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名医小故事】药王孙思邈(图)

作者: 李剑


孙思邈擅长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网络图片)

孙思邈是华原人,曾在太白山做隐士,是个修行有道之人。他擅长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显庆三年唐高宗召见他时,孙思邈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一点都没有减弱。

名医能治病的根据

当时有人曾问孙思邈:“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黑夜、白昼轮流更替,寒来暑往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人体有四肢和,醒著、睡着,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经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气血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

“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违背了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内部的变化。从身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星辰运行中出现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征兆!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

卢照邻问:“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回答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问:“怎么讲呢?”孙思邈答道:“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要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这就是仁义之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

养性的道理

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险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的谨慎。《诗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畏惧,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因此失掉了忧畏的人,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躁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

孙思邈又说:“能懂的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凶猛的动物不能伤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宗永淳初年去世,他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世。

来源: 周报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

天命与阴命

作者:古光 来源:正见网

窃政以后,不但把汉字简化了,失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把许多词语也歪曲和曲解了。例如:把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说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把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说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特别是牵扯到神佛和轮回转世的词语,中共全给篡改了。如:三生有幸,指的是前生、今生与来生,中共却曲解为是很高兴,很幸运的意思。

现在的词典中把“人定胜天”解释为:人能战胜大自然。这正是共产邪党战天斗地的狂妄邪说。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都是敬畏天地。就连的皇上都称为天子,是老天的,一切要听命于天。在过去的八卦中,皇上显位于九五之尊,也是九六爻之下(六爻为天),所以过去皇上登基叫做:位登九五。

“人定胜天”原意理解为:此词来源于周朝姜尚、姜子牙那个年代,原来的词由五个字组成,是“人定能胜天”,后来不知道什么年代,省去了一个“能”字,变成 “人定胜天”了。

“人定胜天”中的人字,没什么含意,就是指人了。
“人定胜天”中的定,非指一定、肯定的意思,而是戒、定、慧中的那个定,是指定力、入定。“人定胜天”中的胜字,非是战胜和胜利的胜,而是超过和增长的意思。
“人定胜天”中的天,非天地的天,而是指天命的天。

说:五十方知天命。是指人有三命:上曰,天命;中曰,宿命;下曰,阴命。

天命:有增有减,人若积德行善,吃亏忍让,救人于危难之中,就会增长天命。要是学佛修炼,那功由师父来演化后长在天命上,在大法中修炼还会改变宿命,不仅不归原来的高级生命管了,还会得到更大的福分与无上荣耀。

反之,干坏事就有损、有减天命,说到这里我想:就应该明白“人定胜天”的原意了吧。

“人定胜天”中的定:是指人在冷静或者定下来的时候,从人的本源发出来的想法都是善的,都是增长功德,增长天命的。所以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这个意思。

上文讲过:“人定胜天”中的“天命”。那么“宿命”人们可能都知道了,我这里就不做阐述了。下面用一个故事讲讲我对“阴命”的理解。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十八岁的姑娘死了。死后到阴间与一位刑官结为夫妻。这姑娘死后一年多,她阳世的十二岁弟弟的元神,有一天来到地府,见到了姐姐和这位阴差姐夫,他们相见都很高兴。

第二天,这位阴差要去值班,也要跟去。他姐夫说:那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去呢?!男孩姐姐说:你就带他去吧!姐夫说:要去也行,我得把他的嘴封上,说罢,就用一块布贴在男孩的嘴上。然后二人就一同上班去了。

到了地方,罪犯就被带出来问罪上刑,各种刑具和用刑方法都有。这些被上刑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受的烙刑:专烙他的后背、烙的直冒烟。这个“人”疼的撕心裂肺。这时这个小男孩用手拽着他姐夫的衣服直蹦,他姐夫用手按按他的肩头,示意不要动。等到回家后,揭去小男孩口上的胶布后,姐夫问他:今天烙那个“人”你蹦什么?他说那个“人”是我的伯父,伯父疼那样我能不蹦吗?姐夫告诉他说:阴间这个伯父,就是你伯父的“阴命”。在这里给你伯父上刑,你阳世那伯父的后背就是病(生疮)。原因是你伯父用肩、背偷了别人的东西。要想好病,你伯父首先要从内心真正的悔过和认错。然后你用香灰(燃烧后的香)和上香油贴在生疮处,几日后就能痊愈。

小男孩很快返回阳世间后,就立即去看望他的伯父,他伯父后背果然生疮了。男孩问他伯父说:您是否用肩和背偷了别人的东西了?他伯父一惊,你小子怎么知道的。男孩把在阴间所看到的事情和伯父一说,伯父很后悔自己所做的错事。然后,男孩用香灰和上香油贴在伯父的生疮处,不久就好了。

这就是“天命”、“宿命”和“阴命”的关系。自古善恶有报分毫不爽。其实古时的是具有更科学的方法,例如:中医讲内五毒为怒、恼、怨、恨、烦;外五毒为风、寒、燥、热、湿。内五毒为根,外五毒为表,而内五毒又直接关系到杀、盗、淫、妄、酒。古中医可以从人得病的部位,看到此人在什么地方失德。例如:淫乱或恨:伤及肾与阴部;不义或烦:伤肺;不仁或怒:伤肝;心不正或恼火:伤心;失信或怨:伤脾;所以人若有善良、宽容、忍让的高尚品德,人的身体就会健康而且高寿,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人说: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墙内藏。
有人跳出墙外去,
不是神仙也寿长。

原文链接:天命与阴命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

文苑逸事:添字励人

文/郑重

从前有个纨绔子弟,平日吃喝玩乐,十分放荡,没多久便把老财主留下的遗产,花光了,以至除夕晚上,连做年饭的米也没有。是夜,这穷困潦倒的破落少爷,自嘲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口,联曰: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

本村一位在外教书的老先生,回家路过,读之慨叹不已,不禁取来笔墨,在联首各加一字,成了:

早行节俭事,

免过淡泊年。

大年初一,那穷少爷开门得见,十分羞愧,从此改邪归正,再不游手好闲,终于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回头良材。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季文子贵德荣

文/宇祥

古人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把品格德行的修养看的极其重要。传统文化教人向善,达到对于道德意识的高度自觉,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努力完善道德,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并得到上天的庇佑。

古籍中记载的很多事例说明了贫不足忧,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富而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春秋时期,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仲孙于是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上卿,可是你的家人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恐怕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光彩!”

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家人穿得好,马吃得好。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粗食穿破衣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的家人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衣着和马匹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禁闭了七天。从这以后,仲孙的家人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马饲料也只用青草。季文子听说了这些,说:“有过错而能改正的人,可以为他人楷模。”任命仲孙做上大夫。季文子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他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国语·鲁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崔母为国育忠臣

作者:秦如初

崔玄暐/网路图片


慈母勉子匡正义母子皆慷慨

王义方,唐代涟水(今属江苏))人。他从小丧父,家中贫困,而事母甚孝,又十分好学,通五经,有品行。当年,王义方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路上偶尔遇到一个步行的人,一打听,知道此人的父亲,担任颖上县令,此时病重,将要去世,所以步行赶往,但不知要走到哪一天,才能赶到其父的任所。王义方一听,立刻将自己所乘之马,赠给他,不告姓名而别。即此一事,就可见其品行之一斑。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王义方任侍御史,他刚正敢言。这时,李义府正任中书令,又被朝廷封为侯。李义府外貌温和谦恭,和别人说话,必定面带微笑,语气温和谐谑,但内心却十分奸诈忌刻。他身处权要,一心只要别人奉承自己,谁如稍有一点违拗不顺,表露出来,就必定要加以陷害,时人称他“笑中有刀”,又给他起个绰号叫“李猫”,讽刺其阴险毒辣。

这时有个名叫淳于氏的美妇,因罪关在大牢中。李义府贪恋她的美貌,想要霸她为妾,便假公济私,令大理丞毕正义(人名)为她开脱罪名,她被释放出狱,收为己妾。事情被人告发,朝廷派大臣调查此事,毕正义畏罪自杀。

王义方身为谏言官,对李义府深为不满,想要上奏章,弹劾李义府奸邪腐败,为害朝政。但想到这样一来,弄不好会招来灾祸,那肯定会连累到自己的。因此之故,他十分犹豫,难下决心,便将此事告诉母亲,对母亲道:“现在奸臣如此横行不法,如果我不尽我的职责去参劾他,就是对朝廷不忠;但如果因此带来灾祸,连累到您老人家,这是极大的不孝。所以我一直拿不定主意。”

王母听完的话,严肃正色地对王义方说:“汉代王陵的母亲,甘愿伏剑而死,以让儿子尽忠成义。如今,你能有这一片忠心为朝廷尽忠,这正是我的愿望,即使为此而死,我也心甘情愿!”

王义方听了母亲这一番正气激荡的话,便下定了决心,立刻上奏章,参劾李义府。果然,唐高宗并没有处置奸臣李义府,相反,却找王义方奏章的毛病,加以罪名,将他贬为莱州司户。可见朝廷黑白颠倒到了何等程度!

后来的事情,也很有意思:王义方被贬为莱州司马,没有被诛杀,还算是朝廷的恩典。李义府后来见到王义方,问他道:“王御史胡乱弹劾我,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王义方义正辞严地回答说:“孔夫子任鲁司寇七天,便诛杀了少正卯。相比之下,我王义方任御史十六天,不能为朝廷除去奸邪,这才是我感到十分惭愧的!”充分表现了他的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

(《旧唐书?王义方传》、《旧唐书?李义府传》、《大唐新语》、《渊鉴类函?人部?贤母四》)

崔母为国育忠臣

崔玄暐,唐代人。他自小就有德行,深为其叔父们所看重。唐高宗李治龙朔年间(661—663年),他以明经科进士及第,入朝为官,逐渐做到库部员外郎。他的母亲卢氏,因儿子在朝为官,便语重心长地他说:“我听姨兄辛玄驭说:‘儿子在朝为官,如果有人来说他贫穷得难以维持生活,这是好消息;如果听人说他家中钱财很多,衣服华丽,车骑漂亮,这倒是坏消息。’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故十分看重此语。我常看到亲友中做官的,大多将财物献给父母,父母只知道喜悦,竟然不问这些财物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真是从自己的俸禄中省下来的,倒不失为好事;如果不是从正道而来,这和偷来、抢来的,有什么区别?即使没有因此招来灾祸,自己难道不觉得惭愧吗?三国时孟仁的母亲,不肯接受儿子送给她吃的鱼干(孟仁任管理渔业的小吏,寄鱼干给母亲,其母不受退回),就是因为这个。你现在拿朝廷的俸禄,已是十分荣幸,如果不能忠贞清廉,怎么对得起天地良心呢?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这番话。”

卢氏的这番话,崔玄暐牢记心中,终身受益。他时时想起母亲的教诲,为官以清廉、勤谨著称。后来,他的官职屡屡升迁,长安元年(701年)做到天官侍郎,却依然洁身自好,不肯与权贵交往,因而被权贵所忌,后因此改官文昌左丞。才过了一个多月,武则天便对他说:“自从你改官以后,你原在的衙门,便常犯过失。还听说有人为你改官,而设宴庆贺,以为从此可以行其贪欲,随便作恶了。现在,我让你仍然恢复原职。”崔玄暐便仍然担任天官侍郎一职。

崔玄暐不仅为官清廉勤勉,而且正直有节操。武则天朝时期,酷吏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希图以此邀功。他们给朝臣妄加罪名,抄没家产,一下子竟达数百家。崔玄暐为此一再上书,向武则天陈述冤情,终于感动了武则天,使数百家官吏得以昭雪。

有一次,宋璟劾奏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暐鼎力相助,武则天最终判了张昌宗的罪。崔玄暐之弟崔玄升,这时担任司刑少卿,也力谏武则天诛杀张昌宗,同样表现得刚正不阿。后崔玄暐又参与诛杀了佞人张易之,因诛杀“二张”有功,被朝廷提升为中书令。

崔玄暐之所以能够为官清廉正直,不屈服于武则天时朝中的邪恶势力,不阿权贵,这与其母亲卢氏,对他的教诲密切有关。真是贤母育忠臣啊!(《旧唐书?崔玄暐传》)@*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景公遇异事恐惧立刻撤军

作者:慧淳

与晏婴/网路图片


伐木去根必除佞人

齐景公命令人挖凿了一个积水池,池水很深,可以淹没一辆车子。又令人在池上修建了一座宫室,宫室高数仞,梁柱上都雕刻有龙蛇、鸟兽,景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佩带着美玉,披头散发,在宫室里向南站着,神态傲慢自得。

这时,前来拜见景公,景公问他:“过去管仲辅佐先君桓公称霸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晏子见景公这身打扮,有失君主的身份,便想劝景公,他装作没听见,不回答景公的问话。

景公以为他没听见,又问道:“过去管仲辅佐先君桓公称霸的时候,是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只有戎狄人才把自己与龙蛇相比。现在您在梁柱上雕刻龙蛇鸟兽,这不过是一间屋子的成就罢了,您还有时间考虑霸业吗?况且您衣着华美,各种颜色都齐备,佩带美玉又披头散发,您已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谁又能与您去争取霸业?”

景公听了,连忙走下堂,对晏子说:“梁丘据、裔款,他们二人,告诉我说宫室建成了,所以我就穿上这身衣服,想与他们二人开个玩笑,没想到您先来了。请让我去换了衣服,再来听您的教诲,可以吗?”

晏子说:“梁丘据和裔款,用邪恶来迷惑您,您哪里还懂得治国的道理呢?砍伐树木,如果不挖到它的根,新芽又会生长出来。您若为国家着想,就必须除掉这两个佞人,以免被他们迷惑。”

鲁君辞让

齐景公为了表示与鲁国友好,便把住在泰山北面的几百社(十五家为一社)人家和土地,赠送给鲁国国君。景公派晏子去赠送,鲁国派子叔昭伯来领受。但鲁国并未全部接受。晏子很奇怪,便问子叔昭伯说:“我们国君赠送土地和人口,完全是诚心诚意的,鲁国为什么不全部接受呢?”

子叔昭伯说:“我在临行前,国君对我说:‘诸侯相见,交往应该礼让,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这是符合礼仪的。交往赠送的东西,一定要接受,这才是真诚的行为。礼仪的规定在前,真诚的行为在后,这样交往才会长久。’况且我听说,君子不能全部拿走别人喜欢的东西,不能完全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所以我不能全部接受呀!”

晏子回来后,把这事告诉了景公。景公笑着说:“鲁国国君真的是这样吗?”晏子说:“我听说大国贪图名义,小国贪图实惠,这是诸侯的通病。现在,鲁国宁愿处于卑下地位而不贪尊位,眼见实惠而不多得,鲁国国君的道义,真是不同于世俗啊!”

景公说:“我认为鲁国国君很友善,所以才送给它土地,现在鲁君不贪多得,品德实在高尚,我要派人去祝贺他。”晏子说:“不行!您赠给他土地,又祝贺他推辞接受土地,这好像您赠送土地不是真心的了。这样两国交往会不亲密的。”景公说:“你说得对。”于是又派人给鲁国送去钱币,表示友好。

人们都说:鲁君行为廉洁,辞让赠地使国家的声望更高了。

管鲍之交天下楷模

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与管仲结为挚友,后因齐国发生动乱,他与管仲分别逃亡国外。齐桓公小白上台后,任命鲍叔牙为,他辞谢不受,全力荐举管仲。管仲受到重用,推行各项改革,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

后来,鲍叔牙得病死了,管仲闻讯,放声大哭,边哭边用衣襟擦眼泪,衣服的前襟都湿透了。有人见管仲泪如雨下,哭得这样伤心,劝道:“你与鲍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你这样哀哭他,为什么呢?大概也有个原因吧?”管仲抽泣着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

鲍叔牙与我自小相识,结为至交,是我最崇敬的知心人。我曾经与他一起到南阳去做小买卖,当地的无赖在大街上.多次羞辱我,他并不认为我怯弱怕死,知道我想干一番事业,才甘心受辱;他曾经与我一起面谏先王,连续三次,先王不听我的话,他并不认为我的想法不对,知道我生不逢时,还没遇上贤明的国君;他曾经与我一起共分一笔钱财,我拿的比他多了三倍,他并不认为我贪婪自私,知道我家境贫窘,急需用钱。可以这样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士人可以为知己者死,我这样悲哀地哭他,又算得什么呢?”

人们听了管仲的话,感叹不已,既崇敬鲍叔牙的为人,又钦佩管仲对朋友一往情深。

景公的银鞋

有一个鲁国鞋匠,特别会制鞋。齐景公听说后,就派人把他请来,让他给做双鞋。很快鞋做好了,景公拿来一看,十分高兴,一尺长的鞋,用黄金为鞋带,用白银来装饰,鞋面上缀有亮晶晶的珍珠,鞋头镶有美玉,真是一双举世少有的宝鞋。

当时正值冬季,景公穿着这双鞋朝见百官。晏子上朝,景公起来迎接他,可鞋太重,仅仅挪了一步。景公问晏子说:“天寒冷吗?”晏子说:“您为什么要问天寒冷呢?的圣人制作衣服,冬天的衣服要求轻而暖和,夏天的衣服要薄而凉爽。现在您的鞋,冬天里穿它既重又寒冷,穿着这样重的鞋,会加重脚的负担。鲁国的工匠不知道冷暖轻重要适度,制出这样的鞋,损害您的脚,这是他的第一条罪状;制作鞋不合常情,使诸侯嘲笑国君,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消耗了大量钱财,使老百姓不满,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鲁国的工匠有三条罪状,我请求拘捕他并量罪判刑。”

景公忙说:“鞋匠虽有罪,但他还是很辛苦的,看在这一点上,还是饶了他吧!”晏子说:“不行。我听说:自身辛苦但作善事的,赏赐他一定要丰厚;自身辛苦但作坏事的,一定要加重惩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奖善惩恶。”景公听了不再说什么。

于是晏子下令拘捕那个鲁国鞋匠,派人把他送出齐境,不许他再来齐国。齐景公也脱下银鞋,再没有穿它。

景公遇异事恐惧 立刻撤军

齐景公发兵攻打宋国,大军经过泰山,景公梦见两个男子汉,站在他面前,怒目圆睁,想要杀死他。景公一下被吓醒了,心里很不高兴,他找来占梦的人,对他说:“我刚才梦见两个男子站在我面前发怒,也没听清他们说些什么,我还依稀记得他们的模样,你来占卜一下,看看他们是谁?”

占梦者算了一会儿,说:“大军经过泰山没有祭祀,是泰山神发怒了,快点找来祝史,祭祀泰山就可以了。”景公说:“好吧。”

第二天,晏子上朝见景公,景公就把昨晚的梦和占卜者说的话,告诉了晏子,并说:“我已经派祝史去祭祀泰山去了。”

晏子低头想了一会儿说:“占梦人说得不对,这梦中的人,不是泰山神,而是宋国的祖先:成汤和伊尹。”景公听了大惊,接着又摇头表示怀疑

晏子见景公不信,便说道:“您如果不相信的话,请让我描述一下成汤和伊尹的容貌形状。成汤皮肤白皙,而身子长,脸长而且有胡须,身子稍稍弯曲,而声音宏亮。”景公连声说:“是的,是的。”晏子又说:“伊尹皮肤黑而身子矮,头发蓬乱,长有胡须,脸的上部丰满而下部尖小,腰有些弯,声音很小。”景公说:“对,就是这样,现在我该怎么办?”晏子说:“成汤是天下最仁德的国君,他不应该没有后代。现在唯一的后代就是宋国,而您又发兵攻打他们,所以成汤、伊尹发怒了,您最好是撤回军队。”景公不听晏子的建议,还是下令进攻宋国,晏子生气地说:“攻打没有罪过的国家,必然惹怒神灵,知道了又不悔改,这是一步步靠近灾祸,要是真的攻打宋国,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第二天,齐军进攻宋国,可不知为什么,齐国的战鼓突然坏了。统率三军的大将,当即也死了。景公遇到这两件异事,感到非常恐惧!这才向晏子认错,立刻下令撤回军队。

(以上均据《晏子春秋》)@*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3日星期三

你可知道佛陀不回答哪十个问题?(图)


。(网络图片)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

佛陀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佛陀对讨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每当有人提出以上这些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佛陀保持沉默的理由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

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

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他们也永远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这些问题将引人入歧途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您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是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

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

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人类语言有限,无法道明诉尽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

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无法诉明且容易出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对牠的朋友鱼说,牠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著于语言文字,就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座电脑,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准、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

“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2日星期二

义女救父的故事

作者:陆真

/网路图片


义女救父

齐国宫殿旁边,有一株小槐树,十分喜欢它,于是派一员小吏,严格地看护它,并在小槐树旁,埋置木桩,悬挂禁令说:“触摸槐树者判刑,伤害槐树者斩首。” 老百姓怕触犯禁令,都远远地绕开槐树行走。

有一个人喝醉酒后,触摸了槐树,被看守槐树的小吏抓了起来。景公听说后,大怒,他说:“这个人是第一个敢触犯我的禁令的人,一定要加重处罚他。”

醉汉的女儿听说后,决心救出父亲。于是她跑到晏子家,对晏子说:“我是城郊的一个卑贱民女,我有话想对您说,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欲,想到您的小妾中,充个数。”

晏子听了,笑着说:“我得仔细内省,想想:难道我是个贪恋女色的人吗?为什么头发都白了,还会有美貌的女子来投奔?……我看你一定是有什么为难的事要我办?你不要担心,有什么事就说吧!”

那女子噗咚一下,跪到地上说:“国君在槐树边悬挂禁令:触摸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杀头。我父亲喝醉酒后摸了槐树,国君十分生气,要加重处罚他。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制定政策,不损害百姓的利益,不加重刑罚,不因私怨而破坏公理,更不能为了禽兽去伤害百姓,为了野草去伤害禾苗。现在君主只因树木的缘故要杀害我父亲,使我孤身一人,这未免太不近情理吧?义勇的人不会以人多势大,欺凌孤独无助的人,圣明贤德的国君不能违背公理而随心所欲。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出命令,如果可以在全国施行,而且它的好处有利于后世,那我的父亲死也是应该的,我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为他收尸。可现在并不是这样,因为宠爱一棵小树就杀人,这样做会破坏公正的法律,更有损圣明国君的名声。邻国的人听到这事后,一定会指责国君喜爱槐树而残害百姓,难道这样好吗?国君的做法太过份了。希望您明察我的话,以便正确处罚犯罪的人。”

晏子听了,大声说道:“太过份了!我一定为你向国君争辩。”于是派人把女子送回了家。

第二天早朝,晏子对景公说:“我听说,搜尽百姓财力来供自己奢侈的人,叫暴虐;喜欢某种东西而使它的威严近乎国君,叫做反常;刑杀无罪的人,叫残暴。这三样,都是国家的大祸患。现在您搜尽百姓财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暴虐;喜欢槐树,使人们都不敢靠近它,小小的槐树就像个国君,这不是很反常吗?摸摸槐树的人,要判刑。这与国法不相称,这不是残害百姓吗?您有这三种祸害,恐怕您很难再执掌齐国的大权了。”

晏子连珠炮似地抨击景公,毫不留情。景公被说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您说得对,若不是您教诲我,我几乎犯了大错,我听从您的教导。”于是景公下令:撤去守护槐树的官吏,拔去悬挂禁令的木桩,废除禁令,并释放了触摸槐树的那个人。

施惠于民

有一次,晏子陪同景公一起登上高台,眺望都城。景公感慨地说:“让子孙后代都享有它,难道不可以吗?”

晏子听了,严肃地说道:“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君主用心治理国家,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那么,他的子孙就能世代享有它。现在您却不这样,您荒于政事,亲近小人,老百姓十分不满,怨声四起,您想世代享有齐国,不也太难了吗?”

景公说:“照你这么说,我的子孙不能享有齐国,那么谁能享有齐国呢?”晏子说:“耕牛死了,一家人都为它哭泣,这并不是牛与他们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耕牛对他们的好处太大了。您想知道将来谁执掌齐国,这并不难,只要看看现在是谁使齐国人得利,就知道了。谁使百姓得利,百姓就拥护谁。”

景公说:“我明白了。可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吗?”晏子说:“用好的政治来改变。现在您的牛马在圈里都关老了,不能拉车耕地;您的车子在车库里被蠹虫咬坏了,不能乘坐;衣服皮袄多得在衣橱里朽坏了不能穿;美酒多得放酸了不能饮,粮食多得腐烂了不能吃……然而,您不但不把这些分给饥寒交迫的百姓,还加重他们的赋税,无限度地搜刮,这样会带来祸患的。死守着财物是最笨的办法,报怨的人会来抢,百姓走投无路,也会自己前来分了它。所以,明智的国君,与其被别人抢着分了,还不如让自己来分呀!自己来分,会取得百姓的拥护,别人也就不会与您争夺国家,这样,您的后代就可以享有齐国了。”

景公连连点头。于是,他下令:把府库里多余的钱粮,都分给了贫困的百姓。

恶己善君

齐景公征发老百姓去修筑大台。已经是寒冬季节了,但仍然不停工,百姓怨声载道。当时,晏子正出使鲁国,百姓们都盼望他早点回来,好劝谏国君。

几天后,晏子回来了,老百姓纷纷找他诉苦,请求他劝谏国君。晏子便去见景公,向他汇报了出使的情况,汇报完后,景公留他闲坐。晏子说:“既然您留我坐一会儿,我就为您唱一支歌取乐吧。”说完,晏子唱道:

“平民百姓有苦没法说,
冰冻的雨水浇灌着我,
怎奈何?
上官使我家人离散,怎奈何?”
唱到这儿,晏子禁不住悲伤,眼泪流了下来……

景公知道晏子在劝自己,他靠近晏子,安慰他说:“您为什么事伤心到这种地步?一定是因为修筑大台这个工程吧!您不要哭了,我马上就下令停止修建,让百姓们都回家团聚。”

晏子听了,连连叩拜,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晏子来到大台,他拿起木棍打那些不干活的人,一边打,一边说:“连我这样的人都有房屋居住,君王想建造一个大台,还不快点为他修好?快点干活吧!”

老百姓不知道晏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都骂道:“晏子帮助国君干坏事,我们看错了人呀!”

不一会儿,景公的使者赶到了,宣布说:“国君下令:停止修建大台。大家回家与家人团聚吧!”大家听了都十分高兴,一起夸赞国君好!

听到这事后,感叹地说:“善于当臣子的人,好的名声归于国君,坏的名声归于自己。入朝帮助国君,改正失误;出朝便赞誉国君的德义,又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能做到这些的,恐怕只有晏子了。”(以上均据《晏子春秋》)@*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1日星期一

徐无鬼见魏武侯

作者:慧勉

徐无鬼/网路图片


徐无鬼见魏武侯

战国时,有一个隐士名叫徐无鬼。有一次,徐无鬼想见魏武侯,他通过魏武侯的宠臣女商(人名)引荐,见到了魏武侯。魏武侯对徐无鬼说:“您一定是忍受不了山林中的穷苦生活,才肯来找我帮忙的吧?”

徐无鬼说:“大王您错了,我是看您劳苦不堪,才来慰劳您。我生活得很舒适,您不必担心。我倒是为您担心啊!您整日追求满足自己的嗜欲、爱好,这使心性都受到损害。如果您不戒除自己的嗜欲、爱好,声色上得不到满足,您就会感到困苦,您活得很劳累,所以我来慰问您!”

武侯听了徐无鬼的话,觉得正说到自己的心病,他若有所失地低下了头,好半天不说话。

徐无鬼见魏武侯闷闷不乐,便话题一转,想使大王愉快,说道:“大王,我给您说说我是怎么观察狗的好坏的吧!”

魏武侯眼睛一亮,点了点头。徐无鬼接着说:“素质低劣的狗,只要吃饱就满足了,甚至都不挑剔食物的好坏;中等的狗吃饱后,知道看守家门和随主人去打猎;最上等的狗,是忘掉自己的形体,精神静寂专一。我又观察马的好坏,也是如此。那种跑起来能直能曲、听从驾驭的马,只是国内的好马,这种马还不能与天下马相比。天下马有一种不须训练的天生才能,它能忘记自己的身躯,跑得飞快,尘埃还来不及飞起,它却已跑得无影无踪……”

听到这里,魏武侯哈哈大笑,觉得徐无鬼说得太有趣了,连声笑着说:“你的马太神了,太神了。”

徐无鬼出来后,女商问他:“您是用什么办法,使大王高兴的呢?我曾多次想让大王开心一笑,但就是办不到。您今天究竟说了些什么,使得大王开怀大笑呢?您能告诉我吗?”

徐无鬼回答说:“我只对魏侯说我怎么观察狗、马。”女商不解地追问道:“真的吗?您没再说别的吗?”

徐无鬼说:“这没什么奇怪的,道理很简单。你听说过这样一个吗?有个越国人,因犯罪被流放,离开国都十几天,在半路上见到一个熟人,他显得很高兴;又过了一个月,他只要见到曾在国都见过的人,就异常高兴;过了一年,他只要见到像人的东西,就高兴的不得了。这是因为他离开人群太久的原故呀!那些被流放到边远荒芜之地的人,长年见不到人迹,更享受不到人间的亲情友爱,他们太孤独了,只要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便心满意足了,更何况有亲戚朋友,在一起说话呢?这么多年了, 没人在大王面前讲真话,现在我讲了,所以大王高兴地笑了。

正是:
脱离群众诚可怕,
长年难得听真话;
心在荒漠鄙远地,
不见真相尽虚假!
孤家寡人实可哀,
自以为是却最傻!
(事据《庄子》)

孝子与忠臣

有一次,鲁哀公问说:“听从父亲的话,这是孝子吗?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臣吗?”

孔子听了鲁哀公的话,很想讲讲自己的看法,但他又怕鲁哀公不接受,于是,便装作没听见的样子,向鲁哀公笑了笑,然后快步出去了。

孔子出来后,见到了弟子,他对子贡说:“刚才鲁君问我说: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是孝子吗?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臣吗?我怕鲁君不接受我的看法,所以就没回答他。你看我这样做行吗?”

子贡想了想,说道:“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就是孝子;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就是忠臣。这是很对的呀!您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连声说道:“你不懂,你不懂啊!一个国家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大臣四人,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被侵犯;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大臣三人,社稷就不会有危险。父亲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儿子,那么父亲就不敢违背礼义;一个人如果有敢于谏争的朋友,那他就不敢做不义之事。所以,儿子听从父亲的话,并不一定就是孝子;服从君主命令的臣下,也未必就是忠臣。是不是孝子、忠臣,要看他们所遵从的是对、还是不对。你说不是这样吗?”

子贡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事据《荀子》)

魏武侯谋事

魏武侯足智多谋,善于谋划政事,群臣都比不上他,每次退朝,魏武侯都面带喜色,洋洋自得。大臣吴起看到魏侯的样子,很是担心,他决定进谏魏侯。

有一天,群臣刚刚退朝,吴起求见魏侯,他对魏侯说:“有人对您讲过王的故事吗?”魏侯说:“没有。楚庄王有什么故事?”

吴起回答说:“楚庄王特别善于谋事,群臣都不如他,每次退朝,楚庄王都面带忧色 ,闷闷不乐。大臣申公巫臣(人名),问楚庄王说:‘大王常常郁郁不乐,到底是为什么呀?’楚庄王回答说:‘谋划政事,群臣都不如我,所以我才忧虑呀!我听人说 ,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可称王,自己选择朋友者可称霸,自己谋划政事而群臣没有比自己强的必然灭亡。现在像我这样,没什么太大才能的人,群臣中都没人能超过,可见我国人才实在太少了,这离亡国不远了!所以我常常寝食不安,闷闷不乐呀!”

说到这儿,吴起看看魏侯,见他面有惭愧之色,又说道:“同样一件事,楚王忧心、而您却高兴,我希望大王您三思啊!”

魏侯听完吴起的话,拉着他的手说:“我明白了,是上天让您来挽救我的错误!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事据《荀子》)

尹文论士人

齐王曾经对尹文说:“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为什么呢?”

尹文说:“我很想听听您所说的士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齐王无话可答。

尹文说:“现在有这样一种人,对待君主很忠诚,侍奉父母很孝顺,交接朋友很信实,对待邻里很和敬,有这四种品德的人,可以算是士人吗?”

齐王说:“对,这正是我想说的士人。”

尹文说:“大王如果得到这种人,肯用他为臣吗?”

齐王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呀!怎么会不委以重任呢?”

尹文知道,当时齐王正提倡勇敢。于是他说:“如果这种人,在大庭广众受到欺侮,却不敢搏斗。大王会用他为臣吗?”

齐王立即说道:“受到欺侮也不反抗,这算什么士人,忍受耻辱的人,我是不会用他为臣的。”

尹文说:“受到侮辱也不反抗,并没有失去刚才说的那四种品德呀。这种人既然没有失去那四种品德,就是说,他作为士人的条件,并没有改变,他仍是士人。但是,大王一会儿要用他为臣,一会儿又不用他为臣,请问,刚才所说的士人难道又不算是士人了吗?”

齐王听了,无话可答。

正是:
客观标准,必须遵循;
个人爱好,另当别论!
以私害公,混淆视听;
以己违众,有失公允;
以偏压全,如何持正?
尔系邪眼,怎识贤人!
(事据《荀子》)@*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麻衣和尚对赵匡胤的告诫(图)

先前担任五代后周禁军高级将领时,看到周世宗柴荣禁佛,把菩萨铜像毁坏铸造为钱币,便密访麻衣和尚。赵匡胤问麻衣和尚:“自古以来有灭佛的吗?”  

麻衣回答说:“何必问古人的事,请看柴世宗家族即将遭到的报应就可验证。” 赵匡胤问:“主上(周世宗)神武聪明,任人以贤,日夜操劳,励精图治,以求统一天下,有唐太宗之风范,不知天下何日能平定?”麻衣说:“ 到甲子年天下就安定了。”

赵匡胤(网络图片)

赵匡胤于是又问:“帝王毁灭佛法,与大周相比结果都怎样?”麻衣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拆除寺庙,焚烧佛经,捣毁,坑杀僧尼,七年后被宦官宗爱谋杀,其父子都不得好死;北周武帝宇文邕毁佛寺经籍,强迫僧尼还俗,不久便身患恶疾,全身糜烂,死时年仅三十六岁,不到三年,国家也灭亡了。唐武宗李炎毁天下寺庙,灭佛,当年就因服食丹药过量中毒而亡,死时年仅三十二岁,而后黄巢又起兵反唐。”

赵匡胤说:“国家长期混乱,百姓厌倦战争。毁佛法不是国家的福啊,该怎么办?”麻衣说:“已显现白气预兆,过不了多久,就有圣明的皇帝出现。圣明的皇帝兴起则佛法也随之兴旺,而且传世无穷。请您好好记住我的话。”  

果然不出麻衣和尚所言,周世宗柴荣在灭佛后四年暴死,后周也很快被赵匡胤所灭。赵匡胤做了宋朝皇帝后,谨记麻衣和尚的嘱咐,兴修寺庙,赏赐寺院田地,大力弘扬佛法,国家安定繁荣,佛法也随之兴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灭佛的这四个皇帝都遭到了恶报,结局都非常凄惨,没有一个能够正常,而且还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或战乱。

这四个皇帝在人世间遭到的恶报是能看得到的,那他们死后又怎样呢?古书上只对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死后事有记录,其他三位我们不得而知。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北周和北齐佛教很盛行。

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政后,他认为:出家人没有财产,不从事耕种,又不交纳税赋,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会影响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于是就下诏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马上实施。诏令所到之处,佛像被融化,经书被焚烧,佛塔被破坏,寺庙变成俗家住宅,僧尼全部还俗为民。此时不少僧人进京护法,向武帝陈述灭佛的过错,但都被赶出京城。公元五七七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又把废除佛教的诏令发布到北齐境内,下令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庙全都销毁。

当时,僧尼们都不敢抗旨,唯独慧远和尚面对周武帝的恶行厉声抗辩:“陛下今恃王力,破坏三宝(佛、法、僧),是邪见人,阿鼻(十八层地狱)不论贵贱,陛下安得不怖?”

周武帝听后非常气愤,大怒道:“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慧远反驳说:“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百姓当共陛下同堕地狱,何处有乐可得?”

最终周武帝不听劝告,在原北齐境内大肆灭佛。结果,四万多所寺庙被赐给王公作宅第,所有佛经和佛像被焚毁,寺院财产被没入官府,僧尼全部被强迫还俗。

事过不久,周武帝身患恶疾,周身溃烂而亡。不到三年,隋文帝杨坚杀死其继承人周静帝,灭了北周,兴起隋朝。

隋朝官员亲见周武帝和秦将白起受地狱果报 

《法苑珠林》记述了这样一件事:隋朝开皇十一年,大府寺丞昌忽然死亡,唯独胸口有点热气。家人不敢把他放入棺材,他不久又复活了。家人很惊奇,便问赵文昌是怎么回事。赵文昌对家人说:

“我当初死时,有人引我到阎罗王处。阎王问我:‘你一生做了什么福德之事?’ 我回答道:‘家庭贫穷,没有能力建立功德。只是每天念诵《金刚般若经》。’ 阎王听了我的话,称赞说:‘很好,你诵读《金刚般若经》,功德很大。’

阎王当即派人带我,向经藏内取《金刚般若经》。我把《金刚般若经》捧至阎王面前,阎王令一人拿着经书站在西边,我站在东边,叫我背诵,我背得一字不差。阎王非常高兴,就派人送我回家。命令让我从南门出去。 

到了门口,看见武帝在门侧的房内,被三重钳锁锁着。他叫我道:‘你是我国的人,暂时来到这里,我想跟你说句话。’ 我立即拜见。武帝说:‘你认识我吗?’我告诉他:‘我以前当过陛下的侍卫。’武帝便说:‘你既是我过去的臣子,现在回家,替我向隋皇帝陈说,我许多罪过都能辩解明白,只有灭佛的罪孽太重,不能够赦免,请求隋帝给我建立一点功德。希望通过这些善事保佑,使我能够离开地狱。’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走。  

走出南门时,看见有一个人在大粪坑中,头发浮在上面,我便问带路的人,这是怎么回事。答道:‘这是秦国大将白起,他因为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军降卒,犯下了滔天大罪,被囚禁在这里,罪恶还未了结。’”  

赵文昌到家后活了过来,之后把这些事向隋文帝奏上,隋皇帝便下诏令,国人按人丁出钱为周武帝做法事超度。设立三日大祭,并记录下了这些事,写进了《隋史》中。

来源: 网文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与仙人交往多年 朱元璋亲自为其写传记(图)

编者按:此为于洪武二十六年撰写的《御制周颠傳》全文。文字接近现代白话文。有的地方就用了原来文字,没有翻译。

(网络图片)

一个姓周的疯子自称是南昌属下的建昌人。14岁时得了这个病,父母没时间管他,天天也就这样了。后来到了南昌,在街上要饭吃,每天疯疯癫癫的。忽然去过一次抚州,又回到南昌。白天混迹于常人中,晚上睡在人家屋檐之下。三十来岁时,偶尔会说些别人不懂的话。每当新官上任必去拜访说一句话:“告太平“。谁都不知是什么意思。

几年后,元朝天下大乱,众人造反,杀无宁日。有一个叫陈友 谅的,率领一帮乌合之众进入南昌,但未见周颠说什么。不久朕亲帅大军取南昌,南昌很快投降。朕抚民之后,就要回建业,在南昌东华门道左见男子一人拜于道旁,朕谓左右曰: “此何人也?”左右皆曰:“疯子。”

朕三月分回到建业,周颠六月也到了。朕亲出督工,见周颠来拜,问他:“有什么事吗?”对曰:“告太平。”每天早上出去总碰见他,就会听到这句话。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有时遥见以手入胸襟中,似乎讨物,以手置口中。问其故,乃曰:“虱子”。复谓曰:“几何?”对曰:“二三 斗。”经常听到此等异常之话。

他知道朕有不宁之事,当首见时,即言:“婆娘反。”又常在百姓中唱道:“世上甚么动得人心,只有胭脂胚粉动得婆娘嫂。” 问他为什么这样唱,对曰: “你只这般,只这般。”每天如此,还有“告太平。”

终日被此颠者所烦,特以烧酒醉之。畅饮不醉,明日又来,仍以虱多为说。于是制新衣想换下他的旧 衣。新衣到了之后,朕视颠者旧裙腰间藏三寸许菖蒲一茎,谓颠者曰:“此物何用?”对曰:“细嚼,饮水,腹无痛。”朕细嚼,水吞之。是后颠者日颠不已,

由于烦他,曾命手下人蒸他。初 以巨缸覆之,令颠者居其内,用火柴围着缸用火烧。烧完撤掉火后,揭缸一看,周颠没事。再来一次,揭缸而视之,俨然如故。再次增加柴火烧缸。薪尽火消之后,揭缸视之,周颠只是微微出汗, 醒了以后什么事也没有。  

又命周颠寄食于蒋山寺,叫管事的和尚把他领走。一个月以后,管事的主僧来报告,周颠与小和尚争饭,生气了不,已经半个月了。朕很好奇。第二天,命驾亲往询视之。到了寺里,只见周颠过来,走路正常,面无饥色,颇感奇怪。随后就在寺内翠微亭摆下宴席与大家同餐。

膳后,悄悄告诉主僧:“叫周颠清斋一个月,看他能否坚持下来。” 主僧如朕命, 让周颠独自处于一室。朕每二日一问,问至二十三日,果然一直不吃饭。朕知道周颠确实不是凡人。

朕亲往以开之。 朕与他再次共享食如前。饭后先到道旁右边等着朕。待朕走近时,周颠以手画地成圈,对着朕说,“你打破一桶,再做一桶。” 又是一通异言。

当时,金陵老百姓听说后,争着邀请他供养。有一天见一年轻人,突然发出异词: “噫!教你充军便充军。”又闲中见朕,还说:“山东只好立一个省。”  

不久,朕将西 征九江陈友 谅,特问颠者曰,“此行可乎?”应声曰:“可。”朕谓颠者曰:“彼已称帝,今与彼战,岂不难乎?” 颠者故作颠态,仰面视屋上。久之,端首正容,以手拂 之曰:“上面无他的。(卽天上没有他的座位 )

朕问他:“愿意跟我一起去吗?”答曰:“可。”询毕,朕归。其颠者以平日所持之拐擎之,急趋朕之马前,摇舞之状若壮士挥戈之势,此露必胜 之兆。后兵行带往。

至皖城,无风,兵船很难行进,派人去问他,周颠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风。无胆不行,便无风。”于是诸军上牵以舟薄岸,溯流而上,不二三里,微 风渐起;又不十里,大风猛作,扬帆长驱,遂达小孤。

朕曾谓相伴者曰:“其颠人无正语,防着他。如有荒谬言论随时报告。”走到中江时,看到海豚戏水,颠者曰:“水怪见前,损 人多。”伴者来报,朕不以为然。

曾想把他投入江中淹死。到了湖口,失记人数约有十七八人。命人将颠者领去湖口小江边,意在溺死。去的人好久才回来,周颠和他一起回来的。问命往者: “何不置之死地,又活着回来?”对曰:“难置之于死。”正在说话时周颠突然到了面前,说是想吃饭。朕给他饭吃。吃完饭后,颠者整顿精神、衣服之类,若远行之状。到了朕面前,鞠躬舒项,谓朕曰:“你想杀我。”朕谓曰:“被你烦够了,杀且未敢,放你走吧。”他就走了。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朕于彭蠡之中大战之后回江上,星列水师以 据江势。闲暇中试令人往匡庐之下、颠者离开的方向打听颠者的下落。有一人说:“前一阵子有个瘦长人物到这里,说‘好了,我告太平来了。你为民者用心种田。’说完后,在我这半个月不吃饭就走了。”后来再无其他信息。 

朕统一天下后,洪武癸亥八月,有赤脚僧名觉显者到来。自言于匡庐 深山岩壑中见一老人,让我给大明天子传话。问什么话,答曰:“国祚。” 殿廷仪礼司将此事上奏。朕想,现在骗子很多,朕怕受骗,所以对赤脚僧不见不答。是僧伺候四年,就回匡庐去了。他本想见朕,朕不愿见,仅以诗二首寄之。去后二年,叫人去问是否还想见,赤脚僧回答:“不复再 见。”

又过四年,朕患热症,几将去世。忽然赤脚僧来到,说是天眼尊者及周颠仙人派我送药来了。朕初又不欲见,少思之: 有病了,人家送药来,就算是假的,还是见见为好。出来和他见了一面,把药送给 朕了。药名,其一曰温良药两片,其一曰温良石一块。其用之方,金盒子盛着,背上磨着,金盏子内吃一盏便好。朕遂服之。初无甚异,初服在未时,间至点灯 时,周身肉内搐掣,此药之应也。当夜病愈,精神日强一日。

服过二番,乃闻有菖蒲香盏,底有砂丹沉坠,鲜红异世有者。赤脚僧说道:“我住天池寺,去岩有五里 余。有位徐道人来,说竹林寺有请,我就去了。看见天眼尊者坐竹林寺中。呆回儿,一个披草衣者进来。我问天眼曰:‘此何人也?’对曰:‘此周颠是也。当今皇上所打听的,就是此人。现在皇上生热病,你应当给他送药去。’

天眼更说道:‘我与颠者有和皇上的诗。’我问曰:‘可以看看诗吗?’对曰:‘已写于石上。’我头上看,果有 诗二首。”

朕问赤脚:“还记得诗乎?”曰:“能。”即命录之。初见其诗粗俗,无韵无联,似乎非诗也。及遣人诣匡庐召致之,使者至,杳然矣。朕复以是诗再 观,其词其字皆异寻常,不在镌巧,但说事耳。国之休咎存亡之道已决矣,故纪之以示后人。

天眼尊者诗曰:

圣主祥瑞合天基,如影随形总是痴。
奉天门下洪福大,生灵有难不肯依。
非非相处方出定,金轮积位四海居。
明君有道乾坤广,等闲一智声如雷。  

周颠仙人诗曰:

初见圣主应天基,一时风采一时痴。
逐片俱来箍一统,浩大乾坤正此时。
人君自此安邦定,齐天洪福谢恩驰。
我王感得龙颜喜,大兴佛法当此时。 

群仙古诗: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
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御赞赤脚僧诗曰:

跣足殷勤事有秋,苦空颠际孰为俦。
愆消累世冤魂断,幻脱当时业海愁。
方广昔闻仙委迹,天池今见佛来由。
神怜黔首增吾寿,丹饵来临久疾瘳。   

御制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昔者其色相空万物而空。万法外,色相而难之,以存一灵。斯若是,历苦劫于无量。今者神神妙用,幽隐于庐岳,独 为朕知而济朕难。然朕终不忘于利济之恩,当以礼谢。虽然,神已灵妙不测矣,寻常无碍于上下,逍遥乎两间,周游乎八极。玩阅人情,猝然礼至,杳然弗应,岂不 为世所嗤!故先期京师,已告诸祠,又遣使至庐岳之下,祷于庐岳之神,方以礼进,礼不过谢而已矣。今世之人知幽明之理者鲜矣,敢请倐然而显,倐然而隐,使善 者慕而不得,恶者身而难亲,岂不有补于世道者欤!”

责任编辑: 鸣建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文史】三救秦王解危境 忠武将军功为首

隋唐英雄传记之三·尉迟敬德救主 作者:柳笛

大唐凌烟阁24功臣图(epochtimes制图)

美人歌歇,铁骑扬尘,问天下谁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在区区二十载的光阴里,呈现了一部英雄辈出的战争史诗。数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沙场相逢,各为其主,生死相见,给这段历史涂抹上铁与血的主色调。有一支王者之师,皆皂衣玄甲,每战便似乌云盖雪冲锋陷阵,似一杆金刚不破的巨笔,在中原大地铁画银钩,勾勒出一个力透山河的“唐”字。

此军时称“玄甲”,以精锐的装备、整肃的军容、非凡的战斗能力几乎无坚不摧,让敌军望之生畏。为首一人方弱冠之龄,却具龙凤之姿。他就是秦王李世民,亲选千余精骑,为大唐的江山永固南征北战。每当秦王弯弓搭箭,总有一位神勇的武士与他并肩作战,立下汗马功劳。秦王曾为他立下壮语:“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位执槊将军便是尉迟恭。自入唐营,秦王待他以信,尉迟恭报之以忠,而且在千钧一发之际,救王于危难,最终成为开启贞观之治的第一功臣。

一救秦王 善报何速

武德三年九月,尉迟恭甫归唐,便受到诸将的猜忌,是秦王力排众议,并委以重任,让尉迟恭得以安心为大唐效力。很快,尉迟恭便用行动印证了他对秦王的赤诚之心。一日,秦王轻骑简从至榆窠狩猎,尉迟恭随行。恰逢乱臣王世充率几万步兵宣战,新收的勇将单雄信一马当先,直奔秦王而来。雄信亦擅使槊,不知他与秦王一番龙虎相斗会是怎样的结局?但尉迟恭绝不允许有人冒犯王者,情急之下驱马大喝,迎面而上。手中槊一招斜刺,简捷利落又刚猛无极,破解来人杀招。单雄信仓皇坠马,不敢继续强攻。贼兵且战且退,尉迟恭却一鼓作气,翼庇秦王杀出重围。护送秦王至安全处,他继续领军和王世充的部队激战,不出几个回合,令敌军大溃。此役,唐军以寡胜多,擒敌将一名,俘虏六千,又添功绩。

事毕,秦王论功行赏,大赞尉迟恭:“当大家都认为你要叛离时,上天开示我如何向大家验证判断。如一起都得印证,因果之报来得何其迅速!”此后,尉迟恭树立忠君之威信,与大将秦琼、程咬金等,分领秦王的精锐部队“玄甲军”,共同承担起护主安邦的重任。

二救秦王 威震虎牢

武德四年三月起,自称夏王的窦建德引兵援洛,助王世充对抗。秦王带领玄甲军进驻虎牢关。二十六日,秦王率五百精骑出关,侦查窦军虚实,沿途设伏,自己仅带尉迟恭与四名将士行进。途中,窦氏游兵出巡,忽闻前方一声长啸:“我秦王也!”随之一支利箭击毙一人,窦军复出数千骑兵迎战。秦王却淡定地吩咐众人:“汝且先行,我与敬德殿后。”

但见窦军营外,两位来自大唐的马上英雄,按辔徐行,仿佛一双好友游览于山水胜境。一个引雕弓如满月,一个舞长槊似罗网,一箭一槊例无虚发,各毙一人。追兵惧而又止,止而复来,仿佛咆哮的潮水一波一波地侵袭,却始终无法淹没海岸。如是再三,虽数千人不能胜之。秦王见时机成熟,便逡巡诱之,引敌军深入伏兵地带,唐军突起而攻,斩首三百。尉迟恭与秦王从容联袂,信步间强虏灰飞烟灭,他们的风姿何等英武洒脱!有尉迟恭等诸位神将披肝沥胆,英勇作战,何愁乱臣不灭,何愁天下无主!

五月,秦王仅凭三千余玄甲精兵,先后破窦建德、王世充大军,天下大势已定。镇守虎牢,秦王一役灭郑、夏两王,更奠定唐朝版图基础,然虎牢之战尚未终结。七月,窦建德残部垂死困斗,以刘黑闼为王,于河南、河北再起兵燹。十二月,尉迟恭又从秦王发兵征讨。武德五年三月,秦王驻扎在洺水南岸,任刘黑闼屡次叫阵,大军坚壁不出,以挫其锋。相持六十余日,刘黑闼偷袭李绩军队,秦王率兵侧击刘军,不料敌军四合,难出重围。而尉迟恭领兵如入无人之境,顷刻间便救出秦王与诸将。尉迟恭连战克敌,累有战功,不久便升任秦王府右二副护军。

三救秦王 智勇无敌

秦王班师凯旋,高祖为他特设天策上将。然外敌虽平,内乱复生。太子李建成无功而居高位,心地偏狭的他寝食难安,视秦王为争储大敌。他与齐王李元吉合谋,妄图构陷秦王,以保太子之位。二人数次进谗、暗斗,使秦王几番遭逢险境,因顾念孝悌之情默默避让。

两皇子倒行逆施,终于引来天象之变。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朗朗苍穹的正南方,忽然出现耀眼的太白金星。长安人纷纷流传着相士的预言,这是“变天”的前兆,国家将有大事发生。适逢数万突厥骑兵侵犯长城边塞,齐王领兵将北上抵御。太子心生诡计,约秦王一同在昆明池为皇弟践行,暗中准备死士,先杀秦王,再逼高祖退位。然而天道有常,这些计划终于泄于秦王府。府中文臣武将纷纷进言,请求秦王先发制人,为宗庙社稷除害。最先站出来的就是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皇子争储,既是国事,也是皇家私事,长孙无忌与秦王,既有布衣之交情,又有外戚之权重,他据理力争,本属自然。而尉迟恭作为外臣,又是叛臣旧将,能够让他直言不讳的,唯一片光耀汗青的丹心使然。他言辞义愤,劝谏主上:“人情畏死,我们以死效力,这是天命所授予大王的。如果大王不顺天命,则反受其害。您这样是因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啊。”见秦王犹豫未决,复言,“您处事犹疑,不可谓智;临危更乏决断,不可谓勇。”

在众人的日夜劝说下,秦王痛定思痛,决定肃清宇内,与幕僚们议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府中将士摩拳擦掌,迎接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硬仗。玄甲军将重出江湖,再现护国神威。此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玄武门之变”。

神秘的太白金星感应到未来唐王的决断,六月初三,于天空之南再绽神异之光。上天的警示震动了大唐天子,秦王趁机密奏太子和齐王的罪行。太子闻讯惶恐,率齐王逼宫,向玄武门策马疾驰。

初四,秦王亦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众将士入朝,埋伏在玄武门处。正与邪,此长彼消,终于在玄武门正面对阵,等待最终的决战。太子、齐王刚抵临湖殿,忽觉情势有变,调转马头驰向东宫,秦王见之,在后呼唤。齐王弯弓搭箭准备先袭,却由于心急,一连数次拉弓未满,箭矢无法射出。秦琼还了一箭射死建成。尉迟恭,更是第一个赶至秦王身边。

齐王受箭伤坠马,而秦王坐骑受惊,载他奔入玄武门旁的树林。林中枝叶横逸,秦王不幸被树干勾住,跌倒在地一时无法起身。被仇恨蒙蔽心智的齐王起身赶来,夺过秦王之弓,欲勒死皇兄。秦王命悬一线,大唐的未来将毁于这弓弦之上。忽然一声大喝不知所起,齐王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尉迟恭虎目圆睁,身上的兵甲在青阳下泛出圣洁的神光。

齐王自知不敌,向武德殿狂奔,去寻父皇庇护。然自作孽,不可活,尉迟恭快马扬鞭,一箭射去,将其就地正法。

君臣之间相视一笑,历史安排他们又一次并肩御敌,尉迟恭忠心护主,不计个人生死,一次次救秦王于危难。

太子余孽贼心不死,调集兵马两千人,疾驰至玄武门准备复仇。皇宫一日之间连陨两位皇子,已损国本,现又牵连出一场血染宫墙的内斗,大唐国运更现动荡。就在这时,一位大将军拾阶上城墙,他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悬示于众。太子余党顿失战心,溃不成军。玄武门之变落下帷幕,尉迟恭这才步下城墙,将两位皇子的尸身妥善安置,等待着大唐天子和秦王最后的审判。#

来源: 责任编辑:张宪义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决策之鉴:名世英宰

作者:默安

袁盎/网路图片


用智慧对付邪佞

西汉文帝时,宦官赵谈曾经害过袁盎,袁盎哥哥的袁种,给袁盎出主意说:“您和他(指宦官赵谈)争斗,最好在皇上面前羞辱他,使他当众出丑,从而不受重用。”

有一次,汉文帝外出时,赵谈陪坐在御驾的右边,袁盎向前奏道:“和天子共同乘坐六尺御车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陛下怎么和受过刀锯之刑的宦者同坐于御车之中呢?”汉文帝笑了笑,让赵谈下去,赵谈流着泪下了御车。从此以后,赵谈渐渐失宠于汉文帝了。

东晋时,中书令温峤,准备离开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王敦(当时王敦有叛逆之图).但却害怕王敦的谋士钱凤,为王敦出主意来陷害自己。温峤(字太真)便藉着王敦为自己设宴饯行送别之机,站起来,装成不胜酒力的样子,向每个人劝酒,走到钱凤面前,随手打落了钱凤的头巾,脸色大变说:“钱凤是什么人?我温太真劝酒,你竟敢不喝!”等到温峤出发之后,钱凤进来劝说王敦道:“温峤和朝廷的关系非常密切,此人不一定可信。”王敦说:“温峤昨天喝醉了,对您略微有点不好的声色。你怎么能够藉此说他的坏话,离间我和他的良好关系呢?”因此,钱凤的奸谋,没有得逞。

袁盎和温峤用智谋去对付奸邪小人,真的就起到了作用。(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十《袁盎温峤》)

无难生非

真正英明的帝王,并不害怕困难多,而是害怕没有困难。原因是:一旦没有了困难,就容易贪图安逸,不思危亡,所以说:“只有圣明的国君,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反面例证:

假如秦国不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二世也未必会很快灭亡:假如不是隋文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又征服了四周的少数民族,隋炀帝也就不可能有条件大兴土木,骄奢淫逸,终于导致隋朝的灭亡;如果十六国的前秦皇帝苻坚,不去平定凉国(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带),攻取蜀国(今四川西部一带),灭掉燕国(今北京以北以西的地方),翦除代国(今内蒙中部和北端),也不会头脑发热,征集九十万人马,去攻打东晋,招致淝水大战的失败:五代时后唐庄宗,如不灭梁国,攻蜀国,也不致于口出狂言,荒淫专横,终于招致了李嗣源发动的兵变,最后自己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南唐李景,如果不去攻取闽国和楚国,也就不会有淮南的大败了。

正是:
多难可以兴邦,淫逸足致丧亡;慎终如始俭约,谦谨和气吉祥!
(《容斋随笔》卷六《畏无难》)

名世英宰

西汉曹参,担任相国的职位后,谨尊萧何行之有效的法典,无增无减,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然而,当时他能使天下稳定,国富民殷。

东晋王导,身为三朝,清静无为,而国家岁计有余。王导末年不操心政事,当别人误解他的时候,他甚至还曾自叹说:“人们都说我糊涂,后人应当好好考虑一下:我为什么糊涂?”

东晋的另一位宰相谢安,不拘小节,志向高远,守法不变,表现出无所作为,绝对不胡乱折腾。

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他们的功劳,大到史传已无法全部记载下来。

宋初韩王赵普,凡是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告发和揭短的奏书,都把它们放入两口大瓮中,倒满后,就把它们全部烧掉。

宋代的李沆,也是一位大智若愚的贤相。每当各种建议,呈报上来时,他都不批准,而主张不变改行之有效有益的祖宗之法,并对人说:“我就是以这种方式,使百姓安居乐业,来报效国家。”

上面这几位君子的本意,都不是想吹嘘自己,沽名钓誉,然而他们所行的善事,却都家弦户诵,人人称赞。他们真是闻名于世的杰出贤相,怎么能说他们无所事事呢?(《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

治盗二法之比较

汉武帝末年,全国各地盗贼并起,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聚众成群,多者达数千人,少者也数百人。武帝针对这种情况,就派使者穿上官服,手持节杖、虎符,调兵遣将,攻击盗贼,严令剿灭,斩杀无数,甚至有一万多首级。又制定了一个《沈命法》昭告天下。规定:群盗兴起之后,而不及时发觉上报,发觉之后而没有捕获到规定标准的,食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乃至下级官吏、具体负责搜捕盗贼的人,全都处以死刑。

自从《沈命法》发布之后,那些下级小吏害怕被杀,既使有盗贼出没,也不敢上报,恐怕无法捕获,又且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下相互隐情不报,用来逃避法令条文的制裁。

光武帝时,各地盗贼峰起。光武帝就派遣使者到郡县,采取种种手段,听任盗贼之间彼此指摘揭发,如果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个人的,将免去这五个人的罪过。即使负责搜捕的小吏徘徊观望,拖延时间,避其锋芒,甚至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究问罪。按照擒获讨伐的实际功效,来进行奖赏。按照法令,刺史、太守、县令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若有盗贼而收伏搜捕,以及害怕萎缩、丢弃城池、不能坚守的,都不予治罪。使得大小官员,不再害怕动辄获罪,只是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衡量功绩的大小。只对那些故意隐藏包庇的,才予以治罪。于是名地官吏,便互相帮助,认真追捕,盗贼便迅速瓦解了。

这两件事,都是如何治理盗贼的。相比可知,汉武帝的严厉之法,不如光武帝的宽缓之道。他们的效果迥然不同,显而易见。(《容斋随笔》卷十一《汉二帝治盗》@*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济世救民刚正敢言的耶律楚材

作者:皇甫容

耶律楚材塑像(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他是一位契丹贵族奇才,从小博览群书,天文、历法、术数、医卜、释儒之道无一不精。身为辽国开国之君的九世孙,显赫身世若锦上之花,为他传奇的再添精采。他秉性刚烈,直言进谏敢触龙颜,言语刚正又不亚于魏征。他以“治天下之匠”的胸襟,力济苍生,使上百万百姓躲过屠戮得以保全。他就是帝国的——耶律楚材。

千年际会风云异 一代规模宇宙新

耶律楚材曾说:“予幼而喜佛,盖天性也。”因为天性,从小喜欢礼佛,因此他曾在1215年至1218年之间,在燕京报恩寺向宗师万松行秀学佛。他不惧暑雨祁寒,修行参禅三年,进入“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的境地,被宗师纳为佛门俗家弟子,法号“湛然居士”。

成吉思汗听说这个契丹贵族奇才是辽国宗室后裔,就派人找到他,向他征询治国大计,并任命他为辅臣。

1218年,受蒙古帝国保护的商团,遭邻国花剌子模所害,财物被洗劫一空。逃出生天的商人将此情况报告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派使者前去花剌子模交涉,不料使节一行同样被杀,成吉思汗由此大怒,便率领诸子西征。

此次西征的军容极为壮观,对此耶律楚材描述道:“金鼓銮舆出垄秦,驱驰八骏又西巡。千年际会风云异,一代规模宇宙新。”

一天,行秀禅师来看他,却看到耶律楚材正在吃谷皮、菜根,就说:“是否太节俭了?”耶律楚材说:“昔日燕京被围,绝粒六十日,予守职如平常。及扈从西征六万余里,备历险阻而志不少沮,跨昆仑、瞰翰海而志不加大。汪汪法海涵养之效也!”

西征六万余里,不畏艰辛,惟“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超然情怀昭世间。

扶持尧舜济斯民

道家高人丘处机携“欲罢干戈致太平”的初衷,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到蒙古,劝谏成吉思汗:“欲获天下,必须持有不宜杀生之心”。在驻地,丘处机曾对耶律楚材表心迹:“普天之下,大地苍生都正在遭受着犹如凌迟般的痛苦,因此不辞万里之遥,顺天而行,救拔世人。”

而以“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为志向的耶律楚材回答道:“天下干戈未尽,早已令我伤神,常自恨虚名耽误此身。倘不能制止百万强师,也要以微薄之力,匡扶尧舜之道,救济庶民。”

当蒙古军远征东印度,军队行至铁门关时,一只头上有角、身形似鹿而尾巴像马的绿色野兽,以人言对大军说:“此地不宜进攻,请大汗早日收兵。”成吉思汗问耶律楚材:“此为何兽?”耶律楚材告诉他:“这是罕见的瑞兽,名为角瑞。他能言天下四方之语,且好生而恶杀。这是上天降下的警告。希望大汗能秉承天意,保全民命。”成吉思汗听后,即日班师回国。

从这件事也可看出,丘处机和耶律楚材这两位高人,在风云际会之下,以道家的清真、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恕,化解着蒙古大军的暴戾。

敢言的“治天下之匠”

当时有个西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矢闻名,常常自夸武力胜于耶律儒者之辈。耶律楚材一笑置之,只说:“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不用治天下匠耶?”

因耶律楚材通晓历法、善观天象,更精于占卜,成吉思汗每次出征前,都会命他卜卦以占得失,大汗亲自烧灼羊胛,以祈征兆。正史中,记载了耶律楚材预言的几件事,其预测之准,令成吉思汗颇为叹服。

一年盛夏,天空弥漫着玄冥之气,耶律楚材对大汗说:“这是克敌制胜的吉兆。”当轰轰隆隆的雷声于寒冬陡然响起时,耶律楚材预言道:“回回国主将死于郊野。”夜晚,他见长星横越于西方,预言金国女真即将易主,次年1224年,金宣宗果然去世,所言均得应验。

在终日奔走于东征西讨的蒙古帝国中,耶律楚材置身于政权的中心,以过人勇略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保护庶民和中土文明。成吉思汗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谏言重于九鼎 敢言强于雄兵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耶律楚材的谏言就带着九鼎之威、雄兵之武。

蒙古军攻打金国时,即将攻下汴梁城。大将速不台认为金人抵抗蒙军时日长久,将士多有死伤,故主张焚毁城池,杀光百姓。耶律楚材听闻消息,立刻上奏进谏:“将士四处征伐,在外奔驰数十年,无非就是为了得到土地和百姓。倘若尽杀城民,那些能工巧匠、典籍厚藏的富贵世家,都会毁灭殆尽。空旷之地,没有子民耕种,这又有何益?”

耶律楚材据理力争,保全了汴梁城内一百四十七万百姓的生命。除此之外,耶律楚材又请求派人入城,寻找到名为孔元措的孔子第五十一代孙,耶律楚材上奏请求袭封孔元措为衍圣公,并封给林庙土地。耶律楚材命孔元措招收太常礼乐生整理乐礼,并让他召集天下名儒,传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进入到东宫讲解。耶律楚材又率领所有的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使他们得知圣人之道。

身为一国之相,耶律楚材以仁义之心、敢言之勇,抵挡巨大的压力,从彪悍的铁骑下救出上百万百姓,也避免神传文化陷于更深重的毁亡,蒙古帝国逐渐掀起“文治兴焉”的局面。

路转运使吕振、副使刘子振因贪赃枉法犯下大罪。窝阔台责问耶律楚材,为何尊敬孔子的儒士中会有此不肖之辈?耶律楚材回答说:“圣人之名教,凡是拥有国家者,无不遵从,就像天有日月一样自然。岂能因一个人的过失,就使千秋万世常行之道,唯独废于我朝。”

窝阔台驾崩后,乃马真称制(即垂帘听政),听信奸佞奥都剌合蛮之言,导致国政紊乱。乃马真后曾下旨,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令史如果不记录下来,就砍断令史的手。耶律楚材获悉此事,直接骑马奔入驻地,对皇后说:“若朝令合理,老臣自当奉行,与史官何干?如法令有违常理,当然不能执行,死尚且不怕,断手又有什么可怕的!”此话令皇后非常震惊。但因耶律楚材是先朝旧勋,随太祖、太宗创下彪炳功绩,所以乃马真后对他既敬重又忌惮。

耶律楚材以“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为乐;以“持盈守谦,慎终如始”为戒;以“君子得志独洁行道”为志。于当时战争的天时,在青史上镶嵌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奇星。

“安得夔龙立廊庙, 扶持尧舜济斯民”,一腔热血洒向崎岖世道的耶律楚材,身于乱世禁中,心随淡荡金风,他去世时,倾国悲哀,蒙古人如丧亲友,汉官流泪凭吊,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是: 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 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来源: 责任编辑:林斌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