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星期六

婴儿开口说话吓坏人 佛陀竟救这“鬼魅”(图)


世尊了悟万事,因此不时现身解救有福之人。(图源:维基百科)

在印度憍萨罗国的舍卫城外,有一个山村,住着五、六十户人家,村中有一贫户,娶妇结婚不久,就生下一对男孩。这对双生兄弟的相貌,端正庄严无比,父母非常喜爱,一个取名呼“双德”,另一个叫“双福”。

双德与双福将满二个月的时候,有一天,他们的出外牧牛未归,母亲要到山中拾取干薪,就把两个婴孩卧放在床上。

双婴说话 父母欲除怪

这时,两个婴孩彼此自责,一个说:“当时我,本来快要得道了,可惜那时我痴心妄想,以为我寿命会很长,还俗享受五欲之乐一段时间,五、六十岁再来出家修道还不迟。哪知,人命无常,罢道还俗之后,天天为家务而忙碌,未能如愿再出家修行,因此退道而堕落于生死轮回之中,无法解脱。

“那时,我如果修行不退道,现在也不会遭受流浪生死的痛苦。如今出生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睡的是不暖的蓑草,吃的是不好的粗菜饭,只能够勉强维持。像这样下去,日子久了,不知道要怎么过生活?这些痛苦,都是前世恋慕富贵,放身散意,贪受须臾快乐,从此长途受诸痛苦。自作自受,如今忧恼,当何恃怙?”

另一个答道:“我当时出家修行,不堪忍受小小的困难挫折,就罢道还俗,至今数世,沉沦于生死苦海之中,惨遭各种苦难。我回忆所受之种种痛苦,都是自作自受,自己耽误害了自己,要怪谁呢?事到如今,只有忍耐逆来顺受,还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婴孩正在烦恼自责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刚好回来,听到婴孩们所说的话,非常惊讶,怀疑这两个小孩是鬼怪,于是商量说:“趁目前他们还年幼,及早把他们除掉,免得将来后患无穷。”

于是父亲立刻外出去取干柴,母亲问他要做什么?父亲说:“把这两个婴孩,以绝后患!”母亲听到这话,于心不忍,劝阻丈夫不要这么做。

第二天,夫妇同时出去做事,回来的时候,又听到双德与双福两小孩和昨天一样,彼此在自责埋怨。因此便下定决心一同收集干薪,要把两个小孩烧死,以求平安无事。

现身 解救福婴

这时,释迦世尊以天眼观察,知道这对婴儿即将被火烧死的事,即现身在村中,放大光明,大地震动。佛陀的毫光照耀到山、川、树、木,一切都变成黄金色。

佛陀来到双生婴孩的家中,两个婴孩见到佛陀的金色光明,欢喜踊跃。父母见状均感惊讶,各抱一子来到佛陀的面前,请问世尊说:

“佛陀!这两个婴孩出生未满两个月,为何会如此说话?我们觉得十分怪异,深恐会招来灾祸,因此准备把他们烧死。不知他们是何等鬼魅?敬请世尊慈悲开示。”

佛陀说:“这两个婴孩,并非鬼魅,而是有福德的孩子。”

两个婴孩见到佛陀,非常欢喜。佛陀即为他们述说这对婴儿过去世的因缘:

“过去迦叶佛时,这两个婴孩就已经出家当沙门。因为他们幼年时是好朋友,志同道合,同时出家修行:两人均能精进用功,他们临当得道之时,忽然动了邪思妄想,因而退道还俗堕落,不能得到解脱,从此长期沉沦于生死苦海中。

“他们两个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均投胎为双生儿。这次出生,其罪将毕,因为过去曾经修行供佛,有此因缘福报,所以出生后即识宿命,今当得度。我佛陀就是要来拔度这两个婴孩,如果我不来救度,他们就会枉被烈火烧死。”

诗曰:

贪恋世乐享须臾,罢道还家作凡夫:

退堕长沦生死海,皆因动念起邪愚。

(来源:《佛教圣众因缘集》)

来源:学佛网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神灵异事:九华山显灵,成全孝媳(数文)

文: 齐整升 收集整理
来源:

一、清官赵氏父子,三人皆成神    

常州人赵恭毅公(公是敬称),是康熙朝的名臣,颇有政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去世后,有位苏州人姓过,生前与赵恭毅公相识。后来这位姓过的朋友,泛舟于洞庭湖,在傍晚时候,看见一条大船顺风而来,旗灯上都写着“湖广司”字样,心中暗自觉得奇异。等到那大船临近时,细看,则见赵恭毅公,端端正正,坐在船上,正在依着桌子,处理公务。

赵恭毅公的大儿子,人称赵侍读(侍读是官职名),以大臣子弟的身分,任职于肃州军。当赵恭毅公去世时,朝廷恩准他回家奔丧。赵侍读悲痛过度,得了疾病。病中常惊异地自言自语道:“呕吐满地,使人难堪。我为什么要任这种职司呢?”众人问他:“你是什么职司?”赵侍读答道:“痰火司呀。”家人不明白痰火司究竟属于哪一种神。过了一天,便到东岳行宫去祈祷,则见两旁的偏殿中,果然有痰火司神。

赵恭毅公的小儿子,人称赵副使(副使也是官职名),去世后的下一年,小姑洪氏,因病昏迷不省人事。她(洪氏)恍惚到了一处衙署,赵副使从里面出来,惊讶地说道:“妹妹(洪氏)怎么来到这里?”遂延请她进去谈论家事,说得很详尽。洪氏问道:“哥哥现在做什么官?” 赵副使答道;“我现任巡海道。事情繁忙,现在要往别处去,不能留你了。”并且说:“你嫂子亦将不久于人世。家中事情很多,可托付给你两个侄儿。望小心谨慎。”说罢,差二名仆役,拿着香,送她回去。等她醒来,房间里尚有余香,可以闻得。

赵家父子三人,生前都清廉,有政声,死后皆在阴间做官。

二、桂林城隍神,错打孝子

长洲人顾某,因久病未愈,向神祈祷,愿以自身代替。一天,梦见城隍神,差遣皂隶,把他带到官署前,但却不能入内。忽见有一乘轿子,远远过来,顾某侧立在路旁等待,原来是他的老师。老师从轿中出来,拉着顾的手慰劳道:“我已做了某地方的土地神,你为了什么事情来此?”顾就把父亲久病未愈,愿以自身相代的事说了。老师道:“这是大孝,我当为你向城隍神禀报说明。”过了好久,老师方才出来,说道:“今日城隍有事,改期替你说情。”这时,顾某便醒了。

过了一天,皂隶如上次一样,将他带去。到了官署,即被城隍神(张少仪为桂林城隍神)召入,问他父亲的病状。顾某道:“家父骨瘦如柴。”城隍神一听大怒,催唤皂隶,用棍棒鞭打。顾某不明原因,大呼冤枉。没有多久,里面有人送出一张有字的纸条,城隍神看了,收住怒容,转变态度,好言说道:“你父开设药铺,某年发生大疫时,不取药钱,普济百姓,功德很大!现今看你很有孝心,可以让你父亲,延寿十二年。”顾某叩谢而出,向旁人打听:“城隍神怎么会发怒打我呢?”有人答道:“兽类只有豺最瘦,世上的人,大多把‘豺’说成为‘柴’。城隍神起先听了,以为你把父亲比作(骨瘦)如豺,所以发怒。幸亏城隍神手下的幕客,送来字条,向他悄悄辨明了,你才得以免刑。”顾某摸摸屁股,笑着说:“我不该讲父亲骨瘦如柴,因此引起误会,该打!”

顾某在官署前,见到几个人,都是乡里中的先辈,是因罪被斩而死的。一人被绳索绑着,一人将被押解远行。顾某对这些人并不认识,便问旁人,答道;“这是原任知府某人,被他所管辖的百姓所告发。张公是桂林府城隍神,送来公文要他们去归案。”顾某问:“张公是谁?”答道:“我也忘记他的名字,乃是曾任云南粮储道、今为河南巡抚毕公的舅父。(就是张少仪,为桂林城隍神)”

张少仪,长洲人,曾与我(袁枚)一起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少年时有“张三子”的称谓。所谓“三子”,即孝子、君子,才子。他生平待人,有许多厚德。他在冥间,也是应该当神的。

三、“葛先生”投胎来了!

河南汲县李,在乡村中教书。晚间走路迷途,远望发现树林间有灯,就往有灯火处走去。看见有一茅屋,隐隐约约传出读书声音,便上去敲门。主人年约四十多岁,开门相迎。见了李秀才,即邀他进去。这人自称:“姓葛,素来好读书,因厌恶尘市嚣杂,所以隐居在这僻静之处。”又说,他的住在家里,因贫困乏食,岳母逼其改嫁,她不愿意,明日将投河自尽。并哀求道:“只有先生能救,希望您能伸出援助之手!”说完以后,双泪直下。李秀才口称:“是是。”于是就住了下来,被褥等物,都很精致洁净。

天明起身,秀才发现自己睡在一座坟上,周围并无房屋。他惊骇已极,往回家路上快跑,途中遇见一位穿着绿衣的女子,正边走、边伤心哭泣。看她走到河边,将要往下跳时,李秀才赶紧上去,将她拉住。问了投河的原因,果然就是姓葛的妻子。她因丈夫去世,生活无着,父母逼其改嫁,故此想一死了之。李秀才因为离家不远,便邀她同归。

李秀才回到家中,与妻子讲述了这件奇事,葛妻便成了他家的养女。李秀才这时,已五十多岁。忽然妻子怀孕,生下一子,看那孩子的眉目长相,与所遇的那个姓葛的先生,非常相像。李秀才开玩笑地以“葛先生”叫他,这孩子也就笑着,投入他的怀抱之中。“葛先生”感谢李秀才夫妻二人,救了他的妻子一命,因此来到李秀才家,投胎当儿子!

四、天后,护航显灵

林远峰说:“天后圣母,是我二十八世的姑祖母,她没有结过婚,后来死了。死后被尊为神,最为灵验。海洋中的船员,都很虔诚地信奉她,遇有风涛怒吼时,呼求她,就立刻应验。有甲马(即神符)三种:一种画着天后圣母,头戴冕旒,手执玉圭;一种是画平常的服装;一种画她披发赤脚,执剑立着。每逢遇到危急情形,先焚化头载冕旒的甲马,即会化险为夷。若再焚化穿常服的甲马,往往无不应验。倘若焚化到披发执剑的甲马时,仍无效验,那船就不能挽救了。或者遇到风浪,天色昏暗,不能辨别方向时,只要虔诚地祈祷呼唤,往往会有红灯隐现在水面上,这时随灯而行,无不使你顺利前往,到达目的地。有时或会看见天后圣母,立在云端里,挥舞宝剑,将风分开,那风便分南北。船中供有神像,神座之前必设有一棍。每次看见群龙浮游在海上,则将会风涛大作。如焚化字纸及羊毛等物后,群龙仍不钻入水去,使唤船上称‘棍师’的人,焚香后拿起棍子,向水面舞弄一遍,那龙就收起尾巴,朝下逃躲,没有敢来违抗的。倘若炉中香灰,无缘无故自然聚结成线状,然后对着空中飞散,则船必定不保。我族人中的父辈某某,说他幼时逢漳州郡官兵,攻打台湾,便随其父,到教场中去看祭旗誓师,见天后圣母,坐在大纛之上,相貌丰满而身材较短;急呼他父亲看时,已不见影踪。”

五、虎投河死的警示

绍兴的西乡,溪水很深,有个孩子在溪水中玩。因忽然看见一头老虎过来,就往水下窜去,游来游去,出没在溪上,并向那虎窥看。这虎坐在岸上,眈视了好久,意态显得很躁急,涎沫流在嘴边。突然之间,那虎跳跃起来,扑向那孩子,遂跌落在溪内。愤急之中,迅捷腾挪跃掷,溪水上下沸腾。它屡跳屡堕,最后便沉入溪中,爬不起来。

孩子终于获免,而这头老虎,就此溺死了。恶虎要食人,而溺水自死。这也是对邪恶之徒的一种警示!

六、显灵,成全孝媳! 

神奇的事很多!

相传明朝末年,海瑞在下雨天,穿了皮靴登山,同伴告诉他:皮靴是牛皮所做,是荤,不是素。所以,不可穿着它上山。海公就换上草鞋上山。

当他随众参拜神灵时,指着庙中的鼓,问神说:“这也是皮做的,难道不是荤的吗?”言毕,忽然一声霹雳,从庙中响起,将鼓击碎。至今庙中的鼓,不敢用皮,是以布代替的。

江南太平府人顾翁,生一子一女,都已成家自立。顾翁老伴已死,成了孤独鳏老。他为儿子娶的是农家女子姜氏,十七岁,性情仁爱孝顺,颐翁对她很满意。不久,顾翁得病,他儿子远出未归。姜氏听到呻吟之声,进去向顾翁提出拟请医生来医治。顾翁道;“我不过是脚有病,只要使它温暖些,便会好的。”

姜氏道:“如果真是这样,这又有什么难处?”于是便抱着公爹的脚,睡觉。这么做,是光考虑自己尽孝道,不懂得瓜田李下之嫌。

第二年,顾翁之子回来,路经他妹妹之家,妹子便把嫂嫂这一孝道的事,告诉了哥哥:顾翁之子听了,不能毫无怀疑,回到家后,难以向妻子启口盘问,到了夜间,便抱了被子,睡在别的房中,不与姜氏同房。姜氏心中疑问,惊骇之余,便去询问丈夫。丈夫说道:“你可曾听见过有翁媳同眠的事吗?”

姜氏这才恍然大悟,说道;“我所可怜的公爹,老而有病,确实和他同眠过。但我与他老人家,清清白白。我的本心,只有上天的神灵知道。”顾翁的儿子,笑而没有回答。

这天,姜氏听到邻家有妇人敲锣念佛声,便出去问她做什么?那位妇女答道:“将往九华山朝拜。”姜氏就跟随她们,结伴同行。姜氏焚香跪拜完毕以后,看到对山的香炉峰,是座悬崖绝壁,问那地方叫什么名称,老和尚道:“这地方叫龙口香,心迹不能自明时,准备向鬼神对质、求取证明的,就往那绝壁上爬。”

姜氏闻言大喜,拿了香前往。老和尚劝阻道:“我出家做和尚,至今人已老了,没有见过有敢登这地方的。况且娘子的一双脚,乃纤纤莲步,岂可去冒险呀!”姜氏不听,直抵悬崖绝壁。观看的人,个个心有余悸。她攀登到半山时,果然往下堕去。众人惋惜她已成为虀粉了。

与姜氏同往进香的邻家妇人,急忙回去告诉顾翁。顾翁责怪她们是胡扯,并说:“我媳妇已在昨天回到家中。”遂带了邻家妇女,已增至数人,同往室内,果然见姜氏瞑目盘膝,坐在蒲团之上。邻家妇女,惊异道:“这就是活佛!我们以后无须再要往九华山朝拜,就拜她好了。”于是众人齐声念佛,并向她朝拜。

姜氏这时,才张开眼睛,站了起来。大家看那蒲团,见有“九华山置”四字在上。都去询问顾翁:“你媳妇是何时回家的?”顾翁说道;“昨天听见院内有响声,心疑有贼进来,便与吾儿,出来观看,则媳妇从天上,飞落下来。当时她闭着眼睛,气息奄奄,看上去好像快要死了。问她,则说:“媳妇要表明心迹,所以含忿而往。攀登绝壁,并未顾虑到生死。不料山高千寻,脚跟一软,便跌落下来,也不知道怎么会回到家里的。”

众妇人向顾翁父子,详细进述了往九华山进香的经过。于是这对(姜氏)夫妻,便相抱大哭。

远近之人,且惊且赞!从此以后,凡往九华山进香的人,总要先来朝拜姜氏。

(以上均据清代袁枚《子不语》)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最能展现李白怀才不遇却超级乐观的钜作(组图)

作者: 文思格


《将进酒》痛彻淋漓地体现了虽然怀才不遇,但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绘图:Winnie Wang /看中国

接续〈这件事竟会令非常豁达的李白失去笑容!〉一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你难道没看见黄河的水远从天边流下,急速地流入大海,就不再回头了吗?你难道没看见,老一辈的人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白发而悲伤吗?早上才如青丝的一头秀发,怎料到了傍晚就像山顶的白雪了。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千万别让酒杯空对着月光,无人畅饮。上天创造了我们,必定有可资利用的长才,千金万两挥霍出去,还会有赚回来的时候。所以我们就尽情地煮羊杀牛,饱食为乐,痛痛快快地喝它个酩酊大醉。

岑先生啊!丹邱先生啊!喝干了这些酒吧!酒杯不要让它停了下来。我来唱首歌给你们听,你们仔细地听好。我说,那悠美的音乐和昂贵的食物,都不值得珍惜,最可贵的是可以永远醉死,而不用醒来。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都是寂寞的、无人了解的,只有善于饮酒的人,才能留下不朽的名声。想当初陈思王曹植在平乐观饮宴,大量地饮用价钱昂贵的酒,极度地纵情欢乐。你不必怕付不起酒钱,只需要痛快干杯就行了。我拿了五色的良马、千金的衣裘,叫儿子换酒去,我们就痛快地畅饮,消除无穷无尽的烦恼吧!

大约是公元752年,他与朋友岑勋到嵩山的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作客。三人登高宴饮,实为人生快事。李白当时正在“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便借酒兴鼓动诗情,把胸中全部郁结的块垒,淋漓尽致的宣泄到这首千古名作之中。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痛彻淋漓地体现了李白虽然怀才不遇,但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人生如梦,财富空虚,人间既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何不痛饮直到醉死呢?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麟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麟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早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李白的一生波折坎坷,但他始终怀着以“仁”治天下的志向,不被世俗利益诱惑,不向权贵低头。(图源:维基百科)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一个霞光灿烂的清晨,的冤屈终于昭雪,告别白帝城,登上归舟,沿江而下,只一天便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彩云间”,形容白帝城地势高峻,晨光迷人;“千里”、“一日”,表现江流湍急,船行神速。所有这些,又都烘托着诗人大赦后一路欢欣喜悦的激情。

从白帝到江陵,要穿过七百里三峡。这里山势雄奇,林木苍翠,上有变幻多姿的云霞烟雾,下有惊心动魄的险滩急流。对这一切,归心似箭的诗人全不在意,只听得两岸山上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轻快的小船早就掠过峡谷,把一道道山峦抛到身后去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叫着,好像是曾经给李白蒙上不白之冤的势力代表,不论它们怎么啼叫,李白乘坐的小舟早已飞一样地飘过座座山川了。真是气壮山河,潇洒飘逸的绝世之作啊!

上元二年(761),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年(762)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的一生波折坎坷,但他始终怀着以“仁”治天下的志向,不被世俗利益诱惑,不向权贵低头,尤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坚忍。他高尚仁爱的情操,超凡脱俗的修炼思想,坚忍不拔的精神及广阔谦逊的胸怀,体现在他那一首首奇丽的诗中。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完)

 

此一系列文章

1、都说人生如烟云 李白竟还向往这个!

2、现实如此残酷 李白如何对未来保持希望?

3、理想破灭后 李白与众不同地做了惊人的事

4、这件事竟会令非常豁达的李白失去笑容!

5、最能展现李白怀才不遇却乐观的钜作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大一统(六):文明一统

文:宋紫凤
来源:

在开篇前,先做一小结回顾。此前几章论述了统一中国这一变局中的进程。然而,正如《大一统.序》中所提到“中国历史有三大变局。其一是启嗣禹位开启家天下,其二是秦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其三是近一百年的历史。”而本系列所探讨的并非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而是从此次历史变局为切入,引出大一统的视角,再从此视角去反观第一变局及第三变局,做出一些有助于看清当前大势的思考。

今人提及秦代大一统在方面的表现,常常引用一句古语,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然而,这句话并非始见于秦,而其有文字留传至今可查的,最早系出《中庸》。这句话在《中庸》中是用以形容周世。也就是说,周世尚未有大一统政治制度,然而却已有了当时状态,社会环境下的文明“大一统”。于是我们庶几可以认为,“大一统”这一理念所涵盖的历史跨度,远远超出历史第二变局所涵盖的历史跨度。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大一统”理念就必然有着比我们通常所理解到的更为深远之内涵意义。

“大一统”理念之实质

本章所要做的则是对“大一统”理念本身的进一步思考。而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则是何为“大一统”,也就是“大一统”理念之实质或曰目的。

“大一统”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所谓“一”,按《说文解字义证》意为“惟初太始 ,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所谓“统”,按《春秋公羊传注疏》“统者,始也”。乃知“大一统”是以“一”为统,统于天道。而天道,或曰道德,非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正如上述引文中所提到“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在人类社会中有其实实在在之表现,这就是文明。古之圣王治世无不法天象地,此一过程中,文明在其所处时代的道德状态下,不断传播、传承、融合、粹取,为了方便论述,我们可称之为文明的运化。

“大一统”的实质是一统于道,即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道的表现正是文明,这也就是古时王者授命,都要修文德,广教化的原因。

所以,一统于天道,是“大一统”之实质,亦是“大一统”之目的和最终之结果。

“大一统”文明意义在不同时代之表现

既然“大一统”实质是一个关乎文明之概念,那么,他就并非仅限于有形之政体形式,更非是武力开拓(当下相当一部分人将“大一统”作为战争征服的代名词在使用,此尤悖谬之甚)。

如果说在历史第二变局中,秦始皇在向大一统的文明运化的目标迈进的同时,还应时代之需,确立了一个前古未有的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那么也就是说,在秦始皇以前的时代,在中央集权的政体制度出现之前,以“文明一统”为鹄的“大一统”理念久来尚矣,且一直在当时的道德状况下,有其不同时代之文明表现:

三皇之世,“以道化民” ,普天之下无不如此,以“大一统”理念去理解,三皇之世的“一”就是道,“大一统”即是“统于道”。

五帝之世 ,“以德教民”。普天之下无不如此,以“大一统”理念去理解,五帝之世的“一”就是德,“大一统”即是“统于德”。

三王之世,道德状况又有变化。三王以王道治天下,普天之下无不如此,以“大一统”理念去理解,三王之世的“一”就是王道,“大一统”即是“统于王道”。王道表现为合仁义,用公正,“以功劝民” 等等。

回顾历史,无论哪一时代,哪一个道德状态,以文明划一为表现的道德教化就是那一时代文明的“大一统”。

(待续)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8年7月27日星期五

神来之笔画钟馗 竟不可修改半分

钟馗
文:东方

来源:

从前,唐朝人画的一幅《捉鬼图》,钟馗穿的是蓝衣衫,一只脚用皮裹着,一只眼睛眯细,腰上挂着一只笏板。头发上面系一头巾,蓬乱的头发一直垂到鬓角。左手捉住一只鬼,用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这幅画笔力遒劲,实在是深得唐朝时的绘画的神妙。收藏这幅画的人,将它进献给后蜀君王。昶非常喜爱珍重这幅画,曾一度将它悬挂在宫寝内。

一天,孟昶召见黄筌让他来欣赏这幅《钟馗捉鬼图》。黄筌一看到这幅画,连称妙绝。黄筌谢过恩后,孟昶说:“画上的钟馗如果用拇指掐鬼眼睛,会更有力些。请你试着为我修改一下。”黄筌听了后请孟昶允许他拿回家里去改。仔细捉摸了好几天,黄筌总觉得没法改动。于是另外繃好一幅白绢重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和吴道子的原画一起进献给孟昶。孟昶看了后问:“我本来让你改画,为什么另画了一幅?”黄筌回答说:“吴道子所画的钟馗,全身的力量,人物的神情、眼神,都集聚在第二指上,不在拇指。所以,我不敢轻易给改动。我现在画的这幅,虽然赶不上吴道子画的那幅,但是人物和全身力气和心思却都集聚在拇指上了。”

孟昶听了后非常高兴,非常赞赏黄筌的才能。于是赏赐给他彩缎、银器等物,用以表彰他的卓有见识。(摘录自《野人闲话》)

古人没有学过力学,也不懂得我们今天的那种身体结构。为什么会在绘画方面掌握的这么准确,竟不能更改半分。或许我们对古人的理解有误吧。古人有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甚至比我们的认知更充分。是时候改变我们对古人认知的时候了。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从华表内涵 看中华道德文化精神

华表
文:观心

来源: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而集思广益以治国,这块牌叫诽谤木。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逐步成为象征的表象~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个圆形的承露盘,盘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寓意中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体现的爱人之精神。

敬天的人才会主动同化和顺应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敬天者才会和万物爱人而行大善集厚德,人的福份包括物质都是德换来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面理性内涵是什么?

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及地球、星系等都是宇宙结构的粒子,在宇宙精神和法则的制约之下,万事万物不可能脱离宇宙的运行原理而独存!顺天意者昌,逆天意者亡。

万事万物都是天道运行之必然,既然是必然就要顺其自然。因此,中国古代上至及王者,下至黎民百姓做什么事情都要占卜天意而顺应,出门办事要瞧日子,婚姻要看八字等,什么日子办什么事,顺天道而行人事才会顺利。

宇宙不同境界和层次的,其生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律必然不同,境界越高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越美好和健全!鬼与神、佛与魔、好人与坏人、小人与君子、虫蚁与虎豹、蚊蝇与鹰鹤,生命境界不同,其精神状态和行为规律必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明事理者,都视传统文化为民族命脉与根本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是凡反传统文化的民族和及个人,必定丧失独立精神!国家和民族贫穷而任由恶魔逞民以逞,遍地是灾而永无安宁之日!具体情况,只要看看前苏联,以及亚洲的朝鲜、越南等就一目了然了。

人们常说的天佑中华,继承中华文明精神的国家必被天佑!比如台湾、香港,及圈中的日本与韩国、新加坡为什么那么发达?背叛基本人道精神必在天惩之中,否则还有天理吗?

敬天之人才会顺应天道,顺应天道者才会和万物而真正爱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华表涵含的敬天爱人的精神,善恶有报的天理从我们眼前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中都能明明白白的验证。人在宇宙中如此渺小,怎样可能反天反地、脱离宇宙规律而生存呢?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学古隨笔:严已宽人,德昌事顺

文: 秦自省

来源:

在我们周围,总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评价别人时,常常说得头头是道,譬如说某某人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然而,一旦当他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局内人”,往往就失去了冷静分析的能力,从而犯了与别人相同的错误。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亲眼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仰天痛责上帝的不公平:只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都受到牵连。正当哲学家陷入这种情绪的时候,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包围,原来他站立的位置,就在一个蚂蚁窝旁边。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咬了他一口,他一怒之下,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

这个时候,上帝在他身边,忽然现身,并用拐杖,点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并不知道那船上究竟有多少坏人。但你既然以类似上帝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批判上帝的行为吗?”

人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以自己看到的情景,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经赏告诫他的后代说:“即使是世上最愚笨的人,当他在责备别人的时候,总是清清楚楚;可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宽恕自己的时候,却总是迷迷糊糊。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达不到圣贤的地步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或缺的原则。在《?卫灵公》中说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孟子也曾经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也就是说:一个有的人,在同别人的相处中,由于他能够很好的关心别人,尊敬别人,所以,他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说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意思是: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全,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周全,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别人就乐意同他交好。可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是每一个常人处世的准则(修炼人以真善忍为标准,做得更好些。这里不多讲)。

严于律己,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放纵,不轻浮,甚至要像曾子那样“一日三省”,经常进行自我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宽以待人,就是对别人要宽容。理解自己,也要理解他人。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和纷争时,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对、或对他人有偏见?不要总说别人这不是、那也不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我们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苛求完美。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要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要找出别人的可爱和可敬之处,我们就自然乐意与别人交往,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

将军,在任盟军总司令的时候,还是一个临时上将,而他的手下,大多都是战功赫赫的正式上将,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蒙哥马利、巴顿。尤其是蒙哥马利,他始终认为自己应当是总司令,处处和艾森豪威尔作对,艾森豪威尔不但不生气,还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夸奖蒙哥马利的战术思想。艾森豪威尔用宽容的胸怀,最终感动了蒙哥马利,使蒙哥马利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

有人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得到别人的宽容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别人一无是处,什么都不如自己,事事都是自己高明正确、完美元瑕,那么,这样的人,哪怕是自己身上的红肿之处,也要赞为美若桃花。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想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克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不断的提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应该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己宽人,德昌事顺;内找内省,勇猛精进!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朝生暮落无宿花 仲夏木槿悟人生

文/允嘉徽

木槿,朝开暮落,引来古往今来诗人的吟叹,灼灼昭昭,是的洞察。

仲夏到了,木槿也开花了;从仲夏到仲冬,都可以见到灼灼木槿花放蕊吐艳。

中对木槿的观察早就记载于经史,周代《礼记》的〈月令〉写道:“仲夏之月木槿荣。”仲夏就是夏天的第二个月,依黄历就是五月,谷雨和夏至节气在其间。木槿的荣艳正好传递了仲夏的火热、衬托了夏日的光华。

木槿喜爱夏天,腻于夏的朝阳,就像明人何景明的描摹:“英英园中槿,朱荣媚朝阳”。艳阳下的木槿,纤枝夭夭、花朵灼灼、紫蒂素茎,翠叶则有单叶、千叶之别。

木槿花瓣五出,属下的品种繁多,颜色有深红、粉红、蓝的、紫的、白的都有,朵朵明艳焕发。红花朱槿,更是夏天的代言人,中国岭南人称大红花,明末屈大均形容她是美人的衣裳:“受色朱天好,长含灼灼晖;移从君子国,袭作美人衣。”(明末淸初屈大均〈木槿其一〉)。

郭朴《玄中记》说:“君子之国,地方千里,多木槿之华。”传君子之国在今天的东瀛,古早时候,有许许多多木槿花。

木槿如李树,髙五六尺多岐枝,不仅灼灼明艳,且赋有随遇而安的特性,非常容易生长,断枝横倒都能生。 《抱朴子.内篇.极言》说木槿最容易活:“夫木槿杨柳,断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过斯木也。”

小时候,常看到木槿篱笆上挂着大大的红花。孩童们很喜欢木槿花,可以玩、可以作美红妆的饰物,还可以拿来吃。古代就已经把木槿做成腌菜,也有作为蜜饯的著色品。

木槿篱在古代就很普遍,从古人诗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槿篱文化,淡素朴实、芬芳幽雅,是代代人心中的一方清境。过去的那些朝代,山水人家茅舍幽村,古人又是如何吟哦槿篱的古早味?

南北朝,朱异说:“槿篱集田鹭,茅檐带野芬。”

唐代,白居易喜:“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

钱起吟:“带水槿篱斜。”李德裕叹:「槿篱悬落照。”

到了宋代,朱敦儒说:“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

进了元代,周权唱:“几簇人家如画,槿篱野路桥低。”

进了明代,袁宏道说:“开帘见树影,月在槿篱门。”

清代,乾隆弘历道:“槿篱茅舎依微露”、“槿篱茅舍乐良农。”

蒋春霖唱:“绕槿篱,蝶影还飞。”

从古风行到今,木槿的荣华舒晖、槿篱的朴实致清,穿梭几千年,成了华夏我族历时共有、共通的文化。

群芳谱记载木槿古名,一名玉蒸、一名朝菌、一名日及,还有一名说得更明白──“朝开暮落”。花如其名,名如其花,说了木槿花艳丽又短暂的特质。

人们赞美木槿含晨曦而吐曜,烂若列星。可是,木槿见阳而荣、日中而衰、至夕而零,自身终看不到夜空的星星。今早晨光里你为木槿惊艳,明日再来,就无法与那木槿花重逢了。木槿短暂的荣华,让人感悟良多!

今朝一朵光艳灼灼木槿花,夕阳西下时,就是一朵飘零的落花。木槿,流辉明艳是本色,红颜易殒是她的宿命。朝开暮落,如同朝菌朝生暮死。开落的瞬息,引来的吟叹,灼灼昭昭,是生命的洞察。

李白咏木槿,婵娟窈窕芳艳盖园池,叹生命夭促,荣华瞬息即逝: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咏槿〉

白居易劝元九,匆匆,如朝露似木槿:薤叶有朝露,槿枝无宿花。君今亦如此,促促生有涯。 ——〈劝酒寄元九〉

木槿的一生何其短暂,不能留宿;人生也有涯,谁人的生命又能“留宿”此生呢?

也有诗人拿木槿来比拟世道冷暖、盛衰起落的无常,对应人生自我警惕,富贵转头空,莫负今日堂前红花梢头开:

身游城市发将华,眼见人情似槿花。惟有梁间双燕子,不嫌贫巷主人家。 ——宋.朱继芳〈和颜长官百咏(并引)其十 城市〉

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唐.刘庭琦〈咏木槿树题武进府厅〉

五陵槿梢花,千驷草头露。富贵人始传,屡空今不数。 ——宋.杨万里〈题赵昌父山居八咏 其二 晏斋〉

木槿,花开花落的一生,一日里看尽,比起别的花儿更短暂。宛若缩时摄影的人生,让古人惊心于好景的无常!

俯仰宙宇,人总看不透他往古来今的悠久,如斯观之,人的一生,又何曾长于木槿的朝开暮落?

唐代施肩吾有诗〈句〉道:“世人谁不爱年长,所欲皆非保命方,但看日及花,惟是朝可怜。”看木槿花便知,美丽惹人怜只有在今朝,荣盛光焰瞬息即逝,富贵显要都不是“保命方”。说人生有定数,唯有行善积德者得延寿,例证

诗仙李白怜人间木槿“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寄喻修行。人生即便百年长,又真有几日好?琼树长仙乡,比木槿的短暂光艳强得多。

木槿,夏至花开。过了夏至,就是过了一年的中点,岁时又向西落!

文末,阮籍〈咏怀〉更进一语:“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注意!这六大卧室布局容易让夫妻反目(组图)

作者: 方舟周易

囚字形布局主要是从影响夫妻二人的事业开始。(图源:Adobe Stock)

小则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中则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大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从家居风水的角度上讲,夫妻卧室风水布局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最为重大。在风水应用的实践中,方舟周易发现,有六种夫妻卧室之家具布局会产生严重的风水负能量,对夫妻关系最为不利,可导致夫妻反目。

1、囚字风水布局

卧室风水中何谓囚字形风水布局呢?就是在卧室的四个方位都摆放有家具,形成将床铺包围于其中的形式。夫妻卧室囚字形风水布局主要是从影响夫妻二人的事业开始,容易造成夫妻二人事业上怀才不遇、有志不展等,同时,也容易形成夫妻沟通交流上的阻滞,并且会阴差阳错,导致夫妻间的误会、隔阂、不理解等,以至于最终夫妻反目。

2、龙虎失衡布局

龙为左、虎为右,夫妻卧室龙虎失衡布局主要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左边狭小而右边宽阔;二是左边虚弱而右边强大;三是右边动态之物或者动态之象太多。此种布局的风水后果是容易形成个性强势、对老公要求过高、过严,而老公在事业等方面压力大、阻滞重重、发展狭窄,于是就形成了夫妻二人的格格不入,最终反目难免。

3、长期地铺布局

家居风水学认为,若按空间高度进行分类,卧室可分为天人地三个部分即三才,而“人宜居‘人’位”;若人长期睡地铺而居‘地’位,则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压抑感以及身体上不适、疾病等,进而产生夫妻之语言、情感交流障碍,最终导致夫妻反目。


夫妻生辰八字五行忌金,则一般不宜朝西等之类。(图源:Adobe Stock)

4、床位失位布局

在现实生活中,卧室床位失位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床位紧贴窗下,其风水后果是夫妻易犯桃花;二是床位受门冲,其风水后果是夫妻易产生口舌不和等之事;三是床位不靠墙,其风水后果是夫妻貌合神离、感情动荡不安。如果一对夫妻之床位形成此格局而不及时纠正的话,那么,夫妻间可能将会因有一方失足出轨而致使夫妻反目。

5、床头朝忌布局

在家居卧室风水中,床头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床头有四大忌:其一、忌朝忌神方,比如,夫妻生辰八字五行忌金,则床头一般不宜朝西等之类;其二、忌重压床头,比如,床头栋梁压顶,床头有凝重的饰物包括相框等之类;其三、忌床头见灯,因为此有“长眠灯”的不吉之象也;其四、忌物门冲射,比如,门路直冲床头,尖锐之物剑指床头,灯光直射床头等等之类。床头朝忌的风水布局,会形成夫妻聚少离多,感情逐步淡出,最终反目而分道扬镳

6、财位不调布局

夫妻卧室财位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很是重大,若夫妻卧室形成财位不调的风水布局,夫妻之间往往会因重钱寡义而反目,因为财位是钱财和夫妻感情的象征。卧室财位不调的布局形式有财位露光、财位见高大家具阻塞、财位见堆砌过多杂物、财位摆放健身器材、财位摆放尖锐之物面目狰狞之物等等。

那么卧室财位在哪呢?即卧室之门的斜对角处是也。

来源:灵匣网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跟曹操学做事 向孔子学做人!精辟!(组图)

圣人的处世之道: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善变通,不唯我独尊,道不同,不相为谋。
圣人的处世之道: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善变通,不唯我独尊,道不同,不相为谋。(图源:Adobe Stock)

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诚信:言而必有信。

孝道:百善孝为先。

悔过:知错要悔改。

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善变通,不唯我独尊,道不同,不相为谋。

和为贵:善用和正能量来处理各种关系。

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流言止于智者,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行之以忠,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黄莲为哨,苦中寻乐。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要懂得灵活变通。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吾日三省吾身。

谦虚是一种美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患无位,患无所立,学会感恩。

能屈能伸,善于适应,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低头,是一种智慧。
能屈能伸,善于适应,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低头,是一种智慧。(图源:Adobe Stock)

学做事

一、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能

只为王不称帝,不在乎一时之名,能屈能伸,善于适应,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低头,是一种智慧。

二、胆大心细,敢想敢干才能成就事业

不循规蹈矩,才能有大成,善于表现自己,就是竞争力,敢想敢干,积极行动,做人就要有激情。

三、苦练内功,方能厚积薄发

睥睨天下的气度与自信,路还要靠自己去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四、借力使力,让别人为自己做嫁衣

依靠团队支持,具备合作精神,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有容乃大,市井小人中有大才,跳出小圈子,结识圈外人。

五、揣摩大势,精于算计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高瞻远瞩,选好接班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兵不厌诈,巧用手段。

六、权谋之术,领导是门大学问

对影响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决不手软,赏罚一定要分明,灵活多样的管理风格,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七、成竹在胸,永不言败

与狼共舞,要先变成狼,做事彻底,不留后患,敢于拒绝,勇于说不,笑对逆境,永不言败。

来源:爱分享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佛无情?菩萨竟报复乐善好善的国王?(组图)

作者: 乐宇


乌鸡国遭遇大难,幸得唐僧师徒相助,解了国灾。(图源:维基百科)

西游记》中有一段讲乌鸡国国王被妖怪推入水中三年,幸亏唐僧师徒经过,才解救其于灾难中。而这一切却都是有原因的。

一、错失佛缘反陷灾难

乌鸡国国王本有佛缘。《西游记》记载其因“好善斋僧”而结佛缘,只可惜在最后一步竟将文殊浸入水中三天,失去佛缘犯了大罪,才有后来的灾难。

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什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菩萨道:“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何害人之有?(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其实根本就不是菩萨报复他,因为佛是没有人的情的,而是在给其去罪。欠了债就要还,这也是天理。


乌鸡国王因为对菩萨不敬,所以犯下大罪遭遇大灾。图乃示意图。(图源:维基百科)

二、真心忏罪 不知佛缘何时再有

乌鸡国国王愿做平民,放弃王位。这是其对自己当年过错的忏悔。

哪里肯坐,哭啼啼跪在阶心道:“我已死三年,今蒙救我回生,怎么又敢妄自称尊?请那一位师父为君,我情愿领城外为民足矣。”那三藏那里肯受,一心只是要拜佛求经。又请行者,行者笑道:“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你还做你的皇帝,我还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那国王苦让不过,只得上了宝殿,南面称孤,大赦天下,封赠了宝林寺僧人回去。却才开东阁,筵宴唐僧,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师徒四位喜容,供养在金銮殿上。(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

虽然乌鸡国国王又重新做了国王,却失去了成就罗汉的机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再得佛缘,岂不可惜。然而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何时再有机缘,太难了。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何处有净土圣境?韩翃说给你听(图)

作者: 郑重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图源:Adobe Stock)

韩翃《同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翻译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晚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幽静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纯美天地?人世间就有净土圣境!

注解

仙游观:《旧唐书?潘师正传》记载:道士潘师正,居嵩山逍遥谷,唐高宗临东都,曾召见,并令于逍遥谷开一门,号称仙游门。

五城楼:传说中居住之地。《史记?孝武纪》记载:“方士有言:时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这里指仙游观。

宿雨:前夜的雨。砧(读真):捣衣石。

汉宫:借指唐宫。方外:世外,指神仙的住处。

丹丘:诗中喻指人间净土。《红楼梦》中,有诗感叹曰:“(寻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香丘和丹丘,都是喻指人间净土。

简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

作者为唐代南阳人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韩翃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而且是名气最响亮的。倘若您自认为没读过韩翃的诗作,那么小编提出一诗句,您应当有听过。“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一句,就是出自韩翃的〈寒食〉一诗。这句不但广受远播,甚至还名驰宫廷。

至于,《同题仙游观》这一守则是在描写雨后仙游观的幽静景色。首联点出雨后,二联描写仙游观秋夜的景色,三联通过描写松影空潭、小洞细草,细致地表现出仙游观的景色幽静。结尾直接赞扬仙游观是人间桃源,全诗文句工秀,用词准确,写景鲜明如画,有声有色,颇有情趣。

来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十一)

文:刘如
来源:
——读《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涩泽荣一,之所以成为经济之父,为日本建立了资本经济的基础,完完全全仰赖孔子的教导。他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不管儒学有多少经典,从来都以孔子的《论语》作为核心纲要,其他的著作,只是参考着阅读,这样就保证他得到的学问,从来不会偏离正道,偏离实质,运用自如。

但是正如儒家学问并非儒家独创,而是承接于上古圣王尧舜以前的,日本也同样如此,不会突然就出现一个如此贤明的企业巨匠,懂得做学问要追根求源,回归本质,他的聪明,同样来自被日本称为神君的德川家康。

家康的《神君遗训》来自《论语》

德川家康,就是开创了今天日本引以为傲的江户历史和文化的幕府将军。说涩泽荣一懂得活学孔子的智慧,熟读四书五经,却能不忘孔子的《论语》才是核心,有着这样聪明理性的做学问的态度,来自这位将军的影响,可以从他的书中找到痕迹。我们仅举一例。

在《论语与算盘》的“士魂商才”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为人处世相当艰难,如果熟读《论语》,仔细用心品味其中的内涵,就会领悟到许多人生至理,所以我毕生都遵从孔子的教诲,把《论语》当作人生处世的金科玉律,从未离开过案头。我国自古有许多贤人豪杰,而其中既擅长带兵打仗,又精通处世之道的,要数德川家康公,正因他深谙为人处世之道,才能人心归附,让天下英豪俊杰甘愿臣服于他,创下德川幕府十五代的基业。让后人享受了两百多年的高枕无忧、繁荣和平,实在是伟大的人物。”

家康一生留下了各种遗训,其中《神君遗训》对日本后世影响很大,涩泽荣一自然也不例外,他在文中提到,他曾把《神君遗训》和《论语》对照着来阅读,发现大部分内容都出自《论语》,“比如《神君遗训》中的‘人之一生,犹如负重担而行远道’,这句话与《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一致。”

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不及胜于过”是化用《论语》“过犹不及”;此外 “若以不自由为常事,则可知足,心中若生奢望,则回想穷困之时;知胜而不知败,终致其害”等等,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类似的句子。涩泽荣一因此受到启发,认为,德川家康正是受益于孔子的教导,终身读《论语》,并付诸实践,才拥有了这番统一天下的伟大宏业。聪明的涩泽荣一,读懂了这一点,敢于在经济领域进行实践,也同样成为了一代伟人。

上梁不正,社会必腐

涩泽荣一的这些思想轨迹,反证了一个真理: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若正,社会必正。)说的就是社会风气如果不好,首要原因就是上层领导德行出了问题,居于上位者的责任最为重大,看社会如何,基本就反映出领导的普遍真实状态。很多日本老百姓也都常常提到一个常识性的道理,他们认为儿女往往就是的一面镜子,可见,无论是身为家长,还是身为国君,或者是任何一位企业领导,他们对底下儿女,底下百姓,底下员工的影响有多大。百姓过上什么样的生活,道德是否败坏,那就是上位者的镜子。反过来说,只有大德者,才能开创出盛世,才能让国家获得礼仪之邦的美誉,得到世界的敬仰。

所以说,无论打击传统信仰、毁灭传统文化如何利用各种影视古装剧来丑化中国的历史,丑化人,都无法掩盖真相,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的美誉,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德化天下,受人敬仰的明证。如果真的中国古人天天只会玩弄阴谋诡计,个个勾心斗角,卑鄙无耻,如何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让日本人心服口服,真心效仿呢?而今天的中国,道德不值钱,人人相互欺骗,人心败坏至此,不正是反映出了中共这个上梁,已经腐败透顶了吗?不正是它毁掉传统人伦道义,不讲仁义,放纵情色利欲,以战天斗地的思想来教导民众才沦落至此的吗?如果我们因此厌恶自己的民族和祖先,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今天羡慕日本,却不知日本的发达,来自中国的传统学问,日本如果没有德川家康对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弘扬,并在武士的教育上,尊孔子为师,就不会有江户幕府260年的辉煌,今天的日本,包括涩泽荣一,都是受益于德川家康的影响,上梁正,则下粱不歪,人们永远都在效仿上位者的形式作风,就如今天的皇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穿戴与精神追求,人们均会自觉效仿。

因为德川家康身居国家幕府权力的顶端,却能奉行孔子的教导来修身治国,一生简朴谦恭,以德服人,宽仁节制,使得整个社会,以君子为荣,以小人为耻,并使儒学活用于本土,结合他们原有的性格,形成日本的武士道,建立了他们日本民族自己引以为荣的人生观。

但是不管其具体说法是什么,他们都一致承认,背后的来源,就是孔子的《论语》。就是德川家康留下的做学问的影响。孔子的教导就这样通过德川家康代代相传,被活学活用于近现代社会的经营管理,避免了以背诵广博为荣、在细枝末节上用心、不懂在日常生活与事业中实践的弊端。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大一统 (五):汉承秦制

文:宋紫凤

来源:

郡县制与分封制之应用在时确立了平衡点,为之实现提供了基本的政体制度之保障。此一部分内容在《大一统(四)六国梦碎》已经述及,而本篇所探讨的则是大一统框架下,除政体制度以外的其它方面之情况。始皇御世,百度草创,无论、官制、经济、教化、建设等皆气象一新。然而,在经历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之后,诸般事业多遭破坏,直至建立,才重新被接续——这一点,即史家所谓汉承秦制。

1. 不改水德,不改正朔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新朝将立是“仰膺历数”,天子御世叫“奉天承运”,“天命”是古时一朝一君合法性之所在。所以推五德,改正朔 ,正服色,是改朝换代的首要之举。而汉朝初立,张苍为计相,不改秦之水德,不改秦之正朔,不改秦之服色 。水德、正朔皆不为改,则汉初制度从根本上在沿袭秦制可以知矣。

2. 礼乐之制,相承

言礼者,内涵大矣,而其最表浅之涵义通常是指礼仪礼法。就汉代朝仪而言,亦是相当程度的承袭秦制 。汉初未有朝仪,宿将功臣每饮酒争功,以至“拔剑击柱”,全无体统。儒生叔孙通本为秦廷博士,他采用古礼与秦仪,择其简而易行者,制定了汉代朝仪。虽然其后于文、景朝,乃至东汉章帝朝,屡有儒者以叔孙通所定朝仪不合上古之制而指斥颇多,但终未更改,于是叔孙通所采秦仪遂传为汉家定制 。

至于乐制,汉初不改秦之正朔,遂以十月为岁首,“吹律调乐,入之音声” 。直至汉武御世,改正朔制礼乐之前,秦代声律一直应用于汉朝。

3. 秦汉学术 博采众家

古之天子治理天下,教化子民,皆有其思想依据,此即主流学术之所由。而大一统时代之学术亦必有其大一统之气魄,乃能博采众家,总其所长。如《大一统 (三)千秋基业》中所述,时代之学术,并非专尚法家,而是应时之需,萃取诸家。同样,此种学术风貌亦呈现于汉武一朝。有史家强调武帝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对任何一种表述的理解当从实质入手。

武帝时之儒家,已非先秦儒家之学,而是与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家思想相调合后,又以儒家名号,行之天下。此外,儒生所习六艺,乃是上古官学之正统,三代王道之遗风 。可以说,此时儒家学术是对上古学术之总结,兼取战国诸家之所长 ,这才是汉武帝表彰六经的学术取向之所在,而非为独崇某家之一术而已。更何况,武帝对于此时百家之态度,亦未因“抑黜百家”而“绝其道”,而是主次分明,兼收并蓄,此一点从武帝用人上显而易见。如董仲舒既通阴阳善言灾异,主父偃学长短纵横术,田蚡学《盘盂》 书,《盘盂》者,兼儒墨名法,可谓汉之杂家……各类人才,汉武帝皆能用其所长。

4. 秦律汉法  一脉相承

律令方面,汉初与民休息,诸政从简,遂给人以政简刑宽之印象。想来《史记》所载,刘邦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盖所谓「刑宽」之依据。然而,三章之法只是战时应急之策,权宜之法 。一旦汉朝建立,萧何遂依据秦律,制定汉朝九章律。其后虽不断增补新律多达六十篇 ,但后世一向将秦律汉法视为一脉相承而每每相提并论,如《晋书?刑法志》称本朝「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 乃知晋人将秦汉律并论,且秦汉律法于历史上影响深远,直止魏晋之世,所行律法仍为秦汉之余绪。

除上所述的几个大的方面外,诸多具体制度上也都可体现汉承秦制。如汉代上计制度,度量衡权等,皆为秦制之沿用。所谓上计制度 ,即是地方每年向呈递的政绩报告,内容包括财政、刑事、民事、灾荒等。汉初计相张苍,为秦时柱下史,沿用秦时上计之法。此外,因正朔不改,入于声律,声律不改,故而度量衡权皆不为改 ,此又属经济范畴汉承秦制之一表现。

此外,关于武帝一朝之政举,若以秦汉通史为背景去看,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且以武功拓疆土,以文德服远人,皆系秦始皇帝大一统宏略之延续。若以汉朝历史为背景去看,则武帝御世,不仅接续始皇未竟之事业,更加乘时开拓,一新气象。于是推土德,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重定宗庙百官之仪,垂为汉世常典 ,从此意义上说,汉朝开国六十余年,直至武帝御世,大汉始得为大汉矣。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西游”小趣:“大智若愚”的太上老君

文:乐宇

来源:

“大智若愚”用它来比喻太上老君真是太恰当不过了。在《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人们认为就是),确实看上去笨拙老愚,没有什么,与《封神演义》中的老子简直不是一个人。当然真相并非如此,老子是有大智慧的,怎么会这么没用呢?让我们慢慢看来。

一:仙丹被偷之谜

又有四个大天师来奏上:“太上道祖来了。”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玉帝见奏悚惧。(出自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太上老君如此的本事,怎会连自己的丹房都看不住,这里本身就有些问题

二:炉成就了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火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出自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按照太上老君的表面意愿,八卦炉是要销毁孙悟空的。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将孙悟空炼成了火眼金睛。这真是事与愿违吗?最后太上老君还来了个“倒栽葱”,似乎不可理解。

三:太上老君的“大智若愚”

在《老子》中,曾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句子。那么既然老子那么说,至少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老子)看似老愚,实则大智。没有他的仙丹和八卦炉炼成的火眼金睛,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如何能够保得了唐僧。原来取经之事,牵涉甚广。太上老君也在默默的圆容着这一切。

天上的神遇到问题不争名利。都会默默的去圆融。在取经的问题上,太上老君就是如此。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与人处在不同空间

来源:

我们很多人不相信有神,理由是看不见。其实神的存在,或许就在咫尺之间,就在我们跟前的另外空间

一:突破大小

在《封神演义》或者耶稣和米勒日巴的故事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故事,一块肉看似很小,但是很多人也吃不完,一碗米能够一队大军的军粮。其实这本身就已经穿越了空间了。

《搜神记》记载:蓟子训,不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东汉时,他到洛阳,拜见了几十个大官,每次拜见时都拿了一杯酒一片干肉款待他们,并说:“我远道而来,没有什么东西,只能用它来表示一点小小的心意。”宴席上几百个人,吃吃喝喝整天没个完。离开后都看见有白云升起,从早晨直到傍晚都这样。当时有个百岁老人说:“我小时候,看见蓟子训在会稽集市上卖药,面色也象这样。”蓟子训不喜欢住在洛阳,就悄悄溜走了。

二:追不上的老人

还有一种超越空间的例证。就是看似走的很慢,别人骑马却追不上的状况,也是空间穿越的现象。

《搜神记》记载:正始年间(公元240—249),有人在长安东面的霸城,看见他与一位老人一起在抚摸铜象,并对老人说:“当时看见铸造这铜象,到现在已快五百年了。”这看见的人向他喊道:“蓟先生等一等。”他一边走一边答应着,看上去好象在慢吞吞地走,但奔跑着的马也追不上。

三:空间之谜

在魔术中(或者杂技),有时看似魔术师(或杂技人员)把东西抛起来再接住,动作非常慢,却很从容。也是一种空间穿越现象。各行各业在熟练时,都有这种。《卖油翁》的熟练也是如此。当人熟练做每一件动作时,会产生一种功能,已经穿越了我们的空间了。

其实神就在我们的眼前,只是罢了。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上天了,却没有看见神。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另外空间。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修“忍”

文:弟子口述 整理
来源:

在大法中实修中,如果遇到刺激人心的事不能忍,那么就会引起争执,甚至激烈的冲突。使同修之间产生间隔,甚至影响到整体配合。我说一下在修炼中遇到的修“忍”的几件事。

一、我家住的是农村的平房。客厅当中铺的是地面。在瓷砖脏时会拖地。每次拖完地,我的都会在瓷砖地上走一趟,结果是在瓷砖上留下一串泥脚印。妻子渐渐有了怨气。我对妻子说:“大法弟子要做到忍,你就把这事当成一个关过一过。你心里一定不要动气,爹今天走一次你就拖一次,你看看会是什么样。”妻子照做。父亲连续走了几次,妻子连续拖了几次,越拖,心里越平静,最后也没有怨气了。从那回之后,妻子再拖完地,父亲直到地上的水干透,才会在瓷砖上穿行。

二、父亲抽烟。我给他准备了一个烟灰缸,但他从来不用。抽完烟后,不但顺手把烟头扔到炕前的瓷砖地上,还经常再吐一口痰在地上。

我知道,这刺激人心的事情是针对我的人心来的,为的是去我的争斗之心。我努力做到不生气。静静的把烟头捡起,再把痰擦干净。几次之后,父亲规规矩矩的把烟头扔烟灰缸里了。也不随地吐痰了。

三、我做生意,经常出去发货。多年前,我每次发货回来,父亲总会责骂我。不管严寒酷暑,不管我累不累、饿不饿,就是开口就骂,什么难听骂什么。每次我都忍着。

有一次发货回家,连累加饿再加上高温口渴,父亲不但不端水让饭,仍然是咒骂不止。我出门提水,一出门口,突然之间火一下子就窜到了头顶,马上就要跟他干的暴怒心态出现了。那一瞬间,我想起了的法。

为什么我的父亲反复骂我呢?邪恶迫害大法的时候,我被绑架,父亲面对参与迫害者,丝毫没有惧色,义正严辞的要求放我回家。这反复的表现是为什么呢?

我悟到这是师父让我提高呢。父亲这次骂我,我竟然动了想与父亲对着干的念头,可见我的争斗心太大,没有做到真正的忍,每次只是强忍不发作而已。真正的忍是不应该动任何气的。是师父要让我彻底修去争斗心,提高上来,消掉业力,提高上来。明白这个理之后,我来到房间里,就静静的听父亲骂,父亲骂累了上了炕,我就坐到炕上听他骂。父亲骂了很长时间。而我的心渐渐的什么也感觉不到了,根本不觉得父亲的咒骂与我有什么关系,心里静如止水。突然,父亲停止责骂。从那之后,父亲再也没有骂过我,简直象换了一个人一样。看到我就乐乐呵呵的很高兴的样子。我知道是我的心性到位了,李洪志师父让我周围的环境变祥和了。

原文链接:修“忍”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7月25日星期三

大唐奇闻 原来字迹潦草真的会要命

文/宋宝蓝

上至宫廷王室,下至民间百姓,对神像焚疏的习俗,历朝历代都有。心地诚善的古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神明沟通。

古时,有一个看似平常又意义深远的习俗:如果一个人遇到灾难,或者对自己的境况感到困惑,或者想对神发誓……都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写成疏文,在神像面前焚烧,据说上天就可以收到此人的陈诉。

上至宫廷王室,下至民间百姓,对神像焚疏的习俗,历朝历代都有。心地诚善的古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神明沟通。

时期,有这么一段趣闻,一位大臣为解除灾难,找人代其向天曹陈奏。但因疏文字迹潦草有误,天曹没有接受他的祈求。直到文书修正后,上天才解除他的危难。

大唐贞观年间,大臣窦玄德担任都水使者(编注:负责治水的官吏,掌管灌溉、保护河渠,正五品上官阶),也称为窦都水。窦玄德五十七岁时,奉命出使江西。船只准备启程时,出现一人请求搭船,窦玄德同意捎带此人同行。

途中,窦玄德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请搭乘的人一起吃。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船只快到时,那名搭船的人前来告辞。窦玄德看他辞别匆忙,不免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呢?”

那人如实相告,说:“我是司命使者,因为窦都水前往扬州,司命(掌管人类命数之神)派我拿取他的性命。”窦玄德诧异地说:“都水就是我呀!您为什么不早说?”

那人回答:“我虽然是来取您性命的,但您的注定要在这个地方(扬州)终结。之前因为还未抵达目的地,我不能泄露机密,所以随您来到此地。一路上,承蒙您招待我饮食,我的心中常有惭愧之意,也希望能帮您免除此难,以报答您的恩德。”

窦玄德问他如何才能消除此难,司命使者请他去找现居扬州的道家高人王知远。因王知远道行高深,世人称他为王尊师,他做的事情,人间天上都很钦佩。如果能诚心请王尊师代为向上天上表祈祷,或许可以免除此难。使者还答应窦玄德,第二天晚上会来告诉他此难是否消除。

窦玄德奉唐太宗皇命而来,刚抵达扬州,长史以下的官员就都来迎接他。窦玄德还没有和同僚谈论公务,就急忙问道,“是否有人见过王知远?”地方官差人去请王知远。待王知远到来后,窦玄德屏退左右随从,恳切地请求王知远出手相救,解除此难。

王知远说:“近年来,我致力于修行正法,至于祭祀祈祷之事,我都不做。既然您奉皇命而来,担负重大使命,我就为您试一试,但最终效果如何,我也不能预知。”王知远令侍童书写疏文后,亲自登坛跪拜,焚香燃疏。

第二天晚上,司命使者如约来报,对窦玄德说:“灾难未能免除。”窦玄德再次恳切地祈求,使者只好答应,让他再请王知远代其向天曹奏报。使者隔晚再来告知结果。使者叮嘱窦玄德,一定要买上好的白纸书写疏文,并在洁净的地方,向天曹官吏禀报后,立即烧掉白纸,若不焚烧疏文,就不管用。

窦玄德再恳请王知远相救。王知远心怀怜悯,再次为他向天曹上奏。第二天晚上,使者再回报说:“灾难仍未免除。”窦玄德不解,苦苦追问缘由。

使者难以推辞,悄悄地告诉他:“道家上奏表章,就像人间臣子向帝王上奏表章一般。前一次,上奏的表章里有错字;第二次上奏的疏文,把‘仍乞’二字写得很潦草。,臣子上表陈奏,字迹尚须严谨工整,更何况向天尊大道陈奏,怎么可以疏忽呢?所以,前两次的表章都被丢弃了,既然不能上达天听,又有什么作用呢?”

窦玄德将事情原委告于王知远,请他帮忙再次上书天曹。王知远再次登坛,取过前两次的疏文,发现正如使者所说,文字有误、字迹潦草。于是,王知远说:“这次上奏的表章,贫道要亲手书写。”

写完后,王知远再三检查,确定文法、字词无误后,才按照道家之法,把表章奏报于天曹。

第二天一早,司命使者前来报信,说事情成了。王知远对窦玄德说:“这次您得以延长十二年寿命。”

此前,窦玄德并不相信道术,如今幸得道法相助,得以延长寿命,由此相信道术存在不虚。他对家人亲族说:“从今以后,请让我终身敬神奉道。”他到清都观尹尊师处接受法箓(指道家经典符箓),全家也因此走上崇道之路。窦玄德活到六十九岁去世。

(事据《太平广记.道术一》卷第七十一)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现实如此残酷 李白如何对未来保持希望?(图)

作者: 天乐


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深厚的友情。(图源:维基百科)

接续〈都说人生如烟云 李白竟还向往这个!一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与我辞行于黄鹤楼,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份,去那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扬州了。这两句诗色彩明丽描写了李白愉快和对友人的旅行充满祝福的心境。“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友人乘坐的船儿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那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望着渐渐远去的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由然而生,我这老朋友什么时候可以再相见呢?这浩荡的江水就好似我对老友的情义,绵延不绝地向天边流去,真切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宁静与广阔。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李白与孟浩然同样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君子,不爱功名利禄,但求超然脱俗,这种不含任何杂质的友情,纯真而深厚,真如那浩荡广阔的长江之水直流天际啊!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行路难》大约是天宝三载(744)诗人被谗,离开长安时所写。此诗体现了诗人矛盾愁苦的心情,在宫廷生活的这不满两年,看尽了圣上的昏庸和权贵的腐朽,自己被排挤打击,拯物济世的远大抱负被彻底粉碎了,真是心痛啊!朋友钦佩李白的才华,惋惜这样一个天才被弃置,不惜千金,设了盛宴为他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像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艰难,道路是那么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慷慨激昂,气势雄壮,成为千古名句。

(待续)

来源: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大一统(四): 六国梦碎

文:宋紫凤
来源:

西元前210年,驾崩于东巡途中,赵高弄权,扶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无道,断送大秦基业,四方豪杰并起,兵征天下。各路反秦领袖中,无人再有秦始皇帝之器识与魄力,头脑中无非六国旧梦,思古幽怀。然而,历史進程所至必将不以人情为转移,而其念念不忘的六国旧梦也必然为现实所击碎。

六国梦碎 重归一统

六国梦碎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反秦战争阶段。彼时各路反秦领袖,或为六国后裔如楚王孙熊心,或为六国宗室如魏公子豹,或为六国望族如项梁,或为一介平民但却打起六国宗室望族之旗号,如陈胜吴广,其思路大抵不外乎凭借六国宗室之威望,恢复先秦战国之格局。

然而当各路势力以复国为目标苦战三年终于结束秦朝统治后,六国并未得以重建。项羽大封十八诸侯,将先秦的版图重新划分,且所封多为有功之将,而非六国原宗室 。残存的六国宗室也为项羽所杀,如义帝(楚怀王孙熊心),韩王成。而恢复先秦战国旧局的第一轮努力就此失败。

第二阶段则在项羽称霸后到楚汉战争爆发前。如上所述,项羽并无意复立六国旧宗室,但其政治格局仍不脱战国模式,于是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十八诸侯。完全照搬了战国时的分封制,以期以一王之霸宰制诸侯。

然而,历史再次证明此种战国模式只是不切实际的怀古情绪而已,一旦施之天下,转眼间兵锋又起,群雄逐鹿。而恢复先秦旧制的第二轮努力也就瓦解于楚汉战争的烽烟中。

第三阶段则在汉初。先是刘邦取天下,以土地大封功臣,是为异姓王。继而刘邦又诛杀异姓王,大封同姓王。最后吕雉如法炮制,除刘姓王,改立诸吕。

这一阶段之中国,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但从刘邦及吕后在诸王立废之间的表现,可见其头脑中的政体架构仍然深受先秦旧制之影响,故而跳不出以同姓同宗掌控封国共同拱卫的思路,更不知需从制度入手,以达从根本上摆正封国与中朝之关系方为长策。而此一轮分封努力之失败则验于景帝一朝的七国之乱。

经此三个阶段之努力,六国旧梦已然泡影,只有回到秦始皇帝所开创的轨道上,才是符合历史大势的与时共進。而能够拨乱反正引领重回正轨的又一位大一统之君正是

推恩削藩 强化中朝

武帝之前,文帝景帝皆有削藩之举。文帝分大国为小国,但彼时封国仍保持高度之自治,遂未能从根本上削弱封国势力使其不足与中央分庭抗礼。景帝削藩以诸侯有罪者,削其地,收其枝郡,最终激起七国之乱。之后,虽然平息叛乱,并从此减少封国官职之设 ,却仍不能消除封国各自蓄势,日久为乱之隐患。

汉初以来一直困扰中朝的封国问题 ,直至武帝时终得根本之解决。元朔二年(西元前127年),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令诸侯自分其地与其子弟,于是封国由大化小,而与文景所不同者在于,武帝削藩,非是分大国立小国,分一敌而树众敌,而是分国为侯,且侯国归汉郡管辖,不再隶属于向者之封国。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削藩。此外,汉武帝又完善配套官制,作左官律、设附益法,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得豫闻政事 。此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强对封国之约束,使其仅作为一种类似福利之存在,从而使其对中央之威胁自得解除。

中央集权是实现大一统之根本保障。中央集权之实现又以郡县制政体制度为其保障,而对于上古以来的分封制,秦始皇曾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如此远见,在秦始皇身后,汉武帝是第一位对此有深刻洞识与共识之君主,于是始皇未竟之事业,于武帝之世得以完成,可不谓承前启后,遥相呼应哉?!

(待续)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做官人敬奉神佛,对人对已皆为吉益!(数文)

文:罗真

来源:

一、当官入冥,方知鬼神,从此弃官拜佛

曹学诗,字震亭,出任汉江知县。他晚间坐在衙署之中,看见一个无头的人,手里提着一个人头,走近前来,“啾啾”说话,讲的是什么,听不大清楚。曹学诗大惊,吓得当场病倒,三天以后,就死了。家人准备发丧盛殓,却发现他胸前还有些温暖。过了一夜,曹学诗竟苏醒转来,说他被一个皂隶,带到阴曹地府,看见一个头戴高冠,朝南坐着的神人,穿的是本朝服色,辕门外有人传呼道:“汉江县知县曹学诗进!”曹学诗按照阳间的礼节,向上面的神三揖,这神请曹学诗坐下,问道:“有人控诉相公,相公知道否?”曹答:“不知。”神人取桌上的讼词给曹学诗看,曹看了,见是本县的案卷,起身答道:“这原是一宗冤案,是我的前任县官所定,已经送到了刑部。我重新覆核了三次,提出意见,请求再加审讯,结果被上司所驳回,驳回的牌票,现在仍保存着。”神人听了说道:“照这样说来,相公自然是无罪的了。”

于是,神人便传呼冤鬼进来,顷刻阴风飒然,看不清那鬼的面目、手脚,只见血块一团,边跳边在呼唤号叫,随风滚了进来。神人告诉他曹学诗曾有申救他的种种经过,并且说道:“你的冤案,终究会得到超度昭雪。你须另觅仇人。”

那鬼伏在地上不肯离去。神人向曹学诗拱手,作送他的样子,并挥手对皂隶道:“快送他走,快送他走。”

曹学诗这时,猛然从梦中醒来,不觉汗已使衣服尽湿。自此以后,他明白了世间确有鬼神,做人应该纯正无欺。便辞官回家,不愿意再当官。他虔诚地吃长素、信佛,直到寿终。

二、牛再次谢恩叩头

天台县县令钟醴泉,对我(袁枚)说,他的在担任贵州大定府知府时,开办了一个采铅局。一天正午,忽有一头牛,冲进了铅厂,数十人鞭打它,也赶不走它。钟醴泉去观看,那牛伏在地上,作叩头状。钟醴泉因此问牵牛的人道:“这是一头耕牛,还是一头专供肉食的宰牛?”牵牛人答道:“是头宰牛。”再问他价钱多少?答道:“七千。”

钟醴泉说:“把这头牛给我,我照价付钱给你,怎么样?”

牵牛的人表示感谢,领着钱走后,这牛便再次地向钟县令叩头,然后,爬了起来。

三、猪应声答礼!

奉天锦州府的南面,有个地方叫天桥厂,是海船停泊和交易的地方。

有个屠夫,缚着一头猪,准备杀了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猪乘机咬断绳索,奔到一位航海人的面前,屈着前腿,伏在地上。屠夫拿着绳索追到航海人跟前。航海人问明猪价,如数把钱付了,将这猪施舍给海会市的龙神庙。

人们对这头猪,称呼一声:“猪道人!”猪便会点头答应。向它问一声:“何得无礼?”它就会屈着前腿,向人做叩头的样子。

四、张世荦补过,中解元第一    

张世荦,字遇春,是杭州府的诸生。每次入场应试,仿佛有人来拿他的试卷。等到天亮,总是卷子因被墨污损,而一再落选。他因此心里积满愤恨。

乾隆九年甲子科 应试举人时,张世荤特别注意防范。试卷誊清后,到晚上把它藏了起来,坐在号房中,留心侦察。忽见一个女子,伸手进来探寻他的试卷。张世荦急忙将这只手抓住,厉声问道:“我与你有什么冤仇?我七次考试,你都要来污损我的卷子!”那女子答道:“今年你应中解元,我也难以违背天命。但你应当为我洗刷先前的一个误会,选择一个地方将我埋葬,解除对我的冤枉谴责。我原是你家对门钱店中的女儿,邻居有人说笑话,说你我之间有私情,其实并无此事。但当时你也未出来辨明,反而自命多情,把无认作为有,以此形成了对我的嘲谑。待我出嫁以后,丈夫听信了浮言,不与我共同相处。我实在无法去辨明清白,气忿之下,便上吊自尽。是你污损了我的名声,我便来污损你的试卷,使你迟缓七科,我想这也是应该的。说完,就不见了。张世荦听得毛骨悚然。

后来出了试场,张世荦便去访问她家,把事情原委告诉了这女子的家人,还捐出一笔银子,作为改葬的费用,又请了僧人替她超度。这一科乡试揭晓后,张世荦中了第一名解元。

五、洗心池边,修成

洗心池在茅山乾元观西边,石壁上有“洗心池”三字,笔法道劲,但它却隐在石上,平时不能看见。要想见时,可将水浇灌上去,就会显现,即使大旱也不会干涸。相传钱妙真(人名)独居燕洞修炼,当时似乎有人诽谤他,于是在此剖腹洗心,来表示自己的心迹。所以,有洗心池的名称。

道人江文谷,在洗心池旁,培土垒了一个小丘。再在里面,叠石架窗,砌成一间小屋。自己盘膝坐在其中,并嘱咐他的徒弟道:“你每天对着窗洞向我呼唤,我答应了,你就离开。如不答应,你就来收拾我这蜕化了的遗骸。”

一连三年,徒弟每日呼唤,他都答应。忽然有一天,徒弟照常去呼唤,里面答应道:“我去了!”嗣后再呼,没有答应。开启石门看时,尸体果然僵着。他本人的灵魂已经修成,升天而去。

六、做官人敬奉,对人对已皆为吉益!

左都御史金德瑛,任江西学政,他在负责考吉安府童生时,早晨五鼓点名,刚结束,灯下看见有个红衣,从考棚中出来,冉冉腾空而去(是神有意现形、点化)。心里感到奇怪,便问下面的仆人和差役,都说:也曾见到。

金德瑛平时不敬信神灵,觉得很不高兴,就以《中庸》中的“必有妖孽”四字(把吉神视作“妖孽”是大不敬),作为考试题目(这是害了考生)。到了正午时刻,诸生刚拿起笔来,准备作文,忽然考棚倾倒,压死了三十六人。金德瑛便把这事的经过,向朝廷作了奏闻,乾隆皇帝怜悯这三十六人,全都钦赐他们为生员。

金德瑛如果平时信奉神灵,他亲眼看见有红衣仙女,从考棚中出来,冉冉腾空而去;而且仆人和差役,都说也曾见到。他就应该请人占卜吉凶,或可避此一劫。

我(袁枚)的亲家、兵部侍郎史抑堂,平时敬神礼佛。在担任福建按察使时,与粮道官王介祉等四人,同坐在花厅上议事。忽然听到梁上屋角间,有“沙沙”的响声,客人站起来想躲避,史抑堂以为不必。

一会儿,声音渐渐增大,又有老鼠在连续叫着“出出”的声音,这时,史抑堂的心也动了,急忙与四位客人,一齐从花厅出来。他们刚离开,花厅便塌倒下来,茶几桌椅,都打得粉碎。大家幸好跑得快,躲过此劫。

长官(左都御史金德瑛,任主考官)不信神,看到仙女来点化,也不理会,致使考生均压死。长官信神(兵部侍郎史抑堂)听到老鼠“出出”叫,立刻与四位客人一齐跑出,均活命。两相比较,做官人,还是敬奉神佛,对人对已皆为吉益!

(以上均据袁枚《子不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十)

文:刘如
来源:
——读《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不仅懂得善待别人,竭尽全力为社会做贡献,还在他的“论语讲义”中留下了如何用人,如何选择人才的真知灼见。

了解了他的想法,很多人也许会恍然大悟,为何自己成绩如此优秀,却在人才采用的面接后,被审查的领导淘汰了,即使未被淘汰,也不会马上得到重用。站在采用人才的公司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揭开迷惑,放下不满和愤恨。

只因捡起一根针  他被采用

我们很多人大学毕业,寻找工作,在往往会碰到面接,就是直接与公司的人见面,直接被公司问各种问题,最后决定是否被采用。大家都很紧张,不知道会被问何种问题,其实无论具体问题为何,无论人们如何运用兵法的原则,了解公司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对应自己的技能和专长,来预想问题,准备答案,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是否关注别人,考虑别人。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面接完毕,看到地上有一别针,他离开时,顺手蹲下,捡起那根针,以免伤害别人,就关门离开面接室,没想到,就这个动作,打动了面接的公司领导,决定采用他,他的成绩并不是最突出的。

很多人会纳闷,这个很重要吗?这么微小的一个动作,就能决定这么大的事情,决定人的命运吗?我们先不说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不相信也无所谓,且看公司采用者一方是如何看问题的。想想在那样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人往往精神非常紧张,为了获得公司的喜欢和认可,真的是费尽心力。发挥的最重要时刻到了,人最关注的当然是自己的命运和最后结果,谁在那时,会有余地去关心别人呢?谁能在那样关系到自己视为存亡的关键利益时刻,以平常心看待,做到时时习惯性地关心别人是否有危险,想要照顾别人呢?这样的人太少了。

也就是说,他能做到不慌不忙,说明他没有争抢之心,只是礼貌地尽力回答好问题,以后的结果,随其自然,能放下对结果的担心和执着,面接结束马上就去做自己作为一个人来说,最平常的事情,看到地上有危险的针,会伤人,想都不想,自然就捡起来,这样的人,正说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周围人的身上,而对自己如何,能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一定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这样做,才能做到的,否则,即使读了很多讲道德的书,没有在生活中实践过,就算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也不会注意地上有无危险的东西。 因为他从来没有关注过周围的人。遇到任何事,首先想的必然是自己的得失,何况在如此关键紧张的面接时刻,哪里有余地,眼中能看到其他的如此微小的、地上有一根针的事情。所以,那个人,不是幸运,不是天降机会,给他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而是日常实践的结果,这样的人,机会处处都会跟随他。

这就是领导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人生经历丰富,从很小的事情很小的动作,就能看到人心的本质、人的日常的品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大家考试成绩相差不大,或者有人成绩稍微逊色,但是由于是一位懂得关照别人的人,领导们宁愿采用成绩稍微差一些的,而不是成绩最优秀者。为何把对他人的关心看得如此重要呢?我们先看看作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的涩泽荣一是如何认识的。

选择人才  看他如何对待家人

涩泽荣一终生都把视为导师,每天读成为他的日课,经营上更是反复运用和实践,因此他懂得孔子无论对弟子们说了多少话,都是根据生活中,不同弟子碰到的不同问题,从各个角度讲解仁义二字的具体体现,都是围绕仁义二字在展开,而仁义的实践,就从人生下来后,刚刚开始面对的家庭中的孝悌开始。这是人必须做到的第一步的基本修养,所以孔子把孝悌奉为仁义之本。

涩泽荣一读书读得很明白,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他读《论语》,就会思考人的本质,思考为何孔子把这一点看得那么重,人能否在家做到孝悌,为何如此重要。《论语》冒头的“学而”篇中,第二句,这样写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弟”通“悌”。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人在家能对父母兄弟尽孝悌之道,却喜好冒犯上司的,实在少见,不好冒犯上司而好引发混乱,引发社会动乱,动乱的,从未听说过。君子只要能领悟做人的本质在哪里,就不会迷失正道,无论面对任何境况,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不会紧张动摇,非常清楚自己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孝悌正是君子修行仁道的根本。

涩泽荣一说,自己读到这句话,立刻明白,如何判断用人的原则,那就是能够对父母和家人行孝悌之道的人,就是最安心可靠的人,“一个人无论有多厉害的才华,本事,如果对人不善,没有仁义孝悌之心,是不会受到周围人的喜欢的,也不会被社会接受的,甚至对于责任义务,都不愿履行,更可怕的是,还会把才能用到坏事上。就会扰乱了公司,引发事端。所以,我在用人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人品,而非才能。观察他在家能否孝悌父母兄弟,能否愿意为家人尽心侍奉,非常重要。这样的人,他至少做事踏实,不会动不动就傲慢待人,有责任,肯付出,让人安心。”

日本当代的企业顾问,在分析企业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时,也提到孔子的教导。认为孝悌之道让人懂得真心地感恩父母,自然出到社会,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懂得谦卑待人,尊重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永远不会将自己的才能视为骄傲,而是能时时不耻下问,关照社会的人,配合社会的需要奉献自己的能力。能这样做,才能注意到别人的需要和烦恼,才能倾注热情于自己的事业,成功是必然的。而失败的人,就是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考虑问题造成的,一个不懂关心别人的人,不想为别人付出的人,被社会厌恶、淘汰,理所当然。

所谓的英才,应该奉行孝悌之道,明白谦卑奉献的重要;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必然失去人心,何谈立足于社会,何谈成功呢。只要懂得这一点,一个平凡的人,诚实尽责,无怨无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也能最后被领导信任和重用。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