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星期六

文史漫谈:从奸臣蔡京、严嵩的结局看因果


二零一二 年三月二十日】古语云:“自古机深祸亦深,休贪富贵昧良心。檐前滴水毫无错,报应昭昭自古今。”历史 上的一些奸臣,或败坏朝纲,或陷害忠良,或横征暴敛,而往往是兼而有之,使民怨鼎沸,其结果皆无好下场。如蔡京、严嵩昔日曾权倾一时,穷奢极欲,最后皆落得穷饿而死,前后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悬殊,不由得使人想到因果报应的天理。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039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的奸臣蔡京,宋徽宗朝“六贼”之首。根据罗大经的记载可想而知,太师府的厨房里,有缕葱丝者,连料理佐料这般粗活,都有如此专业、细致化的分工,以此类推,更不知该有多少厨师、帮手、采买、杂工。可见蔡京当朝柄政,那堕落、淫奢糜烂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宋徽宗即位初时,因蔡京名声不好,曾将其罢免,居杭州。适逢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便极力笼络他。蔡京擅长书画,当时很有名气,他就把自己的书画及所画条屏、扇面等托童贯送给宋徽宗、宫嫔和宦官,他就是靠这样阿谀逢迎得以重新入相。


蔡京把持朝政的二十三年,是北宋最黑暗的时期。他坏事做尽,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导致币制混乱不堪。并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人称“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以至风俗颓败,赃官污吏满天下,民不聊生。


他结党营私,陷害忠臣,凡投其门下者升官发财,一些投机之徒,无耻之辈,阿附权势,争趋其门下;凡不与其同流合污者,构陷其罪名或贬或杀。如太庙斋郎方轸上书:“蔡京睥睨社稷,内怀不道。自元符以来,朝中忠臣义士,受蔡京陷害投之荒域者,不可胜数,可谓无一天不发生令人发指。应亟加罢黜,安国定民!”方轸当即遭到流放。蔡京罢讲议司,此后可以独断专行,无须讲议。怂恿宋徽宗,诏令焚毁北宋朝廷专门陈列功臣绘像的景灵宫内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绘像,禁行苏洵、苏轼、苏辙及范祖禹、黄庭坚等文集。


一一二五年,金兵大举南侵,兵临开封城下,宋徽宗传位于宋钦宗。此时全国弹劾蔡京的奏章,如雪片飞来。太学生向宋钦宗上书了多人联名签名的奏章:“现在金兵之所以能势如破竹,逼近开封,完全是因为蔡京之流祸国殃民所至,应立即严惩奸臣蔡京及同僚!”宋钦宗于是罢免了蔡京,将其流放到岭南韶关,永不听用。


据宋人清《挥尘后录》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蔡京流放之初仍十分张扬,他把平日搜刮来的钱财装了满满一大船,认为只要有钱什么事都可以办。然而他想错了,对于他这个巨贪大恶的奸人,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的路上,人们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且辱骂无所不至。到了长沙,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至此,他才说道:“京失人心,何至于此”,并写道:“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落得个“遂穷饿而死”!


据传宋代书法四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指蔡京,人们因其奸邪,遂改为蔡襄。


四百多年后,同样是把持朝政达二十余年、同样是任宰相职、同样是擅长书画的奸臣严嵩,也是同样的命运结局。严嵩身败名裂后,他的书法名声也被他的奸恶之名淹没了。相传他后来想给有的店铺题写匾名,均遭到店主的拒绝,他只好自嘲说:“想当初,我为人题字,人皆求之不得,引以为荣,而现在却惟恐避之不及,悲哉!”


严嵩,明朝奸臣,由于会阿谀奉承,累进吏部尚书,宰相等。他窃权罔利,大力排除异己,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他在七十岁后,把朝政交给儿子严世蕃处理。他父子济恶,卖官鬻爵,把持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凡以重赂献之,即得超迁显位。科道衙门,皆其心腹牙爪。横行霸道,搜刮珍宝,致人家破人亡而不惜,引起众怒。


《明史·奸臣传》中有一份记载严嵩迫害大臣的长长的名单,这些大臣中,有的被削职,有的被迫害致死,都是因为对严氏父子贪赃枉法不满而进行弹劾所致。如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之臣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坏祖宗之成法”、“窃皇上之大权”、“误军国之机”、排挤忠良、任用奸佞、贪污纳贿、嫉贤妒能等,结果被严嵩诬陷杀害。宰相夏言为人正派,心胸磊落,办事认真,在朝廷中很有威信,严嵩对他既恨又怕,他多次揭露严嵩祸国殃民的真实面目,严嵩见拉拢他不行,便将其陷害致死。


关于严嵩之“贪鄙”。明人王宗茂《皇明经世文编·纠劾误国辅臣疏》记载:“嵩挠吏部之权,则每选额要二十员名,州判三百两、通判五百两,天下名区,听其拣择。嵩揽兵部之权,则每选亦额要十余员名,管事指挥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自指挥而上以至总兵,果价或至千金”、“如己酉(嘉靖二十八)年,因人论劾,自分莫逃,欲潜搬家属回籍,其他财物玩好,不暇殚述,但闻治装之时,有一家人请检点金银器皿以纪入库之数。前列数十桌,嵩坐于后,愈出愈奇,惟见桌之前增,椅之后退,尚无置处,盖不知其数目”。


邹应龙《皇明经世文编·贪横阴臣欺君蠹国疏》记载:“嵩父子故籍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以豪仆严冬主之。抑勒侵夺,民怨入骨”、“永寿共和王庶子惟燱,与嫡孙怀熷争立,以白金三千赂嵩”。


严嵩家被籍没时的财产究竟有多少?《世宗实录》记载:“金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有奇,银二百二万七千九十两有奇,玉杯盘等项八百五十七件,玉带二百余条,金厢瑇瑁等带一百二十余条,金厢珠玉带绦环等项三十三条、件,金厢壶盘杯箸等项二千八十余件,龙卵壶五把,珍珠冠等项六十三顶、件,府第房屋六千六百余间,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仅前两项即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严嵩当国,其实是“商贾在位”。


一五六二年,明世宗根据御史邹应龙、大学士徐阶等多人对严嵩父子的弹劾,罢免了严嵩,严世蕃被斩,家产全部抄没,严嵩无家可归,只得乞食于墓地,饥寒交迫,两年后病死。《四库全书》明代卷记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


万千钱财今何在,千古留下惟骂名。蔡京、严嵩的命运结局令人引以为鉴,恶有恶报,因果难逃,人们看得到的,是其难逃世间的刑罚和祸患,看不到的,则是其被神明的责罚。为人为官要修身自律,要为百姓谋福利,要知道天理良心才是最重要的!


当今一些官员不仅贪污腐败、贪赃枉法,而且跟随一伙元凶迫害善良的学员,这些人如不悔改,其下场要比蔡京、严嵩惨得多。等人的恶报已经开始,更大的恶报还在后头。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表里俱澄 肝胆雪明


二零一二 年三月二十四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南宋初期词人,他还是一位居士(在家或在官而修行,并受过三皈、五戒者),人们又称他为于湖居士。


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被擢为进士第一。及第后,上疏为岳飞辩冤,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张祁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


张孝祥一生力主抗金,为岳飞辩冤称:“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


张孝祥的词,风格多样,有的峻发雄奇,有的沉郁悲壮,有的清丽飘逸。其内容,或抒发忠义之情;或因事寄意,抒写世事感慨;或描摹景物,借以抒怀。大都慷慨高歌,直抒胸臆。著有《于湖词》及《于湖居士文集》。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出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治有声绩”,但次年“被谗言落职”。《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便是他被贬北归,路经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词,描绘了中秋前夕,洞庭湖水月交辉、上下澄澈、清奇壮美的景象,作者胸无点尘,通体透明,全身心融入这完全净化了的美的世界,在宠辱皆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中,他领略了人生的无限妙谛,心里充满不可言说的欢愉。


词中以“肝胆皆冰雪”的自白,来显示作者人格的超迈高洁;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把明月、星斗、青云、微风等万种景象,当作今夕的贵客,一同饮酒)的奇思妙想,来表现他淋漓的兴会和凌云的气度,他坦荡莹洁的胸怀与纯净空明的天光水色,合而为一,“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来隐现离合,不可端倪。”(引自《蓼园词选》评语)。


这首词,象苏轼的某些篇章一样,表现了作者上遭到挫折后泰然自若、游于物外的处世态度,表现他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化境。魏了翁说:“张于湖(即张孝祥)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薇(中书省称紫薇省,此处泛指官场)、青琐(借指皇宫)哉!”(意思是:此时词人心中,没有了官场的习气和官吏们勾心斗角的任何思虑秽气)(《鹤山大全集》)诚为知言!


由于词篇较长,笔者不作逐句解析,现将全词大意,试译如下:


洞庭湖边,草色青青,

临近中秋,风平浪静,

湖水皎洁宽平,

如三万顷玉镜琼田,

只有我的一叶扁舟自在航行。

素月的光辉普映,

碧波中,倒现出银河、月影,

整个宇宙澄澈空明。

面对这样的清景,

我心中悠然宁静,

深深领悟着其中奥妙,

却无法向你说清那无限的欢欣。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光阴,

一轮明月,照见我的肝胆

象冰雪般的高洁晶莹。

我披着稀疏的短发,

风满襟袖,稍觉寒冷,

我平安地泛舟在空阔的湖心,

汲尽西江水,权当美酒,

用北斗当杯,斟美酒豪饮,

请世间万物和天上星星,

做我座中的佳宾。

我独自敲着船边,放声长啸,

竟忘了今天是什么时辰!


正是:

表里澄澈是诗魂,

肝胆纯净似雪冰;

沧浪空旷无私念,

玉界琼田为心襟;

此中妙境谁能识?

识此须是修行人。

诗如其人从来凿,

道高德尚诗便醇!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唐太宗以仁为本


二零一二 年三月二十七日】


一、唐太宗以仁为本


唐代贞观元年,青州因发生谋反的事件,监狱里抓满了人。皇帝下诏派薛仁师去复查。


薛仁师到监狱后,就给囚犯们打开枷锁,供给饮食,送水洗澡。最后,只查办了为首的几个人。


朝中的官员孙伏伽,怀疑 平反 过多。薛仁师说:“遵照皇上(唐太宗)的意见,大凡处理罪案,应当以仁恕(仁爱宽恕)为本。难道只为自己不被上面责难,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吗?如果我执法公正,即使触怒了皇亲国戚,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


后来,皇上为了尊重孙伏伽的意思,下诏派人调查薛仁师办案的情况,事实证实了他所平反的人,果然原来是受到冤枉的。


唐太宗对薛仁师,更加信任。


二、施仁政,重教化,出现贞观盛世


中国 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这三家文化的核心,都以端正人心为本。这是的作用所远远达不到的。


唐太宗施行仁政,虚心纳谏,刑罚宽简,吏治严明,形成了中国历史 上一个少有的盛世。贞观四年,一年只判有死刑犯 二十九人,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是乱世刚刚过去,国困民穷,年成也不好的时候。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治安良况,是因为唐初重视了教化的作用,强化了道德伦理。人心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故遇上天灾,全国上下齐力抗灾,也并无怨气。后来遇上丰年,社会便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这也就是很自然的情景。接着,又出现了行旅不带粮,路上有人款待与送给。这就更非一般社会风貌所可比拟了。


所以史家将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极刑


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注重改革极刑。《资治通鉴》记载:“皇上(此指唐太宗)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共同议定改换刑律,放宽绞刑五十条,使死刑其改为断右脚趾。皇上还嫌它太惨,说:‘肉刑废除已久,应以另外的办法代替。’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重劳役,流放三千里,时限为三年。皇上批准,下诏实行。


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公正直,就提拔为大理少卿。


皇上发现:在选拔人才中,经常出现假冒资望或祖荫的人,就下诏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者,判以死罪。没有多久,却又出现有假冒事件,发现后,皇上很生气,当即下令:要杀掉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新法律 ,应当流放。”皇上生气地说:“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已下令杀他)吗!”戴胄说:“您刚才的命令,是出于您个人一时的激愤;而法律,则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选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杀了他。但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样不对,订出了新法律,就应当依法办事。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皇上说:“您能如此执法,我还有什么担忧呢?”


戴胄经常不顾情面,犯颜护法,言如泉涌,唐太宗都听从他,所以国家没有冤案。


唐太宗以仁为本,不因个人的喜怒,而违背法律的严肃性。从这一点看来,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仁君。


(事据清代居士周思仁著《安士全书》)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成语探源:“树倒猢狲散”的由来


二零一二 年三月二十九日】明朝人陶宗仪,他编撰了一本书《说郛》,书中记载有如下一则故事:


南宋时,有个人名叫曹咏,因为和丞相秦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上了大官。他家乡有不少人奉承他,巴结他,使他非常得意。


可是他的大舅子,名叫厉德新,为人正直,不买他的账。这厉德新在家乡当个“里正”(类似村长或乡长),曹咏认为:厉德新区区小吏,胆敢对自己如此无礼,于是怀恨在心,指使当地县官,给厉德新施加威胁,处处刁难他。可是,厉德新始终没有屈服。


后来,秦桧死了,依附秦桧而得势的人,纷纷随之垮台,曹咏也被贬官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这时,厉德新便写了一篇赋,题目是《树倒猢狲散赋》。猢狲,即猴子。文章 把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一群猴子。猴子们靠着大树荫庇,作威作福。如今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四散逃走。这是一篇很深刻、辛辣和幽默的文章。厉德新把它寄给了曹咏。被贬在新州当官的曹咏看了,气得七窍生烟,但此时,他的靠山秦桧已倒,也无可奈何。


另据《七修类稿》(编撰者郎瑛,也是明朝人)说:秦桧未当官时,曾经是个私塾教师,生活比较清苦,因此颇有牢骚怨愤。他写过两句诗: “若得水田三百亩,者(这)番不做猢狲王。”秦桧把私塾中的学生,比作猢狲,而自比为“猢狲王”。所以,厉德新把依附秦桧的那帮小丑比为猢狲,不仅是言之有据,而且也更增添了击中要害、一针见血的讽刺效果。


再说,秦桧的“桧”,又恰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由于这篇讽刺文章,再恰当不过,并富有妙趣,于是《树倒猢狲散赋》就为当时的人们,所乐于阅读和引用,“树倒猢狲散”便逐渐成为一个成语,而流传了下来。


如今即将灭亡,小丑即将下地狱,跟随中共作恶者如不立即悔改,不仅会面临“树倒猢狲散”的下场,而且必将受到的制裁和天理的惩罚。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节操高洁 心比水清


二零一二 年三月三十一日】


(其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范仲淹,被宋代大儒朱熹赞为“天地 间第一流人物”,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为此多次获罪受贬。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就因为谏止仁宗废郭皇后一事,被贬任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太守。作者在离开京师,赴睦州经桐庐(属睦州)道上时,作为“迁客骚人”(《岳阳楼记》)写下了十首五绝。现选析其八、其九两首。


作者虽遭贬谪,但并无消极颓丧之意。他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诸度外。“其八”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这种坦荡的胸襟。


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正如南朝梁代吴均《与朱元思书》所描绘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诗的首句,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指一种纯朴纯洁的心地,之所以“爱云水”,是因为“云水”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换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后两句诗,采取跳脱的手法,省略了自己中途停车、下车、走向江边…等琐细过程的交待,直接落笔到自己已伫立水边,“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个干净,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孺子歌的典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而孟子借题发挥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逃)。’此之谓也。”作者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也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决不“自作孽”,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此诗先抒怀,后写景,景中又寓有深意。


与“其八”相比,“其九”则是先写景,后抒怀。此诗首句,承上诗尾句之意,对沧浪之“清”,再作具体描绘。富春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前人以散文笔法直写“沧浪清可爱”处,诗人 则采用隐喻手法:“白鸟鉴中飞”,即水上白鸟的倒影,清晰无比,如同在明镜中高飞;而鸟白水碧相映,色彩鲜明,也增添了沧浪的“可爱”。作者处于这样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之地,乃借景抒怀:“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典故。陆机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含有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不信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于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这两首五绝,皆写“沧浪”之清,但主旨不在写景,而是借以表白自己谪官时之“素心”不改,显示出高尚的品格。两首诗的语言质朴而不浅俗,并巧用典故,因而具有渊深典雅之致。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说文解字浅说“舒”


二零一二 年四月一日】中华民族五千年 神传文明,博大精深,单从文字方面就值得人们去研究探索。


舒服的“舒”字左边是一个舍弃的舍字,右边是一个给予的予字。似乎古人在告诉我们,要想过的舒舒服服,就要懂得舍弃和给予。


中华古来有智者。明朝时期有位高人张三丰一生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传说他在一百三十岁受皇帝召见不赴,只回诗一首。


诗曰:

笑呵呵 付高歌

风流醉舞疏烟波

披鱼梭 走岩阿

日暮江山乐事多

我在斜阳村外过

何人知我醉婆娑


上面的故事可能只是个传说,却也传神的反映了这位世外高人的心境。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太极拳就是张三丰所创立的。张三丰喜欢云游四海,没有金银财宝和丰富的物质生活,却也过的逍遥自在。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生活的舒不舒服不在于你能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舍弃多少。


现今社会,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争夺和冷漠,生活环境,紧张激烈。虽然我们都在现实中生活,不能象古人那样脱离世俗,可是,如果我们能时常注意一下调整心态。对钱财和物质看的淡一些,对身边的人给予一些关爱,掌握了舍弃和给予的生活方式,也一定能够舒舒服服的生活,总比一味的追求和强争要轻松的多。


中国 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已接近疯狂,就好象有了钱就是万能的了。有的贪污,有的巧取豪夺,不惜铤而走险去犯罪,不知不觉成了金钱的奴隶而不自知,却毁了自己真正长久的利益。金钱利益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不好的是人对其的贪心。财富多了也不太在意,少了也没太大关系,只当作是生活的一种用途也就很好。谁能掌握舍弃和给予的生活方式,摆正人与财的关系,不至于本末倒置谁就能轻轻松松的生活,快乐幸福常相伴。


劝君莫要与命赌

争来斗去不是福

知足常乐心放宽

能舍能予真舒服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做官贪财害命 上苍即予严惩


二零一二 年四月二日】焦俊明聪明能干,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考取了功名。但是,从这以后,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升迁。他就常常为自己的仕途坎坷,而埋怨上苍好象没有长眼,对他的努力,视而不见。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疏文,向上苍质问。


就在他质问上苍的那天黄昏,有一幅素书(白娟上写的文字),忽然从上空摔落在他摆放香炉的桌面上。他仔细的一看,素书上面所写的,乃是天庭的文字,他看不懂其中的意思。


他听说何仙姑有道行,就前往请问。何仙姑看了素书,对其中的内容,就是闭口不说。焦俊明苦苦的哀求,何仙姑于是才向他说:“你接受过五两黄金的贿赂,就折去十年的寿命;你枉杀了一条人命,死后必定会受到处分。你有没有犯过这些错误呢?”


经过何仙姑这么一问,焦俊明因此而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不久便得急病而亡!


焦俊明考取了功名,当了官以后,便贪污受贿,做坏事,杀好人,不仅折寿十年,而且死后,还要下地狱,受惩罚。他不扪心自问、自责,还想继续步步高升,真是痴心妄想!他还厚颜无耻的去质问上苍,真是找死啊!


(事据明代《集福消灾之道》)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二零一二 年四月五日】“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出自《论语》子路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做国君很艰难, 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了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孔子认为,如果君主知道“为君难”,出言必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知道“为臣不易”,就会礼遇臣下,广开言路,虚怀纳谏,而不会暴戾恣睢。这样,君臣同心,国家有治,就等于“一言兴邦”。反之,如果君主刚愎自用,独裁专制,那么如果这个君主说得对倒也罢了;如果说得不对,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臣子投其所好,阿谀奉迎,直臣进谏则忠言逆耳难听,最终就要自食恶果。这样,就等于“一言丧邦”,也就是决策者的言行关系到国家兴亡,不可不慎。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 上经常被后人引为殷鉴的亡国暴君之一,他同商纣王颇有雷同,天资过人,绝非昏庸之辈。但是他恃才矜己,傲慢自大,从不听人劝谏,短短十四年就最终断送了文帝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开创的经济繁荣、稳定统一的河山基业。


他曾经公开对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人劝谏。如果是达官,还想进谏以求官,我更不能饶他。如果卑贱士人,我还可以饶他,但绝不让他出人头地。你记住吧!”甚至还说:“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隋炀帝即位不久,就倚仗他父亲节俭勤政创下的基业,大兴土木,赏赐无度,追求享乐,四处游玩。一些忠直大臣都担心这样下去将不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纷纷劝谏或议论,希望他改正过来,但却都遭到隋炀的诛杀。


大业三年, 炀帝下诏收集北齐、北周故乐人及天下散乐,太常卿高颖劝谏说:“此乐久废,现在要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会放弃原来的正宗而追逐这些末流,相互教习传播开来。”炀帝听了很不高兴。为了向突厥启民可汗炫耀富有,炀帝令人制造大帐,可容纳数千人,在帐内设宴款待启民可汗及其部落人众,又赏赐启民帛二十万段。炀帝还下诏征发丁男百余万修筑长城,尚书左仆射苏威直言劝谏,炀帝不听。高颖、贺若弼、宇文弼等人都极力劝谏,隋炀帝非但不反省自己,反而扣上诽谤朝政的罪名,把他们全部处死。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的暴政 已激起天怒 人怨 ,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在四处燃烧,可是竟无人敢向炀帝讲真话 。宰相苏威不愿意说假话,在炀帝问起“盗贼”情况时就将身体隐藏在廊柱后面,不敢让炀帝看到。一次,炀帝特地把他叫到跟前来问,他只好回答:“我不主管这些,不清楚有多少,只担心贼众离我们越来越近。”炀帝问他是什么意思,苏威说:“他日贼占据长白山,现在已近在汜水。”炀帝听了很不高兴,后来找茬将苏威削职为民。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炀帝还打算从洛阳到江都去游玩。右侯卫大将军赵才劝谏说:“如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希望陛下回京城,安定黎民百姓。”炀帝勃然大怒,将赵才逮捕下狱。建节尉任宗是个小官,上书极谏,当天就将他在朝堂上杖杀。奉信郎崔民象也是一个小官,在建国门上表劝谏,炀帝怒,先卸了他的下巴,然后杀掉。炀帝一行走到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示还京城长安,炀帝杀掉他后继续前走。到了梁郡,郡上有人拦住车驾上书说:“陛下若是去了江都,天下就不再是陛下所有了!”炀帝又将来人杀掉。当时大官不敢劝谏;小官被杀,又让无官的百姓来谏。而隋炀帝则是来一个杀一个,毫不手软。


大臣虞世基知道他“恶闻”农民起义的消息,看到这方面的报告,便“仰损表状,不以实闻”。东都的越王杨侗被瓦岗军攻得招架不住,派元善达到江都向炀帝告急,求援,反而被认为是诳骗圣上。有个宫女向炀帝报告:“外闻人人欲反。” 炀帝竟令将她杀死。宿卫的禁军士兵有时也偶尔谈起这方面的情况,萧皇后明知是真情,也不得不说:“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之,徒令帝忧烦耳。”从此就再无人提及这方面的事情了。


不久,宇文化及等人发动政变,将隋炀帝勒死在江都宫中,隋朝随之灭亡。但炀帝至死也没有反思已过,当反叛他的亲信马文举等要杀他时,他还问:“我有何罪,该当如此?”马文举说:“你置宗庙于不顾,轻动干戈,游玩不息,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专任奸邪,拒听忠言。使得丁壮死在战场,女弱填入沟壑,万民失业,变乱四起,你还能说没有罪吗?”隋炀帝叹道:“我确实对不住老百姓。至于你们跟着我享尽荣华富贵,我没有对不住你们。”司马德勘说:“天下同怨,何止一人!”


唐高祖李渊认为“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唐太宗更加深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他曾经对大臣说,“我读 《隋炀帝集》,文辞深奥博大,隋炀帝也知道赞扬尧舜批评桀纣,为什么做事却不是这样呢!”魏征回答说:“自古以来,人君为难,只因为出言即成善恶。如果人君出言后能听一听臣下对自己过错的劝谏,国家就会兴盛;若出言后只想让人服从,国家就会灭亡。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所以即使是圣人,也应该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智慧的人会献出自己的谋略,勇敢的人也会竭尽全力。隋炀帝仰仗自己有才,十分骄横和自以为是,说的是尧舜的话,做的却是桀纣的事,还不自觉,最后导致灭亡。”太宗说,“这些事情过去没有多久,我们得记住其中的教训。”


为了了解施政的得失,及时改过迁善,唐太宗鼓励臣下进谏,扩大谏官职权,要求凡诏令不妥须当奏明,不得阿从。比如喜欢直谏的魏征,虽然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但唐太宗却不计前嫌,任他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而且爱护备至。魏征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太宗均虚心纳谏、择善而从。孙伏伽、戴胄、魏征、王珪、褚遂良、马周、张玄素等都因为敢于直谏而被嘉奖赏赐或者委以重任。唐太宗以人为镜匡正自身言行的坦荡胸怀,群臣不避逆鳞直言敢谏,这无疑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流转不定,当中共的暴政如夜幕笼罩中华大地之时,以谎言掩盖,以制造恐怖钳制言论比“周、隋之晚”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九五八年毛泽东视察人民公社,说人民公社好,中央政治局马上召开会议,下达决议,在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喉舌媒体推波助澜,不断放“卫星”上天。很多人即便知道是大跃进 是自欺欺人,但是在中共的暴政下,谁都怕当“大跃进消极分子”,为了迎合中共高层 的心理,全国上下虚夸吹牛成风,粮食等产量层层加码,使国家征购任务成倍增加,而实际产量与征购数几乎相当。


唯一敢言的元帅出头为民请命,上万言书对大跃进提出质疑。可是他因此而被打倒,毛泽东就势发动 “反右倾”,整肃了一千多万名“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形势极度恐怖。中共各级干部唯恐“右倾”帽子落到自己头上,谁也不敢再为“无饭吃”的农民大声疾呼。


大跃进后,大饥荒 席卷中国 ,饿殍遍野、民不聊生,造成了至少三千五百万人被饿死的惨剧。


时至一九九九年七月,无德无能、靠投机钻营而爬上权位的江泽民出于妒忌的私念,不顾其他政治局六常委的反对,喊出“我就不信战胜不了”,一意孤行实施邪恶迫害政策时,当所有人在其淫威恐吓下三缄其口,甚至助纣为虐,积极参与 迫害以换取功名利禄时,一场比文革之祸尤烈的灾难降临了。


中共对法轮功 的迫害罪恶已到罄竹难书的地步。这场迫害彻底践踏了中国的司法系统 ,使中国事实上沦为中共利益集团掌控下的国家恐怖主义与黑社会主义。


迫害法轮功 而无限膨胀的公权力,大肆打压无辜百姓,疯狂掠夺民众财富,官员腐败成风,民间冤怨遍地,仇富仇官,抗暴浪潮风起云涌。高官则在沉船前大逃亡,纷纷往海外 转移资产。为免遭清算,维持迫害,耗费了中国数字的财力物力,成为国家财政难以承受之重。政法委主控的维稳费用一再创下新高,目前已经超过军队费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共对法轮功的残酷迫害,已经使很多人良知、道德沦丧殆尽,整个国家陷入毫无,毫无正义 ,也毫无道德底线的无序状态,把国家拖入面临内乱崩溃 的边缘。


唐太宗明晓圣人之言的深刻内涵,以其博大胸怀从谏如流,大臣们也多能直言极谏,面折廷诤,日月丽天、壮观恢宏的盛唐气象得以出现,将华夏文明推向顶峰,贤臣良相和千古一帝都青史留名,堪为一言兴邦的典范。而隋炀帝恃才自傲,不修明德,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腾却闭目塞听,不但拒听良言,而且残杀进谏忠良,最后身死国丧,可悲可叹。


古时君权神授,而中共则是篡政,其残暴本性和“一言堂”一脉相承,佛光普照之下,却没有珍惜佛法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最后一线生机,愚蠢的妄想用谎言、邪恶和残暴战胜真、善、忍的,真正亡党亡国的不是别人,正是一言丧邦的小丑江泽民及其帮凶,如今江贼身未死名已裂,获罪于天的中共大厦将倾,迫害者必遭清算,望明智者,快寻真相,兼听则明,在即将到来的劫难中平安度过。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神传文化:古代家训几则


二零一二 年四月九日】家训又称家规、庭训等。古人非常重视以修身为主的家庭教育,认为“子不教,父之过”,道德与文化的传承是“齐家”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代家训的内容非常丰富,传统文化 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摘录数则:


一、周公《诫伯禽书》


周公旦,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二、徐勉《诫子崧书》


徐勉,是南北朝时期郯城人,为官清廉,家无蓄积,自称遗子以清白,徐勉也有一篇著名的诫子书《诫子崧书》,其中有这样的训诫:“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徐勉认为,作为父辈,留给子孙的不应是物质财富,而是高尚的人格风范,他说,自己出身清廉,常居贫素,对于置办产业,从未钻营谋求;如今虽然有高官厚禄,但不是因为自己有才智,而是依靠先祖良好的风范,福份惠及子孙而得到的。所以古人讲“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把清白留给子孙,不是最丰厚的财富吗?留给子孙黄金满箱,不如教给他们一部经书啊。


三、唐太宗《诫皇属》


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其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你们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四、欧阳修《诲学说》


《诲学说》是北宋名士欧阳修劝诫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的文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


文章虽然短小而蕴理深刻,大意是: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


五、范纯仁《诫子弟言》


范纯仁是名相范仲淹次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范纯仁为人正派,性格平易宽厚,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坚持道义时挺拔特立,决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他教子甚严,处处以俭朴和忠恕熏陶子弟,在《诫子弟言》中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容忍自己错误的时候,也往往总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成圣贤!”


六、袁采《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写于南宋淳熙五年,作者袁采。袁采秉性刚正,为官廉明,颇有政绩。当时的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认为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一家一县,而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因而更名为《袁氏世范》。


在《处己》篇里,袁采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的教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富贵乃命分偶然,岂能以此骄傲乡曲”?如果本身贫寒而致“富厚”、“通显”,也不应“以此取优于乡曲”;若是因为继承父祖的遗产或沾父祖的光而成显贵,在乡亲面前耍威风,那更是可羞又可怜。


其二,人贵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袁采认为,忠信笃敬、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取重于乡曲之术”。


其三,严己宽人,过必思改。袁采认为,对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这一做人的重要准则,应该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他认为,人不能无过,但过必思改。同时要宽厚为怀,以直报怨,不要计较人情的厚薄。


其四,谨慎交游,近善远恶。其五,处事无愧心,悔心必为善。他说:“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 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告诫子孙人的耳目可以遮掩,但神之聪明不可欺骗,所以一定要慎独,知悔改过为善,为人处世应无愧于心,不可自欺欺人。


七、明宣宗《寄从子希哲》


这是明宣宗朱瞻基写给儿子希哲的家信。朱瞻基在位期间任贤纳谏、与民休养生息,较为清明,所以在历史 上有“明有宣宗,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之论。作为比较开明的帝王,朱瞻基严谨治家,对儿子处事、做人、交友严格指导,要求儿子行好事、做好 人、交好友。


他在家信中写道:“自汝之去,吾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思,非为别离,惟欲汝做个好人;忧,亦非为汝劳苦,惟恐汝做些不好事。汝今在泾野门下,须服从其言,观法其行,乃真为弟子,否则虽见好人,不行好事,反不如凡夫也。待文王而兴,己非豪杰之士,文王所不能兴汝道,他比得凡夫否?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学,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及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胜言。若只泛交,与说闲话,为无益之事,其损亦不可胜言。谨、默 二字,可铭诸心。 ”


家信言词恳切,“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的原因并非因为别离的思念和忧虑其劳苦,唯恐子孙不能做好人好事。告诫他在贤士门下要效法其言行,交友要结交英才和忠厚有德之士,亲近可以辅助自己提升道德品行的益友,远离有损德行的损友。文章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颇有借鉴意义。


八、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


杨继盛直隶容城人,明代著名谏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以直谏、气节著名。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被投入死囚牢。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


当时,杨继盛已知自己必死,于狱中写就两份遗嘱,即《愚夫谕贤妻张贞》和《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后世合称为《谕妻谕儿卷》。次日即被杀于菜市口。杨继盛于临刑前夕以为人夫、为人父的身份写就的这两份遗嘱后被杨氏后人悉心保护和珍藏,成为警示其家族子孙的珍贵家训。


在给儿子应尾、应箕的遗嘱中,杨继盛从为人、治学、治家等几个方面做了最后的教导,言之谆谆,洋洋洒洒,拳拳之心溢于纸上。


他教育儿子首先要做个正直的好人,要立志做个君子。“人须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而要做君子,首先“休把心坏了”,因为“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心里若是存天理,有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


重德向善是传统 家训格言中的纲目,其实也正是做人处事的根本,对现代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他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道德修身的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明辨是非,选择 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真正为子孙负责,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样的家训是留给孩子的最宝贵财富,正如徐勉所言“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书品与人品


二零一二 年四月十二日】中国 书法,是文字的艺术 ,是艺术的文字,汉字因书法而彰显,书法因文字而高贵。传统文化 中非常重视道德、人品,尤其重视道德与行为的统一,提倡“德才兼备”,因此历来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在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都是密不可分——书法是人品的外在体现,人品是书法的内涵延伸,所以人们常以书如其人来描绘境界宏深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历来注重字的气质、。西汉扬雄曰:“书,心画也。”明代项穆又谈到书法还能表现人的性格和气质特征:“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指出书法能表现出人的学识、才能和志向。历史 上垂昭千古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是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言行一致的正人君子,他们的道德、人格、气节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使人赞颂不已,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喻。唐代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王羲之的美文妙笔《兰亭集序》,表现了他与文友们雅集,汇聚会稽山阴,吟诗咏志,此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叹道:“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并挥笔写下了此传世名作。


唐太宗评价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了《王羲之传论》,提倡天下学习他的字体。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代,时逢乱世,和与之几乎同时期的陶渊明一样,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不事权贵。他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等职务,他勤于政务,爱民如子,因直言上谏而触怒权贵,于是毅然辞官不做。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信道、修道,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 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他在《书断》中写道:“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认为静心凝神,心正气和,才能写好书法。他的书法和人品一样达到了清逸脱俗、仙风道骨的境界。


唐代的颜真卿,是继“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宋代朱长文赞其书法:“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其书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气势磅礴的“颜体”。颜真卿为人笃实耿直,曾为四朝元老,封鲁郡开国公(人们也称他颜鲁公),后遭到奸相卢杞陷害,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烈,被其所害,为国捐躯。历代书法评论家说他的字“忠义之气,溢于笔画”、“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宋代欧阳修《六一题跋》中曰:“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朱长文《墨池编》中曰:“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颜筋柳骨”是品评楷书书法的术语,广为人知。“颜”指颜真卿,其字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指柳公权,其字骨力劲健,清新洒脱。“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象筋、骨那样挺劲有力,也泛称书法极佳。柳公权毕生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其为人既有骨气且一丝不苟,同样的,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穆宗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之意。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元代赵岩诗曰:“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他关心百姓疾苦,一次时遇天灾,他因开仓赈济,力主救民,和发生争执,愤而罢官。他离开县衙门时,两袖清风,两书夹板,一具阮弦,就是他全部财产,百姓们哭着挽留他,他画了兰、竹、菊,与他们道别。他一生善画兰竹石,赞美其坚忍不拔,光明磊落的品格。他曾写:“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他的书法,人称板桥体,清代蒋士铨评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兰竹入书,奇秀玉条,其书体正是他一生清正廉明、不同流俗的个人性 格流露和写照。


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反映了对正人君子、忠臣名将的崇敬。历代书法评论家皆是人书俱评,如果书家的道德高尚,他的书法也就会有奇古的格调,其作品特别受到保护和爱戴。如果书家的道德败坏,其书亦被排斥。从古代书迹流传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所写的字,一如其人,坚质豪气,一派高风亮节。相传岳飞庙中匾额“还我河山”为岳飞所书,其字气韵生动,雄浑激昂,洋溢着忠义贯日月之气,表现出我河山之巍巍荡荡不容侵犯。“还我河山”之浩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柱石与精髓。


历史上那些品行不正、行为不端,大节有亏的奸臣、贪官,就是因人废字,因人品而失字品。如奸臣秦桧,蔡京,严嵩,则是人所共知的事例。他们也喜欢研习书法,也在书法技巧方面下功夫苦练了一番,可就是因他们祸国殃民,被世人所唾骂,被历史所淘汰,人们认为这些人的墨迹里面,浸入了太多的劣质和奸邪之气,玷污了纯洁的艺术,往往“得而唾弃之”,其书亦随人而逝,泯灭不传。


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何谓字外功夫?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宋代黄庭坚《论书》曰:“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历代书家认为欲修书道,要立品为先,道德是才华的根本,注重人品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书法功夫浑厚达到一定水准时,所谓神采、气韵才会不期而至。当然勤学苦练、技法娴熟也是必要的,如王羲之习字非常刻苦,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相传他在木板上写字,因其书法极有笔力,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成语“入木三分”即由此而来。


清代王昱曰:“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书法艺术要达到高层 次阶段,不是比功力的深厚,比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比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的修养及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在艺术领域而言,人品的高下,是决定其创作格调高下的关键。传统 文化中对于美的事物是用道德标准衡量的,认为只有该事物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意义时才值得特别崇敬或才算高级的美。经典的艺术作品,从外部形式到内容、思想、精神等,都是有价值的,都表现出人们对“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 的正确态度,使欣赏者受到作品内容和作者高尚道德的鼓舞和感化而引起共鸣,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利益百姓 神仙敬重


二零一二 年四月十四日】


一、利益百姓 神仙敬重


张乖崖在成都做官时,梦见自己被神仙招去。正在说话间,忽然有人进来,向神仙报告:“西门黄兼济到!”当时便走进来一位束发道人。那位神仙,便立即接待他,对他非常礼貌恭敬。


第二天早晨,张乖崖派人请“名叫黄兼济的人”过来,黄兼济到来后,张乖崖一看这人,完全是梦中所见到的那位束发道人。


张乖崖问他:“你有什么善行?为什么神仙十分尊敬你?”


黄兼济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大善行。只不过在麦熟时,用平价收进,到第二年青黄不接、百姓生活艰难时,就用平价卖出。买进卖出,都是一样的价格,对我没有什么损害,对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这样罢了。”


张公(张乖崖)听后,不禁感叹,连忙让属僚扶他到座上,张公连连向他行礼。


一个人做了好事,利益百姓;神仙对他,都很尊敬。黄兼济的行为事迹,可以广泛地推广。大家都知道了“做好 事能受神仙尊敬”,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仿效了!


二、碎碑雷击 刻碑得子


唐代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着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书,传于后世。


孙思邈曾经在无意之中,救活了一条龙,后来由于龙的回谢,使他得到了龙宫的药方。他用龙宫的药方治病,效果很好,便将此药方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以传后世。


当时,有个人知道了此事。这人为了牟取暴利,便立即把刚刚刻好的石碑,以官权霸占为己有,拼命拓下(古代的一种复制方法)来,准备将药方印成书卖,以致击碎了石碑。很快,天降暴雨,那个霸权自利者,便被巨雷打死。


后来,有一位善良的人,自己出钱,再次请原先的那个匠人,重新刻了碑文。珍贵的《千金方》,这才得以传之后世。


这位善良济世的人,夜里梦见孙思邈对他说:“你本来命中无子。因为刻了《千金方》,当得贵子。”不久,他的妻子果然怀孕,生了一个儿子。长大后,成为大贵人。


碎碑的人,只想着专横霸道,自私自利;刻碑的人,只想着济世利人。其结果是:只知道自利的人,他何尝得到利益;只想利益他人的人,他自己何尝没有得到利益呢?


三、不露痕迹 消除弊政


明朝宣德年间,曾经派遣太监到西洋(当时称爪哇以西的印度洋为西洋,并包括沿海的陆地)寻宝,花费不计其数,死人不可计算。


天顺年间,有人建议皇上:再派遣人去西洋。皇上就命令兵部主事人项忠,参考过去的寻宝档案,以制订新方案。


当时刘大夏任郎中(官职名),他先到放案册的地方,把案册藏了起来。办事人员找不到那些案册,致使这件事就停了下来。


后来,项忠以丢失案册的事,责问档案的管理人员。刘大厦笑着说:“这是弊政(指下西洋寻宝事),即使案册仍在,也应毁掉,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那些案册的去向呢?”


项忠惊醒,对刘公(刘大夏)肃然起敬,道歉说:“您的阴德动天,我这个位子,应当属于您了!”后来,刘大夏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马,子孙历代贵显。


推广刘公的做法,那么,世间一切有害的文字,都应当毁灭。诲淫诲盗的书籍、诽谤佛法的书籍,应属重中之重;都应该销毁,以免贻害后世子孙!


(以上均据清代《安士全书》)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渎职害民自取灭亡 且断子绝孙


二零一二 年四月十七日】南宋淳熙初年,司农少卿(官职名),在一天上午,去看望给事中(官职名)林机。当时林机已到官署,他的妻子是王晓的侄女。侄女流着泪,对王晓说:“林氏将要绝后了!”


王晓惊问何故?侄女对他说:“天将亮时,我梦见红衣神差,拿着天符下来,说:上帝有诏:‘林机逆旨害民,特令灭门!我心中恐慌,就惊醒了。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王晓说:“做梦罢了,何必当真、忧虑呢?”就留下来吃饭,等到林机回来后,王晓便从容的问他:“近来,你可曾做了些什么不妥当的事?”


林机回答说:“蜀郡大旱,有关官员,上奏请求朝廷发放十万石米赈济。皇上下旨,按数批准。我以为米数太多,蜀道难走,应当调查情况后,再给予。所以就封还敕书,然后,我对宰相说:‘西川往返,再等查实报告,恐怕事情已经来不及了,就发放给蜀郡一半,算了。我就只做了这一件事,觉得有些不妥罢了。”


妻子听后,哭着告诉他的梦境,林机的心中,顿时增加了不安的成份,不久,林机便因病归乡,回到福州老家后,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夭折,门户果真绝后!


周氏按曰: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设官。人民是国家的赤子,又是国家的根本!即使君王说不当赈,而臣子仍应说赈;君说救以少量,而臣更应说须多些;君说赋税数不能亏缺短少,而臣更应说须减少。为臣者,这样为国家考虑,才叫做尽忠,使福泽遍及苍生。他的清名会流芳百世。虽在世长寿安康,子孙荣盛,也不足以报答他的功劳啊!如果君说催科当缓,臣偏说国家费用正急;君说人民已经贫困,应当采用多施的办法,臣偏说数额已定,难以增多。这样的做法,叫做谄谀,叫做逢迎,叫做贪恋官位而保家小,叫做损民以利己。他的如此作为,正是使民积怨,正是为国招祸,即使自己被流放,门户断绝,难道就能偿还他的罪过了吗?林机的前车之鉴,离我们不远,应当警诫啊!


反观与天斗 与地斗 与人斗 ,其权力既非天授,又非民选,一次次运动残害民众,大跃进 导致的大饥荒 造成数以千万计百姓被饿死,过去十多年来又野蛮迫害信仰真善忍的修炼者。这样的罪恶必将受到上天的惩罚,是必将发生的事实。很多中共官员迫害民众,其罪孽远过于上文所述的林机的过错,如不立即悔改,面临的下场将是非常可悲的!


(事据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记得“窦娥冤”?


二零一二 年四月二十一日】《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内容源于《烈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窦娥冤》是中国 传统 名剧,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约八十六个中国剧种上演过此剧。后人常以故事中的“六月飞雪”比喻冤情。


民女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利贷二十两银子。一年后二十两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窦天章就把女儿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妇,不到两年丈夫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


后无赖张驴儿父子因无意间救了蔡婆一命,就趁机就住进蔡家,并要挟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坚拒,于是张驴儿设计陷害窦娥。


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便在汤里放了砒霜,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驴儿的父亲却阴错阳差喝下毒汤,一命呜呼。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却想把杀人的罪名推在窦娥的身上,于是告到衙门。知府暗中接受了张驴儿的银两,用酷刑逼窦娥招供。窦娥打死也不肯屈招,知府便要挟打蔡寡妇。果然,善良的窦娥心疼婆婆,含冤屈招了。


行刑当日正值六月酷暑。临刑前,窦娥要监斩官在旗枪上挂上一条白练,她对天起誓:一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挂旗上;二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是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当刀落下,但见那鲜血直溅白练无一落地,而忽地乌云蔽日天降大雪,紧接着楚州大旱三年,窦娥誓言无不应验!


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奉旨去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一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冤魂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窦天章细审此案,决定为冤死的窦娥平反 。当宣布窦娥无罪,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冤案一了,大雨从天而降。


千百年来,中国人熟知《窦娥冤》的故事,欣赏这出传统名剧,从中明了善恶、冤情、起誓等重要传统概念,文学和艺术 在关汉卿的手里发挥着其传统功效,也从未有人指责关汉卿“搞”。如今学员演,一些海外 华人却觉得神韵 虽美但有些剧情太“政治”。其实不是法轮功 学员在文艺作品中揭露迫害太政治,而是我们自己淡忘了《窦娥冤》这出中国传统名剧及其内涵,或许,还有被中共“样板戏”搞厌烦了留下的矫枉过正。没有传统剧《窦娥冤》,绝大部份人会根本不知道这个古代故事。今天,比窦娥冤更惨烈的案情已经在中国大地大面积持续十三年了,你又希望从哪里能够知道呢?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毁诬正信 遭到惨报


二零一二 年四月二十四日】根据《魏书》记载,北魏时的司徒(官职名)崔浩,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才智过人。太武帝非常宠信他,但他就是不信佛,劝太武帝毁教灭僧。崔浩看见自己的妻子诵经,就大怒,并把经书烧毁。崔颐、崔模是他的弟弟,虔诚信仰三宝,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每次见到佛像,也一定行礼。崔浩讥笑并斥责他们。


后来,因为国书事件,崔浩触怒了太武帝,被关押到囚车里,送到城南,严刑拷打,极其残酷。太武帝还派卫士几十人,把屎尿泼在他的身上,崔浩哀叫不断,声闻旷野。


自古以来被处极刑的人,没有象崔浩这样凄惨。崔氏一族人,都因他而受到牵累,抛尸于街市。只有崔模和崔颐,因为与崔浩志向不同,就得以免祸。


周氏按曰:太武帝灭法以后,有位僧人名叫昙始,他手持锡杖,走上皇殿。气宇轩昂!


太武帝命人把他杀掉,但都无法砍倒他,根本就不能伤害他。太武帝大怒,抽出佩刀,亲自来砍,也不能伤害。于是把他投进虎牢,老虎见到这位僧人,都恐惧,畏缩。太武帝就再派天师寇谦之去虎牢,老虎一见寇谦之,就咆哮如雷,想要吃他。太武帝这时,才有所醒悟,立即恭请僧人昙始来殿,再三礼拜,忏悔罪障,答应恢复圣教。


唉!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圣人,无非是想要引人为善,哪里愿意后人各立门户,比长论短呢!秦始皇中了李斯的奸计,焚书坑儒,最后,秦始皇身死野外;而李斯的全族被杀!汉朝的桓帝、灵帝,唐朝的昭宗、宣宗,被宦官宠妃所迷惑,宠信他们,杀尽天下名士,最后辅臣被杀身,就亡了国。魏太武帝被崔浩所迷惑,毁寺焚经,没有三四年,崔浩就全族被杀,魏太武帝父子,也都不得好死!周武帝被卫元嵩所迷惑,也出手灭法;但灭法没有四五年,卫元嵩就被贬而死;周武帝忽然得了恶病,全身糜烂,三十六岁就死掉,后世堕落恶道,所受痛苦简直就说不尽!唐武宗宠信赵归真、李德裕,毁坏全国的佛寺,不到一年,赵归真就被杀,李德裕就流放而死,武宗三十二岁便即夭折,后世没有太子!在五代的许多君主中,才能没有能超过周世宗的,但周世宗不敬佛法,导致毁坏佛像,并用佛像来铸造钱币,所以不到一年,就丧失了江山!


再来看一看:秦废儒后,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复兴;汉唐中间废教,没有几年,佛教就又兴旺起来了;魏废教后,七年就恢复了;周废教后,六年就恢复了;唐废教后,不到一年就恢复了。那些废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反而玷污了自己的脸吗?李斯、崔浩是灭儒灭佛的首犯,所以他们现世受报,也最残酷。宋徽宗虽然改天下寺院为道观,总算还不是完全灭法,所以他虽然被抓去软禁了,但帝位名义上还得以延续。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何人,无论哪朝哪代,无论你当多大的官,也不管你是有多大功业的皇帝,只要你诬蔑佛道神,便是罪大恶极,便会遭受天谴!


(事据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用何种财富留给子孙为好?


二零一二 年四月二十七日】


用何种财富留给子孙为好?


绍兴府有一位布政(官职名),很会贪污,多年来积累下数十万家财。后来丢官,回到家乡,买了十万亩良田,在郡中可算是个首富。


他经常梦到祖父告诉他说:“你就快要受到报应了!”布政不相信祖父托梦所说的话。


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他们整天不是嫖,就是赌。结果都是短命而死。儿孙死后不久,布政就中风瘫痪。儿媳妇和孙媳妇,都不守妇道,她们的秽闻,远近皆知。很多人看她们有钱,都想占便宜。布政亲眼看到了,但也是无能为力,因而心中十分痛苦。


到了布政快要死的时候,家中的财产,已经全部败光了。布政临终的时候,张大眼睛,哀伤的说:“我的官做到了布政,不能算小;买了十万亩田,也不能算少。这都是在我手中置的,也都是在我手中丢的。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难道这真是恶有恶报吗?”说完之后就死了。


唉!这只是现世的恶报而已。布政真正的恶报,还是在地狱里。他下到地狱后,不知道还要如何的受苦呢?


有一位贤士名叫杨伯起,他说得好:“我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财产,遗留给子孙;然而我这样为官清正,能够使后世的人,称赞我的子孙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我用这种方式,留给子孙一笔精神财富,岂不是更好吗?”


正是:

用何种财富留给后人?

这个问题 实在要紧。

希望当官的都想明白,

可不能害了百姓、误了子孙!


(事据明代《集福消灾之道》)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扬道义以济世 视师志为己志


二零一二 年四月二十九日】颜回,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十三岁从学于孔子,毕生力行师教,据《论语》中记载:颜回敏而好学、德行出众、志向远大、尊师重道,真正能够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多次受到孔子的赞许,被后世称为“复圣”。


学以明道


颜回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尽管学习条件很艰苦,但他早作晚息攻读研习诗礼,对孔子所授反复温习,做到“闻一以知十”。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赞其一闻师教就能立刻去实行,“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称赞其虚怀若谷的品质,“回也,其庶乎!屡空”;称赞其能择善而从,“得一善,则拳拳服应,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使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处之泰然,不改变其自身的快乐。这与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心境相通,意指如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乐在其中了。在忧患艰辛的生命历程中,老师孔子能“乐而忘忧”,在贫寒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学生颜回能“不改其乐”,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人们把他们这种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合而称之为 “孔颜乐处”。后来的儒家知识份子都以寻求“孔颜乐处”的精神之美作为自身内心世界充实的理想境界。


“学”是培养君子德行和进行伦理道德的实践,鲁哀公曾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意指不迁怒于别人,“不贰过”意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颜回在各个方面都严格地要求自己,对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不懈怠,他善于自省,“反求诸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最终成就了其仁人君子的人格,儒者的风范。在待人处世上,颜回曾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颜回终身追随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而弘道,归鲁之后,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是《易经》主要整理人之一。颜回一生好学不倦,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他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宋代程颐称赞他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崇礼行仁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他认真领悟孔子关于“仁”、“礼”的涵义并真正地去躬身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他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指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念头和言行符合礼的原则,就叫做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天下则归于仁。颜回又问关于仁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对他进行了“克己复礼为仁”及“四勿”的教导后,颜回马上表示“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我能够遵照老师的话去做。


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位仁德的人,并赞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家语》中记载:颜回、子路、子贡三人应其师孔子的要求,谈及各自的志向。颜回是这样讲的:“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孔子对他们三人各有评论,对子路的评论是:“勇哉!”对子贡的评论是:“辩哉!”而对颜渊的评论则是“美哉!德也。”


孔子倡导仁政和道德,颜回所向往的也是德教风行,人人讲仁义,个个言规矩的崇仁尚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的实现,颜回和孔子一样主张教化为主,无论环境怎样艰难,也要难行能行。《韩诗外传》记载颜回之言:“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内外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虫宣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颜回还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称赞颜回说:“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


师志己志


两千多年来,颜回一直被后人奉为尊师的楷模。他深深体会到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说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他极其敬重孔子,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在《论语》中记载:“子行颜随”,当然颜回不仅仅是身随,更是毕生依教奉行的心随。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颜回的仁德,也影响了同门中的许多人,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一天天地 亲近起来,大家更加和睦了。


《孔子家语》中记载:少正卯鼓吹邪说,与孔子同时讲学争夺弟子时,孔子很多学生为此而动摇,竟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有人问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回答:“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孔子周游列国弘道,颜回紧随孔子,信念坚定。孔子在厄于陈、蔡的最艰难时期,依然坚持理想,“讲颂弦歌不衰”,在不为世人理解容纳的逆境中,有的学生产生了动摇,颜回始终坚定不移,他说:“夫子之道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纳。即使如此,夫子尽心尽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虽受阻遭嫉,不为一些人所容,对夫子之道有何伤害呢?这可能正是道的珍贵吧!任何环境中能够坚守正道不动摇,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养正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传播正道了,却不被一些人采纳,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在众弟子们中称赞颜回临难而不失其德,穷困而不改其节,“吾信回之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后来汉代王符亦称赞颜回:“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


孔子天命论思想谈到敬天知命,以德配天之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一生颠沛流离,时遇困顿,屡遭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更其守,不遂其志,有如天地厚德,泽被苍生两百千余年。孔门弟子尊师的风尚为历代人所推崇,颜回以师志为己志,以师愿为己愿,追随孔子行义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尊师重道和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圣贤风范。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子贡尊师


二零一二 年五月一日】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春秋末卫国人,十七岁拜孔子为师,谦逊好学,深得儒学真谛和精髓,他不但是孔子学说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还是其坚定的捍卫者。他通达明理,善言辞,长于外交,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孔子很欣赏子贡,把他比作宗庙里尊贵的“瑚琏之器”。


《论语序说》中记载:孔子去世,学生们为他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为其师守祭六年,哀痛至极。他与孔子的关系堪称尊师重教的楷模,被后世广为流传。


子贡天性至孝,资禀颖慧,三岁即知人善恶。十七岁时,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授徒,心甚景仰,遂拜孔子为师。他勤学好问,《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常可见到其发问之情形,如他曾问仁、问政、问友、问士、问君子等诸多内容,孔子都一一作了解答,其中涉及到了仁爱、礼仪、诚信、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生们理解《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够在相关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子贡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他对《诗经》的学习有深刻体会和独到理解,曾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阐释老师提问,孔子称赞他对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能触类旁通,能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心怀大志,学以致用,“言语”才能出色,在说话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鲁哀公时,孔子听说齐国大夫田常要出兵攻打鲁国,就召集他的学生们商量救鲁国的对策,说:“鲁是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学生们纷纷请行,孔子于是派子贡出行。子贡奉命出使齐、鲁、吴、越、晋五国,说服了田常,又使得四国国君采纳了他的主张,一举而动五国之政,也因此而改变了各国的形势,救了鲁国的危难,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记》对此评价:“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在孔门中事迹颇多,尽管他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为人却很谦虚,严于自律。《论语·公冶长》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意思是说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而我只能推知两个罢了。从这一段对话当中可以看到子贡的品格。子贡喜欢扬人之善,他称赞颜回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至于每逢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鲁哀公六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孔子派子贡出使楚国。子贡临危受命,不仅从楚国要来粮食,而且使“楚昭师迎孔子”,把孔子迎入楚国,使师生脱离危境。鲁哀公十二年,鲁、卫等国君会见吴人,吴人扣留卫侯,子贡说服吴太宰,使卫侯获释。鲁哀公十五年,齐、鲁会盟,子贡说服齐国返归原属于鲁国所有的“成”地。


一次,齐景公向子贡询问孔子的贤能,子贡马上回答说:“圣人也,岂直贤哉。”意思就是说,孔子不止是贤人,是圣人啊。接着子贡又称颂孔子说:“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在这里,子贡将孔子与天、地以及江海相比,说我跟着孔子学习,就象拿着瓢到江河里饮水,腹满而去,哪里知道江河有多深呢!”齐景公说:“先生之誉,得无太过乎?”子贡说:“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他把孔子比作泰山,说自己的赞誉之词,不过是给泰山添了两把土;反过来说,即便是任何人想损其名誉,也不过是用手刨去泰山上的两捧土,不会有损于泰山的崇高那是显然的。


子贡时时处处维护着孔子的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毁谤老师的声誉。一次,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后非常气愤,说:“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大意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一眼就可望尽,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富丽堂皇,不得其门而入是不得见。


数日后,叔孙武叔又在毁谤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义正词严地说:“你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夫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夫子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段话不仅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崇敬,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寥寥数言便描绘出孔子形象的高大。


其他人的一些有关不正的说法也都被子贡指正。陈子禽也是孔子的学生,可是,他总对老师有所怀疑 ,一次,他问子贡说:“夫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得来的?他周游列国,了解了各国的政事,是请求人家告诉的,还是人家主动说的呢?”子贡说:“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流传在世间,贤能的人知道它的内涵,缺少贤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义公理无处不在,夫子在哪里不能学习呢!夫子打听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凭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对夫子有意表现恭敬吧,他难道比你更贤能吗?”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慎重啊。我们老师是不可比的呀,他的高不可及,就像苍天不可能有台阶让人登上去一样。”


有人问子贡孔子为什么那样有才,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圣”,是天生的圣人。子贡谨记老师的教诲,以其齐家治国之志向,博济广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和对“道济天下”的坚定,垂名后世。确实,师道尊严是我国的传统 美德,师德师恩是人终生不能忘怀的。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为师之道尊贵、庄严,正如《礼记·学记》所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