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

不攀国丈姻缘的“三元及第”状元——冯京

古代考场(国立故宫博物院/维基共享)
考场(国立故宫博物院/维基共享)

希望之声2019年12月26日】(编辑:陈清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来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典型范例,使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受益无穷。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大臣冯京的故事。

北宋冯京,字当世,是今天湖北武昌人。宋朝时期出了六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他是其中一个。“三元及第”的意思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名列第一,坐揽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用今天的话说,冯京宰相年轻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

在梧州的历史名人榜上,冯京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中冯京中马凉”“错把冯京当马凉”,这些和民间谚语,说的都是这位出自藤县的北宋重臣。

以礼相待( 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老少都是以礼相待( 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冯京幼年时最先随家人移居湖南衡阳读书启蒙,少年曾到湖北咸宁潜山寺读书,所以在当地留存有冯京读书台和打狗井的历史遗迹。冯京年少时就聪慧,饱读诗书,传统文化铭刻在心。到了青年时期,冯京游学江浙、客居余杭,其后再寓居、江西武昌等地,即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更加懂得了如何的做人。

冯京的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用现在的话讲叫独子。在传说中冯京的母亲怀上冯京时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冯京的父母都是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心地极为之人。他的父亲到壮年时膝下无子。他的母亲心里也很着急,常常劝他父亲再娶一房小妾,为冯家延续子嗣。有一次,他的父亲冯式将要进京,妻子交给他几锭白银,叮嘱他买一个小妾回来。

冯式入京后,按妻子的意思买下一妾,他签订了契约,支付了银钱,一切妥当后,就问这名女子家住何处?为什么要卖自己?女子哭着说:她的父亲是朝廷官员,朝廷让他负责押送大宗商品时,不慎亏空,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卖她填补空缺。

冯式听后,心生怜悯,慈悲之心悠然而起,即刻把她送还她的父亲,并且先前支付的银两也没有索要,赠给了他们,让他们渡过难关。就这样冯式空手回到了家,妻子问他:“小妾呢?”他就将所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妻子听后,大为高兴的说:“你这是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啊!上天一定会赐给我们儿子的!”

善良之心会得到神的庇护(图片:pixabay)
善良之心会得到神的庇护(图片:pixabay)

几个月后,冯妻怀孕了。足月分娩的那天傍晚,左邻右舍的邻居,都听到锣鼓吹乐的喧闹声,并看到这支鼓乐队正护送一个状元郎进入冯家呢。当天夜晚,冯妻诞下一名男婴,取名冯京。

皇祐元年(1049年),长大后的冯京高中状元。因他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三次折桂,所以他也被称为“三元及第”、三魁天下的状元。

在宋朝时期,的地位空前高涨,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榜下捉婿”。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次考完试放榜的时候,一些家里有闺女的那些个达官贵人就早早去看榜,争取给闺女抢一个进士女婿。冯京在考状元前也遇到了这样的事。

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的殿试前,当朝国丈张尧佐(其实是张贵妃的伯父,但因为张贵妃的父亲死得早,一直把伯父视为父亲。因为张贵妃得到了皇上的宠爱,所以张尧佐依仗着张贵妃,非常专横跋扈,名声很差。)看上了考生冯京,当时冯京不仅是连夺了两个第一:乡试解元,会试会元,自然也是本科状元的大热门,而且人也长得非常帅。张尧佐就吩咐下人把冯京叫到家中,开门见山地说:“我有个小女儿尚未出嫁,是否有意跟小女结成良缘?”

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答应了。这可是当朝国丈啊,要是娶了他的女儿,岂不成了当今圣上的连襟?那可是一步登天啊!但冯京没答应。为什么?因为他听说了张尧佐的为人,就谢绝了。

这件事让当朝国仗张尧佐怎么也想不到、也想不明白,一个小小的考生敢如此胆大拒绝他的事。一气之下就派人去跟本科主考官传话,说绝不能让冯京这小子当状元!主考官也是张尧佐的人,自然不敢怠慢,满口答应了下来。

冯京是一个极其聪慧的人,他猜到国仗张尧佐一定会在他考试时作梗。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马凉,因而躲过了一劫。当张尧佐得知冯京当上状元后,气急败坏的责问主考官,主考官无奈地说:我看到的是马凉不是冯京。从此,“错把冯京当马凉”就成了一个典故流传了下来。

冯京的为人也很值得称道。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京主持进士考试。在阅卷时,冯京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文采飞扬,气势恢宏,不过在文章里面有一个小毛病,就是押韵的地方重复使用了一个“明”字。按照当时的考试规则,出现这样的错误就等于不合格,要被直接刷下去。但冯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确实非常好,如果因为这一个小瑕疵就让这个考生落榜,未免太苛刻了。怎么办?冯京想了半天,最后下了决心,不就是多了个“明”字吗,给他改过来不就行了?于是,冯京提起笔,帮这位素不相识的考生做了一回弊,并把他列为第二甲1名。

这位考生名叫张舜民,高中进士后,一路飞黄腾达,官至谏议大夫,以敢于直言著称,甚至好几次都把矛头指向了冯京,让他狼狈不堪。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从没有跟他提起那件事。

直到晚年,冯京辞官后,有一次张舜民路过他家,顺便登门拜访,冯京这才把当年那件事告诉了他。张舜民听后大惊,责怪他为什么不早告诉他,让他好几次都冒犯了大恩人。冯京笑笑说:“我不说,就是为了让你不用顾及我的颜面,你身为谏议大夫,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袒护我,那还怎么服众?现在我不任职了,再告诉你就无妨了。”

正是由于冯京有那么大的气度、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得到了后人的赞扬。

亭(CC0/公有领域)
亭(CC0/公有领域)

在藤县的民间一直流传着浮金亭由来的故事。冯京高中状元后,曾经回乡祭扫父亲的坟墓。坟墓在县城的东面,隔着一条绣江(即北流河)。适逢那天河水暴涨,渡河将有危险,所以无人肯撑船过河。经多方打探,冯京物色到“水月阁”一位老船工。冯京请他撑船,老船工亦以水涨流急为由不允。冯京恳请再三,老船工于是说:“你将金掷于江中,金浮而不沉,方能渡你过江。”冯京依嘱将一块金掷于江中,金竞在水面漂浮而不下沉,老船工便依约将冯京渡过对岸。冯京扫墓后,乃于藤县县城河东东山上建亭名曰“浮金亭”以纪念。

那么金子为什么会浮在水面而不下沉呢?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因为冯京是为父扫墓,是在。这是符合了上天的旨意,上天岂能不相助与他?然而那位老船工也是言而有信,才能平安的帮助冯京渡过川流水急的绣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冯京病逝,哲宗帝罢朝一日,亲临冯京灵堂致奠,特赐龙脑水银入殓,赠官司徒(正一品),赐谥文简,墓葬于今河南嵩山麓密县城东25公里处的五虎庙村旁。在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的时代,大臣死后皇帝亲自去吊唁的少之又少,皇上差遣个人去吊唁已是了不起的殊荣了,哲宗帝竟然亲临冯京灵堂致奠,可见冯京在这个皇帝和当时朝廷中的地位之高。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冯京的一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真乃可敬可佩!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不攀国丈姻缘的“三元及第”状元——冯京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