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

历史故事:徐公鼎梦见“行疫使者”,智平瘟疫

文:德惠 来源:

清朝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四川爆发了一场,这其中出现了一些神奇事件,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嘉庆十年三月初,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市)刺史徐公鼎因公出差到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半路上他做了一个奇梦,梦中他见到有五个人由东至西到四川来,他们自称“行疫使者”,将赴成都,问他们何时返回,他们回答道“过年看龙灯方回也”。徐公鼎醒后觉的这个梦很清晰也很奇异,就记住了它。

话说徐公鼎走后不久,成都在立夏后就爆发了瘟疫,每天死不少人,四、五月间,成都的各城门,每日都有八百四、五十具棺木被抬出城埋葬,有的甚至一天就有超过一千具棺材出城。等到徐公鼎办完公事回四川,发现成都果然流行瘟疫,立刻想起了那个梦,当即将其禀报给总督。总督也很相信他,当即下令:以五月初一为新年元旦,则五月十五日为元宵佳节,号召成都全体官员及民众立刻“大张灯火,延僧道诵经礼忏”,人们“扎龙灯,放花爆”,晚上灯火通明,“自锦江门直至盐市口,男女喧沓,歌曲满街”,一派过年欢愉的景象。说来也神奇,如此半月后,瘟疫果然停止了。

徐公鼎梦中知道“行疫使者”们离开的条件是“过年看龙灯”,于是禀告总督,智慧的改变了过年时间,提前过年、扎龙灯,使瘟疫平息了。这说明瘟疫实际上是由另外空间的特定生命们控制的。当前很多人还不知道:未来将有一场巨大的瘟疫出现,这场瘟疫同样也是由的特定生命具体执行的,其消灭的对象就是邪党,或者说是拒绝退出中共党、团、队组织的人。为何如此?因为中共几十年来了太多的人,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八千万人被中共迫害死;而且中共党官们贪腐无比,好色成性,早已天怒人怨。更重要的是中共近二十年来还残酷的迫害法轮功修炼者,甚至毫无人性的采用了活摘器官后焚尸灭迹的邪恶手段。是佛家修炼大法,是真正的佛法。中共这是在迫害佛法和佛弟子啊,罪大恶极,万恶不赦啊!

所以上天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向人间降下大瘟疫。而中共又是由其党、团、队成员组成的,所以到那时瘟疫消灭的对像就是中共党、团、队组织成员。到那时瘟疫也将被另外空间特定生命控制,精准的消灭中共邪党。为什么法轮功修炼者要冒着被中共严酷迫害的风险劝人退党呢?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灾祸,在以大慈悲心挽救众生。退出党、团、队了,你就不是人了,未来消灭中共的瘟疫就不针对你了,你也就获得了平安,保住了性命。另外说一句,退党不是到中共那儿退,而是在海外退党网站上退,而且不必使用真名,使用化名、小名一样有效,完全不用担心中共的迫害,安全有绝对的保障。

资料来源:《履园丛话》


from 气功

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

不攀国丈姻缘的“三元及第”状元——冯京

古代考场(国立故宫博物院/维基共享)
考场(国立故宫博物院/维基共享)

希望之声2019年12月26日】(编辑:陈清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来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典型范例,使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受益无穷。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大臣冯京的故事。

北宋冯京,字当世,是今天湖北武昌人。宋朝时期出了六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他是其中一个。“三元及第”的意思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名列第一,坐揽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用今天的话说,冯京宰相年轻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

在梧州的历史名人榜上,冯京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中冯京中马凉”“错把冯京当马凉”,这些和民间谚语,说的都是这位出自藤县的北宋重臣。

以礼相待( 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老少都是以礼相待( 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冯京幼年时最先随家人移居湖南衡阳读书启蒙,少年曾到湖北咸宁潜山寺读书,所以在当地留存有冯京读书台和打狗井的历史遗迹。冯京年少时就聪慧,饱读诗书,传统文化铭刻在心。到了青年时期,冯京游学江浙、客居余杭,其后再寓居、江西武昌等地,即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更加懂得了如何的做人。

冯京的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用现在的话讲叫独子。在传说中冯京的母亲怀上冯京时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冯京的父母都是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心地极为之人。他的父亲到壮年时膝下无子。他的母亲心里也很着急,常常劝他父亲再娶一房小妾,为冯家延续子嗣。有一次,他的父亲冯式将要进京,妻子交给他几锭白银,叮嘱他买一个小妾回来。

冯式入京后,按妻子的意思买下一妾,他签订了契约,支付了银钱,一切妥当后,就问这名女子家住何处?为什么要卖自己?女子哭着说:她的父亲是朝廷官员,朝廷让他负责押送大宗商品时,不慎亏空,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卖她填补空缺。

冯式听后,心生怜悯,慈悲之心悠然而起,即刻把她送还她的父亲,并且先前支付的银两也没有索要,赠给了他们,让他们渡过难关。就这样冯式空手回到了家,妻子问他:“小妾呢?”他就将所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妻子听后,大为高兴的说:“你这是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啊!上天一定会赐给我们儿子的!”

善良之心会得到神的庇护(图片:pixabay)
善良之心会得到神的庇护(图片:pixabay)

几个月后,冯妻怀孕了。足月分娩的那天傍晚,左邻右舍的邻居,都听到锣鼓吹乐的喧闹声,并看到这支鼓乐队正护送一个状元郎进入冯家呢。当天夜晚,冯妻诞下一名男婴,取名冯京。

皇祐元年(1049年),长大后的冯京高中状元。因他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三次折桂,所以他也被称为“三元及第”、三魁天下的状元。

在宋朝时期,的地位空前高涨,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榜下捉婿”。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次考完试放榜的时候,一些家里有闺女的那些个达官贵人就早早去看榜,争取给闺女抢一个进士女婿。冯京在考状元前也遇到了这样的事。

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的殿试前,当朝国丈张尧佐(其实是张贵妃的伯父,但因为张贵妃的父亲死得早,一直把伯父视为父亲。因为张贵妃得到了皇上的宠爱,所以张尧佐依仗着张贵妃,非常专横跋扈,名声很差。)看上了考生冯京,当时冯京不仅是连夺了两个第一:乡试解元,会试会元,自然也是本科状元的大热门,而且人也长得非常帅。张尧佐就吩咐下人把冯京叫到家中,开门见山地说:“我有个小女儿尚未出嫁,是否有意跟小女结成良缘?”

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答应了。这可是当朝国丈啊,要是娶了他的女儿,岂不成了当今圣上的连襟?那可是一步登天啊!但冯京没答应。为什么?因为他听说了张尧佐的为人,就谢绝了。

这件事让当朝国仗张尧佐怎么也想不到、也想不明白,一个小小的考生敢如此胆大拒绝他的事。一气之下就派人去跟本科主考官传话,说绝不能让冯京这小子当状元!主考官也是张尧佐的人,自然不敢怠慢,满口答应了下来。

冯京是一个极其聪慧的人,他猜到国仗张尧佐一定会在他考试时作梗。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马凉,因而躲过了一劫。当张尧佐得知冯京当上状元后,气急败坏的责问主考官,主考官无奈地说:我看到的是马凉不是冯京。从此,“错把冯京当马凉”就成了一个典故流传了下来。

冯京的为人也很值得称道。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京主持进士考试。在阅卷时,冯京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文采飞扬,气势恢宏,不过在文章里面有一个小毛病,就是押韵的地方重复使用了一个“明”字。按照当时的考试规则,出现这样的错误就等于不合格,要被直接刷下去。但冯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确实非常好,如果因为这一个小瑕疵就让这个考生落榜,未免太苛刻了。怎么办?冯京想了半天,最后下了决心,不就是多了个“明”字吗,给他改过来不就行了?于是,冯京提起笔,帮这位素不相识的考生做了一回弊,并把他列为第二甲1名。

这位考生名叫张舜民,高中进士后,一路飞黄腾达,官至谏议大夫,以敢于直言著称,甚至好几次都把矛头指向了冯京,让他狼狈不堪。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从没有跟他提起那件事。

直到晚年,冯京辞官后,有一次张舜民路过他家,顺便登门拜访,冯京这才把当年那件事告诉了他。张舜民听后大惊,责怪他为什么不早告诉他,让他好几次都冒犯了大恩人。冯京笑笑说:“我不说,就是为了让你不用顾及我的颜面,你身为谏议大夫,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袒护我,那还怎么服众?现在我不任职了,再告诉你就无妨了。”

正是由于冯京有那么大的气度、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得到了后人的赞扬。

亭(CC0/公有领域)
亭(CC0/公有领域)

在藤县的民间一直流传着浮金亭由来的故事。冯京高中状元后,曾经回乡祭扫父亲的坟墓。坟墓在县城的东面,隔着一条绣江(即北流河)。适逢那天河水暴涨,渡河将有危险,所以无人肯撑船过河。经多方打探,冯京物色到“水月阁”一位老船工。冯京请他撑船,老船工亦以水涨流急为由不允。冯京恳请再三,老船工于是说:“你将金掷于江中,金浮而不沉,方能渡你过江。”冯京依嘱将一块金掷于江中,金竞在水面漂浮而不下沉,老船工便依约将冯京渡过对岸。冯京扫墓后,乃于藤县县城河东东山上建亭名曰“浮金亭”以纪念。

那么金子为什么会浮在水面而不下沉呢?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因为冯京是为父扫墓,是在。这是符合了上天的旨意,上天岂能不相助与他?然而那位老船工也是言而有信,才能平安的帮助冯京渡过川流水急的绣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冯京病逝,哲宗帝罢朝一日,亲临冯京灵堂致奠,特赐龙脑水银入殓,赠官司徒(正一品),赐谥文简,墓葬于今河南嵩山麓密县城东25公里处的五虎庙村旁。在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的时代,大臣死后皇帝亲自去吊唁的少之又少,皇上差遣个人去吊唁已是了不起的殊荣了,哲宗帝竟然亲临冯京灵堂致奠,可见冯京在这个皇帝和当时朝廷中的地位之高。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冯京的一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真乃可敬可佩!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不攀国丈姻缘的“三元及第”状元——冯京


from 气功

2019年12月25日星期三

严延年之母

文:黄双翼 来源:

是汉朝有名的酷吏,郡人。他任河南郡太守期间,到了冬天行刑的时候,他命令下属各县把解送到郡上,集中统一处死,常常血流成河。河南郡人称他为“屠伯”(屠夫之意)。

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准备和他一起行腊祭(腊祭:古时岁终)。到达洛阳时,正碰上处决囚犯。他母亲大惊,于是停在都亭(都亭:古时官府在城外设置的用于招待的亭舍),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都亭拜见母亲,其母闭门不见。严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很久,母亲才见他,并一再责备他:“你有幸当了一郡的太守,独立治理千里之地,没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感化百姓,使百姓得到安定;反而依靠刑罚大量,想以此树立你的威信。你身为百姓父母官,难道该这样行事吗!” 严延年连忙认错,重重的磕头谢罪,并亲自为母亲驾车回到郡府。

腊月和正月的祭祀礼毕,母亲对严延年说:“悠悠,在上,杀人者必将为人所杀【《汉书﹒严延年传》原文语“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想不到我在年老之时却将看到正当壮年的儿子遭受刑戮!我走啦!离开你东归故乡,为你准备墓地去了。”

严母回到东海郡后,见到严延年的兄弟和族人,又把上面的话说给他们听。一年多后,严延年果然被处死。东海郡的人都称赞他母亲的贤明与智慧。

严延年的死是他自己种下的因果。其悲剧对今天的中国人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原文链接:严延年之母 - 传统文化

from 气功

2019年12月24日星期二

聆听巴赫的《圣诞神曲》

圣诞节不能缺少的音符,尤其是在德国。德媒曾说,“缺少巴赫《圣诞神曲》的圣诞节,是不可想像的。”(Ein Weihnachten ohne Bachs Weihnachtsoraium ist kaum denkbar.)又一年圣诞来临,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去听听这位“西方音乐之父”的圣诞神曲(Christmas Oratorium)吧。

“Oratorium”一词原意是祈祷室,16、17世纪,神职者与信众聚集在祈祷室里祈祷、读经、唱歌等,逐渐形成一种音乐形式,译作中文称为“神曲”、“神剧”或“清唱剧”,因此巴赫《圣诞神曲》又称《圣诞清唱剧》。

“神曲”大都以的故事为题材,多取自《圣经》的台词,更组合各种乐曲而又丰富的描述力。《圣诞神曲》是一部集独唱、、管弦乐队的合唱,由诗人皮坎德和巴赫撰词,主要内容是解说圣经故事中的耶稣诞生。

作品从最开始的合唱《齐声歌唱救赎之日来临》到最后合唱《胜利已到来,死亡、魔鬼都已落空》,期间穿插有合唱、宣叙调、歌调、小交响曲。

如今提到圣诞节,大家都会想到12月24日的平安夜和12月25日的圣诞日,其实在巴赫时代的德国,圣诞节是指从12月25日开始,到次年1月6日主显节的13天期间(这期间也称为十二夜)。

巴赫为1734年到1735年“圣诞节期间”的六次庆典,各献上1曲圣诞节清唱剧,总称这六部为《圣诞神曲》。所以,《圣诞神曲》虽是由六部清唱剧组成的联篇清唱剧集,但不是一次就要演完全部篇章,而是在圣诞期间分六次演唱。

其中,第二部开头的序曲(Symphonia)是全曲中唯一只由演奏的很有名的器乐曲,常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德国作曲家、演奏家巴赫(1685–1750),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800多首乐曲,大部分是宗教音乐,这些音乐达到了基督教音乐的最高境界,有“音乐圣经”之称。

巴赫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巴赫5岁就成了教堂唱诗班的男童,7岁开始读《圣经》,15岁得了合唱奖学金,被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宗教与音乐培养了巴赫虔诚之心和精湛,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歌剧蔚然成风,写歌剧财源滚滚,功名显赫。迥异他人的是巴赫不写歌剧,他浩如烟海的创作囊括了除歌剧之外的所有体裁,其中宗教作品约占75%。

1723年,38岁的巴赫舍弃了柯滕宫廷乐长的职位和亲王的厚待,来到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任教,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27年。

在此期间,巴赫音乐创作之多、之盛堪称奇迹,特别是在1732年到1735年之间,他写就了三部神曲,即:圣诞节到主显节各庆典用的《圣诞神曲》;用的《复活节神曲》;耶稣升天节用的《升天节神剧》。此外,还有《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这样炉火纯青的巅峰之作。

巴赫的音乐表达最多的是对神的以及表现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恩赐的,音乐也是神赐予的圣物,因此音乐是与神对话,通往天堂的云梯,音乐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对神的赞美和感恩!

圣诞期间,德国很多地区都有巴赫的《圣诞神曲》音乐演出,大家不妨抽空去听听这神赐的音乐,感受一下那跃动的音符、充满灵性的演唱和壮美的配乐,让安详与喜乐洋溢心底。

巴赫《圣诞神曲》第四部分之《田园交响曲》


from 气功

天目所见:护法神将的期待

文:雨莲 来源:

弟子身边都有护法,这是师尊在讲法中已经告诉我们的了。

修炼中,我有时会看见护法在做事。有一次,我忙于法中的一个项目,心想:单位不要有任何事情找我,我忙的是最正的事情,其它事情要为正法中的事情让路。几分钟后,我看见一位护法向我躬身施礼,意思是单位不会有任何事情来打扰了。我不止一次看到,当我发出一念后,身边的就去做了,其中包括护法、法身或

今年十月初的一天晚上,我想出去发材料,我发出一念:提前清理我所到之处的一切,灭掉阻碍众生得救和明白真相的一切因素。其实同时我心中还潜藏着一念:就是想把今天发放的数量减少到往日的一半,我还没有意识到这里包含着安逸心,怕辛苦,不想太累。现在想来,我是神念和人念并存,那些不好的想法在干扰我,使我不能的去做正法中的事情,换句话说,是我体内那个安逸的身体它想悠闲,它在干扰我。

我开始学法,学法时,我看见护法往外走,他一身天将的装扮,表情中有无奈和失落,我立刻明白了,护法的期盼是:希望我尽量做正法中的事情,不要打折扣,我发出一念:学法中,我不正确的想法会被归正,一定的!我不会辜负正法中对我寄予希望的生命。在学法过程中,我感到不正确的想法在被消熔,感觉到被能量包围着,暖暖的。学完法,我把真相材料装好,出去发放真相材料,把真相材料粘贴在楼区里各家各户的门上,整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能量很强,并且非常顺利。

我想起来九月份发生的一件事情。那一周我非常忙,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单位要培训新课程,一位同事因为要做手术,我承担了她的一半工作量,自己都感觉不轻松。尽管如此,有一天下午,在单位,我还是发出一念:晚上我要去发放真相材料,提前清场。结果到晚上时,发完正念,吃过晚饭后,我有一种不想出去的感觉,心中就想:明天再发吧,今天真的累了,脚底板都有些疼。转念又一想:你发出一念,清场了,你说了不做,不讲信用,不真。正在天人交战之际,耳边响起了歌声:“你是否记起誓约  对神的承诺要兑现 ”这句歌词反复在耳边唱,声音高昂、清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知道歌声在提醒我,要兑现誓约。那一瞬间,就象电光闪过一样,我的眼前浮现出久远时期经历过的画面,我看见我在主神面前签下了神圣的约定:要下走到世间,成为正法中发挥作用的一员;我看见我与不同天体中的众生结缘,许下过神圣的承诺,答应要把大法的福音传递;我看见我曾经被选为天体的代表,承担了神圣的使命,来到了世间;我看见了我下走的过程。那一幕幕神圣的画面在我眼前展现,圣洁而又宏大,辉煌而又震撼。

这些景象的浮现,只是极短的一瞬间,但是我知道了我应该做好自己要做的。我感觉正念在体内充盈,一种温暖的能量包围着我,我感觉到师尊在为我灌顶。那一天晚上做的同样很顺利。

其实每一个都对神立下了非同小可的誓约,众生在期盼兑现誓约。如果我们做的不好,失望的不仅仅是护法,还有与我们签约的无数的生命,还有我们承诺要救度的无量众生。我们真的要做好呀!


from 气功

读《论语·八佾》,“礼”贵在真诚善良

文:真真 来源:

今天,一位同事要送给我新生宝宝小,让我去她办公室取。都说“”,我也没有为这位同事送过什么,径直去取有些不好意思。踟蹰自己给人家拿不拿点东西,又要拿些什么。最后我就想“”就好,不在于东西的贵贱,不在于显示和攀比,表达一下真诚的心意就好吧。因为她在办公室约的我,她在办公室有时候忙碌一阵子会坐着休息一下;于是我买了十元钱的瓜子带过去了。结果同事给我包了一个三百元的宝宝红包,还给了我一个大约价值几十元的宝宝床铃玩具。虽然物质上非常不等值,可是我们的气氛还是很融洽的。物质上我可以以后还她,带些瓜子,她正好可以忙碌闲暇磕着解乏。我就觉得符合真诚、善良、忍让的礼物就是最好的礼物。

两年前,我结婚的时候,表妹送我一个超大娃娃熊,一米多高,很胖,我两个胳膊也抱不过来。娃娃熊白色软软的绒毛,抱着一个红色的爱心。我非常喜欢这个娃娃熊;但是这个娃娃熊太大了,放在哪里都占地方,很尴尬。我就想:虽然这个礼物很有面子,很气派,大家面上都很好看;可是并不实用呀。所以我想选择礼物,从要面子出发,大约就会带来日后的尴尬。

那么我们来看看是怎么论述“礼”的呢?《·八佾》中是这样论述“礼”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礼”应当从仁善出发,不要奢华而要简单,不要虚假而要真诚。

现代污蔑古时候“繁文缛节”,污蔑古时候礼仪束缚了自由心志——这实在是不符合事实,至少,不符合《论语·八佾》的论述;而且与《论语·八佾》的观点恰恰相反。真诚善良实用的“礼”,才是孔子倡导的。

“礼”的演绎,有时候需要“乐”的辅助。孔子认为好的艺术应当“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当我们时时刻刻牢记“真善忍”,一思一念都符合“真善忍”,一举一动都符合“真善忍”,我想我们的礼仪才会是最美的,我们的风采才会是最美的,我们的艺术才会是最美的。

让生命时时刻刻都同化于“真善忍”吧,那将是最有礼仪、最幸福、最美、最有希望的生命。


from 气功

古之圣人的为官之道

文:正学 来源:

西者刘向在《说苑 敬慎》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大意就是孙叔敖被楚王任命为楚令尹后,全国官吏百姓都来庆贺,独有一老父身着丧服前来吊唁,孙叔敖很是敬重老父,询问他为何来,老夫表达了位高权重、被器重后人容易把握不住自己的害处。孙叔敖更加敬重老父,拜了两次,向老夫问道。老夫告诫孙叔敖:官位愈高应愈加关心百姓,愈重应愈加谨慎,俸禄愈厚应愈加看淡。谨记这些就足以治理楚国了。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故事有处地方很是不解,老父为何要穿丧服前来吊唁?而后他为何又了孙叔敖一番呢?其实这个老父是一个隐士或者是一个修道之人,他穿丧服前来吊唁是因为出身低微的人身居高位后,在权欲、利欲中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迷失在权、财之中,不能像以前一样甘处贫贱,保守自己的道德品行,从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而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好像人死掉了一样,故来吊唁。同时从表面来看这样做也是在试探孙叔敖,看他有没有悟性,有没有,知不知道什么叫做人。如果孙叔敖有悟性,能敬重的对待他,那就说明孙叔敖有慧根,就可以授之以治楚之道,所以才出现了教育了孙叔敖一番的情况。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到,古之非常讲究为官之道,官位高了要关心底层,权力重了要谨言慎行,俸禄厚了也不能看重。这些都是为官的金玉良言啊!


from 气功

2019年12月23日星期一

正义敢言的“三元宰相”商辂

文/智真

商辂,字弘载,浙江淳安人,著名史学家、,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他以浙江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不仅才学出众,更以为官清廉、刚直敢言载入《明史》,在复杂动荡的时局中,他敢于为民请命,有“三元”、“一代贤相”之称。

商辂的曾任府吏数年,秉公执法,平冤狱,行善事,累积阴德。商辂出生时,很多人远远就看见他家中有光亮闪烁,太守对他父亲说:“尔子上应天象,必非尘凡之器,他日必为朝廷大瑞,与国家增光者也!”商辂渐渐长大,读书识字,便出口成章,后来果然连中三元,史称“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忠心保国

明英宗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土木堡事变”,英宗误听宦官王振之言,失陷于土木堡地区,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下。败报到来,朝廷一片混乱,一些大臣纷纷建议往南迁都,此时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坚决支持主战的兵部侍郎于谦,二人齐力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人上疏说:“京师为天下根本,若一动,宋南渡之事可鉴也。一步不得离此!”郕王即位为代宗皇帝,商辂辅佐于谦,带领军民抗击蒙古军队入侵,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国家转危为安。

明英宗复位后,商辂因不媚权臣,被奸臣诬陷而被免去官职。商辂在罢官居家的十年中,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他看到从村里到县城,山道险峻,峡谷水流湍急,行人困难,于是出资修路。邑人立碑以盛赞其功德。他还创办了“仙居书院”,教书育人,讲授儒家经典,带动了淳安兴学之风,使民风淳厚。他还经常被邀赴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讲学论道。

规谏君主

明宪宗(14─1487年)即位后,对持正公道的商辂印象很深,将他召至京城官复原职,商辂辞谢,宪宗说:“先帝已知你是冤枉的,你不要推辞了啊。”商辂于是根据当时多地区出现的水灾,提出了首先要修德消除灾祸的八件事,即《修德弭灾疏》:学习圣贤之道;允许众臣直言进谏;平反冤假错案;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项目;减省多余官员;设置义仓;尊崇先圣名号;广泛制定士法等。宪宗赞许并采纳了,使很多因进言而被罢官的人恢复了官职,使忠臣得以保全。

后来商辂升任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上了《政务疏》,详细地论述了作为君王所必须有的君王之道和职责所在。谈到自古圣人明君都修身正心,尊崇道德,表率于民,特别强调君王要“纳谏言”,“伏望自今以后,凡遇建言之人,乞赐优容所言,可用即为施行,如不可用,亦不加罪”。(《商文毅疏稿》)

为民请命

周太后家管田庄的内吏与百姓争夺田地,侵占民间地产,众民与内吏发生争执。太后大怒,宪宗想把百姓迁徙到塞外。商辂奏道:“天子以天下为家,安用皇庄为?”替百姓说话,使众民得以安宁而免徙边庭。宪宗想在宫殿的北面修建一阁楼,命令宦官经办,商辂等人进谏取消此事;工部请采木修筑乾清门,商辂极力劝阻稍缓。当时有开封、凤阳诸府流民流徙济宁、临清,商辂招垦畿内八府,给粮种,使民有所养。

商辂在任内的一大功绩是力谏撤销特务组织“西厂”,为民除害。宦官汪直掌管西厂,横恣胡为,越过刑部、都察院任意抓人杀人,制造冤狱,满朝文武官员、京城百姓无不切齿痛恨。

商辂为民请命,毅然上了著名的《请革西厂疏》,奏说汪直和西厂是国家一大危害,主张撤掉,明宪宗看了大怒说:“朕用一内臣,怎么就危害天下了?”商辂严肃地说:“陛下听信汪直,而他安插耳目在群臣中,如韦瑛、王英等人,汪直把这类小人当做耳目。他们假传圣旨或都称自奉密旨,滥杀无辜,作威作福,欺虐,有时一天擅拿十几人,如此国法安在?害得士大夫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旅行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

此辈不罢免,天下怎么会无危险呢?”这时大臣万安、刘翊、刘吉等也站出来参劾汪直,商辂向他们道谢说:“诸公都为国家这样做,我又有什么担心的呢。”在商辂等人的力谏下,宪宗当日即下令罢免汪直,废除西厂。朝野肃清,人心大快,商辂的《请革西厂疏》也成为历代相传的不朽之作。

商辂的文章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所留存的每一篇都为人所珍重。他是非分明,爱护忠臣,不趋炎附势,凡所做的事,都是有益于国家、生民之事。他为人厚道,乐于修德行仁,人们都说与他共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让人心悦诚服,“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明史》),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

商辂在《咏梅》诗中写道:“玉骨冰肌不染尘,雪霜深处倍精神。莫言岁晚无生意,南北枝头总是春”,这正是他一生坚守节操、坚持真理的写照,也是历代仁人志士高洁品质的写照。

(事据《商文毅公集》)


from 气功

文昭:古琴的故事-—心胸宽广的周瑜和多才多艺的孔明

对周瑜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示意图:希望之声合成)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示意图:合成)

希望之声2019年12月22日】我是希文,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继续邀请文化学者先生,和我们一起聊古琴的故事。

希文:文昭先生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声的朋友们大家好!

希文:上一次我们讲了蔡邕和的故事,他们父女俩的经历都十分坎坷,但也许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成就了他们在上的造诣。那今天我们的故事是从哪里开始呢?

文昭:东汉末年之后,当然是三国与两晋了。三国时期是一个能人义士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大家都读过,脍炙人口。但是大家主要关注的是这个时期这些历史人物治国用兵的才能。还有就是合纵连横斗智斗勇的故事。那关于这些历史人物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及成就, 相对比较少有人去转述,所以后人知道这方面也比较少。

希文:说的也是,那个时候天下动荡,估计人们确实没有什么心情可以风花雪月了,吴宇森的电影「赤壁」里描述周瑜是 一个精通乐律的人,还有一段与琴声交流,互相揣测对方心意的戏:

「为何不合奏一曲?」

「我只是略懂。」

「你懂,你是深藏不露。」

「哎呀,如果两位真能够合作,那真是一池瑜亮啊」

﹝古琴声﹞

周瑜(图片:维基)
周瑜(图片:维基)

希文:周瑜真的是一个通的人吗?

文昭: 这个电影说的呢还真的没错,因为周瑜不仅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其实孔明也是。陈寿的《》,这书里边有一个周瑜、鲁肃和吕蒙三个人的合传,其中就说,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他这边的瑜就是指周瑜。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周瑜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而且很精深的研究于音乐方面,即便是酒过三巡以后,也不影响他的听力和对音乐的判断能力,只要乐曲演奏有错误的地方,有缺漏有不准的地方他都能听出来。而且周瑜对音乐的态度是一丝不苟,只要他听出来这个曲子有误,不管他有多忙、不管他在干什么,他一定要去纠正。

所以,民谣当时就有这么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周郎就是指周瑜,乐曲有错误,所以这个周郎一定要顾,顾的本意是回头,就是他一定要来找你、一定要来纠正你。那有一首古琴曲是叫「长河吟」河是这个江河的「河」,原曲传说是周瑜所作。大意是说周瑜经常和他的夫人小乔,在江边 弹琴唱歌、抒发志向,长河吟歌词的大致内容,是形容英雄之势如同长江东奔大海,波澜壮阔,但是道路曲折而遥远,感叹生命之短暂,建功立业的时间都很短,所以这个心情很急迫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

希文:这么说哪,赤壁这部电影还真是反应了周瑜的为人,还有他的音乐修养。这一点在《三国演义》里反而没有。

文昭:其实作为《三国志》正史,它说周瑜信度恢弘,大帅为德人,微雨盛普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瑜心胸豁达开阔,他与别人相处还颇得人心,他的人缘还很好,唯独与另一位东吴大将陈武,他们俩关系不好,而《三国演义》,罗贯中把周瑜描写成一个心胸狭隘、充满妒忌心的人,这是作者有意贬低周瑜,他的目的是抬高诸葛亮。因为尽管周瑜非常有才,但是作者是把他和孔明放在一起,要体现出孔明总是压他一头,所以周瑜就老是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就显示出周瑜的愤愤不平,所以他要设计处处陷害诸葛亮,然后作者再来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图片:周曰校(Before 1640)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图片:周曰校(Before 1640)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希文:草船借箭、借东风看来都是这样的故事,周瑜让诸葛亮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造出十万支箭,还有借来东南风,如果做不到的话,就要军法从使。小说作者的意思呢,就是要表现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周瑜妒忌的不行,总想找个借口把孔明置于死地,所以他老是给孔明出难题,结果孔明每次都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文昭:对,那当然,罗贯中除了表现周瑜的妒忌心,抬高孔明之外,还有他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说,像孔明这样的人,如此的大才啊,以后一定会成为东吴的后患,周瑜为了东吴考虑,所以他总想除掉孔明,这个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本身在构思人物的时候他要推崇蜀汉,这是他的政治立场,他对曹魏和东吴都采取贬低的态度,其实赤壁之战,东吴联军的主要指挥官是周瑜,这一仗主要是周瑜打的。

苏东坡他不是有一首很有名的词吗?叫做《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边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非常有名,樯橹灰飞烟灭,樯:指的是船的桅杆;橹:是指船桨。樯橹灰飞烟灭,就是指火烧赤壁、大败曹操这件事情,所以当时,这个气定神闲、指挥这场历史上以少胜多这场战役的人,是周瑜。所以在北宋苏东坡那个时代啊,人们对这件事情都非常清楚。后来被这个《三国演义》误导,很多人就去看小说、看戏曲,以为这件事主要是孔明借东风的功劳。反而把周瑜当成了配角,当成了心胸狭窄、处处算计的人。

希文:喔,那孔明借东风确有其事吗?

文昭:关于借东风,这个事情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唐朝诗人杜牧,不是写了《赤壁》这么一首诗吗?这首诗叫做「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后面两句就很有名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没有东风,那就不能火烧赤壁,那东吴如果被曹操攻下来以后,那孙策的夫人大乔、和周瑜的夫人小乔,搬个家到铜雀台居住当曹操的妃子了。所以这么看来,这个东风他确实是这个赤壁战役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你翻遍正史也没有记载借东风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我们不敢完全肯定,但多半这件事情是虚构出来的。那么有资料是说长江的下游,在冬至的前后有东南风是经常的事情,可能曹操不服水土,不了解这个情况,而东吴的军人是久居江东啊,他凭经验,他就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敢于在冬天设这火攻之计,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虽然可能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孔明他曾经躬耕于南洋,他自己当过农民,所以他自己有农业方面的实际经验,他又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历法。所以他提出火攻之计的可能性也有。即使这个情节是虚构出来的,但客观的讲、平心而论,那罗贯中还不是始作佣者,因为在元代就有七星潭诸葛借东风这出杂剧,所以诸葛借风这个说法应该是由来已久了。

希文:嗯,苏东坡祠里说的羽扇纶巾,说的也是周瑜,结果后来小说戏曲里,羽扇纶巾反而成为诸葛亮的招牌形象。

文昭:对,拿着扇子、拿着羽毛搧(笑)

希文:那整个是一个大挪移嘛!对周瑜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文昭:对,《三国演义》这小说对周瑜是相当不公平的。《三国演义》这故事啊,什么三气周公瑾对吧?孔明最后把刘备和孙尚香夫人接走了以后,还专门编了一个顺口溜让这些士兵喊出来来气周瑜,什么「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结果把周瑜给气死了,把人气死了之后还来一出卧龙吊孝,把人家气死了不算,死了还要去踩人家一脚,羞人家一把,所以这个实在是太过份了,是过于丑化周瑜了,其实周瑜是个文韬武略、风度翩翩,而且在音乐上是非常高造诣的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出将入相,又极富艺术气息的这么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修为与功业成就,别的不说,至少不在孔明之下。

希文:这么说呢,电影「赤壁」至少还算是态度端正,把周瑜还原成了一个很正面的人物,不像小说里面那个心胸狭窄、妒忌心很强的一个角色。那说到周瑜就要说到诸葛亮,京剧里面有一出空城计,讲的是孔明在城头抚琴,惊退司马懿的故事,这样看来,他肯定会弹琴的啦。

文昭:关于孔明弹琴这个事儿,倒是明显在琴学上是颇有造诣的。南宋的中心书目,他收录有《琴经》一卷,琴是古琴的「琴」,经是经典的「经」。这个《琴经》作者就是孔明。但这篇著作他是讲述了制琴之始、七弦知音、弦上十三个徽记的象征意义,那这不仅说明孔明他会弹琴,很可能他自己还有制琴、斫琴的经验,这个「斫」,就是一个石字旁,石头的石;一个斤,就是一斤两斤的斤,斤两的斤。这个斫琴就是拔木制琴的意思,它就叫斫琴。

「舆地志」这个著作里面记载,说「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就是说在定军山这个地方,因为有诸葛武侯的庙宇,他这里面有一张石琴,这个石琴当你去演奏它的声音哪,很清澈、很悦耳,相传是诸葛武侯所遗留下来的。那么这个石琴呢,其实是个新鲜的东西,因为古琴是一个弹拨乐器,他的琴体只能用木材制成,所以他是一个狭长扁平的一个木制的音箱,它这样才能共鸣发出声响,你说用石头来制琴,用石材来制琴?这个以前没有听说过,这里说的石琴应该不是指古琴,而是指的另一种乐器。

那么我查了一下,在2006年,在广东肇庆,确实发现了一个石琴的实物,那这个石琴呢,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制的,他其实就是用石片,打磨成能够发出不同标准音的这样的器具,然后把石片儿规则的按一定顺序排列在木架之上,然后用这个木槌去击打,来演奏音乐,所以石琴它基本上是编罄的原理。

编钟、编罄是挂起来用的,而这个石琴是把这个石片儿,规则的排列成梯形的形状,平着放来敲打演奏,所以这个《舆地志》所说的「诸葛亮制作的石琴」,我想可能也是类似的打击乐器,那么至少说明了,诸葛亮不只是从事器乐的演奏,他会弹琴,而且他还直接参与设计和制作乐器,确实是了不起呀!

诸葛亮(图片:清宫殿藏画本/北京故宫博物馆出版社. 1994.)
诸葛亮(图片:清宫殿藏画本/北京故宫博物馆出版社. 1994.)

希文:这说明诸葛亮不只会动脑筋、会神机妙算,动手能力也很强的嘛!

文昭:对,《三国志 诸葛亮传》里面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与。」意思是说,诸葛亮他很擅长巧妙的构思,从而发明出一些东西,比如说这个连弩,这个连弩就是后世所说的诸葛弩,他是一种连发的弩机,现在复制出来的他可以连发十只箭,而是人类最早的连发性、投射性武器,可以这么说,还有木牛和流马,木牛流马呢,这个《三国演义》里面也有,很多人听说过,但关于这个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呢?

希文:是什么呢?

文昭:其实没有人知道,因为他没有留下设计图纸,没有工匠把这个东西承传下来。现在有许多业余爱好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都希望能复制出木牛流马,但是资料很少,所以也莫衷一是,大概只知道他是一种很复杂的机械装置,这个东西可以当作运输工具,诸葛亮用它来运输粮食,就是给军队来运输军需品,在考虑到当时的道路状况,所以木流牛马要有实用价值,它必须要有很强的,在山壁和复杂地形上操作的能力,你要按照现在的机械设计的话,要求还蛮高,而且它不像现代机械一样,使用蒸气、燃气或者电力来驱动,那它以什么为动力呢?所以这就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诸葛亮还擅长兵法啦,最出名的就是八阵图,八阵图就是他搞出来的,说是诸葛亮在余地之时用乱石堆成石阵,然后石阵式按照遁甲分成死、生、伤、休、杜、景、惊、开八个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大军,这个八阵图又有水八阵、汉八阵之分。

希文:这么多啊!

那么这个兵家的阵法,他多半是道家的奇门遁甲,术术一类的东西有联系,当军政百昌以后,对闯入阵中的敌人好像能够造成时空上的一些错位,让他们辩不清方向或陷入迷乱,到家术术一类东西的运用,所以这些成就呢,上面讲的都是作为官方正史的,《三国志》纪录在案的,而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生活在西晋,跟诸葛亮的时代非常接近,所以他应当是有所根据,而不是取自于更久远的传说,像什么《史记武帝本纪》那样,所以我们在戏剧当中看到,诸葛亮一个常见的造型,除了刚才说的羽扇纶巾之外,他还经常穿着鹤氅戴着道冠,完全是个道家人物的打扮。

希文:对,道家人物打扮。

文昭:所以我想这可能都是有根据的,因为兵家的人物,他其实经常就是道家的人物,所以你看什么姜子牙是军师,对吧?元始天尊的弟子;留侯、张良也是军师,也是神机妙算,到后来的赤松子、刘伯温,他们也是道家人物,是吧?

希文:这么看起来呀,古人他要么不成材,一但成材大都是个全才,就是属于那十项全能选手啊!你像周瑜和孔明也都是这样的人物。

文昭:孔明他不仅抚琴,制作了大型乐器石琴,他还弹瑟,琴和瑟都是比较古老的弦乐,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他写过一篇《襄阳耆旧记》,他这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

照这个说法就是孔明会弹瑟,就是说襄阳这个地方啊,有孔明的旧居,这座房子呢,西面是面山临水,所以孔明经常登到山上去,然后就鼓瑟,弹瑟,唱这个《梁父吟》,谢希夷的《琴论》也说孔明作《梁父吟》,《三国志 诸葛亮传》也说孔明的父亲死后,他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躬耕陇亩就是自己去耕地,做农民,那段时间他就非常喜欢唱《梁父吟》,这个吟呢,是指的吟唱,他也是用琴瑟一类的乐器自弹自唱,所以我们仅仅从音乐领域的成就来看,孔明他也是个全才。

希文:是呀。

文昭:所以他既通声乐,就是懂得吟唱,他也通器乐,会演奏不同的乐器,还会设计和制作乐器,还写了这个歌词《梁父吟》,因为这个《琴论》说是诸葛亮作《梁父吟》,在音乐领域之外,孔明在绘画和书法上还有一定的成就,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当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孔明父子在绘画上,都有一技之长。

希文:真是全才。

文昭:确实是才能非常全面,我们今天就不详细谈了。

希文:要不是生逢乱世,人们更看重的是治国打仗的本事,可是要换一个和平年代,周瑜和孔明恐怕也和司马相如一样是个大才子呢!就像你以前所说的,一部古琴艺术史就能牵出一部中国历史,关键人物一个都落不下,像周瑜、诸葛亮都在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文昭:其实汉代的知识份子当中,通琴艺的人还真是不少,如《淮南子》是做了淮南王的刘安,战国策的编者刘向、东汉史学家桓潭,还有东汉经学大师马融,这些人在古琴艺术上都是颇有造诣的,说到桓潭,是蛮值得一讲的,因为桓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而且桓潭在音乐方面有很多理论上的观点,当然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去介绍的话,这个节目的时间就拖得太长了。

希文:是呀。时间过得真快,又该和听众朋友们说再见了,那么在下次节目中,我们将继续邀请文昭先生,和我们接着谈古琴的故事,谢谢文昭!

文昭:谢谢主持人,谢谢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文昭:古琴的故事-—心胸宽广的周瑜和多才多艺的孔明


from 气功

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

游奈良兴福寺 谈玄奘西行取经在东土洪传弥勒信仰

文:归真 来源:正见网

奈良是公元710年至公元790年时的日本京城 。相传710年迁都奈良时,日本神话中的一位神仙-建御雷神骑白鹿来到奈良公园,奈良的鹿因此被称为神的使者。据说从那时起,奈良公园出现了鹿,代代繁殖至今已1300多年。

710年迁都奈良时,来到奈良的神的使者,除了鹿之外,还有一座寺庙,也是落址于奈良公园,称作兴福寺。兴福寺后来成为日本奈良时代四大名寺之一、日本平安时代七大名寺之一。

兴福寺是佛家的大本山之一。法相宗信奉,兴福寺的北圆堂和五重塔中分别供有本尊弥勒如来像(国宝) 和弥勒三尊像。


图:兴福寺北圆堂


图:奈良公园的鹿与兴福寺

日本兴福寺法相宗的由来

公元717年日本僧人玄昉被天皇派往唐朝,玄昉在长安留学18年,跟随智周学法相宗佛学理论。公元735年玄昉返回日本,以兴福寺作为中心推广法相宗弥勒信仰。

法相宗由唐代高僧法师自印度带回中国而广为洪扬。玄奘弟子窥基是法相宗的始祖。智周师承慧沼,慧沼是窥基的传人。日本僧人玄昉被称为中国法相宗的第四传人。之后,法相宗在中国基本消失,但经由玄昉在日本流传至今。

求法再次在东土洪扬弥勒信仰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

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399年西行取经,至公元412年首次将弥勒信仰引入东土。玄奘则于公元629年西行取经,至公元645年再次将弥勒信仰带到东土。

玄奘13岁在长安大慈恩寺出家后,研究佛学,拜访名师,精通中国当时的一切佛家经典。《大唐故三藏玄奘大师行状》中说,“其未西游之前,几已尽习中国之佛学”;“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着菩萨兄弟亦愿生睹史多天宫奉事弥勒,并皆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玄奘一生信仰弥勒佛。

玄奘发现汉地佛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翻译错误,决心到古印度学习弥勒亲传的《瑜伽师地论》原文以澄清疑惑。据《大唐故三藏玄奘大师行状》:“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 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 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 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前贤僧叡(355~439年)对于佛经疑问就有“决疑于弥勒”的思想, 玄奘在“遍谒众师”,遍览群籍后,仍然感到“莫知适从”,解决的方法自然是西行求法和面见弥勒了。


图:兴福寺五重塔


兴福寺北圆堂中木制弥勒(网络图片)

玄奘西行的经过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长安出发去西行取经。艰难的漫漫取经路上,对弥勒的坚定信仰是激励玄奘战胜磨难的保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西出玉门关时,因无人引路,玄奘到附近寺院的弥勒像前求助,之后果然有一胡僧出现助玄奘度过险关。在古印度境内,玄奘有一次遭遇盗贼,面临死亡时,玄奘镇静自若,求弥勒佛相助,并默念:“愿得生徒,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忽然,黑风旋起,沙土扬天,大树被连根拔起,惊涛骇浪使岸边的很多船都被掀翻了。强盗们大惊失色,以为天神震怒,连忙对打坐入定的玄奘稽首谢罪。

三年步行、数万里跋涉后玄奘终于抵达他的目的地 - 古印度的佛学研究中心那烂陀寺,玄奘师从那烂陀寺主持戒贤大师,学习弥勒亲传的法相宗经典《瑜伽师地论》,兼学梵文。而后玄奘周游印度次大陆诸多国家,遍访名师,成为古印度佛学的最高权威。在古印度国王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达到顶峰,从此在古印度声名大震,无人能及。

在古印度成名后,随即玄奘起程回国洪扬弥勒信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得到唐太宗的隆重欢迎,玄奘历经16年的西行取经终于圆满成功。贞观二十二年,玄奘翻译完成弥勒信仰法相宗经书《瑜伽师地论》一百卷,送太宗详览。太宗亲自为经书写序,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此篇圣教序说明了佛法东传、奘师西游的情形,赞誉玄奘法师为“法门之领袖”、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敕令将之贯于众经之首。

建立中国法相宗洪扬弥勒信仰

法相宗的建立是以弥勒的《瑜伽师地论》为重要基础,玄奘、窥基等法相高僧特别致力于弥勒信仰的洪扬。大唐,弥勒佛家思想传播规模空前,官吏深信因果,廉洁奉公,百姓修心向善,民风淳朴,朝野上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其时夜不闭户,行旅不需带食粮。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等依翻译佛经对经文的开释开创了中国法相宗,法相宗的弥勒信仰深深影响了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宗派。法相宗在唐都长安曾盛极一时,但由于深奥难学以及政局动荡等因素,到了窥基的再传弟子智周以后,已渐没落。随着中国法相宗的沉寂,弥勒上生信仰也失去了推动力,使得后来兜率净土逐渐被西方净土所取代了。但中国法相宗经由智周的日本弟子玄昉流行了日本,发展至今。

中国历史上弥勒信仰主要可分为弥勒上生信仰和弥勒下生信仰,弥勒上生信仰者是期愿能往生到弥勒下世前所在兜率天内院,成为弥勒的弟子。而弥勒下生信仰者则期望弥勒佛来到世间正法时,随弥勒下世修炼并普度众生。

玄奘圆寂前的心愿是往生到兜率天内院。玄奘生前还期望在弥勒佛未来下生人间跟着下世,成为弥勒佛的弟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玄奘圆寂时说:“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 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 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 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可见,玄奘的信仰不以上升兜率内院当弥勒弟子为终极目的,他还要在末法时期随同弥勒佛下世当弥勒弟子助师正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白居易看来与玄奘一样,兼具弥勒上生信仰和弥勒下生信仰。

在唐代,法相宗的上生弥勒净土信仰和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之前有许多争辩。其实历史上这些正法门均能使其中出类拔萃的修行者回升天国。但历史上在不同宗派的修行都只是为未来时期正法打下基础而已。

在许多佛学经论中都有释迦牟尼佛将正法托付给弥勒佛(又名慈氏佛)的记载,如禅宗典籍《传法正宗记》云:“(佛陀)以化期将近,谓大迦叶曰:‘吾将金缕僧迦梨衣亦付于汝,汝其转授补处慈氏佛,俟其出世, 宜谨守之。 ’”弥勒接受释迦遗教的嘱付,举凡一切正法、一切弟子皆托付与弥勒。因在末法时期,弥勒佛是在末法时期广度众生,弥勒佛自然也应为一切宗派所共同信奉、崇敬。

谁是今天的神的使者?

历史上,神仙骑白鹿来临而出现奈良公园中的鹿,奈良公园中法相宗兴福寺,可能曾引导人们信仰神佛,也有助于奠定人类传统文化。时至今天的末法时代,传统的寺庙和神话传说,已经难以再发挥神的使者的功能了。


from 气功

视频: 南岳衡山

文:宇莲

视频: 南岳衡山
南岳

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县,山势雄伟,绵延数百里大小,山峰72座,著名五峰-祝融峰、紫盖峰、云密峰、、石廪峰皆有仙迹。

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祝融峰有: 祝融庙、基青玉坛、光天坛、白璧坛、雷公池、风穴仙梨树、上清院基。

紫盖峰:上有仙人池、七真阁、下有紫盖院、基王氏药堂。

云密峰有:禹溪及隐真平、断石源、朱陵洞、丹崖仙人石室。据说时曾在此立碑记录了山峰的高度。后有樵夫看见此碑。

天柱峰:上有魏夫人石坛。有说魏夫人在此得道。

石廪峰:远望如仓廪。仙人胡浮先生常乘白豹在此游览。上有洞门观、小石廪峰、舜庙等。

南岳由来

《周礼.职方氏》:“南岳之镇曰衡。”以“其分当翼轸, 光辅紫宸,钤三气之根,钧五灵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称物平施,故谓之衡山”。

东晋罗含《湘中记》 “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 铨德钧物,应度玑衡,故名衡山。下踞离宫, 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

南朝任昉著《述异记》称南岳由盘古左臂所变。南巡时 “以南岳辽远,乃徙其祭于庐江”。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56记载:汉武帝时,以安徽潜山天柱山为南岳。唐贞观时,确定湖南衡州衡山为南岳。

衡山是神仙洞府所在地,也是修炼人理想之处。此山具灵气。在此修炼可飞升。道教认为衡山由仙人石长生管理。据说西晋起就有道士在衡山修行。唐末李冲昭《南岳小录》 记载九位著名道士在此修道而飞升–陈兴明、施存、尹道全、陈惠度、徐灵期、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除《南岳小录》记载外,在衡山修炼成仙之人亦并不少见。

两晋时,衡山建道观,衡岳观、招仙观、九真观、九仙宫、玉清观等。目前许多已废弃。

南岳不仅仅是的理想之地,随着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亦成为佛家修行的场所。南北朝时,一些和尚来到衡山,著名的有南岳十八高僧。比如天台宗的慧思就在此修行,并在衡山上建立了般若寺,即今福严寺;又建立了小般若寺,即今藏经殿,弘扬佛法。禅宗七祖怀让也在此修行。此后修建的寺庙还有南台寺、祝圣寺等。

魏晋诗人陆机《咏南岳》: 南衡维岳,峻极昊苍。瞻彼江湘,帷水泱泱。清和有合,俊义以藏。天保定尔,茂以琼光。景秀蒙汜,颖逸扶桑。我之怀矣,休音峻扬。

:牟梅著《山岳仙跡探微》縮寫
音樂《修煉的記憶》作曲演奏:許根傑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