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

【文治武功汉武大帝】(8) 反击匈奴 马邑之战无功而返

轮回纪实:艰辛寻法之(六)蜀中观景

来源:正见网

有个修炼人在一所大公司是高管,在过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与陷阱,她都能处理的很得当。但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有一次因陪客人吃饭时,拒绝喝酒,惹得客人不高兴,她的主管也很不高兴,事后说了她几句,她当时也哭鼻子了,但是毕竟是修炼人,遇到事情能想得开,放得下,过了一小会儿也就释然了。

在众多的修炼者中,位居较高社会阶层的人士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面对着这个社会各种不正因素的诱惑与干扰,都像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让不修炼的世人看到法轮大法的美好与修炼者的纯清。

本文借着这个机会以她为例写写生命的寻法经历。

她在人世间的轮回中有过多次寻法的经历,其中有两世转生为男身的寻法经历很有意思。

书生寻法经历

北宋可以称为崇尚文才的时代,一些军队里带兵的很多都是文官。这也是太祖赵匡胤怕唐朝“藩镇割据”,后周时期“黄袍加身”(赵匡胤因此而当上了皇帝)的戏码重演而采取的治国策略。

此世的他生在蜀中(四川一带)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父亲是朝廷被罢免的大官。

他从小就酷爱读书,而且有着“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的本事,书他看过几遍之后基本上都能倒背如流。同时他结交了很多文朋诗友。这些人整日在一起写诗唱和很热闹,也很充实。

有一天他的朋友给他带来一个丑女,这女人也就二十岁左右,个子矮小,头发稀疏,脸很长、眼睛如铃铛一般,蒜头鼻子,厚厚的嘴唇。说的夸张一点话:算是集各种丑女特点之大成。

丑女来到这里也不怯场,直截了当的说:“听闻你们这里有人能做到看书‘一目十行’与‘过目不忘’?我这次来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天外有天’”。说完她从怀里拿出一块一尺见方有字的绢帕来放在桌上。

笑着说:“你们中有本事的就把绢帕上的字读给大家听听。”

他一看绢帕上的字大小适中,数量也不是很多,觉得很容易读完,于是就开始读了起来。

在读的的过程中,他怎么越读字感觉越多呢?读了好几个时辰,还是没有把这绢帕读完。旁边的人都吃惊不小。

丑女看到他读累了的时候,就说:“读到这里就行了,允许你再在看一会绢帕上的字,然后给大家背一背。”

他一听开始觉得丑女在帮他解围,顺势答应了。后来却发现自己掉在另一个“陷阱”里面了。原来这个绢帕上的字,在每一次从头看的时候,字的内容、涵义都不一样。当他发现这个问题时,他耍了一个小聪明,对丑女说:“这绢帕上的字,每一次从头看的都不一样,那我要背出来,因为原稿上的字变了,我背出来的内容就和现在的不一样,那你会说我背的不对。所以我也不背了。我也领教到‘天外有天’的道理了。”

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出现了,当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把丑女和他的朋友请到里屋上座,恭敬的问他的朋友说:“这位姑娘来自何方?光临寒舍所谓何故?”

丑女不等他朋友说话直截了当的说:“我也是蜀中的人,只不过我在修道。我的师父派我带绢帕下山,就是想找一位有缘份的人能够承传我们这一门的修行方式。(手指着她的朋友继续说)他是我原来的邻居,我下山之后找他帮忙,结果他就把我领到府上了。”

“那我儿可以当承传你们这一门的修行方式吗?”他父亲不解的问。

“那就请令郎说说看绢帕时都看到了什么?”丑女回答说。

他说:“我看到的内容很多,我一点也记不全了,模糊的是从看绢帕第一遍时看到了‘现在的我真的是我的真正本来吗?’,第二遍时我看到了‘我曾经在哪里’和在一些朝代转生的经历;第三遍的时候我看到‘我要去哪里’,和当什么样的官官运如何、娶几个老婆、怎么死的等很详细。”当他说完的时候突然若有所悟的说:“绢帕上的内容不是真的在说关于我的事情吧?”

丑女点头表示肯定,然后说:“如果别人来看这个绢帕,那内容就是关于别人的,跟你看到的绝对不会一样。”

闻听此言,他立刻请求即刻和丑女上峨眉山修道。

的允许下,他和丑女上了峨眉山。

在一路上他想知道的事情很多,丑女却不怎么回答他,似乎只对周围的景致感兴趣。

当他们走到峨眉山的脚下,要上山的时候,丑女说:“师父交代过,上得此山必须身净如玉,因你在世俗中多年身体很脏,需要洗净一下。”“那怎么才能洗净身体呢?”他问到。“这个简单,在咱蜀中美景很多,你多走走,多把这些美景放在心里,身体到时候自然就干净了。尤其是四姑娘山、青城山、等几座山脉。为期三年。到时候看你的身体能否达到符合山峨眉山的程度,符合标准就允许你上山,不符合,那就还得外出观景。”

他只好按照丑女说的四处观景。起初他把观景看得太简单了。后来随着看的景致越来越多,同时也对绢帕上的字句细细琢磨,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譬如既然丑女用绢帕的形式让我见识了‘天外有天’,那世界上是不是还有比他们这一门更好的修行方法?尤其是走了一圈回来来到峨眉山附近的乐山大佛时候,他就觉得见到这尊弥勒坐像是很亲很亲。这个时候他看见弥勒坐像的眼睛似乎动了一下。他双膝跪地合十叩头。心想:“如果有机会肯定要与弥勒佛接上缘份。”

这个时候他已经通过四处观景的形式把心中的杂念和自以为是等等东西都抛之脑后,身体也得到了净化,再次走到峨眉山的脚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上山的标准。于是在山脚下等待丑女(好给他一个能否上的了山的评判),结果一连等了多日也不见丑女的踪迹。无奈之下,他为了表示虔诚,双膝跪地爬着上山。等他到达山顶的时候,却发现四下无人。

他想师父和丑女也不会骗自己呀!肯定是他们在试探我。于是他就跪在山顶上等。

过了三天,在山顶上出现佛光,然后有一位道人出现了,旁边还跟着丑女。

道人笑着说:“你终于来了。我今生会把我这一门的修行方法传给你,但你要记住:你最终要成为与“弥勒”这个佛号有关的那位将来在传法救度世人的大觉者的弟子,也只有在那个修行的法门中,你才能达到真正的大解脱和大自在的。我所教给你这点东西是只是为了将来在人间那位大觉者洪传大法之前奠定一点修炼的基础和文化而已。”

此时的丑女对他一笑,领着他到一处隐秘的山洞开始了那生的道家修行。……

明代乞丐寻法路

她在明朝时转生在南京的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家,当时是个男身。

因为家里很有钱,他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非常的有学问,人也长得很帅。等长大后报名参加科举,但在考试的前夕,他莫名其妙的病倒了。等考完的时候,他的病也好了。一连三次都是如此。

他父亲见状,就安慰他:“孩子咱不参加科举了,我帮你找个媳妇,咱家的钱也够花几辈子的了。”

于是父亲张罗着给他娶妻。结果在迎娶王氏女孩的时候又病倒了,婚姻不吉利,;迎娶刘氏女孩前夕他又病倒了,不吉利,取消;娶马氏女孩前夕他还是病倒了,不吉利,又取消。

这一连三次的婚姻都因他的病倒而告吹。无奈之时,她母亲只好去庙里找住持,去问问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娶妻。

到了庙里向僧人说明来意,提出要见住持一面。僧人说:“我们住持正在闭关修行,他在闭关前曾留下一封已经封好的信,托我保管。说要给一位遇到奇事解不开的人。”说完僧人就找出那封信递给他母亲,回家后打开,只见上面写着:

科举婚姻如梦幻

病解名情诸迷绊

金银暖屋若鸩酒

乞丐观景……

老人家看得有些似懂非懂,就把儿子和丈夫找过来一同研究这几句话。

他看了半天说:“也许我真的是一个不属于红尘中的人。那些红尘中的名利情等诸多方面都如同梦幻与迷绊一般,我无意中用得病的方式也就把那些问题了。

舒适的生活宛若毒酒一般。也许我将来会沦落成乞丐用云游观景的方式来…..来什么呢?(他思考了半天才接着说)来了却自己的什么愿望吧。也许住持没有写完的话中有这个意思。”

面对儿子在考科举和娶媳妇中的所遇,他们老夫妻不是没想过这类(儿子与红尘中的名利情无缘)的问题,但毕竟担心儿子将来会受苦,还是有些难过的落下眼泪。

过些日子,他们老夫妻受邀到外地做客,他也陪着去了。结果在那里一呆就是三个月。等他们一家再回来的时候,却被告知:家里昨晚刚刚着火,一伙人趁火打劫,家里现在被烧被抢的什么也没有了。

他父母一听都喃喃的说:“看来是老天让我儿成为乞丐呀!”

后来他父母被亲戚接去照应,这都不多说。

面对这种家庭上的变故,他没有想太多,觉得住持的话真的是很准的。既然我今生就是乞丐的命,那我就观景、了愿好了。

但观什么景,到哪里去观景,了却什么愿这是关键。

后来他想想,还是到母亲曾经去过的寺院问问住持好了。

他来到那里,住持出来迎接。他把心里的话说了。住持说:“你去蜀中观景,一定要用要饭、行脚的方式去,不可用你的学问赚钱或者取得同情。至于说了结什么愿,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那为何要去蜀中,而不是别处呢?”他不解的问。

“因为那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很多社会大的变动是从蜀中开始或者有兆头;这里更是修行人安心修行的好地方。”

听完住持的开示,他稍微打点一下行装就上路了。对于一个富家公子转眼间沦为乞丐,这种人生无常他心里自然有很多感慨,但命该如此也是无奈。

他一路行乞,也遇到了很多人的白眼和各种侮辱。在到达蜀地之后,他开始遍访名山与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开始他没看出什么,只是觉得很好奇,天府之国地大物博,但随着看的景致越来越多,他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里会是很多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兆头。联想到这里也是轩辕黄帝正妻嫘祖的故乡,这里也就成了炎黄子孙心中的姥家(外婆家)。沿着这种思路想开去,他觉得这里的山水构成的因素也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家园。当这个大的环境需要改变的时候,这里就会出现一些兆头或者表象。这里是源头的一部份嘛!(说的更为明白一点:这里的一些物质因素加上附近地区的一些物质因素还有外在的力量一起孕育了中华文明,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本地区这些物质因素也依旧会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社会发展上就是动向和兆头。)

虽然蜀道很艰难,但很多看穿红尘虚幻的人们,都愿意在这里找到一份栖息之所、庇护之地。(李白、苏东坡的性格中就有那种蜀中人乐观、自在的性格。即便是到了现在,四川人依旧保持达观与自在的心态。) 有的人会更進一步,在这里的山水之间结庐独修,成为修行之人。

当他走遍了蜀中的山山水水之后,他明白了很多人生中想要明白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之神所造就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与神奇。这些绝不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

在接触一些修行人之后,他把世间的一切看得更加透彻,也觉得只有修行才是永恒与获得更高智慧的途径。

他问过很多修行人:能不能不出家,哪怕是我用行乞的方式来修行也行,能让我拥有更加看明白世间一切因果与过程的智慧就行。

那些修行的人都摇头,说不行。

后来他来到一处酒家,在这里行乞完准备离开的时候,老板娘说:“你在蜀中走了这么多的路,难道没有什么可说的?”

他一听很纳闷:“觉得老板娘怎么知道我在蜀中走了这么多的路?”

老板娘看他迟疑,一笑接着说:“其实你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不用出家,而用一种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就可以修行的方法,而且能得到可以懂得更大范围事情的智慧。”

“说的倒没错,可是你怎么知道?而且那种修行的方式到哪里去找?”

老板娘依旧一笑:“其实那位住持就是让你来蜀中自己发现自己内心要寻找的具有某种特点的修行法门。当你明确了这个愿望之后,很多事情也就好办了。据我所知,那种修行的方法,在几百年之后就会在人间传出,你要有缘的话,到时自会得到。我也是受人之托给你说这番话。要想在今生找到那位将来传大法的觉者也不算很难,你只要在这附近盖一座大的民房就行了。”

“为什么是盖民房?而不是寺庙?而且那位住持交代了,我只能要饭,不能要钱。没有钱怎么盖民房?而且即便是找到那些有钱人说盖民房为了见将来传法的觉者,这谁能信呢?”

老板娘此时一脸严肃的说:“你不是一个很会思考,很有智慧的人嘛,这件事情能难住你吗?”

他回到临时住的地方好好的思考了一下,觉得无论怎么难,只要今生能与那位将来在人间传大法的觉者接上缘份就好。

于是他躺在那里开始琢磨,后来觉得我就用在家里平时学过的各类渊博的知识帮助这里的人解决一些问题,我不要钱,只要他们出钱、出力盖几间大的民房就行了。

第二天他走到街上人多的地方,先听别人聊天,来了解别人在哪方面有解决不了的事情,遇到能解决的事情,他就主动提出帮人家解决。人家也很高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顺利的地方,有的问题他也解决不了,反而被人家大骂一通。

大体上大家的事情各种类别的都有,他充分利用过去所学之长,善意的帮助大家。

后来当人们都知道他为什么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是为了他自己生活的如何好,而是为了建大民房,与几百年后在人间传大法的觉者在此生结缘的时候,很多人都主动过来帮忙,最后终于把大民房建成了。

建成之后,大家都很高兴,都齐聚在那里等待觉者的出现。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一位身着普通衣装的人走上前来,笑着对大家说:“大家求法的心和愿望真的是十分可嘉,你们将来要记住你们要找的修行法门会有着这样的特点。”说完在这里就出现了像雪花一样多,象铜钱一般大小的圆圆的旋转的飞舞的东西。

大家都惊呆了,都跪在地上,都想在将来得到这种难遇的修行方法。

此时这位身着普通衣装的人走到他的面前,微笑着说:“你的悟性真的很好,学到的学问也很会运用。到将来你真正得法的时候,会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你也会有着很多方面的能力和智慧,你到时候在修行中要充份发挥你的能力,给你的舞台,你尽管去发挥好了。”

他听了这番话,眼泪早已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正是:

行乞观景入巴蜀

跋涉山水忍屈辱

遭遇万难志不改

得法修行显胜殊(注)
注:这句的意思是在真正的得法修行当中显出殊胜的智慧与能力。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8月25日星期五

传统文化故事(一)求道(7):贺知章辞官

诗人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一字維摩,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后来告老还乡。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着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回乡偶书》,后人大都认为那是一首感伤诗。其实诗中的真正寓意却是积极向上的。也就在那个时期,贺知章遇到了王老,从而改变了命运,最后弃官修道。

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有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象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就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意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逐渐地更加尊敬,言论也逐渐多起来,于是在言谈中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

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自己说是在家乡的时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买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自己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

老人已经察觉说道:“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很是感慨,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贺知章还乡修道的时候,写了那首《回乡偶书》,是感慨自己修道之心太晚,但又终是一个好兆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将贺知章得道后的心情,完全表露出来。

原文:贺知章,西京宣平坊有宅。对门有小板门,常见一老人乘驴出入其间。积五六年,视老人颜色衣服如故,亦不见家属。询问里巷,皆云是西市卖钱贯王老,更无他业。察其非凡也,常因暇日造之。老人迎接甚恭谨,唯有童子为所使耳。贺则问其业。老人随意回答。因与往来,渐加礼敬,言论渐密,遂云善黄白之术。贺素信重,愿接事之。后与夫人持一明珠,自云在乡日得此珠,保惜多时,特上老人,求说道法。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令市饼来。童子以珠易得三十余胡饼,遂延贺。贺私念宝珠特(明抄本“特”作“持”)以轻用,意甚不快。老人曰:“夫道者可以心得,岂在力争;悭惜未止,术无由成。当须深山穷谷,勤求致之,非市朝所授也。”贺意颇悟,谢之而去。数日失老人所在。贺因求致仕,入道还乡。(出自《原化记》)

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七,贺知章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贺知章传》有类似的记载:天宝二年,(贺知章)以老年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重令入阁,诸王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赐诗叙别。知章表谢,手诏答曰:“卿儒才旧业,德着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9-小人儿-怨恨咒骂地府通报

轮回纪实:艰辛寻法之(五)漫游海岸

来源:

在世间偶尔能见到一些穿僧衣、道袍的人在学法轮,本文就从中选取一例,来说说其人寻法的不容易。

元末明初的时候,本文主人公仁兴在轮回中的某一世转生在山东威海,当时他家里很有钱,有的亲属在朝廷中当大官。他自小很聪慧,又懂事,还非常的,后来时局的动荡,他随着的增长受到一些行为不端的人熏染,也逐渐变得市侩,游手好闲,弄鹰遛狗,更要命的是经常和那些狐朋狗友進出赌场、妓院,整日不务正业。他急在心里也毫无办法。

有一次,他与两个朋友進入酒家吃酒,其中一人在吃酒的过程中突然就抽搐,不一会就离开了人世。

发生在眼前的一幕让他深深的思考:人即便是整日沉浸在酒色中,也难免一死,真是悲哀!

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貌美的女孩,相处之下算得上情投意合。在送聘礼之后,准备要高高兴兴的娶回家,女孩一家却“失踪”了。问遍街坊邻居都说对他们家不是很了解。

“天下之大到哪里去找她们一家呀!更何况她肯定是‘故意’失踪的,即便人能找回来,但那份真心能找回来吗?”想到这里仁兴就意兴阑珊。

感情上的失意让他觉得人间很多事情都是那么的虚幻与无常。自己对别人再怎么真心,对方也不一定会珍惜自己。

这么多年的放荡生涯让他在精神上倍感空虚,觉得人生只不过就是在及时行乐中走向终老与死亡。发生的这两件事让他深刻的感到:很多时候人生都是很不如意,甚至很痛苦的。

因为心情不好,他一个人去海边走走,当时正值退潮,只见有小女孩被卷到了海滩边上。他看了半天,小女孩一动也不动,他就意识到小女孩可能出事了。赶忙跑过去,抱起小女孩采取紧急施救,折腾了好一阵子,小女孩终于有了气息,他一看小女孩身体很虚弱,就将小女孩背回家细心调养。

在小女孩调养期间仁兴和父母尽心竭力的照顾她,小女孩恢复的也很快。

等小女孩的身体恢复差不多,仁兴问小女孩家在哪里,父母都是做什么的,她怎么被海水冲到这里。

小女孩看看他说:“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地方,父母对我都非常的好,这次我因为一件事而故意被海水淹晕,从而遇到你。”

这下子把仁兴弄晕了,他没明白小女孩的意思。想继续追问下去。

可是这位小女孩并不回答他后来的问话,只是说:“你小的时候是一位非常正直、善良的人,只不过后来被那些不好的人熏染了,如果你要想回到善良、正直的从前,有一件事你愿不愿意做?”

小女孩说了这番话让仁兴大吃一惊,他觉得这些话不是这么小的女孩能说出来的。莫非我遇到了?仁兴正这么想着,只听女孩说:“将来在中土要有不脱离世缘就能修成神佛的大法,如果你愿意到时候真正能够得法,那你今生就去找找看吧。”

“那要怎么去找?”仁兴不解的问。“因为你以前曾经与那位将来传大法的觉者有缘,所以今生你就到南边的北海找找看。”“北海怎么会在南边?”仁兴更为不解了。“北海是个地名你就顺着海岸线一直向南,当走到过了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海峡前面不远就是。”小女孩回答到。

“你究竟是谁?多大年龄?”仁兴继续追问。

小女孩见他提出这个问题,一笑:“我是谁不重要,年龄多大也不重要。我只能告诉你,在茫茫的天地中有很多种修行的方法,有的可以返老还童,而且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会变化的。”

见小女孩不明说,仁兴只好说:“那我懂得了。我马上启程沿着海岸线去到北海就是。”

“不能坐船,要走着去才显出虔诚,而且在过程中你会见识很多奇事,不管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要忘记此行的。切记切记!”说完小女孩就离开了。

仁兴听完女孩一席话,立刻打点行装,告别父母和那些往日的朋友,从威海出发,一直沿着海岸线向南走。

他本来就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对于大海并不陌生,他在边走边琢磨着会遇到怎样的奇事呢?

可是当他走了半个多月的时候,什么奇事也没有遇到,他逐渐的也就放下了想遇到奇事的想法,只管义无反顾的向前南走。

当走到杭州、宁波一带的时候,他又遇到一个小女孩,邀请他去家里玩。他一想去就去吧。可是小女孩让他闭上眼睛,并让他抓住小女孩递过来的丝巾,告诉他让他睁开眼时他才能睁开眼睛,否则会有性命之忧。他只好听从。

紧接着他感到好像他们在水里行進,“去哪?”他不敢想。

等到進了一座大门楼,小女孩让他睁开眼睛,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直呼:“人们都在传说有海底龙宫,原来真有呀!”东海龙王过来招手,并摆下宴席款待他。并让小女孩(最小的龙女))留他在这里多住几日。

他在这里暂住的时候,小龙女带他游遍了整个龙宫,真的让他大开眼界。

东海龙王本想多留他几日,可是他一心想着去北海见将来在人间传法的觉者,龙王也没强留。让小龙女送他一程。

这一程他就直接到了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在这里他遇到了变化成美女样子的海妖,那个海妖要把他留下,否则就要吃掉他,他却不为所动,用自己的善心与正信感化了海妖(本质上这个海妖也不是太坏),海妖也送他一程。

这一程他就到了惠州附近,他在这里欣赏了一番当地风光与风土民情,之后,就沿着海岸线上(水)路了。一上岸就遇到两伙渔民为捕鱼的事情理论甚至打起架来。他上前劝解,却被人误会他要偷东西,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他扭送官府,下大牢等待治罪。

那个当官的为人还是不错的,当问明事情始末之后,差人把他打了二十板子,就放他走了。(不给他点儿惩罚,那些扭送他过来的人脸面上挂不住,也算是给那些当地人点面子。)

因为被打板子受了伤,暂时就不能赶路了,他只好找个小旅店住下,并请来郎中看病。

在养病的过程中,他又遇到几个行为不端的年轻人,他们在兴仁面前说了很多要及时行乐的话,怂恿他再去赌场和妓院。有一次他真的动心了,当走到赌场门口的时候,突然摔了一跤,把脚崴了。他立刻明白了,自己绝对不该来这个地方。

于是在伤痛还没有完全好的情况下,就继续赶路。

又艰难的走了几天之后,他遇到了一位海神,那位海神把一种可以治愈伤痛的神药给他涂在病患部位,说来也神奇,他马上就不感觉痛了。……

整个“”海岸的过程其实是非常艰辛的,面对着狂风暴雨的肆虐与海洋生物的侵袭,他都能坚持正信、不改初衷,最后他终于来到了北海。到了这里他四处寻访将来传大法的觉者。

他后来在一座寺庙中遇到了一位住持。他向住持打听那位将来要在人间传大法的觉者的行踪。

住持说:“他行踪不定,而且能以各种角色显现在人间。你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做到你该做的了,别的就不用多想。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遇到,因为有缘嘛!”

仁兴一听直接说:“您就是我要找的觉者吧!”

住持轻轻一笑:“你的悟性还挺好的!将来也肯定能得到那可以真正使人回升的大法。”

兴仁高兴的说:“那将来我一定要做您的专修弟子。为了今朝的缘起(就是见面时的情形),也为了我能够不被红尘中的不好的因素所带动、干扰。”

住持闻听,默默的点点头。…….

这正是:

漫游海岸路漫漫

多重干扰去迷幻

心底初衷不曾变

得法回天生命绚!(【注】)

注: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得到大法,生命回到天上本来的家的时候就会真正的绚烂多彩。

2017/8/15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民间故事:高僧指方向,赵匡胤飞黄腾达

文:陆文

来源:正见网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无论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后人的评价都极高。他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呢?在民间传说里,他是得到了一位高僧的指点。下面就为大家说说这个故事吧。

赵匡胤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军人世家,父亲是后唐禁军中的小军官。赵匡胤自小极有天赋,不但书读的好,也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功。但五代战乱不已,朝代时常变,皇帝轮流做,赵家在频繁的改朝换代中家道中落。青年赵匡胤为了有一番作为,不得不决定离家闯荡,了为期三年的漫游

漫游中,历尽世态炎凉:赵匡胤先是去拜访父亲的几位好友。不料前辈们对这位落魄的年轻人冷眼相看,拒之门外,好一些的送他几贯钱,打发了事。最后赵匡胤囊中羞涩,便想用这仅有的几贯钱赌一把,谁知逢赌便输,连本带利赔了个精光。所以后来有了一句歇后语:赵匡胤赌钱——许输不许赢。

身无分文的赵匡胤,落入人生的最低谷,在饥饿的逼迫下来到襄阳的一间寺庙中,看到庙里种的白菜,饿的拔起来就啃。庙里的一位老僧看见此事,也不生气,反而面带笑容语气和蔼的同他。在得知赵匡胤的身世后,便对他说:我见你紫面丰颐,豹头环眼,虽然破衣褴褛却掩不住英杰气概。现在乱世出英雄,北方战乱不已,而南方相对稳定,英雄无用武之地呀,所以你应该北上,而不是南下。

赵匡胤听后恍然大悟,才知走反了方向。然而此时已身无分文。老僧笑了笑,安慰道:莫急,我还有些积蓄,今天全部送给你做路费,小庙也还有头驴,干脆一起也送给你骑吧。赵匡胤千恩万谢后,踏上了往北方寻找机遇的征途。

赵匡胤从湖北襄阳向北,到河南商丘又转入山东,最后辗转来到河北邺都(今大名县),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得到郭威的信任和重用,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人生路。郭威后来发动兵变,建立后周,赵匡胤因功提拔,此后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在军队中有了众多的追随者,为后来的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大宋基业奠定了基础。

看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这段历史,不由得令人感慨。那位老僧在乱世中想必见到过很多落魄之人,为什么偏偏见到落难的赵匡胤时就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资助他呢?用无神论的观点根本解释不了。其实从的角度看,就很简单:这位老僧是修炼人,他有超常的功能、法术,他预知了赵匡胤身负的历史使命,便尽全力帮助他。而赵匡胤也是因为能听从这位出家修炼者的劝告,才能扭转,一飞冲天,开创大宋王朝。

把目光从历史移回到今天就能看到,现在的世人很多都在共产党宣扬的无神论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只好在放纵欲望醉生梦死中发泄,从而麻痹自己,处境其实比当年落难时的宋太祖还要危险。赵匡胤遇见了修炼的僧人为他指点迷津;今天的人们同样幸运,因为法轮功们同样也都是修炼人,谁要是听从了法轮功学员的劝告,相信真相,必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成语故事】饮鸩止渴

活用一句兵法 教育孩子见成效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当今社会,孩子,恐怕最难的就在于如何劝告孩子要做一个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的好人,理论上的劝说往往难以奏效。那么怎么让孩子心悦诚服地相信人应该做一个好人才对呢?答案其实就在《孙子兵法》中,一句人人皆知的

大人面对孩子的常态

当我们为孩子没有礼貌,动则顶撞父母,而感到生气伤心时,恐怕有一件事,必须问问自己,那就是我们大人,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每天都在想些什么 ,有没有好好听过他们说话,倾听他们的爱好兴趣和的愿望,是否将自己认为的好,强加在了他们身上。也许,只是好好听他们讲话一次,都没有做到过。比如画完画,或者拼好一个玩具,高兴地拿到你的跟前,兴奋地要跟妈妈或者讲话,讲这个玩具或者这幅画里画的是谁?叫什么名字,孩子有很多想象、很多心中的要跟你分享。

而忙碌的父母们,谁会在意孩子那点大人认为毫无意义的事呢?也许你正在煮饭,也许你正在看报纸,也许你正在看电视剧,或者带着孩子在公园,也忙着跟朋友聊天,互诉烦恼,没有余力,关注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重要的话,他们的朋友,他们喜欢的动物和乐趣。

也许你要说,这跟古代讲战术谋略的《孙子兵法》有何关系?教育孩子与兵法,根本毫无关联啊!说得一点都没错,看起来真的毫无关联,然而,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我们谁也没有读过《孙子兵法》,却在真正问题的时候,处处用到它的一个人人皆知的智慧。

其实我自己就是孩子的母亲,上边的质问,也不过就是对我自己的质问,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运用兵法的智慧非常偶然。事情就从我女儿不久前跟我逛书店后的一段对话说起。

逛小书店 启示我放下私心

因为放暑假,我带着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儿出门,那天其实心情不太好,因为工作不是很顺利,心中很是无奈,丈夫单身在外,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在日本,要带好三个孩子,还要兼顾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也常常感觉非常累。若要时时关注他们,也不现实,忙起来常常就会忽视孩子的感受。那些日子,正苦恼工作的事,得不到好的思路去解决,又要顾及孩子放假无人陪伴,只好陪孩子出门散心。

说起来很惭愧,我陪孩子出门,也并非完全为了孩子。也有我自己的私心。那就是陪孩子逛街吃饭后,让她也陪我到那里的一家大书店买书。我习惯在工作没有头绪的时候,找书来解决问题。那里的书店很大,机会难得,我也不想错过。专门来一趟也不太容易。於是我问孩子,愿不愿意陪我去大书店。没想到孩子就是不愿意去,一直喊着要赶紧回家,说是很累了。

这时我心中的无奈感和郁闷又涌上心头,不自觉地,就会埋怨自己的境况,总是不得不两头兼顾,无人在身边可以帮助自己带孩子。不过多年的经历告诉我,这是我无法回避的现实条件,除了面对,别无他法。於是我叹了一口气,决定放弃买书。自己的事情,以后再说,想不到办法,就先放一放。没想到孩子却说,可以到自己家附近的电车站内的那家书店看看。

不可思议的是,那家书店我去过很多次,从未觉得有何特别,可是这一次,我听了孩子的话,去了之后,居然发现之前没有见过的书架上,全是我想要找的书。心中纳闷,为何以前如此粗心,明明自己要的,就在眼前,近在身旁,我却忽视掉了。看来,是以前目的心、私心太重了,心不静忽视了很多身边的东西。

一段关于小狗的对话

於是从书店出来,我调整了心态,决定放下自己的工作,专心陪孩子讲话。回家的一路上,孩子不停地看别人家散步带出来的小狗小猫,跟我不停地说话,那只狗如何如何可爱,那只猫如何如何像她喜欢的猫,说着说着,她突然问我,妈妈喜欢猫还是狗,我说狗吧,因为狗对主人很忠诚,一心护主护家,不太会背叛主人。

女儿说,是不是主人东西不见了,小狗会听得懂主人的话,帮助主人找到丢失的东西呢?比如忘记东西放在哪里了,会不会找出来,赶紧用嘴巴叼着跑到主人那里呢?我说会吧,只要东西还在家里,就能用它灵敏的鼻子找到。

女儿很高兴地说,那如果是妈妈的小狗,它找到东西了,跑到妈妈跟前,妈妈会不会摸摸它的脑袋呢?我一听,自己也没有养过小狗,不过,很自然地随着孩子的想象,我也开始想象了,回答说,应该会很高兴,自然喜欢它,就会摸摸它的脑袋,表示高兴和赞赏。它做了好事,当然希望主人开心,如果主人没有表示,它会很失望的。很伤心的。

没想到,女儿问了一句奇怪的话:那它是为了得到表扬在帮助主人吗?我一听愣了一下,马上回答,不是的,那是因为它希望主人开心,能为主人解决问题,它感到很快乐,自己很有用,有价值。主人的表扬,是最大的肯定,主人的笑脸,是它的愿望,所以帮助主人,感到很快乐。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孩子能理解大人常说的要做好人,要乐于助人的最好的机会吗?於是我马上说,这下,你明白人为何要做好人了吧,因为帮助别人,不仅仅别人高兴,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很有价值。女儿就像恍然大悟一样,看着我使劲地点点头。

於是她马上想起一只被丢弃在外的猫,伤痕累累,被一位老大爷捡起来养好的故事,这是她自己在家附近玩儿碰上的老,看着爷爷带着一只猫散步,很好奇,就这样说起话来,知道是爷爷救助了那只猫,现在关系很好,猫对爷爷很亲,走到哪里都跟着。女儿告诉我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她为何这段日子总说喜欢猫,还常常去看别人家的猫。还给猫取名字。我为自己这些日子忙于工作,一直没有好好听孩子讲话而感到惭愧。於是对她说,是啊,爷爷真的很好,做好事了,救助了小猫,小猫一定很感激很幸福。爷爷也一定很快乐。这就是助人为乐的感受。你一定要记住。

女儿高兴地答应我说,她记住了,以后要经常去看那只她上完钢琴课后,附近的一只小猫,担心它太寂寞,要经常去看望它。还说,只要见到她,一招呼小猫的名字,小猫就赶紧过来,很高兴的样子。

我于是又灵机一动,问她,如果小猫不理你,听见也不回头看你,会不会很寂寞,觉得被忽视啊,女儿说,当然会啊,我会很伤心的。我又问女儿,那妈妈叫你吃饭,或者有事叫你,你为何不理睬,甚至不耐烦呢?妈妈不是更加伤心吗?

女儿刚想为自己分辨,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於是笑了:妈妈,我不是正在入迷地看电视嘛。我说,那至少语气不能生气,会伤人的,你可以说等一下,要有礼貌,否则,谁都一样会感到被忽视。何况妈妈养你这么大。不是很辛苦吗?语气一定要好。对父母要尊敬。女儿不再反驳,之后,再叫她,懂得好好答应了。

静心倾听最关键 兵法人人皆会用

通过此事,我意识到,教育孩子就要了解孩子,如果多关心,就能明白孩子的感受和关注的事物,多交谈孩子中遇到的事,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能随机解决问题,让孩子根据自己碰到的事物、经历来理解大人教导的道理。

在大人的领域里,在经济与战争中,人们懂得情报的重要,都会运用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然而,生活中,其实处处需要这样的智慧。解决问题和矛盾,不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如何对症下药呢?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矛盾,没有足够的冷静,耐性和对孩子真实心态、情况的了解,如何解决问题呢?这对我来说,同样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实践。

也许比起刻意地寻找兵法的智慧,不如静下心来,抛开杂念,关注孩子,关心他们,给他们真实表达自己心愿和感受的机会,更加来得自然和自在。平日就能做到静心倾听孩子说话,也许就能找到问题所在。也许,很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做到“知己知彼”的关键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要做到“知己知彼”,最好的莫过于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据说日本“经营之神”松下,是松下企业的创始人,曾教育公司一个年轻职员,问职员一个问题:你在家有没有给自己父母按摩过肩膀?年轻的职员很奇怪,为何幸之助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跟自己的经营和,有何关系。幸之助说,一个人懂得孝敬父母,体谅父母长辈,在公司会年纪大的上司,你的举动会影响上司对你人格的评判,不仅关系到你在公司的前途,甚至影响很多经营业务交涉的成败。

幸之助的意思很明白,一个懂得关心别人的人,首先也是懂得自己需要,懂得自己父母需要的人,在哪里都会自觉地想要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难处和欲求,这样就会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比如既然大家都想盈利,害怕损失,那就要在协商时候,注意让对方获得利润,考虑别人,那么一切都会顺利,甚至不战而胜,化敌为友。这就是幸之助的知己知彼,他常常知道要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了解别人的要求和心态来善待对方,解决矛盾和问题。只有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才能知道如果自己就是对方,会如何考虑,会担心什么。对方的心态就能理解了。其实那就是自己的心态。

我们教育孩子,常常不懂孩子,实际上,我们可能连自己也不懂,想想我们大人有大人的烦恼,遇到苦恼,需要朋友,甚至父母的关心和体谅,需要别人站在自己立场自己的想法和苦衷,那么孩子又有何区别呢?

知己知彼,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了解自己而了解别人。以待己之心待人。其实孙子兵法里更高的境界,是不战而胜,化敌为友。这是最妥善和矛盾的境界。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威镇三关的杨六郎

文:荣欣 整理

来源:正见网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为南北交通要冲。地势异常险要,一直是历代戎守重地,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古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唯有雁门关仍见证着,见证着诸多忠烈的将士和他们辉煌的事迹,其中最耀眼夺目的将士之一就是北宋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杨延昭。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迷信道教,把道士赵玄朗尊为“道祖”,并下令“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于是杨延朗更名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据《宋史?杨业传》所载:“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传里还说“其子延玉已殁”,这是正史,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七子的说法应以此为准,而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为何他被称作“杨六郎”呢?据说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并认定其是将星,而杨延昭“智勇善战”,威震辽国,因此被辽国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宋史》记载,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儿时,常作行军列阵的游戏,他的父亲杨业说:“此儿像我。”每次出征,必定让他跟从。北汉时期杨延昭便任杨武都巡检一职,跟随父亲杨业四处征战,遍及雁门关全线几乎都有杨六郎城及六郎寨,因其勇敢善战,早年名声便已遍及全军。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延昭年仅29岁,随父亲杨业攻打应、朔等地,并担任先锋,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杨延昭的智勇也初次让辽军见识。史籍记载,在攻打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最后大败辽军,成功夺取朔州。同年八月,杨业随军北伐,因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妒忌,被置于必败之地,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杨延昭回乡守丧,更坚定了他抵抗辽国、收复失地的决心。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正在遂城镇守。当时由于契丹萧太后亲自指挥作战,因此辽军士气如虹。而遂城中的守军不满三千人,援兵又迟迟不来,宋军岌岌可危。杨延昭从容不迫,发动城中居民、壮丁轮流守城,披甲执械,日夜固守。

辽军动用步兵主力,用人海战术,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冲向小小的遂城。同时,辽军骑兵在后方用弓箭进行掩护。面对城下的人海,杨延昭镇定自若,他指挥守军,用事先架设在城垣上的大型木盾躲避对方弓箭射击,当敌军接近后,再用强弩进行猛烈而密集的齐射,最大限度的杀伤敌军,辽军一直无法得逞。

此时,辽军又以攻城塔配合攻城。攻城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四轮底座,用人力推动前进。上部是一座高大的塔楼,塔楼里面是多层盘旋而上的云梯,外面由厚木板掩护,顶端前部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吊桥门,当接近城墙后放下吊桥门,士兵可以直接从塔内冲出,蹬城作战,避免了以往云梯伤亡大的缺点。

危急时刻,杨延昭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上城指挥作战。同时,组织城中百姓中的壮丁,被甲执械,登城协助守军防守。在杨延昭无畏精神的感召下,遂城军民士气大振。他们用绳索拴上巨石去撞毁辽军的攻城塔、发射密集的火箭焚毁辽军的攻城塔,辽军再次受挫。

面对坚城,久攻不下的辽军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九月底,辽军以数百尊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昼夜不停的炮击遂城城墙,一直持续到十月初。经历多次袭击的遂城城墙有多处出现巨大裂痕,随时有崩塌的可能。辽军预定将在十月底发起总攻,遂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当时正值初冬,天气还并不寒冷,不料一日气温骤降,有如天助。延昭急中生智,乘夜发动丁壮以水浇城,天明之后,辽军发现,遂城城墙一夜之间变成了既坚固又光滑的“铁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冰守遂城”。

面对这样一座无法攀爬、钢铁般坚不可摧的遂城,辽军无计可施,被迫绕道进攻泰州。但是,由于遂城的阻隔,断绝了辽军的粮道。因此,辽军的攻势大打折扣。在辽军主力撤离,遂城脱险后,杨延昭联络梁门的魏能与保州的杨嗣,三方抓住时机,果断发兵出城,从背后与正面同时夹击辽军。辽军大败,溃退数百里,死伤惨重,遗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至此,辽国对北宋的此次入侵惨败。遂城之战以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经此一役,杨延昭威震边关,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治兵护塞有父风”,他也因功受赏被任为莫州刺史。

第二年冬,咸平四年,萧太后为报遂城之仇,派精骑掩袭延昭,攻击遂西之羊山。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自己率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杨延昭与杨嗣夹击辽军,并斩杀辽国大将。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尽歼辽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一大捷,改“羊山”为“杨山”,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北宋和契丹的军事对抗,定州是重镇。梁门寨(徐水)和遂城是前哨,这里设靖戎军和威虏军,咸平六年六月,杨延昭任保州威虏、靖戎军缘边都巡检使。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从靖戎军到顺安军(今)开了一条水渠,引鲍水注入。这样可以防止小股契丹军侵入,大股敌人来犯也可抵挡一阵子,对农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宋真宗补足杨延昭军队一万人,令其防卫河渠。杨延昭缕缕挫败敌人,史载有“铜梁门,铁遂城”的美誉。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皇帝与萧太后再次率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南下,杨延昭率兵于保州城下大败辽军,之后深入幽州,迫使幽州辽军不敢出战,辽军见杨延昭之勇更胜其父,便不敢与之争锋,辽军主力因此被限制于河北之地。

萧太后只得绕境准备进入德州,十一月另一支辽军进入澶州直逼京师,宋钦差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以避战祸,真宗犹豫不决,宰相寇准则建议真宗御驾亲征,真宗采用寇准意见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久战无法得胜,便采取议和策略,杨延昭当时上书建议:“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见解极为精辟透彻,若能实行将可把辽军逐出燕云,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因此杨延昭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北宋朝廷反而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辽兵退兵时,在经过的城镇大肆洗劫,杨延昭以为国耻,于是拒绝服从朝廷“勿伤北朝人骑”的命令,与张凝、石普等人依旧追击辽军游骑兵,直到辽军败退之后,又亲自率领万余部众,猛追辽军至边界区,大破辽军,夺回不少人马和物资。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因功升任莫州防御使,之后为高阳关路副都部属。高阳关路辖十二军州,包括高阳关、瓦桥关、益津关三关,在今河北高阳、雄县、霸州一带,为宋辽边境重镇。杨延昭在这里驻守九年,威镇敌国,是名副其实的三关统帅。之后宋真宗罢宰相寇准,改任主和派王钦若为相,大用国家财力兴建道观等建筑,此一时期,辽国国力也逐渐走下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萧太后及丞相韩昌病逝,来年更与高丽征战,国力更是衰弱,杨延昭欲北伐收复失土,但都不被朝庭采用,反而命他去镇压盗贼,杨延昭无奈,只能继续镇守边疆,抚慰当地百姓。

杨延昭在边关期间生活简朴、带兵有方,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张伞盖,虽然身为边防总司令,但出入仅带数名随从,几无排场。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作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打了胜仗,论功行赏时,他又总是将功劳让给属下;所得俸禄、赏赐全都犒劳、分给士兵,因此,士兵们对他非常信任及爱戴,亲如手足。他前后戍守边境二十多年,在河北边境建立了两千多公里的边防要塞,使得宋朝的边境固若金汤。

杨延昭前后守卫边境二十多年,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这位威震辽邦的将星,满怀不能收复国土的忧忿心情在边疆要塞去世,卒年57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期间,辽兵侵扰较少,老百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故此,老百姓十分爱戴他。

杨延昭去世时,皇帝叹息哀悼,派宫中使者护送他的棺柩回乡,百姓们见了灵柩没有不落泪的,就连敌方辽国人也举哀致敬。

此后人们在雁门关上建起了高达五十七尺的杨延昭立身玉像,纪念他五十七年的戎马生涯,玉像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清朝诗人潘祖荫有诗云:“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亚古城荒焦赞墓,桑干河近孟良营。行人多少兴亡感,落日秋烟画角声。” 第一首诗中的拒马河,就是今日的白沟河;绿沉枪指当年战场掩埋的折戟断枪,历经岁月沧桑,泛起了斑斑铜铁绿锈。

在第二首诗中,孟良、焦赞是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延昭属下二十四指挥史中最为著名的两位。潘祖荫在《秦輶日记》提到:“今直隶新城北有孟良营,雄州有焦赞墓。”孟良,不见于史书记载,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孟良寨,在广昌县城东三十里,宋孟良在此,故名。”《读史方舆纪要》引《定州志》说:“嘉山绝顶有孟良砦,相传宋将孟良屯兵处。”曲阳有一条河就叫孟良河。关于焦赞,《雄州志》说焦赞墓在亚谷村(今亚邢村),《明一统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杨六郎和孟良、焦赞的遗迹,在北方其他地方也有。行人走到白沟河一带,往往想到历史上的边塞战争,再现当年杨六郎守卫边疆、浴血奋战的情景,残阳如血,鼓角相闻,后两句仍然寄寓了过往行人对杨六郎的讴歌与思念。

杨氏一门悲壮的抗辽故事,在燕南赵北历代流传,至今不衰。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中国历史正述-商之廿一:盘庚迁殷

来源:正见网

打了九个世代的摊子,传到了阳甲的弟弟手里,的第十九世王盘庚上任了。

眼花缭乱的一次又一次迁下来,商朝的都城已经从原来的南部迁到了黄河的北部,在如今的山东曲阜一带,叫做奄。那时黄河还不走现在的河道,是从江苏东部入海的,奄在黄河以北。

盘庚初即位时,商王朝的境况不大妙。因为《竹书纪年》有一笔记录:七年,应侯来朝。诸侯来朝见是天经地义的,竟会当作来记,可见当时商王室之“衰”。

盘庚在奄邑住了十四年之后,决定再一次迁都。

在商汤立朝之后已经搬迁了至少四次。这次要迁到哪里去?

回到商部落曾经的旧都一带去,如今的河南省──的旧都。

迁都意味着再一次兴师动众,制造渡船、营建都城,设立宗庙、建筑社稷、修造营室……为什么又要迁?

因为当时的都邑一带水患丛生,灾难频繁;另一个是人们经历了九世之乱,道德水准已大不如以前。将商族带回故地,在那里行成汤的法令,也许可以复兴原先的兴旺。盘庚占卜问天,也得到了天帝的首肯。

盘庚先与诸侯大臣交流的想法:“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的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则都能遵循。舍弃这些好的法则,而不再遵循它,我们凭什么成就德政呢?

但是的声音很大。拥有势力和财产的贵族们是迁都最大的阻碍,多次迁都,他们已经不愿意再搬迁了。有些人煽风点火反对,有人不把迁都的事告知老百姓。

于是盘庚的搬迁工作成为一场艰巨的任务。

盘庚是个极好的演说家,还是个有韧性和坚定意志的首领,他一次次将贵族们召集起来,好言相劝、晓以利弊、严词警告……总之迁都是不可动摇的。

盘庚修筑都城,准备下船只,千辛万苦之下,商族人赶着牛羊,驮著家产,携儿带女,总算将都城从山东奄迁回亳都。

安定下来,举行了盛大的活动,选定了王宫和宗庙的方位之后,盘庚又对当初反对他的贵族发表了他一次演说:

“从前我们的先王成汤,他的功劳大大超过了前人,把臣民迁移到山地去。因此减少了我们的灾祸,为我们的国家立下了大功。现在我的臣民由于水灾而流离失所,没有固定的住处,你们问我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迁居?这是因为上帝将要复兴我们高祖成汤的美德,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我迫切而恭敬地遵从天意拯救臣民,在新国都永远居住下去。因此,我这个年轻人不敢放弃迁都的远大谋略,上帝的旨意通过使者传达了下来;我不敢违背占卜的结果,而要使天意发扬光大。”

商朝的上,还有一个君王太甲,被流放去亲近了成汤三年。这次盘庚带了一个庞大的团队,第二次做了这件事。

盘庚迁都的成果,《史记?殷本纪》记为:“……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修治亳都,推行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殷朝国势又振兴了。诸侯都来朝见了,因为他遵循成汤的德政。

盘庚确实做了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成汤以宽仁著称,在圣祖的先灵旁边,至少恪守内心的良善比较容易,王族内部的纷争平息了。

盘庚在迁都后十四年去世,而商朝再一次兴旺起来。他的施政经纬史官没有记录下来,生民们记住了。以至于几百年后武王伐纣后进城,询问遗老的意见,遗老回答他“欲复盘庚之政”。

新都城被称之为“殷”,成为商朝最为重要的城邑。迎来武丁盛世,再从繁荣走向没落,到周朝取而代之,历经十二世近三百年而衰。商朝因此也得名殷朝、殷商。

盘庚迁都意义实在重大,以至于后世还有几次小搬迁,都被史家们忽略不计了。对于商朝来说,为他的侄子武丁日后“中兴殷道”打下了良好基础。

世界文明史上,盘庚留下了能确定位置的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商朝被周朝所灭后,殷城被废弃,慢慢隐入地下,直到1900年重见天日,不过它已经被称之为殷墟了。

参考文献:

1.《尚书正义》

2.《竹书纪年》

3.《吕氏春秋》

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勿以善小而不为

作者:凡凡 来源:正见网

明媚,晴空万里的天空,给人一丝淡淡的惬意;喜欢微风徐徐,湖光潋滟的水面,带来一种微微的心动;喜欢霞光满天,日落月升的傍晚,留下一份轻轻的喜悦;喜欢情真意切的问候与暖人心房的微笑,留给人深深的感动。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一起“打的”,下车时,其中一个人微笑着对司机说“谢谢,坐您的车十分舒适”,另一个人问他这样说,他答道:“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赞美能让司机整日心情愉快,他会对他的乘客态度和善,服务周到;而这些乘客受了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遭的人和颜悦色。”

中往往是这样,在你失意时,也许一个的眼神会让你满心感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会令你开怀一整天。

有些时候,你可曾埋怨过为什么每个人都对你不好,好像所有的人都在和你作对?为什么没有人来关心你,反倒有人落井下石?其实你仔细回想一下的点点滴滴,并不难发现自己也曾这样对待过别人,或者有意无意,不自知也便伤害了别人。

其实见义勇为的事固然有之,舍己救人的事也有,但在生活当中这样轰轰烈烈的惊世之举必占少数,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琐细小事。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也许你淡淡的一笑,可以免去许多烦恼;也许你微不足道的一个善举,可以帮助别人免去许多麻烦与不必要。

你帮助了一个人或许无关紧要,但不要忘了,整个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也许你帮助的那个人又会去帮助其他的人,被帮助的人又去帮更多的人。如此循环往复,那我们的生活不就处于一个和谐的氛围当中,我们的生活也会多一丝阳光。

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就会引起许多不开心的事。这里有一则趣闻:一个男人一天早晨到公司上班,走在途中,被一只路边小狗给咬了一口,心中非常不悦,到了单位将他的一位下属劈头盖脸的臭骂了一顿,那位下属想他又没做错什么事,心里越想越不平衡,回到家对他的妻子没好气,妻子又觉得心里委屈,便对高高兴兴放学回家的儿子发了一顿火,儿子受了气没处发泄,来到街上闲逛,正巧看到了那只狗,便对它拳打脚踢,大打出手……。可见一个人的快乐可以让他周围的活充满阳光,一个人的不悦也可以让他周围的天空布满乌云。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一份快乐,那我们的生活将更多一份阳光。一件细微的事物 ,可以带给我们整日的快乐,正如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徐徐的凉意,动人的湖面,满天的朝霞……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命运的迷雾】唐宣宗的五十个春秋

轮回纪实:艰辛寻法之(四)绿洲胡杨

来源:

一位修炼人曾经写过一首叫做《大漠上的胡杨》一诗:

是大漠上傲人的胡杨

经受酷暑与严寒

为旅人的休憩撑展

遮蔽烈日一身当

是大漠上不屈的胡杨

千年的屹立

千年的风霜

倒下后依旧有

千年不朽的倔强

是大漠上不可忘却的风光

漫漫征途中一路相伴

平添了几许狂想

驱散几多离愁和悲伤

是大漠上孑然一身的胡杨

千年的孤寂为那一世的悲壮

又或许是为那彩霞星辰辽阔的洪宇

甘愿在千年宿命

当一棵枯木

一棵挺立大漠中的胡杨

2010年,一位新疆的修炼人曾经通过别人转给我一封信,当时我因为受非法迫害没有及时收到,等我看到信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的1月初。

当时看信之后很感慨的:不管我们今生身在何方、有着的经历与背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生所修炼的法轮大法让我们的心相连,让我们的愿相牵。

我们都知道居住在大陆边疆地区的修炼人在上很多人都很不容易,不但如此还要做好修炼人应该做的,这就更加的不容易。本文就借此机会说说一位修炼人前生在新疆时寻法的经历,希望我们都能克服生活上、社会环境上等等的困难,走好我们该走的路。

在明朝的时候,这位修炼人在这个时候成一对夫妇的儿子,年龄十岁左右。这队商人带着从中土购买的丝绸、陶瓷、茶叶甚至书画等物品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的楼兰-阿克苏-喀什一线到中亚、西亚地区贩卖,当走到距离塔里木河不远的地方遇到匪帮,在四散奔逃的时候他与父母及商队分开,他一个人来到塔里木河河边,面对着远处的黄沙漫漫和近处的河水他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因为这是他此生第一次走这条路,而且因为年纪很小也没有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存的经验。他顿时感到苦恼与无助。

天色已晚,狂风呼啸而过,沙砾打得小脸生疼,嗓子早已哭哑。无奈之下他只好找一个避风的地方蜷缩在那里,在那里度过了担惊受怕的一夜。

天色微明时,似乎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沿着河岸一直向前走,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在不远处似乎出现了一个村庄和人群,他非常的高兴,脚步又加快了很多,可是那村庄和人群总是和他保持固定距离(海市蜃楼现象),后来甚至根本就看不见了。这下子他的意志就彻底的垮了,再加上沙漠里温度很高。(当时处于春夏之交,不是太热。)他就如同泻了气的气球一样,躺在岸边,等待,或是有人来救,或是死神的降临。

在等待中他也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的就昏睡过去了。等他再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帐篷里。一个和他差不多年纪的看他醒过来了,高兴得直拍手,赶紧到帐外把她父母亲找来,她的父母一看他醒来了,也十分的高兴,并给他拿来水和食物。吃完之后,她父母问他会昏死在河岸,他就把这个过程都说了。

她母亲长叹一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前几日做梦,就梦见我捡了一个儿子,看来我这个梦真的实现了。”

他一见事已至此也就给他们当了儿子。后来他知道女孩一家原本是在这附近的一个绿洲边上开客栈,以供来往客商吃饭、住宿的,那日女孩的母亲就想出来蹓跶蹓跶,从而在河岸边偶遇他,把他救了。

这个绿洲的边上有很多,有的时候女孩带着他到胡杨林中玩耍,也给他讲关于胡杨树能活千年的事情。他有时想起父母和商队中的叔叔阿姨们经常泪流满面,女孩就在他身边安慰他,逗他开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中他的养父母托了很多人找他的父母和那个商队,结果得到的消息却是:很多人都被那个匪帮杀害了,货物也被夺走了。他听后又是一阵伤心难过。

这时女孩过来安慰他说:“你看胡杨树能活千年,死而不倒还能挨过千年,倒而不烂还是千年,那这三千年的岁月中,会发生多少令人悲哀与惋惜的事情呀!”

男孩思索了半晌,慢慢的自言自语:“我父母和商队的被杀与胡杨树的三千年的存在相比,似乎在时间和痛苦的程度上是不能比的。” “就是嘛,遇到事情多想开一些就好了。”

后来他的养父母又带着他和女孩一起到附近的几座千佛洞(库木吐拉、克孜尔、森木塞姆)去看看,当看到这些神佛造像的时候,他一下子被迷住了,觉得生命原本可以活的如此的精彩和有意义。

此时的他不但升起对神佛的敬仰,而且有了想归列天庭的愿望。

在那里他对养父母说了这个想法,他的养父母本来要给他娶媳妇,看他这样一说,觉得他是一位很有根基的人,于是回去后处处留心,看有无能教给他修行方面的高人。

在几年后的一个过午,这里来了一位自称外邦来的番僧。这位番僧一看他就说,看来你真的和我有缘,我要把你带走,到一处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那里修行。

他的养父母和女孩虽然有些舍不得,但又不想耽误他修行的大事。于是第二天他们就上路了。

当走到昆仑山的脚下的时候,出现另外一位高僧,这位高僧见番僧带着他,就把他们拦住问他们要去哪里?番僧说要去喜马拉雅山修行。那位高僧想了一阵,说:你们都先别去那里。因为将来要在中土传那万古难遇的大法。你们要多与中土的人和事物结缘才行。如果到喜马拉雅山那里恐怕那份难得的法缘到时候接不上。

他们二位一听赶忙说,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高僧一笑:“胡杨树和绿洲是互相依存的呀!”

看他二人一时不明白,高僧又重复一遍。说完就走了。

番僧和他互相对望良久,终于明白:我们首先要在这俗世中有着修行的正念,并坚信肯定能遇到那位将来传那万古难遇大法的觉者。那位觉者也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找到我们!

他们二人不再想去喜马拉雅山,而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找一块胡杨林多的绿洲安顿下来。他们在这里等待那位将来传大法的觉者。这一等就是六十多年。

在这六十多年的漫长等待中,无论感到多么无望,他们都用胡杨树的三千年不腐不烂的精神鼓励自己。终于有一天他们等来了那位觉者。

那位觉者是以商人的面目出现的。那位商人见到他们说:自己有一个粗略的瓷器,能照出将来他们能与谁结缘,但必须要用心来换取。

番僧(此时已经一百多岁了)一听该人话里有话,于是试探的说:“我们将来能否遇到可以广度世人的大法?”

他听着商人与番僧一来一往的对话,豁然明白了什么,直接说:“如果您知道我们今生怎么才能见到将来传大法的觉者,那就请直接告诉我们吧!”

商人说:“我不是说了嘛,用心换取。”

他闻听此言连忙拽着番僧的衣襟双膝跪下,恳请对方允许他们将来能够得法修行。他们已经在此等候六十多年了,就是为了今日能见上一面。

商人笑道:“其实你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将来得法所付出的、所等待的时间远比现在多得很多。不管怎样,今朝既然缘份接上了,那么在将来真正得法的时候,就要好好修!”

他们二人不住的叩头,流泪。等他们擦泪、抬起头来的时候,商人早已消失不见。

番僧见他有些失落,就安慰他说:“我们就在这无垠的红尘大漠中开辟一块心灵上的绿洲,用胡杨树三千年不腐不烂的意志来等待万古难遇的大法吧!”

他重重的点点头……

这正是:

红尘大漠寻真法

心如绿洲善念化

胡杨意志久更坚

得法归真速同化!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一代商圣范蠡

文:荣欣 整理

来源:

,字少伯(公元前517—前448),春秋时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相传范蠡师承老子,受老子“不争”思想的影响,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越王勾践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拒绝了勾践的挽留,乘舟泛海而去。他辗转来到有海有地,人们富足的齐国,变更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们和门徒们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养鸡、养猪等,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三年后,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成为一代商圣,也是中国商人的鼻祖。

相传范蠡在漕湖(巢湖,又称蠡湖)时,夏天,当漕湖一带的竹子上市时,范蠡就买来竹子,将粗的制成铁鎝柄,细的削薄为扫帚。秋天,漕湖边的芦苇上市,他又买来芦苇,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杆编成芦帘,而较粗的压扁织成芦菲席……就这样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本。范蠡也走上了从商之路。

范蠡经商不仅注重经营的诚信、道德,也遵循经商的规律,综合考量的地域、经营的品种,更看重时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也就是所说的候时转物。

范蠡漕湖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不难,而在漕湖卖掉马匹也不难,肯定能从中牟利,问题是将马匹运到吴越一带却很困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伙食费且不谈,最大的难题是时值兵荒马乱,沿途的强盗劫匪众多,怎么办呢?通过了解,范蠡得知北方有一个势力很大、经常贩运麻布至漕湖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为常常贩运麻布到南部,用金银钱财买通了沿途的强人,于是,范蠡派人写了一张榜文,张贴于姜子盾居住的城门口,大意是:商人范蠡新组建了一支马队,在开业期间酬宾,可以免费帮人向漕湖一带运送大宗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果然主动范蠡,请求运送麻布。范蠡自然满口答应,如此一来,他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范蠡的马匹都安全到达了漕湖,近百匹良马在漕湖很快销售一空。

范蠡有一次做生意到了商洛,据说是中国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当时上至豪门,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铜器为荣耀。范蠡打听到邻近的秦国需求量大,他想:物以稀为贵,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秦国,肯定能够牟取高利。范蠡于是到商洛地区收集青铜器,然后到秦国去卖。在去秦国的时候,为了标明身份,就在牛车上和青铜器上都铸个“商”字,“商”的意思是“买卖”。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秦人看到牛头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着“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绝伦。于是人们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很快就把器具抢购一空。“商人”后来就成为买卖商品人的代称,“商人”的名称由此而来。

“逐什一之利”也就是现在社会所讲的“薄利多销”,范蠡不主张过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不抬高卖价也不压低进价,即买即卖。“候时转物”,加快商品和货币的流通以及资金的周转,从而扩大销售的的总额,这样智慧地运用价值规律而致富,范蠡不愧为中国古代商人的典范。

后来,范蠡迁居到楠溪江边的碧莲白泉乡前山后,带领在那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又下得很多。每逢青黄不接时候,范蠡常常到外坳、长坦一带看看山下几个村庄,哪一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食、鸡蛋送去。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很受乡亲尊敬。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范蠡经商讲求诚信,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计,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其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作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偶然外出,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但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范蠡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如今,一代商圣已逝去,但他在经商中的诚信理念以及“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富好行其德”等的经营之道至今流传,也丰富了中华神传文化的内涵。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7年8月22日星期二

传统文化故事(七)守信(6):诚能感人

唐朝著名郭子仪,他无论对待什么人都非常至诚,虽位高权重,但对待属下却非常宽厚。所以,从到庶民,以至于连进犯的敌人,都对他异常敬重。

郭子仪当时曾多次被幸臣(宦官显贵)程元振和鱼朝恩诋毁,但郭子仪都不当回事,仍旧宽容的用一片赤诚之心回应。

有一次,鱼朝恩请他一起游章敬寺,郭子仪答应了。宰相考虑到郭子仪和鱼朝恩之间有矛盾,让部下劝告郭子仪,希望他不要去。郭子仪的部属也跑到他那里去,说鱼朝恩将对你不利。并且把这话告诉了将领们,请他们劝阻。部下三百人全副武装要求同他一起去,以便保护他。

郭子仪却只带了十几个仆人去赴约。鱼朝恩正等待郭子仪,见他轻车简从,非常惊讶,说:“你怎么带这么几个人?”郭子仪把他听到的流言告诉鱼朝恩。并说:“我才不费心思去想那些无端的事。”鱼朝恩捶胸顿足,流涕呜咽,说:“你如不是长者,怎会不怀疑我呢?”

李光弼曾与郭子仪是同级官员,据说两人曾有矛盾。后来郭子仪做了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哪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

杜牧曾在文章中提到,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命令,要他领一部份郭的兵东征,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对坐,道:“现在国家大乱,哪里是计较私仇的时候!”当即分兵给他。两人相别时握手泣涕,相勉报国。

当时的将领田承嗣很跋扈,傲慢无礼,但唯独对郭子仪尊敬有加。郭子仪的使者到他那里去,田承嗣指着的膝盖说:“我这腿很多年是不屈于人的,现在我只好为郭令公一屈了。”

郭子仪部下的老将比如李怀光等,都是封王侯的,郭子仪指挥他们得心应手,他们对郭子仪,象奴仆对主人一样尊重。史书上多次提到军士们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皆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唐代宗永泰元年,郭子仪奉命抵御异族对京畿的进犯。当回纥头领得知领兵人是郭令公时,惊讶道:“怎么郭令公还在?仆固怀恩告诉我,大唐皇帝死了,郭令公也死了,中国无主,所以我才来的。” 回纥头领希望能见一见郭令公。将领们说异族人不可以相信。郭子仪说:“他们几十倍于我,真打起来,咱们的力量是不足的,怎么办?只要至诚就可以感动神,何况是异族呢?”于是坚持仅率几十骑人马去说服他们。回纥头领率先下马致敬,说:“这是我们的父辈啊。”

郭子仪做中书令二十四年,身系天下安危。他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当朝而皇帝从不猜疑;过着富华的生活,没有人不满。郭子仪一生富贵,子孙安康,于天伦之乐,没有缺憾。去世的那年,八十五岁。逝世后,配享代宗庙庭,极为尊荣。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做到很大的官。他的儿子郭暖,娶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有几十个孙子和孙女。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未解之谜】回光返照之谜

轮回纪实:艰辛寻法之(三)北地冰海

来源:

题记:这是一位白人法轮功小学员前生生活在地球北极附近转生为人(黄种人)寻法的故事。

我有一次看新唐人电视台播放的法轮功学员参加游行的场面时,偶然看到一位白人小学员被妈妈扛在肩上的样子非常可爱,顺势就看到了她从前寻法的一点经历,在此整理出来。

在冰雪覆盖的北极附近,因为天气寒冷人迹罕至,但有一群东亚蒙古人种的一支,因缘际会来到了这里繁衍生息。

因为这里的天气很冷,他们住在用雪或者冰做的屋子里面,在寒冷的冬天甚至穿好几双不同材质的鞋子御寒,以捕食鲸鱼或者以及北极熊等为生。

因为他们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所以他们的形态、生活习惯早已适应于这个地区了。

在白令海峡、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紧靠北冰洋一带,在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这里出生了一个美丽的婴儿,她在出生的时候,两眉之间稍微往上的部位有一直径一厘米大小金黄色的光圈。这一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连当地很有名的巫师(这里的人都信万物皆有灵和对一些神秘现象很是崇拜,由此“巫师”的现象就很普遍。这个和我们现代人认为的具有贬义词的“巫师”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的“巫师”是指能与神或者神秘力量沟通的人。)也来看个究竟。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很有来头。甚至有的直接说这孩子是神送给我们的福星,会给我们这个部族带来好的兆头。

因为因纽特人在北极苦寒之地艰辛的生存中为了繁衍生息,他们把本部族的孩子都当作大家的孩子,所以很多小孩都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由几个家庭抚养长大的。

本来因纽特人有这种“风俗”,再加上这个孩子出生时就很特别,也就变得非常“抢手”,哪个家庭都愿意把她抱过去抚养一段时间,她也就在这种“大爱”的环境下走过了婴幼儿时期。

看着她慢慢长大,父母和整个部族的人都很高兴,她也逐渐的学着做女孩能做的辅助工作。

时间一长她就不满足于做女性辅助的工作,嚷着要随着大人们出海捕猎。起初大人们都不同意,觉得这样做太冒险了。但她振振有词的说:“你们不是把我当作神派给这个部族的福星吗?那你们还担心什么?!”大家听她这样一说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就不再拦她了。

这次出海是为了捕猎海豹,大人们都拿好捕猎的工具,她这次出去的目地表面上是捕猎,但在下意识中她觉得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了防止猛兽袭击,她随身带着一把捕猎用的大叉。

大人们划着几艘皮划艇向海洋里進发,当走到一处不大的附近的时候,大人们就以“人多捕猎不便”为借口,将她放在小岛上等待。并说他们不再往远走,就在这附近捕猎海豹,并嘱托她要多加小心。

她一个人就呆在覆盖冰雪的小岛上,她看着四周或大或小的冰山和成群出没的海豹和鲸鱼,觉得这一切看上去都十分的自然,这就是这里生命的生活和存在方式,可是又缺少点什么。但一时之间又说不清。

都说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那么那些动物之间,冰山之间是否也会有另外的沟通方式呢?那会不会在天地之间有个主宰?

正在这样想着,她突然听到有人似乎在呼喊皮划艇要翻了,她心里一惊,顺着放眼望去一艘皮划艇马上要翻了,周围的人都喊叫了起来。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她看见一个带着光圈的神人从天而降,用手轻轻一托,皮划艇恢复原状。见到人们安全之后,那神人立刻消失了。

这一幕让她十分惊讶。她更加觉的天地间肯定是有主宰万物的神存在。

因为大难不死,大人们经过这次危险回来后先是庆祝了一番,然后请巫师看看会出现危险。巫师做了法之后,对大家说:“最近大家敬神的心没有以前诚了,把对猎物捕食的多少看重了。”众人闻听也表态要彻底把以前的错误改正过来,用更加虔诚的方式对待神明。

经过这次事情让她见识了神的力量,在心里升起了对神深深的敬畏与向往。甚至想,我要能当一个可以守护万物的神,哪怕是只当一位可以守护我们这个小小部落的神也该多好呀!

有一次,她在雪屋内又想着类似的问题,只听有人在喊:快来看,在这么漆黑的夜晚,天上有多么美妙的光芒(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极光现象)呀!

对于这种光芒(极光)她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个地区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这次不知怎的,她一听人们的呼喊,就出来观看。

当她抬头看的时候,她都惊呆了:那种光如同波浪一般在天边奔涌着,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好像神仙的画笔,在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多彩的画卷。再回顾自己和部族的生存环境,与那幅多彩的“画卷”相比不知要单调了多少倍。此时的她更加向往神仙的状态。

有意思的是,从看到这次极光开始她两眉之间的金色光圈逐渐变淡。过了几年后,就消失不见了。家人见状,赶紧找来巫师给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巫师看了半天最后说:“也许这个孩子是带着记号来的,哪位神仙怕到时候找不到她而故意做了记号,现在那位神仙也算是找到她了,记号也就不需要而被收回去了吧。”

这番话说得她和周围的人都有些似懂非懂,但又不好意思多问什么。

有一次,她恰好一个人外出,走的不远,遇到一位从来不认识却感到十分熟悉的人,只听那个人说:“你不是一直想尝尝当神仙的滋味吗?那你就在将来转生成皮肤白色的人的家里,在那里你会得到一种真正的可以成神的方法。”

“在这个苦寒之地,你和你的部族也基本上保持了善良、坚韧的品质,也为整个人类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留下了经验和历史见证。”说完该人就隐去了。

她回来后仔细琢磨该人的容貌和所说的话语,突然眼前一亮,一下子想起来了:“该人不是那日救皮划艇的神仙吗?”想到此处,她高兴的把自己所见所遇跟本部族的大人们说了,大家都啧啧称奇,都觉得她真的是这个部族的福星。有的年长的大人说:“如果将来你真的能转生到可以遇到成神的方法的家庭中,也一定不要忘了我们!”女孩笑着说:“那说不定你们中的某些人会比我先找到真正成神的方法呢?!”……

这正是:
北地冰海苦挣扎
仰望夜空现光霞
神仙降世为点悟
为结法缘转天涯!(注)
注: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为了得到修炼机缘多次转生在不同的国度、种族和民族与家庭里。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疯僧”显神迹 “哑钟”大明鸣

来源:

但凡开国皇帝创业,都会有一些神迹出现。明朝皇帝朱元璋时期,曾在建立时得到一口钟,是时期铸造的,一直不响,被称为“哑钟”。该钟却在朱元璋时期响了。这里面牵涉到一位唐朝的得道高僧和他的疯徒弟的

一、建寺庙 得哑钟

朱元璋为建功臣祠,不得不迁走唐朝宝志的墓穴,于是专门为其建立了一座寺庙,名为灵谷寺,冥冥之中却应了一句唐朝时期的童谣。

太祖自做下交易文书,烧化在志公冢上。因命在钟山之东,创造一座寺院,御名灵谷寺。遍植松柏,中间盖无梁殿一座,左右设钟鼓楼,楼上悬的是“景阳钟”。又唐时铸就铜钟一口,欲为殿上所用。铸成之日,任你鼓击,只是不响。那时便都叫道“哑钟”,且有童谣说道:“若要撞得哑钟鸣,除非灵谷寺中僧。殿造无梁后有塔,志公长老耳边听。” (出自《英烈传》)

二、疯僧现 哑钟响

哑钟本来就是不响的,从唐朝时期铸造时就不响。而真正使其响的却是一位疯僧。

那头陀便向天打了一个信心,就向这钟边走了三五转,口里念了几句真言,喝声道:“起!”这钟就地内平空立将起来。这头陀把钟上泥,将帚拂试净了,看殿上钟架恰好端正的,便以手指着:“你自飞悬架上去罢。”那钟又平地里走入殿来,端端正正挂在架子上。看的人堆千积万,止不住喝采。头陀便从袖中取出一条杨枝,与一个净瓶来,将瓶中画了道符,那瓶内忽然现一瓶净水,便念动几句梵语,将净水向钟上周围洒了三遍,取一纸来焚化在钟边,把手四下里一摸,只听得铿然有声。他便取木植一株,轻轻撞将过去,那钟声真个又洪又亮,这千千万,齐声道:“古怪!古怪!”合寺僧人,同那善男信女,纳头拜道:“有眼不识活佛,即请师父在此住持。”那头陀道:“我自幼出家,取名宗泐。去无踪,来无迹,神通变化,那个所在能束伏我这幻躯?近闻大明天子,将我师父志公的法身迁移到此,且十分尊礼,我因显这个小小的法儿,你们不须在此惊扰。”(出自《英烈传》)

我们都喜欢看一些预言,特别是。却想不到在唐朝盛行的童谣预言,在明朝得到应验确实不可思议,里面的原由不得而知。但是神下世,都是有目的的。一般是教化人,使其信神不至于堕落的。而今天也同样出现一些神迹,比如在贵州出现的“真相石”,就明确的点出“中国共产党亡”,只是有些人不愿意面对罢了。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