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岳飞《五岳祠盟记》赏析

文/唐莲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这是转战途中,题写在宜兴祠墙壁上的誓词。建炎四年(1130),金兵再次进攻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岳飞率部迎敌,六战六捷。金兵统帅兀术,逃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岳飞在牛头山设埋伏,出奇兵大破金军。兀术逃窜淮西,岳飞乘胜收复了建康城。

此文披肝沥胆,豪迈雄健,充满强烈的感召力量。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文章在对从军以来的战斗经历的回忆中落笔,气势极壮。“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写出当年中原地区异族侵扰,社会动乱的局面。“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是反映周代动乱的,后世就用“板荡”二字,形容社会的动乱。作者正是激于民族义愤,投身抗金救国的事业。“发愤河朔,起自相台”两句互文见义,说自己从河朔相州的家乡奋起参军。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相州:亦称作相台,是因为后汉时在此地建筑了铜雀台的缘故。男子年至二十要束发加冠,表示成年。岳飞从军在宣和四年(1122年),刚好是加冠的年纪。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身历二百多次战斗。虽未能尽如人愿.也可以稍慰我心了。笔触所至,洋溢着一个爱国将士的自豪之情。

接下来,以“今又”二字提起,转进一层,四个短句简括地写出收复建康一战。“一旅孤军”:言军队数量很少。《宋史.岳飞传》谓“(建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可见这次战斗是从宜兴起兵的,所以这里说“振起宜兴”。在上面一段中,一面回顾战绩,写“发愤河朔”,写“振起宜兴”;一面又时时以尚未实现的远大目标自勉,恨“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这样就表达出奋勇进击的强烈愿望,在写作上也是在为下文正面立誓层层蓄势,使之显得更其有力,增强了修辞效果。

“故且”一转,立下誓言:首先“养兵休卒,蓄锐待敌”;随即“喋血虏廷,尽屠夷种”;最终实现“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的抱负。本文处处表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表现了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决心和信心,读来令人鼓舞。

这篇文章,以气势见长。全文一气贯注,奔泻而下。作者选择了许多有气魄的语词,又用以四字句为主的整齐句式。比如:“远入荒夷,洗荡巢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喋血虏廷,尽屠夷种”等等。字字有力,句句铿锵,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和襟怀起了很好的作用。世间广泛流传的《满江红》也抒发了与本篇相同的情怀。本文也从这一方面,再现了岳飞伟大的爱国精神!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木牛流马”谜千年 原来如此恍然悟

文:回归 来源:

在《》中曾造“”来运粮,也曾盗 “木牛流马”。如何不得而知,使得今天的人更是难以找到原因。或许真相都是非常简单的。

一;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元帅言:“自古及今,未曾见诸葛为帅,无计可料。”又数日,元帅师行离寨无三里,见汉将周仓使木牛流马运粮。使步陟将邓文,引军三千,夺木牛流马十数只。元帅令营内木匠拆开木牛流马,觑长短高下、尺寸方圆,依法造数百余只,令人提木杵打一下。可行数步。司马懿言曰:“诸葛木牛流马,打一杵可行三百步,上路运粮,在寨内听的听的打不动,诸葛别有甚法?”

二:司马懿欲求“木牛流马经”

又数日,见护将三百军赴寨前。周仓带酒高叫元帅:“军师交我下战书来迎敌,见输赢。不战即合纳降。尔为魏之名将,何为闭门不出?”元帅言:“周仓带酒!”令左右人取酒与周仓吃,吃的大醉。司马言:“多与金珠财宝。诸葛木牛流马,打一杵可行三百余步,我造木牛流马,打一杵只行数步。有甚法度,你说与我,我与你万万贯金珠,可受满家富贵。”周仓笑曰:“军师木牛流马,提杵人皆念木牛流马经。”又言:“打木牛流马者,皆是我管。今夜入寨写牛流马经献与元帅。”司马大喜,与周仓三十贯金珠、两疋好马。“若周仓你写来,交你富贵不可尽言。”

三:武侯嘲司马

周仓去后,三日再来,司马慌接,令左右人将来。周仓去了。司马接看大惊,乃是武侯亲笔写来,言:自古将材,无五人会造木牛流马。尔为魏之名将,问我学木牛流马经,后人岂不笑耳!”司马碎其纸。

四:是否真有“木牛流马经”

人常言司马懿能忍,在后人对其的评价上还是比较在乎的。当诸葛亮提到“后人岂不笑耳”时,就不那么淡定了。

而“木牛流马”的真相如何众说纷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基点上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很多人站在无神论的基点,去研究结果无功而返。或许真的如诸葛亮所言有“木牛流马经”。否则没有其它的解释了。很多超自然的力量已经在今天得到了大部分的人的认可,为什么就不能承认有“木牛流马经”呢?

所谓的“木牛流马经”其实应该是某种咒诀。诸葛亮应该是通过某种咒诀驱使的一些灵体做事。《奇门遁甲》其实就是通过此种方法做事的。而诸葛亮据传精通《奇门遁甲》。这样看来一切就不奇怪了。

《奇门遁甲》其实只是一种小能小术,真正的大道是不会这么做的。比如《西游记》上面的是更高的东西,但对的心性要求也是高的。

注:内容出自《三国志平话》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三字经》 读书笔谈(二十九)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字词义解释】

(1)迨:读音为dai,等到。
(2)隋:朝代名。北周时杨坚篡周,灭陈、梁,南北朝结束,统一天下,定国号为隋。
(3)一:统一。
(4)土宇:天下。
(5)传:传承、传位。
(6)失:丧失。
(7)统绪:指皇室世代继承不绝的统系。
(8)唐高祖:开国国君。姓李,名渊,字叔德,世袭北周唐国公。
(9)起:发动、发起。
(10)义师:正义之师,为正义而战的军队。师,军队。
(11)除:除去、平定。
(12)隋乱:指隋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混乱局势。
(13)创:开创、创立。
(14)国基:的根基。

【译文参考】

杨坚起兵,结束了南北朝混乱的时代,统一天下,建立隋朝,史称。但是,隋朝只传了一代,到文帝的儿子炀帝在位时,因为荒淫无道,所以就亡国了。

由于隋炀帝奢侈浪费,民生困苦,各地都有人起兵,李渊便发动正义之师,平定了隋末的乱事,取得天下,奠定了大唐王朝的根基。

中原的历史,演绎到隋唐,已经是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朝代了,具体的历史我们也无需赘述,只说隋朝为何只有两代就灭亡了。

隋朝虽然短命,却结束了末年三国到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开国皇帝杨坚,也就是隋文帝,勤政爱民,节俭有德,在位期间天下太平,国家富裕,为儿子,也就是隋朝末代皇帝留下一片景秀繁华的大好河山。

隋文帝创下的基业,只可惜传错了人,废掉忠厚但不拘小节的太子,把皇位传给了善于以伪善伪装自己,工于心计,好大喜功的杨广。

杨广与父亲正好相反,他奢侈至极,到处巡游,打着效仿帝王巡视百姓疾苦的旗号,北巡西域,南游江南。为显示君临天下的帝王威仪,他穷奢极欲,那随天子巡行的浩浩荡荡的车帐人马,穿戴讲究,装饰奢华,沿途修建的御用道路,建立的行宫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人力。不仅如此,他终年大兴土木,从来不思节俭,甚至为了显示天子和王朝的富足,让西域各国的商人自由来往,免费吃住,下令所有酒家凡遇外国商人住店吃饭,不得收钱。以此彰显天朝的繁华和帝王的脸面。其挥金如土,好大喜功到如此地步。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专为败父亲的基业而来。

他同时还精通音律,自己亲自谱曲,终日陪着后宫嫔妃沉迷声色,所有忠言一概不听。为巡游江南而动用百万民力和庞大的财富开通运河直达钱塘江。最后被逼死在这次巡游的路上。隋朝因此两代而亡。

杨广本天资过人,自幼饱读诗书,经史典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文韬武略才华过人,况有领兵50万,一举帮助隋文帝灭掉陈后主,统一南朝的功绩在身,难道他真的是故意要做无道昏君吗?他如此聪明,饱读诗书,怎会不知兴亡的道理,错就错在好大喜功、沉迷声色享乐时竟然毫无知觉,不听忠言,没把所学的道理用来对照自己的行为。

他与陈后主都一样,过于精通音律,喜好玩乐,本末倒置,帝王的本分置之不理,把天下当成享乐的私用财产,不惜民力,这才亡了国。足见为君之道,从来以践行仁德道义为本,道理不是挂在嘴上的,也不是做给人看图个好名声的,实际做起来,非常不易的,一朝手握大权,不听忠言,极易沉迷声色。

隋朝的父子两代,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唐朝的太宗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和警戒。太宗也因此成为一代伟大的明君,敢于纳谏,勤于朝政,忠臣良将汇聚,传奇佳话涌现,开创出中华历史上真正威德并重,恩泽四方,德化天下的最繁华富强的盛世,成就一代帝王的佳话。

【故事天地】

昙花一现的隋朝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他逼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接着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天下,结束了自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以来的近四百年分裂局面。

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他留心民间疾苦,崇尚节俭,重视农业发展,减轻赋税,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富庶而安定。可是文帝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猜疑心很重。文帝怀疑太子杨勇对他有不良企图,竟然决定要改立太子。杨勇秉性宽厚,为人直率,虽然也曾想博取文帝对他的好感,可是在他的弟弟杨广的设计和阻挠下,没有成功,最后被废为庶民。

擅作表面功夫的杨广(隋炀帝)继位后,逐渐显露出爱享受、喜奢华的本性,毫不顾虑人民的生活温饱,挥霍无度,几度南下巡幸江都;好大喜功,发动全国兵力三征高丽;炀帝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终于激起民怨,导致群盗并起,最后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李渊举兵入关后,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至此隋朝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是他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眼光远大,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不但带兵扫平群雄,统一天下,并且征服突厥和西域诸国,使唐朝声威远播。李渊在位九年之后,把帝位传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登位后,知人善任,政治清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

太宗非常关怀部属,据史书记载,太宗有位部将名叫李绩,背上长了恶疮,群医束手无策,有人向太宗报告说,必须取得龙须灰作药引,才能治好李绩的病。但是,龙须要到哪里找呢?太宗急中生智,就说:“我是真龙天子,就用我的胡须吧!”于是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和药调敷,治好了李绩的背疮。

魏征是贞观年间的名臣,他为人刚正耿直,对太宗的生活言行及施政,经常进忠直谏。太宗对他非常敬畏。魏征死后,太宗感慨的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整理仪容;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盛衰败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而今我已失掉了一面镜子。”

儒家研读历史是为了让人懂得天下兴亡的规律,懂得以德为政的重要,以这个目的来看,太宗可谓是最能领会历史,懂得正面吸取历史教训的英明帝王。正因如此,他明理并付诸实践,开创出了华夏最辉煌的王朝文明。这也就是当年孔子创办儒学的目的,人只有重德,才能立身,立国和立家。反之则败亡。读书就是为了明白做人的正理。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正直之人有神助

文:小东 来源:

我们经常把一些神迹称为奇迹或巧遇。很多人不承认有神的存在,就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于是把它们归为巧合。其实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呢?

福建有位姓崔的从事。为人正直做事检点,幕府很器重他。有一次他奉命到湖湘去办事,办完事回去交差时,在路上遇到了,同行的人都被强盗杀了,而崔从事却在仓惶逃命时,忽然看见一个人给他指路,才幸免于难。后来在路途中又得了疟疾,无处求医觅药,就住在延平河神庙里。梦见药神赐给他了三个药丸,吃下后病就好了。

彭城刘山甫说,他的亲戚李敬彝当郎中,家住东都毓财坊,那里的非常灵。他家的仆人叫张行周,每次求土地神都有应验。有一次发大水前,土地神事先托梦告诉了张行周,并向他要食物。洪水到来的那天,土地神领着同类堵住了水头,洪水就没有冲毁李家的宅院。

神迹,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超自然力量。“自然”是指人境界的能力,那么超自然换个角度讲不就是神在做事吗?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可以确认神是存在的。神做事的标准大概就是人的德行为先吧。

福建崔从事,忘其名,正直检身,幕府所重。奉使湖湘,复命,在道遇贼。同行皆死,唯崔仓惶中,忽有人引路获免。中途复患疟疾,求药无所。途次延平津庙,梦为药神赐药三丸,服之,惊觉顿愈。彭城刘山甫自云,外族李敬彝为郎中,宅在东都毓财坊,土地最灵。家人张行周,事之有应。未大水前,预梦告张,求饮食。至其日,率其类遏水头,并不冲圮李宅。(摘录自《北梦琐言》)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8年8月31日星期五

12岁女孩拦车劝谏 让国君转念

文/杜若

的庄侄跪在旗下,向楚王进谏。

一个12岁的,看似少不更事的年纪,却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上演了一段传奇故事,令后世称赞。她就是庄侄。

楚顷襄王熊横即位后,喜欢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台榭。宫殿建成后,楚顷襄王不按时出人宫室,而且直至四十岁时,还未立太子。楚王还误信奸臣,劝谏的管道因此被阻闭,忠臣屈原被驱逐。楚国虽与齐、秦两国并列强国之列,但因楚王不察,国势逐渐衰微。

这时,秦国想趁机侵袭楚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使用离间计,收买楚王的左右近臣游说楚王:“大王可南游唐地,五百里内都有好玩的事等待着大王。”楚顷襄王信以为真,准备动身南游。

楚王将要巡游的消息迅速传开。有一个县邑的女儿名叫庄侄,时年12岁。她听说此事后,对母亲说:“眼下秦国派使者来我国,以重金贿赂大王的左右近臣,引诱我王南游五百里之外。如果大王一旦离开,国都城内的奸臣,必会依附敌国,引发叛乱。到时候,恐怕大王有国,也返不回来了。母亲,我想去劝谏大王。”庄侄对国事了如指掌,她知道强秦派人离间楚臣,以花言巧语引诱楚王出游,而不知身处险境的楚王一旦前去,就不再是楚王的国家了。

母亲呵斥道:“你一个小孩子,怎么知道如何进谏?”是啊,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地位和权势,敢和国君分庭抗礼,劝谏大王回心转意呢?

母亲不让庄侄前去,庄侄就趁母亲不注意时,偷偷溜了出去,守在南郊的路边,耐心等待楚王的车队到来。为了引起楚王的注意,她还做了一面大旗。

当国君的车队驶近时,庄侄立刻竖起大旗。楚王看到后,命人前去询问究竟。使者如实回报:“有一个女童,跪在旗下,说要向大王进谏。”楚王感到有些惊奇,便想听听她说些什么。

庄侄走近国君,向其行礼。楚王问她是谁,有什么事要劝谏。庄侄说:“我叫庄侄,是县邑的女儿。我想进谏大王,但恐怕被阻隔在宫廷之外,见不到大王。所以趁著大王出游的机会,得以一见。”

楚王问:“你有什么话要警戒寡人?”

庄侄回答到:“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宫墙将要倒塌,大王却看不见。”一时间,楚王不明白庄侄所言之意。

庄侄解释道:“大鱼失水,意思是大王离开国都五百里,只会享受眼下之乐,却不思考随之而来的祸患(言外之意:楚王要失去国家了)。”

“有龙无尾,是说大王您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册立太子(是说国君一旦不幸驾崩,王子们可能会因争夺王位,而导致国家大乱)。国中没有贤臣辅佐,必然会陷入危亡。”

“宫墙将要倒塌,大王却看不见。意思是祸乱已成,就在眼前,大王还是没看见,自然来不及修补!”

庄侄向楚王提出他眼下面临的“五患”。楚王问她具体指哪些事?

庄侄说:“大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扩建城郭,却不体恤百姓疾苦,这是一患。宫殿装饰奢华,服饰也很华美,可百姓却没衣服穿,这是二患。大王奢侈无度,国库空虚,这是三患。百姓忍饥挨饿,大王的马儿却有足够的粮米可吃,这是四患。大王身边任用的都是奸臣,忠臣贤良却被排挤在外,不能为国所重用,这是五患。国中有这五患,大王的天下还不危在旦夕吗?”

楚王听罢,同意庄侄所言,就命后边的车载她返家,并命车队折返国都。

果然不出庄侄所料,早有人关闭了国都的城门,将楚王拒于城门之外,城内的奸臣也已发动叛乱。楚王随即调兵攻入城内,才打败叛军。

从此,楚王节俭爱民,励精图治,楚国又开始走向强盛。后来,聪慧通达的庄侄成为楚王的夫人。

(事据《列女传.楚处庄侄》卷六)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八)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字词义解释】

(1)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个朝代名。其开国君主刘裕(宋武帝),小字寄奴,是汉高祖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对东晋有功,被进爵为宋王。后迫晋恭帝禅让帝位给他,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与后来的宋朝(赵宋)区别)。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被萧道成所逼,将帝位禅让给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朝齐所取代。刘宋共历经五十九年。
(2)齐: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个朝代名。萧道成篡宋自立,国号齐,即齐高帝,齐共历经二十四年。
(3)继:接续、接连。
(4)梁: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个朝代名。齐朝东昏侯暴虐无道,于是刺史萧衍起兵灭齐,萧衍即位为。后因侯景叛变靠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但梁也被陈霸先所篡,梁亡,共五十六年。
(5)陈:南朝的朝代名,陈霸先为开国之君,因侯景之乱国土残破而且物资也缺乏,到了后主时被隋灭亡了,共计三十三年。
(6)承:继续、继承。
(7)南朝:宋、齐、梁、陈四朝。
(8)都:建国都。
(9)金陵:地名。即今南京市。
(10)北: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灭北周为止,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史称为“北朝”。
(11)元魏:即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珪为北魏开国皇帝,史称太祖道武帝。因魏孝文帝改姓元,故称元魏。
(12)分东西:魏分为东魏和西魏。至后期,北魏的实权,被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所掌握。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杀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从此,北魏分裂成两个朝廷。历史上把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
(13)宇文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西魏后来被宇文觉所篡,建立了北周。因皇室姓宇文,又称宇文周。后被隋所灭,历经二十五年。
(14)高齐: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东魏被文宣帝高洋所取代,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又称高齐。后被北周所灭,历经二十八年。

【译文参考】

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其中南朝共经历了刘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四个朝代,都将国都建在金陵。

自北朝的元魏开始,至孝武帝时,元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宇文觉篡西魏,建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课文讲解】

历史从末年的三国走入晋朝,又从晋朝,进入南北朝时期,由420年刘裕篡夺东晋建立南朝的宋开始,至589年隋朝灭南朝的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

我们说,历史从汉末的三国分权的220年开始,一直走到南北朝,长达360年。如果包括汉朝末年的动荡,几乎相当于四百年,与大统一的正统王朝汉朝或者唐的历史不相上下。是政权长期分裂或者交替统治的时代。

这样的长期动荡与分裂,意味着什么呢?既然中原自古称作神州,三国的诸葛亮写下预言马前课》,预言了包括自己所治理的蜀汉政权的灭亡以及以后各朝的兴亡。足见历史的走向是天意的安排。目的是在各朝各代留下相应的做人的思想行为与,所以必然是神传的文化。

上一课讲到三国的历史演的是“义”的文化内涵。当然刘备的仁德与礼贤下士的古代君主的风范依旧不断。等于是对儒家文化的一个总结。之后就要开始奠定佛家的文化了。

回顾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和动荡,却因此出现了总结上古文化的以儒家和道家为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建立了儒家在人世中作为指导做人思想的正统地位,道家则作为修行和奉天意帮助改朝换代的力量和智慧而若隐若现地存在。因此当历史走入又一个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时代,必然有它的意义。

既然三国时代,为的是演绎一个义字,是为总结儒家文化,留下仁义的思想。那么也注定,另一个思想,佛家的思想要开始全面输入中国,以便为下一个大统一的唐朝,奠定三教大繁荣,文化走入顶峰的时代奠定基础。

因此就注定晋朝只是短暂的统一,形成讲究文学诗歌书画园林等艺术的独立理论、审美观,继续为唐朝文化艺术奠定基础后,又分裂成南北朝。这段南北朝时代,政权频繁更替,目的是为了少数民族不断与中原汉族融合,完成民族文化大融合,目的就是让佛的文化从西域大量传入中原,广兴佛教,为在中原留下佛法修炼的思想文化奠定基础。

所以看这个时期的历史,大量的皇帝都信奉佛教,佛寺被大批兴建。我们看富裕的南朝,南朝各代寺院,僧尼之类极多。据载,宋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人;齐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陈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不少王臣达官及文人学士,乃至民间也笃信佛法,于是佛寺遍布江东,而以梁武帝所造最多,也最奢丽。

这个动荡的历史过后,最终佛法进入中原,为唐朝佛法的全面兴盛打下基础。一切看似无序,实则是一场为留下神传文化的历史大戏的既定安排。

但即使在这样的时代,历史依旧证实,仁君兴国,昏君亡国。由于不是讲述的重点,就不在此讲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研读。

【故事天地】

梁武帝的故事

梁武帝是南朝梁代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极为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统治的三、四十年间,被史家誉为魏晋南朝两百余年来未有之盛世,在政治与文化等方面,也获得很辉煌的成就。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以下是关于梁武帝的一则小故事。

梁武帝听别人讲起有一位叫作磕头师的禅师修禅十分精进,并且很有神通,因而心生敬意,想见见他,就派人去找。有一天,梁武帝正在与别人一块下象棋。忽然有使者来报告:“陛下要找的法师,他来了。”当时梁武帝正专心下棋,想杀掉对方一颗棋子,便大声说道:“杀掉!”使者就赶快出去,把这位法师斩了。

等这盘棋下完了,梁武帝才想起来,说:“请法师进来。”使者回答说:“刚才陛下命令杀掉,臣已经奉命把他杀了。”梁武帝非常难过,便问:“法师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使者说:“法师讲:贫僧无罪。只是我在很久以前有一世是个农夫,在用铁锹挖地时,误杀了一条蚯蚓。皇上当时正是那条蚯蚓。所以现在我遭到了这个报应。”梁武帝听后,流下了眼泪,悔恨不已。

这个故事,为的是告诉后人,佛法讲的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人不可随意残害生命,是天理所在,无论何人,何种身份,都要承担自己为恶或者行善的结果。善因善报,恶因恶报,起到劝善的作用。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神仙故事:养子被称神童 原是冥官转世

文:一缘 来源:

坊间一直有冥官做事的传说,例如最常见的就有魏征在民间为宰相,冥间也做官的传说。至于为什么会在阳间设立冥官,两头跑,就是一个谜了。

西蜀大理少卿李泳,有一次看见一个婴儿,用芭蕉叶子包着。李泳看这孩子长得貌相不凡,就抱回家去,当成自己的儿子哺养。六七岁时这孩子就能写字,养父母十分疼爱他,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到了十二岁,不论是什么没见过的经书史籍,这孩子看时都象是读熟过的一样,人们都称这孩子是神童。

一次儿子在一个屋里独自,李泳和偷偷在窗外看。只见有一个人拿着公文卷宗,还有两个童子接过卷宗呈递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就挥笔在公文上写上几行字,然后交给童子拿走。李泳和妻子非常奇怪。第二天,儿子来请安侍立一旁,李泳就委婉地问儿子:“昨夜我偷偷看见了你的事情。你莫非是在处理阴曹地府的公事吗?”儿子说:“是。” 李泳再问,儿子就不回答了。李泳说:“阴府和人间是不同的,我不便追问什么,希望你多多珍重好自为之吧。”儿子不语。

又过了六年,一天儿子忽然说:“我只该给你们做十八年儿子,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明天申时,我就要回冥府去了。”说完就哭了半天,李泳和妻子也哭了一场。李泳问儿子:“我官能做到多大?”儿子说:“你只能做到现在的大理少卿,不会再升了。”果然第二天申时,儿子就死了。没过多久,李泳就因为牵涉到一件公案而被罢了官。(摘录自《野人闲话》有删减)

我们不相信的事情,未必是不存在的。这种冥官在各地都有,很多是那种非常不显眼的人。人们做了坏事,就会遭到的,因为神灵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富贵本是由天定

文:小东

来源:

人的一生从出生前就定好了,富贵都是所积的福分换来的。在生活中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人,有人做什么生意都赚钱,而有些人做什么都不顺。

秀才赵瑜会考几次都没考中。由于十分穷困。几乎活不下去了。就去游览太山,向岳庙中的神求死。刚走出庙门,忽然有一个小官员在身后喊他说,“阴间的判官召你去一趟。”赵瑜就跟着走。

来到一个大厅上,听见门帘子后面有人说,“人们都十分看重,你怎么偏要求死呢?”赵瑜说:“我参加会考,几次都考不中。连回家种田的钱都没有,又贫病交加。实在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求死。”过了半天,只听见帘子里传来翻查簿子的声音,然后帘里的人又说:“已经给你查过了,你这一辈子既不能中榜也不能作官,这是你命中注定的。但是我打算帮你一把,送给你一个药方。这个药方可以使你有吃有穿,但你不能靠药方广置家产,否则,你就还得受穷。”赵瑜拜谢后走出来,刚到门外,见空中飘下来一个大桐树叶子,捡起来一看,叶子上写着一副“巴豆丸”的药方,和人间的药方很类似。

于是赵瑜就在街上摆摊卖药。吃了他药的人,病大都能治好,他也得了不少钱。道士李德阳,曾亲眼看见过赵瑜的那片桐叶。虽然已经十多年了,桐叶还象新的一样。

(摘录自《稽神录》有删减)

其实自杀也是有罪的。因为人的一生也是神安排的,自杀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打破了神的安排。人生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只要懂得不强求就是感到幸福的。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

关于古代报应故事的随想

文: 笑看

看了很多关于人有了淫邪的念头,做了淫邪之事而遭的故事。很多人本来有很好的前途,但因为有了淫邪的念头,就失去了功名。有的人做了淫邪之事,不但功名失掉,此后一生都潦倒不堪,甚为惋惜。

相传明朝时福建省有位书生花秀圃,擅长书画,乡里亲友见他时就有才学,都预估他将来必成大器,他自己也自命不凡。可惜,他聪明没有用在正途,却做色情诗画,自己认为这些不过是娱乐而已,还让友人观看,却不知道会引动人的邪念,将人引向歧途。一次,他的姨表妹来他家探亲,在浏览了他的书画之后,胡思乱想,两人遂有不轨行为。过些时日,他的表妹觉得身体状况异常,恐已有了身孕,又怕事情被长辈们知道,将无地自容,竟然自缢而亡。

大约一个月后,花秀圃得病,忽冷忽热,昏睡了两天,在昏睡时不时地叫:“别打了!”醒来后告诉家人:“表妹是因我而死的,我梦见城隍老爷骂我:‘作贱有用之笔墨,害死无知之妇女,实在可耻!应该削除禄籍、功名俱废!先打八十大板再治罪。’之后就将我的名字纳入饿册。”再看花秀圃两股俱肿,全身上下都生了疮,医治了很久,还常复发。

后来花秀圃参加各种考试,不是因为错字、或文不对题,就是因为墨汁脏污了考卷而被淘汰;还有一次在试场整日苦思,仍然交白卷,但是出了考场又能振笔而论;每次考试总是令他捶胸顿足,不能如愿,科举一直无缘得中。随后,花秀圃潦倒穷困,饥饿而死,果真是入了饿册。

这些故事有的是当事人讲出,有的是借他人之口传开,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神的报应如影随形,十分灵验。虽然可悲可叹,但是漫想起来,古代之人真的是十分幸运,让我等十分之羡慕啊!神,好像一位严厉的家长,时时刻刻在看管着人的道德,为善神知,为恶神亦知。善报有时,恶报也有时。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善恶报应的规律,岂不是生活的一天比一天好!做好事有好报,如果人一生都在做好事,甚至来生也做好事,永远永远地做好事,岂不是要永远永远地受好报,永远永远地都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了吗?现在人都想过好日子,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如果善报无穷,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啊!这样看来,神给人的报应完全是为了人好,是为了让人有一个美好快乐幸福的未来

所以在古代,就有很多神给人展现善报恶报的奇迹,让人明白行善的好处,行恶的悲惨,从而不做坏事做好事。因行善而改变坏运气的故事,更让人对善恶报应,因果循环坚信,从而积极行善。相传清代时,有一次杭州发生火灾,连烧了数十家,许多官员都出动前往救火。大家看到:火中有一位金甲神,手里拿红旗,左右指挥,围绕着一座住宅,火烧到那一家,便又回头。等到火熄灭后,在瓦砾中,看见那一栋房宅孑然独存,这是北新关吏顾某的家。当时顾某奉命到江南出差尚未回来,屋里只剩下妇人和几个小孩子。大家感到非常惊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因。

顾某出差到江南后,把船停放在苏州的河边,看见一位少妇沿着河边,边走边哭。顾某问她原因,她说:“我丈夫欠五十两银子,被关在监狱,我不忍心看见丈夫先死,所以想投河自尽。”顾某便从行囊中拿出五十两银子给了她,少妇拜谢后离去。顾某坐船回程时,又经过该地,上岸到饮食店,刚好所救的少妇家,就在对面,那位少妇看见顾某,立刻告诉丈夫,他们夫妇便请顾某到家里,准备饭菜款待他,并且留他住宿。丈夫告诉少妇:“救命之恩,我们家贫无以为报,你陪他过夜来酬谢好了。”到了半夜,少妇来到顾某的寝室,顾某断然拒绝了她,并且回到自己船中过夜。

顾某返家后,慰问他的人接踵而至,大家询问他有什么福德,受到天神保护,竟然使家宅免于火难。顾某也说不出原因,大家一直追问,于是他想起前面那件事,人们屈指计算,跟起火的时间恰好吻合。

顾某救了夫妻俩人的命,又拒绝了邪淫,守住妇人名节,品节仁慈崇高,感天动地,因此上天也解救了他一家火灾之难,并且众人得见,彰显善报。

这就是人们说的现世报应:行恶,神很快就会降下惩罚;行善,神很快就会施予奖赏。

如果善恶报应总是这么灵验、及时,我想很多人就不会愿意去做坏事了吧!可是如果人不相信神的点化,把善报或恶报当作是偶然的现象,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会使善恶报应显现的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在现代社会里,善恶报应的观念因为的否定,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比如当前很多被惩罚的,很多都是一边做坏事,一边升官。长此以往,还以为做坏事,行贿,就可以升官发财,奉之为圭臬,道德反而变得不重要了。直到最后,恶事积累到极限时,就会是报应显现,而这时人也没有改过的机会了。在中共迫害法轮功期间,很多修佛之人的警察不但没遭现世报应,反而升官发财。让人产生迷惑,误解。其实这就跟那些贪官一样,恶报虽未及时显现,时间长了,罪恶积累多了就会逐渐产生效果。近年来,在明慧网上收录的报应例子很多。据统计,如今打掉的“老虎”、“苍蝇”,90%以上都是曾经或正在参与迫害法轮功学员的。而善报的例子也不少,有的念法轮大法好而脱险,有的善待而生意兴隆,有的因为心存正念,而发生重大人生变化,很多很多。

中共不信神,否定神,当然就会否定神给人的善恶报应,所以这些被报应的贪官和警察很多都是以腐败名义被惩罚,绝口不提他们曾经的罪恶。从中共贪官和警察的恶报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大的迷局,在中共统治下,给了人很多虚假的福份,符合中共的意愿,加入中共,拥护中共,甚至为中共卖命,中共就给人升官,发财,为中共做的坏事越多,官升的越大,替中共做的坏事越坏,财发的越多。可是当中共发现自己行恶太大,难以维系统治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人当替罪羊祭出以平民愤,化解危机。这时中共所给的福份就会瞬间被剥夺,甚至失去。中共发动文革十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结束后,为摆脱罪恶,秘密杀死730多个警察封口,又把各种罪责分担到不同的中共党徒身上,而中共却独善其身,依然伟大、光荣、正确。如今,贪官遍地,民不聊生,中共又故技重施,“打老虎”,“拍苍蝇”,以平息民愤。从查抄出来的赃物看,他们在中共的庇护下赚的盆满钵满,富甲一方,可是当中共要他们替罪时,瞬间就成了万夫所指的阶下之囚。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

也许有人会怀疑神为何不报应害佛、害众生的中共?中共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曾经发毒誓,要追随中共的人都是中共的一部分,如果报应中共,这些人也要一起遭恶报。神是慈悲的,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报应人,而是要人改过,不再犯错。所以才会有“三退”之事,退出中共的党、团、队,避免随中共一同遭恶报。

如果在古代,人们不会去相信中共。即使被中共统治,也不会随同中共作恶,中共早已亡了。正是因为中共裹挟了世人,才让神没有及时报应中共。尽快退出中共,中共才能尽早的遭恶报,中国人的苦难才会尽早结束!

来源:明慧网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七)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光武兴,为,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字词义解释】

(1)光武:帝号。指光武帝刘秀。
(2)兴:复兴。
(3)为:建立。
(4)东汉:朝代名。自光武帝至献帝以洛阳为都,因洛阳在西汉首都长安的东边,历史上称这段汉朝时期为东汉。
(5)终:结束、灭亡。
(6)于:至。
(7)献:帝号。指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刘协(汉献帝)。
(8)魏:朝代名,三国之一。曹丕篡夺汉献帝帝位,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
(9)蜀:朝代名,三国之一。刘备继承汉统称帝于蜀,史称为蜀汉。
(10)吴:朝代名,三国之一。三国时期孙权所建。
(11)争:争夺。
(12)鼎:九鼎,是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政权的传国宝器。
(13)号:号称。
(14)三国:汉末,魏、蜀、吴分立的时期,史称为“三国”。
(15)迄:结束于、终止于。
(16)两晋:史学上对中国西晋和东晋的合称。

【译文参考】

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建立东汉。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汉朝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互相争夺汉朝天下,三分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兴起,三国被灭,才结束纷乱的局面。而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笔谈】

这一课,从东汉的兴起,讲到汉末三国三分天下后,终结于晋朝。核心是三国时代。不过,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汉朝为何中断于王莽的篡权,又重新崛起,导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段历史。

记得《三国演绎》在结尾如此总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历史是上天安排好的一场场大戏。史学家把光武帝的崛起叫做“光武中兴”,实际,这段历史的前后,西汉的衰败与东汉的崛起,就是为了再度告诫人们,这一段戏剧般的历史,演出了永久不变的兴衰定律。

西汉末年,君主昏庸,沉迷享乐,官吏腐败,政治黑暗,民怨沸腾。让王莽有机可乘。而光武帝,正好吸取教训,以著称于世,选贤任能,以人为贵,谦和中平,虚心纳谏,以德报怨善待敌军和有私仇的更始帝王族家眷。因珍惜人命、尊儒学尚仁德,从而赢得民心和东汉的复兴。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分治天下,又上演了一段表面看似大展诸葛亮兵法神奇智慧与各国斗智斗勇的时代。其实不然。

历史上有一著名预言,叫《马前课》,准确地描述了从三国以后一直到今天的历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诸葛亮。为什么他有这种智慧?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许多人乐天知命,宠辱不惊。他们深深知道历史自有它的安排和发展规律。其实,懂修炼的人都知道这种智慧其实远远超出了人的层次,达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的境界。这意味着,诸葛亮深知历史安排,他辅助刘备,是遵天意而行。后人不解他的选择,是因为不能从宏观的天意安排,从古人的历史观看问题

《三国演义》一书,给出了安排这段历史目的最清晰的答案。三国分权,核心在于突出刘备如何以弱胜强,凸显他仁德与道义的巨大力量,所以,作者以其独到的历史解读,来构思这部历史巨著,将这段历史的主旨,定位为为人类演出义的内涵,所以叫做三国演义。仁义之道,能使天下归付,人才汇聚,也同时更加能展现出诸葛亮以弱胜强的神奇军事才能。那么,诸葛亮为何助刘备打天下呢?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讲:我本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保全,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嫌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屈尊,一连三次到草庐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成语“三顾茅庐”就从这里演变而出)

也就是说他深知历史的安排,是为了让刘备领着注定的奇才,留下一段辉煌奇迹,让后人铭记重视仁德道义的教诲。于是顺应天意,跟随仁义之主,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辅佐仁君,感念知遇之恩,忠心侍奉,开创奇迹,同时展现神传文化的兵法智慧。

不错,刘备,虽拥有汉室皇家正统血脉,以仁德著称,但无财无势,连立足之处都没有,却让他演绎出独独以仁德而获得天下的精彩大戏,让他获得最好的名将与军师,造就出空手建立一方政权的奇迹。

【故事天地】

三大以弱胜强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战役,结果都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深具戏剧性,其奥妙之处耐人寻味。

历史有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带有戏剧性,而且匪夷所思。我们先看官渡之战,袁绍70万人马对战曹操7万人马,而且曹操粮草不济,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这时,曹操用计烧了鸟巢的粮草,击败了袁绍。之后曹操势不可挡,欲一统天下。

再看赤壁之战,曹操拥雄兵83万,而孙刘联军只有几万人马,眼看曹操即将一统天下,但一场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险些命丧华容。而猇亭之战,刘备统兵70余万,而孙权只有几万人马,就在东吴将玉石俱焚之际,陆逊火烧连营700里,致使刘备败回白帝城。每一次都是在千钧一发、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生一件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并让历史在那里转折。

这是因为天意如此,非要达到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让一个国家不到神安排的时间就覆灭,同时也在教导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国》结尾的最后四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四句诗应该说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表面上斗智斗勇,那只是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现给人看的,其实是神安排下来的一种平衡,达到三国之间的军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留下这段演绎出义的文化后,三国均退出舞台,历史交移至两晋时代。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信邪教变蛇,信佛获吉祥(数文)

文:陆真 来源:正见网

一、木柱子救回落水儿

康仲戚,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前往海东,数年不归。他母亲只有他这一个儿子,日久很是思念。有个僧人来求食,他母亲把对儿子的思念讲给僧人。僧人道:“你只要持念《》,儿子很快就会回来的。他母亲不识字,僧人便让她请人写一份经,把屋柱凿个洞,藏经其中,外面涂上漆,每日早晚敬心礼拜。

有一天晚上,雷霆大震,把这根屋柱子,连根拔去。又过了一个多月,康仲戚果然回来了。他用锦囊,包裹着一根巨大的木柱到家,进门跪拜母亲。母亲问起:“你包裹的是什么?”

儿子康仲戚道:“我在海上遇到大风,船破落水,忽然一声巨雷,这根木柱子,落到海面上。我就抱着它,浮到岸边。我的是它给的,哪敢不礼敬它呢!”

母亲惊道:“它一定是我藏经的屋柱!”便破开柱子,取出经卷。从此母子经常一起,诵念佛家经卷。

(出自《记》)

二、信邪教变蛇,获吉祥  

吴可久,浙江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居于长安。他信奉摩X教,王氏,也跟着他信奉。过了一年多,王氏突然暴死。又过了三年,吴可久梦见妻子回来,对他说:“我因为信奉(摩X教),现已转世为蛇,在皇子陂那座宝塔下面。明早我应该死了,望你为我延请僧侣,到那里为我诚读《金刚经》,以图救我免除别的苦难。”

吴可久在梦中,表示不信妻子的话,并斥责妻子。妻子大怒,朝他的脸,吐了一口唾沫。吴可久惊醒了。觉得脸十分肿疼,简直疼得难以忍受。王氏又托梦给丈夫的哥哥,说:“到园中拔取龙舌草,捣烂后,为他敷上,立刻就会痊愈的。”哥哥醒来,便去拔草,捣烂后,交给弟弟敷到脸上,很快就痊愈了。

第二天天明,兄弟俩同去请僧侣,诵念《金刚经》。俄而有一条大蛇从塔中爬出,抬着脑袋把众人看了一遍。僧侣把经卷诵毕,蛇就死了。

吴可久和弟弟,于是皈依佛门,经常持念《金刚经》。全家人都安康吉瑞。

(出自《报应记》)

三、们发誓念佛经

开行立,陕州人,不识字,唐穆宗长庆初年,他常持《金刚经》一卷随身,所到之处,焚香礼拜。有一次,他驮货物到同州,遇到十余名强盗行劫。开行立扔掉货物就逃了。那货物不过五六十斤,但强盗多人,竟抬不动。他们惊异地互相看看,就去追开行立,问他是怎么回事?开行立讲:“那里面放有《金刚经》,恐怕是它的神力吧。”强盗们打开口袋,里面果然有一卷经。他们反而送给开行立百余贯钱,请他离开。

强盗们还发誓:“我们再也不做强盗,我们也要终身持诵《金刚经》。”

四、僧法正念经,延寿三十年

唐朝江陵的开元寺般若院,有个法正,每日诵《金刚经》三七二十一遍。长庆初年,他得病死了,魂灵来至冥府,见到一位王者模样的人,问他生平做何功德?法正和尚道:“常念《金刚经》。”

冥王便揖请他上殿,登绣座,念经七遍。殿上侍卫,全都合掌恭听,台阶下审讯囚犯的,也屏息而听。念毕,冥王派一名冥吏,把他送还,并下阶相送,道:“长老还可以在人间三十年,请不要停止诵经呀。”

法正随冥吏,行了数十里,来至一个大坑前。冥吏趁他走到坑边张望,从身后一推,他便觉得由空中坠落下来。法正复活时,死了已经七日,只有脸还未变冷。

荆州的和尚常靖,亲眼见到这件事。

(出自《酉阳杂俎》)

五、不吃念经人    

石首县有个小沙弥,名叫道荫,一直持念《金刚经》。唐穆宗长庆初年,他有事外出,夜晚归来时,在途中忽然遇到一只老虎。老虎又吼又跳地奔来,沙弥自知难逃,就闭目趺坐,默黙念起《金刚经》,心里指望这能保佑自己。

那虎果然就伏在草中不动了。及至天亮,村中有人来来往往,老虎就走掉了。再看老虎蹲伏的地方,馋涎已经流了一地。

(出自《酉阳杂俎》)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大智慧者无妒忌之心

文:张元之 来源:

无论人在哪一个社会阶层,都会与人产生矛盾,从而生出妒忌之心。其实妒忌心却与人无益于己有害,不是什么值得追求的。但凡有智慧者,都是没有妒忌之心的。

卫灵公让民众在天冷时挖池,宛春劝谏说:“天冷时兴办工程,恐怕损害百姓。”曼公说:“天冷吗?”宛春说;“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冷。如今百姓衣服破旧不得缝补,鞋子坏了不得编织,您是不冷了,百姓可冷呢!”灵公说:“你说得好。”就下令停止工程。侍从们劝谏说:“您下令挖池,不知道天冷,宛春却知道。因为宛春知道就下令停止工程,好处将归于宛春,而怨恨将归于您。”灵公说;“不是这样。宛春只是鲁国的一个平民,我举用了他,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了解。现在要让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灵公这样议论宛春,可算是懂得为君之道了。

能够听从下属的劝谏是不容易的,因为牵涉到要放弃自己的眼前利益,能够不与之争功更是不容易的。不争功也就没有妒忌之心了。很多时候我们会问:“卫灵公到底求什么呢?”说出来大家会恍然大悟,他真正求得其实就是,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国家当然是他的了。既然如此,其他的就成了次要的了。

上很多的修道之人,他们放弃利益和人间的名,不与人产生矛盾,当然也就没有妒忌之心。历史上我们认为的名人,其实未必是真正的好人,结局有时甚至会下地狱,而我们所认为的坏人,或许成仙得道了。因为真正的修道之人,是不执着于人间的一切的。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到底求什么”他们真正要的是大自在,也就是得道。其它的在他们眼里,同样不重要了。

妒忌之心都是与人的利益和享受有关的,也就是名利。一旦我们有了,有了更加远大的目标,妒忌之心也就自然没有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8年8月29日星期三

古代县令绝后的故事

文:铭刻 来源:

清代学者汪道鼎著的《坐花志果》记录了一个当的曹家绝后的故事,读来令人深思。

徽州曹之英,在四川的一个县当县令。他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一起侄儿谋杀亲叔父的案子。侄儿是一家豪富,到处走门路行贿赂。用八百两银子买通曹县令,于是县令吩咐手下幕僚,把记录供词等文卷,全部改写。正在删改供词时,听到窗外有吁吁的鬼叫声,这位文书也受了贿赂,并未在意。这个谋害叔父的侄儿竟然逍遥法外。

后过了几年,幕僚先死,死时见一鬼魂浑身血迹,说:“ 你与曹某得了贿赂,而使恶侄漏网。为了给他开脱,反而给我多方罗织罪名,使我抱屈难伸。今天得到天帝恩许,找你讨命!”就举手自扼其颈,闷绝而死。曹也相继而亡,死后家业凋蔽,只有一个儿子,刚刚入学,得暴病而卒。曹门也就绝了后。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从和氏璧的启示,道以和为贵之精神

文:观心

来源:

中国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每一个道理都有具体的人与事来演绎以展示道理的深刻和具体内涵。有一些道理就比较特殊,因为道理内涵的宏大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交往层面,就需要一个特殊的阶段中的连续几个故事象连续剧一样演绎,展现的“和”字的内涵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在连续的军事打击赵国大获全胜以后,想借武力的强大乘胜把和氏璧骗过来。赵王害怕左右为难的时候,宦官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抱壁出使秦国,演绎了完壁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讲的是弱国如何赤诚以待、有礼有节斡旋强者之间而求和的故事。只不过卞和弱的是个人的社会地位,赵国的弱是国家实力。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会见。赵王在蔺相如的劝说下赴会,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目地,还是不负秦王以完礼节而求和平!蔺相如在渑池逼秦王击缶,以性命相搏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取得赵国与秦国对等的礼遇,又据理力争使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智取赵国十五城的计策落空。渑池会,突出君臣以性命相托以精诫而致和的实质!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渑池会后,蔺相如出色的外交能力和胆识,被赵王封为上卿。然后,蔺相如善意理解而善化了廉颇的妒忌心,演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将相和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用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玉玺,国和万事兴!希望将楚王与卞和、赵王与蔺相如及廉颇演绎的君民、君臣及文武“和”的精神作为传国之宝而延续国运。虽然传国玉玺在东汉末年不知所终,但是直到清朝仍将朝廷议政主殿令名为太和宫!

文化,文以载道而化人精神!中华民族一直将与人为善、以精诚而致和的、精诚团结作为人与人、国与国交往及齐家、平天下的基本文化传统精神而发扬光大。

讲以史为鉴、通古而知今。现如今中华大地物欲横流而沦丧至普遍以害命而谋财!工业污染使食品无不带毒,更以毒奶粉、假疫苗而谋民财,凡此种种层出不穷。这些不可思议的邪恶不正是以谎言与血腥而大张其道的斗争哲学,文革根除求真向善、正心诚意致精诚而和的传统文化所成就的必然结果吗?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六)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篡。

【字词义解释】

(1)嬴秦:嬴,姓氏。秦,战国时代秦国灭六国后,秦王政于西元前221年建立秦帝国,自称“始皇帝”,的名字姓嬴名政。嬴秦是指秦的封地祖先姓氏为嬴。
(2)氏:姓的意思。
(3)始:才、开始。
(4)兼并:这里指兼并战国时代的六国,统一天下。
(5)传:上代交给下代,这里指传位。
(6)二世: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始皇帝崩,宦官伪造遗诏杀长子扶苏,立次子胡亥为帝,称为二世。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
(7)楚汉争:楚汉相争,从秦末年到汉建立的四年期间,楚霸王与汉王各自称王,相互争夺天下。
(8)高祖:汉高祖,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
(9)兴:兴起。
(10)汉业:汉朝的基业(丰功伟业的基础)。
(11)至:到。
(12)孝平:汉孝平帝。
(13)王莽:孝元皇后的侄儿。孝平帝时,王莽以外戚专权,孺子婴继位后,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14)篡:篡位,以不当手段夺取君位。

【译文参考】

秦王嬴政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天下称帝,是为秦始皇。后来宦官赵高伪造遗诏,传位给次子胡亥,是为。后来出现了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各自称王,相互争夺天下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赢得胜利,建立了汉朝的基业。到孝平帝时,外戚王莽专权,孺子婴继位后,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读书笔谈】

这一课,讲了秦与西汉两朝的兴亡大事。目的必然还是为了以史为鉴。所以,后世必然要对这两个朝代的王朝开创者的功过和末代的亡国教训进行总结和评价。由于这是的启蒙,不会详尽讲述,只让孩子记住个历史纲要则可以了。

所以在这里,不可能展开详尽的历史。只做一个提示吧。比如秦始皇,对他争议很多,褒贬都有。我们今天只给出一些思考的提示。希望孩子能不脱离实际的时代背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秦始皇13 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至三十九岁完成统一大业,只用了短短十七年,就迅速结束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年的诸侯混战局面,遂又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利于统一之法令及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法制、统一国道,废除封建(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制度,建郡县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也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因秦朝的统一,废封建制度,而不再有诸侯国,也就结束了封建的时代。这是非常伟大的无法否定的功绩,该文化制度,郡县政体,直至今日,都被普遍采用和借鉴,没有大的改变。

很多人误解他为暴君,实为500年的征战留下的恩怨情仇造成的后果,不论是哪国强大起来,被交给这等统一各国的历史使命,相信都不会做的比秦始皇更好。如果他真的暴虐,试想在十几年征服六国、完成统一霸业的屡次征战中,为何从不见有关其坑卒、屠城的记载,实际上,灭六国之后,他从未有过把各国王族整个灭掉除根的行径。他在那样的混乱现实中,敢于保留多数王族后代,实为中国历史上很有胆识和的君王。后代历史,文人多将秦始皇横扫六国描述为“暴”,实在是一些六国后裔,不甘亡国之恨,不念秦始皇活命之恩,反冠“残暴”于秦始皇的缘故,倘若秦始皇真如此“残暴”,六国后裔恐怕早被赶尽杀绝。

这种气魄,远非一般帝王能比。他能迅速统一六国,必定才智过人,志向高远,是任人唯贤、无国界、不讲身份、用人不疑的明主。若非如此,人才不会从各国汇聚到秦;没有人才,不懂重用,心胸狭隘者,混乱了五百年的艰巨的统一大业根本不可能完成。

秦始皇用人之最大特点是放手,用人不疑,不干预,给手下将、相以极大自主权。他将二十万大军交于李信,将六十万大军交于王翦,将三十万大军交于蒙恬,不设置各种限制他们权力之障碍,也不干预他们指挥作战。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对那些功臣宿将,继续委以重任。重要人物比如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君臣极少猜忌。

关于“焚书坑儒”的真相:焚书,涉及到正邪同在、鱼龙混杂的诸子百家和各国书籍的去伪存真,为留下正统文化从而严加整理等方面的论述。坑儒,则是清除攻击新政、想要复辟六国政体的那些妖言惑众的腐儒、方士。

而秦代的灭亡,还关乎天意、神定历史走向等古人的历史观,因此对于秦始皇和秦朝的所有真相,无法展开详谈,有兴趣者,可亲自查阅大纪元“千古英雄人物”中关于秦始皇的那部分系列文章。

【故事天地】

鸿门宴

秦朝末年,刘邦统领的军队先攻破了秦国入了关,并且派兵把守函谷关。入关之后,刘邦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实力比较强的项羽,没想到刘邦阵营有一个叫曹无伤的竟然派人去跟项羽说,刘邦有意侵占关中称王。项羽一听震怒不已,决定用兵攻打刘邦,项羽的大将军范增更是藉机力劝,他认为要一举歼灭刘邦,因为范增曾经叫过高人看过刘邦阵营上空的云气,发现有天子之象,所以,力劝项羽要先下手为强。

项羽的叔叔项伯知道了这个消息,因为他跟刘邦阵营的张良有很好的私交,于是连夜赶到刘邦阵营将消息告诉张良,项伯原来的用意是要张良离开刘邦,但是张良坚持不走,还把这个紧急的消息禀报了刘邦。刘邦一听自知敌不过项羽,于是反过来请求项伯回去代为向项羽解释自己绝对无意称王,项伯说可以,我可以帮你当和事佬,但是,明天一早你要亲自到项羽所在的鸿门来请罪。

于是项伯连夜又赶回项羽军营向项羽说,刘邦是这么解释的,并且他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刘邦先攻入关中,您又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立了大功反而要去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不义的,不如趁机友好款待他吧!”项羽答应了。

隔天一早,刘邦果然率领了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亲自向项羽请罪,希望项羽不要听信小人的流言,而从项羽的口中刘邦也知道,原来是自己阵营曹无伤放的话。当天,项羽留下刘邦一同饮酒,在筵席上还有项伯、范增、张良,范增多次以玉佩向项羽示意要杀刘邦,但是项羽无动于衷。范增实在是按耐不住,于是自己招来一个叫项庄的,要他以舞剑为藉口杀了刘邦,项伯看穿了项庄的意图,自己拿起剑也舞了起来,掩护刘邦让项庄完全没有机会下手。

就在这危急的时候,张良出了帐篷招来刘邦的卫士樊哙,樊哙气势威猛冲进宴会中,义正辞严斥责项羽忘恩负义。就在情势稍微缓和之际,刘邦藉口上厕所,在樊哙的护送之下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现在我们常把不怀好意的邀宴形容为“鸿门宴”,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这个故事还道出了古人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认为刘邦是天意选定的天子,无论范曾如何想要除掉他,都会化险为夷,透露了天意不可违,朝代各负使命,自有命定走向的这样一种神安排历史的历史观。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白龙皮,李德裕的避暑神物

来源:

(公元787—850年)字“文饶”,是晚唐著名大臣,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李吉甫就曾当过宰相。李德裕本人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文宗时曾一度入朝为相;唐武宗即位后再次担任宰相,在他掌权时,积极执行唐武宗的灭佛政策。其权威、势力都很大,喜欢搜求奇珍异宝,所以不管是当朝的还是在野的,凡是给他送礼的,多半都是想尽办法搜求各种稀有宝物献给他。

他常常借着休假的日子,邀请同朝的宰辅及朝士们宴会聚餐。某次宴会,正是酷暑时节,烈日当头,大地宛如蒸笼般酷热难耐,一近中午,缙绅名士就只顾扇扇子了。这时候,人们都在思求一个凉爽的去处。宴会开始了,等人们被迎入小斋房,立时感到宽敞,四壁悬有古书名画,但是炎热之患未除。等到开樽痛饮,渐渐就不知闷也不知热了。喝上一会儿,只觉清风凛冽,一股凉意,如同進入深秋。酒肴很丰盛,直喝到日近黄昏才罢。

但是大家一出门,又觉的室外风如火,云如烟,酷热焦灼难当,都很奇怪。有好事的人就求亲信之人去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是因为用金盆装满水,再把一张白龙皮浸泡在里边,放到了座位上,所以室内才如此清凉。这都是龙皮的奇特功效啊。这张龙皮是新罗僧人从得到的,又献给李德裕的。

唐武宗下令灭佛后没几年就死了。信奉佛法的唐宣宗即位,第二天就将曾大力配合唐武宗灭佛的李德裕贬去南方,后又用各种理由将他一贬再贬。李德裕毕生积攒的宝物,包括这张白龙皮,都在被贬去南方,坐船过恶溪(今梅江河)时沉没了。他让善于潜水的昆仑奴入水去找,说是在鳄鱼穴中,竟拿不回来了。李德裕失去了宝物,悲伤的作诗道“风雨瘴昏蛮日月,烟波魂断恶溪时。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没过多久,李德裕就死在了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海南崖州。

李德裕的这张白龙皮浸在水中,竟然如同今天的空调一样可以降温,还可以让室内吹起凉风,又不消耗能源,真的神奇。看来这世上有太多科学难以解释的事情,科学只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种方法而已,并不等于真理。对科学的迷信反而会阻碍人类认识真理。只是可惜李德裕因为支持唐武宗逆天灭佛之举,而造下罪业,遭了恶报,失去官职,失去他毕生所搜集的宝贝,乃至生命。李德裕的教训告诉我们,灭佛之事万万不可为呀!当今传遍世界的法轮功,是以气功形式传出的佛家上乘修炼功法,是真正的佛法,利国利民,自然修炼人数越来越多。可是,当时的头目江XX却出于妒忌非要迫害,使众多在无知中跟随它的人造下了巨大的罪业,如不悔改未来必遭报应,在劫难逃!李德裕的下场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啊。学员之所以站出来告诉大家,就是要挽救众生,告诉世人不要对佛法犯罪,从而免遭大难。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到恶溪夜泊芦岛》 等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古苑寻芳: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文:慧勉

来源:正见网

任何一位管理者,都想获得一种行之有效、百行百成、万验万胜的妙招!这种妙招有没有呢?应该说:没有!但是也可以讲:有!它就是四字灵方:“以身作则!”

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意思是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孔子在这里,讲的就是管理之道。孔子认为:管理者,要懂得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如果管理者自己坐得端、行得正,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同时,百姓也会归于正道,社会风气自然清平。否则,如果管理者不严格要求自己,胡作非为,不走正道,就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同时,还会使社会风气也变得乌烟瘴气,一蹶不掁!

孔子非常重视“以身作则”的威德和力量,在中,多次提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比如—-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辛劳在老百姓之前(请记住:绝不是享乐在百姓之前!)。”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假如)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要想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并且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干活了。”

另外,关于“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他对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是这么看的:“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的:是目标之意)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意思是说,如果君主不能自己作出榜样,而希望管理好老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正 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如果君主自己不能修持高尚的品德,而要求老百姓去修持,就如同没有“靶子”却要求射中目标一样荒唐可笑。

上许多杰出的统治者,不仅说得好听,而且也做得好看!开创“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二帝,他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为文武百官、黎民百姓,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口头上反复强调要以农为本,号召臣民重农的同时,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下诏开籍田,他亲自下田耕作;景帝讲:“朕亲耕,后亲桑。”文帝曾想盖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便立刻取消了这个计划。据载,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自己身穿“戈绵”做成的袍子(“戈绵”是当时极为普通的衣料),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  (即穿短裙以节省布料)。他们的帷帐,连花纹都没有,十分朴素。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力求从简,不得劳民伤财——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特地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

“正人先正己”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家庭和学校。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必参商。”“父欲行劫,子必杀人。”在家庭里,家长的举止、言行,乃至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大人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孩子也会照着学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同理,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为人师表,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学生认真对待作业,教师要先认真地批改作业;要学生爱护集体,老师要先爱护学生。

总之,无论各行各业,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

“正人”与“正己”的关系,其核心是“正己”。历史上的君主,都可以在百姓面前,以身作则,为什么中国当今的一些管理者,反而做不到呢?

答案可在《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一书中找到。书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并非一种思潮、学说,或者在寻找出路时一个失败了的尝试。它是魔鬼,亦称共产邪灵,由恨和宇宙底层空间各种败坏物质构成,其终极目的是毁灭人类。

共产邪灵毁灭人类最阴邪的一招,就是破坏创世主为救度众生而造就的神传文化,或曰中华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8年8月27日星期一

大度胸襟的布袋和尚

文/皇甫容

,也称为长汀子布袋禅师。关于他的出身也颇为传奇。

据说,唐朝末年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来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长汀村的张重天看到这小儿小手小腿胖乎乎圆滚滚的,还不停地咧嘴憨笑,心下欢喜得不得了,就把他抱起来,这才发现他的垫子是一个青布袋。张重天把小儿抱回家中抚养,取名为“契此”。因为他在长汀村长大,故号“长汀子”。

契此长大后,到寺院剃度出家。他以禅杖系着一个布袋,孤身一人云游天下。他见物乞物,见食乞食,凡是乞来的东西全部装入布袋中,所以又称为“”。

据说,布袋和尚每次乞讨的时候,身边常有十八个童子跟着他,人们不知道童子来自何处,赶也赶不走。夏季炎热,布袋和尚在溪水中洗浴,这群童子就嬉戏他。当时一位擅于画画的陆生,就将布袋和尚画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

布袋和尚行走世间,广行教化,累的时候随处找个地方就可以睡觉休息。他有一首偈语:“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正是他云游天下,广结善缘的真实写照。

一名姓陈的居士问布袋和尚,怎么做才能不坠议论他人是非的漩涡。布袋和尚就为他唱了一首《忍辱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大意是:这世上是非爱恨真是太多了,但仔细想想又能如何?如果能放宽心胸就能忍下屈辱,若能放开心胸,就能把黑暗消磨。无论对于知己,还是冤家,能够彼此敦睦相处,心中不为爱恨所伤所恼,身心自然恬淡自在。

虽然布袋和尚特立独行,但是独具慧眼的人非常尊崇他。一天,有人请布袋和尚用斋后,又恳请他在家中留宿,以尽弟子恭敬之义。

次日清晨,布袋和尚就在这户人家的大门上写了一首偈语,他说到自己的身上有一尊佛,但是世人都不晓得。这尊佛不用雕琢,也不用泥塑,画不出来,也偷不走。他清净的神思皎洁得就像天上的日月。虽然是一个身体,但是可以分身为千百亿个。

后梁贞明二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圆寂之前,在岳林寺东廊下端坐在一座盘石上,说了一首偈语:“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偈语安然圆寂。

这时人们方才晓得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因此江浙一带的百姓就以他住世时的形象竞相请画工画像,以便时常焚香礼拜。(《宋高僧传》卷21)

布袋和尚曾对农夫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他用极其浅白的语言告诉世人,善于乐施的人,就能不断耕耘自己的幸福之田。当你低下头,忍住心中的气怨,却能在低头的瞬间,看到水中映出的那片广阔的天空,原来那高不可及的天正在自己的眼中啊!所以布袋和尚说“退后原来是向前”。

北宋元符元年,宋哲宗赐封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捐建阁,将弥勒像塑造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杭州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三百多尊石窟造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造像就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弥勒造像。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五)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字词义解释】

(1)周:周朝。
(2)辙东:周平王把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3)王纲:王朝统治的制度。纲:纲纪。
(4)坠:下落、衰弱。
(5)逞:任意放恣,在此指“滥用”。
(6)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
(7)尚:尊崇、崇尚。
(8)游说:指谋士周游列国,向诸侯分析政治形势和利害关系,并提出个人的主张,以求取诸侯的宠信和任用。
(9)始:开始。
(10)春秋:春秋时期。
(11)终:结束。
(12)战国:战国时代。
(13)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
(14)强:强盛。
(15)七雄:即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
(16)出:出现。

【译文参考】

周平王把国都东迁到洛阳以后,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便逐渐衰落,诸侯们滥用武力,常发动战事。而谋士周游列国,以口才到处说服、献策以求取功名的行径,在当时蔚为风尚。

东周由春秋时代开始,结束于战国时代。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个诸侯国称霸,而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雄。

上一课提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已经上演了国家兴亡的规律:一国之王,如果残暴荒淫,必然衰败灭亡。个人也是如此,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获得治国以及处世为人的正理。

而这里重点拿周朝为例子,阐明这个最大的人生教训。是因为周朝最长久,共八百年,并分为前后的西周和东周两大部分,形成强烈对比,非常生动形象地把治国兴衰的规律和教训,摆在大家的面前。提前为后世预演了一遍,留下借鉴。

西周时期,君臣有德,天下太平,而东周,就走向了衰败,根源就在君臣的胸怀和德行渐渐偏离了天下为公的正念,君王图享乐安逸,无心主事,臣子图功名利禄,皆为一己之私。为君者完全偏离了文王为首的先祖为天下百姓获得安宁而励精图治,求取贤才的志向,当然最后朝廷,也就会出现奸臣当道的后果,君臣之间,相辅相成。

东周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是从统一走向分裂的过程,而战国,是分裂后进行从新兼并,要走向统一,以武力征战,都想成为天下主人的过程。这东周整个过程就是国家生病了,各种次序和机制被打破平衡陷入混乱,带来无限的征战和痛苦之后,又自然地人心求取太平,要恢复平衡,以战争的方式兼并统一,再度形成新的有次序的机体。

这个过程征战不休,失去太平又恢复太平,这几百年的历史,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期间人心变异,道德下滑,世人多利用各诸侯国为保平安和争霸的心理而出谋献策,求取功名。急功近利,霸道横行,抛弃王道,崇尚武力,成为过程中暂时出现的残酷现实。如果不能从整体王朝变更的规律和角度看问题,陷入这几百年某段称霸称雄的历史去,看到一时因武力得到的胜利,就会得出反面的教训。以为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不然。

仅仅靠武力得到的臣服,并非真心,必将被更加强大的武力所征服和取代,这样的纷争,无止无休,此起彼伏。其危害,即使到了秦朝统一六国,也还是人心不安定,战争带来的恩怨情仇,遗害至深,影响十分深远,直到汉朝建立,确立教人重德的的地位,以孝治国,明确恢复上古圣王舜帝留下的传统,这才达到了真正的安定和统一。所以看历史要整体来看,吸取正面教训,从根本看问题。修正道德,励精图治,感化人心,才是长久太平之道。即使需要武力,也主要是起到一时的极端情况下的治乱和防御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

所以后世从春秋的孔子开始,极为重视研读历史,明确人要拥有君子的品德,正面看历史,以关心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价值,肩负重任,不可推卸。此为读书受的目的。

然而时代变迁,人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现代的读书人,急功近利,只求一己之私,心胸狭隘,难以作为。只为自己而活着,一生因自私而郁郁寡欢,迷失自己。多少人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觉得活而无趣,内心空虚,拥有多少钱财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古人的教育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天地】

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拉拢过去。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在他即位后三年的时间里,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不理国事。使得官吏们贪污失职、欺压百姓。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这时,有一个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他告诉楚庄王:“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王一听,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从此,楚庄王开始整顿国家,奖励尽忠尽责的,惩罚贪官污吏。使国家充满了朝气。与此同时,整顿军事,壮大武力。建立了较高的威望,各国的诸侯不但不敢再来侵犯,还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楚国。所以说楚庄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一鸣惊人”!

这是诸侯国征战时代发生在一个诸侯国里的前后对比,楚国君王昏庸则社会动荡,贪污横行,百姓受欺,民心必然不稳,国家的前途可想而知,可是后半期,国君被点醒,改正过失,励精图治,国家就充满朝气,人才得以善用,恶行得到惩治,一切都变得次序井然,当然会得到百姓拥戴,国家也就必然兴盛。一个人是否有仁德,对于国家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第一位的。兴衰之道,就在这里。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乞丐显神通预言婚期需等二十年

文:小东 来源:

的人一般都是不说破天机的,一旦说破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懂得规律就会有预言的能力。

辛秘到常州去结婚。有一小蹲坐着,满脸疮疤,衣服上净是虱子。乞丐问辛要到那里去,辛不理他起身走了,乞丐就也跟着走。辛秘的马不好,走不快,那乞丐一直跟着和他说话。这时前面有个穿绿的人,辛秘赶上他互相认识后就一同走。走了一里多地,那绿衣人忽然打马急驰而去。辛秘很奇怪,自言自语说,“这人忙的是什么!”那小乞丐搭话说:“他到点了就能自由吗?”辛秘觉得这话挺怪,就问乞丐,“你说什么到时间了?”乞丐说,“等一会儿你自然会知道。”

辛秘刚到一个旅店前,见几十个人拥在店门前,一问,说是那个绿衣人死了。辛秘十分惊讶,顿时就对乞丐十分客气, 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乞丐穿,又把自己的马让给乞丐骑。乞丐没有感谢,但常对辛秘说些意味深长的话。到了汴州,乞丐对辛秘说,“我就到此停下了。你去那要干什么呀?”辛秘就说自己要去结婚。乞丐笑了笑说,“你是人,也许不会信我的话。但我告诉你,你要和他结婚的女人并不是你的妻子,你的婚期还远着呢。”

临分别时,小乞丐送给辛秘一个绸手帕做的包,包用带子捆着。乞丐说,“以后你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事,就打开这个包看吧。”过了 二十年,辛秘任谓南尉时,才与一个姓裴的女子结婚。裴氏过生日时,辛秘请来宾客亲友,忽然想起当年小乞丐的话,就把那绸包打开,里面是手掌大的一块纸片, 上面写着“辛秘妻河东裴氏,某月某日生”一点也不差。再一算,辛秘当年遇见小乞丐时,妻子还没出生呢。(摘录自《酉阳杂俎》有删减)

乞丐说破天机,大概是对辛秘的一种警示。而警示的目的大概就是前世的缘分。也许是辛秘前世修来的福分造成的。否则,谁也不敢道破天机的。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戏术原是搬运功

文:小东 来源:

称魔术为戏法,也就是戏术。很多魔术师其实都是有功能的,的魔术师和今天的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留意的话,会发现有的简单的魔术,确实靠得是道具和一些手快的技巧。但他们都会展示一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聊斋志异》中一个故事:有一种用桶耍的戏法,桶的大小可放进一升,没有底,中间是空的,跟通常耍把戏用的桶差不多。耍把戏的人把两张席子铺在街上,把一个空的升放进桶里。一会儿取出来,就有满满一升米,再把米倒在席子上。不断地用升取米、倒下,一会,两张席上都满了。然后再用升把席上的米一一量进桶里,完了后一举桶,仍然是空的。这个把戏奇就奇在米取得多,是靠隐藏达不到的。

利津县人李见田,在颜镇一处陶瓷场里闲逛,想买一个瓮。跟卖瓮人讲了价钱,买卖没成走了。到了夜晚,卖瓮人窑中本来还有没出窑的六十多个瓮,打开窑一看,瓮全都不见了。卖瓮人大惊,怀疑是李见田干的事,便到他门上哀恳,李见田推辞说不知。主人再三哀求,李见田才说:“是我替你出了窑,一个瓮也没损坏。魁星楼下的那些不是吗?”主人依言去看了看,果然瓮都在。魁星楼在颜镇的南山,离陶场有三里多路。卖瓮人雇了人把这些瓮运回去,连运了三天才运完。

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普通的技巧做不到的。一是那么多的米,如何藏起来的,另一个就是瓮多路远,他是如何做到的。记得在国外有些地方,很多几十吨的大石头,是古人从很远的地方搬来的,如何做到的?如果我们承认的存在,或许就都迎刃而解了。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智囊》选粹:古人的智慧与道德(三)(数文)

文:陆善 来源:正见网

一、张飞行无言之教,使马超知礼

先主刘备,一见马超,就任命他做平西将军,封为都亭侯。马超见先主待他很厚,遂忽略了君臣上下的礼节,与先主说话常呼名字。

关羽十分生气,请求把马超杀掉。先主没有依从。

张飞说:“既不杀他,就应当让他知道礼节。”

明日,先主刘备,大会诸将。关羽、张飞,二人并持兵刃,侍立于先主之侧。

马超进来,一看没有关、张的坐席。再仔细看,只见关、张二人,在先主的两旁,当值站立。于是大惊失色。张飞(还有关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马超知礼。从此之后,马超对先主刘备,必恭必敬。

古人讲:“圣贤能以身作则,行无言之教。”没想到,张飞也能行无言之教,使马超知礼。

评曰】

张飞曾经义释严颜。现在又以行为,教诲马超知礼。都是他细心的举动。后世把张飞看成粗人,实在是冤枉了张将军呀!

二、重国事而弃私怨

赵王从渑池回国,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功劳很大,即任命他做上卿,位置在廉颇之前。廉颇自恃有战功,而蔺相如仅以口舌之劳,就位居其上,很不服气,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话以后,就尽量避免与他相会。每到上朝,常称病不往,不愿与廉颇争列。有一次蔺相如外出,望见了廉颇,就引车躲避。于是,蔺相如的舍人们,一起去面见蔺相如,提出想要辞他而去。蔺相如诚恳地挽留他们,说:“先生们看廉颇与秦王,谁更厉害?”大家说:  “廉颇当然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就拿秦王来讲,他的威风那么大,而我在朝廷上,竟敢斥责他,并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不才,难道还怕廉廉颇吗?只是我想,强秦之所以不敢伐赵,就因为我和廉颇两人同在!如今两虎相斗,两败俱伤,则于国大不利。我之所以屡次躲让廉颇,是重国事而弃私怨,先急之急,而把私仇放在脑后。”

廉颇闻听此言后,袒臂负荆(背起荆条),托宾客帮助来说情,并亲自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二人遂结为生死之交。

另外,东汉将军贾复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太守寇恂,将其捕获、杀掉。贾复以为羞耻,过颍川时,对其左右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把他亲手杀死。”寇恂知道贾复的打算后,便不与他相见。外甥谷崇崇,请求带剑护卫在寇恂之侧,以防意外。寇恂说:“不必如此。从前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服于廉颇,是从国家利益着想。”

太守寇恂,得知贾复欲领军过境。遂命令属县多备酒肴,一个人两份。寇恂出迎于道,然后,声称有病而回。贾复部署士兵,追赶捉拿太守寇恂,但因将士皆喝得大醉,事遂过去。寇恂将此情奏知朝延,皇帝召来寇恂与贾复,下令让他们结成朋友。然后,离去。

【冯梦龙评曰】

汾阳王,与李光璧,在堂上执手相拜,和蔺相如是一样用心。莱公寇准,拿一只蒸熟了的羊,迎接丁谓,用的也是寇恂的方法。详情是:

唐代安思顺做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李光璧,均是牙门都将,两人不能相容。虽然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常斜目而视,不说一句话。后来子仪,接替思顺职务,光璧想要逃走,犹豫未决。十日后,皇帝诏命郭子仪率兵出山西、河北,光璧入见子仪说:“请赐我一死,但不要连累我的妻子儿女。”子仪赶紧趋下,相抱堂上,涕泣说:“如今国乱,主上迁徙,非你不能东征。哪里是我二人泄私忿的时候呢?”拉着他的手,相持而拜,二人合谋,平息了安史乱贼。

宋代丁谓,被流放崖州时,经过雷州。雷州司户寇准,命仆人持一只蒸羊,在州境迎接他。先前,丁谓做宰相时,曾经排挤寇准,把他贬到雷州。此时,丁谓想见寇准,遭到拒绝。寇准闻知自家僮仆,想要寻找丁谓报仇,便赶紧关门,叫僮仆赌博,不许离开。等到丁谓去远,乃止。

三、公家财物不可想得就得!

,开始在澶州服事周世宗柴荣。曹彬是周世宗的亲信,掌管茶酒。太祖曾经向他要酒喝,曹彬说:“这是官酒,不能相赠。”遂自己买酒给他喝。等到太祖即皇帝位,对群臣说:“世宗的亲信中不欺瞒主人的,只曹彬一人而已。”从此把他当作心腹,委以重任。

宋太祖攻下滁州,周世宗命窦仪,登记府库所藏的金帛。几天以后,太祖命亲吏来取藏绢。窦仪说:“将军攻克州城之初,虽把它全部取走,谁能敢说什么?如今既登记在册,就是官物,不是您想得就可得到的。”后来太祖即位,常称赞窦仪坚持原则,想要任命他做宰相。

五、严震舍钱得士

唐肃宗时,严震做山南西道节度使。有一人到门前,向他乞讨三百吊钱去过活。严震召于公弼等僚属,问其事。

公弼说:“这是一个疯子,大人不必搭理他。”

严震发怒说:“你会败坏我的门风!应该劝我力行善事,为何劝我吝惜金钱?且此人身分不明,敢于向我乞讨百八吊钱的,定非凡人!”遂命下人如数给他。于是三川(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三镇合称)的贤士,无不归心敬服!但后来,并没有向严震,再来讨钱财的人(公弼的顾虑,并没有发生)。

【冯梦龙评曰】

天下许许多多坏事,都是从“舍不得钱”而起;许许多多好事,都是从“舍得钱”而做。从古至今,没有舍不得钱的。三国吴时的鲁肃,唐时的于顺,宋时的范仲淹,都是开手很大的、乐助贫贤的人。西吴(今江苏乌程)董尚书,家道富厚而勤于交际,凡贫贤之士相过的,无不优礼厚赠。

弘治年间,昭庆寺想要修建破损。按察使访得富户三人,召他们出资共建。长兴县的吴某人,也在其中。吴某说:“这件事不费多少钱,小人愿意一家承担。”按察使十分高兴。吴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父亲说:“我这个儿子,有如此肝胆,将来必能继承我的家业!”这位老翁的见识,确实卓越不凡!

六、萧何与任氏的智慧相通

刘邦攻破秦京城咸阳,诸将都争赴有钱财的府库前,去瓜分。唯独萧何,虽然先入咸阳,却将秦朝丞相御史的法律图书,搜藏起来。刘邦能够得知天下要塞、人口多少,及其强弱之处,民间疾苦,都是由于萧何得到秦的图籍档案的缘故。

宣曲县的任某,其先人做过州郡的仓官。秦朝灭亡后,豪杰行都去争夺金玉。但任某,独去窖中积谷。楚、汉在荥阳,互相对峙,战乱连年,民众不能耕种田地。米价一石高至万钱。于是,许多豪杰的金玉,不能当饭吃,只得拿出金玉去换米粮。于是,金玉尽归于任氏。

【冯梦龙评曰】

萧何与任某的智慧,难分高低,两人地位互换,都能一样做。

又如蜀地卓氏,祖先是赵国人,冶铁发了财。秦灭了赵,把卓氏迁徙到蜀地,夫妻两人,推着车子步行。诸迁户把少有的钱财,争着贿赂官吏,求迁到近处,就安置在川北葭萌一带。

只有卓氏说:“这里土地瘠薄,我听说岷山之下,沃野盛产芋头,民至死不饿,百姓织布买卖。”乃求远迁,到达临邛,依山冶铸,运筹贸易,后来富可敌国。其见识很有过人之处。

七、用士兵传运军粮

董博霄,磁州人。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向朝廷建议,海、宁一带,不通船只,军粮只能陆路运输。近海百姓,屡遭海盗侵扰,应多加安抚。姑且让军人运送,陆运办法,每人走十步,三十六人可走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走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走一百里。每人背米四斗,用布囊装米,里、郡加封。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每天五百次,合计行程二十八里。轻行十四里,每天运来二百石,每次运输可供二万人食用。这是百里一天运粮的数目。

【冯梦龙评曰】

长陵北征时,命侍郎帅逵督饷。因为道险车重,百姓疲惫,食粮缺乏。就选择平坦之地,平均里程,设站堡。每个民夫运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归。百姓不累,而粮食充足,也是这种做法。

八、兴利除弊

从前,京师的粮食靠漕运供应,只有通州的仓库近河方便.从通州运到京师仓库,陆运四十多里,运费高而损耗大,各地赴京操练的军队,服役时间长,费用不足,刘本道考虑这两个难题,奏请朝廷批准,将通州仓粮,在每月操练士兵无事之时,让休息的士兵,轮流运粮到京师,每二十石发赏银一两。而漕运之粮,全部到通州交纳。就地增设粮仓三百间,以便收储。每年积累多余好米五十多万石,扩大了京师的粮食储备,皇上赏赐二品服饰表彰他(刘本道)。

【冯梦龙评曰】

刘本道,常州江阴人,由椽吏 受到 靖远伯玉骥的赏识,召充幕僚。奏请皇上授刑部照磨,从征云南,经常采纳他的策略。正统年间(1436一1449),随金濂尚书讨伐福建,俘虏胁从者万余人,升户部员外郎。景泰初年(1450)年,西北边境多事,民不聊生。刘本道奏请批准,拨款按价买牛二千头,并换谷种,发给百姓。贵州边防仓库粮食被盗事件揭发出来,牵连许多人,推荐刘本道前往处理,不过一月,全部弄清无冤无漏。皇上嘉奖他廉洁能干,赏赐五云彩缎。天顺初年(1457)晋升户部右侍郎,总督京师附近及通州、淮安粮食储存。

刘本道固然由于自己的才干,得到晋升,但前辈举贤,不拘资格。皇帝用人,不存偏见。都是今天应该效法的。(此数语很精切,堪称金玉良言。今人确应效法)

九、清葑造堤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这年大旱,饥荒、瘟疫并行。苏轼奏请朝廷,免除本府供米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飞涨,又得到赏赐度僧谍一百,用来换米,救济饥民。第二年开春,便减价出卖常平米,百姓遂避免了大旱带来的痛苦。

杭州正处江海之地,地势低洼,泉水又咸又苦,居民稀少。唐朝李泌开始引西湖水,做六井,百姓才有充足的用水,人口村落越来越多。到了白居易来任官职,又疏通西湖,放水入运河,从运河灌田,有千顷土地得到灌溉。然而湖里长满了芜菁,葑根盘结。自唐朝起,每年都需要治理,湖水才充足够用。宋代以后荒废,不加治理,致于湖中芜菁丛生,根茎盘结,形成葑田十五万多丈,水就剩不多了,运河丧失湖水,便引江湖之水,湖水浑浊多淤泥,河通过市区,三年一淘,是城市一大难题,而六井也几年废弃。

苏轼刚到任,便疏通茅山、盐桥两条河道。让茅山河专接受江湖,盐桥河专接受湖水。又造堰闸,做为控制湖水蓄存和排泄之用,使湖水不再通过市区。同时又附带修复了六井,百姓稍稍受益。

苏轼时常到湖上,环视很久,说:现在想除掉葑田(芜菁),把它放到哪里呢?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一天走不到。若把葑根堆积在湖里,造成一条长堤,去掉了葑田之害,又可贯通南北,便利行人。吴地人种麦,春天就割掉,不留寸草。若去掉葑田,召募人种麦,有了收获,为修湖作准备。湖就不再发生淹没和淤塞的情况,于是用救荒剩下的钱粮,有一万多石,再次奏请朝延,得到赏赐一百僧度谍,用来召募民工,筑成堤坝,堤上栽植芙蓉杨柳,远望像一幅图画,壮美宜趣!杭州人颂赞他的盛恩大德,称它为“苏公堤”。

十、张需使民增产富裕,百姓皆大欢喜

张需,领导百姓,很有办法。从前他辅佐郜州,水渠淤塞,水田荒废几十年,历届太守都没能疏通。张需刚到职,太守就向他谈起这件事,担心耗费民工太多。张需亲自到现场察看后,对太守说,若有一定数量的人力,三天就可以完工。太守感到奇怪,以为他说大话。张需便召集人,得到所需要劳力,各带器具,丈量好尺数,分配好责任段,大家争着干。三天就完成了。太守大惊,认为有神力相助!因此,推荐朝廷,提升张需为霸州太守。

霸州百姓流浪的人多。张需在每里,设一个册子,逐户登记,写明男女、大小人口数,给他们分配住房、麦种、桑枣树苗、纺织工具以及限定饲养鸡猪的数目,普遍宣传,家喻户晓。张需有空时,还经常下乡,到各户按名册检查,人口不够就要处罚。于是百姓都勤恳劳作,不敢偷懒,不到两年,百姓都有了不动产。张需使民增产富裕,百姓皆大欢喜!

十一、治刁抑奸

安丰地区的陂县,原先修筑了南北两条水渠,灌溉土地上万顷,大有益于百姓。后来因为天旱,大家都想抢种,有些自私的人,趁机偷水灌田,水渠遭到破坏,丧失了灌溉能力。大家都受害不浅。李若谷做寿春知州,下令陂县:修理堤决的水渠,不得普遍动员民夫。只许动用陂堤附近的百姓,让他们修筑陂堤:因为是他们偷水灌田,水渠遭到破坏,选成了大患。这样做,使当地的人,认识到:自私偷窃是自害行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偷挖河渠的了。

云雄地方,富豪家草麦遍野,经常指使家仆坏人,盗掘官堤。咸平年间(998一1003),赵昌言为太守,深知其情,但未加过问。有一天,堤坝溃决,地方官赶紧报告。赵昌言下令:富豪之家,出人出物,立即用富豪家的柴草,去堵塞堤坝。从此以后,富豪之家,再无奸民去盗决官堤。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古代名医张万福 远望头顶知寿命

来源:

中国的中医是非常发达的,甚至达到令人乍舌的地步。有人可以通过头骨判断。这是古代相术里面的东西,真正的中医也具备了这种能力。

郎中柳芳的儿子柳登患重病。当时名医张万福刚到泗州任职,他与柳芳是老相识。柳芳前来祝贺,并向他陈述了自己儿子的病情,希望老朋友能去给儿子治病。第二天,张万福一大早就等候着柳芳,柳芳急急忙忙来了,领着儿子柳登。张万福远远望着柳登的头顶说:“他有这样的头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给柳登诊了一会儿脉,又说:“不错,他的寿数在八十以上。”于是留下数十字的药方,对柳登说:“不服这药也可以。”后来柳登成为一般百姓,活到九十岁。

相术中有摸骨算命的手段。张万福不用摸,看一眼就知道,岂不是技高一筹。有人会提出一些疑问,那就是非正常死亡怎么办?会不会打乱这一切。其实一切都是一种安排,一旦安排好了,一般人很难改变的,所以那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也就很少存在了。

原文:柳芳为郎中,子登疾重。时名医张万福初除泗州,与芳故旧,芳贺之,具言子病。惟持故人一顾也。张诘旦候芳,芳遽引视登。遥见登顶曰:“有此顶骨,何忧 也?”因诊脉五六息。复曰:“不错,寿且逾八十。”乃留芳数十字。谓登曰:“不服此亦得。”后登为庶子,年至九十。

(出《酉阳杂俎》)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