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散文:五月追杜鹃
【散落人间的文字】文/王金丁
箭竹为开满山坡谷底的杜鹃花,铺上翠绿鹅黄渐层的地毯。(摄影:王金丁)
我鼓足脚力穿过遍地齐腰的矮箭竹,喘着气迎向明亮的天色山景时,耳际响起的是方才攀登棱线时,下山山友的鼓励:“快到了,再拼一下。”“1﹒2K那里就能看到杜鹃了。”
其实,当我走到了小奇莱山坡前,仰望满山斑斑点点的杜鹃时,才知道,从“1﹒2K”到“1﹒8K”虽然只有六百米,却是一段艰辛的路程,可在追着杜鹃的跋涉中,只感觉惊喜与期盼。
站在“1﹒2K”水泥标柱旁往远方望去,脚下绵密矮箭竹里的小路,蜿蜿蜒蜒直到小奇莱,悄悄消逝在杜鹃花丛里。满地箭竹顺着广阔的山坡起伏,划过几处黑水塘,为开满山坡谷地的杜鹃花,铺上翠绿鹅黄渐层的地毯,一直到天际浮着白云的奇莱北峰。一边,如金字塔的小奇莱峭斜山坡,静静的缀满洁白或淡红的杜鹃花,一任山风吹拂摇曳。
望着天光山景,满眼杜鹃带着山川气息扑面飞来,让我感觉有一股东西在胸中涌动。也想起了方才背着背包从合欢山滑雪山庄,走进奇莱山登山口没多久,就看到远处山头,雪花般的簇簇白点,似乎在那里等了千百年了,那是高山杜鹃给我的第一眼,质朴含蓄,让人惊喜,往后登山的路程中,踩下的每一步都是惊喜。
接着,再走过一段路,一株粉白杜鹃已站在身旁不远处,像个躲在绿草树叶间的村姑,素朴娇羞,我静静望着,轻步走过不忍打扰她,只把惊喜藏在心里。花叶间,偶有窸窣声传来,早有山友钻到路边草地上了,拿着手机在一排白色的杜鹃花前拍照。于是,我加快脚步,跟着一队登山客走进一片高大的杉木林里。
哪知走出树林时,就撞见了一片壮观奇景,拥拥挤挤的杜鹃已在小路两旁绽放灿烂花朵,迎接我们,花间小路弯曲,看得到的也有几十米,感觉到,原来杜鹃也喜欢玩“星光大道”的游戏,把荣耀留在路上,看着我们走过去。
顿时,这里热闹了起来,登山客在路上、花丛间蝴蝶似的飞来飞去,兴奋的拍照,还不时传出惊叹声。抬头望去,岩壁上也长著杜鹃,从各路攀援上去,近处的花朵有些已呈枯萎,越往上就越显得生气蓬勃了。
从山色美景回过神来,才知道,已走到“1﹒6K”的位置了,眼看小奇莱满山的杜鹃就在前面,急着想赶路,却又叫身边景色留住了,不忍匆匆离去。踌躇片刻,还是调整了背包走下土坡,哪知,精神松懈了,脚下一软,整个身体滑了下去。
这趟登山路上,也曾摔过几次。我们穿过“星光大道”后,踮着脚走过一段泥泞土路,白云飘浮在远方山尖,中午的阳光把峭壁照得黑白分明。我寻找峭壁岩缝间的杜鹃时,不觉右脚已踩进泥巴里,下面就是悬崖山谷,还好即时抓住了身旁一株箭竹,才站稳了脚步。这时,我们已警觉,过了这段路就要进入登小奇莱最艰辛的路程了。
果然开始爬坡了,前面山友弯腰驼著背包前行,阵阵山风从两旁高大的针叶林里徐徐送来,虽然流着汗,却浑身舒畅。我们一步步走着,谨慎地让低矮的箭竹从脚根划过。忽然有山友喊著:“小心断木!”只见一节断裂的巨大杉木拦腰横悬路上,我们低着头鱼贯钻过去,此时,路上泥土已现泥泞,想必昨夜下过雨了。前面是一段陡升坡,我们抓紧绳索踩着土阶,一步一步爬上去。喘着气往回望时,只能看见脚下夹道的箭竹里,抓着绳索奋力攀爬的登山客的头顶与背包了。
我们趁机坐在路旁休息,一双双沾满泥土的登山鞋带着沉重的喘息声,艰辛的划过眼前,一位下山山友指著前方的亮光:“爬过棱线就看到杜鹃了。”我们的体力已稍缓过来,这句话让大家兴奋地站了起来,准备再出发。
我抢先迈出第一步,就是这一步让我踩进了一个松土堆里,一头往坡底栽下去,翻了两翻感觉背后有个东西时,我支起上身,才知道原来还是箭竹们挡住了我,顿时,上面传来一阵爆笑声,有人还鼓起掌来,他们放心了。
当然现在,我跌坐“1﹒6K”水泥标柱旁,任谁都会静下来看看周遭的山色的,我掏出水壶仰头喝了一大口,微风从头上斜坡吹过来,走过身边的脚步声是轻快的。现在,大朵大朵的杜鹃花真的贴到胸前来了,无意间发现,一朵禁不起风雨的杜鹃花,孤伶伶的躺在地上,我将它拾起,轻轻放在一丛箭竹叶尖上。
身边到处都是杜鹃花,最吸引人的小奇莱满山的杜鹃也近在咫尺,至此,我已没有赶路的心情了。低下头来细细看着胸前的一朵杜鹃,洁白的椭圆花瓣上的红点,更显鲜丽,花瓣里的黄色花蕊,正意气昂扬的伸出来,仔细看去,才发现花瓣上长满了绒毛,一只飞翔的小虫正从摇曳的花蕊上掉到绒毛尖上,外面的风也跑这儿来玩了,整枝花朵还跟着左右轻轻摆动。抬头望着小奇莱山坡上的大片杜鹃,才意识到,那花朵里可也有另一个广阔的世界。
终于,我站在小奇莱前,饱览了山坡上招展的杜鹃,而环绕身边的、红白花色的杜鹃,正喧闹着天空。赏花者在花丛里蝴蝶般飞舞,忙着用手机拍照。抬头遥望,无边无际、高低起伏的高山平原上的矮箭竹,更显得翠绿了。前方的奇莱北峰,远远地高耸云雾里。
小路那边有人向我招手了,欲告别杜鹃时,想起了那朵掉落的杜鹃花,庆幸的是,回程时看到它还静静的躺在箭竹上,我高兴地捡起来放进上衣口袋里。前方又有同伴喊我了,赶过去时,花儿掉到了地上,我将它捡起来掸去花瓣上的泥土,放进口袋里,跑了几步又掉了出来。一时想到,这小小的口袋,怎装得下杜鹃花里广阔的世界?就将它捧在手里了。
站在山坡上回首,漫天杜鹃颜色迎面而来,似乎也在向我告别。过了季节,花儿也会凋谢的,重要的是,今年五月某一天,我们曾经攀登标高3150米的小奇莱山,拜访了高山杜鹃。◇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林芳宇
from 气功网
酌古鉴今:县官不信神鬼,误死四人性命(二文)
作者: 吉光羽 来源:正见网
一、 船夫信神,救活田母性命
(纪晓岚的)先母张太夫人,说: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鼓胀病,快要死了。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专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但距离家乡,有一百多里。
天还没亮,他(姓田的轿夫)便动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夜幕降临,他又狂奔而回,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但这一天夜里,卫河的河水暴涨,风急浪高,没有一只船,敢渡他(轿夫)过河。他急得仰天长号,声泪俱下!众船家,都非常哀怜他,但也无可奈何。
这时候,有一位船家,倏地站起身来,一边解开系船的缆绳,一边招呼田某(田轿夫)说:“只要上天有眼,是不会淹死你这个人的!来来!我送你过河!”这位船家,把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船家奋力划桨,那船横冲白浪,如离弦之箭,转眼之间,便到达东岸。在场的人,都叹息不己,合掌念佛。
田某把药及时给母亲服下,母命得救。
(纪晓岚的)先父姚安公说:“这位船家笃信孝道可以感天,比一般儒生的敬信神明与孝道,还要深挚啊!”
二、县官不信神鬼,误死四人性命
辛彤甫先生,任宜阳知县的时期,有一天,某老者,向他递上一份呈文说:“昨天晚上,我住在城东门外,看见有五六个吊死鬼,从城门缝里钻进城里来了。恐怕是来找替身的。所以,我请你赶紧谕示百姓:对童仆姬妾,不要凌辱虐待;欠债的不要追索得太紧迫;凡事要互相谦让别争斗。使那些吊死鬼,没有机会施展他们的伎俩。”
辛彤甫知县,看罢呈文大怒,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把老者打了一顿板子,并命人:将老者轰了出去。
老者并不怨恨,走到台阶下,便坐在那里,抚着膝盖说:“可惜呀!这五六条命,算是没救了!”
过了几天,有人向辛彤甫知县报告说:城里最近有四人上吊而死。辛彤甫知县大惊,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急忙命人,将那送呈文的老者,传来问话。老者说:“这几天来,我总是昏昏沉沉的,什么都不记得了。今天我才知道:我曾递送过一份呈文。难道是因为这个,得罪了吊死鬼,才叫我挨了一顿板子?”
当时这件事,便传扬开去,于是,敬信神明的人家,都有了戒备。
后来,果然有两个上吊的人,都被及时救活了。一个是媳妇因为被婆婆虐待,而上吊的,那婆婆非常痛悔。另一起是因为欠债被债主逼迫太紧而上吊,债主当即焚毁了借据。因此,这两个人,都得救了。
辛彤甫知县,愧疚地说:“是我未能敬信神明,没有及时防范,致使误了四条人命;并且还错打了善良的老者。”
(均据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from 气功网
文苑逸事:署名之让见美德
文/郑重
北宋时,翰林学士宋祁任史馆修撰,他勤奋著书,编写了《新唐书》的主要部分《列传》。后来,官高位显的欧阳修也奉诏参加《新唐书》的修撰,担任《纪》、《志》方面的编写工作。
书成之后,皇帝审阅,认为两人合写,风格有异,体例也不甚统一。于是,又诏令欧阳修重新润色《列传》,使全书的体例、风格,都完全一致。
欧阳修奉旨,便认真阅读《列传》,读毕,忽地长叹道:“宋公是我的前辈,同时我和他的许多看法又不尽相同,如果一意孤行,只按自己的意见去修改他人的著述,岂非无礼?”他决定一字不易。
《新唐书》编撰完毕,送呈御史府审验时,欧阳修只在《纪》、《志》这两部分署上自己的姓名。而在《列传》部分,则署宋祁的姓名。可是按照惯例,修撰史书,不管有多少人执笔,书成后,只署其中官位最高者的姓名。
欧阳修违背惯例,是不愿掠人之美。这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守住自己的良心,却违背皇上旨意的行为,委实难得!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6月25日
from 气功网
殿钟自鸣背后的真实原因
作者: 文仙 来源:正见网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都是解不开的,被当今的人称为不解之迷。我们解不开,古人却可以。特别是一些高人,知道物与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汉代有个叫樊英的,通晓阴阳地理,熟知其中奥妙。永太年间他拜见了皇帝。樊英喝口水冲西南方向喷去,皇帝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西南方向的成都今天有火灾。”后来蜀郡太守报告那里发生过火灾,他所说的日期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符合。当时有雨水从东北方面袭来,所以火灾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
樊英曾经突然披散着头发,拿起刀在家里乱砍,妻子莫名其妙,问他为啥这样,樊英说:“郗巡在道上遇着贼了!” 郗巡是樊英的弟子,当时正外出远行。他回来后跟人们说,他在途中遇上了贼,幸亏有一位披散着头发的老人相救,所以没发生任何危险。
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没人敲击就自己发响,皇帝对此甚为疑虑,公卿大臣们谁也不能解释,于是便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不是当今圣朝要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报告了蜀地山崩的消息。
我们都知道,任何物都是有背后的因素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物有灵。殿钟与蜀地的背后,大概是有这种原因吧。因为已经超越了现代科学的领域,所以我们是理解不了的。
原文:汉樊英,善图纬,洞达幽微。永太中,见帝。因向西南噀之,诏问其故,对曰:“成都 今日火。”后蜀郡言火灾,正符其日。又云,时有雨从东北来,故火不大为害。英尝忽被发拔刀,斫击舍中,妻怪问其故,英曰:“郗生遇贼。”郗生者名巡,是英弟子,时远行。后还说,于道中逢贼,赖一被发老人相救,故得全免。永建时,殿上钟自鸣,帝甚忧之,公卿莫能解,乃问英,英曰:“蜀岷山崩,母崩子故鸣。非圣朝灾也。”寻奏蜀山崩。(出《英别传》)
from 气功网
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古风悠悠:石奢纵父自裁 忠孝两全
作者: 黙安 来源:正见网
李离死后一百余年,楚国出了一个石奢,他纵父(放跑了父亲)然后自杀而死,维护了国法,使楚昭王名声大震。
楚昭王的父亲楚平王,听信小人,杀戮忠臣,法制混乱,使楚国遭受大难,差点亡国。楚平王杀了忠臣伍奢和伍奢的长子伍尚。伍奢的儿子伍员,投奔吴国,借兵报仇,于纪元前506年,打败楚国,其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蒙难,逃入山中,差点被人杀死。伍员掘了楚平王的墓,鞭尸三百,以雪胸中之恨。
楚昭王复国以后,励精图治,特别重视司法,任用清廉忠臣。石奢有很好的政声,楚昭王提拔了石奢为相。
石奢执法,不避贵戚。他还走出国都,经常巡行乡邑,了解民情。有一次,他又巡行县邑,碰上了一桩杀人案。石奢带领人众,亲自追捕,捉拿了杀人犯,一看,却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当即就把自己的父亲放跑了。
石奢放走了父亲之后,回到都城,自己穿上囚衣,带上刑具,住到牢里。他派人向楚昭王,报告了实情。石奢说:“杀人犯是臣的父亲,儿子拿父亲正法,犯不孝之罪;儿子纵放了要犯,亵读了法律,不是一个忠臣。臣不忠不孝,应当判死罪,请求大王执行。”
楚昭王听了石奢来人的报告,非常感动,他不想杀害这样的忠臣,于是替臣子开脱。楚昭王说:“追捕杀人犯,没有追上,这有何罪?石奢应赶快回去办公,处理国事。”
石奢不接受昭王的教令。他说:“我不偏袒父亲,就不是孝子;我违法纵犯,就不是个忠臣。我活下来,忠孝不能两全,我死了,就忠孝两全。纵放父亲,我做儿子的尽了孝;我违法纵犯,身负法律责任,这就保全了忠臣的名分。个人荣辱是小事,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是大事。大王赦罪,是表现了国君的宽厚。我不逃死,是臣子的职责。”石奢说完,自杀而死。
这件事,震动了楚国,昭王宽厚英明,臣子兢兢业业,使楚国从衰落中,又走向了复兴。
(事据《史记•循吏列传》)
from 气功网
酌古鉴今:冯商积阴德,神送贵子(四文)
作者: 曾敬贤 来源:正见网
一、“曹鼐不可”
曹鼐先生,在明朝宣德年间,考中了贡生以后,被授予国子监学正,他没去。后改任泰和县典史。他在捕盗时,救了一位很美丽的女子。晚上,这位女子感激他的救命之恩,愿意去服侍他。
曹鼐立刻告诉她,说:“你是处女,我怎可侵犯你!”当即回拒了她。过了一会儿,曹鼐感到心里有些动摇,便拿出纸来,在纸上写:“曹鼐不可”四字,以警戒自己。这样,心神又坚正起来。他便将字纸,焚化掉。
次日,他又派人,召请该女子的母亲,来将女儿领回家去。
后来,他在朝中考对策时,开始心中有些惶恐不安,茫茫然。忽见空中飘来一纸,上书“曹鼐不可”四字,于是,他心明气静,文思畅达,结果考取了状元。
二、神奇的福报
浙江余杭县的陈医生,把一个家贫、濒临死亡的病人医好了,没有要求任何回报。
后来,有一天,陈医生因为避雨,路过这经病人的家,因天黑,雨又不止,病人的母亲,留陈医生过夜,暗地里叫媳妇伴陈医生同睡,以报答救命之恩,媳妇也答应了。半夜时分,媳妇来到医生床前,对医生说:“感谢您救了我丈夫,我来是代表我婆婆的心意。”
陈医生见少妇年轻美貌,心也动了,但马上克制自己说:“不可。”少妇再三要求,医生连连回避说:“不可!不可!”于是,通宵未睡,坐到天明。
到最后,当他差一点不能克制时,就大声喊道:“不可二字最难!”认真把持自己,坚持到天亮后,悄然离去。
日后,陈医生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阅卷,准备放弃他的试卷时,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不可!”
于是,主考官挑灯再阅,还是认为不行,决定放弃。这时,又听见有声音连叫:“不可!不可!"最后主考官拿定主意,不再考虑。那声音又叫:“不可二字最难!”而且连续叫个不停。主考官觉得很奇怪,感悟到似有神意!就把他的儿子录取了。
发榜后,主考官把他的儿子找来,想问个明白。他的儿子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等他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其父,父亲听后,不禁叹道:“这是我壮年时做的一件好事,没想到:老天会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啊!”
三、冯商积阴德,神送贵子
历史上很有名的宰相冯京,他的父亲冯商,到了中年还没有儿子,太太便劝他纳妾。后来冯商路过京城,买了一妾,已经写好契约,付清银钱。
问该女从哪儿来的,女子只是哭泣,再三问后,她才说,她父亲因为公事欠债,才卖她还债。冯商听后动了恻隐之心,立刻将该女归还其父,也不讨还银钱。
冯商回家后,冯妻问丈夫,买回的妾在哪里呢?冯商便把经过告诉太太。太太听了,说道:“你的善心阴德如此好,不必担心没有儿子。”
果然经过数月,冯妻竟然怀孕,而且将分娩的那天傍晚,乡里邻居,都看见天上降临一群鼓乐队,敲锣打鼓,说是护送一个状元郎到冯商家。当晚所生,就是冯京。
冯京后来,连中三元,官做到宰相,政绩很显著,太子都拜他为师。
四、孙继皋不扬人丑
明朝,江苏无锡人孙继皋,在某大户人家教书。一日,主人的妻让婢女送一杯茶来,杯内放着一枚金戒指,孙继皋假装不知,叫婢女拿回去。
当天深夜,婢女在房门外扣门,说主母到了,孙继皋赶紧拿来大木板,顶住房门不开。第二天,孙继皋便辞去家教,返回自己的故乡。有人问他为何辞教,孙继皋不愿扬他人之丑闻,只说是学生不受教导,始终不露出原因。
后来孙继皋到京考试,得中状元,而且子孙也都做了大官。
(均据古代无名氏辑《“不可”录》)
from 气功网
神仙故事:汉武帝见九巅山神
作者: 刘丰 来源:正见网
汉武帝虽然是一代明君,却屡失仙缘。曾多次与成仙擦肩而过,真的非常可惜。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人们,想成仙并非是靠自己的财力,而是持之以恒的那颗心。
《神仙传》记载,王兴是阳城人,不认识字,也没有学道的想法。汉武帝进了河南嵩山学道,登上大愚石窟,修建了道宫,让董仲舒、东方朔吃素沐浴,静修思神。
这天夜里,来了个神仙,身材有两丈,两只耳朵上面高过头顶下面垂到肩上。汉武帝施礼后问是哪路尊神,仙人说:“我是九巅山神,听说中岳嵩山的岩石上生长一种一寸九节的菖蒲,服后可以长生,所以来采一些。”说完就忽然不见了。武帝对身边的侍臣说,“那位神仙绝不是为学道来采药的,肯定是嵩山神暗示我呢。”于是武帝让人采了菖蒲服用。服了两年,觉得气闷不痛快,就停服了。
当时跟随汉武帝的人也都服用菖蒲,但都没坚持下去。只有王兴,听说服用菖蒲能长生,就一直坚持服用菖蒲,终于得到长生。
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持之以恒”,其它事情大概也是如此吧。王兴什么也没有,就只有一颗恒心,汉武帝大概是放不下荣华富贵,才失败的吧。
原文:王兴者,阳城人也,居壶谷中,乃凡民也。不知书、无学道意。汉武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仲舒、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嶷之神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神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 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二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出《神仙传》)
from 气功网
失传的古代算术 可以算出人的寿命
作者: 汉风 来源:正见网
古代高人辈出,特别是预言,即使到今天还非常准确。其实古代的算术,就可以推算人的寿命,更大一点是可以推算出朝代的变迁的。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古代叫算术而不是算数,一字之差,含义完全不同。术是包含术类的一些东西的,比如说法术。
真玄兔是汉成帝时期的人。一次,真玄兔目算他的年寿是七十三岁,应当在绥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申时死去,并将这个日子写在屋内墙壁记下来。到了绥和元年正月二十四日申时时,真玄兔提前一天死去。临死前,他的妻子告诉他:“当年你计算死去的日期时间时,我看见你向下多拨下一个筹码。当时我还以为你是故意这样做的,是想逃脱死亡呢。因此没有告诉你。现在,你果然早一天到了死期啊!”真玄兔又对妻子说:“北邙山上有坟墓。坟墓旁边长着一株楸树。在楸树西侧四丈远的地方,往下挖七尺深,我死以后就将我埋葬在那里吧。”待到真玄兔死后,家人按照他指示的方向位置去挖,挖到七尺深时,发现古时候的一具空槨,就将他下葬在这具空槨里了。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原来他的妻子也是算术高手。今天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算的,怀疑是假的。层次差的太远了。
原文:真玄兔,成帝时人。真常目算其年寿七十三,于绥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晡时死。书其屋壁以记之。二十四日晡时死。其妻曰:“见算时常下一算。欲以告之,虑脱有旨,故不告,今果先一日也。”真又曰:“北邙青冢上孤槚之西四丈所,凿之入七尺。吾欲葬此地。 ”及真死,依言往掘,得古时空槨,即以葬焉。(出《西京杂记》)
from 气功网
“西游”拾趣:悟空闹天宫 如来显慈悲
作者: 夏风 来源:正见网
《西游记》中观音是慈悲的化身,而我们却忽略了最慈悲之人,那就是如来。如来的慈悲,在于他有能力降伏悟空,又有能力替他消掉罪业,还有办法使其圆满,这是菩萨做不到的。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这里的五行山细想起来不就是三界吗?五行就是三界的别称。也许我们会认为天宫也是三界,这又如何解释?故事就是故事,总有地方是不全面的,大概还有其他的寓意我们没有想到吧。
“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如来的本意与其他神不同,压悟空不是目的,去掉他的争斗心,消掉罪业才是他的本意。这也就是如来慈悲的一面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如来又安排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圆满功成,成就斗战胜佛,这才是如来的本意。
相传很久以前,神造了三界(也就是五行),使那些变的不好的神,有一个锤炼的机会,如来就通过此办法,将他的弟子唐僧带回去,又度了悟空。原来如来造五行山的目的是要度人,而非我们所认为的惩治,如来的慈悲才是大慈悲。
from 气功网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大都会中的铃兰之香(图)
文/贯明
初识铃兰,是在30年前的日本北海道荒乡僻壤。那时的我,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精神忧郁之际,闻到洁白的铃兰花散发著幽香,让我感到了无限的温馨。谈到铃兰花,总是让我联想到世界上喜欢铃兰的两个国家——日本和法国。
白色的小花铃兰在日语中的发音是“Suzuran”,她是日本北海道最具代表性的花朵,也是北海道首府札幌市的市花。铃兰的寓意是“重返幸福”,北海道人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彼此赠送铃兰花给对方,互相道贺平安度过了严寒的酷冬,同时庆贺温暖的春天重回大地。在日本北海道的平取镇,每年的五月下旬都会举办铃兰鉴赏会。北海道是日本的风景优美之地,那里的铃兰花、薰衣草和独特的雪景让人流连忘返。
铃兰花在法国被誉为报春花。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也是法国人的铃兰节。每逢五月间,法国乡下的少女从森林中采摘铃兰花,插在瓶中,在法国的习俗里,为心爱的人献上铃兰,代表着美丽的爱情。法国人说,没有铃兰花的五一不成其为五一。
在中国古代,铃兰又名“君影草”,她生长在沟谷林下,藏于寂寞的深山,花自芬芳,与幽兰相伴,藏于深山不以无人而不芳,正合“君当如兰”的寓意。我去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看到铃兰花大多是开放在乡下或荒野,从未在大都会的闹市区看到过铃兰开放。
人世间无奇不有。三年前四月末的一天,一位小朋友对我说,她在闹市区看到了铃兰花。漫步在纽约皇后区的闹市街头,迎面吹来一阵幽香的气息。就在一座二层小楼的庭院之内,几朵微小的白色花朵悄然绽开,清香之气就源自那里。低头观之,正是我最喜欢的铃兰!原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铃兰开放于闹市,让我感到非常惊奇。她让我联想到古语中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隐》中说:“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细思之,人生的真谛在于心平气和,返本归真。古代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心境的修炼者,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修心养性,使自己的心灵上在磨难中真正的升华。
在欧洲人的心目中,铃兰不仅是春天的使者、爱情与幸福的标志,还意味着所有痛苦的终结和永恒的解脱。德国画家洛赫纳曾经绘制过一幅题为《末日审判图》的巨幅油画,画中有描绘善与恶为争夺人类灵魂而交战的场面,画面上战场的中央是一朵盛开的铃兰,作者以此来表示灵魂从善还是从恶应以是否能获得最终的解脱与安宁作为评判的标准。
15世纪时,医药学家发现从铃兰中能提取出治疗心脏疾病的特效成分,一时间这种开在野外的普通小花成为了功效卓著的神奇药物,许多人的性命因它而得以挽救,当时的人们把铃兰称做“世界之福”,行医者还把铃兰图案作为了医师行业的标志。据记载在16世纪欧洲有一位叫做阿尔多兰蒂的医生,他曾经请画师为他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同时还绘有铃兰花与月桂树,月桂代表着医药之神将赐予他诊断和处方的高超能力,而铃兰则象征着他配置的药物都将具有神奇的疗效。
在古老的苏塞克斯传说中,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在与大毒蛇的搏斗中,他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他的血流经的土地上开出了朵朵洁白的铃兰花。人们说那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的身上。看到绽放在纽约闹市街头的铃兰花,很想把心中的美好祝福送给每一个有缘人。虽然无法摘采,但是内心希望铃兰那幽幽的香气可以把神佛的慈悲与祝福传递给世人,使人世间纷争停息,人心向善,和平常在。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6月24日
from 气功网
古风悠悠:以生命维护法律 李离伏剑殉职
作者:严自律
李离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维护了晋国神圣的法律!(shutterstock)
纪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回国主持国政。他专心治理朝政,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所用之人都能为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工作。当时的司法官李离就是其中一位。
纪元前632年(即晋文公五年)的一天早上,正值文武百官早朝的时候,突然一个身穿囚衣,头戴枷锁的人走进宫殿,一直走到晋文公的座前,“扑通”一声便跪拜在地,口中说道:“罪臣李离,拜见国公,请国公发落。”晋文公和所有在场的群臣都楞住了:“这是怎么回事?”晋文公擦了擦眼睛,仔细地看了又看,没错,是他!“你……出了什么事,为何这副打扮?”这时旁边的群臣,也认出了李离,不禁相互窃窃私语:“这不是那位大名鼎鼎、秉公执法的李离吗?没听说他有什么罪啊!”
这时,李离吃力地向晋文公又叩了三个头,说道:“我有罪,我有罪。”晋文公急忙从座位上走下来,双手扶起李离,命人打开枷锁,急急地说:“爱卿是怎么回事?快快奏来。”李离遂将事情原委一一道出。
原来,这位李离是晋文公所重用的一位司法长官,主管晋国的司法大权,负责审理、判决各种刑事案件。李离生性刚直,为人做事一向谨慎、踏实,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凡所办之事很少出现过差错。五年前,晋文公即位时,正是看中了李离这一大优点,认为用他当国家司法长官,可以确保晋国的法律得到公平的执行。李离上任后,也没有辜负晋文公的信任,对自己严格要求,恪守职责,克已奉公,公平断案。在处理各种案件中,总是十分谨慎,对每个环节都要作详细调查,对每个嫌疑犯,都要反复审问。他深知自己手中握有生杀大权,稍有疏忽,便会造成冤假错案,为此,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五年来所经手的案件,数不胜数,有时一天就是好几件,但都没有出现过错判的现象。所以一直受到晋文公的赏识,受到同僚及百姓的称赞。
可是,有一天,李离被手下的一个亲信蒙蔽,错判了一个人的死刑。虽然这是唯一的一次错判,却事关人命,冤杀了一个人,这使李离极为后悔和痛心。他心中一直感到气闷,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胸口上。心想:我判案五年了,从没出现过误判,但今天我却错了,我有罪,我成了杀人犯……连续几天来,李离都闷闷不乐、无精打彩,好像丢了魂似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口中呐呐自语。
妻子见他一连几天都这样,心中十分着急,一再追问下李离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妻子听了之后,耐心地劝慰他:“我还以为什么事情让你变成这样呢,不就是判错了一例案子吗。你想想,自你当上司法长官以来,所办案件数以千计,你都判得相当公正。这次又是因为你手下人撒谎,才使你错判的,责任不全在你的身上,何必如此自责内疚呢?再者国君又没追究你的责任,你就不要再想不通了。”妻子见李离没有反应,就拉着他的臂膀,撒娇似地说:“夫君,你要想宽一点,只要以后吸取教训,办案仔细一点就行了,别再自责了好不好?我的好夫君!”
李离推开了妻子的手,打断了她的话,说道:“你知道吗?法律是维系一个国家的重要制度,要求人人都要遵守的呀!法律规定杀人者必须偿命,我杀错了人就是触犯了法律,是应该受到处分,偿命才对!”妻子流着眼泪,十分委屈地说:“你偿了命,我怎么办?”李离深情地看了爱妻一眼,摇了摇头,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离就早早来到了日常审理案件的衙门,叫手下人取来囚衣和枷锁。自己脱下了官服,换上了囚衣,并给他带上了枷锁,深深地向曾经办案五载的衙门,望了一眼,头也不回地大踏步向朝廷走去。于是便有了上述的那一幕。李离如实说出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后,就提出:请晋文公处决自己,给那个被误杀的人偿命!
晋文公十分感动,没想到李离是如此的刚正不阿,真是难得的忠臣啊!赶忙安慰李离说:“你作为晋国的司法长官,你应该还比我懂得更多的法律吧!难道你不知道官有尊卑贵贱之分,惩罚也相应有高下轻重的区别吗?即使你犯了罪,也应该从轻处罚,够不上偿命。更何况这件案子,是你错听了手下人的话,才错判的。”晋公公接着说:“我还以为什么事情让你变成这样呢,不就是判错了一例案子吗。你想想,自你当上司法长官以来,所办案件数以千计,你都判得相当公正。这次又是因为你手下人撒谎才使你错判的,责任不全在你的身上,何必如此自责内疚呢?再者,我作为国君,又没追究你的责任,你就不要再想不通了。”
李离断然地摇摇头说:“我作这么高的官,在权利上从没有让给下属;领取那么高的俸禄,也没有分给下属。而今是我马虎草率,判断不明,冤杀了人,这怎么能把责任推给下属呢?如果这样的话,以后有的官员出了错,就将责任推给下属,那国家将怎样来治理呢?罪臣要求以身正法!”
晋文公有点生气了,带着责备的口吻说:“你一再认为自己有罪,将手下人的责任自己担上,那么你是我所用的人,这样一来,难道不是我也有罪吗?”
李离连忙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谁违反了,就该谁受到惩罚。这个案件既不是我手下人判的,又不是您大王断的,而是我错判了,当然有罪的是我,该偿命的也是我呀!更何况在五年前,您不正是认为我办事公正,能处理好国家的刑狱,才委以我司法长官这一重任吗?可是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我没脸再见到您,我要求偿命。”
晋文公听了李离的这些话,也觉得颇有道理,心想如果不判李离有罪,恐怕难以服众。但像李离这样的忠臣的确难找啊,杀了多可惜。不行,必须想一条两全之策。
晋文公沉思片刻后说:“李离,你身为晋国的大法官,手握生杀大权,办案不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草率判案,按法律规定,杀人须偿命。但念你五年来,一直恪守公职,秉公执法,从没出现过冤假错案。而今仅为首例,所以我宣布赦免你的死罪!”
在场的群臣,一面为李离的举动所感动,又深感文公的高明判决与宽容,都纷纷围过来,劝慰李离道:“行了,行了,用不着自责了,就算你是犯了大错,该判死刑,大王也赦免了你,快叩头谢恩吧!”
李离向晋文公谢了恩,对国君的宽容表示了真诚的感谢。然后,李离说:“有罪必罚,我有死罪,我要用生命来维护晋国的法律,报答大王!”
说完,他突然撕开衣服,抽出藏在怀中的一把十分锋利的短剑,猛地往脖子上一抹,一股鲜血喷洒而出。顿时,全场凝固了……所有人都惊呆了……就连晋文公也是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扶案嚎啕大哭着说:“忠臣啊!忠臣啊!我失去了一位忠臣!”遂下令厚葬李离,抚恤其家属。
李离自刎殉职的消息,很快在都城传开,街头巷尾的人们无不为之慨叹和惋惜:“多好的法官啊!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维护了晋国神圣的法律!”在葬礼那天,全城百姓老小都身穿白衣,头裹白巾,臂带青纱,哭着为李离去送葬。
李离伏剑殉职,使晋文公从此以后肃正国法,朝政更加开明,法律更加公正合理,官员更加认真工作,国家日益强盛起来。不久,晋文公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事据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from 气功网
古风悠悠:李离以生命维护法律,自刎殉职!
作者: 严自律 来源:正见网
纪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回国主持国政。他专心治理朝政,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所用之人,都能为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工作。当时的司法官李离,就是其中一位。
纪元前632年(即晋文公五年)的一天早上,正值文武百官早朝的时候,突然一个身穿囚衣,头戴枷锁的人,走进宫殿,一直走到晋文公的座前,“扑通”一声,便跪拜在地,口中说道:“罪臣李离,拜见国公,请国公发落。”晋文公和所有在场的群臣,都楞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晋文公擦了擦眼睛,仔细地看了又看,没错,是他!“你,你……出了什么事,为何这副打扮?”这时旁边的群臣,也认出了李离,不禁相互窃窃私语:“这不是那位大名鼎鼎,秉公执法的李离吗?没听说他有什么罪啊!”
这时,李离吃力地向晋文公又叩了三个头,说道:“我有罪,我有罪。”晋文公急忙从座位上走下来,双手扶起李离,命人打开枷锁,急急地说:“爱卿是怎么回事?快快奏来。”李离遂将事情原委一一道出。
原来,这位李离,是晋文公所重用的一位司法长官,主管晋国的司法大权,负责审理、判决各种刑事案件。李离生性刚直,为人做事一向谨慎、踏实,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凡所办之事,很少出现过差错。五年前,晋文公即位时,正是看中了李离这一大优点,认为用他当国家司法长官,可以确保晋国的法律,得到公平的执行。李离上任后,也没有辜负晋文公的信任,对自己严格要求,恪守职责,克已奉公,公平断案。在处理各种案件中,总是十分谨慎,对每个环节都要作详细调查,对每个嫌疑犯,都要反复审问。他深知自己手中握有生杀大权,稍有疏忽,便会造成冤假错案,为此,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五年来,所经手的案件,数不胜数,有时,一天就是好几件,但都没有出现过错判的现象。所以,一直受到晋文公的赏识,受到同僚及百姓的称赞。
可是,有一天,李离被手下的一个亲信蒙蔽,错判了一个人的死刑。虽然这是唯一的一次错判,却事关人命,冤杀了一个人,这使李离极为后悔和痛心。他心中一直感到气闷,好象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胸口上。心想:我判案五年了,从没出现过误判,但今天,我却错了,我有罪,我成了杀人犯……连续几天来,李离都闷闷不乐,无精打彩,好象丢了魂似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口中呐呐自语。
妻子见他一连几天都这样,心中十分着急,一再追问下,李离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妻子听了之后,耐心地劝慰他:“我还以为什么事情让你变成这样呢,不就是判错了一例案子吗。你想想,自你当上司法长官以来,所办案件数以千计,你都判得相当公正。这次又是因为你手下人撒谎,才使你错判的,责任不全在你的身上,何必如此自责内疚呢?再者,国君又没追究你的责任,你就不要再想不通了。”妻子见李离没有反应,就拉着他的臂膀,撒娇似地说:“夫君,你要想宽一点,只要以后吸取教训,办案仔细一点就行了,别再自责了,好不好?我的好夫君!”
李离推开了妻子的手,打断了她的话,说道:“你知道吗?法律是维系一个国家的重要制度,要求人人都要遵守的呀!法律规定杀人者必须偿命,我杀错了人,就是触犯了法律,是应该受到处分,偿命才对!”妻子流着眼泪,十分委屈地说:“你偿了命,我怎么办?”李离深情地看了爱妻一眼,摇了摇头,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离就早早来到了日常审理案件的衙门,叫手下人取来囚衣和枷锁。自己脱下了官服,换上了囚衣,并给他带上了枷锁,深深地向曾经办案五载的衙门,望了一眼,头也不回地大踏步向朝廷走去。于是便有了上述的那一幕。李离如实说出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后,就提出:请晋文公处决自己,给那个被误杀的人偿命!
晋文公十分感动,没想到李离是如此的刚正不阿,真是难得的忠臣啊!赶忙安慰李离说:“你作为晋国的司法长官,你应该还比我懂得更多的法律吧!难道你不知道官有尊卑贵贱之分,惩罚也相应有高下轻重的区别吗?即使你犯了罪,也应该从轻处罚,够不上偿命。更何况这件案子,是你错听了手下人的话,才错判的。”晋文公接着说:“我还以为什么事情让你变成这样呢,不就是判错了一例案子吗。你想想,自你当上司法长官以来,所办案件数以千计,你都判得相当公正。这次又是因为你手下人撒谎,才使你错判的,责任不全在你的身上,何必如此自责内疚呢?再者,我作为国君,又没追究你的责任,你就不要再想不通了。”
李离断然地摇摇头说:“我作这么高的官,在权利上从没有让给下属;领取那么高的俸禄,也没有分给下属。而今是我马虎草率,判断不明,冤杀了人,这怎么能把责任推给下属呢?如果这样的话,以后有的官员出了错,就将责任推给下属,那国家将怎样来治理呢?罪臣要求以身正法!”
晋文公有点生气了,带着责备的口吻说:“你一再认为自己有罪,将手下人的责任自己担上,那么你是我所用的人,这样一来,难道不是我也有罪吗?”
李离连忙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谁违反了,就该谁受到惩罚。这个案件既不是我手下人判的,又不是您大王断的,而是我错判了,当然有罪的是我,该偿命的也是我呀!更何况在五年前,您不正是认为我办事公正,能处理好国家的刑狱,才委以我司法长官这一重任吗?可是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我没脸再见到您,我要求偿命。”
晋文公听了李离的这些话,也觉得颇有道理,心想如果不判李离有罪,恐怕难以服众。但象李离这样的忠臣,的确难找啊,杀了多可惜。不行,我必须想一条两全之策。
晋文公沉思片刻后说:“李离,你身为晋国的大法官,手握生杀大权,办案不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草率判案,按法律规定,杀人须偿命。但念你五年来,一直恪守公职,秉公执法,从没出现过冤假错案。而今仅为首例,所以我宣布赦免你的死罪!”
在场的群臣,一面为李离的举动所感动,又深感文公的高明判决与宽容,都纷纷围过来,劝慰李离道:“行了,行了,用不着自责了,就算你是犯了大错,该判死刑,大王也赦免了你,快叩头谢恩吧!”
李离向晋文公谢了恩,对国君的宽容表示了真诚的感谢。然后,李离说:“有罪必罚,我有死罪,我要用生命来维护晋国的法律,报答大王!”
说完,他突然撕开衣服,抽出藏在怀中的一把十分锋利的短剑,猛地往脖子上一抹,一股鲜血喷洒而出。顿时,全场凝固了…所有人都惊呆了…就连晋文公,也是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扶案嚎啕大哭着说:“忠臣啊!忠臣啊!我失去了一位忠臣!”…纶下令厚葬李离,抚恤其家属。
李离自刎殉职的消息,很快在都城传开,街头巷尾的人们,无不为之慨叹和惋惜:“多好的法官啊! 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维护了晋国神圣的法律!”
在葬礼那天,全城百姓老小,都身穿白衣,头裹白巾,臂带青纱,哭着为李离去送葬。
李离伏剑殉职,使晋文公从此以后,肃正国法,朝政更加开明,法律更加公正,合理,官员更加认真工作,国家日益强盛起来。不久,晋文公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事据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from 气功网
神医妙手:秦鸣鹤妙手刺血 唐高宗风毒得解
作者: 文仙 来源:正见网
刺血术也是古老中医常用的医疗手段,往往能够立竿见影。大概与我们今天常见的刮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毒气通过血液排出来。
唐高宗患风眩病痛苦不堪,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高宗召侍医秦鸣鹤给他看病,秦鸣鹤看后说:“是风毒上攻而起,如果刺头出点血就能好。”则天皇后在帘后面大怒道:“此人该斩!天子的头上是出血的地方吗?!”秦鸣鹤磕头请求饶命。高宗说:“给人看病,议谈病情,按道理是不应该治罪的,并且我的头非常沉闷,几乎不能忍受了,出点血不一定就不好。我决心已定。”
高宗让他给刺。秦鸣鹤刺唐高宗的百会穴和脑户穴,并出血了一点血。唐高宗说:“我的眼睛能看清了。”他的话未说完,则天后在帘后行大礼,谢秦鸣鹤,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医师啊!”然后亲自赠送丝帛、珠宝给秦鸣鹤。
刺血术在民间也是非常盛行的,特别是用于急救,往往一针见效,起死回生。中医的精华很多都失传了,确实非常可惜。
原文: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 ”鸣鹤叩头请命。上曰:“医人议病,理不加罪。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吾眼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以谢之曰: “此天赐我师也。”躬负缯宝以遗之。(出《谭宾录》)
from 气功网
一个善念救了一城的人
作者: 慧悯 来源:正见网
善念是上天赐给人的最珍贵的礼物。一个人心存善念,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和未来,甚至可以救很多人。因为善念可以唤起人们内心中的那份善良,那份永恒的生命之光。
荀巨伯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赶上胡人进犯这座城市。友人对荀巨伯说:“我就要死了,你赶快离开这里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就是来看望你的。现在遇到危险我就扔下,这是我荀巨伯能做出来的事情吗?”胡兵攻破城池,来到荀巨伯的朋友家,看见荀巨伯说:“我们进到城里后,整座城的人都逃光了。你是什么人?一个人留在这里。”荀巨伯说:“我的这位朋友身患重病,我怎么能将他一个人扔下不管呢?请你们不要伤害他,我愿意替我的这位朋友去死。”胡兵听了这话很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是无义之师,而侵占了有道德修养的国家啊。”于是悄悄退出了这座城市。荀巨伯这种高尚的行为,拯救了全城的居民。
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伯曰:“吾且死矣,子可去。”伯曰:“远来视子,令有难而舍之去,岂伯行耶。”贼既至,谓伯曰:“大军至此,一郡俱空。汝何人?独止耶。”伯曰:“有友人疾,不忍委之,宁以己身代友人之命。”贼闻其言,异之。乃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乃偃而退,一郡获全。(出《殷芸小说》)
from 气功网
后汉书的人物小故事
作者:李宇整理
古代的人当官是为了实现劝谏皇帝、为民造福的志向,如果朝廷衰败到了快灭亡的时候,就没有作官的必要了。(shutterstock)
不阿权贵的东汉官员
东汉的徐璆,曾担任荆州刺史。
当时,董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张忠担任南阳太守,仗着太后的势,私藏了数亿的钱。董太后曾派遣“中常侍”(高级宦官)拜托徐璆护着张忠。徐璆说:“微臣我一身为国,不敢听命于太后。”
董太后大怒,于是让张忠担任“司隶校尉”的官职,威胁徐璆。徐璆到了荆州,上奏了张忠私藏上亿钱的事,曝光了张忠的事,又上奏了五郡太守及下属县的赃污罪行,都给予法办。
张忠怨恨徐璆,与几个宦官勾结构造罪名,徐璆被罚从军。但重德的徐璆却得到上天的护佑,因为立了战功,得以回家。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淡泊名利的东汉隐士
东汉的闵仲叔,世人称他为有节之士。
他客居在安邑县。他年老、有病、家贫不能得肉食,就每日买猪肝一片,屠户嫌他买的少,有时不肯卖给他。安邑县令听说了,命令小吏常给他。
闵仲叔觉得奇怪,询问得知实情,叹息说:“我闵仲叔岂能以口腹之欲拖累安邑县的人?”于是就离去了。
东汉桓帝时,有个叫魏桓的人多次被朝廷征召作官。他乡里的人劝他去上任。魏桓说:“人当官,是为了实行他的志向。现在后宫的美女以千数,可以使其减少吗?宫里马厩里的马有上万匹,可以使其减少吗?皇帝的左右都是权贵豪门,可以使其离去吗?”同乡回答:“不可。”魏桓感慨地叹息,于是不去作官。
古代的人都是淡泊名利的。当官是为了实现劝谏皇帝、为民造福的志向,如果朝廷衰败到了快灭亡的时候,就没有作官的必要了。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from 气功网
决策之鉴:应注重地方大吏的人选
默安
各郡和侯国的事情,无论大小,汉武帝都了若指掌。以致地方官们总感到皇帝似乎就在自己面前一样。因此,他们怎敢不尽心尽力呢?(图:薯饼/大纪元)
汉武帝天资聪颖,即位后,始终亲自处理国家政事,躬亲理检,因而对辅政的宰相人选,不很重视,似乎只是让他们奉行成命而已。但是,对于任用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员,汉武帝却十分留意。
辞赋家庄助(即严助,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的名讳而改姓严)担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后,汉武帝数年没有得到他的问候,于是给庄助写信说:“您厌倦了京师的生活,而怀恋故乡的山水人情,因而出任会稽郡的太守。转眼间,我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您的问候了。”……
吾丘寿王担任东郡都尉,汉武帝鉴于有寿王任都尉,就没有再设置郡太守,只是颁发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书信,信中说:“你在我面前任职的时候,足智多谋,颇有建树。可是到地方上治理十几个城邑,肩负着郡太守和郡都尉(品级都是两千石)两个重担,却使得各项政务荒废,盗贼公然横行,民不聊生。这样的表现与在我面前时判若两人,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汲黯被任命为淮阳(今属河南)太守,他却不接受官印和缓带,汉武帝问道:“你看不起淮阳这个地方吗?我之所以派你到淮阳去做太守,是因为那里的官民关系相当紧张,影响大局,只得借重您的威名,去卧而治之(让汲黯带病卧养,而管理该地)。”……
从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各郡和侯国的事情,无论大小,汉武帝都十分熟悉,可谓了若指掌!以致地方长官们,总是感到皇帝似乎就在自己面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所以,各郡及侯国的大吏,都能恪尽职守,把地方政务,治理得很好。@*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
巴黎科学研究院院长的信仰
一百年前,在法国,一位大学生登上了一列火车,邻座是个看上去像农民的老人,老人手执念珠(注:基督教和天主教也有念珠),嘴里念念有词。
“先生,你还相信这些过时的东西?”学生问。
“是的,我相信。你不信吗?”老人回答。
学生笑了笑:“我不相信这些愚昧的事情。听听我的建议,把你的念珠扔掉,了解了解科学对此的解释。”
“科学?我不懂这个科学,兴许你能给我解释解释。”老人说。
学生说:“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请留下你的地址,我会寄给你一些书,你自己看吧。”
老人从内衣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学生接过一看,脸一下子就红了,低头不语。
名片上写着: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巴黎科学研究院院长。这位学生遇到的正是19世纪著名的科学巨人,世界一流的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巴斯德。
今天我们在超市消毒牛奶瓶子上可以看到“经巴氏消毒法消毒”(pasteurized)。“巴氏消毒法”的发明者正是巴斯德。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国医生李斯特并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从此,西方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因此而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之久。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1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巴斯德归功于神。他相信:“物理与化学是生命的现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身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察觉到神创造的铁证。他说:“每当我研究大自然更多,我便更被造物主那叹为观止的奇工所吸引。” 巴斯德年迈时,回到自己的母校演讲,提到他一生在面对如此大的反对,而能节节得胜的因素有两个:“信心,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心的呼唤,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第二个得胜的因素是:“热忱 (enthusiasm),这是最好的字眼,是En及Theo合成;En是里面,Theo是神。真正持久的热心,是来自神住在我的心里。”
在现代中国还有许多与文中的法国大学生抱有同样观念的人,想当然以为信仰就是愚昧、科学就等于无神论或者认为科学已经证明了对神的信仰乃是虚妄等等。巴斯德的故事,或许可以让人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下。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6月23日
from 气功网
刘秉忠 帮忽必烈建不世之业
从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系列文|陈彦玲博士
刘秉忠画像(网络图片)
北宋邵雍的《梅花诗》从开解了人从天上来的天机到朝代历史的轮替,前篇说了前两首,第三首的朝代则从宋室转到了蒙古入主中原的元王朝。第三首诗是这么说的: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这四句七言诗将元朝的起末通透的说尽了,不得不令人虔诚敬佩这神传文字的奥妙。
公元1264年 时逢甲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若从宋朝最后灭亡的公元1279年算到1368年元朝的毁灭,大约88年,即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元朝的末代皇帝宦官扑不花,暗压军情警讯不上报顺帝的结果,正是“残花总不言”的灭朝写照。
简短的二十八个字说尽了大元王朝的兴起与灭绝,留给后人一面警世的明镜,也让我们省思是什么样的教育,能使人可以脱俗出凡的看透世事的变化?
有趣的是,当观者的视野除去名利情仇的迷雾之后,就会看到华夏历史的修炼文明,这是现今正规教育几乎没能触及的宝藏,也是值得吾人深刻反思的议题。
中原上的王者、皇帝求道或敬道的文化从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断绝过,到了北方的忽必烈入主中原仍然不例外。忽必烈将国号以“大元”来命名与元勋刘秉忠有密切的关系。
刘秉忠,初名刘侃,曾入全真教苦修,后被时称“再世惠能”的天宁寺住持虚照禅师招为僧徒,并因其博学多才而任掌书记。后来刘秉忠行脚云中(大同),留居于南堂寺,恰被尚未即位路经云中的忽必烈发现了刘秉忠的才学,从此展开了一代君臣的开国大戏。
刘秉忠精通《易经》以及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于天文、地理、律历、遁甲之类,无所不精,通天下事如了指掌。忽必烈采纳刘秉忠以《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建议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写过一首《木兰花慢?到闲人闲处》:
到闲人闲处,更何必,问穷通。但遣兴哦诗,洗心观易,散步携筇。浮云不堪攀慕,看长空、淡淡没孤鸿。今古渔樵话里,江山水墨图中。千年事业一朝空。春梦晓闻钟。得史笔标名,云台画像,多少成功。归来富春山下,笑狂奴、何事傲三公。尘事休随夜雨,扁 舟好待秋风。
严子陵帮助汉光武帝刘秀成功兴复汉朝之后却隐居富春山,因而此山被后人引喻为隐士精神的代名词。范仲淹在凭吊严子陵的《严先生祠堂记》中就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描绘严子陵的风骨能量可比高山大水的深厚久远。
刘秉忠善尽人臣之职,让忽必烈不以杀戮治天下,元朝的盖世功业跟他的辅佐有极大的关系。《元史》中如此纪载着他的治国方论:“今天下广远,虽成吉思皇帝威福之致,亦天地神明阴所祐也。宜访名儒,循旧礼,尊祭上下神祇,和天地之气,顺时序之行,使神享民依,德极于幽明,天下赖一人之庆。”明白的揭示了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真相。如此的高德能人留下了对人生和自然的体悟:既天生万物,自随分,有安排。
下回,让我们继续在《梅花诗》中领略天地世事安排的天机。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马天祥
from 气功网
同入仙门寻大道 不同心境不同归(图)
作者: 汉风
d
太白山景。(网络图片)
古人大都有修道之心,但能够下决心放弃一切,而去修道得道的却不多。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终成正果的更是寥寥无几。
有些人,虽然没有修道成功,也算是积了一些福分,可以在人间享几年福。然而真正修道成功的人才会享大自在。
李生停废修道再遇卢生?
从前有卢生、李生两个人,隐居在太白山读书,兼学呼浊气吸清气的“吐故纳新”养生术和不食五谷的“导引术”。有一天,李生告别卢生说:“我实在受不了这样清苦的修道生活,不想在山里呆下去了,准备出山到各地好好游一游。后会无期了!”
后来李生管理一个桔园子,由于人们买桔子时骗他,再加上行人经常偷桔子,最后亏损的很厉害,李生欠了官家好几万贯钱,被官府羁縻控制不能回家,十分贫困。
一天,李生偶尔经过扬州的阿使桥时,遇见一个穿布衫草鞋的人,一看原来是卢生。李生过去曾称卢生为二舅,就叫住了卢生,并对他的衣衫破旧表示同情可怜。没想到卢生大骂道:“我穷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往好道走,自暴自弃于世俗之间,经历欺蒙人的坏事,又有欠债,被人家囚拘不许动地方,你有什么脸面见我!”李生再三向卢生谢罪,承认自己当初不该出山使修道半途而废,卢二舅这才笑着说:“我的住处不远,明天我派人来接你。”
卢生助还债又成就因缘
第二天,果然卢生派了个仆人骑着一匹骏马来说:“二舅让我来迎接您。”李生上了马,马快如飞,出了城南又跑了几十里路,路旁一所府第的大红门开了,二舅在门口迎接李生。只见他戴着缀有星饰的高冠,穿着绣着彩云的袍子,容光焕发,身边有几十个婢女仆人簇拥着,和在阿使桥上遇见时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卢生让李生到堂屋里设宴饮酒,只见屋子周围都是奇花异草,好似在仙境。卢生又让他服用了一些药物,味道都特别甘美。到了晚上,又领着李生到北面的一个亭子里喝酒,并说:“我给你找个陪你喝酒的人吧,她很会弹箜篌。”不一会儿,有人举着红烛领来一个女子,容貌绝色,说话声音似莺啼燕语十分好听。李生看见箜篌上有一行红字“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喝完酒,二舅说:“你想不想和弹箜篌的女子成婚?她是大家闺秀,资容也很出色。”李生说:“我怎敢有这个念头呢?”卢生许诺要成此姻缘,又问他:“你欠官府多少钱?”李生回答说:“两万贯。”卢生就给李生一根拄杖说:“你拿这个拄杖到城内一家波斯人开的商店里去取钱还债吧,希望你从此继续学道,不要再去污秽自身陷入到盐铁生意的泥潭里了。”
天刚亮,仆人牵着接李生的马又来了,卢生让李生骑上回家,送他出了门((门字下有脱文,《云笈七签》一一三下有“洎归,颇疑讶为神仙矣。即以拄杖诣波斯店”十七字)。门上有原文有脱落的文字。李生归来,人们都很惊讶,以为他是神仙呢。就拿着拄杖到波斯店里去。)李生拿着那木杖去了波斯商店,店主一看就惊奇地说:“这不是卢二舅的木杖吗?你是从哪儿拿来的?”波斯人就按李生说的就照付了钱,李生拿钱去还了账,于是就平安无事了。
同一年,李生去了汴州,在汴州当行军的陆长源把女儿嫁给了他。结婚以后一看,妻子非常像卢生当初在北亭上叫来弹箜篌的那个女子。而且也能弹一手好箜篌,再一看箜篌上竟然也有一行红字,仔细一看正是“天际”那两句诗。李生就对妻子详细说了在扬州去卢生家做客二舅在亭中筵宴的事。妻子说:“箜篌上的字是我的小弟弟刻着玩的。昨天我梦见天上的使者对我说仙官让我去扬州赴宴弹琴,情景和你说的完全一样。”李生又惊又叹,再去找卢生的住处,只见荒草一地,却看不到什么亭台了。
责任编辑: 李懿
from 气功网
把财富带在身边
作者: 慧悯 来源:正见网
我们常说“富贵生带不来,死带不走”,何必斤斤计较自寻烦恼。这句话很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人是有办法把财富带在身边的。
古时有个人得瘟疫死了,后来又还魂,在阴间遇到他以前的老朋友,这位老朋友衣衫褴褛,戴着枷锁。他俩相见不觉悲喜交加,他握着老友的手叹息着说:“你一生富贵,财产竟不能带到这儿来?”那人神色悲戚地说:“富贵完全可以带到这儿来,但人不肯带。如果生前做了善事,积了功德,到这儿来怎么会不富贵呢?所以我想奉劝世人一句,早点做好把富贵带到这儿来的打算。”
原来真的可以把财富带在身边,那就是多做善事,积德,怀有一颗善良之心。人常说:“好人一生平安”,其实是好人永远平安。善恶有报是天理,谁又能摆脱掉这个天理呢?
原文:有疫死还魂者,在冥司遇其故人,褴褛荷校,相见悲喜,不觉握手太息曰:君一生富贵,竟不能带至此耶?其人蹙然曰:富贵皆可带至此,但人不肯带尔。生前有功德者,至此何尝不富贵耶?寄语世人早作带来计可也。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from 气功网
为万民赴死的张果
作者: 陆文 来源:正见网
张果是四川成都人,南宋建炎年间任宣州知州,建炎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时值暴雨成灾,加之蛟龙猛发,祸及全城百姓生命安全,眼见城池难保,知州张果寝食难安。
当天夜晚,张果梦见有神明指引他:“我乃陵阳山土地,明日午有大水淹没城郭。公若见一老人横笛乘牛由水而至,即抱万民册如水,可保城池安然无恙。”次日,果真如此,张知州为了黎明百姓的安全,以身殉河,在济川桥上抱万民册跳入猛涨的河水,顿时水落数尺。全城百姓得救了,可是张知州却失去了踪影。
于是全城的百姓沿着岸边寻找,希望能够救起张知州,人们追到城北八里的一处河滩,发现知州日常穿着的鞋子搁浅在河滩上。人们为了世代不忘这位好知州便将这处河滩取名“鞋滩湾”,即现在的海棠湾。追捞的百姓继续沿河而下搜寻,发现河心浪花一翻,张知州的头部冒出水面,正当人们呼喊捞救时,知州又沉没于浪花之中。再往北二十五里张知州漂于河心,突然向西岸旋转沉入水下,人们将此地取名“西沉湾”,后改作仁村湾。水流加快,百姓走的急,随着湍急的河流来到宣城河水总出口处,在北山的两山脚下终于将张知州打捞上岸,并用崭新的棺椁装殓遗体,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叫做“新椁装”,就是现在的新河庄。
1998年全国发大水,唯有宣城风调雨顺,人们传说是张果的在天之灵庇佑宣城,一时之间张果墓吸引数万人前来祭祀,盛况空前。
本文标签:正见网from 气功网
“根”字的启示
作者: 照远 来源:正见网
“根”字的写法是“木”字加“艮”字,它有好几层意思:一是指植物茎干下部长在土里的部分,二是指物体的基部,如山根、楼房的根基等,三是指事物的本源。
如果从这个字的结构上来说,“木”字是指植物(植物在五行中都是属木,所以“植”字有“木字旁”),而“艮”字在五行中属土,木置土中,才能有根。又艮卦是八卦之一,卦象为山,有停止的含义。也就是说,根是不能动的,俗语说:人挪活、树挪死,根深才能蒂固。同样,楼房建筑的根基也是要深而牢固,一点儿都不能动。
传统文化中有个说法:佛在西,道在东。因为在五行学说中木主东方,所以在道家的太极原理中,“木”字还代表道,从方位上说八卦之中的艮则是代表东北方向,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说,“根”字的另一个内涵就是指东北方向传出的道。
除了“根”字之外,我们看到“眼”字和“跟”字也都带有“艮”字,也是在启示我们双目要看东北方向的道,脚步要紧跟着东北方向的道。
因为道是造就天地宇宙和万物众生的根源,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生命之根就是道,只有扎扎实实的悟道修道,片刻不离,我们的生命之树才会长青。
from 气功网
2016年6月21日星期二
韦诜选婿
文/程实
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韦诜在润州当刺史。他有个女儿生得才貌双全,韦诜早就想为女儿物色一个可心的女婿,但一直没有碰上一个比较如意的。
一天,他登楼眺望,忽然发现有个人在后院埋藏什么东西。他连忙问其他官员,得知他是本州参军裴宽,才思敏捷,多才多艺。
韦诜连忙派人把裴宽叫来,问他是怎么回事?裴宽不慌不忙答道:“我从来不肯接受别人不明不白送给我的东西,玷污我清白的名声。刚才有个人给我送来两块鹿肉,撂下就走,我追都追不上。没办法,我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只好把鹿肉埋掉。”
韦诜对裴宽如此洁身自爱的品行深为震惊,连连赞叹,感慨不已。不几天,韦诜便引荐、升迁裴宽为按察官,并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韦诜回到家里乐滋滋地对妻子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接着又兴高采烈地把裴宽埋鹿的事给妻子讲了一遍。妻子听了,也为女儿能找到这么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欣慰。
隔天,韦诜把亲族中的亲属们叫来,隔着布帏相看裴宽。大家原以为韦诜千寻万选的佳婿一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可是,一见裴宽,大家都呆住了,原来裴宽长得又高又瘦,其貌不扬,穿着一件青绿色的衣服。使人们大出意外,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碧鹳雀”。
韦诜对亲属们的嘲讽很不以为然,他解释说:“我们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决心找一个品行贤良的男子做她的丈夫,裴宽正是这样的人,你们怎么能以貌取人,而如此嘲笑他呢?”当下为裴宽和女儿订亲,后来又办了婚事。
裴宽也没有辜负韦诜的期望,为官一生,清白一世,史书记载他“以清简为政,故所莅人皆爱之。”
(据《新旧唐书》)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6月22日
from 气功网
《红楼梦》声色歌舞里隐藏的道性天机(图)
红楼梦终归是一场梦!
诗曰:
红楼一梦好了歌,相反相成荣到穷。
世人皆重名利情,几人大观得悟空。
话说这《红楼梦》的道性天机是曹雪芹内蕴在声色歌舞场里的密码,它当然不是那些红学家瞎子摸象的妄谈。正是作者自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传统文化中的一切精粹都在回答亘古永恒的玄问:我是谁?从哪里来?来这里干什么?世法应怎样度过?最终到哪里去?怎么去?以及世法中的生活价值和世法本身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红楼梦》力图以天衣无缝的故事回答以上全部问题,同时回答的方式非常特别:不说教,不正谈,恰恰是灯红酒绿肥,荣榭燕子归。那些豪门琐事,旮旯心肠,以曲笔情事娓娓叙来,竟如华幕掩台,雾里看花,非得金光四射的眼,得了真法真道,历了劫波,暗了名情才赫然照见这部大著的底纹:那里镌著一句棒喝:众生,尔等迷于幻起灭之名利情,错把他乡作故乡,甚荒唐啊甚荒唐,到头来黄土陇头埋白骨,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通篇运用暗喻,试以“反证法”的形式,无形的启迪众生看清世法的真象,以生起出离之心寻得解脱。按古希腊、古印度觉者所述,世法主题:爱欲、利益、正法(道德)、解脱四维而论,《红楼梦》不是直接说教让众生看空名利情,而是渲染造就世上最引人向往的俗世生活版本:那权倾朝野、富甲天下、关系通天、名色荟萃四大家族盛衰轨辙;那居处之雅洁、方式之丰富、使人如云、用钱如雨的朝歌夜弦生活,都奈何不了因果俱在,时光必然。
事到头来,运去金成铁,权门成丧门。《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说的正是这块石头的历史,也是影射世人石头般愚顽,非得碰到走投无路,非得入于玄空之门,才能得见本来,回得初见。
著作开篇一僧一道,虽然篇中着墨相对很少,但却是《红楼梦》的关键:下面大戏排演,佛道众神去看戏也。答应这块弃石要历一场玄幻,于是暗将因缘安排,以合于天数。
世法中名利虽难破,色更甚名利,故尔中段当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癞头和尚与疯癫道人解阐色欲之机,也给出一个协制之方,然而世人于色,岂惮驱驰,终究命丧黄泉,亦暗含作者一叹!
到后来石头能够回去,也是缘满得佛道之助,洗尽铅华,终于淡去归“无己、无名、无功”之浑朴,只是多了一个经历,偿了一段相思,更珍惜当下空寂罢。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暗含人世十纪(一纪十二年)一个小轮回,这贾雨村、甄士隐,当然是假(借)语村言(小说这种体例是民间喜欢的故事形式),将“真事”隐去。用红尘情语讲一场“好了”道法,铺排一个宏篇巨构。
到最后“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一场有头有尾的大戏落幕,在其剧终的后面,隐隐写着“因果”二字。那秦可卿“情可亲”,那甄英莲“真应怜”,还有“金陵十二钗”,这胭脂梦缘里的徜徉,一路走来竟是让人这般无可奈何、垂头丧气。恰当地说明了欲望的本质:终成残灰。试以反证之法,助人觉悟。
借用著名的〈好了歌〉来说明《红楼梦》底蕴: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功名、金银、娇妻、儿女都是世人放不下的东西,可是人却很不愿意去想,这些执著本质终会成空。所以,修行者看《红楼梦》,把它看做一个世法方程,把自己投入到其中去代换一下,会悚然惊心,鉴己回头。
那么红尘的意义在何处呢?在于经验,在于偿愿,在于反证,在于借鉴。
且看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就是世人的宿命罢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连智慧如作者曹雪芹也都不能够究竟得知。在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也只把“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遣伤怀,泄心衷。为什么呢?都在迷中等著千古圣缘,好结束这红尘伤程,回家!
这不禁让人想起近代西南才子锺云舫在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楹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操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端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属谁家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回望历史,烧饼世事,轮番烧烤的生命,久远矣,人的心都快烤糊了,但是如何解局?真是“落在乾坤套里”的“跳死猢狲”,哪一块云是我的天?又如何回去?这时真正的英雄智者无不发出“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时是归年”(元诗人王恽词句)的祈盼!
正是:
观红楼,鉴当下,悚然心惊快寻普度大道;
通人情,悟阴阳,翻然知返确见机缘难得。
众生,醒来!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6月22日
from 气功网
针灸 中医神传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最为神奇的就是针灸,从古至今治愈了各种疾病,也留下了许多神医治病的故事。
下面是大医学家孙思邈一针救2命的故事。
一次,孙思邈从山上采药回家,路上看见有四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缝里滴出来,后面跟着一个正哭着的老太婆。孙思邈赶上前去问:“老婆婆,棺材里是什么人?”老太婆说:“是我的女儿,刚死了几个时辰,她是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婴儿生不出来,却把她缠死了,”孙思邈说:“请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老太婆听后,立即问:“你是医生吗?难道还有救吗?”孙思邈说:“可以试一试。我看她流出的血,可能还有希望!”老太婆听后,马上令人动手把棺盖打开。孙思邈仔细摸了摸“死者”的脉搏,感觉到还在微弱地跳动。于是他赶紧选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针手法给她扎针。
不一会儿,一个胖娃 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也睁开了双眼。孙思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的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产妇完全苏醒过来。
从此,神医孙思邈的佳话广为流传,同时中国古时候也留下了许多神医治病的故事。 针灸也成为中国中医重要的一部分 。
然而,中国大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之路的号令下,中医这一传统文化面临全面被“洗礼”,可是在大陆的对面台湾海峡,那里却始终遵循、发扬著传统文化,致使中医一直在蓬勃发展。
中医治病的理念也在西方社会引起关注。
法国大使特以‘台湾日’邀请台中明慧中医诊所院长温嫔容,于2012年暑假期间来法文化交流。借由中医文化艺术活动之讲座及针灸义诊,展现中医的奥妙及渊远流长的中医内涵及传统优良文化,让其他国际友人能一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台湾明慧中医诊所院长温嫔容,从中国医学的角度,针对脑醒、预防中风、流行性感冒及头痛、眩晕、失眠等20个症状,透过按穴疗法获得缓解, 并提供许多医学上珍贵的报告,为患者们提供对健康有帮助的知识及一些急症的缓解之道。
把健康和笑容带给您,希望之声电台敬请收听《巴黎生活台》《胡中医热线》节目,时间7月1日下午2点到3点。
希望之声电台《巴黎生活台》供稿
from 气功网
写作丛谈:江山助和助江山
作者:庄敬
(Fotolia)
宋代诗人陆游说:“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一切生动形象的创作材料,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只有广泛地接触社会,“行尽人间万里路,”才能“写出世上一流诗。”陆游的观点是:江山助诗人。
另一位宋代诗人李觏(音构),却在〈遣兴〉诗中吟道:“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屈平,就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李觏的观点是:诗人助江山。
陆游和李觏的见解,看起来大相径庭,截然反背,但却是可以互相补充,并且还是互为激励,互为依存的。
“江山助”和“助江山”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必须把它们正确地结合起来。
文艺创作者,首先应得“江山助”。文艺作品乃是客观现实生活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生发于作者笔端的产物。陆游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教育后辈时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还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他赞扬一位诗友的作品,好就好在能够取材于“山程水驿”,从社会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来,因而真实感人。创作的方法,并非可以独立于生活与作品的内容之外,而“孤生”,只有“痴人”才会“欲镂虚空”,片面地追求技巧,而不去熟悉社会、学习人民。
然而,仅仅看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在事实上,不仅是“江山助诗人”,同时,诗人也助江山,助社会。有一位作家曾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革新。这正如麻油原自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
文艺创作,必须把“江山助”与“助江山”,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得好,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谁如果在创作中忽视了“江山助”,那就会脱离社会现实,脱离人民生活,与时代精神相隔膜。生活贫乏,硬要闭门造车,必然胡编乱造,自以为写得新奇绝艳,结果却只会是荒诞不经,怪异不纯。有一位文学评论家,早就一针见血地指明:“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灵感’的爆发,像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有些作者,却一味企望自己‘灵感的爆发’,而不去认真刻苦地熟悉新的生活,去感受社会巨变的宏伟脉搏。其结果,即使写出了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
另外,谁如果在创作中忽视了“助江山”,那就会降低文艺的教育作用,削弱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人说:“我写诗歌,仅仅是表现自我。”也有人说:“小说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有趣。”这些看法,都有片面性。我们且来听听歌德的感慨:
“我们的青年画家,所缺乏的是心胸和精神!他们的作品没有说出什么,起不到什么作用。他们画的是不能切割的的刀、打不中靶子的箭。使我不免想到,在这个世界上,精神仿佛已经完全消失了。”(《歌德谈话录》第101页)
从歌德的慨叹声中,我们听出了这位德国思想家、文学家的心声,他是多么希望青年们能创作出有意义、有作用、有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啊!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家的目的“在于通过无数的永不穷竭的一切生活现象,使人热爱生活。”另有一位大作家,也认为:“文学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向前进的灯光!”
当前,人们在投身于社会巨变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经常读到“鼓舞人心向善、振奋精神除邪”、“相信善恶有报,敬仰神佛致祥”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和原由,使人看见光明与希望,能够励人以情操,育人以道德;能够“有真意,去粉饰”,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给人以激浊扬清的鼓动,而充满必胜的信心。
下边举一则诗例:
郭震,唐代诗人。他的〈宝剑篇〉诗,写得豪壮雄奇,颇有气魄,曾为武则天所激赏。请看:
〈宝剑篇〉原诗 今译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 你没见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
红光紫气俱赫然。 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良工锻炼凡几年? 出色的剑工倾注了多少心血,
铸得宝剑名龙泉。 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叫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 宝剑如雪如霜寒芒四闪,
良工咨嗟叹奇绝。 良工自己也得意地赞叹!
琉璃玉匣吐莲花, 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
错镂金环映日月。 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正逢天下无风尘, 正逢天下没有战争,
幸得周防君子身。 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
文章片片绿龟鳞。 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
非只结交游侠子, 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
亦曾亲近英雄人。 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
何言中路遭弃捐, 为什么啊中途却遭抛弃,
零落漂沦古狱边。 竟会在古狱旁的地下沉沦?
虽复尘埋无所用, 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不凡的光焰仍然照亮了夜空。
题为写剑,实是借剑喻人,感叹有才华的人不被重视或中途又遭冷遇,期待能像发现古剑一样启用奇才。当时作者正任通泉县尉的小官,武则天在召见他时,他呈上了这首诗。武则天读完后,大加赞赏,并下令抄录多份,送给李峤等学士们去看,以鼓励他们勤学上进。
是江山出宝玉,是社会育剑工良匠,从而打造出了宝剑,使郭震写出了这首好诗。而武则天慧眼识才、识诗,首肯并推荐了此诗,此诗也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去助益别的学子,去推动社会识才、荐才、爱才、用才之道。
一言以蔽之,就是,作品既要“江山助”,又要“助江山”,并且确能“助江山”!
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林芳宇
from 气功网
酌古鉴今:一日三谏
秦如初
晏子死了之后,齐景公再也听不到别人的谏言,他感叹的说:“以前我与晏子出游,他一天中三次谏责我,现在他死了,有谁还能像他那样劝谏我呢?”(图:薯饼/大纪元)
齐景公率群臣,到城郊的小山上游玩,他望着不远处繁华的都城,感叹地说:“唉!假如从古至今,人长生不死,那该多好啊!”晏子听了,上前说道:“上古的帝王,认为人死是好事。仁德的人死了便得到安息,凶残的人死了社会就少了祸害。假如古代的人不死,先君就会永远拥有齐国,而您将成为头戴斗笠,身穿粗衣,拿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平民百姓,哪里还有闲心去担心死呢!”景公听了,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景公的宠臣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高车,奔驰过来。景公问左右的人说:“是谁来了?”晏子回答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知道是他呢?”晏子说:“大热天驾着车子飞奔,轻则会把马累伤,重则会把马累死,能干出这种事的,不是梁丘据还有谁呢?”
景公说:“梁丘据和我是相和的人啊!”晏子说:“他和您只能说是相同,不是相和。所谓相和,应当是君主甜而臣子就酸;君主淡而臣子就咸。现在梁丘据甜而您也甜,这是相同。”景公听了,更加不高兴,转过身子,不理晏子。
君臣又玩了一会儿,渐渐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景公看着远方的天空,突然一颗彗星画过,景公认为不吉祥,就召来伯常骞,让他祈祷祭祀,以便消除灾害。晏子也在场,他反对说:“不能这样做。风雨不调,彗星显现,这是上天的告戒啊!君主的行为不端正,政治不清明,就会出现灾异。您如果推行礼乐,而接受谏言,任用贤人,斥退小人,即使不祈祷,彗星也会自行消失的。”景公气得脸都变了色。
后来,晏子得病死了,景公再也听不到别人的谏言,这时,他才感悟到晏子的一片忠心,他感叹地对臣下说:“唉!以前我与晏子一起出游,他一天中三次谏责我,现在他死了,有谁还能像他那样劝谏我呢?我失去晏子就完了!”@*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三国”探微:误传的七步诗竟是应声而做
作者: 夏风 来源:正见网
“三国”中曹氏父子都是文学大家,而最有才的应该是曹植。正因为他的才华,才养成了他的高傲清骨。造成了被贬的悲剧。那首千古名句,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至今人们还喜欢为此津津乐道。
人们喜欢称其为七步诗,其实七步诗是指的另一首,我们吟诵的是一首随口诗,连一步也没有。“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 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这才是那首七步诗,而后面的这首,我们常吟诵的却是应声而做的。
“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也许只有这首诗才可以唤起曹丕的兄弟情,救了曹植一命。“三国”成就了无数的英雄和文人,曹植靠着这首兄弟情的诗,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难道不是曹丕成就了曹植吗?
from 气功网
文史漫谈:勤俭节约 克制贪欲
作者: 秦山 整理 来源:正见网
《群书治要》卷四十七的《政要论》中记载,“脩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勤俭节约、克制贪欲是一种美德,这对于修身、齐家、治国都是必要的。对个人而言,克勤克俭、不攀比奢华,不但修养自身,也是持家的方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国家而言,生存发展都需要节俭,这才是长富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关于节俭的例子非常多,仅选以下三例与读者共享。
汉文帝勤俭爱民 “以德化民”
汉文帝从代国来到都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饰、用具,没有增加过什么,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就进行改易,以利百姓。曾经打算修建露台,叫工匠计算费用,需要黄金一百斤。汉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百姓十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给它带来羞辱,修建这露台干什么呢!”汉文帝经常穿着粗丝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衣服拖至地面,帏帐不得织文绣锦,以此来表示敦厚质朴,为天下先做出一个表率。修建霸陵全部采用瓦器,不许使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不修高大的坟墓,想要节省一些,不去烦扰百姓。
汉文帝对待百姓却很宽厚。文帝曾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文帝还下令:“年龄八十岁以上者,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帛和絮。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给他们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汉文帝珍惜民力,作为一代帝王,黄金一百斤应该并不是很大的数目,但是为了百姓着想,最终取消了修建露台的想法。相反,汉文帝能够体谅百姓的疾苦,需要花费用度的地方,合理调配,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司马迁称赞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於礼义。”(译文大意,皇帝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用道德教化百姓,因此,四海之内,殷实富足,兴起了讲究礼义的风气。)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的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公认的一个盛世,汉文帝被奉为贤明帝王的一个典范。
诸葛亮戒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曾向蜀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晚年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大意,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封书信就是流传后世的著名《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亦成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道。
诸葛亮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和他的许多其它高贵品格一样,他勤俭的美名载入青史,千古流传。
司马光崇尚节俭 淡泊物质
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顷,妻子死时,卖掉田产来办丧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据《宋史》记载,仁宗遗赐钱物价值一百余万,司马光带领同僚们多次上奏章,认为:“国家有大忧患,中外困窘贫乏,不可以专用乾兴故事。如果遗赐不可以辞谢,应当允许侍从向上进献金钱以佐助山陵之用。”朝廷没有允许。司马光于是用他所得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公使钱,把黄金赠送给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财。
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中写道,“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司马光为人恭敬、节俭、正直,他对儿子的教育也很严格,他担心社会奢靡的风气影响年轻人,所以撰写了这篇家训,希望后人发扬俭朴的家风,不要奢侈腐化。这封家训就是《训俭示康》,为后世津津乐道,经常被人们引用作为训诫。
结语
有德行的人会努力实践勤俭节约,它是一种美好的品行,自古就为圣贤所尊崇;奢侈挥霍无度,会招致德损家败。正所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许多古人相信,人一生的财富用度是上天早已赋予规定的,这一切都是有定数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拥有再多家产的富人,如果奢靡浪费,会遭人怨恨,终有一日会败光财富;享有财富而又有美好的德行,财富才能长久。并不富有的穷人,努力勤俭节约、克制贪欲、多行善事好事,生活会留得余裕,赢得尊重,也会为自己奠定美好的未来。正所谓“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文献参考及出处
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群书治要》,唐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明末清初
李商隐,《咏史》,唐
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西汉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汉纪》,北宋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西晋
诸葛亮,《戒子书》,三国蜀汉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列传·卷九十五》,元
司马光,《训俭示康》,北宋
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唐
吴兢,《贞观政要》,唐
from 气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