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星期六

【文史】唐朝优待使团 遣唐使汉学造诣深厚

台版钢铁人团队 让台湾制火箭上太空

命运天定吗?(115)先知 服丹不若修德

二千年前造业 预言家看到轮回转世还业债

文:容乃加爱德加.凯西(Edgar Cayce )一生中解读了143,06个案例,发现“病”与“因果业报”的关系,报应不爽,印证中国古来“神目如电”的道德文化。(视频撷图)

爱德加.凯西(Edgar Cayce )一生中解读了143,06个案例,发现“病”与“因果业报”的关系,报应不爽,印证中国古来“神目如电”的道德文化。(视频撷图)

人类历史进入现代之后,奇奇怪怪的病越来越多,现代医学虽称发达,却有很多不足,找不出原因来。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有的能看到病人深藏的病因,发现了有很多病的起因不在今生今世,所以医学解不了,医院也治不了。

美国“睡着的预言家”爱德加.凯西(Edgar Cayce,1877-1945),具有透视累世因缘解读病因的特异功能。凯西一生中解读了14,306个案例,发现“病”与“因果业报”的关系,报应不爽。中国古人就说“神目如电”,人在做天在看,做好事有好报,作恶遭恶报。从凯西解读的案例来看,人做了不好的事,会有报应,有的报应不仅在来世,还可能发生在几千年后。凯西看到有人在罗马时代造的孽,在二十世纪当时仍在还。在他一生中在进入“睡着”的状态下,解读了14,306个案例,大多是由他太太导问、秘书记录。以下是几个凯西解读的案例。

凯西解读的案例

简单说到迫害神的信徒的时代背景。公元37-68年,罗马帝国产生一个暴君,尼禄,他疯狂迫害,把他们投入竞技场,给狮子撕咬、或以火凌迟、烧死信天敬神的无辜民众。尼禄之后,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持续二百多年。最后,罗马帝国也在几次大瘟疫蔓延下亡国了,每次死亡超过百万人的大瘟疫灾难留下了暴政败德遭天谴的历史见证。而在那个历史中,随着道德败坏而败坏的人,同样也在转生中偿还著自己造下的业报。

例一
有个青年从16岁时因车祸脊柱重伤,自第五节以下的脊椎骨完全丧失知觉瘫痪了。过了7年半后他还是在轮椅上过活,治疗复健都无效。他的母亲请凯西为他做生命解读。凯西追述了青年前两世的情况,看到他有一世是个罗马士兵,当时罗马帝国正开始迫害基督徒,而那一世的他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并且直接参与对基督徒的迫害。因此,今生看似车祸带来的严重瘫痪,其实是老天对他迫害恶行的惩罚。

例二
有一位中年的瘫痪妇女的病因也与那个青年类似。这位妇女找到凯西时已经瘫痪
9年了,在她36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瘫痪无法行走,从此只能靠轮椅代步,更令她沮丧的是各种治疗方法对她的病都无济于事。凯西帮她做前世解读,得解知她在古罗马时期是皇室的一员,但她对暴君尼禄疯狂迫害正信的基督徒非但没有一丝同情心,却还在竞技场中大声嘲笑那些当时被迫害而严重伤残的基督徒。残忍的嘲笑、推波助澜的态度带给她今生的瘫痪。

例三
另一个女孩同样是曾出生在罗马时代尼禄王朝的一名贵族,她今生因髋关节结核的病而痛苦不堪。那一世她常在竞技场中观看基督徒受迫害取乐。而且有一次当她看到一年轻女孩的身体被狮子撕烂时,竟然大笑。她以殉道者的痛苦为乐毫无一丝丝悲悯,虽然她没有直接参与迫害,却也是推波助澜者,煽动了道德堕落沦丧的风气,今世她髋关节的痛苦就是罪业的业报。

例四
一名电影制片人,脚行走较不便,他是在17岁时得了脊髓灰质炎,而造成往后的人生带着轻度瘸拐。凯西解读他的前世,发现他也涉及了罗马时期对基督教的镇压事件。他当时是一名士兵,被派去镇压完全没有抵抗的基督徒们。

从以上的例子可清楚看到,生生世世所造的业力对今生的命运起著决定性作用 。@*#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方沛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家教珍事】范仲淹俭朴能舍 子有父风

作者:陆真在范仲淹的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门风。不仅如此,范仲淹的儿子们受父亲的影响,也变得乐予帮助贫穷之人。(shutterstock)

的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门风。不仅如此,范仲淹的儿子们受父亲的影响,也变得乐予帮助贫穷之人。(shutterstock)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唐代范履冰的后人,从小就是个孤儿,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其母改嫁于朱姓人家,范仲淹跟从到朱家,一度曾改姓朱。他从小就很有志气节操,稍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感泣而离家,到了应天府寄食于亲戚家,发愤攻读,昼夜不息。据《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他在那里,共刻苦攻读了五年,终于掌握了六经的精髓。在这五年中,他从来没有脱掉衣服,安安稳稳地睡过一觉。冬天疲倦了,用冷水洗脸,清醒头脑;没有粮食便经常喝稀粥。别人对于这样的生活都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61),他终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到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担任了参知政事,他联合富弼等人,实行“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但是新政推行不到半年,他便被罢去参知政事之职,离京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范仲淹又是个文学家,其散文和诗词都写得很好。在其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中,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这实际上也是他的政治抱负和行为准则。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曾对人说:“我夜晚躺在床上,总是要反思白天的行为。如果这天所做的事比较得体,没有什么过失,我便能安心睡觉;如果不是这样,那这一晚我就一定睡不好觉,第二天一定要加以改正。”

范仲淹随母到朱家时,曾结识了一位方士,这位方士病重时,将范仲淹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懂得炼银术,我的孩子尚小,不能传授给他,就留给你吧。”说完,即将炼银方和炼好的白银,一并交给范仲淹。这位方士不久便去世了。

十多年后,范仲淹在朝中任官,这位方士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了。范仲淹将此子叫来,告诉他其父之事,并将炼银方与方士所给的白银,一并交给方士的儿子。这么多年来,范仲淹从来就没有看过方士的炼银方一眼。由此可知,他的节操是多么高尚。

范仲淹因为小时饱受贫困之苦,所以即使当了高官,也从来不肯奢侈忘本。他的家中,如果不是来了宾客,吃饭决没有两种荤菜。、儿子们的衣服、食物,仅仅是勉强够吃够穿。但是他对外人却决不吝啬,喜好施舍。他特意在苏州近郊,购买了千亩良田,置为“义庄”,专用来养活那些贫穷无依的人。他选出一些年纪较大、办事公道的人主持义庄的事务,给贫穷之人每人一天一升米,一年一匹布。对于他们的婚丧嫁娶,都用义庄的钱财给予帮助。

范仲淹时常告诫自己的子女,要节俭朴素,他对儿女们说:“我贫穷的时候,和你们的母亲一道侍奉你们的祖母。你们的母亲亲自动手烧饭做菜,因为家里贫穷,所以也没有办法好好供养你们的祖母。现在有了丰厚的俸禄,有条件好好地供养她,她却已经不在人世了。你们的母亲也很早就已经离世,这是我最痛心的事。我怎么能让你们坐享富贵之乐,而忘记了根本呢!”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已到婚娶之年,妻子即将要迎娶进门,为了显得漂亮些,范纯仁用绸缎做了个幔帐。这要是在别的官宦人家本是极平常的事,可范仲淹对此却很不高兴,对儿子说:“绫罗绸缎是用来做幔帐的吗?咱们家素来清寒俭朴,怎么能随随便便坏了家法?你要是敢把绸幔帐拿出来,我就在庭院中一把火烧了它!”

在范仲淹的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门风。不仅如此,范仲淹的儿子们受父亲的影响,也变得乐予帮助贫穷之人。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这时候范纯仁年纪还很轻。麦船返回时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纯仁问他为什么停留在此很久?石曼卿回答:“逢亲之丧,无力运柩返家。”范纯仁听了,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作回乡的费用。

范纯仁只身回到家中,因为送掉了一船麦子,不好向父亲交账。在父亲身旁站立良久,始终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问儿子道:“你这次到苏州,有没有碰到新、老朋友?”范纯仁回答说:“石曼卿因碰到亲人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柩回乡。这时又没有哪个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样勇于救人于危难,所以真是求告无门。”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道:“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范纯仁听父亲说出这话,心里一阵轻松,回答范仲淹道:“我已经把一船麦子送给他了。”

即从此事,就可知范仲淹的家风,已经传给了他的儿子。

(《宋史·范仲淹传》、《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文史】大唐气象恢宏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8) 玄武门之变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7) 祸起萧墙

酌古鉴今:贤与不肖

陆文尹文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低着头连声叹气。尹文子觉得很奇怪。(图:薯饼/大纪元)

尹文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低着头连声叹气。尹文子觉得很奇怪。(图:薯饼/)

尹文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低着头连声叹气。尹文子觉得很奇怪,便问:“大王连声叹气,一定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吧?”

齐王回答说:“唉!齐国这么大,可贤德的人才,却太少了,没有贤德的人才,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所以我才叹气不止啊!”

尹文子说道:“如果齐国到处都是有才能的人,那么还有谁处于大王您之下呢?这些人都比你强,你还怎么统治齐国呢?”

齐王问道:“噫?照您这么说,齐国都是些不才、不德、不贤的人,才好吗?”

尹文子大笑着说:“那样也不行!如果齐国尽是些无德无才的笨蛋,那您能用谁来帮助治理国家呢?真的是那样的话,那齐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齐王听了,沉思片刻说:“贤人多了,您说不可以;贤人少了,您也说不可以。贤与不肖的人,都没有,这样可以了吧?”

尹文子说:“这也不行。”

“为什么?”齐王追问道。

尹文子说:“应该有贤德的人,也应该有不肖的人。有了不肖的人,您才能高高在上而群臣卑服;有了贤德的人,您才能利用贤才而退抑不肖,这样才能有贵贱之别、上下之分呀!”

齐王听了,连连点头,他说:“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故国神游】华章炳焕道心深 万古不废是斯文

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预知自己命运的马游秦

作者: 刘丰 来源:

不管人们怎么努力,往往结果是一样的,似乎一切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把握着。信神相信,所以活得相对轻松些。

吏部令史马游秦,开元年间,因在任年满应当另选官。当时的侍郎裴光庭,按老规矩从旧官吏中选拔。问马游秦有什么要求,游秦不回答,裴光庭一再追问,游秦说:“我早就知道自己要当什么官了,不再说什么了。”光庭说:“你当什么官由我决定,你怎么会知道。”游秦不回答,也没有害怕的神色。光庭气愤地说: “既然知道,可以说说吗?”游秦说:“此事可以记下来,不能说出来。”于是就让他写出做什么官,收藏在楹栋之间,等到批注宣布之后再拿出来。后来太上皇到骊山,銮驾车马亲到那个地方,就改会昌县为昭应县。光庭认为以前没有昭应县的名,游秦没有办法知道,就补游秦为昭应县录事。等到公布任命官职敕令那天,把藏在楹栋里所记下来的文书打开一看,则与马游秦所说的完全相同。

人算不如天算,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想和天斗,看来谁也不行。

原文:吏部令史马游秦,开元中,以年满当选。时侍郎裴光庭,以本铨旧吏。问其所欲,游秦不对。固问之,曰:“某官已知矣,不敢复有所闻。”光庭曰:“当在我,安得之?”游秦不答,亦无惧色。光庭怒曰:“既知可以言乎。”游秦曰:“此可誌之,未可言之。”乃命疏其目,藏于楹栋之间,期注唱后而发之。后老君见于骊山, 銮舆亲幸其地,因改会昌县为昭应县。光庭以旧无昭应之名,谓游秦莫得而知也,遂补其县录事。及唱官之日,发栋间所誌之书,则如其言尔。(出《前定录》)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劝勿结仇,并多解怨(二文)

作者: 郑介文 来源:

一、雷击主谋

清代雍正壬子(1732)年间,有个官宦人家的媳妇,平时并没有与任何人吵过架。可是有一天,突然乌云蔽日,雷电交加,一道闪电穿过窗户,如一束火光激射,击中这个媳妇的心房,又从左胁下洞穿而出,这个媳妇当场死去。而她的也被雷火烧伤,从后背至臀部,一片焦黑,只剩下一口气尚存。过了许久,他才苏醒过来。

他一见妻子被雷击死的惨状,不禁放声大哭道:“我的脾气暴躁,平日经常顶撞,乱吼乱吵母亲,这是有的。我对母亲不孝敬,我遭雷打是罪有应得!可你呢,只不过在私下里怨恨我母亲,向我倾诉心中的不快,一个人常常悄悄地向我边哭边骂而已,没有直接吵骂过她。怎么雷电就这样把你击死了呢?”

这位做丈夫的,似乎在埋怨上天惩罚得不公平!别人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

后来有一位算命先生,谈起此事,他讲:“神目如电,明察秋毫,该被雷打死的,必被打死;该被打伤的,必被打伤!内里各有原因。再者,哪里知道:律例严惩主谋、主使者。这一点,无论阴间、阳间,法律都是一样的。”

二、劝勿结仇,并多解怨

清代人,御史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人养了一头猪。这头猪只要一见到邻居的王老头儿,就瞪起眼睛狂吼,并横冲直撞地追来要咬他。但见到别的任何人,却不会这样。

那个王老头儿,起初非常愤怒,想把它买过来杀掉,吃它的肉,才解恨。不久他忽然醒悟,心想:“这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说前生结下的冤仇吧?然世间上,没有不可解的冤仇!”于是,他就以高价把那头猪,买下来,送进寺院,作为长生猪(一直养到自然死亡)喂养。

从此以后,这头猪再见到王老头儿,便俯首贴耳,很亲昵地靠近他,再也不像从前所见那副凶恶的样子了。

我(本文原作者纪晓岚,下同)曾看过孙重画的一幅《伏虎应真图》。图上还有巴蜀西部人李衍,题的词。其大意说:道行广大的人,骑着猛虎,如同驾御良马一般。岂是它本来就是驯良的,而是道力化解了它的凶性。由此可知天地之间,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可以成为契友。但愿众生能至诚相处,不要互相畏忌,而成敌对。

我想,这段题词,正好可以作为胡御史所讲这个的旁证。

(均据《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6) 十八学士

作者: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研究组 来源:

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陕(今河南陕县)、洛(洛阳)旧地重游,抚今追昔,写下不朽名篇《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与之讨论经义,往往到深夜才罢。

太宗《置文馆学士教》

“昔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梁邦接士,楷德重于邹枚。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顾惟菲薄,多谢,高山仰上,能无景慕。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元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谦、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其大意为:以前(西汉诸侯国)楚国尊贤能之人,楚元王尊崇申公、穆生。汉景帝时,梁孝王接待士人,重德更重于能辩之才如邹阳、枚乘。应能记录前世古人留下之典范,可令后人景仰。所以重德修身,遍揽贤明。思贤才,爱之留之;求栋梁,志气相同。所以寄希望于建立正规,补足缺陷。研读不倦好像在齐之稷下学宫,设宴招待恰似在燕国黄金台。十八位士有来自江南,有来自,制定典则,提倡文风,为本馆学士。

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窦建德旧将刘黑闼举兵造反,太宗总统全军向东讨伐出战河北,对付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后强敌刘黑闼。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进军肥乡。太宗先分兵断绝其运粮通道,双方对峙两个月。刘黑闼被迫急于求战,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迫近官军。太宗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首先攻破其骑兵,然后乘胜冲击践踏其步兵,敌兵崩溃,斩首一万余人。先前太宗派人筑坝堵塞上流河水使水流变浅,让刘黑闼得以渡水。等到作战之时,命令挖开拦河坝,大水冲到,河水一丈多深。敌兵已经战败,逃到水中皆被水淹。只剩下刘黑闼与二百多骑兵逃到突厥,其部下全被俘虏,河北平定。当时徐圆朗拥兵于徐、衮二州,太宗回师讨平他,于是黄河、济水、长江、淮水各郡邑全部平定。

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自原州入寇,侵扰关中。有说高祖云:“只为府藏子女在京师,故突厥来,若烧却而不都,则胡寇自止。”高祖意欲迁都躲避突厥,乃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移都。萧瑀等皆以为非,然终不敢犯颜正谏。太宗劝阻高祖不要迁都,给太宗一两年,若不能打败突厥颉利,再来讨论迁都之事。(太宗独曰:“霍去病,汉廷之将帅耳,犹且志灭匈奴。臣忝备藩维,尚使胡尘不息,遂令陛下议欲迁都,此臣之责也。幸乞听臣一申微效,取彼颉利。若一两年间不系其颈,徐建移都之策,臣当不敢复言。”)高祖怒,仍遣太宗将三十余骑去巡视栈道。第二天,太宗固奏必不可移都,高祖遂止。

龙种天马

太宗识马,知马,得马中之神骏定天下。太宗对骏马偏爱至深,他们为大唐皇王南征北战、克敌无数立下不朽功勋。太宗有诗《咏饮马》:“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为了纪念曾经救太宗于危难中之战马,太宗还令在昭陵里刻上“昭陵六骏”:“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石为镌真形,置之左右,以伸帷盖之义。”(《册府元龟》卷四十二) 于是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刻画六匹战马,列置于昭陵前东西两侧。世传画家阎立本受诏画出《六骏图》,工艺家阎立德以之为蓝本刻为浮雕,列置于昭陵前东西两侧。

自古良马都有自己名号,此六骏分别名为拳毛?、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贞观十一年,太宗亲笔作了《六马图赞》。这六匹骏马激战中很多身中数箭,负伤累累,仍保护、背负太宗最后制敌取胜。

唐太宗起兵时,帝图草创,许洛仁在武牢关(虎牢关)下,进献太宗?马一匹,马黑嘴头,周身呈黄色。太宗因他马无以匹其神速,每当临阵指挥,必乘此马。太宗云“自谓其目”,曾叫“洛仁?”,名为拳毛?。太宗平刘黑闼时所乘。前中六箭,背二箭。太宗赞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大意是天马横行之后,战乱停止。

什伐赤纯赤色,是一匹汗血宝马,太宗平世充建德时乘。前中四箭,背中一箭。赞曰:“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汉骋足,青旌凯归。”大意是马蹄旁留下红色汗水,伴着青色旌旗凯旋。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平薛仁杲时所乘。太宗乘白蹄乌连夜突袭,使得薛仁杲溃兵不能入城坚守,薛仁杲被迫出降。太宗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将追风骏马与倚天长剑神器相比。此马随太宗转战陇西到四川,得胜神速。

特勒骠,毛色黄白,嘴黑色,太宗平宋金刚时所乘。宋金刚兵锋甚锐,军阵南北七里长,太宗纵马亲入战阵,宋军大败。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描绘出此马腾空英姿、摧枯拉朽之气势、救难之神勇。

青骓马苍白杂色,太宗骑青骓,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青骓中五箭。太宗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可见其矫健如飞、疾驰陷阵的身影。武牢关大捷,使唐朝赢得初年统一战争。

飒露紫名字来源于突厥语,汉译为“沙钵略”、“始波罗”,为勇健者之义,并为突厥可汗之称号。真实名号当为勇健可汗之紫色战马。太宗与王世充激战,此马为流矢所中,腾上古堤,丘行恭拔箭后马死。太宗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此马之神采气势可见一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冠军丸”的传说

作者: 李景 来源:

的药方,可以用差之毫厘牛之千里来比喻。它的准确性今天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奇迹。古人是怎么得到的药方呢?其实很多都是神传的。

刘子南,武威郡的太守。跟随道士尹公学道,学会了务成子“萤火丸”的制法。这萤火丸能祛除疾病疫疠、虎狼妖魔、毒蛇蜂蝎和五种兵器的刀伤和盗贼的侵害。药丸的制法是用雄黄、雌黄各二两;萤火鬼、箭蒺藜各一两;用铁槌的柄把它们烧成焦炭;炼铁炉中的灰和黑色的羊角各一分半加在一起研成粉状,用鸡蛋黄和红鸡冠子上的血调和后做成杏仁大小药丸。用三角形的红布袋装进五个药丸,平时常戴在左臂上;当兵的就系在腰间;住家就挂在门上,就可以避盗贼和各种毒物。

刘子南制好了药丸,就经常佩带在身上。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刘子南带兵在武威郡边界遇到胡人侵犯,一场大战后刘子南兵败,他的部队被击溃四处逃散,他一个人被敌人危围。敌人射来的箭像雨一样密,在离刘子南的战马几尺远的地方箭就纷纷落地,一点也没伤着他。胡人认为他是神,就解围撤兵而去。

刘子南把萤光丸给他在军队中的和兄弟,他们也同样没受过伤,都为药丸的灵验而高兴,当成传世珍宝。汉代末年青牛道士封君达得了这药方,就传给了安定的皇甫隆,皇甫隆传给了魏武帝,才渐渐传到百姓中。这种药丸也叫“丸”或“武威丸”,在《千金翼方》中有记载。

前几年见过很多的民间,他们都有自己的绝招,都是远远超越今天科学的。人们说高手在民间,真的是这样。

原文:刘子南者,乃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也。从道士尹公,受务成子萤火丸,辟疾病疫气、百鬼虎狼、虺蛇蜂虿诸毒,及五兵白刃、贼盗凶害。用雄黄(明抄本雄黄下有雌黄二字)各二两;萤火、鬼箭蒺藜各一两;铁槌柄烧令焦黑;锻灶中灰、羚羊角各一分半,研如粉面,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血,丸如杏仁大者。以三角绛囊盛五丸,常带左臂上,从军者系腰中,居家悬户上,辟盗贼诸毒物。子南合而佩之。永平十二年,于武威邑界遇虏,大战败绩,余众奔溃,独为寇所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堕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子南以教其子及兄弟为军者,皆未尝被伤,喜得其验,传世宝之。汉末,青牛道士封君达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授魏武帝,乃稍传于人间。一名“冠军丸”,亦名武威丸,今载在《千金翼》中。(出《神仙感遇传》)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明成祖阅兵惊艳27国使节 四方宾服

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

家和万事兴 看了才恍然大悟!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老人道

①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②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③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④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⑤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⑥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⑦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⑧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⑨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父母道

①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上下和睦。

②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③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④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⑤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⑥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⑦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⑧〝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⑨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夫妻道

①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②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③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④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⑤家后,男人若不能把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⑥成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⑦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⑧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⑨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丈夫道

①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②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③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人不是好男人。

④〝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⑤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⑥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⑦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⑧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⑨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妻子道

①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②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③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④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⑤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⑥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⑦女人什么事也不做,全部依赖丈夫、依赖父母,叫弱妇。女人好吃懒做,怨天忧人是一家的扫把星,悍妇和弱妇都不是媳妇。媳妇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对人平等、和气,齐满一家的福气。

⑧媳妇当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会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业。才能家道长久,福禄长享。

⑨一个家庭是否安乐,是否安静,是否兴旺发达,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个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贵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满。

婆媳道

①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②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③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④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⑤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总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⑥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⑧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⑨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责任编辑: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悠悠古风:唐宪宗拒立功德碑

作者: 汉风 来源:

时期,中官吐突承璀受到的恩惠,要为皇帝立一座“德政碑”,以颂扬皇帝的政绩,碑屋已经建成,碑石也已经打磨完毕,请皇帝下命令征集碑文,当时李绛为翰林学士,他对皇帝说:“德行高尚的人,功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用不着立碑也人人皆知。这样做会被天下人耻笑。”

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立即命令拆毁碑屋,废弃石料。吐突承璀向皇帝请示说:“碑屋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建成,不容易立即拆除。”还想坚持立碑的请求。宪宗皇帝说:“立即找来牛将碑屋拽倒。”皇帝听取意见的态度竟如此诚恳坚决。

原文:宪宗时,中官吐突承璀,有恩泽,欲为上立德政碑。碑屋已成,磨砻石讫,请宣索文。时李绛为翰林学士,奏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无立碑纪美之事。恐取笑夷夏。”上深然之,遽命拆屋废石。承璀奏:“碑屋用功极多,难便毁拆。”欲坚其请。上曰:“急索牛拽倒。”其纳谏如此。(出《卢氏杂说》)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5) 武牢神威

作者: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来源: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圣皇 万古大唐风

武牢神威

窦建德在隋炀帝大业末年,最初参加清河郡高士达的起义军,曾先后打败隋涿郡通守郭绚,大败隋涿郡留守薛世雄,消灭从江都北上以宇文化及为首之隋朝残余势力,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立政权,国号夏,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太宗攻打洛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刚打败孟海公,不可一世,即率军十余万,号称三十万,一路陷管州,占荥阳,水陆并进,泛舟运粮,增援王世充。“军于成皋之东原,筑宫板渚,遣使与王世充相闻。”面临腹背受敌的巨大威胁。

太宗曾写信与窦建德,对其出兵欲救王世充,晓以大义,阐明利害,责其言而无信,出师无名,劝其三思而后行:“如何信不由衷,翻怀匿怨?无名之举,遽发危机,背德之踪,遂为戎首,吁可怪也,良深叹息。”

但窦建德一意孤行,终以兵十余万来援世充。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以腹背受敌,恐非万全,请退师谷州以观之。太宗说:世充粮食已尽,内外离心,我军不需攻击,可以坐收敌军破败之功。建德新近打败孟海公,将官骄傲士兵怠惰,我当进占武牢关(,扼守要冲。贼假若冒险与我军争胜负,攻破贼军是必然之事。如果贼不战,十日之间世充当会自我崩溃。若不急速进攻,贼军进入武牢,诸城刚刚归附,必定不能坚守。二贼合并,将能把他们怎么办呢?屈突通又请解围就险以候其变,太宗不许。于是留屈突通辅齐王元吉以围世充,自己亲率玄甲军及步骑三千五百人奔赴武牢。

太宗到达武牢次日,带兵五百查探窦建德大营,两军营地相隔二十里,太宗沿途分兵埋伏,伏兵由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率领,而自己只带尉迟敬德等人四骑,直奔窦建德大营而去。太宗对尉迟敬德说:“我持弓箭,你执槊相随,虽千军万马能奈我何!”在离窦建德大营还有三里处,碰上了对方巡逻哨,太宗大呼:“我秦王也。”随手一箭将对方领头射死。窦建德军中大惊,随即便有五六千骑兵追来。太宗和尉迟敬德殿后“按辔徐行”,追兵将至,一箭毙命,追兵吓得不敢靠得太近。过了一会,又追上来,又有数人毙命,如是再三。不知不觉中,被太宗引入事前安排的埋伏圈里,李世勣等人杀出,追兵大败,仓皇而逃。

窦建德自荥阳西上,筑垒于板渚,太宗屯武牢关,相持二十余日。唐军密探报告:“窦建德探听到唐军草料用完,在黄河以北放马,准备袭击武牢。”太宗知其谋,遂牧马河北以诱之。次朝,窦建德果率众而至,陈兵氾水,世充部将郭士衡列阵于其南,绵延数里,擂鼓进军,诸将大惧。太宗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敌从山东起兵,没见过强大对手,如今身涉险境却很喧嚣,是无纪律军令,逼城排列战阵,有轻视我们之意。我们按兵不动,其气自然衰竭,列阵时间长则士卒饥饿,势必自动撤退,我们追而击之,必克之。我和各位相约,过正午,必能打败他们!

窦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军兵继至。窦建德回师列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很快众军合战,嚣尘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敌兵看到,大溃。太宗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窦建德于阵。太宗斥责说:“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窦建德股栗而言道:“今若不来,恐劳远取。”意思是今天不到这里受缚,恐怕还要劳你远征抓我。

高祖闻太宗大获全胜,生擒窦建德而大悦,盛赞太宗,手诏曰:“隋氏分崩,崤函隔绝。两雄合势,一朝清荡。兵既克捷,更无死伤。无愧为臣,不忧其父,并汝功也。”

太宗带着窦建德到东都洛阳城下,王世充看到窦建德被俘,十分害怕,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山东悉平。郑、夏、唐三足鼎立之势被太宗打破。至此,太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已经打下大半大唐江山。太宗入据宫城,令萧瑀、窦轨等封守府库,一无所取,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于是诛王世充手下段达等五十余人,释放所有冤枉被囚禁者,非罪诛戮者祭而悼之。大飨将士,班赐有差。高祖令尚书左仆射裴寂慰劳于军中。

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凯旋而归。太宗亲披黄金甲,列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王世充、窦建德及隋氏器物等献于太庙。高祖大悦,行饮至礼以享焉。高祖以自古旧官不称殊功,乃别表徽号,用旌勋德。

在大唐统一天下的最重要战役中,太宗玄甲军屡以千骑大破十倍于己之敌。武牢关前,太宗又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显神威,三千铁骑直捣敌营,大破窦建德十余万军队,俘获五万余人,生俘窦建德、迫降王世充,统一大业由此奠定。太宗因此战功被唐高祖封为天策上将军,位列众王之上。至此,太宗所封已无以复加,天策上将仅低于高祖及太子,足见高祖对太宗之倚重。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三国”探微:大“义”诸葛亮

作者: 夏风 来源:

“三国”中一般会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以智闻名于天下。很少人提到他的“义”。

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老师司马徽早已知诸葛亮的结局。《三国演义》中提到“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其实诸葛亮当时也明白自己此次出山的结局,只是一因受朋友徐庶之托,二因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所以明知此次不会成功,也毅然出山。此次出山,诸葛亮真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舍生取义的大举。

其次,我们都知道三国中有“误失街亭”一节。当时诸葛亮非常明白马谡的为人处事,为什么还会答应呢?也是因为马谡跟随他半生,亲如父子。马谡想建功立业。这一点诸葛亮非常清楚。“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这才是诸葛亮启用马谡的原因,也是对马谡的“义”。

而后,“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这里的诸葛亮大哭也是因为对不起刘备,心中的愧,这是对刘备的“义”。

后来几次出山失败,都与刘禅有关。也是为了当年的刘备之托。还是一个“义”字。

诸葛亮一生为义,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马谡的“父子”之情,…… 把个人的荣辱搁置一边,诸葛亮才是三国的大“义”之人。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谦虚恭和 以德服人

文/秦山 整理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会顺畅;谦和的美德才能获得人心,赢得众望。“和衷少争,谦德少妒”。从以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谦虚恭和、以德服人的益处。

王昶谦逊 教导后辈谦恭宽厚

曹魏时有个叫王昶的刺史要求自己的要谦逊宽厚。魏青龙五年(公元237年)一月,魏明帝下诏,要求每位公卿都向朝廷举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衮州刺史王昶被举荐。

王昶平日为人谨慎、谦逊,他教导他的后辈要谦恭宽厚,他常说:“成长快的生物,往往死得也快,而成长慢的生物往往衰亡得也相应比较慢。比如某些草,早晨开花常常在晚上就凋零了。而松柏虽然生长缓慢,但即使在严冬也能保持经久不凋。因此,办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如果做事时能把退缩当成前进,谦让当作获利,软弱当作刚强,那他就很少会失败。如果有人批评你,应该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有过失。如果有,证明人家说得对;若没有,也只是证明人家说得不对而已。人家说对了,自然应该虚心接受,人家说的不对,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你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谦受益,满招损”,自古谦虚就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一种美德。为人随和豁达、谦逊待人,不但修养自身,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灾祸。淳朴敦厚、保持和气是一种珍贵的品格,能使人冷静理智的思考和面对解决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相反,意气用事、恃才傲物往往却会找来祸端。

张廷玉代子谦让 美德彰显天下

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晋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雍正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认为“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到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可是张廷玉却不这样认为,他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有意甄拔”。张廷玉听罢,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一般的谦让,便对他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见雍正帝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倍沐皇恩,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垦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也就是说,崇尚节义的人要用谦和诚恳的态度来适当加以调和,才不至于留下引起激烈纷争的隐患;功成名就的人要保持谦恭和蔼的美德,这样才不会给人开启嫉妒之门。张廷玉代子谦让、处事不争,张若霭也能秉承家风,他们的美德流传至今。

结语

圣明的人,越是成功,越会谦和;美好的品德才是需要不断修养和推崇的。在人生的顺境中,以谦虚的心态面对赞扬和荣耀,谦虚恭和的与人相处,努力的传播德行的重要、宣扬道德的美好;在人生的逆境和面对挫折时,谦和忍让的心态能够理性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迎来人生的转机、创造良好的新的机遇,走出人生的低谷,开创良性的局面。无论人生的顺境逆境,不断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文献参考及出处:

1. 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群书治要》,唐

2. 文子,《文子》,先秦

3. 陈寿,《三国志·王昶传》,晋

4.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民国

5. 洪应明,《菜根谭》,明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6年6月15日星期三

【文史】红楼一梦证太极 因色悟空诫世人

徐栩做县令 蝗虫绕着飞

作者: 文仙 来源:

我们常说万物有灵,很多灾难的出现,也是由于人变坏了,才出现的。而一个地方父母官的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东汉时的徐栩,字敬卿,吴郡由拳县人。他年轻时做过监狱的小吏, 执行法律非常公平。后来他做陈留郡小黄县时,相邻各县闹蝗灾,田野里连青草都长不起来,但蝗虫经过小黄县境时,却径直飞过去而不聚在那里。刺史巡视来到小黄县,责备徐栩不治蝗灾。徐栩辞去了官职,蝗虫便闻声赶到。于是刺史向徐栩道歉,叫他回到官府上任,蝗虫就又飞走了。

西游记》中的凤仙郡三年不下雨,也是由于郡侯无道而起,看来君臣有道才是国胜民安的根本呀。

原文:后汉,徐栩,字敬卿,吴由拳人,少为狱吏,执法详平。为小黄令时,属县大蝗,野无生草,过小黄界,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蝗即飞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6年6月14日星期二

生当衔环 死当结草

文/心语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的人,都知道其文章措词哀恸恳挚,情真意切,李密对年迈祖母一片至诚的孝心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而文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词,都成为经典名句,至今仍为后人广泛使用。

那么,为什么死后报恩叫做“结草”呢?

“结草”的典故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据载,春秋时代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爱妾,她没有生儿子。

魏武子生病时命令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嫁了她。”后来魏武子病危时,却说一定要这个爱妾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就把她改嫁了,并且说:“病重了人就昏乱,我听从他清醒时说的话。”

鲁宣公十五年初秋的七月,秦桓公再次派大军攻打晋国,并驻扎在辅氏这个地方。晋景公派遣大将军魏颗迎战,两军交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结遮拦秦国大力士杜回,杜回被绊而倒下,魏颗因此俘获杜回,挽回战局,立下大功。

晚上,魏颗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改嫁那个妇人的父亲,你采用先人病势尚未沉重、神智清明时合理的遗命,保全了我女儿的性命,我用这个方式来报答你。”后来,死后报恩就叫做“结草”。如宋朝《到惠州谢表》:“精诚未泯,空余结草之忠。”

此外,常见的成语“结草衔环”、“结草衔环”或“衔环结草”,是由“结草”、“衔环”二语组合而成,来自两个不同的典故,都有报恩的意思。但是,“结草”主要是指死后报恩,“衔环”则偏重于生前报恩。故有“生当衔环,死当结草”之说,如明朝张景《飞丸记.怜儒脱难》︰“愿他早配公侯,簪缨奕世。我生当衔环,死当结草。”

“衔环”的典故出自于南朝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其内容是说,汉朝弘农华阴人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面,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攻击,黄雀不敌受伤坠落树下,杨宝把黄雀带回家放在巾箱中照顾,用黄花喂食,一百多天后黄雀伤愈飞走了。

当天夜里,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向他再三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你仁慈救治我的生命,恩德难忘。”黄衣童子说完,就拿出四只白玉环赠送给他,并说:“希望你的子孙品德高洁,就如白玉环般,而且位登三公。”

后来,杨宝的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极三公,高风亮节,无比显贵。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失传已久的道医 音乐疗法

【摘要】传说在古代,真正道医大师不用针灸和中药,而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传说在古代,真正道医大师不用针灸和中药,而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的诞生。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音乐像药物一样有五味,正确的享受音乐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在古代宫廷配备乐队和歌者,不纯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中 国古代的音乐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古代博物学家赋予了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中 医学是个各学科的交汇学科,真正的中医大师就是个博物学家!这五音曾经一度处于失传或无人研究的境地。感谢那些挖掘古音乐的学者和大家,使她重见天日。

道 医心理学讲,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進而影响。在聆听中让曲调与情志、脏腑之气产生共鸣,达到鼓动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当音乐振动与 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道医音乐疗法"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也"其中这个气不单单是指情绪,其实主要是指五脏的脏气和六腑、奇恒之腑之气。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脏腑之气的差异,配合不 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运用五行原理,五音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关系,五音搭配组合,影响失调的人体来调和身体。

"用乐如用药。"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治疗的能力。

音乐也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的感觉,但是也体现了音乐的医药作用。"

"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的人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 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这个是大家听音乐总结的一点点经验,估计这个大家都有一点经验和感受。

附1: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音--商角羽徵宫

五窍--鼻目耳舌口

附2:

肝--五脏中的将军

(提醒:中医学中的肺肝肾心脾与西医的解剖学中的不一致,中医的五脏是一组功能系统,可能与解剖的五脏有吻合之处)。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抑郁、易怒、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6/0ca87b3861dc23078c5d347b397b75cc.jpg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欣赏时间:19:00-23:00。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

伴茶:准备一杯绿茶,里面少放一些白糖,以起到梳顺肝气的作用。

心--五脏中的君主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欣赏时间:21:00-23:00。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过早过晚听都不太合适。

伴茶:准备一杯红茶,略加少量绿茶,可以补益心脏。

脾--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腹胀、便稀、便秘、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進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赏时间:在進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

伴茶:准备一杯黄茶,略加少量红茶,可以温和的调节脾胃功能。

肺--五脏中的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進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肺常见不适: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属肺的音阶: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6/a85d1069d8ed2c6c2a86a1c6b4e44401.jpg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肾--五脏中的作强之官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肾常见不适: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

属肺的音阶: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 佳欣赏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 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

伴茶: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茶叶五行

绿茶:五行属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红茶:五行属火,代表茶有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

黄茶:五行属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白茶:五行属金,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属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来源:老子微言

责编:祥和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宽忍大度 心胸豁达

作者: 秦山 整理 来源:

苏轼的《留侯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个人的利益上,遇到羞辱、言辞激烈的攻击时,忍而不发、泰然处之是一种大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宽容大度的面对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当遭遇人生的挫折和受到侮辱屈辱的时候,在得失荣辱面前,淡定从容、宽忍大度的理智应对,往往事情会出现转机,开辟另一番景象。忍是避祸修福的良方。我们一起看看以下典籍中的有关历史记载。

器量宽厚的娄师德

唐朝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问道:“我是,你也担任州牧,我们家太过荣宠,会招人嫉妒,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弟弟道:“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不敢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娄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是对你发怒。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后来“唾面自干”变为成语,比喻受了侮辱却极度忍耐,绝对不加以反抗。

娄师德曾推荐狄仁杰担任宰相。狄仁杰拜相后,对此丝毫不知,多次排挤他,将他放了外任。问狄仁杰道:“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道:“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过他知人。”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然后拿出当初娄师德举荐的奏章。狄仁杰大惭,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讲过,“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娄师德器量宽厚,能够“唾面自干”,其忍的功夫是非常深的。作为唐朝的宰相、名将,娄师德以谨慎忍让的高尚品格而载入史册。

周瑜“雅量高致”“性度恢廓” 青史留美名

周瑜为人谦恭有礼,孙权虽然视周瑜为兄长,但是周瑜从来都不会居功自傲,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礼来对待,对孙家极为忠心。周瑜为人也十分亲切,扬州百姓都用对一般男子的称呼称孙策与周瑜为孙郎与周郎。

陈寿在《三国志》中赞扬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周瑜年少时而有才学,高挑有姿容。为人心胸开阔,以谦服人,吴军中众人皆与他为友。唯程普因为较其年长却位居其下,心中不服,于是数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自始对周瑜改观,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译文:与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饮醇厚的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沉醉了。)据《三国志》记载,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同程普、黄盖等人齐心协力,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面对程普的羞辱,周瑜处处以大局为重,没有和程普斤斤计较,忍让再三,程普最后被周瑜感化了。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程普和周瑜配合,与其他的东吴大将一起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遇事忍让,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在矛盾冲突面前,以和为贵,包容他人,以宽广的胸怀坦然处之。《论语》说:“君子之道,忠恕而已。”与人相处时,忍让、包容是非常重要的。

小说演义、戏曲、戏剧故事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并非历史,在中国正史中的周瑜“雅量高致”“性度恢廓”,这才是周瑜真实的面貌,他的美德和功绩世代传颂。

李忱隐忍知退 最终成就“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在即位之前,贵为王公的他却不得不离京出走。公元820年2月,李恒(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四年后穆宗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尽管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光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被侄儿们猜忌、排挤的命运。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全身,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在这期间,他大智若愚、言行谨慎、不露端倪。公元846年,忍辱负重的李忱终于再次回到宫中,登基为帝,成为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得李忱长期在民间阅世读人,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唐宣宗,称其为“小太宗”。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李忱努力仿效,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后期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李忱在登基为帝之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他能忍辱负重,避祸修身;他养精蓄锐、忍耐克己,躲过了杀身之祸。这使得李忱最终有机会登上大位,成就一番功业。没有李忱的隐忍知退,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中之治”,可见,忍耐退让对于个人修身方面是多么重要啊。

高僧“寒山”与“拾得”流传千古的玄妙对答

唐代的寒山与拾得,这两位大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僧,后被人传说成“和合二仙”。

寒山、拾得所著的《忍耐歌》,广为流传,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下面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是非的深刻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译文大意,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耐歌》中还有这样的诗句: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今天寒山寺的钟声依旧,物是人非,寒山、拾得的踪迹早已无处可寻,但《忍耐歌》却被世人千古传诵、流传甚广。这其中的宽忍的智慧,靠世人细细领悟品味了。

结语

忍并不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没有原则;而是指在个人利益方面、个人修养层面,退一步、少计较、多忍耐。大是大非面前当然要坚守正义、捍卫真理。纵观历史,许多具有大忍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善恶分明,对于惩恶扬善义不容辞;而恰恰是在个人的利益上,少争斗,多容忍,“难得糊涂”。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每天都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工作上的、人际关系上的等等,因为小事不能忍耐而造成各种诉讼、案件,这样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宽忍大度、心胸豁达,真能做到,不但可以避免祸端、化解矛盾,也会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修养,人际关系会更健康,心态会更加平衡祥和,生活也因此会更美好。

文献参考及出处

1. 苏轼,《留侯论》,北宋
2.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北宋
3. 陈寿,《三国志》,西晋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
5. 刘昫等,《旧唐书》,后晋
6.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宋
7. 寒山、拾得,《忍耐歌》,唐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6年6月13日星期一

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四)

文/静远

(接上文)

传统文化中,“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视的一种修养和人格境界。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包括道义、正义、理义、公义等道德原则。由此可知“义”乃一切道德之根基。就义(義)字汉字构成而言,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此正说明义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云“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义还关联、含摄或通贯其他德行如忠、孝、仁、礼、信、勇等,经常与诸种德行并称连用,如忠义、孝义、仁义、礼义等,乃是人修身的重点。义也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孔孟思想中关于义利问题的论述很多,观点非常明确,道义至上,重义轻利、身任天下,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人生取向,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传统,任何时候都要坚守道义,而不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孔子、在春秋、战国时那礼崩乐坏的年代,都是义无反顾地弘扬道义,坚持“道济天下”。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指出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孔子提出义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指出君子“行义以达其道”,“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力行道义,学道就有了仁爱之心,做到真正节制自己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仁爱。

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思想,并以义和利区分君子和小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君子重道义,小人则重利益。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行为光明正直,不搞歪门邪道;小人于事则只想到有无私利可图,患得患失,喜欢勾结谋私,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无私无我,胸怀天下,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以自己的德行涵养来感化他人,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到义,符合道义,亦可以富亦可以贵;不符合道义,应坚决拒绝接受,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希望君子们要“务民之义”,即专心致志于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并引导人民走向义。

孟子同孔子一样认为君子一切行动只能以义为标准,而不能顾及其它,提出了“惟义所在”的价值选择标准,凡事先问“其所取之义乎,不义乎?”孟子谈“仁义”、“礼义”时说道:“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由此可见,孟子把“义”看作是人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喻之为“人路”,人之正路。同时,孟子还把“义”看作一种理想的人格,“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仁人之所为。”

孟子提倡人们以“义”为先,追求正义,反对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认为不符合道义,哪怕是一小筐食物也不可以接受;如果符合道义,就象舜接受尧那样而获得王位,富有天下也是理所当然。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主张对待别人的馈赠也要按礼义谨慎的处理,不能随便接受,否则“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指出君子的道德人格,是不能为金钱财物等所收买的。他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不能背义取利,不能以利害义,君子不得“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他认为人如果有崇高的道义追求和人格,那么万钟的俸禄,华丽的住宅,一切外在的名利,在眼里又算得上什么呢?而有些人因为追求名利、私欲而背弃道义,实在是丧失了他的本性啊。惟有“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然矣”。

战国时鲁国的墨子,心怀“济世利人”的愿望行义天下,他周游列国弘扬正义,而且尽力制止一切不义之事,真可谓见义勇为。他的“止楚伐宋”的故事传诵千古:墨子听到公输班为楚国制造云梯要攻打宋国,非常着急,立即从鲁国启程,连续奔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对公输般说:“我听说你制造云梯准备攻宋,宋国没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说是忠。”公输般认为墨子说得有道理,就引他去见楚王。

墨子见到楚王,晓以大义,但楚王说:“你说得很好。但公输般为我制造了云梯,我还是要攻宋。”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围,以木片当攻城的工具,公输班设计了九种攻城的方法,都被墨子九次解破。公输般已无计可施,而墨子防守的策略还绰绰有余。公输般说:“我知道还有一种抵御你的手段,但我不说。”墨子说“我已知道你的这一手段是什么,我也不说。”楚王忙问什么手段?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是只要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然而我已经把守城的方法告诉了我的禽滑厘等三百人,他们已帮助宋国做好防守的准备。”墨子又讲了义可以使人互爱互敬,战将造成互相残杀,不能以大国欺侮小国、恃强凌弱的道理,使楚王和公输班心悦诚服。楚王说:“我不攻宋了。”公输班对墨子说:“我没有见您之前,想得到宋国。但现在就是给我宋国,假如是不义的,我也不会接受。”墨子说:“其实你若是能够努力维护正义,不仅是宋国,天下都是可以托付的。”

墨子成功地劝阻了楚王,便启程回鲁国。途径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雨,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使宋人免遭灭顶之灾,宋人却丝毫不知,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正可谓“义之所在,不求回报”。

传统价值观中对“忠孝节义”的赞美常常通过知识分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演义”这个概念,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将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使其深入人心,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得民众喜爱,在民间广为传诵,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于道义的渴望。后来人们也常常把历史称之为“演义”。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三国演义》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其文化作品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人们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关羽的“义薄云天”,刘备、关羽、张飞志愿“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桃园三结义”,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忠义等。

古人很看重义,“义”代表高尚,被人尊崇,“不义”则卑下,为人所唾弃。南宋陆九渊说:“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意思是君子以道义为重,讲道义的人会受到世人的尊重,丧失道义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义是值得荣耀的事情,背离道义则是令人耻辱之事。陆九渊讲的儒家的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应以道义为准。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意思是总是做不合道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这句话揭示一个道理,一个人行不义之事或许会一时侥幸得逞,但是如果不义之事做得太多,最后一定会遭到惩罚。纵观自古以来凡是作恶之人都没有好下场。古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是行善或是作恶,一定会有报应,只是时间的问题。《左传》中还说:“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指出人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士。

忠孝节义理念反映出古人敬天信神,尊道崇德,坚定地追求真理,对他人关爱和负责。中华传统文化引导人们遵从天理,以道德水准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能够使人有正信正念,使中华民族得以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跨越艰难险阻而走到了今天。

而当今中共却破坏传统文化和道德,逆天叛道,更不珍视生命,用“假、恶、斗”的党文化替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宣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改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颠覆人们心中的良知理念,破坏人与天地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妄想把人带向堕落的深渊,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特别是对信仰“真、善、忍”的法轮功广大善良民众的迫害,使社会道德沦丧,人神共愤,天理不容。现在中国大陆已有二亿四千多万民众退出了中共的党、团、队组织并认清其邪恶本质,这是顺应天意的壮举,是为自己选择了美好的未来。遵循天理,坚守道德和良知,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明智的永远不悔的选择!

(全文完)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神通?正史记载中医的奇人异事(二)(组图)


孙思邈,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图为药王孙思邈采药。(网络图片)

《旧唐书》孙思邈助圣王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周宣帝时,孙思邈因为王室多变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想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称病不起。曾经对亲近的人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才协助济世救人。”等到唐太宗即位,太宗召孙思邈到京师,感叹他的容貌气色很年轻,对孙思邈说:“很早就知道有道者诚可尊重,得道之人羡门、广成子等,岂虚言哉!”太宗想授爵位给孙思邈,孙思邈坚决推辞不受。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想拜孙思邈为谏议大夫,又推辞不受。

《旧唐书》又记载:孙思邈永淳元年去世。遗告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不要杀生。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颜貌不改,抬着尸体放入棺材,犹像空衣服一样,当时的人们很惊奇。孙思邈自己注释了《老子》、《庄子》,撰写《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当代。又撰写《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这里的记载也含有孙思邈尸解的传说。


王怀隐,原为道士。(网络图片)

《宋史》王怀隐编《惠方》

《宋史》记载: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人。当初为道士,住在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初,宋太宗在藩邸,休闲之日常常留意医术,收藏名方千余首,都有效验。于是下诏令翰林医官院各自将家传经验方献上,又得了医方万余首,下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部都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为首,而方药其次,成一百卷。宋太宗亲自写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并令镂板颁行天下。

《宋史》沙门洪蕴

《宋史》记载:沙门僧人洪蕴,本姓蓝,是潭州长沙人。父母当初没有孩子,因此专心念诵佛经,既而有妊娠,于是生了洪蕴。洪蕴年十三,拜见开福寺沙门智巴,请求出家,习学方技之书,后来游京师,因为医术高明而知名。宋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皇帝诏购医方,洪蕴录古方数十以献。宋真宗在蜀邸,洪蕴曾经以方药拜见真宗。

洪蕴尤其擅长诊切,常常多年前预测人的生死,没有不应验的。洪蕴汤剂精致,贵戚大臣有得病的人,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洪蕴去世,年六十八。

《元史》李杲善医眼目

《元史》记载:李杲,字明之,是真定人,世代为乡里富户。李杲小时候就好医药,当时的异人张元素因为医术高明,闻名于河北,李杲捐千金跟随张元素学医,过了几年,尽得张元素之传。李杲家里富厚,不需要从医,把医学当作一门爱好,人们不敢称他为。士大夫们或许有碍于李杲资性清高正直,少所降屈,因而不是危急之病,不敢拜请他。李杲学习了伤寒、痈疽,尤其以治眼病为专长。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因为小便不利,眼睛凸出,腹胀像鼓,膝盖以上坚硬欲裂,不下,甘淡渗泄之药都不见效。李杲对众医生说:“病又重了。《黄帝内经》有记载:膀胱是津液之府,必气化才能出来。现在用渗泄之药剂而病更重的原因,是气不化。启玄子说:‘没有阳则阴无以生,没有阴则阳无以化。’甘淡渗泄都是阳药,独阳无阴,想让他气化可能吗?”第二天,以众多阴性的药配方服用,一副药就痊愈了。……李杲的治病方法多类此。当时之人,都以神医看待他。他写的书现在很多流传于世。

《明史》葛干孙疗病奇中

《明史》记载:葛干孙,字可久,长洲人。父亲葛应雷,以医术高明而闻名。……葛干孙体貌魁梧硕大,爱好击刺战阵法。后来折节读书,兼通阴阳、律历、星命之术。屡次参加科举不中,于是承传父业。然而不轻易为人治病,偶尔治病,则有奇效,与金华朱丹溪齐名。

有一名富家女得病,四肢不能动,目瞪不能吃饭,众多医生治疗无效。葛干孙告诉把房中香奁、流苏之类的都拿走,在地下挖了个坑,将病女放在里面。过了一段时间,女孩的手脚都能动了,能出声。葛干孙投药一丸,第二天女孩从土坑中出来了。大概是女孩嗜好香气,脾为香气所蚀,所以得了这个病。葛干孙疗病奇效竟如此神奇。

《明史》周汉卿神针治蛊

《明史》记载:周汉卿是松阳人。医术兼内外科,针尤其神。……马氏妇人有妊娠,十四月不生产,又瘦又黑。周汉卿说:“这是中了蛊,不是妊娠。”用针下之,有东西像金鱼,而妇人病好了。……长山姓徐的老妇得癫痫,手足颤抖,裸体而走,或歌或笑。周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病好了。……义乌的陈氏子小腹有硬块,摸起来像罂。周汉卿说:“这是肠子堵了。”用大针灼烧而刺之,进入三寸,脓随针迸出有声,病就好了。诸暨的黄姓年轻人后背弯曲,必须拄拐杖行走。别的医都是当中风治疗,周汉卿曰:“血涩也。”刺两脚的昆仑穴,顷刻之间就扔掉拐杖。其捷效如此。

《朝野佥载》的记载

上面是正史中关于的部份记载,而在其他的古籍中,这样的记载更多,如《朝野佥载》记载:“郝公景在泰山采药,回来时经过集市。有一个能看见鬼的人,奇怪群鬼看见郝公景全都逃离而去。于是这个人向郝公景讨来草药,制成杀鬼丸,有患邪病的人,服用后就好。”这说明中医确实是超常的,是超越现代科学神传文化

又如《朝野佥载》的另一个记载:“洛州有位读书人患了应答之病,每次说话,喉咙中就应答一声,这位读书人去问懂医术的张文仲。张文仲经过一夜的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拿《本草》一书让患者读。所读的,喉咙中全都有应答之声。读到它害怕的药名时就没有应声了,于是文仲就把那味药先抄录下来,然后配制成丸剂,让患者服用,应声当时就止住了。”这也说明产生病的原因确实不止于表面的空间。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4) 青城大捷

音乐——无处不在的预言(图)

作者: 夏风


中国的承传,博大精深,其中亦具有预言效果。(网络图片)

我们了解最多的大概就是诗了,古人采用诗的方式留下预言,而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的东西,会直接显示出一些端倪,懂音乐的人,只要听一下音乐就会明白未来要发生什么。这种预言看似隐晦,其实对那些懂音乐的人来讲,根本就掩饰不住,大概音乐有超越现实的先觉能力吧。

唐玄宗时期,西凉州素有喜好音乐的风俗,制作新曲叫《凉州》,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郭知远将这支曲子进献给玄宗。玄宗召集诸王在便殿一同观赏。曲终,诸王齐声道贺,喜不自胜,唯有宁王不祝贺。

玄宗问他,宁王回答说:“这支曲子听起来是很美,但是臣听人说,一支乐曲从宫音开始,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征、羽诸音组成,没有不头、尾都相因宫、商的。这支乐曲,开头离开宫调而且中间也很少用宫,征、商用的乱而且加强。臣闻宫是君,商是臣,宫不强盛则势力小,商有余则臣有僭越的欲望。势力小必然被下所逼,有僭越之欲必然犯上。事情引发在微细之端,而现形在音声之表;传播在咏歌,而见之在人事。臣恐有一天国人上下有生死逃亡灾难,乱臣有作乱逼上之犯,都预兆在这支曲子上啊。”玄宗皇帝听了默然无语。

待到安史之乱发生后,举国上下一片混乱,才证实了宁王审音度势的绝妙。

宁王可以在细微之间,发现宇宙运行的规律,预示未来发生的事情,也算是了不起。而作为历史上最精通音乐的皇帝唐玄宗自然会听的懂,然而历史是被安排的,知道了也是无能为力的。

今天人们喜欢听一些靡靡之音,情欲很重,也是预示着人类危难时刻的到来,高人大概早就预感到了吧。

原文:西凉州俗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之,上召诸王于便殿同观焉。曲终,(终原作江,据明抄本改)诸王拜贺,蹈舞称善,独宁王不拜。上顾问之,宁王进曰:“此曲虽佳。臣有所闻焉。夫音也,始之于宫,散之于商,成之于角征羽,莫不根蒂而袭于宫商也。斯曲也,宫离而少,征商乱而加暴。臣闻宫君也,商臣也。宫不胜则君势卑,商有余则臣事僭。卑则逼下,僭则犯上。发于忽微,形于音声;播之于咏歌,见之于人事。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祸,悖逼之患,莫不兆于斯曲也。”上闻之默然。及安史乱作,华夏鼎沸,所以见宁王审音之妙也。(出《开天传信记》)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三国”探微:君臣至信

作者: 夏风 来源: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中以“义”著称的名作,处处体现着做人的至深之理,“仁义礼智信”无不包涵其中。从大处看是以刘备为主线方的“义”,从小处看,则处处体现了人性的善良,真诚与智慧。

有一段关于,刘备与黄权之间的。主要是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问题。“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记载,刘备被陆逊打败,落魄而归。适值黄权被迫投降曹丕,大臣劝刘备杀黄权眷属以惩治叛贼,刘备却说“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

再观黄权,“却说黄权降魏,诸将引见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于陈、韩耶?”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败军之将,免死为幸,安敢追慕于古人耶!”丕大喜,遂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权坚辞不受。”

黄权虽降,却不受曹丕的封赏,虽谈不上慷慨赴死,也不忘刘备之恩,也是大德大义之人。

当曹丕用反间计诱骗黄权,“忽近臣奏曰:“有细作人自蜀中来,说蜀主将黄权家属尽皆诛戮。””黄权却非常自信的说“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真可谓君臣互信,已达至诚。

最后,曹丕虽得不到黄权的辅佐,也欣然接受。原来曹丕也是非常赞赏和推崇重义之人。

《三国演义》中重义的其实不仅仅刘备方,而是有无数的重义之人,曹丕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重点放在了刘备那里。

假使世人,不管是君臣还是朋友,夫妻,还是路人。能有刘备与黄权信任的一半,这个世界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附录:《三国演义》原文摘录:

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先主。先主叹曰: “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住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人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皆殁于王 事,先主伤感不已。又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先主曰:“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 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却说黄权降魏,诸将引见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于陈、韩耶?”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 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败军之将,免死为幸,安敢追慕于古人耶!”丕大喜,遂拜黄权为镇南将 军。权坚辞不受。忽近臣奏曰:“有细作人自蜀中来,说蜀主将黄权家属尽皆诛戮。”权曰:“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丕然之。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中医博士李有甫阐道德养生

知名中医博士李有甫先生,阐述道德与养生关系,深受欢迎。(余钢/大纪元)

知名博士李有甫先生,阐述道德与养生关系,深受欢迎。(余钢/

阔别五年后,美国知名中医博士、世界杯武术冠军李有甫,应本报邀请,一连两日(6日7日)在香港小童群益会做了两场“武术与中医养生讲座”,共吸引数百观众前来听讲,其独特的道德养生理论,获得观众共鸣赞好。李有甫博士还就观众疑问一一解答,并现场举行义诊活动,反响热烈。

李有甫博士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探讨病的来源,并阐述其独特的养生理念。李有甫指,有人以为养生是注重,其实不然,养生关键在于提升道德。“道德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中国人为什么五千年这么珍贵?是因为有道才有德。道是天地宇宙万物的规律,德就是人按照道的规律去行事,去做事情,这就是德。”

养生就是提升道德

他以古代轩辕黄帝向广成子求道为例,广成子最初不肯教他,直到黄帝悟到要放弃自我,放下自己的执著和欲望,符合天地宇宙的规律,才真正得到养生之道。而神医孙思邈行医重医德,就想着病人,忘记自己,才成为真人。所以他说各行各业都要重德,如重武德、商德、政德等,社会才能变好。

从古论今,李有甫认为,时下万物败坏是因人心变坏所致,同时指出,未来社会的出路,就是人心向善。他并以自己修炼二十年所具备的超常能力和经验指出,“人的思维和信仰是最大的能量”,他希望人们能“动善念,放弃患得患失的得失心,放下自我,做到病就会好一半了。”

医病先找病源 从心出发

谈到诊病案例,李有甫指,他把脉除了确症外,关键是要知道病的来源。比如在美国,他治好一名几经换肝的年轻人。因为把脉发现其肝火旺,易发怒,所以治疗上,关键是要病人将心放平,符合道德的理念,再配合治疗,才能治本。他又指,凌晨1至3点是保肝时期,如果此时醒了又睡不着,就是肝出事,提醒现场观众要注意保肝护肝。

商家:放宽心 病好了一半

爱美肌技术总监黄权金表示,自己是西医,但中医的理论也给他很大启示。“他的经验给我好大启示,那个养生就对人体的健康,要符合人体与自然规律的相结合,就会起到药到病除、这种德与道的共同效果了。”

新维康健董事经理陈中以则说,“很多人说有病其实是心病,如果你能够看开,你那个压力没了,就好了一半。”

前区议员: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两个小时的讲座,观众反响热烈。前中西区区议员戴卓贤表示,参加讲座受益良多。原本以为养生在于注重饮食,戒口;现在才明白是要从内心做起,从精神层面来做的,从人的道跟德来做的。“所以确实是让我上了一课,而且很重要的一课。如果一切都放下,可能矛盾就全部都放下了,这是最大的收获。”

此外,李博士从中国文化入手,也给他一些启发。他指,香港竞争激烈,又是快节奏的商业社会,或许需要反思放慢速度,“毛病是来自内心的世界,道德的下滑,香港是一个商业的社会,道德下滑,如何去重振它,我觉得很重要。”他希望李博士能够经常来香港演讲,提醒大家回归道德层面,“不断提醒一些迷路的羔羊,香港也有很多人需要一个明白的指引,的确很需要这样的讲座。”

政治学博士:讲座平易近人

中山政治学理论博士、评论员叶振东听讲后表示,原本觉得有关药理的讲座深奥,但李博士的讲座却是比较平易近人的,譬如他说一些清热毒的方法,如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这些市民可以接触到。或者介绍一些运动或者炼功,也是百姓比较容易接近和容易吸收的。

叶振东还说,李博士提到老子的《道德经》。他领悟其中的“道法自然”就是“上善若水”,“如果你能顺势而行,不强求,当然你会觉得每件事都会顺利很多,反而有时候人太过强求,太过物欲时,你就自然不会开心,因为你根本不是顺着自然而行。”

中医:中华文化被唤醒

祖传中医艾华女士直言:“我感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却被西方的东西所冲淡,被现代人所遗忘,听了博士讲座,感觉被冬眠的文化被唤醒。”

她说,现代人不学古文,其实古时,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有打坐的法门,也是医学文化中的一门,承传了古代医易同源,医学的东西涵盖在里边。人体的精、气、神平时是散的,打坐会让他们聚在一起产生能量。“这也是我们医学的精华。”

谈治疗 心态为要心宽则体健

李有甫还就观众提问一一解答。有人问到香港为何多中风?李博士称,中风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甚至有三十几岁中风的,是因为血管太早老化。一方面是不重视饮食,高胆固醇食物吃太多;但也有人吃很多肉不中风,关键在于要心态好。所谓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如果能把心放宽,不要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就会活得更健康。

被问到如何治疗乳腺癌,李博士认为此病和心情有关,要心情放松,疏肝滤气。他无偿地给出偏方,即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煮水,长期饮用,可达治疗的功效。

对于糖尿病,他认为少吃糖,多运动,另外保持心态好,多做善事能化解疾病。食物方面,建议多吃“苦瓜炒肉丝”、“苦瓜炒豆干”,慢慢停药。

有人问经常很痒,他现场教观众眼睛闭上,想着向后看,另外经常洗一洗眼睛,可舒缓症状。

至于失眠问题,他认为和肝有关系。可用山西醋泡水果,如桃子、杏、葡萄,经常吃对肝好。泡越长时间越好,至少三天、五天,醋则选陈醋为佳。◇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蔡恒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孔子被人曲解的十大名言(图)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网络图片)

一、言必信,行必果

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的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则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当然比起被孔子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那还是强很多的。

二、三思而后行

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劝别人,或自己凡事要仔细斟酌。

其实孔子恰好是不赞成这样做的。《论语?公冶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就是说,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太谨慎。

三、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乍听确实符合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事实上呢?

原文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应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不是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四、愚不可及

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在开明时则发挥才智,君主昏庸时则装傻充愣等待时机。孔子是称赞宁武子处世有方,这种“愚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五、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句话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駡名,事实上,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卫国国君邀请孔子去卫国,而孔子发现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却是以此抬高身望,公开炫耀,便愤而离去。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议论,也是针对卫灵公和南子而发,而非泛指女性和体力劳动者。

六、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若断章取义,则又误解圣贤。

游必有方,指的是必须要有理由,去何处,为何去,何时归,均要告知父母,并且安排好他们的供养。

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批评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但剥夺百姓受的权利,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有明显矛盾的。

后来有学者指出,这是句读不明的误读。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尚无定论,但传达的大意却是,百姓只能去引导,不能以暴力去强迫、压服。

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论语?子路》篇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争议非常之大。

有人因此批评孔子以亲情为上,置国法于不顾。但这里的“隐”,很可能是木字旁的那个“檃”,意为纠正。所以,不是说父亲包庇儿子、儿子包庇父亲,而是说父亲要能纠正做儿子的错误,儿子也要能纠正父亲的错误。

这也是更接近孔子思想的解读。

九、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篇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大家往往把“畏”解释为畏惧。“畏”其实是“敬”的意思,《不是说君子害怕圣人之言,而是君子敬重圣人之言,敬重天命。孔子讲“后生可畏”,也是因为后生表现突出,所以他敬重他们、看重他们。

十、朝闻道,夕死可也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无所谓。这也与孔子的思想不符。

相对于“道问学”,孔子更重视“尊德性”。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去求“道”、知“道”,而是去推广他的道,实现他的道。

《论语?颜渊》篇里孔子跟子张讨论,子张认为“闻”跟“达”是一个意思,但孔子认为“闻”跟“达”不同。孔子这种讲法在当时有特别的用意,所以其实是“朝达道,夕死可也”。是说,如果达到、实现了理想,晚上就可以死了。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