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星期六

话说古代游仙诗(图)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bit.ly/jinews

文/智真



游仙诗是以仙境、仙人或人仙同游为写作内容,寄寓诗人志趣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常用象征、比兴、用典的手法,糅合神话故事、历史人物、自然景象描绘出神奇瑰伟、引人入胜的境界,尤其在意境的创造上主要受“道”的影响,内涵非常丰富,表现主题大体上有:对神仙境界的向往、追求永恒、求仙访道等诸多方面。


游仙诗缘起于古人对原始神仙的敬仰,其发展经历了战国时期《庄子》和屈原《楚辞》的慕道颂仙的神游诗阶段,道家的神仙体系、洞天胜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内容及广阔恢宏的空间,在《楚辞》中就有抒写仙人轻举登霞的篇章。


屈原《楚辞》中的〈远游〉篇将古老仙话传说诗歌化,通过“游”的描写以表现逍遥世界,抒发内心的思绪,直接影响着中国游仙诗传统的发展。


他在〈远游〉中写道:“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阔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其诗中已透出深厚的哲理意味,人生短暂,生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局限在狭小的世界里,无法磅薄万物,而达到与天地并生的境界。于是便渴望着轻举远游,飞向无穷之境,融于天地之间,并由空间的无穷而臻于时间的无尽。


沿袭这一传统,游仙诗反覆不已地传达出企盼与仙人相遇,得授仙道、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强烈愿望。



《刘根入山遇仙》(国立故宫博物院)


到了汉代,企慕神仙、长生久视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如汉乐府诗中〈长歌行〉写道:“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诗中之人随仙人上山采药,又将长生之药送给世人,使之延年益寿。


游仙者每每期望着在山间遇见仙人或登上天庭,如〈陇西行〉写道:“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揽辔为我师,将吾天上游。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诗人描写天界所见之景象,令人历历在目。



《张骞遇仙》(国立故宫博物院)


还有颂咏仙人道德的诗歌,如〈王子乔〉中写道:“令我圣朝应太平,养民若子事父明,当究天禄永康宁”。


游仙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盛行,无论道士或文人士大夫创作游仙诗的人都很多。如著名道士葛玄,成仙后被人们称为“葛仙翁”、“葛真人”,相传他在学道功成、白日飞升之际,赋作了三首游仙诗。


他在第一首诗中写道:“大道常无为,弘之由善始。吾今获轻举,修行立功尔。三界尽稽首,从容紫宫里。停驾虚无中,人生若流水”,感叹人生的短促和仙界的美好,鼓励人们抓紧时间求道,悟道证道。



《蟠桃宴会》(国立故宫博物院)


诗人郭璞在他的游仙诗里写道:“京华游仙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他认为荣华富贵并不值得留恋,隐遁求仙才是最快乐的,表达了其超脱尘世的心态。


嵇康在〈游仙诗〉中写道:“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嵇康认为人要有志向,而且要能够“守志”,他的志向就是做本我,做真正的自己,不加任何修饰和外物羁绊的本然的我,希望自己能够“蝉蜕弃秽累”,抛弃世俗所累,因此他“慷慨远游”、“奋冀北游”,以一颗纯洁的心追求神仙之道。



《赤松子》(国立故宫博物院)


慕仙的意趣在游仙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诗人何劭在诗中写道:“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成公绥在诗中写道:“盛年无几时,奄忽行欲老。那得赤松子,从学度世道”,希望能够跟随仙人学道。


古人求道非常之艰辛,往往以达“四海”、“五岳”、“八极”、“十方”,上下追寻、四方求索。如曹植在〈游仙诗〉中写道:“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除以东西南北方位表现空间之阔大之外,更表现出诗人志向的高远。


游仙诗中的自然山水不仅仅是更广阔的自然界,其中还积淀着诗人更深刻的心灵体验。如左思在〈招隐诗〉中写道:“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高洁的白雪,明艳的丹葩,回芳秀木,石泉纤鳞构成一个远离烟火人境的天地。


自然山水具有的静美及蕴含的自在生机在这里用来表达、衬托修道人的一种超拔的气质和超然的襟怀,隐者的心境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进入妙不可言的思维境界,一如深山的白云出岫、飞瀑山泉、白雪丹葩、秋菊幽兰。


唐代是儒、释、道发展和弘扬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昌盛,产生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伟大诗人。人们敬信神佛,很多人求仙访道,修佛修道,唐代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诗歌的创作更是充满仙风道味。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吴黄武二年,历代屡毁屡建,诗人题咏亦多,最著者有唐崔颢、李白。画幅右侧中间,有仙人乘鹤飞去,楼台间,众人仰头目视。《宋人黄鹤楼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唐代的游仙诗很多,有修道人写的,亦有文人写的。有的修道人本人就是文学家、诗人。如道士司马承祯与诗人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人,被称为“仙宗十友”。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孟郊等唐代著名诗人也都有很多游仙内容诗歌传世。


如道士吴筠,居终南山孜孜学道,后来走遍江南诸山,游天台,观沧海,一生逍遥如神仙,乐在求道之中。他写过许多游仙诗,一次一气呵成《游仙二十四首》,由于它是组诗,游仙诗的缘起、过程和终结三大部分被分散到各首诗中。


第一、二首交待缘起“启册观往载,摇怀考今情。终古已寂寂,举世何营营。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吾方遗喧嚣,立节慕高举”,此后的数篇开始叙述游仙的过程,如“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八威先启行,五老同我游”、“倏已过太微,天居焕煌煌”。


最后,第二十四首归结为“返视太初先,与道冥至一”,遨游在澄明晴朗的仙界,超然物外,自得乾坤之心。


卢照邻〈怀仙引〉缘起于:“若有人兮山之曲,驾青虬兮乘白鹿,往从之游愿心足”,渴望遇见仙人,而生同游之心,然后叙述过程:“怀飞阁,度飞梁。休余马于幽谷,挂余冠于夕阳。曲复曲兮烟庄邃,行复行兮天路长”,最后终结为获得永恒:“天长地久时相忆,千龄万代一来游”。


唐代游仙诗人中最有名的当数诗仙李白了,诗人自称本来就是“谪仙”,因此他游于仙境犹如重返故地,与仙人相遇犹如故人重逢,甚至如游子还家,一切是那么熟悉亲切:“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怀仙歌〉),表达出彼此都殷切地思念着对方。


崇道是李白一生的信仰,他写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描写回到仙乡后,神仙们都格外热情:玉女“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赤松子“借余一白鹿”,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而诗人对仙人的邀请则是“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


他在仙境中的行动更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超越时空,“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古风〉)



明.唐寅画《嵩山十景.期仙磴》(国立故宫博物院)


李白在游历嵩山时,曾与隐居在嵩山的著名隐士元丹丘结为好友。元丹丘安贫乐道,不与权贵妥协,不愿为获取功名富贵而向当朝权贵奴颜屈膝,而李白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种气节,二人志趣相投,一起隐居在嵩阳一段时间,并同游中岳,三十六峰皆登,寻仙问道。


李白还写了〈元丹丘歌〉赠送给他:“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游仙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表现出古人敬信神佛,渴望得遇仙人度引(授道)及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同时也启迪世人:认识尘世的苦短与空幻,不为世间名利物欲所牵累,返本归真,早日踏上修道、向善之正途。追随天地之道,与天地相应,才能知变,应变,无忧无虑地安于所处之境。








from 气功

2015年3月12日星期四

君子以虚受人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bit.ly/jinews

文/馨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将自己置于“低位”,对别人以礼相待,这被称为“谦虚”,或叫“谦逊”、“谦恭”。而与此相反的是“骄傲”,即自大自满,自我炫耀,时时以居高临下、桀骜不驯的态度对待别人。一个趾高气扬、自以为是、指手划脚、高谈阔论的人,人们一定会说他是一个缺少教养没有涵养的人。所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有修养的人,一定要努力要求自己时时事事都谦虚谨慎。


《周易》中说“君子以虚受人”、“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大禹谟(2)》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记载春秋时代各国兴亡的史书《左传》上也有“卑让为德之基”的至理名言。《诗经》中则说过类似的话:“温温恭人,为德之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不固执己见,才能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建功立业;不自大傲慢,才能长久。又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就是说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我表现;要自尊自爱,不要妄自尊大。


这些都是教人屈己尊人,万不可有高傲之心的论述。这些理念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


在《论语?学而》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说这话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意思是要多自我反省,多看自身的不足,才能看到问题所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傲自满,又怎能去反省自己的过失呢?他还曾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学识丰富却向学识匮乏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我曾经有一位朋友颜回就是这样的。”


汉末思想家徐干曾说:人的品德就如同一个器皿,器皿是空的才能装进东西,满了就装不进了。所以,一个人应当经常地保持虚心和恭敬,不要以自己有超群之才而凌驾于别人之上。要处处看到别人的优点,而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教导你。


《荀子?宥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孔子参观鲁桓公庙,见有一个欹器,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这是置于座位右边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回头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吧!”于是,学生舀水往里面灌。果然,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这里,古人可以将简单的哲理用一个特别的器物反映出来,并用来时时警戒自己,不得不让人叹服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对理重视和尊崇。


所谓“挹而损之”,就是从灌满水的器皿中舀出一些来,使它不致倾覆。以人的修养来讲,其损之之道的具体内容,则如孔子所说:当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就叫作“损而不极”,即保持一定的空虚,留有余地,而不是满到了极点。最后,孔子十分肯定地说:“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唐太宗就是一位这样的人,他虽贵为天子,但在谦恭方面却为后世树立了楷模。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们说做天子的就可自尊崇,无所畏惧。我却认为应当保持谦逊恭顺,常怀畏惧。以前舜帝告诫大禹说‘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与你争能力的;你只要不自己炫耀,天下没有与你争功劳的’。做天子的,如果只知妄自尊崇,不遵循谦恭之道,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肯犯颜谏奏呢?所以我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上敬畏皇天,下畏惧群臣。上天高高在上可以洞察人间最细微的地方,怎能不敬畏呢?群公卿士都在看着,怎能不畏惧呢?如此想来,就知道要保持谦逊保持敬畏,唯恐不合乎上天之心和老百姓的意愿。”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如何解释?”


孔颖达说:‘这是圣人的教化,希望人有谦虚的美德。自己虽有能力,不骄淫尊大,仍向没有能力的人求教其所能的事。自己的才艺虽多,却好象非常少,仍向才艺少的人学习优点。自己虽然有,其样子好象没有。自己虽充足,其貌好象空无所有。不仅平民百姓,帝德,也应当这样。内心蕴含如神之明,但外表却应当沉静不语,使人深不可知。所以《易经》说 ‘以蒙昧来修养贞正之德,用藏智于内的办法来治理民众。’假如身居至高无上的地位,炫耀自己的聪明,依恃才气盛气凌人,掩饰错误,拒绝纳谏,那么就会造成上下情无法通达,君臣之间的沟通途径隔绝。自古国家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个的。”


太宗说:“《易经》云:‘有功劳而不自我炫耀,君子会有好结果。吉利。’真如卿所说的。”


进入今天的现代化的商业社会,为了谋求发展、创新,人们更重视如何展示自信,表现自我的能力,这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虚受人”的理念有所不同,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程度问题,实在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要自己去好好体会的。







from 气功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

特异功能现象揭示了另外空间的存在(图)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作者: 古华




修行人随着修炼的升华,会拥有各种非凡的超能力(网络图片)


几千年来,在民间和宗教中都有着各种关于神通和神迹 的故事流传,佛教将修行者的层次与神通表现归纳为“五眼六通”,认为修行人在超出了凡夫的层次之后,随着修炼的升华,会拥有各种非凡的超能力(神通),而一些根基与因缘特殊的人即使没有修行,也可能生来就拥有一些超能力(特异功能)。


从上个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对特异功能现象的研究发生了兴趣,许多大国的政府机构都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多种特异功能被公认,如透视、遥视这些“非眼视觉”能力,以及特异功能人腋下识字、耳朵认字这类佛教中古老相传的“六根互通”现象。甚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初,中国大陆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曾经在盲童学校中测试发现,在一些后天性失明的盲童当中,同样有具备着“非眼视觉”超能力的孩子。


自1979年始,中国大陆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在各地蓬勃开展,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修炼文化底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特异功能人,他们与科研工作者合作,取得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突破性成果,如以1000帧/秒的高速摄像机成功的捕捉到了王强王斌姐妹让药片穿透封闭容器壁的惊人瞬间,孙储琳女士用念力使植物果实快速发芽长叶等等,这些现象都大大突破了传统科学 的理论框架,在当时引起了国科会主委陈履安先生的重视,他召集了几位顶尖的科学家着手开展对气功 与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时任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的李嗣涔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


1999年,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打击气功与特异功能研究活动,而与此同时,远在海峡彼岸的李嗣涔先生和他的科研团队却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受中国大陆科研成果的启发,李嗣涔先生自1996年始开办“手指识字”功能诱发训练班,在1996至1999年的四年,46名儿童完成了为期四天的训练,其中有6位出现了“手指识字”的特异功能。1999年8月,时任台湾大学教务长的李嗣涔先生在组织3名儿童做“手指识字”功能测试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当特异功能人在辨识写有“佛”、“菩萨”和“耶稣”等字样的纸条时,他们在大脑的“屏幕”中看到的不是字的笔划与形状,而是出现了全身发光并微笑的人像、在一圈莲花上打坐的白衣少女、以及寺庙、十字架等等奇妙的立体运动影像,并且在后来的反复测试中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李教授认为,这是与肉眼无法察知的另外空间 的信息能量沟通的结果,实验证明了在我们身处的物质空间之外,还存在着另外的空间和物质能量信息。而“佛”、“菩萨”和“耶稣”等觉者的名号具有非同寻常的信息沟通效验。李嗣涔先生以台湾第一学府教授的身份开展前沿领域的科学探索,1999年引来了众多专家教授的“踢馆”,但实验结果却让这些教授们大开眼界,直呼不可思议。李嗣涔先生于2005年被当选为台湾大学校长。


如果说这一系列“非眼视觉”实验证实了佛家所说的“天眼通”与“慧眼通”功能的存在,以及另外空间的存在,那么无独有偶,在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中,更多的“非眼视觉”现象也同样揭示了另外空间的客观存在。


西方世界对“濒死体验”(NDE)现象正式开始研究大致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 开始的,迄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地数万次研究结果证明濒死体验现象具有普遍性,无神论者、宗教信众、儿童、成人……在各类人群中都有濒死体验现象出现。而特别让人惊讶的是,濒死体验者几乎无一例外的谈到自己在生命垂危、不省人事时,自己的神识却能飘荡在空中,清晰的看到医生护士忙碌工作的情景,这些准确的情景描述在事后得到了在场者的证实,甚至还有不少人神识进入了天界,与另外空间的生命交谈。


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该研究领域专家们的普遍承认。人不用肉眼睛就可以视物,神识可以离体,在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加广袤无边的另外空间……这是濒死体验现象研究带给人们的启示。


对各类“非眼视觉”现象的深入研究,很可能就是探索另外空间存在的一个突破口。


责任编辑: 叶语桓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传统文化】孝悌仁慈 感动草木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12月23日】赵彦霄,明朝人。彦霄与哥哥二人在为父母守丧期满后,又一起住了十二年。彦霄的哥哥叫彦云,他整日以声色赌博为乐,家业已经被挥霍进去一半了。彦霄劝诫他,他也不听,于是彦霄要求分家。


五年后,彦云已经没有办法维护生活了。彦霄偷偷替彦云偿还了他拖欠别人的钱,还剩下三千余缗钱。彦霄于除夕之夜摆置酒菜,邀请哥哥嫂子前来,并告诉他们说:“我开始并没有要分家的意思,但是哥哥花费不节俭,我怕把家业都挥霍光了,大家都受饥寒之苦。现在幸好留下了一半家业,也足以维持生活了。哥哥从现在开始回到正中厅堂,主持家务吧!”并拿来了分家的文书、家中钥匙之类的东西,全部交给了哥哥。并告诉哥哥,其在外面欠的钱,他已经用自己积存的钱帮忙偿还了。彦云起初很惭愧,不肯接受,后来不得已而受之。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在第二年,彦霄与长子就都科举登第,这真是天赐福报,村里人都非常敬重佩服彦霄的德行。


赵家兄弟两人一起住了四五年后,家道大兴。又过了数年,赵家祖墓边有些树,这些树的树枝都互相交叉连接起来了。秋天稻子成熟收获时,发现两家地里的稻子都是双穗的。谁说草木无情?至真至诚的孝悌之心连草木都会为之感动。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以公为重 不记私怨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12月24日】吕夷简,字坦夫,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仁宗时任宰相,封许国公。


范仲淹当时正任天章阁待制,执掌开封府。因与吕夷简政见不和,他多次指责讥讽吕夷简的缺点和过失,结果被贬职去了饶州。


康定元年,范仲淹恢复了天章阁待制,执掌永兴军,后又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吕夷简对仁宗说:“范仲淹有德行有才能,朝廷应该重用他。岂止是现在的职位,应该授职他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使。”范仲淹于是被升任了这些官职。


皇帝认为吕夷简是德行高尚的人,人们也都赞美吕夷简不念旧恶,宽宏大量。范仲淹感谢吕夷简说:“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没想到你竟然还赞赏提拔我。”吕夷简说:“我怎能总是记着以前的旧事呢?”


范仲淹同时执掌延州,指挥与西夏的战争。他曾致信西夏元昊,对其晓以利害,元昊的回信傲慢无礼,范仲淹一怒之下就把回信烧了。主管此事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应该与元昊通书信,还擅自把书信烧了,于是要求朝廷以军法论处范仲淹。皇帝问吕夷简应该怎么办,吕夷简说:“只要轻微的责罚一下就行了。”结果范仲淹只被降了一级官职。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严谨修身 以德报怨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5年12月25日】赵概,字叔平,他原名赵禋,后因梦中有神人在名册中书写“赵概”二字,遂即改名。宋朝南京虞城人,官拜观文殿学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曾与欧阳修公同在馆阁任职,而且一起修起居注。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等到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理由,把其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清静淡泊,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淫乱,忌恨欧阳修的人借题发挥,以此事来诬蔑欧阳修。皇上非常震怒,没有人敢为欧阳修说话。这时,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我与欧阳修来往很少,他对我也不太好,但我关心的是朝廷的大体啊!”有人问赵概说:“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怨恨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赵概上书为欧阳修说话,皇上很不高兴,欧阳修仍旧被贬官滁州。赵概后来执掌苏州,后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上书,要求先为欧阳修恢复官职。


虽然赵概的请求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赞赏赵概宽厚大度、以公为重、不计私怨的品行。欧阳修也知道了赵概原来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其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在郓州时,手下官员私自挪用了公家的钱三十万,用来买了田地租赁赚钱。赵概知道这个官员家中贫困,因此就拿自己的钱替他补上了亏空的公款。史书上说他一生待人处事都是这样,足可见他的仁慈宽厚。


赵概的德行如此高尚,这得益于他能够在平常严谨克己修身。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由此可见,人都有缺点和过失,关键是如何对待。


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渐渐少了,赵概终于成为了德行高尚之人。看来,高尚的品行是经过循序渐进的严谨修身而修出来的。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不计恩怨、宽容大度的刘伯温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2日】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他的老师曾对他的父亲说:“你祖德深厚,日后这个孩子必成大器。”元至顺年间,刘伯温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伯温谢绝离去。


刘伯温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朱元璋攻下金华,闻知刘伯温的才学,不惜钱财予以招聘。起初,刘伯温坚决不答应,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刘伯温才决定出山。刘伯温到了应天,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而后刘伯温凭其才学和神机妙算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即位后,刘伯温上奏制定军卫法,整肃纲纪,凡有过错的宿卫、宦官等,一律依法惩治,因此人人畏惧刘伯温。中书省都事因贪图私利,纵容手下而被治罪。丞相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轻发落,刘伯温不听,在祈雨时,将李彬杀死,从此刘伯温和李善长开始有隙。后来,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劝说道:“他虽有过,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五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伯温叩首道:“这怎么能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立即就会倒塌。”


刘伯温相貌堂堂,慷慨而有大节。每当谈论天下大事时便声形于色。太祖知道他非常忠诚,故对他委以重任。每次召见刘伯温,都要避开他人进入内室,单独与他长时间密谈。刘伯温也是知无不言。每到紧急危难的关头,他总是勇气奋发,计策立定,人莫能测。闲暇之时,便敷陈为道。而太祖每次都是洗耳恭听,常常称刘伯温为老先生,并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啊。”又说:“老先生多次以孔子之言来劝导我。”


刘伯温性情刚烈,嫉恶如仇,隐居山中后,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善心待人 暗室自持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3日】范元琰,字伯珪,一字长玉,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他待人非常恭敬,与人说话唯恐伤害了别人。即使一人在家,也象有宾客在场一样庄敬自持,严谨循礼,看到的人没有不尊敬他的。他生性善良,即使对偷盗自己财物的人,他也都以善心对待,并处处为对方着想。


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


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于是特意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不必渡水而过。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


很多官员钦慕元琰的德行,多次举荐其为官,但元琰颇为淡泊名利,都一一拒绝了。他的故事在《南史》、《梁书》的隐逸处士列传中均有收录。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善听意见 避灾免祸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4日】有一客人到主人家拜访,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没有答应。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没有邀请提“曲突徙薪”建议的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按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


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故事中的主人事先能少一些自以为是,听取一下客人的意见,他就不会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人责己过 拜谢无怨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4日】文彦博,字宽夫,北宋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一生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追复太师,享寿九十二,谥忠烈。史称其有“大臣之风”、“朝野倚重。”


当时的御史唐介刚直无畏,他有一次上书请求罢免文彦博的宰相之职,说文彦博在益州时,曾经交通宫禁,送蜀锦给张贵妃,这样才得以当上宰相。皇帝非常生唐介的气,将唐介的奏折都扔了。当时文彦博也在殿上,唐介于是斥责文彦博说:“文彦博你应该自省,既然有这件事,就不要隐瞒。”文彦博不断向唐介拜谢,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说愿意让位。皇帝非常震怒,于是将唐介贬到了英州,文彦博被罢了宰相之位,贬到了许州。


后来,文彦博又重新被恢复了相位。他对皇帝进谏说:“唐介身为御史,他说我的事,都说中了我的毛病,其间虽然有传闻之误,但当时责罚他还是太重了。”于是,唐介被召回了知谏院,恢复原职。


文彦博官居相位,在别人指责其过错的时候,甚至可能是误会,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因为对方指出了自己的毛病而向对方不断拜谢,并虚心改正。在官复原职后,他宽宏大量,不计私怨,反而替批评指责自己的人求情,当时的人们都称视文彦博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恪遵妇道、淡泊谦和的荆国大长公主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5日】荆国大长公主是宋太宗之女,幼时不好嬉戏游玩,足不出户。太祖为了试一试自己女儿的天性与志向,曾经打开藏金银珠宝的库房,让她们姐妹们自己随便挑选,大长公主却一无所取,表现的淡泊轻财。


大长公主十分谦和,她嫁给驸马都尉李遵勗为妻,从不以公主的身份压人。按过去的朝廷制度,驸马的父亲不能与皇帝平辈,必须要降低辈份,变成驸马的兄弟辈。但是驸马的父亲过生日时,大长公主仍然以媳妇的身份去为公公拜寿。宋太宗知道后,悄悄给女儿一些礼物让她去给公公祝寿。大长公主身为帝女,却恪遵妇道,以一个贤妻良母的身份出现在家庭生活中,实在难能可贵。


平时公主对待下人十分宽厚。一次她沐浴摔伤了右肱骨,宋太宗派人前去问罪,公主说:“是我自己年老体弱,不小心摔了一跤,不是下人的过错。”在她的护卫下,下人们才得以免祸。


大长公主能做诗,又喜读史书。更为可贵的是,她身为帝女,却精于女红,常亲自劳作。她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告诫他们说:“你们各自都要以忠义自立,不要老想着依赖我,这样只会招来灾祸。”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上书减膳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6日】唐高宗乾封初年,孝敬太子李弘居住在东宫,深居简出,不与臣僚们接近。掌管膳食的典膳丞邢文伟就命人削减了太子的膳食,并且向太子上书说:“我记的《大戴礼记》上说,太子加冠成人以后,就可以不再受保傅的严厉管教,可是却必须有史官来监督他的言行,有了过失就要如实记录;有宰臣管理他的膳食,有了过失就要限制他的膳食。如果有了过失不记录、不减膳就是失职。皇上挑选良臣辅佐殿下,目的就是要提高殿下的道德修养。最近殿下不见臣僚,除了三次朝见圣上之外,只与东宫女眷相处,这样下去怎么能够增长聪明才智、达到贤明睿哲的境界呢?现在史官既然不在,作为膳宰,我就要通过减膳来对您进行劝诫,我之所以敢冒着死罪的风险减掉您的膳食,实在是在按照《礼经》办事啊!”


孝敬太子看了这道书奏,认为句句在理,便欣然提笔给邢文伟写了一封回书,表示要闻过即改。


不久,朝廷里右史一职空缺,唐高宗对近臣说:“我儿子读书偷懒,邢文伟就不给他吃肉,真是个忠诚正直的人啊!”于是破格将邢文伟提拔为右史。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重阳子的故事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7日】王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金代咸阳(今属陕西)人,为全真道的创立者,人们习惯称他王重阳。


相传,王重阳是母亲感异梦而妊,怀胎二十四个月后才出生的,他身材修长,体貌魁伟。二十岁便考中进士科,擅长赋诗作文,才思非常敏捷。一年,天下大多地方饥荒,人相食的事时有发生。王重阳家还算富裕,所以遭到邻里之人的抢劫,随之家中也变的一贫如洗。当地官府得知王重阳家被劫,率兵前来抓捕劫贼,他对官兵说:“我不忍心将劫贼置于死地,你们还是回去吧。”官府之人听了这话,肃然起敬。


一天,王重阳在醴泉遇上了吕纯阳,纯阳亲自传授他修仙口诀和密语,共有五篇,并且说:“你速去东海,投奔谭捉马。”话音刚落,纯阳就没了踪影。王重阳从此丢下妻子,并将二女儿送到亲戚家,然后离家远去。


王重阳天性无拘无束,人们都叫他王害风。他时常携一铁罐四处乞食,往来于蓝田、登州、昆仑之间,与他同行的还有弟子马钰、谭玉、刘处玄、丘处机等。一天,王重阳赋诗与众亲友话别,随后便溘然而逝,时年五十八岁。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下诏追赠重阳为全真开元真君。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重义不贪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7日】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出类拔萃。他年轻时非常贫寒,曾经与睢阳的一位术士非常要好。后来术士病重,找来范仲淹对他说:“我擅长把水银炼成白金。但我的孩子太小,不能把方法传授给他,现在就交付给你吧。”随即把方法和已经炼成并封存起来的一斤白金,放入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正要推辞避让,术士已经去世了。


十余年过去了,范仲淹已经做了谏官,那位术士的孩子也已经长大了。于是范仲淹把那孩子召来,告诉他:“你的父亲有玄术,他死的时候,你还年幼,所以交给了我,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应该归还给你了。”于是便把炼制方法和封存的白金还给了他,而白金上的封志从来没有被动过。


范仲淹重义守信,清廉不贪,后来终于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大公无私精神的典范。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虚心求教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9日】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众,官居高位,但却非常注重虚心向别人求教,每写完一篇文章,必先“草就纸上、粉于壁,兴卧观之屡思屡议”。其作品《醉翁亭记》,用字精炼,文辞优美,被人们传诵至今,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的指教。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好友智仙和尚在琅琊山上为其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取名“醉翁亭”,并写下《醉翁亭记》一文。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抄写了很多份,命人贴到外面,希望行人帮助他修改和提意见。


看到文章的人都纷纷赞赏欧阳修的文采。这时,有一个砍柴的老樵夫说他这篇文章有点太啰嗦了。欧阳修于是为老人再次诵读此文,虚心请老人指教失误之处。刚开始读:“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老樵夫认为啰嗦的地方就在这里,说道:“我砍柴时站在南天门,大丰山、乌龙山、白米山还有花山,一转身就全都映入眼帘,四周都是山!”


欧阳修听后忙说:“言之有理。”随即修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善良大度 为人着想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0日】北宋人张知常,为人善良,而且宽宏大度,凡事为人着想。


张知常在太学的时候,家里托人带给他十两金子。同寝舍的人趁张知常外出时,打开箱子,把金子拿走了。


学校的官吏召集同寝舍的人进行搜查,结果搜到了金子。张知常认为如果承认是自己的,那么此人必将受到责罚,况且其在众目睽睽之下必将深感羞耻,无地自容,于是说道:“这不是我的金子。”


同寝舍偷金子的人被张知常的善良感动了,于是趁夜晚将金子放在衣袖中还给了张知常。张知常知道他很贫困,便送了一半金子给他。


人们都说张知常送人金子,这是人们容易做到的;但找到被偷的金子却不认,这是别人所做不到的。这其实是说,张知常能够这样一心替别人着想,这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宠辱不惊 淡泊平和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2日】唐朝时,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字子余,幽州涿人。他在朝廷担任“考功员外郎”,就是负责考核官吏的业绩功过。


有一次,一艘运送粮食的船只发生事故沉没了。卢承庆为负责此事的官吏考绩时,把他定为“中下”等级。把这一决定告诉了此官吏,没想到这个官吏没有丝毫的怨恨和不高兴。


后来,卢承庆想到,船只沉没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并非全是这个官吏的责任,于是为此官吏更改为“中中”。这个官吏知道后,仍旧非常平静,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欣喜。


卢承庆见这个官吏能够如此宠辱不惊,对其大加赞赏,于是将其考绩定为了“中上”。


宠辱不惊,意思是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都平静自若,能够将得失置于度外。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想必肯定是心胸开阔,有度量,淡泊功名利禄之人,这可能就是卢承庆对此官吏赞赏有加的原因吧。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荣亦有辱,能够以随其自然、淡泊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像古人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一种“超尘脱俗”的高境界。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礼让宽恕 以德报怨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3日】朱冲,字巨容,晋朝南安人,自小品行卓绝,非常好学,喜好清静,注重节制自身欲望。家中贫困,以耕地种田为业。


有一次,邻居家的牛没有了,认为朱冲的牛就是他家丢的那头,便把朱冲的牛牵回了家。后来,邻居在树林中找到了自己的牛,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要把牛还给朱冲,结果朱冲却推辞不接受。


还有一户人家,总是故意让牛去吃朱冲家的庄稼。朱冲每次都带上自己割的草,把牛牵着送回去,没有丝毫怨恨和生气。牛主人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重复以前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宽恕和以德报怨的力量吧。


朱冲淡泊名利,以农耕为乐,朝廷多次召其为官,他都予以拒绝。朱冲居住的地方靠近少数民族,因为朱冲的过人德行,少数民族的人都非常敬仰尊重他,朱冲也以礼让教化他们。朱冲的德行和教化遍及整个乡里,《晋书》说到了“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的地步。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善良无私 一心为人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3日】沈道虔,南宋吴兴武康(今德清武康)人。他为人就善良宽容,从小好读《老子》和《易经》,淡泊名利,家贫而不改节。一生以琴书为乐,锺情山水,晚年虔诚信佛。


有人到他家的菜园去偷菜,沈道虔发现后,却自己赶紧躲藏起来,直到偷菜的人走了才出来。可能他是怕偷菜人羞愧难堪吧!


有人去偷拔他家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不让他拔,对他说:“我舍不得这些竹笋是想让其长成竹林,我有比这些更好的送给你。”随即命人去买了更大的竹笋给偷笋人送去。偷笋人很惭愧,不接受,沈道虔于是把竹笋放在其门内就走了。


沈道虔经常靠捡拾谷穗来维持生活,一起捡拾谷穗的人经常为争抢谷穗而发生争执,沈道虔都会把自己捡拾的谷穗分给他们,争抢的人都很惭愧。以后一发生争执,大家就会想起沈道虔。


沈道虔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有人为他做了件衣服,并送给他一万贯钱。沈道虔回家后,把衣服和钱全都送给了贫困无衣的兄弟和弟子。乡里的少年,都跟着沈道虔学习,县令也热心对其资助,受业者后来都很有成就。范镇就是这样心系天下百姓的福祉。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善良忍辱 乐天知命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4日】庾诜,字彦宝,北齐新野县人。自幼聪明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精通占卜预测之学。为人善良忍辱。


庾诜有一次坐船回家,船上运载了一百五十石的米。途中有个人请他帮忙运载三十石米,庾诜答应了。到了家后,请求帮忙运米的人却说:“那三十石米是你的,那一百五十石米是我的。”庾诜沉默没有说话,任凭那人拿,直到那人满足为止。


庾诜的邻居有一次被人诬陷为偷盗之人,被官府抓去治罪,需要用钱来赎。庾诜可怜他,便把自己的书拿去抵押了二万文钱,令人冒充邻居的亲戚,把邻居去赎了回来。邻居被释放后,前来感谢庾诜,庾诜说:“我是可怜天下无辜之人,哪是期望你的感谢呢!”


庾诜生性喜欢安静简朴,钟爱山林泉水,平常粗衣简食,也不置产业,乐天知命,颇为淡泊名利。他与梁武帝自小就很好,梁武帝起兵时,让庾诜任平西府记室参军,庾诜不出任。后来湘东王又任其为镇西府记室参军,庾诜仍旧没接受任命。梁武帝当上皇帝后,欣赏庾诜的才学,和他知足、淡泊的品行,任其为黄门侍郎,庾诜推说生病没有去赴任。


据《梁书》记载,庾诜晚年一心向佛,去世时安详自在,空中有声音唱说其已经往生佛国了。梁武帝听后,下昭表彰其德行情操,赐谥“贞节处士”。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廉洁正直 谦逊无私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6日】于谦,字延益,明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七岁时,有个和尚称其为“将来救世的宰相”。于谦后来成为明朝的抗敌名将,战功赫赫,政绩卓著。历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兵部尚书等要职。他为人正直廉洁,刚正不阿,受人敬重。


于谦当官后,非常关心民生疾苦。在任两省巡抚期间,被百姓们拥戴之如同父母,尊称为“于龙图”,二省流传着赞颂他的歌谣,赞曰“天遣恩官拯二方”。


当时地方官员进京,都要携带重金或土特产以用来攀求权贵。于谦每次进京,却总是两手空空,从不送礼行贿。因为蘑菇和线香是河南当地的土特产,所以有人劝他即使不送金银珠宝,也应该送一些土特产。于谦举起自己的双袖,笑说自己带去的只有清风,并且赋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是指百姓居住的巷里,意为免得百姓们说长道短。后人用来赞美清廉品行的“两袖清风”一词正是源于此。


于谦虽然身居要职,但力奉俭约,家中的房屋简陋得只能遮蔽风雨 ,除了封存着的皇帝赏赐的蟒袍、剑器等物品外,没有一件贵重东西。皇帝在西华门附近赐他一所大宅第,他说:“国家多难,臣子怎敢贪图享受呢?”坚辞不受。


于谦虽立有大功,但却从来不谈自己的功劳。在一次战事中取得很大胜利,武将石亨的功劳次于于谦,因此被封为世侯,他有些内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诏于冕到京的诏书已下,而于冕辞谢不来。于谦说:“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坚决表示:“决不敢以子滥功。”


于谦以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自励,不屈服于权势,一生刚正不阿。曾赋诗《北风吹》和《咏石灰》以明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凛然正气,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原则的无畏精神,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做人准则。


《北风吹》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

风吹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后因被奸臣陷害而被处死。死后被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和岳飞墓遥相对应。清代袁枚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入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忠魂义骨,千古传颂。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周处自新 从善如流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2日】“周处自新”是中国历史 上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周处是晋代义举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就失去父教。周处不拘小节,性情凶悍粗鲁,恣意妄为,简直成了乡中一害,乡亲们都十分怕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愿和他交往。


久而久之,周处也知道自己为乡亲们所憎恶,便有了悔改之意。他见乡亲们大多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心里觉得奇怪,便问道:“如今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都如人意,为什么还郁郁不乐呢?”父老们答道:“现今地方上有三害未除,哪里能快乐得起来呢?”周处问道:“是哪三害?”父老答道:“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随意伤人,为一害;长桥下的河中蛟龙常伤人畜,又是一害;至于第三害……”说到此处,父老们有些犹豫,但还是说了出来:“恐怕要算是你了。”


周处听罢此言,沉默良久,最后他决然说道:“这三害我都能除去!”


周处身带利器,孤身进山搜寻白额猛虎,与猛虎一番拼搏,终于杀死了这只伤人性命的猛兽。接着他又奋身投入河中,去搏杀那只蛟龙。蛟龙在水中或沉或浮,一连三日三夜,毫不知倦。而周处比蛟龙更勇猛,他与蛟龙恶战三日三夜,终于将蛟龙斩杀。


周处三日不归,乡亲们以为他已经死了。想到地方上一下子三害俱去,从此可以太平无事,乡亲们都高兴的互相庆贺,欢喜雀跃。这时候,周处正好归来,眼见乡亲们的高兴情景,才明白自己被大家痛恨到了何等地步,顿时大受刺激,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改过自新、从新做人的决心。


周处决心已定,立即付诸行动。他了解到吴中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很有才学,便专程前去拜访,想拜他们为师。周处只见到了陆云,将自己的情况如实相告,问陆云:“我很想改过自新,但是年纪已经大了,不知是否来得及?”陆云鼓励周处道:“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陆云的一番话极大的教育、鼓励了周处,他从中领悟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道理。从此,周处刻苦读书,好学上进。他勤学而有文思,又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仅一年,他的名声就大大的不同以往,以至于州、府的官员都举荐他出来做官。


此后,周处为官三十余年。在任时,他克尽职守,很有政绩,如在新平任太守时,与少数民族关系相处得很好;当广汉太守时,为官清廉,处理了不少数十年留存下来的积案;当御史中丞后,他秉公执法,不阿附权贵,他的刚正不阿,自然是难以见容于恶势力。


后来,少数民族首领齐万年造反,朝中想加害于周处的权贵故意推荐他去征讨。有人知道那些朝臣们的险恶用心,规劝周处推辞掉这个差使,周处坚决说道:“忠孝岂能两全,既然辞别亲人,服务于朝廷,父母亲哪里还能把儿子仅仅当作自己的私有之物呢?今天是我献身的时候了!”最后周处由于恶人的陷害,战死疆场,以身殉国。


周处勇于改过,忠于国事,由一个地方恶少转变为忠臣良将,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他的故事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但只要立志改过,从善如流,是有光明前途的,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定决心,踏踏实实的去做。


当今世上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全世界的洪传以及对大法弟子的残酷迫害。恶党以利益相要挟,用欺骗和谎言给全国人民洗脑,使无数大陆的中国人对大法和大法弟子犯下无边罪业,从而使他们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然而大法慈悲,一再给众生机会,等待着他们的觉醒。大法弟子慈悲救度世人,通过不断的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不再参与 迫害。10月9日,《法轮大法学会公告》指出:“逆天意而行的中共统治摇摇欲坠,迫害难以为继。对邪恶的最终审判越来越近。然而,大法的传出就是为了救度世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即使曾经做过错事的人,也还有机会弃恶从善。以前犯过罪的,如想改过,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将保证书和悔过书转交到明慧网或各地法轮大法学会存档。决心改过的,可暂不追查,以观后效。”


现在,明慧网经常登有觉醒世人的郑重声明,他们就象“周处自新”一样,只要改过从善,弥补自己的罪过,还是有前途的。但是大法也是威严的,从公告发布之日起,如果仍然一意孤行的参与或继续迫害法轮功 者,从事新的犯罪行为,那么等待他们的不仅仅是人间的审判,更有善恶必报的昭昭天理。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漫谈“德”字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德,《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其实在商代卜辞和先秦文献中,“德”与“得”是相通的。“德”有得到、获得的意思。《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


德,被古人视为区分人和禽兽的标准,只有符合人应有的道德标准,才能称之为人。而作为人,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首先“修身”。修身是修什么呢?就是修养自身的道德。根据道德修养的高低,人又有了圣人、贤人、君子、小人之分。所以天子要“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百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要“修身养德”。


为什么“德”这么重要呢?这一问题 在超越“修身”(做人的道德修养)这一层面的修炼界看的更清楚。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 先生曾经讲过:



“德乃生前所积,君、臣、富、贵皆从德而生,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故而谋权求财者必先积其德,吃苦行善可积众德。”(《富而有德》)

“人在另外许多空间都有一个特定的身体,而在一个特定空间里,人体周围存在着那么一个场。什么场啊?这个场就是我们所说的德。德是一种白色物质,它可不是象我们过去所认为的是人精神的东西,人在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它完全是一种物质存在,所以过去老人讲积德呀,损德呀,那话说的太对了。”(《转法轮》)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传统文化】敦厚善良 乐于助人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明慧网2006年1月16日】王昭素,宋朝酸枣(今河南延津)人。他学问渊博,博通“九经”,同时研究老庄学说,尤其精研《诗经》和《易经》,其为人敦厚善良,乐于助人,清心寡欲。


王昭素自小好学不愿做官,品行卓绝,受到乡里人所称赞。他常聚集四方学子,亲自教授他们。乡里人发生争执,他们很多并不去找官府理论,反而会去找王昭素来解决。由此可见,人们对王昭素的尊敬。


王昭素每次买东西,都随卖主所说价格如数付钱,从未与人讲价还价,也不论说价格高下。县里人都互相告诉说:“王先生购买东西从不还价,我们都不能向他要高价。”


王昭素整理所居住宅时,把椽木堆积在门内。晚上有盗贼挑开门进来准备盗窃椽木。昭素发觉了,并没有作声,反而将椽木丢到门外。盗贼见此情景,非常惭愧的离去了,从此乡里再也没有了盗贼。


王昭素的家中有一头驴子,有很多人都来向他借驴用。王昭素要外出时,总是先问仆人:“外面有没有来借驴的人呢?”如果仆人回答说:“没有。”王昭素才放心出去。原来他是怕自己外出了,来借驴的人会找不到人,他就是这样的善良,愿意帮助别人。


王昭素的学问和德行都如此深厚,在民间的声誉很高。宋太祖赵匡胤曾专门向王昭素请教治理天下与养身的道理,王昭素告诉他说:“治天下,莫如爱恤百姓;养身体,莫如寡少嗜欲。”宋太祖于是将这两句话书于屏风和几案上,希望可以时时警省自己,不致遗忘。


宋太祖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来为官,但王昭素淡泊名利,志不在此。宋太祖于是授其为国子博士(最高学府国子学中的教授官),赐茶药及钱二十万,让他回家养老。王昭素安享高寿八十九岁,卒于家中。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善良助人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6日】孙秀实,元朝大宁人。性情刚毅,非常喜欢帮助别人。


同乡人王仲和曾经托孙秀实为他向一位富人借了二千锭钱,后来王仲和因为贫困,偿还不上借的钱,于是便抛弃自己的亲人,自己逃跑了。


过了数年,王仲和的亲人因为想念王仲和都已经病了,孙秀实不但没有因王仲和借钱不还私自逃跑而怨恨他,反而每天送柴送米去探望他的家人,但他的家人始终高兴不起来。孙秀实非常可怜他们,于是替王仲和把借的钱还上了,把借钱的借据还给了王仲和的家人,又命令仆人骑着马带上钱,把王仲和找了回来,使他们父子欢聚。


听说此事的人没有不感叹孙秀实的德行的。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善良仁慈 宽宏大量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6日】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六位国君,他自幼善良仁慈,度量非凡。


孝文帝四岁时,他的父亲献文帝患了毒疮,孝文帝亲自用口为其吸脓血。


父亲献文帝喜好佛道学说,对世俗的荣华富贵,非常淡泊鄙薄,时常有离家修行的想法。他下昭说:“朕向往太古生活,志向恬淡,不图名利,特命太子升为皇帝,朕只求悠闲自得,修身养性。”这样就把帝位禅让给了当时五岁的孝文帝。孝文帝悲痛哭泣,不能自胜。父亲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接替父亲的位置,内心非常痛切。”


孝文帝自小擅长射箭,打猎时百发百中。到十五岁时,他不再杀生,也就不再打猎了。


孝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却宽宏大量。有一次,一待者进奉饮食,把热汤倒在了孝文帝的手上;还有一次,居然在饭食中发现了虫子和污秽脏物。孝文帝都是一笑了之,并没有责怪他们。


曾经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诬陷孝文帝,太后不由分说,命人杖打了孝文帝数十下。孝文帝默默的承受了,没有一点怨言。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执政,他丝毫没有怪罪那个在背后说他坏话的宦官。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公正无私 坦承罪责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16日】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掌司法的大臣。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晋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这样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不是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李离最终没有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摒弃嫉妒 转祸为福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20日】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癫、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瞎眼、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


公明子皋见了后,问道:“您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灾祸会到如此地步呢?”


蒋瑗说:“我平生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只不过总是嫉妒别人。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结我的人我就喜欢他。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 ;听到别人做了恶事则深信不疑;看见别人得到好处,好象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遇见别人有了损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处一样。”


子皋感叹的说:“您的心术这么坏,一定会有灭门之灾啊!恶报岂止只有这些。”


蒋瑗听了他的话,感到恐惧不安。子皋又说:“上天虽然高远,但洞察世间的一切。如果您能痛改前非,就一定会转祸为福,现在改正还不算晚啊!”


蒋瑗从此警惕谨慎,痛改前非。不到几年时间,他儿子的病都一个一个的痊愈了。


嫉妒让人不平不满,产生怨恨,甚者为其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嫉妒是以自我为中心,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蒋瑗心怀嫉妒,毫无善念,因此受到了上天的责罚;在真正的改过迁善后,又转祸为福。这真是应验了古人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from 气功

【传统文化】舍己代罪

大陆直连看禁闻 https://bit.ly/jinews

2006年1月21日】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幼勤奋好学,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吏部兼承旨、右丞相、左丞相等职,光宗时封益国公,是北宋重臣。他一生著述甚丰,著作达八十余种。其为人宽容善良,正直敢言。


周必大在任临安和剂局监官时,有一天,突然失火,大火向周围蔓延,烧了附近的民房。按照法规处理,负责管理的那人应当被定死罪。


周必大问管理的人:“假若是官家失火,应该判什么罪?”管理的人回答说:“只不过撤销职务而已。”周必大于是就向上报说是官家失火,因此他自己被撤销了职务,而那个人被免了死罪。


周必大被免职回家后,与父亲妻子相会,父亲见他丢了官职,非常生气。当时,正值大雪,家童在院子里扫雪,忽然回忆起昨夜在梦中扫雪迎宰相。于是,家童便对待周必大很好。


后来,周必大考中博学宏辞科,做官直到宰相。高寿79岁,赠太师,谥文忠,宋宁宗题篆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