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

冬至雪中冬青香 天上人间仙侣隐

文/允嘉徽


时节,好风吹动冬青树。华夏文化传说冬青是万年枝、长生树。

冬至节,大雪封地的时候,常让人联想到松柏长青。你知道?有一种矮矮小小的冬青树,在漫漫岁月中仿佛“冻青”而长春,因此拥有“万年枝”的美称。

冬青树品种众多。喜爱冬青的不凋长青,暮年时节家中迎春,常常不能相忘结果累累的冬青树。民族古来流传,说冬青是西王母的长生树。仙界清境的长生树,让人的心灵世界涤尘脱俗,让我想起一对史上难有的人间仙侣——东汉隐士夫妻梁鸿和孟光。

《后汉书?逸民列传》上留下他们从尘俗高蹈远引、的故事,好像芸芸人间的一则清澈诗话。在无锡鸿山下是梁鸿最后归隐的居处。元末明初的隐士王逢作有《避地梁鸿山四首》,其一吟:

“舎边新花夜合,井上老树冬青。孟光齐眉举案,倪寛携锄带经。”

这首诗宛如一幅图画,仿佛是这对人间仙侣的定影。他们的贞节高品余风吹拂着历史书页,让后人缅怀。

梁鸿(字伯鸾)是东汉初期扶风人,他是个博学多才、高风亮节的隐士。小小年纪遭父丧,家里虽穷,可贵的是气节不穷。年轻时游太学,之后在皇家的上林苑放猪、养猪。一场意外的火灾央及邻居,他主动询问邻人受灾的损失,并以猪作为赔偿。有一邻户不满意赔偿,梁鸿就到他家作长工补不足,日夜操劳毫无怨言,使得那户人家转而敬重他,主动要把猪只退回给他,梁鸿坚辞不受。

梁鸿一直怀着隐逸人间的志向,对人间的名利毫无眷恋。可喜的是,上天为他选配了一位相契相合的贤妻孟光。两人夫隐妇随,留下一段“举案齐眉”的佳话。

在梁鸿故乡扶风平陵,豪族大家都听说梁鸿的为人、才学,崇慕他的高尚气节,很多家族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却一一婉拒了。他有着很高的择偶标准,截然不同于世俗的标准。

同乡有个孟家女,就是后来的梁鸿妻孟光。她外貌很丑,然而人品修养很好,求婚的人也不少。《列女传.续列女传.梁鸿妻》这样形容:“其姿貌甚丑,而德行甚修。乡里多求者,而女辄不肯。”孟女力大无穷,连沉甸甸的石臼都举得起来。她拒绝了求婚的人,到了三十岁仍然待字闺。双亲问她心意,她说要嫁“节操如梁鸿”的人。梁鸿听说了,就下聘定了这门亲事。

天作之合的一双壁人,也通过了相互考验。结婚那天,欢欢喜喜的新娘盛装打扮嫁入梁鸿家门。然而,新娘入了门七天,新郎却完全不睬她。

梁鸿瞅着眼前穿着丝绸云裳、涂着胭脂画着黛眉的新娘感到失望。他心目中的理想妻子是穿粗麻葛衣,一起归隐山林的人。其实新娘这方一番精心的化妆打扮也是用来考验丈夫的真心。谜面揭开了,孟光洗去胭脂回复了素朴本色,扎起发髻、换回布衣操持家务。梁鸿大喜自己找到了真命之妻!于是,他给新婚妻子取名孟光,字“德曜”——爱妻的内在美散发德光曜寰宇!

后来,梁鸿因为一次路经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哀叹官家不知民间贫苦而招来了困扰,扰乱了他们的隐居生活,于是夫妻俩又迁移到东南的吴地会稽一带隐居。

临行前,梁鸿写了《适吴诗》,吐露心声——将要离开旧邦、离开那些纷扰人心的谗言、无谓的是非,遨游东南尚贤之乡。

到了吴地,他们先投靠当地的乡贤皋伯通家,住在皋家门廊下的斗室,帮人舂米维生。晚饭时,孟光给丈夫准备好食物摆置到小食案上,然后恭恭敬敬地呈给梁鸿。偶然间,皋伯通看到了“举案齐眉”这一幕,觉得太了:“一个佣人粗工能让他的妻子这般敬重,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于是,皋伯通把梁鸿一家延请入家屋中居住,让梁鸿潜注精神著书立说,梁鸿也在这里完成不少著作。

梁鸿对操守风节非常看重、珍惜,他说“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就是说即便是隐于世中不为人所知,人的所作所为天地神灵尽知,怎能不潜德修善!

唐代李绅的《皋桥》描写梁鸿、孟光在吴地两袖清风,“故桥秋月无家照”连个住家都没有,但是他俩的高洁有如“古井寒泉见底清”;乡里传颂他们的气节,即便到了唐代,乡里之人普遍受到他们夫妻琴瑟和鸣的影响,“犹有余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他们避地隐逸的生活故事在吴地的鸿山还留下些许余迹,现在无锡鸿山下有今人修复的鸿隐堂,传说是当年梁鸿、孟光隐居之所。明朝高士文徵明非常赞赏梁鸿的高洁品格,题了“鸿隐堂”一横匾。

梁鸿和孟光这一对隐士夫妻,他们相偕遁世而去,物我两忘。他们相契又相敬的故事成了后代一则婚姻宝典、一则真爱佳话。

历代许多诗人、高士,都受梁鸿孟光的高风亮节的影响,唐代也想追随梁鸿隐世的足迹,他说“余从伯鸾迈”;北宋孔平仲从他俩的人生悟得知足自在、常乐的精神:“人生自足乃有余,不羡檐牙切星斗”,何必羡慕住在高高屋檐下的富贵人家。

梁鸿孟光的精神好像是万年枝、长生树:“冬青枝上雪花香”——人生的困苦为的是衬托冬青的香越清远而来;“冬青一树碧琅玕(音同郎甘)”——高洁长青的品德如圆润美玉(琅玕),照亮了几多世,后人犹难忘。

来源:新生网  


from 气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孝篇)之四:曾参养志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鲁国人。他与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

中,每到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心里,以便随时满足他们的心愿。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的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勾起伤痛。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曾子不但对于奉的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的养育之恩,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孔子知道曾子是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他用自己一生的行为操守来告诉我们,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传至今日。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象曾子这样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来源:明慧网


from 气功

姥爷和一本算命奇书的故事

姥爷有一本奇书,是算命的,老辈子传下时有话:不是吃这碗饭的,不要轻易给外人看,天机泄漏多了会瞎眼。姥爷只是偶尔给族人和亲邻看,被算过的人没有不应验的。比如:姥爷给侄子算过,说他死时棺材底下有个洞,果然死时棺材板底下有个虫眼;给堡子里一个耍钱鬼的算,说他死时有一只狗送终,果然送葬那天,一只狗总是跟着,人散了,狗还趴在坟头上不走。这本书有很多神奇色彩,那里似乎藏着所有人的天机,堡子里的人叫姥爷“二先生”。

我十多岁时见过这本书,黄页纸,毛笔小楷,从右往左翻竖着看。姥爷很珍惜这本书,放在一个紫黑色小木匣里,外面加把磨得锃亮的铜锁。有一次,我去姥爷家,他扯起我的手,眯起眼,仔细看着我的手纹,然后从书上查,他冲我说:“你这孩子命呀,命里坎坷太多。”  我手一甩,一溜烟的跑了,还冲姥爷甩了一句:“姥爷是迷信头子!”

高中时,我艰难的考上了大学,工作和结婚后,坎坷真的不少,有时真是一步一个坎。苦恼无奈之际,偶尔会想起姥爷当年的话,想起那本奇书,害怕自己是否还有更大的坎坷在后面?我喜欢博览群书,竟找不到一本能破译人生命运为什么能被算准的书?我由怀疑到理智思考:如果人的命运真有安排,是谁安排的?为什么能算准?这是一种什么科学

打我记事起,舅舅就有病,姥爷给查过,只是不告诉舅舅,书上说:舅舅阳寿三十九,过了这个坎能活六十九。舅舅身体不好,咳嗽,有时吐血,常给他喝生鸡蛋和乌鸡汤,说大补。家族人,包括我们这些外甥外甥女,都知道舅舅阳寿的年数,每次去姥姥家时,母亲都一再嘱咐:“别说漏嘴了,别给我惹祸。”

舅舅三十九岁那年,是在家人提心吊胆中度过的,一年无事,转眼到了大年三十。那天舅舅家非常热闹,外地的姨妈也回来了。大家心里明白:担心舅舅这个坎能不能过去?三十的白天,舅舅家人来人往,跑来跑去,姥爷买了不少50响一挂的“草节子”小鞭,孩子们放的“嘎巴嘎巴”响。舅舅脸上挂着笑,一天都精神很好。到了晚上,堡子里的堂兄堂嫂和侄子侄女也到了舅舅家,大家吃着花生、大枣、板栗,有说有笑的,年味儿很浓。有人不时瞅一眼墙上挂钟:12点钟声一响,舅舅这个坎就过了。

当时舅舅根本不像会有事的样子,说笑中还讲了几个逗趣的瞎话(故事),(后来知道那是回光返照)夜里十一点时,“发神纸”的饺子都包好了,舅舅催促堂兄堂嫂回家发神纸去,可谁也不想走。这时舅舅说:“老天终于让我挺过来了,你们担心啥?”真是一语惊人,原来舅舅早知道今夜是自己的阳寿终点。大伙由惊讶变得哄然大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还差半个时辰就12点,看来舅舅不会有事,堂兄一家人这才回去了。

大伙儿走没多久,就听姨妈大声喊:“快来人啊!哥不行啦······”大伙涌进屋时,舅舅正大口喘气,嘴角挂着血,他断断续续的说:“快,快……”意思是自己快不行了。姨妈两手抱着舅舅脖子,声嘶力竭的喊:“哥哥,哥哥……”

还有十分钟就是大年初一,舅舅没挺过宿命中的一劫。刚才还是满屋子热闹的浓浓年味气氛,一下子变成了素马银车,面对突然而来的噩耗,老少爷们哭成了一片,姥爷更是放悲声的哭,他就这一个儿子,心里悲酸和孤独化作满脸纵横的老泪,他知道今夜是舅舅阳寿归零,可丝毫挽留不住半点儿子归去的灵魂。

窗外,堡子里年庆的爆竹响成了一片,按乡俗,该吃发神纸饺子了…

舅舅的死,跟书上说的分毫不差,虽然就差10分钟,这可是最大的迷,让我震撼多年。

舅舅走后,姥爷很孤独,也很少给别人算了。他脾气倔强,母亲小的时候没少挨他打,但母亲很孝顺,姥爷每次来我家时,母亲都几个盘碗的伺候着。有一次,姥爷来我家,他跟母亲唠嗑时我听到了,姥爷说他自己:“我命不好啊,得死在外面,无人送终。”

母亲知道他说的是书上话,就说:“我哥走了,你要是和我嫂子过不惯,就到这来。”  姥爷半晌不语,胖肿的脸满是愁容,我看得清楚,眼角有滴泪要流了下来,又转过身去。

舅舅死后没几年,舅妈就搬到了外地,听说离苏联老毛子挺近。舅妈临走前,一再让姥爷跟她一起走。姥爷不肯,说:“我就守这三间老房子过,哪也不去。”  姥爷怕那句预言:“死在外面。”  可是人是很难改变自己命运的,就是知道了劫数,很多情况也是无可奈何的。

舅妈让他走,是有自己的小九九,她是打姥爷那三间老房子的主意,早就找好了买主,能卖四千元,那年头儿这可是不小的数儿,顶现在的十几万。舅妈很会说话:“别看你儿子走了,儿媳得尽孝一辈子,不能甩了你不管,就是要饭,也得先让你吃饱。”舅妈又让孩子鹦鹉学舌,孙子扯着爷爷衣袖央求:“爷爷我想你,想你,一起走吧?”

终于,姥爷心软了,把三间草房卖了四千元,揣上钱跟舅妈去了外地。

姥爷走那天,堡子里不少人送到村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他的弟弟和弟媳落泪了,也许这是最后一别。母亲和姨妈哭出了声,大家都相信书上那句不吉祥的话:“死在外面。”

又过了几年,听说舅妈开始对姥爷还好,只是变着法子借钱,借来借去,把姥爷兜里的钱借光了,舅妈脸色就不好看了,经常不叫他,腊月天,姥爷的棉袄很薄,袜子破了也不给补,睡觉的炕几天不烧火,手和脚冻起了一层泡。姥爷不敢吱声,只是生闷气。

姥爷没糊涂,咋苦都守着他那本奇书,有时揣上书偷偷出去给人算命,挣点小钱后,就买包饼干或老白干酒什么的,舅妈知道了就翻着白眼呵斥他,有时当着姥爷面摔东西,撵他走。姥爷也想回老家,可千里之遥,舅妈不给路费。

有一年,下了两天大雪,天贼冷,“大烟炮”刮得昏天地暗,正赶上姥爷出去给人算命,两天没回来,舅妈也不出去找。后来屯里人发现死在路旁,真应了“死在外面”那句话。

我是个心软的人,每当想起姥爷和舅舅家的事,心就发酸,有落泪感。姥爷和舅舅的命运,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总解不开这个谜。

修炼后,我终于揭开这个谜底,在《转法轮》宿命通一节中讲的很透彻。是一本天书,能揭示人生和天象的一切,就好像一个大学生能看透小学生的事一样,把那里面的理吃透了,什么事都能一目了然。如果舅舅活在现在,我会告诉他怎样迈过那个坎,告诉他延寿的办法:真心念“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这句化灾解难的九字真言,让舅舅跟亲朋好友弘扬法轮大法,这是的功德大事,比上庙捐多少钱做多少善事都灵验。如果能修大法,别说延寿,还会更美好的未来,儿孙都跟着得大福报。

眼下,人们都想方设法探寻怎样延年益寿?怎样没病没灾?怎样让后代得福?其实秘笈就在眼前,何不去了解一下法轮大法真相?并亲身去试一试?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道家修炼故事:张宗茂

明代苏城(苏州的别称)玄妙观雷尊殿里有个道士叫。他生平谦逊谨慎,平易近人,修行道家法术,十分灵验。每次遇到水旱灾害,郡县的官员一定会召他前去,祈祷施法后立刻就有应验了。明宪宗成化甲辰年(西元1484年)的时候,曾教授纪司都纪予尝道术,还写文章赠给他。成化丁未年(西元1487年)正月的时候,曾因为生病休息了一段日子,不久身体就自然好了。到正月十六的时候,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到各个亲戚家说:“宗茂老了,这次是专门跟你们告别的!”随后到了城里,就到处“出访交游”,和朋友们说些离别的话,人们见他身体康健的样子,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他又跟徒弟说:“我就要走了!”

到了当年的五月一日那天,他早晨起来洗漱的十分干净,就拿着香烛到了他平日修行的雷尊殿里,拜完雷神后说:“我今日辞雷公去矣”。不久就到自己的卧室里捡了些自己的衣服和杂物分给了徒弟们,到了夜里就自己默然坐在榻上打坐。到第二天天亮,到各个房间去见其他道士:“宗茂今日拜辞诸君矣!”回到住处就正襟危坐,一言不发,所有徒弟也站在旁边,他就让徒弟们出去。不久弟子们再来看宗茂,发现他已经闭上了眼睛,就大呼让人速来救治,宗茂又睁开眼说:“今天这个日子很好,你们就别留我了,拿点姜汤过来,我想喝!”徒弟们立刻去找姜汤,宗茂起来将门关上,随后坐在床上圆寂而去。徒弟们找来姜汤时,才发现师父已经圆寂了,整理遗物时发现师父圆寂前留下的一首偈(jì)诗。“偈诗”是过去宗教中的修行人,将修炼感悟,以诗的方式留下以示后人的特殊文学形式,与一般诗词相比,并不刻意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这首偈诗如下:“六十四年明月,其中有圆有缺,今日飞上太空,三界十方透彻!”

记载中提到的玄妙观以及张宗茂曾修行过的雷尊殿至今都尚存。玄妙观位于苏州古城的中心,是一座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的千年古观,遗憾的是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收取门票的著名。据去过的人说:玄妙观面积不小,、文物都不少,香火也旺盛,但商业气氛很浓,原本用于宗教仪式上的道教音乐,现在已经成为收费表演的创收项目,不是清净修行之地了,没有道家清修的内涵了。听到这些,不由的令我感叹:当今宗教真的是到末法时期,出家之地都已经不再是修行的场所了。那么信仰宗教者中,有志于修炼的人就无希望了吗?还不是,当今洪传世界的就是真正能救度众生的正道正法。法轮功强调学员心性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讲出了修炼至圆满的内涵和真谛,不讲宗教的外在形式,是伟大的大法、大道,有缘者切勿错过!

资料来源:明代《志怪录》
来源:


from 气功

东方传统文化之美 在他们的画笔下闪光

 东方传统文化之美 在他们的画笔下闪光

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线条。油彩、水墨、铅笔、钢笔,汇集真与善,传递美好。两位西方,用画笔颂扬东方的传统文化

罗思?普拉特是英国画家,她的画室叫“一个心愿”。罗思说, 遵照法轮大法,纯洁心愿就会成真。

《兰花掌》是水彩画,描绘中国古典舞的优美。淡雅的兰花,映衬优雅的舞姿,颇显空灵。《金莲》表现神奇的力量。

瓦他那.波是画家,秉持古老的传统和精神。他说,完美的,就像纯净的水。

《静坐的艾伦》表现正在打坐炼功的西人女孩。西方人也炼法轮功,这一点都不稀奇。法轮功于1992年传出,在一百多个国家都有人炼。

在《莫莉》这幅画里,年轻华人女子莫莉在打坐。莲花环绕,象征出尘不染。

在《弹古琴的飞天》里,仙女抚琴,清韵悠悠。神韵艺术团演出,启发了画家创作此画。

》表现的是不畏严寒,坚持在户外炼功。

《真、善、忍》和《停止迫害》都提醒人们:法轮功学员维护信仰,反迫害不惜献出生命。中国大陆的法轮功学员,19年来受到严酷迫害。

画家向世人呼吁,让我们共同制止迫害。艺术家以纯净的心,呈现光明与美好,搭起心灵的彩虹。

来源: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21日星期五

神仙故事:仆主成师徒 学成升天

文:文焕章 整理
来源:

陈安世是京兆人,他在主叔本家中当雇工。他天性仁慈,走路时见到小动物,经常退让路旁,为的是不让它们受惊。他从不踩活的昆虫,从来没杀过生。这时他只有十三四岁。

他的主人权叔本,喜好道术,诚心想成。于是,有两位,扮作读书人,来与权叔本交往,以此来观察、试探他。权叔本没有察觉这两个人是仙人,时间一长,对他们就不那么热情了。有一天,权叔本在家,家里正在做好吃的。这时,两位仙人又上门来了。他们问陈安世说:“权叔本在家吗?”陈安世回答道:“在家”,就进去通报权叔本。

权叔本一听,就要出去迎接。他老婆把他拉了回来,不让他出去,她说:“这两个饿肚子的书生,又想来找饭吃了。”于是,权叔本就让陈安世出去告诉一声,就说他不在家。

陈安世出来对二位仙人说:“主人不在象。”仙人听了,就问道:“刚才说在家,转眼又说不在家,这是怎么回事?”陈安世说:“是主人让我说他不在家的。”

两位仙人,都赞赏陈安世的诚实,又说起权叔本辛苦求道好些年了,现在正好遇到我们两个人,但是却这样怠慢,看来是他命中没有,所以才会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他们又问陈安世说:“你喜欢嬉戏玩乐吗?”陈安世回答道:“不喜欢。”“那么你喜欢道术吗?”他们又问。“喜欢,但是没地方去学。”陈安世回答道。二人又说:“如果你真的喜欢道术,那么,明天一大早,在北面那棵大树下,和我们见面。”

陈安世按照二位仙人的话,一大早就赶到了约会的地点,但是直到太阳偏西,仍然不见一个人影,就想起身离去。他心里说,这两个书生,一定是在骗我。这时,二人出现在他的旁边,他们叫道:“陈安世,你为什么来晚了?”陈安世说:“我早就来了,但却没看见你们。”二人说“我们就端坐在你的旁边呀。”于是他们又两次、三次地与陈安世约期会面,每次都是陈安世很早就来了。

二人知道陈安世是可以传授道术的人,于是就给了他两粒丸药,吃了。又告诫他说:“你回去以后,就不要再了,另外换一个住的地方。”陈安世一一答应了。

好像有二人,经常到陈安世的住处来,这使权叔本,感到十分奇怪。他想,陈安世住在空房子里,怎么会有人和他说话呢?他于是就去探视,却没见到有别人。他问陈安世道:“刚才我听到好几个人的说话声,可现在却不见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陈安世回答说:“是我在自言自语啊。”

权叔本看到陈安世不再吃饭了,只喝水,另外又换了住的地方,就怀疑他不是一般人!他悟到自己错过了贤人。他叹了口气说道:“道术、德行、尊贵与否,不在年纪大小!父母生下我,但是没有就不能使我长生。先学道的人,就是老师。”

于是,他对陈安世行了弟子之礼,每天都跪拜、侍奉他,为他洒水扫除。后来,陈安世学成道术,白日里升天而去,他临走前,把主要的道术,传授给了权叔本。权叔本后来,也成仙上天了。

(出自《神仙传》)


from 气功

古诗精选今译: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文: 慧诚
来源:

【原诗】
和晋陵陆丞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作者简介】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襄阳(今湖北襄阳)人。670年举进士,任湿城(今山西晋中汾阳县)尉。性刚正直,为同僚所妒,696年左右迁洛阳丞,圣历元年(698)贬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后为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所诬害,坐狱。被免官,回到洛阳。被武后召见,武后器重他的文才,授著作郎,后又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年(705),因与张易之交往,流放峰州(治所在今越南河西省),不久被召还。中宗景龙二年(708)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在初唐诗坛上,与苏味道、李峤、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杜在四友中是较为突出者。他的诗歌有一部分是较少雕饰的、有成就的作品。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达到成熟的境地。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贡献。在《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中,对他作了高度评价,他说:“徐、陈、应、刘,不得劂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认为徐干、陈琳、应汤、刘桢、何逊、王融、沈约、谢眺,都不能与之匹敌。清代王夫之说:“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指出了杜审言在唐诗发展上的贡献。(据《薑斋诗话》)

【注释】
诗题:和:唱和。晋陵:古郡名,今市。陆丞:陆姓郡
丞,其名不详。
独有二句:宦游人,因求仕而到处奔走的人。物候:指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即指随节候而变化的现象。
云霞二句:云霞:此指朝霞。
淑气二句:淑气:温暖的气候。绿苹:水中植物,亦称水苹,浮苹:浮在水面的草,叶绿色,夏天开小白花。
忽闻二句:古调:古色古香的格调,指优秀的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诗作。这里是赞美陆丞的《早望》诗。

【今译】
独有我这个到处奔波求官的人,
才对春天的变化感到如此惊心。
远看霞光从海面上升起,
近看梅红柳绿使江南处处皆春。
温暖的春风催促黄鹂鸣叫,
和煦的阳光使水中苹草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陆丞《早春望游》这首大作,
思乡的泪水沾湿了我的衣襟。
(忽然听到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的神韵
,而泪湿衣襟!)

【说明】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唱和诗。诗中借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真挚感情,曲折地表达了政治失意的苦闷心情。诗的开头两句,交代长期宦游的孤独感受,触景动情,因景物变化而感到吃惊,暗示诗人因时光流逝而功业无就的苦闷。因是宦游人,久客在外,对节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故用“独有”、“偏惊”开篇,而偏惊又是因处境独特而生,可谓“起调甚高而响”。接下四句承“独有”、“偏惊”,以远近相间的笔势,描绘了江南绮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尤其刻意于“物候新”的描写,用云霞、苍海、红梅、绿柳,春江、黄鸟、白日、绿苹,等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一幅气象万千、景色秀美的江南早春的艺术画面,于赞美中流露了诗人留连忘返的心情。云霞是出海的曙色,梅柳为渡江的春色,春气催促黄鸟鸣啭,阳光使苹草转为深绿,这正是诗人所“偏惊”的“物候新”!是诗人所独有的“宦游人”的独特感受。“出”、“渡”、“催”、“转”四字,把早春的物候的独有的美,作了动态而形象的刻画。使诗情画,更添浓郁。结尾二句,笔势急转,以忽闻陆丞的诗语、歌声,思泪沾巾,既点明了和诗之意,又形象地描写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忽闻”对上面“物候新”的早春景色,作急骤转折,江南早春,令人迷恋,也令人惊心,因友人之古调,触动乡愁,江南非久恋之地,归思之情,也就更浓了。“忽闻歌古调”二句,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想往与赞颂!

这首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照应,章法严谨,起句点宦游孤独之感,中间铺写江南早春美景,结句写归思悲慨之态。以“独有”,“偏惊”,“忽闻”构成转折顿挫,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为第一。”又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昆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这里讲杜甫了杜审言)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20日星期四

唐朝两名功臣李靖和侯君集故事的启示

在大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绘二十四功臣画像于,以表彰他们的卓著功勋,这些文臣武将都是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有功之臣。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两位名将:李靖和侯君集。李靖精通兵法,南征北战,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右仆射(丞相),封卫国公,一直为唐太宗敬重和依重,是自古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能善始善终的名将,被后世评价极高,历朝历代皆视李靖为功臣。而侯君集自隋末就追随唐太宗多年,为太宗登基立下功劳,在战场上也有赫赫战功,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却最后因为参与太子李承乾叛乱,被处死,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后世把他视为前功尽弃的反面教训。

两人均有功于大唐和太宗。但结局却是天壤之别,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细读历史,才知道这是他们的做人的准则和修养不同所致。

李靖有大功而谦逊 不自傲 能坦然忍受冤屈

李靖,字药师,陕西古雍州三原人,原为隋官,后归李唐。用兵、料事如神,在各种战争环境中皆能因敌变化而取胜,一生无有败绩,史载初唐开国时,李靖的战功和打下的江山仅次于后来为唐太宗的秦王,功勋显赫。唐高祖李渊认为“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李靖根据实战经验著有多部兵书,著述等身,在即有“军神”之誉。

然而李靖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的文韬武略,还有他的为人。李靖一生忠君爱民,以平定天下,勘除暴乱为己任,不谋私利,不贪财宝,不畏权势,光明磊落。与不少功臣名将比,李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不贪恋高位。在朝中参议国事时,总是恭谨温顺,不与人争斗。在任尚书右仆射四年后,以腿疾辞职,给唐太宗的辞职书中写得真挚恳切,令太宗皇帝大为感动和赞赏,称其为“群臣楷模”,李靖虽不再担任要职,但因珍惜他的人品和才能,唐太宗特赐李靖“特進”,让他仍参议重大的军国大事,也教授其他大将兵法。

不过李靖更让人佩服的,却是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冤枉时,不争辩,不解释,且毫无怨恨和二心,事后一如既往的忠心为国,尽心尽力。李靖有两次被人诬告,都是在立下大功之时,但李靖均能坦然而受,信任唐太宗的英明与公正。

第一次,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進。在定襄将东突厥大败,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同年二月,李靖再选精骑一万,带兵从白道進至阴山长途奔袭突厥,最终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颉利可汗也被唐军俘获,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李靖等灭亡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当年向突厥屈尊的耻辱,这是唐朝初期时对外敌的一次大胜,而且是以少胜多,意义重大,使大唐军威威镇四夷,后来周边诸国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当时捷报传回,举国欢庆,唐太宗高度评价李靖此次胜利,是日,太上皇李渊与李世民遍请高官、王公贵族在凌烟阁欢宴庆贺,通宵达旦。

然而立了大功的李靖回朝后,没想到却被御史大夫萧瑀参了一本,说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治罪。唐太宗狠狠地训责了李靖,面对冤屈,李靖却没争辩、解释,只是“叩首谢罪”而已,毫无怨言。后来,查明后,唐太宗对李靖安慰说:“以前有人诽谤你,现在朕已经明白了真相,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赐给李靖大量财物,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第二次,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浑進犯中原,李靖不顾腿疾和年事已高,主动请缨,率诸路唐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千里追袭,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

李靖在進击吐谷浑时,盐泽道总管高甑生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高甑生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再次立下大功凯旋而回的李靖面对诬告仍未争辩,仍是毫无怨言,太宗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最后弄清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

正是这样的事件,使唐太宗更看清了李靖的忠诚和高尚的人品,对他十分的敬重,李靖病重时太宗皇帝不顾自己疾病在身,多次亲临李靖病榻慰问,涕泪俱下,十分难过,为李靖深感担忧。李靖于贞观二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李靖去世时,太宗非常悲恸,特赐李靖葬于昭陵的殊荣。唐太宗是千古难遇的圣明之主,而李靖胸怀大志,品格高尚,遇太宗而得其所归,方能尽展才能。他们一起演绎了一段明君良臣相知相惜的千古佳话,为后世的帝王、将相们所仰慕。

李靖曾对太宗说过这样的话:“我过去凭借天子的威力,做了点微小的贡献”。自古以来有大功在身的人能做到象李靖这样的不多见。正是胸怀宽广,谦逊不自傲使李靖能善始善终,成为名将中的楷模,为后人敬佩和推崇,时李靖就被尊为自古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历朝历代对李靖都评价极高。《旧唐书》这样评价李靖:“卫公(指李靖)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

侯君集恃功骄横 放纵犯错不能自省

侯君集一开始也是辅助一代明君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在朝堂之上帮助唐太宗出谋划策,在战场上也能奋勇杀敌,帮助太宗巩固大唐江山,官位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但是功劳越来越大的侯君集后来开始渐渐骄横,贪财贪权……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大军灭高昌国后,在未奏请唐太宗的情况下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因贪财又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其手下将士们知道后也开始盗取金银珠宝,侯君集害怕自己做的丑事被揭发,于是不敢治将士们的罪。班师回朝后,有人将此事告发,查明事实后,太宗命司法官将侯君集下狱,后来不忍心治他的罪将其释放。

但是,侯君集并未感恩太宗,认为自己功劳大,不认为贪财和那些违法的事有什么大不了,不能反省自己的过错,更做不到象李靖那样的坦然面对责难,反而开始怨恨太宗皇帝对自己的不公,愤愤不平,到处散播怨气,认为自己受到排挤,逐步萌发了谋反的欲望。侯君集曾鼓动大将张亮谋反。张亮将侯君集想要谋反的话告诉给了太宗,但太宗并未计较,只是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些话侯君集只告诉给了你一个人,到时候他死不认账,你也拿他没办法。”唐太宗不计侯君集狂妄悖逆的一时之言,对待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在贞观十七年,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但侯君集并未珍惜唐太宗的宽宏大度以及给他的一次次荣耀与机会,恃功骄横跋扈惯了的他已无法容忍一点点的不顺和挫折,内心中对太宗的怨恨与日俱增,失去理智的一心想要谋反。

因为当时唐太宗正筹备废掉太子李承乾,侯君集抓住机会,劝说太子谋反。并一直在秘密准备,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谋反之事被揭发,因证据确凿,太子李承乾被废。侯君集被打入天牢。当时唐太宗并不想杀掉侯君集,感念其曾立下大功,准备赦免他。

但是满朝文武都不干,认为谋反是最大逆不道之事,不杀,难以正法纪,天地也难容,纷纷上书请求杀掉侯君集。侯君集的骄横跋扈也曾伤害和得罪了不少人。最后唐太宗只得无奈地杀掉了侯君集,但是应其请求保全了其妻子儿女,流放到了岭南,对他们还是优待照顾。

侯君集在被处死前,太宗含泪对侯君集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侯君集这才体会到太宗皇帝对他的恩德和怜惜,泪如雨下,悔恨不已,但是已经晚了……

侯君集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逐渐立下战功,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护卫太宗登基。唐贞观以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也曾随李靖学习兵法。但其品行不高,私欲不去,贪念权财,恃功自大,目中无人,最终走上了一条身败名裂的不归路,千百年来,侯君集的故事让人无不叹息。

《旧唐书》对其评价道:“侯君集摧凶克敌,效用居多;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弃前功而罹后患,贪愚之将明矣。”

明朝皇帝朱元璋说:“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后世有人评价李靖和侯君集时感慨的说道:“君子立功,守以谦冲。小人得位,足为身害。”

来源:


from 气功

西游妙趣:法中开慧明妙语 悟空得道三界出

在《西游记》中的那里得道时,就已经出了三界了。所以三界的都拿他不得。即使如来后来将他压在五行山下,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如来的六字真言。

一:法中开慧 明白法中真意

菩提祖师在台上讲法,而真正明白其中妙意的只有悟空。这大概就是道家的一种传道方式,一大批徒弟,真传的或许只有一人。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二:众人愤怒心不恼

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三:悟空拜师得道

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传文化,比如《封神演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帮助奠定修炼

注:内容出自《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来源: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18日星期二

尊敬神明的乡土 孕育了《平安夜》

文/黄芩


1937年,人们在首次演唱《平安夜》的原址修建了一座新的教堂——平安夜教堂(Stille-Nacht-Kapelle)以纪念这首歌的诞生。

平安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

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

二百年前,一曲《平安夜》(Stille Nacht,heilige Nacht)在奥地利与德国边界小城奥本多夫(Oberndorf)的圣?尼古劳斯教堂里横空问世,逐渐成为世界上同一天被演唱次数最多的一首歌曲——圣诞之夜,全世界都在演唱这首歌。

1818年,距离莫札特故乡大约20公里的奥本多夫,年轻的神父约瑟夫.摩尔(Joseph Mohr)遥望星空,写下了《平安夜》歌词,歌词充满了平安和希望。在那个时期,萨尔茨堡正经历苦难,战火、饥荒、疾病充斥着奥地利北部地区。摩尔神父向神祈祷,请求神的帮助。

或许是感受到了神的旨意,摩尔神父请他的朋友、当地小学校长弗兰茨?格鲁伯(Franz Xaver Gruber,奥地利著名)为他的歌词谱曲。12月24日圣诞夜,他们在圣?尼古劳斯教堂用吉他和直笛伴奏,与唱诗班表演了这曲《平安夜》。

《平安夜》冲破了战争、国界、争执和危机,这首歌曲传遍世界,据说已经翻译成三百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最普遍、最知名的乐曲之一。

现存的圣.尼古劳斯教堂已不是原本的建筑,那座教堂已被洪水冲垮,村民没能将整座教堂重修,只是把当时演奏《平安夜》的礼拜堂修建了起来。尽管如此,每年圣诞夜礼拜堂外的草坪上都站满了成千上万从全世界慕名而来的人群,为的就是能在这首歌的发源地亲耳聆听《平安夜》。

平安夜,圣善夜!

神子爱,光皎洁,

救赎宏恩的黎明来到

这首平和、安详、宁静的歌曲,感动了无数人的心。事实上,这首《平安夜》能在奥本多夫问世并非偶然。在奥地利北部和与其接壤的德国南部,民风朴素,敬重神明,信众众多。

时至今日,很多人延续了当地传统文化和信仰,对神的信仰依然很坚定。他们认为,这一地区之所以能够风调雨顺,生活恬静舒适,正因为他们能保持传统的、信仰和理念,上帝才会对这一方给予眷顾,很多地方都有神迹展现。

因为有了尊明的人群,才能诞生如此平和、安详和宁静的《平安夜》,也正因为这里孕育了《平安夜》这首最著名的圣诞歌,这地区才能成为一方沃土。


from 气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孝篇)之三:闵损芦衣

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但在这种鲜明的差别中,子骞却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薄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他不但双手被了,嘴唇也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的身体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失手,缰绳脱落了,马车跟着震动起来。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被猛的一晃,就非常生气的抽了他一鞭子。这一抽不打紧,子骞的衣服被抽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见状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 :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啊!再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品行竟然这样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对自己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也被他感动,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自己的亲那样去疼爱。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挽留后母的这番话流传千古,后代的人赞美他的孝心孝行,他的淳厚善良。如果我们不巧也生长在跟子骞类似的家庭,也能象他那样毫无怨言的与后母相处,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子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来源: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

张三丰的两个预言都兑现了

作者:柳笛

《张三丰全书》插图(公有领域)

张三丰,人间的修行者,道中的逍遥仙,一生中留下无数神迹。更特别的是,他作的一首诗和说的一句话,成为迅速得到验证的传奇预言,被铭记。几百年来,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大道张三丰还是一位了不起的预言家。

在张三丰的修行生涯中,古称陈仓的宝鸡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他在陈仓山结卢修道,之后又在陵源山的金台观隐居数年。张三丰拥有很多名号,全一、君宝、玄玄等。但在这里,他偶然见到三尖山上苍润挺秀的三座山峰后,便自号“三丰居士”,张三丰成了他流传最广的名字。

元朝末年,文才斐然的张三丰在宝鸡写下《宝鸡晚行》《小庐题壁》《归秦》等诗歌,但最神奇的当数他“死而复生”后的预言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他在金台观预感自己即将“离世”,于是作诗唱颂而逝。七天后,就在“尸体”下葬之时,张三丰奇迹般地复活,并送给弟子杨轨山一篇偈语:“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张三丰修行的宝鸡金台观。(申威隆/公有领域)

所谓复活,其实是他元神离体后“还魂”,展现的道家仙术。而那首偈语,含蓄预示了元灭明兴的历史变局,即诗中所言“元朝气数已尽,天下将由明朝主宰”。当时,抗元义军声势浩大,其中朱元璋南统义军,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统的明王朝。张三丰的第一个预言,仅仅在两年后便得到印证。

张三丰本已抛开身体的束缚而遨游天地,却又神秘归来,莫非在人间还有未完成的使命吗?这位得道高人用行动给了世人答案。明洪武初年,一百三十多岁的张三丰登上山,在天柱峰祭拜玄武大帝,表达当年对一方主神的感恩与虔敬。曾经的道教圣地几近荒废,他却安然在山中探幽揽胜,寻找静修之地,这才有了成祖修建的玉虚宫、遇真宫的原型。

在隐居仙山的过程中,张三丰道名远播,吸引很多人拜师学道。他在传授道法之余,也率领弟子们修缮五龙、紫霄、南岩等宫观。他们锄荆棘、清瓦砾,在废墟上建起了简单的房舍,将修葺一新。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张三丰翩然遁隐,从此闲云野鹤,不知所踪。

离去前,张三丰嘱咐几个弟子好好看守宫殿,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武当将有一件辉煌的大事发生。为此,张三丰石破天惊,留下一句记录于正史中的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这个预言,由圣君明成祖完成,带来武当山和道教信仰在史上最极致的繁盛。

当成祖还是藩王的时候,建文帝盲目听信大臣的建议,草率地发动削藩,让明皇室受到极大损失。成祖在危难之时,高举义旗,以“清君侧”之名对抗皇帝。

明成祖朱棣像(公有领域)

在出师之前,成祖军营中发生一桩奇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五,成祖在军前祭旗,天空中忽然乌云密布,士兵们近在咫尺却看不见对方。成祖披发仗剑,神态像极了武当山上的大神。人们这才知道,成祖乃是玄武大帝的化身,他将作为战神带领军队打一场正义而且必胜的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成祖举兵不过八百人,对抗整个朝廷,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硬仗。但在交战过程中,成祖军队得到玄武神的庇佑,战场上多次出现狂风突起、飞沙扬尘的天象,战况很快向有利于成祖的一方转变。三年后,成祖获胜,并成功登基称帝,开创“永乐盛世”。

永乐九年至二十二年(1411年—1424年),成祖耗资百万,召集30多万军民与工匠,大举翻修武当。他们依据玄武大帝修行的故事,建成九宫八观等33座宫殿群,作为“皇室家庙”“治世玄岳”为世人景仰。

张三丰的那句预言,原来蕴含这样的玄机。无论是两年,还是十几年,先知的预言迟早都会兑现。那么今天流传下的还未证实的预言,我们也不可不重视啊!

:《明史》《微异录》等)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16日星期日

酌古鉴今:宁可逆上而获罪 决不剥下而升官(数文)

文:齐整升
来源:正见网

一、天赐资源于民,官府与民争利,错在官府!

北宋庆历三年(104年),范仲淹上奏疏,建议取消盐茶专卖,允许商人自由贩运。他说:天下的茶和盐,出产于山海之中,是自然界给予人们的好处,用以养育万民的。但秦汉以后,常有官府垄断山海资源,百姓很多违犯禁令。现在又禁止商人自由买卖,只准官府自行运销,造成官府疲于运输和贮藏。对于百姓私自贩运的,就要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服役;用不正当手段而掠取的,就要被处以死刑或发配充军,每年要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这种惩罚。这是官府同老百姓争利,错在官府!实行这些制度,都不是古代圣贤的做法!如以官府自行运销所获得的收益,同准许商人自由买卖所缴纳的税收相比较,朝廷所能增加的收入并不多,而带来的弊病又不能消除,这就有待于陛下明智地加以决断了。

臣请求陛下下令,改变全国的茶盐法令,一律准许商人自行买卖,以便省去严苛的刑罚,消除官府在运输和贮存中所消耗的大量劳力,以获得长久的利益。这也是有助于陛下修养仁德和省去严刑的事情。

二、颜渊未卜先知:不可穷民于无路

鲁定公向颜渊问道:“东野毕(人名) 善于驾驭车马吗?”

颜渊回答说:“善于倒是善于,虽然如此,他的马,将会跑掉。”鲁定公很不高兴,进入朝堂后,对左右的人说:“君子原来也说别人的坏话啊。”

三天之后,鲁定公的养马官,前来拜见定公说:“东野毕的马跑了,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中间驾辕的两匹马,跑回马厩了。”

鲁定公从席子上站起来说:“马上驾车,去请颜渊!”颜渊到来后,鲁定公说:“前天我问先生,先生说:‘东野毕驾驭车马,善于倒是善于,虽然如此,他的马将要跑掉。’不知先生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

颜渊说:“我是根据前人政治的得失,而知道的。从前,舜很巧妙地使用百姓,造父(人名)很巧妙地驾驭马匹。舜从来不把百姓,逼到尽头;造父也从来不把马,逼到尽头。所以,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驭车马,上车就拉紧了马辔头,马嚼子和马,都安排得合乎规矩,但很紧缩,马缓步快走,训练的要求也都达到,历尽了各种艰险,到达了很远的地方,马的力量已经用尽,却还要让马跑个不停。根据这一点,就知道:马要活命,就会逃跑!”鲁定公说:“好。你能否再谈得深入一些?”颜渊回答说:“我听说:鸟被逼到尽头,就会啄人;兽被逼到尽头,就会抓人;人被逼到尽头,就会被迫反抗。从古到今,还没有人把百姓逼到尽头,而自己不遭到危险的。”鲁定公说:“善哉斯言!”

三、不可过分剥削人民!

(《元史?食货志一》记载:
《尚书?洪范》中讲,治理国家八件事,把与经济、财政有关的,放在首位,把货物放在第二位,这是因为粮食、财货是人类生活供养的本源。民众离开粮食货物就无以为生,国家没有粮食货物就不能进行治理。所以自古以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懂得既不能不向人民征取赋税,也不能过多地征取超过负担能力的赋税。关键是做到根据征到的赋税数量,来安排各种活动所需的花费。古书上说:“财富的生产与取用,有其法则,即从事生产的人要多,专事消费的人要少,生产产品要抓紧时间,消费产品要从长考虑,舒缓徐用。”这是先代君王的治理之道。后代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有了经制钱、总制钱等办公费名义的杂税。各种办法,都是聚敛搜刮民财,来满足官用,结果都是导致人民穷困,国家灭亡。历史的教训,让人感叹呀!

四、齐景公忙于宴乐,晏子独担责任

《晏子春秋》卷一, 记载:

齐景公时,一连下了十七天雨。景公却夜以继日地饮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多次请求,都未得到允许。景公反而命令伯遽(人名),巡视全国,寻找能歌善舞的人。

晏子听说后,很不高兴,于是把家中的粮食,分发给灾民,并把装粮食的用具,放在路边,自己步行,去见景公说:“下了十七天的雨,一个乡有几十家房屋被毁坏,一个村庄有好几家饥饿之百姓;年老体弱的人,挨冻没有御寒的粗布衣,挨饿没有粮食充饥;步履艰难,不能行走的人,四处张望,没有诉说灾难之处。君王不怜悯百姓,却日夜饮酒作乐,命令全国选送能歌善舞的人,没有止境;宫中的马,吃着府库的粮食;猎狗饱吃牛羊猪狗的肉,后宫嫔妃都有充足的美食。对待犬马嫔妃,不是太丰厚了吗?对待黎民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吗?乡里的百姓,贫穷而无处投诉,就不会喜欢君王了;饥饿而无处求援,也不会喜欢君王了。我是手持简策、百官跟随的宰相,让百姓饥寒交迫而无处申诉,使君王沉湎于酒色,抛弃百姓而不加怜悯,我的罪责实在太大了!”晏子两次跪拜后,请求辞职,于是快步走出宫门。

晏子想了一会儿,又回来工作:命管仓库的官员,去巡视灾民,家里有种子而没粮食吃的人家,发给足够一个月吃的粮食,没有种子的人家,发给足够食用一年的粮食。没有柴草贮备的人家,发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水灾。又命伯遽,巡视百姓,房屋坍塌不能抵御风雨的,发给金钱,寻找百姓中缺少用度、经济困难的人,限三天内完毕。超过期限就是巡视官员玩忽职守,应当治罪。

景公见晏子非常辛苦,于是离开后宫,减少肉食,撤掉酒宴,马不吃府库之粮,猎狗不吃肉粥,嫔妃减少美食,左右幸臣,减少赏赐。也积极关心救灾工作。

五、 救助贫困之人

《资治通鉴》卷十三 ,记载:
汉文帝下诏赈济失妻的人、寡妇、孤儿和没有儿女而穷困的人。文帝还下令:“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在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帛和絮若干。对于那些应该赐米的人,各县要亲自督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给他们送到家;郡国二千石长官还要派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管各县,对不按照诏书办事的人,给予惩罚和督促。

六、汉宣帝励精图治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记载:
汉宣帝出身于民间,知晓百姓的艰辛困苦。霍光死后,汉宣帝开始亲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征求意见。自丞相以下,各司其职,分别奏报,将收集到的建议,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以考察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有特殊政绩,就厚加赏赐,甚至恩及他们的子孙,很长时间不加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无人抱有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官吏,汉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过问,观察他的抱负志向,再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他起初说的一样。凡发现言行不一者,一定要弄清其原因在哪里。

汉宣帝常说:“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乡,没有叹息、怨愁,就因为执政公平清明,诉讼合理。能与我一起做到这些的,不就是那些优秀的二千石官员吗!”汉宣帝认为,郡太守是治理官吏和百姓的关键,频繁更换,容易引起百姓不安。百姓们知道他们的郡太守将长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从郡太守的教化。所以,凡地方上二千石官员治理地方成效显著的,汉宣帝总是正式颁布诏书,给以勉励,增加其官爵俸禄,赏赐黄金,甚至赐爵为关内侯。公卿职位空缺时,就按照他们平时所受奖励的先后、多少,依次补任。因此,汉朝这一时期,优秀官吏最多,号称“中兴”。

七、县令应敢于担当,为民请命

清代,刘挚为冀州南宫县令时,当地风俗不好,经济凋敝,赋税很重。缴纳税绢每匹折钱五百,绵每两折钱三十多,百姓多有不堪负担,而致破产的。

刘挚根据临近郡县的惯例,上奏请求减少到一般郡县的标准。这引起转运使的不满,并要弹劾刘挚。刘挚坚持说:“只有这一州六邑的百姓,承受如此的负担,决不是朝廷之意,只是朝廷不知道罢了。”于是把此事上奏朝廷。三司让包拯 以所上奏折的建议办理。从此以后,纳绢、绵,均有降低。百姓都欢呼流泪,说:“是刘挚长官给了我们一条生路。”

潘鳞长评价说:“当县令的,如果不能承担责任,那么百姓的贫困程度,就会日益加深,而朝廷的美德,也体现不出来。既是朝廷有好的意图,又如何下达到百姓呢?百姓的疾患隐情,又如何能使朝廷知道呢?县令怕上司发怒,百姓只好面向角落而哭泣了。假若县令避免弹劾,百姓只有破产、生计无着落了。明知上司发怒和弹劾,也要坚持请求,如果不是心怀仁义的君子,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九、 宁可逆上而获罪,也不剥下而!   

《宋史.唐介传》记载:
唐介,担任莫州任丘县知县,该县正当与辽国通使往来道路,驿站小,官吏苦于来往使臣,诛求需索,而破财毁家。唐介亲自坐在驿站门前,下令说:“非法所求,一切都不给。稍有毁坏驿站家具器物的,一定执拿问罪。”来往使者,都帖然服从而离去。

沿边塘水每年溢出,毁害民田,宦官杨怀敏,主管治理工程,想把任丘西面的十一个村庄,划为泛洪区。唐介则筑堤拦水,百姓因此得利。

升为德州通判,转运使崔峄,取库绢,分配给百姓,而加重价格。

唐介扣留转运使公牒,不下发,且移送安抚司。转运使崔峄大怒,多次下达公文责问,唐介不为所动。转运使崔峄的官职,比唐介高。朋友劝唐介:“不可逆上而获罪!你今后不想升官?”

唐介说:“我宁可逆上而获罪,也不剥下而升官!”由于唐介的正直说理,不久,果然转运使崔峄,取库绢、分绢赚钱的企图,不能实行。

十、表彰田单之善,即君王之善!

《战国策?齐策六》记载:
田单,是齐国名将,曾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为齐国收复七十余城。封安平君。

齐襄王即位,田单做了相国。一次,君臣一起渡淄水,碰到一位老人过河,两腿受寒,到岸上后,不能行走,坐在沙滩上。田单看到他冻得瑟瑟发抖,想让车夫分件衣服给他,但车夫由于没有多余的衣服,于是田单解下自己的皮袍,给老人披上。

齐襄王对这件事十分反感,说:“田单这样做,是收买人心,是想夺取我的国家吧!不早下手,恐怕会落在他后面。”说完,环顾了一下四周,并没有什么人。岩下有一个串珍珠的,襄王招呼他道:“你听见我的话了吗?”

那人回答道:“听见了。”襄王说:“你认为该怎么办?”

那人答道:
“大王您不如借机自己行善。您表扬田单的行为,下令嘉奖,说:‘寡人怕百姓挨饿,田单就给他们吃的;寡人担心百姓会受冻,田单就给他们穿的。寡人关怀百姓,田单也关怀百姓,这很符合寡人的心意。’田单,您表扬他,这就等于大王您做好事了。”

齐襄王听了大喜,说:“好。”于是赏赐给田单牛肉和酒,表扬他的善行。

(以上均据清代《渊鉴类函》)


from 气功

飞将军李广为何不封侯

文: 小玉
来源:

,西汉时英勇善战的大,司马迁在《.列传》中记载了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以为是老虎,奋力射了一箭,结果发现是,箭头已经钻進了石头里。足见其不平凡的神力。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自己也认为战功显赫足以被,那些战功不如他的都被封侯,他耿耿于怀,百思不得其解。李广曾经与当时很有名的阴阳先生探讨此事,王朔问:“将军回忆过往,有没有做过悔恨终生的事?”李广答:曾经诱降羌人八百,同日杀之,至今悔恨。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其实,《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还记载了李广心胸狭窄,诱杀了按规矩办事的灞陵尉。

滥杀无辜,违反了天理,这才是英勇善战、战功显赫的李广不能封侯的真正原因。后来李广自杀,不得善终,何尝不是滥杀无辜的报应呢?!


from 气功

佛家故事:少林寺紧那罗王的传说

来源:

“紧那罗”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中的一部,但一般没有单独供奉的,可唯独中大雄宝殿东侧,却有紧那罗殿专门供奉这位护法神。为何如此呢?其中有一个传说。

据说,元朝至正年间(西元1341至1370年,当时为元顺帝),少林寺来了一位蓬头赤脚的,少林寺收留了他,让其在中干活。他很勤快挑柴、烧火,各种杂务都干,为人沉默寡言,有空就闭目打坐修炼,别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一日造反的红巾军队伍包围了少林寺,欲行劫掠之事。寺中僧众虽然有人练武,但事发突然,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僧人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手中那根烧火棍也变成了能够支撑天地的巨柱,手握烧火棍上下飞舞,威风凛凛。红巾军见此神迹惊恐万分,到处逃窜。当红巾军逃过唐庄,打算从孝义逃走的时候,那里竟又出现了一个紧那罗王。红巾军又回兵向西,准备出大金店向临汝逃走时,谁知又碰上一个紧那罗王。红巾军将士已感到无路可逃,只好又回到少林寺,望空叩拜忏悔认错后,才得以安全离开少林寺。少林寺因此免遭元末乱世灾劫。

此僧人显示后就离开了,不知所踪,也有的传说里讲是圆寂了。后代少林僧众认为他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纪念他,便“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紧那罗王从此被封为少林寺护法神,专门建殿供奉;因为他是在厨房中干活、的,又塑化其形像供于厨上,供奉为“监斋使者”,年年;练武的武僧们也把他作为少林棍法的创立者。后来又有人告众僧曰:“退红巾军者,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也”,所以又将其视作观音化身之一。

这位神僧紧那罗王的故事在《河南府志》、《登封县志》、《少林棍法阐宗》、《嵩书》等古籍中都有记录,绝非孤证,可信度极高,足以说明佛法修炼是可以产生神迹的。神僧显示神迹前一直都是在厨房中干杂务,是个连姓名、籍贯都没有人关注的小和尚,可见在宗教中、寺院中的地位与职务的高低与修炼的高低并无关系。那么如何修炼?怎样才能修的高?当今走入末法的宗教已经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甚至现在少林的主持都在利用佛教赚钱,被人戏称为“佛门CEO”。是不是当今的人就无法修炼了,不是的。现在传遍全世界的法轮功就是真正的正传修炼功法,是真正的佛法,你如果能真正静心阅读法轮功的经书,你会发觉一切修炼的奥秘尽在其中。有缘者切勿错过!


from 气功

人的命运是天定的吗?是否可以改变?

人的是天定的吗?是否可以改变?

来源:日报


from 气功

为什么古人说“富不及三代”

注:文章内容仅者个人观点。

中国自古就有“富不及三代”的说法,原因一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一些古籍中早就点出来了,只是我们很少真正的接受过,把它当作神话故事了。在《薛刚反唐》中,把这个原因说透了。

一:薛刚误杀皇子

薛刚仗着自己是功臣之后胡作非为,最后不可收拾,竟了七皇子。

高宗大惊,传旨何等人行凶打路,速拿正法。下边就有第七皇子李昭,领众内侍穿过彩山灯来查问。人拥如潮,哪里去查?七殿下大怒,喝令内侍用棍打开众人。喝了一声,苦了这些看灯的众人,全无躲闪,死者其多。只见薛刚抡开两拳乱打,那些百姓一齐喊道:“两辽王家三爵主通城虎打死人了!”众内侍抡棍齐奔薛刚。薛刚大喊一声,一把抓住了一个内侍,提过来,抓住两腿,一分两半,一手提着一支死腿,乱打乱舞。众内侍一齐惊喊倒退,不料把七殿下挤翻在地。薛刚此时红了眼,也不管是谁,提脚便踢,偏踢中了七殿下肾囊,登时气绝。众内侍大喊道:“不好了,薛刚打死七殿下了!”高宗在楼上听见这话,唬得魂飞魄散,往下一看,谁知众宫女靠在栏杆上势重,栏杆脱了,众宫女与高宗一齐跌下楼来。(出自《薛刚反唐》第十一回 彩灯下踢死皇子 御楼上惊崩圣驾)

二:武后专权 欲杀薛家满门

话说中宗被废,武后专权,竟下旨将两辽王府中殿前掘一个地坑,以便埋放叛臣家口的尸首,一面命武三思统兵打扫法场,三日后将一门三百八十五口老少男女,尽皆斩杀。这旨一下,众功臣谁不寒心,但无法挽回,只好暗暗伤感。

三:道出实情 薛刚竟是仇人

樊梨花泪下道:“两辽王,不必怨我,这也是前世的冤仇,今生来报。可记得当初在西凉时,滴泪斩杨凡?今此逆子,即杨凡转世,造此大逆,杀尽一门,正是冤冤相报,宿世之仇。今何独犯于我,难道说我今日就能脱此一刀么?”丁山忿恨不已。(出自《薛刚反唐》第十七回 薛丁山全家遭刑 樊梨花法场脱难)

四:“富不及三代” 原来如此

说到这里大概也就讲明了“富不及三代”的原因。很多人在积累财富时,都或多或少的伤及到无辜,甚至人命。这些人要,就会转世到这家人家报仇,将家业败坏。就像是薛刚一样。本来可以荣华富贵,却惹出大祸,就是要杀其全家报仇。

今天的一些中共,看上去是把贪污的钱财给了在国外的儿子,或许他们都是来报仇的吧。人世间是个谜,有多少人可以看明白呢?

来源:


from 气功

同学邂逅偶相遇 仙人赐妻的故事

文:严谨 整理
来源:

薛肇,不知是何许人。他和后来当的崔宇,年轻时,一起在庐山读书。者共四人,有两人学业未成而离去。崔宇勤苦,不久就登进士第。只有薛肇,以修道为业,也不知以何人为师,几年之间,已经修得之道。

庐山下,有个患风劳病的人,多年医治无效,只有等死了。薛肇经过病者的家门,歇息在树荫下,因为说闲话,提到了家里有的事。薛肇便自动进去看看,看完就说:“这个病很容易治好的。”留下一粒丹药,像米粒一样大小,对病人的家属说:“明天早晨掐下半粒,用水吞下,自然会有效应。如果还不痊愈,三日后再服半粒。”这家因为久病求医,花费了数万钱,还没有治好,病人骨瘦如柴,仅剩下,心想:这半个米粒大的东西,岂能救活?第二天试着服下,病人居然能起身了,到了中午就能饮食,可以扶着手杖行走了。如此三天,身体健壮。再服下另外半粒,于是神采飞逸,肌肤如玉,须发墨黑,样子好像二十来岁的人。

过了一个多月,薛肇又来了,对病愈者说:“你有仙骨,吃了我的药,不仅能治病,还可以得道。”便把自己所修的道,传授给他。这人便登上了五老峰,寻访神仙而去。

崔宇及第之后,不久就授官,去都城东面畿县当县尉,赴任时,路过三乡驿,忽然遇见了薛肇。下马叙旧,他见这時的薛肇,满面风尘,样子十分劳苦,心中很有嗟叹的意思。崔宇自以为登第授官,扬扬自负。他们谈了很久,天色已晚。

薛肇对崔宇说:“寒舍不远,难得相逢,请到寒舍夜话,可以么?”崔宇答应了,就跟随薛肇同行,自己的仆人、车马,都留在店里。他们开始走上一条小路.很是荒僻。走了一二里,田畴花木,渐渐与凡境不同。好久才走到,只见高楼大门,殿阁深沉,好像王者所居!崔宇很感惊异。

薛肇先进入,有几十个人拥接上殿,然后才召崔宇,走上台阶,一起叙话。谈了好久,薛肇对崔宇说:“你还有好官要做,不能在此久住,但聊上一夜,还是可以的。”便催促着召乐队,开宴席。顷刻之间,在另外一殿,设下宴乐,没有别的客人,只有崔、薛二人,还有女乐四十多人,拜坐奏乐。他们选了十名女子,一起饮酒,其中有一名弹箜篌的女伎,生得格外出色。崔宇和她并肩而坐,见她的箜篌上,有十个字,是“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的诗句,崔宇默默记在心中。

宴席散后,薛肇问崔宇喜欢席上的哪个人?崔宇回答说:“就是那个弹箜篌的。”薛肇说:“我以后再给你,现在还不行。”等到天明,薛肇送别崔宇,赠给他黄金三十斤,送到大路,凄然而别。

崔宇到官一个多月,求婚娶得柳氏。他总觉得在哪里见到过她,但又想不起来。

一日空暇,他让柳氏弹箜篌,发现箜篌上有那十个字:“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问起缘由,柳氏说:“我当时正病中发烧,梦见有使者召我,说西城大仙薛君 (薛肇)有客,五百里内,懂音乐的处女,都被召去。总共有四十多人,我也相随而去了。那天我与薛君和他的客人崔少府,饮了一夜,醒后病就好了。薛君就是神仙,而崔少府的面貌,却与你一样。”二人各叙其事,大为惊骇,崔宇才知道薛肇,早已得道成仙了!

正是:
同学偶相遇,
进士洋洋颇神气;
暗嗟昔友风尘色,
却入王者宫殿丽。
娶得柳氏真艳喜,
原系所赐予;
敬谢薛君千般好,
且感且惭不如你!
(事据《太平广记》)


from 气功

古诗精选今译:骆宾王《在狱咏蝉》译释

文:慧诚
来源:正见网

骆宾王(640–684),婺(读雾)州义乌(今附近)人。少年时就熟通,尤其善于七言歌行。七岁时便写了咏鹅诗,显露文彩。最初在道王府供职,曾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后时,曾上疏论政事,左迁临海丞,后弃官而去。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武后,骆宾王参与其事,为徐敬业写讨武后的檄文。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为其文才,大为吃惊,当她知道此文为骆宾王所写时,责问:“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隐匿;一说被杀。他的诗文多散失,中宗时,诏求其文,有兖州人郗云卿,集成其诗文共十卷,有诗一百二十多首传世。

【原诗】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西陆二句:西陆,指秋天。蝉:虫类,俗称知了。南冠:楚国的,此代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因以南冠代指囚犯。客:作者自指。

哪堪二句:
玄鬓:黑色鬓发,指人生青壮年时。白头吟:乐府曲名,《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此曲情调哀怨忧伤,本诗借用其意。感叹自己遭谤下狱的苦闷心情。

露重二句:露重:风多,这是以秋蝉的困苦,喻自已的艰难处境。

无人二句:高洁:蝉居树的高枝,吸饮露水,古人以之为高洁的象征。

【今译】

秋天的知了一阵阵地鸣叫,
引起我这囚犯的忧思苦恼。
谁能忍受壮年的有为岁月,
学那卓文君来唱白头吟调。
露水沾湿蝉翅它难以飞进,
大风中的蝉鸣是多么低沉。
没人相信蝉儿的高洁情操,
谁又能明白我正义的心情?

【说明】

这首五言,写于仪凤三年(678)秋,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数次上书议论政事,为武后诬陷,强加贪污罪名,把骆宾王押进狱中,他在狱中写了这首诗。诗前有序,写其因忧愤作诗。诗中借对鸣蝉的歌咏,寄托作者蒙受冤枉时的悲愤感情,控诉了武则天等人对他的罪行。

诗开篇以比兴手法起,由秋蝉凄鸣引发出作者因无辜遭囚于狱中的深沉愁思。秋蝉凄鸣与南冠客的处境,相衬相生,更加令人不堪。三四句以“哪堪”与“来对”作转进一层描写,自己正如蝉之“玄鬓壮年”,却受此不白之冤,并以卓文君作《白头吟》欲自绝相如作比,由玄鬓因忧伤而白头所产生的难以忍受的愤怨的心情。五六句,从蝉的处境着眼,全是想像之词,用“露重难飞”、“风多响沉”,写蝉的困难处境,极为形象地比喻自己被关押在狱中,遭受打击迫害的艰难处境。结尾二句,以“无人”由蝉转入自身,直接抒发情怀,借蝉之高洁,表达作者含冤受屈、自持高洁但不为人相信和理解的悲愤心情,揭露了武则天统治的昏庸腐败。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以蝉起兴,以蝉自况,以情收结,既是写蝉,又是自写,曲折委婉,含蓄深沉。

【诸家汇品】请看古代诸家,对此诗的品评:

唐仲言:此因闻蝉借以自况也。蝉知感秋,犹己之被系,真影相吊,而声相和者也。“露重”、“风多”,喻世道之艰险,“难进”、“易沉”,慨己冤之不伸。斯时也,有能信其高洁表其贞心者乎!亦终于湮灭而已。(《唐诗解》)
陆时雍:大家语!大略意象深而物态远。(《唐诗镜》)
章象德:以比兴转之,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咏蝉,正所以咏己也。
(《唐诗三百首注疏》)
孙洙:自喻。(《唐诗三百首》)
施补华: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岘佣说诗》)
钟惺:“信高洁”三字森挺(这三个字含意丰富,高洁正直),不肯自下。(《唐诗归》)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十五):舜目有重瞳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尧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注释】

(1)八彩:八种色彩。
(2)重:两层。
(3)瞳:眼珠的中心,即黑眼珠。
(4)漏:指耳孔。
(5)肘:音帚,指人的上臂与下臂间的关节部位。
(6)成汤:又称商汤,商朝的建立者。

【语译参考】

尧的眉毛有八种色彩,舜的眼睛有两个黑眼珠。大禹的耳朵有三个耳孔,形状非常奇特;成汤的两手臂共有四个肘,异于常人。

这一课,主要讲到古代帝王与众不同的奇特相貌。这与古人的神传文化的认识一致,让孩子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来自天上,这块土地被奉为神州,这些开创文明的圣王必然来历不凡,带着各自的使命降生人间,来传导各种有序的文明。

我们以舜帝为例,看看他给我们民族留下了何种文明教化。

其实,我们中国人奉行了几千年的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做人的道德观,就是舜帝所传。他在中国历史上是孝悌的典范,二十岁时便以孝悌闻名天下。孔子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圣德,成为儒家,自然有资格成为后世做人的正统,一切都有其远古的来源。

舜是谥号 意为仁圣

据《史记》,舜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叫瞽叟,母名握登。舜,其实是其谥号,《谥法》说:“仁圣盛明曰舜。”就是说,古人给不在世的帝王按照其生前的突出德行给起个号叫做舜。就是指他仁德圣明,堪称圣德帝王。

给他起的名字实为“重华”,传说正是目有双瞳而得此名。此外,舜的形体还有许多奇异之处:他的掌心,有文如“褒”字,面黑而方,龙颜大口。

家人心狠歹毒  舜却孝悌有加

舜两岁时,生母去世,父娶继室。后母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叫象,后母对舜经常打骂,还挑动舜的父亲无端责罚,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舜十岁左右,有个叫务成子的修道人主动教舜读书。舜的后母不想让舜去读书,于是舜给邻居家放牛,同时跟随务成子学习读书、写字和做人以及天文地理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说明一个问题,上古帝王之师是修道人,而舜帝最后也修道而成,他传下的孝悌之道,治国之道,其实来自古老的修道文化。

史书称,舜父顽劣,是非不分,且双目失明,后母愚昧,阴毒狠辣,其异母的弟弟象则凶傲不羁,极端自私,心狠手辣。这三个人都想要除掉舜。

舜从不怨恨,反而孝顺、友爱(就是兄弟之间的悌道)尽力处理好家庭关系。虽然父母厌他,但他却始终不失人子之道。当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当父亲用大棒打他,家里人要加害他,危及性命,他就及时逃避(不陷父母于不义,今天古人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实为中共的恶意误导,舜帝早为后人留下孝非愚孝,忠非愚忠的具体做法,谁也不能无端取人性命,所谓人命关天,即使父母和君王,也不可以,所以,舜帝既不抱怨父母,孝敬他们,又懂得不让父母犯罪,这才是真孝敬);家里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在父母身旁侍候着。

舜德化天下  

舜见家人不容,出外四处谋生。由于舜宽厚忍让,他每到一处,一年成村落,两年成小镇,三年就成为城市。人们都愿意跟随他。

舜在历山开垦耕种时,有大象下山,用鼻子卷起锄犁,帮助舜耕垦,众人都觉神奇。又见飞鸟来帮助舜除田间杂草。有为争地打斗的,舜主动将自己开垦的肥沃土地让给体弱力衰的人,自己去开荒贫瘠的土地。在舜的影响下,历山礼让成风,和睦相处,到历山开荒种地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大的村落。

舜在雷泽捕鱼时,也有人为渔场争斗,舜也同样处理。雷泽的人也变得互相谦让。

《尚书.大传》说:“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他德行厚重,自生威望,盛名远播,已经具备令人臣服的帝王修养。

孝悌治家  忠信治国

舜三十岁时,尧帝访求天下有德人才,四岳便推荐了舜。尧召见舜。问他治理天下的方法。据《荀子.尧问》,舜回答:“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

大意是说,主持政务专心一意而没有过失,做细小的事也不懈怠,忠诚守信而不厌倦,那么天下人自会归顺,又哪里要特殊的办法去招引,使民归附呢?

尧帝让舜经受各种考验,代理司徒等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就是舜推行五典教化所留下的,无论是治家,还是内政,外交,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父母和弟弟屡次害他性命都不改孝悌之道,最后被感化,天下也安宁和睦。于是尧帝传位于他。

舜身处逆境,事待己如敌的父母至孝,忍常人所不能忍,他展现的孝悌忠信,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他也自然成为做人的道德典范。圣王的榜样。

时间】

奇人异相,中国古代许多的帝王、圣贤,他们的五官、长相奇特和常人大不相同。除了尧的八彩眉毛、舜的重瞳眼睛、大禹的三穴耳朵、商汤的长手臂之外,据古籍上记载,周文王有龙一样高耸的额头、虎一般的宽肩;至圣先师孔子的头顶凹陷;周公的手极软,能反转拿东西。这些古代圣贤不但形象奇特,而且品格高尚,为人所敬重。

道家始祖--老子,长相亦不同于一般人。据传他有黄白的肤色,开阔的额头,浓眉大眼,但眉毛是黄色的,方形嘴,厚厚的唇,稀疏的牙齿,双耳上各有三个小洞并且垂到肩上,鼻梁肥大,内有两支肉柱。老子不仅容貌奇特,更有着极高的智慧,他所留下的五千言巨著《道德经》,更是道家修练的重要经典。

(注:据正见网教材《幼学琼林》改编)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