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

传奇国医张锡纯:敢用一味山药 起死回生(6)

文:刘如

上次讲到记录的一个病案:一位懂医理的万某,来信说,在母亲病危时参照张锡纯的方子(一味薯蓣饮),不但救了自己母亲的命,还治好了母亲三十多年的咳喘。但他一开始用的是张锡纯的“资生汤”,尽管里边也含有一两山药,却效果不明显,原因何在呢?我们先来看另一个重案。此病主方用的就是资生汤。我们可以做个对比。

治愈女子劳瘵与  

原文:一室女,月信年余未见,已成劳瘵(音zhài),卧床不起。治以拙拟资生汤,复俾日用生山药四两,煮汁当茶饮之,一月之后,体渐复初,月信亦通。

大意:(张锡纯说)有一未婚女子,其月经已闭绝一年多了,病情已成痨瘵(劳瘵也叫痨瘵,《明医杂著》中指:“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是由于不足,感染痨虫,侵犯脏腑所致。)严重到已经无力行走,整日卧床不起,于是给她开出我自创的资生汤方子,再吩咐每天用生山药四两,煮出汤汁当茶饮用,一个月后,身体恢复如初,月经也通了。

分析:这个病案跟上文提到的老人明显不同,老人虽然也有肺部的咳喘问题,但并非痨瘵,万某认为母亲只因年老病弱,正气耗损严重,两虚到了几乎尽绝的地步,只因春天体内阳气生发,阴血津液等元素又亏虚严重,无法克制收敛阳气,于是阳气浮在表面,才有了虚热,应当以补足气血为主,否则,年老体弱,投以寒凉清热之药,不堪重负。

自古中医用药如同用兵。体内用以抵制病邪的正气就像士兵,即使神妙,如果士兵都饿的走不动了快晕倒了,或者千军万马经过几十年耗损,就剩下一小队人马了,连自身起动都极其困难了,何谈攻伐呢?所以,万某断定,改用了滋补脾肺肝肾、还能兼顾驱除热寒两邪的山药,把母亲的精气血、津液补足,恢复脏腑正气,自然也就康复了。

但这个女子,正气消耗很大,已经卧床不起了,她还有一个症状,就是月经不通,已经闭经一年多了。在需要补气血的同时,还需要。因为经血不通,张锡纯认为肝的血海也一定藏有肉眼不易发现的坚硬的血块,必须活血散瘀,而生鸡内金看似多用于消积食,实为能平和地散瘀血,通血脉的良药。所以资生汤里就有活血化瘀的鸡内金。万某母亲没有此症,当然不需要。而资生汤中其它的药物(药方见本文后),如牛蒡子具有宣肺透热,解毒利咽的功效,但性寒,味辛,能散热去风,适合驱除肺的热邪。但寒性药物会伤及阳气,不合适阳气几乎尽绝的万某的母亲,且万某认为母亲没有热邪,是正气中的阳气偏亢造成的虚热,补足气血就能健康,因此万某也给去掉了。

事实证明万某的诊断是对的,大量使用山药补正气,精气血和津液全面得到补充,果然效果很明显,所有不适都消失了。再看患劳瘵的女子,即使用了资生汤,有通经活血化瘀的药物和寒性清肺热的药物,但用量极低,不过区区三钱,还同时每天用四两山药熬汤当茶喝,不比万某的量少,在化瘀通经的同时,充分补足气血,恢复脏腑功能。标本同治。这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锡纯把这个女子的病案也收进《一味薯蓣饮》的药方下边,作为山药灵验的例子,可见他对山药起到关键治疗作用的肯定。

下次的病案是一封来信,也同万某一样,参照书中的《一味薯蓣饮》用药,仅仅用单方山药,就治好了自家侄女因鼠疮导致的痨病,救回了,奄奄等死的亲人。

附《资生汤》药方

资生汤共五味药,其主药就是山药,以下药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文记载。仅供学习参考。若用药请遵医嘱。

资生汤:生山药(一两) 玄参(五钱) 于术(三钱) 生鸡内金(二钱,捣碎) 牛蒡子(三钱,炒,捣)

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大意:治疗劳瘵造成的极度瘦弱,饮食减少,咳喘急促,身体发热,脉虚弱而急促的病患。也治疗女子因血液极度亏虚造成的闭经证)

注:药方中的生山药,指的是药房买来的干的生山药,不能炒熟,张锡纯认为炒过的会失效,急救病人,最好用怀山药,平时养生则随意。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

冥冥之中有定数:能人异士提前透天机

文:刘晓

不管人是否相信,人的在一出生时就根据前世的早已定好,除非在此后的人生中行了大善事或大恶事,或是走上修行之路,或许会发生一些改变。大概是为了让世人明白冥冥中皆有定数,冥冥中皆有,上天还赋予了一些人特殊的能力,让这些能人异士提前透露,以预言的方式将未来的命运告之。历朝历代这样的能人异士都并不罕见,本篇就介绍两位。

预言一统天下的铁冠道人

元末明初道士和,人称“铁冠道人”,道术高深莫测。朱元璋争霸天下时,曾在滁阳驻军,张景和来到军营,对朱元璋说:“天下淆乱,非命世之主未易安也,以今观之,其在明公乎!”意思是说朱元璋乃是承天命、安定天下之人。他还告诉朱元璋,他的相貌是“龙瞳凤目,状貌非常,贵不可言。”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就将张景和留在帐下作参谋。在朱元璋每次与交战前,朱元璋都让张景和望气预测吉凶,言出必验。在鄱阳之战中,陈友谅中箭而死,两军却都不知,而张景和望气得知后密奏朱元璋,并让其写祭文派人哭祭陈友谅,陈军士气立刻丧失,很快溃败。

朱元璋定都金陵(南京)后,凡是重大营建之事必请张景和相后再定。朱元璋曾经到过鸡鸣山寺,觉得此山寺太高,可以俯瞰皇宫,想毁掉山寺重建,但其内心所想并无人知道,也从未告诉过张景和。然而,一天,张景和将朱元璋毁寺之意告诉了鸡鸣山寺僧人,并让他们在朱元璋来寺时拦驾求免,如此可保全。

僧人素知张景和之能,便在朱元璋来鸡鸣山时燃香并出山数里等候,待见到朱元璋皆拜求。朱元璋很纳闷,一问才知是张景和授意,因此更加认为他不是凡人,遂放弃毁寺。

张景和曾对明朝开国大将徐达说,他“两颧赤色,目光如火”,因此将官至极品,但可惜只得中寿。果然,明朝建立后,徐达官至丞相,54岁去世,死后被追封为武宁王。

在张景和于钟山结庐居住时,梁国公蓝玉曾带着美酒拜访。因为张景和身穿便装出迎,蓝玉遂认为张景和傲慢无礼,于是出对联讥讽他。张景和对出下联,暗示蓝玉将来会谋反。后来蓝玉果然以谋反罪而被灭族。

一天,张景和投水而死,朱元璋下令寻找他的尸首,但遍寻不获。不久,有潼关守吏上奏道:“某月某日,铁冠道士已经持杖出关。”算起来,正是他投水之日。

善摸骨断命运的奇僧

明朝正统年间,虎丘半塘寺有位双目皆盲的僧人,善于揣骨。“揣骨”,又称为“摸骨术”,是相术的一种,即通过揣摸人的骨骼,据其高低、大小、长短等以推断人的贫富、智愚、贵贱、寿夭。

嘉靖时的进士陆粲的胡公年少时,家人曾带着他去找揣骨僧。揣骨僧摸后说:“儿他日应得系金带,好自爱之。”系金带指做官。胡公长大后,果然考中进士,累官至山西参议。

还有陆粲的乡人石乙,因为家贫给人做织佣,他带两个儿子去找揣骨僧。揣骨僧说:“这是两个当财主的骨相。”石乙不敢相信,揣骨僧告诫他不要轻视自己的儿子。而听说的人也都没人相信。但事实胜于雄辩。等到石家两个儿子长大,果然挣得了家业,以资财雄厚闻名乡里。

另有一个叫龚大的人,家境不错,不过长的比较胖,肚脐间还长有数寸长的黑痣。他曾说过自己的一生福气都来自于此。龚大平日与他人说话时,特别喜欢大笑。一天,他在揣骨僧的居处,与别人聊天大笑还未止,揣骨僧对他道:“不要笑了。明年你腹间的黑痣脱落,你就要死了。”龚大听到此语,很不高兴,就没有答话。后来他在洗澡时,触碰到黑痣,黑痣突然脱落。过了几日,龚大就死了。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参考资料:《庚巳编》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物是人非:贺知章之《回乡偶书》

文:林雨

词中曾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词句。其实唐朝诗人也曾讲过类似的话。这首《回乡偶书》全文二十八个字:“离别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不改旧时波。”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此句讲乡几十年,回来后发现时过境迁,人事已有大变化。这种感触相信对很多曾长时间远离家乡的人来讲,都是有感触的。只要我们离开家乡超过十年,回家后都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觉:有人过世、有人出生、有人在外等等的变化。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家乡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像往年一样荡出一样的波纹。这里的“春风”其实是诗人很自然的点出回乡的时间是春天。

这首诗流传并不是很广泛,里面却有很深的寓意。贺知章这首诗要表达的涵义,用四个字来表达就叫“物是人非”。人的生命其实是非常短暂的,几十年后人会衰老死亡,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修炼人都知道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江河湖水都是一种生命,它们的生命比人要长久的多,因为很多的生命都是神。贺知章正是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才会离开官场后来走上之路。

很多人在名利争夺中度过一生,却不知人生本来就是短暂的。而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走上修炼之路,之后,不再堕入之苦。世间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诗人的苦心呢?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2021年11月25日星期四

算命师把功夫教给了他,他的奇经八脉好像被打通了似的

文:王金丁

中国历代,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庶民百姓,普遍喜欢卜卦算命,希望,趋吉避凶,现代也喜欢算命。如果遇到正派的,会劝他多,多积德,政治生涯会比较平顺长久,如果遇到邪门歪道的算命师,就像拜师拜错门,步入歧途,前途渐渐走下坡。

不管怎么算命,古往今来,惟有德者能享福泽。古人敬天敬神,尊敬神佛菩萨,依照神佛的指示做事做人,会得福报;为官者为人民谋福利,神佛菩萨会帮助他,政治生涯顺利。现在当官的很少为民着想,算命目地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躲避灾难,防止小人危害,不是真心信佛信菩萨。

有国师帮助治理国事,帝王做错了,国师会纠正他,而国师大多是修行人,修佛或修道,德行很高,通晓天文地理。现在政治人物身边没有这种国师,听到的也不是治国平世的道理。

有一位研究命理的朋友,在香港遇到一位算命师,说跟他很有缘分,问他要不要算命,朋友说身上没带钱,那位算命师说不收他的钱,于是,就让他算命。这位算命师把朋友从小到大的事情讲得一清二楚,让他非常吃惊,算命师告诉他,自己已经闭关十年,这次出来是为了找徒弟,要把奇门遁甲等术类的东西传给徒弟。

花了几个小时,算命师把功夫教给了他,当时,朋友的奇经八脉好像被打通了似的,顿时什么都懂了。回去之后,帮人算命真的很准。几天后,又到香港去,可那个算命师的摊位已经不见了。像这种长年闭关的人,是很守道德戒律的,要找的徒弟也必然是重德守心性的人。

科学已经证实了地理风水对人体磁场有影响。现在许多人相信风水,政府高官也相信地理风水,企业家、有钱的人想方设法抓龙脉接财气,修祖坟改风水。有的人福份很大,对应的是较大的天体,很多贵人会帮助他;有的人是小天体转生的,福份很快就用完了,假如再做坏事的话,福份会销耗得更凶。如果是经常做好事的官,就能避掉灾难,可能大灾变小灾,小灾就没事,为官者不守节操就避不掉了。

历来圣贤劝导世人重德。过去有人遇到了困难去找密宗上师解决,上师不但没有帮他,反而说是你活该,你的功德做得不够,岂不是当头棒喝。以前也有做官的问喇嘛,怎么样才能使政治前途更好,喇嘛了解他不是真心为民,告诉他多替人民着想就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只是这句话是否敲醒了这位官爷?

很多人迷紫微斗数,认为现代的紫微斗数像古代的统计学,用电脑就可以算出来,不需要人算命了。坊间夜市,就有人带着电脑,用紫微斗数帮人算命营生,给他生辰八字,几分钟就算出来了。

五行学说、天干地支等都对应到宇宙。地球的自转周期跟星象、命理有密切关系,几十年前的印尼啸影响了地球自转速率,加速了地球的时间,而命理所用的罗盘对应的就是宇宙,因此,常有命理师觉得过去算命很准,怎么现在不准了?

因为他对应的星象,的位子都不在原来的地方了,举例来说,射手座已经炸掉重新组合,是新的射手座了,太阳跟月亮的位置都有了改变,我们用肉眼看没有感觉,而用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得出来。所以,目前的星座也,跟当初认识的不同了。整个银河系已经离开原来的地方,所以那个方位怎么对,什么宫怎么对,都不准了,当然,也算不准了。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2021年11月24日星期三

中国画创作:灵虚仙境

文:弟子

灵光一点自虚来
造化乾坤万象开
白云归鹤处
清净真人不染埃

高清图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诵读《幼学琼林》:地舆(九)

文:紫穹

【原文】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无道而伊洛竭。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

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实行连坐等残酷的刑法,废井田,开阡陌,因残暴无德,他最后被五马分尸,全家牵连受刑而死。阡陌,田间的道路。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没人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遣使来献野鸡,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越裳操》。见《大传》。

【译文】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路上不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是因为在上治国的人施行德政的缘故。海里风平浪静,可知境内有圣人在治理天下。

【故事】

夏桀无道 逆天而亡

上的很多瘟疫,多与君王失德,即将改朝换代相关。当夏朝传到第十二位帝廑(胤甲)时,夏王朝开始衰落。胤甲末年,天大旱,气候酷热异常。《竹书纪年》记载了这次旱灾:“天有袄(妖)孽,十日并出。”古代先民认为高温、干旱天气为妖孽作祟。夏王胤甲就在这高温、大旱之年死去。

到第十五位帝发七年(约前1627-前1615)的那次地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纪录的地震。“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竹书纪年》)在位七年的夏王发,也在这一年死去。

帝癸又名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这时夏朝已是危机四伏。但夏桀穷奢极欲,暴虐嗜杀。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

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夏代臣民指着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夏王朝还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逢,手捧“皇图”来见桀。“皇图”也称作“黄图”,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们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们看,以便效法祖先们治理国家。关龙逢捧去的“皇图”绘有等图像,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样节俭爱民,以长久享国;若是像眼下这样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桀对这样的忠言不仅不听,反而将关龙逢杀害,并警告朝臣们说,今后再像关龙逢这样来进言,一律杀头。于是贤臣绝迹,劝谏消失,桀愈加骄横。

于是,天降灾祸以示惩戒,夏王朝星陨地震,河水断流。《竹书纪年》纪录了两次:“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崩。”

《国语‧周语上》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商汤见夏桀已是天谴众离,顺天意起兵伐桀。桀死,夏亡。可见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天理的警告与惩罚。夏桀不义天亡之。商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据《大纪元【史海】禹以德建夏 桀失德而夏灭》)

孔子治国 道不拾遗 

孔子曾在鲁国做官,有着非凡的治国才能。使鲁国民风返回尧舜时代的大同社会,高尚仁义,路不拾遗。

据《孔子家语》,孔子当政前,鲁国有个卖羊的沈犹氏,总在早晨上市前,让羊喝一肚子水,来增加重量;有公慎氏的妻子,生活淫乱;又有慎溃氏奢侈成性、违背礼法。此外,鲁国卖牛羊六畜的商人,总是屯积居奇来垄断价格。

孔子开始当政,由于大力推行仁德,教化百姓,使沈犹氏,不敢再让羊灌水而卖;公慎氏休了淫乱的妻子;而慎溃氏全家搬离了鲁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分道而行。道路上的失物,无人敢占为己有。男人信实认真。女人贞节柔顺。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那么孔子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孔子断案的故事。

有父子二人不和,来。孔子任大司寇,却把他们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间牢房,不判决不惩罚。反而叫吏员小心提防:不要让父子发生冲突,并劝说他们和好。三个月过去了,父亲请求撤诉,和平解决,孔子赦免了他们。

季孙氏很不高兴,说大司寇提倡用治理国家。如果不杀不孝的人,如何来教育百姓行孝道。冉有把季孙氏的抱怨,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出原因。认为身居高位的人,施政没有做好,没以孝道教化过百姓,百姓不懂如何行孝,就杀犯错的百姓,这是滥杀无辜。刑事案件不断发生,哪是用严苛的刑罚制止得住的。上边教育不好,罪过不在百姓身上。不教育却要求他们守法,这是暴虐。官员要身体力行鼓励百姓崇尚贤德,鼓励百姓向善;同时废掉那些无能的官员;象这样施行三年,百姓就明白如何做才是对的,自然就会行为端正了。这时再有不依从教化的顽劣之徒,就可以用刑罚处理了。那样一来,百姓也就都知道所犯何罪,心悦诚服了。

事看似不大,却看出了孔子爱民如子的仁德。德为本,刑法为末,才是治国的要道,路不拾遗的风尚,才会出现。

孔子还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举贤用能,人尽其才。教化百姓仁厚朴实。器物不求浮华。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修道难:张籍之《寻仙》

文:纤纤

古代与今天的区别是,大部分人都是信神的,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寻仙、求道的愿望,因此也是相对于今天高的。正因为人的,人们想找到一位能够使其的师父就相对难一些。这首《寻仙》就反映了这一点。全文二十八个字:“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

“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这里的“溪头”是非常有意思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水是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到了小溪的源头,意为再往高处就没有水了,人的生存条件就没有了。“溪头一径入青崖”是指到了溪头看见一条小径向上延伸,上面住的就不是凡人了。因为水源没有了,常人很难生存了,那上面住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了。“杏花”有幸福的涵义,是人的一种象征。这里是指一般是不喜欢杏花的,因为那是人的东西。

古代很多的村子或人家,都是依水而建的。因为要考虑喝水的问题。当然在北方很多的村子是打井取水的,这是另一个问题。而诗人所寻的人家在山上,打井是不现实的,只能靠溪水或泉眼的泉水,二者都没有,下山又不方便的情况下,那就是住着神人了。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写山顶人家的情况,说明诗人根本就没有能力上去。或许是太险太陡了。有些神仙不愿意让人打扰,会在路上幻化出一些可怕的老虎等生命,阻止人们上去。不知道诗人所遇到的是什么情况。

“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这里是说“峰西”的说在云中还有两三家。更是神仙居了。

求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历尽千辛万苦就想找一位可以使自己得道的师父,可惜太难了。即使看到那云中的神仙居,也没有能力上去。而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是高德大法,可是却放不下人间的名利与感情,大法都送到门口了,却闭门不要。真的是非常可惜。

古人信神,得道却难;今天的人得法容易些,却因为执着于名利与感情,与之失之交臂。看来得道从古到今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是难的地方不同而已。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画中时空

文:Arnaud H.

学术界把绘画归类为空间。在西方传统绘画中,艺术家通过熟练运用各种美术技法,准确描绘物像的光影变化,能在平面上塑造出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形象来,犹如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物体投射到二维平面上的“投影”(Projection)。相较于之类充满时间延续性的听觉艺术而言,人们倾向于认为绘画表现的是静止或瞬间的场景;从空间角度看,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现大千世界众多的情景与神传文化深邃的思想,实属不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门艺术与时空背后的学问。

可见空间

有的朋友可能对“二维”、“三维”之类的名词不太熟悉,这些词算是美术和物理学、等学科共同的专业术语,一讲就牵扯很多其它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另外空间,不太好懂。因此,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笔者只拿人们普遍能接受的空间概念举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简单谈一谈时空中的维度(Dimension)。

对于讲述空间的内容,或许天生空间亲和度较高、空间思维能力较强的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习惯空间类思维方式的朋友们也不用担心,因为本文还会通过一些图片给大家直观的展示,尽量让所有读者都能看懂。

谈到维度,常规的认识大致是这样的:一个点运动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线的轨迹,只有单一的长度,那么线就属于一维空间;线的运动整体掠过的范围,拥有长和宽两个要素,所以这两要素组成的平面空间就叫作二维空间;而一个面整体向第三方运动能构成一个体积范围,因此,具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的空间就被称为三维空间。通俗地讲:线是一维,面是二维,体是三维。这也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概念。


图例: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示意图。通俗地讲,线是一维,面是二维,体是三维。

然而,当数字变得更大时,“维度”的概念就开始模糊了。不少人说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就变成四维空间了,其实略显牵强。因为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时间与空间是同时同地存在的,一条线或者一个平面也存在它们的过去、现在、未来;并且每一纬度都自带时间,不同维度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每一层粒子都有它本身的时间,空间与时间就好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一样。而按照现代数学的方式割裂开看则显得有些机械。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维度与人们常说的那种四维空间理论不太一样。当然,如果有人觉得不习惯,我们还能换个称呼,比如大维度的概念就叫“大范围”,再大就叫“更大范围”等等,其实只是个名词的差异。不过,“范围”这个词在人们的常规概念里更倾向于表示空间,很难让人与不同层面的时间概念联系起来,所以借用“维度” 这个词,只是为了表述得更方便一点而已。

那么,如果这个环境里所有立体的人和物等一切东西,包括环境本身整体都动起来,就能形成更大一层的概念。有人觉得,动起来后还不是长宽高三维的么?是这样,但又不完全是这样。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已经得知,一旦涉及更宏观尺度概念的时候,原有的很多常规物理定律、公式都不适用了,算出来的数据都会出现问题。所以后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天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才那么受到学术界的推崇。简单来讲,当涉及到星球范围时,就要考虑时空弯曲(Curved spacetime)的情况。这时,环境里的长宽高等空间概念,在宏观的弯曲中与外界的时空已经属于不同的时空状态了。


图例:地球所在范围的时空弯曲示意图。人造卫星飞出大气层后所处的时空环境,与地面环境的时空状态完全不同。

我们借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打个比方:在土地上划出一条直线,正常环境下看,人们都认为是直线;可在更大的视野中,比如在太空中看,它其实是划在圆形地球上的一小段弧线。当把长宽高的简单概念放在不同的时空范围中看时,也需要改换认知方式。

地球整体在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所形成的这个范围的空间概念与大气层内的空间概念就已经不是一回事了。由于地球自转,住在赤道的人每秒钟转动几百米,可人一点在转的感觉都没有;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地上所有人每秒钟都要移动几十公里,但世人都觉得大地根本就没动过。一切都被尘封在了这个环境中,人在这个环境里做什么,也都是这个环境里面的事情,与外界的大环境是相对隔开的。

这两个环境的区别属于时空性质的差异,所以外层空间与地面环境的时间流速也不一样。科技界都知道,发射人造卫星或飞行器到太空,需要特殊微调原子钟,否则就可能出问题。拿大家都听说过的GPS卫星举例,由于天地间的时间流速不同,如果与地面保持同样的时钟速度,GPS卫星系统在各种转换运算中每天将会累积一些定位误差,不校正的话时间长了就没法用了。

在地球上,人们通常认为的“上”,其实是人的头顶方向,由于地球是圆的,“上”就意味着地球之外360度的全方位;“下”其实是地心的方向;前后左右只是沿地球这个球体延伸出去的范围概念。人们熟悉的时间也是按照地球环境的时间运行的,而这里面的一切概念都依附于这个环境之中。

地球一直围着太阳转,(Solar System)里面的几大行星轨道角度接近,基本处于差不多同一平面围着太阳转。按照地球人的坐标概念来比喻,所划过的范围就像一个平躺的圆盘一样。因为坐标基点变了,如果把太阳系想像成一个平躺着的盘,那么这时的上下左右就与地球上的上下左右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图例:太阳系中的太阳和几大行星运行轨道示意图。

当然,笔者这里只是用最浅显易懂、约定俗成的方式在形容,是为了尽量让所有知识背景、文化程度不同的读者轻松读懂。实际上还可以从其它的方面去理解太阳系,比如从能量的角度看,整个太阳系可以被视为一个球体;而从空间的概念去看,太阳系类似于一个泡泡……我们是从最“物质”化、最大众化、最浅白的角度,才把它比喻成一个盘,后文的写法也与此类似。

按照刚才的方法,如果把整个太阳系视作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那么太阳系整体的运动也就构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环境。太阳系作为(Milky Way)的一部份,是围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转的。

如果把银河系当成一个平躺的大圆盘,那么太阳系这个小圆盘与银河系大圆盘的夹角大约为60度,在这个环境中,太阳系就像电扇一样斜立起来迎面前进着。也就是说,从这个视角看,地球就变成斜竖着围着太阳转了。而太阳因为一直在飞快地前进,所以太阳系行星的轨道在运动中其实都不算是闭合的圆,而是螺旋形地追着太阳在往前跑。而且,太阳也并非一马平川地围着银河系公转,而是根据所处银河悬臂的情况波浪式地前行。这时,不但原来太阳系概念里的假设的上下左右,在银河系的环境概念中全变了,而且时间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图例: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行的示意图。银河系被视作一个平躺的盘,在平视下呈横条状,而太阳系则斜立着呈波浪式在银河中运行,整体围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图中横向略亮的浩渺背景为平躺着的银河系,黄白色的球是太阳,横着的黄白色波浪线表示太阳行进的路径;蓝色的小球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不同位置;右边椭圆虚线处的灰色小球是绕着地球转的月亮。

拓展视野后,原有的时空概念还会继续改变,后面就简略地讲了。按照现代天文学了解的情况看,银河系带着身边一群小星系在称为“本星系群”(Local Group)的庞大结构里运行。其中,银河系与隔壁的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是本星系群里最大的两个星系。

高清图

图例:本星系群示意图。左边红字处是银河系,周围多数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右边整体上是仙女座星系和她的卫星星系,以及一些其他星系。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两个星系。

而往更大范围看,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又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Virgo Supercluster)的一部份,本星系群自身有特定的运动方向;而室女座超星系团也在更广阔的范围运行……

当然,这里都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谈维度、时空等概念问题,用一种静态化的、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讲,其实具体的实际情况还不一定都是那样。因为宇宙整体在膨胀着,人类所处的宇宙范围看似与庞大的星系团有联系与互动,但却好像人在高速行使的列车里跑来跑去,哪怕从车头往车尾跑,无论怎么跑都会离出发地越来越远一样。天文学家发现,大量遥远的星系正以超光速远离银河系,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其实是在被孤立中。

我们谈的几维时空的数字,在高层次上看不一定有多大意义,因为空间的层次数量实在太多了。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打个比方,不同大小时空的相互作用就像机械结构里小齿轮咬合大齿轮的感觉,而这些齿轮多到如同沙滩上大大小小的沙粒,或空中密密麻麻的空气微粒一般,层层之间相互联系。人们都知道绘画是三维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射,那么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三维的世界会不会也是更高维度的投影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连“维度”这个词的表述都是非常局限化、很不准确的。这里只是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下,将就着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专有名词、学术用语而已。

空间认知的相对性

大家可能在前面的内容中发现了一个特点,就是一旦观察者所处的视野基点发生改变,宇宙空间中用于辨别方位的上下左右全都不一样了。就像佛家的卍(万)字符,里面的笔划,这么看是横着的,那么看是竖着的;不过,即使转过来,当横着的笔划变成了竖着的,竖着的变成了横着的,卍还是卍。单从图象上看,卍字符本身各部位结构概念的相对性保证了图形的恒定不变。

可能有的朋友感受到了卍字符玄奥非凡,但又觉得对其内涵了解得不太清晰,是这样的。佛国世界、宇宙十方的很多不同层次的法理都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述其点滴。这是人类的思维结构和语言的内在容量造成的,笔者这里也只能尽量以文字在最浅显的层面上简单表述一点基础的艺术理论。

苏轼在《题西林壁》里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其实始终具有一种相对性。

这就好比站在南极的人所说的上方与站在北极的人说的上方完全相反。同样道理,哪怕是两人面对面,每个人的左手在对方看来都是右边那只手,而右手从对面看则是左边的手。

懂得这种相对性在绘画上是很重要的,大型绘画中最常见的天顶画就是建立在多视角构图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一幅大型天顶画,如果进入可视范围的角度是开放的,站在东南西北各方向的观众自然都不希望自己看到的是一幅倒着的画。因此,艺术家在运用透视法构图时,就必须设身处地地为位于各个方向的观众考虑,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如何建构出让每个位置的人都能看明白的作品。

高清图
图例:意大利画家科雷吉欧(Antonio da Correggio)为帕尔马主教座堂(Duomo di Parma)创作的天顶画《圣母升天图》(Assunzione della Vergine),作于1526年 – 1530年。

透视学就是建立在视觉空间相对性的基础之上的:当一个物体离人很近,哪怕一片小小的树叶在视野中都会显得很大;而当事物在远处时,即使一座山,也会相对显小。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源于这种规律,在透视学中称之为“近大远小”,这也是透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过,这些原理都有一个前提:它们只是在人类身处环境里的透视规律,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一定是这样了。比如早晨的太阳显得很大,而到了中午太阳则显得小,这就完全不符合透视学里近大远小的规律;再比如由于时空弯曲和光的运行状态等诸多原因,一些遥远的天体在天文望远镜里还会显示出类似近小远大的虚像状态。也就是说,人的理论只在人的层面内有效,而超出那个层次时,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视野的远近大小不仅牵扯空间,甚至还与人对时间、速度等因素的感知相关。人的视觉机制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拥有广阔的视野时,远处快速移动的东西会显得较慢;而当人越靠近或者身临其境时,眼睛看到的运动则显得更快。举个例子,较慢的手枪子弹速度大约每秒钟三百米,但人眼完全跟不上这个速度;而运载火箭升空后的速度是用千米/秒来计算的,人眼却能轻松跟上比子弹快十几倍的火箭飞行速度,甚至还感觉火箭飞得挺慢。这里就有个不同参照空间范围内对时间感受相对性的问题。

不同范围的视野还能引发人在认知上的差异。比如以前有许多人认为在地上走直线只会越走越远,但通过卫星远离地面后拍摄照片,能看见地球是圆的。所以如果一直走直线,最后还是会绕一圈回到出发点。虽然生活中没几个人能感觉到脚下的地是圆的,但在辽阔的地面,直线其实是一种曲线。也就是说,当人身处某个局部的环境之中时,与整体的认知概念差异很大。

位相几何学(Topology)里有个经典结构叫莫比乌斯环(Möbius strip),用一根纸条旋转半圈后再把两端粘上就能做出来。我们假设有一个这样的环很长,长到一眼看不完全部,而只能看到局部,人们就会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为它有正反两个面;可是,当人了解到整体情况后就会发现:原来两个面都是一个面啊!在这里,“二”是“一”的局部,是不是很让人感慨?


图例:莫比乌斯环,是一种只有一个表面和一条边界的曲面。

当然,这里的“一”绝不是普通概念里的“一”。这个环是原本一个二维的平面经过扭曲后,出现在了三维空间中。假设一个只有二维概念的生物,顺着这个环不停地走,即使最后走完全程绕回原点,也只能对路径的结构做出种种猜测,诚可谓“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理解这“一个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必须具备三维的概念,立体地去看它的整体。就好比传统文化里讲的阴阳,本来就是一体,而并非大众习惯从局部认识的两个面。换句话说,只有站在更高层次,才能一眼看懂下面的层次;而在一个层次中要想弄清楚同一层次里所有的事情,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关于透视学与相对性的问题,对专业人士而言更为重要。美术专业的学生和工作者们在学校里都学过一些透视法,粗略地讲就是利用一些延伸到消失点(Vanishing point)的直线在画面中勾勒出立体形状的方法。据说青少年们在图画课上也会学一点这些基础内容,本文就此略过。


图例:常规透视法示意图,学校里教的透视法一般都是这样的。


图例:意大利画家皮萨内洛(Pisanello)所绘的透视图,25厘米 × 17.5厘米,作于十五世纪。

这里要谈的是,这种透视在人的视域中有一个极限。因为人眼对色彩和形状的感知集中在视野的中心,远离中心就会让看到的图象失真。目前的视觉理论将人的眼球静止不动时纵向视野的60度范围定为视野中心;由于人有左右两只眼睛,水平方向的角度要稍广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所观察对象的位置超出了视野中心,在透视上就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扭曲,那么这时,学校里教的那些画直线的透视方法就不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美术老师在教学生写生时,都要学生们与模特或静物保持一定距离。因为如果靠得太近,物像必然有大量超出视野中心的部份,就会造成画面的失真。

然而,在实际作画中,不可能把一切景象都控制在画家的视野中心,必然会有一部份出现在视野边缘,就像下面这幅照片一样。


图例:日本大阪市天王寺公园内一景。

一些细小的不同于经典透视学的部份暂且不谈,只看地面最靠近照片底部的几条横向地砖线条,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其实是稍微呈圆弧状的。而如果根据常规的直线透视法,人们会把它们画成平行的直线。

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比较少见的透视学术语,叫作曲线透视(Curvilinear perspective)。因为人的视网膜本身是半球形的,所以这种透视法更接近人眼看到的图象,尤其对超出视野中心物象的描绘,比直线透视更为准确。历史上不少画家都发现了这一点,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做过相关尝试。


图例:法国画家富盖(Jean Fouquet)的小彩画《查理四世抵达圣德尼大教堂》(Arrival of Charles IV at the Basilica Saint-Denis),约作于1455年 – 1460年间。画家对前景的地板和其它一些地方采用了类似曲线透视的画法,只是略显夸张。

这些情况也体现了一个道理,就是即使在同一层次中,不同的学术理论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起作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不好使了。这时,就需要适用于不同范围的理论来代替或补充它,才不会被人为地禁锢在某些框架内无法突破。

关于绘画,还有一种相对而言的情况,就是虽然人们常把绘画归类为二维的艺术,但从技术角度看,它其实是三维的。具体说来,多数绘画都拥有某种“浅三维”的特质,它们除了有长度和宽度,还具备一个较浅的深度。而这里讲的深度并非单纯地指向颜料本身的厚度,而是色层间的差异所构造出的一种空间。

我们以一些常用的美术技法来举例,比如有的画家画人物,先把人画成裸体的,然后用半透明色给人罩上轻柔的衣衫,以此让显得合身。这样,描绘服装的色料确实是画在了人物皮肤色料的外层,有一个前后的空间深度。由于颜料的透明度,观众也能同时看见内外的色层区别。


图例: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作品《春》(Primavera),203厘米 × 314厘米,木板坦培拉,约作于1478年 – 1482年间。作品描绘了神话时代里的几位神祇,画中几位女神身上透明的白色轻纱薄衣就是用透明和半透明色描绘在皮肤色层之上的。

另外,有些表现雾气、雨景的风景画也会采用类似画法。这些技巧能让画面展现出一种真实的内外深度,哪怕实际深度或许只有不到半个毫米。

还有一些画家,由于了解到这种浅三维在人的视觉中也能起作用,因此通过堆砌大量厚重的颜料,把一些油画、水粉之类的作品画成了浅浮雕。有人为了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在画头像时把鼻子等凸出的部位画得很厚,结果造成了画面严重开裂、颜料脱落,反而得不偿失。可见,对于艺术理论的运用,也必须与材料的性能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它该有的效果。

空间模拟

绘画所表现的情景其实是对可视空间的一种模拟,这种模拟建立在人们已有的视觉基础之上,但又并非完全复制现实中的一切。有写生经验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对繁琐衣褶的概括或削减,还是对物像细节的处理与调整,都会让作品最终的效果与实物或模特之间出现一定的区别。这是因为作画者的主观因素参与到了艺术活动中。不仅如此,人的大脑甚至还能对一些客观现象做出自动处理。

这里用色彩学中的情况给大家举个例子。在《色彩学与修炼文化》里,笔者向大家介绍几类色彩学理论时,谈到过一种叫作“品红”(Magenta)的颜色,属于紫红类色彩中的一种。但这类颜色比较特别,与人们通常讲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一样,区别就在于它们其实是人脑自动合成出来的色彩,在现实的光谱中根本没有位置。

我们先来看看自然光的光谱:


图例:自然光光谱色彩图。

大家可以看到,光谱中从红色到紫色,覆盖了大约从七百多纳米到靠近四百纳米左右的波段,属于人的肉眼能看得见的色光,也就是可见光。而红色的右端是红外线,人的肉眼就看不见了;同样,紫色的左端是紫外线,肉眼也看不见。(有特异功能者除外。)所以,在光谱里,红色与紫色位于各不相干的两极。

然而,通过色彩学研究,人类发明了色环。根据自然光的光谱,色环中从紫到红这一段本应该是空的,因为光谱中紫与红根本不相邻,但就好像修炼人炼功通周天时要搭桥一样,人们自主地加入了一段颜色,把它的首尾衔接在一起形成了环状。这就意味着色环中有一小部份色彩与其它部份的性质不同:光谱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有它自己专属的波长和频率,而所有的紫红或红紫色却都没有,因为它们在光谱中不存在。


图例:奥地利自然学家希弗穆勒(Ignaz Schiffermüller)于1772年所绘的色环。


图例:非闭合色轮理论示意图,最上方的两种紫红类颜色在光谱中可见光的420nm(纳米)至700nm间没有单独的波长,被置于自然光谱色群体的范围之外。

那么这些紫红色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吗?还真有点这个意思,但也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简单地说,人之所以能看到这类颜色,是因为同时看到了光谱中的蓝紫色和红色这两种不同的光波。而当人眼同时接收到可见光两极的波长后,人的视神经和大脑对两种波长的光做出了自动处理,就把两种颜色在感知上合成为紫红色了。

由此可见,人的大脑能够自动做出与现实情况不同的判断,甚至连感知也不完全局限在现实空间的物理状态之内。因此,绘画通过对环境、结构、色彩、明暗等诸多因素的模拟,还能在画面上展现出另外空间的情景。其实这种做法很常见,许多作品里对神与神圣空间的表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描绘神。结合历史、文学等领域方方面面的记载,人类在文明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图示性的认知方式。比如在一幅画里画一些云,云上站着衣着传统、神态庄重、形像美好、大放光明的人物,观众们基本上都会明白画中表现的是神或者高层生命。

对神圣空间的表现也能通过类似技巧,在画面的天空中用云层、色彩、透视法塑造出另一个空间,来获得某种空间叠加的效果。比如下面这幅:


图例: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契尼(Francesco Botticini)所绘的《圣母升天》(Assunzione della Vergine),木板坦培拉,228.6厘米 × 377.2厘米,作于1475年 – 1476年。

在这幅作品里,人们打开玛丽亚的棺木后,惊讶地发现里面没有任何遗体,却充满了象征纯洁的百合花;与此同时,圣玛利亚已经飞升到了上方围绕着各级天使的天堂。从画中人们的反应可以看出,下方大部份人明显看不见头顶上的空间,所以上下两部份应该不属于同一个空间。这种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达人神两种空间的手法,在西方绘画中十分常见。

除了这些方式,艺术家们还能从光影角度表现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比如丹麦著名画家布洛赫(Carl Bloch)在他的《牧羊人与天使》(The Shepherds and the Angel)中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出天使的光明无暇与其身体的高能量状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上界来的生命。


图例:丹麦画家布洛赫(Carl Bloch)的油画《牧羊人与天使》(The Shepherds and the Angel),作于1879年。

自古以来,对神和天国世界的表现一直是美术的基本目的之一,美术界几千年来也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经验,所以绘画对另外空间的表现方式非常丰富。尽管画家们无法用分子构成的颜料真正展现出神与神的世界里那种纯净完美、光彩万千的辉煌壮丽,但根据已有的传统技法和经验,也能通过对神圣空间的描绘来唤醒人心中的善念与佛性,让美术成为升华人心、沟通圣境的媒介。

绘画里的时间

人其实生活在一个时空的环境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由于脑神经传递思维在大脑里反映出来需要瞬间的时间,人每一刻意识到“现在”这个概念的时候,“现在”已经成为瞬间的过去了。也就是说,人所感知到的从来都不是只有长宽高的空间环境,而是无时无刻都在经历着时间的流动,一直处于时空的概念之中。

在绘画上自然也涉及到对时间的表现,比如作品里对动势的描绘、连续的叙事画构图等等,就是将时间因素投射到所对应的平面上的办法。

最常见的画法是通过构图、光影、色彩,表现一种动势,这种表达方法看似表现了空间定格的一刹那,但又明显包含着时间延续的趋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势感”。这里用拉斐尔(Raphael)的油画《圣米迦勒战胜撒旦》(Saint Michael Vanquishing Satan)简单介绍一下这类技巧。

图例:拉斐尔(Raphael)的《圣米迦勒战胜撒旦》(Saint Michael Vanquishing Satan),268厘米 × 160厘米,原为木板油画,后经换背为布面油画,作于1518年,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需要说明一下,Michael在基督教各流派间有不同的中文译法,比如天主教里译为“弥额尔”,新教译作“米迦勒”,东正教则译成“弥哈伊尔”。这里把Saint Michael翻译为“圣米迦勒”是根据华人中约定俗成、使用最广的译法,而与宗教教派无关。

这幅画的主题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它表现了《圣经·启示录》里圣米迦勒与大红龙撒旦作战,并把赤龙摔在地上的情景,画中用类人形魔鬼的样子来刻画撒旦,但为了表示其身份,它的后半部份还是能看到一条蛇形的尾巴,因为在《启示录12:9》中写道:“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画家描绘出恶魔被打倒的这一幕,表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旨。

关于画作的技艺,首先谈谈光影的运用。这幅作品的用光设计得独具美感,画中圣米迦勒从头到脚的明暗形成了一条从左上到右下略有倾斜的线,把画面整体明暗合理地一分为二:左半部份亮一些,而右半部份暗一些,这就形成了一种明暗对照的趋势。同时,画中圣米迦勒身体的上半部份很亮,而画面中间部份则由于衣物和环境的固有色暗了下来,最下面又因为魔鬼的身体受到光照而略亮,全画从上到下就形成了“亮–暗–次亮”的节奏,达到了一种艺术性的光感效果。

这种光感配合人物的动作与光自上而下的趋势,在画面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看到,光线是从上面照下来的,象征着光明来自上天,所以主光源直接射在圣米迦勒的头、胸、臂上,是最亮的部份。而离光源远的恶魔自然不亮,再一次暗示了光线从上往下逐级洒落的趋势感。再加上圣米迦勒上半部亮处的空间幅度宽,下半部份腿、脚亮部的空间范围窄,配合武器的形状与腿的夹角,就形成了一个刺向下方的箭头状趋势,具有很强的动势感。

绘画虽然属于空间艺术,但这种空间并非貌似定格的一刹那,它明显还带有时间的趋势:即圣米迦勒从天而降,把魔鬼踏于脚下,一枪就要刺下去的一系列动作。人们可以根据这一幕自然地联想到其前、后的时间段。

在色彩方面,正义方的冷暖色对比更为丰富。因为圣米迦勒的背景是蓝天白云,而皮肤呈暖色,铠甲也是暖色,翅膀同时具备冷暖色的羽毛,胳膊上还有蓝色服饰,这些冷暖对比体现出丰富的色彩感。再看撒旦,由于身处的环境是在地上,又离光源远,所以无论是明暗对比还是冷暖对比都显得更弱、更灰暗。这种处理手法也体现了正义方明亮多彩,而邪恶方微弱黯淡。

表达同样寓意的构图方式还有正义方的面积占了画面的大部份,而邪恶方只占小部份,暗示着正义大于邪恶。

同时,我们看到圣米迦勒的脸是正面的;而恶魔则趴在地上挣扎、想起来却被踩着爬不起来,所以通过透视关系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畸形的脸。这种处理手法能让人看到正义的光明、有力、自信和美,而邪恶则是灰暗、弱小、惶恐、丑陋的。

整体来说,画家的技法相当到位。虽然作品幅面巨大,但人物造型完善,明暗过渡柔和,神态自然,符合画中的情景。

这种以刻画动势与氛围的方式来表现时间延续性的技法,是美术中最常见的绘画语言之一。对时间的表现还有很多其它方式,最直白的办法或许是这样的:


图例:弗拉芒画家沃尔夫特(Artus Wolffort)的油画《柯罗诺斯》(Chronos),78.5厘米 × 63.5厘米,约作于十七世纪前期。

这幅画描绘的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时间之神,名叫柯罗诺斯(Chronos)。时间本是无形体的神,但在神话中又常常显现出形体来,艺术作品里多以一位老者的形像出现,用来表现时间存在的久远与经历无数时代的沧桑。人们时而感到时光飞逝,时而又觉得时间走得步履蹒跚,这些都在画中形象地体现出来了。背生双翼的老者手里还拿着一个计算时间的沙漏,画家用这种显而易见的方式表现了时间之神的身份与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有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但在历史上存在过,这里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比如这种类型的作品:

高清图
图例:意大利画家坎皮(Antonio Campi)所绘的《基督受难、复活和升天的奥义》(Les Mystères de la Passion, de la Résurrection et de l’Ascension du Christ),165厘米 × 205厘米,原为木板油画,后经换背为布面油画,作于1569年,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这是一幅叙事画,通过巧妙的构图展现了从耶稣受难之初在橄榄树园中祈祷、被钉上十字架、而后复活,到最后升天的一系列情景。画中右上方还借助云开雾散的设计,描绘了云层后面的天国世界。这种在同一画面中同时表现不同时段的场景,并且刻画出人、神两种空间同在的表现方式,对历史上的西方人而言,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知,所以当时的人并不会觉得很奇怪。

这类方式在作品里体现了一种单一时间线的延伸,而艺术所能描绘的时空并非只有一种,因此在构图上还能表达不同命运选择的整体情况。在那里,时间不会只是一条固定的宿命线,而是同时拥有不同的可能性,即通过不同的选择达成不同的命运与未来。然而从宿命论角度讲,人生之路甚至是早就被规定好了的,有着层层的安排,唯一的自由意志只看生命本身正念的强弱与其道德上的抉择。一些同时出现天堂和地狱场景、或者让人做出选择的画作,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平面上表现出多重时空的概念。


图例:早期弗拉芒画派(Flemish Primitives)画家凡·德·韦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博纳祭坛画》(Beaune Altarpiece),又名《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高220厘米,长548厘米,约作于1445年 – 1450年。

十五世纪的弗拉芒画家凡·德·韦登(Rogier van der Weyden)在他的《博纳祭坛画》(Beaune Altarpiece)上,用延展式的传统构图表现了《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这一经典主题。画面中间上方坐着耶稣,两边的云层里画着一些圣徒和天使,而正中间对众生作出判决的就是前面讲过的圣米迦勒。在地上,哪怕曾经死去的人都会复活过来接受审判,由圣米迦勒权衡他们的善恶。善者会被迎入画面左边的天堂,而恶者则被投入右侧的地狱。


图例:《博纳祭坛画》中部细节。

关于圣米迦勒审判众生的情况,其实一直有不少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者们从词源学和世界各族宗教、神话角度溯源,认为不同宗教里谈到的米迦勒(Michael)、弥赛亚(Messiah)与弥勒(Maitreya或Metteyya)等名字可能都指向了同一位神,在历史的最后时刻下世救度众生,法正乾坤,并通过衡量众生的善恶来决定他们的归处。

由于亲临凡尘,所以圣米迦勒是站在地面接触众生的;而地面与天堂、地狱虽然并不处于同一空间,但却同时在画面中展现出来了。在这幅画中,众生的去处也有天堂与地狱这两种可能,对于正在被审判的众生,审判过后的时间同样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最后的审判——上天堂或者下地狱,对众生而言是令人畏惧、紧张的终极时刻。不过人们也都知道,对众生去向的判决是根据他们以往行事的好坏善恶来衡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作恶就不会有恶果,也就无须担心未来了。

然而,在信仰荒芜的今天,又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些呢?现代科学无孔不入的大环境下,人们信仰的是金钱、权力、利益、欲望,很多人甚至认为佛道神都是古人“愚昧的想象”;神圣的正信反而被定义为“封建迷信”,被嗤之以鼻;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的修炼者还被当作精神错乱,轻则受到冷嘲热讽,奚落挖苦,重则成为迫害打击的目标,惨遭酷刑折磨,甚至被活摘器官,虐杀致死。

在人类的文化中很早就形成了念颂自己所信奉的神佛名号的习惯,原本是出于尊崇,也有的修炼方式要求敬诵神佛之名等等,逐渐被大范围的人群接受,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言习惯。比如当看到有人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什么事情,信佛的人常感叹道:“我佛慈悲,善哉善哉!”信道的人可能会念:“福生无量天尊!”信上帝的人会说 :“我的上帝啊,他做到了!”人们信仰的是谁,就会念谁的名字。但是今天不少人面对同一情况居然会喊:“666,厉害!”666代表了什么大家可能都知道,《启示录》里讲过,它和“兽名印记”有关,兽名数目就是数字666,代表了与神为敌的邪恶之兽的名字。或许有人会辩解,认为来源不同,是巧合。但也有句老话叫“冥冥之中有天意”,它还不能引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吗?

这是一个伦理、道德、善恶崩溃的时代。今天,各类宗教、神话中所描述的末世景象随处可见:全球粮食危机、出生率大幅下降、处处瘟疫肆掠、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常言道:“善恶到头终有报。”传统文化里讲究一个因果,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让人对着血旗发毒誓、给人打下兽印、并在神创造的大地上散布“”的赤龙对修炼群体的迫害直接涉及到神佛的层面,是天地间最大的罪恶之事。因此,在正邪之战后,赤龙与支持它的人都将面临着终极的失败与最严厉的天惩,这是在宗教里都讲过的。

作为身处末劫环境下的众生,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站在佛道神的一方,尊重修炼群体,支持正义,抹去兽印,与神同行,这样才能不受红龙恶魔的毒害,为自己开创美好、幸福的未来。

*   *   *   *   *   *   *   *   *

自古以来,在正念中使用传统技艺表现神的绘画本身就相当于一种时空媒介,宛如协助观画者沟通神圣的桥梁。而绘画与时空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本文也只是站在人类现有的学术理论上略微介绍其一、二,实际上方方面面的各种因素太多了,绝非笔者一两篇文章所能概括。艺术家们对此都有许多心得,却类似于古代讲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述出来。本文也只是作为一种介绍性的文章,为大家粗浅的展示一下绘画艺术的这类特点,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朋友们海涵。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原文链接:画中时空 - 中共禁闻

from 气功

忠义道侠传|第三回 守孤城仁医救苦 破瓦庙张公殒命(10)

文:北国野叟 来源:正见网

(书接前文)

两个宫廷内侍,眼皮也不曾抬,宣读完圣旨,便欲回宫。却被众人挡在了当间。

内侍不悦,叫道:“让开!都给我让开!”

可那些残员,却像听不懂说话一般,默默地围拢在一起,阻拦在马前,不退不让,一声也不吱。

俩人手中的缰绳勒得虽紧,座下的马儿却不曾挪动。

另一个内侍,抽出鞭子,吼道:“这是干甚么?你们想造反吗?”

不吼倒还好,他这一吼,反使得伤兵们恼怒,只这一会儿的功夫,承天门的城门洞子,里三层外三层,被军士兵卒,围了个水泄不通。

宫廷内侍有些怕了,向兵部尚书李蹊,软话苦求道:“李大人,您看这是……?”

李蹊不以正脸相对,扭头向张开拱了拱手,说道:“公爷,圣上虽有旨意释你兵权,可万事总有个缓急,眼下大敌当前,我军缺兵少将情势迫人,你我当以大局为重恪尽职守,率领众将士,一心抗敌……”

话未说完,承天门外又一连炸了三发“震天雷”,使屋顶尘土悉簌掉落,呛得人不住的咳嗽;敌军战马嘶鸣,已近在咫尺。

上党公张开指着门外,向在场众官兵说道:“诸位都听到了!蒙就在外面,已经打到咱们眼皮子底下了。到了这节骨眼儿,还分甚么东面军西面军?!甚么王家赵家你的我的?!这汴梁外城如若守不住,内城百万居民,连同各衙门有司,也都将断水断粮无有活路!皇上说了‘不作亡国奴!’我等必以死抗敌,保妻儿生还!!都听懂了吗?!”

在场官兵,这才齐声喊道:“是!!”

张开续道:“今虽敌我悬殊,然城内给养供应不断,兵械布置得当;全城军民,同体众志;如此……以少敌多,以巧力搏,也并非不能取胜!”上党公说完,便将残余兵员从新部署调遣,尽数划给了李蹊的“火器营”和 “飞虎军”。又嘱咐旗下各部严守城门要卡谨防突发激变……至此,东、西两面军中,逃回城内的伤兵残员才各自散开,给宫廷内侍让出一条通路。

上党公张开,上前向内侍解释道:“劳烦二位回去转告圣上,就说老朽已认罪领旨,只是当下兵情紧急不容耽搁,现场也必有人支应,李大人虽可肩挑重任,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多一人出力参谋,便多一些存活希望。战毕,若能生还,老朽定当亲自入宫,向皇上请罪受罚。”

那两个宫廷内侍听着城外的喊杀声,早已瑟瑟发抖,只想如何逃命!哪还顾得了甚么请罪、领罪、认罪?不论老将张开说些甚么,他们都点头哈腰,应诺称是,屁滚尿流,一溜烟儿,滚回内城去了。

林红儿见状,忙劝道:“老爷,夫人派奴婢来此,即是求圣上开恩,准许您告老;现下朝廷不念功绩,将您革官去职,岂不正是成全,怎么还要留在这里活受罪?再者,柏大哥助您脱险亦属不易,老爷不离此地,教奴如何向夫人交代?”

张开听后点了点头,又望了一眼柏亮山,才对林红儿说道:“今日危在旦夕,由不得老夫撂挑子。……红儿,多谢你这些日子照顾拙荆。老夫如今被贬为庶人,已是自身难保,再也无法护你母女周全……你还是快些走罢!莫要待城破受辱。赶紧带着你娘亲,跟亮山兄弟他们,循路向南,投宋去罢!”

言毕,不等应话,张开便遣散所部,另教张世俊等人先行回府,哪知各人心坚意定,均不依从,执意欲留下,与之共患艰难。上党公实在拗不过,只得暂且作罢。如此这般,张府众人协力同心;又有雄柏兄弟助阵应敌,各人奔走,告民呼救。城中街坊,百姓父老,援资以绵薄,救急于燃眉。但见那贩夫送柴,农妇烧汤,工匠搭砖,走卒轮替。万千青壮,自告奋勇,才使城墙固戍,安然无恙。

却再说那兵部尚书李蹊,果然依照张开之策略,收了东西两面残军,就地划营,点拨分配。安顿好城门守军,又一连下了五道“急调令”,遣“飞虎军”支应助阵。蒙、金双方,刀来剑往,互不相让;一面攻势凌厉,另一面死守抗敌。且看那战场焦灼:

步马齐上拼刀斧,枪戈钩槊刺胸腹。
城前瓦砾崩摧坏,道旁丘坡化焦土。

这一边,炮响连环。炮响连环加箭雨,抛石强弩带枪林!
那一边,火箭烧敌。火箭烧敌千军灭,炸雷开路万蹄绝!

其间惨境,犹如炼狱!直教人再生兴叹:

地裂山解震天斜,残阳夕照云凋歇。
铁屡足踏尸骨没,血染长空应兵劫。

蒙古军队源源不绝,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攻而来。金军亦奋力抵挡,又从城中临时抽调了数万青壮,更以“开水泼烫”,“滚油防攀”,这才死死守住了西南东北两隅塔楼与四面城墙。

此一役,战至黄昏人定,日暮将歇,方才偃旗息鼓,各自归营休整。

之站在城楼上叹了一口气。他望着那潭金明池水,分不清楚到底是夕阳映照,还是血色浸染;一眼看去尽是遍野通红。

你再看那:

门前楼下,尸横如山,乌雀盘旋鸦啃食,子规奚落鸟空啼;
河头岸边,血污遍地,孤卒哀嚎绝旷野,无收无揽锁城闭。
初春夜寒,惨色满城,老妪丧子哭白发,饿犬人烹争相食;
铁塔鸣钟,悲风萧瑟,街头巷尾烛灯熄,坊间肆里凋零凄。

李明之一介游医,亲历了这人间祸事,偏偏生得幸运,箭射他不到,火烧他不着。又赶巧儿得紧,恰在日落时刻,两军打的倦怠了,他才得以随“飞虎军”一道下了城墙,终算是躲过了此劫。

可虽说是命大无碍,却已身心俱疲……

行至汴河沿边,俯身捧泉,洗去污垢,见河中一俱浮尸飘过。立时腹中呃逆,以致呕吐。擦干抹净后,仰天怅望,忽想起恩师诂训,又想到日间所受种种惊惧,恨自己胆丧魂飞,无力慈济世人,不禁捂面长泣道:“我李东垣行医多年,而今竟救不得人,帮不得己,留无计施用,走又不得脱身。落得如此進退两难之境地。简直愧对恩师教诲!枉称医者!还苟且于世上何用?!”

说完,便一心寻死,“扑腾”一声,跳入河中,想那春寒水冷,淹不死也可冻死。只片刻须臾,呛水饱胀,旋即昏阙……

待得再转醒过来,已是翌日天明。那金军大营之内,拥挤吵攘,兵丁们将李明之围在当中,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有一军头喝道:“围在这里叫人如何喘气?!都给老子让开!”营内新兵向来怕头子责怪,本应散了去。却又不知是谁说了句:“动了!动了!”众人又都围上前去观瞧,那李明之果然吐了几口脏水。

军头恭恭敬敬带来一人,再吩咐卒子将李明之上身抬起,只瞧那人既不拿穴施针,也不走罐石砭,而是化符成灰,直接搓了个泥丸儿,给李明之喂服。又在他后背推拿了几下。

李明之只觉丹田之内一缕火线上冲,腹中立时鼓胀难忍,“哇~”的一下,吐出了许多汤水鱼虾。待到吐得尽净,又干呕了好一阵子,才清醒过来。抬眼一看,救他的乃是那“泥丸散人”——陈楠!李明之苦于虚弱,无力开口称谢。

那陈楠则笑道:“李,别来无恙罢?”说罢,吩咐卒子将李明之抬入营帐安歇休息。

李明之困睡许久,将至正午,肚饿转醒;起身喝了一碗米粥,恢复些许元气。之后,披了长衣,穿了长靴,来不及穿戴整齐,便要出帐查看。

此间战事正紧,城内新兵尽数去了外城防守,不分青壮,不论老弱,轮番作战,派了一拨,又是一拨。西南、西北两大营中,到处是撤换下来的伤兵,不断有人唤军医前去急救,李明之拄杖寻探,所见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伤员,哪有甚么大夫?兵差们为凑数,连城中的仵作也都抓来给伤兵包扎换药,一个查验死人的仵作,如何治得了活人?如此医脚、伤眼治尻,岂不又要白白折损这些青壮少年?李明之心道:“真是荒唐至极!”

可要责问那仵作,也实在是冤枉他了,于是走近前去,附耳予那仵作说了几句;又躬下身来,在药箱里翻出些能用的材料,从新为伤兵们施治。不论包扎接骨,还是施针止血;李明之一律不辞辛劳,亲力亲为。那仵作见他体虚气弱,只好教他坐下歇息,自行前去煎汤换药。李明之见如此,慨叹自己太过短视轻生,实在有不该。

午后日昃,他又進了些汤食,感到体力稍振。便想着何处再寻陈楠?虽然他曾对白玉蟾存有成见,但那陈楠乃一派宗师,又曾几次相救,不当面道谢,总觉不妥。于是提起药箱出营查探,怎料又见军士聚众吵嚷。从旁打听。说是有人染疫。

走近瞧去,见当中一人,满脸铁青,躺倒于地。其状与怪疫颇为雷同。所以无人敢于靠前。

未几,那一营的军头,被惊动过来,见有死者,便命人将其抬走。又看李明之打扮得像个大夫,不问哪营哪队,直接拽过来,要他速速处理。

李明之也不多话,帅先察看了病患所在的营帐。见有几人发热颤抖,直言畏寒;又有几人痰多稀薄,咳嗽咯血。此中病情各异,似伤寒又有异状,死者获病前因不明,余者应尽快隔绝,另行救治。遂向军头报告,建议筛查病患,再腾出营帐,统一予以安置。军头闻之,左右为难,眼下战事正紧,缺营少帐,无处腾挪。所以含糊其词,故意拖沓,未予办理。

是夜,炮响连天,火光通明;前营官兵打没了,只得靠后营顶替,仅城墙运往南郊的尸体,就达数万之多,几轮下来,伤亡不计其数。如此,不得不将营地合并重划。那一营的军头就又拉来了许多伤兵残员。却都被李明之挡在帐外。军头面有愠色,虽知晓防疫之重,但也管不得过多,当即自作主张,将伤员拖入帐内,而后甩手离开。李明之不得不再与那仵作配合,一人煎药派汤,另一人诊脉录案。

兹后数日,战事愈演愈烈,病死者亦渐愈众多。

那仵作见病患激增,不禁疑问:“患者动辄数十上百,岂非大瘟之兆?”

李明之道:“行医诊断,务求慎重。对症下药,才可得解。怪疫无名无源,无踪亦无影,而四时之气,皆能成病,以伤寒最毒。前冬冷热不定,风雪无常,寒毒积入体内,藏于腠理,隐而不发。今春之时,本应稍暖,却又反寒,此非其时而有其气,终成瘟病,合乎情理也。”

仵作又问道:“如何分辨?何以祛毒?”

李明之再道:“仲景曾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寒,入里则不消,瘟覆而消散。当先解表,乃可下之。发汗汤药,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半日三服,汗出乃解。’”

仵作依法拣选材料,调以解表驱寒之药。派给帐内几个早有咳喘轻症的士兵,另有几人呼求饮水,李明之叮嘱道:“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非怪疫也。可稍饮温汤,不得豪饮。”

说完,又给几个伤重的士兵针灸止血,那仵作见他手段纯熟,针法罕有,定是行家。就向他请教如何施针,李明之则续引经典坦诚告之,说道:“人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他顿了顿,从医箱中翻出针具,又道:“凡治瘟病,可刺五十九穴……”说完,又丝毫不避讳,当场传授针刺之法,众人至此大开眼界。

帐内的那些伤兵们,或是早先逃难而来的流民鳏夫,或是近日城内强征入伍的羸弱少年,多年荒乱战祸,从未受到过如此照顾,也未曾遇到此等诚心尽责之人。寻常大夫,要么是胡乱医治装傻充楞,要么早就吓得脚软,或借故推脱;哪还顾得上各人生死?此营尚有仵作在此兼差,若然治好了便凑巧活命。治不好也可直接收尸,免了诸多麻烦。未想竟然来了李明之这么个正牌郎中,倒属不幸之万幸。是以他们个个感激涕零磕头称谢。

李明之掏出前日的营牌,摇了摇头,摆手笑道:“医者父母,我既然来了,便要尽到自己的本分,何必称谢?”

那仵作见其医理精通,手段绝伦。不论外伤内疾,均难他不倒,心中早就起疑,于是又再问道:

“足下可是李东垣,李大夫?”

“正是。”李明之坦然应道。

兵士们一听,也跟着议论,谁能料想到眼前之人,竟是数月前,朝廷通缉的要犯……

一个军士说道:“我识得您。悬赏榜文上说,抓去报官,有五两赏银。”

李明之眉头稍皱……他仍记得上次逃出皇宫,搭救的那个回民贩子,恩将仇报要抓他报官领赏。多亏他急中生智险中求生,绕道去了繁塔寺隐藏数月,至今才敢出来行医,种种凶险叵测,让他出手多了几分顾虑。正当他犹疑之时。又有一人说道:

“我也在宫中见过您,可您绝非官府所说的歹人。那道长也说李大夫最善治疗伤寒瘟病。官府抓您那是因为朝廷要绑走您,给那些达官贵人们施治怪病。”此人口中的道长,自然便是陈楠了,只是不知他与白玉蟾现在何处。

“说的对,李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又仗义,怎会是通缉犯?把这样的好人抓了,谁肯来给我们治伤?哪个官府这样干,良心就是给狗吃了!必遭天谴!”有士兵附和说道。

“说得对!为几两赏银就出卖良心?怕是连狗东西都不如!谁他娘的跟您过不去,就是跟咱这一营的弟兄过不去!”这些伤员病号,昨日还都是些新兵,今日晌午未过,便已在鬼门关走了几个来回,能得医治救护,又,当然涕零感谢。且他们都经历过封城困苦,对朝廷恶政早就深感痛绝,所以能明真相识忠奸,更未有一人跑去告密领赏。

这一整晚,李明之都在忙于为兵员们换药,虽然疲惫,内心却感到十分坦荡,亦生出几分庆幸。觉得自己几日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那仵作靠在药炉旁,累得酣睡过去。李明之起身拿了件长衣,披在仵作身上。就手熄了油灯,伏案正欲歇息。忽觉帐外幽影暗动,耳听得似有两人低声密语:

“都办妥了么?”

“放心吧,这附近的水井都弄完了。”

“嗯,很好,这几天蒙古人的损失不比金国少。这趟差事咱们办完了,定叫这一营的人都死绝!……”

李明之闻后大骇,心道:“这两个到底是甚么人?怎地如此歹毒?!”

那两个歹人又道:

“哼哼。不错!只要饮了井里的毒水。不伤它一万,也得有八千。如此一来辛师叔他们在督军大人那里,说话自然就更有分量了!岂能教那几个番僧盖过风头?!”

“话虽如此,咱们还是要谨慎,切不可再像上次那样,被个泼皮臭道士给搅了!”

闻听至此,李明之已猜到其所提及的督军,实为速不台。又心想:此二人曾与道士结怨。投毒害命仅为邀功,简直可恶至极,难不成……是他们两个?!

前回曾说,为搭救那林红儿,白玉蟾闹市行侠,柏亮山窄巷出手,与歹人恶战负伤,个中险象环生,此不复言。

而今,正是那“任蛤蟆”、“宁摸金”两个奸贼盗匪,去而复返。

李明之屏息凝神不敢作声,另欲扒缝观瞧,怎料风带沙土,吹得迷眼呛灰,忍不住咳嗽出声,这一下惊动了二贼。

“谁?!”

那矮个子“任蛤蟆”,怕走漏了风声,情急之下掏出三颗钢钉,想都没想甩手抛入营帐。却未听得任何动静。

宁摸金悄声责怪道:“没谁!都睡着了。别真把他们弄醒了!赶紧走罢!”二贼见有官兵巡逻守夜,紧忙飞身遁走,顷刻不知所踪。

营帐之中,李明之冷汗涔涔俯身在地……眼见那三颗黑钉,斜扎入床沿木板,只消再离近半寸,必将呜呼哀哉。此一遭,又是自己命大,及至黎明,依然惊魂未定。

次日,李明之将所闻骇事说予仵作,仵作又转告了军头,那军头不信。

午后,有兵丁饮水中毒,继而暴毙。

李明之与仵作带人前去查看,从井中捞出许多肮脏败物。黑漆漆如女子发絮,污渍渍若狒皮猩毛;一刀挑开,内里都是蛇鼠烂尸,腥臊恶臭令人作呕。那军头这才下令封绝水井。同时派人彻查奸细。此又使防军不得不从内城调运饮水。如此反复折腾,物资损耗更大。数万伤员病患,饮食换洗,日常所需,统统被以防绝投毒之名义切断。

自此,前后整整五日,未有通衢净水;军士们饥渴疲困,病痛交加。非但军营少米,城内也早就供应不足。有兵丁在城墙上眺望内城,见西南一大户,粮仓丰廪,稻米肥足。军中传言得该户即为完颜白撒之府邸。众军士吵嚷着要去“借粮”。未想此事惊动了白撒,其命总帅府下达军令:“凡有不力战者,视为通敌。”此令一出,士气骤降,各处哗然。士兵们饿着肚子在前线打仗。那堂堂总帅为保私粮,竟以军令挟制众人,实在让人齿冷心寒。

金军将所有能调动的人力物力全都集中于接战城段,不论军队还是百姓,每天都在死人。初几日,还都只是战死。后几日,也分辨不清是如何倒地,多数人未能歇过一夜就死了。蒙军攻势虽未松懈,可伤亡亦不轻。汴梁城墙内外的尸体,多到堆积如山的成度。后来者所幸将死尸当作登墙的梯子,双方踩着死者头颅,于血泊肉泥中,進入了相持鏖战。

至第十日,病者激增,药材用尽,食水告急,清晨拂晓,李明之走出营帐,取米熬粥,想要分给营内病患。怎知金军已苦熬不住,开始派人斩除伤员。李明之端着饭碗正欲归营,却见一队人马封堵了出口,又见军头鬼鬼祟祟带刀入帐。心中大觉不妙,遂躲在一边观察。未多久,那牙帐之内,果然起了争执。

有伤兵问道:“大人来此何事?”

军头则道:“清点人头!”

伤兵又道:“未曾安顿新人,何来人头清点?”

仵作亦察觉有异,强堆笑容,道:“大人。小的这些天可是在尽心照顾各位军爷。不少已能下地行走,康复有望。还有甚么吩咐,您尽管说,俺一定照办。”

那军头眼睛转了两圈,跟后面的人使了个颜色,缓声说道:“好。就都照办了罢。”

刀斧手一听,把好了门口,抽刀亮刃。

仵作惊问道:“诶?大人……您这是……这是要干啥?”

军头眼也不抬,冷冷地说道:“哼。上面说了,瘟疫未散,军粮也不够了……”

仵作颤声道:“大人……虽说少米,但弟兄们减餐少食,也还够支应几日,这不……俺也只喝些稀粥。”

军头转身对刀斧手道:“伤兵营里,一个都不许留!”

话音刚落,那几个刀斧手,二话不说,直照着伤兵脖子劈砍……数声唾骂哀嚎之后,紧接着,便又传来仵作的惨叫。

献血喷溅在帐篷上,慢慢浸染了整块毡布。帐外的李明之见了,吓得手脚哆嗦;一不小心,松脱了瓷碗,掉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那军头听到声音,又吼叫道:“外面还有一个!八成是那个郎中。快去宰了他。办利索再走!”

干脏活的刀斧手一出来,就瞥见了李明之,他紧张的瘫倒在地,根本无从逃脱。

那人狞笑道:“哈哈哈,你能上哪去啊?”说罢,一手拎刀,一手便要按胸来刺。

李明之紧闭双目,心道:“死就死了罢。反正这命是换来的。”

但听得“扑腾腾”几声闷响,又来了“哎呦”一声,睁眼看去,钢刀扎在远处地上,整落在了刀斧手两腿当间,那人滚了一身尘土,面容痛苦满脸青筋,伸手张口,半天只蹦出三个字
“你……你……你!”也不知是要说话,还是要喊疼。

李明之正纳闷,忽觉衣领后襟有人拽弄,还没来得及回头,又被此人拖着走出了几十步。至草丛之中,得以遮掩,无人看到。

这时,再回头一瞧。不是别人。却是个宽袍青衣嬉笑无忌的青年道士,列为看官定也猜得到,此人前文有提,便是那泥丸散人陈楠的师弟——“白玉蟾”。

那白玉蟾笑道:“李大夫,可还想留命么?”

“哼!你是来救我,还是来戏弄我?”李明之与这白道长一向不和,见了面少不了斗嘴。

白玉蟾又道:“嘿嘿,贫道虽然贪玩,却不敢戏弄先生。只是这里已经待不得了。师哥教我带你去个地方。暂避几日。”

李明之望着远处那些金兵,看他们似邪魔附体一般斩杀同袍,又似发狂一般四处找寻自己。不由得心中发毛。

这几日,那些伤兵,经他与那仵作的调理照顾,本可以完全康复,怎料最后遭此灾变。李明之为这些无辜的丧命者,感到十分惋惜与哀伤。又恨极了那军头无故杀人造孽!

于是,他对白玉蟾说道:“我学医术,乃为活人,止血接骨,心思费尽,也未必救得了一命。今一纸军令,杀人如麻。当真是妖兴孽重!也罢!我便跟你走罢。”

食时未到,金军焚尸灭营,一时火光冲天,引得蒙古人派出轻骑查探。

李明之又回头望了一眼西南大营,而后长叹一声,跟随白玉蟾,朝着城北光教寺的方向走去。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未完待续)


from 气功

诵读《幼学琼林》:地舆(八)

文:紫穹

【原文】 

击壤而歌,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有缩地之方,有鞭石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

【注释】 

击壤而歌:尧帝时,有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有哉。”见《乐府诗集》的《击壤歌》。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说明尧帝,天下有道。

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指田界。见《史记·周本纪》。

缩地: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见《神仙传·壶公》。

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还留有赤石。见《三齐略记》。

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

【译文】 

尧帝时百姓都能,击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因受文王教化朴实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旱灾。

【故事】

尧帝无为而治

《高士传》记载,尧帝时,天下被治理得非常好,百姓生活悠闲自在、无忧无虑,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田边击壤而歌,悠然自乐。路人看到感叹道:“这些都是尧帝的盛德所赐啊!”老人听后却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有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击壤歌》,它描述出尧时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画面安祥质朴,令人神往。

尧帝时除了《击壤歌》,还有《康衢谣》,也十分有名。童谣唱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意为:“我们老百姓都丰衣足食,生活得快乐自在、无忧无虑,这些都是因为帝王泽被万物、恩德所赐,我们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顺从帝王的法则而行。”

帝王德泽万物,无声无息;引导天下顺行于道中,百姓似乎根本感觉不到帝王的存在。这就是历代帝王治世所追求的“无为而治”。黄帝做到了,尧帝也做到了。

帝尧之仁 垂范天下

上古史书,讲述了尧帝宽恕臣下,“如天之仁”的美德。

尧的哥哥挚为帝的时候,放任凶人把持朝政,著名的有三凶:孔壬、欢兜、鲧。其中孔壬善于巧言令色,结党营私。到尧为帝的时候,骗取了治理洪水的共工之职。几十年治水无功却纳贿无数。又勾结名为相柳的蛇妖,肆虐百姓。被革职后,又联合欢兜反对朝廷。罪恶数不胜数。

后来大禹担任治水,斩除了蛇妖,抓住了孔壬,交由朝廷发落。审判官皋陶定了孔壬七条死罪:帝挚时揽权纳贿,死罪一;勾结妖类,死罪二;为人臣而私觅地盘,死罪三;设谋杀害司衡羿,死罪四;在共工任上执法贪利,死罪五;与欢兜等合谋反抗朝廷,死罪六;纵使蛇妖荼毒生灵不可胜计,死罪七。

可是,帝尧只说了一句话:“依朕看,赦了他吧,何必杀他呢?”皋陶不服,认为“帝的宽德,至矣,尽矣,无以加矣。然臣民有罪,都是天子之过,就无法惩既往而警将来,往者不惩,则来者何以警?”

尧帝仁慈地开解:孔壬所犯之罪,大半皆在未为共工之前,既用了他做共工,则以前所犯的罪当然不能再追究了。而在共工任内的不道,既免其职,就算已经办过,不必再办。至于与欢兜联合对抗朝廷,孔壬并无实迹,即有实迹,亦不过是反对朕个人,并非有害于国,有害于民,朕何须与之计较呢?所以还是赦了他吧!

尧帝宽仁至此,怎不受人敬仰。所以历代帝王都以尧为榜样。而尧帝给后人留下的最珍贵的美德就是“罪己揽过”。凡天下现灾,朝臣不忠,他都认为是做帝王者道德不够所致,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尧帝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仁德感天的结果。历史上的商汤、都下过“罪己诏”,消除了天灾。

桑林祈雨 

史书记载:商朝成汤在位时,久旱无雨。请太史占卜,太史说:“须要杀个人作祭品祈祷,方能得雨。”成汤说:“我所以求雨者,正是要救济生人,又岂忍杀人以为祷乎?若必用人祷,宁可我自当之。”他决定自己成为那个祭祀用的被杀的人。

于是他沐浴斋戒,修剪头发指甲,素车白马,身披白茅,在桑林旷野中向神祷告,以六件事责己过:“今天降灾异以警戒我,或是我政令有偏颇不当?或用民无道,使失其业?或所居宫室,过于崇高?或宫闱妇女,过于繁多?或贿赂得行其营求?或造言生事的谗人,危害国政了?只要有一个过失,宁可降灾于我一人,不可使百姓受难。”此言至诚,感动上天,话犹未了,大雨即降。

古时帝王自称天子,要受到天的管束。遭遇天灾,圣明的天子都明白那是上天对自己的劝诫,或自省或下诏罪己,以求上天的庇佑。人有善念改过,天必转灾为祥。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