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星期五

反风灭火非偶然 敬天 #重德 有神助

tian.jpg

文:正则

都说水火无情,当人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房子被大火无情的焚毁时,那种声嘶力竭的悲恸实在难以形容。可历史上,却记载了不少“反风灭火”的故事,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大火并非无情之物。

清朝有一位叫查殿英的孝子,年轻时跟着父亲出门做生意。有一次母亲病了,他心急如焚,为了回家照顾母亲,一天之内赶了三百多里路。母亲死后,他因悲伤过度而损伤了身体。

查殿英对继母也一样孝顺,继母多病,他和妻子侍奉继母不敢有一丝怠慢。看到继母难以康复,查殿英还曾向老天祈求代母生病。后来父亲病了,他们夫妻二人同样侍奉如一。父亲死后还没出殡,适逢附近起火,眼看就要烧过来了,而查殿英却还在父亲的灵柩边哭号。这时风向突然改变,大火竟然自己灭了。(“父卒,柩在堂,适邻火起,英抚柩长号,反风灭火得无恙。” (《宁国府志》)

这种事在历史上并非偶然,明嘉靖朝时,安亭镇有一位姓张的十九岁女子,她的婆婆胁迫她作乱,她不答应。晚上,强盗们入室杀害了张氏,他们纵火焚尸,不料天反风灭火。强盗们又想把张氏的尸体投入火中焚烧,却发现尸体异常沉重,根本无法搬动。

三天前,县里的贞烈庙传出鼓乐之声,附近的人听见这声音是从天上传来的,而且庙里的柱子还窜出了火焰,发出轰轰的声音,奇异非常。县官听说后,亲自去庙里祭拜。恰逢当时天气干旱,三个月都没有下雨,士大夫哀祭完便大雨如注。那伙杀害张氏的强盗或许是害怕报应,也向天呼号跪拜,以求饶恕,拜着拜着,强盗们两腋下面竟然流出血来。

当时,县官命令将张氏的遗体放在尸坛上,禁止她的家眷收去。可晚上家里人还是偷偷来搬张氏的遗体,这时突然雷电冰雹大作,还出现了许多鬼魂来追逐他们,家人只得放弃张氏的遗体。等到官府得到朝廷的文书,要求检查张氏的遗体,才发现她的尸体经过夏天三个月的暴晒都没有腐烂,皮肤如同生前一样,身上的创口处还有血沫。验尸的人瞠目结舌,感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因整件事太过神异,明代文学家归有光便将它原原本本记录了下来。“观古传记载忠烈事,多有神奇;今日见之,益信。于是知节义天所护,然不能护之使必无遭害,何也?悲夫!”(《震川先生集》)归有光疑惑于为何上天没有保全张氏免遭强盗的伤害,但就其死后一系列神异的现象来看,她又的的确确是受到上天庇护的。

不止如此,在汉朝也发生过反风灭火的事情。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的刘昆在做江陵县令的时候,连年发生火灾,每次发生大火,刘昆就向着火灾的地方叩头,多能降雨止风而灭火。刘昆在当弘农太守后,用了三年时间施行仁政,百姓得以教化,当时困扰人们很久的虎害也消除了,老虎们都带着虎崽渡河而去。汉光武帝听说后觉得奇怪,便问他发生这些异象是因为做出了什么样的德政。而刘坤只推说是偶然。

当然,要真是偶然,刘坤何必向火灾的地方叩头祈祷呢?由于受到无神论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当听到灵异现象时都会嗤之以鼻,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解释出来。如果实在难以解释,那就会用“偶然”、“自然现象”等词来搪塞,而不愿意更进一步去探究原因。显然,用科学的已知来解释无限的未知本身并不理智,甚至并不科学。

其实,遗落在史书间的只言片语和那些古代诚实君子的笔记杂谈中,早已向人们证明了敬天信神、崇尚道德之人必会得到上天的护佑,那才是人类文明之所以长久繁荣的基石。当人真正的回归道德,回归善良的品行之时,或许奇迹正在悄然降临。

来源:正见网

2025年3月13日星期四

#清代 “河臣之冠”栗毓美离世后成河神

tian.jpg

文:刘晓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可纪也。”

显贵前气度不凡 逃过劫难有后福

栗毓美1778年生于今山西浑源县,年轻时就相貌英俊,气度不凡。十七岁时,因为家贫而打算放弃学业,他的授业恩师某贡生十分赏识他的人品、学识,就免收其学费而留下他继续学习,还让他住在家里,与自己的儿子一同读书。

贡生有个女儿,端庄美丽,对栗毓美心生爱慕之意,但却没有明示。贡生也有意将女儿嫁给他,同样也没有告诉栗毓美。

贡生家的邻居是个富户,其子也跟从贡生读书。栗毓美与贡生之子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但不同床,富户之子则单独住在他们对面的屋子里。富户之子偷窥见贡生貌美的女儿,便想娶其为妻,但遭到了贡生的拒绝。富户之子遂带着恨意回家。

一天夜里,栗毓美与贡生之子对饮,贡生之子喝醉后就躺在了栗毓美的床榻上,栗毓美怎么也叫不醒他,只能睡到他的床榻上。正是在这一天晚上,认为贡生拒绝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栗毓美缘故的富户之子,心生杀意,趁着夜色和他们酒醉之时,翻墙进入贡生家,径直跑到栗毓美的床榻前,砍下他的头颅离去。

第二天酒醒后,栗毓美发现贡生之子卧在血泊中,大惊失色,高声叫喊起来。贡生赶来,看见儿子的惨状,悲痛欲绝,怀疑是栗毓美酒醉后杀死了儿子,就将其报官。县令觉得栗毓美不像是杀人的人,但又一时找不到真凶,无法定案,就只能先将他拘押在狱中。

富家子见栗毓美被拘押在狱中,就仍以重礼求娶贡生之女。贡生这次同意了,择日完婚。两人成婚后,夫妻恩爱,过的也很幸福。一年多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一天,富家子醉酒后吐露了与当年杀人有关的一点事情,引起了妻子的怀疑,妻子追问他又不肯说了。妻子便道:“你只管说实话。如今你我是夫妻,恩深义重,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呢?”富家子遂将误杀其弟弟之事告诉了妻子。

他的妻子,也就是贡生之女,得知真相后非常悲愤。次日趁丈夫外出,就勒死儿子,然后去县衙击鼓鸣冤。杀人案这才水落石出,富家子伏法,贡生之女在公堂上自刎而死,栗毓美则被释放出狱。第二年,成为拔贡生。他感念贡生之女的大义,为其设立牌位祭祀。

梦神示 大病除

之后,栗毓美以拔贡考授河南县令职衔,在河南等候补缺。在此期间,他连续病了几个月,都无法痊愈。

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翁,手持两条龙,骑着一头羊,慢悠悠来到眼前。天亮后,某太守推荐的一位医生前来,问其姓名,说姓“杨”,住在双龙巷,正与其梦中所示吻合。果然,栗毓美服下杨大夫的药后,很快就痊愈了。

不久后,他去滑县巡视监狱时,晚上梦见一位神人对他说:“这不是福地,何不急速离开?”于是,第二天,他就以公务为由前往省城。上轿前他看见地下腾起一股黑气,有一尺多高,深以为异,就询问随从,但都说没有看见。

几日后,当地就发生了李文成天理教反叛,滑县县令以身殉职,而栗毓美则幸免于难。

洁己爱民

栗毓美在嘉庆年间,曾历任河南温县、孟县、西华县等县县令,道光时任武陟县县令,后为开归陈许道道台及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注:代理巡抚的意思),多次参与了黄河的修防堵决工程。

在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甚至不怕得罪上官。嘉庆十八年(1813年),西华县因灾情严重,百姓缺吃少粮。栗毓美向上级申报救济,但在没有等待批复前,就先开仓济民。上官因其擅自行事而十分愤怒,对栗毓美严加斥责,而他却说:“我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尽民事,以此罢斥何憾!”

任河道总督时 梦入河神庙

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出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为了治理黄河水患,他经常实地考察,每遇险情,必亲临现场。

一次,在宁陵遭遇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栗毓美马上脱下官袍,穿上轻便衣服,冒险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带领老百姓堵住了黄河决口。之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杂税皇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栗毓美对整治黄河下游两岸滩面串沟等隐患十分重视。他选择了“抛砖筑坝”来代替埽工的方式控制水势,并很快取得了成功。埽(sào)工,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特殊河工建筑物,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水利工程中。

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他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砖坝”来防御洪水,但却遭到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极力反对。不过,他最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栗毓美任职期间修筑的一些砖坝甚至一直保留到1949年前。他还著有《栗恭勤公砖坝成案》一书,详细记载了创用砖工的经过及具体办法。

在他任职期间,清代堤坝工程,抢险、堵口等河工技术都有改进提高。如在黄河上建长挑水坝,滩地塞支河串沟,开引河,放淤固堤等。

在栗毓美任河道总督五年间,黄河五年无大灾。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卒于河道总督任上,道光皇帝敕封他为太子太保,谥“恭勤”,为他作了祭文,还为他建造府第、陵墓。道光皇帝向近臣说:“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而在他的灵柩运回山西途中,百姓设供路祭,挥泪相送,千里不绝。

后人为了纪念栗毓美,为其修建了祠庙,拜其为“河神”,称为“栗大王”,而这也是有原因的。

据《劝戒录》记载,栗毓美在任期间,曾梦入河神庙,看见三尊神像并肩而坐,他便问他们是什么人。主管香火的庙祝说:“中间是某大王,左边是某大王。”而右边那尊身穿朝服、头戴便帽、脚穿尖靴,用布蒙着脸的神像,问他是谁庙祝却不回答。

一会儿有人对栗毓美说:“你千万不要到胡家屯的工地行馆。”栗公连声答应后就出来了。走到胡家屯,但见波涛汹涌,随即从梦中惊醒。

从此,栗公往来于河道上下,从不在胡家屯留宿。道光庚子年(1840),有钦差赴东河一带查验查料,栗公随行到各个工地,不得已只好在胡家屯小住。

这天正吃午饭时,栗公忽然呕吐,痰堵住了气管,于是不能说话。身边随行的两个仆人和一名武官,一时间也仓皇无措。栗公一手握着武官的手,一边指着自己的衣服。武官知道他是想更换衣服,就打开他的箱子查看,朝服均已放置在里边。

当时全国正因皇后去世举行国丧,根本用不到这样的礼服,大概是栗公有不祥之感,提前准备好的。于是他穿着朝服、头戴便帽、脚穿尖靴入殓。原来河神庙中的神像,正是栗毓美去世时的样子。他走后是去做了河神,这也是为何老百姓尊其为河神的原因。

在栗毓美走后第二年,黄河在祥符决口,城墙岌岌可危,即将倒塌。危急时刻,突然有一名少年大喊:“把南城楼拆掉,用拆下来的砖瓦填塞某处。”按照这个办法,有人看见金甲神引导湍急的河水改道,从城旁边流走。老百姓们都说这是栗公在天之灵的保佑。

来源:正见网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

浅谈 #天坛 的 #祭天 大典

tian.jpg

文:古峰

天坛是古人祭天的场所,对于现代人来讲,对祭天之礼已经非常陌生了,可是就在一百多年之前的清朝,甚至在袁世凯复辟之后的1914年,在北京的天坛还举行过隆重的祭天大典。由此也可见人类记忆之短暂和脆弱。

先来说说祭祀,祭祀是自有人以来,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所谓“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后汉书》)。这里还不仅仅是指中国,对世界各个民族来说都是一样。而祭天又是中国传统诸多祭祀活动里最为重要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古代帝王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上天,所以祭天之礼最为隆重,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里面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要看这里说的“天”究竟指的是什么,“天”是头顶的蓝天吗?显然这个回答并不确切,在北京天坛的祈年殿里会供奉“皇天上帝”的排位,那么“皇天上帝”又是谁呢?他是百姓口中的“老天爷”,也就是西方人说的Creator 造物主,他创造了天地万物,包括日月星辰、佛道神人,他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这就是为什么祭天之礼在各种祭祀里面等级最高的原因。

从明清两朝的记载来看,天坛的祭天之礼程序极为繁复,大典之日选在每年的冬至。提前三天,帝王以及参与祭天的一众官员都要开始斋戒,皇帝要移驾至天坛西侧的斋宫居住,皇帝从紫禁城行进到天坛的仪仗使用最高等级的大驾卤簿,大驾卤簿共万余人,行进中鼓乐喧天、画角长鸣,有车辂、乐队、旗、帜、旌、节、幡等绵延起伏、伞盖如云,文武百官、守卫兵丁,前呼后拥,蔚为壮观。

大驾卤薄队伍最前面是四头大象,名曰“导象”;紧随其后的是五头“宝象”驮着内有火绒、火石、火燫的“宝瓶”;宝象后面,是手持静鞭的民尉;之后,便是大乐的吹鼓手,“五辂”的车驾;再后,是乐队,后面跟着手持各种五颜六色的旗、帜、旌等的引仗、御仗队伍;最后,是执兵器的亲军、护军;之后,是皇帝的御辇。为御辇备班的数百人中,有佩刀的侍卫、文武百官、太监护军等等,绵延数里、浩浩荡荡、气象万千。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皇帝出行前往天坛时,天子车驾在御道经过,虽有御辇可供乘坐,但出于对上天的敬畏,只能步行。皇帝走到天坛差不多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

到达天坛后,皇帝先到皇穹宇祭拜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排位,然后到斋宫开始斋戒,要求不理刑名,不办公,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斋戒沐浴,以示诚敬。

冬至日出前七刻(大概凌晨四点),皇帝从斋宫起驾,步行前往圆丘坛,开始正式的祭天仪式,仪式共有九道,分别是:唱赞迎帝神;其次是敬献苍壁;再次是进俎浇汤;四是敬酒初献;五是敬酒亚献;六是敬酒终献;七是撤馔归璧;八是敬送帝神;最后是燔柴望燎,由皇帝站在望燎位上行注目礼,执事人员将祭品放入炉内焚烧。仪式举行之时,伴随着奏乐,歌唱和舞蹈。此乐名为中和韶乐,是皇家用于祭祀的宫廷雅乐,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全部结束之后,皇帝起驾回紫禁城,大宴百官及四夷朝使,诏官在天安门上朗读诏书,大赦天下。

整个祭天仪式肃穆庄严,充分表现了古人对上天的崇敬,帝王虽然统御四方,然而皇权来自上天,帝王仅仅是代替上天管理众生,需秉承天意,爱护万民,不可妄自尊大,亵渎神灵。

今天的人们看到祭天场景再现或读到相关记载的时候,都不由得赞叹古人对上天、造物主的礼敬,但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就是在祭祀时使用的祭品是牛、猪、羊之类的动物生灵。这种杀生祭祀的陋习虽年代久远,但必须要予以纠正,在未来,当人们恢复对神佛、对造物主的礼敬之时,绝不应该用杀生的手段来实现。

来源:正见网

商鞅所立的“信”

tian.jpg

文:源馨

很多中国人都会有同感,社会没有安全感,人人之间缺少信任和真诚,很难真的相信彼此,这个信立不住,更经不起考验,这就使得有的时候互相之间相处需要靠猜和揣测,说一句话可能脑子里转了好几个弯,人人在其中都活得很累,特别是脑子里总想着算计别人的,那就更累了。

但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并不是这样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小编推荐:中华文化是高级文化系统】中讲求“君子之交”,《庄子》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是因为君子之间的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心中的道上,所以不被名利物欲等而左右,用道理而不是亲疏去衡量对错,不参杂各种私欲,清清澈澈,坦坦荡荡。而小人之交则恰恰相反,彼此之间的信中参杂着太多名利情,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水中的浮萍,镜中的繁花,所以把信建立在这上面可以想象是相当不稳的。

“商鞅变法”这段历史大家都不陌生,为在秦国的百姓中推行他制定的新法规,他做了“徙木立信”、“钳民之口”、“诛杀立威”这三件事情(引自《笑谈风云【小编推荐:章天亮博士大型讲史系列《笑谈风云》8折优惠】》)。很多人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徙木立信”这件事情上,来谈商鞅如何聪明的取信于民,而忽略了他做事的实际意图。

他在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讲,有谁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十金。这么简单的事情却给这么多的赏金,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离谱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了。所以刚开始没人动,商鞅于是把十金改成五十金,有个人说:秦国从来没发布过如此重的赏赐,我把这根木头扛过去,就算不赏五十金,给我几个铜钱也是好的。于是他把木头扛过去了。商鞅看到他来了之后说,“你是一个良民”,立刻给了他五十金,这件事情引起很大的轰动。

商鞅在“徙木立信”这件事情上,用赏金的方式,利用百姓的利益心,潜移默化的传达出了,不管我说的和做的有多么离谱,你们只要听从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思考,这就是他嘴上说的“良民”。 “钳民之口”和“诛杀立威”则是将这种弱民愚民的思想推到了更具体的层面。其中“钳民之口”就是:说我法令好的叫“媚令之民”,说我不好的叫 “梗令之民”,都不是“良民”。

接下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一出台,其中之一规定的所谓户籍制度,将国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改变了社会结构,把五家划分成一个伍,十家划分成一个什。然后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有一家触犯了新法要求,其他家有义务举报他。如果你不举报,你们和他要受到同样惩罚,就是“连坐”。商鞅声称“如果谁要触犯了法律,你没举报,那就要腰斩。如果被告的人被斩首了,那么举报人就得到跟‘斩敌人一颗首级’同样的赏赐,赐爵一级。”

商鞅变法的底层思想(基点)就是弱民愚民,破坏百姓之间建立于人性之上的信,使百姓只相信和依赖利益和权利,百姓之间无信不和谐,就有利于权贵的管理。然而其更严重的影响是降低了国民的道德水准,民风失去了淳朴,大家不得不彼此提防着,不自知的相互利用并伤害着。

商鞅变法的历史非常有借鉴意义,因为我们会发现这种弱民愚民,不希望民主,不希望人民团结有思想的统治理念和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方式非常相似,但是中共走的更邪恶、更极端、更无法无天。

来源:正见网

2025年3月10日星期一

顺其自然不强求,强求或来祸

tian.jpg

文:雨康

来到这个世上的人,被抹去了一切前生往世的记忆,在无明的迷中,万般的苦中,慢慢养成了趋利避害,努力从现实中追求名利情,从而获得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的本能。

作为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向往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过于执著,甚至极度向往,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是不择手段,那么到头来,万般求来的,要来的,争来的东西,给当事者带来的仅仅是那片刻的狂喜和满足,随之而来的命运急转,那满满当当的大祸端就随之而来。

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个同事曾经讲过她家的故事:她有一个弟弟,因为父亲是老师所以对其要求很是严格,平时成绩也很好,可是由于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好,又害怕又懊恼,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其实当时人已经咽气了,可是妈妈和奶奶不死心,跑到一个庙里去求低灵。就在她们求的时候,弟弟又活过来了,全家人欣喜若狂。我的那个同事也知道,活过来的其实不是他的弟弟,他弟弟的魂魄已经离开了,这是动物附体而已。

在往后的日子里,这个附体弟弟疯狂且有暴力倾向,给她们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个被附体的弟弟差点就把父亲给打死。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就想,真的是不能求啊,特别是更不能向低灵邪恶去求。

上面的这个故事涉及到的是一个孩子的生命,遭遇还值得理解和同情,可现如今,社会上那种对权钱,对情欲的刻骨执著的追求宣传真到了毁人的地步。

有的人明明衣食无忧,却日思夜想要暴富,通过各种正当的不正当的手段暴富之后,看似偶然的染上了毒瘾,落得家破人亡。世间哪有偶然的事呢?

有的人明明妻贤子孝,家庭和睦,却心心念念要寻找所谓的人间真爱,千方百计和所谓真爱走到一起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罹患不治之症,真爱挥手而去,只剩下自己孤影残年。

所以,不要求,不能求,不逆命,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来源:正见网

2025年3月9日星期日

#瘟疫 不入积善之家

tian.jpg

文:刘晓

清朝梁恭辰撰写的《劝戒录》中曾记述了福建一个叫杨自谦自述的故事。

杨自谦说:嘉庆二十五年(1820),福建漳州发生大瘟疫,感染上的人很快就会死去,人们到处寻找可以防瘟疫与治愈的方子,找不到。我因为日思夜想这件事,居然在梦中见到了一位穿黄衣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你如果想找到避免瘟疫的方子,为何不到圆山顶上去找呢?”

梦醒后,待邻居家的鸡叫了三遍,杨自谦便踏着晨光去登圆山。到了山顶,但见山光寂寂,树木葱郁。向山下望去,只有三五成群的牧童、樵夫,看上去人只有豆子那么大。他就这样干坐着一直到了午后,却什么也没有见到。

正打算回去,杨自谦忽然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与梦中所见的一模一样。他赶忙上前叩拜行礼。老人说:“你知道瘟疫是因何而起的吗?世人不知道积阴德,不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做小的善事没有用,做恶事没有后果,这样等到罪孽积累深重的时候,就在劫难逃了。与其在瘟疫发生后避免瘟疫,不如在发生前避免瘟疫。自古以来,瘟疫从不进入积善之家。现在传授给你一本书,希望能够广为传播,这才是避免瘟疫真正的奇方。”说罢,就在风中消失了。

杨自谦这才明白老人乃是前来点化世人的神仙。他急忙赶回家中,想看看书中记载了什么灵丹妙药。回家翻看,原来是宋本《玉历宝钞》,共三十六章,说的是宋朝人淡痴道长曾经进入阴司,阴司委托他将冥间之事传与阳世之人的故事。

改过向善,本来是每个人应尽的功夫,这本书表彰善行、斥责恶行,讲述因果报应,毫发不爽。神仙化作老人点化世人,也是用心良苦了。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