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

酌古鉴今:敬之大用

郑介文臼季慧眼识英雄,抛开了世俗的偏见,从生活的细节中洞察郤缺的品德,为晋文公举荐了一位贤才。(图:Sunny/大纪元)

臼季慧眼识英雄,抛开了世俗的偏见,从生活的细节中洞察郤缺的品德,为晋文公举荐了一位贤才。(图:Sunny/)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

有一次,臼季(当时晋国的一位大官)出外访问时,路过冀国,看见冀国的郤缺(人名)在除草。他的妻子来送饭,夫妻两人互相敬重,相待如宾。臼季于是就把郤缺带回到晋国,并向文公说了这事,又推荐了郤缺,说:“恭敬是德行的集中体现,能恭敬必然有德行。有德行则可以治理民众,请国君能够任用郤缺。”

晋文公说:“他的父亲有罪,可以任用他吗?”

臼季回答:“舜因为鲧有罪而处死了他,却提拔了他的——禹。管仲是齐桓公的敌人,可桓公因为任用了他为相国,而完成了霸业。《康诰》说:‘父亲不慈祥,儿子不诚敬,兄长不友爱,弟弟不恭敬,这是互不相干的,他们各负其责。《诗经》说 :‘采蔓菁,采萝卜,不要扔掉它们的下部。’对于郤缺,您也该取他的长处。”

于是,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评述】

“敬,德之聚也。”臼季慧眼识英雄,抛开了世俗的偏见,从生活的细节中,洞察郤缺的品德,为晋文公举荐了一位贤才。臼季所看到的郤缺夫妻间的互敬,似乎对治理国家无足轻重,但其实这一个“敬”字,有着更深层的内涵。

在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很卑下的,郤缺能够像敬重上宾一样敬重自己的妻子,绝非易事。况且与其他的伦常关系相比,夫妻间相处的时间最多,距离最近,最容易产生摩擦,也最容易厌烦,而郤缺却能从始至终地保持这种敬重之心,就更为难得。

能够这样始终如一地敬重自己的亲人,也就能够敬重更多的人;能够敬重更多的人,也就能够敬重天下。这正是臼季举郤缺的深意。

敬,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方面。民国初年,佛学大家印光法师讲:“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这里的“敬”,不仅仅是恭敬父母、 师长和亲爱的人,更要恭敬那些“卑微”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冤家对头。因为人心的善恶尊卑变幻无常,但从本性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敬”也是平等心的表现。

“敬”,不仅仅指要对人恭敬,也是指对事要恭敬——认认真真做好分内之事;对物要恭敬——将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收拾得干干净净。就是在这些生活的细节上 ,磨炼自己的心智,以达到完善的人格。所以古人有“庄敬自强”的格言。

让我们都在庄敬中强化(完善)自己的品格和秉性吧!@*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下)

刘晓明成祖朱棣(羊妹/epochtimes制图)

明成祖朱棣(羊妹/epochtimes制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终年71岁。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个,颖慧好学,性至孝,生性仁厚。不过,《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仁柔少断”,这大概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论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一次,大家在宫里饮酒。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是以明太祖时期有意更换储君,即让燕王朱棣当太子,但有大臣提醒他,如果更换,比朱棣更年长的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怎么办?于是朱元璋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于明太祖遗诏中不让诸王回来奔丧,建文帝顺利即位,燕王回来奔丧中途也被阻止。更为过分的是,朱元璋死后7天就被下葬。按照通常的礼制,皇帝死后,尸体停殡宫中至少要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27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不知为何建文帝却没有遵照这样的礼制。如此有悖人伦之举,让燕王很不高兴。

与此同时,因为担心在外拥兵的各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建文帝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计削藩。有大臣建议不要仓促削藩,而应采取推恩令,逐渐削弱诸王势力。后一种方式明显更有利于权力的稳固,建文帝虽表示赞同,但最终还是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即先削弱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不久,建文帝下令执周王和妃嫔到京都,贬为庶人,迁到云南。此后,岷王、齐王、代王也相继被贬为庶人并被拘禁,湘王还被逼自焚。此外,建文帝还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并下诏更改官制。

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建文帝下一个目标明确指向实力最强的燕王。燕王意识到自己处在危殆中。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

燕王被逼起兵

1399年二月,燕王来到南京见建文帝。三月,回到北平后即称病不出。其后,建文帝调兵遣将三万兵马安置在北平附近,监视燕王,防止燕王兵变。四月,是明太祖驾崩一周年的祭礼,燕王派自己的三个儿子进京。当时有手下建议三个人不应该一同前往,燕王说这样做,朝廷就不会怀疑自己了。

燕王的三个儿子进京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在是否扣留的问题上发生分歧,黄子澄认为在没有对燕王下手前,还是让他们回去的好。当他们平安回到封地时,燕王也大松了一口气。

不久,有燕王的护卫向建文帝报告,燕王的两个校官在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建文帝下令将二人带到都城杀死,并下诏责备燕王。燕王不得不继续装病,甚至装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建文帝派人问候,看见燕王盛夏围坐在火炉旁说“非常冷”,在府邸中还需要拄著拐杖行走。建文帝稍稍相信燕王并无反心。

本以为可以通过装病装疯逃过一劫的燕王却没料到,很快,建文帝就下令抓捕燕王,命令下给燕王的旧部、北平都指挥使张信。

张信接到命令后,心中很忧烦。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便询问缘由,张信俱实以告。张母大惊,告诉他不可以做这件事,“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张信犹豫不决。

此时信使又来催促,张信不满意催逼太急,于是前往燕王府拜见燕王,告知详情。再三求见后,燕王才与其见面。

得知实情后,燕王大惊,马上找来道衍等人商量对策。当时正下着暴风雨,房子上的檐瓦掉落,燕王认为不是好兆头,面显不悦之色。道衍却认为是吉兆,“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原来明朝制度规定,王府的宫殿上只准用绿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才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说要换黄瓦,言下之意就是要当皇帝了。这自然是吉兆,燕王这才面露喜色。

随后,燕王逮捕并杀死前来抓捕自己的两名将领,并占领北平。其后给建文帝写了两封信,表达他对其逼迫诸王的不满,并以遵祖训,诛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为国“靖难”之名,誓师起兵。同时去建文帝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

靖难之役

从燕王起兵到最后取得胜利,历时四年,史称“靖难之役”。在这一过程中,道衍扮演了重要的军师角色,燕王每战或战后都要与其商议。燕王起兵时,手下有收降的骑兵、农民等,如何使军队具有战斗力,成为朱棣要面对的难题。他下令按照“五军制”进行整编,任命张玉等将领分别统率。由此,10万人的军队整合为一体,攻防自如,具有非常强的战斗力。

不过,与朝廷军队相比,燕王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除了北京封地外并没有控制其它地盘,而建文帝则有几倍于燕王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支持等。但随着战争的推进,燕王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高素质的军队逐渐显示出来。除了最初归降燕王的北方诸将外,朱棣还得到宁王战斗力极强的骑兵,以致建文帝派出的由李景隆统率的军队节节败退,不少将领也投降了燕王。

这里要说两件天助燕王的奇事。一件是民间传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兵刚出北平,就在东坝(今北京朝阳区下辖乡)与建文帝派来的军队遭遇,双方展开厮杀。这里背依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交战中,朱棣骑着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著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后来朱棣当皇帝后,还在此建了马神庙。

一件是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趁朱棣移师大宁(今山西临汾县内)时攻打北平,但被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使用冰冻城墙的方法而无法破城。于是将兵营驻防在河西,前锋陈晖部驻守在河东。燕王从山西率兵赶回后,军队被河水阻挡,当天北平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祷告说:“天若助予,则河冰合。”当天晚上,果然河水结冰,燕王率兵渡河击败陈晖军。

1400年,双方在河北白沟河交战,李景隆战败,燕师乘胜围攻山东并很快占领德州,充实了粮草,其后攻打。李景隆再被燕王精锐部队击败,仓皇逃回京师。

此后,燕师围济南城三个月,敦促城中军民投降。济南守将诈降,请求燕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燕王很高兴,答应其请求。退兵后,燕王率领几名随从过了护城河,直至城下。此时城门大开,燕王催马进入,铁门突然坠下,伤了燕王的马首。燕王大惊,换了一匹马回身便走。在济南守军拉起吊桥之际,燕王纵马从桥上跃过。这又是上天护佑朱棣的一个征兆。

燕王发现被骗后,合兵再度攻打济南,不料守将在城头挂上明太祖的神牌。燕王不敢攻击,在与道衍商量后,遂下令返回北平。攻下的德州等城邑也一并失去。

其后,建文帝招降燕王不成,又听从大臣方孝孺的建议,离间朱棣和其长子朱高炽,密信让后者归降,并许以燕王。朱高炽直接将密信送给军前的朱棣,破了建文帝的计策。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起兵三年虽然攻下很多地方,但又不得不放弃,随即被朝廷军队所据,双方经常处于拉锯战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战中,朱棣严禁手下滥杀无辜,并屡次释放俘虏,从这可以看出其宽仁的性格。

1399年八月,燕王军队与老将军耿炳文率领的建文军队在河北真定展开厮杀,朱棣大败对手,并占据雄县。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并遭到辱骂,朱棣的手下没有听从朱棣此前的告诫,一怒之下把8,000多名俘虏都杀死了。

朱棣大为不满,训斥说:“你们这样做是在破坏我的形象,我们现在的行为是求生存,这会让我们死得更快;杀俘虏会让敌人绝望而不敢投降,死战到底,得不偿失;天理循环,杀降是有报应的。北宋的曹彬由于不杀降卒,子孙昌盛;杀降的人往往绝后或遭灾。今天虽然攻占了一城,但所得很少,失去的却很多。”诸将稽首谢罪。这说明朱棣非常有远见卓识,同时信神,信因果报应。

1400年九月,南京承天门发生火灾,由于承天门含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代表帝王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因此被视为是上天对建文帝的警告。很多大臣上书建文帝“多言宜罢兵息民以答天谴”,但方孝孺却表示这是代表诛灭诸侯的征兆,并建议建文帝改换承天门的名字,建文帝听从了其建议。

同年十月,朱棣攻破沧州,生擒3,000多降卒,在朱棣下令释放后,朱棣手下大将谭渊不满于俘虏被朝廷征召反复打己,趁朱棣不注意,把这些人全都杀死了。朱棣大怒,告诉他如此好杀、滥杀,离报应就不远了。结果不久,在其后的战斗中,谭渊的战马突然失惊,把他摔下马来,为敌军所杀。此是因果报应的又一实例。而朱棣随后与建文大军在山东东昌决战,朱棣兵败,后退居北平。

1401年底,不满建文帝的朝廷大臣密报燕王,南京空虚,可以快速进军攻打。于是,朱棣改变战略,于1402年挥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建文帝危急,许多大臣为自身考虑,请求离开都城,都城空虚。方孝孺给建文帝出主意,暂时割地求和,再征召南方兵马,与燕王在长江决战。建文帝依计,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求割地求和,但燕王不许。燕王送别郡主时说:“为我谢天子,吾与上至亲相爱,无他意,幸不终为奸臣所惑。更为我语诸弟妹,吾几不免,赖宗庙神灵,得至此,相见有日矣。”郡主回来转告建文帝,建文帝无可奈何。

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遂破。南京城陷时,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有说法是朱棣死于大火,被以帝王之礼安葬,废其庙号,改称懿文皇太子;但也有种说法是他出了家。

此后,朱棣承继帝位,是为明太宗,嘉靖时改谥号为明成祖,因为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有“祖”的庙号,嘉靖如此做,显然昭示成祖是明朝重新开天辟地的皇帝,此评价非常恰当。而即位后的朱棣,开始了他辉煌的帝王生涯。@*

来源: 责任编辑:谢秀捷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老和尚和巡抚官

作者:林灵

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毕沅,是江苏镇汀人,与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篡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毕沅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沅进庙内休息。一位和尚正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沅当时只有四十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他见老和尚这样,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后,才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沅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随即,毕沅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交谈中,毕沅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沅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沅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 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沅观赏殿宇,来到一尊弥勒佛的佛像前,毕沅指着弥勒佛的大肚子,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了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毕沅不由得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去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沅指着一尊笑罗汉,又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沅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沅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

毕泥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附言】

大凡为官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打官腔,官气十足,给人以难于亲近的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为官者大权在握,平素里颐指气使惯了,走到哪里都是威风八面, 一呼百应,风光无限。

本文中的毕沅,是一个很不简单的显赫人物,不仅曾高中状元,英年得志,而且还是名满天下的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担任陕西巡抚,可谓位高权重,平素里他早就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敬重,不料和尚对这位巡抚大人的到来,表现出不冷不热的态度,难免心中有气,于是就想找机会故意刁难对方。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不起眼的老和尚,乃是一位得道高僧,不仅满腹经纶,而且雄辩滔滔,自己刁难不成,反受其辱,真可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羞愧而退。好个毕沅,不愧为有名的儒者,他受此折辱,并没有挟私报复、仗势欺人,而是赶忙向老和尚道歉,亦不失风范。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你是大权在握,还是才高八斗,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切忌“势利眼”。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在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的人,也不能怠慢地位低下的人。因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你待人时总是一副“势利眼”,总有一天,你会碰得头破血流。

来源: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正见知音:复活节之谜

编者按:本节目 是推出的一个声频文件,选取了正见网上的部分和天音上大法弟子创造的音乐,以电台节目的形式呈现。每期20分钟左右,旨在启迪 善念、唤醒良知。

MP3 文件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据维基百科复活节条目介绍,复活节的来历与基督教没有关系,许多与复活节相关的民 间风俗,例如复活节兔和复活节彩蛋等,都不是起源于基督教。为什么纪念耶稣复活的重要宗教节日却有如此之多的非基督教元素渗入,虽然从基督教意义上 看,复活节比圣诞节还要有份量,但复活节却是越来越民俗化。

长笛独奏:飞越风雨的和平鸽

作曲:陈东演奏:陈国华

管弦乐与钢琴组曲:法轮圣王

作者/词:关贵敏作曲:谈骏毅配器:洪波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神仙李意期的故事

作者:文仙

在古代出国是非常难的,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就是实例。但有人却可以随意出国,只在一日之间就可往返。他就是汉文帝时期的李意期。

李意期,四川人,生在汉文帝时期,后世好几代人都曾看见过他。他没有妻子儿女。谁走远路又想快到,意期就写一道符给他,并在他腋下写几个朱砂字,这人就可以日行千里,不到一天就赶回来。

讲述国外奇闻

有时李意期给人讲述四方外国的奇闻,说那里的城市宫殿街道,由于听的人没去过外国,就有点听不明白。李意期就用手捏了土做成异国城市宫殿的模型,虽然只有一寸大小,但模型里的一切都像真的一样,片刻间又消失了。人们常常不知道李意期去了哪里,一年多就又回来了。他常常在街上乞讨食物和东西,转手就给了穷人。他在城墙脚下挖了个洞住在里面,冬夏都是一身单衣。平时只喝一点酒,吃些干肉和枣子、果子。

预言刘备兵败

三国时,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打算攻打东吴,就派人把李意期接来,待以厚礼,向他请教攻打东吴能胜还是能败。李意期不回答,只是要了一张纸,在纸上画了兵马十几万,把纸撕碎,然后轻蔑地哼了一声。他接着又画了一个很大的人,挖土把这张画埋入地下,就扬长而去了。刘备当时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东吴打败,十几万人只逃回几百人,武器辎重丢得精光。刘备气死在永安宫。李意期很少说话,别人问什么,他从不回答。四川当地人有什么忧患的事去问他,只要看他的表情就能预知吉凶。如果李意期神色愉快就是吉,面色愁闷就是凶。

后来他进了琅琊山,再也没见他出来。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有在人间,做着该做的事,至少济公就是一个实例吧。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太多了。

原文:李意期者,本蜀人,传世见之,汉文帝时人也。无妻息。人欲远行速至者,意期以符与之,并丹书两腋下,则千里皆不尽日而还。或说四方国土,宫观市鄽,人未曾见,闻说者意不解。意期则为撮土作之,但盈寸,其中物皆是,须臾消灭。或行不知所之,一年许复还。于是乞食得物,即度于贫人。于城都角中,作土窟居之,冬 夏单衣。饮少酒,食脯及枣栗。刘玄德欲伐吴,报关羽之死,使迎意期。意期到,甚敬之,问其伐吴吉凶。意期不答,而求纸,画作兵马器杖十数万,乃一一裂坏 之,曰:咄。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乃径还去。备不悦,果为吴军所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得还。甲器军资略尽。玄德念怒,遂卒于永安宫。意期少言,人有 所问,略不对答。蜀人有忧患,往问之,凶吉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若欢悦则善,惨戚则恶。后入琅琊山中,不复见出也。(出《神仙传》)

来源: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刘伯温《金陵塔碑文》之解析(全)

作者:壬静思

金陵塔碑文》是中国民间流传的十大预言之一,相传为明初刘伯温所作, 在民国七年(1918年)被发现于南京(金陵)的一座塔内。碑文基本按时间顺序预言了二十世纪以后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中 共统治,以及后中共时期。其中对于这一期历史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的预言详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并且时到如今的所有预言准确程度达到百分之百。

本文给予《金陵塔碑文》一个详细解析和探究。采用的碑文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之一(其它版本都与其几无差异)。部分碑文的解释采用了流传中被公认的一些解释。

《金陵塔碑文》大体可以分为八个部分:开篇、国共内战开始、二战日本侵华、中共夺权时期、中共统治时期、后中共时期、警世预言,以及尾声。

碑文最主要的四个部分是中共夺权时期,中共统治时期,后中共时期,及警世预言。这其中每一部分的碑文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对其间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叙述。

整个碑文首尾呼应,结构缜密,逻辑严谨。

因为碑文预言的时间包括现代和未来,涉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非常敏感。本文旨在尊重碑文原意的基础上,使用来自于史料的客观事实,从碑文字面意思上作出本文所认为的最为合理的解释。所言虚实,留与历史验证与读者评断。

(一)开篇

金陵塔,金陵塔
刘基建,介石拆

解:第一座金陵塔指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所做碑文的塔,第二座金陵塔指(蒋)介石所拆的塔。相传国民革命军北伐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攻 占南京后,蒋介石下令拆废了当地一座塔。这两座塔是否是同一座塔,本文无从查证,但因该问题的答案与接下来的碑文没有连带关系,在此就不多作探究。

(二)国共内战开始

拆了金陵塔,军民自己杀。

解:拆塔之后,国共内战开始。

中共及其苏联顾问为抵制国民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在北伐期间发动国内亲苏联势力开展倒蒋,导致国民党于1927年4月12日实行清党,标志国共两党决裂。同年8月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暴动,第一次国共内战开始。

草头相对草头人。

解:指国共内战双方的主角人物:第一个“草头”指“共”(产党),第二个“草头人”指“蒋”(介石)。那么第一个草头“共”对应的主角人物是谁呢?

到尾只是半缩龟,
洪水横流成泽国,
路上行人背向西。

解:“尾”字取一半是“毛”。
“洪水泽国”喻“泽”。
“背向西”指“东”。
“洪水横流成泽国”也隐喻此人将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三)二战日本侵华

日出东,日没西。
家家户户受惨凄。

解:日本从东而来发动侵华战争,被来自西方的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投降。
民众遭受战争的残害。
德逍遥,意逍遥,
百载繁华一梦消。
解:“德”指德国,“意”指意大利。“逍遥”喻脱离战乱,指投降。
德国和意大利是日本在二战时的盟约国家。相继战败投降。
从十九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到1945年二战投降, 日本近百年的帝国之梦从此烟消云散。

(四)中共夺权时期

红头旗,大头星。

解:“大头星”指五角星。中共打起五角星红旗起家。

家家户户吊伶仃。

解:“伶仃”意瘦弱,喻艰难困苦。“吊” 意祭奠,喻死亡。
中共在其统治的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巧取豪夺,暴力残害,实行红色恐怖。人民艰难困苦,多有死伤。

三山难立足。

解:“三山难立足”,把三个“山”字倒下(横过来)放:“非”似两座山倒下放,再加上倒下向右开口的“山”,成一“匪”字。

中共是土匪起家,佔山为王,被国民政府围剿。国民政府第五次剿匪成功,中共被迫放弃其三大根据地(三山):赣南闽西,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共军四处奔逃,被迫进行所谓“长征”。此谓“三山难立足”。

五子齐荣升。

解:“子”这里意指人,“五子”成“伍”字,意指军队,又喻指五路人马。

最终共军五路人马(五子)聚集陕甘:一,二,四,二十五方面军,及陕甘军队,总共不过几万人马。中共策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第二次国共合作,将中共军队(伍)接纳为国民革命军。此谓“五子齐荣升”。

心忙忙,意忙忙,
清风桥拆走如狂。

解:这段描述是共军“长征” 奔逃的写照。

“清风桥”指泸定桥,“清”指清朝,“风”喻指此桥为一座(可随风动的)吊桥。泸定桥是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一座悬索桥。“清风桥拆走如狂”是指在国军重围下,共军狂奔泸定桥,遭遇守军拆桥,最后夺桥而逃的事件。

尔一党时我一党。

解: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中共得以立足。这段指中共表面服从国民党,但背地里我行我素,独自壮大。

坐高堂,食高粱。
全不计及他人丧。

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盘踞黄土高原,因此“坐高堂,食高粱”。

中共执行假抗日,真扩张的政策,利用抗日战争严重消耗了保家卫国的国民党军队的力量。甚至勾结日伪,借刀杀人,只图扩大自己,暗自将共军从只有几万人发展成为一只在抗战结束时足以抗衡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实乃“全不计及他人丧”。

廿八人,孚众望,
居然秧针胜刀枪。

解:“廿八”是“共”(产党)。获取了民众信任,中共居然以小胜大,夺取了政权。

小星光,蔽星光,
廿将二人走北方。

解:中共的五角星光遮蔽了民国政府的青天白日光 。
“廿将”是“蒋”,“二人”乃“介”,也喻蒋家父子。指蒋介石败北。

去家木,路傍徨,
到处奔波人皆谤。

解:“家”建于“木石”结构,“去”掉“家”中“木”还剩“石”,指蒋介石。
“路傍徨”指蒋介石对于撤退去向踌躇不决。
“到处”指所到之处,“奔波”指经过水路。蒋介石最终全面撤出大陆,漂洋过海退守。“人皆谤”指蒋介石其人遭受中共毁谤。

(五)中共统治时期

大海落门闩,河广未为广。

解:“大海落门闩”喻隔海对峙,“河广未为广”指对峙双方之间的海域并不宽广,即描述了台湾海峡的地理情况。这句指国共双方隔台湾海峡对峙。

“大海落门闩”也喻中共建政后开始闭关锁国。

良田万顷无男耕,大好蚕丝无女纺。

解:喻中共建政后的“大跃进”等反覆的大规模运动,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

丽人偏爱将,尔我互相帮。
四水幸木日,三虎逞豪强。
白人诚威武,因心花鸟慌。

解:这里列举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的几个最显赫一时,同时也是杀伤力最强的人物名单:
“丽人”指江青,“将”指首领或有权势的男子。江青先是同毛泽东结合,相互利用,而后又同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帮”。实乃“丽人偏爱将,尔我互相帮”。
“四水幸”是“泽”,“木日”是“东”,“三虎”是“彪”。指毛泽东和林彪逞豪强。
“白人”是“伯”,指陈伯达。陈在文革最高峰期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共九大上成为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和的中共“第四号人物”。
“因心”是“恩”,指周恩来。周才是文革时期令花鸟都发慌的杀手。这里排名把周恩来倒放在陈伯达之后的最后,隐喻周最为伪善阴险。

逐水去南汗,外儿归母邦。

解:“逐水去南汗”的字面意思是“给去南的汗逐水”。给“汗”字的“水”字旁移动(逐水)可以成为“平”字,指邓小平。“去南”喻指放眼南方。

邓小平放眼南方,收复港澳。

盈虚原有数,盛衰也有无。

解:“盈”为满,“虚”为空。
满之后就有空,盛之后就有衰,有之后就有无。成住坏灭是宇宙运动的规律 - 包括其中所有的物质和生命,也包括宇宙其本身,都无法逃脱这一规律。

灵山遭浩劫,烈火倒浮涛。
劫劫劫,仙凡逃不脱。

解:“灵山”是传说中众神仙聚会的地方,这里喻指包含所有生命的宇宙。
当今宇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所有宇宙中的生命,包括神仙和凡人,都无法逃脱。

刘伯温在后来被公布于世的另一部其著名预言《烧饼歌》的秘传段中,对此宇宙劫难作出了更为详细的叙述:
“上末后时年,万祖下界,千佛临凡。普天星斗,阿汉群真,满天菩萨,难脱此劫。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天上天下诸佛诸祖,不遇金线之路,难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后勅封八十一劫。”

大意是在最后的时期,千千万万的神佛下世转生为凡人(即当今世人大多都非真正凡人),目地是为了得到未来佛在这时下世到人间所传之道法,历劫后重返天台。否则,他们都将难逃此劫。(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末法时期下世传法度人之佛,又称弥勒。)

那么这场宇宙劫难在人世间的表现是什么呢?

从后面碑文的结构和逻辑来看,刘伯温将这场宇宙劫难在人世间的表现描述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一场迫害运动来考验所有世人 - 因为当今世人大多都非凡人,下世目地是为了得法历劫后重返天台;否则,他们都将难逃此劫。

第二阶段是利用一场大灾难来淘汰没有通过考验的世人。
在后面碑文中,刘伯温对这两个阶段的描述前后呼应,一脉相承。

以下两段是对这场劫难在人世间表现的第一阶段的描述:

东风吹送草木哀,
洪水滔天逐日来。

解:“东风”是中共用来比喻所谓“革命气势”的用词,也是其历来在发动大规模政治迫害运动时的喜爱用词。“东风”加“洪水”,这两句指中共发动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兇猛迫害运动。

“东风吹”是中共运动中开展大批判时的喜爱用词,中共在历史上的历次运动中 大批判时都是谎言铺天。这里喻指这场迫害动用了铺天盖地的谎言宣传。

“草木”指草木之民,即普通世人。“东风吹送草木哀”指这场铺天盖地的谎言宣传使得受到欺骗的世人“哀”。这里“哀”的原意是(草木)凋零,“世人 哀”轻则可以喻指世人令人可怜,重则可以喻指世人失去生命。这里“世人哀”的真意请读者从后面碑文对劫难的第二阶段描述来自己断定。

“洪水滔天” 的产生原因是江泽氾滥。指一姓名多带“江泽”之人发动了这场迫害。

用碑文对这场迫害的描述和历史事实相比较,这场迫害是指1999年7月20日开始,由江泽民亲自发动的对法轮功的迫害。

用“洪水逐日”来形容这场迫害,从字面上理解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说这场迫害是在以水逐日,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结果只能是毁灭迫害者自己。另一 个含义是洪水能够淹没祸害世间的一切,但是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淹到太阳,隐喻这场迫害的真正受害人并不是表面上的被迫害者,而真正的受害人是世人 - “东风吹送草木哀”。

六根未净随波去,
正果能修往天台。

解:执迷于俗世利益而随波逐流之人只能在这场劫难考验中随波逝去。
能够坚定修炼,历劫得道之人,可以重返天台。

北宋预言梅花诗》作者邵雍在其第一首预言诗中为此曾发出过这样的喟叹: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金陵塔碑文》至此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已经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此后碑文预言的是未来将要发生的大事。本文在此给予解析,以求探究。

二四八,三七九。

解:这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有多重解释。但是从碑文的上下文来看,最为合理的解释是指两个时间:

第一个是上述劫难第一阶段在人世间发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二”加“四”得六,“二四八”指农历初八,即于某年的农历六月初八,上述迫害运动开始。 “三七九” 指未来某年某一时间,比如某年的农历十月初九,那时发生的一个事件将标志这场迫害运动结束。

1999年7月20日是农历六月初八。那时江泽民发动的对法轮功迫害运动开始。

第二个是“二四八”少“六”,“三七九”少“五”,指以下碑文所预言的某一大事(比如劫难第二阶段中的一场大灾难)将在未来某年的农历六月初五发生。

祸源种已久。

解:有其因必有其果。未来将要发生大灾难(即宇宙劫难在人世间表现的第二阶段)的原因是在上文中已经叙述过的事情。

民三民十民三七,
锦绣河山换一色。

解:“民”是中共政权的国号所带字,这里指其政权。“民三民十”乃“民三十”,加上“民三七”,即“民六七”。“民”又与“命”发音相似。指中共政权有六十七年寿命,即一个新政权将在中国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之间产生。

“锦绣河山换一色”指这个新政权将使中国社会体制焕然一新。

马不点头石沉底。

解:“马”指一属马之人。从前后碑文对时间和事件的描述来看,此人是指属马的胡锦涛。“马不点头”比喻胡锦涛在执政期间受到江派人马挚肘,无法作为。“石”指基石,喻中国现行社会体制。“石沉底”比喻在胡锦涛之后,中共体制崩溃。

红花开尽白花开。

解:“红花开尽”喻指中共政权灭亡。
“白花开”指灭亡中共政权之人的姓氏中含一“白”字。

(六)后中共时期

紫金山上美人来。

解:“紫金山”喻中国国都。
“美”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美国,一个指与艺术有关的人或事物。“美人”指来自美国的艺术家(们)。

中国国都将有来自美国的艺术家(们)到访。

一灾换一灾,
一害换一害。

解:有其因必有其果,善恶有报是不变的天理。害人者和助纣为虐者或其组织,终究会被报以其果。

那么是谁会得到报应?又是怎样得到报应的呢?

十九佳人五五岁,
地灵人杰产新贵。

解:“十九”等于“二十减一”。“二”和“十”合成一个“王”字,减去“一”成为“干”字,然后再加上“人”(两撇)成为一个“平”字。
“五五”指两届,一届为五年。
“地灵人杰”指没有了共产党的中国和国人。

从上下文来看,中国社会体制焕然一新,这里的“产”应该指民选产生。“贵”指执政者。

这段指一位姓名中带“平”字之人将被民主选举为新体制下的执政者,执政两届,一届为五年。

根据上文几段的描述:中共灭亡于胡锦涛之后,灭亡中共之人的姓氏含一“白”字,而且新政权产生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之间,新政的执 政者姓名又带一“平”字。因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姓含“白”,名带“平”)将是灭亡中共之人,并且将是中国民主新政的第一位民选总统。他将在新的 民主中国执政两届,一届为五年。

英雄拔尽石中毛,
血流标杆万人号。

解:“英雄”指习近平。“石”同前,喻指中共体制,“毛” 喻指共产余孽。习近平将彻底铲除中共体制中的共产余孽。

“标杆”喻指中共党徒 - 中共历来都把自己标榜为“先进份子”。中共党徒将遭到“血流人号”的严厉清算。

习近平清算中共的可能原因有多个层面:

第一,从社会现实层面来说,由江泽民开始推向高峰的中共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和社会不公,已经使得中国社会民怨蒸腾,对中共的怨愤达到沸点。那些鱼肉百姓的 贪官污吏遭到清算。

第二,从人权法治层面来说,随著中国社会的自由民主化,中共残暴迫害杀戮民的真相得以曝光,令人发指,人神共愤。那些迫害杀戮的责任人遭到清算。

第三,从政治现实层面来说,当今习江两派的斗争会得以延续。以江派为代表的中共余孽不可能甘心于覆灭的命运。为了重获天下,他们很可能纠集中共残余 势力,在一些地区发起倒习运动,甚至阴谋叛乱,以图阻碍中国民主进程。然而,即使这些中共余孽能够起些风烟,但是在中共已经彻底丧失民心,同时国际民主大 潮无可阻挡的历史大背景下,这种负隅顽抗是难以形成气候的。中共党徒遭到全面清算。

第四,“一灾换一灾,一害换一害。” 善恶有报是不变的天理。此乃天意,人不可违。

头生角,眼生光,
庶民不用慌。

解:“头生角,眼生光”喻指龙势龙威。习近平在清算共产党期间将被赋予并展现龙势龙威。他只是按照天意完成其使命,因此百姓不必恐慌。

(七)警世预言

“祸源种己久。” 上文所述宇宙劫难在人世间表现的第一阶段,即利用江泽民操纵中共所发动的迫害运动来考验所有世人的阶段,到此时随著中共的灭亡已经结束。每个世人,包括迫 害者,被迫害者,以及普通世人,都已经公平得到了机会来作出自己对于未来的选择。宇宙劫难在人世间表现的第二阶段到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降临世界。

国运兴隆时日到,
四时下种太平粮。

解:从上下文的逻辑来看,这里“运”和“兴” 所采用的意思都是“动”,喻指动荡,引申为灾难;“隆”的意思是深厚,喻指巨大。“运兴隆”指巨大的动荡和灾难。
“国”泛指天下或世界,“时日”指天象。
“国运兴隆时日到”指世界发生巨大动荡和灾难的天象到来。

其实,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中外预言都提及人类所要经历的一场毁灭性大灾难,以及一位拯救世人于此危难之中的圣人。对于这场大灾难的表现给予最为详细描述的预言包括在中国历史上于民间流传广泛的佛家《五公经》和道家《太上洞渊神咒经》,以及西方预言《圣经.启示录》。

令人称奇的一点是,这三个预言对于这场大灾难的描述如出一辙:在持续多年的大灾难中,世界充满了战乱、大旱、大水、天火,以及大瘟疫等,神施以各种灾难只是来惩罚和淘汰不信者和恶人,而信者和善良之人因为一位圣人的出世而得到拯救。

相传《五公经》记述的是五公菩萨之言,《太上洞渊神咒经》记述的是太上道君之言,《圣经.启示录》记述的是西方神之言,即这三部预言分别是佛,道,以及西方神之言,也就是说,都是神仙为世人传下来的预言,因此它们的高度一致也是合情合理。

“四时下种太平粮”的“四时”指第四年。“太平”指战乱得以平息。
此句喻指这场世界范围灾难的表现之一 - 战乱,将于中国新政的第四年的年间(即2021年,丑牛年间)得以平息。(这个时间同其它相关预言所描述的时间相吻合。)

然而,更为令人恐怖的灾难表现伴随而来:

一气杀人千千万,
大羊残暴过豺狼。

解:一场兇猛可怕的大瘟疫来临,造成千千万万人死亡。
“气”喻指由空气传染的瘟疫。
“大羊”所形成的字音(比如“羊”或“美”)等同或近似于这场瘟疫的名称或发源地点中所含的字音。

轻气动山岳,
一线铁难当。

解:“轻气”似指冲击波,“一线”似指辐射:“冲击波”使地动山摇,“辐射”无可阻挡。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似乎是在描述一场核爆炸的后效应。但是, 从下文中描述的这些灾难对于世人所产生的效应来看,以上两句的描述并不是核爆效应 - 因为所有这些灾难所针对的人都是有明确选择性的。这一点同上文提到的预言《五公经》、《太上洞渊神咒经》,以及《圣经.启示录》完全一致:各种灾难只是来 惩罚和淘汰不信者和恶人,而信者和善良人最终得到圣人的拯救。

“不信者”和“信者”他们所相信的和不信的各是什么呢?

人逢猛虎难迥避,
有福之人住山庄。

解:“逢”意迎合,喻指接受相信。“猛虎”指一属虎之人,“猛”又喻其势兇猛。“难迥避”比喻在劫难逃。
“人逢猛虎难迥避”指那些接受相信了该“猛虎”的人们在这场大灾难中在劫难逃。

“山庄” 指不受“猛虎”侵袭之地,喻不接受相信“猛虎”。
“有福之人住山庄”指拒绝接受相信“猛虎” 的人们才能够有福逃脱这场大难。

从上文来看,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世人是否接受相信“猛虎”成为生死攸关之大事:逢“虎”者死,拒“虎”者生。

那么这“虎”是谁呢? 他的什么东西会让人接受相信呢?稍后碑文会使答案更为明朗。

繁华市,变汪洋,
高楼阁,变坭岗。
父母死,难埋葬,
爹娘死,儿孙扛。
万物同遭劫,
虫蚁亦遭殃。
解:对这场毁灭性大灾难怵目惊心的可怕景象的描述。

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

解:首先解释一下“大木两条”之所指。

刘伯温在元代末年没有出道之前,相传于华山师从铁冠道人,学习命理玄机,将其与铁冠道人的对话记录成书,名《透天玄机》,又名《铁冠数》,流传于民 间。其中在书尾,刘伯温询问了关于最后一位“紫微”圣人的问题,铁冠道人将此“紫微”描述为“木虎身上生一果”之圣人,拯救世人于“鬼神愁”的“八难”之 中。因为“果”乃“木之子”,有后人将此描述归纳为“木子姓,木虎身”之双木人。

后人通过对《透天玄机》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刘伯温于书尾询问“紫微”问题的相应历史阶段,同本碑文中所述历史阶段相吻合。(其实,《透天玄 机》也有中共政权“六十年光一旦休”的描述,即中共政权的寿命是六十多年。)因此,有后人认为刘伯温《透天玄机》所书的“木子姓,木虎身”之“紫微”圣人 与他在本碑文中所述“大木两条”之人为同一个人,称其为“双木圣人”。

其实,不同的预言对于救世圣人的称谓有所不同。比如,唐朝《推背图》及民国时期《武侯百年乩》等预言将此圣人称为“紫微”,明朝的韩国预言格庵遗录》将此圣人称为“双木圣人”,等等。

综上所述,本文也以为在此碑文中,对于“大木两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指“木子姓,木虎身”之“双木圣人”。这个解释也同所有其它相关预言中关于圣人 的姓氏和属相的描述相吻合。这里“身”指怀孕,引申为被孕育母身。所以“木子姓,木虎身”是指一位李姓,且虚岁始于木虎之年之人。

“支大厦”喻指使世界度过这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大灾难,使世人得救。

“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指幸亏有“双木圣人”出世,终于使世界得以度过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大灾难,使世人得救。

在过去的100年中,“木虎”之年只有1950年和2010年。

鸟飞羊走返家邦。

解:“羊”指“大羊”瘟疫。“鸟飞”比喻勃勃生机重现。
瘟疫烟消云散,勃勃生机重现。圣人使世界度过了这场大劫难,拯救了世人,这时圣人“返(回)家邦”。

从碑文整体的逻辑分析,对于圣人“返家邦”最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指圣人返回家乡中国 - 即圣人为中国人,但其出世(而拯救世界)之处却不在中国。

能逢木兔方为寿,
泽及群生乐且康。

解:“木兔”指一位出生于木兔(辛卯)年之人,即其出生年份属木兔;又隐指此人姓氏中含一“木”字。

“寿”喻平安度过这场大灾难。

这段指能够接受相信“木兔” 之人的世人才能够平安度过这场大灾难,因为“木兔” 之人恩泽万物,给世界带来幸福与安康。

在过去的100年中,“木兔”之年只有1951年和2011年。

结合上文关于“猛虎”的描述,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每个世人都似乎面临一个生死选择,即:逢“兔”者生,逢“虎”者死。

那么谁是“虎”,谁又是“兔”呢?逢“虎” ,逢“兔”,世人接受相信他们各自之间的截然不同之点又是什么呢?答案与上文所述宇宙劫难在人世间表现的第一阶段,即针对所有世人进行的考验,息息相关。

江泽民属虎。当上述劫难在人世间表现第一阶段时,江泽民发动了大规模迫害法轮功运动,迫害的气焰和手段兇猛残暴(“猛虎”)。迫害中动用了铺天盖地的谎言宣传,波及无数世人,使无数世人接受相信其言(逢“虎”)。

法轮功创始人名李洪志(姓“李”含“木”),出生于1951年5月13日(“木兔”),虚岁始于1950年(“木虎”) 。

有人识得其中意,
富贵荣华百世昌。

解:能够明瞭上段碑文意思的人,才能够平安度过这场劫难,“富贵荣华百世昌”。

碑文至此,似乎已经圆满结束了。但是刘伯温并没有于此结束碑文,有其用意。

读者一定有个问题:所有以上关于未来将要发生的大事的解释也许只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巧合而已,未来就是未来,也许所有这些事件包括大灾难将在一千年以后才会发生也说不定。

为此,刘伯温作了以下的碑文尾声。

(八)尾声
层楼垒阁耸云霄,
车水马龙竟夕嚣。
浅水鲤鱼终有难,
百载繁华一梦消。

解: 刘伯温作此尾声有两个用意:

第一,碑文首尾呼应:以国民党民国开篇,也以国民党民国结尾。(“国民党民国”指以国民党为主要政治力量的民国政权。)

第二,明示读者所有以上关于未来将要发生的大事与此尾声中所描述的事件都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因此将此事件放在碑文末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尾声事件。

(以下只是从碑文字面意思上作出本文所认为的最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解释中所涉及的任何人物或党派没有任何政治观点。)

“层楼垒阁耸云霄”:“垒”指堡垒,由“石”砌成,喻蒋介石。“阁”指经阁,用于藏“经”,喻蒋经国。“耸云霄”隐喻蒋家在台湾执政时期有力保护了国民党民国。
“车水马龙竟夕嚣”:“车”指李登辉,“水”指陈水扁,“马”指马英九。“龙”喻总统。“竟夕嚣”隐喻台湾后期政权使得国民党民国趋于末路。
以上两句列举了迄今为止国民党民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总统的名字(不包括临时或短期总统),隐喻“马”将是国民党民国的最后一位总统。

“浅水鲤鱼终有难”:台湾的地理形状像一条搁浅的鲤鱼。“浅水鲤鱼”指台湾,这里喻指国民党民国。“终有难”指国民党民国最终在“马” 政权之后落难。
“百载繁华一梦消”喻指国民党民国政权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年到“马” 政权,当政百年。此后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梦从此烟消云散。

文章至此,不禁让人想起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在其预言《推背图》的最后一图中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

然而,刘伯温在碑文中也含蓄的指出其预言中的命运安排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即除非“有人识得其中意,富贵荣华百世昌。”

人类历史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在这种生命攸关的时刻,中国人的一句俗话似乎颇可以使人受益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冷静下来思考,在面对泾渭分明的善与恶、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又何苦赌上性命去冒犯天意,跟随邪恶而陪葬呢?

希望读者能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作出符合天意,善人善己的选择,以得福安。

(全文完)

附《金陵塔碑文》全文如下:

金陵塔,金陵塔
刘基建,介石拆
拆了金陵塔,军民自己杀。
草头相对草头人。
到尾只是半缩龟,
洪水横流成泽国,
路上行人背向西。
日出东, 日没西,
家家户户受惨凄。
德逍遥,意逍遥,
百载繁华一梦消。
红头旗,大头星。
家家户户吊伶仃。
三山难立足,五子齐荣升。
心忙忙,意忙忙,
 清风桥拆走如狂。
尔一党时我一党。
坐高堂,食高粱,
全不计及他人丧。
廿八人,孚众望,
居然秧针胜刀枪。
小星光,蔽星光,
廿将二人走北方。
 去家木,路傍徨,
到处奔波人皆谤。
大海落门闩,河广未为广。
良田万顷无男耕,大好蚕丝无女纺。
丽人偏爱将,尔我互相帮。
四水幸木日,三虎逞豪 强。
白人诚威武,因心花鸟慌。
逐水去南汗,外儿归母邦。

盈虚原有数,盛衰也有无。
灵山遭浩劫,烈火倒浮涛。
劫劫劫,仙凡逃不脱。
东风吹送草木哀,
洪水滔天逐日来。
六根未净随波去,
正果能修往 天台。
二四八,三七九。
祸源种已久。
民三民十民三七,
锦绣河山换一色。
马不点头石沉底,
红花开尽白花开。
紫金山上美人来。
一灾换一灾,
 一害换一害。
十九佳人五五岁,
地灵人杰产新贵。
英雄拔尽石中毛,
血流标杆万人号。
头生角,眼生光,
庶民不用慌。
国运兴隆时日到,
四时下种 太平粮。
一气杀人千千万,
大羊残暴过豺狼。
轻气动山岳,
一线铁难当。
人逢猛虎难迥避,
有福之人住山庄。
繁华市,变汪洋。
高楼阁,变坭岗。 
父母死,难埋葬。
爹娘死,儿孙扛。
万物同遭劫,
虫蚁亦遭殃。
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
鸟飞羊走返家邦。
能逢木兔方为寿,
泽及群生乐且康。
有 人识得其中意,
富贵荣华百世昌。
层楼垒阁耸云霄,
车水马龙竟夕嚣。
浅水鲤鱼终有难,
百载繁华一梦消。

来源:正见网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中国历史预言中的“圣人”之解密(全)

作者:壬静思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先哲都为后人留下了一些预言。几乎所有的中外预言人类历史上将会出现一位来自东方的救世圣人。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预言,对于此救 世圣人从许多的角度,给予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并且各种描述高度吻合。似乎留下这些预言的先哲们,在无法洩露天机的情况下,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希望后 人能够破解一点天机,得到关于这位圣人的信息。他们用心良苦这样做,恐怕有难言之隐,原因重大 。

本文选取上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些预言,针对其中关于救世圣人的描述从五个方面给予解析:圣人特质,圣人属相和姓氏,圣人出生地,圣人姓名,以及圣人救世及后记。

本文旨在尊重预言原意的基础上,从其文字的字面意思上作出本文所认为的最为合理和符合逻辑的解释。

一.圣人特质

在诸多预言中,关于圣人特质比较典型的描述出自于唐代袁天罡和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在其第四十七图中(人们普遍认为其图顺序已被后人打乱)有这样的描述:

第四七象 庚戌 坎下干上 讼
谶曰:
偃武修文
紫薇星明
匹夫有责
一言为君
颂曰:
无王无帝定乾坤
来自田间第一人
好把旧书多读到
义言一出见英明

此象之中描述的、比较为人所公认的圣人特质包括:
特质一:“紫薇星”被认为是“帝星”,指圣人具有帝王之大德;然而却是“匹夫有责”,“无王无帝”,及“来自田间”,即身为一介平民。(“田间人”还隐含圣人姓氏,后文将做解析。)
特质二:“偃武修文”的“文”指道德教化,“好把旧书多读到”的“旧书”喻指传统。这两句指圣人以传统道德教化人心。
特质三:“义言一出见英明”喻指圣人所言乃英明真理,“一言为君”,“定乾坤”指尽管圣人“无王无帝”,然而圣人能够以其所言真理使天下安定。

民国时期的一位佚名易学家假讬诸葛亮所作《武侯百年乩》,对圣人特质也有类似的描述:
偃武修文日月高
三教圣人同住世

田间再出华盛顿
造福人群是真命
此人原是紫微星
定国安民功德盛
执中守一定乾坤
巍巍荡荡希尧舜

即原本是“紫微星”的圣人从“田间出”,身为一介平民,“偃武修文”,“执中守一”,终使天下安定。

诸葛亮的《马前课》描述圣人为“无名无德,光耀中华”。“无名无德”源自老子的《道德经》,这里喻指超脱凡俗,谦卑无争的圣人品德。还有其它预言也有类似于上述的说法。

北宋邵雍《梅花诗》的结尾:“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描述了圣人的另一特质,即特质四:“四海为家”。

刘伯温的《透天玄机》中亦有圣人于“孟家生赵家居”之说。“孟”在古文中通“氓”,意民众,即平民,“孟家生”指圣人出身为一介平民;“赵”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趋赵也”,“赵”的本意为“快走”,引申为四处而走,“赵家居”喻指圣人四海为家。

朝鲜明朝学者南师古的《格庵遗录》中,对于圣人的称谓之一为“赵氏”圣人,亦指圣人是一位“四海为家”的圣人。

在中国历史上于民间广泛流传的佛家预言《五公经》的诸多版本中也有描述:“欲知圣人出世处,海上寻波去”,“欲知明王真出处,海上将尘去万里”等等,这里的“出世处”及“出处”是指圣人将在人间显现出世的地方,而非出生地。即指圣人的出世之处是万里之遥的海外

结合《武侯百年乩》中“田间再出华盛顿”,这是描述了圣人旅居国家之所在 - 美国。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圣人最为引人瞩目的特质是如《马前课》所述:

特质五:“拯患救难,是唯圣人”

即圣人在人类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大灾难时拯救世人。

关于这场毁灭性大灾难,除了刘伯温的《烧饼歌》、《金陵塔碑文》和《透天玄机》,清朝高静涵记述的《步虚大师预言》,以及《格庵遗录》等预言中有一 般性描述外,更有多个预言对其给予详细描述,在历史上广泛流传于民间,其中著名的有《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佛家预言《五公经》,以及道家预言《太上洞 渊神咒经》等。

这些预言对于这场大灾难在表现上和时间上的描述相当具体,有的甚至绕过中国传统的干支生肖纪年方法,直接映射到具体西元年历的时间。因为与本文话题 无关,关于大灾难的具体时间本文不做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后人通过对这些预言中所描述的已经确认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同预言中发生这场大灾难的相对时间 来做研究比较,比较普遍认可的说法是这场大灾难将发生在不久之后的现今时代。

令人惊奇的是,佛家《五公经》和道家《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对于这场大灾难之表现的描述同西方预言《圣经.启示录》中的描述如出一辙:在持续多年的大 灾难中,世界充满了战乱,大旱,大水,天火,以及大瘟疫等,神施以各种灾难只是来惩罚和淘汰不信者和恶人,而信者和善良之人因为一位圣人的出世而得到拯 救。

其实,据传《五公经》是记述五公菩萨之言,《太上洞渊神咒经》是记述太上道君之言,《圣经.启示录》是记述西方神之言,即这三部预言分別是佛,道,以及西方神所传之言,也就是说,都是神仙为世人传下来的预言,因此它们的高度一致也是必然。

《推背图》、李淳风的《藏头诗》,以及刘伯温的《烧饼歌》等着名预言中,有关于圣人救世及其救世之后景象,以及圣人的一些非凡特质的描述,本文将在最后一节中给予详细解析。

二.圣人属相和姓氏

从各种预言来看,人们对于圣人的属相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 圣人属兔:
(1)高静涵的《步虚大师预言》在描述一场大灾难时,称圣人为“玉兔”:
四海水中皆赤色
白骨如丘满岗陵
相将玉兔渐东升
(2)南师古的《格庵遗录》多处使用“白兔”和“木兔”来描述圣人,比如“须从白兔走青林”,“木兔再生保惠士”等等。“木兔”指圣人出生于木兔之年,即辛卯年,且其姓氏含“木”。
(3)刘伯温的《金陵塔碑文》在描述一场毁灭性大灾难后,亦称圣人为“木兔”:
万物同遭劫 虫蚁亦遭殃

能逢木兔方为壽
泽及群生乐且康

这里“壽”喻指平安度过这场大灾难。

(4)值得一提的是佛家预言《五公经》中使用中国古代象形文字,对圣人的属相给予了描述:

花开不禁霜
初月但见次上
小月里皎白
弓张无弹空自放
无斗又无梁
“花”的古代象形文字“”是一“木”加上花枝。“花开不禁霜”指“花”被霜打凋零,只剩“木”。
“初月但见次上”:“初月”即“一月”,其次月为“二月”,农历二月的纪月为“卯”。“卯”的古代象形文字(金文)是“ ”,一边形似皎白小月,一边形似无箭而张开的弓(“弓张无弹”);两边既不互相拼合(即“无斗”),之间又没有任何链接(即“无梁”)。

结合起来指圣人的属相是“木卯”。因为“卯”所对应的生肖是“兔”,所以圣人属相是“木兔”。

从中国历史上的各种预言来看,人们对于圣人的姓氏也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 圣人姓李,即“木子”,或“木人”:
(1)《格庵遗录》第二十一篇“隐秘歌”中提到“世末圣君木人”。这里“木人”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圣人的五行为“木”;第二,古人将“人”称为“子”,如男子,女子,才子等。“木人”乃“木子”,指圣人姓氏为“李”。
《格庵遗录》其它多处也明示或暗指圣人姓氏为“木子”或“木人”,比如“木子论荣三圣安”,“一字纵横木人姓”等等。
(2)《推背图》的“来自田间第一人”,以及《武侯百年乩》的“田间再出华盛顿”,都喻指圣人为“田间人”。“田”的中间是一个“十”字,加上“人”成一“木”字。“田间人”即为“木人”,指圣人姓氏为“李”。
(3)很多其它预言中也描述圣人姓氏为“木子”,本文在后文中会反覆多次验证这一事实。

在对圣人的称谓中,有一个比较为人熟知,而又令人感到神秘的称谓叫“双木圣人” 或“两木圣人”。这个称谓源自于三个著名预言:
第一,刘伯温《金陵塔碑文》在描述一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大灾难后,说到:
“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
因此人们称此拯救世界的“大木两条”之人为“双木圣人”。
第二,刘伯温《透天玄机》提到了一位紫微圣人,拯救世人于“鬼神愁”的“八难”之中。紫微圣人被描述为“木虎身上生一果”。因为“果”乃“木之子”,有后人将此描述归纳为“木子姓,木虎身”之“双木圣人”。
第三,《格庵遗录》多处明示或暗指圣人为“双木圣人”或“两木圣人”,比如“巽鸡震龙双木运”,“震巽两木末世圣”等等。

由此看来,对“双木圣人”比较合理的解释至少有两个:

(1)刘伯温《透天玄机》的紫微圣人,即是“木子姓,木虎身”之“双木圣人”。刘伯温《金陵塔碑文》中又提到了“大木两条”之“双木圣人”。后人经过研究发现,这两者在两个预言中所处的历史时间和事件完全吻合,因此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这两者为同一位圣人。
这里“木虎身”的“身”指怀孕,引申为被孕育母身。所以“木子姓,木虎身”是指一位李姓,且虚岁始于木虎之年之人。
(2)《格庵遗录》中使用八卦的“震巽”两个卦名,及其相应的自然象征(震为雷,巽为风)、动物(震为龙,巽为鸡)和五行来描述圣人。“震”和“巽”都对应五行之“木”,因此称为“双木圣人”。

还有其它解释,比如,圣人五行属“木”,出生于东方,东方之五行亦属“木”,因此“双木”,等等。所有这些解释都没有任何矛盾。

综上所述,预言中对于圣人属相和姓氏的描述可以总结为:
圣人姓氏为“李”
出生于“木兔”(辛卯)之年
虚岁始于“木虎”(庚寅)之年。

在过去的100年中,“木兔”之年只有1951年和2011年,“木虎”之年只有1950年和2010年。

三.圣人出生地

在历史上流传广泛的预言中,明确描述圣人出生地的预言不多。其中明示圣人出生地点最为具体的预言有两个:《五公经》和《格庵遗录》。

在《五公经》的一个版本中,指出“欲识圣人处,多应在东江”,即圣人的出生地在“东江”。从字面上解释,“东江”是指一条名字由“东”字开头的江河,同时圣人的出生地在该江河的东岸。

《格庵遗录》写到:
三神山人出生地
女姑老人草鱼禾
艸来相望对坐地

这里的“三神山人”是《格庵遗录》对圣人的另一称呼。“女姑老人”指老妇,“草鱼禾”合成一“苏”(正体)字,指复苏更生之意。老妇复苏更生,即成为“”。

“艸”字形似两座山相对而坐。“艸来相望对坐地”是指一个字,其左右两边各是一个意思为“山”的字。“”字其左为“山”,其右为“领”,“领”字古代同“嶺”字,意为“山”。因此“艸来相望对坐地”是“”字。而“”又是“嶺”字的异体字,所以这句是指“嶺”字。

也就是说,圣人出生地的另一个描述为“少女岭”。

综合以上两个描述,圣人的出生地应该是一个叫“少女岭”的地方,并且位于一条名字由“东”字开头的江河的东岸。

四.圣人姓名

圣人的名字恐怕是最为隐密的天机之一。因此历史上描述圣人名字的预言可说是凤毛麟角。在所有的预言中,对于圣人姓名给予最为详细描述的是佛家预言《五公经》。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五公经》起始于一千多年以前唐末五代时期的《转天图经》,记述了天台山五公菩萨预言将在末世发生的一场毁灭性大灾难,对这场大灾难的表现给予了详细描述,并预言经此大难的天下由于一位救世圣人“明王”的出现而得安定,而后走入太平盛世。

《五公经》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几朝,出现了诸多名称的不同版本,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诸多版本除了在内容上高度吻合之外,最为与众不同、引人瞩 目的是它们都对于救世圣人“明王”的姓和名给予了详细但却是不同的描述:每一个版本之内对于圣人的姓名给予了不同的描述,而且不同的版本之间又对于圣人的 姓名给予了不同的描述。总体上,不同描述的数量超过十种。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所有的这些对于圣人姓名的不同描述都高度吻合,完全一致。留下这些预言的先哲们之所以这样良苦用心有其原因:

因为圣人的名字恐怕是最为隐密的天机之一,不允许被洩露,也因为留下这预言的是五公菩萨(神仙),因此几乎所有的这些对于圣人名字的描述中,都采用了隐密的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也就是中华神传文字。

但是,这些先哲们煞费苦心,想尽办法,还是希望人们能够破解圣人之姓名,从而能够平安度过这场毁灭性大灾难。为此,这些预言对于圣人的姓名给予了超 过十种的不同描述,而且细致到描述姓名中的每个字应该在哪个位置,这样做的结果是避免了任何可能的歧义 - 因为对于一种、两种描述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但是同时满足所有描述的解释只能是唯一了。

本文在此对于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十一种描述作出解析。

《五公经》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之一,是一部于明朝年间由一位名为“虚空”之人记述,并于清朝年间开始流传的经书。其中多处对于圣人的姓名给予了不同的描述:(以下引用的描述中省略了与圣人姓名无关的少部分文字,省略之处以“…”标记)

(1)“吾知圣人姓,土木连丁口,吾知圣人名,三丁及二丁,其更连一字,更向恼中生”(有的版本将“圣人”写作“帝王”)
解:“土木连丁口”可以有不同解释。然而,如果将其和此部经书中关于圣人姓的其它描述相比较,比如“到来木生家”,“直上十一连丁口”(也有作“直上木一 连丁口”)等,那么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丁口”在古代有“壮年男子”之意,这里指“子”字,“土木”取“木”,因此圣人姓“木子”李。这也与其它预言中 的圣人姓氏相吻合。

“三丁及二丁”:“丁”在古文中同“钉”,“丁”的古代象形文字(金文)之一是“十”,有钉盖向上突起之意。“丁及丁”即“十”加“十”,为“二十”,成一“廿”字。“三”是三点水,“二”是二点水(在底),合起来是一“洪”字。

“其更连一字”:“其”指前一句的“丁”,即“十”字。“十”再连上“一”字,成一“士”字。

“更向恼中生”:即“士”字再向“恼”所生之处的中间生。“恼”,其字的部首从“心”,即其字从“心”生;其意为“恨”或“挠心”,从心而生,即其意亦从“心”生。“士”再向“心”的中间生,成一“志”字。

(2)“帝姓木土连丁口,帝名三丁及二丁,… 悬针更向恼中生”
解:“土木连丁口”和“三丁及二丁”已经解释过。

“悬针更向恼中生”:“十”字的古代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之一是“丨”,有多层含义,其中之一、也是为现代学者所认识到的,是古人以“针”的象形符号“丨”来记录数字“十”。
这里“针”即“十”字。“悬针”,即“十”悬在一物之上,成一“士”字。“士”字“更向恼中生” 已经解释过,成一“志”字。

(3)“直上十一连丁口,… 前在三丁及二丁,直在坐朝庭,五公吐出圣人名”
解:“十一连丁口”:“木”字的古代象形文字(金文)之一是“ ”,近似一“十”字加一“一”字。所以“十一”是“木”。还是“木子”李。
有的版本将“十一连丁口”变为“木一连丁口”,解释更为显而易见。

“直在坐朝庭”的“朝庭”指中央位置,这句喻指“三丁及二丁”所成之字(即“洪”字)是在圣人姓名的中央位置。

“五公吐出圣人名”:“名”有名字的意思,也有“称呼”或“称谓”的意思。这里“名”是称呼的意思,表示预言者以圣人姓名的中央字“洪”来称呼圣人(圣人名)。

(4)“吾今吐出圣人名,… 正是溪边人耕田”
解:“田”指田地,在古代的田地是井田形状,“井”形似“共”字的上半部,“人”(两撇)是“共”的下半部,所以“人耕田”是指“共”字。加上“溪边”的三点水,成一“洪”字。

“吾今吐出圣人名”表示预言者称呼圣人(圣人名)为“洪”。

(5)“守真志满在前唐,名在目中藏”
解:这句指圣人的姓和名全部在“守真志满在前唐”一句中包藏:“前唐”为“李”家天下,指“李”姓;“满”字中包藏一“洪”字(之笔画);“志”字也出现在此句之中(“守真志满”)。

本文以下将解析在一些不同版本的《五公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对于圣人姓名的描述。解析中将省略上文中已经解释过的字和意思。

(6)“真言一个连丁口,…向前三口共一丁,… 悬针直向里头生”
解:“一个连丁口”:“个”(正体)在古文中同“个”。“一”和“个”中含“一”、“人”、“|”,合起来排布一下成一“木”字。所以还是“木子”李。

“向前三口共一丁”:“丁”有人口之意,“一丁”即为一“人”。“口”的古代象形文字“ ”形似“廿”字。“三”点水,结合一“廿” (“口”之象形)在上,一“人”(两撇)在下,成一“洪”字。“向前”指“洪”字位于圣人名之两字中的前面一字,即为圣人姓名之三字中的中央字。

“悬针直向里头生”:“头”是人思维的器官,古人以“心”为人思维的器官,比如古人用“心想”来描述思考。所以这里“头”同“心”,即“悬针直向里心生”,成一“志”字。

(7)“真言一木连丁口,… 三人同行并一人,直上帝王庭”
解:“三人同行并一人”:“口”作量词时,“三人”意同“三口”。“三口同行并一人”即“三”点水,结合一“廿” (“口”之象形)在上,一“人”在下,成一“洪”字。

“直上帝王庭”:“帝王庭”即“朝廷”,指“洪”为圣人姓名的中央字。

(8)“帝姓本等连丁口,帝名三丁及二丁,… 悬针更向脑中生”
解:“本等连丁口”:“等连”即“并连”。“本”字下面的一横,同“子”字上面的一横合并连接,成一“李”字。

“悬针更向脑中生”:“脑”同样是人思维的器官,所以同“心”。即“悬针更向心中生”,成一“志”字。

(9)“直言一木连丁口,只在牛头首,更有三人共两丁,直上座朝廷,只是其中有一字,悬针直上月中心,凡人难悟清,他是圣人名,… 若问此人是何姓,木下添吉口”
解:“只在牛头首”:“牛”字的“头”部为一撇一横,似一“人”字,“牛头首”即“人首”,喻指人之姓氏。指“一木连丁口”所成之字(即“李”字)为姓氏。

“三人共两丁”:“丁”为“十”。“三”点水,结合“两丁”(即“二十”)为“廿”在上,“人”在下,成一“洪”字。

“直上座朝廷”指“洪”为圣人姓名的中央(朝廷)字。

“悬针直上月中心”:在古代象形文字(金文和篆文)中,“月”同“肉”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在汉字中“月”字旁几乎都是“肉”的意思。这里“月”同“肉”。即“悬针直上肉中心”,而肉中之心就是“心”。“悬针直上心”成一“志”字。

“木下添吉口”:“吉口”为的意思,即“子”,还是“木子”姓。

(10)“欲识圣人姓,一木连丁口;欲识圣人名,三人共两手”
解:“三人共两手”指三人共两双手。一双手有十个手指,表示“十”,“两(双)手”为“廿”。“三”点水,结合“廿”在上,“人”在下,成一“洪”字。

其实,现代学者(如郭沫若等)也认识到,“十”字的古代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之一是“丨”,其中一层含义就是“丨”为双手合十之形状,双手十指为“十”。

“欲识圣人名” 表示预言者称呼圣人为“洪”。

(11)“欲识圣人处,多应在东江;欲识圣人姓,草盖水中央;真言向汝说,的须寻章句。”
解:前文已经讨论过圣人的出生地“多应在东江”。

“欲识圣人姓,草盖水中央”:这句是《五公经》中少有的没用象形文字描述圣人姓名的例子,但是其难点不是在后半句,而是在前半句的“姓”的意思上。 其实,“姓”有“姓氏”之意,在古文中也有“称呼”的意思。这里的“姓”是指“称呼”之意。“草盖水中央”指预言者称呼圣人为“草盖水”所成之字,而且此 字是圣人姓名的“中央”之字。“草盖”即“草头”,指“共”字,“水”指三点水,合起来是一“洪”字。

“真言向汝说,的须寻章句”:向读者(汝)说句实话,(如果想要懂得前句中的意思)实在须要寻找相关的文章字句来了解。

以上是对于流传千年的《五公经》中,关于圣人“明王”姓名流传最为广泛的十一种描述而作出的解析。综合所有的描述,如果要满足所有的描述,圣人姓名毫无歧义地指向唯一一个姓名:李洪志

在《推背图》的另外一个流传版本中,有一图描述圣人为一位持戟而立的金甲将军,其颂词是:
三人共首吾之姓
水满天下吾之名
民物好生归有德
何须北战与南征
这里第一句的“姓”也是“称呼”之意。“三人共首”是:“三”点水,结合“共”的上半部(即“共”之“首”)在上,“人”在下,成一“洪”字。“水满天下”和“洪”是同样意思,也指“洪”字。所以这头两句颂词的意思是:“洪”是对我的称呼,“洪”也是我的名(称呼)。

(截图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推背图》版本的网路电子书

《推背图》和《武侯百年乩》等预言都比喻圣人为“田间人”,“田”的中间是一个“十”字,隐指圣人的姓名中多有“十”字 - 姓名中每个字中都有一个或多个“十”。《格庵遗录》中对圣人的称谓之一是“十胜”,其中一个含义也是如此。

最后纠正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误解。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描述:“真君者,木子弓口”,指圣人为“木子”李姓。但是,历史上人们认为“弓口”隐指“弘”字,是圣人之名,其实是一个误解。《太上洞渊神咒经》是由太上道君(神仙)所述,“弓口”也是象形。

据《格庵遗录》的描述(比如其中的“弓弓歌”和“田田歌”),“弓”和“口”是两个图形,出现在圣人所传道法之标志图中:“弓”形似组成道家太极图 “☯”的阴阳鱼 - 太极图“☯”由两个“弓”组成;“口”形似组成佛家万字符“卍”的图形 - 万字符“卍”由四个“口”组成。

这里“弓口”喻指圣人所传之道法,也指圣人所传道法之标志图由多个“弓”和“口”组成。 “真君者,木子弓口”是指传“弓口”之道法的李氏圣人。

那么,在当今的世界上有人符合以上所有的描述吗?

将以上的描述同现实事实相比较,在当今世界上,有一人百分之百符合以上所有预言中关于“救世圣人”的已经出现或正在发生的所有描述:
李洪志(姓名)
法轮功创始人(特质“以传统道德教化人心”)
身为平民(特质“一介平民”)
出生于1951年5月13日(“木兔”)
虚岁始于1950年(“木虎”)
出生地为吉林省公主岭市(“少女岭”),位于东辽河的东岸(“东江”)
现在旅居美国(特质“四海为家”)
的标志法轮图形由多个太极图和万字符组成(“木子弓口”)

五.圣人救世及后记

历史上的绝大多数预言都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世界经历了大灾难,圣人救世之后进入太平盛世的一些情况。比如:
《马前课》中“阳复而治,晦极生明”,“贤不遗野,天下一家”;
《武侯百年乩》中“执中守一定乾坤,巍巍荡荡希尧舜”;
《格庵遗录》中“四夷屈服万邦和”;
《步虚大师预言》中“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天地复明,处治万物,四海讴歌,荫受其福”,等等。

本文这里对其中三个比较受到世人瞩目,而又晦涩难懂的预言给予解析。这三个预言分別来自于《推背图》、李淳风的《藏头诗》和刘伯温的《烧饼歌》,它们都描述了圣人救世或其救世之后的一些景象。

这三个预言之所以“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之中的一些描述不符合“常规逻辑”,因此从符合“常规逻辑”的角度来解释,很难自圆其说,从而没有漏洞。

其实,圣人救世时所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将全人类和整个世界带入毁灭性大灾难的巨大的宇宙邪恶势力,《圣经.启示录》中称其为“撒旦”。这些预言描述的是圣人救世、扫除邪恶时所展现出来的令人震惊无比的辉煌神蹟,以及圣人的一些非凡特质。

这三个预言中描述的一些事件,包括圣人救世时展现的辉煌神蹟,同人们比较熟悉的《圣经.启示录》中的一些描述惊人相似。在以下的解析中,本文在相似之处将给以简单解读。

(一)第一个预言是《推背图》的第四十四图。

 

第四四象 丁未 坎下离上 未济
谶曰: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
而今中国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解:“日月丽天 ”原出自于《周易.离》的“日月丽乎天”。“丽”为附著之意,“丽天”是悬照或显现于天空的意思。所以“日月丽天 ”的原意是太阳和月亮悬照于天空。
此处的“日月”为“明”,指圣人“明王”(如《五公经》所指)。“丽天 ”指显现于天空的神蹟。

“明王”出世,显现于天空,光耀天宇,威服扫除了所有造成人类和世界毁灭性巨大灾难的邪恶势力。

这两句所描述的景象相似于《圣经.启示绿》第十九章中的描述:“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于天空,“眼睛如火燄”,威服扫除邪恶势力。

百灵来朝
解:“百灵”本意为各种神灵,喻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姓。“百灵来朝”喻指世界在历经巨大灾难后,被圣人拯救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姓从各地前来朝拜圣人。

《推背图》这象所用的图描述的是圣人端坐于“宝座”之上,一人背弓前来朝拜。“一人背弓”含“一”、“人”和“弓”字,合成为一“夷”字,喻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姓。此图喻指从大灾难中被拯救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姓从各地来到宝座上的圣人面前朝拜。

这一景象相似于《圣经.启示录》第七章中的描述:一位天使从“日出之地”出现,之后,从大灾难中被拯救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姓从各地来到宝座上的主神面前朝拜。

双羽四足
解:“士”字形似一个具有两幅翅膀的飞翔之物,为“双羽”;“心”似四点水,为“四足”。“双羽四足”为一“志”字。指圣人的姓名中有一“志”字。

而今中国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解:“豪杰”喻指利用政治或武力来进行统治的统治者。
“周成”出自于东汉班固的《东都赋》:“即土之中, 有周成隆平之制焉”,指西周君主周成王。周成王在位期间,制定礼仪,谱制雅乐,社会安定,百姓和睦。

这两句指圣人在救世之后,身处中国,虽然不用政治或武力,却以传统道德教化人心,“治理”全天下。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和睦。 这同《推背图》第四十七图中描述圣人“偃武修文”一脉相承。

四夷重译称天子
解:“四夷”喻指世界各民族。

这句字面的意思是世界各民族重新翻译解释“天子”的称呼。喻指尽管圣人“治理”全天下,受到所有世人的敬仰,然而人们却不能够称其为“天子”。

为什么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根据相关资料的解释,“天子”是中国自周朝以来对最高君主的尊称。其原意是君主即上天的儿子,认为君主权力受命于天。“天”在此意为“天帝”或“上帝”。
引申而言,“子”指儿子。只要是“子”,包括“天子”,都是被创造者。
然而,在《格庵遗录》中却称圣人为“无父之子”,其意为圣人不是“被”创造者。
“无父之子”这一圣人非凡特质在下文的两个预言《藏头诗》和《烧饼歌》中得到反覆验证。
这个描述相似于《圣经.启示录》的描述:“(主神说:)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迦;我是初,我是终。”(阿尔法、欧米迦是希利尼字母首末二字母)
第二,圣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全天下,但他是无冕而治,不是实际的行政统治者。

否极泰来九国春
解:“九国”这里指全天下。在经历了巨大灾难之后,被圣人拯救的世人得以幸福安宁,全天下进入了太平盛世。

(二)第二个预言是唐朝李淳风的《藏头诗》。

《藏头诗》中预言了一位“文明”圣人将出现于我们这一时代。“文明”的“文”意同“偃武修文”之“文”,指道德教化;“明”指“明王”。

《藏头诗》对于“文明”圣人的描述如下:
“此人头顶一甕,两手在天,两足入地,腰縏九觔带,身穿八丈衣,四海无内外,享福得安宁,秀士登紫殿,红帽无一人。”

这段预言隐藏了两个字。

第一,“头顶一甕,两手在天,两足入地,腰縏九觔带,身穿八丈衣”是一“奠”字。
“酉”的古代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 ”是酒坛形,意指坛中有酒,这里代表“一甕”。酉上两点,似“两手在天”,酉下一“大”,似“两足入地”。“酉”字本意是酒,音同“九”;“酉”用以纪 月,代表农历“八”月;“酉”位于“奠”字的中间,即腰身部位,因此“腰縏九觔带,身穿八丈衣”。

第二,“秀士登紫殿,红帽无一人”是一“李”字。
“秀士”指德才出众之人,“紫殿”指帝王宫殿。“秀士登紫殿”指进入科举殿试的德才出众之人(殿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喻指有道德学问之人。古人对有道德学问之人的尊称为“子”,比如“老子”、“孔子”等。所以“秀士登紫殿”指一“子”字。
“红”色乃“朱”,“朱”的首部(帽)是一撇一横,似一“人”字;去掉“人”,剩一“木”字。所以“红帽无一人”指一“木”字。
合起来成木子“李”字。

“李”字代表圣人的姓氏,“奠”字则代表了圣人的两个非凡特质。

“奠”字所代表圣人的第一个非凡特质即是预言中所描述的:“两手在天,两足入地,腰縏九觔带,身穿八丈衣”:“觔”同“筋”,“九觔”喻指九州, “八丈”喻指八方,“九觔八丈”喻指天下。即指“天”、“地”、以及“九觔八丈”之天下都是圣人身体的一部分,喻指圣人为主掌天地之人。

“奠”字所代表圣人的第二个非凡特质来自于“奠”的字意:“奠”字的一个主要意思为“定”,即“定位”之意。用“奠”字描述圣人喻指圣人将是给众生定位之人。《步虚大师预言》中也描述圣人将进行“盖棺定,功罪分”。其意相似于《圣经.启示录》中的“大审判”。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文中,“奠”的异体字是“郑”。《格庵遗录》中对圣人最为主要的称谓之一是“郑”圣人。比如:
“郑本天上云中王,再来今日郑氏王”
“十八姓人郑真人”(李姓)
“弥勒出世郑氏运”
“世间再生郑氏王,一字纵横木人姓”(李姓)
“木兔再生郑姓运”
“无极天上云中王,太极再来郑氏王”
“世人苦待救世真主,郑氏出现不知”
等等。《格庵遗录》的“郑”圣人即是主掌天地、定位众生之“奠”圣人李氏。

“四海无内外,享福得安宁”意同《推背图》的第四十四图,在经历了巨大灾难之后,被圣人拯救的世人得以幸福安宁,全天下进入了太平盛世。

(三)第三个预言是刘伯温的《烧饼歌》。

《烧饼歌》中描述了一场巨大的“天火之灾”:
火德星君来下界
金殿楼台尽丙丁
“火德星君”指火神,“火德星君来下界”既比喻天火从天而降的景象,也比喻火神下界到世间施以火灾;“丙丁”之五行属火,“尽丙丁”比喻全部被吞噬于火海之中。

《五公经》亦有“天使魔王把火烧,一切万民遭辛苦”和“天差使者来放火,烧燬州县及乡村”等描述,《太上洞渊神咒经》也有“鬼长三尺六寸,常持天 火,烧人宅舍”等描述,是那场毁灭性灾难的表现之一。这些描述相似于《圣经.启示录》中神惩罚撒但的士兵而施以天火之灾,以及惩罚那些不信的、邪恶的或拜 兽像者,而施以火灾或扔入“火湖”的描述。

在描述这场灾难之后,《烧饼歌》描述圣人出世:
一个胡子大将军
按剑驰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爱
永享九州金满籯

一个胡子大将军
按剑驰马察情形
解:“一个”的“个”(正体)在古文中同“个”。“一”和“个”中含“一”、“人”、“|”,合起来排布一下成一“木”字。
“胡”字的本意是“牛颔垂”,即牛脖子(下巴)下之垂肉,这里喻指“下垂”。
“木”字“下垂”一“子”,成一“李”子。指圣人姓李。
“大将军”描述的是圣人出世时的形象,即为一将军形象。

“按剑驰马”似乎是一句不符合逻辑的描述:骑着马能跑多快、跑多远呢?用剑又怎么能和邪恶势力的现代甚至未来武器相匹敌呢?其实,这句不是在描述于世间地上“按剑驰马”。

“大将军”“按剑驰马”,这一描述相似于《圣经.启示录》第十九章中的描述:天开了,“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于天空,身骑白马,口出利剑,威服扫除邪恶势力,并“用铁杖辖管”列国。

《格庵遗录》中对圣人也有“上慕剑旗,下察走马”的描述。“大将军按剑驰马”其实是对圣人出世,威服扫除邪恶势力,以及“治理”天下、归正人心时的圣人所呈现的神蹟和形象的描述。

在中国预言中,圣人出世威服扫除邪恶势力时所用的法器为“剑”(如《五公经》等所述),“治理”天下、归正人心时所用的法器为“戟”或“金戈”(如《推背图》等所述)。

“察情形”喻指圣人对所有众生的思想言行都明察秋毫,洞悉无漏,因此对于所有众生的定位,以及“治理”天下、归正人心时的作为都将公平正义。这相似 于《武侯百年乩》中描述圣人“执中守一定乾坤,巍巍荡荡希尧舜”-“执中守一”的一个意思是公平正义;也相似于《圣经.启示录》描述万王之王:“骑在马上 的称为诚信真实,他审判,争战,都按着公义”。

除暴去患人多爱
解:圣人威服扫除了所有造成人类毁灭性巨大灾难的邪恶势力,并且消除了人间的暴虐和祸患,受到所有被拯救的天下百姓的敬仰爱戴。

永享九州金满籯
解:这四句中最为令人费解,表面上也最不符合逻辑的就是“永享九州”:如果圣人是凡人,那么凡人根本就不可能“永享九州”;如果圣人是神,“九州”这种世俗之地又有什么好享用的呢?

其实,“享”字的本意是“(贡)献”,即“给予”之意,这里引申为“恩赐给予”;“九州”喻指天下;“金满籯”的原意为满箱的金银财宝,这里喻指最为美好的一切。

“永享九州金满籯”的字面意思是圣人永远地恩赐给予“九州”以最为美好的一切。

历经毁灭性巨大灾难、满目疮痍的“九州”,如果要拥有最为美好的一切,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圣人重造了崭新的“九州”。

“永享九州金满籯”即圣人重新创造了崭新的“九州”,并永远地恩赐给予其以最为美好的一切。

道家《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太上道君对于崭新“九州”的美好景象作了以下描述:
“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一种九收,人更益寿三千岁,乃复更易,天地平整,日月光明,明于常时。”

《圣经.启示录》第二十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坐宝座的(创世主神)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

以上本文从文字的字面意思上,对于中国历史预言中关于“圣人”的描述,作出了本文所认为的最为合理和符合逻辑的解释。所言虚实,留与历史验证与读者评断。

希望本文能够给予读者对于生命所寻求目地的思考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得到幸福安宁的美好未来。

来源:正见网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家教珍事:一凭阴德 二文章

罗忍吴讷告诫外孙,要想考中科举,首先要靠积阴德,其次才是靠文章写得好。这话不是迷信,而是天理。(图:薯饼/大纪元)

吴讷告诫外孙,要想考中科举,首先要靠积,其次才是靠文章写得好。这话不是迷信,而是天理。(图:薯饼/)

吴讷,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今属江苏)人。早年,他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当年他的父亲吴遵,因事获罪,被囚在京城。吴讷向朝廷上书,要求以身相代,替父亲吴遵坐牢。不料,吴遵却已经不幸去世了。吴讷受到这件事的刺激,便发愤读书,因而学业大有进步。明代永乐年间,吴讷因为善医,被推荐到京城,后来担任监察御史。宣德年间,又到福建、浙江等地为官,很有政声,每次要离任时,百姓都到官府中加以挽留。后来他到任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等职。

吴讷同时也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博览群书,特别是对于性理之学,很有研究,多所创见。他有《文章辨体》、《思庵文粹》等著作传世。特别是《文章辨体》一书,对后世的文体学,有很大影响。(史籍中称赞他“所著书,皆可垂于后”。)

吴讷平时布衣蔬食,生活俭朴。当时的地方官,见他家中房舍破旧,想要为他修葺,吴讷却坚持不肯。

吴讷有个外孙,名叫钱昕。钱昕的父亲不入正道,常做一些不法之事。吴讷没有办法劝阻女婿,但十分担心外孙被女婿教坏,便主动承担起钱昕的责任,常亲自教导他。有一次,钱昕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吴讷特地写了一首七绝,赠送给外孙。诗是这样写的:

阿昕今喜赴科场,

南北奔驰日夜忙。

昔日曾闻先辈语:

一凭阴德二文章!

这后两句诗,是说要想考中科举,首先要靠积阴德(做了好事而人不知,叫积隐德),其次才是靠文章写得好。这话不是迷信,而是天理。吴讷告诫外孙,不要跟着父亲学坏,要多做善事,不计名利,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

钱昕牢记这首诗的教导,后来考中了秀才。吴讷为了防止外孙少年气盛,骄傲自满,特意令他亲自手持箕帚,经常洒扫庭院房屋,让他用劳动来克服“骄”气和“娇”气。

钱昕长大后,果然没有辜负外公吴讷对他的一番悉心教育。明正统十年(1445年),钱昕考中进士,担任永州知府,成了一个好官。当时人对吴讷教外孙事,十分感慨,赞叹道:“吴家外公,钱家小哥,教者真是能教,受者真是能受。”(《明史?吴讷传》、《戒庵老人漫笔?吴文恪公教外孙》)@*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史】智勇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上)

2016年5月19日星期四

家教珍事:因儿事 杨溥识好官

罗忍杨溥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宣宗即位后,他被召入内阁,与杨士奇共掌机务。他是“三杨”之一。与杨士奇、杨荣一样,历仕四朝,为朝中元老。(图:薯饼/大纪元)

杨溥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宣宗即位后,他被召入内阁,与杨士奇共掌机务。他是“三杨”之一。与杨士奇、杨荣一样,历仕四朝,为朝中元老。(图:薯饼/)

明代人杨溥,字弘济,石首(今属湖北)人。他是建文帝(1399-1402年)初年进士,授编修。永乐初年,他任太子洗马。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东宫遣使者迎永乐帝迟延而被逮埔,入锦衣卫监,囚禁了十年。在狱中,杨溥表现出非凡的镇定力和涵养。家中人因故曾多次中断供食,此时又不知道永乐帝究竟是何意图,说不定随时都会被处死,而杨溥不以为意,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经史诸子读了数遍。直到明仁宗即位,他才被释放出狱,升为翰林学士,后任太常卿。宣宗即位后,他被召入内阁,与杨士奇共掌机务。他是“三杨”之一。与杨士奇、杨荣一样,历仕四朝,为朝中元老。

杨溥质直廉静,胸无城府,以操行见称,平时在朝中,能够平心处事,朝中诸臣都对他十分叹服。当时人评价“三杨”,说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而杨溥有雅操,都是人所难及的。这种评语,甚为恰当。即从下面所记这件事,也可见杨溥“雅操”的一个方面。

杨溥官至宰相,声名、权势显赫。于是拍马奉承、扯顺风旗的人自然就多起来。有一次,杨溥的儿子从家乡进京,一路所经之处,州、县官无不殷勤趋奉,待若上宾。临行时,还赠送钱财礼物,无所不用其极。独有江陵范理,毫不理会,丝毫也不肯拍马奉承。杨溥的儿子进京以后,特意将范理对待自己的情景告诉杨溥,满心指望父亲能找个机会,整一下江陵县令范理,给他出出这口气。

杨溥听到这事后,不但不责怪,反而非常赞赏范理,认为范理才是真正的好官。后来,他又进一步了解到范理确实非常贤能,便将刚做了八个月县令的范理,提拔为德安知府。

范理当了德安知府,一些好心人便劝告他,说是按理应该写封信给杨溥,表示表示感激之情。范理果真不愧为一位刚直不阿的官员,坚持不肯给杨溥写信。他对劝他的人说:“杨丞相是为朝廷用人,并不是对我有什么私情,我为什么要写信感激他呢?”

(《明史?杨溥传》、《清言》卷三)@*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亚洲巡演归来 神韵世界艺术团返抵纽约

【故国神游】党争纷纭国是改 岿然始见士大夫

大学教授:神韵以正面视角展现中国

(大纪元匹兹堡记者站报导)2016年5月11日晚,纽约艺术团在美国宾州匹兹堡本尼德表演艺术中心(The Benedum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的终场演出圆满落幕。神韵艺术团精彩的演出所展现的深邃的内涵带给大匹兹堡地区主流观众灵性的启迪,来自西弗吉尼亚州Bethany大学的两位教授称赞神韵演出充满正能量,表示被演出震撼。

神韵展现真实中国 中国人非常值得尊敬

商学教授Anju Ramjee从印度来美已有30多年了,她对神韵演出非常期待,几个月之前就买好了神韵票,几年前还访问过中国,她兴奋的说:“当我看到神韵要来我们这个地区,我非常激动,赶紧去买了票,我们非常期待看这个演出。”Ramjee教授曾访问过中国。她表示神韵演出完美无瑕!她激动的说:“噢,太棒了!演出真的棒极了!我们真的太喜欢了!我在中国期间从未看到过这样的演出,演出中展现的关于法轮功的故事,我觉得非常、非常引人入胜,我觉得非常、非常的正,非常、非常的好,制作得非常完美!”

神韵所展现的中华五千神传文化让两位教授非常激动,感动不已。Ramjee教授表示:“中国的形象在现今世人的的眼中是很糟糕的,世人已忘记了中国有古老文化,神韵再现给世人辉煌的中华古老文化,这里有太多的东西等待世人去汲取了,世人需要打开心扉尊重不同的文化。外界无法说清中国,对中国的描述使除了让你感到负面外使你无法看清中国,神韵以非常正面的视角的展现了中国,展现了非常真实的中国。让世人看到中国人是心地非常善良的人,非常值得尊敬的人。”

Ramjee教授表示神韵演出升华人的精神。她说:“我觉得这个演出让你明白怎样看事物的内在,内在比所有物质财富和物质世界更重要,这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看神韵对人类的文明有了新的领悟

与Ramjee教授在同一所大学任教的语言学及世界文明学教授Joseph Lovano表示,今晚的演出绝美,超出了他最具想像力的梦,感觉就像在天堂。每一个节目都让他震撼,都在向他讲述著故事,尽管他不懂中文,但他不觉得今晚的中文对他来说象外文。演出让他的内心感到幸福。

他说:“对我来说太神奇了,你不需要懂中文,但我能分辨词句,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象外语,这对一个语言学家来说太重要了。舞蹈、编舞、色彩、场景等各方面,真的是超绝美丽,每一个节目都让我震撼!都在对我讲述著(故事)。超出了我最具想像力的梦,让你的内在感到美好,让你的内心感到幸福。还有乐团、各种乐器,美得无与伦比。” 他说:“那舞蹈、那音乐、那色彩,你觉得你就在天堂!”

神韵演出所展现的五千中华文明让Lovano教授深感震撼。他表示,今晚让他对人类的文明有了新的领悟。他说:“我刚刚和Anju说,这就是我们来自的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世界的文明像是在一个坚果壳里,如果我们不是来自那里,我们今天不会出现在这里。我教授西班牙文明、拉美文明课程,我回去要告诉我的学生全世界不同的文明其实是相连的, 缺失了哪一点都会不完整,这就是今晚我领悟的。作为人类,我们是一个整体,这真的是一种美好殊胜感受。”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夏晶

本文标签:,

匹兹堡音乐人: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着迷

5月10日,资深音乐人David Pressau(左),以及来自匹兹堡、现就读于南卡哥斯达黎加卡罗莱纳大学(Coastal CarolinaUniversity)表演系的学生Gavin Carnahan对当晚的神韵演出赞不绝口。(新唐人视频截图)
5月10日,在匹兹堡高中教授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20多年的David Pressau(左),以及现就读于南卡哥斯达黎加卡罗莱纳大学(Coastal CarolinaUniversity)表演系的学生Gavin Carnahan对当晚的演出赞不绝口。(新唐人视频截图)

(大纪元匹兹堡记者站报导)神韵纽约艺术团在美国宾州匹兹堡本尼德表演艺术中心(The Benedum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举行的首场演出于5月10日晚圆满落幕。在匹兹堡高中教授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20多年、基督教声乐合奏“一个声音”(Christian Vocal Ensemble “ONE VOICE”)的创始人兼指挥David Pressau,及来自匹兹堡、目前在南卡哥斯达黎加卡罗莱纳大学表演系的学生Gavin Carnahan对当晚的演出赞不绝口。他们表示神韵完美的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喜爱表演艺术的Gavin Carnahan对当晚神韵精彩演出表示惊叹,他说:“演出太完美了,一切的一切,编排的完美无瑕,服饰华丽,天幕壮观,所有的一切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是非常非常绝美的作品。”他表示从演出中学到很多,他说:“演出绝对的华丽壮观,我的意思是我从这个文化中了解了很多事情,舞蹈中的翻腾还有很多技巧都来自中华文化,这非常神奇,我之前一点也不知道。”

神韵艺术团中西合璧的交响乐乐团更是让Gavin Carnahan连声称赞说:“交响乐团很壮观,我喜欢那位女演奏家演奏的那个弦乐器,只有两根弦,演奏动人心弦,我之前从未见过,还有钢琴伴奏的那位钢琴家,演奏的美极了!整场演出大气高雅,诠释了(中华)文化的特色。非常细致,非常深刻,完美的展现。我不知道如何形容。”

David Pressau表示,他钦佩神韵舞蹈演员的高超的舞蹈技巧,整齐划一完美的配合,他说:“我多年前也是舞蹈演员,当你看到他(她)们(神韵舞蹈演员)的高超的舞蹈技巧,整齐划一的步调,完美的配合,很明显那是通过多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到达如此的完美。整部作品,每一个细节都令人着迷,尤其是舞蹈,所有的舞蹈如此的精致,看到民族舞的时候,我几乎从座位上站起来了,我想和他们一起跳,太棒了!”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夏晶

 

 

本文标签:,

古人尊师重道的故事

文/宇祥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伦理、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尊师才能重教。古人尊师敬师的事迹不胜枚举,以下举两个例子。

子游重师道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系春秋时孔子为数多达三千人的弟子群中唯一的江南学生。孔子以传承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弘扬道义匡世济人,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即使身处逆境也矢志不渝。子游自幼仰慕圣贤之道,二十二岁时从吴地不远千里前来鲁国拜师,时年六十七岁的孔子高兴地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子游果然不负师望,学成后南归,“道启东南”,传播中原,为江南文化的繁荣、民风的教化做出了贡献。

子游学习勤奋,在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下,首先专心致志地攻读了《诗》、《礼》之学,不久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对忠、孝、仁、义的理解不断深化,日臻完善,在刻苦钻研的同时,躬身力行,在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中都尽力学以致用;在遇有疑惑不解时,总能勤学多问,学业不断精进,孔子称赞他:“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一次,子游跟随孔子去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子游忙问何故,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古时大道昌明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孔子向子游描述了他心中理想社会的美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话给子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子游在鲁国任武城邑令,在任上,他时刻不忘孔子的教诲,以“仁爱”治理武城,深得百姓的爱戴。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武城,听到城中处处有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于是笑着对迎接他的子游说:“治理县城也用教化吗?”子游恭敬地回答:“您给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孔子听了甚为嘉许。子游倡办教育,以乐化民,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武城得到大治,史称“武城弦歌”,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典范之一。此后,“弦歌之声”在当地久久相传,百姓安居乐业,人才辈出。

孔子还问子游说:“你在这里见到什么人才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称赞澹台灭明公正无私,品行端正,不阿谀上司。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

子游视师志为己志,弘道济世并倡导“礼乐”之风。孔子去世后,子游又与同门仲弓、子夏等一起编定了《论语》的初稿本,及时地为“述而不作”的恩师记录下了其言论、学说、思想、事迹。他后来辞官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教人育才,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他在楚地讲学时,传播道德理念,宣传孔子倡导的礼乐之仪,带领随从学生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雅乐——《韶乐》(古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人们听之皆受到感化。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当地仍然“绕梁三日而不绝”,后人传颂,影响深远。(选自《论语》《礼记》

汉明帝敬师

汉光武帝为太子刘庄选老师,想选求一位品德高尚、通晓经籍之人,虎贲中郎将何汤推荐了自己的老师桓荣。桓荣常在江淮一带教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

何汤在老师入朝第一天便提醒他说:“治学与为官是截然不同的。治学讲究严谨、认真,而为官却在乎通融、应变,老师有此机遇,当不可太固执了。皇上虽为明君,却也喜欢奉承喜言,太子更不可得罪,老师不要对他过于严厉。”桓荣听了不高兴地说:“你为我的学生,难道还不了解为师吗?为师一生治学,最爱君子之道,本无意为官。今见天下大治,天子圣明,这才应召的。你为官不久,竟学会了官场的权术谄媚之道,还以此教我,我真为你感到痛惜啊!”桓荣于是辞官,光武帝不准,和桓荣交谈后,光武帝连连称赞他讲得好。

太子刘庄向桓荣学习《尚书》等,对老师一直很尊敬。九年后,由于桓荣的悉心教导,刘庄成了当时出色的经学家之一。桓荣见太子经学有成,学业精进,喜在心头,却要求辞去太子师傅的职位,几次上疏说:“臣有幸得在帷幄,讲经几年,但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现在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通明经义,这真是国家的福祐,天下的幸运。臣理当辞归。”有人劝他不该请辞,且说:“为太子之师,此乃荣耀之本,他日太子登基,其荣更不可估量。他人求之不来,你何以轻轻弃之?”桓荣回答说:“似你多思,我又何以能任太子之师呢?正因此职荣宠,我才不敢恋据。”

太子刘庄后来即位,为汉明帝。明帝深敬桓荣,“犹尊桓荣以师礼”,尊敬老师一如既往。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请桓荣面向东面而坐,因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此即“西席”的由来,因此后来人们亦将老师尊称为“西席”。明帝为老师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在老师坐定后,为他设几杖,明帝亲自手捧经书,带着百官及学生侍立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听桓荣讲解经义。在学习中,有人向明帝请教,他总是很谦逊地说:“太师在这里。”

明帝每次去登门探望老师,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辇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闾中人们看到这种情景都肃然起敬。遇到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问或亲自到他家问安,进门后,有时拉着老师的手,流下眼泪,安慰老师要静养,争取早日康复,并赐给他床茵、帷帐、衣被等,好久才离开。诸侯、将军、大夫等问病者,不敢乘车到门,皆拜于桓荣床前。桓荣去世时,明帝穿上孝服,亲自临丧送葬。(选自《后汉书》《资治通鉴》)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不敬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古之先哲圣贤以身作则,虚怀若谷,其尊师重道的风范堪为后世楷模,令人敬仰。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

【文化论坛】神传文化:孔子贵天道(图)

作者: 智真


虽遭受挫折,但仍坚定地追求真理。(图片)

古人认为,上天主掌一切,天道规范一切,华夏传统是承天理而来,坚守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宣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为后世做出了楷模。

圣人之道

在传统理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指人们遵循“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说:“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孔子感悟到天道具有成德、生物、光明的性质和生生不息的力量。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做人要不断充实道德,才能知天事天,等待天命,才能够做到安身立命,如他在《大学》中所指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奉行“三无私”的精神。他推崇先古圣王所行之王道,如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即为政者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这也是儒家所讲的“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礼”为核心,提出“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才能身正令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在人际交往中,他强调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认为君子要以仁存心,宽以待人,行仁义于人。敢于坚持正道原则,才能使一切归于天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孔子重视道德、礼仪的教化功能,指出德教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去深沉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感悟宇宙之奥秘,及如何关爱他人的重大道德问题。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地永远追求真理,而不是陷溺于利欲之中。孔子整理古籍,删订六经,并以其教导,正如他在《礼记?经解》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孔子的志向抱负

孔子抱着济世拯民之志,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忧虑,他所关心的是道义的流行和推广。

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学而》)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怎样呢?

还有一次,孔子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

在孔子的心中,弘道是为了完成上天所赋予的责任,所以他必须去做。他要对于天负责,对民众负责,对自己的志向负责。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也是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

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

孔子宣导“仁义礼智信”,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伦理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成为士大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每一个时代的在立身处世上都有一把良心尺度。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妒嫉害人不浅

李楚李元昌看到太子妒嫉他人,不规劝,反而奉承,结果,不但害了太子,也害了自己。妒嫉害人不浅啊。(图:薯饼/大纪元)

李元昌看到太子妒嫉他人,不规劝,反而奉承,结果,不但害了太子,也害了自己。妒嫉害人不浅啊。(图:薯饼/)

的李元昌,是唐高祖的第七个儿子,在梁州担任都督,颇有违法的行为。亲手写下诏书责备他。李元昌不自责,怀有怨气。

李元昌知道太子李承乾妒嫉魏王(李泰)得到的恩宠,于是与太子李承乾互相托付,图谋不轨。

贞观十七年,事情败露。唐太宗不忍加以诛杀,特地赦免他死罪。大臣高士廉、李世勣不肯奉旨,请求依法处死李元昌。唐太宗无奈,只好赐李元昌在家中自尽,李元昌的妻子、儿子被籍没。

看到太子妒嫉他人,不规劝,反而奉承,结果,不但害了太子,也害了自己。妒嫉害人不浅啊。

(《旧唐书?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史】秦皇兴水德 圣功被千秋

作者:柳笛郑国渠的现今位置(Kmusser/维基百科)

郑国渠的现今位置(Kmusser/

七月流火,十月陨萚。火运将逝,水德渐生。天地运行有其定数,人事代谢亦如此。及至嬴秦代周,便如天降洪水,瞬息间席卷大地享国八百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即位二十六年之际,赫赫宗周曲终人散,赳赳大秦随即登场,开启了中华绵延两千年的帝国时代。

东周末年,齐人邹衍以“五德终始”学说行于列国,认为五行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彼此间相生相克,推演至人世便体现著朝代之更替与王权之兴衰。而朝代之继承者,也必须符合五行之德,才能成为上天选择的新主,即顺天意、行德政。

在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时期,天现螾蝼之祥,土德大盛。及至夏、商、周三代,人世间木、金、火德依次而兴。再推演下去,能够取代周朝的,则应是彰显水德的新朝。纵观中华历史,有德之君,可创千秋功业;无德之君,仅能称霸一时。战国七雄并立世间,攻伐不止,最终是勤政修德的秦始皇,成为受命于天的新君,亦成开天辟地、四海统一之壮举。

郑国凿渠 水德之始

水有养育生命、浸润天地之德。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不约而同赞美水德:孔子观水,大遍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老子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几于道;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水象征着遍生万物、甘居卑下,无为而治却又无所不胜的特性。

《史记.封禅书》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原来秦朝之盛,早有天象预示,及至始皇勤修德政,方将此祥瑞之兆化作历史的一段辉煌。

公元前246年,秦国的东临、韩桓惠王为求自保,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始皇,修建一条引泾入洛的水渠,灌溉农田。这一年是秦王元年,秦始皇十三岁之时。这条运河,工程浩大,非一朝一夕之功,韩王正欲借此欺瞒秦国幼主,消耗秦国人力财力,使其无力东伐。当水渠修到一半,睿智的秦王发现了韩国的“疲秦”之策。郑国供认不讳,更以“渠成亦秦之利也”,请求继续施工。他用十年的时间为秦国修筑东西长三百余里的“郑国渠”,利用泥沙含量较大的泾水,灌溉关中土地四万余顷,每亩收粟一钟。从此,干旱贫瘠的关中土地皆化为膏腴沃野,秦国反而愈发富强。

郑国渠不仅助秦繁荣农业,在百余年间发挥灌溉效益,更开启了引泾灌溉的范例。秦之后,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在此完善水利设施,即使在今天,它们依然造福华夏儿女,是真正功在千秋的善德之举。

再回到两千年前的秦国,面对异国阴谋,少年秦王已拥有帝君风范,能够克制私怨,甘愿舍一时财富,换万民福祉。他为国为民,同样推贤让德,将水渠以“郑国”之名传世,这又是怎样的广博胸襟。有舍的胆魄,方有得的容量。郑国渠或许为韩延数岁之命,却助秦开创不世之功。

涓涓流水,似智者仁风。当郑国渠之活水淌入关中干涸的土地时,秦之水德,无论从表象或是内蕴,都渐次蔓延开来。

振兴斯文 尊儒先河

儒学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但在春秋末年,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他所弘扬的仁者爱人的德政理念并不为各国君主所重。这种备受贬抑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战国末年。

《史记.儒林外传》载:“(孔子卒后)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其后,孟子、荀子等圣贤遵孔子之学,并加以润色,以才学显于当世。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却应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承袭秦制的大汉,在尊儒这点上,却是近袭始皇之遗志。

东周时期,在孔孟之乡——齐鲁大地上,儒学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秦始皇时,来自齐鲁的文人已能够参议政事,用儒家重仁孝、重的德政理念在秦王宫产生影响。早在秦王十年,齐客茅焦以儒家事亲以孝的伦理观向始皇进谏,言辞入情入理,从而获始皇器重,位列上卿,走入宫廷。

在秦始皇之前,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的制度,及至始皇称帝,国家才开始设立由儒生担任的博士一职。博士是起源于战国的学官,在秦汉时代属于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古今史实的咨询官,秦朝博士就多达七十人。公元前219年,即帝国成立的第三年,秦始皇出巡东方,上邹峄山,欲颂秦之功德,征选齐鲁儒生七十人为博士,商议封禅祭祀事宜。

之后,秦始皇身边也多次出现儒生博士的身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设宴,七十位博士祝酒贺寿,齐博士淳于越上前议政,请秦始皇恢复三代以来的分封制;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命博士做“真仙人诗”,被之管弦,四方传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经过吴地时,梦与海神交战,延请博士为他占卜解梦。虽是几条零散记录,却可看出儒生已走进帝王生活,渗透秦朝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周人重礼乐,儒学兴起于东周以来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毕生孜孜以求的便是维护西周尽善尽美的礼仪体系。及至秦始皇,同样遵循儒家崇尚礼制的传统,在统一六国后,掌握每个国家的礼仪,去芜存菁,依据古法创制了一套秦朝礼乐。秦始皇优待儒生,也是秦朝人尊重儒学的表现,即使在秦二世时,宫里仍有儒生博士在活动。到西汉之初,秦末的一位博士叔孙通还为高祖刘邦制定一整套宫廷礼仪,他制礼的依据便是古礼和秦仪。

若要追溯尊儒的帝王,秦始皇作第一人,当仁不让。在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秦始皇不仅功不可没,更有开先河之意义。

海纳百川 垂范后世

水之性宜静宜动,静流时润物无声,滴水穿石;奔涌时喧豗浩瀚,涤荡尘秽。秦始皇为政,更有气势磅礡、所向披靡的一面,将水之威德展现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37年起,始皇亲政,重用尉缭、李斯等文臣,制定平天下之攻略;调遣王翦、王贲等武将,发起东征之义战。秦始皇曾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一个“苦”字,道尽他对百姓频遭战火的悲悯。秦始皇兵加四方,不为称霸诸侯,也不为雄踞一方,而是出于医治社会弊病的善念,解天下于倒悬。彼时,秦国国富兵强,秦人文武相济,五行运转的帝王之像逐渐向秦国昭示。故而秦始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倾十七年之力便圆满完成了统一六国之战。

秦始皇承上天之水德,负育生万物之使命,虽然终结了乱世,仍需继续勤勉政事,为后世子孙实现太平盛世的愿望。他吞二周而降六王,建立的国家是全新的,面临的阻力也是全新的,没有先贤的经验供效法借鉴。因此,他的勤政达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天下大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载:秦始皇批阅奏章,“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时的文字皆书于竹简,秦始皇手中的奏章,都是用秤计算重量,每天要看够一定重量的文章才肯休息。

他统一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立大一统帝国。秦始皇议帝号,废谥法,置郡县,开疆拓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创举,犹如一股股洪流席卷中原大地,激荡著新的生机。为了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他还把“水德”渗入在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水在四时对应冬季,故改正朔,以十月为每年伊始;水在五色中对应黑色,故易服色,以黑为尊;水在八卦中对应第六位“坎卦”,故国家与数字有关的制度皆是六的倍数。

黄河之水天上来,既是顺应水德,秦始皇还将黄河更名为“德水”,向他治下的臣民宣告著秦朝之德,犹如这滚滚河水,奔流不息,盛大无双。后代圣明君王,无不继承秦制,行德政、平天下;后代臣民,也都奉行忠贞仁义的儒学观,辅佐每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延续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国模式,是秦始皇留给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财富。

秦始皇执政三十七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诸多前所未有的举措,他和他的秦朝在历史上的奠基之功,惠及无穷,直教人由衷赞叹:大河汤汤,四海洋洋;始皇之德,万古流芳!◇#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