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峻岭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这相传是清代乾隆皇帝赏青花瓷的诗句,生动、贴切地把青花瓷的特性描述出来。
青花瓷兴于元,盛于明清。元代的青花瓷,风格粗旷。明清的青花瓷,风格精巧。在元、明、清的青花瓷中,香炉、宝鼎、修炼文化,随处可见。
此件青花瓷宝鼎(上图)构图简单,却赏心悦目,十分雅致。宝鼎,是敬天祀神的器具。体现了元代人敬神敬天的生活常态。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虎豹拉车。都是牛马拉车,为什么虎豹拉车呢?原来,虎豹拉的车上,坐着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道行高深的世外高人的神通法术和展现出的威严,使虎豹驯服,乖乖地给他拉车。这就是这件青花瓷要表达的内涵。在神通法术面前,狼虫虎豹什么也不是,只有乖乖顺服的份。
元代青花瓷上,无论虎豹,还是龙凤,脚爪都十分威猛、矫健,不同于明清青花瓷的龙的脚爪的温顺。这体现了元代蒙古人的审美观。元代的蒙古骑士的马蹄,横踏欧亚,具有雄健的阳刚之气和豪爽的性格,喜欢大罐、大碗,对小碟子小碗的行事风格欣赏不了。这导致了,元代青花瓷体积是大块头、花卉图案是牡丹那样的大花。
元代很多蒙古人信神信佛。元代青花瓷常有八瓣莲花的装饰物,每个莲花瓣上有神仙的法宝等吉祥图案和蒙古人喜欢的火焰、交叉的双牛角等图形。
元代青花瓷,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元代青花瓷的图案,从上到下,常分为三至九层,唯独没有七层。因为元代人“重九恶七”,这跟忽必烈的一项国策有关。忽必烈在刑罚上,采取宽容的态度。他说: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比如说,要打十棍,那么天饶了一下,地饶了一下,忽必烈皇上又饶了一下。就剩下七棍。“七”就不怎么吉利了。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有讲究的东西,很多跟古代君主的美德有关。
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茅山(今江苏省西南部)修炼学道,后得道成仙,三人之间常乘白鹤往来。瓷炉上的人物形神兼备,用笔潇洒,自然景色写实逼真,体现了弘治朝民间向道的风气。
明代嘉靖皇帝喜欢道,是与戚继光同时代的人物。嘉靖瓷器,多以道家文化为主题,八卦、八仙、云鹤、太上老君、莲瓣纹、吉祥纹……等图案大量出现。体现了那时从帝王到庶民都敬神敬道的人文风俗。瓷罐上,敞胸露腹的铁拐李手托的宝葫芦里,冒出了一缕仙气;钟离权手执仙扇,须发飘拂;清秀脱俗的何仙姑,一只仙鹿跟随在后……性格迥异的仙人们,个个怡然自得、神采奕奕;背景青松翠柏、崇山峻岭、朵云重叠、仙气腾升,一派仙境圣地的景象。
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青花颜色层次深浅不同,采用了浓淡变化,来表现画面,有“五彩青花”之称。康熙朝有一些山水题材的青花瓷,山石险峻,意境古朴。那清新雅致、古朴隽逸的花色,使人惊叹不已。
清代唐英所著《陶冶图》,把景德镇官窑的制作,分为20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有彩图。瓷器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祀神酬原。在敬神敬天的古代社会,各行各业,无处不溶入对神的感谢和敬意。
另一首传神的写青花瓷的诗,出自清代龚鉽所作《陶歌》: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吐分明,可参造物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的白色底色和青色花纹,颜色对比分明,就像“太极图”的黑白那样分明。而色彩极淡的白釉和色彩极鲜的青花,竟是在火中同时烧成的,就像“无极生太极”一样,从无到有,同时生成了,这是天地造化的玄妙。古人的文化里,天地造化和道,深入到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
《陶歌》中还记录了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整个过程:“此是修身正心事, 一毫欠阙损光华。” 点明了:必须修身正心,才能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否则,有一丝毫闪失,就损坏了瓷器的光华。
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无处不在的蕴含着“修身正身”的人生态度。信神文化、敬天祀神,一直是古人文艺创作的主流题材。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5年9月12日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