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星期六

传统文化故事(一)求道(6):太极祖师张三丰

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为派开山祖师。

《明史·张三丰传》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因为他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他身材高大,“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只穿一件道袍,一件蓑衣……有过目不忘之才,浪迹天涯,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

由于张三丰神名噪起,朱元璋曾几次访寻,均未果。他儿子朱棣也早闻张之大名,只是无缘得见;登基后多次派人寻访也没有找到。后来他下命令,派侍读学士胡广去找,并带去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张三丰收到朱棣的书信后,答诗一首托弟子孙碧云转交朱棣: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皇帝乃九五之尊,拥有海内,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长生。张三丰在此信中给永乐皇帝开了一个长生的妙方:“澄心寡欲”(心要干净,欲望要少)。永乐帝得到神人的指点,十分满意。

永乐十年,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多年,在武当山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花费以百万计。建成后,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看守。

张三丰著述甚丰,诸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等,皆被后代修道者所推崇。他最杰出作品当称《无根树》丹词。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长久。在世,生老病死,百虑忧心,百年岁月,转瞬即逝,如树之无根也。张三丰作此丹词二十四首,以“无根树”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耳。

下面是《无根树》的第一首: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丹词开宗指出人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漂泊的小船,时常处在危险之中,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及时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

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功法,注重内修,动作沉稳,神意悠然,刚柔相济,以静制动;既可搏击,又可长生。现在全球研习太极的人非常多。大家在国际上经常看到太极比赛、大型太极团体操表演,表现太极的影视剧也很多。太极越来越火,但离当年张三丰的真传却越来越远,已变成了太极操,既难实战也难长生。人们:近代太极“名家”平均寿命只有70岁左右,这离“观耄耋能御众之形”相差太远。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起,很多人以为就是炼功(做动作),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炼动作是次要的,修心性才是主要的。道家经常讲“清净无为”,其实就是指修心。修炼者只有重德修心性,才能提高层次。试想,那些名利心、争斗心强盛的“名家”,他能静的下来?怎么能长功?有些人连最基本的要求——“澄心寡欲”都做不到,谈什么修炼?怎么能长生?

还有的人在名利心的作用下,或迎合时尚,或标新立异,随意篡改太极动作,胡乱编一些东西骗人。真传功法里面都有玄机,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你哪怕改动一点,就不是那东西了。正宗的太极已经失传了,令许多有志真修者扼腕叹息。

更新:2017年7月22日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4-二格鸣冤-乡试列榜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珍惜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的爱与严格管教,都要有个度。中国人早就留下中庸之道的智慧,认为过犹不及,不可走极端。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过度爱护,一味地有求必应,求得孩子顺心如意,无理性地全力支持就是溺爱,孩子会变得自我,不知感恩;但是走另一个极端,也同样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逆反或自卑无主见。

面对女儿的要求

我家小女儿正值小学三年级,很喜欢用纸壳箱手工自制玩具。今年暑假,她又要做这种玩具,而且要花8百日元买自动贩卖机出来的玩具,为的是要那些玩具的小椭圆形、可以分开的塑料盒子,来制作她的玩具。我听后却迟疑了。

之前,我一直都给以全力支持,表示理解和尊重,但是,最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过度支持。作为母亲,我孩子开心无忧,希望她尽量拥有一个快乐的,这本没有错,也让我们母女关系很和乐。她也愿意与我说话,不会出现孩子压抑孤僻的反叛行为。

但是,却发现她这两年,总是提出要求,要买娃娃连带家居的一套套各种玩具,我也尽量满足,日本这些东西都很贵,但是想到要给她一个完美的童年,快乐无憾的童年,我还是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但是渐渐发现,她喜新厌旧的速度越来越快,最近买的一个娃娃,没几天,就又放到一边,不再理睬。

我开始思考,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了,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不会珍惜,也不会感恩,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肯定不好。等于说,你的爱,孩子没有感觉。适当吃苦,付出,让孩子懂得珍惜和感谢父母的付出,才会成长为一个懂事和善良,有责任心的人。凡事不能太过,过了就变成溺爱,会害了孩子。

支持的方法 进行调整

不溺爱,又不能过于严厉,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想到这里,我决定还是表示支持,但是不能毫无条件,必须让孩子有所付出,才会珍惜。于是我想,有何办法可以让孩子既能实现她的愿望,又不必花费太多的钱,还能让孩子懂得妈妈为她付出,心里是爱她的。不伤害她,又要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让她看到父母的付出呢?懂得感恩呢?

于是我想到了饭店,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即使是家常餐馆,在日本,很多都有孩子套餐,会附带给一个硬币,自己去自动贩卖机摇出玩具,那些就是孩子要的,不用特意花钱,反正每年假期,都要经常领孩子出去用餐,不如就这样解决。

我想好了,就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一听,跟我说,好是好,可是她很急。我于是说,那家面条馆子,很便宜,我跟你连吃三天,你看如何。孩子一听,问我,妈妈,你不是不喜欢那家饭馆吗?上次还说很难吃。我就直接告诉她,因为妈妈希望你赶紧拿到玩具够用的数目啊,就忍受几次吧,反正你喜欢就好。

孩子一听非常开心,很感动的样子,我又提出条件,要去,不开车。没想到原本很不愿意走路,动则喊累的她,居然愿意走路去,高高兴兴答应了我的要求。

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孩子的反应让我开始明白,教育孩子真的不能走极端,要理性。一味给予,不懂珍惜,也不感谢你,这一次,我同样表示支持,但是注意让孩子真实感受到我的付出,就想到了办法。

母亲和孩子都不能只顾自己一方的感受,或者坚决反对,或者一味毫无条件的支持。没有孩子自己得之不易的付出,轻易就买下来满足孩子,她不珍惜。同时,母亲的付出,一定要让孩子留下印象,自己感觉得到,为此感动,才有效果。这不是为了居功。而是为了孩子懂得感恩,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采取的办法。所以,我特意告诉孩子,自己为了她,愿意连吃三天不愿吃的面条。让她感动,内心知道父母的付出。否则,你给他多少,也没有感觉,甚至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身教故事的启发

记得以前,我在上中学的的学校,请来老校长,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日本战后很穷,吃不起肉,一位孩子,厌倦了自己每天只能吃咸菜拌饭,闹着母亲要买油炸肉饼吃,不停闹着要买,说自己学校全班孩子都吃过了,只有自己没吃。母亲明知道买了有多奢侈,会被丈夫狠狠教训,还是买了下来。她要让孩子自己亲眼看到教训,同时还能强烈感受到母亲替他的承受、和真切的爱。

结果,被父亲大发雷霆,而母亲全部自己承受,丝毫没有透露,是孩子的要求,过后还笑着对孩子说,真的很好吃。为此,这个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对母亲感恩不已,也内疚不已,从此一辈子都记住母亲默默为他承受的样子,不再任性,也学会了承担责任。就像母亲一样,为自己的任性承受一切,不埋怨别人。因为他亲眼看到了母亲的付出和爱,最后他成为日本一位有名的企业家。

我感觉到,母亲需要理性地爱护和教育孩子,任何极端的行为,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童话《录音版》:小宝游月宫

配音+配乐
来源:

MP3语音文件:童话《录音版》:小宝游月宫-配音+配乐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7年7月21日星期五

从古代逸民社会 看古今中国之不同

文:观心

来源:正见网

乡村是国家的基石,中国历朝历代分子精神的发源和灵魂最后的归宿。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源自于乡村,任何民族的奠基者,特别是中国青史留名的圣贤与文士及武士,绝大多数都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学成于乡村而以文武达于天下,最终又归宿于乡村!

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和礼仪盛行,就看一个国家乡村整体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

中华乡村,是由修道者、隐士、乡绅与宗族结构的文明综合体,构成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与物质根本源头。 随着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乡村文化在修道者与隐士的消失后而失神韵,剩下的末节又随着中国乡绅和宗族的抹杀,逸民消失而野蛮愚昧化,进一步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最终形神俱灭,形意无存!

化推崇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无为而治的逸民社会,逸民社会是最理性和理想的社会形式。民只知道有天地和天理,不知帝王和,互不干扰而各安其道!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汉·王充《论衡·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由此可见,中国老庄之流的隐士和老百姓不把权力当回事才是真正的传统和骨气,君子心中无权势,百姓眼中无帝王,这是政通人和的一个表象。 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将相受民俸禄,民脂民膏所食者,是逸民社会的保护者,天下为公的行道和卫道者。帝王将相和百姓都各食其力,谁也不求谁!

追求人生美满幸福是人的天性,权力仅仅是环境的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疏导者与保护者,除此就是多余的干扰,政民各安其道,各束其心而自食其力,国与家无为而治。这才是正常的人道社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崇尚的社会和努力追寻的人生目标。

由此而论,逸民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逸民才是真正的公民!天下为公,谁的也不是,政民各自食其力,各尽其责谁也不去求谁。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生地养,自食其力谁靠谁呢?

到处青山绿水,古木参天,飞禽走兽悠然,人恬淡怡然。阶层无高低,精神有贵贱,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质朴、安宁,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活着,欢歌笑语中度日;高层着重天人合一的通达在道,士人寄情于山水,贵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于琴棋书画中悠然自得,精神璀璨;达者隐居,修道者于深山结庐化于大道。 觉者、贤达者、隐者、王者与百姓,人们各安其道互不干扰,这就是天堂,谁不是公民?

李白、杜甫、贾岛、陶渊明、苏东坡等都是最为典型的知识型和官场的逸民!追求的都是心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天道与人道通达的志存高远者,这些能“守青云而得路,拨尘翳而腾霄”的大诗人,志存高远者都是修道人。

修道人的特点就是乐观通达,乐天知命的无为者,写的诗词或淡薄、寂静或豪放、天真与纯正,简洁中看不到名利俗气和自作多情的忧伤与苦闷、甚至没有烟火气,小孩都看得懂。为什么这样呢?修炼的境界越高,看问题越透彻!看问题越透彻,说理就越浅白,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就象现代人的大白话。

从文化本质而言,中国历朝历代真正高级知识分子都崇尚无为而治,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散淡和潇潇洒洒,反感权势的干扰与权力的扰民!从政仅仅是证道的形式,只有最低级的知识份子才会追求权势和荣华富贵,堕落的也是这些人。

中国古代社会的老百姓追求的无非就是衣食无忧的安乐,儿孙满堂的天伦,子孝孙贤即是乐趣,忠厚传家。政治是什么东西?自食其力的饭碗罢了,根本没有必要说的那么好听!什么国呀党呀,谁都不爱,谁的政权谁当家作主!有道者自生,无道者自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操那份闲心!人生只有志向的高低,品质的贵贱,没有生存形式的贵贱与高低。

中国中低阶层社会一直都是逸民社会性质,直到民国县以下都是乡绅自治,民治民享!平时农村人见面就两句话。第一句:吃了么?第二句:哪里去玩呀?黎民活着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衣食无忧以后的吃喝玩乐,以尊老爱幼、红白喜事为大,其它能有什么事情? 上山唱山歌,下田有秧歌,打夯有打夯歌,唱着歌干活,逢年过节更热热闹闹,唱戏看戏内容繁多。

旧历过年之前一个月,各村各寨的舞龙玩狮子的扎灯笼及锣鼓唢呐就开始操练了,到处热火朝天!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老百姓,没有琴棋书画的修养心性的高雅,同样活着有滋有味。

多数老百姓不知道本地长得什么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休闲就是看看书、互相窜门喝茶、侃大山。这才是真正的五千年中国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少数民族就更不用说,就是吃喝玩乐,干完活就是找乐子,变着法的找场所和借口唱歌跳舞,因此才人人的能歌善舞。 相比之下,现代人活着是多么的可怜无聊和精神贫瘠,这样的社会只有自私自利的私民,哪有什么公民?

再看看现代社会的肮脏与无序,人精神贫瘠的只剩下权、欲、利,现代所有的先进和理论体系都是围绕政权与争权、足欲与夺利为核心,为活着而活动就是生活的全部,争、抢、斗而足欲,除此以外都是封建迷信!

整天心神不宁蠢蠢欲动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社会真在进步吗?人类真的先进到进入公民社会了吗?好像是掉陷阱去了吧! 一百几十年以来,伴随着修道者和隐者的消失至最后逸民的湮灭,走到现在中国乡村已经形神皆灭了。

文化源头和最后的庇护所的消失,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物质源头的干枯,也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到头了,再也回不去了。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日本教育名言《至诚》来自孟子

文:刘如

来源:

(1830年9月20日—1859年11月21日) 名矩方,字义卿,号松阴。是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江户末代的伟人。著名的政治家、家。信奉儒学的阳明学派。 《至诚》“至诚にして动かざる者は 未だ之れ有らざるなり” 就出自他的著述。意思是说,以万分的真诚来对待别人,而无法打动人心者,从古至今从未有过。

他在弱冠之年曾学习过儒学,汉学功底深厚,尤其敬仰孟子的思想。著有《讲孟箚记》也叫《讲孟余话》。就是读《孟子》时的随想记录。

安政4年(1857年),他进入叔父的“松下村塾”讲学。就在这家私塾,他造就了幕府末年众多实现明治维新、奠定日本近代国家根基的杰出人物,如久阪玄瑞、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初代内阁总理伊藤博文、第三代总理山县有朋等。他的门生,大多都是明治前后,开创近代日本的风云人物 。

就是这个改变一代日本的私塾教育家吉田松阴,为门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大多源自汉学,其中这条《至诚》孟子的学说。就记载在他的《讲孟箚记》里。

这句话源自《孟子.离娄章句》。原文: “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 “至诚”名言,其实是《孟子》原文的日文翻译。

这句“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的后边,紧接着就是“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意思是,不真诚,能打动人的人,也从未有过。两句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打动别人。

今天的日本,由于深受吉田松阴的影响,在商界政界,很多人都把至诚二字作为座右铭,作为领导者的基本素养。懂得唯有诚意,才能真正把人才招揽过来。用人之道,唯有至诚之心,才是大智。中国历史上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刘备的三顾茅庐”,都是领导者以至诚之心待人的典范。中国古代这些做人的思想、智慧,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已经成为日本根深蒂固的思想。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神韵演出之嫦娥奔月

文:吴狄

来源:正见网

中华璀璨夺目,岁月的飘逸使人将其固化为死板板了。其实他们是灵动、鲜活的。看过第一秀《神韵艺术团演出吗?来看看神韵里的嫦娥奔月吧,这是2017年刚刚过的。

嫦娥奔月,是15亿中国人的千古迷情,她深入每个人的心灵,人们太爱嫦娥了。嫦娥的美,后羿的神武化为国人不朽的神话。

恰逢十五,素月分辉,夜色下一湖碧水晶莹如玉。此时天空中,缥缈飞来一缕仙子,香风拂面,美丽的嫦娥与仙子们一起落下来游玩。但见青山流水间,和风栩栩,轻声慢语,仙子花容月貌照射湖中,惊呆生灵。

忽然,湖中窜起一条红色恶龙,拂摇直上青天,竟如一根血红的丝线于空中斜向,径直扑向嫦娥,原来这恶龙垂涎嫦娥的倾国倾城,想要抓嫦娥回水宅为压宅夫人。仙子们急忙飞走,但嫦娥躲避不急,被红色恶龙打伤,落在地上。

这时惊动了一个人,此人正在此处赏月,他是后羿,见状大吃一惊,急忙挡在嫦娥前边,后羿是炎帝时期的大将,武力非常,恶龙被打伤后仓皇逃遁而去。

“嫦娥”,后羿喊道,后羿怎么知道嫦娥的名字呢?上古时期,人类有很多功能,比如他心通,因此,后羿能够知道这位美丽的仙子叫“嫦娥”。但是怎么办?怎么给嫦娥疗伤?后羿呆了。

这时天边飘过一朵白云,白云上立着一位仙家,静静的飘至嫦娥身边,后羿连忙向仙家求救,仙家有个宝葫芦,从宝葫芦里倒出一粒仙丹给嫦娥服下,真是仙家宝物,嫦娥立刻就醒了过来。

仙家看看后羿,又看看嫦娥,内心已知端倪。原来嫦娥她来是为了一段姻缘,这段姻缘将开创千古绝唱——嫦娥奔月的神话,仙家微微一笑,说:“我与将军和嫦娥作媒,成就一段良缘如何?”后羿大喜,嫦娥也道了个万福、微微侧身谢过仙家。

仙家见良缘已成,于是将宝葫芦送给后羿与嫦娥,说:“你们二位以后吃了这里面的药,就可以成仙”,说完,仙家复又飘起,飞向天边而去。

嫦娥、后羿在人间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知道了后羿本上界神邸转世华夏,辅佐炎帝,有一天嫦娥说:“请将军吃仙药吧”,后羿不从,连忙请嫦娥先吃,嫦娥吃了一粒,递与后羿,后羿刚想把药倒出来,忽然,那条红色恶龙又扑面而来,一爪就把宝葫芦打翻在地。后羿奋起反抗,恶龙打不过现出原形飞跑到空中,后羿急忙取出弓箭——这弓箭可不是凡品,这是当初羿射九日的宝弓,只一箭就射死了红色恶龙。

天下太平了,美丽的嫦娥看着后羿,拾起地上的宝葫芦递给他,请他吃药,后羿接过宝葫芦,把药往手中倒,忽然发现倒不出来,这可吃惊非常。夫妻俩连忙检查宝葫芦,终于发现药被恶龙打翻后散掉了。

俩人惊呆了,因为原计划后羿也可以成仙。

这时天边一轮明月竟然慢慢走来,越来越大,空中响起了仙乐,广寒宫如梦如幻、清新壮丽的显现在月亮中,如织如画的仙女们从广寒宫飘逸飞来,嫦娥不由自主的身体随之飘起,她的归位时刻已到。

身在空中,广寒宫的吸力越来越大,嫦娥回身无奈地看着后羿,牵住后羿伸出的手,欲言无词,慢慢的仙女们飞回广寒宫,月亮带着嫦娥越飞越远,渐渐隐于青色的夜空。

后羿呆呆的站在那,看着嫦娥的手滑过的手升空而走...

自此,千里明月,冰姿玉骨,怎奈何、佳士美女一缕相思不断?

(注:神韵的舞蹈节目中并没有对话,我文章中的对话是个人看神韵的感悟。神韵之美、内涵之大,每个人看了都会深有感动)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7月20日星期四

从《大宗师》到《红楼梦》,看忘字神韵

文:观心

来源:

我们中国人讲究重德,德厚的人能载万物而名利双收,失德则衰,德尽则亡。因此,谋财谋权必先重其德,吃苦和施善于人而广集大德。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个人理解,这段话大意是:道德如水,道家把人类社会比喻江湖,人象水中的鱼。道德高尚的社会,江湖水厚波宽,鱼自在。 道德低下的社会,就象源头干涸的江湖。大家象搁浅的鱼一样互吐口水而共济,不如相忘而勤修道德。谈论是非,不如跳出是非而忘掉隔阂和矛盾!清净无为,顺其自然。

忘,亡心,的口头禅:死心!修道,就得修去人心而返本归真,回归本性和真理。人心死而心净,净化人心而达清净,道德升华至心尽就是无!老子曰: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个人理解就是指人心执著不断的去尽无漏,人心空无至无为状态而得道圆满。

忘者亡心,心亡则悟!《红楼梦》中甄士隐落魄之中忽闻跛足道人唱《好了歌》而开悟: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甚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士隐本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人为什么烦恼多?

一是执著名利情的人心多,心亡就无烦恼,无欲无求然后才有永恒的愉快;

二是不信天命,信天命而顺应天理,对应到具体事物而理顺,就是顺其自然;

三怕吃苦,不能吃亏,吃亏就被人们发自内心的当傻子,当笑话看!

但是,修道者吃苦才能消业!能吃亏,才是真信天理的真实表现! 否则怎么消业?业债怎样还? 因此,明天理的人能吃大苦、能吃大亏心甘情愿的被人当傻子而不动心,大智若愚是这个意思。

忘者,亡心,心亡则悟! 亡心,也许就是生活之真谛! 人生之清净与快乐幸福的源泉,莫过于心死。心不死而求自在,实乃妄想!

妄者,亡女。女也作汝,就是害死你的意思!谁要害死你?你最表面的人心!没人心就无汝,从哪里來就往哪里去了忘的就是妄念!折腾人,要害死你的就是这个东西:人心妄念。不修去能行吗?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佛家故事:释迦牟尼佛涅槃前的承受

文:陆文

来源:正见网

“乐山大佛

任何一位度人的觉者、神,都会为被他救度的弟子承担一部分业力,释迦与皆是如此,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都遭遇了苦难。例如,西方基督教中就直言:耶稣是为世人的罪而受苦受死,为替人赎罪的缘故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实释迦牟尼同样为了替弟子们承担,而经历了很多苦难,特别是在涅槃前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佛经中也有相关记载。

据《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般泥洹经》、《佛般泥洹经》等经书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人身寿命的最后一年,他带着阿难等随行的弟子离开了摩揭陀国,前往达跋耆国,在那里释迦身体表现出来像得病似的,全身都非常的痛苦,这种疼痛令释迦牟尼佛都非常的难以忍受,以至于想过要提前涅槃,后来考虑到要给弟子留下最后的教导,才以定力打坐坚持下来,继续忍耐苦痛。

佛经里记载当时的情况:“今我身皆痛”“身皆大痛。欲般泥洹”“是时佛身疾。举躯皆痛。佛念痛甚。而弟子皆不在。当须众来。乃取泥洹。”(“泥洹”“般泥洹”就是涅槃一词另外的音译。)

释迦牟尼佛为了给弟子们最大限度的消业,而继续承受业力,坚持忍受这种痛苦长达两三个月。用自己巨大的痛苦,替弟子们把业力削减下去许多后,释迦牟尼的肉身表现出来痛苦减轻了一些可以继续行走,于是和阿难等弟子向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前進。

不久,经过一个村子时,有一个锻冶工人纯陀,他闻知释迦佛经过该地,他就备下了午餐请释迦一行人光临以表敬意。据说纯陀供养的食物中,有一种被称作“旃檀耳”的菌类,释迦用餐前告知纯陀,将这种旃檀耳尽奉给他一人吃,其它食物则分给众人,而且他吃不完的旃檀耳,要埋于地下,绝不可令他人食用。(有人推测:旃檀耳这种菌类可能是某种毒蘑菇,释迦为了替众生承受而不得不故意吃下。)

释迦吃了旃檀耳,便剧痛,告诉阿难要到拘尸那罗去。因为巨大的痛苦,走到中途便再也走不动了,佛经记载当时释迦“举体皆痛”。便在拘尸那罗城东数里之外的沙罗双树之下躺卧,告诉众生“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对弟子和有缘的众生做了最后的教导后,便以头朝北,面朝西的姿势涅槃而去。

看看历史上释迦与耶稣的承受,就可以知道救度众生不是张口说大话,而是一件千难万苦、极其艰难的事。其实今天救度众生的大觉者,所承受的、所付出的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度人的神佛觉者。我们当今的人,今天的众生,一定要珍惜大觉者的承受与付出,珍惜稍纵即逝的的伟大机缘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论古今中华,谁是自由文明与封建专治社会

文:观心

来源:

“传统文化

什么人办什么事。高品质的好人构成的社会,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是高品质;人品低下的坏人成为社会主流,与之相关皆下流!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滅迹,大陆彻底失去孕育君子与淑女上流社会的文化土壤,不但贵族滅绝,整个社会完全失去了而道德沦丧。

没有文化常识的社会,意味着没有理智和天良制约的一切必然逆常理,普遍野蛮化的就是各种骗术泛滥成灾,而公理和公德全面缺失。

中国文化性质孕育的古代社会状态和结构,决定了传统文化社会才是真正自由文明的社会。将古代和现代社会的简单对比,论清谁是封建社会,人们就知道谁是老百姓的自由文明社会,这个问题很简单:

一.真实的社会形态; 二.文化价值观念; 三.官民比例; 四.税收; 五.国民总产值占世界的比率。搞清楚这五个问题,谁是专制封建社会就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讲究无为而治,政府的作用仅仅是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多余就是扰民!

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二元结构社会,政府设到县一级。民国之前中国县以下的占全国面积90%以上的人口和土地由当地家族和乡绅管理,特别是商业的各行各业的商会都是老百姓的自发机构,自由结社,行首自由选举行规大于国法,是完全由老百姓自治的,这样的老百姓自治社会才是真正民主和自由的社会。

请问:哪个家族的族长会欺压自己的族人?哪个行首敢勾结官府欺压同行?哪个当地的乡绅会欺压当地的老百姓不希望当地出人才?这些乡绅和商会的行首一样,都是公举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与真才实学者,政府的责任仅仅就是护国与安民!

汉朝前期的官员举孝廉方正都是各地德高望重者举荐,后来就是科举,哪怕是乞丐只要有真才实料,今天的乞丐可能是明天的栋梁,举贤任能不分阶层,权力完全面对全社会自由开放,官员是真正靠本事吃饭的国家精英,呂蒙正留下传世名篇《寒窑赋》很值得阅读。

民国以前退下来的官员不是集体养老而是哪来哪去、隐居者遍布农乡,城乡到处都有有学问的饱学之士,整个中华大地以读书饱学为大,钻营谋利为耻!

这样自由文明的社会,怎么是社会?

再来看“官民比例”。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民比例分别为: 西汉1:7945; 东汉1:7464; 唐朝1:2927; 元朝1:2613; 明朝1:2299; 清朝1:911; 现代1:28。

古代的政府设到县一级,加上差距那么大的官民比例,可以说:占全国面积90%以上的人口和土地上的老百姓常年见不到官员,官不扰民这是各朝各代为官的最基本铁律!这样真正民主和自由的长年见不到政府官员的社会,怎么能叫专制社会呢?

对比现代中国社会的真实社会形态和官民比例,请问:谁是封建专制社会?谁是老百姓的自由文明社会?

过去的传统文化是宣扬仁义道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为公为文化最基本信念!以启发人的良知和理性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反省”的人性主宰的社会,普遍的人爱人、人敬人,书香之家、忠厚门第传承为荣,读书人崇尚君子同而不党、独立特行的精神自觉。官员廉洁奉公讲规矩,老百姓懂羞耻明礼节,人人自觉的讲究道德秩序而整个社会秩序井然,非常理性与祥和,以道德来衡量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而现代社会呢?是宣扬斗争和金钱挂帅,有钱不问来源的男盗女娼!是人踩人、人吃人的普遍不公的、是权势与金钱为成功标准的混乱无序的社会,官民皆不知羞耻为何物,请问:谁是封建专制社会?谁是自由文明的社会?! 、

为什么中国古代官民比例那么低,这也说明了古代官员的高素质和道德修养及老百姓普遍的贤良和通情达理!这本身就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德化作用。

谈起税收,现代社会的税收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汉唐宋明向老百姓征收的税都非常低,基本在20——30税一之间,3%左右的税率。明朝的国家税率才是30税一到60税一,甚至120税一,也就是1.5%—0.7%的税率。当时的欧洲则是二税一,50%的税率。 现在各国的为40%—35%的税率。 看看目前的官民比例和官员的生存状态就知道了,民众成了官员的寄身体,政府官员成了老百姓身心的最大负担! 谁是封建专制社会?谁是老百姓的自由文明社会?就不需多说了吧。

至于国民总产值,根据国外研究机构的金银流通数据估计: 元朝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 北宋80%,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 清朝GDP占世界的35%。

中国汉人主政时期,中国是整个亚洲的宗主国,东亚文明的发源地,比如:奉大明王朝为宗主国的国家和地区就多达六十多个,其中包括日本与韩国!

以上的事实,不管用什么主义和哲学都颠倒不了和难以抹黑的,这不是所谓的学术问题,仅仅就是一些最基本的中国历史文化及传统社会常识罢了!而缺乏基本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社会常识,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中国学者的状态,都去人云亦云的搞“学问”,就是不会独立的思考问题。总是透过某个哲学或主义的概念的框框去理解社会,就是不会用善心去体悟社会和生命的本质而失去自我,思想和心胸都非常的狭窄,变得普遍的急功近利成就了一大批欺世盗名之辈。

中国50年代以后的历史学家,其实就是一些脱离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真实的社会状态,全面妖魔化中国文化而篡改历史的作家而已!用政治术语和所谓哲学胡编乱造历史,这样的人学术著作不少,但是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道德的人,还谈什么学问呢?当然,害的人多,罪孽也大!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7月19日星期三

中国历史正述-商之十六:伊尹制汤液

文: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0720

在伊尹之前,有黄帝感盛衰之惑,辨阴阳之别,与歧伯、雷公、伯高等谈医论道,留下传世巨著《内经》,又有神农氏炎帝,“宣药疗疾”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出,最后误尝断肠草而死,留下最早的中草药经典《神农本草经》;到伊尹这里,他将各种药物加水煎煮,形成“汤剂”,也留下一本巨著《伊尹汤液经》。

拿一张药方到房,换回一包包的草根石头树皮,再拿一个陶罐,打开一包倒进去,加水,熬煮,时间或短或长,离火,滗出汤汁;再加水,煮第二次……捏著鼻子灌下去。汤剂──中药水剂, “汤者,荡也”,汤剂便于药物配伍,见效快捷操作简单。

世世代代全体中国人,将这“汤剂”喝了数千年,伊尹功莫大焉。

伊尹写下的《伊尹汤液经》在宋朝以后就佚失了,后世的代代医家不知道遗憾了多少年。令人意外的是,近些年有一本古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被发现,里面竟然附有《伊尹汤液经》的内容,这本书一经整理行世,立刻对中医界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里面还附有一张图《汤液经法图》,以图示的方式,将人体阴阳五行与医药的关系一一道明,图简而意深,据说是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商朝有一个圣贤国相伊尹,撰写了《汤液经》三卷,是药方,共三百六十篇:上等好药是食补益方一百二十篇;中等一般的药是疗疾祛邪的方子,也是一百二十篇;下等的是有毒性的药,是杀虫辟邪的方子,也是一百二十篇,一共三百六十篇。实在是万代医家的规范,苍生护命的宝贝。

却原来,人耳熟能详的食补疗法,竟也是拜伊尹所传,而且还是“上品上药”。

医食一体渗透在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一定听说过这个词的人,不知不觉也在实践著这个概念,花椒、豆蔻、茴香、砂仁、生姜、肉桂等等,中华食材中的各种调料、几乎全都是中药,入于食物,既鲜美又祛病,还能调平人体的寒热温凉。更不用说注重养生的族群,是如何地得益于此。

成汤和伊尹的美食谈,提到过 “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四川的生姜,招摇山的桂皮,加上白芍、甘草、大枣调入酸味和辣味,煮出来的“桂枝汤”可以预防和治疗,中国南方的普通家庭主妇都会。是典型的医食同源的佳肴,桂枝汤的源流,传说就是伊尹配制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中的。

还有一本医典《甲乙经》,内中写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汉朝末年曾经流行过一种伤寒,全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还多。名医张仲景研究出了特别有效的方子,救了很多的人。《针灸甲乙经》道出张的辩证和方药源于《汤液经》,张仲景举一反三,把伊尹的经典扩为十几卷,用了多有效果。

伊尹自己也有记录,在近年整理出的清华简《汤处于汤丘》里:“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绝肪、滞以粹身,体痊、平;九窍发,明以道心;咽舒、快以恒。汤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

──小臣我善于做食物,烹饪和合。成汤的妻子有莘之女吃了之后,去掉体内多余淤积之物,纯粹其身,身体痊愈,皮肤平滑,九窍舒发;耳聪目明,咽喉长久都很舒畅。成汤亦吃了,说:“真妙啊!此道可以让万民和合吗?”小臣我回答说:“可以。”

君臣的问答很“中国”,可能只有中国人能看懂。

最早的中医治病,药材的采集季节、服药的时辰都有讲究,把人体放在天地的大系统里调节,伊尹和合饮食,使人体达到了阴阳调和。推而广之,“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群也可以达到阴阳平衡,天人也就合一了,万民也能合和了。

自古医家朝拜的殿堂三皇庙,伊尹赫然在位,是历代中医膜拜的医圣之一。

参考文献:

1.《医说:卷一原医》

2.《汉书.艺文志》

3.《针灸甲乙经》

4.《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成语故事】唾手可得

《封神演义》对今天的启示:违背师命是一切魔难的真正主因

文:归真

来源:

在《封神演义》中一切都有天意的成分也有违背师命或伦理的成分。最后甚至连累了自己的师父,都是有的。截教在此事之前,就明示自己的弟子不得干涉“封神”之事,很多的徒弟不听,最后积怨太多,连累了截教教主,摆了什么诛仙阵,最后大败而归。

叁仙岛上有三位得道的女仙,都是截教之人,只因兄长身死,而违背了师命下山。最后自己落得灰飞烟灭,死的确实不值。

云霄娘娘曰:“吾兄有什么事,敢烦道兄?”申公豹笑曰:“赵道兄被姜尚钉头七箭书射死岐山,你们还不知道?”只见碧霄、琼霄听罢顿足曰:“不料吾兄死于姜尚之手,实为痛心!”……云霄娘娘曰:“吾师有言,截教门中不许下山;如下山者,封神榜上定是有名,此是天数已定。吾兄不听师言,故此离脱之厄。”琼霄曰:“姐姐你实是无情,不为兄出力,故有此言。我姊妹二人,就是封神榜上有名也罢,吾定去看吾兄骸鼻,不负同胞。”(第四十九回 武王失陷红沙阵)

在她们看来自己法力无边,于是摆下了“阵”,论能力远远高于姜子牙的手下。岂不知姜子牙是有使命的,背后是有更高的神在把握着的。最后老子和原始天尊都到场,灭了她们。因此最后触怒了截教教主,因此也跟着受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很多神自己做不好,会连累自己的师父的,这也是天理。

对今天的人而言,修炼人就一定要听自己师父的话,才能躲过大劫,成就威德果位;普通人也要顺天理,维护的道德,才可以躲过大难。这或许就是《封神演义》对今天人的一种启示吧。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7年7月18日星期二

【文治武功汉武大帝】(3) 少年天子初试牛刀 触动旧势力

天然琥珀蜜蜡

中国历史正述-商之十五:辅君五代的伊尹

文: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成汤武力克夏,好一派王者风范。可是孟子说:〝故汤之于,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成汤对伊尹,是先向他学习而后再任命他做大臣的,所以成汤不费力就成了王。又说:〝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伊尹做成汤的丞相,成汤才得以称王于天下。

孟子没有言过其实。连商族人祭祀时咏唱先王,也要把伊尹赞美进去,在诗经的《商颂?长发》中,他们唱道:〝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过去在那中世的时候,商族已经有威力又有功业。上帝赐成汤为天子,又赐予给他卿士。这位就是伊尹阿衡,他辅佐着商王。

伐桀之前,伊尹和成汤做了长久的准备。

伊尹首先让成汤停止按诸侯之礼进贡物品,以试探的实力,成汤依计而行,夏桀十分恼怒,组织了〝九夷之师〞讨伐商国。伊尹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伐夏时机还未成熟。伊尹建议成汤恢复进贡,成汤再次依计而行。

第二年,伊尹又一次建议成汤像去年一样的停止进贡,成汤又一次依计而行。这次他们看到夏桀已经人心尽失,〝九夷之师〞组织不起来了。

伐桀的鸣条之战几乎没有遭到抵抗,成汤的大军所向披靡,夏朝很快就成了过去式。

当天机大显的时候,人们了解到,以最奇特的方式来到的伊尹,是有着特殊的使命的。宅心仁厚的成汤,由伊尹帮着来建功立业。

成汤《汤诰》说: 〝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我于是请求元圣伊尹,与他共同努力,为你们众人解除疾苦。

伊尹倒不是这么看,他后来在《伊训》里说:〝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上天从鸣条征伐夏桀,我不过是从亳邑开始计划而已。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尹,正也,以此正天下。

商朝建立后,制定的法律,都出自伊尹之手。

他对官臣一族给出规定:〝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殉于货色,恒于游畋〞、〝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都不被允许。因为这些都是不良之风,是不能沾染的。他说:〝卿士一族只要染指其中之一,必会家败;一国之君染指其中之一,必会国亡,臣工官员不正。〞

伊尹对此严刑儆之──〝其刑墨〞。墨刑,在犯人的脸部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犯罪标记。古代的五刑之一。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对声誉影响极大。

后世的周公说:〝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伊尹,格于皇天。〞格于皇天,就是感通于皇天,了解天意。

伊尹不否认的先知先觉,他说:〝上天监看着下界,启发开示享有天命的人,寻找德行纯正专一的人,让这个人作天地神灵的主祭者。 因为我和成汤都具有纯一的德行,能顺从上天的旨意、接受上天的明确的命令,才得以拥有九州之众,才能取代夏朝。〞

成汤后,继任的几个商王都不长寿,伊尹一路佐政,还将第四个商王太甲送到成汤墓地反省,几年后才将他接回;伊尹去世在太甲的儿子沃丁王的任上。从成汤开始,伊尹历经五代商王,既〝师〞又〝保〞,凿然师保。

的话来说,伊尹是〝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除了为贤臣,他也为高厨、为良医,兼多种角色于一身。

厨师之师

伊尹的实战不见于史籍,很可惜;但他的烹饪理论是很有名的,他的高论值得一听。

那是成汤刚拜伊尹为相的第二天,伊尹和成汤大谈了一番美食,又将烹饪之道引申到治国方略,被史官记录下的美食谈成了几千年的教材和行业标准。

伊尹先从原材料开始讲:〝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天下的三类动物,水里的味腥;食肉的味臊;吃草的味膻。无论是恶臭的还是美味的,都有它们的来由。

再说火候的重要:〝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烧煮九次味道会变九次,所以火很关键。有时要大火有时要火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做好,才不违背烹饪的道理。

读到这里,只要是担当过炊事之责的,必定得出结论:好一个烹饪精神的深刻体会者。没有研究和实践过的人,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精辟。

君臣的对话收录在《伊尹书》中,不期然成了中国最早的烹调理论篇章。即使今天来看,这些内容也十分精采,将调和五味的微妙和诀窍一一道来,识得个中乾坤,才能做出极品,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如此美食──小心,口水不要流下来。

伊尹在三千多年前定下的标准,至今仍是厨师们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好的原材料哪里有?看伊尹怎么说:

最美味的鱼:洞庭的鱅鱼、的鲕鱼。醴水的朱鳖,六只脚,能从口中吐出青色珠子。萑水有一种鱼叫鳐,样子像鲤鱼而有翅膀,常在夜间从西海飞游到东海。

最好的蔬菜:昆仑山的菰;不死树的花;仙树赤木、玄木的叶;余瞀山崖上的嘉;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湖的芹菜;太湖的蔓菁;深渊里叫士英的草。

味道好的调料:四川阳朴的姜;桂阳招摇山的桂;越骆国的香菌;鲤鱼和鲔鱼肉做的酱;大夏国的盐;宰揭山玉色的甘露;长泽的鱼子。

最好的水:三危山的露水;昆仑山的井水;沮江岸边的摇水;曰山的水;高泉山涌泉的水;冀州一带的水。

最好的水果:沙棠的果实;常山北面、投渊上面的百果;箕山东的甜橙;江浦的橘子;云梦的柚子;汉上的石耳。

……

老子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知是否典出于君臣的这一席会谈,不过伊尹辅佐成汤治理国家,真如同烹调小鱼一样收放自如。烹小鲜,也难也不难,难的是合道,不合道,煮出来的是一堆碎肉,合了道,煮出来的鱼不破不碎。

从伊尹的眼里看出去,人世间就是一个大厨房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

1.《说苑》

2.《尚书正义》

3.《吕氏春秋》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选择不同 报应不同

文:如一

来源:

曹彬是宋朝时代的一位大将,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颇有一番汗马功劳。

有一天,曹彬遇见高人陈抟先生,陈抟是很有学问的人,善于相术,看了曹彬的相,对他说:“你早年有富贵但没有晚福,凡出兵作战,宜网开一面,或可培植一些晚福!”曹彬听了陈抟的一番话,颇以为然。

起初曹彬带兵攻蜀,占领遂宁,他部下的都主张要屠城,曹彬严令禁止屠杀。士兵们掳获了敌人的妇女,他下令妥慎保护,绝对不许有奸淫非礼的行为。到了战事停止以后,对于有家可归的妇女,给资遣回;无家可归的妇女,也都替她们备礼择配嫁人。因此民众们都很感谢曹公的德政。

后来曹彬奉命征伐江南,因不忍生灵涂炭,假病不肯就职。同僚的武将们都纷纷去问候他的,曹彬对问疾的将士们说:“我的疾病,决不是吃药能够治愈,只要你们各人诚心诚意的自己发誓,攻克江南之日,决不妄杀一人,那么我的疾病就可痊愈了。”许多将士们听了曹彬的话,大家对天焚香为誓,攻克江南之日,相戒不许妄杀一人。哪知这竟然争取了江南的人心,民众们都箪食壶桨以迎王师,不以武力克复江南,保全了千千万万的人命。

胜利凯旋,曹彬又与陈抟相遇,陈抟对他说:“数年前我看你的相,那时我认定你没有晚福。可是现在你的相已改变,金光聚于面目,必能增禄延寿,后福无量。”曹彬问:“你说的金光是什么意思?”陈抟答:“金光就是德光,人若积了大德方有此光,不独增寿,当荫子孙远福。”

曹彬果然应了陈抟的预言,晚景甚佳,享六十九岁而卒,追封济阳郡王。共有九人,长儿玮、次儿琮、三儿璨,都是一代名将,幼儿也追封王爵,子子孙孙昌盛无比。

唐朝的李林甫,人极聪明,工书善画。当他未贵显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对他说道:“你是天仙下凡来的,仗你宿善之力,可作二太平宰相,但你将来大权在手时,必须广积阴功,多做有益于大众的事。那么,世寿报尽之后,仍得回生上界。你切不可自恃才权,妄作非为。”李林甫当时,诺诺答应。

他后来青云直上,不久果然登了相位,权势显赫,灼手可热。为权欲所迷的李林甫早将道士的话,忘记干净。他心术奸险,嫉妒贤能,凡见别人的才望德业,有高出于他的,他心中就非常难过,表面却以甘言奉承,暗中则加以陷害,所以人称他为“口蜜腹剑”。他在正堂的后面,别建一室,结构非常曲折,叫作“偃月堂”,每遇害人不遂的时候,便入堂中,静坐片刻,精心思虑一番,想出杀其人、破其家之毒计,当即作出狠邪的决策。

有一天,他便服出去游玩,路中又遇到前次的那位道士,道士对他说道:“你忘了贫道从前的忠告吗?唉!可惜误用才权获罪不浅,非但升天无望,恐将堕落到水族中去呢。” 说毕,将衣袖一拂,飘然而去。后来,李林甫将要失败时,遇一怪物,周身毛发如猪,目光如电,牙像锯齿,手像钩爪,猛地扑击李林甫。李林甫惊呼怒骂,那怪物却忽然不见了。不多时,李林甫就七窍流血而死。死后又遭剖棺戮尸,家产籍没入官,诸子尽被流放。

这是《感应统纪》记载的两个。面对得道高人的谆谆告诫,曹彬听的进去,亲身实践,行善积德,晚年得了福报,子孙显贵;李林甫不听劝善之言,一意孤行,反其道而行之,害人无数,结果害人害己,难得善终,家产被抄,诸子流放。而且有史料记载,李林甫作恶多端,“为臣不忠,毒害良善,三世为娼,七世作牛;然后,生生世世,永堕水族。”恶报可谓惨烈!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乐舞仙踪之九:神舞九穹 韵留人间

启悟神传文化的玄妙之门 文:真愚

来源:正见网

乐舞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舞蹈部分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与锤炼,已发展成为一套极为完美的舞蹈体系,是其它舞蹈所不可超越的。它融合了中华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宫廷舞蹈、民间舞蹈、戏剧、杂技、武术等元素,历经各朝文化的淬炼与沉淀,而不断丰富完善,才成就今天的样子。

除前面介绍过的上古乐舞以外,中国古典舞在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都留下过许多绝世经典。如《盘鼓舞》、《白纻舞》、《剑器舞》、《柘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春莺啭》、《绿腰》、《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观音舞》等等,令人叹为观止。

但如此神奇完美的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却被破坏得面目皆非,不伦不类。如今在中国大陆根本看不到正宗的中国古典舞,他们破坏了中国古典舞历经几千年所形成的这套完美体系,混杂了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等外来元素的污染,变得混杂而变异,完全失去了中国古典舞高雅、纯正而平和的格调,无法让人获得纯正中华文化之美的享受。

当今世界,个人认为唯有神韵艺术团继承了最纯正的中国古典舞,她是中国古典舞在当今唯一的正统继承者与集大成者。所以若想最纯正而无污染的中国古典舞表演,个人建议就去看看神韵艺术团的巡回演出

神韵团于2006年在纽约成立,以复兴真正的传统文化与纯正的中国古典舞为宗旨。在间,神韵艺术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了崭新的认知。本人曾有幸欣赏了神韵的表演,其给人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无论是舞蹈、汉服、乐团、天幕,还是编舞、作曲以及表达的都是无与伦比的,臻于完美。使人欣赏之时不免产生错觉,身在人间而神在仙境。从神韵纯正的演出中,我又找到了遗失数千年的神的踪迹:

那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的纯正汉服;那已经失传的古美声唱法,以身体特殊的共振所发出的天籁高音;那纯正传神的中国古典舞身法、身韵,时时彰显神之韵味;那中西合璧的乐团演奏,在神性的高度完美和弦;那让人身临其境、全球独创的三维动态天幕与舞蹈完美的结合,将舞者、观众、三维仙境合而为一,令人分不清孰真孰假,忘却身在何处;那将人间这个大舞台浓缩到剧院小舞台上的跨时空演绎,演绎中华五千年的纯正神传文化,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神韵艺术团自成立之日起,便慢慢引起世界的瞩目,成为“世界第一秀”。她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大的最高档剧院,除中国大陆以外。因为中共的妒忌与恐惧,使得神韵艺术团至今仍无法踏足中国古典舞的发源地,这确实令人不解与遗憾。

上古那充满神迹的乐舞,我无福享用,常恨生不逢时。但今生能有幸欣赏神韵的演出,又令我倍感庆幸。笔者实属被神韵那充满奇迹的演出所深深震撼而折服,让我见证了真正中华神传文化的玄妙与神奇,故在文章结束之际特书一笔。话不多说,只有亲自去看过、体验过,才能真正明白其中滋味。

(全文完)

参考文献:

《毛诗序》

《世本》

《吕氏春秋》

《周礼》

《史记》

《韩非子》

《春秋纬》

《尚书》

《帝王世纪》

《论语》

《荀子》

黄帝内经

《荷马史诗》

《希腊神话》

《春秋公羊传》

《汉书》

《华阳国志》

《白虎通》

《礼记》

《国语》

《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书契前编》

《淮南子》

《管子》

《尸子》

太平广记

《隋书》

拾遗》

《通典》

《唐语林》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7月17日星期一

台湾逍遥游:乘坐台湾阿里山小火车森林悠闲游

前世今生:蒲松龄前生与来世的历史记载

文:陆文

来源:正见网

作为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然而知道蒲松龄前生与来世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今天就为大家简介一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西元1640年)。清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虚岁四十的蒲松龄将收集来的民间传说与奇闻轶事整理后汇编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在为《聊斋志异》所写的序言《聊斋自志》中,蒲松龄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奇异故事。

蒲松龄出生时,其父梦中见到一位病瘦僧人,穿着僧衣袒露右肩進入屋中。铜钱大小的一块膏药粘在乳旁,其父由梦中惊醒,正好蒲松龄出生了,而且乳旁果有一块黑痣,与梦中僧人所贴膏药的完全一致。原文:“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注:“瞿昙”为僧人的别称)。他由此认为儿子乃苦行仙僧,便赐其字曰“留仙”,当时很多人也都认为蒲松龄乃其父梦中所见的僧人转世。蒲松龄自己也感叹:“果是吾前身耶?”。

当今一些人研究蒲松龄时,用的观点认为这是蒲松龄因为科举不中,而用病瘦僧人象征自己一生仕途艰辛,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发泄。其实仔细一分析,站不住脚。讲孝道,蒲松龄不可能用自己的父亲去编造一个虚构的故事。如果蒲松龄把病瘦僧人作为艰辛的象征,那么蒲松龄写下这篇文章时才四十岁,正值壮年,历载蒲松龄六十岁了还在参加科考,怎么会提前二十年自我宣告自己仕途艰难呢?当然蒲松龄怀才不遇,在他的文章中确实有感慨、叹息、不满、发泄甚至偏激,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我只是说:蒲松龄诞生时的奇梦绝非编造,用无神论的观点去看古人只会偏离历史的真相。

相比蒲松龄为病瘦僧人,流传更多的是蒲松龄转生为文人徐昆的记载。徐昆著有《柳崖外编》、《雨花台传奇》、《柳崖诗钞》等书。徐昆的书《柳崖外编》中有王友亮、李金枝二人所作的两篇序言,皆称作者徐昆为“蒲留仙后身”。这两篇序言中讲诉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蒲松龄去世后的一年,在距蒲家庄百里之遥的济南城外金家庄,山西临汾籍商人徐敬轩家中诞生一子。这个孩子过周岁时发生了一件奇事。周岁那天,天下着雨,徐家大摆筵席。正在大门口外迎客的徐敬轩忽见路上有一年轻书生冒雨而行,便顿生恻隐之心,邀这位书生進家来避雨。书生见堂中设筵,便问何故,徐敬轩答道:“儿子周岁”。便抱出让书生看。本来啼哭不止的婴孩一见书生便咧开嘴笑。书生忙问:“此庄何名?”答:“金家庄”。书生且泣且喜:“是啊,是啊,您的儿子就是我的老师转世啊!”徐敬轩惊问其故。书生说:我的老师蒲留仙(也就是蒲松龄),在前年的今日去世,临终前留下一句:“红尘再到是金乡”,我遍访也没有寻得,不想今天在这里遇到。徐敬轩这时才恍然大悟,想起了前年那个神奇的梦。

徐敬轩经商多年,挣下一份家业,可惜膝下无子。前年,他去小峨眉山祈子,偶得一梦,梦中至一处地方,不知是何境界,只见垂柳映清泉。见一老儒生来此,手执蒲扇,笑而不语。徐敬轩忽然听到一个对他说:“此汝子也”。醒后思索半天,也不知何意。不久,夫人卢氏怀孕。徐敬轩将梦中所见老儒的相貌一一描述后,书生说:“你所见到的确是我的先师蒲松龄先生”。俩人还悟到:梦中垂柳映清泉,暗喻其号“柳泉”,手执的蒲扇,暗喻其姓为蒲。徐敬轩大喜,便给儿子取名昆,字“后山”,号“柳崖”。(注:蒲松龄号“柳泉”,“泉”为水,那么“昆”、“后山”、“柳崖”皆有山的含义,山水相对,前世与今生互补。)于是,人传其事,事奇人奇,还在襁褓中的徐昆就成了奇人。

说来也真神奇,徐昆这孩子还真不寻常,三岁识字,过目一二遍就可背诵,到十五六岁时,已是少年才子,时人争相拜访。连当时的一些文坛泰斗,如钱大昕、朱筠对他评价都很高。钱大昕称赞他的书:“读后山之说,使人油然有得”。朱筠称他是“山右之名士,蒲留仙后身也”。

蒲松龄转世为徐昆之说在民间也愈传愈广,徐昆本人也深信轮回之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当时的畅销书。于是,模仿之作丛出。可惜这些仿作“笔墨既无可观,命意不解所谓”。徐昆觉得作为蒲松龄转世,自己有责任写出一部真正的聊斋续篇来“记我前生事,鸿文序外编”,于是收集各种神奇超常之事为素材,耗费心力,终于汇编成《柳崖外编》一书。《柳崖外编》共十六卷,二百九十二篇,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完成一至八卷,相隔十二年后完成九至十六卷。《柳崖外编》与《聊斋志异》相比,风格不尽相同,然而文笔同样流利酣畅,人物刻画一样精细。因此,一问世就获得了“无愧《聊斋》再世”的赞誉。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为他题诗称赞说:“闻说家园似辋川,天机清妙有仙缘。闲中小试生花笔,补入《聊斋志异》编”。

另外,徐昆的婚姻竟然也是神奇之事。徐昆少年时,遵父母之命从山西老家迎娶刘氏六娘为妻。不久,刘六娘病逝,临终前对婆婆说:“请您把我的骸骨收埋好,我来世再到您家来”。徐昆的父母感其言,遂将刘氏埋于莲花沟上。后来,徐昆继娶高氏为妻。

清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徐昆回到老家临汾,过着归隐田园的恬静生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写作、创作上,同时潜心于刻书印书。《柳崖外编》的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写的戏曲《雨花台传奇》成为当时最为流传的剧本,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日,邻县襄陵(今山西襄汾县),正在演出徐昆的《雨花台传奇》,刘六娘的母亲前去观看,遇到一看戏的女孩,其神态极似自己去世多年的女儿,不由得驻足端详。女孩也频频注视着刘老夫人。散戏后老夫人尾随她来到女孩家,拉着女孩的手哭着说:“你不是我的女儿,但为什么神态这么像我女儿呢?”女孩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女孩名叫李窈,年方十四,就是刘六娘的转世,她能记得自己前生之事,常常独自叹息:“六儿,六儿,今生怎生啊”。今日遇到前世的母亲怎能不激动呢。刘老夫人说:“你知道这个《雨花台传奇》是谁写的吗,他就是你前生之夫啊,现在虽然他已经另娶妻室,但这个高氏很贤淑,我还是想完成你前生的,让你回到徐家,与高氏以姐妹相称。”当时,李窈的母亲不太愿意,可刘老夫人千方百计托人作媒,第二年,十五岁的李窈成了徐昆的妻子。这时,徐昆已经四十多岁了。

李窈“柔嘉多才”,深得徐昆母亲的喜爱,与高氏相处得也很好。有一年清明上坟,路过刘六娘墓,李窈流着泪对高氏说:“这是妹妹我的前生,如同花落入泥啊”。说完泪流不止。高氏问她为何这么伤感,她说:“记得我从阴间往阳间转世时,袖中有竹签二十多枚,其中有九枚合欢竹。恐怕我与徐郎的姻缘只有九年啊”。高氏只得劝慰说:“这些不足为信”。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徐昆中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不久,他携家眷到京城。两年后(西元1772年),李窈在京城病逝,享年二十四岁,与徐昆正好做了九年夫妻。徐昆悲痛不已,将她安葬在北京城外的陶然亭畔。徐昆的好友为墓碑作图,绘有李窈的画像,周围缀有李树、柳树、合欢、落花。题为“花落余芳”。为纪念这位两世皆钟情于自己的女子,徐昆为其写了一部剧本《合欢竹传奇》共二十四出。

看看历史上的这些记载,蒲松龄、徐昆这些名人的轮回经历,千真万确的说明了人真的有轮回转生,元神是不死的。徐昆的夫人李窈有,记的转世时袖中有竹签二十多枚,其中有九枚合欢竹,结果真的只活了二十多岁,与徐昆只做了九年夫妻,可知寿命、姻缘都是根据情况安排好的,冥冥中有定数,那么这一切是谁安排的?就是比人更高级的生命,也就是神安排的。由此可见,无神论是大错特错的邪说。由衷的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思考一下生命的根本问题,不要在物欲中迷失。

我们都知道,一旦大前提错了,中间推导的过程无论如何精密复杂,得出的结果都是错的。既然无神论是错的,那么以无神论为前提和基础的共产党的学说理论也都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实践也就注定失败,而且一定是以罪恶和悲剧收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历次整人害人的运动,以及当今的中共治下官场贪腐横行,整个社会无信仰,诚信丧失、道德崩坏。当共产党的寿命到头时,神一定会清算它,和其算个总账。历史上李窈的前世刘六娘死前发誓下辈子再来徐家,结果真的再来徐家,续前世姻缘,可见人发誓是会起作用的,是有神在听的,最后会兑现的。现在中共党、团、队的组织成员,都发过为其牺牲一切的毒誓,要是真的兑现的话,那么不就是和中共一起灭亡,为它殉葬吗?其实就是这样!要想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唯有破除毒誓,声明退出党、团、队。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乐舞仙踪之八:审乐知政 祸福前知

文:真愚

来源:正见网

》中记载:“审察一个的音乐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态,也能从中知道该如何去治理。”[1]

“太平盛世之乐,安详又欢乐,其国家必定政通人和;乱世之乐,充满了哀怨与愤怒,这个国家必定倒行逆施;亡国之乐,充满悲哀与忧思,百姓就会陷于绝望的困境。声音之道,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宫音代表为君王,商音代表臣下,角音为民,徵音为事,羽音为物。君、臣、民、事、物这五者不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若宫音乱了,则乐声荒乱,这个国家的君王必定骄纵无度;商音乱了,则乐声倾轧,表示这个国家官员败坏;角声乱了,则乐声忧伤,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了,则乐声悲哀,国家必多事不宁;羽声乱了,则曲调倾危,表示国家财用匮乏。若五声全部乱了,相互侵陵,则称为慢。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2]

由此可看出,乐还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旦夕祸福,这也是从乐治国的功用中分离出来的。

《神仙拾遗》与《隋书·万宝常传》中记载:万宝常天生聪颖,具有音乐的天分。有一次巧遇神仙点化,传授给他即将失传的八音演奏法,还把历朝历代的音乐都教给他,并纠正了各种乐曲中的错误。万宝常得到的传授,从此便精通了的所有音乐。

隋文帝开皇初年,命令沛国公郑译等人审定乐律。后来文帝召见了万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是否可行。宝常说那是亡国之音,旋律哀怨淫放,不是高雅正派之声,并极力反对使用这种音乐,请求以水尺为律尺,来调正乐器声调。万宝常也创作新乐曲,但新乐曲典雅平淡,不被当时的人所爱好,擅长音乐的太常大都排斥诋毁它。

万宝常曾经听大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隋朝正处于全盛时期,所有人都对万宝常的话不以为然。不久后,到了大业十四年时,天下祸乱四起,终于验证了万宝常的预言

《通典》记载:隋炀帝巡游江都前,乐工王令言的儿子从宫中回到家,在户外用琵琶弹《安公子》这首曲调。王令言听后脸色骤变,内心惊恐,赶紧告诫儿子说:“你不要随驾去江都了,这支曲子没有宫声,宫代表君主,皇上肯定回不来了。”后来隋炀帝果真在江都被杀。

《唐语林》记载:唐朝开元末年,西凉府都督进献了新曲,唐玄宗便招待诸王欣赏。曲子结束后,大家都纷纷称贺,唯独唐玄宗的大哥宁王默然不语。玄宗就询问缘故,宁王回答说:“这首曲调虽然优美,但是臣听说,一支乐曲从宫音开始,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徵、羽诸音组成,头、尾都要呼应宫、商。这首乐曲开头就离开宫调,中间也很少用徵音,而商调用得杂乱且有增强之势。臣又听说,五音中宫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宫调不强盛则君王势力微弱,商调过强则臣下有作乱犯上的征兆。事情现形在音律之中,散播在歌声里,而见之于人事。臣惶恐有一天会有乱臣作乱逼上之祸,陛下恐有流离之难,都预言在这首曲子中了啊!”

精通音律的玄宗听了后沉默不语。等到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仓皇逃离长安,举国一片混乱,才证实了宁王这预测的能力。

(待续)

[1] 《乐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2] 《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7月16日星期日

【命运的迷雾】穆质强直犯冲 何能解?

【命运的迷雾】东吴吕蒙转世躲不过关帝君

【上古传奇尧舜禹】(10)文命临危受命 建奇功

诸葛身死知天数 再保蜀汉三十年

文:蜀缘

来源: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姜维在死后,一直在保蜀汉三。其实这里面也有天数的原因,也有诸葛亮一直在保着蜀汉的缘故。在《三国志平话》里说的非常清楚。

《三国志平话》记载:却说众将保诸葛灵柩入川。汉帝接丧举哀,痛哭不止,即选山陵而葬之,立庙致祭,封为忠武侯。百姓闻之,如丧考妣。武侯治民,省刑罚,薄税敛;用兵,赏罚肃,号令明。以此军民爱之。 却说司马懿引军看诸葛营寨,叹曰:“天下奇才也!”遂诔而祭之。 至当夜,狂风过处,见一神人言:“军师令我来送书。”司马接看,书中之意略云: “吾死,汉之尚有三十年,若汉亡,魏亦灭,吴次之。尔宗必有一统。若尔执迷妄举,祸及尔也。” 司马看罢,有不从之意。神人大喝。司马喏喏言曰:“愿从军师之令。”神人遂推司马倒地,叫声不迭,觉来却是一梦。以此司马各立边疆,不与汉争锋,还朝。(出自《三国志平话》)

很多人都喜欢说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神人不神人我们不得而知,但诸葛亮知晓天命却是真的。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道破了,其一蜀汉中原是不可能的,其二诸葛亮愿鞠躬尽瘁到死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也是意而行的。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乐舞仙踪之七:巫风时兴 神迹渐没

文:真愚

来源:正见网

早期乐舞之所以具备如此大的能量,能直接通神,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时人类纯净,心诚意善,没有什么和执著,单纯而简单,所以能将乐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慢慢地,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大,心灵不再简单纯洁,社会人心也变得复杂而污浊。于是人们开始追求肉欲享受,在物质利益中追逐,精神的能量越来越弱,离神越来越远,背离自然与大道,神便逐渐隐没了踪迹。

《尚书·伊训》中记载:伊尹训导太甲,说先王商汤曾警戒官员“敢有一天到晚在宫中跳舞、在室内纵情歌唱的,叫作巫风……国君沾染了巫风,国家必亡。”。[1]

这个记载说明,早期的乐已由教化百姓、感天通神等功用,慢慢演变出供人享受等功用,当乐完全沦为人类纵情娱乐的工具时,就会形成一种邪淫的风气,这个风气被称为“巫风”,它败坏了国家风气,堕落了社会道德。

《管子·轻重甲》载:“从前夏桀时,宫中养有女乐三万人,每天清晨高歌于端门,舞乐之声,大路上都听得见,她们无不穿着奢华的衣服。”[2]

可见,在夏朝末期“巫风”就已经兴起了。当乐舞堕落成给人类纵情享乐的工具时,它那通神的能力就在历史中慢慢消失,其背后神奇的能量也越来越微弱。

》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论著,收录于《礼记》之中,成为儒家经典。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收录,但有微小差异,名为《乐书》。

《乐记》中说:“乐的作用是用来归正人心的[3],无论多么隆重的乐,都不是为给人极尽声情享受的;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都不是给人穷尽味欲的。举例来说,演奏《清庙》之乐所用的瑟,上面是红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唱,三个人和,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追求动听,但是内涵深远。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替酒,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其目的显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但意义重大。由此看来,古圣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为了教化人民清心寡欲,回归自然大道。[4]”

“人的是恬静安宁的,后天受到外物的诱惑而躁动不安份,这是人的本性受到引诱而产生了欲望。人在感知外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喜好或厌恶两种情绪。如果人的好恶不从内心得到节制,而外物又不断的诱惑人,此时不加反省,人的天性就会慢慢丧失。外界事物的诱惑是无穷尽的,而人心又不加以节制,那物质就会把人心征服。人心被物质征服,就会灭绝天性,放纵人欲。人到了这一步时,就会产生忤逆作乱、欺诈虚伪之心,就会干出淫乱放荡之事。以致于强者欺凌弱者,人多的暴虐人少的,聪明人欺骗老实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使有病的人得不到照顾,孤儿寡老无人抚养,这是大乱之道啊![5]”

“乐是让人快乐的。但是君子获得的快乐是因为用乐同化了大道,小人获得的快乐是用乐来满足了人欲。用天道来节制私欲,则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不迷乱;放纵私欲而远离天道,就会迷失心智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6]”

“听奸邪的声音,人身上的邪乱之气就会被唤起,邪气成了气候,淫乐就会成为时尚。听纯正的声音,人身上的正气就会与之呼应,正气成了气候,和乐就会盛行……”[7]

以上是《乐记》中的论述,根据这个标准,现代人类所流行的音乐、舞蹈基本大都属于“淫乐”的范围,起败坏社会道德的作用,所以神迹全无。另外,《乐书》中还记载着这么一个历史

春秋时期,一次卫灵公到晋国去拜访晋平公,晚上时,他们住在濮水边的上等客舍中。半夜时分,卫灵公突然听到弹琴的声音,就问身边的人有没有听到,身边人都说什么也听不到。卫灵公便召来师涓说:“我听到琴声,但问身边的人都说没有听到,这看来好像是鬼神的声音,我将听到的声音向你讲述一遍,你记下来。”于是卫灵公一边叙述,师涓一边拿着琴按照卫灵公的描述,到了天亮后才记录完毕。记录完毕后,师涓又练习了一天,练习好了他们才一起去见晋平公。

到了晋国后,晋平公设酒宴款待他们。酒喝得正欢畅的时候,卫灵公便请求把路上听来的曲子弹给晋平公听,以助兴。晋平公很高兴,就令师涓坐在师旷的身边弹奏。师涓是卫灵公的乐师,而师旷是晋平公的乐师。师涓的曲子还没弹完,师旷便赶紧制止他说:“这是亡国的声音啊,不能再弹了!”

晋平公就问师旷为什么这么说。师旷说:“这首琴曲是师延以前为商纣王创作的,武王伐纣后,师延逃到东边,最后跳进了濮水之中,这首曲子肯定是从濮水上听来的,谁先听到这琴曲国家就会衰败。”但晋平公不在乎,还是让师涓将它弹完了。

听完后,晋平公意犹未尽,便问师旷:“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这曲子更悲伤的音乐了吧?”师旷说:“有”。晋平公问师旷能不能弹奏出来听听。师旷说:“您的德行不够,不可以听这曲子。”晋平公还是坚持让师旷弹奏,师旷没办法就弹了起来。刚弹奏完一段后,就有16只仙鹤从天边飞来,聚集在廊门前;再弹第二段时,这些仙鹤就伸长脖子鸣叫起来,还拍着翅膀随着琴声起舞。

平公大喜,起身为师旷祝酒,然后又问师旷:“应该没有比刚才这曲子更悲伤的音乐了吧?”师旷说:“有,过去黄帝召集鬼神时弹奏的曲子《清角》,比这更悲伤,但您的德行太薄,不配听到此曲,否则将会引来败亡的灾祸。”晋平公说:“我这一大把年纪了,还在乎败亡吗?我就喜好音乐,但愿能够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就再次弹奏起来。弹完第一段,就有白云从西北方的天空中涌起;再弹第二段时,狂风暴雨便扑天盖地而来,将廊上的瓦片都刮飞了,左右的人都吓得四散奔逃,平公也害怕得趴在廊屋中。接着,晋国便大旱了三年,寸草不生。

《王子年拾遗记》中还记载了师延的故事:师延是商朝的乐师,但这个人神秘莫测,没有人了解他。他当过黄帝时的乐官,也在夏朝做过乐官,能从各国的乐声中预测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夏朝末年时,他预测到夏朝要灭亡,商朝要兴盛,就抱着乐器投奔商汤。然而到纣王时,由于纣王沉淫声色,便将师延囚禁在阴宫中,准备动用炮烙之刑。师延在阴宫中弹奏起高雅的音乐,看守的狱卒便厌烦地说:“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老调子,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喜欢听的。”于是师延又弹奏起淫迷的音乐,表现长夜的欢娱,看守们都听得心神荡漾,迷失了心智,师延便乘机逃了出来。在逃亡的途中,师延听说周武王要出兵伐纣,于是他在渡濮水的时候沉到水中去了。[8]

(待续)

[1] 《尚书·伊训》:“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2] 《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於端门,乐闻於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3] 《乐记》:致乐以治心

[4] 《乐记》: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5] 《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6] 《乐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7] 《乐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8] 《王子年拾遗记》(《太平广记》引)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