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

【征文】袁斌:中共专制不应归罪于传统文化

作者:


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完全不相融的。

认为中共专制是由传统造成的,从而将其归罪于传统文化,这在对中共专制持批判态度的人当中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但在我看来,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历史上是有不少糟粕的东西被中共利用,但后者并不是由前者造成的。事实上,它是在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极权体制照搬到中国的结果。

1

我为什么认为中共专制不是传统文化造成的?

首先,这是因为中共专制与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不是一回事。

在那些将中共专制归罪于传统文化的人看来,中共专制不过是皇权专制的翻版,而皇权专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是由传统文化造成的,所以中共专制也是由传统文化造成的。这个推理能成立吗?我认为不能成立。之所以不能成立,关键就在于皇权并不等于专制,而中共专制与皇权又有明显区别。

乍一看,中共专制跟皇权确有一些相似乃至相同之处,比如个人集权、等级制等等,但实际上这两种政治体制之间的区别要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同。在人们批判中共时,许多人都习惯说它如何如何专制,其实按照现代政治学的标准,准确地讲,中共建立的政治体制并非专制制度,而是极权制度。专制制度与极权制度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可混为一谈。

那么专制制度与极权制度的差异究竟体现在哪?

简单的讲,在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尽管掌握了大部分权力,但并没有掌握所有权力,特别是个人生活领域的权力,因而他们对社会的管控虽然是严苛的,但并没有覆盖到社会的所有空间和群体,个人就更不用说了,人们的自由虽然不多,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在极权制度下就不一样了。极权制度意味着统治者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权力——除了处理国家大事和公共事务的权力,还包括指导个人私生活的权力,意味着统治者的权力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控制了人类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生活的一切领域,国家由此变成了一个吞噬整个社会的庞大政治兵营,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来达成,个人不再有任何独立空间和自由。在这种体制下,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不仅掌控着所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还牢牢的控制了人民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甚至包括他们的私生活。

至于中共极权体制与皇权专制的具体区别,则主要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中共极权体制之下,全国人民都必须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而党却不需要听命于任何意志,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党凌驾于一切之上,在它之上再没有更高的权威,它就是不受任何制约的最高权威,党的意志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是法律。而党的至高无上又具体体现为党的领袖的至高无上。而皇权讲的是什么?是君权神授。所谓君权神授,一方面固然是指的权力来自于天,因而是世间最高的权力,大家都必须服从于他;但另一方面,却又明确肯定了在皇权之上还有更高的存在,那就是“天”。换句话说,即便是皇帝,也不是老子天下第一,也必须服从天意,不能为所欲为。可见,皇权对天,对神,是怀有敬畏之心的,党权则没有任何敬畏之心,神对它而言是不存在的,天虽然存在,却不具备意志的,是它要战胜、驾驭的对象。

中共极权制度不同于皇权专制的第二个特点是一党专政,即中共一个党垄断全部的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通过党的各级组织从上到下牢牢控制整个国家的各级政权。储安平先生当年曾形象地把这种情形概括为“党天下”。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颜色行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

一党专政不同,皇权可以说是皇帝一个人的专政。如果说一党专政是“党天下”,那么皇帝则可以说是“家天下”。两者有何不同?简单的讲,权力的大小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都知道一句话:“皇权不下县”。什么是“皇权不下县”?用秦晖教授的话说,就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可见,皇权虽大,却也没有大到无远弗届的地步,而党权却是无远弗届的,几乎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中共极权制度不同于君权制度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后者对社会的管控虽然是严苛的,但范围却是有限的。有句老话叫作“山高皇帝远”,意思就是偏远地区连皇帝也管不到。岂止如此。皇帝对百姓的经济生活、私生活可以说干涉不多,即使有管控也是松散的。而在中共的极权制度下就大不一样了。最大的爱好就是管天管地管人,什么都要管,不仅要管国家大事,而且要管个人生活里的小事。所以相比较而言,生活在皇权下的人还是有一定自由的,而生活在党权下的人则基本无自由可言。

既然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共专制压根就不是什么皇权的翻版,而是一种极权体制,把传统文化与皇权的关系套用来解释中共极权制度的形成能说的通吗?当然说不通。

2

我之所以否认中共专制是由传统文化造成的,不仅是因为它并非皇权的翻版,更重要的还在于,传统文化与中共专制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

当然,如果我说历史上一点没有与中共专制合拍的成分,那也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历史上的一些糟粕有许多与中共专制可谓不谋而合。

比如以商鞅为代表所主张的愚民。商鞅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人民的抗异实力。不仅如此,商鞅还认为,一个君主,要想控制天下、战胜敌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制服自己境内的平民。所以他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商君书·画策》)“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他认为,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商君书·弱民》)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除了愚民,还有些人主张钳制民众的言论,强调统治者一声令下,人民便须绝对服从,像机械人一般,连议论的空间也不准存在。《商君书》说:“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为上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此令奸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社稷之道也。”这种严管民间言论的主张无疑也是历史中的糟粕。

在文化思想领域,有的学说不容许有与国家法律规范相抵触的道德、思想、文化、价值和的存在。《商君书》说:“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那些糟粕与中共专制是合拍的,被它大量吸纳了,也滋养了它,但那些本身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相悖的。

传统文化主要包含儒、道、佛三家。其中道家和佛家是有神论,主张放弃世间的一切执著,包括对权力的执著,而中共专制则是以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以对权力的无限追求为特征的,它们彼此之间当然是对立和排斥的。

那么儒家呢?

众所周知,儒家的核心概念是“仁”。什么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由此出发,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施“仁政”。何为“仁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在他看来,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仁政”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提倡“以民为本”。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与儒家的“仁政”背道而驰,中共专制主张的则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的名言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八亿人民不斗行吗?”说到底,中共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其实就是共产党的暴政,它跟儒家的“仁政”可谓水火不容。

五四以降,儒家被主流思想界误认为是鼓吹专制的,其实不然。儒家思想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其反专制反独裁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早期儒家将社会的价值规范和政治理想称为“道”,将君主代表的权力称之为“势”,认为“道尊于势”,前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孟子云,天下有达尊三,爵(权位)、牙齿(辈分)、德(道德规范)。权位之爵为“人爵”,道德规范乃“天爵”,“天爵”高于“人爵”。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君权神授”的目地不仅是以天之神圣赋予皇权之神圣,所谓“天子受命于天”,同时也是以高高在上的天对皇权的一种约束,使其不敢为所欲为。

与“道尊于势”和“君权神授”相反,中共专制的逻辑则是党权至高无上,党的领袖说的话就是真理,他们不受任何制约,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约束他们。

主流思想界对儒家的另一个误读是人为儒家提倡愚忠,其实也不然。孔子在说“君君臣臣”的时候,强调的实则是君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说明君与臣是对待的、互为条件的。在孔子那里,臣对君的“忠”是有条件的,“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这样,就把君臣关系统摄于更高的“道”这么一个价值理想上。“道”成为君臣关系存在的前提,丧失了这个前提,臣的一方完全可以终止君臣关系——臣是有主动权的。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这样的原则贯彻到底就是:“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孔孟的君臣之道显然与愚忠毫不相干。

与儒家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和主张不同,中共专制鼓吹的是“驯服工具论”,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领袖。中共十八大后提出“核心意识”,强调不得“妄议”,则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新“驯服工具论”。

可见,儒家与中共专制也是对立和排斥。

试想,既然以儒道释为主的传统文化与中共专制在根本上是对立和排斥的,后者可能从前者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吗?当然不可能。

3

既然中共专制不是也不可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那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是由中共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造成的。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追求的是建立人间天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正是这种客观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实现了人人平等,而且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道德水准极大提高,劳动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换句话说,共产主义社会乃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也就是人间天堂。

既然如此,那么揭示了共产主义必将到来的历史规律,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是不是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历史规律、绝对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化身?当然是的!既然共产党人是历史规律、绝对真理和至善的化身,那么他们的意志是不是就成了人类社会的最高意志,他们是不是就有资格有能力也应该统管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而且有理由无所顾忌的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一切,而其他人则都应该无条件的听从他们的旨意,服从他们的命令?当然也是的!!而当一个政党自居为历史规律、绝对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化身时,他们就自觉不自觉的打开了通向极权主义的大门。

其次,更可怕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暴力论”和“专政论”的狂热鼓吹者。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要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且认为暴力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暴力也好,专政也好,都意味着强制,一种不受限制的强制。讲白了,也就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而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的不受限制的强制,不正是极权主义大厦的重要基石吗?

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未来在建立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计划经济”这个词,但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是在直接的计划调节下进行的。列宁在继承马恩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这个概念,认为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然而,正如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一书中所分析的那样,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一旦代替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其结果必然导致极权主义。这是因为,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从长程的观点看,统制经济与民主程序是不能并存的。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因而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

最后,列宁斯大林明确强调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一党专政。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夺得了政权。在1922年俄共11大政治报告中,列宁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说,“当我们说到‘国家’的时候,这国家就是我们,就是无产阶级,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国家就是工人,就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就是先锋队,就是我们”。列宁还曾坦承说,“任何国家机关未经党中央指示,都不得解决任何重大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定,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斯大林继续发展了列宁强调一党专政的思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产党、苏维埃、职工会、、合作社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组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共产党是这个体系的“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按他的说法,党的指示和决议“具有法律效力”。“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它群众组织,没有党的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专政’,是它的党即无产阶级的主要领导力量的‘专政’”。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共不仅把党的领导原则写进了党章,而且还写进了苏联宪法。联共(布)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声称:“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切机关”。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更是明确规定,共产党“是劳动群众的所有团体及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试想,极权制度的关键是什么?不就是一党专政吗!

综上所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共产党国家的极权统治有着显而易见的血缘关系,一旦共产党夺取政权,指导他们的这套思想势必把他们引向极权主义。苏共如此,中共可能例外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4

如果说在思想层面上,中共实行的极权体制是被其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在现实层面,这种体制则可以说是照搬斯大林模式极权体制的直接产物。

1912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苏共的前身)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极权体制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了斯大林时代,这种极权体制则被打造的更加完备和成熟了。通常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极权体制或极权主义。

斯大林模式的极权体制有什么特点?

首先是一党专政。

就具体内容而言,斯大林时代的一党专政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党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按照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党章的说法:“党决定国家发展的总的前途,保证对人民创造性的活动实行科学的领导,使人民争取实现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斗争具有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和目标明确的性质”。其次,党负责选拔和任免干部。这一原则其实早在列宁时期就定下来了,斯大林更把它看作是党对政府领导的第一个表现。第三,党还履行监督和检查职能。可见,苏共对权力的垄断囊括了政治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既包括了政治领导,也包括了组织领导,可谓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以至于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地步。

其次是个人独裁,也就是斯大林独裁。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阴谋手段逐步清除了党内各大反对派别,将原本分归3大巨头掌管的党、政、军大权独揽到自己一个人的手中。特别是通过1936—1938年的大清洗,斯大林更是完全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领袖地位,建立了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独裁。

1941年5月,斯大林以党中央总书记兼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6月卫国战争爆发后又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战后取消国防委员会,他又兼苏联武装部队总司令。与此同时,斯大林把政治局逐步变成了凌驾于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委员会及最高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中央政府)之上的党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权力中心。当中央全会不按期召开时,决定一切的实际上变成了政治局。而高居于政治局之上的“太上皇”则是斯大林本人。他握有的权力是俄国任何沙皇都不具有的,不仅包括全部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而且斯大林还把全部经济命脉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使他能够不受监督地,随心所欲地支配全国的物质资源与财富。

第三是全方位的社会控制。

在斯大林的极权体制下,党不仅控制了所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还牢牢的控制了人民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甚至包括他们的私生活,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和国家从政治、经济到精神文化以至于人们的私生活全都是统一化和模式化的。就像苏共史权威阿?阿夫托尔汉诺夫所总结的那样,“苏维埃国家是在一个极权主义超级国家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超级国家中,官僚阶层不仅领导政治、行政、国民经济、分配、文化和生活,而且领导苏维埃人从摇篮到棺材的每一个行动。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最严格的方式规定出自己的臣民的道德、感情、爱好与思想的国家。”

第四是警察国家恐怖政治。

在斯大林时代,除了掌握最高权力的斯大林,权力最大的就是秘密警察。他们被赋予了凌驾于党和政府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公民进行监听、监视、恐吓、逮捕、暗杀、非法劳教和判刑。如果说在列宁生前,秘密警察还仅仅只是被用来针对普通民众的,那么到了斯大林时代,它的作用则被无限度地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党和政府的最高层。在秘密警察无所不在的阴影笼罩下,所有人都活得如履薄冰,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感到自己是真正安全的。

由于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老大哥”地位,中共当政后所建立的整套社会制度,可以说完全照搬了斯大林模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换句话说,一党独尊、一党专政、政教合一、个人独裁、全方位的社会控制等等,都不是中共自己发明的,而是从苏联移植过来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共专制与皇权的明显区别还是传统文化与中共专制的根本对立,也无论是这种专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与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的关系,都充分说明了一点:这种专制并不是由传统文化造成的,将其归罪于传统文化不但在逻辑上讲不通,也与事实不符。更重要的是,将中共专制归罪于传统文化,不但开脱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罪责,也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不可避免的会把人们的思想引入误区。这也正是笔者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对这种误解加以澄清的原因所在。

(转自大紀元,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from 气功

暴毙,是现世现报的一种方式

文:如一 来源:正见网

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夜之间暴毙,谁都会为之惋惜。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如果把这个生命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人们会很清晰的看到一个理:善恶报应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作恶,就没有恶报。暴毙,仅仅是的一种方式。

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26岁时登基。会昌五年八月(845年),在深入清查后,开始大毁佛寺,诏书明令拆除寺庙4600余所,小寺院4万余所,佛经大量被焚,佛像烧熔铸钱,强令26万多僧尼还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幸免。外来的回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回纥教也一同遭难,相应寺院被拆,京城女摩尼70人无所栖身,自尽;回纥教徒多半死于被驱逐的途中……史称会昌灭佛。

唐武宗李炎灭佛仅有短短一年时间,在一天夜里突然暴毙。其实在李炎灭佛的次年,民间即传出武宗灭佛折寿10年、阴曹索命之说。是灭佛事件,令唐武宗李炎短命暴毙,死时,唐武宗李炎仅33岁。

古代有现世现报,今天的中国大陆同样有现世现报。

据明慧网报道:巴中市公安局江北经济开发区分局国保大队警察江平,迫害当地学员数百次,2019年前夕,在与人闲谈间突然倒地暴毙,遭了恶报。

上天也给过江平明白真相赎罪的机会,有两位法轮功学员为了挽救江平,曾经冒着被绑架的危险,面对面给他讲善恶有报的道理,劝他悬崖勒马,停止作恶,不要给中共殉葬。江平总是嬉皮笑脸说“说老实话,你们法轮功的人痴迷神佛,一天活得心惊胆颤的,何必啊!我亲手抓了你们那么多人,我还是比你们活得自在。什么善恶有报,你们报给我看看。”

无神论不是保命符,相反是催命符。

原桦南县公安局国保大队长李军,在长达十多年的迫害法轮功期间出了三次车祸,在2012年5月12日晨练的时候突然暴死街头。

陈洪辉(外号:陈大虎),接替李军当上国保大队长后,继续参与迫害法轮功,在两年中,组织人烧书籍和大法师父的法像,参与绑架十六名法轮功学员,其中有五人被非法判刑,两人被非法劳教,其他人或被勒索罚款或被拘留。法轮功学员多次给他讲真相,陈洪辉都置若罔闻,执迷不悟。就在他遭恶报的前几天,还有法轮功学员劝他不要参与迫害,退出中共邪党,他竟扬言:“这么多年出车也没撞死,都说报应,来报应我试试,我就跟走到底了!”没出七天,就遂了他的愿:2009年10月31日下午,陈洪辉因私事乘车从桦南县土龙山镇返回桦南的路上,撞到大树上颅骨粉碎,当场死亡。

陈玉军,也在国保大队工作,为中共很卖力的迫害法轮功。陈玉军曾遭过两次恶报,一次与人发生争执,被捅三刀;一次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妻子也与他离了婚。他不认为这是报应,仍然迫害法轮功,结果在2014年4月19日,他骑着刚买回两天的“锻炼自行车”去锻炼。下午两点多钟在桦南县的五一道口,突然连人带车栽到路边的沟里,被人拽出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从古至今,迫害佛法与修炼人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暴毙仅仅是恶报的一种方式,已经很惨烈了。中共的无神论才是真正的歪理邪说,是中共魔鬼的催命符。

看到报应,人真的应该去反思:跟着中共走的,为什么都没有好下场?薄熙来、周永康之流,当年紧跟密令迫害法轮功,把中共邪党当作保护伞,报应来时,中共也挡不住,今天还是被中共的法律判无期徒刑。

看上去难以理解,如果明白天理,相信天理,相信“三尺头上有神灵”,就会明白许许多多。中共这么多年把真相捂着盖着,用谎言去歪曲解释现实中的一切,摧毁传统文化,败坏人的道德的同时,又给人灌输假、恶、斗的思维,目的就是在迫害法轮功中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把迫害当作养家糊口的工作,结果是恶报来临时,自身遭报应,还会殃及家人及子孙后代。

中共的目的就是毁灭人类,人就是这样被毁灭着还不自知,还觉得自己活的挺好。人只有明白真相,道德回升之后才能看清中共的罪恶本质,才能明白道德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暴毙,是坏事,但有警醒意义。能引起善良人的思考与觉悟,结合这些遭恶报人的人生经历,会去思考法轮功到底是不是中共污蔑的那样,有没有天理等。经过思考后的人们会更加相信,相信“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会按照法轮功学员讲的那样退党、团、队,会更加确信“善恶有报”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恒古不变真实的天理,人就会按照真、善、忍的要求做一个好人,更好的人。这样的过程不就是一个生命得救的过程吗?!

但愿大陆的中国人都能明白更多的真相,看到报应要早回头,不要等到报应加身时才知道后悔!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宁肯饿死,决不苟且胡写吹捧文章”(数文)

文:陆文农 来源:

一、韩愈登华山不敢下

《唐国史补》记载:韩愈好奇,曾经和朋友们,一起登上华山最高峰。上去后,看到山势太险,估计自己下不去了,像疯子一样,悲痛地大哭,还写了遗书。

后来,华阴县令想了很多办法,才把他们接下来。

韩愈很感慨的说:“看来,做人要谨慎小心为好。胆大妄为,爬得越高越危险!”

二、王锷散财

《唐国史补》记载:王锷多次担任重要方镇的官职,搜刮的钱财,堆积成山。有位老门客,用“能聚财也能散财”的道理,劝诫王锷。

过了几天,门客又来见王锷,王锷说:“前次承蒙您指教,我已照您说的做了,把钱财大大地散掉了。”

门客说:“请问你如何分散?”

王锷说:“儿子们各给了一万贯,女婿们各给了一千贯。”

门客摇摇头,走了。

三、

《唐国史补》记载:唐代天宝以前,社会上刺客很多。李勉任开封尉,办案时,犯人中有来向李勉哀求给条生路的,他就把有意志、有气概的犯人,都设法让他们逃脱出去。

又过了几年,李勉离任,路经河北,偶然遇见一个过去的囚犯,那人当时就把他请回家中,。那人告诉他的妻子说:“这是使我活命的人,我们怎么报答他的恩德呢?”妻子说:“给他一千匹双丝细绢,行不行?”丈夫回答说:“不行。”“给他两千匹,行不行?”“不行。”妻子说:“大恩难报,不如把他杀了。”那人被妻子说得动了心。

他们的家僮,可怜李勉,偷偷把消息告诉了他。李勉披上衣服,骑上马,就逃走了。

到了半夜时分,走了一百多里,来到渡口的旅店。店里说:“这一带猛兽很多,你为什么半夜赶路?”

李勉就向他诉说了原因。没等他把事说完,屋梁上突然跳下一个人来,说:“差一点错杀了可尊敬的长官!”说完就走了。

天还没亮,这人就拿着过去那个囚犯夫妻二人的头,跑回来,献给李勉看。

四、“宁肯饿死,也决不苟且胡写吹捧文章”

《唐国史补》记载:唐代长安地区,有文人们争相为人撰写墓志铭,求取润笔费,像是做买卖一样。一个大官人去世,他家门口,便像市集一样热闹,甚至互相争写,竟出现了不由丧家自己做主的现象。

裴均当过宰相,他死后,儿子请求另一位宰相韦贯之,为自己的父亲写墓志铭,并声言准备拿出一万匹细绢,做润笔费。这是很可观的一笔财产。但是,素以刚直著称的韦贯之,却不肯为声名狼藉的裴均,歌功颂德。他说:“我宁肯饿死,也决不苟且胡写吹捧文章。”

五、夜不开女墙

《唐国史补》记载:唐代,吕元膺担任鄂岳都团练使,夜间登城,城上的女墙门(出入方便的小门),已经锁了。守城的人说:“按照军法,夜里不能开门。”元膺就告诉他说自己是城中长官。

守城的人又说:“夜里看不清是不是长官,你说是长官也不能开。”元膺只好回去。

第二天,他把坚守城门的人,提拔到更重要的职位。

六、剖腹明志

《大唐新语》记载:做太子时,有人诬告他有异谋,命令来俊臣查问此事。太子左右的人,因为熬不过酷刑,都胡乱招供,只有一个叫安金藏的人,对来俊臣大声叫道:“既然你不信我的,那我就剖心以证明太子没有反意。”于是拔出佩刀割腹,五脏皆露,流血满地,当时气绝。

武则天听说此事后,命人将他抬入宫中,派医生将其五脏归入腹内,用桑白皮缝合,外边敷上药。过了一夜,安金藏苏醒过来。

武则天前往探视,叹道:“我儿不能自明,不如你这样忠义!”于是停止审理此案,太子终于得免。

七、不许养猫

《大唐新语》记载:王及萧淑妃,被废后,囚于别院。对她们仍思念,曾前去探望。

武则天听说此事后,命人将她们杖打一百,截去双手,投到酒缸里,对左右说:“让这两个婆娘骨醉!”然后,又派人向她们宣读诏令,萧淑妃大骂道:“但愿他日,我托生为猫,阿武(武则天)托生为老鼠,让我掐住她的喉咙,以报今日之仇。”

从此,宫中就不许养猫。坏人怕鬼神,怕报应。


from 气功

用传统文化中的普通道理教育孩子

文: 北美

我有两个孩子,其中儿子小学毕业,快要做中学生了,女儿高中毕业,她考上了她理想的大学中的理想的专业,快要做大学生了。他们都是从小就修炼的小弟子。

我先生是常人,有的同修说:“你自己带着孩子,让他们坚持走在修炼的路上,挺不容易的。”其实我和孩子自己身在其中,倒没感到什么太“不容易”,觉的只要坚持做好修炼人该做的事,就容易保持在修炼的状态中。另外,我对孩子在常人层面的做人方面的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我教育孩子要:

1、孝。从对长辈的态度的细节上,包括语气举动什么的,都要孝顺。从传统文化中,我们知道,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其实海外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倒不是太强调物质方面的),而且也包括要注意长辈精神上的感觉。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是一味的顺从,如果陷父母于不义,反而是不孝,但对父母指出问题的时候,要尽量用恭敬的态度。

我发现,“孝”其实是一条代代传送神传正统文化的纽带,把这条纽带妥善保护好(通过对长辈的善待和关心的态度),并且一直保持其不歪(孩子被父母的好的教导所指正,父母又因“不陷父母于不义”的原则而被孩子谏正),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我联想到,把广义上的“孝”的实质给弄明白了,有利于孩子对今后要教给他(她)的各种好的正统的理念有一个顺利接受的心理准备。

2、贞节。注意“男女授受不亲”。我女儿被我教育的一直不交男性朋友,连和同学出去逛街,她也要确认没有男孩同去,她才肯去的。正见网上经常提到的《寿康宝鉴》,我觉的这本书的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这方面的: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避免婚姻以外的不恰当男女越礼。这本书还举了这方面各种“违规”后的各种报应例子。我把这类价值观给我孩子知道。

在婚姻观上,我让孩子知道《红楼梦》中提到的一段神传文化,这一点是因为在《魔鬼在统治着我们的世界(17):艺术篇》中说:“在传统社会里,对是非善恶的认识,西方人有多少是从《美人鱼》、《白雪公主》这样的民间童话中获得,中国人有多少是从四大名著、评书、戏剧中得到的?”所以我从四大名著之一的《》中去了解一些传统价值观。

第五十七回中写道:“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儿家哪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哪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久有机会作成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从《红楼梦》里这段文字里可以知道,不要太琢磨找对象的事儿。从《寿康宝鉴》中还可以知道,男女之间不注重守德的话,还容易造业。咱们就知道古代人那种贞静的状态才是对的。

当然,我孩子在修炼状态中,自然不想去早恋,而当我告诉孩子一些后,孩子就更清晰的知道了人类早就知道的一些道理。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我联想到,其实在男女之间方面守的住贞节,也有利于节制其它各种贪欲。

3、“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在海外的环境下,我女儿有着各种爱好,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泼开朗,动手能力、生活能力、领导能力都挺强,不是古代书生的形像。但是我还是用我的理解来对我孩子强调这点,希望引导他们知道:不要被不良的文化影响了去(好象“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多了解了解中华传统神传文化(好象“一心只读圣贤书”)。

我还让他们知道,表面的技能固然要学习,但道德是更重要的(好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且古代这里的“读书”不是指读乱七八糟的书,而是读“道德文章”之类的)。

4、“和为贵”。我让孩子知道要善于调节内心,使内心祥和,不要陷于各种情绪和竞争中去,要学会过普通的生活。

5、交友要慎。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我教育孩子,要交朋友的话,选择在道德方面还好些的人交朋友。外面流行的什么东西,不要不加选择的啥都去学,要有辨别。

6、举止着装。神态言行举止稳重,着装不要太暴露。下面裙子、裤子不要太短,要符合正统的标准,上面衣领不要太低,要雅观。也不要露背。中间不要露腰、露脐的。

7、饮食尽量自然传统,不要迷恋“垃圾食品”(偶尔吃“垃圾食品”的话,也不要经常吃)。我觉的饮食口味也牵涉到人的感觉,传统的饮食口味也是传递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能和道德的潜在教育也有关系。

8、家里形成“不打电子游戏”的要求氛围,也要求孩子不要看太变异的文化。传统中还讲究:正气多了不容易引鬼上门,阴气多了容易引灾引病什么的。总之,注意不要招惹不好的东西来。

9、孩子自己生活中的一点家务,力所能及的,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衣服。孩子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古代人还讲究“洒扫”呢,我觉的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注意做好,也是锻炼人的品格的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其实我觉的从传统文化中去找教育的法子,是可以找到不少的,效果可能也挺好。当然,我能想到从传统文化中去找一些道理和方法去辅助教育孩子,也是法轮大法给我的智慧。

来源:明慧网


from 气功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

舍身成仁的文天祥

文/正言

,江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他是后期人。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著名的《正气歌》、《过零丁洋》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考第一名,第二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所作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状元,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公元1275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防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产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开赴临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战场。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被任命为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元军伯颜谈判。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到文天祥军营,解散他的军队来讨好元军,文天祥于是被伯颜抓捕。但他宁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后来南宋朝廷投降了元军,但文天祥仍带领宋朝军民坚持抗战。公元1278年战败,为元军所俘。

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不知凡几,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以身殉道。

七律《过零丁洋》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路上他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唯可死,不可生”。然而,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同年十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在北地,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但见,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留梦炎,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张“王牌”。

留梦炎和文天祥,曾同为南宋的状元宰相。留梦炎早在公元1275年的临安中,就伙同内奸陈宜中,暗里策划降元。为此,他极力干扰文天祥率军驰卫,而后又弃城、弃职逃跑。待到临安沦陷,他又拿家乡衢州作献礼,摇身变成元朝的廷臣。留梦炎一见文天祥,就说:“信国公啊,今日大宋已灭,恭帝废,二帝崩,天下已尽归元朝,你一人苦苦坚持,又顶得了什么用呢?那草木,诚然还是赵家的草木,那日月,却已经是大汗的日月了。”

文天祥转过身去,只给他一个冷背。留梦炎仍然摇唇鼓舌,聒噪不已。文天祥不禁怒火中烧,他霍然转身,指着留梦炎痛骂:“你今天来,就是给我指这条出路的吗?你这个卖国卖祖卖身的奸贼!你,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可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汉节,可是卖身?……”留梦炎饶是厚脸昧心,也搁不住文天祥这一番揭底剥皮,当下脸上红白乱窜,低头鼠窜而去。

元人又派九岁的赵显劝降。这位南宋的小恭帝,国隆的日子没有赶上,国破的日子似乎也不觉得太痛苦。文天祥料到元人会有这一招。因此,思想上早做好了准备。他没等赵显走上会同馆的台阶,赶紧跨出门槛,来个先发制人。但见他抢前数步,挡住赵显,然后南向而跪,口呼“臣文天祥参见圣驾”,随即放声痛哭。小被这突如其来的哭声闹懵了,傻乎乎地站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文天祥一时心中涌上万般酸楚,遂跪地不起,长哭不已,并且一迭声地泣呼:“圣驾请回!”赵显这边慌了手脚,越听哭声心里越发毛,早把元人教给的言语,忘了个一干二净。少顷,又搁不住文天祥的一再催促,转身而去。

劝降招安活动并没有就此止步。元世祖忽必烈,也就是一代天骄的孙子,也称得上是一代英雄,他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还尽懂得治理天下。他就深知接管汉室,光凭蒙古人的力量,是不能畅达无阻的,须得借助汉人,实行“以汉治汉”才行。而在汉人中,最具号召力、影响力,因此也最能帮他巩固统治秩序的,当数文天祥无疑。所以,文天祥愈是不屈,他就愈想招安。

1282年12月8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四十七岁。

更新:2019年7月26日


from 气功

悬壶济世(一)

“悬壶济世”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对行医、医药行业的称谓,或是对医术高明者的美称。在传统文化中,医家行医开业则往往以“悬壶之喜”为贺,民间也有不少行医者在诊室悬挂葫芦当作行医的标志。

“悬壶济世”的典故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修炼故事,其内涵也不只是与行医济世有关,它反映了传统对于“天”的认识和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悬壶济世”的故事说起来也非常有意思,对于习惯于现代科学思维的人来说,亦能为其提供另一种认知大千世界与茫茫宇宙的版本方式。

壶有洞天

释迦牟尼佛曾讲一粒沙子里面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一粒小小的沙子里就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都象地球一样,有天有地、有山川河流、还有象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的生命、万事万物。

小小的沙子里就有如此丰富的世界,那一只具有一定容量的葫芦里会有什么呢?来看看古代有道术的人是如何展现壶中玄妙的吧。

汉代有一个叫壶公的人,关于他的身份有多种说法,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说他是的学生施存,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引《三洞珠囊》说他叫谢元,历阳人(今安徽和县),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中说壶公号俘胡先生。关于他悬壶济世的故事,在东晋葛洪的《传》、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壶公在汝南一带行医,常常背着一只葫芦从远方来到集市上行医,集市上的人都不认识他是谁。他行医主要是卖他那只葫芦里的药,从不允许还价,但药到病除。他卖药的时候还对患者说:吃了这个药,一定要吐出某个东西来,然后到哪一天病就好了。人们回去按照他说的做,果然一一应验。

因此一传十,十传百,壶公的生意特别好,每天能收入很多钱。壶公将卖药获得的钱,留下少数后,绝大部份都接济给集市上穷困饥冻者。壶公把他的那个葫芦悬挂在人的屋檐底下,太阳落山后,药卖完了,壶空了,壶公跳进壶里就看不见了。

当时有一个管理集市的小官吏叫费长房,他在楼上将集市上壶公卖药和跳进壶里的情景看得一清二楚,就知道壶公不是一般的人,定是个修道有素的人。

古人大都本性纯良,敬天向道,费长房就有心认壶公为师学道。于是费长房每天不辞辛劳地给壶公打扫座位前的地面,供给他吃喝,壶公倒也不拒绝,全接受了。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费长房依然天天毕恭毕敬,不敢怠慢,也从不提什么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壶公开口说话了:“今天晚上等没有人时,你再到我这儿来吧。”到了晚上,费长房依约前来。壶公对费长房说:“我要跳进葫芦里去了,你敢来吗?你要想进来,跟着跳进去即可。”费长房就按照壶公说的,跟着他一头跳到葫芦里去了。

等到费长房一跳进去后,发现外面看起来小小的葫芦,里面竟象一样,只见到层层叠叠的楼台亭阁,朱栏画栋。楼阁后面还有缤纷的桥和七彩的虹,简直是神仙世界了,别有洞天。壶公告诉费长房说:“我原本就是天上神仙,只因为处理公事不勤快才被贬至人间。你是个根基不错的人,你才能遇到我,看到这一切。”

费长房赶紧磕头说:“我是个身上沾满俗腻的人,能得到您的哀怜,承蒙您的教导,就幸运无比了。”壶公又说:“你是个很不错的人。但不可以把这件事情透露给别人。”

我们建立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的物质和时空其实是不准确、不真实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物理定律在洛仑兹变换下是不变的,而洛仑兹变换是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转换。广义相对论则认为质量会使时空弯曲,而引力则是时空弯曲的表现。量子物理则更为奇妙,一个电子可以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两个缝隙,一个电子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位置。量子物理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则导出量子场论,其中粒子可以被创生和湮灭。而到今天,家仍然无法把量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超弦理论试图达到这一目标,这个理论认为不同的粒子—包括引力子—对应于超弦的不同的振动频率,但这个理论目前还很不成熟。我们人类对于更加微观、更大能级的世界仍然了解有限,而神仙则很可能存在于这样的世界中。

来源:明慧网


from 气功

“中”字释义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从小我们被教育我们是中国人,是我们的祖国。“国”字好理解,那么“中”字呢?很多人包括书中都说“中国”就是“之国”的含义,我当时用现代人的想:地球是个圆球,哪一点都可以作为中心,从而中认为我们的祖先眼界小,才把自己当中央,当老大了。后来修炼了佛法,从法中知道中华文明是神传的,非常伟大,改变了自己对的态度,从者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特别是“中”字的含义,发觉:“中央之国”的确是“中国”的含义之一,但绝非全部,“中”字还有着非常神圣、崇高的内涵和预示。

让我们首先看《说文解字》是怎么解读“中”的?《说文解字?“丨”部》:“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就是说“中”字最表面意思为“内”,字体组成上包含了“口”字和表示通达上、下的一竖。在最基本的汉字要素中,用一竖表示贯穿通达之意是非常普遍的,如“王”字,汉代大儒董仲舒就解释道:“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可知“中”字的一竖,是表示对天上地下、宇宙乾坤的贯通、沟通、通达。

说白了,“中”字就是预示着圣人不为外在的一切所迷,用口说出圣言来,揭示内在的真相。也就是说,圣人将讲出贯通宇宙上下包容一切的大法、大道来。“中”字内涵中有圣言、宇宙真理之意,中国就是圣人传法,大法洪传之国!我认为这是“中”和“中国”最原始最初始的含义。所以《中庸》里才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未来中国出现的大觉者所讲之大法,是最根本的法,是万物能存在的根本。

此外《说文解字》中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注释“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徐铉注:“卜中乃可用也”。这里是解释“用”的本义是向神献上祭品供养,请神享用,此为“用”字之来源。为什么“从卜”,信神的古人祭神前都要占卜看神是否悦纳供品,神同意了才祭献;“从中”就是占卜得到了“中”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字包含着从神口中说出,传达给人的话语之意,“中”字的一竖的确是沟通天地神人之意。看来“中”字在这里包含了神的首肯、喜悦、眷顾、悦纳等一系列人与上天、神灵相沟通后的正面回应与许可。所以《尚书》才记载商代明君盘庚要求臣民们“各设中于乃心”,各自心中要有“中”,都要信神、敬神,听从神的安排,得神赐福。

占卜得到神“中”的肯定回应后,人当然要按神的旨意做,敬服于天命是古人思维中最基本的要素!现代一些方言中,依然保留了“中”字的可行、同意的含义,有时还有成功的意思,如“不中”就是没干成,这事不行了。

“中”字在上古有圣言、真理,神的嘉奖等这些神圣的含义,所以《大戴礼记?五帝德》中才会有“执中而获天下”的记载。那么古人当然会想要达到“中”的要求,怎么达到“中”,不同的古人也在不同境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喜怒哀乐未产生之前的状态,超越人的情,就叫“中”,常人可能很难懂,可是修炼人就会明白这是要放弃人的执着,达到更高的境界。而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如天之为》里从阴阳、天人感应等角度解释如何“执其中”,如何达到“中”的境界,他说道“志意随天地,缓急仿阴阳,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郁滞。且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

当然“中”字还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走极端等许多其他含义,本文只是简介一点三代及秦汉时期对“中” 字含义的部分阐述,以启迪当今世人。既然“中”字有这么多含义,就不能简单的把中国解释为“中央之国”,那么什么是中国?我认为从“中”的含义看,中国是圣人传大法之国;中国是信神敬神,得神眷顾、恩宠之国;中国是修炼人超越常人,放弃执着之国;中国是顺应乾坤、天地、阴阳的法则,“恕于人,顺于天”,天人合一之国。中国的的确确是神州啊!

当然说中国为中央之国也是对的,那要看你如何理解这个“中央”,中国是中华文明圈的中心,周边许多国家的文化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古代五行学说:中央属土,土是最重要的,放在中间总揽四方,中央好了四方才能好,古人也是这一的。《说苑》和《后汉书》都记载了一个越裳国来朝的故事:周公摄政的时候,交趾之南有个越裳国,不远万里,“重译来朝”,献上白雉。说越裳国多年来风调雨顺,国中父老都说,一定是因为中国出了圣人。故遣使来中国朝贺。中国是神州,是众神最关注之地,当然也是最关键之地。“中”字的众多含义,并不矛盾,都是最初的原始含义在不同层面的衍生。

正本清源,理解了“中”字,知道了“中国”的神圣含义,那么更关键的问题来了,“中”字包含的圣言之意究竟指什么?既然中国是圣人传大法之国,那么这位大觉者一定出生在中国,其法初传之地也一定是中国,而且这个法要贯穿一切,包容一切,是“天下之大本也”。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尼泊尔(当时属于古印度),耶稣降生在以色列,老子虽为古代中国人,可他们三位的法都各有局限,例如释迦的法包容不了道家的太极。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当今只有师尊传出的法轮大法才符合这一切特征,法轮大法包容了佛、道两家之法理,是宇宙大法,是最根本的大法。有缘接触大法者,有心修炼者,千万不要错过得度的良机。

我也不是要求大家修炼,只是把这个信息分享给大家。而且还要告诉大家:是以无神论为基础的,它统治中国后,不仅自己不信神佛,还不让中国民众信仰神佛,从高层次的佛法道法直至低层的风水、算命等小道,一概斥之为迷信,要彻底否定。从理论到实践,从本质到表相,它与“中国”一词的神圣含义截然相反,彻底对立。中共绝不等于中国,爱国绝不是爱党。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共只是篡权的反贼。现在中共腐败至极,并且它还直接迫害法轮大法修炼者,罪恶极大,天将灭之,天将诛之。过去许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加入中共组织,但是在这天将灭中共的历史时刻,只有赶快声明退出党、团、队,才能在未来天灭中共之时保平安,希望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得救的机会。


from 气功

古风悠悠:隐士赠米 让太守过年(数文)

文:程实 来源:正见网

一、杭州姚老人 “生平未敢上人”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记载:
扬州北湖老人姚仁和,在清乾隆五十一年六月,坐着轿子,到集市上去,一个老人背着一袋子钱跟着。半道上,几十个小孩围着轿子,轿子不能前行。姚仁和发脾气,责备背钱袋的老人,那老人连连应承。不久进了集市,在酒店喝酒,姚仁和老人吃了半斤肉,说道:“我不能坐轿子了。”说完,迈步就走。背钱袋的老人,跟他却跟不上,累得汗流浃背。

原来这一天是姚仁和老人百岁生日,要到北湖的一座神庙祭神,抬轿子的是他的两个孙子,背钱袋的是他儿子,年纪八十岁了。姚仁和头发还是黑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左右。于是,乡里人想把他报告给官府,某商人更想张扬这件事。姚仁和磕头感谢道:“我是农夫,一生不敢居在人上,所以活到今天。一旦把自己卖出去,就不是农夫该做的事了。况且,那样张扬自己,苍天会催我快死。”于是,人们不再提这事了。

【评点】
百岁老人身体健壮,、行动自如,是人间的奇事。姚仁和自述长寿秘诀,是“生平未敢上人”,意思是说一生淡泊处世,不与人争名夺利,平平静静地生活,绝不张扬!这有一定的道理。

文中以姚仁和老人的脾气、食量、步履和见识,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形象,并用他八十岁的儿子,来映衬他,使他活生生地闪现在读者面前。

二、隐士赠米,让太守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记载:
陈恪勤被朝廷逮捕,解押去京城以前,大年三十的晚上,到潞河去买米。

米店的主人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回答说:“我是陈太守。” 主人又问:“是湘潭的陈公吗?” 答道:“是。” 主人说:“你是廉洁的官吏,我怎能收你钱呢?” 就把钱还给他,问他住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陈恪勤住所外,一阵车响,有人送来十石米,一封信。信上写道:“天子一定会再次启用你,你应该始终保持节操,不要让天下人失望。” 信尾没有署姓名。

陈恪勤问挑夫:“是谁送的米?”挑夫说:“那人姓魏。”陈恪勤前去探望,姓魏的关了门,外出了。那人原来是一个隐士。

【评点】
魏某赠米陈恪勤,接济他被诬陷、被解押前后的生活,也反映了百姓希望官吏继续清廉的感情。他们说话很干脆,“你是廉吏,安用钱为?”并要他重新上任后,仍然保持清廉的节操。魏某这样说、这样做,是在陈恪勤的前后,显示了他为人的正直和胆量。

三、少女有奇功

清代采蘅《虫鸣漫录》记载:
有个武举人,力气很大,能拉开千斤硬弓。一天,他遇到一个刚成年的卖兵器的,容貌美丽,武艺精湛。武举人和她交手,打不过她,但非常爱她,用重金下聘礼。结婚的晚上,武举人对那女子说:“前天我没打赢你,因为我用的是硬功夫,你用的是软功夫。”

那女子说:“既然这样,我愿意再比试一下。你得胜了,我就做你的小老婆;我得胜了就做你的妻子。”

于是,她躺下把双脚并拢,要武举人拉开,武举人用尽平生的力气,竟然不能动分寸,就跪下来向她致歉,娶她为妻子。

【评点】
自恃力大的武举人,打不过卖兵器的少女,以硬功对少女的软功不行,以硬功对少女的硬功也不行,可见那少女的武艺高超。有意味的是,她坦然在武举人要求再次比试时,以武艺的高低,来确立自己未来生活的地位。

 四、好人困苦,因祸得福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京城有个姓陈的人,在琉璃厂地方,开了一家书店。他为人清正。清光绪庚子之难,陈某为避难,逃到外地去了。等他回到京城的时候,家里的财产,已经一无所有了,他很困苦难过。

有一天,他到乡里去看望朋友,朋友说:“社会动乱,人们流离失所的时候,不知什么人,放了两箱书在我房里。你本来是干这个行当的,赶快看看,也许可以卖几个钱。”

陈某翻看那书,见是小楷抄写的《红楼梦》全本。每页十三行,三十个字。抄写的人,各自把姓名注在书的中缝,原来是陆润庠等几十人。这才知道是皇宫里的东西,急忙带回家,但不敢给人看。

过了半年,经同行的某人介绍,陈某把书卖给了某国公使馆的某秘书,得了一大笔钱,不再为衣食担忧了。邻居说他是:“好人困苦,因祸得福。”

【评点】
祸福相倚,自古而然。光绪庚子之难,祸及陈某,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家产,荡然无存;不久,福也来光顾陈某,他意外得到皇宫流散出来的整部《》精楷抄本,发了大财。世事这样变幻,是人所料不及。但是做人正直,好人困苦,因祸得福,确实是有的。

五、柴虎臣劝偷儿改行

易宗夔《新世说》记载:
柴虎臣住在家里,一天夜晚,有个小偷进了他的房子,他发现那小偷是邻居,就沉默不说话。当小偷盗取他的衣服、被子时,柴虎臣突然说:“难道你不能把这些留下来,给我抵御寒冷吗?”小偷吃了一惊,停了下来。柴虎臣劝他改变操行,并从枕边拿了一百钱、从桌上拿了一两件铜器,给他。那人哭着走了。

【评点】
小偷常有,柴虎臣这种人却不常有!他明知是小偷,却不做惩治,而以宽宏大量相待,既劝他改行,又给他钱财,帮助他改行,并教导他弃恶从善,自食其力。

六、袁简斋劝友

易宗夔《新世说》记载:
袁简斋有位朋友,很有钱,但不,他曾经写信劝这位朋友。信中说:“善于运用钱财的人,钱财虽然很少,但除了自己享用外,是粮食,道义是酒,这都是钱财造成的。不善于运用钱财的人,除了妻子奴仆有怨言外,还招致祸患,也都是钱财造成的。”

【评点】
人生不能没有钱财,但支撑人生的,又不是唯有钱财。人在社会生活中,除了钱财之交,还有仁义之交,守钱财,弃仁义,过一种孤立的富贵生活,并不可取。

袁简斋劝富而不仁的朋友善于用财,其财既指钱财,又指仁义,希望他乐善好施,以避祸全身。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皇帝求情遭拒绝 却发奖(数文)

文:吉光羽 整理 来源:

一、“恶人先告状”

《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命令李靖,教授学习兵法。不久,侯君集对太宗说:“李靖想要造反,每当教到精微的地方,他就不告诉我了。”

太宗因此责备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正好证明侯君集想要造反。现在国内安定,我所教的,足够制服边疆各国了。他却不肯满足,还要把我的兵法经验全部学去,这不是别有用心吗?”

后来,侯君集果然反叛了。恶人的心恶,所以俗语讲“恶人先告状。”

二、假佛牙

《隋唐嘉话》记载:唐代贞观年间,有个印度和尚,说自己得到了佛的牙齿,坚硬无比,没有任何东西顶得住它。当时,人们纷纷跑去看佛牙,他的住处像市场一样。

傅弈这时正卧病在床,听说这事,就对他儿子说:“这肯定不是真佛牙。我听说:最坚硬,万物都敌不过,只有羚羊角可以破坏它,你可以拿羚羊角,去试一下。”印度和尚把他那个“佛牙”包裹得非常严密,请求了好久才见到。傅奕的儿子拿出羚羊角去磕它,随手就破碎了。众多围观的人,这才散去。

俗话讲:“真的假不得,假的真不得。总有识货者,一定能辨别!”还是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为好!

三、不准打后背

《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翻阅医书,见到标注人体经络、穴位的图画,心肝五脏都汇聚在背部,黯然伤神地说:“当今的法律,体罚人用木棒、板子,这让人的后背,怎么能承受得住呢?”于是下令,以后惩罚犯人,不准打后背。改为打屁股。

四、富不易妻

《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对说:“我打算把嫁给你,你满意吗?”

尉迟敬德笑着说:“我虽然庸俗浅薄,但还没有丢掉做夫妇的。我经常听到一句古话说:‘富贵了,不改换妻子。这是仁义的表现。’我仰慕这种行为,希望您能收回这项恩赐。”说完,连连叩头,坚决推辞,太宗表扬了他,同时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五、同执一法

《隋唐嘉话》记载:李日知任大理寺丞,正当武后大肆杀戮朝臣的时候。有一次,大理寺少卿胡元礼,秉承武后旨意,要把一个已经判刑的人,改判处死刑。命令李日知改判,说了几次,李日知也没有听从。胡派人对李说:“有我胡元礼在,这人别想找活路!”

李日知站起来对来人说:“请你报告少卿:李日知在此,这人不会死。”这个犯人终于免除了

六、王棋宅第富丽

《封氏闻见记》记载:王侯公主,在京城的宅第,一天比一天高大、华丽。天宝年间,御史大夫王镆,因有罪,让他自尽,县官登记他建在长安城太平坊内的宅第,登记了几天,都没记完。王宅内有“自雨亭”,亭盖上不断有飞泻的流水向四下喷射,夏天坐在里面,凉爽得像深秋。还有以宝石装饰的井栏,无法估计它的价值。王镆把宅子建得这样好,却又死得早,没住上几天,就要拉倒。他十分痛心,说:“我早知今日犯死罪,何必贪污枉操劳?”

七、“人非我不议,人骂我不气”

《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代,代理刑部郎中程皓,性格谨慎,办事周到,从不谈论人家的短处。每当在同僚中,看见别人毁谤人,从不随声附和,一直等到人家把想说的话全说完,才慢慢地替被谤者辩解道:“这些情况都是人们随口乱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然后,再讲一些那个人的好事。

曾经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中,他被人骂了一顿,满座人都惊愕得目瞪口呆,他却毫不动气,从容地站起来,一边躲开这个人,一边说道:“他喝醉了,怎么能跟他说话!”

“人非我不议,人骂我不气”—这是他的信条。


from 气功

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

孔子五次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文:蒙主,文章白话翻译解释仅代表作者个人理解,大觉者的话很可能有更高深的涵义和内涵。

、《左传》、《孔子家语》等古籍记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生中曾先后多次向老子“问礼”。仅有据可查、有籍可考的,就有五次之多。

在洛阳,孔子第一次问礼时,老子曾对孔子说:“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谷,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了知己的好君主,碰到好时机,受到重视,就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遇不上好君主,碰不到好时机,得不到重用,就要象飞蓬一样,到各处游历,宣传自己的主张。不过,我听说一个善做生意的人,尽管他腰缠万贯,可在外表上却看不出他富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了很多有益于他人的事,也不伸手索取,看上去就像傻子一样。你要把骄傲自满去掉,淫逸奢侈的事不沾身。因为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对此,孔子深有感触地对他的弟子南宫敬叔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缯。至于龙,无不知其声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其犹龙也。”这一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535年)。此亭就是孔子第三次向老子问礼地方。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巷党,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巷党助葬”——老子的朋友晋五子的母亲去世,老子前往吊唁,碰巧葬礼的殡仪就是孔子。那天日中时分,出殡仪式开始了。谁知柩车刚刚行至半路,天上却忽然发生了日食。刚才还圆滚滚的太阳,竟慢慢地、一点点地隐没了,继之而挂在天空的,则是满天的星斗。孔子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便急走几步,来到老子面前,十分谦恭地问老子道:这该怎么办?”老子说:“将柩车停靠在右侧,让送葬的人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不迟。”孔丘十分听话,便马上安排停车停哭。登时,偌大的送葬队伍鸦雀无声,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太阳又缓缓地露出了它圆圆的脸庞,静静地俯视着大地。好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接着,柩车又开始前行。送上坟山,培土安葬,孔丘陪着老子一起回到晋五子家……在这里,孔丘瞅了一个空隙,向老子求教道:“按照周礼之规定,送葬的途中是不能停歇的。日食复明,要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难道就不怕有什么……”老子见问,便回答道:“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之丧者。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玷患。”意思是说:“诸侯朝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栖;大夫出使异国,亦是如此。所以,见日而行者吉,见月而行者凶。只有罪犯野人,亦或奔父母之丧的人,才会顶着星辰走路。今日出殡,巧遇日食,昼可见星;若继续前行,岂不是把送葬的人和助葬的人,当成罪犯、野人亦或奔丧者了吗?今若日落再行,岂不是咒人父母有凶,或咒人入狱吗?况且,君子行礼,也不应该诅咒他人啊!”。

问礼,是在老子的出生地曲仁里。这一次,孔子是想走走老子的“后门”,把自己的书籍典册藏于大周王室的守藏室。所以,孔子便引述“六经”,想用六经的价值和意义打动老子。当时,孔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大谈其书的要点——“仁义”。老子说:“噫!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长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大概意思是:“你主张同样慈爱,不也是迂腐、不切实际吗?无私,才是真正的自私。你不是想使天下不失秩序吗?那么天地本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日月本有自己的光明,星辰本有自己的序列,禽兽本有自己的群体,树木本有自己的生计。你最好还是依德而行,循道而走,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竭力去提倡‘仁义’,就像敲着鼓去寻找逃跑的孩子一样呢?你知道吗?这样会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第五次问礼,是在老子另一讲学之所——沛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沛县一带。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往见老子。老子曰:“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其兄弟;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遽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就对了。假如“道”能像礼物一样献给别人,大家都会献给君主;假如“道”能像食物一样送给别人,人们都会把它送给父母;假如“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都会告诉自己的兄弟;假如“道”可以留给别人,人们都会把它留给自己的子孙。但这些都不可以。自己心无主见,到就不会停留;外面没有通道,主张就无法推行。出自内心的,外面不能接受,圣人就不往外讲;外面传入的,内心没有主见,圣人就不放在心上。名声,是公用的器物,不可过多的取用;仁义,是过去帝王住过的旅店,只可住一夜而不能久留。古代的圣人把道寓于“仁”中,把行为寓于“义”中,在逍遥的境界里自在畅游,在简陋的田地里苟且就食,在自给自足的园子里居住。逍遥自在,就是无为;简陋苟且就无求于人;不施舍给与,就无损耗。古代称这样做是采集真性的行为。追求富有的,不会让出他的俸禄;追求扬名的,不会让出自己的名声;迷恋权势的,不会让出自己的权柄。他们掌握着这些,就感到恐惧;丢掉这些,又会悲伤。这些人这些人没有一点主见,完全看不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东西,他们是受了天然的刑戮。埋怨、恩惠、取得、给予、批评、教导、生死,这八条是纠正行为的工具,只有顺应变化而不倔犟的人,才能很好的运用它们。所以,纠正就是正确运用。心里不以此为然的人,得道的大门就不会为他打开。

此亭就是孔子第三次向老子问礼地方。这一年,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绝粮七日”之后,驾车返回鲁国,途经鹿邑时再次登门拜访,“问礼”于老子。正在这里“开馆讲学”的老子说:“夫播糠迷眼,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夫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处于陆,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说:“谷糠迷了眼睛,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蚊子叮咬着,就会整夜睡不着觉。‘仁义’地迷住心,是最大的祸患。你不要使天下人失去质朴的本性,而最好是象风儿那样的随顺,修养而自立。白鹤不日日洗澡也白,乌鸦不天天染也黑。黑白是它们各自的质朴本性,是用不着分辩的;名誉的荣耀,不足以扩大。河水干涸,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着湿气,用涎沫互相滋润,不如它们在江湖里互相忘却。” 两位圣人一番长谈之后,老子便用“宋河酒”招待了孔子师徒。孔子在连连称赞“好酒”之后,又告诫其弟子:“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就是说,你们不论酒量大小,都不能因酒好而贪杯吃醉了,以免闹出笑话来。


from 气功

救死扶伤不求报 道士神针显神迹

文:心缘 来源:正见网

自古以来的道士和和尚,都是不参与政治的。但是很多的道士却喜欢通过一些能力来救人。比如医术(草药等)。

德宗时期,有位朝廷官员从马上跌下来扭伤了脚,御医为他针灸,针扎下去见有气体像一股烟一样冒了出来,到了晚上竟渐渐困乏昏迷了,眼看就要咽气了,御医吓坏了。来了一位道士走进门来说:“我能治。”他看了看扎针的地方,责备御医说:“您太大意了!死穴与活穴只差分毫,人的血脉就像江河一样贯通,针灸时要仔细准确地辨认其要害。您其实也是一位针灸好手,但是扎错了穴位。”便叫人把病床抬到跟前,在病人左腿下了一针,并说道:“我这一针下去,那根针就跳出来,能跳到天棚板上。”说完,针已下去一寸左右,旧穴位的那根针一下子跳到天棚板上,出气的那个地方也就合上了,患者当时就恢复了健康。这位官员与御医向道士致谢。赠送金银丝帛,道士全不收,喝了一杯茶就走了。(出自《逸史》)

都是不执着于的,所以这位道士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收取金银,完全是一种慈悲的表现。佛家和道家都是有的,使用的方法却有区别,佛家是普渡众生而道家是济世救人。济世救人往往使用的就是医术。修炼人心态平静,很多人都有一些(比如天目),可以明确知道病灶的真正位置,准确的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道士的医术往往会高于


from 气功

2019年7月24日星期三

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


图为《孔子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518年,中国发生了一件美丽的事情:33岁的孔子专门赶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拜见了中国最伟大的、50多岁的老子。

已经开门办学的孔子,早就有拜访老子的愿望。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多次向自己的学生们的心愿:“你们知道吗?雒邑有个了不起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还有人叫他‘老聃’,我却尊称他为‘老子’,是个比我博学的人,博古知今。比如说‘礼’吧,你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已经研究得十分透彻了。其实这个老子知道着更多关于‘礼’的知识呢,真想领着你们去向他好好地学习学习!”

有时,孔子还会在讲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说起雒邑:“那可是我仰慕的周公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是商周以来的礼仪、文物、典籍等荟集之地。那个老子,就是掌管这些书籍与文物的图书馆馆长与历史博物院院长。”

从鲁国国都曲阜到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遥,这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老师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圣雒邑、拜见老子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们,还让同学们产生了对于雒邑与老子的向往。正好在孔子的学生里面,有一个贵族出身、名叫南宫敬叔的,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老师日思夜想,便面见鲁昭公,建议他资助孔子的学习之旅。鲁昭公一听,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呀,我也听人说那里有个无所不知的老子。”便派了一辆马车、两匹马和一个跟随的童仆,并让南宫敬叔陪同前往。

知道鲁国的孔子要来拜访,老子也是高兴得很。他也早已听说孔子的博学好学,还知道孔子正在办着学校。老子让弟子们预先将图书馆与博物院,还有通向城外的道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让弟子们套好了车,早早地迎接在城门口上。年轻的孔子好激动啊,赶快下车,手捧着送给老子的礼物一只大雁,领着南宫敬叔快步走向心仪已久的老子。在闻名全国的省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里,就记载了这个故事。石头上刻画着栩栩如生的场面:两个人都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肥大的长袍。孔子双手捧着一只大雁,既是见面礼也是拜师礼,而老子的身后,有一辆载着文物书籍的车,车后还有三个人,都捧着简册典籍。

那真是如饥似渴啊!孔子在老子的陪同下,走遍了雒邑的大街小巷,他要看看这个曾经无比昌盛的都城,体会周礼的味道。那个经历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的老子,从心里是有些喜欢身边这个好学上进的青年的,他要用实际的事例与实践,让孔子体会与学习真正的周礼。

老子还专门领着孔子为巷党的一户人家办理过一次丧事,那时叫相礼助丧。也许这是老子有意让孔子亲自体会一下正宗的丧葬时的整套周礼吧,或者孔子也想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一下自己所学的周礼。真是有缘,或叫,送葬途中竟然发生了日蚀现象(我想应当是日全蚀)。正当孔子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老子从容地下令放下灵柩,并令送葬的所有人员停止哭泣,并大声地告诉大家,根据礼俗规定,必须等待日蚀过后才能再往前走。

老子在雒邑有着崇高的威望,大家听从他的吩咐,在鸦雀无声里等待。日蚀终于过去,大家又跟着老子与孔子,从容而又严格地举行葬礼。孔子毕竟不是惟命是从的人,他的学习是在不断的提出疑问并通过思考获得答案的人。相礼助丧完毕,孔子求教于老子说,那样将灵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适吧?谁知道日蚀会持续多久呢?倒不如继续进行为好。这时,老子才将这种做法的根据详细地对孔子进行了阐明。老子说,诸侯朝见天子、出国访问,都是白天走路、夜间休息,送葬与这个是一样的道理。你不想想,谁会夜间赶路?只有逃犯和奔丧的人才会天黑了赶路呢!孔子豁然明白,后来,凡是遇到此类情况,总会说“我听老子说过这个周礼具体的规定”,便会将上面老子讲的道理再向弟子们重复一遍。

在雒邑的这些日子,几乎每一个晚上,老子与孔子都会叙谈到深夜。

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仁爱”的话题。两位中国最有良知的先贤,都向往仁爱,也在各自的心里,对于这个争斗不息、争战不已的时代,怀着一份没法割舍的仁爱。

孔子说到热烈处,脸上还充溢着青春的红润。听到老子以池塘干涸后挣扎的鱼儿作比喻,年轻的孔子便抢过话头,似乎在捧着一颗心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水已干涸的池塘里,鱼们当然全都面临着干死的威胁。这个时候,最能体现仁爱的精神。一条一条的鱼儿,都在努力地哈出最后的气息去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唾沫滋润对方就要干燥的体表。这种竭尽自己最后的所爱赠与对方,把生的希望留给别的鱼们,使对方苟延残喘,尽可能地延长一些生命,这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境界的极致了。”

老子静静地听罢,捋捋自己的胡须,好似赞同般地重复着孔子的话:“池塘干涸了,却也毫无怨言,并在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里牺牲自己,努力地施惠于对方,哪怕只能让‘别的鱼们’多活。你以为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仁了。”

就在孔子点头称是的时候,谁知老子话锋一转,突然铿铿锵锵地说:“按照你孔子的道路,再是仁爱,这些鱼们还是要干死的呀,多活一分钟与少活一分钟没有根本的区别。我老子所追求的,就是大家在江河湖海里自由生活,即使相互忘记也是幸福的。你可能会说,前提是湖泊要干了啊。是呀,我们就是要追求湖泊不再干涸的法子,要想方设法地不让这些湖泊干涸,不仅不干涸,还要往里面不断地注水。”

孔子认真地听着,似乎感到他们既分歧又有相一致的地方。要想不让湖泊干涸,就要们爱护老百姓,施仁政。再想想当今的天下,却是各国的统治者都在光为自己打算,战争连连,民不聊生。于是孔子望着老子的眼睛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是湖泊干涸的局面了,鱼儿们不‘相濡以沫’,不是命运更加悲惨了吗?”

老子坚定得很,一点也不退让地说:“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都不能被动地等待死亡(哪怕可以落下一个大仁大义的好名声也不这样做),而是要冲出这干涸的池塘,往有水的‘江湖’的方向走,力争回到江湖之中。鱼们能够处于江湖之中,当然也就无需什么你的‘努力地哈出最后的气息去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唾沫滋润对方就要干燥的体表’了。”

夜,静悄悄。孔子陷入在沉思着,老子也陷入在沉思里。东方已经有些泛白,两个人或许已经想到要唤醒民众,大家一起动手保护好已有的水源,再开挖地下的泉水,形成水流丰沛江河湖海,鱼儿们也就自由自在了。

两颗星辰从来不会有见面的时候,一旦相见便会是碰撞后的毁灭。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相见,却如两道江河的汇聚,给后世留下连专制制度也无法湮灭的可让精神自由生长的湖泊。这个时候,老子的《道德经》早已在胸中酝酿了吧?而此时的孔子,对于人生,对于社会,也有多少思想在孕育呀。在他们的骨子深处,有着同样的对于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统治者的残忍无道的不满与愤慨,更有着相互理解相互珍惜的情感。不然,孔子就不会千里迢迢、捧着大雁远赴雒邑去拜师问礼问道。不然,思接八极的老子,也不会接待孔子并让他参阅了周朝所藏的丰富的典籍、文物,引领孔子参观了明堂、太庙和天子郊祭天、社祭地的场所,并于礼于道倾其所有传授于孔子。那时的他们及其学派,都还有着一个阔大的胸襟和高远的视野,不像后世“独尊儒术”的小气量狭胸怀。

分别是恋恋不舍的。老子还是送出了城门外,并对他所喜欢的这位青年思想家反复叮咛:“你所研究的学问,都是前人的创造,他们的人与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与思想还在。时运到了,应乘时而起;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且千方百计,仍不为世所用。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是要如穷人一样简朴;有大德的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应该少一些骄狂之气,祛除一味地渴望建功立业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试图改造这个世界的幻想,多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还有,你那个功名利禄之念,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保重吧小伙子。”

老子对于孔子的关心,真是溢于言表。

这次雒邑之行、特别是与老子的相见,对孔子帮助很大,让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与见解,也让他常常地会怀念起这深刻而又亲切的人来。孔子学习回来,他的学生也日渐多了起来。他常常会向自己的学生们谈起他想念的老子来:“我知道鸟能飞,但常被人射下来;我知道鱼能游,但常被人钓出来;我知道猛兽会奔走,但依然常会落入罗网陷阱。只有龙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了:它能云里来、风里去,变幻莫测,无人能识其全貌。这次见到老子,他远远超出我的想像。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成语:相濡以沫

成语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意思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在困难中相互帮助。


from 气功

现代观念的危害

从表面文字来看,现代就是现代物质化的生活给人思想上造成的固定认识,形成了对事物的衡量标准以及生活应对方式。由于这种观念是人在现代社会环境的标准下所产生的,所以不知不觉中往往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是神有意带给人的一套系统认识天、地、人的方式,从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行为,一直到表面的人伦和举止规范。古人的生活遵循天道规律,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人的言谈举止,男子大多为正气阳刚的,女子为幽贞端庄的淑女。传统的生活环境,亭台楼阁,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服饰器物,无一不暗合天地规则,带着独特美韵,各行各业不约而同都让人静心调息。人体能量回收,不仅符合,也为能找回人的本性,最后提升人的道德和生命层次,为达到修炼文化做铺垫。

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很大程度给人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表面上给人一定方便和安逸的同时,也带来了违背传统道德的变异观念,从现代人的服装到言行,从社会生活环境到精神文化领域,都可以体现出来。

以音乐来举例,古典音乐源自于对造物主的讴歌,注重人精神的升华,历经悠久岁月而依旧打动人心,谓之经典。而现代意识下的流行音乐只讲究个体情绪的宣泄,刺激人的感官或求新奇、另类去吸引人,正好就是现代化生活追求物欲享乐,放纵随性的心态展现,只会使人更加浮躁和空虚。

又如,在现代意识下,人不敬畏天地神明,没有人伦道德规范,言辞粗俗无礼,男女关系混乱。加上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各种软体的多样,网络更成为了传播现代意识的集结地,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着各种恶俗变异词汇、庸俗笑话、光怪陆离的图片、搞怪视频,等等,让人无时无刻不被各类垃圾信息污染着。

现代生活看似让人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和选择,但实际上各种电子游戏、娱乐节目,让人麻醉真正的自我,消耗着人的时间精力。这些现代意识行为同时渗透到社会文化、艺术、政治、法律、教育、经济的方方面面。

如传统的对经济的解释是经世济人,是讲整体社会公平,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活动。而现在的经济撇开道德,只讲如何利益最大化,与传统社会观念基点立足于做一个好人恰好相反。

此外,现代化的科技不受道德约束的“发展”,犹如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人类无穷的欲望,克隆技术、换头手术、基因改造等等,都是破坏自然规律、违背人伦的表现,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失去了原始自然所赋予人的乐趣和生命本身的思考,失去了提升道德、生命层次的渠道,打破了神对人的系统安排和教化的文化传统。现代意识下表现出来的人,不懂礼规言行失仪,心浮气躁心智迷失,荒废人生漠视生命,缺乏和道德约束,离正道越来越远却毫无察觉。

现代人无法理解古人的心境,也无法正解历史。到了今天,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甚至和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是水火不容了。非但如此,现代人还歪曲文化经典,把佛道儒都融入了尘寰纷攘功利之中。再加上对传统文化的有意败坏,灌输党文化愚民,把包装成传统文化偷梁换柱,整个社会黄赌毒暴力泛滥,黑浪滚滚,身在其中的人业力滔天,灾祸频发,怪病不断。

可以说,越是所谓的现代化、时尚化,越是魔性化,也就离人的本性越远,离神越来越远。我们需要走回传统文化的路,那才是神留给人的文化和给人带来的生活方式。

转自明慧网


from 气功

罗公远显神通 竟去招惹太子

一般是不执着于的,至少是不会看得那么重。唐代道士罗公远经常戏弄太子,甚至,就足以说明他对名利的淡泊。因为贪图富贵的人只会攀附有权势的人。

唐朝的道士罗公远小时候有些迟钝,后来去了梁山几年之后,竟有了特殊的本领,无论猜什么事都能够猜对。后来他奉旨进京,皇太子设素宴招待他。他却向太子讨要物,太子吝惜不给。罗公远说:“我自己去拿。”太子急忙关紧房门。过了一会,再打开门一看,那些金银器物全都不见了。东房本是锁着的,可是那些器物全到这儿来了!

罗公远又向太子借马,太子发怒,也不借给他。罗公远说:“我已经把马牵来了,正在后园里。”太子急忙跑到后园马槽查看,马果然在那里。

罗公远并不执着钱财,却喜欢看玩笑。他因拒绝传术给,差一点被玄宗杀了。为什么罗公远不去清修却来招惹皇帝和太子呢?或许是在点化他们,不要太执着于权力吧。

原文:
唐道士罗公远,幼时不慧。遂入梁山数年,忽有异见,言事皆中。敕追入京。先天中,皇太子设斋,远从太子乞金银器物,太子靳固不与。远曰:“少时自取。”太子自封署房门。须臾开视,器物一无所见。东房见封闭,往视之,器物并在其中。又借太子所乘马,太子怒,不与。远曰:“已取得来,见于后园中放在。”太子急往枥上检看,马在如故。(出自《朝野佥载》)

来源:


from 气功

三国解读:刘备白帝城托孤

来源:

刘、关、张兄弟自结义以来,巅沛流离,半生征战,始终难得立足之地。在他们遇到诸葛亮以后,事业开始出现了巨大转机。他们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东吴击败曹操,取得荆州立足。又下益州,取汉中,奠定了蜀国基业。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功勋亦不可磨灭。然而,因关羽被害,盛怒之下领兵伐吴,被江东才俊陆逊在夷陵击败。丧亲之痛及败兵之辱的双重打击,使刘备一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惨痛的现实,令刘备不得不对蜀国的未来做最后的安排。对刘备来讲,最难的不是,而是如何使蜀国在他死后仍然保持内部团结,使蜀国的大业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发展。在那个皇位世袭的年代,他将皇位传给刘禅,让刘禅抗起扶汉的大旗。却将皇权和蜀国的未来交给了诸葛亮。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同时,他令刘禅兄弟拜诸葛亮为父,让他们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尊重诸葛亮的意见。

有人说:刘备这么做是为了试探诸葛亮,看看他有没有篡权之心?也有人说:刘备明知道诸葛亮没有谋反之意,为了赢得诸葛亮的忠心,故意上演的一场人情大戏。非也!刘备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不是为了试探,也不是为了送人情。试想,如果诸葛亮真有篡权之心,这么说岂不是正好给了他一个谋反的借口?更会打草惊蛇,使他表面上推辞,却在暗地里加紧运作。但如果诸葛亮没有谋反之心,刘备这么做岂不是多此一举,以小人之心度之腹吗?徒增许多误会。那么刘备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呢?原因有四。

1、刘、关、张、黄忠、法正等人身死之后,蜀国的顶尖人才已所剩不多。当时的情形,可以这么说,诸葛亮在则蜀国在,诸葛亮不在则蜀国亡。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蜀国大局。

2、这么做是为了保证刘禅和诸葛亮之间君臣和睦,避免发生内讧。刘备让他们结为父子,从道德伦理上对他们进行约束,也使诸葛亮行使皇权变得名正言顺。再说,如果真的发生内讧的话,不管结果如何,损失最大的都是刘禅,所以这对刘禅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3、这么做的最大目地不是试探诸葛亮,而是为了留住诸葛亮。刘备初见诸葛亮就认定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出山之时对其弟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那时,刘备就认定诸葛亮是一个超然世外的智者,他对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政治难题已然有了充分的准备。作为一个世外高人,他只想找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对本身并不热衷。那么既然这样,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君臣之间更是如此。“良臣择主而事”。如果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真的产生隔阂,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诸葛亮为了避免背负不忠的名声,虽然不会谋反,但会选择离开。他在未出山时常常自比管仲、乐毅。乐毅当年不就是这么做的吗?乐毅在外作战,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因受燕惠王猜忌,选择投奔了赵国。而诸葛亮虽然不会选择投奔吴国或魏国,但会选择隐居。

所以刘备这么说,一是告诫刘禅不能和诸葛亮闹的很僵;二是打消了诸葛亮最大的顾虑,使他在道德上没有了后顾之忧,消除了他离开蜀国的隐忧,使他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以蜀国的大局为重。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这么一句话:“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那意思就是说:“既然先帝认定我是一个忠臣,将自己的家事和蜀国的未来都毫无保留的托付给我,那我也要尽一个忠臣的本分,为先帝的家人和蜀国的未来竭尽全力,以不负先帝的识人之明。

4、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劳苦功高。刘备让他身居相位,却代行皇帝之权,这也算是对诸葛亮功劳的一种补偿。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也是刘备夷陵兵败,对诸葛亮表示内心愧疚的一种外在表现。

人无完人。应当说,不论是谁,错误是难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难免的。但刘备与诸葛亮都能以道德为重,恪尽本份,相敬相知,其君臣大义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分别成为明君与忠臣的典范。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君臣”。刘备有识人之明,他幸运的遇到了诸葛亮。他从诸葛亮一言一行中,清楚的看出了他的绝世才华和高尚品格,认定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忠臣。还有一点,刘备也非常的清楚:历史上的忠臣,他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究其原因,他们不是忠于哪一个人,而是忠于道德。同时,对于象诸葛亮这样顶尖的人才来说,只有赋予他们最充分的信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和潜力。刘备一生以仁义为本,对诸葛亮三顾茅庐,又在白帝城将家事国事衷心相托,透露出毫无保留的真诚和信任,深深打动了诸葛亮。这可能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from 气功

2019年7月23日星期二

从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看老子对孔子的巨大影响


图为国画《问礼于

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孔子学问精进的时间线对照

第一次问道:《礼记》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
孔子17岁的时候,老子在鲁地巷党主持葬礼,孔子跟随学习了一段时间。
于是孔子17开始治礼学,到34岁时,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

第二次问道:《史记》孔子31岁问礼于老子
地点在洛邑。孔子大谈礼制,老子毫不客气的批他:你所说的,已经与人的骨头腐朽了,只有言论还在。况且君子得其时则出来做事,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并告戒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
孔子回去闭门3天没说话,弟子问其故,孔子称老子犹龙。
于是孔子转而治史,到39岁时,成功编订了一批历史典章书籍,以求圣王仁义之道。

第三次问道:《礼记》孔子37岁问道于老子
地点在老子故里苦县。孔子大谈仁义,老子再次批他:标榜仁义是舍本逐末的浮华虚伪的言辞,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要懂得顺势而为,直面人生。
于是孔子转而习阴阳,到51岁,历时十余载,仍觉得一无所获。

问道孔子51岁问道于老子
地点在宋地沛。孔子长叹十几年研究典制、阴阳,结果仍无所得,听说老子在沛地,于是再次前往问道。老子给孔子指出仁义只是先王住宿过一夜的旅社,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希望孔子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
于是孔子转而开始习周易,研究天地万物之变,以至于韦编三绝,写了易传十翼,发扬光大了周易。孔子感慨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第五次问道:《庄子》孔子59岁问道于老子
地点在陈地。此时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已经有了深入研究,自以为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然而他周游各国,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却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于是他向老子感叹道: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讲明呢?于是到陈地再次问道于老子。老子指出《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并不是“所以迹”之道;孔子之所以不遇于诸侯,并不是道之不是,而恰恰是因为孔子并没有得道。孔子回去闭门不出3个月,然后携20名弟子再次拜见老子,并说我以前没有能跟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听了后说,孔丘你得道了,有凤的品质。

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几乎是每拜访一次老子,就转换了一次研究方向,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大。

第五次问道时,老子80岁了,次年老子回洛邑即辞官,骑青牛西游于秦,过函谷关给关令尹喜写了《道德经,继续向西行,归隐于扶风槐里即今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西。从此以后,老子孔子就再也没有见面论道了。


from 气功

一念色心看妇女,失去仙缘悔已迟

文:德惠 来源:

有个叫李退夫的人,他想要修炼,于是便隐居在南岳衡山中。他一心想在山中寻访明师,指导他。一日他正寻幽访深,来到山林深处,忽然听到空中传来的声音,抬头一看,竟有俩个人的坐在树梢上,正下棋呢!他当即就悟到:这不是吗?李退夫大喜,寻明师多年,今日终于得见仙人,赶忙上前致敬,表达敬意。

随后,他正准备开口向二位仙人询问修道之事的时候,这时刚好有个从旁边出来经过此地。李退夫不由的回头看了那么一眼,等他再回头时,俩位仙人已经消失不见了。李退夫此时才悟到:那女子一定是仙人变化出来考验他的,他念头不正带着色心看了一眼,没有通过考验,真是后悔莫及啊!李退夫竟然因为还有一念色心没去掉,而失去了仙缘,丧失了修炼得道的机会,真是可惜,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

资料来源:北宋·李昌龄《太上感应篇注》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