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星期六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五):蔡伦造纸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尧帝作围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战羿。……笔乃蒙恬所造,纸乃所为。

【字词义解释】
(1)尧帝: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生活俭朴,勤政爱民。
(2)丹朱:尧帝之子。
(3)武王:之子。灭商纣建立周朝。
(4)象:象征。
(5)乃:是。
(6)蒙恬:秦朝。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曾率军击退匈奴,并修筑长城。

【译文参考】

相传尧帝发明围棋教导不肖的儿子丹朱,以开启他的智慧,收束丹朱的身心;周武王发明象棋,用棋子象征两军对垒,以研究作战策略。秦朝名将蒙恬制造改良毛笔;东汉时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

这一课讲到的知识,大家都很熟悉,每一项发明,都是流传至今的影响全世界的技艺,尤其是造纸术,堪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奉为“纸神”。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哥伦布和爱因斯坦之前。可见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之大。纸张到今天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从“学富五车”谈起

说起造纸术的重要性,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三个成语故事:学富五车,韦编三绝,汗牛充栋。

今天人们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但为何学识渊博,要用五车来形容呢?因为发明造纸术之前,古人通常将字写在用竹子制成的竹简或者木片上,这些单片的竹简木片用绳子连起来,就变成了“一策”或者“一册”。大家想想,如果是写一部长篇著作,用量该有多么惊人,很多书加在一起,就会变成巨大沉重的包袱,要想随身带一些书,都需要用车子来装运。

据说,战国时宋国有位思想家叫做惠施,他长于论辩,著作很多,常应邀外出讲学,随身携带的书就不止几本了,而是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还有孔子读《易经》,因无数次翻看书籍,连接竹简的绳子都被翻断了三次,所以才有“韦编三绝”的成语,韦,是牛革做的绳子,断了三次。形容人读书刻苦。

两汉时,据说文学家东方朔推着车将治国良策运进宫里,觐见汉武帝。他的奏章用了三千根竹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抬进宫去。

没有纸张的漫长岁月,不仅文人写书读书很艰难,黄帝批阅奏章也是很费劲,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大量的竹简书册,不仅存放困难、运输繁重,绳子断了,竹片散开还要重新整理,次序还可能就颠倒了,很多古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很不便利。

当然文书多了,人们自然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沉重和数量庞大,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这些成语的来由,原因有个共同点,就是书写材料太笨重造成的。

古代的书写材料

古代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叫甲骨文。到商、周时代,文字铸刻在钟、鼎等或石头上,这就是通常说的钟鼎文、石鼓文。甲骨、石头很坚硬,一般人无法大量刻写,也不便携带。多用于国家祭祀和占卜的记录。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简牍”代替龟甲和兽骨。“牍”是木片。

当时人们写信,往往用一尺长的简,所以后来把信称为“尺牍”。简牍相比龟甲、兽骨已经轻便许多,但仍然笨重。唯一好处就是便宜。

当时绢帛也做书写材料,但是绢帛价格昂贵,汉代一匹绢帛的价格就相当于七百二十斤大米。因此当时的纸,应该是指丝织品,纸张的纸,用的就是丝的偏旁。

蔡伦造纸术传到世界

直到东汉,蔡伦用树皮及敝布、鱼网等廉价材料制作纸张,发明造纸术,才让纸张变成又便宜又适合书写的材料。所造的纸,被蔡伦称为“纸”。但后来人们依然用“纸”字指称蔡伦所制造的纸。

现代造纸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同。

我国造纸术,之后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最后进入美洲和美国。

西元1276年,意大利半岛建起第一家生产麻纸的造纸场。西元1494年,英国才兴建第一家造纸场。但是技术低,质量差。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蒋友仁将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直到西元1690年,美国费城才建有造纸场,这距离蔡伦造纸术已整整晚了1,585年。

【说故事时间】

围棋

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四项才艺,用以修身养性,其中的棋指的是“围棋”。传说尧的儿子丹朱性情顽劣,不受教导,为使他静下心来学习, 尧因而发明围棋,教丹朱下棋,收束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其后,围棋遂成为古代知识分子修养心性的重要项目,更是悠悠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围棋别称“弈”、“锄”、“手谈”、“坐稳”、“黑白”、“方圆”、“烂柯”等。称“黑白”是因围棋棋子为黑白二色,寓意阴阳,黑子181目,白子180目。称“方圆”,寓意天圆地方,“方”指棋盘,由19条横线19条直线组成,“圆”指圆形的棋子。

别称“烂柯”则源自于一则神奇传说,南朝《述异记》中记载,晋朝时有一个樵夫名叫王质,有一天进入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州东南)伐木,遇见几位童子在下棋、唱歌。王质入迷的观棋听曲,不觉时间的流逝,也忘了饥饿。一位童子递给他一颗像枣核的仙果,王质含在嘴里便神奇的不觉饥渴。不久,童子告诉他该回家了,王质站了起来,却发现放在一旁伐木用的斧头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家之后,已是人事全非,乡人不识,同辈均已作古。此后,围棋便别称“烂柯”。

围棋的下法是,双方各拿一种颜色的棋子,先黑后白,轮流将一枚棋子下在线的交叉点上。

造纸术

纸张尚未发明以前,中国人把文字雕刻书写在竹片、木简、金石铜器或龟甲兽骨上,再用绳子、皮革将竹片、木简串联成书,但竹简书十分的笨重,携带困难,阅读也不方便。春秋战国时,虽然用丝制成的帛书方便轻巧,但价格昂贵无法普及。

后来人们发明了用麻或苎麻的纤维来造纸,但麻纸质地粗糙,不适合书写。东汉和帝时的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技术与经验,革新了造纸的方法,造出了轻薄、坚固且适合书写的纸。

蔡伦经过不停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旧鱼网、破衣服、树皮、麻绳头等材料,浸泡捣烂打成浆,取其纯净的纤维制成价廉物美的纸张,人们称之为“蔡侯纸”。之后,造纸技术不断更新改良,蔡伦的弟子孔丹利用檩树皮、蓼草制出最适宜书画的“宣纸”。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24节气中的修行故事:“大寒”微风坐,月明帘下更转身

文:俞元
来源:

:二十四,节气故事,大寒节气,程门立雪,二祖断臂
关键字说明:一个节气,一场修行。二十四节气,有着不同的修行故事、修炼感悟。大寒节气讲的是大寒时节户外的故事。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虽冷,景色尤美。邵雍“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杨万里“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大寒逾冷,道心弥坚。神光不畏艰辛,度长江,尾随达摩来到少林寺。达摩洞里坐禅,神光洞外肃立。夜晚大雪纷扬,剪玉飞绵,寒风飕飕。达摩早晨出洞,见神光雪人般兀立不动,积雪没膝。达摩知悉神光欲求佛法,告诉他:“诸佛无上妙道,无数劫修行,凭你这点决心,难以听闻佛法。”神光当下挥刀斩断自己左臂,以明求道之心。达摩被他的虔诚打动,于是传他衣钵法器,为他取法号“慧可”。

学法轮大法之初,我心心念念想到的是佛法、是修炼。在北京方庄居住时,隆冬也时常在户外打坐。一个鹅毛大雪的晚上,我走到小区草坪,上面已经堆了一个大雪人,还戴着一个红围脖。我坐在雪人边上炼功,打坐良久。忽听一个女孩说:“快看,那有两个雪人呢。”我睁眼一看,两个小孩向我跑来。男孩到我跟前停住了,仔细看看我,立刻转向女孩:“这个雪人是真人啊!”女孩于是过来,笑嘻嘻看看我:“果然是真的”。两个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我站起身来,发觉衣服上已积了很厚的雪。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我修炼佛法已愈二十年,尤其到了海外宽松的环境,修炼不知不觉中松懈了。虽然每天还是炼功、读经,但似乎流于形式;心里已没有最初得法的喜悦、虔诚;遇到事情,也不太注重修心了;炼功也是温暖的室内……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二零一九年新年伊始,我欲找回“修炼如初的心”,决定首先突破室内炼功,去掉求安逸之心。旧金山的冬日虽然无雪,但是早晨车玻璃上也有一层霜冰,寒风呼呼也挺冻手的。

“大寒”这一天,我穿上羽绒服来到户外的院子。咦,怎么没有感到凛冽的寒风,只有微风轻轻吹;手也不觉得冷,一看车玻璃干干的,没有冰霜。今天是大寒,怎么比前些日子还暖和呢?天气不寒冷,怎么向上苍、向表达我修炼的坚心呢?我坐下来炼功,心里有点失望。

刚坐了一会,院里的杂草丛中传来一阵悉悉索索声,我警觉起来:是蛇、老鼠,还是毒虫?这时,院里的水管也发出呜呜的声音;接着,晾衣架上又是一阵哗哗的响声,院子里宁静被打断,我感到脊背有点发凉。今天不冷,师父是不是换一种别的方式来考验我呀?我想起古时候,一个老道对他弟子说:“你坐在这儿千万别动,不管出现什么可怕景象,都不会真正的伤到你。”老道刚走,就见毒蛇猛兽扑向那弟子,作势咬他;过一会,强盗破门而入、拿刀要砍他;又一会,洪水汹涌而来;过后又是烈火熊熊……

“当”炼功音乐中的一记重音,将我从胡思乱想中敲醒。跟以前雪中打坐相比,我现在的定力太差了,一点动静就被带动的如此厉害。师父说过“随心而化”的法,我周边环境的变化都是随着我的心来的。我立刻精神起来,排斥各种杂念,那都是外来的、不是我真正的思想。我渐渐静下来,周边的环境又恢复了静谧。

炼功完毕,我忽然想起一句话“荆棘林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遍地荆棘,脚一放下去就刺破了,很多修炼者能闯过大关大难;但是在清风明月下,在舒适自由的环境中,他们却沉溺下去了。

师父度人不重形式,只看人心。我追求霜雪中炼功的执着心,夹杂着显示心、欢喜心和种种妄念,师父都看的一清二楚。师父让“大寒”这一天温暖起来,是在去我的执着心啊!同时我也明白了,师父要我有一颗平常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持之以恒、精進实修的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修炼者的本色。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齐闵王和宿瘤女

文/魏谷

上有一段佳话,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宣王,他娶了丑女钟无艳为正妻,在无艳的帮助下励精图治,将齐国整治得有声有色。有意思的是,齐宣王的儿子也迎娶了一位丑妻,就是。《》也选取了她的故事,为:齐宿瘤女,东郭采桑,不视车马,见重闵王。

宿瘤女不是名字,是她的特征,她的脖子上长有一个大瘤子。有一天,齐闵王到了齐国的东郭,国君的车队浩浩荡荡前呼后拥,惊动了道边的老百姓,大家纷纷跑去一睹君主风采。齐闵王看见路边有个采桑的,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看到,头也不抬地继续采著桑。

齐闵王觉得奇怪,遣人将她召来问话,一看,是个脖子上长大瘤的丑姑娘,齐闵王问:“我外出巡游,车辆马匹众多,老百姓们无论长幼都放下手里做的事围过来瞻看,而你就在道路旁采桑,竟然不为所动,这是为什么呢?”

瘤女从容地回答说:“下女受之命采摘桑叶,没有受命来瞻看国君。”

齐闵王说:“真是个奇女子,只可惜长了大瘤子。”

宿瘤女回答道:“下女的职责,是对所承负的事务无二心,所接受的给予不忘记,遵守内心所认为应当的,长了宿瘤有什么妨碍?”

齐闵王闻言,不禁大喜,说:“这是个贤德的女子呀。”齐闵王命令后面跟随的车骑,载上宿瘤女带回宫去。

想不到此举遭到宿瘤女拒绝,她说:“承蒙国君的恩典,但下女的家中父母尚健在,如果下女不按照父母平日的教导,就这样随国君离去,那是私奔。下女死也不能遵从。”

齐闵王惭愧地说:“这是我的过失。”

闵王遣车队掉头回宫,从宫中派使者带着二千两黄金,前往宿瘤女家中聘迎,接她到宫中去。

得知此情,宿瘤女的父母有些惊惶了,他们忙着让女儿沐浴净身、整妆更衣。宿瘤女说:“如果因为去见国君,就要修饰容颜更换衣服,已经不是原先相见认识时的样子了,那我怎么也不能前往的。”宿瘤女收拾了一番,仍以原先的粗衣素面形象,跟随使者去了宫里。

齐闵王在宫中告知后宫的嫔妃们,说:“我今日出游,得到一个圣女。现在她要来看望你们啦。”嫔妃们不敢怠慢,个个盛装出迎。

宿瘤女来了,她脖子上的大瘤惊倒了众人,嫔妃们都忍不住掩口而笑,侍从们也惊得失了平常所持有的礼仪,把齐闵王也弄得不好意思了。他说:“且别笑,她就是没有打扮而已。打扮一下就会好看十倍、百倍了。”

宿瘤女接话了,举了古时的尧舜桀纣四位天子为例:尧舜生活简朴,茅草屋顶不予修剪,后宫女官衣物不加彩饰,饮食时不备两种菜肴,数千年过去了还是天下的典范;桀纣建造高屋耸墙,后宫满目丝绉绫罗、每日把玩珍奇珠玉,身死而国亡,千余年过去了仍被天下耻笑。

一席话之后,宿瘤女总结说:“从这些来看,打扮不打扮,相差千万倍还不止,岂止十百倍。”

通达事理的宿瘤女就这样被齐闵王立为王后,成了后宫的当家人。

自从齐闵王立宿瘤女为王后后,齐国人民看到,宫廷里的人谦逊起来了,池塘湖泽之类的游玩处填平了,膳食浪费减少了,宫女的衣着朴素了。一年不到,齐国就变得国力强盛,威震八方了。

历史学家刘向在《列女传.齐宿瘤女》中说:“闵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及女死之后,燕遂屠齐,闵王逃亡,遭弑死于外。”闵王能把齐国推至顶峰,有宿瘤女的力量在其中啊。宿瘤女去世之后,燕国屠攻了齐国,闵王逃亡而在异乡被杀。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14):紫薇夫人的宴请

文:刘如
来源:

紧接着夫人为加快脚步进入商界,决定以帮助李大人为借口,宴请官吏和各商团行都,名为显示李大人大行都的真正实力。李大人对阎长明言,明为帮他实际更象是帮她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夫人会在他背后捅上一刀,必须千万小心。

夫人计划的成功令身边的人都十分欣喜,唯有婷花的表情没有半点喜色。

薛大人从大行都位置上退下之后,忧心不已,对女儿叹道:“自己并非留恋这个位置,只是对李大人成为大行都感到担心,此人会与夫人联手,有可能将商界弄得乌烟瘴气,损害整个新罗商团的声誉。薛大人对夫人与李行道的为人看得非常准确,事情的发展验证了薛大人的先见之明。

不过,这些挫折与困境的出现都为弓福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当夫人决定趁宴请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打入扬州商界,并羞辱薛大人,她也给薛大人及所有支持薛大人的行都发出了。女儿采玲与身边的刘行首反对薛大人前去参加,认为有辱大人的身份。许多支持薛大人的行都们都已表示拒绝。弓福在一旁深思不语,薛大人突然问弓福:如果弓福是他,决定去还是不去呢?弓福的回答令众人感到意外,他回大人:如果是他,他会去参加,因为听说这次薛大人落选,使新罗商团之间开始出现隔阂,如果大人不去,这个隔阂将变得更大。薛大人对弓福懂的顾及整体新罗商团未来的心表示欣喜,频频点头,肯定了弓福的选择,认为弓福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一定要参加这次宴会。并让女儿劝服表示不参加的其他行都。

这段对话表明薛大人对弓福在有意的培养与引导,在关键问题上作为一个人把什么东西看重,是个人还是整体,是利益还是道义,大人将一直有意观察引导着弓福,肯定着弓福不看重个人得失的可贵的想法。可以说这次夫人与李大人对薛大人的打击为弓福提供了一次作为生意人首次在屈辱中如何判断和选择的思考的机会。他与众不同的思考,让人更加确信他具备着天生的成就大业的资质,如果他紧紧抓住怨恨不放,被往事带来的愤怒填满整个心胸,那么,他天生的资质一定会被蒙蔽,无法绽放耀人的光彩,因此剧中才一再反复的让弓福懂得怨恨心态的可怕,将他的成长刻画得十分深刻细腻,为的就是给观众留下宝贵的经验与参照。

夫人在宴会上出尽风头,但同时发现了随薛大人一起前来的弓福与郑年,弓福与夫人终于在这个场合正式碰到一起。夫人万万没有料到他千两银子买不到手的弓福居然成了薛平商团的护卫,恨得咬牙切齿,问身边的婷花,见到弓福还活着是不是又动心了。婷花的为讨好夫人,表示愿意设法杀了弓福,婷花原本面无表情的脸突然紧张地看了哥哥一眼。

夫人将公子大骂一顿,在婷花面前毫不掩饰地说:要动手早该在他当角斗士时动手,如今是薛平商团护卫,杀他会带来严重后果。意即她辛辛苦苦在扬州挣得的名声就被毁掉。婷花虽一言不语地听完夫人的责骂,回避夫人的眼神,几乎看不出神情的变化,但这几句明明白白说给婷花听,婷花当然明白了夫人早就背着她在她见到弓福前就预谋杀害过弓福。虽然夫人的行为早在她的预料当中,但预想的证实更让她感到伤痛和心酸。尽管弓福近在眼前,却似被千山万水阻隔,不得靠近。她下定决心,将自己对弓福的思念紧紧锁住,无论自己多么凄苦无助,再也不能给弓福带来任何的麻烦。她后来纹丝不动的默默地站在宴会的楼上,目睹了夫人与弓福相遇的情景。

只见弓福向夫人明确表示:曾有一段对夫人抱着很大怨恨,但现在他决定将怨恨丢掉,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另外一条向她讨回公道的路。他终有一天会将夫人的财富权势变得一无所有。夫人的心腹校卫毫不犹豫地将剑迅速地架在弓福的脖子上。婷花目睹这早就预料在心的场面,没有愤怒,没有惊慌,没有任何言语,她的表情看似麻木,却饱含一脸的心酸与压抑,身上仿佛压着千斤的巨石,静得一动不动地一语不发的看着这一切。剧中的这个镜头实在令人担心,婷花长年压抑心头的痛苦会不会将她击垮。婷花极度克制的情感日复一日的伴随着她,几乎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婷花人前极度的控制,人后默默的流泪几乎伴随了她的一生。即便是在弓福面前,她也从来都是在转过身去的同时,才让强忍的泪水无声地落下,绝对不会让弓福为她担心,也绝对不允许自己成为弓福的负担。

弓福并未发现在楼上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婷花,他对夫人说话时明显冷静了许多,虽然他此时胸中怀抱的怨恨并未真的已经消除,但是可以看出,他真的开始听从采玲小姐的劝导,正努力克制自己面对夫人时的那团怒火。面对架在身上的利剑,只是冷静的看了一眼,不惧不慌也不还手。

紧接着李大人也开始了自己乘势削弱摧毁薛平商团的行动。这一次将演变成为弓福与阎长的实际较量。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四):罗盘与浑天仪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周公作指南车,罗盘是其遗制;钱乐作浑天仪,历家始有所宗。

【字词义解释】

(1)周公:姓姬,名旦,西周人。周文王之子,武王弟。帮助武王灭殷商,武王崩,辅佐继位的成王。制礼作乐,建立周朝的法制。
(2)指南车:一种用来识别方位的仪器,利用齿轮差动系统,车上的小木人,其手指永远指着南方。
(3)罗盘:测定方向的仪器,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装在中间的构成。
(4)遗制:遗留下来的样式。
(5)钱乐:南朝刘宋时人。
(6)浑天仪:又称“浑仪”、“浑象”。是研究的重要仪器。
(7)历家:即天文学家。
(8)宗:依据、遵从。

【译文参考】

周公发明了指南车,而罗盘是他遗留下来的规制;南朝刘宋时的钱乐,奉命制造张衡创制的浑天仪,观察天体运行,从事天文历法研究的人自此才有所依据。

这一课,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接近现代科学的知识了,觉得我们民族的曾有过的可以引以为傲的高,终于出现了。

其实即使提到这些科技,跟我们今天的认识,也存在根本观念上的不同。也正是这个根本观念的不同,使得我们古代的科技十分神奇,难以理解。它们往往无从解释智慧的来由,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很多文明科技,早西方千年以上的太多了,可这些东西,好似只能由某些天才突然发现并传给人用,不需要人人都去研究的。这个现象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古代科技必须是德高者才能受到启发的。古代带弟子有一个传统和规律:神秘的技能,必须选有德者才能传下去。

随着后世道德逐渐败坏,从医学开始,到一切科技,都出现了这一现象。许多东西不仅失传,留下的,也看不透看不明了。到了今天,就只好接受西方的实证科学了。也看不懂中国神创的文化了。也没有如此高的德行,能够有资格领悟神技的高超了。因此,人们才误以为,现代才有所谓的高科技。

有人指出,道德的败坏,就如同心中丢掉了一个智慧的天眼,再也看不到物质世界以外的真相了。所以,才必须依赖各种现代仪器来摸索宇宙的奥秘,就像盲人摸象,无法看清整个大象,而明眼人,不用摸索,直接用人眼就看到了。所以,古代有神医,也有鲁班神奇的工匠,天文学也是如此,东汉张衡也是修道者,信神的,道德极高,最早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这些文明,不是人自己能想出来的。就如,最大的职业,就是他的职业了,梦中就被点化华胥国如何无为治国,因为道德高尚,治国本身就是修道,就在不断修正自己,他走了就登天而去。还留下《黄帝内经》。如今看懂的有几个呢?

古代发明家的发明,如同孙思邈等神医的技术一样,他们都是修行者,修道者,看病用天目看,一下就看到病因了。那时整体社会讲究道德,每个人只要重德,无论做什么,就等于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行走,那时各行各业,不同时代,都会有人直接被赋予神通,拥有比人眼更高的天目,以及其它特异功能,直接就让他看到天机,让他记住然后传给使用,不需要大家都来学习,都来研究,通过某个天定的人选,道德高尚的,直接看到做出来就行了。一旦道德败坏,自然就没有了智慧,即使书本还留下来,人也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天机了。而实证科学,就是盲人摸象,非常慢。

我们知道,古代启蒙教育首先读《三字经》,那里就讲到天地人三才,人从来都是与天地联系在一起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的科学,直接向天地宇宙学习,有着无比宏大的宇宙观。那么如何向天学习呢?孔子讲“为政以德”,德这个字,与得同音,古代解释为升,解释为福。就是告诉人,围绕德展开人类所有的事业,就能升华智慧,就能得到神的启示,获得福报,何止是治国为政呢?所以孔子传下的教育,不就是祖先天人合一的文化的继承吗?不是正合天机吗?重德不就是获得智慧,获得天机的捷径吗?不就是人这一层最接近道的方法吗?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古时候的百科知识,科技知识,千万要明白,不是现代人的观念,而是神传文化的概念,讲究道德品行的。是敬神重德的文化,是来自修道的文化。古代的科技,源自超出人的境界的神技。这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说故事时间】

古代的导航器--指南车、罗盘

有关指南车的发明有二种不同的传说。一是大部分人认定的,由黄帝所发明的。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战场上突然起了漫天浓雾,无法辨别方位,就在紧要关头,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上有个木头人,不论车子如何转向,木头人的手指永远指着南方;有了指南车的指引,黄帝终于战胜蚩尤。另一种说法是周成王时周公所发明的,当时南方某国的使者到中国朝贡,却在回程中迷了路,周公便造了指南车,指引使者回到自己的国家。

南宋时出现的罗盘,也就是指南针,是根据指南车而来,但指南车是藉齿轮差动的机械原理制造,而指南针则是根据磁体指向地球磁场南北极的原理制成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及其吸引力,并利用磁石能指出南北的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四种不同装置指南针的方法,分别是水浮法、缕悬法、碗唇法和指甲法。其中缕悬法指针转动灵活,准确性较高,但限制较多,使用时不能有风,不得晃动。而水浮法最为实用,因为磁针漂浮水面,较能保持磁针的水平和稳定。沈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磁针并不是正好指向南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从而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而沈括对于磁针装置方法的研究,后来发展成航海罗盘。

中国不但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也是最早把指南针运用在航海上的国家。北宋《萍州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指南针航海的纪录。南宋时,中国人开始把磁针和方位盘相结合,组成“罗盘”,当时叫做“地螺”,又称为“罗经盘”。指南针传到欧洲后对整个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古代天文观测器--浑天仪

浑天仪又称浑象、浑仪,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文的主要仪器,用来观测星象、判断节气。古人认为天像鸡蛋,地则似蛋黄包在其中,浑浑然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所以称其为“浑天仪”。

据说在尧舜时代就有浑天仪,但史书上有明确制作记载的,东汉的张衡可算是第一位。张衡考据前人的数据,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的浑天仪,称做漏水转浑天仪。它是由多个可转动的同心圆环组成,精铜制造的圆环上刻满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及日月星辰。利用漏壶滴出的水来让浑天仪旋转,浑天仪转动一圈刚好是一天,和地球转动完全相同,能准确地测量天象。

南朝刘宋时的太史令钱乐,曾奉命以铜铸造张衡创制之浑天仪。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4日星期四

轮回纪实:大年初二

文:石方行
来源:

在诸多的传统节日当中,华人对过年是最重视的。这一风俗延续了几千年。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在年前赶回来,与父母与一家老小“团圆”。“团圆”二字成了子民心中最真实的向往和期盼。无论自己和事业是否平顺,只要活得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一家老小在这一天能围坐在一起,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团团圆圆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是嫁出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的日子。

过年的时候,亲友之间互相拜年,送上礼物,说说一年中的经历和对未来的畅想与打算。当然过年时鞭炮、对联、灯笼以及美食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很多时候我在想,神传给中华文化中,从民俗角度而言,“过年”是最重要的。那其安排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后来我想到,从“年”的传说来看,是人们在冬底躲过年兽的吞噬而庆贺全家生还演变来的。那这其中就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人间是有劫难,而且到一定时期会发生的。靠什么才会躲过劫难呢?传说中靠的是爆竹、对联、和灯笼。爆竹是清除邪恶、让其胆寒,从而让人们得以平安;对联是敬神明的;灯笼象征神引领着走向光明。当人们面对邪恶时,拿出勇气、用自己的善良和正义来衡定是非善恶,这本身就是在对邪恶的抑制和清除;心存善念敬畏神明,那自然就会得到神明的护佑。

记得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说,农历一月(古时称作:元月)出生的人生日是最大的。而正如上文所言,在一些地区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如果神安排其在这一天出生,那足以体现神佛的慈悲提醒:让其永远记住“回家”这个概念。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回家与家人团圆。

在神所奠定的文化中的“团圆”二字,对于全天下的华人而言是最为深入人心的,以致古往今来的文艺作品中很多都是以“大团圆”作为结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神几千年来所奠定的这一文化也是让我们懂得 “回到真正的家”。加上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中处处都奠定着修炼和归真的文化。我们就会懂得一个生命只有按照修炼的方法去做,才能脱离红尘,从而回到真正的家,与那里的家人团聚,才会真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本文就说一个元朝时期的蜀地富家女孩阿香,从人间的幸福梦碎之后一步步走向真正幸福的旅程经历。

元朝时期,因为元与宋之间的征战让成都百姓生灵涂炭。而阿香的因居住在距离成都较远很是偏僻的地方,故而没有受到大的波及,加上其祖上所积累下的产业,到那时家境还很富足,后来阿香的父亲因缘际会当上了这里的一个小官(相当于县令之类的)。

后来阿香和双胞胎哥哥阿龙出世,哥俩长得非常像,如果穿上同样的装束,一般人是认不出谁是哥哥谁是妹妹的。长像虽然很相像但性格却迥然不同。阿香愿意学习,琴棋书画、纺织刺绣样样都行,尤其歌舞更是为人所称道,为人还仗义;而哥哥阿龙却招狗斗鸟不学无术。当他们长到十六岁的时候,阿龙有一次在外面与别人打架,人家失手将其打成重伤,没几日就死了。阿香的父亲为了自己的颜面,也没有声张,悄悄的将阿龙埋葬。

阿香的父亲没啥事就教阿香为人、为官之道,也让她出去游学、锻炼,简直把其当作了儿子的“替身”。

阿香虽然是女孩子,但有一种侠义之气。平时她总是穿着男子的衣服外出,可是在她十八岁那年,一次她在半路突发奇想,叫贴身的侍女找出女子的衣服给她穿上。当她换上女子的衣服,那真是:

云鬓轻摇鸟驻足
肤若凝脂世上无
面似桃花尘中艳
细碎莲步仙姿驻!(注)
(注:就是她婀娜多姿的身形和一连串的小碎步,就如同仙子的姿态在她身上展现一般。)

话说有一日,她在一家客栈正在吃饭,突然来了一位,但见这位年轻人身着破旧的衣装,脸似乎有几年没有洗过了。过来坐在阿香的对面。阿香的侍女要将其赶走,阿香见他这副模样,心生可怜,就赏给他一些饭食。他也不客气的吃了起来。也许他真饿坏了,把阿香的饭食都吃了个精光。吃完要走,阿香还让侍女拿出点钱送给他,他依旧不客气的收下,离开。

过了几日,这里举办当地才子的聚会,有名气的才子、才女都聚集一堂,各显本事,为的是选出德才兼备的才子、才女,今后带领大家在学问上更上一步。

阿香也听说此事,为了掩人耳目,又换上男子的衣装过来看热闹,大赛上才子、才女们会什么的都有,各自展现出他们最好的才艺。

在比赛的最后,一位叫瑜哥的人获胜,大家恭贺完之后,就都离开了。

等大家都离开之后,阿香上前抱腕拱手道:“恭贺……”本想说出恭贺瑜哥获得比赛的胜利,可是当她看到瑜哥脸的时候,惊讶的不得了,脱口而出:“原来是你!那个要饭的!!”说完自觉失言,连连道歉。这时侍女调侃道:“公子把脸洗干净后,还很帅的嘛。那你为何扮成要饭的见我家小姐呀?”瑜哥一笑:“因久闻你家小姐不但琴棋书画、跳舞唱歌样样精通,更有一副侠义心肠。我扮作乞丐,就是想试试小姐是否如传言所说。”侍女回道:“那是自然,有幸目睹我家小姐的舞姿的人,无不为其所倾倒。”阿香在旁边红着脸道:“公子别听她在这里瞎说……”

瑜哥一笑:“今逢我大赛夺冠,在下恳请小姐能赏光跳上一回。不知可否?”

阿香也是欣赏他的才学,爽快答应了。连一旁侍候的侍女都觉得小姐这次有点不够矜持了。

阿香换上女装正要开始跳舞,却回头娇羞的说:“只跳舞没有伴奏有失雅兴。”瑜哥说那好办,从背包中取出琴来,席地而弹,阿香在那里即兴跳起舞来。不知不觉月上树梢,朦胧了天地,也朦胧了瑜哥和阿香的心。他们都沉浸在浪漫的月色中,谁也不愿意走出来。

从此他们就逐渐的认识了,也彼此真心的喜欢上对方。这样子过去了两年多,阿香因为害羞也并未与父母提起此事。瑜哥几次想提亲,却被父母告知条件不成熟,而作罢。等后来很多人都到阿香家里提亲,阿香都不同意。一来二去,她的父母心中纳闷,就问阿香是否有心上人,此时阿香才把两年前遇到瑜哥的事情说出来。阿香的父亲派人了解瑜哥的家世,结果却不怎么如人意,瑜哥家没啥背景,家境一般。阿香的父亲倒是很开明,直接对阿香说:“只要你愿意,你觉得嫁过去之后,能幸福就行了,别的不要多想。”
阿香感谢父母的理解。见瑜哥迟迟不来提亲,就打发贴身侍女去瑜哥家里催问。瑜哥见状登门拜见。
阿香的父母觉得瑜哥是来提亲的很高兴的款待了他,在酒宴上瑜哥只字未提提亲的事情。吃完了饭,瑜哥提出要与阿香私下说说话。

阿香见瑜哥在饭桌前没有说提亲的事情很不高兴。在房内见到瑜哥就埋怨他。瑜哥说父母觉得现在不是时候。并且告诉阿香:自己本是一个修行之人,因为今生与阿香有段尘缘未了,故而在此时遇到。今后阿香会遇到一些坎坷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守住善念,人间的幸福,那都是一时的,只有真正得道修行上去,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并相约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他们彼此带上侍女和家人,穿上最好的衣服,再去才子、才女们大赛的地方,抚琴、跳舞。阿香听着似懂非懂,但也爽快的答应了。

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香和瑜哥带着侍女和家人到了“老地方”,(此时这里已经有一座建筑,主人与瑜哥比较要好,借用一下)阿香身着水蓝色的衣装看起来特别的美丽,真如仙女下凡一般。瑜哥也非常的帅气,也带了一把蓝色的扇子。随着瑜哥的琴声,阿香在那里挑起了孔雀舞,那真是:

琴声悠扬舞翩翩
心意相通明眸间
因缘际会今相遇
月影相伴群芳羡!

烛影摇曳,满月之下,一切都是美不胜收。几曲过后,他们一起走出屋子,望见对面有神显现,他们想对神说说他们的姻缘,神却默默的隐去了……

过了几日,瑜哥去阿香家告别,说自己要去远游,不知何时能回来,阿香一听泣不成声。瑜哥安慰她,只要她需要帮助,他一定会回来帮她的。

瑜哥一走,上门为阿香提亲的人就更多了,阿香心里始终惦记着瑜哥,无论谁来提亲她也没有同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她父母实在熬不住了,觉得瑜哥也太不负责任了,一走连个信儿也没有。于是答应了唐家的提亲。阿香开始也不愿意,但父母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将来不能没有个依靠呀!她也就不那么想不开了。事有凑巧,唐家人正提着聘礼来提亲的时候,传来消息,朝廷将阿香的父亲革职。

阿香自觉父亲一向为官清廉,这次肯定是小人陷害,当时就想到朝廷为父亲鸣冤。可是他父亲却把她拦住了,觉得朝廷太黑暗,无处说理。

他父亲本是刚正不阿之人,脾气很大,受不了这窝囊气,半年之后郁郁而终。母亲看自己丈夫去世非常伤心,不久也离开人世。唐家人一看她家道败落,就派人取回聘礼,退了亲。阿香本来也不愿意嫁给唐家,这样一来也落个安心。心想: “男人们都是 ‘薄情’之人,只图攀附权贵、趋炎附势。而瑜哥却不这样,但却一心修行,……难道他不寂寞吗……?”想到此处,阿香的心里也有些生气:“既然你一心修行,干嘛要认识我呢?!这与那些薄情之人表面不一样可是实质上却都是一个结果呀!”想着想着已是泪流满面。

阿香实在觉得父亲很冤枉,但上告的途径不是很可行,她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女扮男装,将自己扮作是已过世多年的双胞胎哥哥阿龙去赶考,求得功名之后,再伺机为父亲申冤。想到这里,经过一段时间阿香把家里安顿好就付诸实行,自己女扮男装踏上赶考之路。她本来是非常好学,经过这么多年也变得很有学问,很自然的获取了功名。一位大官很赏识她,也正好他父亲原来的官职出现空缺,也就让她补空了。

在她上任不久,有两家来告,说一位男子同时向两家女孩下聘礼。两家女孩都想当大夫人,找她评理。

她一听觉得男子真的很“薄情”,从前的怨气一股脑的都翻出来了,吩咐衙役将男子带上来,不由分说将其打了五十大板,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男子怎么打也不出血,最后却没有鼻息,咽气了。她当时也没有多想,打完板子就让衙役将其扔了出去。

在扔的过程当中她瞄过一眼那个人,似乎觉得有些熟悉,但又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在气头上也没有多想。

那两家女孩也很生气,也将那个男人给的聘礼都拿过来仍在衙门口外。

当日晚间,那个男人缓醒了过来,進了内宅,看到阿香笑嘻嘻的说:“我所有的家当都在衙门口外,快派人拿進来吧。”她定睛一看真是瑜哥,这下子怨气、委屈一股脑的都发泄出来了。等阿香发泄完之后,瑜哥说:“我知道你会为官清廉,我这点积蓄会让你过得富足一些吧。”阿香似乎想起来什么,赶紧说:“白天打你的时候,怎么没看你出血?你不痛吗?那两家女孩子是怎么回事?难道你在戏耍她们?”瑜哥依旧微笑着说:“我以前不是说了,我是一个修行之人嘛!我父母当时说提亲不是时候,也是这个意思。他们怕我陷在对你的情中而故意拖延时间,等你家出现波折之后,换一种方式来了结我们之间的缘份。其实你让衙役打我那几板子,对我而言算不了什么。至于那两位女孩,其实都与我有些缘份,但因为我今生一心修行,不想涉及姻缘,但缘份还得了结,怎么办?所以我就想这么个法子,让她们把我报官。把我今生所有的积蓄都送给你。”

阿香听了喜忧参半,悠悠的问道:“你今后想怎么办?”瑜哥说:“我自在惯了,让我做个闲云野鹤算是成全。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你需要我帮助,我会出现在你身边的。”

阿香做了几年的小官,也逐渐的查清了陷害她父亲的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正式渠道将诉状递了上去,朝廷也为她父亲申了冤。

因为阿香为官清正颇受当地父老的爱戴。后来觉得朝臣之间关系复杂,她又不愿意同流合污;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是冒名顶替哥哥赶考、当官,便找个理由辞官不做了。

辞官之后,不知今后自己何去何从。正巧又是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阿香又看到那位神仙显现出来,依旧微笑着看她,然后就隐去了,不一会儿天空中显现出两个字“峨嵋”。她顿然醒悟,干脆我带着侍女去峨眉山居住,说不定还会遇到修行的瑜哥呢!

第二天她辞别了乡邻父老,带着几个侍女扮男装向峨眉山出发了。在半路遇到一群贼人拦住去路,正在危难之际,走来一位手里拿着蓝色的扇子的男人,她定睛一瞧,原来是瑜哥。

瑜哥望着这群贼人一笑:“对面的‘公子’是去峨眉山修行之人,你们干这一行的劫的是贪官、杀的是污吏,不能为难去峨眉山拜佛修行的人吧?”那群贼人研究了一下,也就放阿香她们过去了。

一路上瑜哥陪着阿香走上了峨眉山。在峨眉山上,他们开始了一同修行之路。瑜哥把自身从前所学的都教给阿香了。这样两年多的时间里,阿香就都掌握了。

有一次天下大雨,瑜哥说:“我自己那点本事你都掌握差不多了,今后你我就不能在一起修行了,要有不同的带着我们分开修。这样我们才能修的更快一些。”阿香心里很舍不得,但通过这两年的修炼让她明白这份情也需要舍掉。她淡淡的说:“那我们今后还能见面吗?”瑜哥说:“当然能,当我们在修行中需要切磋的时候自然师父们会让我们彼此见到的。”

就这样阿香和瑜哥分别由两位师父带着、在两座相距不远的山中修行。每隔一段时间见一次面,彼此交流一下那段时间的修行心路。后来随着修炼层次的增长,他们不必见面,彼此靠思维就能沟通。这样修了四十年左右,他们彼此都修到了很高的层次。他们彼此也都能体会到“幸福”二字更深远的意义。

在那一年的大年初二,一位很高层次的神路过这里,看到他们的修行成果很高兴。嘱咐道:“你们今日的修炼,无论修到多高的境界和层次,都是为能在将来主佛在人间洪传宇宙大法而做奠定。你们一定要记住,到时候,一定要更好地精進!”此时他们的两位师父也说:“我们在天上也听说,到时候在人间主佛会来洪传宇宙大法,那时连天上的神都希望能当主佛的弟子,所以你们如果到那时真的能得到,就要好好的珍惜,不要错过机缘。”

阿香闻听心中升起喜悦之心,脱口说:“那到时候我就在将来的今天出世,以表回到天上真正的家的决心!”

瑜哥听阿香这样一说,随口说:“那我的愿望就是我们依然会通过蓝色结缘,也能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日听到彼此的声音。至于说我们那生有无姻缘,那就看机缘和选择了。”

阿香的师父见他们彼此这样说,随口就说:“无论尘世间你们能否有‘姻缘’,但因为今生有如此一起修炼之缘,那在将来修炼的因缘还是有的。到时候让他说说你们从前的故事,也不妄你们曾经一同相识相知修行一场。”

“我看此生阿香既然与瑜哥有如此机缘,那在来生,阿香就要与‘瑜’字结下不解之缘。”瑜哥的师父补充道。……

今朝,阿香真的是大年初二所生,阿香和瑜哥今生相距甚远,一次瑜哥偶然用自己的特有能力看到在天边一位身着蓝色衣装的女子,笑吟吟的在看着他 。后来很偶然的在网上遇到,通信中当瑜哥与阿香确认她是否钟爱蓝色时,阿香惊讶万分!因为蓝色确实是她所一直喜欢的颜色。又在农历八月十五第一次通话,多年来虽然未曾谋面,但彼此在心里默默的在修炼方面鼓励着对方,人中的姻缘也不做奢求,甚至连一面之缘都不做妄想。因为彼此都明白:法缘才是最神圣的!至于说阿香今生与“瑜”字所结下不解之缘,其实这个“瑜”字是个双关语,因为现在处在特殊时期,就不明说了。请读者们见谅。

这正是:
相遇相知接前缘
一同修行结法缘
今朝各处天南北
同心精進回家园

后记:本文所写的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从追求人中幸福失败,而逐渐体会到所谓的幸福,不仅是男欢女爱那么狭隘,还有更多方面的展现,为了别人也是一种幸福;而修行,虽然一时之间看似会失去很多,但因为保持了那份无私与善良,加上明师的指点,那最终会得到真正幸福的。这种幸福会更永恒,更大气,更是惠及更多的人。

同时也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无论遇到什么都好好珍惜,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奢求,保持那份善良和忠贞之心,上天会给我们最好的。

说明:文中的瑜哥中的“哥”字只是一个人名,不见得他就一定会比阿香岁数大。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三):燧人氏钻木取火


来源:

【原文】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播百谷,粒食有赖。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初兴;有巢氏构木为巢,宫室始创。

【字词义解释】

(1)神农:即炎帝。
(2)方:医生所开的用药单。
(3)后稷:周朝的始祖,名字为弃。
(4)播:撒放。
(5)赖:依靠。
(6)燧人氏:传说古代发明钻木取火的人。
(7)有巢氏:传说古代发明房屋制造方法的人。
(8)构:架设、建立。

【译文参考】

遍尝百草,了解草药的寒热温和等性质,相互配合的禁忌,才有医药的药方;后稷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让粮食有了保障。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民开始吃熟食,懂得烹饪;有巢氏架木为巢,发明了建造房屋的方法,开始了宫室的建筑。

这一课,涉及到人类生活中医食住三方面的的四位先祖,读到这里,大家应该很吃惊,古代的启蒙教育,对先祖恩德的追忆,占据了如此大的分量,不厌其烦反复提及,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种文化教育的特点,源自道德为本的古代教育的核心,源于的教导。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 学而第一》),祖先的伟大智慧和恩德,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孩子们记住了,就自然知道自己的来源和归宿,遵从先祖的教导,敬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德育的源头。也是真正的儒者著书立言的根本目的。不是现代教育的思路。

燧人氏位列三皇

那么我们回到这一课的内容。因神农氏与有巢氏,之前提到过,这里重点讲讲远古被尊为三皇之一的发明了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在远古的早期,人们还不会用火,只能生吃果实和肉类,人体因此容易得病。据《拾遗记》的记载,(比燧人氏还要早的远古时期)有一个半神的国度叫“燧明国”,那里太阳月亮都照射不到,因此没有四季和昼夜之分。但燧明国的百姓都长生不死,活久了很多人自然得道,升天成仙。这个描述应该属于《三海经》记载中那种还处于非常高尚的半神半人、具备神通的时期。

据说在燧明国内有一株火树,名叫“燧木”,枝叶覆盖了一万多顷的地方,俨然是棵神树。燧人氏受天命降生,长大后就像后世的一样,梦中神游燧明国,看到了燧木,发现树上的鸮鸟用嘴啄树,因而出火。他便受此启悟,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懂得用火,才有了烹饪的文化,摆脱野兽般的生活。因此恩德,他被世人尊为燧人氏,也叫燧皇。

据说远古时期的燧人氏居住于商丘一带。如今在商丘西南处,还有燧皇陵,就是燧人氏的陵墓。这个陵墓至今还在,高约十来米。成为先祖历史的有力凭证。据说燧人氏一共传了一百八十七代,都用这一称号。

后稷是皇子  尧舜的农官

后稷是远古三皇之后的五帝时期帝喾之子,也是后来周朝的始祖。西汉刘向《列女传》中,讲到他母亲是帝喾正妃姜嫄,好稼穑。他的本事就是母亲所教,尧帝时期命他管农事,号后稷,教百姓播种百谷,等到舜帝,他依旧被任命为农官,自此,这个称号代代相传。

据《史记》上记载:大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里十分明确地写明,不管这里的后稷是否为同一人,在大禹时,还是负责农业和粮食调度的农官。一直到夏商两代,都是其后人担任农官,直到周朝,才变成天子。

【说故事时间】

谷神后稷的故事

周朝的始祖后稷,据说生下来就被抛弃。所以原来的名字叫“弃”。他的诞生有一段曲折传奇的神话传说。

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源),是帝喾的妃子,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偶然踩踏了巨人的足迹,浑身颤动,因而怀孕生下一个小男婴。但族人认为孩子来历不明,十分不祥,便三番两次的将这男婴抛弃。第一次,把他丢在狭窄的巷弄里,准备让他被经常走过的牛羊给踩死,但奇怪的是,经过的牛羊都绕开男婴,避免踩伤了他。族人于是另想办法,将小孩丢弃在森林里,让他或被野兽吃掉,但男婴仍幸运的存活下来。族人虽然惊异,却还是不死心,再次将小孩抛弃在寒冰上,准备冻死他;但奇迹又发生了,一群飞鸟从天而降,用羽毛庇护着婴儿,使他温暖。终于,族人领悟了神迹,抱回孩子,并命名为“弃”。

弃具备农艺的天分,是种植百谷的能手,他将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承给族人,并运用木头石块制作农具,使耕种轻松而有效率,粮食生产稳定,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后来尧帝任命弃为“农师”,教导全国人民种植五谷,发展农业。人们感念他的贡献,尊他为“后稷”。“后”是大王的意思;“稷”是谷,就是“谷神”。

燧人氏的故事

伏羲氏从被雷电袭击而燃烧起来的山林中取得天然之火,将光明的火种带给人民,教人们学会用火将食物煮熟再吃。但是天然的火种取得不易,更需费心保护,稍不留神,火种灭了,就只能等待下一次的山林之火。为确保火种的取得,人类发挥智慧,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相传上古时代,在极遥远的西方,有一个“燧明国”,太阳、月亮的光亮都无法照临,终年漆黑,没有四时和日夜的分别。在燧明国中有一棵火树,名字叫“燧木”,盘根错节,占地万顷,树林间常会发出一闪一闪的火光。

有一位奉命寻找火种的年轻人,来到了不见天日的燧明国,发现了会发出奇异火光的燧木。年轻人好奇的仔细观察,才发觉树林里有一种特别的大鸟,嘴巴又硬又利,每当大鸟用利嘴去啄树干时,就会产生点点的火花。聪明的年轻人领悟出其中的道理,试着以小木枝钻大树干,经过多次的摩擦后,终于生热起火。从此,人们随时都可以取得火,能吃熟食,不再“茹毛饮血”,人类文明向前跃进一大步。

为了感谢这个发明钻木取火的人,便尊称他为“燧人氏”。“燧人”就是取火者。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西游”悟道:天外有天神外有神 更高神仙就在身边


来源:

在《西游记》中,我们公认如来是最高的,第二。那么果真如此吗?或许还有无数的比如来还高的神,就在我们身边。在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一节中: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也就是说物或许比我们知道的生命更高级,层次更高。

一:如意神奇不可测 他知道你你不知道他

在《西游记》中的金箍棒,可以听懂的话,孙悟空却不能懂他。那么别人的话,是否也可以听懂呢?应该是吧。这样看到金箍棒本身就是超越悟空的神。

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龙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与他,凭他怎么改造,送出宫门便了。”老龙王依言,尽向悟空说了。悟空道:“拿出来我看。”龙王摇手道:“扛不动,抬不动!须上仙亲去看看。”悟空道:“在何处?你引我去。”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出自《西游记》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二:生存在另外空间的六耳猕猴

《西游记》中所有的生命(如来除外)都不知道六耳猕猴的出处,更不知道他是怎么生活的。更离奇的是他的金箍棒又从何而来。

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出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三:天外有天神外有神 没有边际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或许都是高层的物质。我们身上的一个细胞,或许也是比我们还高的物质。至少他物质的背后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看到的一粒沙子,在更微观处,或许都远远高于我们的层次的。

在《西游记》中很多的宝贝都是开天地时留下的,那么菩萨的净水瓶,老子的金刚镯是不是也高于本身呢?也许是这样吧。在《西游记》中,除了六耳猕猴还有两种神仙不知道的猴,他们生活的在哪里呢?说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了。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跟随老僧山洞苦修忧郁迷茫 听李洪志大师一讲豁然明了

Image result for site:bannedbook.org 李洪志大师

文:弘忍
来源:

我曾是一名佛教居士,自年少时起接触许多佛教信徒信众,虽然在世俗中生活,但遵守佛教戒律。阅读了一些佛教经书,在佛教古老的典籍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未来弥勒佛主将下世广传佛法救度众生,消去众生一切业劫苦难后,尘世间及十方世界中的无尽佛国将会出现长久的太平盛世。当前这个历史时期社会及各种宗教已進入末法。世人认为名、利、情很重要,为了七情六欲奋不顾身执著不放,造业甚多。其实人体生命本身才是最珍贵的,没有人体一切都是妄谈,因此我认为精進修行了脱生死为人生第一重要的事,其它皆在其后。通过长期苦修,守戒,持咒,佛性(真我本性)有所展现,智慧也有所证悟增长,但修行中遇到的实质修炼问题翻看许多佛教经书,问询许多仍没有得到明确答案,这让我非常苦恼,心中时常很忧郁迷茫。

高中毕业后与一位老僧在山洞中苦修,下山处理完俗世的一些事情,准备正式受戒修行。一次偶然机会,参加李洪志大师在九四年八月五日举办讲法班听了第一讲课,我有生以来的许多修炼疑问都豁然明了。明白李洪志大师传的是佛家大法,不用出家在世间修炼即可证悟如来果位。这与佛教经典记载关于弥勒佛主下世度人的预言一样。我当时就在想李洪志大师是佛下世传法度人呀!我高兴的想上大街上去喊:有活佛传法度人啊!冷静下来,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做,法只度有缘人。完整听完李洪志大师第一天讲法,我就下决心坚修大法,李洪志大师讲的法是修佛真法,是千年万年不遇的高深大法。

李洪志大师讲到开天目,我前额部位感觉发麻,整个大脑都有沉重发麻的感觉。在听李洪志大师讲法过程中忽然感觉全身一震,一下子回忆起生的许多事情,这些往生记忆中我有许多世是出家,吃了无尽的苦。很多次都是李洪志大师传法度我修行,李洪志大师有时是佛家形象,也有时展现出道家形象。今生得法是再续前生法缘。

我听法时,感觉身体里的黑气业力都不见了,全身轻飘飘的。有一天回家的路上自行车坏了推车走回家,感觉不是在走而是在飞一样,一会就到家了。

当李洪志大师讲到不二法门的法理时,第二天我就彻底全面处理了以前留存的佛教书籍及其它门派的气功书和各种信物。顿时感觉场象雨过天晴一样,清新宁静。后来有一段时间总是有其它功派信息干扰打坐入静,我就对那些干扰的邪灵,阴灵说:我只专一坚定不移修炼法轮佛法,其它任何法门我都不要。不久就看见那些干扰的邪灵化成黑灰色烟气消失了。

随着李洪志大师讲法,我对大法理解不断加深。我看见李洪志大师讲法时,另外空间是一尊顶天立地的如来觉者:李洪志大师佛体坐在金色莲花盘中,边讲法同时打着大手印,身着金色袈裟,身体肌肤是淡金色的,头发翠蓝,身体周围有一个巨大金色光圈,放射出万丈光芒,所有的大法学员都溶入融化在金色佛光中。在我目光所及的前后左右上下十方世界中有无量无数的神佛凝神静心聆听李洪志大师讲法,那一刻只有李洪志大师法音在宇宙间回荡,宇宙中的一切都为此停下脚步,整个李洪志大师讲法空间场都静止得如同一潭秋水没有任何涟漪。

参加学习班休息间隙,我看到一些工作人员身体及老学员身体周围都有一个不同颜色光圈罩在体外,学员修炼出的元婴有七八岁形象的,有的学员修出如同本人十四五岁形象的佛体,人间的肉体在另外空间看象白玉似的纯净,有的学员身体是透明的。这让我大吃一惊,如此短的几年中,修炼法轮大法的学员竟达到这样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修炼法门范畴,真是不可思议!这种人的状态极大增加我的修炼信心。接下来的讲法中我更加认真用心听法。

听李洪志大师讲法时是李洪志大师亲自给学员下法轮,回家后是李洪志大师法身调整学员身体。我是听法第二天,李洪志大师给我在小腹部下的法轮,但参加讲法班前十天我就看见一团金色光芒笼罩在我的周围,那时李洪志大师的法身就开始给我调整身体了。当我在家中复习功法动作时,李洪志大师的法身会分出两尊或三尊分体调整我身体,有时看见李洪志大师的法身变得很小,進入我空间场中就不见了;有时看见李洪志大师的法身无比庞大,我就在李洪志大师的“身体里”修炼。但始终有一尊李洪志大师的法身在我头顶上方虚空呈打坐或打手印状态存在。

不断听李洪志大师讲法后,我感到另外空间的身体越来越强壮,主意识越来越清醒。我看见自身空间场范围中,除了我的主意识主元神起主导作用外,我还有三个副元神:二个是佛家形象,一个道家形象的生命,他们绝大多数时候是打坐不动,当我肉身浅睡眠时主元神才能微微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具体语言行为感受不到。在听法期间不断有往生记忆返出来,回忆起过去生的修炼过程,有时一法门要修十几世,有时一世要修行千年以上:出家修炼中无尽的难耐寂寞,真的能摧毁人的一切。其实许多同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与我有同样修炼经历。这世得到大法由李洪志大师主尊亲自度化,一世修成正果位真是天大幸运!

我看见身边一个学员出现消业状态表现很严重。其实另外空间看到的是该学员过去生迷于人世而造业众多,如果不修炼会得严重癌症病变,用尽家财性命不保,给亲人朋友带来巨大长期痛苦。因为她修法轮大法,李洪志大师承担了她的杀生罪业,善解了一切恶缘,表面上是这位学员严重腹痛全身酸痛无力,仅几天象征性承受了一些表面痛苦而已,迷中修真的很难悟。真正修炼人根本没有病,只是在消除生生世世造下的罪业。

李洪志大师讲到“修口”法理。我在过去生修炼中,出家修行是修身、口、意无为的。在佛前起誓一生中或三十年闭口不说话,避免造口业。一生中无论别人怎样非议诬蔑不辩解,无言以对;遇到无理责打,无声而立;即使云游乞食,托钵无语,乞食后行礼而去。一旦功成开言则具有佛法真言大威力,能在救度众生震邪灭乱中展大神通。修口对于修炼人非常重要。

我发现参加讲法班的学员中,有许多是历史不同时期不同修佛修道法门的历代掌门弟子,还有许多是与李洪志大师过去生有世缘的生命。能参加讲法班与法轮大法有缘的学员,都是经李洪志大师授记的,授记位置在前额部位。一些学员来自极高境界,完全超出普通认知的高深境界……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走过二十四年的大法修炼历程,伟大的佛法在改变着宇宙中所有生命。二十四年前曾经的我已不复存在了,在这场浩劫中大法重新塑造造就了全新的我–纯正的无私为他的正法时期大法弟子,我从来没有后悔我所选择的修炼之路,只是觉的应该更加精進,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

回首那些艰苦的岁月,所有一切都已成为往事,但那不是结束,只是一个新的正法历程开始。


from 气功

救人增寿命 杀人绝子孙

文:张元之
来源:

的理解中,性命是最大的福德,而就是最大的恶事。在佛教中也认为杀人是最大的。在古籍记载中,记录了很多杀生遭报救人积福的实例。

一:救人七条命 延寿十四年

唐朝咸通年间,吉州的牙将李质得了重病将死,后来在梦中去了,地狱的主管官说:“你曾救了七个人的性命,应该延长十四年。”小吏拿文书去请示。过了半天,出来对李质说:“事情做完了。”于是命令使者领着李质回到人间。他们走到一座高山上,那使者把他推下山。他就吓醒了。

李质牢记着这件事。从这以后病渐渐好转直到痊愈。后来果然又活了十四年才死。(出《报应录》)

二:残杀好友 丢命断子绝孙

会稽的孔基品行高尚,同族人孔敞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其为师,向其学习。但是孔敞的两个儿子都道德低下,心怀不轨。孔基多次向孔敞提到这些事,这两个儿子因此怨恨在心。孔敞死后,孔基以老友的身份,带着羊肉美酒来看望孔敞的两个儿子。可这二儿子还怀着旧恨,偷偷地派奴仆在路上杀了孔基。

奴仆们还没有到家,就见孔基走过来,瞪着眼睛挽起袖子,生气的说:“奸佞的小子,人面兽心。我不忘与你父亲的交情,我一生厚道,有什么怨恨,派人在路上杀害我,天理不容,该断了你家的后代。”从此以后好多天在孔家出现。

不久,两个儿子都死了。两兄弟都没有后人。(出《还冤记》)

三:历史是明镜 谁人看得情

不知道那些为了利益,而害人的人是否有所领悟。一个握有权势的人,一念可以救很多人,一念也可以杀很多人。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冤杀别人,罪有多大?而秉公处理又会积多少福分呢?只是人在利益面前,又有多少人看得清呢?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13):他活成主人的一把剑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弓福的遭遇被采玲小姐得知后安慰他已经替他在父亲那交待了他的去处,父亲不会知道弓福失踪的事,让他安心休息,剧中很微妙的通过小姐对弓福的特殊关照,向观众传递了小姐对弓福不知不觉产生的爱慕之情。

弓福与婷花与阎长三人相遇,弓福也渐渐适应新的工作,并且交待清楚他为婷花所立下的最初的成为生意人的志向得到了采玲小姐的帮助、引导后,为他铺设成形的舞台开始正式启动。夫人与李大人会为彼此暂时的共同利益相互,有计划的一步一步将魔爪伸向薛大人,意图将薛平商团彻底毁掉。弓福便在这些意想不到的危机与困境中逐渐展现他的生意才能,向薛大人学到了真正的“生意经”,成就着他的。这些危机与困境一定会演变成成就弓福的难得的机会。

观众会带着期待弓福最终战胜夫人、与婷花拥有幸福结局的心,不断关注剧情的发展,但人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世间的“不尽人意”也许却有它背后的不得已的既定的缘由。这无疑反映了编导对剧中弓福这个主角人物的坎坷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人们虽然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编导却不得不按着他所理解的弓福既定的人生路线推演出了一个看似悲剧却非常感人的也十分高尚的爱情故事,同时的成就着弓福不畏艰险开始正道成就伟业的人生。

夫人因武珍州发生叛乱不得不掉转船头重新回到扬州,听闻市场的店铺因战乱被毁,战乱的平息遥遥无期,夫人决定将未来发展重心放在扬州,要建立扬州商团,控制扬州的商权,为此要利用李大人加快对商贸行业的熟悉。

夫人久久停滞扬州与李大人合作的趋势令薛大人非常的忧心,他们的联手很可能有损整个新罗商团在唐朝的商誉,于是以大行都的权力下达了一道禁止奴隶买卖的明文书,要求所有新罗商团不得从事此项交易。这无疑是针对少数几个以夫人和李行道为首的新罗商团而下达的命令。夫人刚刚听到这个命令时不以为然,薛大人有何权力干涉各商团的内部运营,又非节度使下达的禁令,不听从便罢了,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阎长向夫人解释,在唐朝,各地都有自己的商团组织,新罗商团之所以能在唐朝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彼此的协同与团结,因此各商团的行都会听从自己选出的大行都的命令,大行都的命令在组织内部就等于法令,不听从的商团会被组织开除出去,不再享有组织的一切便利。将很难在这里立足发展。不过只要李大人在这次选新任大行都的会议上坐上这个位置,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李大人的表情有些为难,表示自己的实力和威望实在无法奢望得到这个位置,夫人马上表示她要帮助李大人达到目的,抢夺这个位置。因为只有李大人坐在这个位置,她才能在商家必争之地的扬州顺利掌握扬州商权。

于是夫人与阎长共同行动,收买贿赂有反对薛大人的倾向的行都们,就连赵大人也被阎长以打通赵大人山东黄酒销往楚州的好处所动,表示了支持。在剧中这个赵大人是个会遵守,但也没有清晰的原则,只为图谋个人利益的世俗,代表着众多会被利益所动,但也干不出伤天害理之事的世俗商人的心理特征。他答应了阎长会考虑支持李大人后,又对关照自己多年的薛大人感到有些愧疚,于是把夫人与李大人的所作所为告诉薛大人,并表示自己是个不拒绝好处的商人,如果薛大人也能给他一定的关照,他一定会在会议上投薛大人一票。这段情节将赵大人世俗商人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形象。他答应了阎长觉得对不起薛大人,但认为商人看重利益不可放过难得的赚钱机会,大行都谁坐上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支持谁不犯法,并且顾及情义已经告诉了薛大人阎长与夫人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也就算正大光明了,而且自己也没有事先跟薛大人有任何私下约定一定选薛大人,也不算背信弃义,那也就怪不得他了。因此他找过薛大人后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阎长的贿赂。赵大人在整部剧中扮演的就是一个有着基本良心但极易被利益所动的世俗商人的角色,他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微妙,将在后边弓福的人生进程中渐渐明了。

但无论夫人与阎长如何收买利诱,好象很难轻易动摇薛平大人多年来形成的威望,没有胜算的把握。李大人担心自己与薛大人竞争大行都的事一旦失败,有损他的脸面,于是暗示阎长,这个大行都的位置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人坐上去,除了暗中刺杀,除掉薛大人,再无可靠的路子。阎长只好按着义父的吩咐,蒙面于夜里潜入薛大人府上。

弓福发现了刺客,制服了阎长,但对方过于熟悉的剑法让他想起了阎长,认定此人就是阎长,于是把刀架在阎长的脖子上,却没有动手杀他,只是将自己在夫人商团当护卫那次追赶刺客没被刺客所杀前前后后的猜疑一股脑的倒了出来,阎长知道再也无法隐瞒自己,只好主动拉下蒙面的黑布。弓福问他为何要刺杀薛大人,阎长以很无奈但表示没有选择的口吻回答:我只是主人手中的一把剑,你也一样,我们都不过是在执行握剑人的命令而已。弓福听后将他放走,但明确表示,从今以后彼此的情分与缘分到此结束,让阎长不要再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段情节为的就是明确的将阎长为人处世,即做人的思想传达出来,他认为自己活着只是主人手中的工具,不管吩咐任何事情都必须毫无条件的执行,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对待。这与弓福明辨是非,离开夫人,不盲从主人之命,懂得不能助纣为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阎长却一点也不了解弓福,以为弓福在薛大人手下当护卫其思想与行为跟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都是主人手中的一把利剑而已。也正因为阎长的话,弓福决定与他断绝来往,但还不知他海盗的真实身份,只以为是一般商人各自不同的做法与为人方式。以为是李大人为夺大行都的位置所走的一步险棋。这次刺杀当然以失败告终。显然弓福放走阎长为的是偿还上次受夫人之命追杀刺客时的不杀之恩以及以往的情谊。但也向阎长表明自己为人的立场,从此之后不再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为伍。

不久之后,召开了一年一度选新大行都的会议,薛大人提醒众人新罗发生叛乱大家要注意新罗交易上的安全。李大人趁此机会告诉众行都,掌握新罗商权的紫薇夫人因叛乱留在扬州,正住在自己府上,有意愿与夫人做生意的,他负责引见。来自各地的新罗商团行都听闻新罗大名鼎鼎的夫人就在李大人府上,开始为利益所动,不少行都开始将心转向李大人,薛大人终以一人之差落选,李大人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了目的。于是当即在会上表示不干预奴隶买卖。为感谢夫人的大力支持,他答应夫人让她尽快掌握扬州商权,这正是夫人的目的。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

丘处机诗词 描绘了他的元神参观天上所见的景象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公元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是道教历史上著名的修炼人。被当时的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及各民族百姓所敬重。他曾以七十四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往返行程共三万五千里,救民壮举青史留名。

丘处机一生写过很多,多同修炼或劝人修道有关,其中有两首描绘了他脱离肉身游历另外空间的经历,现为大家简介。

《瑶台第一层》(注:“瑶台第一层”是宋词的词牌名)

宝运龙飞,当四海,群仙降迹时。
万机多暇,三灵协赞,不动枪旗。
玉楼金殿广,更月台风榭临池。
静无为,泛彩舟鸣棹,凉簟枰棋。
深惟前王创业,太平难遇道难期。
会逢天祐,遐荒入贡,玄教开迷。
坐朝垂听暇,伴赤松、谈论希夷。
胜驱骋。向人间一度,天外空归。

这首词中,丘处机描绘了他的元神参观天上所见的景象。“玉楼金殿广”,天上真是远胜人间,而且丘处机还与赤松子、陈希夷等道家前辈高人相见。瑶台是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地,为神仙境界,传说瑶台共有十二层,如唐诗人李隐《无题》诗中就用此典故:“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而在他的另一首词《戚氏》(注:“戚氏”是宋词的词牌名)里则写道:
梦游仙,分明曾过九重天。浩气清英,素云缥渺贯无边。
森然似朝元,金童玉女传宣。当时万圣齐会,大光明罩紫金莲。
群仙谣唱,诸天欢乐,尽皆得意忘言。流霞泛饮,蟠桃赐宴,次第留连。
皆秉道德威权,神通自在,劫劫未能迁。冲虚妙,昊天网极,象帝之先。
透重玄,命驾恍惚神游,掷火万里回旋。四维上下,八表纵横,鸾鹤不用挥鞭。
应念随时到,了,自有根源。看尽清都绛阙,迈瀛洲紫府笔难传。
瑶台阆苑花前,瑞云掩映,百和香风散,四时不夜春长暖,处处觉闲。
想因缘,是一点功圆。混太虚,浩劫永绵绵。任阎浮地,山摧洞府,海变桑田。

这首宋词里,丘处机描绘了他的元神在梦中经“金童玉女传宣”,飞过“九重天”参加天上“万圣齐会”“蟠桃赐宴”的神奇壮观的景象,而且还透露给世人:天上神仙都是“秉道德威权”,都是道德极为高尚,心性非常好的

大家知道真正的是不打诳语,不说谎的,更不会在有关修行的问题上骗人,其元神游历仙境绝对是真实的修炼中神奇的展现。可见元神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修炼有成者的元神会上天,在天上有其归宿,成为天上的高级生命,无神论是大错特错的邪说。

在道教名山崂山中,丘处机还曾留下众多的石刻,多是咏叹崂山景物,抒发向往天庭,远离俗世的志向。其中有两首我觉的细读之下也可令人深思,特介绍如下:
“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起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
“可叹巍巍造物功,山海大地立虚空。八荒四海知多少,尽在含元一气中。”

这两首诗,不仅写崂山,还阐述了他对与太空的认识,知道地球是悬浮于太空中的:“山海大地立虚空”“没底空浮万万年”。二十世纪卫星和宇航员上了太空,从大气层外拍了照片,人类才直观的认识到地球悬于太空中,可是七八百年前的中国修炼人丘处机就已经明确的看到了这一点,还写在诗中。

今天科学认为地球等星体能在太空中有固定的轨迹是因为引力等各种因素,恰好达到了平衡,但这也太巧合了吧,按这样算如果差一点点,地球就不是现在的轨道了,也不会有今天宜人的生存条件了。按科学理论,要让地球如此适应人类生存,这样的概率小的几乎不存在,一些思想开阔的科学家也认识到地球和人类可能是高级生命有意创造出来的,但还难以证明,只是猜测。可是丘处机在诗中明确指出地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力神工”、“可叹巍巍造物功”,是神,是创世主的伟大神力给人类开创了这样的环境。

丘处机是如何认识到这些的,答案只有一个:他是通过修炼,真实的看到,了解到这一切的。佛道神都是真实存在的,修炼可以使人出现各种功能与神通,成为超凡的生命。


from 气功

隋炀帝的为人处世为什么和他的文章刚好相反?

文:观心
来源: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六月十三月,问魏征:“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处事何其反也?”

唐太宗登基之初,经常与群臣探讨经典的道理。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这一天,太宗问魏征:从《隋炀帝文集》看,他是一个什么大道理都懂,大是大非明辨的很聪明之人,为什么为人处世却与言论相反?

今天早上,回顾近日家庭、单位之事的时候感慨之余想起上面原文出处。找了半天,原来是我昨日浏览某网站传统文章的时候,无意之中在网友的留言看到上面那段话,出自《资治通鉴》。当时只是简单的扫了一眼,为什么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年,我遇到和隋炀帝一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论起道理好象什么都懂,但是在具体社会和个人利益面前的表现和隋炀帝一样,口是心非而南辕北辙。为什么呢?

究其根本,不能清心寡欲而已!人遇到的一切麻烦及是是非非,大至、小至皆源于此。

人大脑中折腾人寝食不安的私心杂念,就是七情六欲的心魔,人心执著!古往今来能战胜人心、灭绝执著、修心断欲者能有几人?当的意志力强大到能战胜心魔的人,当然是纯阳的刚强和正直,大慈大悲的自强不息者。

人为七情六欲而活,一生皆为名、利所困扰,万变不离其宗!

最后小诗两首总结如下:
明白
半生执文道  破迷离尘机
心旷无私语  回归终可期

缘份
幻觉中  梦游梦言逢
大道之缘外  万事都是空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二):黄帝规制汉服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冠冕衣裳,至而始备;桑麻蚕织,自元妃而始兴。

【字词义解释】
(1)冠冕:帽子。冕,古代卿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礼帽。
(2)元妃:指黄帝的妻子嫘祖。

【译文参考】

一直到黄帝时,各种冠服衣着的等级制度才趋于完备;黄帝的妻子元妃嫘祖发明了采桑养蚕治丝的方法,并教导民众如何织布制衣。

【读书笔谈】

我们的历史,被叫做五千史,我们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又叫做华夏民族,只因先祖黄帝,是这五千年人类文明的开创者,这五千文明,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华夏二字。华就来自汉服的华美,夏就是之大。正所谓“汉民族有其章服之美,而称为华,有其礼仪之大而称为夏,固而称汉民族为华夏民族。”而黄帝就是创制汉服并规范其礼仪制度的先祖。汉服之华美,来自黄帝正妃嫘祖发明的丝绸。

也就是说,黄帝承天命代替炎帝成为天下之主,就意味着他要系统完成华夏为外在特征的文明历史的根基。因此汉服的系统创建必然是神传文化的特点,注定与华美的丝绸相配,同时诞生。而这件事也就自然交给了他的正妃嫘祖来完成。于是丝绸被嫘祖发明并传授给百姓。黄帝既然以道德,也意味着服饰不再仅仅具备御寒美观和遮羞的功用,天人合一、人伦道德的内涵也必将蕴涵其中,表现为服饰礼仪,有统一规制,明身份,定位置,和天道(比如上衣下裳的规制,上衣象征天,在上,下裳象征地,长至脚踝几乎贴近地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将称作了衣裳,衣裳便是传统汉服的基本样式。)以此教化百姓,治理天下,使得中华民族从此变得举止有度,彬彬有礼,气度非凡。

自此,中华汉服,以五行的颜色作为正色,从颜色到样式,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场合,有严格的规制。

从黄帝开始,直到尧舜,就是最为敬仰的具有五行之德,以德教化天下的五帝。黄帝具有五行中的土德,属于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孔子的仁孝信义之说,就来自五帝治国的道德实践。因此,外在的服饰与礼仪,是与德相配的外化形象。因文字在黄帝时期的开创,使得五千文明外表华美有度、彬彬有礼、而其核心是道德仁孝的历史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也绝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帝王的行为是道德教化的表率,我们常说娶妻娶贤,这也是黄帝留下的传统,他的正妃教人养蚕制衣,品德高尚,他的次妃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配合正妃一起辅佐黄帝,深受黄帝敬重。黄帝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从此帝后的行为,成为天下夫妻的表率,皇后自然就要母仪天下,成为妇女的榜样,教化女子的品德,教会她们如何辅佐夫君,管理好家庭。当然织布制衣也就成为女子的主要工作。

【说故事时间】

是古代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之后,蚕神献上洁白发亮的蚕丝,庆贺黄帝的胜利。黄帝请人将丝织成绢布,再将绢布裁成轻暖舒适衣服。之后,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蚕也能吐出像蚕神所献的丝,就开始种植桑树,采桑养蚕,再将蚕丝织成绢布。嫘祖把方法教给百姓,从此采桑、养蚕、织布就成为古代中国妇女的主要工作。

相传黄帝制定了冠服的等级制度,依照不同的等级制度,区分尊卑贵贱,各种礼仪也随着产生。于是,服装不再只是避寒、遮羞、装饰而已,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得随意僭越。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衣冠文化,每个朝代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基本造形是上衣下裳;上衣象征天,长至膝盖;下裳象征地,长至脚踝。至今中国人仍统称各种衣服为“衣裳”。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因为它直而宽大,可以把将身体深藏不露,所以称作“深衣”。它的剪裁方式独特,将上下分别剪裁,再缝合为一,长度大约到足踝。“深衣”用途广泛,不分男女,不论尊卑,上自文人武将,下至升斗小民可以穿着,据 《礼记.深衣》记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是十分受到喜爱的礼服。汉服的特征是宽直、大袖,腰间系上束带即可产生自然的绉 褶,再在领、袖、襟等部位镶滚色边、绣花,作为装饰。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中华传统智慧:古人的家庭观

文:清凌
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神州,即神选定的土地,是国之中心。传统文化则为神传文化,璀璨多姿,光芒万丈,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无论对中土大地还是远近异邦,在方方面面都有着道不尽的吸引力,和千丝万缕数不清的影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领着世界的潮流。拨开现代红尘的迷雾,透过各种表面形式,我们看到,人之为人,是因为神为人规定了做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做人的道德就是中华传统的内涵、基础与核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居于三光之下,只有君正于朝,臣正于国,父慈子孝,夫和妻顺,人人顺天行道、恪守道的本份,才能三才相顺、三光恒久,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当人从娘胎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在一个家庭中成长,家就成了一个人一生的依托,成了遮风避雨的港湾。因此,人人必须珍爱家庭,关心家庭,关爱家庭每个成员,为家尽到一份自己的责任,不可随意抛弃家庭,只管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否则即是违背伦常,违逆神意,最终必受惩戒,结局一定凄凉。

从人而言,人是群体性的生命,不可能离群索居,就必须和他人有各种关系,首要的就是和家庭成员如何和睦相处,再就是如何对待家庭以外的成员。人毕竟有人的本性,和禽兽有着本质的差异。几个人能组成一个家庭,都决非偶然,其中必定是生生世世以来有着特定的关系,才能如此聚在一起,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这其中的缘分是很深厚的,只能珍惜,才能化解曾经的怨恨,报答曾经的恩情,也才能让生命真正的繁荣和享受做人的乐趣。如果冤怨相报,必定厄运连连,怨恨丛生,难以了却,最终导致生命的败落和损毁。

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异化,道德观念极度薄弱,不相信神佛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了自己的所谓享乐,追求那点感官的刺激,家庭似乎成了累赘,不珍惜家庭,不关爱家庭成员,不孝敬父母,不管教孩子,夫妻反目,家庭破裂似已成为普遍现象。夫妻之间稍不和自己心意,动辄就离婚。男人没有了责任感,女人缺乏了贤德,互相之间缺少包容,连做人的道德底线都已失却,家的温暖也随之丧失。家庭,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只有基石摆得正,家庭稳固,这个国家与社会才稳定、繁荣与昌盛。正是由于家的动荡,人心变异,因此现在的社会也是危机四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人都处在危险中,但难以知觉而已。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单位,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 “齐家治国”这个目地出发,古人十分看重家庭,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是有深层原由的。

作为父母,教育子女是天职;对于子女,孝敬父母是义务。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必须言传身教,重视道德教化,那么自身的修养就极为重要。我们的祖先在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是值得借鉴和遵循的。

因此,作为一个家,需要家中的每个人共同维护,共同遵循家庭的伦理规范,“家和万事兴”,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真言,其涵义是深刻的。父慈、妻贤、子孝也才是真正一个家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和谐。善良、真诚、宽容的品格,是维系这种关系的根本。

但愿我们的社会真正美好,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都能感知家的幸福!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一):伏羲出自华胥国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字词义解释】

(1)贸易:商品交易买卖。
(2)耒(lěi)耜(si) :中国上古时的翻土农具。
(3)炎帝:即
(4)琴:古称琴、瑶琴、玉琴,现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
(5)瑟:弹弦乐器,形状像古琴,原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每弦下有一柱。常与古琴合奏。

【译文参考】
氏时开始振兴贸易,发明翻土的农具;伏羲氏发明了琴和瑟等乐器,建立男女婚嫁的礼仪。

【读书笔谈】
这一课的知识,是告诉孩子们商业,农业,礼乐和人伦教化的起源。神农氏炎帝和伏羲氏是这些的始祖,远在这一期五千年的文明之前。

根据《神传文化中国历史正述》的论述,在五千年有系统史料记载之前,也就是在黄帝之前,存在着一个漫长的三皇时期,这段时期大多以神话传说的方式流传,这些帝皇都神通大显,具有圣德,以半神半人的形象教化人间,制礼乐正人心,定婚嫁懂人伦,带领人类从蒙昧无知走向开化,一步步走进了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最后才进入开启这一轮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黄帝时代。

关于三皇,有众多说法,我们这一课提到的炎帝与伏羲,都曾出现在三皇的名单中,因此,我们就把炎帝和伏羲叫做三皇时期的帝王。

伏羲来自神秘的华胥国

其实伏羲远在炎帝之前,这里提到的就是他首先制定了最早的礼乐与婚嫁人伦的制度。使得人类懂得与兽类的区别。从此,人们有固定的家庭人伦,告别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的群婚状态,父子之情,夫妇之道,长幼有序等这些人伦理念,道德教化得到了最初的奠定。

据远古传说,三皇时期有一个地方叫华胥国,华胥国是半人半神的国度,非常神秘,那里有一个大泽叫雷泽。一天,有巨人的足迹出现在雷泽中,华胥国有女子称华胥氏的,出于好奇以脚踩在巨人足迹上,从而有感而孕,生下了伏羲氏。

《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白天梦游,到了华胥国。华胥国非常遥远而神秘,非人力所能到达,只能神游。其国没有管理者,一切与自然相合一,百姓没有私欲,没有爱恨,也没有痛苦,既不恋生也不畏死,可凌空飞行,具有神力,自然万物都无法伤害他们,是一个奇妙的极乐国土。黄帝醒来,悟得之道,经过二十八年,治理得同华胥氏国一样。

这些记载表明,伏羲制定的琴瑟古乐器和礼乐,婚嫁制度,来自半神的华胥国度,原本属于神的世界的东西,后来再次让黄帝于梦中见到,通过黄帝来正式开启这一期的五千文明。黄帝治国就等于修道,梦中点化,在治国中不断提升德的境界,为此天下大治,他也就得道圆满,升天成神。

这些远古的传说,一再提醒人,人类的文明,来自神的系统安排,通过降生于人世的圣王传给了人类。

据说伏羲之后,继承他的是女娲氏,但她不是造人的女娲神。而是继承伏羲帝位的女皇,她就是为男女婚姻牵线搭桥,成为中华第一媒人,被后世奉为“媒神”的先祖。她完善了伏羲氏所建立的媒妁嫁娶制度,更细致地规范了人伦道德。

炎帝修道  乘鹤登天

神农五行属火,以火德为王,是降生,所以称为炎帝,他给人类带来无限生机。五谷耕种,茶道医药等等仰赖太阳的,让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荣的根基和文明,得以奠定。他定于正午进行贸易,也是出于火德的德性。

据说神农氏的母亲是少典的妃子,名叫女登,称为任姒,女登游华阳的常羊山时,见到神龙的龙头,感而怀孕,生下神农氏。

神农氏也生来就具备神通,但他与伏羲不同,需要修道才得以飞天成神,《庄子》中记载着一则神农氏向老龙吉学道的故事。表明他是修道之人。后在乘上仙鹤白日飞升,修道圆满。也就是说,他与后来留下《黄帝内经》的黄帝一样,负责给后世留下修道成神的修炼文化。只不过黄帝是乘龙飞天。神农架位于湖北省的原始森林,是当年神农采药救人的地方。因神农氏采药时,“架木为梯,以助攀援”,得名“神农架”。传说神农氏带领贴身大臣在此采药时,突然天降仙鹤,他们便乘上仙鹤,升天而去。至今古迹还在。随州市北的烈山,还留有神农洞、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神农洞中的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过的器物。

神农氏以德施政,国家并无法令,却天下归心,自觉归附顺从。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时期,诸侯夙沙氏起兵反叛。炎帝认为此事归罪于自己德性不够,便主动退位以修德。夙沙的百姓听说后,因惭愧而倒戈,反攻夙沙氏,归顺炎帝。可见其德性早已深入人心,后世一般帝王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威望,臣民的教化自然也跟不上,遇到问题无法原样照搬来处理政事,但是,先祖的圣德会永远成为炎黄子孙为政以德的依据和典范。

【说故事时间】

南方之帝--炎帝神农氏

炎帝,相传与黄帝是同胞兄弟,管理阳光炽热的南方大地,是太阳神,也是农业、医药之神。传说他的形状是牛头人身,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提倡日中为市,成立市场,以物易物。

人类逐渐繁衍,游牧、狩猎所获得的粮食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炎帝四处寻找繁殖食粮的方法。据说,有一天从天上降下谷米(一说丹雀衔来九穗禾),他便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种在开垦过的黄土上,引水灌溉,使得五谷顺利成长,百姓获得充足的食物。为使耕种更方便顺利,神农氏“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易.系辞》)发明了翻土的耒耜、锄头等农具,提升耕种的效率,奠定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自此人们结束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他为“神农”,即“农业之神”。

人们在生活安定、粮食不再匮乏之后,自然就有交易的需要,于是炎帝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 系辞》)教人们成立“市场”,选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交易。炎帝既是太阳神,自然选定一天当中太阳最炽热的正午,要大家把货物聚集在市场上,以物易物,时间一过就散市。

相传古人有病却不知如何医治,炎帝遍尝百草,找出药草的寒热温和特性,以及相互配合的禁忌,写成医书,教导人们如何分辨药草,并用药草来医病。传说他为了尝药,曾经在一天之中吃到七十种毒药草,但都被他化解了。另有一种传说是,神农有一条神奇的鞭子,名叫“赭鞭”,只要用赭鞭鞭打各类花草, 就能知道药草有没有毒,甚至连植物的寒、热等性质都会显露出来。所以炎帝留下《神农本草经》,也被尊为医药之神,中药之祖。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古诗精选今译:孟云卿《放歌行》

文:慧诚
来源:

【作者简介】

孟云卿,(724–?)鲁山(今河南)人。天宝年间,举不第。后授校书郎。曾流寓荆州、广陵等地,仕途很不得意。所作极为杜甫、元结、韦应物所赞赏,元结编《箧中集》,选其作品甚多。高仲武编《兴间气集》则称:“虽效于沈陈,才得升堂,犹未入室,然当今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存其诗一卷。

【原诗】

放歌行

吾观天地图,
世界亦何小。
落落大海中,
飘浮数洲岛。
贤愚与蚁虱,
一种同草草。
地脉日夜流,
天衣有时扫。

东山谒居士,
了我生死道。
目见难噬脐,
心通可亲脑。
轩皇竟磨灭,
周孔亦衰老。
永谢当时人,
吾将宝非宝!

【今译】

我看天地就像一幅画图,
世界也不过这么大 罢了。
浩荡的大海,
有几座岛屿飘浮。
、草包、蚂蚁、虱子,
一样生生了了。
日夜在流着,
仙人衣 有时拖地飘落。

东山去拜访谢安,
懂得不用追求什么。
谁能咬住自己看得见的肚脐?
只有内心舒畅 才能通体清和。
始祖轩辕早已经死了,
周公孔子也不能逃过。(他们都被批判侮辱)
总是想不透的当今一代人,
你们最宝贵的,我觉得不算什么!

【注释】

东山:地名,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晋代的谢安曾在此隐居。
居士:是信佛而不出家的人,此处指谢安心宁气静,不涉世俗。

【说明】

《放歌行》是乐府《瑟调曲》旧题,内容多述志抒怀,表示对宇宙、的见解。本诗从开头两句,就类似“三千大千世界,皆在微尘”的佛家偈语,全篇都贯穿了一种“处心宁静,无为自得”的超凡出世思想。这与诗人一生“栖栖南北,苦无所遏。”(辛文房;《唐才子传》),因而自求旷达的思相有关。

“永谢当时人,吾将宝非宝!”请冷静地想一想—

,禽兽纷争:
名利色气,无耻荒淫;
魔性邪灵,弃祖灭宗;
卖国求荣,坏砒做尽!

—噫,“永谢当时人,吾将宝非宝!”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