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千古英雄人物】韩信(5) 背水一战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战神韩信韩信。(新唐人《笑谈风云》提供)
四、奇袭破魏
彭城大捷之后,项羽把刘邦当作主要目标。他调整兵力,联合了齐、赵、魏等国和九江王英布准备南北夹击,直捣关中。正在这时,归属刘邦的魏王豹见刘邦势衰,起了叛逃之心,与项羽联手,计划从侧面夹击刘邦。
魏王的领地在河东,西进威胁关中,南下可切断关中和荥阳的联系,因此在和项羽决战前,刘邦必须解决魏王豹的问题。他先派辩士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对刘邦平时傲慢无礼的态度极端厌烦,不愿与使者相见,郦食其无功而返。不得已刘邦只能再次起用韩信,任命他为左丞相和大将,和曹参、灌婴等率兵击魏。
魏王在黄河沿岸布有重兵防守,设防严密而无懈可击。韩信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渡过黄河。汉军手里只有一百只旧船,如果强行渡河,必定伤亡巨大,胜败难料。韩信使用了“陈船蒲坂,木罂渡军”的妙计。他兵分两路,一明一暗,明的是往蒲坂方向的队伍,由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一百多只船在临晋关对岸排开阵势,摆出要渡河的阵势。魏王豹见汉军陈船蒲坂,立即打乱部署,从其它地方调了许多兵马,严阵以待。
另一支队伍暗中行动,来到北面一百多里处的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夏阳古渡是龙门关到蒲津关之间最好的一个渡口,河面开阔,岸低水缓,容易行船,而且有二十里平川,便于集结军队。韩信到达夏阳之后,不用船只渡河,而是找来各种各种容器,砍伐木头,用木头把瓦罐夹起来,用绳子固定,制成木筏。
渡河行动则等对岸敌兵有一部分被调往蒲坂后才开始,没有惊动魏军,渡过河后直接奔向安邑,迅速攻占了安邑。
安邑是军事重地,魏王豹不得不回兵相救。魏军一撤离蒲坂,汉军立即渡船过河,迅速占领了蒲坂。先后渡河的两股汉军将魏王豹的大军夹击于蒲坂与安邑之间。安邑城下,魏军大败而逃,曹参紧追不舍。魏军逃到东垣,曹参也跟踪而至。魏军残部全部被灭,魏王豹也被生擒。接着,韩信又北上攻占了平阳,一举平定了魏国所有地盘,前后不到一个月,就把强大的魏国灭了。
自此,人们称夏阳古渡为“木罂渡”或“淮阴渡”。
“木罂渡河”一役也是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渡河的方式奇特,其战略步骤更是奇妙,先“声东击西”,击西之后再次击东,使对手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一般来说,某一计谋成功之后,众人会引以为戒。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而军事奇才韩信能二施“暗渡陈仓”之计,堪称一绝。
韩信平魏解除了汉军侧翼的威胁,使关中后方更加稳固,也使得项羽的右翼进攻无法实施,缓解了荥阳战场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韩信作战一向以破兵为主,消灭敌人的主力而不是单纯占领城池,所以他取得的地盘一般都很稳固,不会出现得而复失的情况。
魏国刚灭,刘邦立即派人前来调走了所有被俘的魏国精兵及缴获的大量物资,名义是支援荥阳战场,更重要的原因是抑制韩信的实力。
五、巧收赵燕
韩信灭魏拔掉了扎在汉军背上的芒刺,但黄河以北地区代、赵、燕、齐等诸侯国雄踞一方,与楚联合对抗汉军。汉军正面战势不利,荥阳两次失守。艰苦的拉锯战使得刘邦一度想放弃荥阳。
韩信分析了客观形势,主动请缨带三万兵马北上对付燕赵代齐,断绝它们和楚国之间运送粮草的通道。如果收服这些诸侯,汉对楚就形成了两面夹击的势态。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正面持久防御和侧翼进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对这种高超的战略刘邦一时还难以理解,但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便点头同意。他将魏国划归河东郡,把张耳派给韩信做助手,监视韩信的举动。
汉高祖二年的闰九月,韩信领兵北上。他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代国。一年前,刘邦让赵国出兵攻项羽,陈余提出杀掉张耳就同意出兵。刘邦就找了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杀了,骗取陈余出兵助战。后来陈余发现被骗,就背叛了刘邦。当时代王陈余不在代国,而是跑到赵国去当相国,帮助赵王治理国家,代国的事务由相国夏说代理。代国国小兵弱,不堪一击,韩信长驱直进打败代军,俘获夏说,攻下代国。
但是赵、代一体,真正有实力的是赵。要保全胜利必须灭赵。就在此时,刘邦又派人来接收军队,补充荥阳战场的需要。这次不仅带走了俘虏,还釜底抽薪将大将曹参及其军队也一同调回荥阳。
韩信不想半途而废,请求允许就地组建军队继续北上击赵,刘邦难以拒绝,拨了少许兵力给韩信。不过等韩信重新组织好兵马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赵军已经布兵防守、严阵以待。
赵国占据之地易守难攻,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是天然屏障,进入赵国唯一的入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陉口。此处是大峡谷,两侧山壁夹峙,道路狭窄,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列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通过这个大峡谷,军队必然排成一条长龙,首尾之间不能相互照应。只要赵军在另一端出口处设下微弱兵力把守,外敌就难以深入赵地。而且井陉口的出口处还有一条湍急的河流,这表明,进入赵地后,从井陉口退出也很不容易。
陈余计划把韩信兵力一网打尽,没有派兵控制隘口,而是在隘口之东较远的地方聚集了二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就等韩信的军队完全过了井陉口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将汉军歼灭。如此完美的计划,却被一位高人看出了破绽。此人便是陈余手下广武君李左车(李牧之孙)。
李左车认为韩信一路乘胜而来,其势锐不可当。不过,“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千里之外给军队输送粮食,士兵就得挨饿!现打柴做饭,士兵就会吃不饱。这正是汉军的弱点所在。井陉口的通道狭窄,汉军粮草给养在后。如果安排兵马从小路断其给养,等军队过了井陉口,再派兵坚守隘口,不让兵马后退,汉军就陷入进不得入赵、退不能返回的两难境地。用不了十天,汉军就不攻自破。不过,陈余欣赏的理念是“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李左车的建议被搁置一旁。
韩信听说此事,心中大喜,马上部署行动。半夜时分,点了两千轻骑带着汉军的红旗隐蔽在赵军军营附近,又命令其余的士兵先进食,准备出发,并告诉大家打败赵军再吃早饭。
听到大将军的命令,士兵们一脸茫然,当时汉军仅有三万人马,如何能打败二十万赵军?而且还说打完仗再吃早饭!大将军肯定不是在说梦话吗?
韩信没有理会众将将信将疑的目光,他指挥一万士兵先从井陉口进去,背水安营。他识破陈余的计谋是想把汉军一举歼灭,所以不见到全部汉军是不会前来骚扰的。情况果然如韩信所料,一万士兵顺利地安顿下来。
天亮之后,韩信大张旗鼓地进入井陉口,在河边背水列阵,然后向赵军叫阵。陈余见汉军人少,自己又占据靠山临水的地形优势,于是率精锐部队蜂拥而出。 两军交手片刻,韩信佯装败逃,战鼓和旗帜都来不及带,七零八落丢了一路。陈余一见,愈发觉得胜券在握,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生擒韩信。那埋伏在赵军军营附近的两千汉军乘机冲进去把军旗全换成了汉军红旗。
这边韩信与水边的一万军士会合,和追来的赵军背水而战。因为无路可退,汉军个个殊死拼搏。双方厮杀半日有余,仍不分胜负。赵军见久战不下,打算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发现军营里飘逸的全是汉军的旗织,以为汉军占领了他们的军营,顿时军心涣散,阵脚大乱,兵士四下逃命。这时退到水边的汉军主力掉头反击,和这两千士兵乘机两面夹击,大败赵军。陈余战死,赵王歇和李左车被活捉。赵国的地盘也被汉军占有。
战斗结束后,将士们问韩信,兵书上说布军要“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意思是应该背后靠山,前面临水,而将军却下令背水布阵,竟然取胜,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笑道:“兵书上有句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支军队是新军,只能先把他们放在必死之地,让人人为自己的生存作战。否则,一开战他们就会各自逃命,溃不成军。”大家这才明白韩信是奇正并用、灵活用兵之高手。这是“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由来。
韩信十分佩服广武君李左车的见识,当李左车被带到汉营时,韩信亲自替他松绑,又向他陪罪,请他东向而坐,自己则像学生一样坐在西面向他请教讨伐燕国和齐国的策略。李左车谦卑地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您手下的俘虏,有什么资格和您讨论军国大计呢?”
韩信忙回答说:“春秋时期的百里奚先是在虞国做官,后来虞国被灭了,他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走,做了秦国的大夫,帮助秦穆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雄图大略。并不是百里奚在虞国时愚蠢,到秦国变得有才能,也不是他不肯为虞国尽力、对秦国更尽心,而是虞国国君不愿听从他的建议,而秦穆公却采纳了他的良策呀。如果陈余听从了先生您的计策,成为阶下囚的就是我韩信了。正因为他没有用您的计策,才败给了我,我才有机会向您讨教呀。”
李左车见韩信如此推心置腹,深为感动,认真分析了当下的局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安君陈余也是久历阵战,这次又以为有万全之策,一旦失手结果就是军败身死。将军您俘虏魏豹、生擒夏说,一战而下井陉,一日之间灭赵二十万精锐,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优势。但将军所率部众已是疲惫之师,恐难连续作战,这是将军的劣势。如果让疲惫之军去攻打城坚军利的燕国则难以速战速决。若旷日持久也不能取胜,士气必然受挫,粮草供给也会出问题。小小燕国都久攻不下,比燕国强大的齐国就更加不会屈服。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先安抚赵国,犒劳三军,养精蓄锐。等赵代之地平稳之后,再搬师北上,开往燕国。大兵压境之时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劝降,阐明利害关系,以将军的赫赫大名,燕国不敢不降。之后再挟余威说服齐国,齐国也必然会望风归顺。
韩信闻言不禁击节叫好,马上遣使燕国,致书燕王,陈说利害劝其归降。燕王慑于韩信的威名,果然纳款投降,背楚归汉,成就了一段“尺书降燕”的千古美谈。
六、晨夺将印
韩信在北方连续取得胜利之后,整个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汉军,项羽大为紧张,经常派兵骚扰燕、赵边境。韩信往来奔波,驱逐楚军,安抚民众,同时训练、征招新兵,支援刘邦所在的正面战场。与此同时,赵、代等地也不时有零星的战事发生,为了方便管理,韩信向刘邦推荐立张耳为赵王。其实按韩信的功劳,请求封自己为王也是理所应当。张耳是刘邦的故交,深得他的信任,加上刘邦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痛快地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韩信击代破赵的同时,项羽开始了对刘邦的大规模反攻。刘邦当然不是项羽的对手,楚军顺利地夺取了荥阳以东汉军的全部据点,切断了荥阳的粮道,把荥阳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围就是一年多。
刘邦打仗本领不行,保命却有一套。他先是策反了英布,后又给陈平四万金,让他离间项羽和大将锺离昩、龙且等人的关系,把项羽最信任的谋士范增也给气走了,但荥阳之围仍然没有解除。刘邦最后用了诈降之计,用将军纪信假扮自己,真身则趁乱逃跑了。
项羽夺回荥阳之后乘胜追击,又收复了重镇成阜。刘邦则龟缩在武关以南,只守不战,同时连连请求彭越骚扰项羽后方。彭越一直打到彭城附近,直接威胁楚国国都。项羽被迫千里回师,刘邦压力顿减,趁机占领了成阜和荥阳。项羽打败彭越之后回师荥阳攻打刘邦,不到一个月,连克荥阳和成阜。成阜破城之前,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逃了出来。
势穷力蹙的刘邦被项羽打怕了,但逃到哪里才是安全的呢?他想到了驻军在修武的韩信。
韩信收复燕国之后,计划往齐地推进。因为刘邦在正面战场上不断败北,韩信为了方便整训士兵支援刘邦,选择魏地最南端的修武(今河南省获嘉县的小修武)作为根据地,比较接近刘邦的战场。
想到韩信,刘邦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靠着韩信支撑危局,他才能一次次的起死回生,实属万幸;另一方面,韩信只凭区区三万兵马制服了北方诸侯,而他这个汉王却屡战屡败,颜面往哪里摆?现在韩信已有兵马十余万,而刘邦只剩下一人一车,想搬救兵又不愿欠韩信的情,他苦思冥想,策划了“晨夺将印”这一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六月,从成皋狼狈逃出的刘邦和夏侯婴一路风餐露宿,逃到了韩信驻兵之处修武。但多疑猜忌的他并没有去韩信营中与韩信、张耳相见,而是悄悄在驿站住下。第二天很早,趁韩信、张耳仍然熟睡,他伪装成汉王使者,偷入韩信帐中,取过韩信、张耳两人的兵符、令箭和将印,将两人的兵权夺到自己手中。又召集其他诸将,将各将职位重新作了部署,才放心地将韩信、张耳两人叫醒。
韩信和张耳急忙整衣冠出来相见。刘邦拜韩信为相国,征赵地的青年训练一支新军攻打齐国;命张耳管理赵、代之地,自己则带着韩信的大军去解救正面战场的危机。靠着韩信的大军和彭越在项羽后方的助攻,刘邦终于夺回了荥阳和成阜。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from 气功网
郭子仪的传奇 转生后修成正果(图)
作者: 木木
中唐名将郭子仪。(网络图片)
南宋中期,在郑州圆照寺有一位深得百姓敬仰的高僧,名叫道悟,民间传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转生。据说他出生时,就与常人不一样:满口白牙,满头乌发,根本不像一个初生的婴儿。
道悟十六岁时,要求出家,但父母坚决反对。道悟就绝食以表决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得不答应了他出家的请求,允许他在家乡的一座小庙中为僧。
两年后,道悟出门,在临洮(今甘肃临洮)一个地方借宿时,晚上梦见一位天竺僧人用力敲打着木鱼,还叫着他的名字。惊诧之余,道悟一下子从梦中醒来。刚醒过来,就听见外面传来马嘶声。道悟突然有所领悟,顺口占了一偈: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这个。
道悟回到家乡的小庙后,辞别了父母,出去云游。
当时在熊耳山(在河南)上有一位著名的白云海禅师。他经常是独来独往,从不曾收过一个徒弟。有人问他为何不收徒弟,他却说:“我并不是不收徒弟,只是在等一位大徒弟,在西北方向。他如今已经动身了。”
一天,白云海禅师突然召集寺内的僧众,告诉大家:“我的这位大弟子马上就到了,大家快到寺门口去迎接。这座古刹本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所修,现在,他自己亲自来住持了。”众人惊诧之余,还是来到寺门口迎接。
道悟刚进入山门,白云海禅师就问道:“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呢?”道悟走上前来,轻轻的答了声:“是。”然后再无他话。白云海禅师却十分高兴,当即将衣钵传给了他,自己从此隐居山林。
在道悟来之前,当地有一伙盗贼祸害百姓,许多百姓来恳求白云海禅师施展法力,消灭祸害。但是白云海禅师却告诉他们要等到郭大将军到来后才能剿灭盗贼。百姓们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也只好耐心等待。
道悟来之后三天,就率领僧众将所有盗贼捕获。在道悟法师的劝戒后,所有盗贼接受了剃度。从此,当地百姓过上了太平、快乐的日子。人们从此相信道悟乃是唐朝大将郭子仪转世。
公元1205年,道悟又回到临洮,并开坛讲法。听众云集。当年5月12日,道悟圆寂。当时寺院上空飘起五色祥云,如华盖,如莲叶;而且红光满天,充塞天地。这种神异景象持续了三日,才慢慢散去。周围的百姓都看到了这一奇观,无不惊叹。
责任编辑: 李云飞
from 气功网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故国神游】刀笔雄词决讼狱 包公堂外放青天
北宋篇(18)作者:宋紫凤为防止奸吏借机敲诈勒索,包拯下令大开正门,百姓皆可亲至堂下,面呈诉状,直陈冤屈,一时府吏肃然。(羊妹/epochtimes制图)
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着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其中一个名字已不可辨识,据说这是因为历代来到碑前观瞻的人们都因为缅怀与敬仰,不禁会用手指摩挲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碑字竟被磨去,且沉沉凹陷下去,这个名字就是包拯。
这历史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他来世的一个目的或意义。譬如大宋仁宗朝的包拯,人们称他为包青天,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清官,更俨然是为清官之典范与象征。
虽然,包拯之前也有过寇准那样弹劾官吏不避权贵的人物,包拯同时,也有范仲淹这样敢言直谏哪怕冲撞皇帝得罪宰相的大臣,但的确只有包拯才真正做了一回青天大老爷。这不仅是因为他下断民讼,上弹权贵,更因为他的德行具足了一个执法者的一切必要之条件。
看看历史上的人物,会发现忠直之臣往往首先是个孝子。包拯也不例外。他在史书上留下的第一笔就很突兀,29岁的包拯中了进士,却因为父母的缘故,辞官不就家居十年。后来父母过世,直到39岁时包拯才又出仕,做了天长知县。他在 53岁时弹劾当时的翰林学士李淑,认为李淑对他80岁的老母亲“不尽侍养之责,妄驰仕进”,可见在包拯看来,孝是衡量德行的一个标准,而德行远比才学重要得多。
自然,清官者首先是廉洁的。关于包拯清廉的佳话有许多。北宋端州之地产端砚,为皇家之贡砚,但是当地州官却要征收十倍数量的端砚,以备打点送礼之用。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知端州,一革陋习,严格按贡砚所需的数额征收,离任时,包拯没有收过一方端砚。对于“廉”,包拯的态度恰如其在呈递仁宗皇帝《乞不用赃吏》中所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对于贪官污吏,他主张永不录用,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
此外,作为一个断案如神的清官,必然要有洞察入微的机智。包拯知天长县时,曾有农人告状,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歹徒割掉。由于割牛舌无利可图,包拯断定歹徒的动机是出于报复,于是不动声色令农人回家杀牛卖肉。宋时,杀牛卖肉事属违法。果然,不久割牛舌的歹徒前来上告农人杀牛。包拯破了案子,歹徒惊服。不过这还只是小的机智,而包拯的智慧不仅擅断人事,亦能仰察天意。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迁监察御史。当年上清宫失火。包拯为此上《请不修上清宫》折,引《汉书》之言劝谏仁宗说“人火、天火同为灾异;皆以朝廷政令参验得失而劝戒焉”,他认为这场大火是天意垂诫,故而要“励精治道,谨修人事,以答天变”,而不是重兴土木,耗费民力,背道而驰。
除了德行、廉洁、智慧以外,对于一个执法者来说,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品质就是仁,或曰忠恕之道。历史上有很多法家的代表人物,多数是比较严峻,严峻过了头就成了苛酷。而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东西叫做中庸,有了中庸就不会走入极端。王法自然有王法的威严,但执法者还要心怀忠恕之道,才能是一个不致偏激的中庸的执法者,否则,王法很可能变成严刑峻法,虽有利于惩恶,却无功于劝善。而包拯就能够做得恰到好处,无怪乎元人脱脱为包拯做传时,说他“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
然而说起包拯的心怀忠恕,至少“看”起来并不太像。史书中描绘的包拯如同黑面判官,又说人皆以包拯笑比之黄河清,可见包拯一笑之难。如此一副石心铁面,不近人情,如何能心怀忠恕呢。其实包拯的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无私。一但无私了,人就会觉得他不近人情。
在成为一个清官的诸多品格中,无私是最难做到的。包拯早年未出仕时,就拒绝与权贵之家交往,以免日后为官时有所拖累。待到为官以后,他与故人亲党皆断绝往来,平日居家时,衣服、器用、饮食一如布衣。包拯的丛舅犯法,包拯依法责罚,此后亲旧屏息收敛,无人敢借着是包拯的亲戚而胡作非为。这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大义灭亲的典范。而他对家人唯一的要求就是一部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所以在与亲旧朋党的人际关系上,包拯与寇准不同,能做到无所求于人;与范仲淹亦不同,能做到无所施于人。换言之,包拯心中所系的只有国家之法度,普世之规则,天下之大公。所以在二十五年的宦途生涯中,包拯是彻彻底底的心无所累,凭著一身正气,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而在他的刀笔下,弹劾过监守自盗的得宠宦官阎士良,弹劾过贵为皇亲国戚的张尧佐,弹劾过当朝宰相宋庠。影响最大的一次则是七次上疏弹劾当朝宠臣王逵,在最后一次上疏中,他直谏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有人说包拯遇上了一个好脾气的皇帝,其实仁宗成就了包拯的清名,包拯何尝不成就了仁宗的仁名呢。正因为包拯执法守正不避权贵,在元明时代的小说中,包拯化身为神通广大的日断阳夜断阴的下凡星宿。在后世百姓的信仰中,更化身为五文昌帝君之一,第五殿阎罗王,于冥冥中执掌著维护人间正义的权柄。
晚年的包拯权知开封府。按旧制,凡有来告状者,不得直接进入堂下,要将诉状转由府吏呈递。为防止奸吏借机敲诈勒索,包拯下令大开正门,百姓皆可亲至堂下,面呈诉状,直陈冤屈,一时府吏肃然。彼时东京城内有惠民河沟通淮水。巨室公卿多有在惠民河两岸修筑园榭,往往侵占河道,久之惠民河堵塞不通,涨水为患,严重时,坏官私庐舍数万,包拯查知原因后,不避东京城内的豪门巨室,毅然下令,将侵占河道的水榭楼台通通拆毁。在两岸民众的观瞻下,惠民河的汤汤之水向淮水奔去,河上曾经的画栋雕梁泥沙俱下地被洪流淘尽,那一派势不可阻的气势似乎在昭示著世间:滔滔天下惟公道,转眼淘尽泥沙。@#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2016年4月14日星期四
【文史】秦始皇暴政和焚书坑儒被误读千年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古籍刻本(Bjoertvedt/维基百科)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然而,秦始皇同样被误读了两千多年,一切皆源于他的“暴政”。后世指秦始皇“暴政”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史记》中所说的“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以往的解释是秦始皇仅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刑徒及奴隶70万人,因为修建所用的从北山开采来的木料是从蜀地、荆地运来的,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然而,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抽调宫中的官员,征派部分军队或六国的战俘和囚犯,共70万人,分别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并非是普通的老百姓。“隐宫”指宫中的官员。
那么,秦朝的兵役、徭役重吗?《汉书》记载,秦朝一个男丁一生中服兵役一年,服预备役或屯垦一年,然后每年值更卒一个月。以一名20岁男子为例,到50岁时,他需要为国家服义务兵役四年半,与现在的某些国家相比,相差无几。这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暴政”。
有人曾大致统计过,秦始皇在位十一年间,,共征召200万到250万人从事战争、建筑、屯垦戍边,而与此前的战争投入的兵力相比,显然并不高。史载,秦昭王八年征战期间,秦国与其它列国的部队加在一起至少有500万。用于战争的500万与统一后用于工程等的200到250万人相比,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兵役、徭役应该是大大减轻了,自然伤亡也是大大降低了。而且根据《秦律》规定,服徭役是有工资的,还管饭和衣服,且每户不允许同时征调两人服役,这如何说得上是“暴政”?
另外,秦朝的刑罚种类看起来很残酷,但这样的刑罚并非秦朝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列国都在使用。相反,秦朝在商鞅变法后,通过刑法和大民法来保障国家、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顺畅运行。而《史记》中也没有一例秦始皇使用酷刑的案例。
秦始皇的法治思想,在其泰山刻石上明确提出:“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意是推动国家运转,使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现在都有法律依据了。琅琊的刻石上亦有:“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大意是公平的法度,是万事万物的纲纪,使子孝父慈,人际关系和睦。
“暴”的含义
其实,在字典中,“暴”除了残暴的意思外,还有一个意思是“强烈而快速”,“又猛又急”。现代汉语中的“暴风”、“暴雨”、“暴走”中的“暴”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层面上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短短十年间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包括修建若干庞大的工程,确实是强烈而快速的,又猛又急的。或许,是秦始皇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财富,而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同时秦始皇“暴”的文化给中华文化中注入了刚猛之力,在后世温润谦让的儒文化中,提前注入了阳刚之猛,注入了顽强的生命力,使得中华文化历经两千年的风霜和战火而留存至今。
大概,有人会质疑:难道“焚书坑儒”不是暴政?
“焚书坑儒”的真相
首先,“焚书”和“坑儒”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坑儒”以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晋人假冒汉代学者孔安国伪作的《古文尚书》的序中。这说明无论是在秦朝还是在汉朝,都没有“坑儒”并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焚书”和“坑儒”一个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全国统一已有八年,一个发生在公元前212年。
●关于“焚书”,《史记》的描述是:秦始皇生日那天,他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并颂祝寿辞。《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续汉志》中说:“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也就是说,秦朝的博士制度承沿战国传统,他们可以参加国家大政的商讨会议。他们的地位很高。
在酒宴上,分管教育的博士周青臣,首先致辞称颂了秦始皇的功勋。他回顾了秦国的过去“秦地不过千里”,但依靠秦始皇“平定海内,放逐蛮夷”,“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因此“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德”。秦始皇听后很高兴。但博士齐人淳于越却认为这是谄媚之语,并以商周为例,认为分封制好,提出凡事应师法古人才能长久。
公开厚古薄今,且否定业已实行的郡县制,而且又是在秦始皇的生日宴会上,淳于越的胆子不可谓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彼时博士们可以各抒己见,言论还是相当自由的。更让人惊奇的是秦始皇的反应,《史记》的记载是“始皇下其议”,就是让大家再讨论讨论。如果是“暴君”,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容纳他人不同的意见吗?
几日后,丞相李斯以淳于越食古不化、攻击新制的理由,上书《焚书令》,反对取法夏、商、周三代,称“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因此请求始皇下令禁止私人办学,并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不取缔的书只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等等。
对于李斯的上书,秦始皇的批示是“制曰:可。”但不是“诏曰:可。”这小小的区别正表明秦始皇业已意识到了焚书带来的后果。通常来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而“诏曰”则是要诏告天下。这个颇为中性的批示,既肯定了李斯的忠心,但也暗示了焚书的危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并不赞同。
而从汉朝建立后并没有出现典籍奇缺(除了秦国文书),需要官方复刻、抢救的现象来看,从今天在湖北出土的秦简看,秦朝时应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焚书事件。《剑桥中国秦汉史》也认为,秦朝“焚书所引起的实际损失,远没有想像的那样严重”,更多的是毁于战乱。
这也就意味着李斯听懂了秦始皇的弦外之音,并没有在全国下令焚书,即便有,也只是在国都咸阳小规模进行的,而且要注意的是博士官署保留的大量书籍并没有被毁。此外,淳于越本人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的是秦始皇对儒生的大度和宽容,看到的是他的才智超群,看到的是他对全局的认真审视、对文化的传承负责的态度,以及其高超的处理艺术。这样的秦始皇的身上,闪耀的是夺目的人格魅力,哪里是“暴君”?
●关于“坑儒”,《史记》中的记载是有两个方士卢生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他们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刚愎自用、任人唯亲、不重视博士们、贪恋权势等,所以不想为他炼仙药(实际上是害怕炼不出来),于是就悄悄逃跑了。
《史记》说,秦始皇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派御史审问咸阳的其他方士,结果参与炼丹的方士们相互举报,犯禁者一共460多人,都被秦始皇下令“坑杀”了,并“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意思是将这些有悖君臣之义、欺骗君王的方士们的恶行昭告天下,以为前车之鉴。依据战国和秦时的用词习惯,“坑杀”应该是指杀死后坑埋,不许收敛下葬,而非现代所理解的“活埋”。
显然,《史记》中说的也是“坑杀方士”,而非“儒生”。从秦始皇对待儒生淳于越的态度看,此时被坑杀的的确是欺骗了秦始皇的方士。他们曾告诉他可以炼制不老仙丹。至于是否真的“坑杀”了460名方士,同样令人生疑,因为这与秦始皇“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相矛盾:难道秦始皇要将自己的“暴行”昭告天下?极有可能,这个数字也是以讹传讹,或是编造出来的,至于原因还需探究。
没有屠城,没有杀过功臣
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秦始皇征讨并灭六国的二十多年间,却少有杀敌斩首的记录。即便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当秦军在攻占燕国的蓟城时,既没有纵火屠城,也没有杀害燕国王公大臣的性命。史载,秦始皇不过拿到了燕王派人送来的太子丹的首级而已。而在秦军攻下其它国都时,也同样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包括《史记》在内的史书,都没有秦军屠城、屠杀将军、大臣和百姓的残忍记录,秦始皇反而采取了优抚政策。
秦始皇不仅优抚六国王公贵族,而且厚待秦国的功臣,他在位的三十七年中,没有杀过任何一名将军或者大臣。即便大将王翦犯下当杀之罪,秦始皇亦让其享受荣华富贵,终老天年。王翦的两个儿子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和任用。这显然与“暴政”差之千里。
另外,出人意料的是,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居然没有一个秦朝官员入选,反而入选的都是汉朝官员。如果秦朝实行的是“暴政”,酷吏应该比比皆是啊。
无疑,两千多年来,无数人都误读了伟大的秦始皇,让其千古蒙冤。是时候还原这位伟大皇帝真实所为的时候了。@#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宪义
from 气功网
周公责子 教以尊上卑己之道
陈必谦
周公姬旦,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又是周成王的叔叔。周公辅佐周武王诛灭商纣王,灭掉了商朝。周武王死后,因其侄子周成王年纪尚幼,周公又摄政当朝。他讨伐叛乱,制定朝廷的典章制度,为西周王朝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一生勤勤恳恳服务于周朝,又十分注意礼贤下士、任用人才,具有许多优秀品质,后人都将他看作圣贤的典范。
周公对自己的儿子要求极为严格,从小就要求他们懂得礼仪,养成良好的品性。他的儿子伯禽和康叔,小时候去见父亲,周公对他们什么也不说,只是责打他们。一连三次,都是这样。康叔被打怕了,于是和伯禽商量,两人一起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耐心听完他们的申诉,也不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只是说:“南山之阳有乔木,你们为何不去看看?”伯禽和康叔两人去一看,见乔木高高上仰,便回来告诉商子。商子这才对他们说:“乔木高高上仰,这就是为父之道。”于是又叫他们到南山之阴去看梓木。伯禽、康叔去一看,见北面的梓木和南面的乔木,长得完全不一样,一副卑然下俯的样子。商子便耐心启发他们说:“梓木卑然下俯,这就是为子之道。”伯禽、康叔两人一听,恍然明白了长幼有序,幼辈应该尊敬长辈的道理,于是,便满怀信心地再去见父亲周公。一进门,他们毕恭毕敬地走路。到了堂上,又恭敬地行跪拜、参见之礼。周公见两个儿子完全改变了,异常高兴,摸着他们的头,抚慰他们,让他们吃饭,又问是哪位贤人教他们的。伯禽和康叔回答说是商子,周公夸奖说:“商子真是个君子啊!”
儿子伯禽被封于鲁,周公对他不太放心。伯禽将要起行去封地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他谆谆告诫儿子要像自己一样礼贤下士,尊上卑己(尊敬长者和贤人,自己要谦卑)不要以势骄人。
周公话中所提到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是其礼贤下士的著名故事。传说周公有一次正在洗发,忽然有人求见,周公一听,来不及将头发梳理好,只是赶紧随便挽起,便出来接见(古代人头发留得较长,故一时难以梳理好)。就这样,他洗一次头发,居然三次被打断,都是为了匆忙出来接见。“一饭三吐哺”是同样性质的故事:周公正在吃饭时,有人求见,周公来不及将口中的饭咽下去,便急忙吐掉,出来接见。吃一顿饭,同样三次被打断。他来不及将饭咽下,便吐掉出来接见,充分说明他求才心情之迫切。到了后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便成了著名的礼贤下士的典故。
周公教子,可谓一片苦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尚书?大传?梓材》)@*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2016年4月13日星期三
浮生行吟:听到自己的心声
文/方静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如是说。
惊蛰时节的早晨,四人同在阒黑寂静的校园一隅活动筋骨。间歇的片刻,A首先说:她听到轰隆隆、嘈杂的声音,心绪突然慌乱起来;B表示什么也没听到;C则不置一词;至于我,只听到鸟鸣啁啾、此起彼落的喧哗,好不热闹!
一样的处境,却各有不同的感受,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而何以如此呢?个中原由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听到的都是──自己的心声。
几天前,A就呈现出慌慌张张、心神不宁的情况;B和C夫妻俩一向四平八稳、镇定自若;我则记挂着“春在枝头已十分”的讯息,难怪听到的尽是莺声燕语、低低切切的音韵。原来,外显的现象,就是我们各自内心的状态。
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言:“有诸于内,形诸于外”的说法相通。由此看来,B和C他们心无旁骛,不被外界牵动,所以,能够专心致志于当下;反之,A与我魂不守舍、心不在焉,稍有声响或风吹草动,便心旌摇摇、随之起舞。
“五音令人耳聋”,正是所谓“耳为声尘所惑,心亦随耳而乱”。声尘惑乱本心,杂音纷扰,就听不到内在的声音。其实,追根究底下去,源头不在声尘,而在自己,是自己的心丢失了!
是故,该厘清的问题是:“心”怎么会丢失呢?并非被外物丢失,而是自己丢失。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知道如何去修正。孟子主张“求其放心”,提供一条路径。把丢失的心找回来,好好的保守它、维护它,让它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鉴于此,杂音隆隆、鸟声唧唧皆非关键所在,应该回头检视的是自己的那颗心,还在何处晃来荡去、飘忽不定?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4月14日
from 气功网
精准的面相歌诀!贵相、寿相、富相(图)
从面相观命运。(网络图片)
相面
列百部之灵,居通五腑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定一身之得失者,面也。
故五岳四渎欲得相朝,三停诸部欲得丰满也,貌端神静气和者乃富;贵之基也,若夫畸斜不正,倾侧缺陷,色泽昏翳,气貌丑恶者,贫贱之相是也。
以面色白如凝胶,如漆色黄,如蒸粟紫,如绛缯者,皆大富贵。
若面色赤爆如火者,命短卒亡,毛色茸茸,混浊枯燥,无风似有尘埃,夭死面色,怒变青蓝者,毒害之人。面作三拳者,男主克子而贫,女主克夫而贱;面如满月清秀,而神采射人谓之,朝霞之面。
男主公卿相,女主后妃夫人;面皮厚者,性纯而孝;面皮薄者,性敏而贫;身肥面瘦者,命长性缓;身瘦面肥者,命短性急;面白身黑者,性易而贱;面黑身白;性难而贵;面如黄瓜者,富贵荣华;面如青瓜者,贤哲堪夸也。
诗曰:
鼻梁高起岂寻常,纹促中年寿不长;地阁丰圆田地盛,天庭平阔子孙昌。
又云:对面不见耳,问是谁家子(主大贵)。对面不见腮,此人何处来(主大不好)。又云面丽身细人福,面细身粗一世贫。缓有玉楼无总发,一身无义亦无亲。
贵相诗
眉高额阔耸天仓,两耳垂肩贵莫当,
虎步龙行应将相,声如钟鼓韵玱玱,
背如贝字面如田,眼似曙星鼻耸天,
若问其人真富贵,公候极品史臣编,
天高地厚应兰台,目秀眉清正面开,
骨格精神须凛烈,他年赫赫栋梁材,
声若洪钟眼似鹰,忠心报国姓名登,
五行相配官非小,身在皇宫作股肱。
寿相诗
看来世上百年期,松柏姿颜老树皮,
龟鹿能调任督脉,熟知寿考有修持,
年高无过最长头,龙马精神海上鸥,
两耳坚垂眉骨耸,钱铿八百找千秋,
声喨耳长目有神,少年活到白头人,
更兼壬甲般般好,杖屐优游九九春,
羡尔安名保寿官,长毫吐彩寿龄宽,
身同健鹤精神好,九老图开带笑看,
安期何故寿三千,高尚修持上古年,
南斗垣中添纪算,只求阴骘莫求天。
富相诗
五官敦厚面丰颐,四渎疏通耳腹垂。
声带钟音瓮里响,人生富贵有根基。
鹅行鸭步背屏风,骨秀筋藏部位雄。
劈面惊人谁氏子,羡他金谷跨青马。
形厚神安骨气清,声扬印阔土星盈。
堂堂相貌夸金玉,前世来因乐此生。
仓库丰隆自有威,精神磊落定家肥。
详观起坐端严相,富贵声名不式微。
欲知富格福绵绵,多出兽形看性天。
凡在五行皆有禄,只宜丰满不宜偏。
责任编辑: 雪泥飞鸿
from 气功网
百岁后才得富贵的毛弼
文/泰源
明朝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县)有位老翁,姓毛名弼,年已80岁开外不幸丧子,只得自己抚育十来岁的小孙子毛澄。由于家道清贫,还得靠教私塾来解决生计问题。
有一天,一位算命先生路过毛弼的书馆,见他这么大年纪还在教书,心生奇怪就停下来为他推算命运。经认真推算后对毛翁说:“您还有20年坎坷,等到100岁以后就可以富贵了。”
毛翁笑道:“太离谱了吧?大凡人的年龄过了80就离死不远了,哪能等到100岁后再得什么富贵?怕是下辈子的事吧?”算命的说:“命中确实如此,信不信由您!”
毛弼97岁那年,小孙子毛澄中了举人,到明孝宗弘治六年(1494年)又高中癸丑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当年祖父正好100岁,双喜临门,这事传到朝廷,弘治帝很高兴,认为是天下太平、人民康乐的见证,亲自下令在当地建“人瑞状元坊”。
毛澄后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明会典》,官至礼部尚书,后在皇帝身边担任讲官。毛弼确实是100岁以后得富贵,一直活到112岁才去世。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4月13日
from 气功网
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第258集 背信弃义 漆毁人亡 《三字经》(故事动画、文字)
丰都鬼城游记(图)
作者: 李晓径
长江三峡的景色。(网络图片)
丰都鬼城,旧名酆都鬼城,又称为“幽都”、“有“鬼国幽都”之说,由平都山而起。相传是酆都大帝与十殿阎君管理诸鬼之所。一般认为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令。而丰都则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
鬼城因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必游的一个观光胜地,我也远道慕名而来。丰都鬼城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2002年三峡大坝长江被截流后,三峡水位提升,众多古迹被淹没,瞿塘峡的白帝城成了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而丰都鬼城地势较高,安然无恙,不得不令人叹服其鬼斧神功。
鬼城内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而在进入地府前,左侧有一个建筑非常惹人注目——药王庙。药王庙是供奉祭祀药王的庙宇,各地药王庙众多,且所供药王也不尽相同。药王山庙,位于陕西铜川市耀县,供孙思邈;安国药王庙,位于河北省安国市,供邳彤;台南药王庙,主祀药王大帝(一说即神农氏,或是扁鹊)等等。这鬼城的药王庙上有一幅对联: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地府前为什么会有一座药王庙呢?对联指出了两类不入地狱之人,一是阳寿未尽不该死之人;另一类是得法修炼之人。时隔多年,我才悟到这天机全在“佛度有缘人”上,过去圣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一旦听闻了道或佛法,死都不怕了。因为得法修道之人,地狱是不敢收的。
阴间的地府是去不了了,阳世的地府暂且一游。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进鬼门关两侧都是各种鬼的石雕像,有淘气鬼、食肉鬼、罗刹鬼、欲色鬼、才鬼、食蔓鬼、千眼鬼、疾行鬼、酒鬼、食气鬼、雷鬼、阎罗执杖和夜叉鬼等,它们也是针对人在世间不同的恶行来纠缠人。漂亮的导游小姐还特意介绍了欲色鬼专门勾好色之徒。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走在这段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虽是光天化日之下,也能感受到阴深恐怖之气。
鬼门关出口两侧对联写有:“心警观地府,含笑出鬼门”。接着就来到黄泉路,据说行走时不管有什么声音都不要回头看,因为这里有许多孤魂野鬼,他们会抓住过路人衣服不放,以求附身,所以天黑后这里绝对没有人走动。出了黄泉路就来到望乡楼,人死投胎前上楼还可最后看看故乡,大哭一场,才死心塌地到“阴曹地府”报到。
最后来到天子殿,这就是传说的阎王殿了,也是平都山的最高建筑,门口外有一考罪石,传说是到阴曹地府最后一关,人死后到此,都要单脚站在考罪石上,挺胸抬头看着前面“神目如电”四个大字进行考核,如在阳间积德行善顺利通过,否则打入十八层地狱。大殿有正门还有侧门,记得导游说如果下辈子准备修炼就请走正门。天子殿两旁就是东西地狱,也就是十八层地狱,各种酷刑应有尽有。
通常认为,丰都鬼城的鬼文化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对“惩恶扬善”的解读。
下山时,我总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推着我飞快地走,在赶着我走,好象是说:你不属于这里!别再来了!
来源: 看中国
from 气功网
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袁晓明∶共和党初选,克鲁兹成为第二个林肯?
谈到今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不能不先提到初选的领先者特朗普(川普),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特朗普是这场极有娱乐价值的政治秀的主角,不仅是因为他在选票上领先,而且在于他如何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专栏,分析特朗普崛起的一些原因,题为《为什麽特朗普领先共和党总统初选?》,当时,特朗普领先主要体现在气势和民意调查。几个月后的今天,特朗普不仅在气势和民意调查上领先,而且在实际的选票上领先,至今,特朗普获得了737张选举人票;居于第二的得克萨斯州的参议员克鲁兹,仅有475张选举人票;第三位的俄亥俄州的州长凯塞克才有143张选举人票。从当前特朗普领先的情势来看,似乎他获得今年共和党候选人资格应该是理所当然。但如果是那样的话,特朗普将顺利地获得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资格,那今年的共和党初选虽然有不小的娱乐性,也不会是一场奇特的政治秀了,事实上,今年共和党的好戏还在后面。
按照共和党初选的法则,候选人只有获得了选举人票的多数才能自动获得共和党候选人的资格,共和党初选选举人票总数是2473,如果有候选人在初选中取得1237张选举人票,该候选人就自动获得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在11月代表共和党去竞选美国总统。如果没有候选人在初选中获得1237张选举人票,则需要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决定候选人,也就是一个竞争性的代表大会,各个州的代表要在大会上进行再次投票,最终选出总统候选人。一般来讲,代表大会的投票要进行几轮,第一轮,候选人会得到在初选中得到的票数,如果没有人达到1237张选举人票———按今年的情形来看,很可能没有人能达到1237张选举人票———接下来要进行第二轮投票。在第二轮投票时,各州的代表就不一定按初选的结果去投票,比如,特朗普今年赢得了佛罗里达州的初选,他获得了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但在第二轮投票时,佛罗里达州的代表就不一定把票再投给他,可能投给克鲁兹,完全由佛罗里达参加会议的代表去决定。如果第二轮投票后,还没有候选人达到1237张选举人票,那就要进行第三轮投票。
4月5日,在威斯康星举行的初选,得克萨斯州参议员克鲁兹赢得52%的选票,按照CN N的计算,特朗普失去了获得1237张选举人票的机会,而克鲁兹的希望更加渺小,换言之,基本上,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需要在代表大会上再次投票选出,而最终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并不一定是大会之前选举人票多的人,比如,今年的候选人中,特朗普是获得选举人票最多的人,但他没有达到1237张选举人票,在代表大会再次投票后,甚至三轮投票后,特朗普很可能不能得到候选人的资格。
说今年共和党初选有其独特性,但在竞争性代表大会上,却有历史的先例,让我们回到1860年的共和党代表大会。
1860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也不是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之前就已得以确定,而是在一个竞争性的代表大会上选出,而最终当选也并不是在初选中获票最多的候选人。共和党1860年的代表大会在芝加哥举行,当时芝加哥有10万人口,他们对共和党代表大会在该市举行非常激动,芝加哥投入巨资6000美元专门建设有1万代表席位的会议中心。在参选的候选人中,有来自纽约的参议员西沃特(William Seward),他是实力最强、持有选举人票最多的候选人,当时需要233张选举人票才能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西沃特虽然在初选中没有获得233张选举人票,但他是得票最多的候选人,他被认定是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物,也是候选人中最有名的人物。而选票第二是一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前国会议员,他当时并没有西沃特那麽大的名气和势力,他的名字叫林肯。
在1860年共和党代表大会的第一轮投票后,西沃特领先,获得173.5票,但仍然没有达到233票。而林肯居第二,获得102票;在第二轮投票后,西沃特的票数上升到184 .5票,林肯也上升到181票,但两人都没有达到233票,因此,又进行了第三轮投票,西沃特的票降到180票,而林肯的票数达到231.5票,仅差1.5票就到233票;又加了一轮投票,西沃特的票降到111.5,而林肯的票上升到349票,大大超过了233票,从而林肯获得共和党的资格。在接著的1860年的美国大选中,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接下来,作为美国总统的林肯,书写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
有意思的是,在2016年的共和党大会上,来自纽约的特朗普也是在初选中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也是最有名气的人物,克鲁兹的票数第二,克鲁兹会不会如林肯那样,在竞争性的代表大会上扳倒老大特朗普呢?美国有句俗话∶“历史重复自己”。就共和党代表大会而言,2016年会重复1860年的历史吗?极有可能。据最新的媒体报道,克鲁兹在各州代表的选票上远远高过特朗普,而特朗普毕竟是政坛的新秀,在政坛上的运作还非常幼嫩,他虽然一招手,就可以有上万人参加他的游行集会,但却搞不定那些共和党的州党代会的代表。当然,鹿死谁手,还有三个月才能见到分晓。
来源:网络
from 气功网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焚书坑儒”真相
十二、焚诸子百家之莠垢,坑骗人欺世之术儒
后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书坑儒”,并将其当作秦始皇残暴,毁坏历史、文化之所谓依据,不知真正准确史实。为正视听,还原历史真貌,本节将细述“焚书坑儒”史实、原委及意义。
“焚书坑儒”实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思想、保护神传正统文化、正道修炼而采取之两项重大措施。如本文第一章所述,春秋战国时,神安排道、儒初传,因相生相克之理,必然出现鱼目混珠、正邪同在的局面。在世间就是后世所称“诸子百家”之时代。此时诸侯纷争,战乱不断,思想文化却是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体纷纷出世。仅从学派来讲,就有所谓“九流十家”。其中有神派遣的开启文化、丰富人类思想内涵者,亦有人世间极力破坏神传文化者,良莠混杂,真假难辩。
秦始皇虽然武力征服了六国,仁慈所致,并未赶尽杀绝,六国中妄图恢复过去势力者大有人在。利用思想、文化干扰,欺诈、行骗、诋毁新政、干扰正道,以至复辟,则是秦始皇面临之严峻考验。保护正统文化、统一原六国民众文化规范势在必行。
秦始皇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政权开始,到实施所谓焚书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八年间,从六国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古典文献。同时征聘七十多位学者,授以博士之官。召集两千余学生于博士官之下,命为诸生。对古典文化清理甄别,去伪存真,保护正统文化。
秦始皇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秦始皇对诸位博士优礼备加,“尊赐之甚厚”(《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废郡县,立分封,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是让始皇回复六国之古,借古讽今,诋毁秦始皇新政。
始皇命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词,上书皇帝曰:“过去天下散乱,没有能统一之者,所以诸侯并起,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
从李斯上书可知,当时秦国所有书籍,包括明令烧毁者,在朝廷中都留有完整备份。宋代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若想查询、研学,政府及博士手中都留有完整档存。
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统一前列国史记及百姓私藏《诗》、《书》与百家语。至于秦国史书、博士官珍藏图书与百姓家藏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所禁书籍都务必在三十天以内上交处所官府焚毁。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等。
中华舞台乃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众生。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改天换地, 必然带来全新文化。
而“诸子百家”中之莠垢被一些别有用心之方士、术士及六国贵族故臣等用作复辟六国、扰乱新政、干扰人正念之工具。秦始皇焚掉诸子百家莠垢,保护了正统文化。
秦始皇焚书后一年,又发生后世所谓之“坑儒”。这两个事件,看似不同,却有联系,依然要归结到当时一些所谓“儒生”。这帮“术士、方士、腐儒”并非仅宣传某种思想,他们所作所为是权力诉求,为恢复其旧国势力。当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时,并未遭到坑杀。可见秦始皇当时只是禁止其言论,而未采取行动。直到这些术士、方士及腐儒们被证实以方术行骗,并诋毁新政,才惹得始皇大怒,将那四百六十七个“术士、方士及腐儒”坑在咸阳。
事件由两个方士畏罪逃亡引起。秦始皇不仅自己修炼、养生,对方术和方术之士也十分尊重,常和他们一起讨论神仙、真人、长生修炼之理。一些方士、术士,如侯生、卢生之徒,打着为秦始皇采药炼丹、寻觅仙方为名,挥霍钱财,屡次行骗。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侯生、卢生见骗术败露,密谋逃亡。逃亡之前,《史记》中记载,侯生、卢生非议始皇,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诋毁、谩骂秦始皇。
始皇知道后大怒:“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修炼归真乃人生目的,以方术骗人,使人对修炼回天失去信心,是对人之最恶毒最根本的伤害,天理不容。秦始皇严厉惩罚以方术骗人行诈之术士、腐儒,“以惩后”,是为了警戒世人,亦是在保护人之根本。
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究其原委,“坑儒”,就是对骗人、骗财、扰乱新政等术士、方士及腐儒之一次清除。汉代王充对“坑儒”有如下看法:“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秦始皇“焚书坑儒”清理了百家纷扰造成之思想文化莠垢,清理了一批骗人行诈之术士腐儒,让正统文化得以流传于后世而绵延不绝,大功不可殁也!
神创造了人类,也让神下世讲道、传法、度人,传给人类各种文化,如军事、兵法、音乐、医学、艺术,及各种技术、工艺等等,也安排了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非只秦始皇果断清理污垢,后世明君、贤王也都如此。这是历史之必然。
十三、完成使命,退出舞台
统一天下,为人间正道扫除屏障、奠定千秋大业,秦始皇完成本朝使命,至此已届圆满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中华神传文化等著翻开新篇章,确立外儒内道之正统地位,一代新天国众生正等待来神州大地结缘,演绎新一朝文化。
民间早有预言说:“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仙逝于三十八年七月(公元前209年)第五次东巡途中。三年后,秦朝结束。而后, 风云又起,战火再燃,楚汉相争,群雄并立,下一台历史大戏以中华兵圣韩信迎战一向英勇无敌之西楚霸王项羽而掀开帷幕。
秦始皇以风卷残云之势,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年争战,一统中国。这一段历史表面错综复杂,纷纭无序,其实都是神之有序安排。
神也利用这段历史教导世人如何主持正义、敬天尊道、处理纷争,并告诉人们:天意不可违!天下统一是天意,试图阻止、破坏神安排者,必败、必受罚。修身归真是神给人之文化和希望,试图毁坏此一希望者,必受罚。
秦始皇顺天时、应地利、符人和,治百乱于一瞬,为华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是雄才大略、胸襟非凡之千古一帝,其仁慈宽容、待人以诚,远超一般帝王。
秦始皇灭六国、改体制、筑宫陵、建长城、修水道,虽然合天意、利文化、福万代,却不免触动很多世人之利益。自然会有人因亡国之恨,或因私利之怨,而利用一切借口歪曲事实,甚至编造故事、写书诋毁,污蔑、咒骂他。后世有些人,或因不明真相,或需借古讽今,往往又会重复那些歪曲、诽谤之词。久之,“秦始皇”在有些后人眼里遂成“暴君”之代名词,“焚书坑儒”亦成了“毁坏历史、文化”之代名词。实非真史实也。
结语 千古一帝 万世丰碑
世人看历史,往往忽视历史是创世主及不同层次神所安排的,并非人类所创造这一根本事实。成败兴衰,皆有因缘!
秦始皇应运而生,一统天下,带来一天朝众生与神州结缘,并为人间正道洪传清理环境、奠定基础。
秦始皇治百乱于一瞬,结束几百年之战乱,“兵征天下,王者治国”,立大秦之一统江山,创神州第一“皇权”。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并未马放南山、兵器入库,而是继续南征北讨。融百越、开疆土、阻匈奴、建长城,保护、光大中华神传文化;废分封、置郡县,筑百世皇朝之基石;行同伦、书同文,修千年文化之体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整治民风,教化众生;封禅敬天;身体力行,洪扬修炼。焚诸子百家之莠垢、坑骗人欺世之术士;将春秋战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山河收拾得整整齐齐。
秦始皇雄才大略,在历史上创下了无数第一,树下无数丰碑。“千古一帝”称号,当之无愧。
仁也罢,暴也罢,始皇帝风卷残云扫六合,震古烁今。成也罢,败也罢,始皇帝入海求仙寻长生,流传古今。自古多少事,尽在安排中!#
主要参考文献:
李耳,《道德经》,春秋
左丘明,《左传》,春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汉
冯梦龙,《新列国志》,明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清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汉
范晔,《后汉书.班彪传》,南朝
作者不详,《诗.小雅.北山》,先秦
王嘉,《拾遗记》,晋
刘向,《列仙传》,汉
皇甫谧,《高士传》,晋
李天骘,《荣成县志》,清
伏琛,《三齐略记》,晋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from 气功网
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忆清明(图)
文/宋紫凤
一个暮春的三月,孔子使弟子言志,大家高谈治国之理,唯有曾点,栩栩然说道:此暮春之时,春服既成,与冠者、童子们,一起浴于沂水,风乎舞雩,歌咏而归。曾点的这番话,也真如彼时之节气——气清而景明,难怪夫子要喟然叹:吾与点也!
想来,这也是我每每想到我乡清明之季时,浮现于眼前的一个最佳的印象。
自然,曾点所说的其实是古时上巳节袚除之俗。只不过,这一风俗早已随上巳节与清明节的合二为一,而成为清明时节人们必做的一件大事。春日迟迟,春水涣涣,桃葩方落,梨花如雪,妖童媛女,嬉游河曲,只这一幅清景,就足以袚除一切的欲念与尘俗。
然而,除了清和之气,我所知道的清明时节同时也是喧闹的。犹忆唐世天宝年间,每值此季,宫中竟竖秋千,宫嫔盪秋千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于是都中士民也都如此称呼。盪秋千是清明之习俗,想来,那攀着秋千架的皓腕素手,那芳树间传出的婉转如柳莺的巧笑,都是清明时节一道靓丽的风景。
而另一项比盪秋千更有人气的活动则是“蹴鞠”。蹴鞠,有类今世之足球,乃上古黄帝用以训练军士的一种运动。不过,到了唐宋之世,则成为清明节时的重要娱乐活动。而所谓蹴鞠,除了以足踢球,还有一种玩法,即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有类今日之马球,古称“击鞠”。而唐人“连翩击鞠壤”时,不唯有男子,亦有巾帼的英姿,这大概是比之秋千架上的仙嫔又别有不同的另一种绝代之丰神。
邵雍曾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春季蕴涵了一年之希望。然而这整整一季的春天中,我以为清明才是她最恰到好处的时候。这不仅是因为清明之后,即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因她诸多的习俗中,无不蕴涵着希望。其一则是改火,说起这一风俗,实在是太古老了些,以至于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燧人氏钻木取火,而那木则很有讲究,譬诸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这其中自然有很深的原因,不过后世乡人渐渐淡忘,只记得在清明这天,家家都要改火。每当乡人引颈相望,等待新火由宫中点燃,传至百僚,传到万姓,人传人,家传家时,心中也燃起说不出的欣然与期待。而这样的一幅场景,虽然唐人韩翃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历来为帝王所嘉赏,而我始终以为王濯的“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才更为传神。
而在新火未到之时,则要禁烟,虽然因为不能生火煮饭,人们只得不食人间烟火,但是还可以吃冷食,即所谓的“寒食”。
这当然是寒食节的习俗,不过,与上巳节相仿,寒食也因为与清明节相接,所以两节合二为一,而寒食之俗也就成了清明节中的一个内容。
不过也有人认为寒食禁烟之俗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是春秋晋文公重耳的臣子,当年随重耳逃亡时,曾在重耳快要饿死的时候,割股肉以食之,救了重耳一命。后来重耳做晋国国君,大赏功臣,唯有介子推辞禄逃名,避世入山。重耳烧山,想用这个办法强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也不负其志,当重耳找到介子推时,介子推与他的老母亲已经抱树而死,重耳望而哭拜,天也降下了大雨。
这个故事未免惨烈,也过于悲伤,而且不同的史书中记载也不尽相同,不过,介子推宁死辞禄,不慕公侯的气节却是昭然清明的。而介子推除了心怀忠义,淡泊荣利,还有其更为深远的境界,他所以不居功自傲,是因为他相信重耳成为国君是天命所在,自己只是这天象变化之下的一个角色,居功自许,何异于“贪天之功”。——尽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却又不贪天之功,试看这普天下熙攘往来的人们,有几人能有这样的清醒与卓识呢?
而另一件清明节时最为郑重的大事则是祭祖与扫墓。上古帝王祭祀祖先,不只是私事,亦是国家大事,盖因一朝帝王是那一朝之中心,帝王家的事自然也就是国家的事。至于群臣百姓也都各自重视对祖先的祭祀,诸如汉世名臣严延年,虽然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到了唐宋之世,朝庭干脆规定放假七天,不论士人与平民,都将于清明前后,祭扫先人之墓。而彼时清明扫墓因有禁烟之说,所以乡人往往以纸锭挂于茔树之上,或以大石压于坟头,此外坟前要供奉精制丰盛的祭品。自然,在那一片纸幡粲然之间,也总有三两处孤坟,千里凄凉,而远离人群的山丘之上,亦会有登高裂帛的旅人,望空而祭——这世间,孤独与繁华总是并存。
然而,说起清明扫墓的气氛其实是有些微妙的,这其中,并不只是悲伤,更多的是为了不忘祖宗,以彰孝道,缅怀先人,祝福祈福。所以,乡人们结束祭扫之后,并不是打道回府,还有更为盛大的郊游踏青,歌呼宴饮之类的活动。
时之郊外四野如市,可谓我乡一年之中最为热闹的时节。而那园囿之间,芳树之下往往杯盘罗列,出游的乡人设宴开席,互相劝酬,直至列坐尽醉。而那三春陌上仍有陆续从都中出来的车马,男跨雕鞍,女乘花轿,纷纷赶赴这春天的盛宴。
不过说起清明宴饮,我以为最佳处并不在名园芳圃,而是水滨湖上,或乘彩舟画舫,款款撑驾,或驾一叶素舟,随之所适。更何况,此时还有龙舟之戏可以观瞻,于是乡人无论贫富,皆倾城而出,云集水滨。处处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转眼已是红霞映水,月挂柳梢,余兴未尽的乡人们次第入城,而内坐女眷的香车花轿都以柳枝与杂花装饰轿顶,且长长的四垂遮映下来。童僕们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归家,以馈亲朋邻里。集市尚未散去,还有卖枣栗果饼的小贩,百戏杂陈的艺人,道旁林立的酒楼中犹有清圆的歌声传出。而我乡宋世张择端则将这一幅清明盛世画做了清明上河图。
此季又逢清明,辗转于今世的于五千年故乡渐行渐远的乡人们啊,那熙熙然如登春台的清明,君还记否?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4月11日
from 气功网
民无信不立
文/唐风
子贡问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应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应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终究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那就没有立国之本了。”
可见在孔子看来,不论是强大的军队或是丰饶的经济,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人民对国君的信任乃是立国之本,个人的诚信则是立于社会的基础,无论如何都不可舍弃。
所以古时的当政者,在足食、足兵的同时都注重推行德政,取信于民,以求获得民心,永保江山稳固。
公元前681年,齐国趁宋国内乱,邀请宋国及其周边国家——鲁、陈、蔡、邾、郑、遂等国在齐的北杏会盟,商讨安定宋国大计。
在这次会盟上,鲁国壮士曹刿突然以短剑挟持齐桓公,逼着他签订了归还齐国曾经占领的鲁国国土,齐桓公无奈,被迫同意。
事后,齐桓公与多数大臣想毁约并出兵报复,管仲却不同意,他说:毁约是贪图眼前小利,出兵是求得一时痛快,而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相反,作为一个大国,如果在被胁迫的情形下签订的协议都能遵守,则必然能让天下信服!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立即履约。各国诸侯得知此事,都认为齐国守信,不少诸侯想归附齐国。后人评说:“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春秋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业绩,是从他信守诺言开始的。
历史上以诚信治国的明君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他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大计出发,主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开诚相见,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猜忌群臣,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诚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赢得了臣下感恩图报,竭尽忠心。
千百年来,古代明君贤士的诚信故事一直在感染着后世。
可自从中共篡政以来,历次的政治运动,比如“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等,彻底割裂了五千年文明历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破坏殆尽。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4月11日
from 气功网
龚自珍的佛缘(图)
清代的龚自珍画像。(网络图片)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是当时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名历史人物学佛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光是提倡经世致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曾手书《金刚经》等五种经咒,题作“行舆日课”,随身携带。龚自珍自称“震旦佛弟子”,魏源则受了菩萨戒。
在一般人心目中,像他们这些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人,怎么会与“消极出世”的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呢?其实,佛教不光只是具有出世的一面,还有更为积极入世的一面。大乘佛教极力提倡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心,也与“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吻合。
佛教宣导“悲智双运”、“大雄无畏”的精神,而行菩萨道。强调“自觉觉他”、“愿一切众生永具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这不但是解脱的根本,从世间法角度讲,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报效国家等思想的进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景象,激励著像龚自珍、林则徐、魏源这样的志士仁人们去实现济世救民的伟大理想。
龚自珍的学佛历程
本文简略叙述龚自珍的学佛经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对社会人生的进步作用,以及它对近代中国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龚自珍从小就有佛缘,二十九岁时,他正式起信学佛,作《发大心文》,文章洋洋洒洒近三千字。文中说:“伏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得少善力,得生人中,正像云遐。末法现在,欲报大恩,须发大愿。”他先发愿要断灭贪、嗔(怒)、痴三种自心烦恼,继而发心正思维,然后发誓待自己成就后,要度尽一切众生。
魏源曾在《定庵文录叙》中叙述龚自珍的学术成就:“于经通《公羊》、《春秋》,于史长西北舆地,其书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郭,以朝掌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晚犹好西方之书,自谓造深微云。”最后一句的“西方之书”即指来自西土印度的佛教经典,可见龚自珍对自己在佛学上的造诣是很自负的。
龚自珍从小就有佛缘,他自称有“慧骨”,幼年随父亲在北京,住在法源寺附近,保姆带他入寺玩耍,他“辄据佛座嬉戏,挥之不去”。
长大后,他也经常翘课到寺里,看僧人诵经拜佛。他的前辈和朋友中有不少精于佛学的居士、学者,在和他们的交往中,龚自珍耳濡目染,逐渐增加了佛学知识和对佛法的兴趣。二十九岁时,他正式起信学佛。他写了几首诗,告诉妻子“我欲收狂渐向禅”,并且准备过“一卷金经香一炷,忏君自忏法无边”的生活。
忏悔为学佛起始
忏悔是诚信的第一步,从此他开始了对佛教虔诚的追求。他记述自己刚开始学习修禅时万虑纷陈的烦恼:“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烧香僧出定,哗梦鬼论文。幽绪不可食,新诗如乱云。鲁阳戈纵挽,万虑亦纷纷。”
为了屏除杂念,免蹈绮语戒,他写了《戒诗五章》,立志戒诗。龚自珍学佛是有师承的,他自称比他年长二十六岁的学者江沅是他学佛的第一导师。在《与江居士笺》中,他说“自珍之学,自见足下而坚进”,并且深情地感激江沅,认为江沅引他走上学佛之路,是教他求“无上法宝”、“无上医王”和“万劫息壤”。
江沅的老师彭尺木居士,号知归子,信行净土宗,是近代居士佛学的开创者。《龚自珍全集》中有一篇《知归子赞》,称“震旦之学于佛者,未有全于我知归子者也。”认为他是“大菩萨度世示现”,备极推崇,所以龚自珍也是由净土宗起信的。
阅读佛经与转向天台宗
他不仅发大愿,更勉力持行,首先是诵经和持咒。龚自珍读过的佛经很多,在北京时,他曾向镇国公容斋居士、龙泉寺僧唯一借阅佛藏。在《龚自珍全集》中,有五十篇有关佛学的文章,是他学佛的结晶。他不只是一般的读经,还对佛经进行校勘整理,指出佛经翻译方面的错误,《全集》中的《正译》七篇和《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都是这方面的文章。另外还有对所读佛典大义进行评述的《最录》十八篇,可见他用功之勤。他曾发誓要在八年内诵念大藏中“贞”字函《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五十九字真言四十九万遍,并设立记数簿,要求自己不论行站坐卧中,都持诵不已。
其次,除了自己用功修行,他还广施功德。他曾和妻子何撷云一道“敬舍净财,助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成,并刷印一百二十部,流传施送。”又把中国古代高僧的著作编为《支那古德遗书》,并抄录二百本施送给各寺庙。在北京时,他还为龙泉寺募捐造藏经楼,写了《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以作广告。
四十二岁时,龚自珍接触了天台宗的书,并转而喜好天台宗。天台教理更能满足他对佛教知识的探求。他四处搜求天台宗的书籍,诗中也多次提到天台宗,如“我说天台三字偈”、“重礼天台七卷经”。他说:“自达摩至惠能,有出于吾天台宗之外者欤?”因而他又自号“天台裔人”,居室称“礼龙树斋”。益大师像,还在家里供奉天台智者大师的檀香像。
1837年,也就是龚自珍四十六岁那年的“九月二十三日夜,不寐,披衣起,菊影在扉,忽证法华三昧。”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诗:“狂禅辟尽礼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不是瓶笙花影夕,鸠摩枉译此经来。”记录了他开悟后的欣喜之情。
佛学带来的影响
龚自珍对佛学的信受和奉持,给他的社会观、人生观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既是他信仰的内容,也是他用来批判封建社会制度的有力武器,是他挣脱传统思想束缚、要求变法革新的精神法宝之一。在他一首名为《题梵册》的诗里,他大胆地贬抑儒教,推崇佛教,向儒家的正统地位发出挑战:“儒但九流一,魁儒安足为?西方大圣书,亦扫亦包之。即以文章论,亦是九流师。释迦諡文佛,渊渊劳我思。”儒家本来就是九流之一,没有什么可高贵的,而佛学却能囊括九流,可以为九流师。
总之,龚自珍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佛学的研究和实践,有修有证,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最终并未完全走上空山归寂的道路。
他崇信佛教,更关心中国的现实。他把佛学作为精神源泉之一,对佛教哲学的思考和对佛典的诵读,开阔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的思维,也丰富了他的思想。这使他得以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藩篱,用更加超越的目光去审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这也是他的思想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原因之一。
他不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展开一代风气,也推动了近代佛学的复兴。后来的维新派像康有为、梁启超等,留意佛学并从中汲取养料,皆与龚自珍的启蒙有关。谭嗣同以佛学理论为基础写《仁学》,呼吁冲决封建社会的罗网,就明显受到龚自珍的影响。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from 气功网
【文史】秦朝的为官之道
作者:刘晓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效律》部分条文(猫猫的日记本/维基百科)
秦国以及统一后的秦朝非常重视治吏。为了加强吏治,秦法对官吏的选任、官吏的职责、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奖惩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做官需要德行高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官?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有着详尽的阐述,具体要求是: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思想上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即“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蔡,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听不同的意见。即“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决。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即“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反赦其身,止欲去愿”。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即“尊贤养孽,原野如廷”。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这样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即“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即“审耳目口,十耳当一目”。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即“安乐必戒”,“以忠为干”,“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
除了这些要求,做官吏还有五大善行,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如果这五件事都能做到,那就会得到朝廷的褒奖和百姓的拥戴。
做官吏要避免五大过失,即“夸以迣(lì),贵以泰,擅裚(jì)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大意是避免“过度骄奢淫逸,腐化挥霍;因富贵而骄傲自得,不可一世;独断专行,擅自做主;顶撞冒犯上司,不管后果与危害;藐视贤才,看重并捞取钱财”。
还要避免的五大过失是“见民倨傲,不安其朝,居官善取,受令不偻,安家室忘官府”,意思是“看到百姓便傲慢起来;身在朝廷心里不平衡;任职期间特别能谋取地位、名誉和钱财;不听命令自行其事;心里只想着损公济私”。
还有五大过失也要避免“不察所亲则怨数至;不知所使则以权衡求利;兴事不当则民指;善言惰行,则士毋所比;非上,身及于死”,大意是“对所亲近的人袒护而不加以认真考察,就会造成种种怨恨;对所使唤的部下不了解,就会造成他们以权谋取私利的机会;兴办的事情不合乎国情民意,这将造成百姓不感兴趣,对法令、指示不重视;只会花言巧语就是不办正事,造成贤才不来和你亲近;非议上司,造成自身伤害甚至杀身之祸”。
因此,做官者要“戒之戒之,财不可归”,“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綦(jì,注:禁忌)之綦之,食不可偿”。做官为吏者若能审慎地照此行事,那就能胜任官职治理好一方,立下的志向能够完全实现,为君主者(为上司)仁德贤明,为臣子者(为下级者)恭敬服从。君主温和宽容,臣子仁义忠诚,父亲仁慈和蔼,儿子孝顺恭敬,这是为政的根本。君主仁德贤明,臣子恭敬服从,这是治理的关键
上述所列表明秦朝对官吏的要求无疑是重在道德标准,而其中的宽仁、忠信、恭敬等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相契合,“刚柔相济”等与道家思想相契合,这显然颠覆了后人误以为的秦朝重“法”轻“仁义”的治国理政的认知。应该说,秦朝的治国理念中不单单有法家思想,还包含有儒家、道家等其它思想,只要是有利于百姓和国家的,就为其所用。
如何做好官?
似乎是还嫌上述要求不够明确,《为吏之道》还不嫌麻烦详细列出了官员们如何可以做个好官:
●要除害兴利,对百姓仁慈恩爱,不加罪于无辜者,也不加罪于可以赦免者。要救济孤寡贫穷百姓,扶助老弱病残民众,徭役均摊而赏罚分明,严厉打击凶悍残暴的恶人,鼓励人们垦田自足,征收赋税适当而有限度,城墙官府按时修缮,关卡门户牢牢把守,交通要道要畅通,信息按规定准时传送,公事随时就办不拖延,不要轻易借债,道路桥梁时常维修,粮仓高墙保护好以应付紧急情况,灌溉沟渠疏通,保管好犀角象牙一类珍宝,皮革一类包装物要防止虫蛀,刻有标识的文书之类妥善保存。
●管好公家的粮仓,兵器铠甲齐备,城墙城楼要坚固,兵器铠甲要齐备,官印封泥要放好,时刻提防水火和盗贼,钱财之类要看轻,人口增长是大事要看重,犯人服役期满就释放,手艺人按照规定去使用,老弱病残者应特别照顾,缺衣少食者应格外加以抚恤,对百姓有恩惠而不贪财,房屋破楼及时修理,苑囿池塘时常清理,牲畜放牧饲养不放松,工作之余习文弄墨不间断。
●要做到遇事不懈怠,待人不骄横傲慢,对百姓不阻挠为难,应改变民间不良习俗,自身有过错及时纠正,做事要看农时,既不缓令急征,也不贪赃枉法,既不贪污钱财,也不图谋私利。
●起居要像斋戒一样庄重严肃,说出话来要像盟誓一样诚信恪守,出入应当谦恭有礼,不要丢掉应遵循的准则。言论行为当如明亮的光辉。
●所推行的措施是老百姓喜爱的,要用恩惠来得到民心,以宽和治理一方,严格要求而不轻易治罪。和百姓一道按约定期限办事,如同车前导从的骑士步履稳健,不能使百姓有恐惧心理。办事快捷但诚惶诚恐只怕出错,举措简洁而不鄙俗。
●勤于政事就能有政绩,做事就能如期完成。治理好而有政绩一定要敬重并信赖老百姓,施政有方平息他们的怨言,只要社会安定了其实很好管理(百姓就会服从);了解百姓疾苦,倾听他们陈述,及时对错误和不当之处加以纠正;审时度势,推行善政,兴办善举。看看百姓的劳作,明白了(民与官)就像车轮与车厢的密切关系。
●大凡做官为吏者处理政事,敢于坚持准则底线。要处处以身作则,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照着做而且和楷模一样。如果楷模本身就不端正,那么民心也会随之转移并且难以与官府亲近同心。
秦朝选择这样忠信敬上、廉洁奉公、宽厚平和、严格执法、勤于政务的官员掌管国家公器,又如何能有暴政?这也就难怪秦始皇灭六国时没有屠城,也没有杀过什么功臣,《史记?酷吏列传》中也没有一个秦朝官员入选。由此观之,后世对秦朝“暴政”的误解何其深也。
选任官吏方式
秦朝如何可以选出德行高、有才能的官员?史载,秦朝采用察举制、征召制和任子制来选拔官员。察举制度,即由朝廷或主管官员进行考察的一种由下而上的举荐人才的为官方式。为了保证所推荐之人确实是德才兼备的,秦朝规定了“保任连坐制”,即推荐人对被推荐之人的不胜任和犯罪要负连带责任。如范雎曾为秦昭王丞相,他推荐的将军郑平安率军伐赵时,兵败投降,范雎也受到追究,被免去了相职。
征召制指的是朝廷对各地有名望的人士采取的自上而下的征召方式到官府为官。任子制又称“葆子”,指的是一定级别的官吏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为官,云梦秦简中多次出现“葆子”。
应该说,这样的制度,尽最大可能保证了选拔出来的官吏的质量,同时使权力在手的官员不敢乱为,不敢不为。
官吏的考核
秦法对官吏的爵制、禄秩、任免、调动、考核、奖惩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分为定期的地方对中央的上计制度和对诸曹官吏结合具体执掌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两种。
按照考核结果,给予官员奖赏或惩罚。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至少有28种律令涉及官吏治理:《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对官吏的任、免、补,以及任吏不审或违令、官吏不称职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其它如《田律》《仓律》《工人程》《工律》也明确规定了对相关部门官吏的履职要求。
官吏的惩治
秦法同样规定了如何对官吏的不法行为进行惩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规定了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秦律规定,凡不履行职责义务的官吏,都要给予行政处分,包括训诫斥责、罚金、免去职务以及永不叙用。而官吏在执行公务时,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除承担相应的刑事和行政责任外,还要负责民事赔偿。
此外,秦始皇时期还继承了西周时的御史之名,但将其从掌管文书的职务变成了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秦代的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全面掌握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文武百官。秦在地方还设有监御史,这是由中央派往地方的官吏,其主要职责是对所在郡的官吏进行监督并参与治理刑狱。可以说,秦代开创了中国官员监察制度的先河,并为后世的历朝所承袭,影响深远。
从秦朝重视吏治的一系列做法看,秦国的强盛、秦始皇能够统一、秦朝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都绝非偶然。国运虽短的秦朝和伟大的秦始皇,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珍贵的财富,而我们却对其知之还太少。@#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青松絮语:不知输赢为何物
文/青松
中午,哄女儿睡觉,怎么哄都不肯睡。她一会儿要看书,一会儿要穿袜子,一会儿还要叠衣服。最后,我自己累得睡着了。
一觉醒来,发现孩子还在旁边坐着折腾。见我睁开眼,她便兴奋得凑上前来,又是揪我头发,又是抓我耳朵。我想着,孩子老是不肯睡,到下午一定会困,如果下午睡了,肯定又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于是,我提出一起玩个游戏。
一听是游戏,孩子跃跃欲试,催着我赶快讲怎么玩。我说,比赛看谁不动、不说话,谁要动了或者说话就输了。她连连点头,然后我说声“开始”,我自己便躺着不动。孩子只躺了十几秒钟,就忍不住笑了,还翻身过来抱我。
我说:你输了。孩子还笑,一点不在乎输赢,大概只是觉得一起玩游戏挺有意思。
做游戏不但没让孩子入睡,她兴致反而更好了,要起来玩捉迷藏。看她再三恳求的样子,估计睡觉是不可能了,我只好起来陪着玩儿。
我让孩子先藏起来,讲清楚要藏好,别让我找到,不然她就输了。孩子答应,然后跑到另一间卧室去了。等她说藏好了,我就进去找。进门后,我装着找不到的样子,一边找一边自问:“藏哪里去了呢?”
我只问了一遍,孩子便自己从门后蹦出来了,大笑着告诉我:“我在这儿呢!”我哭笑不得,这捉迷藏玩得真是太实在了。我问她:“知不知道,你让我找到,就输了?”孩子还是笑,要继续玩,丝毫不去想刚才输赢的问题。
突然感觉自己好现实,孩子根本不知输赢为何物,而我却那么认真地以输赢来衡量玩游戏的乐趣。孩子的认知很简单,十分享受玩的过程。至于输赢,根本就不相关,只玩耍的过程就够了。不懂得计输赢,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个年纪的孩子笑的时候会笑得那么纯粹了吧。相比之下,真是年纪越大,懂的越多、想的越多,反而少了许多乐趣。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4月10日
from 气功网
真正超能力者? 日本气功大师随心所欲控制动物 组图/视频
大众普遍的想法是人类只有五种感官,所以只要发生科学难以解释的事,我们总是将它们贴上奇怪、异常的标签。
Kanzawa大师:“我跟动物交换气来让它们沉睡。”
气为生命之精气神。几千年以来,东方习武之人跟冥想家都巧妙地运用气的概念。熟练气功的好手可以展现惊人的专注力,并大多身强体健,但西方普遍无法想像有股无法解释的能量可与万物相应,甚至不相信气功的存在。
气功在于锻炼气的运作,日本有位气功大师Kanzawa因为运用意跟气来控制动物而出名,实为气功运用的罕见案例。只见他站在离动物不远处,双手运气,证明了他的确能使许多动物感到平静、欣喜,甚至进入沉睡;其中包括水牛、大象跟鸵鸟。
如他所说,他跟动物交换气来让它们沉睡,就这么简单。
美国的电视节目《超能人类大搜索》将Kanzawa大师带到加州的羊驼牧场,他制服了那里的羊驼群,此举令牧场主人Cecilia Secka大感惊讶与不解。事后该牧场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一则讯息,指出节目拍摄完毕后,Kanzawa大师还另外治疗一只受伤的动物:
甜水羊驼牧场指出:“最不可思议的是结束摄影之后,他治疗了一只雌性羊驼。那只羊驼在录影同一天早上开始出现异状,它的后腿和臀部近乎瘫痪,甚至连下巴也疑似瘫痪而无法进食。我给了它一些Banamine(氟尼辛葡甲胺,马用消炎药)也没有好转。在告诉大师这件事后,那天结束前他便去了解它的情况。那时候她依然无法进食,大师就站在离它约一五Ο公分的地方开始运气跟控制意念。大约二十分钟后,它很明显地完全痊愈了,开始正常进食跟走动。从这之后它就再也没有发作过!”
在另外一个影片里,可以看到Kanzawa大师正在控制一群水牛,它们是极难接近的大型危险动物。一位熟悉水牛习性的兽医在旁观看后,想当然尔,被大师的能耐吓傻了。
在大师征服水牛后,兽医跟主持人的对话点出西方科学理论的盲点,再次证明了当今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眼前这个景象。
主持人:“医生,有任何科学领域能解释这景象吗?”
兽医:“至少医学不能。”
生命连结的方式比我们的察觉来得更深不测底,而西方科学对此的了解还差的远。我们体内其中一个超能力就是能量体,虽然在这个洗脑大众的社会中,超能力常跟怪胎画上等号,但事实是每个人都有培养能量体的能力。
许多现代气功大师正带领世人一窥他们的秘密世界,虽然Kanzawa大师看起来像拥有超能力,但经过训练后任何人都能更加认识与掌握这股奥妙的能量。
下面有更多Kanzawa大师展现功力的影片:
日本电视台的影片有更多大师与动物互动的片段,包括小群的鹿,鸵鸟,和许多小动物,它们都非常平静,看起来对大师的陪伴及能量感到十分满意呢。
来源:赞新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from 气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