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星期六

轮回故事:老虎是上天安排的巡山大王

轮回:两只义虎 作者:

前些日馨缘儿的父母抱着馨缘儿一起我这里的海边玩,玩了半天,吃完饭临上车前,馨缘儿的对我说,你给孩子讲个轮回故事吧。我说:“你想听哪一类的故事呢?”她说:“说说老虎怎么样?”我知道她故意给我出难题。因为老虎的故事可不好讲。

我试着定睛一看,看他们的历史长河中还真有关于老虎的影像,于是笑着说,就说说从前那只母老虎和小老虎的故事吧。

要说正在文之前,咱必须说清楚一个关键性问题:老虎虽然是在山中为百兽之王,但不是什么人都吃。老虎是上天安排的巡山大王,就如同海里的龙一般。它负责管理山林野兽。用现代的话来说,整个丛林的食物链是完整的,有规律的。为什么老虎吃人?因为很多人虽有人的形体,但因为其损德过多,导致在道德水准上其与野兽无异。所以当这种人走入山林之中,在老虎看来其人为兽,所以吃了他。

当然老虎吃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人如果前生和老虎(今生是老虎,前生不一定是老虎,也许是一个人也说不定)有过什么恩怨,那此生需要了结。也会出现这个情况。

北方的山林里有这样一对老虎母子。母老虎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悠闲的山林里寻找食物。一位猎人见到慌忙爬到了树上,以免让老虎看到。此时来了另外一个非常彪悍武功高强的人,弯弓搭箭向母老虎的咽喉处射出一箭,不料巧合的是,这位猎人的弓不小心从树上落下来,正好挡住了那只射向母老虎的箭。因为箭的速度很快,当撞倒弓上的时候“砰”的一声,然后射穿,出去几米后落地。母老虎回头看看,转身带着小老虎消失在丛林中了。

那位武功高强的人见到老虎跑了,非常的生气,叫这个猎人从树上下来,然后狠狠的打了他一顿,然后扬长而去。

这位猎人一瘸一拐的走,他的媳妇给他敷上草药,包扎好。他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才又出来打猎。在家里这段时间,他买了一些马羊之类的饲养,以期望能得到更多的收入。

这次他带上弓箭又到深山里打猎,遇到因群野狼他因为太急在射出几只箭之后,把弓弦拉断,无奈的只好拼命的跑。当他拼命的跑呀跑,跑到一个悬崖边上的时候,他一咬牙一横心跳了下去。

在跳的过程中,却发现仿佛有老虎在下边,老虎正张开大口等着他呢!他眼睛一闭,心想这下可完了。于是也晕了过去。

等他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发现脸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舔自己,脸上生疼生疼的。

他睁眼一看,一直老虎长着血盆大口,血腥味扑鼻,在舔自己脸呢!他又当场吓晕了。这下子老虎着急了,不停的吼着。身边的小老虎也过来帮忙,摇动他的胳膊,过了半天,他又一次醒过来了。

等他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那两只老虎是他无意中搭救的那两只母子老虎。

看他醒过来了,母老虎带着小老虎在他面前做作揖状,然后给他找来一些野果让他充饥。

他也没有了对老虎的惧怕,待吃完野果之后,他找来一只树枝,骑到了虎背上,想让老虎送他回家,母老虎也点头同意了。

当他骑着母老虎回家的时候,顿时成了三村五里的“特大新闻”,人们都慕名来看看这对母子老虎。猎户的媳妇开始也很害怕,后来听猎户把事情的原委都说清楚了之后,他媳妇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这两只老虎给他们看家护院?

猎户想了半天,觉得如果放虎归山,将来万一要吃人怎么办?还不如我辛苦一些,多打点野味给它们,也让它们帮我们看家。

于是乎这两只老虎就成了猎户家的“狗”,行使看家的本领。三村五里的人都很敬佩这两只老虎的义举。经常过来看望它们,给它们送一些野味。每逢这时,母老虎都带着小老虎做作揖状,谢谢他们。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广,有几个江湖上的毛贼听说了,觉得他家里会很有钱,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过来偷东西(主要想偷钱)。当他们入院,母老虎装睡,小老虎正要出声,母老虎扒拉小老虎一下,等这几个人拿上偷得的银子往外跑的时候,母老虎象箭一样冲了过去,把那几个人扑倒,衣服撕烂,小老虎就跑到猎户的门口拍门,猎户和妻子出来了,一看笑了:只见那几个毛贼衣冠不整的蜷缩在雪地里(其实都吓晕了),母老虎在旁边看着。母老虎见猎户过来了,高兴的摇摇尾巴,带着小老虎回到住处睡觉去了。

后来来了一群冒充官军的山贼,这帮人胆子很大,强令猎户把牛羊和老虎交给他们,并说如果不交,就会把他们送入大牢。猎户夫妇都是没有经过世面的人,闻听此言很害怕。就在这个时候,母老虎,一拍小老虎的肩头,小老虎冲向那个为首的人面前,把那个人外面的官军服装撕掉,里面是强盗的衣服。因为这群强盗的伎俩被揭穿而恼羞成怒,母老虎也扑上来,这下子这群盗贼可吓坏了,没命的跑了。

后来这里的保长(当地管事的小官)听说了此事,就聚集了很多当地人,要为这两只义虎摆酒,以答谢它们。

这两只老虎当时也喝了很多,大家都觉得老虎都懂得知恩图报,那作为我们人也要懂得互相和睦相处。从此这里的民风愈加淳朴,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文中的母老虎就是馨缘儿的母亲,小老虎当然就是馨缘儿,而那个猎户是馨缘儿的父亲。

看来因缘轮回真的很奇妙,也蛮有意思的。

2015/8/29

下一篇:红尘隐侠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

黄帝娶妻

文/清源

有四大丑女,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黄帝之妻嫫母,因她为人贤德,黄帝娶她为妻,并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吕氏春秋·遇合篇》:“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曰:厉汝德而弗忘,与汝正而弗衰,虽恶何伤!”)。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赞曰:

五帝治世,以德为尊,

黄帝娶妻,上应天心,

内经劝诫,寡欲保真,

繁盛华夏,万古功勋。


原文链接:黄帝娶妻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苑逸事:点金成铁

文/郑重

梁代诗人王藉,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作了一首《入若耶溪》,内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

这首诗,传到了宋朝,翰苑名人王安石,反复吟哦,认为不妥,于是反套古人名句,有意写了一首七绝《钟山绝句》。诗云:

涧水无声绕竹流,

桥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老荆公在诗中把“鸟鸣”改写为“一鸟不鸣”,借此描写山幽。

苏门学士黄山谷,一日读《钟山绝句》,笑云:“荆公此一改,乃点金成铁也!”

诗友秦少游,听了有些迷惑,拱手相问:“庭坚兄!此话怎讲?”

黄山谷答道:“王藉是借声写景:夏日林中的蝉噪,使人听不到松涛之音,显得树木更静;鸟语则示人迹稀少,更显出山林之幽。而荆公老先生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以静喻静,反衬作用消失,不仅令人读之深感平淡无奇,诗意索然寡味,而且把原诗‘清水出芙蓉’的艺术境界,完全弄反了,怎不令人发笑?”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轮回故事:王子的流放奇缘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j.mp/jproxy

作者:蓝玉 :流放奇缘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七灾八难的,面对这些有的人选择了沉沦有的人却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有的人在身处磨难中,却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获得了转机。

本文就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印度洋的安达曼海附近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有一位王子,这位王子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能干,能够体恤下属,惹得老国王和一些大臣都很喜欢他,都希望他能成为将来王位的继承人。后来这个国王娶了邻国的公主,这位公主是心思非常重的人,她的父亲一直窥视这个国家的领土想把其占为己有。当这位公主怀孕并生下一位王子的时候,公主就在其父的挑唆下软磨硬泡的让国王把其子立为王储。

公主觉得原来的王子对其子的地位是一种威胁,就联合一些朝中的大臣们诬陷王子有欺君之罪。老国王不明就理,将王子流放到一座荒岛之上。

公主和下人们知道王子被流放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派人伺机置王子于死地。

再说王子,本来他对王位没什么太看重的。只是受邻国公主的冤枉觉得很委屈,另外一方面他也发现邻国的公主对他的父王不怀好意。在临走时嘱咐身边的下人和国王的近臣们一定要对公主的言行多加留意。

就这样他一个人就在荒岛上生活。那个荒岛方圆十几公里,岛上有各类野果,可以充饥,还有一些飞禽和小的走兽。他来之前,已经给他盖了一间茅屋,和有些米面。这样他一个人在岛上过了几年。一天外面正下着豪雨,他就听外面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喊:“救命!”他冒雨出去,一看门外倒着一位,腿上似乎受了伤,于是他把老人搀扶到屋内,把老人的伤口用清水洗净,包好。扶着老人躺下。老人的很虚弱。昏睡了三天三夜。

当老人再次醒来的时候,告诉王子:自己是附近地区的渔民,出海遇到风浪,船被海浪掀翻,又遇到豪雨,飘到这里来了。自己的家人肯定很着急。说着就哭了起来。

王子也非常同情老人家,一面好言安慰,一面想办法找到老人的家人。因为王子当时也处在受难时期,找人帮忙也不好找,无奈之下,只好在老人来的方向的海滩边的岩石上用较大石块排成字,写着老人安好,在此岛东部走两个时辰左右路程的地方。

老人在这里又呆了两个来月,在一天晚上突然失踪了。这下子可急坏了王子。一个人寻遍了整个荒岛也没有看见老人家的踪影。

过了两天,一位自称是老人家的的年轻人找到王子,询问老人家的下落。王子详述遇到老人和老人突然失踪的过程。老人的儿子说什么也不相信老人突然失踪,就说是王子把老人杀害了,并要杀王子。

王子见此情形无奈的说:如果你真的认为是我杀了你的父亲,那你就动手吧。我一生光明磊落,即便是在王室中被人陷害,我都不记不报,更何况是对待你那海上遇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闻听此言,恍然明白这位就是王室中那位贤德的王子。于是拜哭于地,叩头请罪。

王子把他搀扶起来,询问了国家的事情。

老人的儿子说:自从王子被流放之后,邻国的公主骄横日盛一日,只要不符合她的心意的大臣,她是随意的流放、贬官,有的甚至处死。老国王也有些奈何不了她。

据传,一日邻国公主亲自给国王端汤,国王的一位忠实的下属此时哭着说,自己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的汤,请国王把汤赐给他。国王就赐给他喝了。结果刚喝完这位下属就七窍流血而死。邻国公主当时气的够呛。老国王也明白邻国公主的阴谋了。

因为国王年纪大了,所以很多事处理的都不太妥当,所以老国王有些想让王子回去执政的意思。

邻国公主那边也知道国王由此意思,所以希望王子今后小心,免遭邻国公主毒手。说完老人的儿子就离开了这里。

王子听到这里,悲从心中来,想到父王的处境,大臣百姓们的处境,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有一天,一队人马上到了岛上,为首的是邻国公主派来的使者,见到王子说到:“大王(假借大王的名义)念及王子的流落荒岛的不易,特派我来送一碗汤,希望王子能及时喝下补充身体。”王子说:“你等都是我国的国民,邻国国王因为对我国领土有莫大的野心,才将公主嫁到我国。公主嫁到我国之后,我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我也被放逐。你等要还是我国的国民的话,就不要再为公主办事!

那人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私下和王子商量,叫王子装死,以麻痹邻国公主一伙,再伺机回国,除掉她们。

王子采纳了他的意见。装死后,先躲藏在他所救的渔民家里,在这里他又见到了老渔民和他的儿子,当问及其失踪的事情,老渔民笑着说:“那天晚上我独自离开荒岛,没有告诉你,就是想叫我儿子试试你是不是一个可以辅佐的人。我儿子武艺高强又有谋略,一直想找一位明主辅佐,而你处在流放期间还能在豪雨中救我,这本身就是善良的表现。所以我想让我儿子试试你的胆识,所以故意‘失踪’了。”

后来等时机成熟之后,在渔夫的儿子的保护和其他正直大臣的保护下,他又回到了王室。清除了邻国公主一伙和她的儿子。老国王见到儿子是百感交集。后来又给那些被冤屈的大臣们平冤昭雪。

因为渔夫儿子对王子能成功的清除邻国公主一伙有很大上的功劳,于是王子让渔夫的儿子作为镇殿将军。

从此这里的百姓在王子的治理下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

文中的王子就是一位姐姐的,而渔夫的儿子就是那位姐姐。

2015/8/28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乐山大佛石像建造于凌云山的奥秘

作者:唐理

四川省的乐山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每天都在接受着成千上万游人的瞻仰膜拜。有幸能够身临其境的人们一定会被佛像的高大雄伟、慈悲威严所震撼,也会对佛像的建造者——唐代的海通法师及其继承者历时九十年的艰辛壮举肃然起敬!

先哲们建造这尊天下第一大弥勒石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后人铭记佛教经书中记述的释迦牟尼佛的如下教诲:末法时期会有大劫难,但那时他的法已经不能救度世人;其时有转轮圣王(天上称法轮圣王,也称弥勒)将下世传法救度。转轮圣王是宇宙中神通最广大的一个如来,他拥有与佛一样的32相7宝,是不用武力用正义转动正法的轮,以此来支配世界的理想王。所以,末法时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是弥勒佛(未来佛)即转轮圣王!

那么,造像决策者为什么要选在这山势陡峭、江流湍急,施工环境极其艰险的南岷江岸边的凌云山开启这浩大的造像工程呢?其中必有非同寻常的玄机!

站在南岷江的西岸面对大佛眺望,就会看到整个大佛景区的侧面,由乌龙山、凌云山、龟城山连接而成,宛然呈现一尊天然落成的睡佛,睡佛全长1500米,堪称世界第一卧佛。而大弥勒石像恰恰位于睡佛左胸部深处——心脏部位。

笔者以为,深谙天机的海通法师早已悟到了位于岷江东岸的这尊天造地设、绵延数里的最大的卧佛,正对应着整个宇宙的佛国世界。他把大弥勒石像建造在处于卧佛心脏部位的凌云山,以此向世人透露了一个重大天机:弥勒佛(转轮圣王)是大宇宙所有佛国世界的核心——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是唯一造就和拯救大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宇宙至尊!

来源: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谁偷了英国女王的坚果

文/晨晨

英国女王伊莉萨白二世在人们的心目中优雅端庄、高贵严肃。她在正式场合从不打哈欠,也不会显得坐立不安。除了少数曾与女王对话过的外国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女王的政治立场与观点。

伊莉萨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10岁那年,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乔治六世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莉萨白只有13岁,乔治六世忙于战事,根本无暇关心女儿们。孤独的童年让伊莉萨白养成了独立、安静的性格。每当大人们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她时,伊莉萨白就会带着一本书走到花园里,她喜欢躲在一棵老核桃树下看书。

1945年春,18岁的伊莉萨白公主实现了父亲对她的期望,成为坎波利地方勤务部队的一名军官,负责汽车的维护和修理。

在不列颠战役那些极为艰苦的日日夜夜,她始终在国内和人民一起战斗,直到迎来最后的胜利。战火的洗礼,使她变得坚毅、镇定。

20岁时,伊莉萨白首次外访,跟随父到饥饿的南非。她从欧洲带去了大批核桃面包,她的善举赢得了人们的赞许。而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发表广播演讲,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帝国和人民的服务中!

而一直默默支持伊莉萨白政治梦想的还有菲利普亲王。伊莉萨白是在13岁时和18岁的菲利普一见钟情的。当时,伊莉萨白在英国皇家海军学校里见到了在那里读书的希腊王子菲利普。年轻时,菲利普身高超过1.9米,眼睛是非常罕见的“钢蓝色”。

相识8年后,伊莉萨白和菲利普结婚了。由于伊莉萨白将来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外嫁,菲利普做出了自己人生中一个最重大的决定: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并加入英国国籍。上,伊莉萨白的婚戒是用苏格兰的一个大金块打磨成的,上面的图案是菲利普亲手绘制的。

这是公开的婚戒,而私下里,伊莉萨白还将一颗核桃仁分成两半,用树胶做成了琥珀核桃的对戒。如今,他们的婚姻已走过了70年。

做一个“硬核桃”

婚后的伊莉萨白越来越成熟。1952年2月6日午夜,国王乔治六世溘然长逝。当时,伊莉萨白与菲利普亲王正远在肯尼亚的丛林中。据传递消息的侍从回忆,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当时看起来“好像半个世界都压在自己肩头”,但女王则很快进入了角色。

1953年6月2日,英国正式举行女王伊莉萨白二世的加冕典礼,地球上有近1/4的人在庆祝这一盛大的仪式。

但民众的热情并没有减弱时任首相丘吉尔的担忧。“我不了解她,”丘吉尔对他的私人秘书说,“女王,她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在就职演讲上,年轻的女王说:“我们英国人喜欢幽默,但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问题上,我们绝对是一个硬核桃。”女王的决心和誓言赢得了民众的振臂欢呼。

伊莉萨白刚刚继承王位时,战后的英国毫无生气。第二年冬天,英国天气严寒,肉和糖果限量供应。伊莉萨白大胆削减王室开销,保证英国每个儿童每天都能得到一个带有核桃仁与肉松的甜面包圈。而在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时,伊莉萨白将手中的花束轻放在无名战士墓前。这两个举动无疑提高了英国皇室的威望。丘吉尔也对这位女王充满了赞赏和钦佩。他曾说:“我们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更好的国王了。”

弥足珍贵的“与民分享”

女王今年87岁,她不仅健康状况良好,头脑非常清晰,还经常参加一些高层领导会议。根据《泰晤士报》采访报导,女王有一个健康长寿的秘诀:那就是经常吃坚果,尤其推崇核桃。

由于女王喜欢吃点咸的食物,工作人员就在寝宫的走廊里放置一些容器,装入诸如核桃、腰果、杏仁等坚果。但奇怪的是,自2013年4月起,女王发现,她碗里的坚果经常被偷吃掉一大半,询问之下却没有人站出来承认。

为了对付这些“贪吃鬼”,白金汉宫的官员给所有的王宫巡警发送备忘录,警告他们“手放老实点”,“谁都不准动女王的坚果”。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女王的坚果再次被偷,而她珍爱的核桃竟然全部被偷光了。这让人觉得非常蹊跷,不轻易生气的女王震怒了。经过一星期的调查发现,偷吃女王坚果的人竟然是负责保护王室成员安全的白金汉宫的巡警们。

他们逮住了一个名叫刘易斯的巡警,他有一个7岁的女儿。女王伊莉萨白亲自审问他:“你为什么要拿走我的核桃?”刘易斯低下头不吭声。女王又问了一遍,刘易斯才小声说:“我错了。但我女儿真的很喜欢您的核桃。”

他接着说:“有一次好奇,我想核桃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而女王却非常喜欢,也许我的女儿埃玛也会很喜欢,所以就拿了几个回家给她。没想到,她一吃就爱上了它。我平常都在王宫巡逻,很少能回家,所以就把这个当作了礼物……”

刘易斯的话还没说完,女王沉默了一下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刘易斯忐忑不安地走了,而女王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三天后,她要刘易斯把女儿埃玛带到王宫来。在花园里,她见到了一个跟她小时候一样有着淡蓝色眼睛的小。记忆的潮水,一下子就把她拉回到80年前。那时,她也只是一个7、8岁的小女孩,所有的甜品都不能让她快乐起来,只有核桃让她感到新奇、快乐。

因为核桃没有一目了然的鲜艳外表,也没有沁人心脾的味道,但它无比神秘: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核桃仁完整地脱离它坚硬的外壳?它的油脂可以和哪些花瓣一起做成指甲油?在女王的心中,核桃是不被人重视的,就像她的童年,没有人关注她的内心、她的孤独。

女王能体会到小埃玛的心情:核桃也是埃玛的快乐!仁慈宽厚的女王赦免了刘易斯的偷盗罪,而事后她才知道,其实偷吃她坚果的,不只是刘易斯,还有其它的巡警。就像刘易斯和埃玛所说的那样,女王的核桃口味独特,在外面根本买不到——这可是王室的核桃!

女王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为了彻底杜绝王室巡警的小偷小摸行为,她专门颁布了一项命令:每个月免费给巡警发放核桃。不仅如此,女王还灵机一动,把自家生产的坚果送给其它国家的元首,当作一种特殊的“国礼”。有意思的是,这件事之后,英国女王钟爱核桃等坚果的独门养生秘诀,透过媒体传向了全世界。

看完这篇,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超乎常人的大智慧,那种大智慧就是善和忍的胸襟。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不受一文之污的张伯行

文/郑念行

清朝时代的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他以为官清廉而闻名朝野。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升任按察使。当时官场的潜规则就是,新上任的官员,应当给上司送礼,一来是表示对上司的尊重,二来是期望以后得到上司的提携关照。按照这种潜规则,张伯行此次需要花费白银四千两。一向俭朴克己的张伯行,从不贪污受贿,拿不出这许多钱。更重要的是廉洁奉公的张伯行,对贪污受贿的行径,深恶痛绝,所以张伯行拒绝送礼。不仅如此,上任后的张伯行,还大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常受到斥责和排挤。

在张伯行上任后的第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南巡来到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向朝廷推荐贤能的官员。但在他们呈上的举荐名单中,康熙皇帝并没有看到早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的名字。心明如镜的康熙帝,自然知道其中缘故,于是就对总督和巡抚怒斥道:“张伯行居官清廉自守,我已素有耳闻,他克己奉公而且办事得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而你们却对他置若罔闻,没有向我举荐他。”说完这番话后,康熙帝又转向张伯行,说:“我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那么我来举荐你。将来你要一如既往,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信任,让天下人讥笑我不能明辨是非。”康熙帝当即破格擢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于是,张伯行奉旨赴任福建巡抚,在任职期间,他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买粮抚民。当时的福建,人多地窄,每年都需要从外地购买粮食,来维持生计。前几任的福建官员,对购粮一事从不过问,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甚至官商勾结,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下层的普通百姓,深受其毒,叫苦不迭。张伯行上任后,立即着手,坚持购粮。经过调查,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张伯行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然后以平价,卖给百姓。如此一来,既能够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之苦,另外又可以在第二年,用赚到的银两,买粮济民。

张伯行不但没有从中谋取私利,而且向当地百姓捐献衣物。并将自己的俸禄,用来赈济一些受灾的贫民。在张伯行任职期间,福建百姓再也没有因为灾荒和饥饿而流离失所。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政绩卓著的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知道张伯行要离任的福建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

江苏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贪腐之风,早已盛行。张伯行知道此去,定会有一番艰难的斗争。赴任后,张伯立即发布檄文一一《禁止馈送檄》,他在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黍一铢,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我即受一文之污。”张伯行以此明志,坚决同腐败斗争到底。

当地许多官员,为了升迁,任意加重赋税,百姓不堪其苦。张伯行果断地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因为和总督的矛盾很深,备受压制,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伯行告病回乡,但是爱惜人才的康熙帝,没有批准。

张伯行卒官于礼部尚书。他平生治理学,强调 “庄敬”二字:做官要庄敬虔诚,信奉神灵,敬对江山国家;做人要庄敬自强,亷洁奉公,体恤百姓。著作宏富,有《正谊堂文集》等。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张伯行历官20多年,清廉刚正,为世人所敬重。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以道化民 张道陵成仙的神奇经历(图)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j.mp/jproxy


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网路图片)

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号叫“张天师”。张天师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张道陵修炼成神仙真人的经过

张道陵是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曾是太学的,学识渊博,声名远播,在吴越一带,有学生千余人,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志。转眼间,张道陵已经年过半百,而且经常不适,不由仰天长叹道:“想我一世饱学,竟然对自己的身体和年寿,却没有半点益处,还不如学些延年益寿的本领!”

于是,他决定离家远游,追寻长生之道。临行前,他向众弟子告辞,一个名叫王长的弟子,愿意随他同去。于是,他遣散其他的学生,带着王长离开了家乡。

师徒二人游遍名山大川,先后在洛阳北邙山、江西云锦山等处修道。他们住在云锦山时,张道陵在山岩上发现了一本异书,他照着书中的指点,修炼“龙虎神丹”;炼到一年的时候,红光满室。炼到第二年时,有五色云彩,覆盖在鼎上;炼到第三年时,神丹终于炼成,有一条青龙、一只白虎,出现在空中护卫他,张道陵从此成了神仙真人。

后来,张道陵的后代,就把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就是现今江西的龙虎山),山中至今尚存藏经岩、炼丹台等遗迹。

道术精炼的张道陵,决心“以道化民”

丹成之后,师徒二人又到河南嵩山访道,一住就是几年。一天,有一位白衣使者从天而降,告诉张道陵说:“嵩山的中峰,有一座石室,藏有三皇内文和黄帝九鼎丹经,依法修炼者,可以即身升仙。”张道陵进了石室,脚下的石砖,发出“空空”的响声。他循声翻开石砖,果然找到了所藏的丹书。

从此以后,张道陵的道法越炼越精,还有了各种神异的功能。道术高超的他,此时有了“以道化民”的远大理想。

他听说有很多名山,自古是神仙真人的聚会场所,加之那里民风纯朴,人民易于教化,于是决定南下入蜀。

一天,张道陵来到一座山脚下。只见此山三面环水,双溪合流,山势起伏,活像仙鹤浮于云端。一打听,才知道这山名叫鹤鸣山,是千年仙鹤所化。山上还有一只石鹤,每遇到仙人入山,就会长鸣。张道陵知道这是灵山宝地,打算在这里长住下来。刚住下的当天晚上,石鹤就发出一声长鸣,悠柔神妙,婉转如歌,声传百里。

张道陵一面研究道法,一面了解蜀中的民情。到鹤鸣山的第三年,他的神丹炼成。望着耀眼的神丹,张道陵心中思忖:我若想升仙而去,此刻即可。但是修仙的人还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社会兴利除害。于是,他决定继续待在四川,以便教化民众。

太上老君传授高超仙法,任命“张天师”救度百姓

一个正月十五的晚上,张道陵像往常一样解衣就寝。午夜时分,太上老君率领众仙,降临鹤鸣山。老君看见张道陵睡梦正酣,便对众仙说:“我准备传他符篆和治身之道,好让他普救蜀地受苦的百姓。”

这时,一个身穿黄光甲、头戴通天冠的仙人,走进张道陵的梦中,对他说:“道陵,快醒,老君正率领众仙降临,传授你无量神功呢!”

张道陵陡然惊醒,见香花满地,听仙乐阵阵,忙翻身下拜。太上老君让随从的仙人,取出三洞经书、金丹秘诀、雌雄二剑和一枚都功印,交给张道陵,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救度苦难中的百姓。

得到老君传法之后,张道陵的道法大进。他学会了治身之道,能采药给老百姓治病。这些药在蜀地山中,即可采得,又很便于讲授,一时间,前来拜师受道的老幼男女,竟达到数万人之多。

后来,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赵升,在四川的青城山升仙而去。

(事据《后汉书》等)

责任编辑: 李云飞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曹修古之女秉承父教 令人感佩

文/林灵

宋朝人,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他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考中进士,到宋仁宗时,累官至殿中侍御史。曹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御史时,十分尽职,敢于直言。当初被人举荐为御史后,便上书朝廷,提出建议,希望朝廷能“行法令,审,惜材力,辨忠邪”。(语见于《宋史》本传,“审故事”意思是希望朝廷审慎执行前代留下的一些办事先例。

仁宗时期,一度由刘太后临朝擅政。此时,一些奸佞之臣,便乘机进谗弄权,一时间,搞得正直的朝臣,人人自危,畏葸不敢稍忤朝廷。曹修古却不管自身安危,遇事必奏言谏诤,对朝廷之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又敢于冒犯权贵,毫不避忌。宰相晏殊,有一次用手中所持的笏板打人,将别人的牙齿打落。曹修古上奏朝廷,告晏殊身为宰相,本应以身作则,为文武百官树立榜样,却因愤躁打人,有失大臣的体统,请求朝廷加以处分。曹修古在任期间,始终直言敢谏,终于触怒了刘太后。刘太后将曹修古贬官,先改为工部员外郎,随即又改任为知兴化军(兴化即今福建莆田)。在知兴化军任上,曹修古了。他生前遇事辄言,不屈不挠,死后人们都很怀念他,并深深为他感到惋惜。

他死之后,家中十分贫困(即从这一点上,也就可以想象曹修古生前为官的清廉),以至无力将曹修古归葬。曹修古生前的部下们,大家一共凑了五十万钱,赠送给曹家,想助其归葬。曹修古的妻子,因为实在贫穷无奈,所以想要接受这笔钱。

这时候,曹修古的小女儿,哭泣着对她的说道:“我父亲在的时候,从来没有接受过部下送的钱财礼物。如今他已经去世了,为什么还要让他身后背上个接受别人钱财的坏名声呢?”曹修古的妻子,在女儿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将别人赠送的钱,全部退还了。

曹修古生前,清廉有德。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女儿秉承了他的德泽家教,在曹修古死后,同样不贪钱财,尽力维护父亲的好名声,不愧为曹家的好女儿。

远近之人,得知此事,无不为之感动,钦佩!赞叹曹修古全家的贤廉高洁!

曹修古身后,终于也受到了公正的对待。刘太后死后,宋仁宗念曹修古当年一心为公,不循私利,特意赐他右谏议大夫的封衔,并赐给曹修古家二十万钱,将他的女婿刘勋,录用为朝廷官员。

真是:善有善报,苍天有眼啊!

(《宋史.曹修古传》)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轮回故事:武夷山修道的往事

:又见炊烟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朋友,有的朋友只有一面之缘,有的有着三五年的交往,过了那段时间也就“两厢遗忘”了。而有的朋友虽然没有见过面,但聊得很知心,有时哪怕是互相为了一个问题吵的很厉害,但还是能够惺惺相惜。这类朋友就很难得。

我遇到的这位仁兄就是如此。有的时候我细想想当初和他为了一个问题争执的时候,也蛮有意思的。后来他通过一位姐姐问我,和我从前的缘份,我就写下了下面的故事。

这位仁兄当初是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宦之家,自小就开始识文断字,长大了颇有文采,长得有是十分的英俊,而且看上去十分的魁梧。虽然是书生却毫无弱不禁风的样子。手腕上的力气很大,旁人都说他是习武的好材料。怎奈他就不喜欢习武。当然他从小虽然为官宦子弟,却也经常做劈柴生火等力气活。他夫亲也从不宠着他。

后来他到了成家的年龄,先后娶了一妻、一妾,先后有一双儿女。他也当上一个小县官。为政三年,赢得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戴。

可是好景不长,当时朝代(掌权的)更替频繁,盗贼四起。他被强盗绑票,家人包括父母妻妾和儿女都被杀了,财产都被抢走了,房子被放一把火烧没了。只是由于在盗贼中有一个是当地百姓的儿子,知道他的为人,在一天夜里把他给放了。

当他回到家中一看,满目都是断壁残垣,又得到家人被杀的消息,让他哭晕过去数次。后来有乡邻劝他:斯人已逝,活者只能节哀,才能真正的告慰逝者。这样他才逐渐的从哀痛中走出来。

因为当时的环境的确非常的混乱,其他乡邻过得也不安生,无奈中,他在思考:本来他的想法是用文安邦,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结果政权更迭频繁,盗贼四起,在这种环境下,只能象从前的先贤一样,隐居一段时间再说吧。这样一方面可以避祸,另外一方面,也让自己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

于是他就带了几本诗书和修道的书一个人走入武夷山中,每日上山砍柴与飞禽走兽为伴,因为他有一位很有钱的好友,经常来送些米面接济他,他有自己开块地种点菜,这样日子过的还算清闲自在。

在闲暇的时候他自己饮酒作诗,后来因为经常看一些修道方面的书籍,对尘世间一切皆“虚”,的理解很深刻。

父母妻妾和儿女虽好都离自己而去,自己空有一番学问,却不能用来造福于民。既然一切都是“虚”的,不能长久,那我就应该寻求一种可以恒久的方式活着吧。

于是他就开始学习一些吐纳修行的方法。不管怎样他骨子里文人的习气还是多。修行一段时间,看到什么样的景物,他又感慨一番。

一次天色将晚,他正在屋外煮粥,袅袅炊烟从石头搭建的简易灶台下面飘出来,外面正好来了一只不知名的美丽小鸟,它身上长着美丽的羽毛,叫声也非常的好听。伴着青山绿水,他诗性又开始发作了。正随口吟出两句诗,就听外面有人说:“请问里面有人吗?我打扰一下可以吗?”

“谁这么扫兴?”他暗自想到。可是又转念一想,平时都是那位朋友来,这下子来个陌生人,也挺有意思。本来他就是一个豪爽的性格。

只见外面有一个身材比较矮小,长得非常一般,皮肤很黑的猎户打扮的人。这个人自我介绍:自己为了给当地的财主打猛兽取皮,走入了大山之中,为了追一只猛兽,走了一整天,结果猛兽也跑没影了,自己也迷路了。因为不能按时交兽皮,回到家得受财主惩罚,更何况现在兵荒马乱的,外面带着也不安全。希望兄台能收留!

这位仁兄笑着说:“行是行,不过你得告诉我,是什么力量把你引到这里来的呢?”

这位猎户也笑了,说:“我当时正在山里为了找寻回去的路线而急得团团转,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听到一只小鸟的叫声,小鸟好像在说,‘炊烟’,‘ 炊烟’。我一听,有炊烟的地方肯定会有人家。于是我就跟着小鸟过来了。见到了炊烟,也见到了兄台。说着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望了一眼那只美丽的小鸟。小鸟一见,有点害羞的低下了头,然后飞走了。

这位猎户来到这里之后,给仁兄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虽然猎户对文采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因为这个猎户经常进山狩猎,也很有见识,这让仁兄大开眼界。

对于仁兄而言,由于经常给猎户说一些方面的趣事,也让猎户整日很高兴。有的时候遇到给仁兄送米面的那位朋友,大家一起彻夜聊天;更为有意思的是,那只美丽的小鸟经常过来看望他们,并经常给他们唱歌。…….就这样几年过去了。

后来给仁兄送米面的人因为得了疾病故去了。这下子对这位仁兄振动不小。他更加珍惜有限的时光,更觉的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不长久。

这位仁兄就和猎户一起真心的研究吐纳修行的事情了。因为他们的根基都比较好,于是渐渐的都展现出一些本事。渐渐的也都明白了从前他们之间的的缘份,更理解了为什么小鸟会从中“搭桥”。看来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限于篇幅,这些就不详细说了。

后来他们一起走过了很多的地方,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屈辱,他们一笑了之;面对困难,他们一同面对,后来他们一起在昆仑山顶上固定下来,最后也算是得道修成了。

这正是:

武夷山中炊烟袅

美丽鸟儿林中叫

再接道缘同修行

昆仑之巅云中笑!

注:文中的有文采的仁兄,就是 本文的主人公,我呢就是猎户。美丽的小鸟就是今生给仁兄稍口信的姐姐。

2015/8/25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中国女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j.mp/jproxy

作者:于阳

从人们的孩童起就灌输一个观念:过去的历史是压迫女人的历史,封建社会、旧社会的妇女受压迫、受歧视受奴役、受摧残。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其反动统治强迫人们奉行一系列的教条,禁锢妇女,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这是党文化肢解、歪曲、丑化传统观念,目的是破坏传统文化,所以许多认识需要正本清源这里谈谈被共产党认为是歧视、压迫妇女,被党批判、被人们误解的几个传统观念

 

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条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论据,是党文化批判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主要根据,因为它证明了男人的奴隶主地位,女人的奴婢地位,女人从幼到老都要顺服于男人。

其实这三条只是女子礼仪的规范,如果不是有人故意隐瞒和欺骗,断章取义,就是对它最大的误解。这话源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其中的“夫死从子”,当今的很多学者都感到“令人费解”,因为查遍史书,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亲的服从儿子的例子,反倒是历朝历代都在记述着儿子如何孝敬寡母,即使身为皇帝,每日也要向太后请安问题关键在于没有领会妇人“无专用之道”这句,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表述的是“丧服”的规矩

大家都知道传统家族中有“五服”的说法,说“我们哥俩没出五服”,是指两人同一高祖。五服的本意是指服丧时穿戴“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不同等次的丧服,也由此对应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本人这五种的辈份,或者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五辈,斩衰服最重,缌麻服最轻,出了这五辈,就不用穿丧服了。后来人们借助五服这种规矩,引申为表述同一家族中五辈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了。

“未嫁从父”是女子出嫁前从父亲那儿辈,“即嫁从夫”是出嫁后从丈夫那儿辈,“夫死从子”指丈夫死后从儿子那儿辈,这就是妇人“无专用之道”,相对男人来说,辈份则是终生不会变的,是“有专用之道”的。农村常有这种现象:比如女子出嫁前称某同宗不同族的人为三哥,这是“未嫁从父”,婚后丈夫称其三叔,也要随丈夫改称其为三叔,这就是“即嫁从夫”。再如,祖父去世,丈夫应服齐衰丧,妻子也服齐衰丧,如果丈夫已死,从儿子那儿排辈应服大功丧,做母亲的也服功丧,但如果儿子是“承重孙”(即嫡长子的嫡长孙),母子二人都要披服斩衰丧了再举例,某位长辈去世,夫妻应服缌麻丧,如果丈夫已死,儿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顺从儿子辈,不用服丧了,因为没有母亲服丧儿子不服丧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斩衰服,其它丧服都不能重过儿子,这就是“夫死从子”。

“服从”一词的的原始本意是,“服”是指穿丧服,“从”是随着、顺着辈份,在这里是动宾词组。随着语言的发展,由此引申出“做出遵照、听从他人而不是自己本意的意愿”,在现代汉语中就成了补充词组了。所以三从不是党文化宣传的“遵照、听从”的意思,也根本没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义

四德是女子行为的规范,出自《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妇言是指语言得体,言辞恰当,有修养;妇容是指端庄稳重持礼,忌轻浮随便;妇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汉班昭的《女戒》中解释四德:“德不必才明绝异,言不必辩口利辞,容不必颜色美丽,功不必工巧过人”。

中 国的传统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讲仁义礼智信,要遵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由此看出,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压 迫、禁锢妇女的枷锁,也没有歧视妇女的内容,而是妇女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不能把它说成是教条、压迫和禁锢,人必须有行为规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规范说成是禁锢、歧视、压迫,不过是是党文化的思维方式的表述,正的说成邪的,好的说成坏的,宣传斗争哲学,挑动人心向恶。

 

三纲五常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说法党文化的宣传证 明传统社会是男权社会的根据,证明了男性的奴隶主地位,的奴婢地位。这是断章取义,看原文,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三纲的说法出自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 露》,原文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 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这里的纲有模范、示范的意思,男人在生理上是强者,自然要为主导,要担当责任,担纲者既有了权利,也要承担 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从这段话中明显的可以看出,君臣、父子、夫妻的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根本没有谁绝对服从谁的意思。

五常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仁义礼智信,有的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际规范。两种说法都是指人伦关系的行为规范。五常其实就是“三纲”的具体表述。因为三纲中的“正、慈、望、贤”等词语是模糊性词语,操作起来的度不好把握,需要有五常这种有具体所指的规范。

三纲五常联在一起表述,是从宋朝朱熹开始的。说的是做人的规范,本身没有歧视女性的内容。

 

“七出”和“三不弃”

七 出(也称七去,七弃)是指丈夫休妻的七个条件,见于《大戴礼记·本命》,这七条是“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妬忌、恶疾”,在《仪礼·丧服》中 也有记载,内容一样,只是排序不同。七出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而不是规定,唐代的《唐律疏议》才定为法律。但它作为法律,不能看作是对妇女的禁 锢,反而恰恰是对妇女的一种保护,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就要保护妇女不被随意抛弃,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男人休妻要将休书呈官府审验,不符合七出的条件而休 妻,就要受到惩罚。不是象现在以“没有感情”这种无法量度的理由随 意离婚。按当今的标准,这七个条件有的是不适合了,如无子、口舌、恶疾,而且不事舅姑(即公婆)的现象当今太普遍了。其实当时这几条也有它的特定内涵,这 里不具体解释。但一个社会现象,如果在当时社会能够被理解和接受,自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不能按当今的观念和道德标准评价那一时代的观念

在制定“七出”的同时,作为道德权衡,还制定了“三不去(弃)”,三不弃就是“有所娶无所归、与夫三年丧、先贫贱后富贵”(见《大戴礼记·本命》及《公羊传·庄公廿七年注》),一是指娘家已没有人口的女子、无家可归了;二是与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期的女子;三是一起和丈夫度过贫贱生活而后来家庭富贵了的女子,不能休弃。但犯了淫泆的除外。也许有女性会说,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娶小老婆,姨太太,女人就不行,这就是歧视和不平等,其实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权力问题,你如果养的起几个男人,也不违法,前后就有几个面首,太平公主认为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是男女不平等,武则天一下就拨给她二十七个男人。去年,不也披露出中石油的某位女处长的“牛郎门”吗?叫两个非洲小伙儿满足其欲望。这是个权力和金钱的问题。

尽管可以认为这些规定是对女人的约束,但男人也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上面说过,人就要有行为规范,男女的行为规范不同,处罚也不同,对男人的约束、规定更严厉,男人在职务上要讲忠,对长辈要讲孝,对兄弟要讲悌,对朋友要讲信义,待人处事要讲礼仪,要是犯了罪,有腰斩、凌迟、车裂(五马分尸、五牛分尸)等等这些不能用于女性的刑罚。这些刑罚能说是对男人的歧视和压迫吗?中 国古代有“妇人不著械”、“妇人无肉刑”的说法,就是对女性的一种保护。当然也不是那么绝对,如唐初造反称“文佳皇帝”的陈硕真,就被腰斩,一说被肢解。 十六国的前秦有一妇,唆夫杀婆,被车裂。这是历史记载中仅有的例子,明清时期女子受凌迟的就多了。当今中国大陆不也是这样吗?法律禁止对犯人、嫌疑人用 刑,但没有一个监狱、看守所不用刑。民间也有私刑,如沉塘,剥皮,斗地主时还有点天灯的。人类的历史沿革,道德总是越来越低下,法律总是越来越严厉。这种 说法会有人不认同,但这不是本文所谈的题目。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 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没有这个观点,有学者考证它出自明代,但为什么会在明朝出现呢?大家知道,元明时期,曲本、笔 记(也就是小说)盛行,与欧洲的启蒙文化,天赋人权思想同步出现,民风开化,中西交往频繁,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宣扬男女爱情的作品,使社会风尚剧变,这 让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忧心,有一种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认识,认为书籍、知识使女子产生邪淫,使社会风气败坏,于是采取近乎“因噎废食”的做法,限制女性的行为,严格女性的规范。在行为规范上进一步加强控制,

女 子当然可以有才,中国历朝历代的才女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有名的如班昭、蔡文姬,李清照等等,底层的还有薛涛、柳如是、苏小小等等,不胜枚举。却没有 “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史记》就记载若干有才识的女子,如赵括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纸上谈兵,所以反对赵王重用赵括,但赵王一意要用,她就对赵王说: “如果赵括做了不称职的事,请不要连累我受罚”,赵王答应了。结果赵括的指挥造成四十万赵卒被白起所坑,赵王也没敢株连家人。

有 人说,赵括的母亲是大家出身,自然有才识,那么《史记·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小人物的母亲:“有士兵长了疮,吴起为他吸吮,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后痛哭,别人 问她为什么哭,其母说‘我要不知道我儿子死在哪里了’”。这段故事至少披露了两个内容,一是这位母亲知道将军用这种情意对待士兵,士兵只能用生命报答,一 是知道自己的儿子会这样去做。当今的女人明白此理的也不多,或许会“感谢领导的关怀”而已,没有才识的母亲是不会想到那一步的。

还 有《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聂政刺侠累,然后“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而死,为的是不让别人认出自己,怕连累家人。大王悬赏千金找认识刺客的人,聂政的姐 姐荣听到此事,认为可能是自己的弟弟干的,挺身相认,果然。众人说,此人杀了国相,大王悬赏在找,你还敢认。荣答:“吾弟为知己者死而自刑,是因为我还 在,我岂能为保全自身而灭贤弟之名”。这个女子的才识素养有几人能比?

再 讲一个近代的轶事,李鸿章续娶的夫人是某赵姓状元的女儿,年轻,李鸿章看不起,在家里就比较随意。某次和一婢女私通,趁夫人睡着了,就从卧室越窗而出,又 越窗而回。第二天,窗框上方贴一纸条:“出将入相”。此时的李鸿章已是一品大员,位及权臣,见此大羞惭。从此不敢慢待夫人。这位夫人能说没有才识吗?这样 智慧的管教丈夫的方式有几个女人能做到?

女子如果没有才识,怎能做到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才识的女子就做不到,也根本想不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 话出自《论语·阳货》,原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因为是孔夫子说的话,所以被认为是权威的歧视妇女的根据。但此话在学术界 历来都有争论,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如果断句不同,意思就满拧。孔子提倡孝道,且自幼丧父,靠寡母拉扯大,怎会如此歧视妇女。学界一般认为“女”是“汝”的 意思,有一种说法认为,“汝子”是具体指某人,或指子贡,或指卫灵公及其宠妾南子,是以某人和小人同比。“养”是对待,侍候的意思。古汉语明确简洁,没有 “女子”这种如儿子、孩子等附加式后缀词组,“妻子”就是指妻子和儿子(但也有例外,如君子一词,是以区别于君主)。

这 里我赞同吴正中先生的观点,吴先生认为:“唯”是应答词,对的意思,有成语“唯唯诺诺”为证;“女”是汝,表单数,是对称代词,《论语》中汝都用女; “与”是欤,是语气助词;“子”是先生的意思;“养”犹待也,对待、侍候、对付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对,您(这位)先生(说的对)啊,小人实在是很难对 待(对付、侍候)的,亲近则傲慢不恭,疏远则怨恨在心。”这句话断句则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失命是小,失节是大(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是一句成语或谚语吧,“节”是一种做人的原则,指气节、节操、操守,有节制的意思,指做人行为要有规则、有分寸,也就是有度,是对人的品质、素质、品德的要求或规范,其实主要是针对男性在社会行为上的评价。较早记载的有商周时期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是气节的典范“节妇”一词的初始意思是指有高节的妇女,后来才专指“三十以下夫死不嫁至五十以上的妇女”。而特指女性“贞节”的说法,始见于宋代,《程氏遗书·卷廿二》中程颐说:“又问:‘或者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大。’”自宋朝始,对女性的行为规范开始严格起来。

其 实在宋朝,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维护儒家传统思想的人物,就发现了社会风气、道德水准的变异,于是对妇女的行为提出更严格的规定,以致后来发展到为贞节女 子立“贞节牌坊”,地方志也记载本地贞节女子的事迹,通过模范、宣传、表彰等形式鼓励女人守贞节。这一手段共产党拿过来,在治理民众的方法上利用的很熟, 所以共产党一直好树立英雄模范人物。

本来在宋朝初期,对夫死再嫁这种行为并没有道德和宗族的限制,女人毕竟要生存,子女幼小,也需要生活来源,就要找个依靠。比如宋初的名相范仲淹,幼年就是母再嫁而随之,李清照、唐婉都曾离婚再婚,史书对她们的评价并没有贬词。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事物总会变化以致变异,我们评价传统观念,要区分统的儒家思想和以后产生的僵化和教条以致变异的儒家思想以及这种变异的原因。

为什么要对女性的行为规范提出更严的要求呢?除了《诗经·大雅·瞻昂·荡之什》中所说的“乱匪降自天,出自妇人”(祸乱不是老天所降,而是妇人招惹而来)的原因外,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表述其它的理由,但这句的本意是专指周幽王宠褒姒,不是指所有的女人。只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女性放纵产生的危害要比男性放纵的危害大的多,古希腊的灭亡就是例子,当时的性开放造成连能打仗的男人都没有了,女人生了孩子不知道父亲,就都送到教会抚养,说是上帝所赐。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当时性乱的物品和器具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句俗语在当今宣传中的解释是,封建礼教认为女子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其实这话是与前面提到的传统文化“三纲”中的“夫不正,妻可改嫁”的说法是相悖的它的原始意不是这样,它见自宋朝欧阳修的《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随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及宋朝赵汝鐩的《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前句是说想嫁鸡随鸡,却嫁鸠被逐,后句是表示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不满(前一个逐是赶走的意思,后一个逐是追随的意思),这里没有定为是女子的行为规范的意思。

当 时的人说这话,并能流传下来,只不过是遵从佛家宿命论的观点,劝人相信命运,不要与命运抗争,根本不是什么封建礼教的规定。佛教讲缘分,传统文化中也有缘 分的说法,夫妻都是前世的恩怨凑在一起的。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就是说,二人能同坐一条船过河,前生就有十年的缘分,能够成为夫 妻,就是前几世百年的恩怨促成的

嫁 鸡随鸡,嫁狗随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三从”的通俗化延伸,女人嫁到哪里,就要随着哪里的习俗和风俗,也要随着婆家的习俗。说白了就是嫁鸡随鸡俗,嫁狗 随狗俗,而不能嫁鸡随狗俗,嫁狗随鸡俗。这一点不单是女人,男人在社会上也有“出国问禁,入乡随俗”规矩,即使走亲访友,在主人家还要讲“客随主便”。

 

缠足

缠 足这一习俗,被认为传统社会不单是对女性精神上摧残,而是直接对身体的摧残了。但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并没有女性缠足的规定,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也没有这方 面的行为规范,那么只能说它是一种习俗。这一习俗不知起源于何时(如果有立法,就可以知道起源了),大都认为是五代及北宋时期。苏东坡就有一首词《 蛮》,描写缠足的。但那时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已缠足。说它是习俗,与人们的审美观、特别是女性的审美观有关系,当时的社会就是以此为美,当大多数人都以缠 足为美时,少数不愿缠足的女子也不得不随大流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就是追风气,现在叫赶时髦。

我 这样说是有一定的理由的,满清进关后曾下剃发令和禁缠足,但剃发令实行了,缠足却没能禁止得了,所以当时满人对汉人的评价是“男降女不降”,男人们都打起 了辫子,女人的小脚却没有放开,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可见这种习俗的顽固。民国时期禁缠足,规定二十五岁以下小足女不准马路行走,给女孩缠足要征“小 脚捐”,这样还是经过了几十年才彻底取消了这一习俗。

女 人的爱美之心可以强烈到不惜摧残自己的身体,不惜承担风险,这一点男人很难理解。比如穿高跟鞋一点也不舒服,但所有的女人都穿,隆胸,乳房填充硅胶,整 容,连腿型、屁股都要修理。只要有经济条件,所有不满意自己身体的女性都会去做。尽管失败造成残疾的例子很多,也不怕,还是要去做。所以我认为,缠足不是 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而是女人的爱美之心形成的习俗。或许有人说,这正是证明了男性对社会的统治,女人对男人的依附,男人能统治这不是性别问题,是因为有能 力,吕后、武则天、慈禧、江青都曾有权力统治。“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没有悦己者也还是要容的。这个问题以后要专门论述。

人们的审美观是变化的,现在看小脚确是一点儿也不美。但如果一百年前的人能看到现在年轻人的打扮,大街上走的简直都是妖精。有寓言说过,末法时期的人打扮的跟妖精一样。

 

早婚的恶习及童养媳

“早婚的恶习”这话是共产党建政后对传统早婚习惯的评价,认为“早婚是对妇女的束缚,早生育造成对年轻女性身体的摧残”。中国传统社会确有早婚的习惯,十五六岁就结婚生育相当普遍,这确实有它的弊端,但古人认识到,年轻男女性成熟了,压抑并不是有效的办法,也很难做到不如早早结婚,有行为规范的束缚,免得做出乱性之事。特别是从当今中国大陆年轻人性开放的现象反思,早婚倒不失是好办法,起码不会造成性乱。

当 今大陆年轻人的性开放已经没有底线了,网上不是披露过,某初三女生的性行为被家长发现,受到责骂,她反驳说,我们班已经没有一个女生是处女了。笔者有一次 打车,跟司机聊起当今的社会风气,他给我谈一次遭遇:某次二男一女三个穿校服的学生打车,起步价十元。到站后,女的让两个男的先下去,然后跟司机说:“师 傅我没钱”,“没钱还打车?”“要不师傅你摸我一下吧”,“摸你一下就十块钱?”“你摸哪儿都行”。这样的女孩真是让人无语了。

现在年轻的女孩在同性面前把自己的性经验当成一种炫耀,而没有过性行为的女孩反而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认为自己没人要。人工流产的比例未婚女子占70%,未婚而多次流产的比例也相当高,这种风气对妇女是不束缚了,但却是对女性的另一种摧残,对年轻女性的身体造成的摧残比早婚可厉害的多了。

童 养媳在法律上已经取消了,但这个现象的出现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养不起,找个婆家有口饭吃,也有了归宿。前三十年,地富子女相互换亲,到偏远地区买媳妇的现 象不是很普遍吗?就是当今,北朝鲜跑到延边的女孩,不就要求有口饭吃就行吗?只是她们不会讲汉语,只能朝鲜族的人接收,这就限制了跑过来的人。这比当童养 媳好过多少?农村呆不下去的女孩多了,跑到城里打工。说是打工,没技术,市场又没需求,大都走上卖淫的路,即使干这一行当也不容易,要躲避公安的查抄、罚 款,要对付无赖的揩油,流氓的骚扰,要寻求地头蛇的保护。

比较起来,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以前,还不如让这些女孩早婚或当童养媳。

党 文化毁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需要恢复,可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连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需要有人介绍,本文就是做这种努力。文中的一些观 点不一定是对的,某些索引也可能不全或有误,所以希望了解更多的人能给予指正。希望历史学家、古汉语专家,古代思想史专家,民俗专家以及爱好研究这些知识 的人出来,多做一些这方面的解释工作。

来源:大纪元博客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也谈“七夕”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j.mp/jproxy

文/余亨之

黄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天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个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神话之所以世世代代经久不衰,也许是因为人们心底一直渴望忠贞的爱情,向往那生死相随的真情。其实今生能成为夫妻,说不定可能就是前世山盟海誓的结果。

在现代人眼里,牛郎既没有良田豪宅宝马,更没有半点儒雅之气,却轻轻松松地与仙女一见钟情,“千年修得同眠枕”。真幸运!而那织女不仅有天仙之美,更有慧心巧手,为何偏偏心甘情愿的,与那个又苦又穷的牛郎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她真的傻吗?日子虽然清苦,可是他们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的纯纯真爱。

老头子做的总是对的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有这么一对老夫妇,那个老婆子就相信老头子总是对的,傻的雷人。一次老头子赶着家里仅有的一头牛去集市卖。路上他看见牵羊的人,就用牛换他的羊;后来他又用羊换鸡;最后用鸡换了一兜烂苹果。这时两个商人知道了他的经历,对他说:“你一定会被老婆子骂死的。”老头子说:不会的,她还会给我一个吻。两个商人当然不相信,就跟他赌一袋金子。

回家后,老头子说:“我用牛换了一只羊。”老婆子高兴地说:“我正想喝羊奶,织羊毛衣给你呢。” 老头子说:“可是我用羊换了一只鸡。”老婆子又乐了:“有了鸡就可以下很多蛋,再孵化出很多鸡,我们就有了一个鸡场了。”老头子又说:“我把鸡换成了一袋烂苹果了。”老婆子高兴坏了,忍不住亲了老头子一下:“太好了,邻居刚才说他们家连个烂苹果都没有,这回我们有一袋了,我这就送他们两个烂苹果。”商人一看傻眼了,就把一袋金子输给了老头子。这个傻得无语的老头,最后却得了一袋金子。

为什么在童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中,那些在现代人看来傻的不值一提的人,却总是有意想不到的福分呢?而那些贪婪、处处算计别人的人,往往一个个最终都落到了可悲的下场。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呢?

孟光和梁鸿相敬如宾,以礼相待。演绎出了“举案齐眉”的典故。(网络图片)

“憨傻”是夫妻生活的更高境界

当太太特别信任先生的时候,就会产生特别的感觉。设想一下,如果你家里有一头牛被弄丢了,你会什么表现呢?会不会互相埋怨,弄的鸡飞狗跳的呢?而上面的童话故事中的两口子就不会有矛盾,总是快快乐乐的。

再说那个老头子用一头牛换一只羊的时候,他不知道哪个值钱吗?他真傻到那种程度吗?其实,当他看到羊的时候,他想起了那天他老伴说过:咱们要有一只羊有就好了,又可以织毛衣又可以喝羊奶。所以他看到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妻子的需要,他一心只想到她的高兴,什么划不划算呀?这些都不想了、不重要了。他看到鸡,看到苹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想法。你说老婆子能不高兴吗?能不信任老头子吗?因为老头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对方。

那个织女也是一样,她看重的也是牛郎的憨傻。牛郎勤劳善良,把家里的土地、房子都让给了哥嫂,无怨无恨的。织女觉的他很实在,不计个人得失,两个人的生活一定恩恩爱爱的,实际上也是这样。

“贪婪”是人衰家败的祸根

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讲了一个贪婪的老太婆的故事。渔夫打了条金鱼,老太婆想要房子,房子就有了;想要宫殿,宫殿也有了;最后想要神灵金鱼来伺候自己,结果却一无所有。这是老婆子的贪得无厌造成的呀。

现在的贪官也一样,不断膨胀的贪欲,贪污了几千万、多少亿,自己也没花多少,最后进监狱了,也一无所有,是不是和老太婆的下场一样啊?而且这些贪官背后,都有一个厉害的“贪内助”在推波助澜,把自己的丈夫、家庭往绝路上推。他们也想幸福,但方向没找对,结果夫妻双双把牢坐,家破人囚。

雷振富、薄熙来、周永康、李东生,还有什么谷俊山、徐才厚等等,不仅有“贪内助”,而且一抓就出来好多二奶、情妇、通奸等乱七八糟的许多事。那么这些情妇怎么追着他呢?他给她几百万、几千万买别墅等等,就当了二奶、三奶了,最后结果如何?进监狱了。这些没有廉耻之心的女人的择夫标准,那跟仙女的选择,相差多远呀!

道不远人 妻贤夫祸少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幸福离你不远,但是人往往在名利追逐中离幸福渐行渐远。在传统文化认为官位财富都是由“德”带来的,他能当那个官是因为他的德行大。那么他要德行小呢?他就当不了那么大的官,没有德就得不到,干缺德事多了德就失去的多,这个官就当不了了。如果这些贪官背后有一个贤内助,他们的命运也许会改变。

在历史典籍中也有许多“贤内助”的故事。齐国有个名相叫晏婴,一天晏子坐车出去,给他赶车的人一路上耀武扬威的,被车夫的妻子看见了。车夫回家看见妻子收拾东西要跟他分家,忙问:“你这是什么呢?”妻子说:“你看晏婴,一国宰相坐在车里,那么平和,你赶车的张扬什么呀?你会招祸的,我还是早点离开你。”车夫从此就谦恭起来。晏婴感到奇怪,问明原因,知道他家里有个贤妻,就推荐他当官了。

又是一年七夕节!在如今快节奏的电子数码时代,此时,不妨提醒一下自己放慢平日匆匆的脚步,或静下心来重温年少过节时的那份真淳与欢乐,体悟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古典油画大师布格罗的两幅圣母子像赏析(图)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j.mp/jproxy

文/卡拉?罗丝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两幅圣母子题材绘画。左:《玫瑰圣母像》(La Madone aux Roses),1903年作;右:《百合圣母像》(La Vierge aux Lys ),1899年作。(Courtesy of Art Renewal Center)

法国古典写实绘画大师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纪最受欢迎、最为成功的画家之一,与安格尔(Ingres)、莱顿(Leighton)和热罗姆 (Gér?me)齐名。在他的中,他的画作在欧洲和售价都是最高的。他曾多次受美国名人委托作画,这也是何以他的很多画作保存于美国。低成本印刷 术和凹版印刷工艺的出现,则让贫富不同的各国人士都有机会收藏他美丽画作的样本,他的声名因而更加卓著。

布格罗的遗产是宏富的,但事实上,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被忽视、贬损,甚至和“学院派”一同成为保守甜美的代称。只是在近几十年,不少画家开始研究正统古典绘画,布格罗作品才再次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最佳典范。在美国,收藏家、富豪等古典写实绘画的支持者建立了“艺术复兴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网站,大力推广布格罗的作品。同时,他的绘画已重新受到艺术市场的肯定,在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中屡屡拍出几百万美元的高价。

尽管威廉?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在艺术生涯中曾多次描绘圣母子,但其中有两个版本的画像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两幅画在很多方面很相似,但在象征意义上的区别又很有意思。第一幅是绘于1899年的《百合圣母像》,第二幅画则是1903年的《玫瑰圣母像》。两者都是四比三的画幅,都只描绘了圣母与圣婴,没有其他人物形象。

第一幅《百合圣母像》中的圣母玛利亚身着黑衣,眼帘低垂。她以谦恭内敛的神情看向下方,把婴儿耶稣紧紧抱在胸前。从母亲的身上,可以看到一抹悲伤,黑色的披肩则强调了这一点。

圣婴的双手对着观者的方向伸出。他直视着观众,象征着他将自己奉献给了。在画布的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枝百合花,将人物形象衬托了出来。

白色百合花象征着母性,这一含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久远年代以来,它就与“圣母领报”(the Annunciation,又称报喜)和“圣母升天”(Assumption)联系在一起。在前面的场景中,天使长加百列向玛利亚示现,带来她即将成为基督母亲的消息;在后者中,玛利亚的遗体升天,只见空空的墓穴中撒满了白色百合花。

尽管在阐释时有些差异,但百合的茎一般用来象征玛利亚内心的宗教信仰,花瓣象征她的贞洁,花的香味代表了她的神性,而叶子则象征了她的谦卑。从另一个角度看,画中的百合花只有三个花瓣,这已被阐释为代表着“三位一体”。

与之相对比,在《玫瑰圣母像》中,圣母身着白色披肩,双眼望向上界,看上去坚忍而尽责。虽然圣母仍然将婴儿耶稣抱在胸前,但姿势更加平和:她的双手舒适地交叉在一起。在这充满母性的温馨一刻,她和孩子看上去都很放松。

后一幅画中的圣婴耶稣,比1899年版中看起来年纪大一点,但仍然体现为幼年基督的样貌。玫瑰的象征义也有很深的基督教渊源:玫瑰代表着牺牲,百合花则象征贞洁。虽然在整个中世纪,玫瑰与圣女们的联系都变得更加密切,但它后来逐渐变成仅仅象征玛利亚和耶稣之间的连结,因为玫瑰被称作花中皇后,而玛利亚则被视为天地间的女王。

尽管威廉?布格罗以描绘农村少女和神话场景著称,他也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宗教画家之一。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布格罗像其他许多宗教画家一样,将他的画作视为向神及其最心爱的创造——人类致敬的一种形式。

他最有名的宗教作品还包括《圣母怜子图》(The Pietà ,1876年)、《基督受鞭刑》(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1880年)、《天使之歌》(Song of Angels,1881年)、《墓前的女圣徒》(The Female Saints at the Tomb,1890年),《仁慈》(The Compassion,1897年)、《纯真》(Innocence ,1893年)和《圣母与圣子》(Regina Angelorum,1900年)等。在欣赏这位古典油画大师的作品中,或许人们不难发现: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到学院派,这些带来正向启发的美好艺术,才是人类应该回归的艺术之路。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