大帝名列五岳大帝之一。(网络图片)

按照修炼人的说法,佛家叫佛度人,道家叫师父找徒弟,大概都是有缘吧。

戚玄符,冀州平民的。三岁时曾经得病而死。正当她的父母痛哭的最伤心的时候,有个道士经过她家门前说:“这个小孩可以救活。”她的父母就把她抱出来给道士看,道士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做。刚才是呼吸没有舒展罢了。”就从衣带中解下一张黑符用来救她,过了一阵子,小就活了。她的父母向道士致谢,道士说:“我是北岳真君。这个小女孩可以起名叫玄符,后来得升天之道。”说完就不见了。

父母就用玄符给小女孩作名字。等到玄符作了平民的妻子,公婆对她又很苛刻,她侍奉得非常谨慎。她经常对女伴说:“我得为人身,生在中国,尚且当了,这是我的缺憾啊!我的父母早亡,只有公婆作为尊长了,虽然我被殴打,也没有什么怨恨。”

有一天夜里,有个神仙降临她家,拿灵药给她。不知道她修的是什么道,在大中十年丙子八月十日升了天。

“白日飞升”是圆满形式中的一种。飞升时有乘鹤、乘龙、乘仙车等多种方式,其美妙和殊胜难以言表。戚玄符的亦是现收集《太平广记》中关于白日飞升的记载。

今天每个人,或许都会遇到这样的缘分,遇到了就不要错过,那是千载难逢的大事。谁错过了,后悔就晚了。缘分就在身边,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

原文:戚玄符者,冀州民妻也。三岁得疾而卒。父母号恸方甚,有道士过其门曰:“此可救也。”抱出示之曰:“此必为神仙,适是气厥耳。”衣带中解黑符以救之,良久遂活。父母致谢,道士曰:“我北岳真君也。此女可名玄符,后得升天之道。”言讫不见。遂以为名。及为民妻,而舅姑严酷,侍奉益谨。常谓诸女曰:“我得人身,生中国,尚为女子,此亦所阙也。父母早丧,唯舅姑为尊耳,虽被棰楚,亦无所怨。”夜有神仙降之,授以灵药。不知其所修何道,大中十年丙子八月十日升天。(出墉城《集仙录》)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克制贪欲

文/秦山 整理

《群书治要》卷四十七的《政要论》中记载,“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克制贪欲是一种美德,这对于修身、齐家、治国都是必要的。对个人而言,克勤克俭、不攀比奢华,不但修养自身,也是持家的方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国家而言,生存发展都需要节俭,这才是长富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关于节俭的例子非常多,仅选以下三例与读者共享。

汉文帝勤俭爱民 “以德化民”

汉文帝从代国来到都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饰、用具,没有增加过什么,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就进行改易,以利百姓。曾经打算修建露台,叫工匠计算费用,需要黄金一百斤。汉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百姓十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给它带来羞辱,修建这露台干什么呢!”汉文帝经常穿着粗丝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衣服拖至地面,帏帐不得织文绣锦,以此来表示敦厚质朴,为天下先做出一个表率。修建霸陵全部采用瓦器,不许使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不修高大的坟墓,想要节省一些,不去烦扰百姓。

汉文帝对待百姓却很宽厚。文帝曾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文帝还下令:“年龄八十岁以上者,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帛和絮。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给他们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汉文帝珍惜民力,作为一代帝王,黄金一百斤应该并不是很大的数目,但是为了百姓着想,最终取消了修建露台的想法。相反,汉文帝能够体谅百姓的疾苦,需要花费用度的地方,合理调配,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司马迁称赞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译文大意,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用教化百姓,因此,四海之内,殷实富足,兴起了讲究礼义的风气。)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的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公认的一个盛世,汉文帝被奉为贤明帝王的一个典范。

诸葛亮戒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曾向蜀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它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它器物殉葬。

诸葛亮晚年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大意,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封书信就是流传后世的著名《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亦成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道。

诸葛亮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和他的许多其它高贵品格一样,他勤俭的美名载入青史,千古流传。

崇尚节俭 淡泊物质

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顷,死时,卖掉田产来办丧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据《宋史》记载,仁宗遗赐钱物价值一百余万,司马光带领同僚们多次上奏章,认为:“国家有大忧患,中外困窘贫乏,不可以专用乾兴故事。如果遗赐不可以辞谢,应当允许侍从向上进献金钱以佐助山陵之用。”朝廷没有允许。司马光于是用他所得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公使钱,把黄金赠送给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财。

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中写道,“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司马光为人恭敬、节俭、正直,他对儿子的也很严格,他担心社会奢靡的风气影响年轻人,所以撰写了这篇家训,希望后人发扬俭朴的家风,不要奢侈腐化。这封家训就是《训俭示康》,为后世津津乐道,经常被人们引用作为训诫。

结语

有德行的人会努力实践勤俭节约,它是一种美好的品行,自古就为圣贤所尊崇;奢侈挥霍无度,会招致德损家败。正所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许多相信,人一生的财富用度是上天早已赋予规定的,这一切都是有定数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拥有再多家产的富人,如果奢靡浪费,会遭人怨恨,终有一日会败光财富;享有财富而又有美好的德行,财富才能长久。并不富有的穷人,努力勤俭节约、克制贪欲、多行善事好事,生活会留得余裕,赢得尊重,也会为自己奠定美好的未来。正所谓“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文献参考及出处:

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群书治要》,唐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明末清初

李商隐,《咏史》,唐

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西汉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汉纪》,北宋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西晋

诸葛亮,《戒子书》,三国蜀汉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列传·卷九十五》,元

司马光,《训俭示康》,北宋

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唐

吴兢,《贞观政要》,唐

原文链接:克制贪欲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4) 帝范万世

阴府“杖直官”谯乂俊

作者: 赵宇 来源:

罗江县有个道士叫谯乂俊,正值壮年。有一次他忽然梦见太山府君把他召去,赐给他一个黄色的公文,任命他为阴府的杖直官,让他白天在阳间,夜晚到阴府。他就这样过了二十年。

他常对人说,凡是在阳间生了病或受穷乞讨的人,都是自己阳寿没尽却做了坏事,被阴间把魂灵抓去受拷打的结果。这道士只要在阴间看见被拷打的是亲戚或邻居,第二天去看,果然是那么回事,就劝告他们做好事以赎罪免得生病或受穷。有一次他在阴间见一个道士, 道士说,“你为什么不给神烧有名的好香?现在阴间要为你泄露真相而惩罚你了。明天你回阳间去,赶快烧上好香,向南辰北极神求告,你的罪就能免。”谯乂俊就按那道士的话做了。后来太山府君追回了任命他的文书,他便不再在阳间阴间来回奔波了。

当年的大唐明相魏征,也是在冥间有差。白天在人间做人,晚上在冥间处理一些事务。他们有时会透露一些冥间的事情,但真正冥间的真相,他们也是不敢说的,那是要受到惩罚的。

原文:罗江县道士谯乂俊,壮年。忽梦太山府君追之,赐以黄敕,补为杖直。昼归阴间,夜赴冥府,如此二十余年。常说人间有命未终为恶者,追生魂笞之,其人在阳间之病或贫乞是也。往见亲戚及里人被笞者,明旦往视之,皆验,然恒愿得免。忽于冥间遇道士,不言姓名,谓曰:“尔何不致名香?昼于阳间上告南辰北极,必得免。”乂俊依此虔告。忽尔太山府君却追黄敕,自是遂免。(出自《野人闲话》有删减)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谈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关系(一)

作者: 童欣 来源:正见网

内容提要
一、弟子规、三字经与千字文的基本特点
二、天下第一规——弟子规风采
三、勤学指南三字经
四、至善至美的千字文
五、弟子规、三字经与千字文的相互关系
后记 新千字文——师尊正法洪恩颂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一下传统蒙学经典课程教材,就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三部传统蒙学经典,它们不同的特色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说起弟子规,大家马上就知道七部分,三字经、千字文讲了什么呢?我们今天用简明的结构图,给大家清楚的讲一遍。您一看就可以记住,一下子就能够清晰了,如果您要给孩子讲,那心里特别清晰才好。

首先,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是中华传统启蒙的基础课程,把这三个合在一起简称弟三千,如果我们给它起个新名字,可以叫“神聖弟子规”,因为这三部经典都是一千多字,也可以叫“神聖千字文”。我们把这三部经典作为一个整体,再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基本内容,也就使神聖弟子规的内容变得非常博大,更有利于实现全社会道德启蒙的目标。

一、弟子规、三字经与千字文的基本特点

传统蒙学经典弟三千各有风采,简单的说一下:

《弟子规》,李毓秀作于300年前的康熙年间,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因为它讲的是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非常具体、明确,所以成书后,被各府地州县广泛采用为启蒙教材,影响也就非常大。

《三字经》,被称为传统蒙学经典之冠,它是自南宋700年来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童蒙经典。

《千字文》,是南北朝后梁周兴嗣受梁武帝皇命所作,华丽优美,气度非凡,是传统蒙学经典中最优秀的一部,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相比。当然在这三部经典里边,它流传的时间是最长的,已有1500年了。

我们从两个角度讲讲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先从总体上说,弟子规重在力行做到,规范详细;三字经重在增广见闻,知识博杂;千字文重在天人合一,不断修养自己,达到圆满圆融。

弟子规(后边的弟三千都不在加书名号)的特点是讲道德行为规范,比如敲门、掀帘子,应该怎么做都讲的很具体,弟子规的好处就是具体。实际到明清的时候,人的整体不行了,心胸比汉唐小了,道德下滑的很厉害。聖贤就讲的境界低一些了,讲的具体一点了,他是为了人好。

有一首诗《返》赞美李毓秀的伟大:
明清过后正气散,
天伦尽丧人何惨?
善留千八端方字,
悬崖尽处好归返。

学的人境界越高,聖贤越是概括的讲,不讲那么具体,告诉你怎么敲门,那确实就是学的人有点太笨了,那得讲多少啊?千字文比弟子规早一千多年,所以就从博大的境界、和祥的心态着手,不去讲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学的人自然会很神聖,一个一个小皇子,都是很高雅的人。千字文都是“束带矜庄”“容止若思”“化被草木”那样的语言,皇子学了自然就会谨慎端庄、自信祥和,从容安定,从而规规矩矩的走路、做事,他就带着那个内涵,所以就不用详细去说那些具体的行为了。这是弟子规与千字文的一个对比,可以说各有所长。

三字经强调的是博杂的世间万象,知识非常的多。因为它在“广见闻”这上面着眼了,它说的非常繁复、博杂。和弟子规相比,三字经讲的知识面就宽多了,很繁杂,三才四方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什么都有。博杂,博是特别好的词;杂就有些不足,勤奋学习的榜样讲了很多,有聖有贤,也有在道德上不是特别好的人。相比来说,千字文就很完美了。

千字文,真是一幅伟大的、幸福生命的图画,它是圆融完美的,这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正统的神采,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宇宙美好,有感恩;生命成长,有自强;天下太平,有责任;物质繁荣,有淡泊;人生幸福,有珍惜。千字文言辞优美,文笔流畅,对学生写作都有好处;简约精练,惜字如金,相当于250个成语,知识非常丰富;最值得称道的是寓道德教化于自然美好之中,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确实太美好了。弟三千三部传统蒙学经典各有特色,所以都能长久流传,影响深远。

我们再从教育对象角度讲一下弟三千的区别,弟子规是孔子讲给君子的,三字经是士大夫家长留给士子的,千字文是周兴嗣受梁武帝敕命写给皇子的。

弟子规是给君子讲的,是君弟子泛爱众的箴言。君弟子就是国君的弟弟、孩子,简单的说就是君子。

三字经是给士子讲的,是士弟子勤学的指南,它是讲怎样勤学。古代有个词叫士大夫,过去读书的人、知识分子称为士,古代有这么一个社会阶层。夏商周的时候,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差异,士是其中之一。《论语》讲过八佾舞于庭,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的舞蹈队,天子才可以有的规模。诸侯是六六三十六人,大夫是四四十六人,士就是二二得四,四个人的舞蹈队,别的人就没有资格了。过去当然还有更多具体的规定,不同阶层祭祀祖先,祭几代都是有规定的。当然过去读书人,他对社会是能产生很大影响的,但是他不一定当多大官,当官的从这部分人出,但是他跟君子是有差别的。所以说三字经是士弟子勤学的指南。

千字文是周兴嗣给的孩子写的,是皇弟子的圆满人生,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皇子,所以这几个我们把它分出来了,就是君子、士子和皇子。实际上级别是有高低的,不一样。所以士弟子的爸爸才强调“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我教子,唯一经”,他就强调这个。但是皇帝可不一定就这样教给他儿子,那皇子学的说起来得更博大,还有很多力行的方面等。博大,当皇帝就得相当博大。

孔子对学生说,要是学种菜,你就去找菜农,我不如他。孔子是教什么的呢?他是千古帝王师,他教仁德。大家想皇帝要是烙一张饼,兴许就烙糊了,他比御厨差远了,他不会干这个。不是说皇帝就应该什么都不会,皇帝什么都会才好哪。但实际上他会不会做饭、洗衣服不重要,他带领大家重道德才最重要,对于皇帝,他吃的丰盛还是吃的节俭不是最重要,但是他带老百姓干什么?重道德!当然重道德他也不会浪费了。

就说郑和下西洋,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傻,后来西方的航海家到哪去都是挣钱去的,不可能为送礼去的。郑和下西洋,大明朝还有那样大心胸的事,多了不起啊!大明就有这种气度,厚往薄来,到哪里的结果都是国泰民安、海清河晏。郑和下西洋以后,真的没海盗了。现在索马里还闹海盗呢,你说我有原子弹,卫星都上天了,海盗你都治不服,吹牛有什么用呀?郑和下西洋,那小国家昏君就让他给除了,篡位的就给平了。到哪儿做买卖都给人家的多,这不赔本吗?赔不赔本有老天呢!永乐初年,连年都是大丰收,国家有粮食。

厚往薄来,就是他的胸怀大。郑和下西洋,其实还下过东洋呢,去过日本。大明皇帝给日本国王的封印,什么意思?大明天子认可你当国王。你真有那样的气度,他敢打你吗?

所以弟子规讲的,是一层人伦道理,告诉人修身细节要做好,但是人生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全方位的,弟子规里所说的具体的一些行为只是一个起点,一小部分,要想平天下,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得讲。你看千字文描写的 “高冠陪辇,弁转疑星”,那是一种什么景象?一个老百姓能见一眼县官都了不得了,可这里高官都跟星星似的,群星璀璨,得多少英雄豪杰啊!没有大的心胸,往那儿一站,胆小的都得吓得够呛。皇帝高高端坐在那里,多了不起,心胸不大、境界不高能成吗?没有德行能成吗?没有责任感能成吗?

同样给弟子讲规矩,孔子写了二十几个字,李毓秀用了1080个字,都是聖贤,针对人的不同,他们都是尽力做得最好了。对不懂事的孩子,才规定那些个具体的怎么怎么样做。要是今天,就得说便后冲厕所,在公共汽车上打手机要小点声,玩游戏不要超过1小时……几万个字也写不完。为什么我们讲神聖弟子规,这里不是说的人中的高低贵贱如何,是说这个世界非常广大,那宇宙就更是浩瀚无边,三才者天地人,人是非常伟大的,我们把大家都当做“聖皇”之子看待,我们的学生上课时会说“我们大家是——散花的仙女”,大家的心胸也一定要更加广大。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誓言在天 果报昭然

作者: 童心 来源:

隋朝末年的一天上午,表弟罗成正陪表兄秦琼在后花园练武,忽然家将来报:老王爷让两位少爷马上到前厅去,有事安排。二人匆匆来到前厅,北平王罗艺手捋长髯微微含笑,上下打量表兄弟二人。见罗成剑眉星目,头戴冲天银冠,身穿素罗战袍,飘飘然有天将下凡之仪表;再看秦琼面如淡金,虎背熊腰,头戴壮士巾,巍巍然实有大将之风度。老王爷默默点头赞许,含笑说道:“你们二人都是将门之后,祖传武艺都是独步天下,你们除了练好自家的武艺之外,从今天开始,还要互相传授武艺,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千万莫负我之所望!”表兄弟二人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虔诚而应。

第二天,表兄弟二人便到后花园互相传授武艺。罗成笑着对表兄说:“,您可要把秦家锏法好好传给我,我也要把罗家枪法毫不保留的都传授给您。如违此誓,必乱箭穿身而死。”秦琼听了很受感动,也随口接着说:“表弟放心,我当然也会把秦家锏法如数传授给你,如违此约甘愿吐血而亡。”说完,二人都不禁开怀相视大笑。

但人心真是复杂的,复杂的有时连自己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罗成教秦琼前71路罗家枪法的时候,教的都很实在,剩下了一路绝招他犹豫了,最后经过思想斗争,把这个招数改动后才教给表哥。这个绝招叫“回马枪”,方法是在双方交战时诈败逃走,引对方来追赶,待敌将临近时故意做出马失前蹄的假象,待敌将举兵器砍杀时突然提缰调转马头,趁对方来不及变招时即把对方刺落马下。后来在战场上罗成使用这一招时被秦琼看到了,才明白自己当初学的这一招是假的。

可他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他当初教罗成时也留了一手绝招 ——杀手锏,也叫撒手锏。一次在战场上,罗成见秦琼同敌将交战时,趁敌将不备时把一只锏撒开,然后用另一支锏在撒手的锏尾上一磕,被磕飞的锏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速的刺中敌将,敌将应声落马而死。罗成一见,高声称赞:“表哥好杀手锏!”二人又都不禁开怀大笑,丝毫没有责备对方违约行为的意思。

人虽然没有抱怨,但天报却是如期而至了。罗成在与苏定方的一次交战中,中了苏定方的奸计,单人独骑陷在淤泥河内被乱箭活活射死。可叹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在23岁时就这样应誓而死于非命!

秦琼的应誓兑现来得晚一些,他在青、中年時都历任李世民的兵马大元帅,可以说是大唐朝的开基立业元勋。但尽管这样,也沒能逃脫自己的誓言果报。 秦琼晚年时,同尉迟恭比武争帅印,在举千斤鼎时累得吐血而死。表面看起來是因为年老力衰,用力过度吐血而死,实际上这只是个结果,实际上是老天兑现其誓言的结果。 因为这是天理,任何人也不能逾越。

《名贤集》中有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更何况发愿相约的誓言了,誓言一出,记录在天。言出必践,果报昭然。不管你是叱咤风云、力可拔山举鼎的大英雄,还是纵横天下、武艺超群、万将无敌的真豪杰,丝毫都不能逾越于这个天理。

相关
废掉毒誓 退出中共党团队
《为什么要退出党团队》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6年6月28日星期二

《诗经》赏析:〈凯风〉

作者:明珠诗经赏析(小玉/epochtimes制图)

诗经赏析(小玉/epochtimes制图)

《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1.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凯风,南风。夏季一般是吹南风或东南风。古人认为南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毛传》:“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植物以能得到整个南风的滋养而快乐),棘,难长养者。”棘,音集;丛生的酸枣树,这种小树很难长大,夏天因为有南风,所以是它的生长期。《说文》:“棘,小枣丛生者。”棘心,棘木之心。朱熹《诗经集传》:“棘,小木,丛生,多刺难长,而心又其稚弱……以凯风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时。”

这两句的大意:(夏天)凯风从南边吹来,它吹在棘木上并滋养著小树心。言外之意,用凯风比喻,用棘心比喻孩子,母亲生养孩子多不容易啊!

2.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夭夭,形容树木枝叶茂盛,枝干壮实。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意思相同。棘心夭夭,是说棘木长大了。母氏,先秦时期官宦之家孩子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劬,音渠;劳累。《说文》:“劬,劳也。”劬劳,辛苦劳累。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们就如棘木之心那样渐渐长大了,可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苦劳累。

3.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薪,音新;柴草。烧火做饭用的干柴及干草称为“薪”。棘薪,棘木的薪柴,因棘木是小树木,所以它成材后也只能做烧火做饭的木柴。因此“棘薪”比喻母亲把我们这几个养育长大后,儿子没有成为栋梁之材,反而成了庶人。因为先秦时期只有庶人才负薪[1],官宦之家所用的柴草则是向庶人购买或以物易物。

圣,睿,《尚书.洪范》:“睿作圣(思虑通达就能圣明)”圣善,贤惠善良。令,《说文》:“令,发号也。”在古人的观念中,只有大德之士才能当大官,才能发出号令。
令人,借指品德美好的人。

这四句的大意:(夏天)凯风从南边吹来,棘木也成长为薪柴;母亲是那么的贤惠和善良,可是我们这七个孩子却不能成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当柴火用,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辜负了凯风的滋养。以之借喻,我们这七个儿子由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大,却没有一个成为品德美好的人,辜负了母亲的期望。)

4.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爰,音袁;在本诗中既是语气助词又有“迁徙”或“途经”的意思,与《诗经.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意思相同。寒泉,本诗指清洌(清澄而寒冷)的井水,出自《易经.井》:“井洌寒泉,食。”浚,卫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一带。

这四句大意:(我们来到浚这个地方)那里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润着浚城的民众。母亲啊!您含辛茹苦地将我们七个孩子培养成人。(言外之意:我们七个儿子却不能如寒泉水那样的回报于母亲。)

5. ??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睆,音现缓;美丽的样子或借指和颜悦色貌。黄鸟,黄莺、黄鹂鸟。载,本意为乘载,声音依托于空气而传播,因此本诗引申为传播、传唱。这四句的大意为:黄鹂鸟不仅美丽悦人,它的叫声也让人感到舒服。可是我们这七个儿子却不能和颜悦色的孝顺母亲,让母亲悲伤的心情得以宽慰。

赏析:这首诗说的是慈母文芈和她七位儿子的故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43年(鲁僖公十七年)。孟夏四月,七位孝子从齐国国都临淄出发,徒步五千多里[2],历经半年,送母亲文芈回归楚国。七位孝子后来都成为楚国的上大夫,《左传》及《史记》破例记载了这个结局,因为〈凯风〉是他们写的,而且文芈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在〈告子章句下〉特地讲解了此诗的部分内涵。只是因为文芈当时的地位很低,所以正史中并无记载此故事的前因后果。由于一些原因,这个背景故事没有流传下来。

此故事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要正确理解本诗的内涵,必须知道本诗的背景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公子小白)即位后的第五年(公元前681年),娶周釐王的女儿王姬为正妻。因为齐桓公有管仲、鲍叔牙等人辅佐,所以开始在诸侯中称霸。楚国的国君楚文王事先得知消息,为了与齐国结盟,通过运作,成功地将自己的嫡生女儿文芈作为王姬的陪嫁(右媵)跟王姬一起嫁给齐桓公。

文芈是一位美丽、端庄、贤惠的女子。王姬没有生孩子,而文芈却连生了几个儿子,所以在婚后的十年间,文芈很得齐桓公的宠爱。可是文芈却不敢恃宠而骄,对王姬的礼数不敢或缺,不敢做任何逾越之事;并尽心尽力的养育孩子,对孩子从小就严加管教,孩子们也都很懂事守礼。

齐桓公上位十几年以后,开始确立了在诸侯中霸主的地位,同时也助长了他自己骄傲的性格及色欲方面的执著。本来,依照周礼的规定,“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这是说诸侯国君在正常情况下有嫡夫人一名,世妇两名(相当于卿这一级官员的待遇,以左右媵充当),妻两名(相当于大夫这一级的待遇,以嫡夫人陪嫁的侄娣充当。)妾四名(相当于士官的待遇)。除此之外不能再娶,《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不管是天子还是诸侯国君,一生只能有一位正妻(王后或夫人),只能与一位女子举行成婚礼并“同牢而食,合巹而酳。”这是在上天的见证下夫妻双方相濡以沫的承诺,夫妻双方哪一方违背了这个承诺,就算是在造业,而且有可能会遗祸子孙。

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应该依照周礼的规定立右媵之子为太子,也就是立文芈的长子为太子,并将他送到王都读书,那里是培养周朝各级官员的摇篮。西周时期,从天子到大部分的诸侯国君都从那里毕业出来;诸侯国的下大夫及以上官员的嫡长子也都可以到王都大学读书;管仲、鲍叔牙都是从王都大学毕业出来的。周礼中的部分传承就留在王都大学,那里的教师官员会根据学生的身份因人施教。齐桓公原来就不是齐僖公的嫡生儿子,所以他连上王都大学的资格都没有(周礼的详细规定请参考〈江有汜〉的赏析)。

齐桓公不仅不立文芈之子为太子,还以文芈跟王姬不同姓为借口[3],不承认文芈的地位是右媵(相当于世妇)。以无嫡子为借口娶了徐国国君的女儿徐嬴为二夫人(同样有陪嫁),并与徐嬴也举行“同牢而食,合巹而酳”的成婚仪式,这是严重违背周礼相关规定的行为。可是,徐嬴还是不会生孩子,齐桓公还不悟,过了几年又娶了三夫人蔡姬(蔡国国君的女儿,同样有陪嫁),而蔡姬还是不会生孩子。《左传》及《史记》都记载了齐桓公违反周礼规定的事情[4]。

即使这样,齐桓公还是不满足,又给了六个自己宠爱的女子如(同)夫人的待遇。而文芈的地位却每况愈下,特别是王姬去世后,文芈从原来的世妇待遇,一直下降到妾室。文芈所生的七个孩子的地位也因为母亲地位的下降而相应降低,大儿子原来在国都中当上大夫,后来被贬为到六乡去当士官,因为母亲地位降低了的缘故。即使这样,文芈都任劳任怨,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跟其他人争权夺利,更不允许他们在家庭内外跟人说任何抱怨的话。

古代诸侯国君的妾也是很辛苦的,每年的季春三月开始要跟夫人到桑田劳作,养蚕吐丝,染丝及织布制衣,不仅要做分内的活,而且当夫人身体不好时,夫人的活也是文芈帮忙做。文芈回来还要教养孩子,所以是相当辛苦的。

事情就发生在公元前643年的季春三月,文芈的第七个孩子已经十岁了,依照周礼的规定,周朝时期的孩子到十岁就要去小学读书并在学校寄宿,每月的朔望之日可以回家省亲。而诸侯国君的所有儿子都可以在国都小学及大学读书,但在初次报名时必须得有诸侯内府的印信为证。原来此印信为嫡夫人王姬掌管,王姬没有妒嫉心,文芈又对王姬很尊敬,因此王姬跟文芈的关系挺好。王姬去世后一应事务都由徐嬴夫人掌管。(当时三夫人蔡姬已经因为一件玩笑的事情被齐桓公赶回娘家,而蔡国国君一怒之下将蔡姬改嫁与他人,让齐桓公戴上绿帽子。详情请参看《史记.齐太公世家》)

每年的仲春二月是开学的日子,文芈本来没觉得会有麻烦,所以提前几天去徐嬴夫人的住处讨印信,结果连门都没得入,下人直接告诉文芈说徐嬴夫人不见她。而回来后的几天,孩子看到其他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了,就哭着要母亲让他去上学。文芈又去了徐嬴夫人住处几次,依然没有见到徐嬴。就这样拖到三月初,孩子每天吃完饭也不说话,就对着天空发呆。文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文芈的其他六个儿子有四个已经在齐国为官,有两个在国都大学读书。眼看第二天就是要去桑田劳作的日子,文芈为了徐嬴考虑,不想把事情公开化,因为如果当着家族所有妇女及记事女官的面跟徐嬴讨印信,徐嬴夫人肯定会被所有的人认为做错事了,这事情会被记录下来。文芈的孩子再怎么说也是齐桓公的儿子,像齐国那样的大国,齐桓公就如同姜姓这个大家族的族长,家族还有宗老,家臣,家将,家丁等,这些人的孩子都可以去上学。其实,文芈如果心地不是那么善良,直接到家族宗老那去反映此事,把事情闹大,徐嬴夫人也很难下台。或者文芈如果沉得着住气,到傍晚时徐嬴也要派人把印信送来。

文芈不想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抱着一颗为他人考虑的善心,又去找了徐嬴一次,而这一次徐嬴终于见了文芈。徐嬴自己不会生孩子,而文芈一个地位低下的妾,却给齐桓公生了七个儿子,所以见到文芈就有气。以前王姬在的时候,徐嬴拿文芈没办法。现在终于逮著机会了,所以徐嬴夫人就狠狠的数落王姬,而且是当着很多下人的面,徐嬴一直教训了文芈一个多时辰,眼看太阳快要下山了,文芈不敢吭声,但心里越来越急,以为徐嬴夫人不肯给印信,在徐嬴夫人说话停顿的时候,忘记了行礼,低头轻声地说了一句话:“求夫人给个印信吧。”

这句话一出口,就坏事了,因为文芈犯非礼了。根据周礼的规定,父母亲或长辈、家族中地位高的人,在跟子女、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训话时,地位低的人绝对不能插嘴,更不允许争辩,必须垂手恭听,在长辈示意可以说话时,还必须先行礼再说话,而且说话时也要先诚心感谢长辈对自己的教训,即使被长辈误解,也不允许与长辈或地位高的人争辩。在朝廷中也是如此,天子或诸侯国君说话时,臣子不能插话,轮到大臣说话时,必须由地位高的人先说,地位相同则由年长的人先说话,说话前都要先行礼。在那种年代,即使是庶人,在正式场合都会先行礼再说话。

当时徐嬴夫人就让人将文芈身上的穿戴全部除去,换上庶人妇女的衣物,关在一间小屋中。让宫中的女官来核实此事,不说原因,只说文芈顶撞夫人,犯非礼。女官来找文芈核实时,文芈也不敢解释什么,只是哭着认错。

第二天,齐桓公就下令将文芈和她的七个孩子贬为庶人,并让文芈带着七个孩子回楚国,而且是净身出户,除了随身庶人的衣物外,超过庶人穿戴及使用的东西全部不能带走。可怜的文芈与她的七个孩子,骤然遭到如此重大的变故,恍恍惚惚地走出国都,文芈就走不动了。几个年龄大的孩子一起动手给文芈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步辇,抬着文芈,牵着小七,离开了齐国。由于当时鲁国与齐国交恶,七个孩子毕竟是齐桓公的儿子,担心被鲁国的人扣押。所以他们不敢途经鲁国,而选择途经卫国的路线。〈凯风〉这首诗就是他们到达卫国的浚邑时(孟夏四月)七个孩子创作的,并以此诗来宽慰母亲悲伤的心情。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夏天)凯风从南边吹来,它吹在棘木上并滋养著小树心。我们就如棘木之心那样渐渐长大了,可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苦劳累。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夏天)凯风从南边吹来,棘木也成长为薪柴;母亲是那么的贤惠和善良,可是我们这七个孩子却不能成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当柴火用,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辜负了凯风的滋养。以之借喻,我们这七个儿子由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大,却没有一个成为品德美好的人,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其实这七位孩子都很好,特别是已经在外为官的四个大的儿子,品德并无缺失。)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浚邑这里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润着浚城的民众。母亲啊!您含辛茹苦地将我们七个孩子培养长大。(言外之意:因为寒泉水在夏天能给人解渴及清凉,而我们这七个儿子却不能如寒泉水那样的回报于母亲。)

如果没有这场变故,这七个孝子毕竟是齐桓公的儿子,即使不能当国君的继承人,将来也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前途,只要他们不去争夺诸侯国君的位置,他们个人事业上的起点比一般卿大夫的孩子要高。可是却因为母亲文芈的一点小过错,都被贬为庶人,与母亲一起被赶出齐国。可是从这三章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芈的七个孩子没有一点埋怨母亲的意思,不仅没有埋怨母亲,还主动找自己的原因,并用这种方法来宽慰母亲的心。

《孟子.告子章句下》有这样的一段对白:

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这段对白的大意是,公孙丑问孟子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一点儿埋怨的情绪?”孟子回答说:“〈凯风〉这首诗的创作原因是母亲犯了点小过失;母亲有点小过失就埋怨,那是不能受一点刺激,不能受一点刺激就埋怨父母,也是不孝的行为。孔子说:‘舜帝是一位大孝子,舜帝到五十岁了,还像孩子那样的眷恋自己的父母。’”

孟子对〈凯风〉的这一段释义,其实有很深的内涵。通过笔者前面所讲述的故事我们也知道,文芈确实是犯了点小过失,可是暂时看来,却造成了七个孩子的前程都被毁了。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却说如果当子女的这点小刺激都不能承受,那就是不孝。

赏析到这里,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的想一想,假设今天我们本来是做了一件好事,但父母亲误会了,把我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我们是否能禁受得了这个小刺激?不仅不跟父母亲争辩,还要反过来检讨自己的过失呢?

现代人对自己的前程都看得很重,假设今天父母亲因为帮自己填高考自愿出现一点小失误,造成自己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您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因为父母亲的小失误,造成自己在生意上要亏一大笔钱的时候,您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孟子认为这只是一点小刺激而已,古代的七位孝子在自己个人前程渺茫的时候(到楚国之前他们都不知道楚成王会如何处理文芈的事情),不仅不埋怨母亲,还反过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实在是令人敬佩。笔者不敢说别人如何,但觉得在孝道方面,自己与古人比相差甚远,惭愧啊!

??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黄鹂鸟不仅美丽悦人,它的叫声也让人感到舒服。可是我们这七个儿子却不能和颜悦色的孝顺母亲,让母亲悲伤的心情得以宽慰。

古人在事奉父母亲时,不仅态度要恭敬,声音也要恭敬。《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是说,子夏问孝道,孔子回答:“子女在父母面前总是保持愉悦的容颜及声色,这是最难的。”

本诗的第四章用“??睆黄鸟,载好其音”来比喻及说明孝顺父母须和颜悦色的道理。

结语:〈凯风〉这首诗通过讲述七位孝子在遭受重大变故时,写诗安慰母亲的故事,给了后人在孝顺父母亲方面有很好的参照事例可依循。古人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5]。

文芈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当时感动了很多人,在他们走到蔡国及楚国边境的时候,楚成王已经派人在那里迎接文芈(楚成王的姐姐),并宣布封文芈为世妇,她的四位已经成年的儿子被封为楚国的上大夫,另外三位还在读书的孩子都让他们在楚国的大学及小学继续学习。之所以不封文芈为夫人,是因为不想让文芈背负违背父亲遗命及逾越王姬的罪名;因为当年文芈是给王姬当陪嫁的右媵,这也是楚成王的父亲楚文王之前定下的事情。十年后(公元前633年),文芈的另外三个儿子也相继学业有成,都被任命为楚国的上大夫,《左传》及《史记》也都破例记载了这件事情[6]。

在齐桓公将文芈及七位孝子贬为庶人并赶出齐国的同年十月份(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桓公有十三个儿子,均为庶出。赶走了七个孝子,还有六个儿子。除了公子雍年纪还小之外,其他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的位置纠结各自的势力,在齐桓公生病的时候就大打出手,也没想到要给他们的父亲齐桓公收尸入殓,以至于齐桓公的尸体在屋里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出门外。十二月乙亥日,姜无诡即位,才装棺并向各国报丧。辛巳日夜晚,才将尸体穿衣入殓,停柩于堂[7]。而在之后的十多年间,齐国国君的位置数易其人,均为齐桓公的儿子自相残杀造成的。

笔者不想评论齐桓公违背周礼的规定连娶三位夫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更不想评论他赶走文芈和七位孝子这些事情的对与错;其实,历史就像是一盘盘的电影胶片,把对与错都记录在每一个人的结局之中了。

[附注1]《礼记.曲礼下》:“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这是说,若有人问庶人之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约十五岁以上),就回答说:“能背柴草了”若其年幼,就回答说:“还不能背柴草。”先秦时期,庶人子弟才负薪。

[附注2]从山东的临淄到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现今的直线距离约一千三百多公里。一公里大约为周朝时期的3里。考虑周朝时期的道路与现今的不同,并结合当时文芈等人实际走的路线,所以笔者估计大约走了五千多里(周朝时期的里)路。实际路线是先途经卫国,再经过宋国、陈国、蔡国,然后到达楚国。

[附注3]摘自〈硕人〉赏析:依照当时各诸侯国的联姻约定:“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这是说,比如卫庄公娶齐国的女子庄姜为正妻(嫡夫人),与齐国同姓的诸侯国中愿意加入联姻的,由另外两国各送一名贵族女子(一般均为国君的同姓至亲)给卫庄公做滕(分别为左媵及右媵),而且庄姜还要有同胞妹妹(古代称娣或女弟)或同胞长兄的嫡生女儿(侄或侄女)至少一名做陪嫁(以侄娣从)。除此之外的随嫁女子都没资格称为陪嫁。周礼还规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继承人:“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之子);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摘自汉.何休《公羊传》注疏)”

齐桓公娶王姬时,因为王姬是天子的女儿,属于下嫁,所以左右媵不一定要出自姬姓诸侯国的国家,侄娣更不用是嫡生的。左右媵的人选只要看当时各方势力的运作即可,最好是得到朝廷三公之一的推荐,楚文王就是采用了这个方法。

齐桓公在刚娶王姬和文芈的前十年,还是承认文芈右媵的地位的。等到他须要再娶时,就反悔了。

[附注4]《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无子。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附注5]出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及〈第三十九回〉,大意是:人能够吃一口食物,喝一口水,难道不是上天在之前就定好的吗?

[附注6]《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之子七人,为七大夫于楚。”《史记.楚世家第十》:“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

[附注7]《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林芳宇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九百人盐帝国 登世界文化遗产

游遍世界的神仙!(图)

作者: 文仙


汉文帝时,有个李意期能游历世界各地。(网络图片)

在古代出国是非常难的,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就是实例。但有人却可以随意出国,只在一日之间就可往返。他就是汉文帝时期的李意期。

李意期,人,生在汉文帝时期,后世好几代人都曾看见过他。他没有儿女。如果有谁想走远路,又想快一点到,李意期就写一道符给他,并在他腋下写几个朱砂字,这人就可以日行千里,不到一天就赶回来。

有时李意期给人讲述四方外国的奇闻,说那里的城市宫殿街道,由于听的人没去过外国,就有点听不明白。李意期就用手捏了土做成异国城市宫殿的模型,虽然只有一寸大小,但模型里的一切都像真的一样,片刻间又消失了。人们常常不知道李意期去了哪里,他却一年多后就又回来了。他常常在街上乞讨食物和东西,转手就给了穷人。他在城墙脚下挖了个洞住在里面,冬夏都是一身单衣。平时只喝一点酒,吃些干肉和枣子、果子。

三国时,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打算攻打东吴,就派人把李意期接来,待之以厚礼,向他请教攻打东吴能胜还是能败。李意期不回答,只是要了一张纸,在纸上画了武器兵马十几万,把纸撕碎,然后轻蔑地哼了一声。他接着又画了一个很大的人,挖土把这张画埋入地下,就扬长而去了。刘备当时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东吴打败,十几万人只逃回几百人,武器辎重丢得精光。刘备气死在永安宫。

李意期很少说话,别人问什么,他从不回答。四川当地人有什么忧患的事去问他,只要看他的表情就能预知吉凶。如果李意期神色愉快就是吉,面色愁闷就是凶。

后来他进了琅琊山,再也没见他出来。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有神仙在人间,做着该做的事,至少济公就是一个实例吧!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太多了。

(事据《神仙传》)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3) 独具慧眼

古风悠悠:直不疑受冤枉忍辱不辩,自然得福

作者: 黙安 来源:

南阳人直不疑,做郎官时,侍奉文帝。有一次,与他同住一室的人,请假回家,那人在无意之中,拿错了同室一位郎官的

几天以后,丢失黄金的人,发觉自己的黄金不见了,就猜想一定是直不疑偷的,就向他索要。可是,直不疑并不申辩,并承认黄金是自己拿的,一再道歉,并且买来黄金,予以偿还。

等到那个请假的人,回来后,把拿错的黄金,归还给失主时,丢失黄金的郎官,大为惭愧。

汉文帝选贤用能,直不疑逐步升迁到太中大夫。朝会上,有的人诽谤他说:“直不疑长的相貌很美,只可惜偏偏最会勾引他的嫂子,跟他的嫂子私通!真拿他没有办法。”

当时直不疑听后,并不生气,只是平静的说道:“可惜我连个哥哥都没有呀,哪来的嫂子?”始终不作自我表白。

先前,汉高祖刘邦,消灭完割据的异姓王之后,代之以半割据的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国的官制,除朝廷派遣丞相和太傅两大官员外,其他官员,同朝廷的官制一样,可以任命所有的官吏。由于汉朝初期分封时,各国国王都是幼童,国内军政人事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朝廷派遣的丞相和太傅手中。可是到了文帝时,分封的各国国王,已经长大,并开始驱逐朝廷派来的丞相和太傅,图谋叛变朝廷。景帝时便发生了吴楚等国的反叛。

当时直不疑以二千石级的官员身份,率领军队攻打各反叛的诸侯王国。景帝后元元年,直不疑被任命做御史大夫。后来,景帝追封平定吴楚功臣,直不疑被封为塞侯。汉武帝建元元年,直不疑同卫绾一起,被免去官职。他对自己的升迁、去职,都很平静。

直不疑对《》很感兴趣,相信《老子》中的观点和教言。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正反两方面的转化和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他在物质生活上“知足”与“寡欲”,在政治生活中,愿意做到“无为而治”。所以他所到之地,做官都是按照老办法,不喜欢树立自己的名声,就是有了成绩,也唯恐别人知道。因此,被人称为有德行的厚道的人。(原文为:不疑学“老子”言。其所临,为官如故,唯恐人知其为吏迹也。不好立名称,被称为长者。)

(事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