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星期六

古风悠悠:“物破自有时”(数文)

文:陈志坚 来源:

一、婚姻之事请神灵做主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郭元振,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有才有艺。宰相张嘉贞,想招郭为女婿。元振说:“我知道您门下有五个,不知哪个丑,哪个漂亮,这事不可匆匆忙忙,还等我仔细考虑考虑。”

张嘉贞说:“我的五个女儿都很不错,各有姿色,只是不知哪位能与你匹配?你风骨奇秀,不是一个平常人。我想让五个女儿,各自拿一根丝线,站在帏幔后面,你隔着幔子,从中挑选一根丝线,牵着,那个被牵的女儿,就与你相配。这叫婚姻之事,请神灵在暗中做主。”

郭元振欣然从命。后来,他牵了一根红丝线,得到了张嘉贞的第三个女儿;一见,长得非常出色。这位三女儿,后来果然跟着郭元振,夫妻和睦,富贵显达。

【评点】

人们常有“一线牵”之说。这郭元振还真是牵红线选媳妇呢。婚姻是人生大事,神圣庄重,非同儿戏。

二、“三上功夫”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钱思公,即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父归宋,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使等,谥文僖,后为避讳,称文思。

钱思公,虽然生长于富贵之家,但他嗜好却很少。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对属下官员说:“我平生唯一的爱好是,坐下来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看小说,上厕所还要翻阅小辞(曲等短小的作品),差不多从未离开过书本。”

谢希深也曾说:他与宋公垂,同在史院供职时,见宋公垂每次去厕所,必定都挟本书去,在厕所高声朗诵的声音,远近都能听到。宋公垂就是这样好学。我于是也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大多成于‘三上’,那就是马上、枕上、厕所上。只有这样专注勤奋,才更便于文章的构思。”

【评点】

成就一项事业,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兴趣与勤奋。一个人对自己所干的事毫无兴趣,视为苦差,他自然也就谈不上勤奋,难以取得成功。从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无穷乐趣,并孜孜不倦、争分夺秒地为之劳作,终将有所收获。这正是“三上”给我们的启示。读书写作要有兴趣,要讲勤奋,其他的事情,也概莫能外。

 三、吕蒙正不为物累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吕蒙正,字圣功,宋代河南人,曾任知制诰、参知政事、中书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等职,三度入相,卒谥文穆。

文穆公吕蒙正,为人宽厚,官至宰相,宋太宗十分器重他。有一个朝臣,家里收藏了一面古镜,自称能照两百里远。朝臣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吕,以求得到他的重视。

吕蒙正的弟弟,瞅到机会后,就故作不经意地在哥哥面前提起这事。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他弟弟便不再敢往下说了。

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佩服、赞叹吕蒙正,认为他比唐代的李卫公要贤明得多。没有特别的嗜好,不受外物的牵累,这是的贤人都很难做到的。

【评点】

本篇通过写吕蒙正拒收宝镜一事,来表现他廉洁自律、不受物累的可贵品质,同时又把人物性格展现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吕蒙正的弟弟,提起宝镜一事时,他并没有地把弟弟喝斥一顿,而是针对那宝镜的特点,说了一句“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这明明是拒贿,但表现得较婉转,语言诙谐,柔中带刚,寓庄于谐,人物幽默、宽厚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示,让人觉得可敬可亲,还可笑!

四、两位“酒仙”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石曼卿,即石延年,字曼卿,宋代时的宋城人,真宗时,任大理寺承。石曼卿为人坦荡,是个奇才,在当时很有名气。他身材魁梧,气度不凡,酒量过人。

还有一个人叫刘潜,也是一个胸有大志、性情豪爽的人,与石曼卿是饮酒上的对手。他们听说京城沙行,有个姓王的人,新开了一家酒楼,就前往探访。两人对饮了一整天,互相间一句话也没说。

老板王氏,奇怪他们饮了那么多酒,酒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以为他们是神异之人。老板又送上许多好菜好果,更取来好酒,非常恭谨地招待二人。两人喝酒吃菜,神情自若,傲然不顾。到傍晚,两人都一点没有醉意,相互作揖,随后离开了酒楼。第二天,京城里盛传有两位酒仙,到王氏酒楼饮过酒。

过了好久,人们才知道那两位“酒仙”是石曼卿、刘潜二位。

【评点】

中国中,酒常常是与豪放、激情、侠义等等相联系,与英雄、壮士、诗人等等不可分。本篇就是通过写饮酒,来表现石曼卿、刘潜两人的豪宕不羁、卓异不凡。人物一言未发,但那超尘脱俗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饮酒勿纵狂言浪语,是一种好操守。

五、杨亿戏对寇准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
莱国公寇准,在中书省任职时,和同事取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这是上联,没有人对出下联。

正巧,这时,杨亿来谈事,寇准就请他来对。杨亿顺口就说:“眼中人是面前人。”在座的人,都认为他对的下联,很工巧,又很有趣!

【评点】

古代的官吏,大多也是文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怡情悦性。他们把聪明才智,常常用在互相咏诗联句、对对子……这些事上。

这则小品,虽说不上有什么深意,但很有情趣。生活中需要有张有弛,阅读的东西,也当深沉的与轻松的,兼而有之。

六、“物破自有时”

宋代彭乘《墨客挥犀》记载:    韩魏公任并州知州时,有中表兄弟,献上一只玉盏,说是耕田的人从旧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没有一丁点斑点,真正的绝世宝物。

韩魏公用百两金子答谢表兄弟,格外珍视那只玉盏。他打开好酒,请来漕使显官,特地设置一桌酒宴,在桌上铺上绣衣,然后把那只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酒,遍劝来客。

过了片刻,有个差役走过,不小心碰到桌子,玉盏给摔碎了。在坐的客人,无不惊愕。那个差役,赶紧伏在地上,等候发落。

韩魏公神色不动,笑着对客人说:“东西要破,也是自有时候。(原文:物破自有时)”他又对差役说:“玉盏是你不小心打碎的,你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韩魏公就是这样度量宽宏。
【评点】

我国古代的《训俗遗规》中,有这么两句话:“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韩魏公待人正是这样。 当差役不小心把珍贵的玉盏,摔碎了时,他不仅没有恼怒、责骂,而是从差役的过失中,看到“无过”(不是故意的)。

本文在写玉盏破碎之前,对玉盏的珍贵,韩魏公对它的珍爱,都作了充分的描述。正因为这玉盏是稀世之宝,也正因为韩魏公对它异常珍惜,所以韩魏公最后对差役的宽容和谅解,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一件具体的事,平平常常、入情入理的几句话,就使韩魏公心地宽厚、气度宽宏的心性,充分体现出来了。

另外,一物之破,尚自有时。那么一朝代之亡,亦必有时。而一人之死,也一定有神明的安排。三者一理,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七、狄青用兵

宋代王铨《默记》记载:狄青:字汉臣,宋汾州西河人。北宋名将,官至枢密使。

狄青很会用兵,足智多谋,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他率兵出师讨伐侬智高,准备出发之前,在琼林苑,设宴犒劳士卒,将士们全都在坐。

行过酒以后,狄青自己起身走了一圈,然后说:“儿郎们如果肯跟随我狄青的,你们就跟我同去。如果有要侍养的,或者家人幼小的,或者害怕不愿去的,便请在这里,自己说出来,都可得到照顾。若大军出发之后,敢有退避的,我就只有以剑相待了。”

于是,三军将士,都感泣自励;到了五岭之外,没有一个人怠惰的。

【评点】

据史书记载,皇祜五年(1053),宋朝以狄青为宣抚使,与安抚使余靖、孔沔,统兵三万余人,破侬智高于邕州。这则笔记,就是写狄青率兵出发前的情况。它主要是通过狄青的一段话,来表现他的仁厚慈爱,果断严肃,治军有方。

八、择丑妇

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记载:
黄承彦,蜀汉襄阳人,性情爽直、开朗,是沔南一带的名士。他对诸葛亮说:“听说您在挑选媳妇,我有个丑女儿,长得黄头黑脸,但很有才华,足以与您相配。”

诸葛亮答应,就娶黄家女子为妻。

黄承彦便用车,把女儿送给了诸葛亮。

当时的人把这事作为笑话,谈论取乐。四周乡村,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评点】

聪明绝顶、智谋无双的诸葛亮,却偏偏娶了一个不仅不漂亮,反而很丑的女子为妻。这事儿流传了千百年,是真是假,已无从可考。古往今来,仅以色貌取人,而自食苦果者,实在太多了。看来,在一个人德、才、貌不能兼美时,取哪一点,实在值得慎重考虑。


from 气功

2019年8月16日星期五

酌古鉴今:明神宗求雨霖沛 谢颂龙王(数文)

文: 杜仲 来源:

一、以诗劝友悯穷人

杜甫一生,始终关怀着普通民众的疾苦,憎恶权贵与官府的横征暴敛。纪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他离开成都,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第二年搬进瀼西草堂。他的院子内,有许多枣树,枣树到秋天,结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又香又脆。他的院子,并没修建围墙篱笆。那时,邻家有位寡妇,常拿着竹竿来打枣,由于害怕别人看见,还神色惊慌地东瞅西望。其实,杜甫早看见了,见她衣服破旧、面色灰黄,心中非常同情,便走去和她打招呼。寡妇害怕又羞愧,忙要逃走。杜甫劝止,并亲切地和她交谈,了解她家中情况。得知她丈夫死于征战,家中也因官府征税征粮,而无过夜之米,杜甫对她更增加了同情之心。便叫她随时可来打枣吃,不必顾忌!

后来杜甫因故搬到另一村子“东屯”去住了。这个草堂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这吴郎一来,便在周围建篱笆,不让邻人来打扰了。那寡妇不能打枣,饥肠难耐,只好跑到东屯,找杜甫诉苦。杜甫想到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想到寡妇一家的痛楚,遂即写了一首《又呈吴郎》的七律诗。因杜甫过去给吴郎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简”是书简,对晚辈而言。此次为表尊重,改为“呈”,立即写诗如下: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意思是说:寡妇无儿无女,因家贫困,才来扑枣,为防别人看见,还左顾右盼,我们应善待她才是。她害怕远来的这儿的主人是不必要的,可是加篱笆防她进来,也未免过于认真了。由于官府征敛,她已“贫到骨”了,丈夫又战死了,这样的人还不值得同情吗?

吴郎的态度如何?笔者难以知道,但愿他能听从杜甫老人的劝导。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看出杜甫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使我们看到了以诗代简的一种写作式样。

二、明神宗求雨霖沛,谢颂

明神宗朱翊钧(纪元1563年— 1620年),穆宗的第三子。十岁即位,由辅政,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危机,有所缓和。在万历十三年(纪元1585年)春夏季,长期不雨,麦稼焦枯。这年五月,神宗亲往画眉山求雨,不久,大雨丰沛,郊野霖足,农人欢欣!神宗拨内库金钱,修葺龙王庙,并写了一首四言诗,刻在碑上:
“於赫龙王!不显其光;上下帝旁,嘘翕无方。为雷为霆,为云为雨;有开必先,靡求不与。我求伊何?黍稷稻梁;尔与伊何?千仓万箱。眉山之下,龙王之宇;迄用康年,谷我士女。”

据原诗序中记载:画眉山龙王庙,在都城西郊,旁边有泉潭,相传是龙住的地方,所以才修了这座龙王庙。成化年间,明宪宗曾在此祈雨应验,就重修了这座庙,并立碑。万历十三年又遇大旱,神宗郊法前人,前往求雨,也应验了。他写这首诗,来感谢龙王。由此诗可见:贵为人中之龙的天子,在大旱面前,也不得不向“为云为雨”的龙王,虔诚祈祷,低头叩拜。并果获甘霖透雨,确有神灵!

神宗在位前期,张居正主持朝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和边防,清丈全国土地,并任用潘季驯总理河漕,国势渐强。写这首诗时,张居正已死。但申时正,潘季驯、戚继光、海瑞等获任用,神宗亲政不久,对治理还比较认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民生的关心。诗用四言体,比较古朴,适合于碑铭,化用中的句子,增加了诗的古雅韵味。

三、豆子已哭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一千七百多年前,豆子大哭了一场。那哭声,最初曾经感动过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刘义庆,并在他撰写的《世说新语》里,凝成了这样的文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之所以“深有惭色”,缘于他人性的重新发现。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当他发现胞弟曹植,在兄弟中表现得最有才能,且父亲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想立他为太子,继承王位时,便充满了敌意。幸好曹操听信了谗言,觉得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饬,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动摇了对他的信任,最终让曹丕做了继承人,曹丕才稍稍收敛了一些猜忌。然而,疑心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很快会生根,发芽。

曹丕即位后,唯恐曹植渐次养成势力,威胁自己的金座,便对曹植加紧了监视,并不断地施加迫害。先是剪除了对曹植一向忠心不移的丁仪和丁翼,继之,又令诸侯离开京城,加强了对曹植的禁锢,并诬他为“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请有关官吏治罪。幸得母亲卞太后的袒护,才幸免于难,只是将曹植由临淄侯,贬为安公侯,又改为鄄城侯。太后的调和,暂时保全了曹植的性命,却难以保全曹植的安然。

战功赫赫的任城王曹彰,被(曹丕)毒死的消息传来,曹植心中戚戚,时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

你死我活的争斗,在曹操死后,激化起来。曹丕以曹植不来奔丧,且醉酒侮辱使者为借口,派人把他抓到了洛阳问罪。无“罪”可“问”,便以“兄弟”为题,限他在殿内走七步,做成一首诗,否则立时斩首。曹植一向才思敏捷,曾受命作《铜雀台赋》,援笔立成。此时,他仿佛听到了豆子在火热的锅里,一阵紧似一阵的哭泣声,看到了豆茎在锅下残酷的模样。《七步诗》就这样酝酿成熟了,立即吟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应该说,这首诗是富有想象的,既形象饱满,又留下了未定点;语言也质朴,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沈德潜在《源》里,曾评价说:“至性语,贵在质朴”,可谓精辟。尽管有人说,这首诗除了比喻巧妙,写得并不精致——大凡情感过激的诗,很少有写得精致的,但其真切、透彻、淋漓尽致,却无可否认。

豆子的哭声是撼人心魄的。豆子已经哭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from 气功

砖刻神仙显神迹 房建千里送玉簪

文:渐明 来源:

我们看到的砖刻或石雕的一些神像,认为是没有生命的。可是在另外空间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神的存在。

有个叫房建的人要从衡山去。有个对房建说:“我曾经客居在南海,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当时有个寺官叫李侯的做南海护军。李侯把玉簪送给我,我把这玉簪转赠给你。”房建得到玉簪非常高兴,于是就去了南海。这年的秋天,房建到了南海。一天,房建独自游览开元观。观的北边长廊,有雕刻形状的两个砖雕。东侧的是左玄真人。与在衡山所遇到的那个道士一模一样。房建惊奇惊叹了许久。看到左玄的帽子,簪已经没有了。当时有在观里居住的道士几人在那里,房建就把把衡山的事对他们说了,并把玉簪拿出来给他们看。道士们惊奇地说:“往年有寺官李侯,在南海做护军,曾拿两支玉簪装饰左右真人,到现在快要十年了。那左玄的玉簪,丢失了也快十年了。现在你所获得的玉簪果然是那个。”房建于是把玉簪归还给道士了。(出自《》)

很多人喜欢一些雕刻,特别是一些不好的东西(非常丑恶形象的)。认为很好玩。其实背后也同样会有不好的东西存在,会伤害到自己。只是自己意识不到或作用不明显罢了。我们电视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from 气功

文苑流芳:去贤用邪 致丧身亡国

文: 严谨 整理 来源:

【原文】

)杜乔谏曰:“古之明君,皆以用贤、赏罚为务。失国之主,其朝岂无贞干之臣,典诰之篇哉?患得贤不用其谋,韬书不施其教,闻善不信其义,听谗不审其理也。

陛下自藩臣即位,天人属心,不急忠贤之礼,而先左右之封,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

夫有功不赏,为善失所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苟遂斯道,岂伊伤政为乱而已,丧国,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 桓帝建和元年》

【说明】

东汉,大鸿胪(官职名)杜乔,为人正直,不事贵宠梁冀。梁冀因为是梁皇后的哥哥,而被封为大。纪元146年,汉质帝即位,年少而聪慧,只因朝会时,目视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下毒时,被太尉李固看到,梁冀就奏明太后,罢免了李固的太尉职务。(东汉)桓帝即位后,杜乔就对皇上进谏了上面的这段话。皇上接到谏书,看都不看。纪元167年,荒淫昏聩的桓帝,突然暴病而亡。

【注释】

贞干诰——指《尚书》中所讲的《尧典》、《禹谟》、《汤诰》、《伊训》诸篇明世达理之文。
韬书——韬略之书,治理和军队的策略。
藩臣——在地方掌管重大兵权的大臣。
微孽——卑贱、罪孽。
绂——大臣朝服腰间系印章和玉佩的带子。根据它的模样,可区分出官爵等级。
资斧——诛戮,征伐。
伊——句中语气词。

【今译】

杜乔进谏说:“的圣明君王,都把任用贤人和奖赏处罚,当做重要政务。失去国家的君主,其朝中怎么会没有忠贞精干之臣和《尧典》、《汤诰》那样的明世达理之文呢? 祸患的出现,就在于得到贤人,而不用其谋。韬略之书再好,也不接受其指教。听到善言,不相信其中的仁义;听到谗言,不审察其中的道理。陛下从王侯大臣即皇帝位。是上天和百姓的心愿。然而,却不急于礼贤、用良,而首先对左右亲近之人,进行封赏;贵戚梁氏(梁冀)一门,与宦官卑贱罪孽之人,都可以无功受爵,瓜分功劳之臣的封地,其行为不法,且流毒泛滥,岂能用言辞表明!有功者不赏,会使善良失去希望;奸邪者不罚,会使邪恶肆意逞凶。造成的后果是:设置而奸人不畏,分封赐爵而事无劝勉。如果这样下去,岂只是伤政、混乱而已?去贤用邪,赏罚失义,必致丧身亡国呀!能不慎重对待吗?”

(据《资治通鉴精华》)


from 气功

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都跑不出月下老人的安排

传统社会的婚姻大多是之命、媒妁之言,现代社会讲自由。无论姻缘的表现形式如何,有人说这世间的夫妻之缘,是将一根红线系在了他们身上所致,也就是姻缘天定。

郑还古梦姻缘

唐文宗时的太学博士郑还古,与刑部刘公的女儿订了亲,并且婚期都已经选定好了。一天夜晚,郑还古与道士寇璋住在昭应县。晚间睡觉的时候,郑还古梦见坐车经过三座小桥,来到了庙后面的一户人家,他和一个姑娘正举行结婚仪式,主持人姓房。

郑还古惊醒后将梦中的情节详细地讲给寇璋听,并拿出纸笔,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寇璋说:“要结婚的时候偶然做这样的梦,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郑还古妻子刘氏后来离世,过了几年之后,他又娶了东洛的李氏,与李氏的婚礼是在昭应县城庙后面的一户宅院举行,那天郑还古正是路过了三座桥,房屋的主人姓韩。

当时房直温担任东洛少尹,他是李氏家里的老朋友,宴席仪式等都由房直温主持。郑还古这时才明白了,当年所做的一梦就是预示着今天的婚姻,他将这件事讲给大家听,客人们没有不感叹的。

朱显姻缘失而复得

射洪簿朱显要娶郫县令杜集的女儿杜氏,二人已经订婚了。前蜀高祖王建那时自立为皇帝,杜氏被挑选入前蜀宫中。后来王衍双归顺了朝廷。这时朱显到彭州做官,请求大家帮忙寻找配偶操办终身大事,经人撮合娶了王氏的孙女,婚后,朱显知道她原来也曾做过宫女。

朱显就对她说:“我当初想要娶杜氏,还记得在订婚书上写了,惭愧南阮之贫(家境贫寒之意),怎么担当起女婿的名义和责任呢?”王氏的孙女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就是杜氏,王氏是我后来的姓氏,我从宫中出来后,无处可去,是王氏收留了我。”朱显悲喜交加,夫妻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侯继图书叶姻缘

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门第,整天的手不离书卷,口中不停地吟诗。他经常前往成都大慈寺观光,某年秋风四起的季节,温文尔雅的侯继图登上大慈寺楼台,倚着栏杆观赏秋景。忽然有一片树叶飘落下来,上面题着一首诗:“试翠敛双蛾,为郁心中事。搦管下庭秋,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向秋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负心人,尽解相思死。”

侯继图将这片树叶放到箱子里收藏了起来。五六年以后,他和成都大家闺秀任氏。一天侯继图吟咏树叶上的诗,任氏听后说:“这是书叶诗,当初是我在左绵(今绵阳)写的,你怎么知道的呢?”侯继图听罢也很惊讶,让妻子当场默写全诗,结果和他保存的树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须契合“天地之道”,结婚时要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让天地神明作证,敬如宾,恩待对方,百年和好。如有背弃,将受到神明的惩罚与道义的谴责。

转自明慧网,事据:
唐·卢肇:《逸史》
宋·李昉:《太平广记


from 气功

浅说“大同”

文:紫莱 来源:正见网

《正见周刊》第843期,《五行与中华历史》一文中讲道: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为神本时代;神本时代的显著特征为五行相生、人神同在,而一场大洪水终结了神本时代,五行相克了。

这篇文章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因为所说的“大道之行也”的大同之世,正是尧舜以上的、大洪水之前的世代。《礼记》第九篇〈礼运〉中记载,孔子曾喟然而叹道:“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孔子感叹自己未能看到尧舜以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力“不必为己”的大同之世;也未能看到禹、汤、文、武、成王、“三代之英”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义以为纪”的小康之治。〈礼运〉大约成篇于战国时期,人们对人神同在的神本时代,也许缺乏切身体会,所以只能留下简短的记载。但毕竟,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志向,彰显了淑世新民的理想与使命感。

到民国时期,人们多从儒家义理角度理解“大同”。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意思是说,不用学习而自会的,是天然的良能;不用思虑而自知的,是天然的良知。“孩”古文“咳”,小儿笑也。“提”,持抱也。没有一个孩提之童不爱他的父母,等到年纪稍大些,没有不敬他的兄长。朱熹曰:“言亲亲敬长,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所以为仁义也。”这没有别的原因,全世界的人都具有仁义善良的本性。所以孟子言仁义不假外求,亲亲敬长,皆良知良能,达之天下,无不同也,正是从“人性本善”的角度理解“大同”。

儒家的“为学”,不同于现代人的知识之学,而是探讨成为圣贤的“德性之学”。濂溪先生(周敦颐)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希翼效法天道,贤人希翼成为圣人,士人希翼成为贤人。《黄帝内经》中也记载,在神本时代,贤人、圣人之上,还有智人、神人;神人和智人,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儒家并非始于孔子,孔子乃儒家之集大成者。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己,谓真诚地尽己之仁;推己,谓推己及人。孔子把“推己及人”的恕道看成是可以终身行之的德行。明道先生(程颢)也说,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为修己之德,以合于天德;一为“振民育德”,即在民德败坏时,化育百姓,使其更改故习,振作自新,日新又新。所谓“‘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事惟有此二者,余无他焉。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既修己,又善群。由“为己”推及到“为他”,推及到“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甚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或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自己所本有的灵明德性,使其不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从而复归于初。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旧染之污而自新;并且“择善固执”,德性厚重不迁,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大学》由修己明明德的“独善己身”者,推及到亲民、新民、振民而“兼善天下”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蓋因“人皆可以为尧舜。”体现了儒家“人性本善”的基本理念,以及对神本时代大同之世的向往。

在民国时期,有研究《易经》的学者,从《易经》“大有”卦与“同人”卦的角度理解“大同”。同人(離下乾上),与人相和同,不与人争的意思,由離、乾两卦组成。離为火,为明;乾为天,为健。朗朗青天在上,而火性亦往上,应乎刚健、无私之天德。引申为君子内怀文明之德,明理无私,所以能“通天下之志”。文明则能燭理,所以能昌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所以能全尽大同之道。大有(乾下離上),盛大丰有、所有至大的意思。乾为朗朗青天,離为光明白日,白日在青天之上,所处既高,其明远照。引申为君子行事刚健而文明,于恶则遏之使复归于善,于善则扬之使能止于至善,从而“顺天休命”。

在与《易经》密切相关的预言文化中,也不难看到人们对“复归于大同”的期盼。比如,《马前课》第十三课曰:“贤不遗野 天下一家 无名无德 光耀中华”。《推背图》第五十九象,讖曰:“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颂曰:“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籤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西南北尽和睦”。一些批注本注释为“大道兴”、“圣人传法”、“天下大同”。当然大法修炼者知道,这大概是法正人间以后的事,所以不必多言。康有为亦作《大同书》,谭嗣同亦讲康有为的“大同之教”。康有为为什么作《大同书》呢?《论语》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十年为一世,百世则三千也。)“孔子预知三千年后,必有圣人復作,发挥大同之新教者。”“康有为蓋以此圣人自居”,作《大同书》,以“发挥大同之新教”。既然康有为是为了“兼济天下”,所以也勿需多言。

综上所述,传统大同之世,处于五行相生、人神同在的神本时代。神本时代终结之后,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人们也是从“人性本善”的义理角度去理解“大同”;虽未能达至“大同之真义”,而心灵深处实向往之。但是,由于中共邪党对传统文化的系统破坏,人们误将“天下大同”等同于,以唯物论、无神论为基础的,反天、反地、反人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诚如《解体党文化》一书所言:“在党文化中一些看似简单的观念、语言和行为方式背后都有各种谎言、逻辑陷阱、似是而非的价值标准等因素的支撑。”“因此彻底破除党文化,需要系统的论述、剖析和反思。”《解体党文化》一书正是在帮助人们,在面对中共邪党各种党文化现象时,如何去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从而能够“回归正常思维,真正做自己心灵和思想的主人。”

参考书目:
《解体党文化》(大纪元编辑部)
《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印书馆)
《孟子今注今译》(台湾
《大学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
《近思録通解》(台湾商务印书馆)
《易传通解》(台湾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正中书局)
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


from 气功

人间诗人天上仙 游遍神州山与水

文:心缘 来源: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形式,很多的人文武士,都是信佛信道之人。更有很多都是谪仙转世。

玄真子姓张,名志和,会稽山阴人。他博学多才,写一手好文章,考中了进士。善于书画,喝三斗酒也不醉。他守本性养真气,躺在雪地上不冷,跳到水里去不沾水。天下的山水,他全都游览过。

鲁国公颜真卿是他的。颜真卿在湖州任刺史时,张志和作《渔父》词,:“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画《景天》词的词意,花鸟鱼虫,山水景象,笔法奇绝。颜真卿和客人们传着玩赏,赞不绝口。

后来颜真卿东游平望驿,与张志和喝酒喝到酣畅时,张志和作水上游戏,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独自坐在上面饮笑吟唱。有云鹤跟随在他的头顶上。颜真卿等在岸上观看的人们无不惊异。没多久,张志和在水上挥手,向颜真卿表示谢意,然后便上升飞去。(出自《续仙传》)

很多人都知道张志和是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脍炙人口。由于无神论的影响,今天的人很少看到张志和神通大显的一面。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过张志和的盛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再次看到更多的白日飞升的盛景。因为今天的中国就一个人神同在的社会。


from 气功

2019年8月14日星期三

历史故事系列之韩信篇(二十二) 夺人气势心理战 三万破魏十三万

历史故事系列之韩信篇(二十二) 夺人气势心理战 三万破魏十三万

上一集朋友问:“真是象史书说的「木罂偷渡」?让坐着大木桶渡河?”
我摇摇头,反问:“那都是文人的想像——那能稳当麽?”

朋友疑惑了,问“那是咋回事?”
我说:“主要是砍树,紮木筏子,但是砍树太慢,就在当地把老百姓的屋门板、木桶等等,都徵集买来了,一起困在木筏子上,增加浮力,确实用了不少木桶,当时叫木罂,所以,讹传成了用木罂渡河。”

朋友恍然大悟,我继续道:
“偷渡之後,直取西魏的实际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为魏国都城的守兵都被徵集到临晋渡口去了,所以,这一万奇兵,一下就攻占了安邑。

临晋前线的魏王魏豹一听,吓坏了,军心大乱,仓促回军夺城。曹参在正面截杀,灌婴率两万人渡河追击,两面夹攻,大破十三万魏军。”

朋友问:
“三万人敢夹击西魏军十三万人,韩信真够勇的啊!”
“是啊,”我说,“韩信带兵打仗,有秘密啊……”

韩信练兵的秘密?可是从来没有记录,你给好好讲讲吧。上对韩信练兵,好像只留下「韩信点兵」的故事,现在成了一道数学智力题……”

我说:
“韩信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前面讲过的暗渡陈仓、定三秦、灌废丘、降洛阳、困朝歌、围京索,後面的背水一战、拔旗易帜、水淹龙且、垓下包围、四面楚歌,都是这样,敌人军心大乱,就没战斗力了,他再出击,必然全胜。如果敌人军心不乱,即使敌军不精、不强,人那麽多,士气也盛,还是没法打的。所以他要先打掉对方的士气。

“这次打西魏国,就是用调兵来迷惑对方,然後突然掉头反击,吸引敌军主力,再背後奇袭敌国空虚的都城,让对方军心大乱,再一举成功。魏王豹逃走,被曹参活捉,西魏国望风而降,基本没打就平定了魏地。这是韩信以最少的兵力,最小的杀伤,最短时间取得的完胜,堪称经典!”

朋友叹道:
“可惜啊!这麽精彩的调兵战术,在史书上都没记,还是为了掩盖韩信的才能吧?”
我说:“是啊,史书只是提了一下韩信的「临晋设疑,夏阳偷渡」主要战功和封赏都记给曹参了。

“此时是汉二年的秋九月,韩信收编了西魏败军,改西魏国为河东郡。手下人马壮大到十五万。刘邦想不到韩信这麽快就建功,派人调走了韩信的全部兵卒,连魏王豹也带走了,把萧何新征来的三万新兵交给韩信,让他北伐代、赵、燕三国。”

朋友说:
“韩信真是奇迹啊,新兵到韩信手里,就打胜仗,就成了精兵,就被刘邦调走,在刘邦手下就打败仗。”

我说:
“韩信的练兵,不同於历史上任何将官。过去战场交锋,没有评书说的那麽热闹,武将大战三百回合,那都是文人的想像。现在有些学者也知道,在古代,武将交锋,几个回合,胜负立判,而且力气很重要。过去武将,武艺是自己看家的本事,都不外传的,士兵会的只是习练基本的拼杀、防守动作而已。韩信学的武艺是他师父交给他的,都是战场上最实用的,他把自己的本事,那些最实用的巧招,倾囊传授,毫无保留地都教给了士兵。他先教会几十个学得快、悟性好的,然後让他们当教官去教给全军。这种意义上说,韩信的军营是中国最早的「武术学校」。

那些「四两拨千斤」的巧招,是战场上士兵活命的最大保障。这是韩信兵卒战斗力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士兵因此也非常爱戴他。

“韩信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每天深入军营,轮流和士兵们一个灶台,问寒问暖,爱兵如子,士兵非常感动,战场上甘心为他卖命,这是他的军队能打的根本原因。士兵听号令,舍死忘生——没有这个,他三万新兵不可能在井陉吃掉赵国二十万精兵。

“再加上巧妙的战术,指挥得当,总是先用战击溃对方,所以史书中刘邦也说韩信‘「战必胜,攻必取」,都是完胜。”

朋友问:
“史书上没记载韩信有什麽嫡系大将?”
敬请期待下一集

後记
本视频内容根据古金的着作《遥视历史问天机》韩信篇编辑而成, 作者尝试用特殊的办法选一些精彩的历史篇章做一下还原
, 展现当时的真实场景
本视频将随着作者穿越历史的迷雾
在作者重放的那些精彩往事的过程中
去领略那些历史留给我们的启迪和感悟吧

来源:真相传媒


from 气功

来自心灵深处和生命深处的真正的平和之美

来自心灵深处和生命深处的真正的平和之美

平和是做人的美德 ,也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能屈能伸,宽容待人;表面平凡,实则内涵深厚,就像平静的海面,即便海底波澜壮阔,但是表面依然波平如镜。

平和的人真诚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做人磊落,做事襟怀坦荡,其心,天青日白,其才,玉韫珠藏。展现出的是『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谦谦君子气度。

平和既是做人的修养,又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对於变故和莫名强加的侮辱『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超脱於个人情感、利益之外时,智慧往往能够源源不断,处事才可应对自如。

平和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相宜,常为他人着想,小节也不马虎,把握的是一个『度』字,掌握的是一个火候。

如果说《菜根谭》中的『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修为中的淡定、从容、超然、平和。那麽在当今世界上有一群『真、善、忍』的修炼人和践行者,他们在二十多年的修炼中,在二十年的中以大善大忍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大平和,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东方人、有,对於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们信仰上和身心上的侮辱和诽谤,他们没有『匹夫见辱、拔剑相斗』,而是冷静做人,理智处事,身在红尘中,心在俗世外,以一种大善大忍的胸怀不懈的讲清、唤醒世人的良知,呼唤人间的正义,他们就像一股浊世的清流,润物细无声的善化着周围的环境,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美好、光明和希望,和他们在一起身心愉悦,智慧增长,和他们在一起一定能够感受到来自深处和生命深处的真正的平和之美。

来源:真相传媒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世上一切行为中“忍”字极高!(数文)

文:秦自省 来源:

一、肉腰刀

盛唐时期,妒贤嫉能,不协群议,每当与皇帝对答时,常诬陷别人。大家都称李林甫为“肉腰刀”。

又有人说,李林甫经常用甜言蜜语,引诱别人犯错误,然后到皇帝面前告状。当时人都说,李林甫的话,说得像蜜一样甜。朝廷大臣互相说道:“李公虽然脸上有笑容,但肚子里却铸了一把剑。”人们日益憎恨他,大家都是异口同声讲他是邪佞。

(据《开元天宝遗事》)

二、富窟

王元宝,是盛唐时期都城里的豪富。他把金银堆积起来,建成房屋,用红色的泥土涂墙。他在宅院中,建起一间“礼贤堂”,用沉檀木做栏杆,用似玉的石头铺地面,用带有锦纹的石头,做柱子的基石,又用铜钱串联钱币,铺在后园的花径中,取它泥雨不滑的优点。他从四面八方,迎接来贤厚善良的宾客,不分贵贱,让他们在这里,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舒服。所以,当时人把王家称做“富窟”。

(据《开元天宝遗事》)

三、扫雪迎宾

(接上文二、)唐代巨富王元宝,每到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就派仆人,从自己宅第所在里巷的巷口起,扫雪,扫出一条路来,自己亲自站在巷口,迎接前来造访的宾客。他还在自己家中,备办酒席宴客,举行“暖寒”(使寒士得到温暖)的集会。

(据《开元天宝遗事》)

四、世上一切行为中“忍”字极高!

盛唐时,光禄卿王守和,从不和别人争斗。曾大写一个“忍”字,至于屋中帘幕一类,都用线绣上、或画上这个字。

听到他的姓名和处事态度后,特地召见他,问道:“您的名字叫守和,已让人知道是不争了,又好写‘忍’字,更能看出您的深意。”

他回答道:“我听说,过于坚硬,就一定会折断。世上一切行为中,‘忍’字最高。”

唐明皇大加赞扬道:“好!”并且赐给他锦帛,以示表扬。

(据《开元天宝遗事》)

五、王勃打腹稿

初唐诗人王勃,每当要撰写重要文章时,总是先磨好几升墨汁,自己用被子蒙着脸,睡觉。

睡醒后,拿过笔来,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当时的人们,都说:王勃这是在打“腹稿”,先做到胸有成竹,以便起床后,提笔一挥而就。

(据《

六、蝇虎布阵

唐代有一位隐士叫王固,拜访于颅(人名),受到慢待。于是改去拜访判官曾叔政。曾叔政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

王固说:“我听说于相公(于颅)好奇,所以不远千里来拜访他,但纯实在令我失望!我有一艺,十分新奇。现在我要回去了,蒙您厚待,特为您表演一番。”

于是,王固来到曾叔政的住所。王固从怀中取出一根和一个小鼓,只有数寸大小,过了一会儿,把竹子塞,去掉,用一小棍,敲打小鼓,个个竹筒中,就有灰蜘蛛几十个,从里面出来,蜘蛛排成两队,就好像是对阵似的,每当击鼓时,蜘蛛就随着鼓声变化成阵,进退俯仰,比人做得都好。变化的阵势达到几十种之多。又击一种鼓声,蜘蛛全都钻入竹筒。

曾叔政观看后,觉得十分新奇,到处讲述,赞叹。人们都讲于相公(于颅)为人吝啬刻薄,以致失掉了朋友和观赏新奇的机会。

(据《酉阳杂俎》)

七、吕元膺守口如瓶

吕元膺任东都留守(官职名)时,有位隐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来了很多公文,吕元膺只好拿起笔批阅公文,那位棋友,以为吕公一定不会注意棋局了,便偷偷地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战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到他挪动棋子了,但他自己还不知道。

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

家庭内外的人,都不知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他五匹帛。

过了十年左右,吕元膺病危,这才把子侄们都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人活在世上,要有所选择。我任东都留守时,曾借故辞退一位棋友。当时他挪动了一个棋子,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他的这种用心,很自私、隐蔽、可怕。当时我如果立即说破,怕他难为情。如果始终不说,又怕你们不知道我当年到底为什么要把他辞掉。所以现在才讲。”说完,他就闭上眼睛,咽了气。

(据《玉泉子》)“

八、焚僧集军资

李抱真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时,军费匮乏,想不出好办法。当时潞州有一位老,修行高洁,州里人都非常敬服。

李抱真找到老和尚,同他商量说:“能不能借重一下师傅,为军中筹集点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和尚满口答应,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李抱真讲出了个歪点子:请老和尚声言要在蹴鞠场(地名)举火自焚,李抱真事先在焚身处,挖好地道,等到点火后,让老和尚再从地道里钻出来。老和尚认为这个办法好,很高兴地同意了。

李抱真事先贴出和尚要自焚的布告,并在蹴鞠场堆上柴草,灌上酥油,做了七天道场,昼夜灯火、香烟不断,并暗暗让人挖好地道,亲自领着老和尚去钻了一次地道,好让他放心。

到了自焚那一天,老和尚端坐在柴草堆上,当众说法,李抱真率领僚属,顶礼膜拜,各自把自己的俸禄钱,施舍给主祭者,摆放在柴草堆旁。

全州士女,在他的带动下,施舍的钱财,以亿万计。李抱真指使人偷偷地堵塞了地道的入口,道场做完,钱财收得也差不多了,即命点火,并击钟念佛。那个老和尚,顷刻之间,与柴草俱化为灰烬。李抱真立即将人们施舍的亿万钱财,用车载入军中仓库。

有一位,在老和尚被焚的地方,找到了几十粒舍利子,说:这位老和尚巳经修行得成正果,升天而去。便为他建了一座小塔,将那几十粒舍利子,贮存其中。老和尚还托梦给几位弟子,讲自己已然升天,并鼓励他们继续修行为要。

(据《玉泉子》)


from 气功

2019年8月13日星期二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对、医药行业的称谓,或是对医术高明者的美称。在传统文化中,医家行医开业则往往以“悬壶之喜”为贺,民间也有不少行医者在诊室悬挂葫芦当作行医的标志。

“悬壶济世”的典故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修炼故事,其内涵也不只是与行医济世有关,它反映了对于“天”的认识和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悬壶济世”的故事说起来也非常有意思,对于习惯于现代科学思维的人来说,亦能为其提供另一种认知大千世界与茫茫宇宙的版本方式。

壶有洞天

释迦牟尼佛曾讲一粒沙子里面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一粒小小的沙子里就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都象地球一样,有天有地、有山川河流、还有象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的生命、万事万物。

小小的沙子里就有如此丰富的世界,那一只具有一定容量的葫芦里会有什么呢?来看看古代有道术的人是如何展现壶中玄妙的吧。

汉代有一个叫壶公的人,关于他的身份有多种说法,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施存,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引《三洞珠囊》说他叫谢元,历阳人(今安徽和县),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中说壶公号俘胡先生。关于他悬壶济世的故事,在东晋葛洪的《传》、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壶公在汝南一带行医,常常背着一只葫芦从远方来到集市上行医,集市上的人都不认识他是谁。他行医主要是卖他那只葫芦里的药,从不允许还价,但药到病除。他卖药的时候还对患者说:吃了这个药,一定要吐出某个东西来,然后到哪一天病就好了。人们回去按照他说的做,果然一一应验。

因此一传十,十传百,壶公的生意特别好,每天能收入很多钱。壶公将卖药获得的钱,留下少数后,绝大部份都接济给集市上穷困饥冻者。壶公把他的那个葫芦悬挂在人的屋檐底下,太阳落山后,药卖完了,壶空了,壶公跳进壶里就看不见了。

当时有一个管理集市的小官吏叫,他在楼上将集市上壶公卖药和跳进壶里的情景看得一清二楚,就知道壶公不是一般的人,定是个修道有素的人。

大都本性纯良,敬天向道,费长房就有心认壶公为师学道。于是费长房每天不辞辛劳地给壶公打扫座位前的地面,供给他吃喝,壶公倒也不拒绝,全接受了。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费长房依然天天毕恭毕敬,不敢怠慢,也从不提什么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壶公开口说话了:“今天晚上等没有人时,你再到我这儿来吧。”到了晚上,费长房依约前来。壶公对费长房说:“我要跳进葫芦里去了,你敢来吗?你要想进来,跟着跳进去即可。”费长房就按照壶公说的,跟着他一头跳到葫芦里去了。

等到费长房一跳进去后,发现外面看起来小小的葫芦,里面竟象世外桃源一样,只见到层层叠叠的楼台亭阁,朱栏画栋。楼阁后面还有缤纷的桥和七彩的虹,简直是神仙世界了,别有洞天。壶公告诉费长房说:“我原本就是天上神仙,只因为处理公事不勤快才被贬至人间。你是个根基不错的人,你才能遇到我,看到这一切。”

费长房赶紧磕头说:“我是个身上沾满俗腻的人,能得到您的哀怜,承蒙您的教导,就幸运无比了。”壶公又说:“你是个很不错的人。但不可以把这件事情透露给别人。”

从壶中世界回来后,费长房便跟着壶公学道了。

费长房考验过关

壶公有一次去长房的楼上,对他说:“我这有点酒,一起喝吧。”酒放在楼下,长房让仆人去拿酒,却拿不动酒壶,又来了几个人一起拿,还是纹丝不动,最后几十人一起搬,酒壶象是山一样坐落在那,撼动不了。

没办法,只好禀告壶公,壶公什么话也没说,下楼了,用了一个指头就把酒壶提到了楼上。人们都很惊讶和佩服。壶公和费长房一起喝酒。酒壶非常的小,只有一只拳头那么大,但里面的酒却象永远喝不完似的,一直喝到晚上也没喝完。

古时学道,是要多次严格考验弟子的,考验不过关,可能真道就不传。

壶公边喝酒边对费长房说:“我某天要走,你愿意跟我走吗?”费长房心里也没啥惦念的,就是怕家人担忧,于是问壶公:“不想让家人知道,能有什么好办法吗?”壶公说:“这个容易。”于是拿了一条青竹竿给长房,叮嘱他:“你拿着这个回家,就说自己病了,然后把这竹竿放在你平时睡觉的床上,你就悄悄的离开。”

长房按照壶公吩咐的做了。家人发现长房病死在屋里了,尸体躺在了床上,于是痛哭着把尸体埋葬了。费长房离家后找到了壶公,恍恍惚惚地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突然来了一群老虎,张牙咧嘴把长房围在了中间,壶公不知啥时不见了。老虎凶巴巴的,要咬费长房,费长房心如止水,一点不动。过了一会,老虎走了,消失了。

第二天,壶公又把费长房带到一个山洞里,在山洞的上方悬着一块几丈长宽的巨石,正好对着费长房的头顶,巨石使用茅草绳子系吊着的,不知从哪里就爬出了很多蛇撕咬那茅草绳,眼看就要咬断了,费长房一点儿都不在意。一会儿,壶公来了,拍拍长房的肩头说:“也。”

壶公传给了长房一个封好了的符卷,说:“你可以用此来召唤鬼神,可以治病消灾。”长房担心不能回家,壶公就拿出一根竹竿说,你骑着这个就能回家。长房骑上竹竿辞别了壶公,忽然间就象睡着了似的,一睁眼醒来已经到家了。家人吓坏了,说他是鬼。他如实地向家人叙述了整个过程,家人到棺材那,把棺材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根竹竿,于是才放松下来,相信了费长房所说的话。

费长房除妖

费长房觉得自己离家跟着壶公出去也就是一天的光景,可是家人说,他“离世”已经一年了。他把骑着的那根竹竿扔到竹林里的时候,发现那不是一个竹竿,而是一条青龙,青龙自己走了。

费长房回到家后,经常行善事,帮人除妖治病,治病时手到病除,没有不好的。他有时跟人谈话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冲着那人斥骂起来,但神态和眼光似乎又不是针对着那人去骂的,后来他解释说:我那时是对着那人身后的鬼发怒呢!

神奇的道术

费长房后来去了东海,当时东海遭遇了三年大旱,他对祈雨的人们说:“东海君(主管东海的神),之前对葛陂君夫人动了淫念,我把他关起来了,准备诉讼他。没想到后来把这事给忘了,导致旱情萌发。我现在就赦免他,让他下雨,即刻便会有雨了。”

费长房的道术神奇得很,他能把绵延几千里的山脉收缩起来,放在人们的眼前,宛如现代的缩微盆景地形图一样,清清楚楚。如果想复原,山脉就又复归舒展成原来的实际面貌。

更新:2019年8月13日

原文链接:悬壶济世 - 传统文化

from 气功

自古修道难 最难生死关

文:玉霖 来源:

看来,生命最珍贵的就是有求道之心。修是最受尊敬的。但是世间最难的也是修道,特别是对生死和的放弃,都是非常难的。

魏伯阳非常好道。最后竟带领三个弟子进山炼丹。丹成以后,魏伯阳知道有的弟子心不诚,就试探他们说,“丹虽然炼成了,但最好还是先拿狗试试。如果狗吃了丹以后飞升腾空,我们再吃。如果狗吃了丹死了,我们就不吃了。”于是就把丹给狗吃,狗当时就死了。伯阳就对弟子们说,“狗吃丹后却死了。我想恐怕是我们炼丹违背了神灵的意旨,如果我们吃了也会像狗一样死去,这可怎么办呢?”弟子问道,“师父吃不吃这丹呢?”伯阳说:“我违抗了世俗的偏见,进山,没有得道,没脸再回去,不管是死是活,我都得把丹吃掉。”说罢就把丹服下去了。一吃完伯阳就死了。弟子们说,“本来炼丹是为了,现在吃了丹却死了,真是没了。”只有一个弟子说,“我看师父不是常人,吃丹后死了,大概不是他的吧。”说罢就拿丹吃下去,也立刻死了。剩下的两个弟子互相说,“我们炼丹就是为求长生,现在吃了丹就死,要这丹有什么用呢?不吃它,仍可以在世上活它几十年。”于是他俩都没有服丹,一块出山,打算给伯阳和已死的弟子寻求棺材。

两个弟子走后,伯阳就站起来了,把自己所服的丹放在那个死弟子和白狗的嘴里,弟子和狗都活了。这个弟子和伯阳一同升仙而去。(出自《传》)

放下生死成仙有望,可是在真正的生死考验面前,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from 气功

2019年8月12日星期一

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时辰、刻、更、点

作者:爱丽Ally,来源:爱丽Ally youtube频道。
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时辰、刻、更、点

最近有一部评价很好的古装叫做《》,在剧中可以经常看到各种关於计时和报时的画面

其实除了时辰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计时单位,比如说一刻、一盏茶、一炷香的时间、我们现在经常会用到的弹指一瞬间、一刹那,晚上还有几更天的说法等等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古代都有哪些计时方法,还有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名词如果换算到我们今天到底都是多长的时间

我是爱丽Ally,藉由华夏衣冠之美,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
#时辰 #计时方式 #长安十二时辰
——————————————

: Five Thousand Years
: Five_Thousand_Years
English Channel: https://goo.gl/dnFnE3

——————————————

摄影: Jimmy Xie
https://www.jimmycxie.com

看《长安十二时辰》学古人计时方式:时辰、刻、更、点


from 气功

道家修炼故事:三一先生王秉文

文:德惠 来源:

宋代王秉文,字“彦衡”,出家后道籍隶属于庐山太平兴国宫,自认为有所成后,便游历京师开封。当时宋徽宗皇帝好道,修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招揽各地道士,于是赐紫衣给他,让他在神霄玉清万寿宫充当“典客”的职位。

一日,忽然有位方士来访,见他的桌上有本《周易》,当即就为他测算一番道:“此地当有兵厄,子非数中人,宜避之”,然后又传了他名为“存三守一”的道术与“黄帝和扁”的道诀。王秉文悟到这位方士才是真正的高人,得到传授后,立刻就辞去典客之职,离开京城,回庐山静心修炼。后来,果然发生靖康之耻,宋徽宗、钦宗俩位皇帝和大批朝廷贵人都被金兵俘虏,北宋灭亡,开封果真如方士预言所说遭了兵灾。

高宗建炎四年(西元1130年),庐山太平兴国宫遭遇贼兵被毁,第二年,贼兵撤退,王秉文等人开始重修道宫,花费数年时间,终于使道宫焕然一新。随后,他便隐居专心修道,将他居住的地方命名为“三一堂”,自号“三一先生”。每日读道经,按方士传给他的秘诀苦心修道,对医药也很留心,除此外别无所好。

至南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元1166年)上元夜(元宵节之夜),他梦见神人告诉他:“上帝命汝主华大涤洞,赐汝返魂丹一粒,复汝精神,还汝元气,当以神光白马、诸司官吏,迎送入洞”,随后,就醒来了。他悟到离开人间的日子到了,于是第二天对徒弟们说“尘世不足住,吾将往矣”,将自己的文章交给徒孙,安排后事。二月朔旦(初一),他从容的沐浴更衣后,“凝然而逝”, 当地太守,听说后“以文祭之”。

王秉文能有成,是因为那位方士的传授,也是因为他相信方士的预言,及时离开京城开封,否则很有可能就会在北宋灭亡的灾祸中遇难,也不会有以后成仙的美了。今天有许多修炼人一直都在告诉人们“天灭退党保命”,凡是真正相信而退出中共党团队的人们,未来都会如故事里的王秉文一样免遭灾祸,有的甚至可能走入大法修炼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资料来源:《太平兴国宫事实》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明朝忠臣杨涟,少年时曾遇仙人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 明末著名忠臣,湖广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人,以反对,直言上书而闻名后世。天启五年(西元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多次拷打,惨死狱中,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崇祯元年(西元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关于杨涟之忠心可鉴,有这么一个感人故事:杨涟被害之后,魏忠贤及其党羽为了毁灭罪证,下令狱中人员仔细搜查杨涟随身之物;一牢头在搜检杨涟的枕头时发现了这份杨涟临刑之前书写的血书,他如获至宝,欲将其拿去请赏,但在仔细阅读了这份血书之后,被杨涟的浩然正气所感动,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保留了下来,直到魏忠贤等阉党被诛灭之后才将其公诸于世。血书全文如下: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杨涟之忠天地可鉴,令人泪下。他为何有如此忠贞,阅读史书,我想除了他的根基,背负的使命,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之外,我还发现他少年时竟然还有一次遇到神仙的经历。也许正是这次经历,使他更加明白肉体生命并不是人的全部。下面再讲讲这个故事。

杨涟在没有做官以前,就颇有名气,是楚地名儒之一。有一次科举考完后,听说宣报科举优等的人来了,当时他正,嘴里还有一口饭没咽下去,就急跑出去,含着饭问道:“有杨姓人吗?”来人回答:没有。名落孙山,他顿时灰心丧气,一口饭咽下去,到了胸口那里就感觉下不去了。于是得病了,噎阻的很痛苦。大家劝他去参加录遗考试(类似于补考);他没有费用,大家就给他凑了十两银子,才勉强上路。

夜里,他梦见有人对他说:“前途有人能愈君疾,宜苦求之”,梦中那人临走时还赠给他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江边柳下三弄笛,抛向江中莫叹息”。第二天,杨涟在赶路时,果真看见一个道士坐在江边柳树下面,他便上前试着叩拜,请求道士给他治病。道士笑着说:“你错了!我哪会治病呢?为你吹三首曲子倒可以。”说着取出笛子,吹了起来。他忽然想起梦中人的诗句,悟到此情此景就是梦中人所说的“江边柳下三弄笛”,于是就更加恳切的向道士哀求,并且把身上的银子全都恭敬的供养给他。

不料,道士接过来就扔到江水里去了。因为银子来之不易,都是大家好心捐助来的,杨涟又可惜又惊讶,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道士说:“看样子你是放不下,有点心疼了,不要紧的,银子就在江边,你自己去捡回来吧。”杨涟走到江边一看,银子果然在那里放的好好的。心中更加感到奇怪,称呼他是。道士随便用手一指,说道:“我不是仙人,那地方有个仙人来了。”杨涟回头看时,道士用力拍打了他头颈部一下,说:“你太俗气了!”杨涟受了意外一击,立刻张开嘴,发出声音,从喉咙里吐出一块东西,落到地上还发出声响。他弯下腰掰开一看,原来是他咽下去的那口饭,有血丝包着;他顿觉病被治好了。回头再看那个道士,已经不见踪影了。

这时他才悟到:原来那道士是仙人,只因对钱财的执念还没有完全放下,没有做到梦中人点化的“抛向江中莫叹息”, 因这一念之差,与修道机缘失之交臂。从此杨涟更加的注重个人品行,更加努力读书,终于在世间做了一位好官、大忠臣。杨涟的故事告诉我们:神佛都是存在的,而且对佛道神仙的信仰,可以对人的道德产生巨大的正面作用。当今教育,从小就不让人信神,实质上是在把人推入道德沦丧的深渊中。

资料来源:《碧血录》、《聊斋志异》


from 气功

2019年8月11日星期日

妖术不长久 命丧内宫

文:渐明 来源:正见网

历史上一直有妖术流传,因为相生相克的理存在,有好人就有有正道就有魔道。信正道会有好结果,信魔道妖术只能自掘坟墓。

唐代大足年间,有个妖道叫李慈德,能画符行咒。把他安置在内宫。他能撒豆成兵,在地上画江河如真的一般。他和给事中互相串通,削为枪,缠被子为甲,三更天在内宫造反。内宫里的人被惊扰,乱作一团,有十二三人投奔了李慈德。羽林将军杨玄基听见内宫的喊叫声,领兵斩关而入,杀了李慈德及数十个宦官。

真是可悲,李慈德是因妖术而获荣华,也是因妖术而丧命。(出自《朝野佥载》)

其实李慈德的结局是一定的。因为信妖术跟本上是没有好结果的。妖术对应于另外空间的就是一些邪灵的东西。今天的也是,背后也是邪灵的存在,否则将没有控制人 ,但是根本上结局是非常惨的,与李慈德非常相似。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老鼠的勉励”!(数文)

文:陆文农 来源:

一、年轻人犯锴,应接受教训改正为好!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
从前,江南有一个贵家公子,年纪轻轻的,就中了秀才。他父亲原是朝廷的高官,退休住在家里。在公子要北上应举的时候,他给公子五千两银子,作路费。公子秉性放浪,一路嫖妓作乐,挥霍金钱,等到了京城,口袋空空的,像洗过的一样。加上他患病,进不了考场,一付丧魂落魄的样子。他只好借钱回到家里。

他父亲开始很恼火,气儿子不成器,想训斥他、打他。等儿子回到家里,首先检查他的行李箱子,看见儿子的诗稿中,有两句是:“比来一病轻于燕,扶上雕鞍马不知。”父亲又可怜、又高兴地说:“他能写出这两句诗,看来他得到的教训很深,差点病死!这五千两银子花的值得。”

公子在下一次科举考试时,很快就中了举,步入了文坛。父亲没打儿子,是儿子自己接受教训,变好了。

年轻人犯了错误,都应该自己接受教训,改正为好!

【评点】

儿子有才,却是花花公子。应举不以中举为大事,反把五千两银子,抛洒在秦楼楚馆,抱病还乡,叫当父亲的奈何不得。于是,父亲说:那两句诗,值五千两银子,就很有点自宽自解的味道。不过,儿子究竟有悟性,浪子回头,不蹈旧辙,终有所成。这事儿好险!

二、痴读失火

清代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礼亲王,号“啸亭外史”,生而好学,即使是社会动荡,仓卒流离,他心里也挂念着手中的书。他对许慎的学说,有很深的研究。他十三岁时,得到一本《说文解字》(许慎的著作),夜里打着灯笼读。

当时,正是严寒季节。他在一天晚上,围着炉子读着,火燃起来,烧到床帐,露出了会被焚毁的征兆。奴仆们看见火光,都带着装水的器具,到他安歇的宫殿来灭火。礼亲王还在读书。

火灭之后,大家笑他:“读书变痴了。”他说:“读书增智。我不会痴!”此后,他再未失火犯痴了。

【评点】

读书读得痴迷,堕入书中,而不知外事,代不乏人。礼亲王居然读得床帐失火,他对书的喜好程度,可想而知。当然,痴迷于书,把自己弄得迂腐不堪,并不可取!入乎书内,出乎书外,学而能用,并且生慧增智,正派做人,方为正道。

三、曾文正公教后学

清代徐珂《》记载:曾文正(曾国藩)公,曾经教育弟子说:六经以外,不能不读熟的一共有七部书,即:司马迁《》、班固《汉书》、庄周《庄子》、许慎《说文解字》、昭明太子《文选》、司马光《资治通鉴》、韩愈《韩文集》。因为《史记》、《汉书》是史学的开端,《庄子》是诸子散文的精华,《说文解字》是训诂、文字、音韵的桥梁,《文选》是文辞、章法的集中地。《史记》、《汉书》受时代的局限,记叙的还不完备,所以用《资治通鉴》来扩大它。《文选》的骈文、对偶比较多,担心自然的生气或许会渐渐消散,所以用《韩文集》来振作它。

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人应以此自励,奋进不息!

【评点】

西汉以后,读书人“皓首穷经”的事常有,曾国藩是饱学之士,主张读书广博,他对必读书的选择、确定,涉及经、史、子、集,表现了不凡的读书识见。要读古书,要遵循古人的教导,要继承神传文化

三、谦逊好学,以著述为己任,是大气概!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张阮林又名张聪成,安徽桐城人。文端公张英的五世孙。他的高祖张廷瑑,是工部右侍郎,祖父张曾扬是贵西兵备道,都以进士,出身显贵。他父亲张元位,也以副贡官的身份,做过巴州州判。

张阮林小时候很聪明,悟性很高,祖父很宠爱他。他仗着生在世族大家,高傲尊贵,加上他没有成人,就会写文章,有才气,因此看不起同辈人。

他十九岁时,在叔祖绿园家里玩,看见同乡的姚石甫观察(官职名),和他交谈,深受教益,这才知道:天下之大,才智之广!大吃一惊,相见恨晚,自惭浅薄!于是,张阮林后悔自己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属小巫见大巫!于是,全部烧掉。并说:“社会上本来就有不会腐朽的学说,这还不令我羞人吗?”从此,他博览群书,把提高写作水平,视为自己的责任。以著作为己任。

【评点】

人有看不清自己,而以为看清了别人的时候,就会傲气十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张阮林依仗高贵的家世和自己的才气,看不起人,其实是没有看清自己。张阮林见了姚石甫之后,性格和人生态度大为转变,值得回味。他后来谦逊好学,以著述为己任,是大气概!

四、“老鼠的勉励”!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县人。明末,曾任兵部职方郎中。入清,拒不为官,潜心学问之途,开清代朴学风气,著述丰厚。

顾炎武在家里,总是穿着布衣服,贴身的没有一点丝绸。他撰写《音学五书》的时候,已写好《诗本音》卷二的稿子,被老鼠咬坏了两次,他抄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怨愤的颜色。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把老鼠统统消灭!

顾炎武说:“老鼠咬我的书稿,实际上是勉励我。不然,我的书稿好好放着,怎么能够五次改动呢?经重新写过的书稿,大有提高,是好事!”

【评点】

文人素来珍视自己的文稿,顾炎武倒有些奇特,他的《音学五书》一稿,被老鼠咬坏了两次,不仅不怨愤,反而看作是老鼠对自己的勉励。顾炎武这样好的雅量,不是不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是正视现实,积极进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生精神:“奋发慷慨,重头再来!”

五、匡衡穿壁引光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匡衡,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任丞相,封乐安侯。

匡衡,字稚圭,小时候勤奋好学,但家里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隔壁邻居家,有蜡烛,可惜照不到匡衡这边;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小孔,引过光来,把书拿到小洞旁,借着光看书。本地有个富贵的大族一文不识,家里很富有,且藏书也多,匡衡就给他帮工,但不要报酬。主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读一读。”主人听后,大为感叹,就借给他书看。后来,匡衡终于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成就。

匡衡能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们曾这样说:“不要随便解释《诗经》,免得在匡鼎面前出丑;匡鼎解说《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惑,使人开颜而笑。”

鼎,是匡衡的小名。从这些话中,足可看出当时人们对匡衡敬畏、佩服的程度。的确,凡听过匡衡说《诗经》的人,都能疑团顿释,开口而笑。

匡衡有一个同乡,也能讲《诗经》,匡衡就与他交谈,提出问题,向他求教。那人答不上来,转身离开。匡衡还追着他问:“先生先停下,听我说,请你再谈谈前边的观点!”那人说:“没得可说了。”说罢便径直离去,头也不回。

【评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刻苦的精神,是人们攀登书山的路,荡舟学海的桨。匡衡正是这样一位以勤奋为路、以刻苦为桨的学者。他出身贫寒而自学成才,其勤奋刻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扬。这篇短文写的“穿壁引光”(也作“凿壁偷光”)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尽人皆知的佳话。后因用为刻苦好学的,唐代独孤铉,还曾专门写了一篇《凿壁偷光赋》。

六、贾逵勤奋,“舌耕贤人”!

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曾任侍中、左中郎等职。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嫁给了韩瑶,因为不能生孩子,被丈夫休弃后,回到娘家居住。她因为能守节和聪敏,被人称道。听到邻居家有人读书,她就每天早晚抱着小贾逵,隔着篱笆去听。

贾逵安安静静地听别人念书,一声不吭,他姐姐见了非常高兴。贾逵长到十岁时,就默读儒家《六经》。姐姐对贾逵说:“我们家很穷,不曾请人教你读书入门,你怎么知道天下的这些经典,并且能读起来一句不漏呢?”贾逵说:“记得以前姐姐抱着我在篱笆旁,听邻居家读书,那些书上的内容,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几乎没有什么差错。”

他把院子里桑树上的皮剥下来,作为写字的用具;他有时还把字写在门扇和屏风上,边读边记。过了一年,贾逵就把儒家经典都读遍了。里巷里每每有人来看勤学的贾逵,人们都认为像他这样勤奋的人,自古以来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后来,贾逵成了著名学者,有门徒不远万里,前来求学,有的甚至用布带子把小孩束在背上,来找贾逵。门徒多了,有人就在门旁就寝,贾逵都很耐心地给他们讲授经文。门徒们赠送给贾逵许多东西,粮食积满了谷仓。有人说:“贾逵的财富不是凭力气耕种田地得来的,他读书讲经,口干舌倦,是世人所说的‘舌耕贤人’。”

【评点】

聪明与勤奋,是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应该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些早慧的神童,过目成诵,颖悟过人。这样的人毕竟极少。即使是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没有勤奋作阶梯,最终也难有大的成就。“江郎才尽”的教训,古往今来并不少。本篇的贾逵,是一个既聪明又勤奋的人,正是先天的聪颖和后天的刻苦,使他成为一代经学。须记住:聪明的人,也不能一味依仗聪明。否则,将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七、坦腹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郗太傅在京口的时候,专门派门客送了一封信,给王丞相,想在他的子弟中,找一个女婿。丞相对郗太傅的使者说:“您到东厢房,任意挑选吧。”

门客回去禀告郗太傅说:“王家几个儿子,也都还可爱。他们听见说有人来挑选女婿,都故作庄重。只有一个人,露着肚皮,躺在东床上,就像什么消息,都没听到似的。”

郗公说:“这个人,正合适。”派人再一寻访,那人原来是王羲之,郗太傅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评点】

我国古代称女婿为“东床快婿”,就是本于这个故事。故事的中心事件是择婿,但它并没铺叙择婿的场面和经过,而仅仅是通过门客之口:三言两语述出。这样写,更能突出郗太傅眼力过人:王羲之的特殊风度,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常说:自自然然最是真。王羲之坦腹而卧,以十分淡然的态度,对待择婿,正好表现了他超尘脱俗、无心攀附权贵的高洁品性,这与他那故作矜持状的兄弟们,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

人们都喜欢摆出最好的形象、姿态给人看,但什么是最好的形象和姿态呢?应该是正派的、自然的形象与姿态为好吧。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