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

义解三国(6):张飞大义助刘备 刚柔相济

文:刘如 来源: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这两句话,就是《》描述张飞遇见,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形象。很多人对张飞,都认为其性情暴躁,做事冲动,其实不然。

张飞刘备  刚柔相济  

张飞的出场,尽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一句话,先描述他的声音,用了一个厉字,第二句话还是形容他迅猛如豹如虎的猛将的气势,声音进一步描绘成像空中震耳的雷声、迅猛飞奔的骏马,简直如见其人,呼之欲出。与刘备的沉静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一静一动,一刚一柔,刚柔相济,必将成为完美的搭档。也就是这个声音,当阳长阪桥前,独自一人,三声巨雷般的喊声,就吓退了曹操几十万的雄兵。因此张飞迅猛若雷,神威般的气势绝非普通的有勇无谋的莽夫。

作者用非凡的笔力,让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进入剧情,并非目的,其实张飞的出场,最关键的,并非对他声音的描绘,而是张飞讲出的第一句话:“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一个莽夫,怎能有如此见识,讲出这般豪情壮志,没有半点隐晦,讲话一步到位,性情直率,脱口而出。可见张飞,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男子对国家的大义,国家有难,义不容辞。赶紧想办法为国出力,为何叹气?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张飞的性情,快速,直接,勇猛,有着的正义的一面,虽然喝酒后容易粗暴待人,有不足的一面,但他刚义果断的一面,才是主要的特点,因此,他才会怒鞭督邮贪官,惩恶护民;才会入西川时义释严颜,善待黄忠老将,才一再展现他刚猛的同时,有勇有谋,更是侠义之人。如果刘备突出仁,张飞就是突出不讲情面,刚正不阿的义。义偏刚,仁偏柔,刚柔相济,即为仁义结合。两者本为一体,不可分开。

因此,第七十回,作者以之言,对张飞下了一个总的评价:“孔明笑曰:‘主公与翼德做了许多年兄弟,还不知其为人耶?翼德自来刚强,然前于收川之时,义释严颜,此非勇夫所为也。’”

总的说来,张飞雷厉风行,突出的是他的刚猛与大义,眼中容不下恶行,见到不平,恨不得快刀除恶,他,其实代表义理中刚的一面,但正因太过刚强,缺少柔和的一面,需要刘备仁的柔和一面的劝诫,因此,刘备与他,就是起到刚柔相济的作用。可谓天生的缘分,命定的相逢。

闻大志  张飞大义献资财

正是张飞的一句“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导出了刘备“破贼安民”的大志。文中接着写道: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适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两人的对话,互通姓名与出身后,表明了刘备的志向,但他有心无力,为何无力呢?家境贫寒,没有资财招集义兵,打造兵器铠甲,购买战马,一同讨贼。因此叹气。张飞一听,这太容易了,他刚好有资财,正愁找不到志同道合,身份也合适的人来对他大力资助,因此闻言必然大喜,果断地对刘备说:“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两人志向相同,因此三言两语,便迅速成为知己,高兴地走入村中酒店,边喝酒边商议今后的事情。

可见雷厉风行的张飞,就是为帮助刘备实现大志的。让刘备报国安民的大业,果断地迈出了第一步。这就是张飞的作用。

张飞因讨贼安民,义不容辞,毫不犹豫地贡献个人的钱财物资,与见利忘义的小人,形成鲜明的相比。因此刘备张飞与关羽,是三人一体,志同道合,身份不同,职责有别,各自取长补短,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君臣关系,过程中,展现共同的大义的同时,也必将演绎各自不同的具体的义的内涵。

因此,义薄云天,不仅是对关羽的定位,也是对刘备与张飞的定位。,共同“演”“义”,实为天命所在。

接下来是关羽的出场,奉天命龙虎相会,三人共同演绎“桃园结义”。

(待续)


from 气功

古德智慧:识印捕盗,这位县令有神助!(数文)

文:辛弃名 整理 来源:

一、烧猪查凶手

宋代郑克《折狱龟鉴》记载:
张举,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担任句章。他办案认真负责,注重调查研究。有一个妇人,把自己的丈夫杀了,随即放火烧毁房子。对人说是火把丈夫烧死了。丈夫家里的人,怀疑这事,就上告到官府,妇人不服。

张举便让人弄来两头猪,杀掉一头,留下一头,然后堆放柴草,焚烧这两头猪。最后检查,发现那头活着被烧死的猪,口里有灰,事先杀死了的猪,口里没有灰。于是,张举又查验那具尸体,口中果然没有灰。再把那妇人提来审讯。她老老实实服罪了。

【评点】

妻子杀了丈夫,又放火烧了房子,焚尸灭迹。死无对证,又无旁证,这案件是棘手的。聪明的县令,烧猪验尸,让案情真相大白,确实奇巧,智慧。
    

二、一言决狱

宋代施德操《北窗炙輠》记载:魏公应,在徽州担任司理的时候,有两个人约定,五更时,乙到甲家相会,乙按时赴约。鸡鸣啼晓,甲到乙家,喊叫乙的妻子说:“乙和我相约五更天到我家来,现在鸡都叫了,他为什么还没到呢?” 乙妻吃惊地说:“乙已去了很久呀!”于是,甲和乙妻,一起到甲家去等候,乙仍然没来。天亮以后,两人到处寻找乙的踪迹,最后在一竹丛中,找到了乙的尸体,乙随身携带的轻便和钱财,都不见了。乙妻悲伤地哭叫着对甲说:“是你杀死了我丈夫!” 并告到官府。但这场官司,久久不能定案。

有一次审讯甲,一个官吏问道:“乙和你相约,乙没到你家,你去探访乙家时,只应该喊乙,你放着乙不喊,却喊他的妻子,这就证明是你早已杀死了她丈夫,你心中明白他已死了!”

甲无话可说。一句话,这件案子就了结了。

【评点】

断案要善于抓住疑点。这桩甲杀乙案,甲杀了乙,又主动去问乙的下落,洗掉自己的嫌疑,使这桩案子显得扑朔迷离。而乙妻咬定甲杀了乙,并无证据,以致长久不能定案。最终定案,得力于某官吏的一语中的。

四、滴血断案

金代元好问《续》记载:
范元质在平舆县做县令,判案的经验丰富。函头村的李家兄弟,仗财逞强。李三的水牛,生了一头小牛,几天后死了,扔在水中。这时,邻居张氏的水牛,也生了一头小牛。

李三出钱收买某人,偷了张氏的小牛,送到自家的水牛屋里,喂养起来。张氏发现某人偷了自己的小牛,某人为人比较老实,只好坦白交代,并且还告诉张氏说:“李家的小牛死了,扔在水里,如今他家喂养的是你家的牛。你到官府告状,我去作证。”  张氏把这件事告到县衙。

范元质县令说:“这不难判断。” 命令衙役,打来两盆新鲜的清水,刺破两头牛的耳尖,让血滴在水中,李家的大牛与张氏的小牛,两头牛的血,毫不相融。然后,又捉来张氏的小牛与张氏的大牛,验血相配,也这样试验,小牛的血滴在水里,马上和张氏大牛的血,相融而凝结在一起。范元质县令,当即把小牛判回,还给了张氏。

县里的人,都称他为神明。县命范元质,名天保,是磁州人。

【评点】

李、张两家的之争,不是什么大案,又有人证实小水牛本是谁家的,使这事容易判断。范元质处理这件案子,不以各自申诉为依据,滴牛血于清水中来定夺,更加客观而无可争辩。而他自己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这是卓有经验的可贵!

五、识印捕盗,这位县令有神助!

金代儿好问《续夷坚志》记载:
王晦,字子明,泽州人。他当初做长葛县令的时候,一天,他骑着马在水边行走,忽然发现旋风赶着马走,时而往前,时而往后,几里路,马都被风牵掣着,不肯按他的驱使离去。

明县令怀疑其中有不寻常的情况,便放松缰绳,随马自行。只见旋风入水,带动着马,四次入水,又从中跃出。王子明派人把附近的居民喊来,又叫骑马的侍从,和他们一起下水搜索,找到一具被害不久的尸体,王子明查看死者的衣服,从他身上佩戴的小皮袋里,得到买布的单目和一枚木印。王子明叹了口气,收藏起来,不告诉别人。

随即进了县城,马上下令:要布行的老板,带着布到衙门来,声称官府要买。不久,县衙里堆满了布。王子明一一辨认,果然有布盖着他得到的那枚木印,于是依次讯问,盗布杀人的罪犯,很快被抓获。

全县的人,都说王子明县令神了,声誉大振!

【评点】

王子明县令发现,有神秘色彩,这肯定是有神鬼相助。但他查看死者的情形,表明他很有心计。杀人越货,行为慌张,想做得干净利索,总会留下蛛丝马迹。王子明依靠所得死者买布的单目和木印,采取措施,分析推断,迅速破案,显示了讹很强的断案能力,其中,他处事的细致,是很重要的因素。

六、汪直失宠

明代文林《琅琊漫抄》记载:明代宪宗时,太监阿丑,诙谐滑稽,常常在宪宗面前演戏,很有东方朔托辞委婉进谏的风度。

当时,汪直太监,执掌朝廷大权,势力压倒宫廷内外。阿丑装扮成醉人酗酒。

一个人假装说:“某官来了!”阿丑像以前一样酗酒、骂人。

那人又说:“皇帝来了!”阿丑仍然是酗酒、骂人。

那人接着说:“汪直太监来了!”醉人阿丑,惊吓住了,立刻小心、安静下来。

旁边一人说:“皇帝来了你不怕,而怕汪直。为什么呢?”阿丑回答说:“我只知道有汪太监,不知道有皇帝。”

从此以后,汪直渐渐不受宠爱了。

【评点】

借演戏贬人,走的是曲线,把正话反说,言此意彼。阿丑为贬汪太监,扮醉汉不怕宪宗皇帝,只怕汪太监。宪宗皇帝宠爱太监,但是总不希望太监的权势超过自己。阿丑深知这一点,他只以一出简单的戏文,就切中要害,使汪太监失宠。而他则给人留下善谏的深刻印象。

七、太守公正,秘询雪冤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保定御史栾尚岳,居家养病,略略得知他的奴仆和小妾通奸的情况,就和妻子商量,想打死奴仆。小妾听说了,把消息告诉给那奴仆,奴仆用重金收买了一个屠夫,屠夫夜晚到栾尚岳家,把他们夫妻都杀死了。

那奴仆偷偷地把他们的血,洒在和栾尚岳素有仇怨的赵某家门口和所经过的道路上。然后就假装惊恐地大声喊叫,聚集众人寻找凶手的踪迹,以血为证据。栾尚岳没有儿子,他的小妾和奴仆就揭发赵某,赵某被判处死刑。赵某的确是平白无辜,不服,多次上诉,于是复审。

当时,青阳人章时栾,是太守,他一向办事公正,见此案情,就起了疑心,秘密询问:那奴仆最亲近的是什么人?得知是个屠夫,就把屠夫的妈妈请来一问,她立即吐露了真情,那奴仆、小妾、屠夫都伏法,御史栾尚岳的冤仇得报,无辜的赵某,被释放回家。

【评点】

赵某杀人一案,本不可信,哪有杀了仇人在自己经过的路上和家门口留下血迹的道理?这样做,无异于张贴杀人布告。但陷害他的栾尚岳的小老婆和奴仆,告到县里,县里居然认定赵某杀了人,判他死罪。所幸,太守章时栾,能够明察,使真凶未能逃脱法网。杀人案关系人的生死,万万粗心不得,赵某一案就是教训。


from 气功

2019年10月4日星期五

历史故事:萧道成推崇佛法,出现神迹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萧道成是南北朝时期南方齐朝(史称“南齐”)的开创者,史称“齐高帝”或“齐太祖”。萧道成尊崇佛教,下旨修建了陟屺(zhì qǐ)、止观这两座大寺院,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常铸金,送入寺中开光、供养;每年七月十五日也要以佛教习俗供养僧众。萧道成为了表示敬佛的诚意,亲自用香汁和墨手写法华经八部,以及金字法华二部,并用镶嵌各种珠宝的精美藏经匣装好。萧道成每逢静夜良辰都放下国事,修习,此时萧道成所手书的这十部法华经便放出金光来,照耀殿内。一些大臣、贵族们也都目睹了这神迹,他们都发愿心:我等二十八人,也都各自书写一品佛经(就是佛经中的一个大章节),在七月十五日献给止观寺,礼拜佛陀,供养给僧人。

于是在七月十五日他们二十八人拿着自己恭敬抄写好的佛经,在止观寺集合,将其献给僧众。当时就出现了:有一种小花朵如下雨般纷纷,细细一看,这种花不象人间的花,而是仿如云母一般,真是天花乱坠呀。随后又出现“琉璃轴放光”的奇迹,可惜原文对“琉璃轴”没有详细描述,不知道是经匣上的部件,还是其它用途的法器。这种光芒照耀了一里多远,大众惊讶、赞叹、欢喜无比。

这二十八人中有一位特進士,已经七十八岁了,忽然晕倒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醒来后,“欢喜流泪”,并对大众说:晕倒时,其元神从身体中出来,居然左右都长了翅膀飞到天上,见到了,弥勒佛告诉他:皇上萧道成与他们二十八人将来都可以到我这里来,这都是佛法的威力,你到人间要多多宣传此事。他飞回来时看到这翅膀,原来是他供养给僧人的佛经所变化而成的。他流泪感叹道“诸君莫懈怠”。人们听说后,都信心倍增,愈加敬佛。

看到古代王朝君臣齐心敬佛的记载,真是令人感叹:中华果然是神州,自古以来,历代王朝都敬仰佛道神仙,最多也就是各自所尊敬的神不同罢了。然而今天的中共却是搞,坚持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信任何神佛,靠唆使人们斗争才起家的,几十年来一直试图消灭人们对神佛的。古今对比,中共是违背中华列祖列宗传统的西方马列垃圾,中共不过是篡夺了政权的国贼而已。中共虽自称代表中国,但代表的绝不是真正的中国,爱国不等于爱党。

资料来源:《法华传记·卷八》


from 气功

古德智慧;明德慎罚的智慧

文:华翰 整理 来源:

明德慎罚,就是阐明道德,重在用德性教化施法的意思。中国治民,一贯崇尚恩威并用,宽猛相济,勤于感化,严于立法。吕氏则侧重于道德的感化作用,主张太上以德,其次以赏罚,认为治理国家和天下,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严罚厚赏,则无法从根本上教化民众,无法改变民众的恶习。

神农、黄帝时,重在用德性教化民众,顺应人之常情,潜移默化,改善民众的面貌和习俗,他们身隐不现,却功绩卓著,形体已死,却声名远扬。根本没用严罚厚赏。严罚厚赏,是衰亡社会的政策。

三苗不归服,禹要请示攻打它。舜说:“用道德感化,就可以使其归服了。”结果实行德政三年后,三苗就归服了。听说此事后,感叹道:“通晓道德感化,则孟门、太行两座大山,算不得险峻。”周代庙堂里,把象征的金属器具,陈列到后面,用以表示先行德义,而后不得已,才用武力。舜就是这样做的,他不轻易动用武力的智慧,直接启迪了周代。

韩国修筑新城墙。限15天完成。段乔主管土木工程,有个县延迟了两天才完成。段乔将这个县的主管官员,囚禁起来。封人子高,知道后,去拜见段乔,邀请段乔,一同登上城墙,左右张望着赞叹:“这城墙修得真漂亮啊,算得上一大功劳了。在修筑这样漂亮的城墙、建立这样大的功劳过程中,能做到不惩罚或杀戮一个人的,自古及今还未曾有过。”待封人子高,离开后,段乔派人,连夜就释放了那个县官。显然,这是子高用明德慎罚,激将和开导了段乔,段乔受到了启发,才改错放人的。

晋国大夫栾盈,犯了罪;晋正卿范宣子,在处罚栾盈时,不仅罪及犯人之友羊舌虎,并杀了他,而且,诛连犯人之友羊舌虎的同父异母兄弟叔向,将叔向抓入官府为奴,戴上刑具。祈奚于是去拜见范宣子,而劝说道:“善于治理的人,只适度赏赐于人;谨慎施刑于人。过度赏赐,怕奸人得利;随意施刑,怕好人遭殃。如果因偶然不幸,无法避免过错,则宁可用重赏,而使奸人得利,也不能滥施刑罚,而冤枉了好人。尤其不能一人犯罪,诛连左右。所以尽管尧杀掉了刚愎自用的鲧,而在舜时,还是重用了鲧的儿子禹。周施刑罚杀了管叔。却仍然重用了他的弟弟。这就是不随意诛连,谨慎用刑。”范宣子明白了这一番“明德慎罚”的道理,便释放了叔向。

明德慎罚,是融汇和吸收了庄子、儒、墨等多家智慧,针对法家片面的严刑峻法,所提出的治民策略,张扬了人道精神,从深刻和长远的角度考虑,不失为合理的教化民风之术。

(源自《》)


from 气功

紫玉金砂(3) 紫砂的前世今生

文:意文 来源:

宜兴紫砂并非是一般泥土或陶土,是赋予宜兴这方水土的恩赐。

紫砂矿料形成的原理

紫砂矿是形成于3.5~2.6亿年间的自然,由於地表的物质不断此升彼降,沉到地表下的物质就不断岩化,当活土沉到地表下与空气隔绝,在风力和水波以及地质压力下逐渐脱水,并不断向岩化进程推进,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紫砂矿。时代不同,地表的矿物质不同,地形抬升到变成山脉的时候,所看到的断面颜色也有所不同。

由于在地下不同层位的初始矿源因脱水时间的不同,岩化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在黄龙山上可以看到从粘土到花岗石的不同质地的岩化物。


(网路图片)

当表面开始岩化时,就生成了一条矿脉或一片矿层。这条矿脉就开始由外到里逐步岩化,岩化的过程是:粘土-高龄土-紫砂(朱泥-红泥-普泥-硬砂泥)-陶土(甲泥)-岩石-花岗石。

矿土之所以能岩化成紫砂,是因为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每一层矿土,可能有所不同,但分布非常均匀。通过岩相分析,紫砂矿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系”含铁量高的矿土,其主要组成成分为石英、粘土(高岭土)、水云母、赤铁矿、长石等。所以,黄龙山的紫砂矿,是局部矿和矿脉矿并存。


(网路图片)

黄龙山紫砂矿脉

1949年以前,宜兴大部分地区还是水乡泽国,丁蜀镇分布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蜀山、西山。其中青龙山来自地层深处是石灰岩山,最高是主峰。其余各山势基本分布在青龙山的山背线上。由于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成“三山鼎立”之势,所以古称“鼎山”,后应用简化字,三山又成丁字形,故改成“丁山”,因开采业以及,三座山现只剩残丘。

黄龙山矿区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黄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线以上。紫砂矿主体矿区即今天的南山、水塘及其周边,主要是东南西三方的丁蜀、洑东、湖?、太华、张渚等乡镇。矿区正是位于百渎之间,矿体走向呈斜坡状,水在地下缓慢流动浸泡,故宜兴黄龙山矿料自带水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紫砂矿土。

本山与外山区别

说到紫砂矿料经常提到“本山”这个词:本山料和外山料,两者不仅是地理范围的不同,也代表了不同的紫砂品质。

“本山矿料”
一般是指宜兴丁蜀黄龙山等矿区出产的矿料,从广义上包括黄龙山、大水潭、台西、小煤窑、赵庄、青龙山等地砂矿料。紫砂矿是双层气孔。

“外山矿料”:除了上述范围之外出产的矿料统称为外山料。紫砂陶土是单层气孔。

与黄龙山同属在天目山余脉的长兴、安徽、广德,因地下矿脉相连,存在着大量与紫砂矿相似的紫砂陶土,分布面积在几十到一两百平方公里。这也是如今常见的外山料多为长兴与安徽泥料的缘故。

虽然在色泽和部分性能上和宜兴紫砂矿相似,由于沉积物来源与沉积环境不同,种类和色泽均不如宜兴黄龙山的紫砂丰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差别的,当然价格差异也大。

1.矿料区分

本山料–黄龙山料成分含量较为多元,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等,本身很有层次感,它的颗粒层次也非常丰富。

多为砂质岩,大都是鳞片状沉积矿,含有多种有机物,且具油性,品质更佳。自然裂解后均呈细小的颗粒状,所以成器后透气性好。

外山料–矿料比较单一,且颗粒粗细也不丰富,没有颗粒的层次感。泥质构造和团粒结构与紫砂不尽相同。以前用來做水缸、花盆的。

多是粉质状或石块状,绝大部分无油性。沉积物来源与环境不同,安徽、浙江等外省矿料,质地干枯,釉面多不透亮。

2.成品观感

本山料–烧成後会出现自然“杂质”,也就是五色土的丰富表现。

外山料–烧成外观色泽虽然相似,成器后呈红色或紫红色,泥料的种类和色泽比较单一。成品看起来较为呆板,砂感不强,和质感比不上黄龙山紫砂矿。

3.泡养区别

本山料–泡养效果明显,优质矿料变化时间更长,包浆更易。

外山料–水色不佳,烧成后难以泡养,泥料的透气性差。少数外山料虽也能泡养包浆,但是包浆很薄,且不会长期逐渐变化。


黄龙山本山矿料泡养半年对比图(唐韵紫砂)

现今紫砂料实况

近年因为更多的商业考量,开始有人把“本山”的定义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宜兴境内出产紫砂矿的统称。而不是单指约莫500平方米面积大的黄龙山矿区。这也就是上网一查都说:2010年有限度恢复开采,宜兴紫砂矿枯竭是谣言……,的说法是这样原因。

从地质学角度来讲,在同属天目山系界岭矿脉上的其他区出现“类似紫砂矿料”是很正常的,终究根本上也就是“本山”与“外山”的区别;“紫砂”与“紫砂陶土”的区别。

据保守估计,現今丁蜀镇做壶紫砂的消耗量日均15–20吨,而黄龙山出矿紫砂存量与市场所销售量根本对不上账,就是大量的外山、外省矿混充使用。

真正的黄龙山单原矿紫砂矿料,从过去紫砂泥几百块钱一吨,飞涨到数千元乃至上万元(人民币)一捆(30公斤)。 买到的还未必是真的本山料。 手头囤有黄龙山矿料的泥料场,更是惜售。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绝多数并不是黄龙山单原矿紫砂矿料,基本是采用外山料练制而成。这已经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但是没人愿意也没有勇气承认。据当地人士保守估计买到真正本山矿料茶壶的机率为千分之一。

用这种矿料来做壶,没有强硫酸酸洗、添加化工料的,还是属于比较好的,比较有良心的。但是在压低成本的考量以及外山料本身的限制,没有经过“处理”,是很难当成商品壶來出售的。容后面再来介绍添加化工料的仿制假紫砂壶,这才是害人不浅的东西。

练泥厂当然知道自家矿料的来源,但销售给壶艺人时,沒有人承认自家的是外山料,甚至转换另一种说法說成是“本地料”“原矿料”“宜兴原矿紫砂”,而壶艺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壶是使用黄龙山原矿料,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为这么珍稀的黄龙山紫砂矿料只会做两种用途:1、让高端客户定制高质量紫砂壶;2、少数储黄龙山矿较多的老练泥企业定向提供壶艺人制作高档紫砂壶。

面对黄龙山的禁採,紫砂矿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兼顾商业市场的情况之下,处处都考验着人心,但是近二十年來所交出的成绩单是:败坏着、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产品。

紫砂行业至今已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待续)


from 气功

2019年10月3日星期四

迷中看《西游》:八卦炉里炼悟空 法徒难中得金体

文:石空 来源: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是修佛的。其实他们统称为修炼人。这个炼字非常有意思,也就是要在火中熔炼才可以圆满。太上老君将悟空推入炉里,真实的目的就是要熔炼悟空,而非真的想杀死他。

一:悟空金刚躯   老君要熔炼

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

二:八卦炉里悟空受难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火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

三:难中原是炼金体  何必怨天又尤人

我们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的能力比原始天尊还要厉害,又怎么会让悟空逃脱。再者,太上老君也是有天眼的,悟空什么样又怎么会不知道。分明是太上老君在炼悟空,成就悟空,而非要害悟空。

很多人看到在难中,害怕受到连累而不愿意同情他们,支持他们。他们却想不到,其实是大法弟子在修炼,在难中熔炼。迫害成就了大法弟子,真正悲剧的却是那些迫害者,他们的结局是被淘汰。当然大法是慈悲的,大法弟子还有救度众生的责任,他们其实是在为众生为世人而吃苦。

我们看一看历史上耶稣及其弟子当时的受迫害,佛家弟子的受迫害,也许就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了。

注:内容出自《西游记》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from 气功

民间传说:汉代何氏九兄弟修道的传说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之一的曾巩在当过官,在他任内,写过一篇著名的《道山亭记》,其中有句话:“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就是说福州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粤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这三山之一的九仙山,海拔五十多米,形似巨鳌,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为游览胜地,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故名“九仙山”;因有一支“于越氏”曾居此,故此山最早被称为“于山”;又因相传有位闽越王曾一连九日宴饮于此山,故又名“九日山”。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正是汉代何氏九兄弟修道飞升的传说,也是九仙山名称的由来。

汉代何氏九仙,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列仙全传》和《福建通志·列仙传》中均有记载。综合上述记载:汉朝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至公元前117年),江西临川县名士何候,号“任侠”,因助淮南王刘安谋事有功,而被荐任福州太守。这何氏有九子,随任赴闽。传言何氏兄弟虽品格超凡,但生理上却有缺陷。九兄弟中只有长兄能微开一目,余皆双目均盲。九兄弟相互之间情谊深厚,出行时均依次拉兄长衣衿而行。那何太守每要会客时,那九兄弟也不呼即至,必行如长蛇阵的样子,走出前厅环绕在父亲身后以恭候客人 。

那何太守是官场中人,要讲排场面子。他觉的这九个儿子生理上的缺陷有碍观瞻,每次会客,往往使自己与人交往时進退失据,心乱失仪。于是他让家人将兄弟九人全部幽禁室内,派几个专人在内侍侯,不允其出外与人见面。一天何太守正在中厅想事,忽有家人来见。何太守看到是侍侯儿子的几个家人中的一位,就问道:不在里面侍候公子,跑这里来干什么?那家人回答:回老爷的话,九位公子说整天闷的慌,如出内室在家中乱跑,又有扰老爷,所以提出要归隐山林修之道。何太守听儿子们如此说,心中不免酸楚不忍,毕竟是自己骨肉,怎能没有亲情,自问自己将他们禁闭室内是否做得太过分了?于是亲自走進去与九兄弟说话。

在九位公子的房中,那何太守坐下,对环伺于前的儿子们说:家门不幸,生你兄弟九人。你们现在意欲何为?那九位公子遂你一言我一语将归隐山林的意愿说明。何太守说:你们身体残疾,出外又怎能谋生?停顿片刻叹口长气又问道:难道你们真的都要到外面去受苦修道吗?九位公子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兄弟真心愿一道归隐山林修炼,生死与共,同甘共苦,同心修道,决不分离!何太守见他们态度坚决,便依他们所请,心想:到时派几个家人,用心照管侍候着也就是了。数日后,依九兄弟所求,将他们送到附近于山结茅庵栖身修道,同时派家人看护照料。

到山后九兄弟就自己动手砌造丹灶,烧炼金丹。据说九兄弟经三年努力,终于金丹炼就。修道不仅要外炼,更重内修。话说九兄弟虽外丹炼就,而内修的内丹功夫尚欠火候,于是返家向父母辞行,再寻灵山胜地修持。那九兄弟带着随行家人,一日来到闽地福清,发觉此地石竹山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又感山中隐隐有仙瑞之气,顿觉与此山有缘。遂隐入此山中修持道法,内修内炼。

一日,众兄弟均感神功将成。掐指一算竟是修道时日将满,应是试丹验道之期,遂将随行家人唤至身前。众家人猛一见九位公子平日所紧闭的双眼,陡然间睁开竟是精气闪现,惊喜之间就要返家向太守何老爷报喜,那长兄忙止住他们说:我兄弟九人心如明镜,何尝一日目盲。茫茫红尘,庸俗过甚,《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故兄弟众人皆不愿睁目观看。眼乃心之窗,打开窗户,难免浊气渗入,有污我等清修之心境也!故道功未备众兄弟不愿睁目。今我兄弟道功将成,即日将选胜验道,你们不妨同往观摩。那何氏九兄弟不一日飘然来到兴化湖边(即今仙游县九鲤湖),各自掏出金丹一粒,即有九尾大鲤鱼跃出水面。九兄弟各将金丹抛入鲤鱼口中。倾刻间九鲤化为仙鲤,长出龙角腾空而起,九兄弟飞身而上,各乘仙鲤升天而去。何氏九兄弟修道成功从此被世人尊称为“何氏九仙君”。

何氏九兄弟外炼丹药在福州于山,隐居内修于福清石竹山中,再往九鲤湖证道飞举。后人遂在仙人所至之处,均设庙观奉祀,甚至因此改名而永久纪念仙人得道飞升的神迹。福州于山从此改名“九仙山”,山上还建有“九仙观”;福清石竹山有“九仙宫”,香火旺盛,许多人祈求九仙点化,上留下不少灵验的故事,明代叶向高曾说“石竹何氏所栖,岩壑奇绝,祈灵如响”;兴化湖改名“九鲤湖”,湖畔亦有“九仙祠”,加以供奉,九鲤湖所在的县也改名为“仙游县”。


from 气功

2019年10月2日星期三

古代会有人寄生上流吗?古人怎麽看待穷富 | 泾河龙王之死(上集) | 我来说西游 天心

作者:,来源: 天心Youtube频道。

古代会有人寄生上流吗?古人怎麽看待穷富 | 泾河龙王之死(上集) | 我来说西游 天心

最近有一部韩国突然被吹爆啊,被称之为“年度第一”
现在各个YouTuber也在争先恐後的做各种影片分析
关於《寄生上流》这部电影
把穷人和富人的的阶层感以非常之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只所以火,我觉得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吧
一直以来,穷人和富人好像都是很尖锐的话题
那我就很纳闷,在,人们是这麽看待穷富的呢?

要说寄生上流,我可能还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我每天都寄生在手机上
真不敢想,我哪一天要是没有手机
就感觉跟世界隔绝开了一样
但是你说,古代的人也没有
他们的生活有什麽意思呢?

❤订阅我们的频道之後,
记得打开旁边的「小铃铛」图案,
这样,当我们有新的视频影片出来,
你才会收到通知哟

——————————————————

相关连结:
【揭】唐僧的身世之谜!你不知道的玄奘大师(上集)

古代会有人寄生上流吗?怎麽看待穷富 | 泾河龙死(上集) | 我来说西游 天心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知府病危犹除恶…(数文)

文:慧淳 来源:

一、一道菜失掉一家命

南唐灭亡后,大将胡则,据守着江州(今江西九江)。将领曹翰,率军攻打了三年,由于城池坚固,始终没攻破。

有一天,胡则的做鲙鱼,做得不好,胡则发怒,要杀掉这个厨师,被妻子劝阻住了。

厨师心怀气愤,连夜由城墙上,放绳索逃出去,投奔敌军,把城内虚实,都报告了曹翰,又亲自率领宋军,从依险而不设防的城西南角,攻了进来。当夜江州城就失守。胡则(除其妻外)一家全部死难。

(《》)

二、这场大风雨好像长了眼

宋代李士衡,有一次出使高丽,带去一个武官,作为副手。回国时,高丽人送给李士衡的礼物钱财很多,但李士衡都不关心,全交给副手经管。回来乘船,船底有点漏水,那个副手便用高丽赠给李士衡的布匹绸缎等,垫在船底,然后,才把自己的物品放上去,以避潮湿。

船到了海中,遇到大风雨,船将要倾覆,船夫非常惊恐,请求把船上所有的物品,都扔出去,以减轻船的重量,否则会人船两亡。

副手在仓皇之中,把船里的物品,都投入海中,没有闲暇挑拣。等到船中的物品,投入海中将近一半时,风雨平息了。检点一下,扔到海里的物品,几乎全是副手的物品。李士衡的东西由于放在船底,竟没有一件投入海中。

世上的一切灾祸,都不是偶然的。这场大风雨,好像长了眼睛,似乎有意来惩罚自私的副手武官。
(《梦溪笔谈》)

三、举人通关节

北宋时,许怀德任殿前指挥使,有一个举人,通过许怀德的奶妈,要求当门客,许怀德同意了。举人跪在庭院里行大礼,许怀德不客气地靠在座椅上,接受他的跪拜。有人觉得许怀德是武夫,不懂礼节,背地里告诉他:“举人行大拜之礼,你应该起身迎接才对。”

许怀德回答说:“对待这个借奶妈通关节的秀才,只配我如此对待他。”

(《梦溪笔谈》)

四、知府犹除恶……

北宋时,国子监博士李余庆,出任常州知府。他处理政事能力很强,打击恶势力十分果敢,坏人与不法官吏,把他当作天神,很敬畏他。

李余庆晚年得了重病,常州有个医博士,做了不少坏事,一直担心李余庆揭发并惩处他,就乘机下了烈性的药,加以毒害,李余庆服用后大泻不止,已经病危。李余庆察觉到其中有鬼,让人抬扶着,坐上公堂,处理此事,把医博士当场用刑,打死,才回家。目的是为社会除害,以免他再暗害好人。

常州知府没来得及躺到床上,就死去了。死后葬在横山上。至今,百姓都还尊敬他!经过此地的人,没有一个人,敢不下马的。

据说犯疟症的人,只要抓一把横山李余庆墓上的土,放在病床边,病就会好。常州知府李余庆,死后,还在关怀百姓的疾苦。

(《梦溪笔谈》)

五、力挽文风

北宋嘉佑年间,士人刘几,参加国子监考试,屡获第一。但他写文章喜用怪险之语,初学者都摹仿他的文风,一时成了风尚。

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正好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的文章评选,凡按刘几风格写时髦文章者,一律不加录取。时兴、但不淳正的文章体式,这才为之一变。这都是欧阳修的功劳。

(《梦溪笔谈》)

六、狄青谦诚,不冒充名人之后

北宋名将狄青,当上了枢密使,有一个名相的后人,带着狄仁杰的画像和十多份任职的委任状,来进献,让狄青认狄仁杰为远祖。

狄青谦诚的说:“我只是一时侥幸!哪里真赶得上梁国公狄仁杰?”便赏赐给那人许多钱帛,把狄仁杰的后人,打发走了。

(《梦溪笔谈》)

七、王旦雅量

北宋时,太尉王旦,气量宽宏,从未有人见他发过脾气。手下人伙食弄得不干净,就不吃算了。家人想试一试他的度量,究竟有多大,特意在肉羹里放了点炉烟灰,他就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吃肉羹,他说:“偶而不喜欢吃肉罢了。”

有一天,又在饭里放进了炉烟灰,他看到了,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做点粥吧。”子弟们向他抱怨,厨师克扣肉的份量,每人一斤肉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被厨师揩油了。他就吩咐,此后每人给一斤半肉,除了厨师克扣的,保证每人有一斤肉可以吃够。

他不愿揭发别人的过失,大致上都类似上述情况。

(《梦溪笔谈》)

八、孝妇盛氏

宋代,杭州有个姓盛的孝顺媳妇。她侍奉公婆极尽孝心。她不仅细心为烧茶做饭,而且亲自为婆婆织布裁衣。她婆婆性情特别急躁,而盛氏总是和颜悦色,常常陪伴在婆婆的身旁,从不怠慢。她和妯娌们也能和睦相处,使她们都受到她的感化。

后来,婆婆病重,她家因贫穷,而无钱医治,盛氏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首饰衣物等,一并拿去卖了,换钱全力医救婆婆。

(《梦粱录》)


from 气功

义解三国(4):张角恶用道术 宗教邪变

文:刘如 来源:

“黄巾贼”定位史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注解: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句话是史书《三国志》“先主传”关于刘备讨贼立功,成为安喜县尉的原文记载。可见黄巾军,被正史判作国贼,并非现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篡改后的。“州郡各举义兵”才是史书中承认的义兵,是由各州各郡政府发榜召集的民间自发组织、并与官军一起讨黄巾贼的义军。

而刘备组织的一支,正是应官府榜文而召集的义兵。《》开篇的故事,就是要给出刘备兴起义军,报国安民的定位,写刘关张三位英雄豪杰为仗义讨贼而“”。这个定位如果颠倒,我们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就会失去意义,百姓们也不会爱戴他们,敬仰他们,我们的,做人的仁义理念,也就会被质疑和否定。对黄巾军的基本认识如果被篡改,是非善恶也就会颠倒,后人学到这样的历史,就会怀疑自己的祖先和传统文化,道德必然下滑。今天的中国,已然如此。

因此作者写历史小说,虽然是小说,目的却十分明确:既然要通过戏剧般的效果寓教于乐,传达“义”的价值观,就必须首先明确哪一方为义兵。这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也是绝对不能被改动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被虚构,但表达的义的理念,是绝对不能被改动的,因此,主要人物,作者用以弘扬仁义理念的刘备,弘扬忠义的关羽、诸葛亮等人,就必然代表着正义的一方。

为此,我们才把开篇“桃园结义”故事的背景,进行详尽的解读。

本无罪  只因恶用背初心

那么黄巾军的首领张角,为何能呼风唤雨,还能利用符水给人治病呢?其中的因缘,善恶正邪,作者交代的非常清楚。

书中写道:“时钜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

这段话表明,张角出身钜鹿郡,并非农民,而是个落第秀才,他呼风唤雨,用符水治病的本事来自入山采药时遇到的南华老仙传给他的三卷天书《太平要术》,但这个资讯,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老人最后交代的那句话:“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这句话为何重要呢?因为这是对张角的告诫,得到天书的人,必须“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否则,就会得到恶报。这是传给他天书,让他获得神奇道术,拥有超常本事的目的,绝对不能用于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很显然,作者写这段话,就是在告诉读者,道术是存在的,神仙会选择人传授天书,让这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神迹,替人消病解难,以此获得信众来代天宣传道德教化,让道德败坏了的世人,能懂得善恶有报的道理,从而归正人心,重德行善,达到救人的目的。

也就是说,这些超常的本事,道教术类的东西,必须用在救人上,不管是治病也好,还是最后救败坏了的人心也好,都是救人。一旦违背誓言,利用信徒对道术神奇效果的崇拜,用于达到个人名利的目的,就绝对不会有好的下场。张角因此丧命。

自古流传的神仙故事,都给人这样的共识:神仙传弟子,绝对不会让弟子谋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即使是《封神演义》里讲述的元始天尊清清楚楚命姜子牙下山辅佐周文王,顺天意而行,改朝换代,推翻商纣王,也仅仅限于出山辅佐已经被天下拥戴的德行昭著的周文王,而不会以率领宗教信徒的方式,想要自己称王来做这些事。这无异于败坏宗教的形象,从而变成邪教。建立宗教,本为带弟子修道为善,本不求世间的一切,张角显然违背了神仙当初的告诫,想利用宗教,夺取政权,违背了初心,怎能不邪变,不被称作国贼呢?可见作者在告诉人们,天书传的道术本无罪,正用就是神术,恶用就会被人们看成妖术。术类的东西,善用恶用,全在人心。

“于吉”正用道术  形成对比

道术只能正用、只为救人的思想,在第29回描述东吴孙策斩杀道人于吉,遭于吉索命死去的一章中最为明显,道人于吉同样替人治病,也用太平道术,而且凭空画龙取龙肝、降下三尺甘霖解除当地旱情等神迹比张角的道术更加神奇惊人,但此人几十年并未在俗世间利用道术广收门徒,从不为祸世间,只是独自行走世间免费替人治病做好事,与张角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章,也是作者有目的写的,为的就是告诉世人,神仙的道术神迹,是存在的,就看用它的人,是正用还是恶用。不能因为有人恶用,就否定神仙和天意的存在,从而走向极端,变成无法无天的不信善恶报应的恶徒,孙策最后被于吉索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敬神敬天之心,不可动摇。否则会有恶报。但同时也要分清真假与正邪。

张角自从创立了太平道的道教,徒弟越来越多,信众遍布各地,于是他便起了异心,认为民心已经得到,不用太可惜,就跟弟弟张宝、张梁密谋举事,要夺取东汉政权。他们恶用了中国道家文化讲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拉起四五十万的叛军队伍,要建立他的“黄天”,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因以黄巾抹额,称为黄巾贼。

眼见“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大将军奏请灵帝火速降诏,令各处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这才使得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乃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这个英雄就是刘备。刘关张就在此时相遇,展开了桃园结义的故事。

(待续)


from 气功

2019年10月1日星期二

义解三国(5):刘备登场 德先行

文:刘如 来源:

上篇交代,因黄巾军叛乱,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边界,情势危急,幽州【注1】太守刘焉,发榜各县召集义兵,榜文行至涿县【注2】,这才引出,正式登场。

刘备登场  德志先行

于是的故事正式开始,刘备首先出场,我们仔细看原书的行文顺序。首先交代的是他的品性与大志:“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何作者一上来先写的,不是汉景帝玄孙这样的帝王之后的出身,也不是姓名呢?

原因只有一点,作者著书,旨在通过人物故事,表达义理。写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关键人物,首重德行,一句“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就定下了他的基本品德——心仁,理性稳重。并有大志,什么大志呢?济世安民。桃园结义的誓言,将会具体展现。

德与志,这是古代最基本的要素。无论为王还是为臣,君臣一体,同心同德,共同上演君臣之义,此理相同。因此作者首先交代这两项基本信息,表明这是刘备能成就帝王功业的两大关键要素。整部作品描写刘备时,必将以此为核心,刘备的形象必然成为之君。义理中重点会突出刘备的仁厚之心。因此,将来我们会看到,刘备辞让陶谦的徐州,不夺刘表的荆州,火烧新野后逃避曹军追杀的过程中,因不忍放弃追随的百姓,几乎丧命等过程,都写的十分详尽,尤其是把徐州让给吕布,被吕布追杀的章节中,刘备居然对人感叹,得到不一定值得高兴,失去也不一定就是坏事,非常豁达,就是为了表现古人笃信天命的同时,坚守仁义之道。

为何不好读书?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君子,必为读书人,那为何开头会有那句“那人不甚好读书”的句子呢?这个答案,作者会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章节中,对大儒与腐儒的区别论述中,讲的非常透彻。汉朝末年,道德人心走向了败坏,很多读书人已经忘记了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进行实践。看看当时汉末的读书人,虽然满腹经纶,就算是四世三公的出身,比如袁绍袁术,兄不友,弟不恭,心胸狭隘,用人不信,待人不仁,君臣不和,成了追逐名利的小人。纵然读万卷书,却不付诸实践,最后失去人心,众叛亲离,被曹操灭掉,有何意义。因此,作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表明刘备读书也许不多,但做人天生就有君子的秉性,比那些天天读书,行为却背离圣人教导的腐儒,要强多了。

其实成为君子,不一定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多接触贤者,见贤思齐,就是的教导,也就是一条捷径。这是孔子自己的观点,如果大家读过的学而篇,就会知道,孔子与弟子有过两句对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身为弟子,首先要做的,是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出门在外,如同对待兄弟一样友善待人,言行谨慎,广泛仁爱众人,亲近仁义之人,这些都做到了,才去读书学文,掌握更多的学识。孔子讲话的重点在于孝悌忠信等义理的实践和亲近仁者,见贤思齐,把读书学文,放在第二。

弟子子夏听了孔子的话,就将自己的理解对孔子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向贤者看齐,端正态度(此为亲仁),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此为入则孝),侍奉君王,能交付身心,对朋友,言而有信(对外的言行),即使此人说自己没读书,我也要说,这人已经学过了,真正懂得了学问的真谛。

因此,《》的作者,是在还原孔子对学问的真义,君子的真谛不在读书的多少,而要看人的行为。文中后来写到“玄德幼孤,事母至孝”,玄德是刘备的字,幼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这就是说刘备的行为符合君子的本质,圣人的教导。

景帝玄孙   家境贫寒

之后作者才描述长相、帝王之后的出身、名字和当下的贫寒家境:“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卖鞋)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

预言必出贵人  帝王之命

最后写刘备未来将成帝业的预言:“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能推算命数的预言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这些叙述,不仅表明了刘备的帝王之后的身世,与目前孤儿寡母的贫寒家境,还道明了他也并非没有读书拜师,而是正如孔子说的,十五岁,在家实践了孝道之后,拜当时的大儒郑玄、卢植为师,开始了读书学文,学识定然过人。

接着就是张飞和关羽的出场。我们下期再续。

【注1】幽州,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周礼》言:“东北曰幽州。”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因召公受封此地,成为燕国。东汉时,幽州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当时州下有11个郡(国)、郡下有90个县。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太守一般指郡国的长官。

【注2】涿县,位于今河北省中部,一般指现今的涿州市。被誉为北京“南大门”。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高之绶谤佛,被朝廷腰斩(二文)

文:庄敬 整理 来源:

一、高之绶谤佛,被朝廷

高之绶不信仙佛,而且还想尽办法,极力的毁谤神仙和。他曾经用《法华经》,来糊墙壁。有人送他一尊,高之绶就说: “这个佛像,可以拿来做成器具,使用啊!”于是,就用锯子锯开,做成环形的饰物,共十枚。

后来,高之绶因为讥讽、诽谤朝廷的施政,被皇帝下诏,把他送到“朝刑部”,对他审判,问罪,最后,被判腰斩,并且在市集上,公开的执行。

二、再次专诚念经

明朝大将戚继光,平日持诵《金刚经》。

有一天,忽然梦到一位已经死去的,向他请求:“请您替我诵一卷金刚经,以增加我在冥间的。”

戚继光早晨起床之后,就为这位亡故的士兵,诵完了一卷金刚经。

但是,第二天晚上,却又再梦到这位士兵,向他说道:“承蒙您的大恩大德,为我念了一卷《金刚经》。然而,我却仅得到半卷的功德,因为您念经文时,其中,夹杂了‘不用’两个字啊!”

戚继光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不用”两个字的原因来;原来是他在诵经的时候,婢女为他送茶饼来。这时候,他挥了挥手,表示拒绝,口里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心中却有“不用”两个字。

所以,第三天的早晨,他就关起门来,专诚念经。后来,又梦到那位亡故的士兵,来向他道谢说:“报告将军,谢谢您!我现在已经获得超度了。”

(均据释净空编著《集福消灾之道》)


from 气功

2019年9月30日星期一

紫玉金砂(2) 宜兴紫砂矿源探究

文:意文 来源:

宜兴紫砂矿源是地球上唯一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虽然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紫砂泥矿源,研究人员进行过各种实验分析其矿物成分、化学结构、成矿年代等因素的影响,皆无法与宜兴紫砂相提并论。

“世界上只有一把,它的名字叫宜兴”

宜兴丁蜀镇是著名的紫砂壶产地,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青龙跟黄龙是玉皇的两个儿子,一次下凡来到了江南,看到这里的百姓生活在一片水泽之中,住在树上,吃的是半生不熟的食物,所以常常生病,於是起了恻隐之心向玉皇禀告,请求玉帝赐给当地老百姓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处。

豈知玉帝非但不同意,还將他俩打入天牢,不准再下到人间,青龙与黃龙万般无奈,于是商量着再偷偷下到人间。他们将看守的牢头灌醉,驾着风雨乘着雷电,又来到丁蜀地区。

牢头发现兄弟俩已逃跑立即禀报玉皇。玉皇派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时,青龙拉着黄龙的手大喝一声:“跟我来!”倏地一下卧倒在地,只见他俩的身躯牢牢扎入水中,顿时耸起了两座山峰,隔断了浩渺的泽国。从此,丁蜀地区的百姓们脱离了生活在水泽之苦。

他们见黄龙变成的黄龙山石一块块整齐成方,便用来盖房造屋,青龙山的石头可以烧成石灰,用来涂抹墙壁,牢固又美观,从此人们有了安定的居所。一日,一异僧指引当地百姓到黄龙山挖掘紫砂泥,软和又刚柔是上好的矿土,土具五色,灿烂光亮,亦称“五色土”,可以用来制造器皿。丁蜀地区的百姓就凭着青龙黄龙的恩赐,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灿烂辉煌的紫砂文明。

虽是传说,但宜兴紫砂矿料色彩丰富,全世界只有黄龙山底下才有这样的紫砂泥却是事实。

紫砂的發祥地

宜兴无锡市丁蜀鎮是紫砂文化的發祥地。据考证,古紫砂窯址位於宜興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黃龙山的支脈系統,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把窯建在的產地。

据资料记载,宜兴陶土总存储量达1000亿吨以上,但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只占其中的3%左右,紫砂原矿从明、清一直到1949年以后开采量甚微,当时制壶者均是根据手头活计来取材的,做一点去采掘一点。

黄龙山井下采掘出的大都是做普通陶器的甲泥,紫砂泥比较少,靠近“龙脉”〔一〕的位置就会有。千百年来,陶工们练就了一套识别泥料的本领。从矿里采出的泥,用眼睛一看,便可断定是紫砂矿泥还是普通甲泥。黄龙山矿区采掘的普通甲泥便用于制作缸、罐、坛、瓮等普通陶器。

以前这两种泥料的区别谁也说不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质队取样化验用解释了这个千古之谜。紫砂泥与普通甲泥的主要区别在于泥中的天然金属成分的含量,含量高的是紫砂泥,其余便是普通甲泥。

早期采掘困难

明清时期开采陶土便已是黄龙山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业。清初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砠白砀,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王稚登《荆溪疏》中记“……高原峻板,半凿为坡……”这些都是记载了早期陶工在黄龙山采掘紫砂泥料的情景。

矿料的开采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露天开采(明掘),适用于接近地层表面的矿料。以采嫩泥居多,一般只需掘去一二米废土,即可采得。

一种是坑道开采(暗掘),主要开采甲泥及紫砂矿料等。因紫砂矿料埋藏较深,采掘斜井的方式开采。先凿成矿井,穿过黄石岩层进行开采,或直接在黄石层下部凿横穿式隧道至泥层进行开采。早期开采主要在矿体露头处,沿泥层追泥掘进,或是凭经验在黄龙山的山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开凿引进至黄石层下部。当发现有泥可采时,逐步追泥深入“眼口”便扩大成为“宕口”。

早期使用的开采工具很简单,主要是榔头、楔子、尖嘴锄等,属于浅表层或单一小洞井开采。其开采方式基本是沿泥层顺层开采,有时采用开支巷道采掘,或是上下泥层串插开采。根据泥层的走向,掘进深2、30米,最深4、50米。坑道内用黄石块砌成高1.6~1.8米,宽1米左右的拱形串(支护)。挖进一二米再以黄石砌拱搭圈,以防止塌方。

坑道内照明用油盏火,运输基本以竹簸萁装泥,短扁担挑运。洞内窄小,斜坡坡度大,且坑道内阴暗潮湿,极其难走,采掘条件极其恶劣。有时掘进时遇到黄石岩壁(龙筋)〔二〕、挖通、或者坑道塌方等都只能绕道或停止开采。

即使是露天开采,工人们也是使用锄头、簸萁、扁担、木制独轮车等这些原始的工具,采掘条件差,效率低,采出的矿料由木制独轮车沿着山路载运至山下河边,再由船运送至各个泥场。

早期的开采属于个体、小业主开采,矿点分布广泛,矿层各不相同:采掘的紫砂矿料数量有限,种类却多样。因紫砂矿料在矿层中含量较少,一直以来泥料都比较“金贵”,所以紫砂泥也有“富贵土”之称。


图:民国35年宜兴地方报纸《品报》提出宜兴要振兴宜兴千年紫砂经济的报道。

紫砂矿料开采阶段

1945以前,紫砂陶土的开挖主要集中在大水潭附近,也就是所谓的正宗紫砂土在黄龙山。

1950年后四号井、五号井等较大的坑道使用,开挖量增多,但紫砂厂用泥时并不太区分。

1955年7月以前属于个体人工开采,工具和采掘工艺都十分原始,属早期开采阶段。

1955年7月成立宜兴采矿公司,接收了当地所有陶土开采的个体矿井及宕口,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开采,矿料开采逐步走向正规化、机械化。 此后,黄龙山才成为陶土开采的矿区。

1956年陶土的开采总量为18万吨。

1957年开始使用机械排除宕底积水,并在各个宕口筑一条石帮、竹底土溜槽,矿料可以从各矿井直接溜至山下堆泥场。

1958年由红旗宕改造扩建,为单井筒设计,宽1.8米,高2.2米。矿料开采开始使用冲条凿炮眼、和炸药爆破,运输使用橡皮轮胎小板车。

1959年矿井内采用电灯照明,开始使用人工电钻打眼。

1960年代原料总厂成立,才设置分捡车间,將紫砂矿料从开采出來的夾泥中分捡出,供給紫砂工艺厂使用。

1962年底,地面运输开始使用汽车装运矿料。

1963年使用煤电钻采掘,工作效率提高,代替了一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

1964年落矿采用风钻打眼后炸药爆破,地面运输改为矿车自溜。

1966年,宜兴陶瓷公司成立原料总厂集中开采,丁蜀地区所有陶瓷厂家的陶土原料,都由原料总厂负责有计划,有步骤的拨给。

1972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了四号矿井一期工程,

1982年五月兴建了二期工程。

1979年8月又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了五号矿井,自此开采能力不断扩大。

1987年底,矿料开采已普遍使用风动凿岩机、湿式电煤钻、液压挖掘机、链板输送机以及多式绞车等机械设备,并采用“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等新工艺。 矿井内的通风、排水、防尘和通讯等各种设施也日趋完善,为矿料开采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990年代随着紫砂热的升温,开始细分矿源,使得一些稀少品种大量出现。

1990年代中后期,日用陶被其他工业日用制品所代替,而逐渐衰弱,为此原料总厂关闭了所有矿井。唯独有紫砂一枝独秀。

紫砂泥矿禁采令

紫砂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港台地区掀起热潮,至今已风卷全球。紫砂从业人员有原来的几百号人现发展到几十万人,紫砂已成为丁蜀地区的主产业。

“户户捶泥,家家制壶”导致黄龙山紫砂原矿滥开滥采,缺乏管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尤其是承包商不按山脉脉理、原矿储量等合理采掘,这种破坏性的开采,造成黄龙山面目疮痍,地下水不断渗出,最后成了一个大水潭,为了眼前利益毁灭了独特珍稀的矿区生态。


图:黄龙山面目疮痍,地下水不断渗出,最后成了一个大水潭


图:矿区告示牌: 关闭宕口 严禁入内

为此,宜兴采取有效,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发展议案》,2005年4月出台了“禁采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挖掘。

2005年宜兴市政府停止了对黄龙山矿的开采。最后一口井,4号井就是那时被填埋的。从此,宜兴人停止了疯狂的掠夺式开采,宜兴的紫砂矿也得到了保护,“禁采令”的贯彻实施,及时制止了无序乱采现象,有效保护了宜兴紫砂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

同时为了加强保护矿山资源的措施,宜兴市政府还确定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并建立“丁蜀后工业遗址公园”。至此,宜興丁蜀鎮黃龙山紫砂礦土的开采从此禁绝。


图:“丁蜀后工业遗址公园”

注:
〔一〕什么叫“龙脉”?龙脉就是陶土矿脉的走势。黄龙山的龙脉就像大海波浪一样,一波一波,有高有低,而且是南高北低,有时在一个平面采着,发现龙脉慢慢低下来,直到采掘平面被坚硬的龙脉档住,就要用炸药打通这一层脉。龙脉有厚有薄,有的几米就穿过了,有时要打进去几十米才能进到另一层甲泥矿脉。

〔二〕矿层中间会出现竖着的特别坚硬的黄石岩壁(俗称“龙筋”)
(待续)


from 气功

佛家故事:罗汉显神通,救赵朝奉回家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明朝初年,安徽休宁县有位赵姓富人,人称“赵朝奉”。宋朝官阶中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渐渐“朝奉”变为对士人的尊称,南宋之后又用以尊称富豪、店主等有钱人,清以来则称老板或当铺店员为朝奉。从记载中看,这位赵朝奉应该是位海商。

赵朝奉某次和同伴到海外,回来路上,忽然得热病昏死过去。同伴以为他死了,只得把他抛弃在一处海岸沙滩,便扬帆走了。赵朝奉被海风一吹又苏醒过来,只见海天浩荡了无人烟。为了寻找归路,他拨开树丛,盘绕曲折,奋力登高爬向山顶。忽然看见前方有座大寺庙,他便進入寺院求救,恳求僧人收留,以便将来返乡。

僧人慈悲为怀,收留他在寺庙里住了数月,某天他偶然问一僧人:只见众僧吃早餐,到午饭时都见不到了,为什么?答道:“赴施主斋去”。赵朝奉想到这可能是回家的机会,便恳求也跟着去施主家。僧人同意了,忽然显现神通,将他收入僧衣大袖之中,同时腾空而起,转瞬之间他就听到了鸡犬人烟之声。不一会,众僧聚集到一户人家开的超度法事道场中,为已故赵某做法事。赵朝奉仔细一听,原来是自己家人以为自己死了,在给自己做法事呢!

赵朝奉才动念想要通知家人,就传来那僧人的声音:“我等皆罗汉,因汝素积善,故带汝来。”罗汉随后将他从袖中放出,放在屋脊之上,就忽然不见了。赵朝奉家的人,忽然看见屋顶上凭空出现一个人,也诧异的很,赶忙架梯子上去查看,一看正是赵朝奉。他们就以这种神迹的方式意外团圆了,大家惊喜无比,感恩。原来赵朝奉之所以能得救,是因为他素来行善,故而被罗汉以神通搭救,变化显现出寺庙来,又在其家人为其做法事时将他送回家了。赵朝奉回家后,为了纪念神迹,报答佛恩,根据回忆按照众僧所在的寺院形象、布局,出资修建了一座大寺院,起名“建初寺”。

休宁建初寺曾经很有名,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就曾在此居住过。随着的变动,虽然休宁建初寺已经完全消失了,但其来历却被记载下来,证实着佛法的伟大,与善恶有报的真实性。当今传世的,就是以气功的形式救度众生的真正佛法,凡是真正认同法轮功,真心赞同法轮好,真心善待法轮功修炼者的人都将在未来拥有巨大的福报,如故事里的赵朝奉一样在危难中被神佛拯救。

资料来源:《松峰说疫》、《现果随录》


from 气功

邯郸神话(5):五朵莲花和三个火球

在丛台公园听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告诉我,说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天天诚心念诵“阿弥陀佛”,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心向善,真的是对谁都好,谁也不恨,时时显露慈悲之心,处处都能。所以这位中年人认为,他的母亲真是世上最善良的好人。

,这位中年人的母亲七十多岁高龄无疾而终,得善终的果报。据中年人说,他母亲临终前预知自己到寿的日子,临终之前跟儿女们一一告别,自己换好了衣服,躺到床上安然辞世。

这一天,的儿孙们都来为奶奶送行,中年人的儿子告诉大家,说他看见奶奶被神佛接走了,他还看见屋里飞进来五朵闪着金光的,只见那莲花金光闪烁,奕奕生彩,在屋子里上下翻飞,四处盘旋;小孩子把他看到的美好景象告诉给在场的亲人们,老人的儿女们听见如此祥瑞的美好景象,都十分惊喜感动。

到老人出殡那天,老人的这个孙子看见他家门外几十米远处,并排矗立着三个大,只见那大火球金光闪闪,瑞气腾腾,流光溢彩景象非凡;孩子又把他看见的美好景象告诉亲人,再次给他们带来惊喜感动。老人的儿女们据此认为,老人已经修行成功、功德圆满,已达成她的修行目标,荣登极乐世界!从那以后,老人的儿女们也都虔信神佛,一心向善了。

来源:


from 气功

义解三国(3):开笔论帝王失德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作者讲“”,必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但这个背景的交代,跟今天的不同,它非常关键,道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乱兴衰的根源与黄巾造反的来历。对的看法毫不含糊。这部分历史观若弄不清楚,就不可能真正领会故事的真义。

因此我们先看原文描述的背景。因为小说涉及的是三国形成到衰亡的历史过程,因此就要从汉朝末年开笔,很多人看中国大陆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往往就只能看到“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引发黄巾农民起义”等类似的寥寥几句。重要的信息不仅被删减掉了,对黄巾军的认识,也与作者背道而驰。其实在书中,张角的黄巾军,被叫做黄巾贼,并非农民起义,这是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无论我们是否理解,都必须还原作者的本意。那么为何作者有这样的认识呢?背景中交代得十分明白。孰是孰非,必须清清楚楚,否则、关羽和张飞,就会成为镇压义军的,绝对无法受到众多百姓的喜爱。

原文首先讲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周朝末年战国时代的纷争并入秦朝起头,一直讲到东汉末年的分裂,形成了三国。这就是三国的来历。但作者并未停留在朝代更替、分分合合的表面现象,而是进一步道明了天下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

皇帝失德  合久必分

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帝王失德失义。因此,原文紧接着就写明东汉衰亡分成三国的根本原因:

“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这句话是说,推导汉末从太平走入乱世的原因,首先要追究桓帝和灵帝,乱政之道,就开始于这两代帝王。桓帝远离治国贤臣,禁锢忠良,崇信宦官。也就是让太监这些服侍帝王后妃起居生活的仆人档次的人,没有治国见识和才能的人,代替大臣,进行治国,掌握了国家大权。他们以权谋私,卖官卖爵,祸乱了朝政。

到了灵帝,书中交代,大臣虽然想归正朝纲,铲除宦官,但泄露机密,参与的大臣反被宦官所害。从此这些宦官为所欲为,横行霸道。

这些话,就是在讲帝王失德,违背君道,因而天下才会分裂。君不信忠臣,远离良善,架空大臣的权力,让“仆人”治国,就是公私不分,失信于大臣,失信于天下。用人不当,不亲近善良,此为帝王有失本分,未尽帝王的义务,是帝王最大的不仁与不义。皇家的仆人,属于皇帝私家的家臣,并非治国的臣子,国家政治,岂能不乱。

灾异频发  天象示警

我们知道,讲君权神授,帝王是,是代天管理和教导百姓的头领,如果失德,就会出现不详的异像和天灾,人们相信那是天在示警,用以劝诫帝王归正自己的德行。否则江山不保,天下大乱,上天会惩罚他。因此,我们看到,作者讲明分合治乱的原因后,接着详尽地列举了灵帝时候出现的种种不祥之兆和各种灾难。先是灵帝的龙座突然降下青蛇,突变雷雨冰雹,毁坏无数房屋,接着是洛阳都城地震,沿海海啸,还有雌鸡化为雄鸡,黑气十几丈飞入宫殿等等接踵而来的众多异常现象。大臣蔡邕就因为上疏解释雌鸡变雄鸡,是宦官干政的警示,从而得罪宦官,被辞官归田。从此,灵帝更加宠信宦官,有十个宦官最得势,被称作“十常侍”,灵帝还将一人尊为“阿父”,就是敬之如父亲。到了如此地步。

最后作者对桓帝和灵帝失德的后果,总结了这样一句话:“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朝政一天天败坏下去,离开正道,导致天下人心变坏,很多人因此想要趁机搅乱世间,于是盗贼四起,百姓受难。这就是张角聚集起黄巾军,敢于造反的根本来历。同时也表明作者的看法,黄巾军,并非起义,而是盗贼之流,趁思乱之机,图谋皇位。用心叵测。

因此,接着就写到黄巾首领张角三兄弟。交代他们兄弟乱用道家术类的东西,藉着给人治病有神效,收徒众多,蛊惑人心,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获得几十万人的跟随,于是发动了黄巾之乱。

这样的背景交代,历史观点清晰,论证详尽,人中的理和天象的警戒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劝善,劝未来的君臣莫要失德。要懂得兴衰治乱的根本原因。

那么道家的治病神术,为何被张角得到,这些道家术类的东西,本身有问题吗?作者也给出了清晰的见解。

(待续)


from 气功

2019年9月29日星期日

义解三国(2):何为义?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呢?

何为“义”?

“义”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做人的正理,是人活在世上,应该遵循的做人的道理,因此“义”必须是堂堂正正的,正当的,无私的,为公的,或者是为他的。因此做人有不同身份,也就有不同的义务,没有尽到自己身份该做好的事情,则为不义,意思是违背了做人的道理。是什么人,或者说坐在什么位置上,就应当无私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是你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因此有责无旁贷的说法。当然也还有“义不容辞”的说法。为担当道义,无法推辞。

比如过去的君臣,夫妻,都强调各自该遵循的道理和责任,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忠义),夫妻亦然。无论是君臣夫妻,师徒朋友,或者是父子兄弟,婆媳妯娌等等,无论你处在怎样的人伦关系,属于何种身份,都有其具体的做人的道理,这个具体内容不同的各自应该遵守的做人的道理,都属于“义”的范畴,都是“义”,共同之处就是正当、无私、为他、自己应该承担的,奉行的。

所以古人说“兄道友,弟道恭”,意思是做兄长的道理就是要友爱弟弟,教导和爱护弟弟,而弟弟呢,就要感恩,懂得敬重自己的兄长,态度要恭敬,要懂得为兄长分忧。因此,在各自遵循的道理(义)下该做的事情,都是义务。那么讲到了兄弟之义,可能有人要问了,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否就是指兄弟之义呢?

展现君臣之义

我们回到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写三国,在讲述魏、蜀、吴这三国从形成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帝王、将相,各路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在各路诸侯兴衰成败的描写中,作者将每个关键人物的故事都详尽展开,为的就是让人们看清不同的人,是如何在乱世的危难中、混乱中面对王位、权力和财富,进行决断和选择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志向,不同的品行原则,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人心的检验,都是善恶的选择,也就是古人说的义和不义的选择。因此我们看到,战争不断上演,各路英雄豪杰也不断出场,到底谁在出自公心去报国安民,谁是表面打着正义的名义,实则为私利趁乱图谋皇位或权势呢?作者为了让大家形象地看到义与不义的具体表现,写下了这部钜作,他对历史的看法,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现。

那么,“桃园结义”出现在开卷,必然涉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作者要肯定的主人公,三人简直就是,刘备是首脑,是弟弟们的头脑,定方向的人物,而关羽与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因此我们看到,三人出场做事时,关羽在左,张飞在右。他们在尽到兄弟之义的同时,将主要展现同心同德的君臣之义,刘备不忘公心爱民敬贤、宽容忍让的为君的仁义,与关羽等为臣的忠义将被重点展现。是作者心中赞赏和推崇的君臣关系。写出来是教育未来的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用的。

因此,大家会发现,刘备这位将来的为君者,重点讲的是他义理中的仁,因而为君之道有仁义的说法,而关羽张飞两位为臣者,主要突出义理中的忠,所以,为臣之道有忠义的说法,当然大家也就会明白为何朋友讲信义了,因为主要突出义理中的信。其实仁义,忠义,信义,都是相关的,不能截然分开的,截然分开,忠与信就会出现善恶不分的愚忠和愚信,反倒容易导致助纣为虐,因此古人才留下“贤臣择主而事”的说法,要选择仁义之主来辅佐和追随。《三国演义》也充分在故事中展现了这个内涵。所以仁义、忠义、信义,只不过各有侧重。换个角度说,无论是仁、忠还是信,背后都跟着义字,为的就是莫忘“正当无私,守住”这个根本内涵。

小说中,为突出刘备的仁,曹操被描绘成奸雄,与刘备形成对比,严肃对待历史的人就要为曹操抱不平,觉得与历史不符,我们就当作小说来看就好,其实都是的加工,刘备也不再是历史上原封不变的他,而是作者心中美好人格的代表。只要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是正面的,最终目的是扬善的,为了告诉人们各种义的内涵,教导人如何做一个不仅有情,更要重义的人,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看刘关张结义的故事,需要首先讲明其历史背景。现今中国大陆的白话解读认为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引发的所谓黄巾起义。但这并不符合作者原文讲述的历史认识。究竟如何,我们需看原文。

(待续)


from 气功

邯郸神话(4):到阴间捞人的“明眼”

“明眼”在有些地方被称为“神婆”或“神汉”,在地区统称为“明眼”,就是指那些能够看见另外空间的鬼神之类,能够帮助人们临时解决些小问题的人。故事中的李某某,就是一个“明眼”。

这个故事的是一个单位领导。有一天,这个领导给一群人开会,会议刚开完,这位领导突然发生心梗,他告诉在场的人们,说只有李某某能救他,话刚说完,这位领导就没气了,死了。

这群人里面,刚好有个人认识李某某,他就指挥大家把这位领导抬到李某某的家门口,这时李某某家里没人,这一群人就在门口等候。

等了一会儿,李某某回来开门进了屋,这群人赶紧抬着死人闯了进去,并且告诉李某某,这是我们单位领导,他说只有你能救他,你快帮帮忙吧。李某某一看这个情况,就指挥着,让两个人把守门口,谁来也不让进,家里亲人来了也不让进。其他人就在外间屋里看着死人。然后他自己进了里屋,躺在床上念动咒诀,刹那间就进入了

据李某某自己说,他是有使命的,具体是什么使命他没有明说,可能就是在给有缘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让人们知道阴曹地府的真实性吧?这边厢李某某还在阴曹地府没有回来,外间屋那位单位领导一骨碌从地上坐起来了,乐呵呵的很高兴,嘴里还说着,李某某给我延了一纪,我得好好谢谢他。

正说着,李某某从里间屋出来,赶紧告诉屋里人,这些事出去不要告诉别人。

其实天堂、阴曹地府都是存在的,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就可以证明。那些捂着耳,蒙着眼的人不信的人,是在局限自己,限制自己的视野。

来源: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