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二)

文:刘如
来源:

日本研究中国的学问,在领导层的管理学上,深得“温故知新”的要领,他们最聪明和突出的地方,就是懂得学以致用,读经典,读史书,将古人的教诲和具体实践经验活用于当代,解决各种现实难题。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从古至今,从天皇、幕府,直到当代首相和企业家们,都将孔子的《论语》和《贞观政要》列为首要典籍的原因。

《政要》是《论语》的完美实践

孔子的《论语》,是一部从为君者到平民等各个角度进行论述的总论,做人的纲要。而《贞观政要》在日本人眼中,则是一部帝王对《论语》的具体实践,并且是最完美、最经典的实践。有了这两部书,人生便不会有太多的困惑,出到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何会这样呢?几千年来,的典籍浩瀚如海,为何日本最看重这两部典籍呢?原因在于,这是两部高度浓缩的精华。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首,是一切儒家学问的宗旨,做人正理的教诲,后世无论出了多少著述,有多少儒家门派,不管他们多么出名,都不过是后人从自己角度和人生经历对《论语》进行具体实践和研读后得出的不同时代的各家领悟。

跟唐太宗一样,开创出日本江户时代三百年最繁华历史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对这一点的领悟,最为深刻。家康深知,日本要想富强,繁荣,就要办学,对当时的管理的阶层——“武士”进行儒学,并把孔子的《论语》列为最重要的典籍,如今,在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上,都特别提到,过去的武士,只要提起学习,首先要读的就是这部《论语》,首先想到的也是《论语》。因为其他著作,只能作为个人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具体参考,如果不把握这部宗旨来读,就无法根据日本的实际国情、民族特点来实践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具体领悟。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时代,都会有不同时期,属于自己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领悟,绝对不会一样的,但是原则宗旨不会改变。只有把握住这部纲要,才不会走偏,才不会教条,才能把经典活用于不同的现实社会。

德川家康跟唐太宗很相似,唐太宗参与统一大业,建立唐朝,完成中国古代最繁荣,达到顶峰的文明时代,而家康则统一日本,开创了江户幕府的时代,也是日本古代的顶峰。唐朝与江户幕府,都经历大致三百年的历史。这两大国家“元首”,都同样经历过创业和守成的两个时期,家康尤其喜欢研读《论语》和《贞观政要》,在做人和治国上,在成就上,方方面面都显示出与唐太宗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切不禁令人联想到,这会不会就是佛家讲的轮回,道家讲的历史的天定的安排。使得中国神传的文化,一直保存在日本。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面对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家康需要从创业走向太平,如何守住基业的问题一下子摆在面前,你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处理不好,很快就会断送辛苦得来的统一基业。家康以前的两任统一天下的将军,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一个崇尚武力,喜好西洋技术,目空一切,有才无德,残忍待人,让人因畏惧其强大的武力而一时不敢不服,最后不得善终;一个出身下级武士,十几岁就到处流浪,吃尽人间疾苦,颇懂人心,但是终究没有受过上级武士才能学习的正统儒学教育,没有学过《论语》,不懂得学问的根本就是仁德。因此,只把获得人心,谦卑待人当作手段,一旦功成,就开始享乐淫奢,好大喜功,也断送了江山。

所以,如何守住基业,管理好他的国家,是最大的问题,而唐太宗的具体实践,君臣论道,无疑就是他最合适的教本,最具体的参照。两人的经历不仅相似,太宗时期的前所未有的繁荣鼎盛,也是最好的证据,等于告诉他,只要跟着太宗留下的政要学习,就是最好的治国捷径,富国捷径。因此这两本书,成为日本治国和从商的经典中的经典。

日本经济进入守成时代  

在当代研究者守屋洋所著的《帝王学讲义》中,讲到,《贞观政要》是守成时代的最高领导者的心得。这就是它成为帝王教科书,被日本代代继承下来的原因。他提到,早在鎌仓幕府时代,当时的将军北条政子,就高度评价《政要》,命人翻译,入迷地学习。到了江户幕府的家康将军,他不仅招来著名的儒者藤原惺窝为自己讲解《政要》,还命令当时的足利学校进行出版发行,向社会普及。因此,江户时代的多数各地藩主(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都熟读《政要》,该书成为普遍知晓的为政要领。

并且,历代天皇,更是把《政要》当作帝王教科书,接受帝王的教育。仅仅有明确历史记录的天皇,就有十几人。昭和年代,此书也一度备受关注。进入最近的三十年前,日本经济从战后的创业进入守成时代,一大批经济领域的开创者,退居二线,今后,如何选择继承者,该交给怎样的人,为何急功近利,一味注重才智不可取,成为了最大的课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下,人们又再次关注这部要典,于是当代日本从新掀起帝王学的高潮,直至今日,很多经营者都在不断地研读。

这些论述,让我们看到一点,日本但凡出现问题,就会从新研读中国古典,从新走回正轨,他们也许一时会因成功而犯错,出现政治和经济领域各种败坏的现象,但是只要有祖先的教诲在,经验在,传统文化只要不被隔离和歪曲抹黑,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问题,从新复兴传统学问,并追随先祖,明白如何温故知新,走回正道,从新崛起。

从下一篇开始,我们直接走入这部经典,看看是否仅仅适用于守成,是否对孔子的《论语》是最完美的实践,我们又该如何古为今用!完成我们华人自己的民族崛起。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读《封神演义》有感:哪吒有罪不受诛 原是下世保明君

哪吒

文:刘易
来源:

封神演义》中有一个很怪的事情,就是哪吒抽龙筋打龙王,又射死石叽的弟子,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有别吗?

一:哪吒射“震天箭”

哪吒望看了一回,自言曰:“从不知道这个所在好顽耍。”又见兵器架上有张弓,名曰:“乾坤弓。”有叁枝箭,名曰:“震天箭。”哪吒自思:“说我后来做先行官,破成汤天下,如今不习弓马,更待何时?况有现成弓箭,何不演习演习?”哪吒心下甚是欢喜,便把弓拿在手中,取一枝箭,搭箭当弦,望西南一箭射去;响一声红光缭绕,瑞彩盘旋。这一箭不当紧,正是:“沿河撒上钩和线,从今钓出是非来。”

二:因缘巧合射死碧云童子

哪吒不知此弓箭乃镇陈塘关之宝,“乾坤弓”,“震天箭”自从轩辕黄帝,大破蚩尤,留传至今,并无人拿得起来。今日哪吒拿起去射了一箭,只射到骷髅山白骨洞有一石矶娘娘的门人,名曰碧云童子;携花篮采药,来至山崖之下,被这一枝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少时只见彩云童儿,看见碧云童子中箭而死,急忙报与石矶娘娘曰:“师兄不知何故,箭射咽喉而死。”石矶娘娘听说,走出洞来行至崖边,看见碧云童子果然中箭而死。细看是“震天箭。”石矶娘娘怒曰:“此箭在陈塘关,必是李靖所射。……”

三: 石矶寻仇欲杀哪吒

石矶曰:“道兄!你的门人仗你道术,射死贫道的碧云童子,打坏了彩云童儿,还将你乾坤圈、混天绫来伤我。道兄好好把哪吒叫他出来见我,还是好面相看,万事俱息;若道兄隐护,只恐明珠弹雀,反为不美。”曰:“哪吒在我洞里,要他出来不难,你只到玉虚宫见吾掌教,他教与你,我就与你。哪吒奉玉虚敕命,出世辅保明君,非我一己之私。”

四:真人怒杀石矶

真人口中念念有词,用手一指,此物不落,更待何时?八卦帕落将下来。石矶大怒,脸变桃花,剑如雪片;太乙真人曰:“事到其间,不得不行。”真人将身一跳,跃出圈子外来,将九龙神火罩抛起空中;石矶见罩,欲逃不及,已罩在里面。且说哪吒看见师父用此物罩了石矶,叹曰:“早将此罩传我,也不费许多力气。”

五:开创是大事

哪吒杀死石矶娘娘的弟子似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按理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真人似乎在袒护哪吒,在截教教主的眼里,认为元始天尊和都在袒护元始天尊的弟子,才闹出这么多的矛盾。

其实不是这样的。元始天尊的弟子(包括哪吒和)都是奉了元始天尊的命,保武王伐纣的。这是天命。其它任何事情都不如这件事重要的。也就是说私怨和顺天意保武王,开创文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很多人都知道,今天是末法末世。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正法,拯救整个宇宙。其它一切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还有人放不下自己的一点私怨呢?

出自:《》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矶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日本帝王学笔谈(一)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谈起

,一直有关于学的研究,而记录唐太宗君臣政论、讨论治国要领的史书《贞观政要》被视为最典型的帝王教科书,不仅天皇家族和幕府将军德川家康酷爱研读,就是今天的日本学者、企业家,也爱不释手。研读汉学经典和中国史书,尤其是记录帝王、宰相政论和典故的史书,对今天的“商业战国”时代,人人皆可成为“企业帝王”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帝王学或者宰相学,实为领导学,也就是高层管理学。

无论是被誉为近代日本宰相之师的家安冈正笃,还是当代汉学研究者,抑或是近代商企之父涩泽荣一和当代商界领袖、世界著名的经营家稻盛和夫(两大世界级企业集团“京瓷”和KDDI电讯公司的创业者),都能领悟出帝王学的核心智慧,并用于实践。

稻盛和夫在自己的著作《活法》(原名:生き方)中就明确道出他的经营观:他创业时,没有学过经营管理,是个外行,出现棘手问题,就回到小时候父母最初的,不撒谎,不贪利,诚实正直,思考作为一个人,哪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最后发现,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国家政事,甚至是家庭小事,邻里纠纷,都会变得很简单。经营中不管面临的问题多么复杂,显露的表象多么错乱不堪,看似焦头烂额,令人无可奈何,只要抛开名利的执着,回到做人的原则不动不变,就会找到问题的要害,很快做出决断,解决方案瞬间就会浮现出来。

他还说,日本当代政界和商界近年出现许多不该有的堕落,就是本末倒置,重才智,轻德行,选才看重聪明才智、急功近利的结果。他一直奉行选人德行第一,勇气第二,才智第三的原则,他一生成功不败的经营“神话”,证明了他的领悟顺应了天道,正是为政以德的正确性在经营管理上得到的见证。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道明了帝王学的核心智慧,就是孔子所言的四个字——“为政以德”。这是施政和经营的要诀。是决策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关键原理。

德者,得也,不德者,不得也。四五千年前的神创汉字,其内涵早就揭示着做人的真机。神传文化的奥秘,几人识破几人得。日本民族因继承正统汉学,领悟本质,触及浅层真机,得以腾飞和繁荣。

帝王和宰相,在大陆,被歪曲为冷酷无情,六亲不认的权谋家。仿佛个个都是为了维护王权,不惜大开杀戒,不分是非只顾维护王室体面的伪君子。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文艺作品,统统都在“有血有肉、合情合理、形象生动”中潜移默化地抹黑我们本应引以为傲的祖先和文化。所幸,日本德川将军酷爱汉学,儒家典籍和史学研究,得以一直秉承汉学的正统,代代延续。由于各界精英勇于实践,从各个角度为今天揭示和归正被中共歪曲的儒学真谛,帝王形象,留下了宝贵的证据和借鉴。

我们今天试着以日本当代汉学者“守屋洋”所著的《帝王学讲义》中涉及的论述来解读《贞观政要》 这本经典帝王教科书,重启汉学中领导者的智慧。

除了《帝王学讲义》,我们还会涉及安冈正笃的《东洋宰相学》以及我之前一直论述的涩泽荣一的“论语讲义”等相关著作。看看这些近现代日本汉学者和精英,是如何“温故知新”,成为各界导师的。期待我们这些被邪灵共党在腥风血雨中强行中断汉文化正统,被植入仇恨与争斗60多年的炎黄子孙,能够早日摆脱党文化的洗脑和蒙蔽,重拾往日的风骨。

何谓帝王学

狭义的帝王学,就是为君者,如何按照做人的正理,来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学问。为何这样说呢?

记得以前我借助涩泽荣一的讲义,在讲解孔子《论语》学而篇的时候,讲过孔子的教导,集中体现在“学而篇”中,该篇是核心论点,首先讲明教育的目的,让人读书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理,明白做人的正理,然后不断在生活中实践练习,此为学和习的真谛。接着,还要注意运用中庸之道,以避免过犹不及的危害。从此你能安贫乐道,不被物欲功名所捆绑和束缚,你就能活出自信满满的快乐人生。

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是一个真正智慧的君子了,就能拥有不变不动的君子的德行与修养了,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为民造福的人才了。 这是对所有人,从君王到庶民的基本人格教育,是不分贵贱上下的人性向善的教育。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工作和责任,因此,儒学,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开论述。商人践行儒学,就是商道,医者行医,同样会形成医道,因此帝王践行儒学,就会形成为政之道。

而孔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君王能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民风迅速归正,是天下太平的捷径和关键。所以首先教育好为君者,也就是后来的帝王,上梁正则全民正,上梁不正则下梁歪。因此他曾周游列国,劝诫君王为政以德。这是他的最大的愿望。当意识到短时间无法实现,孔子便开始办教育,要培养所有人懂得为政的道理,为君为臣的道理,当然也包括最基本的为人的道理。目的是为了以德教化天下。

所以“学而篇”之后,马上就是“为政篇”。讲述为政的道理,必须要以德为核心。懂得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后,开始在帝王或者为政者的角度,具体展开这个层面的人,如何以仁德治国的论述。也就是说,帝王,如何在治国施政方面实践做人的正理,所形成的学问,就是帝王学。当然如果集中讲宰相如何辅助君王施政,则是宰相学。我这里只是以帝王为主。实际上只要是参与政事的官员或者企业的领导,只要你站在管理民众的位置上,基本道理是一样的,都会面临识人、用人,或者如何带领大家心甘情愿共同办好事情的问题。这是广义的帝王学。

而唐太宗的君臣关系与治国之道,是为政以德的完美实践,使得贞观之治成为人类文明的最顶峰,太宗的盛名因此流芳千古,他终于完成孔子的理想,实践出一套完整的帝王学,被记录下来,成为《贞观政要》。太宗因此成为历代明君和现代领导者的典范。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二十)(数文)

文:陆善 来源:正见网

一、家家祷告、户户追念周文襄

周忱,字文襄,任江南巡府时,拖逃税款达七百九十万石。周文襄查阅文书,非常奇怪,询问父老乡民,都说:“苏州富户财力雄厚,但不缴损耗税,把这部分税,全转嫁于贫民头上。贫民无力支付,纷纷逃亡迁徙。”有见于此,周文襄创建平米制度,官田、民田都加征损耗附加税。苏州税额二百九十多万石。周文襄与知府况钟,仔细核算,清除减免八十多万,按老规矩,团局不能收税粮。周文襄责令成立便民水路运输线,每个乡镇推选富裕而有势力的一人为粮长,负责征收本地夏秋两次田税,加征损耗附加税不过十分之一。又在粮长中选择财势较差的负责押运。根据路程远近难易,适当拨出一定数量的税粮做运费。临清、淮安、南京等地仓库,分等确定支付运费额,填报收、支、余数字,把余粮分别存入县仓,称为余米。米有多余、或减少,第二年征收原损耗附加税的十分之六,第三年征收十分之五。这样做还有剩余。正统初年(1436)淮、扬地区遭灾,盐税亏征。周文襄巡回视察,奏请朝廷核准,责令苏州等府调拨剩余米,每县拨一、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储存,做为该县来年田租。盐户上缴私盐换米。当时米贵盐贱,官府得以存盐,盐民得以充饥,公私两利。周文襄在江南二十二年,每遇水旱荒年,便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临时济民措施,用余米做调济。正赋以外,没有任何杂税,而每年上缴朝廷多达百万。至于一些公共场所、学校、贤祠、古墓、桥梁,河道修缮、整治、疏理的经费,都仰赖余米。周文襄离去江南后,这里的百姓,家家祷告、户户追念周文襄。

【冯梦龙评曰】
其后户部说助农余米,失于稽查考核,奏请派主管部门全部收归官府。于是征购混乱,拖逃税粮越来越多。余米备用,本来是以缓和、救济灾情为主。后来收归官府,官府不能使余米增加,而百姓又失去了依靠,试想当今春秋两税的损耗附加税,何止十分之一,实征税额高达十分之五、六。从前为什么能征收少还有剩余,现在加派多反而不足?江南百姓怎么能不家家祷告、户户追念周文襄先生呢?

何良俊说:周文襄做江南巡抚十八年,经常驾着小船,沿村逐巷,随处询访。遇到乡镇老农,就请到一起,坐在竹塌上,考察地方政务、风土民情,所以制定记粮加耗的制度。然后又针对金花银、粗细布等项生产,适当加税,斟酌补益,减轻田税,各项措施,真可说是尽善尽美!顾文僖说:“ 遵循周公(周文襄)的制度,税政就得到治理,违背周公的措施,税政就要混乱。”这种评语,并非空话。从欧石冈变更论田加耗之法,遂使国税亏损,遗祸无穷。有地方责任感的人,能不留心吗?

 二、百姓称赞知府是神仙!

岩,任开州知府,正赶上崇祯己已年(1629)水灾,他责令主管部门,规定最困难户,救济口粮一石,差一些的救济五斗。务必让灾民得到实惠。

发放救济粮时,编号、打旗,领粮的按顺序,进仓领取。灾民近万人,无人吵闹。陈霁岩知府,亲自坐在仓库门旁的小棚子里,执笔点名,注意观察衣着容貌,把最困难户,暗记下来。次年春,上司公文,责令再次救济最贫困户。办事人员,提议颁布告示,让个人申报。陈霁岩知府说:“不用了。拿出前次点名册,查出其中的暗记就行了!”于是立即看册,直接通知重灾户领粮。

百姓得知其事,都把知府,当成神仙,赞叹道:“陈霁岩知府料事如神,他准确知道谁最穷困,最应该补助。太精准了,真是神仙啊!”其实是前次领救济粮时,人们都没有伪妆,真态尽显。因为去年他早就在名册上做了记号。

三、济民有方,一举数得

陈霁岩在开州的己已年(1629)冬天,仓库存粮用光了,抚台命令各州县动用库存白银二千两,收购.这时粮价飞涨,每石白银六钱。各州县遵命执行、派认领购粮,出价五钱一石,大户自己陪一钱,另增损耗一钱。水灾之后,大户怎么能承受得了?而入仓粮仅有四千石。

陈知府坚央不执行,竟因此被弹劾。因为灾年,免予处分。到第二年秋天,全州丰收,附近州县年景也好,粮价降到三钱一石。这时陈知府才申报抚台批准动用库存白银二千两,派大户分别认领购粮。报价三钱,如数支付。此后粮价更降到二钱五分一石,大户请扣除多余的差价,知府笑着回答:宁增加购粮数,不能减少粮价银.这样比上年买粮.增加三千多石,全部退还上司所拨外,净余七百余石,全部发给流民,让他们安家,恢复生产。

以前本州有土城十五座,因连年大雨浇灌,有十几处崩塌。第二年秋天,有人主张修复,派乡民出工,知府不准。曾经两年遭灾,流亡的百姓,听说免除了灾年粮税,都想归还故乡。因此知府发布告示,招抚流民说:“欢迎尽早还乡种田,官府一定发放救济,帮助你们安家种麦。”于是指令以前大户所购的余粮,限期发放给还乡流民。同时在各城门一里地外,竖上木牌,让流民将领来袋子装满土,背到城上,填补崩塌之处。由乡镇保甲长,在脸上盖印,然后到仓库验印发粮。发放了救济粮,招回了流民,又修复了城墙,一举数得。

四、深入实际,仔细摸底

北方州县,只有公平承担徭役,是理政治民的首要任务。三年审理一次,召集一州八十八里的百姓,集中在院子里,校实勘定。从最富到最穷,定为九等,、劳役,都据此摊派。其中主事人有里长、老人、书记官,根据他们的意见审定。这三人,因此得便揽权索贿。

陈公(陈霁岩)到任,按期审理均徭,尚待一年以后。便取出旧卷宗,逐册查看。自上上至下下七等,按名单、籍里分册填写。每日上堂,随身携带,或假日、或断讼、或清理杂务,遇到懂事而且朴实的人,出其不意,召到办公桌前,问明是何里人,就挑出该里的大户,询问其家境如何?近年谁是暴发户,哪家逐渐衰落等等,按回话人的答复,亲自记录在册。记录的情况,还要多次核实,被询问者的回答,大体一致。

有一天,又点查农民,集中本州二百多人,各发给一张纸,让他们分别写上本里自万金至百金的富户名单,严格告戒:不要谎报欺瞒。又赶上朝廷圣典,先声称要点齐各里民工,届时全部集中,就让里长,老人、书手,到察院分坐三处,分别发给纸笔,让他们开列大户近年之消长,殷实厚道者不列名单。以上的专题采访,编成底册。审理时全保甲人,一齐在堂下,陈公亲自考核。选择其中一两个老实忠厚的人,做为公正,与里长一同汇报大户中谁该升、谁该降。这些人因为底册记录甚明,所以都据实举报。于是斟酌审定,费时不久,便可编出服役名册。这样,一天审理四、五个里。经常是州官等待百姓,而不让百姓等待州官。方便了百姓,又合理地分担了徭役。这种深入实际,仔细摸底的调查研究,为执行政策,提供了依据。实在是好!

五、粮价稳定,大家太平无愁

赵清献在熙宁年间(1068—1077)出知越州。两浙地区,遭受虫旱灾害,米价飞涨,因饥饿而死的人,不绝于路。各州都在通衢大道,张贴布告,明令禁止抬高米价。

唯独赵公(赵清献)张贴的告示相反,让米商“增价买粮”(多多买粮,卖粮时可以增价)。米商们买粮食多了,集中到米商手里后,粮价反而降了下来。外地闹饥慌时,这里的米商仍有米卖、赚钱,百姓不缺饭吃,大家太平无愁。

【冯梦龙评曰】
一般说来,物以稀为贵,多则贱。赵清献的政策是不求贱,而求多。多了以后,自然会便易下来。这真是聪明人。

六、分散安置,灾民很受感动

郑公做青州知府时,河北遭水灾。百姓为了找吃的活命,到处流窜。郑公宣传“济困扶贫,善恶有报”的天理,动员本地区百姓出粮,增加官仓储备,分别存放在十几处,同时考虑到吃水烧柴的方便。官吏有资望的、等待补缺的和寄居本地的,都用自己的俸禄,捐助救灾。把逃来的难民,分别集中多处安排,又派人带着酒肉饭菜慰问,并指派穷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负责领取救济品。一切安排热诚周到,灾民很受感动。

于是人人尽力,开垦山林坡泽,生产自救。凡有死伤,都采取措施,帮助埋葬治疗。

第二年小麦丰收,灾民生活更加改善,青壮年中,主动应招募当兵的,有上万人之多。

皇帝得知青州安置灾民的情况,成绩优秀。便派特使,去嘉奖慰劳。以前救灾,都把灾民集中在城镇,设立粥锅,统一管理。因此有的生病,发生瘟疫;有的喝不到粥,领不到救济粮,竟然饿死。这种做法,名为救济难民,实际是致他们于死地。郑公救济灾民的这种办法,简便易行。朝廷号召各地,都以他的办法为范例。

【冯梦龙评曰】
郑公能在贫弱的环境中,创造出富强来。这才真正是经国大手笔!

七、灾民到这里,就像回了家!

滕元发担任郓州知州,正逢灾年饥荒,他向淮南借米二十万石,做储备。当时淮南、京东地区都缺粮,他便向城里的富户宣布:灾民将要流窜到这里,没办法安置,要发生瘟疫,势必涉及到你们。这样会对大家都不利。我想在城外废弃的旧营地,搭些席棚,安置他们。大家都赞成。

于是,搭起二千五百间,临时住房。灾民陆续到来,按到达先后,分别拨给地种,安排锅灶,发放器具,并按照军队的办法,编制组织。年龄小的烧火,青壮年砍柴,女人打水做饭,老年人在家休息。灾民到这里,就像回了家。

皇上听到后,特意派工部郎中 王右,来视察。王右看到,灾民住地房屋、街道整洁,男耕女织,如同军队的营盘,非常吃惊,他画了图,向皇上汇报。皇上特意发布诏书,通令嘉奖。

【冯梦龙评曰】
祁尔光说:滕元发处理流民的办法,与郑公大体相似。但郑公的办法,是分散而不骚扰;滕元发的办法,是集中而能善管,二者都值得效仿。

八、讨伐不如安置!

成化初年(1465),从陕西到荆、襄、唐、郑一带,都是高山大谷,绵亘千里,却无人治理。于是,这里就成了逃亡、盗匪、流寇集聚、窝藏的地方。李千斤就是在这里作乱的,以后还有李胡子。这些流民聚事者,不下万人。

都御史项忠,下令主管部门追捕,好多人被打死。祭酒(官职名)周洪谟,很同情,作《流民说》一文,大意说:东晋时,松滋县百姓,逃亡到荆州,荆州为他们安置到滋县,即以滋县命名此地,给逃亡来的百姓置居。陕西雍州百姓,逃亡集聚到襄阳,于是在襄水边设置南雍州。以后松滋便隶属荆州,南雍并入襄阳。至今有一千年,平安无事,这是前代处理流民办法得当的结果。现在若是允许流民,靠近县城的可以加入户籍,离县城远的可以设置州县,派定官吏,编制里甲,放宽徭役,使他们安居生活,流民便可和一般百姓一样,为什么要驱逐他们呢? 为官者应当爱民如子,讨伐不如安置!

李贤 很赞成这种主张.到成化十一年(1474),流民又一次逃聚到这里。李贤便引述周洪谟的说法,上奏章给皇上,派副都史原杰,到当地处理此事。原杰一个个地到各郡县的深山穷谷,宣布皇上的善意,访问流民父老,他们都高兴兴地愿意加入当地户籍,做良民百姓。于是召集湖北、陕西、河南三省官员,稽查流民,共有十二万三千多户,都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开垦种田,上缴赋税徭役。建立州县,加强管理。便划定竹山地区,设置竹溪县;划定郑津地区,设置郑西县;划分汉中洵阳一带,设置白河县。把西安的商县,提升为商州;又把商州,划分为商南、山阳二县;又分割唐县、南阳、汝州的土地,设置桐柏、南台、伊阳三县。这样使流民和当地人,参错杂居。又就郧阳城,设置郧阳府,以统辖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山、津县等六县之地。又在郧阳设置湖广行都司、郧阳卫,以为保安措施。

因为善于选用贤能之士,担任太守、县令,使流民都得到安居乐业。

【冯梦龙评曰】
当今招抚流亡迁徙的百姓,都是一纸空文。即使有地,却没有住房;有田,也无法耕种。百姓怎么能够归服?难怪他们变为流寇了。假如能拿出讨伐山贼经费的一半出来,选择一个实心干事的人,专管招抚,筹划百姓谋生之计,百姓便庆幸有了生存之路,谁乐意当贼寇呢?专门用钱财、兵力,去镇压流寇,去维稳;不如拿些钱去安置流民、贫苦人,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上上之策。

九、百姓作揖,感谢清官!

治平年间(1064—1067),河北灾荒,接着又发生地震。百姓一粒粮食没有,往往贱卖耕牛,以苟延岁月。这时,刘涣担任澶州知府,拨出公款买牛,次年地震平息了,逃亡的百姓陆续回来,但没有耕牛种田,市场的牛价,上涨十倍。刘涣把所买来的牛,按原价,卖给百姓。百姓作揖,连呼:“青天老爷!”感谢不尽。

所以河北一带,只有澶州百姓,没有流离失所。

十、丁谓先挖路,再复修,事半功倍

北宋真宗赵恒 祥符期间(纪元1008—10I6年),皇宫中,起了大火,烧毁宫殿,甚为严重。当时的丁谓,负责主管被火烧毁宫室的重修工作。丁谓忧虑取土建殿的地方太远,多有不便,于是就命令建筑工人,挖掘附近的重要交通道路,取土。用了没有多长时间,就把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挖成了一条巨大的深沟。并把汴水的堤防掘开,引用汴河的水,都流进这一巨大的深沟,成为一条小运河,调遣各地的竹木筏及船只,运输各种建筑材料,所用各种建筑材料,都是通过小运河,运进来的。这样,重建的工程,就迅速方便。

等到丁谓把重建宫室的重大任务完成后,就用原来拆除的被烧宫室的破砖烂瓦和废土,再填进水沟里去,重新修成重要街道,恢复了原貌,并且焕然一新。这样做,是一举数得!用水运比陆路运费低、用人少,还可为建筑宫室提供水源,计算起来,可节省的费用很多,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又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朝廷内外,都称赞其策划精良,有创造性。

【附录:历史人物大辞典】(此系笔者所附)
丁谓(966~1037)北宋臣。字谓之,一字公言,苏州长州(江苏苏州)人。淳化进士。《宋史》言其“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与王钦若,迎合真宗,大造宫观、屡上祥异(多次讲天降祥异,是圣皇之福:乱吹捧皇帝)。五年(1012)任参知政事。天禧四年(1020)排挤寇准去位,拜相,封晋国公。勾结宦官雷允恭,独揽朝政。后被贬崖州、雷州。死于光州。

(笔言附言)冯梦龙的《智囊》中,选择了少数奸佞人物,在某个时期,所做的好事。用的话说:这叫做“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

这是笔者所选择、留下的一篇,以窥见冯梦龙的风格。

(以上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白龙腾飞于海上

来源:

龙是真实存在的生命,只不过是在另外空间里,一般不会显现到这个空间中来。但特殊情况下,会显现到这个空间里来,据《平湖县志》记载,明代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奇事。

明万历十六年(西元1588年),平湖县(今浙江省平湖市)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很多人在灾难中被饿死了。当年秋天,忽然有人发现出现了一条巨大的白龙。白龙在海面上腾空飞舞,半边天空都被红光照亮。人们只能远远的看着这条龙,只见其从空中垂下龙头,鳞甲也随之而张开,好象打磨过的银片一样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在龙头上的两根龙角之间,还站着一位戴金冠穿紫衣的神人,神人仗剑而立,从地上人的角度看这位神人只有一尺多高。

海面顷刻间狂风大作,云水翻腾,天空立刻变的非常阴暗,咫尺之外都看不清东西了。这时白龙忽然吐出一颗龙珠,龙珠光芒四射,形成一团斗大的圆光,好像中秋明月那么明亮璀璨。龙珠在空中飞舞片刻后,就被白龙收回口中。白龙也随之消失不见。人们事后发现当地东湖的湖水已经被大风快吹干了,前楼的房屋和石坊都被狂风吹坏,甚至还有人和小舟被狂风吹到空中,最后不知去向的。

这次白龙腾飞于海上的事件,并非出于文人笔记,没有任何文学虚构的成分,而是出于地方县志,是当地政府编纂并认可的地方史,可信度相当高。有力的证明了龙的真实存在,而且龙头上还站立着神人,更加说明了神的存在,有神论才是对的,无神论不过是一个错误罢了。

资料来源:《平湖县志》

原文:万历十六年平湖旱,饥死无算。秋有白龙腾海上,红光半天,空中遥见龙首下垂,鳞甲奋张,晃晃若磨银。两角间有金冠紫衣,仗剑立者,其神长尺许,云水腾沸,咫尺晦冥。龙忽戏吐颔下珠,光芒团圆大如斗,粲粲一似中秋月。顷之遂收,约在墖院前水中央,东湖水尽涸,儒学前楼屋石坊俱坏。空中拽人舟而腾,有不知去向者。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

《封神演义》有感:子牙求雪冻西歧 自古神迹留天地

文:刘易  来源:

中国神传文化,自古就有神迹贯穿。《三国演义》中的曾借东风,留下千古佳话。其实也曾求雪冰冻西歧山,与诸葛亮的借东风如出一辙。天地乃是神所创造的,神在掌控着一切。

一:姜子牙筑台求雪

话说子牙坐在帐中,令:“武吉营後,一土台:高叁尺,速去来。”武吉领命。西岐、辛免催趱车辆,许多饰物,报与子牙。子牙令搬进行营,散饰物。众军看见,半晌;子牙点名散给,一名一个棉袄,一个斗笠,颁将下去。众军笑曰:“吾等穿将起来,死的快了。”且说子牙至晚,武吉回令,土台造完,子牙上台,披发仗剑,望东昆仑下拜,布罡斗,行玄术,念表章发符水。

二:七月飘雪冻西歧

鲁雄在军中对费、尤曰:“七月秋天,降此大雪,世之罕见。”鲁雄迈年,怎禁得这等寒冷。费、尤二人亦无计可施。叁军都冻坏了。且说子牙在岐山上,军中人人穿起棉袄,带起斗笠,感丞相恩德,无不称谢。子牙问:“雪深几尺?”武吉回话:“山顶上深二尺,山脚下风旋下去,深有四五尺。”子牙复上台去,披发仗剑,口中念念有词,把空中彤云散去,遂现出红日,当空一轮火伞。刹时雪都化水,往山下一声响,水去的急,聚在山凹里,子牙见日色且明。

三:遍神州 辱神得恶果

按道理讲神迹是不能随便显现的,如果出现就有他出现的目的。也就是告诉人们信神敬神。

我们所认为的自然规律,比如四季也是在神的掌控之中的。神随时可以扭转乾坤,比如诸葛亮违背季节的东风和姜子牙违背四季的大雪,都是如此。在人的眼里四季是自然规律,是不会变的。而在神的眼里,却是变化的。神在掌控着一切。

今天的人信神,就会得到神的护佑,甚至也会修成神。而反之则下场悲惨。

出自《封神演义》第三十九回 姜子牙冰冻岐山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自杀有罪不可做 前世杀人今当诛

文:小东 来源:

有人在不公正的待遇下,或遇到麻烦时,会选择一死了之,也就是。其实人的命运都是有安排的,即使当死也要按照安排走。自杀也是不允许的。人之所以被杀,都是所致,也要偿命的。

唐朝太子通事舍人王儦说:“人的命运与前世的德行所为有关,不管是好事坏事,都安排好了的。一切都有天定,当年太后诛杀的宗族,宗子被押送到大理寺审判,被判了死刑。宗子叹了一口气说‘既然免不了一死,还是自行了断的好。至少可以免受侮辱’。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吊自杀了。结果半夜又被抢救过来,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谈笑自若该吃吃该喝喝。过来几天,太后下令杀他的时候,竟没有一点畏惧。他曾对人说:‘我刚自杀死后,地狱的冥官对我说:你该被杀,以偿还前世杀人之罪,你怎么自杀了?赶快回去等死。’宗子知道因果后便不再害怕了,几天后被处死。”

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不知道因果。当一个人明白后,反而不再畏惧死亡了。即使如此,也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因为前世影响今生,今生决定来世。好事坏事都会有相应的偿还。如果世人明白此真相,大概做坏事的人会少很多吧。

注:本文出自《计闻》。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封神演义》有感:亵渎神佛罪孽大 今人读之又何为

文:刘易 来源:

自古以来,亵渎神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封神演义》中的就是其中一例。

一:纣王进香生邪念

古语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叁宫,并无有此艳色。”遂命取文房四宝,侍驾官忙将取来,献与纣王。天子深润紫毫,,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二:商容忠言责纣王

天子作毕,只见首相商容启奏曰:“女娲乃上古之正神,朝歌之福主。老臣请驾拈香,祈求福德,使万民乐业,雨调风顺,兵火宁息。今陛下作诗,亵渭圣明,毫无虔敬之诚;是获罪於神圣,非天子巡幸祈请之礼。愿主公以水洗之,恐天下百姓观见,传言圣上无德政耳!”王曰:“朕看女娲之容,有绝世之姿,因作诗以赞美之,岂有他意,卿无多言!况孤乃万乘之尊,留与百姓观之,可见娘娘美貌绝世,亦是孤之遗笔耳。”言罢同朝。文武百官,默默点首,莫敢谁何,俱箝口而回。

三:今人辱佛 何去何从

纣王因侮辱女娲神而丢失王位失去生命,仅仅是因为一首诗。那么今天的人把的像插在死人的坟地,把吃的东西取名佛跳墙,把漂亮的女孩叫女神,与纣王的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种行为不是仅仅涉及一个纣王,而是一个社会的大部分都如此,那就麻烦大了。

注:出自《封神演义》第一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从“儒”字看儒学的使命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学问的四书五经,被誉为国学,其正统的地位,两千五百多年来,无可撼动,为什么呢?其真机就隐藏在儒字里。这个字由“人”与“需”组成,道明了儒家的使命:规范人这一层所需要的做人的道理。保持人的标准。

在日本,汉学者都知道,儒者,就是中国历代辅助帝王教化百姓的教育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职业教师,负责教育工作。原先在五帝的上古时代,也就是尧舜禹的时代,并未存在儒家一说,他们只是帮助帝王教化百姓的,那么,用什么教化百姓呢?就是用上古帝王留下的文化,其核心就是重视孝道的仁德。以孝治国从黄帝就已经开始在运用,经历了尧帝的仁德禅让和舜帝亲自实践的孝道,从此教育的核心就变成了仁孝,实际上教育的教字,里头就含有一个孝字,教育的内涵远古时期早就定下了。这就意味着,儒学不是发明的,而是孔子系统整理上古教育内容而承传下来的先祖文化。因此孔子自己不著书立言,他说的话,是后世弟子整理的。

称作神州,先祖文化本为半神文化,实际上是修道的文化,属于道家,由三皇五帝的上古一直传到近五千年,与来自河图洛书的周易息息相关,而上古帝王们自己本身就是神或者半神的状态,比如黄帝征服蚩尤,都可以呼风唤雨,神通大显。他以道治国就完成修道过程,获得圆满,最后白日飞升,与近侍大臣乘龙登天。后世为了纪念他,做成衣冠冢。因此儒家文化,实际是道家修道文化留下的。儒者因为一直负责教育而自觉做着整理文化教材的工作。所以,出身儒者的孔子便进行了系统整理。儒学一词因他的整理便定下来了。但它虽然是上古文化的继承,却仅仅展示人这一层的道理了,也就是人这一层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并以仁德为核心,传授各种技能。这时候,由于道德的败坏,神通与神迹,除非真正的修道者,已经很难看到了。发展到春秋时代,道德下滑,各国征战不休,孔子不得不将文化从道的核心,转入德,而且仅仅是人的层次的仁(人)德,将仁德作为重点,提出来,规范出具体的孝悌与忠信的纲要,以维持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准,不过早的衰败。

人们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为孔子不信神,实际上,不语不等于不信,而是不说。孔子对祖先重祭祀,对上古圣王极为熟知和崇敬,对修道的老子也十分敬仰,怎会不知先祖的神通广大。但他深知,人道德败坏,就会很容易分不清正神与邪灵或者鬼怪乱神的区别,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魔之道,甚至运用术类的东西来做坏事。所以他知道人已经不能轻易涉及这些东西,于是保持沉默,不加论述不加涉及。这也就是注定的安排,儒这个字,本就意味着,将来人类道德下滑,人类这一层的教育,必将形成人需要的理念,也必须是人所需要的东西,神的东西不会再轻易展示给人了。因此,孔子降生于世,完成他的使命,整理出人需要的道德规范与相关知识,从此定下人的教育核心与教材内容,成为后世人类教育的正统。这绝非偶然。

如果说道家的突出特点是真,那么儒家的突出特点在仁,在忍。克己复礼,克制私欲,重在忍,讲涵养,因此历史必将大善的宣扬留给佛家。这也是佛家在隋唐前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儒家讲做人的理,佛家讲善恶的,等于补上信神的源头,给儒家做人的理,赋予根本的凭据:做人讲仁义,为的是得到神的庇护,获得善报和福寿安康。

因此以儒家为起点,做好了,就自然想要走出人的层次,开始追寻圣王修道的足迹、宇宙的大道,走向修炼的儒生如此,许多大家熟知的诗人如陶渊明、李白、王维,如苏东坡等文豪,或者修道,或者修佛,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最后的历史结局作的预演,留下的文化罢了。今天的时代就是预言中的最后的结局,因此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最后的安排就是让人悟得宇宙大法真善忍,回归神界,这是做人的最终目的。历史就是天定的大戏,为人做的系统的安排。只不过,儒家被定好负责人所需要的教育罢了。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

两位母亲的福报

文:了愿  来源:

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所以每个星期天都是惯例——包水饺。我们婆媳俩一边包水饺,一边聊天。

婆婆说:“那两年我难受的时候,老家有一个人问我‘大婶子,你额头上怎么聚着一个大疙瘩,眉头总是纵纵着?’我一照镜子,还真是呢!他不说,我自己还不知道。”婆婆一边说一边使劲皱起眉头做样子让我看,学不出来还想用手去加力,无奈手上全是面,看着她急切希望我明白的样子,我“扑哧”笑了,她也笑了,问我:“你看看现在不难受了,那个大疙瘩也没了,那是怎么回事呢?我一直也没闹明白。”

“对呀,怎么回事呢!怎么没的呢?纳闷吧!”我笑着继续说,“这——我一说你就明白了,你‘三退’后李洪志大师就把那个坏东西拿掉了呀。以前我跟你解释过,你在入团宣誓把生命献给邪党的时候,就会在你的脑门上做一个记号,那个记号你的眼睛看不见,但它在身体里面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想那疙瘩包就是那个记号了。有了那个记号,共产邪灵就会肆无忌惮地从你身上吸取能量,治得你这么难受难么难受,因为是你自己宣誓要把生命献给它的嘛!而且人还会害怕,因为共产邪灵就是用恐吓来控制人的。” 婆婆这才恍然大悟:“怨不道地呢!(方言:怪不得呢!)医院检查说是焦虑症,天天就是害怕,身体上什么毛病都没有,在别人看来好像装病似的,谁还能装那个呀!真是难受呀,医生都说了,这种病死不了人,但很痛苦啊,有濒死的感觉。医院也没什么好办法,吃药也不管用,真是愁死了!天明了盼天黑,天黑了盼天明,天天没个头绪。”

我进一步开导她说,一个人修炼,家里人都会跟着受益,以前和你说,你不大信,特别是迫害‘法轮功’以后,你就觉得整天跟着提心吊胆的,哪里受到什么益处了?现在慢慢的你就体会到了,而且你以前跟着遭的那些罪呀都会变成的。”

婆婆抬头用一种惊喜而又有点不好意思的眼神望着我说:“啊!和我一起玩的那些老太太啊,有好几个都是癌症,有一个没有癌,膝盖还疼得不能走道,看见我就拉着我的手不让走,可亲啦!要我陪她玩。”

我说:“就是呀!一般人到老了多少都会有点毛病的,辛苦了一辈子,孩子们大了不用下力了本该享福了,可自己身体又不好了,人一辈子真不容易呀!不过,您看您现在身体倒是越来越好了,也不那么害怕了,还能到处去玩儿,不像以前天天在家里蹲着,还得要人陪着。这都是大法师父给的福呀!”婆婆听着很高兴。

说话间,我们又谈到我娘家妈妈。我说:“我妈以前也经常偏头疼,有一次疼得半边脸都肿了,头疼的那边耳朵也起了满耳朵的大水泡,怎么治都不行,疼得她恨不得撞墙,一直疼了一个星期,才慢慢地好了,那一次真把她折腾坏了。”

“啊?那是怎么回事呢?”婆婆问。

“现在说起来,就很明白了,那也是共产邪灵在作怪吧!自从我们帮她办了‘三退’以后她的头就再没疼过。我姥爷以前差一点被中共迫害死,所以共产党的邪恶她知道,‘三退’她很乐意的。”我说。

“嗯,以前你爸爸(我公公)还说过,你妈是大户人家出身,干活么么在行!你爸爸那人十七岁就开始在工地上带工,干活可挑剔了,轻易不夸人的。唉,你爸爸那么好的人,怎么就出车祸没了呢?”婆婆说着就想要掉泪。

我赶忙接过她的话说:“就是呀,那不都是江泽民害的吗!‘法轮功’师父让我们按‘真、善、忍’做好人,在苦修中可以消业,修炼中师父会帮助善解那些曾经伤害过的生命,给修炼人创造继续修炼的机会,可是,就是江蛤蟆一下子不让炼了,那曾经欠人家的命不就要用自己的命去还吗?所以说呀,人人都应该起诉江泽民。你也看到了,我爸爸自从炼了‘法轮功’以后,脾气变得好多了,也会体贴关心你了。上次你做梦梦见他(我公公),难受了好几天,后来你一答应签名支持我们告江泽民,还没签呢,肚子就呼噜呼噜地响,跑了一趟厕所就好了,你好记得吗?”

“记得!”婆婆又笑了。

我把话题又拉回到了我妈(娘家妈妈)那儿。“其实,‘三退’后我妈她自己也感受到神奇了。那一年过年,我回家的时候,我妈兴奋地告诉我‘今年我真是出奇了,三十晚上囡囡(孙女的化名)要喝水,我去厨房倒水,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地上,我穿着拖鞋一脚踩上去,哧溜一下子就四仰八叉地倒了,手里的水杯甩的老远,后脑门咯噔一下,撞到了地上,当时把全家人都吓坏了!咦,爬起来,哪儿也没坏,你说出奇不!?’还有,那年秋天的时候,她和我爸(娘家爸爸)去逛公园,遇到一条小沟,我妈就想抬腿跨过去,没想到沟边的水草很滑,她一下子两腿就像桥一样担在了小沟上,我爸把她拉起来,她的腿呀脚呀一点儿都没妨碍,而且从此她还有了功夫——能大劈叉了!”我一边说一边笑,“我也告诉我妈,那都是她认可法轮大法并‘三退’后,大法师父大师就把她的难化解了。她很认可,我给她的大法护身符,她可爱惜啦。”

婆婆听了也感到神奇,因为婆婆和我娘家妈妈同岁,都七十多了。最后婆婆感叹道:“就是呀!要不然(指我和丈夫)又不傻又不潮(方言:傻的意思)的,怎么就愿意学(法轮功)呢!”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柁工杀人之恶报、游地狱熟知命运 杀无辜改命早亡

文:初衷  来源:

故事《柁工》,故事发生在清代的安徽省无为州(今芜湖市无为县),有船夫俩人,合伙驾一舟往来江上载客运货谋生,一人在船首为篙工,一人在船尾为柁工,柁工就是掌舵的(柁(duò)是舵的异体字)。

有一天,有位客人孤身带着行李要求过江,乘坐的是他们俩人的船。

柁工见财起意,私下里和篙工商量谋财害命,但篙工坚决拒绝。当天夜里,柁工趁客人到船尾小便,毫无防备时,从后面将他推入江中,等篙工听到呼救声,从船舱冲出来时,客人已经沉入江中,毫无踪影。

事后,柁工要分篙工钱财,篙工没要,也不接受柁工白送的船只,改行当了农夫,天天辛苦劳作维持生计。柁工依靠不义之财,买田置地,家丁兴旺,子孙鼎盛。过了多年,柁工之孙考中武举,当了武進士,这在当时是一件很风光的大事,柁工回乡摆开酒席宴请同乡,“贺者盈门”,篙工也去了。

吃完饭,柁工率领全家的男女老幼,渡江去往某庙敬神酬愿,乡亲们将他们送到江边白马嘴渡口登船。柁工全家登上了一条大船,船刚刚驶离岸边不足百步的距离,送别的人还没来得及转身返回,突然江上刮起一阵狂风,大船转眼就倾覆了,风高浪急,柁工“合家男女老幼三十余口,无一免者”。岸上的人们都被这巨大的惨剧惊呆了。篙工这时真正相信善恶有报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柁工谋财害命,享非份之福数十载,结果赔上全家性命,可见业债偿还的越迟,来时,偿还的程度可能也越重。

另一个故事《游地狱熟知命运 杀无辜改命早亡》,故事讲述娄师德还是普通百姓的时候,梦中到过地狱,看到一本记录世人禄名寿命的好多籍册。在一本册子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上面写着当官进爵的时间,一切都写得详详细细,而且可以活到八十五岁。他心里暗暗高兴。当他官拜西京大元帅时,一天,他看见一个黄衣使者来到楼前说:“我是阴间的小吏,奉命来请你。”他说:“我曾经看见过自己的禄命簿,记载着我的官位,寿命是八十五岁,成为上台星,怎么这么急就想要我的命呢?”黄衣人说:“你在当某个官的时候,曾错杀过无辜的人。

你的官位与寿命是我的上司给的,现在他那里已经没有了。”说完娄师德便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卧床不起,三天后就死了。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十八)(数文)

文:陆善 来源:

  一、刘宴理财有道,互通有无,人心大快

唐朝刘宴,任转运使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兵火之后,百废待举,国库空虚,急需筹措。刘晏身负重任,而信心十足。他理财有道,变通有无,曲尽其妙。他以重金招募善于走访、信息灵通的人.各处设立联系驿站,考察收集四方物价,许多边远地区的行情,用不了几天时间,即可得到。他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组织力量。对各种物产,买贱卖贵,调济有无,既充实了国库,各地产物又减少了积压,克服了贵贱、盈亏的弊病。方便了四面八方、各地的需求,做到了互通有无,人心大快。

二、王者爱民,不在赐与,而在富民

刘宴认为,国家关心灾民,不在赏赐财物。而是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帮助百姓耕耘、纺织。要助民致富!一般年成,正常收税,荒年就要适当减免。他在各州县设立知院官,责成他们每十天、一月,及时据实汇报民情,查清丰欠形势。掌握确实情况,责令主管官员,予先制定“取丰补欠”的计划。这样,百姓未等困难来临,已早有准备,民心不慌。但有人指责刘宴,说他不重视救灾。这显然是不对的。善于处理难题的人,是尽量不使难题酿成;善于救灾的人,是尽量不使灾情发展到非国家用财物救济不可的程度。这叫防患于未然。赈灾发放的物资少,灾民不能得到满足;发放的多,耗费财力。国家又承担不起;免强多发放,又得加重。同时赈济中,又有人钻空子:官吏狼狈为奸,而灾区又强者多捞,弱者少得。上述流弊,虽严刑厉法,也难以杜绝。灾区最缺乏的是粮食。但还会有其它产业。国家以低价卖粮给灾民,同时收购灾民的杂货,转卖它处,或国家留用,于国于民,都有好处。还要帮助灾民贩运,卖出多余物资,购进急需的粮食。这些都是有效的赈灾办法。

刘晏把关东的粮食,运到长安,因黄河水急,中途损失大。他采取发一石,收八斗。完成定额有奖,这个办法很有效。长江、黄北、汴水、渭水,水力不同,因地制宜,营造不同型号的船只运输,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抵渭口,渭船达太仓。途中因水设仓,转相受给。从那以后.每年转运粮食达千百万石,竟没有一升一斗的沉没损失。另外,开始时,是有钱人监督漕运,称之为船头;主管转运的人称为捉驿。这些人税外横取,人们称之为白著,中跑私囊,造成百姓无法忍受。有的竞相约为盗。刘晏改变办法,责成官府专人主管漕运,地方驿站主持具体转运事务,废除一些没道理的附加赋税。老百姓的困难得到解决,生产恢复,人口发展,收到巨大效果。

评曰】

刘晏常说:“户口增加了,赋税便会自然丰广,国家的收入便会自然增多。”所以他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以说:他是抓住了根本!他的做法虽然不如桑孔,但比要高明。王安石只知道理财,但实际缺少具体措施,名为养民,反而多方害民。所以王安石比不上刘晏,更赶不上桑孔。

三、常平盐法,保障百姓生活

刘晏推行食盐专卖法,以充实国库。他想到设置专卖的官员太多,必然给百姓带来许多麻烦。于是,决定只在产盐地区设盐官,收购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允许商人到任何地方出售,其余州县不设食盐专卖官吏。对江南一些边远山村,就把官盐转运去储存。遇到商盐断绝,盐价上涨,就削价卖出,这叫平价盐。官府从中得到了经济收益,又解决了百姓的困难,两举一得。使百姓生活,确有保障。

【冯梦龙评曰】

当时的常平盐法,之所以好,是弥补了市场的短缺,方便了百姓,国家也有好处。但是今天形势变了,要是再这样做,就成了与商人争利了。

四、“取有余而补不足”,不可倒置!

李悝对魏文侯说:“掌握平价收粮,必须注意考察年景。根据各地年成不同,决定收购数量、比例,给农民留足食用。对灾荒地区,要察明实情。调拨丰收地区平价收购的粮食,原价出售。所以魏国虽遇到水旱荒年,而粮价不涨,百姓不逃亡。魏国如此实行“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才得到富强。

【冯梦龙评曰】

魏国实行“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得到富强。任何国家皆可如此而富民强国。怕的是佞臣邪吏,仗势欺民,“取不足而补有余”:专门剥削百姓,去增值权贵,反正道而行魔道,则是非颠倒,国腐民残矣!

(中共的政策,都是“取平民之不足,而补权贵之有余”,使贫者更贫,使富者更富!)

五、“藏粮于民”更好!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江南遭灾荒,百姓吃不上饭。朱熹向朝廷申请,得到平价粮六百石,建立社仓,用以赈贷。规定夏天从社仓借粮,冬天要附加利息偿还,利息只收一半。大灾地区借粮,利息全部豁免。经过十四年,把原先拨出来的六百石粮,全部归还府仓里,社仓还储存了三千一百石。这些余粮借出,就不用附加利息了。所以遇到灾荒歉收,百姓也不缺口粮。于是朝廷下诏书,通告各地,推行朱熹的社仓法。

陆象山说:“社仓固然对农民有利,但连年丰收,粮源可以持久;假如年景不好,或遇到灾荒,就会出现有散无收,有借无还的局面,来年插秧时缺粮,没有储存出借,仍然无法支助农时。不如结合制定平价购粮法。农民丰收,平价购入,避免谷贱伤农;荒年缺粮,也平价出售,以抵制富户图粮抬价。把收购的平价粮,留存二分之一,以备荒年救济,弥补社仓缺粮,这才是长久之策。”

【冯梦龙评曰】

听取百姓意见,为他们谋利创造方便,便创造了社仓法(朱熹的法)。强迫百姓服从,不顾利害方便,就主观执行了青苗法(王安石的法)。前者有利于民,后者获利于国。现在实行的积谷法,也是社仓的传统做法。但所谓积谷,不过是纸面上的空话,一半为主持其事的官吏吞没,一半为上司转为他用。一遇灾荒欠收,百姓求告无门,只有举家哀叹。还不如“藏粮于民”更好些啊!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当今官府第一类所急当实行的,就是责成各级政府:把没收的赃物和罚款,全部用来收购粮食!对犯有流放、服役以下罪行的人,允许他们用粮食赎罪。大约大县每年可得一万两白银的粮价钱,小县也可得五千两之多。直隶巡抚,所属有一百个县,每年就有谷价银七千余万两,积蓄三年就有二百多万两购粮款,要有一个县发生水旱之灾,可以从无灾县通融借贷,来年丰收偿还。这样百姓可避免东、西流亡,而朝廷在提供钱粮赋税的江南地区,便可永无南顾之忧。所谓善政,没有能超过这个的。

六、备而无患

河东路财赋不足,官府一有征购,物价随之暴涨,百姓遭殃。明道先生计划官府的需要,责成富户早做准备,确定价格,由富户承担官府的需要。这样富户不因积物伤息而减少收入,乡民也不因缴纳实物而增加支出。乡民缴粮纳税常要直接运到。边境路远,而运粮困难,因此抬高粮价。明道先生选择富户有可以任用的人,责成他予先购粮,保证边境的军需。这样便节约了大量的开支,又减轻了乡民的负担。

【冯梦龙评曰】

发挥富户作用,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最具有经济价值。这需要廉洁和诚心,平素又受到百姓的信任。否则,计划未实行,就责难四起,是干不好的。

七、伶人敬新磨,“数落恶”!

后唐庄宗,在中牟地区狩猎,大肆践踏周围百姓的田地。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陈情谏阻。庄宗非常生气,命左右随从,将县令带走处斩。有个名叫敬新磨的伶人,立刻带着其他伶人,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把他带到庄公马前,数落他的罪状说:“你身为县令,难道没有听说天子喜欢狩猎吗?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庄稼,按时缴纳每年的赋税? 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空出这里的田地,好让天子尽情追逐野兽呢? 你真是罪该万死!请皇上立刻下令行刑。” 其他伶人,也在旁边唱和。于是,庄宗大笑着,赦免了那位县令。

八、郑涉求看尸体

唐朝人刘玄佐,镇守汴州时,有一次,因为听信谗言,想杀掉将军翟行恭,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劝谏。

处士(没有任官职的读书人)郑涉,为人诙谐,善用隐语,见了刘玄佐,对他说:“听说翟行恭得罪了大人,大人借机要杀他抵罪,希望大人能答应我一个小小的请求:翟行恭行刑后,能让在下我,看看他的尸体。” 刘玄佐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要看尸体?”

郑涉说:“我曾听人讲,受冤而死的人,脸上表情和普通死人不同。我平生从未见过,所以想见识见识。”

刘玄佐立即明白郑涉话中的意思,于是赦免了翟行恭。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

释迦牟尼佛(十六)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一)
释迦牟尼佛(二)
释迦牟尼佛(三)(四)
释迦牟尼佛(五)
释迦牟尼佛(六)
释迦牟尼佛(七)
释迦牟尼佛(八)(九)
释迦牟尼佛(十)
释迦牟尼佛(十一)
释迦牟尼佛(十二)
释迦牟尼佛(十三)
释迦牟尼佛(十四)
释迦牟尼佛(十五)
《释迦牟尼佛》电子书

十六 双林示寂舍利流布

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将要入“涅槃”了。(涅槃译为灭度圆寂)是不生不灭,灭迹归真的意思。原来佛有三种身,一、法身,是清净无相,周遍充满于一切处,亘古彻今,不生不灭的。二、报身,是极高大庄严,清净自在,寿命无穷尽的,这在初地以上才看得见。三、应身,佛有无量的应化身,在此示生,在彼示灭,恒在世间,利益众生,随缘而兴,化毕而灭。

佛诸高足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叶苦行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枷旃延议论第一,罗哞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世称佛门十哲。其中舍利弗、目犍连最为上首。于是,舍利弗尊者因不忍见佛灭度,就先入“灭尽定”而取涅槃。

佛为四众弟子说大般涅槃经,广明法身常住之理,并告诸弟子三月之后,我当去世。最后到阿夷罗跋提河边拘尸那城中途受纯陀长者最后的供养。憩息在娑罗双树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非常整齐;中间是一片柔软青翠的芳草地。佛就吩咐阿难在这里安铺绳床,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将于夜半灭度。于是阿难悲泣请佛久住;是夜有异学的婆罗门须跋陀罗,到佛前求渡,闻说八圣道法而悟道,为最后之弟子。佛又为众弟子最后说遗教经,其中叮嘱出家弟子要依止山林,清净自守,少欲知足,昼夜精勤,修学戒定。不要贪着世务,及医卜星相等的俗学俗务。不要贪睡,要严摄六根,勤求解脱。并且再三叮咛佛灭度后,最要尊敬戒律。以戒为师。

佛说毕,便寂然无声,右胁而卧,安详而逝。这是二月十五的中夜,时世尊世寿八十岁。

佛既灭度,人天雨泪,双树变白。诸弟子供养七日,一面平治四城门的道路,然后人天拥护,金棺自行升入东城门,游各街路,到处香花幡盖礼拜供养,出北城门,渡熙连禅河,到天冠寺。等迦叶头陀和五百比丘赶到,才举火焚化,焚化之后,得光辉晶莹的“舍利”八斛四斗。

那时各国闻佛在拘尸那城灭度了,于是波波国的末罗民族、遮罗颇国的跋离民族、罗摩迦国的拘利民族、毗留提国的婆罗门众族、迦毗罗卫国释种民族、毗舍离国的离车民族、摩竭提国的阿苏世王,这七国都严整重兵,临拘尸那城外,求分舍利。起初拘尸王不肯,几乎要大动干戈起来,后来经人劝解,大家都是佛的信徒,岂可因争佛的舍利而动干戈?于是八国均作八份,各各分去起塔供养。

到佛灭度后一百年,阿育王兴,奄有摩竭提国,并统治各国,大兴佛教,发掘阿苏世王所造的舍利塔,得舍利八万四千颗,就造八万四千舍利塔,分布四方。现在我国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及天台山真觉寺等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就是掘得阿育王所分布的舍利而重加建塔供养的。(舍利又作舍利子,梵语室利罗,译义云灵骨,为如来之身骨,是依戒定慧薰修所成。)

佛灭度后,五百罗汉都回到耋苏崛山住在帝释岩中。公举阿难为长老,结集如来的经法。于是阿难尊者升上座,把所闻的经法,重加诵述,诸人随加笔记,证明每部第一句就称“如是我闻”,这是表明亲闻于佛的意思。于是三藏法宝于焉蔚成,依了他修行的都成道果。却说阿难尊者在佛住世时,还只是须陀洹,佛灭度后才证阿罗汉果。他受迦叶尊者的付法衣钵,继为西竺二祖,后来辗转传授,到马鸣龙树二大士,灿烂大乘,广造诸论阐明经理,到二十八祖达摩大师在我国梁武帝时渡江东来,为我国禅宗的初祖。

这是佛教流传的正统。传至中华,隋唐以来,开宗明义,蔚为大观。而印度之大乘佛法,竟至于失传。(印度在佛灭度后十世纪,外道复起,国政紊乱,全印度无佛迹。故印度之亡,非亡之佛教,正亡于其不信行佛教也。)故佛法发源于印度,昌盛于中华,为我国至宝之国粹。

来源:明慧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大觉者纷纷感叹:在人间传法之艰辛(组图)

文: 章天亮

元旦读史,看到《史记》之《世家》中的一段话,掩卷沉吟良久。

孔子出生贫贱,一生奔波,晚年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君主肯采纳他的主张,最后绝粮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跟随孔子的人都饿得没有力气站起来,孔子却继续向弟子讲述他的学问,弦歌不绝。

孔子和弟子们

弟子子路于是面带愠色地问孔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在困窘的时候也坚守节操,小人却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会做出来。”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不高兴,就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却徘徊在旷野中’,我如今就是这般落魄,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呢?”

子路回答说“大概是我们仁德或者智谋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还把我们围困在这里。”孔子回答说“哪有这种事?如果有仁德智谋就畅行无阻,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比干也不会被纣王剖心了。”

子贡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大概老师的道博大到了极点,天下没有一个能容纳老师),那么老师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您的要求呢?”孔子叹息说 “唉,子贡,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你不想着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却降低要求去苟合取容!”

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是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道,如果我们修养不好,那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修养好了,但是却不被重用,那是这些国家的耻辱。那么他们不容纳我们又有什么呢?这时候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啊!”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子路和子贡也都算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子路对老师没有信心,子贡甚至希望老师能够降低他的道德标准去迎合世俗,唯有颜回信念纯正。

传播真理,即使如孔子这般因材施教,在关键时刻,人在困苦中能秉持真理也是如此之难。

一定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一生“道隐无名”。孔子在求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教导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像一个愚钝的人。”虽然老子的学说被后世研习两千多年,但当年老子只是周朝管图书的小官,默默无闻,籍籍无名。

老子

如果不是老子后来西出函谷关时,尹喜见紫气东来,其长三万里,状如飞龙,而勉强请老子著书的话,老子恐怕也不会主动写下这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老子在这本书临近结尾时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并非巧合的是,《佛本行集经》和《牟尼传》中对于释迦佛也有着类似的心理描述。

当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曾经感叹道“我所证悟的,难见难知,不可思议,也不可觉察,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世人明白。他们都被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骄慢、谄曲种种无明所覆障,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还要对我进行诽谤,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与其使他们受苦,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说法传道,而独自悄悄地進入涅槃境界吧。”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

大梵天王看到释迦佛不准备驻世说法,赶快下来劝说,于是才有释迦佛在世间传了四十九年的法,吃尽辛苦。

耶稣传法时,有门徒十二人,然而当耶稣被抓的时候,“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耶稣在进时,预见到自己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于是感叹说“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

耶稣

孔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老子说他的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释迦牟尼因见众生难于度化而欲在开悟后直接進入涅槃;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苏格拉底被判死刑,饮毒酒而亡。圣人、觉者、先知传道传法,都是如此之难。

我也常常想,如果人们能够以这些为鉴,对今天法轮大法的偏见和误解会不会少一些呢?

来源:明慧网,禁闻网配图。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解读诸子经典名句 感悟传统人生智慧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十九)(数文)

文: 陆善 来源:

一、教民习射有奖

种世衡筑造青涧城,逼近胡人城地。但开始阶段,守备比较单薄,粮草也不足。种世衡用官钱,借给商人,让他们供应粮草,但不过问支出多少钱,收进多少粮草。不久,仓库都装得满满的。

他又教官民习射,虽僧、道、妇女,都学习射箭。训练用银子做箭靶,射中的就把银子给他。后来射中的越来越多,但银子分量不变,只是箭靶越来越厚,目标越来越小。有的争讲:徭役负担,有轻有重,也应该让人们比射箭,射中的可以减少徭役负担。有的犯错误,也让他射箭,射中的就赦免。由此以来,人人都能射。在延州府,青城成了最富裕、又最有战争力的边防城堡。

教民习射有奖,边境的战斗力增强。使外夷胡人,又害怕,又羡慕。使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得又幸福,又豪迈。

二、书生习骑

杨掞,本来是个书生,开始从军,学习骑马射箭。每夜用青布铺地,骑生马跳跃。开始不过跳二尺,接着跳五尺,最后跳一丈。多次闪跌都不怕,坚持练习骑马。训练出一支迅猛铁骑兵。人们称杨掞为小子房(小张良)。

【冯梦龙评曰】

按《宋史》记载:杨掞曾经借人家上万的金钱,到襄阳、汉口一带游侠,宿娼楼,狎歌妓。某一天夜里,忽然大呼道:“我为什么到这里来?”于是,立即走开了。后来,他到了军队,每天喝酒,贾似道要杀他。杨掞说:“像你这样小气,怎么能让豪杰为国效命?”贾似道姑且放过了他。杨掞大概是奇士一流的人。杨掞参加杜杲军幕,能出奇计,曾帮助他解了安丰之围。

三、巩固边防

曹玮在泰州时,环庆这个地方,属于羌人管辖,是边境百姓的交易市场。没有任何防御,不够安定巩固。曹玮命令羌族人,都搬回故乡居住.不要在这里种地。以后有违反而愿意留下的,就把他的家迁入内地。

然后,曹玮又召募弓箭手,比赛骑射的强弱。胜者给田两顷,到收获时买一匹好马,马必须是最好的。然后官府登记,再给地五十亩。到三四十人以上,设一个指挥官。要害地方筑堡垒。让百姓自已整理土地,做成方田。围绕方田成立马社。有一匹马死了,大家出钱买马。后来又挖掘边壕,要求宽、深各一丈五尺。山势险峻不能挖壕,便利用悬崖,加以修筑防御设施,务使能充分发挥防御作用。这样,使百姓安居乐业,又能够保卫边境。

以后,都以曹玮的作法为榜样。

四、要“抚而不弃”不许卖国!

东汉永初四年(107一113),羌人叛乱,井、凉地区,遭到破环。大将军邓杰,认为军费开支过大,征讨得不偿失。准备放弃凉州,全力守护北边防地。譬如衣服,有破损,还有可缝补的地方。否则两处都无法保障安全。人们都认为正确。

但是,虞诩劝太尉李修,说:“我听说公卿讨论,决定放弃凉州,如果放弃凉州,就等于把京城附近的三辅地区,当成边境,皇家园林暴露在外,而没有屏障。边境距京城,近到不可想象。俗语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西地区,人民壮勇,熟习军事。其余州县,都赶不上。现在羌人所以不敢进攻三辅,其心腹之患,就是后边有凉州存在,凉州的有志之士,能够披坚执锐,奋勇御敌,而无反顾之心,因为他们忠于臣、属于汉的缘故。若放弃这块地方,转移当地百姓,就要产生变异的想法。假如当地的豪杰集聚,席卷东来,虽然有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的,有像姜太公那样韬略的人为将,恐怕也无法抵挡。”

参加讨论的人认为:“放弃这个地方,还有另一个地方在,像衣服漏了洞,还可补上。”虞诩说:“我恐怕将像疽痛扩散一样,将没有极限。所以放弃并非是好计策。”李修说:“那怎么办呢?”虞诩说:“现在凉州不稳定,人心不安,我担心突然发生变故。应让四府九卿,各征召当地一些人氏,当地官员子弟,都授于一些临时差使。外表可以鼓励劝勉,嘉奖他们效力;内部可以加强控制,阻止他们进行不轨活动。”

李修赞赏他的建议。便指示四府,都按虞诩的建议办。于是征召西川的豪杰,授予一般官员职务,任命牧守长吏为郎,以便加以安抚。

对边境,要抚而不弃,以护国门,以定民心。这是十分重要的国策。哪有随便抛弃国土,送给他国之理?

【冯梦龙评曰】

虞诩稳定凉州建议的成功,得力于李修的公正而忠诚;访德维州之议的受阻,在于牛僧儒的私心。不为国家谋划万全之策,而满足于自己的私心,将使后世悔之莫及。这是最大的不忠!放弃河套,陕右便出现了敌情;丢掉西河,甘州便出现危机;放弃了太宁,蓟州就受到威协;丢掉了三岔河,辽东就震动。本朝的往事,使人们寒心。从前单于冒顿,不惜所爱的名马和美女,而必争被占领的千里土地,便得以灭掉东胡,兼并诸王。堂堂中国之大,而无冒顿之雄心伟志,真是恬不知耻!什么原因呢?  凉州的措施,又好在征召当地的豪杰并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刘玄德能安抚两州的策略。嘉靖(1522—1566)年间,东南倭寇骚扰,漕台郑晓奏称:倭寇中有不少,其中确有一些智勇双全,可以发挥作用的人材。他们常因穷困不得已,而甘心参加贼寇,给他们做响导。请求朝廷下令各巡抚官吏,在布衣出身的军民中,每年考查推荐有智勇之士几十人,给予义勇的称呼,每月发放俸米一石。让这些人,无事时,带人搜捕盗贼;有事就领兵杀敌,有功劳就给官做。这样不但中国人,不被倭寇利用,从这里面还可能选出将帅之材。参加倭寇的人,可以召告他们归降。如有才干可用的,一样立功升迁。否则,几年以后,也许会有卢循、孙恩、黄巢、王仙芝之类的人物出现。他们的势力扩大,就难以制止了。我想郑简公(郑晓)的策略,今天正该采用。

(笔者联想到:把中国的许多宝贝土地,拱手让给外国。是真正的卖国贼!)

五、对宜宽不宜严

顾界《海槎余录》说:儋耳七坊黎峒(少数民族地区).山水险恶,其民风俗,擅于弓箭,好战。峒有很多可耕种的土地,税额八百余石。弘治(1488—1505)末年,因税役负担重,土官箧蚺蛇(人名),仗着他勇猛,当了贼寇,多次打败官军。后来,箧蚺蛇中箭死了,余党接受招抚,才平息。

嘉靖初(1522),箧蚺蛇的从侄符崇仁、符文龙争位,两人起兵仇杀,因而煽动黎族各部落,暗中支持他们叛乱,我(顾界)当时被任命到这个地方当官,百姓皱着眉头,讲这件事。我说可以慢慢招抚。不久崇仁、文龙的弟弟相继率领他们的部队来见我,我知这道崇仁、文龙已被捕获下狱,就问他们:“崇仁、文龙为什么不亲自到我这里来?”大家伤心地说:“上司收狱正严。”我说:这是小事,我将把他们保回安生。大家高兴地表示感谢。当地一些人士听到消息后,很害怕,说:把这类人宽容放回,就会鱼肉我们百姓的。我没有回答。后来,检查监狱,放了二百人。州里人都赞赏我宽大为怀。黎族人一见到我,都磕头祝天说:我们之间的冤业应该解除了。

我便调查这些峒的粮食情况,过去未缴粮的,一律不究。黎族人要求通知保主。我告诉他们,事情慢慢来。以前官府每石粮征银八、九钱。我想收他们的心,先申报上司,将该洞峒食,均照京价二钱五分征收,并通告各黎族人,都要亲自送来。借这个机会,我对他们各个加以抚谕,登记上名册。我秘密地调查,掌握了情况,把少数首恶者,押解到省里监狱,他们相继死在牢里。这时,祸患全部消除。后来其他峒黎,听到后,都服从了教化、注册,编入版籍。完成了征粮的任务,州仓有了积存。征收的粮税,作为本州官员的俸禄,地方也很平安。

六、余玠待士以礼

南宋名将余玠在帅府左边,筑“招贤馆”,设备和帅府一样。其时播州有冉琎、冉璞兄弟二人,隐居在少数民族之中。先后戍边的军帅,多次征召,都不应召。这时,却亲自到帅府。余玠早知他们的名声,和他们以礼平等相待。住了几个月,什么也没说。余玢设宴,亲自请他们饮酒。酒喝恰到好处,宾客纷纷各自介绍自己的专长,琎、璞兄弟二人,始终默默不语。余玠说:这是观察我待士的礼仪怎么样吧!第二天又开馆设宴,派人偷偷观察,只见兄弟二人只是盘腿对坐,用白粉画地,画出山川城池的地形,然后起来慢慢走了。

这样又过了十天,兄弟二人才请余玢回避众人,说:“我们深蒙阁下以礼相待,今天想稍有回报。你想离开合州城吧?”余玢不自觉地跳起来,拉着他们的手说:“这正是我的目标呀!但没有找到好地方。”璞、琎兄弟二人回答说:“蜀中的山川形胜之地,没有能赶上钓鱼山的,请把营寨搬到那里。若是用人得当,储够粮食固守,比十万军队还强啊。”

余玢大喜,密报于朝廷。奏请给他们兄弟二人破格授官。终于筑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几座城,都借山为堡垒,棋布星分。于是形成挥臂相接的有利地形布置,四川才得以牢固地守卫。

【冯梦龙评曰】

余玢筑钓鱼山十几座城堡,而使蜀之军事形势,迅得壮大。真是所谓“一劳永逸之策,一费而百省之举啊!” 这是余玠,以礼待士的收获。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佛家故事:僧人子朗祈雨

来源: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梁州(今陕西汉中)遭遇旱灾,众人多方也无效。眼看旱情越来越严重,一个名叫子朗的站出来告诉大家他有祈雨之法。他的方法很特别:找一个能装十石水的大水缸,子朗坐進缸中入定,大家再把水倒入缸中,水要漫过他的头顶才行。子朗就这样在水中打坐了三天后,果然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

当时镇守梁州的是前蜀国国王王建的养子、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宗俦。王宗俦见此神迹,对子朗非常敬重,信徒居士们更是大批量前来拜见子朗。也许是子朗不愿清静修行的环境被干扰,便选择了离去,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后来有位叫令蔼的僧人云游时,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偶然遇见了子朗。俩人交谈起来,令蔼问他求雨的法术,子朗告诉他:在水缸里打坐三天用的是闭气的法术,打坐入定后与龙接触,龙被他的定力神通所制,必然惊动从而天降大雨。本来这种方法在水潭里就可以使用,然而为了安全最好是在水缸里使用。

僧人子朗祈雨时,公开展示了水中打坐三日的神迹,证实了修炼的神奇,也证实了龙这种另外空间生物的存在。现代科学真的是太有限了,不能因为无法证明就否定其存在。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