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能展现魅力与性格的“笑” 有哪些意涵?(图)


笑容流露情感与性格,以及当下的状态。(网络图片)

在生活中,笑是一个人的流露,笑是一个人的生活感悟,笑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笑是一种无声的表白,笑表现了人的性格。

抿嘴笑

抿嘴笑的人在恋爱的时候不够大方,他不会很明白的表示出来人家约他好还是不好,就是连笑也要盖住就对了,或是说他到底答应不答应或者要不要主动约人家,在态度方面他也表现的不够大方,因为他天生就有点不够自信。

第二就是会顺从对方,尤其两方争执,他喜欢对方,对方又比较强势的时候,甚至对方吼他,他还是会选择顺从对方。长期捂嘴笑的人,一旦结了婚的话,男的会惧内,女的会怕老公,因为这类的人是比较内向一点。

笑时露牙龈

笑时露牙龈的人,他的优点就是才华很不错,但露牙龈的人在感情运方面,会比较不专。

第二种就是容易受到引诱,他比较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且男生女生都一样,会容易遇到桃花劫。笑时露牙龈的人,比较爽朗、率直,很容易把感情表示出来,所以可能会引起夫妻口角,而且表示在床上方面比较热情。

微笑时看不到牙齿

这类的人通常是政治人物跟商业人物,很成功的商业人物常常笑不露齿,这种人的感情运的特色是不会随便去追求人家,因为他怕丢脸,而且他想的很好,要确定这个人追得上,他才开始下手,他觉得值得追他才追。

第二表示感情满专一,因为他既然决定要追,就表示不是他容易随便追,他通常都是很珍惜,会好好的保守住。此外,他的处理感情方面的手腕很高明,因为他有心机,看不到牙齿的人,他什么东西都想在里面,头脑又想得快,他处理方面都很高明,都不会说让人家受伤,或者受伤至少能够化在最小的状况下,把事情处理好。

各类的笑

捧腹大笑,表现了性格的坦率。

皮笑肉不笑,表现了性格的诡诈。

嘿嘿冷笑,表现了性格的高傲。

嘻嘻讥笑,表现了性格的轻蔑。

掩面微笑,表现了性格的羞怯。

吃吃傻笑,表现了性格的呆板。

迎合苦笑,表现了性格的忧郁。

心笑嘴不笑,表现了性格的深沉。

哈哈狂笑,表现了性格的豪放。

识妄狞笑,表现了性格的阴险。

奉迎谄笑,表现了性格的巴结。

暗中窃笑,表现了性格的贪婪。

朗朗常笑,表现了性格的活泼。

责任编辑:清净有道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敬佛种下善缘!古代皇帝崇尚佛法的事迹(图)

作者: 陆真 整理


梁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信佛的皇帝。(网络图片)

在几千年以来,佛陀的教法一直兴盛不衰,并且世间上有很多地位高贵和知识丰富的人,舍弃了富可敌国的家产、显赫的地位和权势,精进地在佛的教法下修持。

在以前漫长的佛法传播历史中,有无数的大德和护法居士,不顾自己的一切,在对各种邪知邪说的斗争以及佛法弘扬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古今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如一些帝王将相,国家元首,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家,同样崇敬佛法中的高僧智慧和高尚品德。

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认为,学佛是一种低层次的盲目行为。在末法时期的今天,出现这种想法,也不足为怪,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从历史上看,、藏地、汉地的历代帝王,对佛教都非常推崇。比如从印度圣境来说,乐行王、影胜王、阿百王三大贝拉王,以及三十七代暂扎王,都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在藏地从拉脱脱日王到极乐五代的赤热巴巾的历代国王,也都身体力行,弘扬佛法(详细可参阅《青史》、《红史》和《白史》)。

在汉地,自从西汉佛法传入后、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排斥的国王只有三武一宗四位,其余的都致力于佛教的弘扬。

现摘录数则汉地皇帝,出家、学佛、洪法的事实,介绍如下:

一、

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虔诚事佛,以佛法治国,并拜法云、云光、宝志三大高僧为师。他的皇后虽然美丽,却嫉妒心强,又诽谤三宝,年青时即死去,堕为巨蟒,讬梦给梁武帝:请求超度;因此,梁武帝依据佛经,着成十卷忏法(俗称《梁皇宝忏》,此书直至今天仍盛行不衰)。又在造完水陆大斋的仪轨后,梁武帝手捧仪轨,跪在佛前,极其虔诚地祈祷:“若仪轨合乎圣理,则使佛前灯火不点自明,否则灯火仍旧黑暗。”说完拜下,刹那间,灯火通明。

又,梁武帝在惠约禅师前,受了戒,当时向禅师顶礼时,请禅师向外保密。于是,禅师也合掌,入于净瓶中,后又化为五彩云朵,而出净瓶。禅师也请武帝向外保密。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从大乘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诏示全国僧人都断肉食素,使素食成为流传至今的汉地佛教一大优秀传统。

梁武帝还三次舍身寺庙,讲经说法。

二、

佛祖涅盘后,中国的汉武帝,开辟了西域交通。至南北朝时,梁武帝派遣几个使者,至西域访求佛法。他们随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

梁武帝浏览了两卷经文,就声言要皈依佛门。他成了中国第一个信佛的皇帝。此人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代世孙,俗名萧衍。后来,他度了很多人出家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装金。这还不算,他自己还披上袈裟,手持金钵,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俨然一个佛门大法师。

三、

隋文帝小时,由智仙神尼,把绽扶养长大。后来在南京栖霞山造塔,回向智仙神尼,塔中铭文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同时,在全国各地落成了三十多座佛塔。各地都有瑞应奏闻,隋文帝感慨地说:“佛法重兴,立舍利塔,必有感应。”隋文帝因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故曾自称:“恍然若觉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四、

二十多岁登上皇位的唐高宗,自小便受菩萨戒,与其父亲唐太宗一样推动佛教事业,礼敬玄奘法师等有道高僧,并经过辩论后,决定:出家人不用顶礼国君。

五、

唐肃宗在登基初,即请一百多位出家人,在行宫朝夕诵经,祈祷国泰民安。干元年中,诏请密宗大师不空,于内宫建道场修护摩法,为皇帝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并诏令天下:各州郡建立放生池,共建有八十一所。

六、

中唐时的唐宣宗,在登位前,也曾出家多年﹔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师﹔元朝的撒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前,也做了八年的沙弥。

此外,朱元璋的嫡孙建文帝,登基后,因被其叔父夺去皇位,而出家直至命终。如此事例,俯拾皆是,恐繁不录。历代贵为天子者,尚如是尊重佛法,今日诸不信者,凭什么认为学佛只是低层次的盲目行为呢?

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纪元148年来华,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七、

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古新罗(即今韩国)的王子,于纪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王菩萨化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八、

五代时吴越王钱布缪(852—932年),小时曾受高僧洪堙指点,发达后见洪堙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乐业。

九、

唐代开国君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出家当和尚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高洁行为,即使是帝王将相想做,也不是容易做得到的。)”

十、

南宋皇帝赵显,四岁时即登基,后来宋朝被元军所灭。等到赵显长到十八岁懂事的时候,由于亲眼目睹了人生无常的幻灭的道理,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宋皇帝,他并没有去执迷于诸如复国之类的大梦,而是决心走上一条追求真理,彻底解脱的学佛大道。他毅然出家到了西藏的萨迦大寺,潜心于佛法的修证。

这样,不仅消除了当时元朝皇帝为绝后患、而想铲除他的念头,并且他也从孜孜于佛法的修学中,获得了超越世间的无上快乐,最终成为了藏汉佛经的翻译大师。

西藏人民,至今还在怀念赵显、这位佛门中的帝王高僧。

十一、

梁武帝出身高门,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对儒学、佛学,尤其精通。
他勤于政务,“冬月四更竞,即起视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他能活到八十六岁,主要得益于俭朴的生活作风。受佛教的影响,他从来不吃山珍海味,只吃菜羹、粗饭,而且每天只吃一顿。他穿的是布衣,帽子三年一换,被子两年一易。“后宫贵妃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饮酒,非宗庙祭祀、大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

他对臣下说:“朕绝房室三十余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受生不饮酒,不好音声,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日常一食,昔腰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余,旧带犹存。”

身为帝王,梁武帝能够舍弃几乎所有的物质享受,过着一种粗茶淡饮的俭朴生活,不能不让人佩服。

(待续)

责任编辑:清净有道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纽约客推荐 来大都会20件值得做的事

玉玺--皇帝老爷的印章(组图)


“八征耄念之宝”御宝交龙钮和田青玉玺。

印章集实用与玩赏于一身。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印章,又称为图章,称“玺”。如《小尔雅》上载∶“玺谓之印。”及东汉蔡邕《独断》曰∶“玺者,印也。”秦朝前,无论尊卑印章都泛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只能称“印”。


1796年镌刻之乾隆玉玺。

古代用玉作印始于战国时代。秦时,皇帝用印多为美玉刻成,并饰以龙纹及虎形印纽,故又称为“玉玺”。如蔡邕《独断》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臣莫敢用也。”及《说文解字》∶“玺,王者印也。”

《后汉书?徐璆传?章怀太子?注引卫宏》载,秦始皇获蓝田玉雕为印信,其印纽上盘有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秦玺”。

1796年镌刻之乾隆玉玺。

秦王子婴降汉时献出了“秦玺”,汉高祖即位后就佩带此印,世世相传,称“汉传国玺”。后来,唐朝时改称为“传国玺”。历代帝王都以得到此“传国玺”为符瑞,视为“君权神授”的正统象征。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使“传国玺”屡易其主,也因而辗转流失。

印章出现始于商朝后期或商周之间,在战国时代逐渐盛行,而完备于。印章可分为官印、私印,各代表了官府及私人的往来凭证。印章随着朝代不同,也有多种不同名称。

先秦前,官、私印都称“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印”,最早出现于秦官印中,而汉朝有官印制度,诸侯王用印称为“玺”,列侯、御史、中二千石官吏称“章”,千石至四百石官吏则称“印”。


遗留的玉玺。

汉朝的用印,一般都不称“印”而叫“章”。军事行动中因需要而临时任命将军,并以刀在印面仓促凿成印章,故称“将军章”,是汉印中比较特别的。唐朝时,以印的大小来区分官位高低。武则天篡位后,认为玺与死近音,故改玺为“宝”。唐以后,玺、宝并用,官、私用印又有记、押、关防等名称。

古籍《释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另东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及《说文》上载∶“印,执政所持信也。”所以传国要玉玺印,皇帝诏策、官爵任免、命令发布、通关边防都要用印,私人交易往来合契、书画落款也要用印。

由此可知,印的内涵就是“信”,即昭诚信,代表本人。


圆明园中被盗走的乾隆玉玺。(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责任编辑:飘蓬徜徉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行家一出手便知高低 评监书法为何失误?(图)

作者: 轻描淡写


萧诚一开始就提及字帖是王羲之的真迹,因而令李邕出现了误判。(网络图片)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可以指褒奖专家过人的辨识能力。可是,当在某领域享有高名,却出现辨识错误,不识得人才的情况时,难免遭人讽刺,质疑其是否空有虚名或存心掩才。

李邕鉴字,前后不一

唐代封演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李邕鉴字〉的,隐约暗讽了李邕鉴赏高才者的书法的能力:

萧诚致力于练习书法,李邕总说自己会监别书法,两人当时都在南部地区。萧诚有次写了书法,就将称意的作品呈现给李邕监赏。可是,李邕总不认可。萧诚痛恨李邕要掩蔽自己,遂故意制作了几幅古帖,朝夕把玩着,让作品因而变得模糊暗淡。看见作品的人,都以为那书法已经具有百年历史了。

萧诚向李邕请教,说:“我这里有王右军的真迹,珍藏保存已久,想要呈现给大匠(技艺高明者)您看。”李邕当然是欣然答应了。

萧诚故意延迟了数十日,都没有将王右军的真迹拿出来。后来又讨论起这件事时,李邕执意要观赏书法,他说:“已经答应了却又不拿出来,这难道不是诳骗人吗?”萧诚就命令家童返家去取作品来,可是家童却没有顺利拿到。

萧诚吃惊的说:“之前有某位客人来看过书法,应当是被偷拿去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许久,才又说:“我放在某个地方,遂就这样忘记了。”就急急令仆人回去拿。当仆人取了作品来之后,李邕反复把玩、推究着字帖,没有怀疑其中有诈,还说它是真迹,自己生平从未见过。在座的人都以为果真如此。

过了几天后,萧诚寂静无声的等候李邕的宾客云集群聚后,才告诉李邕说:“您总不认同我的书法,之前呈给您的数张字帖,乃是我在年幼时所写的作品,您为何说那是王右军的真迹呢?您的监赏力又何在?”

李邕听了,十分愕然的说:“试着再拿来看看。”等到字帖拿来时,李邕稍稍打开检视,置放在床上,说:“仔细再看,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萧诚有意而为 李邕监赏失误

此文直述了书法家李邕虽怀名声,但在监别家萧诚的书法作品上却出了差错。在萧诚刻意的铺排下,李邕犯了一大毛病,那就是先被名号头衔给蒙蔽了辨识力,在对照前后言词不一间,失误尽露。

萧诚安排说自己有王羲之的字帖,初始这一说,就已经让李邕先产生了一个概念:字帖是王羲之之手。那么,即使李邕在观赏字帖时,觉察到有任何不妥、不合理之处,亦会因为王羲之的名声而自然消逝。毕竟,在盛名之下,一切都会瑕不掩瑜嘛!作品既是王羲之亲手写的,还有什么缺点能明显到被他人看得见?“受到盛名所遮,而看不见某些事情”这类的错误,似乎我们大家都会犯的谬误。说得好:“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或许,这一例能让我们探得自己是否具有此项毛病。

据说萧诚善于推敲,书法造诣也好,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说是具足了独创性。想必,萧诚当时确实也是十分自信与自负的,否则怎敢冒充一大名家王羲之的真迹呢?他自然是在屡次得不到李邕的赞扬与认同,而心生怀疑与不满,才决意探看李邕的监识能力,并以此展示自己的笔墨。或者是,萧诚看出了李邕的其他意图?

在萧诚的巧妙排演之下,当他一说出“字帖非王羲之之作”的真相后,理当令早已认可的李邕愕然。随后,已经推翻了先前既定认知的李邕,再度监赏字帖时,说出另一番不同论调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不过,那是李邕监赏力有问题,还是他原本有意打压才华者,所以压根不认同萧诚的能力?

在这个故事之后,还有其他的轶闻。据说,李邕从那一次之后,再也不敢小看萧诚及其书法了。当然,能有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敏捷的萧诚有意而为所产生的。

参考资料

严杰译注﹔周勋初审阅《中国名著选译丛书67唐五代笔记小说》(:锦绣,1993)

萧诚(百度百科)

来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韩世忠和梁红玉的儿子韩彦直的轮回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印象深刻的梦,有些梦境太不现代,因此常有人怀疑是跟自己的前世有关,是否如此呢?一个朋友转来一首曲子(注:附后),说是作曲者根据自己梦境里的音乐而创作,特别的是,作曲者说道:梦境是抗金,击鼓的现场,肃杀而悲壮。这是他小时候的梦境,他曾因此找遍相关音乐,却没有发现这曲子,于是他开始学习音乐,长大后他一直尝试把这曲子还原出来,直到最近才算是比较像了。

我把曲子听了几遍,作为在那个演绎“忠孝节义”的时代里转生过的我非常有着共鸣。

那是一个“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时代,面对金国的强敌,南宋王朝怎么做才能站得住脚,这就是摆在偏安王朝面前的问题了。索幸还有岳飞、韩世忠等人能抵挡金国一阵子,换得南宋留守半壁江山。

回望前尘,作曲者之所以能够把人喊马嘶的战场,化作一场悲壮、而雄浑的音乐,这其实只有一种原因:当时他在梁红玉的肚子里。也就是他是韩世忠和梁红玉的儿子

现代人讲究胎教,胎教有没有用?有的。当韩彦直被动的跟随妈妈上战场,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击鼓声、电闪雷鸣等等一切,就如同我们现代人听广播剧一般。还有一点比较特别,在出现大战时,在另外和人间层次差不多的空间中也同样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只不过那些事情会有一定的音乐的表现。这就如同同步录像机一般,只不过通过录像机播出来的是带有音乐的声音罢了。作为腹中的胎儿,其实是很灵通的。他在这个时候可以听到另外空间的音乐声,而随着人出世,年龄的逐渐增长,心性受后天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心地不如从前那么纯洁。原有的特殊能力,也就逐渐的失去了。所以在中国七十年代末出现小孩用耳朵可以识字的现象,正是因为如此。

后来韩彦直出世之后,也亲眼见证了那些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使之铭刻于心底。从而造成了今生在小的时候能用梦的方式想起从前的经历。今生用音符来完成自己对从前记忆的追寻吧。

写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说,那每个人前生前世都很多,那么哪种情形会入梦呢?这个问题其实很是繁琐。就我所知的部份简而言之有两种情况:从前某一生自己受过很大的“刺激”,这样的情形,一般今生会入梦,而且会经常入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今生有一份责任,某一生所说的承诺,但没有完成的事情,今生容易入梦,需要“再续前缘”“了却前愿”。

说到“刺激”,这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我这里所说的“刺激”,不是仅仅指反面的、不好的或者让人受到伤害的;而是包括反面,也有正面的,一般的指是突如其来的好事或者坏事,或者在不经意中、处在特殊的情形之下,自己的思想受到过很大冲击而出现的对其印象深刻的表现。

作曲者并不清楚这个转生的因果,但是他却说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说他认识俩对夫妻,而这两对夫妻据说都是韩世忠与梁红玉转世。这种情况的确少见,但并非没有,比较常见的同一世里有好几个人都是历史上某个人转世,正如在本系列的序言中我就交代过这方面:我们一般人都听说过人有三魂七魄,如果借用修炼界的说法,人由一个主宰,同时还有几个副元神主宰(不同人副元神数量不同一般为三到五个居多),历史上的某位名人也不例外,这是神造人时就已经安排好了的。当历史上某位名人的不同副元神,今生分别和不同的主元神组合,成为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人,这不很正常嘛。(注:这方面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法轮大法 各地讲法三》“大纽约地区法会讲法”p22-23页有明确记述)

作为历史上的某对名人夫妇也是一样。如果那辈子夫妻之缘未了,这辈子有那种机缘的话,就又当上了夫妻。而且不同的主元神或者副元神再相互组合,又会成为另外一对夫妻,这也是有可能的。要想更多的了解生命和人生的奥秘,就请读者静下心来看一看那本叫做《转法轮》的书吧。相信您看后会受益无穷的。祝您好运!

关于韩世忠和梁红玉的轮回,我已经在几年前写过了,这里就不多写了。(见 韩世忠和梁红玉的轮回故事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韩世忠和梁红玉的轮回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提到梁红玉这个名字,稍微熟悉中国史的人都了解,她是跟岳飞同一时代的人。是指挥南宋军兵帮助丈夫大败金兀术于黄天荡的女中豪杰;是因韩世忠不听其劝告,贻误战机,导致金兀术逃跑的事情,而向宋高宗请罚的义女。其才干与胸襟我想可比花木兰和穆桂英。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战争是男人的事情?而在梁红玉这里,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为了可能。

基于以上的想法,本文就好好写写这位在乱世中一鸣惊人的巾帼英雄!

史载:梁红玉,淮安楚州人。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也就是1102年,卒于1135年(一说:卒于1153年,不对)她的一生正好处在宋朝处于长期的内忧和外患之中。她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大将,统领一方军队。她生长在这个环境下,而且她虽然是女孩,但是却有一种男孩那种“刚”劲儿,喜欢舞枪弄棒之类的。后来她家道中落,父亲和爷爷因对方腊之乱平叛不利而被杀。她无奈只好被家人卖到京口官办的妓院中。

因她有一身的好功夫,到了那里无人敢欺负她,她对那些来此嫖娼的公子哥们,白眼望天。谁也奈何不了她。

记得一日她到街上采买一些东西,中途累了,带着丫鬟在一家酒楼吃酒。正在愁眉苦脸的吃着,一位老道模样的人走过来,说:“贫道看姑娘有大将之容,将来必成大器。”梁红玉长叹一声,幽幽的说:“我是将门之后,无奈父亲因平叛作战失利被杀,我因家庭困窘而被迫成为一名官妓。老人家不要笑话我这个苦命人了!”老道手捻银髯(就是“白胡子”的意思)笑着说:“当年太祖赵匡胤在做将军的时候,曾经饥渴难耐因一个西瓜而被迫在地上打滚而充西瓜钱,哪个成大器的人不都得经过七灾八难的。所以你别为一时的境遇而黯淡了你的芳容。要知道你不但是将军命而且是富贵象,更会青史留名。记住一个‘忠’字。可惜太祖的江山气数已尽,再有能力的人也无力挽回,最多的之能让其晚灭亡一些日子。这是天意。不管怎样,每个人要在此时做忠与奸的展现,那历史都会铭刻的。希望你能与‘忠’字相连,因为这个‘忠’字你们会让后世的人们铭刻于心。……”说完老人不等梁红玉说什么,一伸手把桌子上的那壶酒拿起来一饮而尽,然后下楼,混入人中,不见踪影。

时光真的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大约两个半月之后。恰逢朝廷平定了方腊的反叛之后,朝廷慷慨劳师。军营中的人开始来到官办的妓院中玩儿。此时的韩世忠也在其中,他此时只是一个小头目,性格有些不拘小节,当他听说这个妓院中有一位“白眼望天”的梁红玉。特地过来看看。起初韩世忠只觉得她只是有些清高,而想故意挫挫她的清高,而故意指手画脚让她给铺床,伺候他。百般刁难她。后来梁红玉急了,伸手就要打他,结果二人在屋里摔起跤。摔着摔着他们在心里都为对方的功夫叫好。几乎同时撒开手,说:“且慢!”他们对坐在凳子上,互相把自己的姓名和身世以及志向都说出来了。都谈到要为了国家和黎民尽忠的事情。此时梁红玉把前些日子巧遇道长的事情跟韩世忠说了一遍。韩世忠备受鼓舞。当即决定要娶她为妻。只因当时韩世忠当官不大,无钱养活梁红玉。后来等机缘成熟了,他在军队中升官了之后,把未婚妻娶回来,先是做妾,后来韩世忠正妻白氏过世后,梁红玉转正成为正室(韩世忠,有好几位夫人,好几个)。

后来梁红玉帮着韩世忠把金兀术围困在黄天荡,因韩世忠的大意,而让金兀术逃跑。梁红玉因此上书给高宗要求责罚韩世忠。在当时传为美谈。从此南宋朝廷也得以延续一段时日。

韩世忠夫妇有一次见到岳云,并说,今生你我两家都是用“武”尽忠。将来如果有一日我们会用“文”来踏破贺兰山缺,一起朝天阙!
后来梁红玉于1135年在与金军作战时战死;韩世忠在岳飞和岳云父子相继被害之后,不久辞官,不问兵事,于1151年病逝。

时光流转,千年已逝,今朝我用我的笔,用我的心来缅怀这位在乱世中一鸣惊人的巾帼英雄,让我们秉承着此时的天意,再塑忠魂。不求青史留名只为问心无愧,无愧于自己的内心,无愧于那份责任,无愧这个时代!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轮回转世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两个月前我和朋友去一个景点玩,在那里遇到了惜缘的父母。他们见到我之后,惜缘的母亲,把衣服撩起来给我看其后背上的胎记。并说,这孩子来的时候正是孩子他爸因为警察抓走的那一天,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没看到爸爸,孩子太不容易了。给孩子写一篇故事吧。我望着孩子那可爱的脸蛋就答应了。

因为每个人在历史的轮回中各种角色都演绎过,在这里我就挑选一个没有写过的类别——词人来写这个故事吧。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时期的家、词人。

他少年孤贫,终生屡试不中。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着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用江西诗派的创作方法来填词,讲究点窜前人诗句入词,间用拗句拗调,爱用典故,提倡「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致使词的语意隐晦含糊,境界朦胧。姜词也讲求寄托和含蓄,喜用暗喻联想等手法。

《四库全书》中说:“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很多人都知道中华文化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代表类作品。秦汉时代乐府、唐诗、、元曲、明清。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各有特色,但又可以看出这也是发展丰富的过程。

在一个朝代,同一类的文学作品,风格不同。而且出现“争芳吐艳”的局面。

就拿姜夔所处的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来说: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称为江湖上的“骚雅”派,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这些大类别的派别里面,还能分出一些小的派别来。

其实作为宋词(秦汉时代的乐府等等也是一样)来说,这本身也是神传文化的一种。今天我们就以宋词为例,以姜夔为主人公写写宋词的来历:

在本次地球刚形成之后不久,有一次,一位负责本次人类文化方面的神,在天上的一座湖的湖心岛上,召开了一次法会。

这座湖属于四面环山的湖,只有一个狭小水道,让湖水流入下面的山谷中。湖心岛是一座大山,高耸入云,这是神造的通天湖心山。

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凡是有能力的神可以走来,飞来,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方式来都可以。可是这里不行,这里必须是上天传召或者有别的安排的神仙才能来这里,而且必须通过通天湖心山下来。

这里一般都是商议和有关的文化方面大事的地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每个民族,每个朝代应该出现什么,或者说应该奠定哪些方面的文化都十分的关键。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生活、繁衍;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文化内涵的奠定,会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在道德沦丧的今天,在人间洪传的可以让人们道德回升甚至可以达到重返天庭的法轮大法。

当这些神仙从通天湖心山下来的时候,湖面上涌现了很多的神女,她们穿着各色衣裳,跳着婀娜的舞姿,欢迎这些神仙。后来当负责安排人间文化的那位神出现的时候,那真是:

天女散花雅乐飘

地涌金莲瑞龙绕

手捧徐徐降

慈悲威严天地耀

众神齐拜,问候那位神仙。只听那位神仙说:将来在人间会有各类文化(说明:这里特指文学类别,这个类别在同一个朝代中容易引起共鸣效应和流传后世)方面的表现。需要神仙下世去奠定。我这里有一卷天书,这卷天书会无限分体,会自动的根据每个人自身的不同状态和上天的不同安排会得到不同的天书。有的是一份天书,这样的神仙,只需要在某一朝开创一种文化(说明:特指文学不包括其他方面的文化类别的开创)就可以了;有的会有好几份天书。那就是需要这位神仙在不同的朝代都要下世,去开创或者说奠定不同的文化。

说完那位神仙把手中的天书往天空中一扬,然后绝尘而去。

但见这卷天书在空中立刻分成很多的部分,由不同的小信使(他们如同西方的小天使一般,只是没有翅膀,穿着不同,神态各异,只是身高和胖瘦差不多少)捧着带着不同的颜色和表现落在了在坐的不同的神的跟前或者手中。有一卷天书本来该落于一位大罗金仙的手里,可是此时他的思想不够纯净,这卷天书就落在了通天湖心山的边上。这时正好有一位在天上曾经因疏忽犯过小过的神仙(这里就叫他“惜缘”吧),被罚,来到这里,此时他正在这里打坐,见一卷正天书朝向自己落下,他赶紧起身用双手去接,打开后只见上面有一幅动态画,还有音乐声。那是一幅城市的画面,似乎周围有着战火,只是这座城池还算没有被太大波及。看似很真实,一会儿又模糊了,看似模糊了,一会儿又真实起来了。在旁边有几个字:牌、名,律。此时的他悟性上来了:刚才看到有上界的神仙到此开法会,是不是我也有一份下世帮助开创文化的责任呢?此念一出,这卷天书就进入其脑中。这下子他立刻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此时那些神仙,有的接到一卷天书,有的接到数卷天书,在不同的天书中都有提示他们开创什么样的文化和怎样开创文化。(这些不能一一都写明,请读者原谅)

惜缘就带着这一卷天书在机缘到了的时候,辗转来到人间,在这茬文明的上古时期,陪着轩辕黄帝大战蚩尤,后来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成为周朝大军的先头部队的重要将领。后来在楚汉战争时期,项羽自刎前遇到,让项羽坐船渡乌江,以伺再起的的乌江亭长,在南宋时期,转生成为著名词人姜夔。

很多人对姜夔的身世表示莫大的同情:他是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人物,为什么一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呢?这一方面是其在上界犯过小错的报应,另一方面也和他前生的经历与选择有关系。当然还有其他方面。

同时也因为姜夔的词韵风格本身是上天安排好的,他只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完成好自己的使命。这些详细的就不多说了。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的轮回转世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我认识一位在社会上有一定阶层的朋友,他是一位非常有风度的人,而且思维非常的开阔。据说在大宗业务谈判的时候,他那种气度,让对方十分的佩服和赞叹。

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位朋友来到我这里,在闲聊的时候,自然的就谈到了“轮回”这个话题。

当时我说,我就不先告诉你们了,等我写出来,你们再看也不迟。

今天我就写一写这位企业老总的轮回片段。

中国历史上在正史中记载的有五位女:商代的妇好、隋朝谯国夫人、唐朝平阳昭公主、辽国萧太后、最后一位就是明朝

然而被正史记中列传记载的只有这位明朝的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明末著名女将。《明史?秦良玉传》中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概括起来就是这位女将军生在明朝末期,自小喜欢习武,后来嫁给土司、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后来帮助丈夫平定杨应龙的叛乱,丈夫蒙冤病故于狱中之后,与两位兄长一起挥师辽东,大战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其长兄战死。后来平定奢安之乱后二哥战死;进京勤王,其子眼中一箭。后来和天魔星下世的张献忠展开拉锯战。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陷四川,于成都称帝后派人招降四川各土司,当时秦良玉军事力量已经很弱小,其属下有建议投降的,有建议转移的,但秦良玉不肯投降魔王张献忠,作《固守石砫檄文》(附后),誓与石砫共存亡。于是秦良玉分兵守卫各处险要,张献忠之前与秦良玉多次交战被击败,虽然现在势力庞大,但还是对秦良玉有所忌惮,故而不敢靠近秦良玉守卫的石砫。而且因为杀人魔王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大肆杀戮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很多的百姓都逃难到石砫。因秦良玉作为石砫土司,将自己境内治理的井井有条,逃难百姓多去石砫等得以安居乐业。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与清军作战,兵败身死,而明朝也已被李自成所灭,秦良玉于不久后的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寿终而死。终年75岁。

秦良玉在明末清初的历史环境中,纵横华夏,驰骋疆场,用一生的表现来诠释了一个女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对手下将士的“忠”与“义”。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木兰从军》的乐府诗歌,在宋朝出现杨门女将,但在正史中没有记录这些女将的英烈壮举。就拿宋朝来说因当时属于提倡文治,抑制武治时代,对于一些武将在正史中记述的就少,甚至被有意避讳。所以杨门女将的英勇事迹没有载入正史,只是被后人写入中,才得以流传。这样一来上天为了弥补宋朝正史被阉割,而在明朝出现一位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女将军,就是告诉后人:巾帼英雄是存在的。

那么是哪些机缘让秦良玉驰骋在明末清初的中土大地上呢?那这要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在上一位总揽人间社会发展形势的神仙所召开的道场说起。

要说那次道场之前,我们先要交代一下昆仑山的作用:

其实作为昆仑山虽然处于中国的边陲,但在这个中国范围内的山脉当中,泰山是帝山,所以很多去泰山封禅,以求得上天的肯定。黄山是当初轩辕黄帝得道升天之山;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其他的名山各有其功用。然而昆仑山是地位比较特殊。这里经常是一些神仙和地上修道人沟通的地方。属于那种安排人间社会形势的“大本营”。商朝末年有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下昆仑山,扶周灭商;后来周穆王去昆仑山觐见西王母;再后来谋略家鬼谷子在昆仑山所教授的几个徒弟: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在春秋战国时期,对时局影响很大。

当时很多各门的修道人甚至一些僧人或者俗家的一些修炼人还有管理人间社会形势发展的一些神,在这里举行了一次聚会。

只听总揽社会发展形势的那位神仙(简称“上仙”)说:明朝的国运到崇祯皇帝的手里必须结束。到时候会用天灾来激起民变,同时将有两个天魔星(李自成、张献忠)下界,扰乱社会。但因为这两位天魔星不是上天托付治理华夏的人,所以必须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崇祯要斩“左手”,撤掉上天托付的人入主中原的屏障;扶“右手”,让这个人要抑制天魔星的邪恶。等待上天所托付的人,荡平天魔。期间还需要有一个人辗转在大明和起义军(或可叫做“天魔军”)还有后来入主中原的大清之间,为的是到时候成就一代圣主(康熙)的威德。

这位神仙说完后,环顾四周,这时有一位华山派人说,那我去当崇祯吧。我要即要有勤政之心,但又要有猜疑之癖好。就如同华山一般,一条路走不好,犹豫猜忌,就有葬身谷底的可能。她的师弟说那我就当要被“斩”的左手吧。奋力抵抗大清展现一种“忠”的表现。被崇祯杀害,是圆了崇祯亡明的“召唤”。

此时来自武当山的一位女道士说,那我就当崇祯的“右手”吧,我本身是女的,应了上仙的“右”字,而且我出身于武当,那我就用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武”的力量来表现“忠”和“义”,勤王,为国家平叛,虽然明亡是天意,但我要对天魔军进行最大限度的牵制,我要熬到天魔星的死亡,我才会瞑目。

此时有一位在俗世中修行的人说,那我就转生成那位不忠不义辗转于大明、大顺(天魔星李自成一伙)和大清之间的人吧。虽然会留下千载骂名,但要完成破除天魔军成事,熄灭明朝残余势力的火种,成为康熙树立威信的靶子吧。角色虽然有些反面,但也的有人演呀?虽然辗转于三个势力之间,但根本上是不属于这三种势力,最终会在云贵一带盘踞而终的。

听到这里,那位上仙一笑,到时候大清的皇帝和天魔星会由另外的神仙来安排。当然大清皇帝是属于正神下世,而天魔星,那自然会属于邪神下界,祸乱人间。

而大明王朝虽然到崇祯那里结束,但因为要给未来留下一份信仰或者说是文化(因为明朝的来历,是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参加义军,而此义军信奉明教,汉民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等方面都不一样)的力量,反清的抗争会持续很长时间。后来这批明朝人很多都会转生辗转到大洋彼岸(注:现今的的美国与加拿大)。信仰也就成为他们将来的立国之本,能够坚守信仰,并且同情、支持坚持有信仰的人。

而天魔星所带的一群人,将来会转生到这块大陆南端的一个小岛上(今天的新加坡),因为这两个天魔星是祸乱中土来的,会给将来在人间演绎真正的历史大戏的时候作为样板和铺垫。到时候为政者会夸赞天魔星,但勿容置疑的是,天魔星最终还是被杀,也印证了将来为政者的最终覆灭的结果。同时到那个时候,新加坡和周围的几个小国家会和那时的为政者串通,为害那时要传遍全人类的信仰。

上仙说完,这次道场就结束了。各种修行人都领命而去,有的修道人在后世中在中土也转生过,在本系列《梦回明末——明朝崇祯皇帝的故事》一文中我们也提到过,这些我们不再细表。

到了崇祯时代,天灾人祸频繁,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两位天魔星降世,严重的动摇了大明王朝的根基。袁崇焕护国保民全力抵抗后金(大清)结果因崇祯皇帝猜疑心过重而被杀;最终大明被天魔军所灭。后来南明诸王在一些将领如:史可法、郑成功等等先后的拥戴下,坚持抗清很多年。

秦良玉以一个女儿之身,血战沙场,谱写了一曲忠义之歌。而吴三桂作为明朝的总兵,后来本想投奔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手下贪得无厌(绑架了吴三桂的父亲要钱,而且霸占了他的小妾陈圆圆)这下子吴三桂被惹怒,转而投靠大清,并引领清军入关。为了平息汉人的怨气,他又打出反清的旗号。但后来又杀害了被缅甸土司的送回的南明永历皇帝。并觉得康熙年纪小,不能把他怎么样,而在西南搞独立王国,而称帝几个月。最后被康熙皇帝剿灭。康熙的削藩举措,成了康熙的伟大功绩之一。

围绕女将军秦良玉的话题限于篇幅我们就说这么多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那位千古女将的在危难时期的浩然正气和不屈风骨,附秦良玉所写《固守石砫檄文》全文如下:

为传檄布告我父老军士同心御侮事。慨自献贼犯蜀,石砫震恐,有议降者,有议迁者。呜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高皇帝以布衣提三尺剑,四征不庭,乃定丕基。今皇上神圣英武,独运庙谟,献逆虽狡,指顾成擒。我父老军士,奈何不详查虚实,妄听谣诼,滋长寇贼之威,挫馁军旅之气耶?本使以一弱女子而蒙甲胄者垂三十年,上感朝廷知遇之恩,涓埃未报;下赖将士推戴之力,思其功名。石砫存与存,石砫亡与亡,此本使之志也!抑亦封疆之责也!(完)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正见知音系列节目:神韵音乐

来源:

编者按:本节目是正见网正见知音节目中的系列节目。《神韵》系列节目为听众们介绍享誉中外的交响乐团演奏的部分曲目。每期包含一到两首曲目,通过音乐和方面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听众一起聆听和欣赏美妙绝伦的神韵音乐。

MP3 文件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本集节目中所介绍的曲目《创世》由神韵交响乐团演奏,版权归神韵所有。

请支持正版,购买CD和DVD请到神韵

http://ww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法轮功学员卖桃记

文: 大陆法轮功学员 来源:

我是农村学员,九六年冬天开始修炼法轮功,那时也不懂得太多的法理,只知道作为,就得按真、善、忍去做,用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种四亩多的桃树,每逢桃子成熟上市时,我都是按客户要求的质量规格用筐把桃子装好,从不以差的充好的,从不缺斤少两,从不和客户争价,客户们都愿和我打交道,以后又知道我是炼法轮功的,我的桃子就成了免检产品。

交桃的时候,卖桃的人都开着拖拉机用筐装着桃排很长的队,都想着自己的桃能检查过关,能多挣钱。当然客户唯恐收到差桃,赔了本。气氛非常紧张。收一车桃,客户要费很多口舌,费很大的精力,经常发生纠纷,打架的事时有发生。

轮到我交桃的时候,客户才长出一口气:“总算能歇一下,抽根烟了。”因为我的桃不用检查,直接上车。一次客户说:种桃的都炼法轮功多好啊,我多省心,我多省力,更容易赚到钱。

说也奇怪,桃长在树上的时候,看起来和别人家的桃也差不多少,没什么两样,可是到了市场就特别着眼,没有能比得上我的桃的。客户看了我的桃,再看别人的桃就看不上眼了。所以排在我后面的卖桃的人,都跟我说好话,请求我让他们先交,我排在后面交。如我先交了,他们的桃客户就看不上了 ,就过不了关了,我都尽量做到了。

记得一次换了新客户,只见我们当地管事的手指着我跟他说:他的桃不用看,也不用检查,他是炼法轮功的,绝对没错。没等客户说话,直接就上车了。后来我们当地管事的跟我说,我走后,客户可能出于不相信,也可能出于好奇,就从车上搬下两筐我的桃, 上下翻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真是好,好,好。”

我第二天去交桃,他在上正忙着搬筐装车,他大老远就看到我了,放下手里的活,站在汽车的最高处,大声喊“法轮大法好!”

市场上那么多卖桃的人都听到了。那是在二零零一年,是对法轮功最残酷的时候,他能当着这么多人喊大法好,也是了不起的。

有一次我去交桃,客户说:“你的桃不能总按原价了。”我不知什么意思,他接着说:“你的桃已经超过了我要的标准,每斤再加五分钱。”

还有一次,客户说:“你的桃先放一边,先不上汽车。”我又不知什么意思了。他说用你的桃堵车尾,我拉到东北市场上,买家先从车尾搬两筐看看,一看是你这桃就特好卖,边说边看着我笑。

在我这几年卖桃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直接的间接的知道了法轮大法好,知道了炼法轮功的都是好人,知道了炼法轮功的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明朝宰相张居正的轮回转世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记得小的时候看一本叫做《明代故事》的书,里面写到张居正的时候,用了这个题目“居正夺情”。当时对张居正主要在明朝万历年间所作出的改革和贡献印象深刻。后来因其人在父亲去世后没有按照惯例守孝三年,而招致众官员不满,虽然生前威风八面,但死后却因为宦官冯保案影响,最终招致家产被查抄,自缢或流放。

总而言之,张居正生前呼风唤雨,死后儿女受连累。虽然在崇祯时期被彻底平反。但毕竟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海瑞评价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其实张居正表面人间的一生其实是说明了一个人无论能力再强,都应该谦卑,不要专横跋扈,那样即便是活着动不了你,但死了儿女也会受到拖累。这就不好了。

今天咱就在这里说说张居正为什么能够那一生当上首辅(宰相级别的)。

在元朝末年,张居正那辈子是一个和尚,修行方面很是精进,只是有时有些不拘礼法和有些自负。有一次遇到刘基(就是刘伯温),因为刘基是一位通晓天地的人物,能知道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给后人留下了《烧饼歌》。预言了明朝以后的国家大事。

当刘基遇到这位僧人之后和其一起呆了三日。就发现其表面上虽然在修持上很精进,但很在乎自己的成果,而且很少能把别人放在眼里。于是刘基劝他:他日得恩宠之时要上顾国家与苍生,下顾儿女之教化,中顾人心之善恶。说白了就是在掌权的时候,一定要为国家鞠躬尽瘁,但也好注意自己和儿女的形象,不要过于专横,免得招来祸患。当时这位和尚一笑过之。觉得我一个修行中的人,对天地万物的通晓早已达到“过人”,何必听他刘基的话语呢?

后来他也走了很多的地方,的确对很多事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预见。后来也有很多人捧他,他自己也真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只要环境允许,他就能做到安邦定国的愿望。

那辈子后来他来到峨眉山,在峨眉山上他遇到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跟他讲解了很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并说,将来他要掌握这些之后,对国家有好处。但不可跋扈。当时他更对自己将来能“呼风唤雨”有信心了,在高兴之余忘了高人的告诫。

后来这位僧人下山之后,遇到另外一个和尚,那位和尚正筹集资金修理寺庙,当时只差一千两纹银。这位僧人把附近的有钱人召集在一起并说如果他能帮助这些有钱人做一件事,这些有钱人每人就捐出三十两纹银。

这些有钱人提的问题简直是五花八门。因为都知道他是高僧,主要就是集中在老人的寿禄和小孩的前程上。有的就提出一些收成和一些其他的琐事上,如家里养一只猫怎么喂才行,有的说自己找几个媳妇才够用等等。对于这些其实他基本上还是用佛家的理念帮助这些人归正思想,劝善。要善待别人,别放纵自己的人心和各种欲望。

因为这位高僧基本上让这些有钱人满意了,有的人甚至拿出几百两纹银。一千两的银子很快就畴好了。那位和尚很感谢他的帮忙。于是说,今生谢谢你这么帮忙,将来我帮你的忙。

于是后来另外一位和尚就转生成万历,而这个很有能力的高僧就转生成张居正。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有名望的人都是修行人转世。修行其实就算修不成,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福分。所以修行方面的,绵延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经久不衰。只不过后来随着人的观念改变,越来越把“修行”这么严肃而神圣的行为世俗化、功利化了。而逐步失去了“修行”的本意。

今生张居正转生成我认识的一位勇哥。这位大哥有一次跟我半开玩笑的说,你就不能告诉我一个做点大事的鼎鼎有名的人物?我淡淡的说:那就是明朝最有权势的宰相张居正吧。

打开有关张居正的网页,首先看到的是张居正老年时期的画像,和今天这位勇哥简直非常的相似。除了年龄不同这个因素之外,脸型和骨骼长相就如同从那上面“扒“下来一般。

其实反过来说,一个人不管在历史上是多么的有名气,今生的路也要走好走正才是。那才是对得起自己从前的经历。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怕老婆宰相房玄龄的轮回转世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吃醋」的典故来自房玄龄的妻子,这位让太宗也无奈的女人,却也留下千古「妒妇」的形象。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偶然形成,在「天意」的安排中,许多生命要去演绎一段历史,而演绎的过程中,也是生命的淬炼机会,有做得好些的,也有做得不足的,、房玄龄与其妻,三人轮回的因缘正可说明这一点。

房玄龄(579年-648年),被称作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之一。因为他的谋略,而使当时的秦王李世民能果断处理与李元吉、李建成的关系,并参与「玄武门之变」,为秦王登上皇位,并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房玄龄的经历在《唐书》上已经记载比较详细了。这方面咱不多说。

很多后世的人提到房玄龄,除了赞叹与佩服他的谋略之外,更是让人们忍俊不禁的是他「惧内」的行为。因为在中国的古代,可以称作是一个男权社会。一般的都是男人说了算。可是作为堂堂的一国首辅,却怕老婆,这让别人觉得很不可理解。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怕老婆的不但有文官,武将也有,如著名的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等。

房玄龄的怕老婆其实是因为其夫人在他没有发迹之时,一次病得要死,劝其夫人趁年轻改嫁,其夫人痛哭,并用利器伤自己的眼睛,表示不会再嫁。

房玄龄大病未死,痊愈后很感激夫人不弃自己。由「敬」生「怕」,以致有时有些怕得过头,让唐太宗看不过去了,让劝其夫人允许房玄龄纳妾未果后,亲自劝并命令如不答应,就喝毒酒。房玄龄的夫人,无惧的命令,饮下毒酒,正在等死。却听太宗大笑说这是醋!太宗见其对丈夫的忠义也就不再勉强她同意房玄龄纳妾了。

「吃醋」一词也就流传千古。房玄龄的妻子也就背上了「妒妇」的名声。其实这算得上是一场蒙冤千载的冤案。

房玄龄的夫人卢氏,不彪悍,不给房玄龄气受,在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没有对丈夫的「家暴」。只是希望一点:丈夫的人和心完整的在自己身上。为此宁肯一死,也绝不将丈夫让出「一部分」,给别的女人。这是对丈夫爱到骨子里才有的做法。但是作为唐朝开国的宰相而言,有这样一个对自己忠心,且不愿将丈夫和别人共享的夫人而言,也是难能可贵,当然这也是历史上的安排。

如果光看此世,就未能看清生命淬炼的因素,让我们再看一下更早前的因缘,就更能深感其味。

这要从南北朝时期说起。那一世太宗是一位修道人,修了几十年了,已经很有神通。他在世间云游,目地是要寻访到一起自天而来,将要在隋末和他一起开创大唐盛世的「武灵」和「文星」们(天上下来的武将和谋臣)。在那一生中,他已经找到一些了。当走到当时的郑州一带,他看见一个中年人带着一只跛了一只脚的羊。这个中年男人对这只羊似乎很好。那只羊对他也蛮不错的。似乎有点相依为命的感觉。太宗(修道人)看着他们觉得他们将来能为开创大唐盛世而奠定基础。于是想试试他。

只见太宗上前拱手,说在下路途劳累,非常的饿,能否给我找来一些吃的?中年男子一听,没有迟疑,就答应了。把太宗领到他的草庐之内,那可真的称得上「草庐」,没啥值钱的,只有一些智谋之书。男子把太宗安顿下来,出去找吃的。不一会,中年男子赤裸着上身捧着一碗热汤饭进来了。太宗一愣,然后问他,你的上衣呢?那个人说:不瞒您说,我这里实在困难,为了给您弄一碗汤饭,我把上衣当了。太宗很感动。太宗看看外面那只跛脚的羊,故意说,你为什么没有把那只跛脚的羊卖了呢?中年男子说:因为这只羊对我有救命之恩。原来我居住在一个城市的大房子里。一日有贼人把我家的房子点着了。当时我喝醉了,在屋里睡觉。就是这只羊冒着危险进屋把我叫醒,我才保住一条命。而这只羊的脚却被烧着掉在地上的窗框烫了一下,而从此跛脚了。从那时起,我就和这只羊相依为命了。

太宗那时是很神通的人,看到中年男子这样忠义,于是说,将来就让这只羊还陪着你就是了。那个时候你能当大官。只要您能把这份忠义之心保持下去。同时为了能让这位中年男人到时候,能完成谋略之事,就给他开示了很多关于谋略方面的事情,并说到将来再见面的时候,很多的智慧和思维会被神打开(或叫开发出来也行)。到那个时候一定会完成赋予的使命的。中年男子知道这位道人很有来头,也对此深信不疑。

那一生,那名男子因为当了自己的上衣给太宗一碗汤饭,后来家境逐渐转好,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也算作是给他在隋末辅佐太宗做一些铺垫和锤炼吧。
后来那只羊转生成卢氏,当了房玄龄的媳妇。

不论是房玄龄或卢氏,都是因「忠义」而被视为德堪大任,演绎开创大唐盛世的文明大戏,然而,他们两人却也存在过于忠义的问题,房玄龄因此由敬而生怕,卢氏则因忠义而情过重,因此妒心大起。换句话说,太宗的作为,也正是房玄龄夫妇突破自己的机会,一人可以敬而没有怕,另一人则能放淡情,生命因而更加宽容。但咱要说明白一点:这绝不是女人就应该放纵丈夫的那种朝三暮四的行为。而是作为人来说,人生的根本意义不是在活得多么的富贵荣华或者轰轰烈烈。那都是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因为人的来源是天上,那里才是真正的家,而生命淬炼提升才能返本归真。

今朝房玄龄转生到了台湾,而其夫人却因为当时对房玄龄的过于「垄断」而在今朝被转生到了其它的地方。但是透过网络,此生他们依然一起工作与合作,只是,他们两人并不知道过去彼此的这个因缘。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英国化学家博伊尔的转世轮回故事

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和化学是最好的,尤其化学。

我为什么喜欢化学?我觉得化学最有意思在于:其能变化。比如酸和碱在一起,就变成了盐和水。两种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如:氢气和氧气结合就能生成水……各类化学反应。从微观上看就是电子得失或者共享电子对偏移,而产生了新的物质。

其实如果从中国古老的学说来看化学反应,也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相生相克的变化而已。任何物质能够在表面形成形体,那其内部微粒之间肯定会被一种力量约束着,从而能让粒子之间紧密,并形成有形的物体。然而只有外在的力(能量)还不够,如果外力大,那粒子结构就会被破坏,所以还得有内在的力,和外力保持一定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第三种力打破其均衡度,那不同粒子之间又趋于平衡,那就出现新的物质。这一切其实都是被高层生命所限定的。

今日就借着写的经历,了却我和化学的情结吧。在叙述其人生经历和主要成就的同时,也谈谈化学这门学科出现过程中的一些个人认识。

罗伯特•博伊尔(Robert Boyle,1627—1691),出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城,化学家。因在1661年写了一本叫做《怀疑派化学家The Skeptical Chemist》,被后来的化学史家称作近代化学的开端。

那个时期有弗朗科学思想家西斯•培根、牛顿、伽利略(意大利)、开普勒(德国)、笛卡尔(法国)。其实这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很多的科学成果在一个时期各个方面都有人把其拿出来了。不管是宇宙中的正和负的哪一种安排,在此时科学这个概念在社会逐步的确立,人们越来越关注于用肉眼或者借助仪器能看到的,人们越来越所谓的现实化。

博伊尔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8岁时,父亲将他送到伦敦郊区为贵族子弟办的寄宿学校——伊顿公学。后来他来到瑞士的日内瓦,在那里受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新教的教义。

说到这里,咱就可以看出近代科学出现的背景:人们对古老宗教的出现了危机,转而把人生的归宿落于新教与现实的生活发展中

其实就拿(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来说,其实所谓的科学认识,的确都是非常肤浅的。然而对于古老的宗教而言,人们只有按照佛道神的话真正的去做,并在实践中真正的做好,才能真正的看到事物的真相。而那些只研究理论根本不「实修」的人,根本看不见。

那么这样一来由于后来世人表现和当初佛道神的教导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断层,这样佛道神的教导越来越被人们理解成神话和说教,后世人们也就越来越不相信佛道神所讲的。而且当被一些不好的生命控制下利用的人,在不同学科或者方面上有一些所谓的造就或者成果,而且这样的人出现很多的时候,也让一般不明就里的人更加看重这条实证研究的路和方向。

而且当科学成为更多人们的共识之后,反过来也会影响那些对佛道神人们的正信,加之后来出现的各种其它新教的信仰,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是人们不能真正的按照当初佛道神的话语做而造成的一系列恶果。

因博伊尔在三岁时母亲去世,他缺乏母亲的照顾身体经常多病,在一次看医生的时候,差点因用错药而丧命。后来他自修医学,并经常做实验,進而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并保持了终生進行化学实验的状态。

博伊尔在科学研究上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过气体物理学、气象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艺、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哲学、神学。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学。

在他的著作《关于空气弹性及其物理力学的新实验》中,他明确地提出:「空气的压强和它的体积成反比」。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在此后15年也根据实验独立地提出这一发现。所以后人把关于气体体积随压强而改变的这一规律称作「义耳─马略特律」。这一定律用当今较精确的科学语言应表达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

博伊尔去世后,他因为怀念女友而把女友最喜欢的紫罗兰带在身边,因为紧张的实验而误将浓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结果发现即便是以清水冲洗紫罗兰,紫罗兰还是变成了红色。受此启发他最终发明石蕊试纸。类似的情形让他发明制取黑墨水的方法。

后来在制取磷元素方面取得了進展,并发现硝酸沉淀遇空气变黑,为照相术的实现做了铺垫。
博伊尔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我个人觉得虽然博伊尔在近代化学史上有着先驱者的地位,但毕竟是科学这一系统中所产生出来的。当人们又重新恢复真正的对物质世界的正见的状态时,这段历史自会被重新评说。不管怎样,这是一段生命所走过的路程,也是对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一段历史。虽然有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属于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此只要我们保持:近代科学的普及是让人们走入局限框框的认识方法,并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危害;而且目前所有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或者叫:科学研究法)绝不是宇宙中唯一研究人类、宇宙万物的方法。还有着别的方法可以更好更没有负效应的研究生命与宇宙。东方所拥有的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似乎能为人们研究生命和宇宙提供新的途径。

在我写这个《名人》系列的时候,一位远地的姐夫托姐姐问我他前生的经历,我就脱口而出:博伊尔。我与这位姊夫有多世的因缘。而这一世,他在化学方面并未展现出特殊的造就,也没有强烈的喜好。我告诉他:转生的喜好一般这么安排:从前某一方面太辉煌、太喜欢了,这辈子就一点也不喜欢;另一方面就是从前某些方面做得不够理想,这辈子就「再续前缘」。对于他,则有另一个因素,不希望受科学的太多限制,因此这辈子才在化学上没给他显露出太多。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2016年11月11日星期五

生命在 信仰在(图)

文/诚宇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他镇定自若,继续教导、劝勉身边的人,之后,他接过狱卒端来的毒堇汁,一饮而尽。这位老人就是先哲苏格拉底。他相信更高层次的正义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一手上举的姿势,传达出他追随天理的坚定。图为油画《苏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

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对信仰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信仰就像诗篇,偶尔读读,心驰神往;有人觉得,信仰就像星空,可以仰望,但遥不可及。而在真正的信仰者看来,就像肉体需要水的滋养一样,只要活着,就需要信仰的引领,生命因信仰而高贵,信仰靠生命而传承。在生命与信仰之间,如果人必须做出抉择,那么坚定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信仰。

二千四百多年前,在古希腊,当时的统治者控告苏格拉底,称其传播异说,并以毒害青年、反民主的罪名,判他死刑。法官审判他时,允许他免于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仰,并停止传播他的信仰。苏格拉底断然拒绝这个可以保全生命的条件,从容地对法官说:“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

《东征传》绘卷局部,鉴真东渡途中在狼沟浦遇险。

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中国唐朝,鉴真和尚准备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而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东海风急浪高、可能翻船、失去方向、饿死在茫茫大海的生命危险,还要面对唐朝政府的重重阻拦和拘禁等精神威胁。在他的大弟子祥彦和日本僧人荣睿因病去世、他自己也身毒入眼、双目罹疾致失明、并且五次东渡失败之后,他还是坚定地扬帆起航,开始第六次征程。鉴真说过“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在佛门弟子看来,弘扬佛法天经地义,死不足惜。

在人类发展的绵绵岁月中,捍卫信仰、传播信仰,有时需要勇往直前的坚决,有时需要舍生取义的坚定,有时需要千锤百炼的坚持。

生命是可贵的,信仰是珍贵的。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

社会在发展,敬畏生命、尊重信仰,在今天已经是普世的价值观念。但是现实中,直到今天,对信仰者的迫害一直还存在着。

自从1999年迫害法轮功以来,中国的每个法轮功修炼者都面临着选择:顺从奉行“假恶斗”的中共,可以保全生命;选择法轮功的“真善忍”,可能面临被绑架、酷刑折磨甚至迫害致死。

真善忍美展画作《刘成军(坚忍不屈的精神)》

法轮功学员刘成军,是在中国大陆利用电视插播法轮功、还民众知情权的先驱。他被捕后被判刑19年,在第二年就遭酷刑致死。图为油画《坚忍不屈的精神》,画面中,刘成军被绑在椅子上,从他的姿势可以看出他受到很残酷的折磨,但是他并没有屈服。

2000年2月,一位山东潍坊的58岁退休工人在街上行走时,被街道办事处人员抓走,她的名字叫陈子秀。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消息:暴怒的地方干部用高压电棍和警棍殴打、电击她,还让她赤脚在雪地里跑。两天的折磨使她的腿严重瘀伤,她的短短的黑发上粘着脓和血。她在外面爬、呕吐并因虚脱而昏倒。她再也没有恢复知觉,于2000年2月21日去世。在陈子秀去世的前一天,逮捕她的人又一次要求她放弃对法轮大法的信仰。在又一轮警棍打击后几乎失去了清醒意识的情况下,这位58岁的妇女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大多数的法轮功修炼者都是普通百姓,他们不会用哲理似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只是在心中坚守“真善忍”的信念。而无法改变他们信仰的中共,就残酷迫害他们,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

形形色色的酷刑——吊铐、毒打、电击、死人床等都可以施加在他们的身上,各种各样的灌食——辣椒水、浓盐水、大粪液都可以灌进他们的体内,严冬往头上浇凉水、盛夏在太阳下暴晒、连续四十多天不准睡觉等名目繁多的体罚,随意摧残他们的身心。在中共集团利用全部国家机器掀起的这场迫害中,法轮功信仰者是手无寸铁的,是卑微弱小的,但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自己信仰的权利,捍卫了更多民众了解真相、让生命回归美好的权利。

古今中外,那些坚持正信的人们,越来越受到尊重、敬仰与关注,他们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告诉世界:生命在,信仰在。

如果说历史是相似的,生命是轮回的,那么今天的人们,是否读懂了这些信仰者的心声,从而珍惜每一次与真理的相逢?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儒家思想传授真理 学习岂能只为了虚名?(图)

作者: 轻描淡写


及其弟子的名言至理,若真抛弃不理,社会将沦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网络图片)

“及时享乐”、“只要我喜欢就好”等观念实则已烙印在多数人的脑海心底,即使不明说,从个人的部分行为,也是能看得出来他是怀持这种想法的。以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也与现今的生活产生了悖离,大家似乎都不需要这些中国思想精粹。可是,若真完全抛弃昔时礼与理不顾,这个世界就会危险至极!

求知,岂能为虚名

“人生就是得享乐”已成普遍观念,罕少人是真正觉得人生就是来吃苦修炼的,或人生就是要努力进取,汲取知识的。一旦吃了苦,就会心生厌烦,期望痛楚快快过去。再者,若真说要积极进取的汲取新知,无非夹带着为了工作升迁或为求考试得高分等意图而被迫学习。当然,也有可能是如同春秋孔子拿古今之人相比,而后得出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论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现今的人求学是为了在人中博得虚名。

“追求学问,仅为虚名”,这岂止是重德行的孔子身处于那个时代的弊病而已?这难道不是现在每一个人都不免会衍生出来的问题吗?难道知识不迷人?无法令人真心沉溺其中而忘却饥寒?这种问题,人人都需要认真叩问吧!追求的学问能否令人陶醉,除了与个人经历是否相关,也与个人的生命基调是否相映衬有关。因此,塑造个体氛围与思索历程的环境就非常重要了。急速下滑的社会,这个大环境绝对摆脱不了凝塑人的观念的关联性……

由于现代的社会风气与古时相差甚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差异甚大,因而才有一些有心人士急促呼吁,说得倡导、推行儒道家等正统思想,以恢复传统道德

《论语》传递人生真理

《论语》绝对是一本带领我们省思自身,实践真理的良籍。虽然内容有许多思想看似八股、老套,实则是绝对不能忘却、不能厌弃的真理。以下就列举《论语?学而》中的三则吧!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人策画没有诚心尽力吗?与朋友往来没有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反复演练吗?”

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稳,做事敏捷而言谈谨慎,亲近有学问道德之人,以此修正自己,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三、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对待,应该重视品德以代替偏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心力,侍奉君主能够奉献自身,与朋友相交应该言而有信。若是这样,他虽然说不曾学习过,我必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述这三则,都涉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能让我们反观自己是否具备这些信念。对父母、对朋友、对自己,自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道理。看似简单,可我们又能真正实践到哪种程度?这些状似浅显的深奥道理能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并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更鞭策我们懂得修身,以求比昨天的自己更加精进。甭以为在求学过程学习这些孔儒思想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自己没什么助益。错了!学习这些古时先贤之理,不就是要更能够在任何环境中学习自处与进步吗?

被今人称之为圣人的古人,绝对是能理解这些道理,并能贯彻执行。然而,我们言行若有误而遭遇困顿时,都能够倚靠这些正道真理来及时汰换不合道德礼义等正统观念的恶行恶念,倘若能够持续实践,时日一久,德行与修为势必大进,整个人焕然一新。

那么,到时候我们又怎能说孔儒思想是老旧思维,学习了只会成为食古不化之人呢?

参考资料

谢冰莹编译《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三民,1988)

傅佩荣《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台北:远见天下文化,2008)

张超群编着《图解论语大全》(台北:新文创文化,2013)

胡楚生编着《新译论语新编解义》(台北:三民,2015)

《论语》(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唐太宗金言(二)

作者: 曾敬贤 整理 来源:

(接前(一1——7)

8、朕今每慕前代之贤者
【原文】
朕今每慕前代帝善者,卿等亦可慕之贤者,若如此,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唐太宗集•高颎相公直论》

【今译】
我现在常常仰慕前代帝王中的优秀君主,希望各位大臣也应该仰慕前代宰相中的贤良大臣。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荣誉与崇高的地位,都可以长期保有。

【附言】
据《贞观政要》卷五记载:《诸葛亮高颎相公直论》“乃贞观二年(纪元688年),太宗与房玄龄等”谈话时所讲述。选自该文的这条语录,表示了他希望房玄龄等宰辅大臣,向诸葛亮、高颎两位宰相学习的愿望。高颎(读郡),隋朝大臣,选贤任能,对隋朝的强盛有突出贡献。

9、谗妄之徒,皆国蟊贼
【原文】
朕历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蟊贼,巧令朋比,暗君庸君,莫不迷惑;忠诚孝子,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唐太宗集•谕侍臣绝谗构论》

【今译】
我遍观前代历史,那些专说别人坏话的奸巧、谄谀的坏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蟊贼。他们巧言令色,结党营私,昏暗的、平庸的君主,没有不受他们的迷惑的。致使忠臣孝子,哭泣着洒下血泪,忍痛含冤。所以说,丛兰想要长得茂盛,却有秋风狂吹,想来败坏它;君王虽然想要明察,却有专讲坏话的人,却要蒙蔽他。

【附言】
《谕侍臣绝谗构论》是贞观初年的作品,全文总结了齐、隋间的历史教训,要求群臣做正直之臣。选自其中的本条语录,说明了奸臣对国家的危害,反映了唐太宗对奸臣的痛恨之情。

1O、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原文】
《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集•民可畏论》
【今译】
《尚书•虞书》说:“可爱的不是君主吗?可怕的不是人民吗?”
天子有高尚的,那么人们就推举他为君主;(君主)没有高尚的道德,那么人们就抛弃不用他,真是可怕啊!

【附言】
《书》:指《尚书》。
“可爱非君”二句:出《尚书•虞书》,犹言:“可爱非君乎?可畏非民乎?”

《民可畏论》作于贞观六年(623年),是唐太宗对侍臣谈话时说的,反映了他为君时的谨慎心理。

ll、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原文】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集•自鉴录》

【今译】
船是可以用来比喻人君的东西,水是用来比喻民众的东西。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翻转过来。你正是要做人君的人,可以不畏惧民众吗?

【附言】
《自鉴录》是唐太宗要太子用这篇文章的内容做镜子,经常来检讨自己的言行。选自其中的这条语录,表现了唐太宗对君民关系的看法,反映了君王应有的“自警自惕”的心理。

12、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原文】
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唐太宗集•自鉴录》

【今译】
这一根木头虽然弯曲,经过木匠按绳墨加工后,就变得很平直。做人君的虽然没有高尚的道德,只要能接受臣子的谏言,就能成为一个圣明的君主。

【附言】
这条语录,表现了他教育太子将来要虚心接受臣子们的意见。

13、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
【原文】
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
——《唐太宗集•晋武帝总论》

【今译】
刘渊应当铲除而不铲除,终于使他扰乱了中原地区;惠帝可以废弃而不废弃,终于使他倾覆了国家大业。保全一个人是很轻的道德,拯救全天下是重大的功劳。抛弃一个是小的残忍,要安定国家是大的孝道。何况凭借三代的努力,才成就的巨大事业,却为了延续惠帝与怀帝这两个人,竟把它(国家)丧失了,这就是所谓取得了很轻的道德,而抛弃了重大的功劳,害怕小的残忍,而忘记了大的孝道。圣贤的正确主张,难道能是这样的吗?

【附言】
元海:刘渊的字。渊,匈奴人,纪元304年,起兵山西离石县,自称汉王,反晋。308年自称,建都平阳。惠帝:晋武帝司马炎太子,为人愚蠢,不能决定政事。即位后,政出群下,天下大乱,百姓饿死,无饭吃,惠帝竟说:“何不食肉糜?”愚鲁迷惑到如此地步!
三世: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二孽:指晋惠帝、晋怀帝。

在《晋武帝总论》中,唐太宗对他的成绩与缺点,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选自其中的这条语录,主要是批判晋武帝的重大政治失误,反映了唐太宗认为社稷重于太子,重于国君的思想。

14、帝王之业,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
【原文】
余闻大德曰生,大宝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所以抚育黎元,陶均庶类。自非克明克哲,允文允武,皇天眷命,历数在躬,安可以滥握灵图,叼临神器。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玄珪赐夏禹之功。丹鸟呈祥,周开七百之祚,素灵表庆,汉启重世之基。由此而观,帝王之业,非可以智竞,不可力争者矣。
——《唐太宗集•帝范序》

【今译】
我听说天地最盛大的功德,是化生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事物,是天子的位置。分辨清楚尊卑长幼的次序,设立君主臣僚,用来生育抚养百姓,造就民众。假如不是十分明智,确实文武全才,皇天眷爱赋予天命,依照继承的次序正当其身的人,怎么会随便得到河图的符瑞,承受帝位呢?因此翠妫献图,荐举陶唐氏尧帝的道德,青色的瑞玉,显示夏禹的功劳;丹鸟呈现祥瑞,开启了周朝七百年的命运。白帝子表示瑞庆,开启了东西汉两朝的基业。由此看来,帝王的事业,是不可以用智力来竟争,也不可以用武力来夺取的了。

【附言】
大德句:天地的盛大功劳在于化生万物。大宝句:圣人最宝贵的事物就是位,位指帝位。上下:搞尊卑长幼的次序。 陶均: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就。克:能。 哲:智。 允文允武:文事和武功兼备。 允,诚实。皇天眷命:谓天命归之,眷命,眷爱并赋以重任。历数:认为帝王相承,与天地运行的次序有关,故称帝王继承的次第为“历数”。 灵图:即河国,帝王的一种符应。《易•系辞》:“河曲图,洛出书。”叼:忝。谦词,如言叼蒙,叼承,表示承受的意思。神器:这里指帝位。翠妫:水名。相传为黄帝得河图处,后来用作歌颂帝王瑞应之词。玄 :同玄圭,黑色的玉。传说上帝以玄圭赐给禹。丹鸟:红色的鸟。相传,周文王时有赤雀衔丹书入丰(当时周都)。后用来作为帝王受命的一种“祥瑞”。 素灵:即白帝子。相传汉高祖曾将当路的一条蛇斩断,其后有老妪夜哭,说是:“吾子,白帝子也。……今者赤帝子斩之。”表庆;表示嘉庆的祥瑞。
重世:指西汉、东汉。

《帝范》及其序言,均作于贞观末年,是为教育太子李治而写的,选自此文的这条语录,反映了唐太宗的皇权神授的思想,也表示了只有“克明克哲,允文允武”的人,才能得到皇天的眷命,对太子含有勉励的意思。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知音广播】听神韵交响乐 感受生命共鸣(图)


正见知音系列节目:神韵(1)

亲爱的听众朋友好,谢谢您收听我们这一集的特别音乐节目,我是安吉。

“天音” 传递精彩

这些日子和大家分享了许多“天音网站”上的音乐作品,常有听众朋友说,里面的音乐很好听,听着很舒服,希望我能多介绍一下。“天音网站”上的很多作品都是神韵家早期的作品,他们现在又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看过神韵艺术团演出的朋友都知道,神韵演出里不仅舞蹈、服装、天幕世界一流,神韵音乐也是超凡脱俗的。只是因为舞蹈和天幕太精彩了,让看节目的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忽略了关注音乐。

那么,神韵交响乐团的演出,弥补了这个遗憾,可以让观众静下心来,专心欣赏音乐,从而领悟神韵音乐的精妙。所以咱们这个特别节目,就是以比较通俗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聆听神韵音乐的一些体会。

聆听交响乐者较少 全因高不可攀?

在做这个节目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有多少人喜欢音乐,有多少人喜欢古典音乐,有多少人喜欢交响乐。音乐可以说人人都喜欢。有喜欢流行歌曲的,有喜欢戏曲的,比有喜欢民族音乐的,还有说喜欢嘻哈音乐的。

谈到古典音乐呢,会喜欢的人也不少,不过有趣的是,很多人在回答的时候,稍稍会迟疑一下,好像是在想究竟“什么是古典音乐”,感觉上应该是个好东西吧!所以呢?还是会说喜欢。但是当问到交响乐,说喜欢的人就不多了,就算喜欢,有很多人会说听不懂,或者说我只是凑个热闹。

有个朋友直接就说:“我不喜欢!”我就问他:“为什么呀?”他说:“那是有钱人附庸风雅的东西吧!我也不过一个凡夫俗子,喜欢热闹的,简单的,像邻家女孩那样的,交响乐是个白富美,咱们可高攀不起。”哈哈哈哈……说得也是大实话啊!

其实这个交响乐,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但因为不了解,就觉得很神秘,就不敢接近吧!那咱们还是先来简单地聊一下交响乐吧!再说说刚才那个说不喜欢交响乐的朋友,我就问他说:“你喜欢什么样的简单的热闹的音乐呢?”他马上给我放了一段:

哈哈,很有节奏感,确实很热闹,让人听了想跟着跳动。我说:“噢!原来你是喜欢这类的呀!于是,我就从我的iPhone手机里也放了一段古典音乐给他听。好,我们来一起听一下。(广播时间/03:19)

交响乐属性高雅

刚才您听到的是的音乐片段。其实这两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同样都是节奏感很强,都是很热闹的音乐。流行音乐相对来讲是简单的重复,而古典音乐里则有旋律,有更多的细节。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在古典音乐的背后,是有内涵,有故事的。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吧!就像白富美,她看着光鲜靓丽的,但是她也有生活啊!她的生活中也哭有笑啊!生病了也会疼得呲牙裂嘴吧!也不见得那么让人生畏就是了。而交响乐呢?它是高雅的艺术,但可不是高傲的艺术,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音乐背后的故事,回过头来再听啊,您就会发现,好像一扇大门打开了,可以看见另一个美好世界的景象。

交响乐有益身心 增强智力与健康

那还有一个朋友回答我的问题时跟我说:“安吉我也知道这个古典音乐好啊,可是我忙啊!我每天有那么多事儿要干,哪有心思听音乐呐!”我说:“那您就更得听了,为什么呢?您看这个忙字怎么写的?一个竖心旁,旁边是个死亡的亡!一个人心都要死了,那不是病得不轻吗?而这个音乐的乐字呀,加个草头就正好是医药的药字,就是治这个忙病的。”哈哈,开个玩笑啦!

说到为什么应该听古典音乐,其实现代科学研究,对听古典音乐的好处,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第一呢?就是可以增强智力,比如对孩子吧,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对老年人呢,可以减缓老年失忆症﹔对特别忙的成年人来说呢,您抽空听听古典音乐,可以提高效率,提升工作的品质。

第二呢?是有助健康,比如可以减缓疼痛。欸……讲到这儿,我想起一个朋友跟我讲的事儿。她说她曾经陪自己的母亲去看神韵演出。她的母亲70岁了,身体不是太好,有尿频尿急的毛病。一开始呢她还不肯去看,我朋友特地给她买了边上靠门近的位置,她才勉强去看了。欸……结果您猜怎么着?整场演出近三个小时,她从头看到尾,连窝都没挪,一点儿都没出状况,连她自己都觉得很神奇!(广播时间/06:03)

音乐能陶冶性情 亦能

音乐能治病这个现象古今一直有的,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音疗疾的说法,有五音养五脏的说法。那么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当音乐和人体产生共振的时候,就会对人体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

记得在周星驰拍的电影《功夫》里有一个情节,两个弹古筝的盲人音乐师,其实是两个武功高手。他们的兵器不是刀也不是剑,就是他们手里的那支古筝,随着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音乐中就会飞出一把把的匕首,杀伤力非常大。那当时电影看着觉得有点儿科幻,其实是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音乐也确实是个物质存在,就像空气一样,摸不着看不到,但这个物质对人体的影响是真实不虚的。坏音乐能伤人、能杀人,那好音乐当然也能治病、能救人了,是这个道理吧?

古典音乐当然还有别的好处啦。有个音乐教授介绍古典音乐的时候说:“古典音乐可以‘Change your personality’,改变你的个性,按中文的说法呢,就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欸……听着好像蛮抽象的,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说到古典音乐背后的故事了。

音乐涵盖动人故事

这个交响乐很多时候也是和歌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魔笛、图兰朵,都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故事。但是咱们中国人喜欢歌剧的好像还不太多,为什么?听不懂呗!就跟外国人听京剧,他也听不懂。嗯……咱们打个比方吧!京剧里霸王别姬有个著名的片段,楚霸王项羽被围困在垓下,听到四面楚歌,他以为已经全军覆没了,然后他的爱妃虞姬唱了一段悲戚的告别后,就拔剑自刎了。那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背景,所以听这段戏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哀婉、不舍和无奈,那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听着呢?就觉得有味道,会感动。可是要让一个老外去听,那肯定是一头雾水啦!(广播时间/08:12)

那么歌剧也是这样的,你要是把歌剧本身的故事情节搞清楚了再去听,感觉就可能不一样了。而传统的歌剧故事,多数都是弘扬的普世价值的,宣扬的是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故事结局也必然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比如莫札特的那部著名的魔笛,就是由一部非常好看的童话剧改编的。

故事里讲的是呢?世界一度陷入失去平衡的状态。这个日和夜,阴和阳,各自分开,变成了两个世界。那么在夜的世界里,万物无法繁殖。在日的领域里,万物得不到休养生息,所以人类苦不堪言。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王子叫塔咪诺,他告别了家园,周游世界,希望能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当他在穿越日和夜的分界时呢,他和黑夜女王的女儿帕蜜娜公主相遇并一见锺情了。但是为了拯救世人,他甘愿放弃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最终通过了神的考验,并得到神赐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邪恶,从此阴阳和谐,世界平安。

当人经常听这种故事,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理念的时候,人心被归正了,那这个人的情操就被陶冶,就被升华了。


以中国古典舞的表演来传递正统神韵艺术团,早已享誉国际。(网络图片)

古典乐净化心灵 神韵具深奥内涵

在美国有个调查报告,说经常在开车的时候听古典音乐的人,开车的行为也比较礼让,不那么容易卷入事故纠纷中。还有啊!德国的交通部,给司机人手发了一张莫札特的《第21号钢琴协奏曲》的音碟,这张音碟是由交通部长本人亲自演奏的。他说,希望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司机们冷静下来,避免路怒。这也是听古典音乐的一个好处吧!(广播时间/10:06)

古典音乐的曲目很多,世界各国各地演奏古典音乐大大小小的乐团呢,也数不胜数。像我在美国吧,也经常会收到一些交响乐团的演出邀请,有政府和大企业赞助的正规交响乐团,也有教堂和学校自发组织的小乐团,演奏水准呢也参差不齐。咱们这个节目呢,主要是介绍享誉世界的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一些作品。

神韵交响乐团高手云集,他们所选的曲目,除了精选的西方知名经典曲目,大多是优秀的原创作品。和其他所有乐团最大的不同是,神韵艺术团将东西方乐器完美结合起来,以交响乐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个也令世界音乐界刮目相看,交口称颂。当然啦,神韵交响乐团的音乐表现的内涵太大了、太深了,就算是最顶尖的评论家也道不完它们的好。

那咱们这个音乐节目呢,主要目地还是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作品的背景知识,听众在了解音乐背后那些精彩故事后啊,回过头来再听这些音乐,感受可能就不一样了。这样一个是让对交响乐有兴趣,但不知如何欣赏的听众,有一个入门的铺垫。另外一个呢?是让还没有决定自己是否要听交响乐的朋友,有一个机会了解一下古典音乐和交响乐,有个培养兴趣的机会吧!如果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以及交响乐在民族音乐方面的运用有兴趣的话,也欢迎您收听这个节目。

好下面呢,我再给大家放一小段音乐。我们来看一下,神韵是如何将交响乐运用到民族音乐中的。(广播时间/11:56)

神韵旋律均有意义《为神而舞》的铜钦显气势

这一段呢?是神韵交响乐团2014年巡回演出中encore曲的《为神而舞》(Dancing fort he Divine)中的开头。不管您喜欢不喜欢交响乐喔,您可能都能听出前面的那个好像号角一样的声音,是藏族音乐的特色。是的,这个乐器叫做铜钦,是藏族特有的一种铜管乐器。铜呢?是铜铁的铜,钦呢?是钦定的钦。这个乐器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者是召集见臣民。它的音色低沉而威严,具有一种所向无敌的王者气势。

我在神韵交响乐团的演出中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也是相当的震撼的。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其实铜钦是用西方铜管乐器,长号来模拟的。这两者都是很长的铜管乐器,音色非常接近,几乎是听不出差别。这个也是神韵乐团非常奇妙的一个地方哦,它不是说简单的在西式交响乐队放进二胡、琵琶等东方乐器就完事了。它的每一件乐器,在每一个章节一个旋律里,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而对咱们听众来说,虽然是西方的交响乐团的表现方式,可是却能感受到东方的古老文化和传统。这些元素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和我们生命的本质交织在一起,所以听神韵的交响乐,会比听纯粹的西方音乐多一些共鸣。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跟您特别推荐神韵交响乐团的作品。我觉得呢,您要是多了解一些后啊,肯定也会喜欢并爱上这些音乐作品的。

时间的关系哦,今天的节目呢,就到这里了,下面我把那首《为神而舞》的Encore曲再给您完整的放一遍,不长,也就是两分钟吧!下次节目呢,咱们可以听听2013年神韵艺术团巡回演出时演奏的整首《为神而舞》,聊聊藏族文化和音乐的特点。好,非常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再会。(广播时间/14:30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