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峰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在都城北京里的宫城。其中的“紫”字来源于“紫微垣”,“紫微垣”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是天帝的居所,天人合一,人间帝王与天帝相对应,故而皇帝的宫城也用一个“紫”字。
一、午门廷杖
紫禁城午门
紫禁城的南门是午门,午门外是明朝皇帝廷杖大臣的地方,廷杖一事虽然在明代以前也偶有出现,但是到了明朝则成了皇帝惩罚、威慑大臣的普遍手段(清代废除)。尤其是在明朝的正德和嘉靖两朝,廷杖达到顶峰,而且地点就在紫禁城的午门之外,对大臣们的伤害、侮辱到达极至。正德帝荒淫无度,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计划到南方游玩,受到群臣的劝阻,正德帝竟然廷杖大臣146人,打死11人;嘉靖帝因为“大礼议”事件,一次就廷杖大臣134人,有17人被打死。明代除建文、永乐、仁宗、宣宗外(也就是除朱元璋以外的明前期),几乎各个时期都有廷杖大臣的记录。明代皇帝为何热衷于用廷杖手段侮辱、威慑群臣呢?这要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年(1380年)的一件大事说起。
明初,胡惟庸曾任宰相,其人做事多有独断专行,嚣张跋扈之处,后来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名诛杀了胡惟庸(胡惟庸其实没有谋反),并牵连3万多人都被处死,史称胡惟庸案。更进一步,朱元璋撤销了宰相一职,宰相作为政府幕僚长性质的职位,通常认为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出现的,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共存在约两千年),之后有明一代不再设宰相,并延续至清代,而宰相的工作就要由皇帝自己来做了。
这一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明洪武13年开始就进入到了君主专制时期,皇权独大。而之前从秦到元的帝国时代,因为有宰相率领的文官集团在政府决策中起到的实质作用,对皇权形成制衡,我们可以称其为开明的君主制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决策出自帝王独裁,百官只是执行者,故而“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朝中大臣的地位严重下降。到了清代,朝中大臣对皇帝更以“奴才”自称,此种情况就越发明显。
明代是科举盛行的时代,朝中大臣多是学习儒家经典而来做官的,心中怀有修身齐家治国理想的仍不在少数——杨士奇、杨荣、杨溥、商辂、于谦、王阳明、杨廷和、海瑞……这诸多名臣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据,当朝中大臣看到皇帝做事有不合礼法之处时,进行劝谏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廷杖的普遍实施严重削弱了官员们对国家的忠诚,当阿谀奉承者平步青云,忠贞直谏者惨遭廷杖的一幕幕不断发生时,官员们心态的转变就不可避免了。难怪明末崇祯帝在亡国前发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慨叹,其实这正是明朝两百多年来,帝王专制,矮化士大夫阶层,不断以廷杖等手段侮辱、威慑群臣的必然后果。
二、军机处
军机处
穿过紫禁城前半部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到了乾清门,乾清门西侧的一排小平房正是清代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所在地。军机处在清中期雍正年间开始设置,当时只是为应对西北军事而设的临时机构,但后来演变成清中后期的权力中枢。今天的游客游览到此时,往往都会感到奇怪,清代如此重要的权力中枢为什么竟然在这么小的房子里办公?其实这正是清代政治制度走向独裁、衰落、扭曲的集中体现。
明代虽然废除了宰相,但是出现了内阁,内阁本质上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团或秘书处,明代中后期,在皇帝比较懒惰的时候,内阁承担了一部分以前宰相的职能。但是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只有五品,非常的低,所以即便他们有时可以代行一部分宰相的职能,也是名不副实,内阁其实是明代政治制度扭曲的表现。然而明代的内阁大学士通常以六部尚书和皇帝的老师来兼任,地位还是尊贵的(虽然内阁大学士本身品级不高),内阁好歹也算是国家的正式官署,成员是有品级的国家官员,其任免是有规章制度的。
到了清代则更甚一步,雍正帝设立的军机处本质上仍然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当时还不是政府的常设机构,其成员也无品级,组成完全由皇帝个人来安排,所以只在一排小平房里办公,地位比内阁更低,然而军机处处理的事务却更重要。而且到了清代中晚期,由于密折和廷寄制度的普遍实施,使得此时的政治成为了一种秘密政治,可以说清中晚期制度层面的严重畸形,很多都与军机处的运作有关。
密折,在历史上虽偶有出现,但从来没有大面积长期流行,也不是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正式公文,然而在清雍正时期,却大肆泛滥,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大臣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方式之一。雍正帝规定四品以上官员都可以给皇帝直接上密折奏事,所奏之事连他的同僚或上下级官员都不知道,直接送入军机处,给皇帝阅览,密折制度直接导致官员之间的互相告密,人人自危,互不信任。
廷寄,是把皇帝的谕旨分成了两部分(清代以前不存在廷寄,皇帝的谕旨大都是公开的),一部分为明发上谕,是公开发布的,使天下人悉知;另一部分为廷寄,是直接发给指定官员的秘密谕旨,连此官员的同僚都不知晓。在军机处成立后,廷寄经由军机处发出,是清中晚期主要的政令下达方式,而明发上谕反而退居其次了,只发布一些无关紧要的政令。应该说,国家政务确实有一部分需要保密,比如军事行动等等,但是如果把重要的大部分国家事务都以保密处理,就不正常了。国家政务应该开诚布公,才能取信于民,这才是最基本的原则。
三、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乾清门的后面就是乾清宫了,乾清宫正中上方悬挂顺治帝题写的“正大光明“匾,正大光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做事要光明磊落,然而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却存放着一个机密的物件。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制度下,建立储君从来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所谓“国本”,建立储君的原则通常是早立储和公开立储,而储君的选择又通常依据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情况有所不同,但大的原则不变。清康熙帝也曾两次公开立胤礽为储君,但又两次废储,最后直至去世也没有公开立储,这给继位的雍正帝带来很多非议,于是雍正帝开始采用了一套秘密立储制度——皇帝生前秘密写好两份传位诏书,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另一份随身携带,除皇帝本人外,无人知道储君为谁,当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诏取出,核对后确立帝位继承人。看似这是一套完美的立储机制,其实根本就不是。古代社会讲的是君权天授,建立储君时要昭告上天,晓谕万民,如此才名正言顺。秘密立储制度本身就不符合自古以来的传统,还把秘密的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真是莫大的讽刺!
四、结语
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帝国,如果以秦汉为发端(成的阶段),以唐宋为高峰(住的阶段),那么明清就是尾声(坏的阶段)。到了明清两代,一切都变的不行了,就连读孔孟圣贤之书的人,心里想的也经常是怎样升官发财,而不是修身治国了,其政治制度的衰变也就无可避免。无论是午门廷杖的出现,还是军机处的设置运作,亦或是秘密立储的荒唐,究其根本原因,乃是人内心道德衰落所致,各个方面都相应的变差、变畸形扭曲了。历史的教训深刻而沉重,每个人都有责任,都有过错,人们好像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差了。
万幸的是,今天我们得到了圣人的启示,真正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人类只有提升道德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一切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不然,无论怎样费尽心机的策划,都是枉然,反而加剧了下滑的速度,反而使结果变的更差,因为人心没有变善变好。
在此,我们期待着人心向善、道德提升之后,一个真正尽善尽美的制度的出现,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 风水秘卷003:紫禁城的风水布局:皇权永固的气场之谜
- 〖红朝浮世绘〗庆丰帝紫禁城召见十三行商人 上上下下都在演戏
- 北京13级大风!堪比台风!紫禁城大门曾被吹翻,从历史上的大风警示来看,这与“政权灾殃”很有关系;习近平前往哈尔滨,给亚冬会揭幕,党媒报导说谎被抓包!破绽频出,暴露高层至少四个严重问题|大宇拍案惊奇
- 紫禁城屋顶600年没鸟屎 依旧闪闪发光 全靠1神物
- 工匠翻修紫禁城 意外曝光600年前秘史
来源:正见网