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星期六

【神传文化】玩物丧志 功亏一篑


二零零七年六月四日】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开通了周边诸国与外族的通道。西方有个叫旅的国家,向朝廷进贡了獒犬。周召公姬奭害怕武王玩物丧志,专门写了篇《旅獒》,劝诫武王要继续修德慎行,重视贤能。


召公认为,有德行的人不会轻慢戏弄他人。如果轻慢戏弄了官吏,他们便不会尽心,轻慢戏弄了百姓,他们便不会尽力,至于迷恋和沉溺于所喜好的或者新奇的事物,这不但耗费精力,而且会令人丧失志向,召公称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召公还谈到,如果不注意小节,最终会害了大德,就好象要用土堆积一座九仞高山,少了一筐土便会“功亏一篑”。


这里的“篑”就是装土的筐子,是说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一筐一筐的往上堆积,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可如果没能坚持到底,只差最后一筐没有加上去,那这座九仞高的山就没有建成,就会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玩物丧志”,还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功可成,否则,虽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会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礼贤下士 恭敬谦让


二零零七年六月五日】韦玄成,字少翁,是西汉丞相韦贤的儿子,他自幼好学,继承父亲的儒业,为人特别谦逊,礼贤下士。


韦玄成出门时,遇到认识的人步行,他总是让自己的侍从仆役下车,然后载着别人送到想要去的地方,这是经常的事。韦玄成对待人非常有礼恭敬,那些贫贱的人,韦玄成对他们更加礼敬。因为他礼贤下士、待人恭敬,所以美名远扬。


韦玄成的哥哥韦弘起初任太常丞,因为事务繁多,犯了不少罪过,他的父亲韦贤怕这个韦家将来的继承人因犯罪被贬,所以命令他辞官。但韦弘心怀谦让,有意将继承人让给弟弟韦玄成,所以不肯辞官。


父亲韦贤病重时,韦弘终于因为做错事而被送入了监狱。韦贤抱憾去世,生前并没有指定谁作为韦家的继承人,韦贤的门生和同族人便共同商议,假托是韦贤的遗命,立当时任大河郡都尉的韦玄成作为韦家的继承人。


韦玄成在官位上听到噩耗,深知立他为继承人这不是父亲一贯的愿望,于是便假装犯了痴狂病不接受。朝廷又征召他到长安,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韦玄成也假托病狂不应诏命。


朝廷命丞相、御史调查事情原因,因为韦玄成的道德品行一直都被大家所称道,人们都知道他这是装病,想将爵位让给哥哥韦弘。汉宣帝知道后,非常欣赏他的节操,派人将他叫来,让他做了河南太守,又让他的哥哥弘做了太山郡都尉,后来迁为东海太守。


汉元帝即位后,拜韦玄成为太子太傅,后来做到了御史大夫,永光年间,官至丞相,又在原来的封国被封侯,荣耀当世。他们的子孙也很兴旺,家族中做到二千石的官位的就有十多人。


为了一己之私,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妻离子散的大有人在,而韦家兄弟面对家业和爵位,能够互相谦让,这种美德着实令人感叹。其实在个人利益面前,如果能够互相都多一点谦让,那么怨恨和嫌隙都会避免很多,这是家族和睦、家业兴隆绵长的“绝招”,是谦谦君子应具备的美德。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忠言直谏 虚心纳谏


二零零七年六月七日】魏征以能够犯颜直谏而闻名,唐太宗以虚心纳谏而著称,他将总是给自己提意见,屡犯龙颜的臣子视为难得的贤良之才,对其分外爱之敬之,这明君贤臣为后世奠定了如何为君为臣之道。下面是从史书中摘录的有关唐太宗和魏征的几个小故事,相信大唐天子的那份谦逊和宽广,及魏征为国为民的那份正直贤良,会使当今的我们在学习如何待人处事,及如何对待他人的意见、指责等方面受益颇丰。


魏征原先是李建成身边的人,太宗即位后,因为其耿直而器重他,拜授其为谏议大夫,在唐朝时谏官甚至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在一次谈论中,唐太宗问魏征:“做君主的怎样做就贤明,怎样做就昏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贤明,在于兼听;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尧、舜氏开四方之门,广开耳目,审察民情,虽然有共工、鮌这一类人,但不能蒙蔽他,奸佞小人的恭维话和奸计,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深居宫中,偏信赵高,天下崩溃 百姓背叛了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侯景打到了京城门下都不知道;隋炀旁偏信虞世基,贼人遍及天下也不知道,所以说,君主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那么奸臣就无从蒙蔽,而下情就能够上达了。


郑仁基的亲生女儿美貌多才,长孙皇后聘为充华,册封书已准备好,有人说郑氏已许配他人了,魏征劝谏说:“陛下身处台榭之中,就想着百姓要有房屋住;享用美味佳肴,就想着百姓要有饱饭吃;环顾后宫嫔妃,就想着百姓要有妻室。如今郑氏已订立婚约,陛下却要聘娶她,这哪是为人父母的做法!”太宗痛感内疚,立即下诏停止册封。


太宗有一次临幸九成宫,宫人住在围川宫下,等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来到后,官吏将宫人安排住到了别的地方,让李靖和王珪住在这里,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魏征进谏说那地方本来就是李靖接见官吏的地方,而那些宫人只是供奉打扫的人而已,并不需要地方来接见下属。太宗醒悟了,停止不再追究这件事。


魏征每当进谏而太宗不听从时,太宗再说话魏征就不马上应答了,太宗问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才进谏,如果皇上不听从我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做不可行的事了。”太宗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后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不是后稷、禼所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动疏慢,我倒觉的他姿态优美!”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批逆鳞啊!”


魏征进授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后,因为身体多病,想辞谢官职,太宗说:“您难道看不到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可贵之处吗?经过精心冶炼锻打成为器具,人们视之为宝。朕正自比作金子,要以你作为好工匠来加工,你虽然患病,还不衰老,怎能就如此告退呢?”魏征恳求多次,都被太宗推却了。


文德皇后下葬后,皇帝在宫苑中建造了一座高阁,用来瞭望昭陵,太宗带领魏征一起登上高阁,魏征仔细看了看说:“臣视力模糊,看不见。”太宗指给他看,魏征说:“这是昭陵吗?”太宗说:“对。”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在望献陵,如果是昭陵,臣本来就看见了。”魏征所说的献陵是太宗的父皇李渊的陵寝。太宗听后哭泣,令人拆毁了高阁。


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者责备人家供奉的不精美,这样无限制的苛求,终至于亡国。因而上天命陛下来取代隋朝,正应当谨慎恐惧自行约束,怎能叫人们后悔供奉不够奢侈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很足了,如今不只是足了;如果认为供给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能有足吗?”太宗惊讶的说:“要不是有你,我就听不到这种话了。”


有一天,太宗从容的问:“近来怎么样?”魏征见国泰民安已久,皇帝求治之心不如从前,便回答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臣下进谏。三年以后,听见劝谏就高兴而且听从。最近一两年,勉强接受劝谏,但心中总是愤愤不平。”太宗吃惊的问:“你有什么依据?”魏征说:“陛下刚即位不久,讨论元的死罪,孙伏伽进谏认为依照不应当处死,陛下赐给了他兰陵公主的庄园,价值百万。有人说赏赐太重,陛下回答说:‘朕即位以来,还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臣下进谏。后来柳雄胡编说他在隋朝任官的资历,有关部门核实,弹劾他在伪造,将判处死刑,戴胄上奏认为柳雄论罪应当是流放,坚持上奏四五次然后才被宽免。皇上对戴胄说:‘只要是如此守法,就不怕滥施刑罚了。’这是高兴的听从劝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建洛阳宫,会使百姓疲劳;收取地租,会使百姓赋税加重;民间崇尚高发髻,是受宫中的影响。”陛下发怒道:‘这人要使国家不役使一人,不征收一点租税,宫人没有发髻,这才合他的心意。’臣上奏说:‘臣下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引起君王的注意,激切就近乎讥讪诽谤的话。’这时,陛下虽然听从了臣的意见,给皇甫德参赏赐了帛,并停罢了上述诸事,但心里到底不平。这就是不乐意纳谏。”太宗醒悟说:“不是你的话,没人能对我说这些话。人苦于自己不能察觉自身的过失啊!”


有一天宴请群臣,太宗说:“贞观以前,跟从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我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并且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了二人。


太宗还曾经向群臣问魏征和诸葛亮谁更贤德?有人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比不上他。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朕,想使朕成为尧、舜之君,即使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进谏的奏疏为了防止泄漏,用封条封好后再上呈皇帝,这称为封事。当时上封事进谏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合事实,太宗厌烦他们,想加以责备降职,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封事,就是谤木的遗风!陛下要想知道得失,就应该放任他们畅所欲言。如果说的对,对朝廷大有好处,如果说的不对,也无损于朝廷。”太宗很高兴,将这些人都慰劳后送回去了。


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反叛,云阳地方的石头自己燃烧,而且长期不下雨,魏征写了一篇很长的奏疏,上书劝谏太宗不要仗恃功高业大,自负圣哲英明,滋长骄傲放纵的欲望,要像贞观初年那样修德治国,虚心纳谏,并指出这些严重的天灾,就是上天在警示于人。太宗看了上书后说:“我现在知道过失了,愿意改正,做到善始善终。如果违背的话,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呀!我正把奏疏让人写在屏障上,希望能够早晚看见它,还抄录了一份交给史官,使万世知道君臣之义。”还赐给了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太宗认为忠诚正直而且地位尊贵的人莫过于魏征了,于是拜授其为太子太师,派他去辅导教育皇太子。魏征病重时,家中没有正寝,太宗命令停止盖自己用的小殿,将木材给魏征建正寝,并赐给素褥布被,以顺从魏征的喜好。还亲自去魏征家中探望他,同他说了一天话才离开,不久又同太子一起前去探望,扶着魏征伤心流泪,询问有什么需要的。魏征去世后,太宗亲临哭吊,下诏百官前去吊丧,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陪葬昭陵,并且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并书写。


后来临朝时,太宗叹息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古作为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明得失。朕曾经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了,一面镜子失去了。我近日派人到他家中,得到了一份奏书,只是半篇草稿,其中可以看清楚的地方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宁,任用恶人则国家混乱。公卿之间,感情上有爱有憎,厌恶的只看到他的缺点,偏爱的只看到他的优点。爱憎之间,应该仔细小心。如果爱他而知道他的缺点,恨他而知道他的优点,摒弃邪恶之人不动摇,任用贤良人才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大概就是这些。我思考一下,恐怕免不了会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可以把这写在笏板上,知道了就必须进谏。”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欲知未来事 今生做者是


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杭州城某绸庄,开设已好几十年。主人年纪已超过知天命的五十岁,但是却存心不良。


有一年,该处发生火灾,绸庄也遭波及。庄后有一家贫户,全家三口,以洗衣度生活,出入必定要经过绸庄的旁边侧门。


当火势猛烈时,贫户一家三口狂呼:“开门啊!”希望由侧门脱出火坑而保全生命。


哪里料到绸庄主人为了方便搬运货物,用力堵住侧门,不准打开。等货搬完,火也熄灭后,贫户全家已葬身火窟了。


过了一年,绸庄主人突然去世。某天晚上,托梦给他的儿子说:


“我害死贫户一家的生命,阴曹不准再投生人间,令我投入猪胎。现在已在某处的农家生产了,猪仔共有四只,身上有花斑的就是我了。你可以向那位农人,将我买回家养,以免遭到宰割。”说完就哭了起来。


他的儿子醒后,觉的梦境逼真,就按照梦中指示的地址去找,果然有一头有花斑的猪。


小猪见到儿子来,竟哀鸣起来,做出乞怜的样子。他的儿子就用钱买回家,另外准备了一间房间供它住,并且雇了佣人服侍它。每天为猪沐浴洗澡,给它吃最上等的饭菜,对待它就如同当年对其生父一般。


过了些天,儿子又梦到其父对他说:“我生前罪恶滔天,死后既然已托生畜类,如果饮食等生活仍然如同活人,只有加重我的罪愆。以后,你不要用上等饭菜饲我,更不用为我洗澡,仅饲养我就可以了。否则,我会更重的偿还自己的罪业。我死后什么都明白了,就只有后悔。你一定要珍爱人身做善事啊!”


古语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 事,今生做者是”,是让人相信善恶有报是天理。其实人无论在历史 的过去做错了什么,现在已不重要,因为佛法慈悲,还在给人做好 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今天,这是为自己选择 未来的关键时刻 ,不要再迷失,不要给自己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痛悔。保持善念,珍爱生命,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去做,才是生命真正明智的选择。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人有善愿 天必佑之


二零零七年六月九日】蔡襄,宋朝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县西)人,为人忠实耿直,擅长诗文、书法,通晓史事,有办政才干。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又曾历任开封府、福州、泉州、杭州知府。


当时洛阳江靠近海边,设有船只往来渡江,但常遇风浪,旅客惨遭翻船溺死者,不计其数。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船只,也遇到风浪,当船将要翻覆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说:“不要伤害蔡学士!不要伤害蔡学士!”风浪竟然顿时平息。事后询问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怀有身孕,大家认为这胎儿一定是个贵子,妇人便对天发誓说:“如果我腹中儿子,将来能当学士,必定造一座长桥,帮助便利往来行人,以免后人受此惊险恐怖,以免有人因此而丧生。”


后来妇人所生儿子就是蔡襄,仁宗天圣年间,果然高中状元,当他任泉州知府时,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阳长桥,以偿誓愿。


距离泉州二十里地的万安渡,行人往来非常惊险。蔡襄看到水深不可测度,海水浪潮又时常涌来,无法动工兴建,急的寝食不安。想来想去,于是写了一封书信,投入海中呈给海神。由于至诚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醋”字,“醋”拆字成“二十一日酉”时,蔡襄恍然悟到说:“莫非海神命我二十一日酉时动工?”于是一切准备妥善。时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拥积一丈多高,连续几天,海潮不来。


蔡襄立即督导动工,立起石梁,种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稳坚固,于是长三百六十丈的长桥,果然顺利完成,这座桥因而名叫万安桥,又名洛阳桥。蔡襄又种植松树七百棵,广为庇荫道路行人,州民莫不感恩颂德,于是建立石碑,留传后世,永远纪念蔡襄的恩德。


后来朝廷召蔡襄为翰林学士,去世后赐谥号忠惠。


蔡母自己遭到惊险危难,便能推想到他人,因而发大善愿,建筑长桥,造福世人。蔡襄秉承慈母之誓愿,一心要建造一座万民受益之长桥,工程虽然艰巨,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神灵帮助,善愿果然成就。因为上天以慈悲为怀,对众生的仁爱是无微不至的,只要坚定为善,善愿一定会如愿!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直言进谏 重义报恩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日】李大亮,是唐朝京兆泾阳人。生性忠诚谨慎,外表好象不会说话,但内心刚毅,在皇帝面前能够犯颜直谏,从不回避屈服,其为人非常重道义,知恩必报。


李大亮身为臣子,不惜个人荣辱,经常直言进谏,很多利国利民的好建议都被太宗所采纳。李大亮原先任越州都督,贞观初年被召入朝廷拜授太府卿,又出任凉州都督。有一个官吏看到一只极好的鹰,婉言劝李大亮献给皇上,李大亮秘密上表说:“陛下停止打猎很长时间了,却有使者寻求大鹰。如果真是陛下的意思,就违背了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使者擅自搜求,就是使者用非其人了。”


太宗写信答复说:“有象你这样的臣子,朕还有什么担忧的!古人认为一言之重如千斤,今天赏赐胡瓶一个,虽然没有千镒之重,却是朕自己用的物品。”又赏赐了一部《汉纪》给他。


李大亮有德行,非常重道义。他侍奉哥哥嫂子礼节周到而闻名;有孤苦的同族人去世后没人安葬,都是李大亮出钱为他们操办后事;朝廷赏赐给他的奴婢,他全都送给了亲戚;他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非常俭朴,居室简陋狭窄,没有金银珠宝。


李大亮当初打败辅公祏后,因为立下战功被赏赐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士大夫的子女,不幸破落逃亡,我怎么忍心将你们记录在册作为奴隶呢?”便将这些人都释放回去了。唐高祖听说后,对其非常赞赏。


别人施予自己的恩惠牢记不忘,想方设法报答对方,这叫作知恩必报,李大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张弼曾经救过李大亮的性命,李大亮后来富贵了,心里总是惦记着有机会要报答他。张弼也是位有德行的人,他救人帮人并不贪图别人的回报,他当时正任将作丞,在得知李大亮要找他报恩后,故意回避不见李大亮。


李大亮四处找张弼没有找到,一天,居然在路上让他遇到了,他拉住张弼哭泣流泪,诚心要将全部的家财都给他,张弼坚持不接受。李大亮又告诉皇帝自己能有今天,全是张弼的功劳,希望皇帝将自己的官爵全部都赐给他,皇帝因此升迁张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


当时的人都称赞李大亮知恩必报,同时也赞扬张弼不自夸。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不畏权势 法令至重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一日】戴胄,字玄胤,是唐朝相州安阳人,因为清廉正直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被任命为大理少卿,掌管刑狱司法,他处处秉公执法,即使皇帝也不能使他徇私枉法。


长孙无忌有一次受到召见,他没解下佩刀就进入了东上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应当处以死刑,长孙无忌赎免罪行。戴胄上书认为校尉和长孙无忌的罪相同,这样处理不能称之为刑法。太宗说:“法令是天下人的法令,朕怎么能偏袒亲戚!”下令重新定罪,经过戴胄几番争辩,最终长孙无忌和校尉都被免除了死罪。


当时应考的人云集京城,有些人假称有资荫冒用谱牒以求受到选拔,皇帝下诏让这些人自首,如果不自首的就要判处死罪。过了不久,一些欺诈得逞的人被查处,判案定罪时,戴胄认为按照这些人应当流放,皇帝说:“朕下诏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你如今却说应当流放,这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朕不讲信用,难道你接受了贿赂要减免罪犯的刑罚吗?”戴胄说:“陛下如果当时就杀了他,臣管不着。既然现在交给了臣处理,臣怎么敢违反法令呢?”皇帝说:“你只管自己守法,而让我失信于人,怎么办?”戴胄说:“法令,是向人宣扬大信;言语却是因一时的喜怒而随口说出的。陛下因一时的愤怒要杀他,既然知道不可行才交给法律 部门,这是容忍小的愤怒,保存大信。如果为了发泄一时的愤怒而违背信用,臣为陛下惋惜。”皇帝听后大为感动醒悟,听从了他的话。


戴胄屡次冒犯皇帝,处处以法令条文为依据,据理力争,皇帝更加重用他,后来升任其为尚书令、仆射。人们都赞美他称职,说自武德以来几乎没有他这样的人,不久被拜授为谏议大夫,与魏征每天轮流侍奉在皇帝左右。大唐盛世清明,繁荣稳定,这与太宗皇帝虚心纳谏和重用戴胄这样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清廉正直的官员有很大的关系。


看一看因为前任党魁江的一己之私,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践踏和篡改法律,发动了对的残酷迫害,很多上下官吏明知道这是公然违法逆天之举,却在权势和利益面前,按照恶党的密令作恶,视法律为儿戏。试想,如此无信无德、作恶多端的黑帮恶党岂有不亡之理?如此昏庸官吏岂能逃脱正义 法律的制裁?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清廉 节俭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二日】范质,字文素,五代时期大名府宗城县人。在他出生的当夜,其母亲梦见神人授以五色笔,后来有看相的人说他将来会当宰相。范质九岁能写文章 ,十三岁就精通《尚书》,教授学生,后来历事五朝,因为德才兼备而受到宋太祖重用,宋朝初年被任为侍中,相当于宰相,后进封鲁国公,其为官耿直清廉,崇尚节俭。


范质生病在家,宋太祖路过其住处前去探望,赏赐他很多金银,范质认为现在太祖刚即位,还没有分封有功之臣,于是特地上书,请皇帝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并且推荐了吕余庆、赵普等栋梁之才,得到了宋太祖的赞赏和采纳。


之前有宰相向地方索取贿赂的贪腐恶习,但范质为相后,以节俭著称,此贪腐风气从此根除。他为官期间,从没有接受过各地的赠送,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给了孤苦无依的人。他家的饭菜饮食从不讲究,都普通至极。


临终之前,范质告诫儿子不要为他请求谥号,不要为他刻碑。去世之后,他的家中都没多余的钱财。宋太祖听到噩耗,悲伤惋惜而取消了朝会,还曾对侍臣说:“朕听说范质只有居住的宅第,没有经营产业,这是真正的宰相啊!”宋太宗也曾经称赞他说:“宰辅当中能遵循规矩、慎重名器、保守清廉节操的,没有超过范质的。”


节俭惜福,不贪图不义之财,这才是为官做人之道。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严持操守 正己化人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三日】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 以北地区)人,平日重德修身,博学多才,许多人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长途跋涉,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的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婉言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地的,足见许衡平生德行感人之深。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而不动一念 贪取之心,以良知在心而约身如绳,严戒偷盗妄念,严持品德操守。他的德行不但化及全乡,而且感召天下。人们都渴望着仁德治世,因为道德的力量对人心灵的震撼是任何一种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乐家少年勇揭酷吏来俊臣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四日】古代圣贤教化人民讲究:仁、义、礼、智、信,还教导人们要“见义勇为”。这些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现在就向大家推介一位年仅八岁的乐家少年,勇揭酷吏来俊臣的智勇双全的行为。


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酷吏来俊臣掌握刑狱和司法大权,大行罗织罪名、严刑逼供、怂恿告密、屈打成招等无耻手段,陷害忠良,残伤百姓。造成了无数好人与家族蒙受冤屈,弄得家破人亡。


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地官侍郎狄仁杰、益州长史任令晖、冬官尚书李游道、秋官尚书袁智宏、司宾卿崔神基、文昌左丞卢献,共计六人,受到来俊臣徒的诬告,被列为一个重大的“谋反朝廷案”。


来俊臣逼供与诱供兼施,对他们六人分别的说:“某某已经招供了,先承认的可以减刑。”其中有的人经受不起毒打,只好按来俊臣的话照说了。


来俊臣审讯狄仁杰时,狄仁杰也在万般无奈的逼供中,讲了“谋反是实。”来俊臣松了一口气,就此整理材料,上报朝廷。狄仁杰悄悄撕下一块盖被的布片,把所受冤苦写在布片上,夹到棉袄里,暗暗送回家中。他的儿子狄光远,托人把消息禀报武则天,武则天听了感到惊疑,开始过问这件案情。来俊臣慌了手脚,赶紧掩饰,教人伪造“谢死表”(承认罪行,对判死罪表示感谢的自白书),签上狄仁杰的名字,上交武则天。武则天看完后,又对这个谋反案,信以为真。狄仁杰等六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恰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出现在武则天的面前,改变了这六个人的命运!


凤阁侍郎乐(读月,姓氏)思晦被处死罪后,他有个刚满八岁的小男孩,按例要由司农部门来收养他。收养前,武则天要诏见训示他。这个小男孩非常智慧的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面对武则天,一五一十的哭诉了:来俊臣如何使用酷刑逼供,害死他父亲的经过。


他还壮着胆子讲:“现在的许多案子都是屈打成招的。如果不信,陛下可以随意假做一个谋反的案子,告到来俊臣那里,他审理的结果,一定会同您告的状子是一样的。”武则天见乐家少年讲的很具体真切,有理有力,就又对狄仁杰六人谋反案,再起疑心。


于是,决定面诏狄仁杰问个明白。武则天问狄仁杰:“你让儿子喊冤,为什么又承认自己谋反呢?”狄仁杰跪着答道:“如果不承认谋反,我早就被打死了!”武则天再问:“那你为什么又进呈‘谢死表’呢?”狄仁杰回答说:“没有这件事,这是天大的冤枉。”武则天让人取来‘谢死表’,给狄仁杰看,并让狄仁杰当面签署自己的名字。经过对照,武则天这才知道:是来俊臣造假,欺骗了自己。


武则天终于明白了,相信乐家少年讲的都是实话,便把狄仁杰等六人及其家族成员,统统宣告无罪释放了。


这位乐家少年,既为他的父亲洗刷了冤屈;又为狄仁杰等六人辨清了真相。从此,武则天对来俊臣有了疑心和戒备。这位少年为来俊臣这个大酷吏走向墓穴挖下了有力的一锹!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专施仁德 受人尊敬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四日】李崇矩,宋朝上(今江苏省宿迁县境)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官任琼、崖、儋、万这四州的都巡检使。当时众多贼寇到处扰动,崇矩一一到其洞穴,招抚安慰,贼众都感化归附。


李崇矩信奉神佛,曾斋僧数万人。他心地仁厚,平日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百姓皆感其恩德。宋朝初年,朝廷拘捕乱党妻子一万多人,崇矩劝请太祖,对无辜之人应予以开释,免除罪刑,一万多人的性命,因而获救。


李崇矩有一食客郑伸,寄食在门下,已有十年,不料此人心性阴险,竟然上书奏告崇矩坏话,说他秘密行事。幸而宋太祖明察,不予采信,不加追究,事情得以平息。


事后不久,崇矩升任大将军,其子继昌,贤德孝顺,有乃父风范,官任如京副使。真宗时,累官左神武大将军,个性 谨慎仁厚,办理,崇尚宽仁简约,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


至于食客郑伸,不念寄食人门下受恩十余年,竟然密告恩人,存心陷害,结果遭到报应。他的恶行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自己短命身死,遗下老母,孤苦无依,流落街头,到处行乞。有一天来到继昌家求乞,家人知道她是那忘恩负义的食客—郑伸的母亲,非常气愤,便诟骂驱逐她。继昌阻止家人,非常怜悯她的遭遇,便送白金百两救济她,使她得以维持生活安定,以度余年。时人都感动称叹继昌宽厚仁慈的德量。


李崇矩,济贫、救困、德化贼寇,又救万人命,累积阴德,泽及子孙。其子贤善,风范如父,对待仇家,不念旧恶,以直报怨,居官又能勤政爱民,难怪一生荣显,深受百姓的敬仰和拥戴。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尊师敬师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五日】刘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刘庄被立为皇太子后,光武帝拜谦恭有礼、宽厚有涵养、学识渊博的桓荣为太子少傅,负责教授太子。


后来刘庄登基即位,就是汉明帝,他依旧待桓荣以师礼,对其非常尊敬。恒荣当时任太常之职,掌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已经年逾八十了,他自认为已经衰老,多次上书请求辞职,汉明帝总是不允许,并且每次都对他增加赏赐。


汉明帝到太常府时,总是让老师桓荣坐西面东,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当时视居西面东为尊位,并且设置好几案手杖,象以前一样聆听老师教诲。这也是后来很多人又将受业之师尊称为“西席”的原因。


汉明帝还召集文武百官以及桓荣教过的数百名学生到太常府,并且汉明帝亲自捧书向老师恒荣求教,每次开口总是先说:“大师在此。”请教完毕,会将太官供品用具全部都赏赐给恒荣家。


永平二年,汉明帝为照顾年老致仕的恒荣,拜其为五更,每次祭祀礼仪完毕,汉明帝总是请桓荣和其弟子升堂,然后自己捧着经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桓荣求教。后来又封桓荣为关内侯,封邑五千户。


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都专程派使者前去慰问,以至在通往桓荣家的道路上经常能看到太官和太医。桓荣病重时,汉明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他的起居情况,在走到桓荣家所在街道时,便下车步行,以示尊敬。进门后,捧着经书来到桓荣面前,流着眼泪抚慰桓荣,并赐给他床褥、纬帐和衣被等物品,很长时间才离去。从此以后,文武百官来询问病情的,都不敢再乘车到桓荣家门前了,并都在床下拜见。


桓荣去世后,汉明帝亲自穿起孝服,亲临丧礼并送葬,将首山的南面赐给他作为墓地,并且安置善待他的子孙和家人。


尊师敬师是中华文化的传统 美德。血肉之躯乃父母生养,但蒙昧无知,何以为人?因此要拜老师来学习“才”“德”,学习如何做人处世和安身立命,因此老师对弟子有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恩同父母,所以自古尊称老师为“恩师”、“师父”,“师徒如父子”、“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顾全大局 忍让无怨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六日】陆逊,字伯言,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功勋卓越的大将,官至大司马,他有着顾全大局,谦逊忍让,不计私怨的风范。


在讨伐丹杨贼寇的过程中,陆逊带领的部队很少,于是他在三郡中征募精锐士兵几万人,将长期作恶的贼人全部清除。为此,当时的会稽太守淳于式,上书吴主孙权,指责陆逊非法征用民众,扰乱地方。陆逊回到都城建业(现叫南京)后,言谈之中,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


孙权十分不解,问道:“淳于式告发指责你,而你却荐举他,这是为什么?”陆逊说:“淳于式的本意是为了养护百姓,所以才会告发指责我;我如果再反过来毁谤他,来混淆您的视听,这种风气可不能滋长。”


孙权对他的风范非常钦佩,说道:“这是忠厚有德行之人的行为,只是一般人做不到啊。”


吴黄龙元年,刘备率大军攻吴,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抵御蜀军。在战争中,诸将骄傲自负,对陆逊的指挥不服从。陆逊告诉他们,现在大家应该和睦相处,同心退敌,以报所受的恩惠和重任,并说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将听命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的缘故。在陆逊的指挥下,吴军以静制动,巧计连环,终于大败蜀军。


事后,孙权问陆逊:“你为什么不向我禀报诸将不听你指挥的事呢?”陆逊答道:“这些将领们有的可做心腹亲信,有的可做战将,有的是功臣,都是国家应该和他们共同成就大事的人。我虽然才能低劣,但私下仍仰慕蔺相如、寇恂谦虚忍让、顾全大局的道义,以成就国家大事。”


孙权听后大笑,对陆逊的胸怀深为赞赏,加拜其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当即改封他为江陵侯。


人与人之间存在恩怨、误解、和指责都在所难免,这就要看我们是以“私”为重,还是以大局为重了。能够处处为大局考虑,不计较私怨,多一份宽容忍让,这样才能团结凝聚众人之力,共同成就大事。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清除时弊,请从我起!”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七日】唐朝人宋憬,官职是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朝廷里的高级政务官员),他为官清正刚直,办事从来不徇私情。


有一次,他的叔父宋元超,以候选官员的身份,来到吏部官署,讲明自己与宋憬的关系,请求吏部给他适当的优待,安排个好一些的官位。


宋憬得知此事后,立刻给吏部写了一封信,讲:“宋元超是我的堂叔,我既不敢隐瞒,也不愿徇私情而损害公事。以前他没来说什么,自当按原则办事;现在他来吏部有所请托,那么处理此事就必须严正。攀亲托请之风,不可长。请吏部将他放遣不用。”他叔父如不来托请,按原则就做上了官;但他攀亲托请,反而被拉下来了。因为在宋憬的心里,这种作风很坏,于民于国,均为不利。


后来,在开元(公元713年)初年,朝廷改任宋憬为广州都督。当时的广州,人民还住的是茅草屋,经常引起火灾,百姓常有损失。宋憬就把中原地区的烧砖瓦、盖瓦房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从此,广州建起了许多瓦房住宅和店铺,火灾大为减少,人民安居乐业。他还减轻赋税,倡德省刑,百姓欢歌。


但是不久,唐玄宗又把他调回京城,任刑部尚书。很快再提升为宰相。


广州的百姓,舍不得他走。他们自发的要为他修建“遗爱碑”。正在筹办此事时,宋憬知道了。他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考虑到这也是当时的一种不正之风,必须刹住。所以,他就向唐玄宗呈了一个奏本,里面写道:“我在广州所做的事,值不得立碑记载。特别是我现在当了宰相,就更要制止别人对我过份的颂扬。如果让他们立碑,就会大大的助长这种巴结上司、阿谀奉承的恶劣习气。朝廷要清除时弊,请从我起!”


唐玄宗看了他的奏本,觉的恳切入理,十分感动,就批准了他的意见。于是,全国各地再也没有哪个长官,敢于同意百姓或暗示下属为自己树碑立传,拍马逢迎了。


宋憬的行为,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看看古人的风范,再瞧瞧邪恶的表演:江贼之流,到处题字,修建纪念馆,塑像,出选集,造政绩工程,等等,名目繁多,恬不知耻,耗费民力,荡尽民财。官吏们贪赃枉法,百姓们有口难言。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包容故事四则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九日】


魏文侯执约


公元前403年,邀请魏国出兵,协助攻打赵国,魏文侯谢绝说:“我与赵国既是兄弟之邦,又有互不侵犯之约,不敢从命。”韩国的使者怒气冲冲的离去了。


赵国知道后,深感赵国与魏国之间有兄弟之谊,便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赵国。赵国的使者也怒气冲冲的离去了。


但是后来两国都想到魏文侯对自己国家的和睦态度,想到魏文侯的友好和宽容,都十分佩服,他们都纷纷回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便开始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和它相争。(《资治通鉴》)


唐睢说信陵君


信陵君打败了秦兵,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因此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睢告诉信陵君说:“我曾听人家说:事情有不可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这是什么意思?”


唐睢回答说:“人家憎恨我,这种事不可不知道,假如是我辜负人家,那么我务必要设法予以补偿;假如人家误解我,那么我应该善意讲清楚。我憎恨人家,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要用宽恕而内化掉。但是在内化过程中,不要到处传言而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紧张。人家有恩德于我,这种事不可忘记,要感恩图报。我有恩德于人家,这种事却不可不忘记,否则将给自己与人家带来莫大压力。现在你打败了秦兵,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这是你所施与的很大的恩德啊!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见了赵王,但愿你能把施与恩德的事忘记!”


信陵君说:“我一定谨遵您的教诲!”(《战国策》)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郭子仪扫平安史之乱后,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


有一次小俩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


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的立即回宫禀报皇上。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的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他劝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要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在唐代宗的劝慰下,公主消了气,主动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


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俩口吵嘴,话说的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郭子仪听了这番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感到非常高兴。(《资治通鉴》)


短长皆是实事


北朝北齐时代,崔逻官拜左丞相,很受皇帝世宗的器重与礼遇。


崔逻很喜欢荐举人才。他向世宗推荐邢卲担任丞相府的幕僚,并兼管机密政务。世宗因崔逻之推荐,遂征召邢卲。邢卲果然甚得世宗的信赖与器重。


邢卲因为兼管机密政务,所以有机会接近世宗。在言谈之际,邢卲常常贬低崔逻,以致引起世宗不高兴。


某次,世宗告诉崔逻:“你总是诉说邢卲的长处,而邢卲却专述说你的短处,你简直是个痴呆!”


崔逻大度的说:“邢卲述说我的短处,我诉说邢卲的长处,两人述说的都是真实的事情,这没有什么不对啊!”


崔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他不仅肯定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缺失,而且坦然面对自己的缺失,这是何等宽宏的气度!(《北齐书》)


* * * * * * * * *


古语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充满了仁爱的无私境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是神传给人的做人应有的高贵品质。然而今天,却逆历史 潮流而动,以恶为能,欺骗世人,破坏人类的传统文化 和道德,诽谤“真、善、忍”宇宙天法,妄想把人带入罪恶的深渊。然而宇宙天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赶快觉醒,退出恶党,明晰做人诚信、善良、宽容忍让的道德理念,才能拥有光明、祥和、美好的未来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一无所失与一无所获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日】宋朝时,李士衡在翰林院任职,一次奉命出使高丽,武将余英担任其副手。圆满完成使命后,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余英去处理。


在回国的船上,余英看到船底有渗漏的地方,担心会打湿自己的物品,就把李士衡得到的丝绸细绢等物垫放在船底,然后放上自己的东西以免弄潮湿。


船到大海之中,忽遇风起浪涌,几乎要把船吞没,船又太重,情况十分危急,船长急忙请求余英将装载的东西全部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否则将船翻人亡。余英此时也非常慌张,就急急的把船上的东西抛入大海。大约东西丢了一半,风浪平息,航船稳定了,他们终于脱险。


余英检点物品时,才发现抛入海中的东西全是自己的,李士衡的东西由于堆在船底,所以完好无缺,只是受了点潮罢了。


对于馈赠的财物,二人态度不一样,李士衡因为“不关注”,结果一无所失,而余英是非常“关注”,结果一无所获。其实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李士衡的得,是源于他平时淡泊名利和做人的正直;余英的失,则因为他贪爱财物、做人不厚道。二人思想境界不同,做事后产生的结果不同,奖善罚恶,天理在衡量着一切。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人的婚姻态度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字德之。是齐州(今山东一带)人。考取了进士以后,在密州担任通判官。当时的苏东坡,就是这里的刺史。苏东坡很赏识、敬重他的人品。


刘庭式在没有考取进士之前,曾经认识本乡里的一位民家女子,并确定了婚姻关系。只是还没有付送聘金。


后来,刘庭式当了进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赏识,看来是前途远大,鹏程。可是那位女子,因生了一场大病,两眼全失明了。女子的家庭是种田人,家境贫寒,也就不敢再向刘家提起这门亲事。


朋友中,有人劝刘庭式,对他讲:“那位女人 已经瞎了双眼,你为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 的家庭,就另行择亲吧。如果你一定要和那家结亲,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刘庭式回答说:“我当年同她订立婚约时,已经把心许给她了。她现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还是好的。我若是违背当初的心愿,我的心倒是变坏了。再说:人人都会变得年老,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诚信,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婚了。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好这位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共处,和睦度日,很是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孩子。


苏东坡知道这些情况后,对刘庭式的行为,也深受感动,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这个基石,要摆得正,那么,这个国家与社会,也就稳定,坚固,繁荣,昌盛。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石。这个基石,如果摆得正,那么,家庭也就能够和睦团结,欣欣向荣。而个人的情操和品德,又是夫妻关系的基石,夫妻二人,都应该有诚信、善良、互敬、互爱的品性,这样才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说到底,提高人的心性,使大家都变得善良,真诚,正直,宽容,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言浅,特引古训数则,以申其意:


《后汉书》:“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注:下堂:逐出家门)


魏征:“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注:付出了爱给对方,对方会将爱反施给自己;为对方造福,对方也会为自己造福)


(古希腊)柏拉图:“所谓卑鄙的对象就是……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心灵的人。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谢了,他就远走高飞,毁弃从前的一切信誓。但是,钟爱于优美心灵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情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袁氏世范》选译(一)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袁采,字君载,宋朝信安(今浙江常山)人。隆兴元年登进士第三,官至监登闻检院。曾任乐清县县令,以廉明和刚直为人所称道,为了教化当地百姓,淳正风俗,化导人伦,他于宋孝宗五年(乾道三年)写了教授人立身处世之道的《俗训》一书,后来这本书被改名为《世范》,又称《袁氏世范》,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该书。《四库全书》收录此书,并将其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现选译其中的部份内容,让我们从中领略中华中敬天知命、重礼重德的,了解古人的立身处世之道。(注:标题为译者所加)


*富贵贫贱皆需以礼待之


世上有一些没见识的人,不能在对待父老乡亲时一视同仁,礼待如一,却根据他人的富贵贫贱划分高下等级,见到有钱有官职的就礼貌恭敬。钱财越多,官职越高,就越是恭敬。而见到贫穷的,地位低下的乡亲,就态度傲慢,心下轻视,很少去关照他们。殊不知,别人的富贵并不是自己的荣耀,别人的贫贱也不是自己的耻辱,又何必因他的富贵贫贱而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德行深厚,有识有见的人决不会这么做。


*贵贱皆天命


品行的好坏与官职的升降是两回事。不能说品行端正,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品行不端,就一定遭受厄运,如果那样,孔子、颜回等人就应该当上宰相了。而古往今来的宰相和达官之中就不应有小人了。培养自己的德行自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能因此而带有什么功利目的,否则,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必然会放松了在品德方面的修养,使得原本奉行的信念有所改变,从而沦为小人之类。


如今,世间有很多愚蠢的人在享受富贵,而有智慧的人却很贫寒,这些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不必深究。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泰然处之,岂不省去许多烦恼!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忍辱退让 大局为重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寇恂,字子翼,是东汉时上谷县昌平(今北京)人,是颇受光武帝倚重的将帅,他通晓经书,修养德行,在朝廷中很有名气,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当宰相的才能。他遇事能够忍辱退让,不计私怨,处处以大局为重。


寇恂曾担任颍川太守。当时掌管宫外巡卫的将领叫贾复,他在汝南时,听说自己的一部将在颍川杀了人,结果被太守寇恂抓住并在闹市处死了。贾复为此感到很耻辱,在从汝南回来经过颍川时,对身边的人说:“我和寇恂同做将帅,但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哪有被人欺负了而不同他一决高低的?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要杀了他。”


寇恂听说后,不想同他见面。谷崇说:“我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侍奉在旁边,如果突然有什么变化,足可以抵挡。”


寇恂说:“不对。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却反而屈服于廉颇,这是为了国家。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样懂道理的人,我怎么可以忘记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对贾复一干人好好侍奉,而他自己有意借故避让。最后贾复带的人都喝醉了,没有追上寇恂,只有过境离去。


寇恂派人将这里发生的事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寇恂前去,寇恂去了后,发现贾复已经在那里了,于是再次想起身回避,光武帝对他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么能私斗呢?今天我来和解。”于是三人一同入座,极尽言欢。最后寇恂和贾复乘一辆车出来,两人结为了好朋友才各自离去。


遇事如果不能忍辱退让,这必将导致结怨更深,直至招灾惹祸,误事害人。史书上对寇恂评论道:“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所以仇人少。’在寇恂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寇恂的行为可不是懦弱无能,而是心胸博大,目光长远,是能成就大事、有德行之人的表现。因为他的退让,所以最后与贾复之间的仇恨得以化解,两人化敌为友,共辅东汉王朝一统中原。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袁氏世范》选译(二)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世事无常是天意


世上的事变化多端,此乃天意。现在世人往往看到眼前稍有些兴旺,就以为这一辈子的生活都不必发愁了,不知道转眼间,就家破人亡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大抵天干十年遇一甲,世上的事就随着一变。现在不要论说多久以前的事,就说乡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情况与现在比一比,就会发现,成败兴衰是没有定式的。世上的人没有远见,只要见到别人兴旺发达或者有一些顺心遂意的事就心里嫉妒,见到别人家业衰败或有些不顺心就讥讽嘲笑人家。同家族或同乡的人,最容易浸染这种毛病。如果知道凡事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那么,为自己的未来 考虑恐怕还来不及,又哪里有时间去嫉妒别人,讥笑别人呢?


*死生贫富命中注定


人的富贵是有定数 的。造物主既把每个人的命运都注定了,但又留给人一些莫测的变化。这样就驱使着人们为了权势、钱财奔走忙碌,而人到死都不醒悟。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利益忙碌,那么天下的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而造物主也没有办法驱使人们去干什么了。可是,人们虽然奔走忙碌,而真正能得到荣华富贵的仅是很少的人;奔走忙碌一生什么也得不到的人却成千上万。


然而,世上的人就因为有很少的人争得了富贵,便去劳心费力。至死也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太多了。殊不知别人成功也是命中早已注定了的。如果命中注定你富贵,即使不奔忙,多等待些时候,你也终究能得到富贵。所以世上有那些见识高、能看破红尘的人,只是任其自然,心中非常平静。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忧愁和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去怨尤。为利益而奔忙或与人相互争斗的念头从来就没有在胸中萌生过。像这样,能与人有什么争执呢?前辈的人说:人的生死富贵都是命中注定的。注定你是贵族你就肯定能成为贵族;命中注定你是百姓,你再折腾也还是个百姓。这话说的非常正确而又切中了要害,只是人一般都不知道罢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定中所见:无数万年前我曾经是一狮子王


作者: 石磊 来源:正见网


我们在商场里的售票点一起推票的几位轮流到后面顾客看不见的地方打坐。 那天我打坐时在定中看到:无数万年前我曾经是一狮子王,威风凛凛的坐在一个小山坡上瞭望前方,我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非洲 原始草原。这时一家三口原始人,身披树皮,看见我时吓得拔腿就跑。我当时心里还笑呢:你们跑啥?我根本就没有伤害你们的意思呀!


发正念完毕,我回到前台时还在想,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一幕?这非洲草原与我今天推广神韵 有何关系?这时,尽管我 周围还有几位同修,一位非裔姑娘径直走到我的跟前,很兴奋的对我说:“我向上帝发誓,今年我一定要看神韵!请等我一会,我马上去叫我的朋友跟我一起买票。”不一会,她高高兴兴的和她的一位非裔朋友一起买了神韵票。


当时我明白了,原来她们就是当年被我吓坏了的三口之家中的两位呀!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月22日星期四

【神传文化】仁厚 清廉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张宗琏,字重器,明朝吉水人。永乐二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来因为贤德而受到多位朝廷大臣的举荐,官至南京大理丞。


朝廷曾派御史治理江南军籍,征召张宗琏跟随。李立凶暴强横,经常抓捕平民来充实军队,张宗琏多次与他争论,李立大为恼火,最后张宗琏卧到地上请求杖责自己,并说:“请求代替百姓死。”李立不得已只有作罢,很多百姓因此而免受牵累。


张宗琏到常州任职时,不携带妻子和孩子。有一次病急,请来医生诊治,他的室内连灯烛居然都没有。童子从外面向人要了一碗油进来,张宗琏发现了,立即叫他出去退还给人家。


张宗琏一生仁厚和清廉就是如此,真可谓爱民如子,他始终坚守道德节操,对不义之财不妄取一分一毫。这样有德行的人自然会受到百姓爱戴,在他去世后,常州百姓穿白衣为他送葬的就有一千多人,而且为他在君山建了祠堂。


现在有的人待人凶狠,为谋私利不择手段,孰不知人的生命是轮回 不灭的,善恶有报,违背道德和天理而谋取来的东西迟早要如数偿还,丝毫不爽。因此,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为了自己生命的将来考量,善良宽厚待人,不贪图不义之财,努力做一个好人这才是可行之道。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匡正君过 无私为民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辅佐齐国君主几十年,他勇谏君过,体恤民众,为政清廉,正直无私,留下了许多感动人心、启人心智的故事。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请各位大夫痛快的畅饮,不必讲究礼节!”


晏子听后马上进言说:“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就是因为存在礼节。现在齐国五尺高的儿童,力气却都超过我,也胜过您,如此却不敢做乱的原因,就是敬畏礼节。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所以天天都在更换首领。大臣们如果抛弃礼法,国家必乱,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敢问您将如何处理呢?所以人不能离开礼法的约束。”


景公觉的很扫兴,转过脸去不听,也不理晏子。过了一会儿,景公有事出去,除了晏子安坐不动之外,其他大臣都站起身来相送。等景公办完事回来时,晏子也不起身相迎。景公招呼大家一齐举杯,晏子却旁若无人,先把酒喝了。


景公见晏子这样没有礼貌,怒对晏子说:“你刚才还大讲特讲礼法是如何重要,而你自己 却一点都不讲礼法。”


晏子离开席位,连忙施礼说:“臣不敢无礼,请大王息怒。我只不过是想把不讲礼节的实际状况做给大王看看。大王如果不要礼节,就是这个样子。”


景公听了恍然大悟,忙说:“看来是我的错啊!先生请入座,我听从你的劝谏。”


从这以后,景公完善礼制,整顿法度来治理齐国,由此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晏子看到景公爱好奢华,就常以自身节俭去规劝景公。他身为相国,但住的房子还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在闹市附近的低矮的旧房。景公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晏子不同意,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我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过份了,怎么还能住更好的房子呢?人不能追求奢华,再说这里买东西方便,又能体察民情。”过了不久,晏子出使晋国,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在原地从新盖了一座大宅第。在出使归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车停在城外,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掉,请搬走的百姓再搬回来住,给百姓建房子。经多次请求,景公同意了,晏子才驱车进城。


晏子把齐国治理的国富民强,然而自己的家里却非常清贫。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景公,景公很吃惊,说:“我一直不知道相国家里这样穷,这是我的过错。”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使臣送了三次,被晏子拒绝了三次。


最后,晏子亲自去向景公道谢。景公说:“我不知道您的家里这样穷困,国家这么富有,这点财物算什么呀?”


晏子说:“谢谢您的关心,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困难。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要是送给别人,那是瞒着君主,讨好别人,忠正的大臣是不干这种事的;要是自己得到很多财物,而不送给别人,储藏起来供自己挥霍享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我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有句话叫上行下效,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 榜样。如果我追求奢华,百官要是都跟着学,我怎样去管理他们呢?”景公听了觉的很有道理,自己生活也有所收敛。


景公贪图享乐,一天,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晏子家,要与晏子夜饮一番。晏子忙迎接出门,问景公:“国君为何深更半夜来到臣家?”景公说:“酒醴之味,金石之声,美妙的很,我想和相国一起享受一番。”按说国君亲自跑来找臣子喝酒,这是臣子莫大的荣耀,是求之不得的事。不料,晏子却不高兴,反而板起面孔,对景公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有这样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职份,臣不敢从命。”


在晏子这儿吃了闭门羹,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于是又来到田穰苴的家中。田穰苴听说景公深夜到访,忙穿上戎装,持戟迎接出门,急问:“有诸侯国发兵了吗?有大臣叛乱了吗?”景公笑着说:“没有。”田穰苴佯装不解,又问:“那么深夜屈驾到臣子家中,为什么呀?”景公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念将军军务劳苦,想与将军饮酒享乐放松一下。”田穰苴接下来的回答与晏子的回答如出一辙:“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有这样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职份,臣不敢从命。”


景公想不到在臣子的家门前竟吃了两次闭门羹,不由意兴索然。最后还是到梁丘据家,梁丘据曲意逢迎,景公感到很快乐,把酒欢呼,亲自击缶奏乐。他问梁丘据说:“仁德的人也喜欢这样吗?”梁丘据就投其所好说:“仁人的眼睛耳朵,也像一般人一样,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样呢?”于是喝了个通宵达旦。


后来,景公想封赏梁丘据,在晏子面前夸他说:“我喜欢的东西,别人没有给我准备,他会拿他自己的给我,所以我认为他对我忠诚。无论何时,每当我有所需求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在我的身边,我因而知道他对我有多么爱护。”晏子说:“臣子独占国君,就叫作不忠;儿子独占父亲,就叫作不孝。作为大臣,引导国君礼遇臣下,施惠百姓,取信于诸侯,让天下人都忠于国君、都爱护国君才叫作忠诚。现在,全国的大臣和百姓,就他自己忠于您爱护您了,为什么呢?应该以对国家有利或有害作为赏罚标准才对啊!”景公明白了,于是没有封赏梁丘据。


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景公说:“如果说百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桀、纣是得罪了君王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是被百姓杀死的呢?”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


面对晏子的犯颜直谏,景公有时觉的很失面子,感到非常难堪,总想找机会治治晏子。但当他想到晏子说的话,又觉的句句都很在理,确是逆耳忠言,于是又佩服他为国为民的勇气。


晏子去世了,景公在游玩时听说了这一消息,就催促赶快驾车回去。景公自认为马跑的太慢,就下车自己跑,但还是没有车子跑的快,就又上了车,先后四次下车急跑。最后是边跑边哭,进了晏子家,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的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我还是放纵自己而不知收敛。灾祸没落在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晏子主张以民为本,他在谏言中、在治理国家中、在身体力行中无不体现出以天下苍生为重,他的美德,他的智慧,他为百姓做的好事,人们一直怀念至今。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袁氏世范》选译(三)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言忠信 行笃敬


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这是圣人教人们如何获得乡里人们敬重的方法。


大概在财物方面,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在艰险困苦的处境时,不做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向人许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约定期限,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耽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


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译者注:“笃”是真诚、厚道、纯正的意思)。礼貌谦敬,言辞谦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不仅能得到乡亲的敬重,就是做任何事都能顺利。然而恭敬待人一事,因为对自己毫无损失,世人还能做到。可是如果表面上待人很好,心中却轻视鄙薄,这就成了能“敬”而不能“笃”了,君子将这种人称为奉承献媚的小人,乡亲们久而久之也不会再敬重他。


*严律己 宽待人


忠诚、有信、厚道、恭敬,这些品德先要自身具备,然后才可能希望别人具有。如果自己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些要求,却以此来苛求别人,别人便也会以此来责怪你。


现在能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忠诚、有信、厚道、恭敬的人是很少的,而以此来要求别人的却比比皆是。其实,即使自己做到了这些,也不必要求别人一定做到。


现在有的人能做到这些,确实是不错的。可是他想要别人也都象他一样,一时不称自己的心,就狠狠的责备人家。这种人决非有容人之德的人,是很容易与人结怨的。


译者注:《论语》中记述的一个小故事也阐述了这个道理。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样与人交往。子张说:“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很好,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别人将拒绝和我交往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