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

百年梦醒(八): 形成以验证 #善恶有报 规律为核心,多种记载相互配合的证实体系

tian.jpg
接前文

文:敬谢恩 来源:正见网

(七) 形成以验证善恶有报规律为核心,多种记载相互配合的证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的各种文字载体相互结合,所记载的信息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形成系统信史制度的国家。除了国家设置、承认的史官负责记录、形成正史之外,还有其他民间的记录汇编等等,被称为野史。街巷闾里等等对人们善恶是非的评论、对每个人逸闻趣事的传述等等,往往通过文人的笔记等流传给后世。佛道等修炼人的则通过门徒、居士、大众的传述,逐步被记录为文字。这些文字资料相互结合,所留下来的信息非常丰富。

由于中华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已经确立了注重修德的传统,所以导致中国人在记载以上各种文字资料、历史信息的时候,也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在围绕着一些最根本的人生问题,例如:善恶有报的规律是否兑现?如何兑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辨别?上天的意志到底是什么?由于这种文化的引领,导致中国人的上述各种记载总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各自反映着上述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就导致中国传统的正史、野史、笔记、乡里评判、民间传述、修炼记载等,在客观上恰恰都是对善恶有报规律的验证、证实;而且构成了一个相互印证、相互证实、相互补充的系统。

这种记载方式和验证系统的存在,致使中华民族对善恶有报的信仰更加扎根在鲜活的现实与丰富的历史中。所以,这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正在把自身的根基扎的更深厚、更牢固。

(八) 天象、占卜等超常神奇应验,不断启示天命、命运、命数的存在

中华文化中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占卜、预言、术数等,其预测被历史证实。中华自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天官、负责观测天象,根据天象变化预言人间未来的变化。这方面的各种信息和验证与否,都被十分郑重的记录在史书中,提供给未来人们作为验证所需。另外,中国自古也存在各种占卜、其他术数,都是对未来进行预先的解说。在商代,几乎每件事情都占卜,而且还要记录事后是否验证。周朝之后占卜的数量大大降低,但也是会记录其是否验证。中华历史确实出现过许多高人,其占卜、预言的结果十分准确,被历史证实。

由于许多高人能够通过观测天象、占卜、释梦等方式作出准确的预言,这就等于不断向中华民族、所有人提醒:宇宙中存在天命、天意;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所理解的善恶有报的规律。由于这些高人、准确预言、准确占卜等现象的反复存在,所以使中华民族的根基扎的更深、更牢固。

(九) 历史上出现众多的修道人、修佛人,其修炼成就证实了神的存在

在“善恶有报规律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思考探索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神”的存在。因为“神”是更高级生命,具有超常能力、能够洞察生命的善恶和行为;然后还具有公正心和慈悲心,能够严格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同时还有无量的智慧,能够平衡无量生命相互关联的转生、一个人自身的善恶祸福报应、家族传承中的善恶祸福报应、整个社会的交叉平衡和有序运转,等等。因此,“神”的慈悲、能力、境界、智慧、品质等等,是宇宙中善恶有报之规律是否真实存在、是否能够兑现的核心、关键。

由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于“神”之认识不是以人格神为基础、而是以高度的理性为基础的,所以在中华文化的环境中,“相信神”、“有神论”几乎就等于“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善恶因果”。反过来,“无神论”、“否定神的存在”就等于“不相信善恶有报”、“不相信善恶因果”。

那么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否相信神、如何相信神呢?在中华历史进程中,宇宙天地给中华民族、中华世人以很多的机会,能够目睹、听闻众多修炼者、神佛的风采,从而使人相信神的存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名有姓、确确实实的神迹。这些神迹的存在与超常,以及对这些神迹的多方面记载,还有许多神迹跨越历史的遗留,都给中华民族从多个方面证实着神的存在、修炼的存在。

由于能够证实神的存在,证实修道、修佛的真实不虚,所以中华民族对于善恶有报之规律的信心也就更加得到了巩固。这也是宇宙天地对中华民族的更深福佑。

(待续)

小叔子 #过阴 看到去世亲人的情况

tian.jpg

文:大陆大法弟子 来源:正见网

我丈夫修炼大法后做了很多证实法的事,但是他一直不重视实修,各种人心很多,身体出现病业假象(肝癌),当作病去治,最后于二零一五年正月初三去世。他咽最后一口气时,我两岁的孙子说爷爷走了,问他看到什么了,他说“爷爷嗖的一下走了”,同时用小手指着爷爷的头顶部位迅速向上一指。

丈夫咽气的时候,我的小叔子(丈夫弟弟)也在旁边,小叔子能过阴(到阴间),马上躺在床上并告诫其他人不要打扰他,小叔子元神到了那边很快追上丈夫,把丈夫领了回来,丈夫元神围着床转,就是上不去身体,小叔子就用力一推把丈夫推上去了,这时丈夫张了张嘴眨了几下眼,我在旁边说“要醒了要醒了”,但是最后丈夫还是走了。小叔子说因为丈夫身体坏了,回不去了。

在丈夫去世三十五天时,按当地风俗要烧“五七”,当天晚上大儿子半睡半醒时老伴的元神出现了(只有我两岁的孙子能看见他),跟我大儿子说“这些天我一直未走”,儿子说:“我给你烧的纸钱你收起来了吗?”丈夫说:“我没去那边,都让别人抢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大法,大法是真的,我后悔没好好学。”儿子告诉我这件事,我来到这间房间(看不到他,只听到声音)说:“你现在知道后悔了,当时说你别当作是病好好过关,你就是不听,现在你不走不行,阴阳两重天,你该到哪儿就去哪儿吧。”他就暂时离开了。

他并没有真的离开,大儿子和儿媳也学炼大法,但是不精進早晨不起来炼功,丈夫一大早就去推我儿子和儿媳,叫他们起来炼功,让他们精進起来。儿子和儿媳真实的感到有人推他们,也能与丈夫对话,我就包了一盘水饺告诉他:“你吃了饺子赶快走,不走不行。”他就走了,以后一直未出现。前几日孙女在梦中看到爷爷来了,站在门口不進来,孙女问他:“爷爷,你怎么不進来呀?”丈夫说:“我不進去,你奶奶不让我来”。我和同修交流后悟到他有心愿未了,于是就口述让同修整理后发到大法网站,了却他的心愿。

我的二儿媳刚学大法时间不长出现了病业状态(肾衰竭),在医院做透析,很快人不行了。医院放弃治疗准备推出去时,我叫上几个同修和儿子围着她喊“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她猛的一下坐了起来,长出一口气说:“我可好了,你们喊我,我都听得见,越喊我就越舒服,最后一股力量一下子把我推了起来。”然后儿媳自己穿上衣服跑回了家。

但是,当天晚上她对这一切又产生了疑心,说:“我就能真能好了?没病了?要是再犯了怎么办?”然后就开始不舒服,闷得慌,自己不放心要求去医院,儿子只好把她又送回医院,一年后去世了。

儿媳去世时,我小叔子在家听到消息,来不及赶到我家,就躺在自家床上,元神离体追了上去,追上了儿媳劝她回去,怎么劝儿媳也不回去,儿媳说“生病做透析太痛苦了,我不回去了。”小叔子就问:“我有一个疑问,是不是你公公婆婆对你不好虐待你,你才不愿意回来,还有你女儿怎么办?”儿媳告诉小叔子并拜托他捎信回来:“公公、婆婆修炼大法做好人,他们对我太好了,我的女儿我很放心,我婆婆对她比我对她都好,我去世前无法说话,你回去替我好好谢谢公公、婆婆。”小叔子过阴回来后,马上赶到我家,开门当着一大家人(包括儿媳娘家人)宣布这件事,亲家一家人也都很认同大法和我们。小叔子以前对大法不认同,一开始还怀疑我们对儿媳不好,通过这件事情改变了对大法的态度,他在大集上摆摊卖东西时还帮着大法弟子发护身符讲真相

前些天,我梦见儿媳,她在梦中说“妈,我来给你过生日”,我醒来后一想,这一天还真是我的生日,我自己都忘了。

#南北朝 #诗人 沈约遇见 #仙人 的罕见史料

tian.jpg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沈约(公元441~513年)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梁朝吴兴武康人,字“休文”。他幼遭家难,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曾因拥立梁武帝有功,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后转左光禄大夫,为人不争名利,后因触怒武帝,受谴而死。他曾写过一首名为《前缓声歌》的诗。这首诗被归类为“游仙诗”。游仙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类型,是以遇见仙人、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之统称。

元朝有一本书叫《女红余志》,作者是元朝女子龙氏。她的丈夫给妻子写的书《女红余志》作序,称:“细君(夫人)龙氏”,“家多异书,夫人龙氏细阅之”,并选了其中四十多条记录下来,才写成《女红余志》这本书。《女红余志》书中记载了某首游仙诗的序言中说:有“仙童降于郊,進余以琼浆,味甘如饴,腾空而去”,因此此诗中才有“琼浆且未洽,羽辔已腾空”之句。

笔者查阅古诗词,发现“琼浆且未洽,羽辔已腾空”这句诗正好出自于南北朝诗人沈约所著的《前缓声歌》。但相关书籍中均无《前缓声歌》序言部分。也就是说《前缓声歌》的序言已经失传,但在《女红余志》中保留了其中的一句话“有仙童降于郊,進余以琼浆,味甘如饴,腾空而去”。

也就是说,诗人沈约曾经真实的遇见仙童,仙童赐给他琼浆“味甘如饴”,之后仙童“腾空而去”,因此沈约才创作了《前缓声歌》这首游仙诗。可见古代许多游仙诗并非作者的想象,而是真实的神奇经历

资料来源:《女红余志·琼浆》、沈约《前缓声歌》

原文:游仙诗序云:“有仙童降于郊,進余以琼浆,味甘如饴,腾空而去”。故其诗有“琼浆且未洽,羽辔已腾空”之句。

原文:沈约《前缓声歌》:羽人广宵宴,帐集瑶池东。开霞泛彩霭,澄雾迎香风。龙驾出黄苑,帝服起河宫。九疑轥烟雨,三山驭螭鸿。玉銮乃排月,瑶軷信凌空。神行烛玄漠,帝旆委曾虹。箫歌美嬴女,笙吹悦姬童。琼浆且未洽,羽辔已腾空。息凤曾城曲,灭景清都中。隆佑集皇代,委祚溢华嵩。

#端午节 、 #屈原 与《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tian.jpg

文:童欣 来源:正见网

第二十四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名句赏读大家看一下屈原的一些名句,他的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一般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就是那种坚持追求真理,他知道这种追求真理之路的漫长。但是他是对的,他是正的,所以就要追求。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修是长,“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长路,追求真理之路就是那样漫长。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其实充满艰难困苦。那么“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今天很多人不好解释的,路应该是前后的,其实这里面很有意思。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常道是前后走,远近走,那么真理之路,生命的升华之路,其实是上下走的。咱们要详细读《离骚》,里面说的非常清楚,他真的下到地府里去了,他上到了南天门的,他都看到南天门了,他想要進去,只是门不给他开,为什么不开门呢?他很纳闷。所以我们今天看就能感受到那种真实,他不是编的。应该是他的使命没完成吧,还得写《离骚》,还不能回去,他又下来了。就是说屈原真的是上下求索。我们平常这种物质的路是前后走的,远近走的,而一个生命升华之路、真理之路是上下走的,要往上,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大家再看这句,明白他的意思吧,“长太息”经常叹息,“太”本来就是叹息,叹息还太息。“长太息以掩涕兮”鼻涕眼泪的,涕过去是泪。那么就说为什么那样哭?那么痛苦。“哀民生之多艰”,就是这样,不是为自己,我丢了官了,还是我没挣到钱了,“哀民生之多艰”!大家想想,所以过去坏人给这些聖贤扣了一个大帽子,叫愚忠,所以现在不祭奠这些聖贤,为什么?说古代皇帝都是封建地主头子,都是剥削阶级,这些帝王都是地主头子,楚国国君不就是奴隶主头子吗?屈原还替他说话,就扣了一个愚忠的帽子。

实际上岳飞不是愚忠,岳飞他是心忧天下,他是坚持真理。屈原也不是心在楚国,他是心在天下,甚至于他们这些人心在千秋万世。这些给聖贤扣上愚忠帽子的人,好像岳飞多忠于南宋的赵构,赵构值得他那么忠吗?不是,岳飞心在百姓,心在天下,心在身后千秋万代。屈原真的就忠于楚怀王吗?不是,他对真理的坚持,他是“哀民生之多艰”,而这种“民生之多艰”历朝历代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二十五集、虽九死其犹未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诗跟前面类似,九死未悔这样一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死九次都不后悔,何况死一次。其实还有其它的句子。“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变心、从俗,刚才说像人家一样。“故将愁苦而终穷”一辈子倒霉,一辈子发愁,一辈子苦,一辈子穷,一辈子不得志,但是我也不能变心从俗,这是自己坚持的,“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刚才说影响了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对真理的坚持,这种人格,九死未悔,大家想想投江算什么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坚定性,没有一个人相伴的时候,自己也坚定这种真理的信念。那么后来贾谊也好,李白也好,陆游也好,是不是就有他这样一个聖贤来相伴,就从他身上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贾谊也好,司马迁也好,认为不是自己很孤独,还有一个朋友——屈原。所以他们就会更感受到屈原精神的力量,那叫独领风骚。所以独领风骚本来是从文艺角度说的,实际我们说人格角度,屈原给大家的人格榜样力量,也是独领风骚。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就这个世道浑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大家想蝉,轻如蝉翼,那么薄,却变成最贵重的东西。“千均为轻”,这不是颠倒黑白了吗?世道颠倒了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家想想“瓦釜雷鸣”,釜是什么?锅,破瓦片子,吧叽吧叽响。这个小孩子敲着瓦片玩儿还行,那要在国家级的大剧院里面、影视里面,都是这破瓦片子,搁那儿劈哩啪啦,雷鸣一般的噪音,多污染啊。大家听过黄钟大吕,“咚”,这一声洪钟多么悠远,多么清凉,让人振奋,使人清醒。完美的唐诗宋词等,世界称颂,而现在拍马屁的东西被吹捧,典型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当高官,那些贪污分子,那些小人,那些行贿受贿的,不断得到高位。贤士却离这些名利很远,这不是一个颠倒的社会吗?当然咱们讲《八卦》的时候说过,所谓后天八卦有一个阴阳颠倒,就是上面跑下面去了。所以这里脏也有好处,就是能造就出一种伟大,就是荷花、莲花的高洁。就是用泥给你弄脏了,看你的反应,但实际上现在比过去坏无数倍。泥是脏,但是你不能拿硫酸,要是硫酸浇到荷花上不得烧死了,现在下毒了,所以今天都不是一般的脏泥,泥是黑,所以那个理就走到尽头了,极端败坏、变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